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2-02-07 07:30:32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现阶段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现状和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物理学科的特点,提出了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依据学习理论和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提出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原则和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物理 概念教学 情境创设

引言

新课程的理念所要求的教学不是一个孤立静态的过程,它必须是一个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动态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创设新奇有趣、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沟通。

一、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情境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性

(一)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许多物理概念、规律都是比较抽象的,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获得足够多的感性认识,从而建立起清晰的物理情境对理解物理概念是必要的。

能够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物理教学大纲要求物理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情境,会不断的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对学生从一般的形象思维到高级的抽象思维发展是有帮助的。同时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对学生各方面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很有作用。因此,重视物理情境教学,就是重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能够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记忆。记忆是思维的起点,而感知是记忆的基础。物理学的特点决定了物理概念是在观察、实验基础上,运用科学思维的方法,排除片面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抓住一类物理现象共同的本质属性,并加以抽象的概括而形成的。在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感觉、知觉、表象是基础,科学思维是关键。没有大量的感性材料为基础,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记忆,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时间一长,就很容易忘掉。

(二)情境教学的可行性。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生的知识和经验相对较少,而物理概念的形成离不开大量的感性材料,尽量利用生活和实验室的器材,做好每一个书本上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就可以弥补中学生知识经验相对较少的缺陷。

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实践联系最紧密,物理现象大量存在于同学们周围,如雨后天晴的彩虹,壶水沸腾时的汽笛声,浮在空气中的气球等,并且没人时刻都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应用物理现象:如汽车停下时,为防前倾,身体会不自主地向后斜:搬运东西时,推着走比抬着走省力气等,这一切都给我们学习物理带来了方便。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引入方法,让学生在熟悉的物理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原则

(一)内含丰富的物理问题。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要包含物理问题,物理问题的设置要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为基础,物理问题的设置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学习情境中的问题与知识本身相异,学生不能在课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只有经过艰苦的、同时又趣味盎然的探索过程,才一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并获得科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和情感的体验。

(二)源于真实的生产生活科技实际。

新课程理念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生活。情境创设不能脱离生产生活实际,不然研究的问题就没有实际意义了。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学生的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大部分都来自于他们周围的生活,学生只有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认知结构进行调整和完善,因而要求教师备课关键一点是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

(三)蕴含悬念激发探究欲望。

情境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已有的知识认知与现在情境中的物理现象产生矛盾,从而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一种不平衡,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四)融入情感。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利用物理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比如学习“电磁感应”教师可以介绍一下法拉第。法拉第的学生时代家里很穷,13岁就开始干活谋生,他在一家书店边打工边充分利用书店的资源自学了大量的化学和电学知识,这为以后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奠定了基础。在学习“欧姆定律”时,可以介绍一下欧姆。通过对一些物理学家的成长过程的介绍,鼓励学生从小要不怕困难,努力学习。

结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学习。初中物理中的许多概念和规律是在物理现象的基础上高度概括和抽象出来的,这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生来讲,理解起来就非常困难。情境教学能够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宿迁市宿豫区蔡集中学)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下一篇:浅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