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2-07 11:31:10

职业教育中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随着国家落实“转方式、调结构”战略举措的不断深入,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转变日渐明显,主要体现在对培养层次和质量上的要求更高。在此背景下部分普通本科向应用型本科逐渐转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保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创新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顶层设计,重构课程体系及整合教学内容,调整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条件是构建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途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沈利剑(1972-),男,四川剑阁人,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机械设计、机电控制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1-0049-04

随着国家落实“转方式、调结构”战略举措的不断深入,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转变日渐明显,主要体现在对培养层次和质量上的更高要求。为及时应对这一迫切需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明确纳入了职业教育的范畴,作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严重的呆板、守旧现象。在很多方面还没有真正依据职业教育的特点、规律,较好地构建突出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缺乏校企合作的机制保障,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不匹配,实践教学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成为人才培养工作的短板。因此,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下职业教育需要面对的新课题。它既是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又是根据社会需求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构建满足岗位能力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的重要渠道。它不但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强化和师资队伍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提出明确的要求,还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及适应社会指明方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创新,决定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和质量、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最终实效,也直接影响到国家“转方式、调结构”战略举措的落实,意义深远。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问题分析

现阶段我国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十余年的推进,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学科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研究也由分析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背景、必要性和重要性、培养目标定位等方面,逐步深入到人才培养模式、核心竞争力、办学特色等方面,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明显的进展[1]。然而因为教育类型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应用型本科教育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又要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就整体而言,目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职业教育特征还比较模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定位不准确,校企合作育人机制较脆弱

未深刻认识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国家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对高层次应用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未充分重视和深入研究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新层次,应用型本科教育相较于传统本科教育在应遵循的教育规律上的不同,更未及时按照相应规律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相当多院校只是把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与老牌本科院校错位竞争、谋取发展空间的应对策略;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定位不准确,长期徘徊在“研究型”和“应用型”之间,模棱两可,在操作层面上则仅仅是对传统本科教学进行简单改造,例如调整教学计划,增加一点实践教学内容,压缩一点理论教学内容[2]。同时,目前学校与企业建立有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偏少,合作不密切,以松散型合作关系居多,合作内容往往以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学校为企业提供毕业生之类的初级合作为主,总体上讲是“数量少、关系散、层次偏低”[3]。

(二)课程体系改造乏力,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学科情结”普遍较严重,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保证学科系统性、完整性的惯性思维依然强大,而未以就业为导向,立足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进行课程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依然是“重理论、轻实践”[4],还是习惯把实践教学看作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或者是辅助手段,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分段安排模式,根据理论教学的安排来确定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切实从职业需求的角度分析和确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重以及两者互相有机衔接的形式。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重心有偏差,主要还是偏重服务于理论研究或基础研究的试验和验证性实验条件的完善和充实,而服务于实践技能提升的工程应用实践条件相对比较薄弱;实践教学往往欠缺比较完备的教学计划,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和监督体系没有建立或不够科学,实践教学体系没有形成或不完善[5]。

(三)师资队伍实践能力欠缺,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

目前,学校对教师引进的关注点仍然是学历、职称条件,对工程经验和技术水平的要求相对薄弱[6],尤其是引进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少有突破,具有企业实践经历的兼职教师比例偏低,难以满足教学需要,特别是实践教学的需要;师资队伍建设的重心主要落脚在学历、学位的提升,对教师在实践应用能力方面的强化力度偏软,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送培力度不足,且随意性较大,未能制度化、常态化。其次是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毕业生就业后依然表现出所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与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相比存在较明显的差距,技术应用能力和技术岗位要求相比契合度也不强[7],所谓“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应用”价值体现不足,与普通本科人才相比所应有的特色不鲜明,有些甚至高度同质化。

二、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一)建立校企合作的开放办学机制

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高校必须“开门办学”,高度重视市场需求,注重专业与产业对接,校企紧密合作,真正建立起以利益为纽带,以互利共赢为原则,在项目开发、技术服务、员工培训、人才交流等各方面深入、全面的合作关系,搭建校企合作育人的平台,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机构,建立切实有效的运行机制,把行业企业专家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制定到教育教学实施、教学质量的评价,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落到实处,做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二)进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

根据对多年来校企合作经验的归纳和总结,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关注点按重视程度依次为:“为人处世”(综合素质)、“动手能力”(技术技能)和“发展后劲”(理论知识)。这个排序内容充分反映了企业眼中的“人才要素”,是职业人才的基本标准,也必然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依据。据此,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顶层设计中要特别重视以下三点:

