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中实现校企双赢的方法和途径

时间:2022-02-07 01:25:38

工学结合中实现校企双赢的方法和途径

在同企业管理者的座谈中,笔者深切体会到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渴求”。一些企业家表示:“英雄不问出身,只要是千里马,我们就舍得投入”,但同时感叹:“现在社会上并非缺乏人才,可惜就是找不到!”一位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企业最需要的是‘精品’,但是很难找到,只能用‘半成品’。” 一方是企业找不到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却是许多职业毕业生的一技之长无从施展。看似“矛盾”的关系,从中却让人窥见职业教育校企对接难的原因所在。

“两头找不着。”彰显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尴尬,也让职业校企对接弊病暴露无遗,这实在是给职业教育出了一道难题,也给相关部门出了一道难题。

在校企合作关系上,在调查中时常看到这样的景象:学校指责企业“唯利是图”,只管用人,不管培养,舍不得投入;而企业则认为学校“无所作为”,没有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人才。显然,尽管校企双方在“技能人才”上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但在合作过程中却缺乏“共识”,由此产生的矛盾则是由来已久。

实现校企双赢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转型

宏观来看,尽管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期,但经济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需求仅是未来的趋势,这种趋势并没有完全转为现在的实际需求。这一点从近两年频发的企业“用工荒”中可见一斑:“用工荒”几乎等同于“民工荒”。从表面上看,经济回暖、订单回升是其导火索,但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滞后。因此,对于“经济转型对高技能人才的高需求”这样一个命题应该有一个现实的考量。

二、加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力度,实现企业对职业教育“反哺”

校企对接不畅,学校有责任,企业也难辞其咎。企业处于生产第一线,对于新技能有着最直接的感知与把握,职业院校要想培养满足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没有企业的“帮助”显然无法实现。企业是技能人才直接需求方,是否可以无成本地使用职业教育?有关人士给出了答案。据了解,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存在“无偿使用”这种状况。从长远看,企业对职业教育应该进行“反哺”。校企对接,企业责无旁贷。企业处于生产力的前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受益者,理应热心校企合作,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显然,在目前缺少相关法律保障的情况下,需要校企双方找寻彼此的“共同利益”,凝聚更多的“共识”,才能转化为共同、自觉的行动。毕竟校企对接、深入合作是符合双方长远利益的。

三、完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校企合作

在校企合作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也是“症结”所在。企业以逐利为目标,由于缺少相关法律法规,企业缺少税收等利益补偿机制,对校企合作并不热心,校企合作就呈现出大家看到的剃头挑子一头热——“校热企冷”的现状。为此,应突出政府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学校、学生三者构成校企合作系统的三大体,这三者利益互不相同,但又互为资源供求关系。三者如果寻找到紧密合作的契机,形成某种利益共同体,就能建立起一种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政府在其中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可在宏观层面上出台有关职业教育的法规,如通过财政、税收等杠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在政府主导下,学校和企业双方平等合作,形成双赢机制。

四、发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关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增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涉及职业教育的办学机制、管理机制、依法治教、师资培养、经费保障等各方面,体现了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为如何发挥企业积极性指明了方向。

五、追求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岗位标准的无缝对接

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教育与就业的关联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是目前职业教育最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实现学校、企业双方受益、多方共赢的有效途径。

六、突出相互服务,通过联合办学实现双赢

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开展企业员工培训,为企业职工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另一方面,企业要强化办学意识,不但为学校的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提供方便,在办学的信息、技术、场地与资金上为职业院校提供支持,并且参与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学校和企业提供的资源是互补性的,不存在竞争。学校与企业基于共同的资源依赖的基础上从浅层次的合作走向深层次的一体化办学。

作者简介:姚祖光(1958-),男,天津人,副教授,从事经济管理研究。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人民币升值对外贸企业的影响与对策 下一篇:小微企业内部控制状况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