我国汽车整车企业发展的典型模式研究

时间:2022-02-09 07:31:53

我国汽车整车企业发展的典型模式研究

[摘要] 日本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之间的良好组织关系推动着日本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 为了提高我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战略角度研究汽车产业的组织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汽车组织关系研发比赛

汽车零部件生产是整车生产的基础,零部件业的低效率必然影响整车工业的发展。日本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之间的良好组织关系推动着日本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为了提高我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战略角度研究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业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日本汽车产业中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的组织关系

日本汽车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的组织关系体现在零部件的转包模式上。从60年代开始,日本汽车厂家的外购比率达到70%,并且这一趋势仍然在加强。日本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厂商的组织关系特点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整车厂商与零部件厂商的关系稳定而紧密。日本汽车工业的大多数零部件企业都属于某个围绕着总装厂而形成的集团。日本汽车集团与零部件企业的长期合作中,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关系,称为系列关系。汽车集团向零部件企业提供各种支持,包括资金、技术、设备、原材料、人员等。同时,在汽车集团的组织下,成立了各种协调组织,如丰田汽车集团的“协力会”,日产汽车公司的“宝会”等。这些组织进行协调生产分工,开展技术、信息交流,解决相互间各种问题和矛盾,促进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协调发展。整车厂商和零部件厂商一旦形成供给关系,一般不易受到干扰,形成“集团化”现象。

2.零部件厂商间开展研发比赛。日本整车厂商在设计图纸确定前期,进行“开发设计比赛”的竞争。零部件厂商与少数长期稳定的竞争对手进行着潜在的或实际的订单竞争。整车厂不仅根据价格,还根据零部件厂商的设计开发能力和长期的改善能力等更多方面的动态评价,在开发的早期阶段选定零部件供应厂商。在选择协作的零部件企业时,日本汽车总装厂一般都较为慎重,一旦选择完毕,就不轻易改变。并且大多采取“两个供货商”的原则,即每个零部件安排两个厂家作为供应商,这样即可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又能在协作厂间保持一定竞争。

3.以“黑箱零部件方式”提供零部件。日本的零部件厂商根据汽车厂商所提供的式样、基本参数进行详细设计、试制和实验。零部件企业参与开发工作的方式需要其自身的设计能力蓄积,或者来自汽车厂家连续不断的技术支援。在零部件的发货方式上,能够做到将零部件直接送到总装线,保持适时生产体系。在面临订货数量和品种的突然变更时,日本总装厂将产量调整提前通知协作厂,并与协作厂一同寻找其他业务,总装厂将协作厂视为自己的不变资本。在确定零部件产品的价格时,采用“市场价格减法体系”,整车厂首先确定目标价格,然后与协作零部件厂商一起,研究如何组织生产制造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

4.采用无检查缴纳订货。对于质量管理体系满足一定基准的零部件,订货企业接收时不对其进行全部或者抽样检查,只需要零部件企业的自检,反映了“与其检查不如精制”的思想。对于零部件企业通过价值分析(VA)、价值工程(VE)等降低成本活动所带来的成果,整车企业不降低其零部件的订货单价,以此作为对零部件企业改进努力的一种激励。

二、对我国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组织关系的启示

我国整车与零部件业之间的结构是一种以整车企业为核心、多层零部件企业环绕的环状框架,部件企业在整个组织结构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1.改革我国汽车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之间的组织关系,形成相对稳定又 包含竞争的合作关系。我国汽车整车企业与部件企业之间的关系大致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零部件厂归属于某个整车厂,是汽车集团的核心企业层成员,零部件厂为满足整车厂的生产需要组织批量生产,零部件厂的发展依赖于整车厂的发展。另一种是独立专业生产厂商,它们形式上完全独立,不属于任何汽车集团。他们之间是一种订单采购的竞争协作关系,但是合作关系并不稳固。

2.改变整车企业与部件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关系,形成利益联系密切的技术联盟。我国的汽车部件厂商在与整车厂商进行技术交流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尽管一些零部件厂商具有设计开发能力,但是,一般都是根据整车厂设计好的图纸组织加工,这种单向的技术传播方式,不利于整车整体设计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零部件设计技术的发展。

整零企业间形成的知识联盟、同步工程、早期参与等合作新理念有利于改善我国整车与零部件业之间的技术关系。一方面,整车企业积极吸纳零部件企业介入技术研发,与零部件企业形成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整车厂商加强对零部件厂商的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制造工艺及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扶植、协调和监督,使整车厂商与零部件厂商从设计开发到生产的整个环节,都保持密切的合作,共同解决汽车产品面向市场的各方面问题,形成紧密的技术联盟。

3.打破整车企业与部件企业之间狭隘的地域限制,推动零部件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我国零部件业的空间布局相对集中,通常都是围绕整车企业展开的,譬如,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主要为上海大众、通用配套;吉林等地区的零部件企业主要面向一汽配套生产。随着竞争的加剧,这种配套体系势必会被打破。应该鼓励国内有实力的零部件厂商进入国际市场,培育自身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李素荣:汽车整车产业和零部件产业组织结构模式探讨.汽车工业研究, 2001.11

[2]植草益:日本的产业组织.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3.11

[3]范跃进杜传忠:《现代产业组织问题研究》.石油大学出版社,1998.4

上一篇:浅析现代交通运输对集聚的影响 下一篇: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