1.建立完整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将政治思想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纪律观念、身心素质、文学艺术修养、创新创业能力等作为重要培养内容,构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以教学活动、社会活动、文体活动等为载体,把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文化艺术活动与专题教育活动相结合、校园活动与社会活动相结合,搭建素质教育平台。设置综合能力培养课程(如开设法律、语言、管理、行为礼仪等),并通过社会调查,体育活动、文艺团体、各类协会、竞赛等方式,充分利用好学生的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积极进取、遵纪守法、语言表达、待人接物、管理协作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2.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系统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职业人才的成长规律,设置课程教学实验、课程实训、技能鉴定、校外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尤其是校外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力求与企业中真实的工程实际项目、生产经营工作紧密结合,由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指导完成;二是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提倡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形成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交叉进行,做到“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进一步加强学生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3.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强化应用基础培养,按照“宽窄适度、重在深度”的原则,系统地设置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分所占比例应达到50%以上,适度开设专业拓展课程、技术前沿课程等,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核心在于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运用等,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方向、内容和方式的根本体现。要彻底改变围绕学科体系确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思路,围绕“职业能力本位”进行课程改革和建设。

1.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课程体系。专业对接产业,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平台,校企合作,在系统细致分析学生未来就业岗位和岗位群对相应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的基础上,逆向推导出所需开设的主要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充分考虑满足职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课程体系,要强化职业针对性,根据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核心能力设置课程。要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集中实践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学时不低于50%,有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循序推进。

2.改革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改革专业教学内容,将专业相关的行业规范、职业标准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序化,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强化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同时加大教材建设力度,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的深度开发,一方面要使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相适应,另一方面密切追踪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升级换代,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不断纳入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更新教学内容,贴近产业发展实际,及时响应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职业标准及应用型人才要求信号的变化;运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重点针对专业核心课程,提倡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中提炼出的典型任务为载体传授知识和技能;广泛应用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边学边练,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建立“第三方评价”的考评体系,改变专业核心课程考核的单一笔试考核方式,建立“校企结合、全过程考核、全方位评价”的立体考评体系,在课程考核中采用“专职教师+企业专家”的组合模式进行考核,不仅要通过笔试考评学生知识掌握水平,更要通过具体项目的完成考评起实践应用能力;不仅要考评学生知识、技能的水平,也要对其平时出勤情况、课堂发言、项目参与情况、作业和任务完成效果、团队协作情况等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效进行全过程、全方位评价。

(四)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作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专业教师不仅应当较扎实的掌握专业领域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不仅要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许可的高校教师资格证,还要拥有从事专业对应相关行业的从业资格证,即具备“双师”素质。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来自行业企业的,由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应当成为教学的主力军,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应当成为专业教学团队突出的特征。

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首先是大力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要建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长效机制,完善教师送培、管理办法,把企业挂职顶岗锻炼、横向科研合作、技术服务、项目开发、业务进修等作为重要的、必须的培训内容,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建立配套的考核机制,为学科或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制度保障,多层次、多途径地培养教师工程实践和技术服务能力。其次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形成“双师结构”。要聘用来自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建立由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组成的高水平的并且是动态管理的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建立专门针对兼职教师的管理机制,制定对应的兼职教师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聘任、培训、考核办法;强化对兼职教师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常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培训;对兼职教师承担教学工作量特别是实践教学工作量提出量化要求,要达到一定的比例,并定期进行教学质量的考核,使兼职教师成为教学团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最终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五)建设“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

为切实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确保学生技能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必须将学生放到真实的或高度仿真的生产经营环境中进行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此,按照“引企入校、移校进企、校企共建”的指导思想建设“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是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服务于“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革,推进理实一体教学方法,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重要保障,是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物质基础。

具体的实施途径有:建设高度仿真的模拟实训室,利用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再现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一线的工况,为学生实践训练提供接近真实的环境和氛围;建设“校中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校企紧密合作,建设融实践教学、生产经营、技能鉴定、职业培训、项目研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室(车间),实现引企业入校园、引项目入实训、引行业企业专家入课堂,依托企业的文化和制度对学生进行熏陶、管理和培养;建设“厂中校”,建立校企“双主体”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把实践教学课堂移到企业,充分利用企业优质资源,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校内专任教师为辅实施教学,共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建设“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配套机制和制度建设很关键。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必须以经济利益为支点构建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实习实训管理制度要健全,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实习实训内容、实施过程、指导教师岗位职责必须更加明确,现场组织管理、生产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管理必须更加规范。

综上所述,要突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凸显应用型人才的价值,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校企深度合作,创新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企共建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平台,与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紧密合作,从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特点出发,对行业技术水平和发展方向、企业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地调研和论证;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实际,以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制定特色鲜明、符合专业实际和职业人才成长和发展规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方案中要对职业人才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的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方法的运用、第三方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的实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等提出明确的要求或建议,以保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嘉莉.试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价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13-15.

[2]夏建国,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与实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92-95.

[3][6]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 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7(8):54-55.

[4]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0-11.

[5]秦悦悦.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重庆大学,2009.

[7]李晓明.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本科教育发展―― 以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高职本科为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2(3):18-23.

上一篇: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下一篇:优化急诊流程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就诊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