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时间:2022-02-03 04:29:58

浅谈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摘要: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或不足 ,如工程分析粗糙、报告书质量不高、评价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等。笔者通过调查,对此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 环评报告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Abstract: the work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environmental impact evaluation, an important role, for China's stable and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however, due to various reasons, in the actual implementation processalso exist some problems or deficiencies, such asengineering and analysis of rough, report quality is not high, evaluation of the lack of pertinence and practicability.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analyzes, 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port;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概述

对建设项目进行认真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环保工作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制度,我国自实行这项制度以来,在控制新的污染源产生,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或不足,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将会阻碍今后环评工作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坚决克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不良倾向,做到依法行政,违法必究,认真把好环评关,严格控制新污染,真正把环晚保护这项基本国策落列实处。

二、存在的问题

1. 法制意识淡薄 一些主要负责人对环保法规学习不够,环境意识和法制意识淡薄,没有把环保作为国策纳入政府工作计划。有的甚至对环保工作不关心、不支持。一些领导重经济环保,把发展经济与保护对立起来,认为“抓了环境保护、卡了经济发展”,所以一些地方出现了“令环保靠边让路,使有污染的企业上马起程”。少数负责人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直接干预环保部门以法行政,弄得环保左右为难。最终还是权大于法:有些污染严重的新建项目不搞环评,照样闯过“红灯”,以损害为代价换取眼前之利益。

2. 评价标准选用不当

环境标准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基础标准和技术方法标准4类。在使用前2类标准时,首先要弄清楚环境要素的功能、所适用的环境标准及标准的级别,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既不人为地提高标准也不人为地降低标准。如某一环评项目,对作为接纳水体的西邛渠,原为农灌用水体,但评估者却选定渔业用水标准。评价结论误认为水质现状属严重污染,新建工程上马后应增加第三级废水处理措施,或者铺设近十公里的地下管道,将处理达标后的废水排入两个接纳水体,以增大水体对排放污染物的稀释能力和自净能力。这种人为地提高标准的做法是以追加经济投资为代价的,也是脱离了当地当时的经济水平的,其结果是造成很大的浪费。

3.报告书质量不够高、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一份好的环评报告书,工程分析应全面系统、资料可靠、数据准确,评价标准确定适当,预测模型选用正确,评价结论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提出的建议和对策在技术经济上是可行的。但有些报告书的质量则是不高的,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环评本身的意义,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可有可无内容过多,实质性内容偏少。

(2)只统计生产废水和废气的有组织排放,缺少生活污水和废气无组织排放的内容,有漏项,造成了评价结果的失真。

(3)结论含糊其词,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有的报告书只在“评价结论”章节中罗列了一些数据,未能提出鲜明的结论性意见,特别是在厂址选择、环保对策的可行性等方面。也有的报告书所提出的“建议”过于一般化,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无法满足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要求。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评单位技术力量不足,缺乏专业环评人员,但为了单纯的经济效益千方百计大量承接环评任务;二是环评单位虽然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却不熟悉生产工艺,不能很好地进行工程分析,环评内容缺乏针对性,把握不住评价重点,提出的对策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三是建设单位在选择评价单位时不够慎重,反正是“花钱买通行证”,对评价的内容和深度不作具体要求,认为报告书质量的优劣无关紧要,只求审查通过;四是报告书的审查不够严肃认真,聘请的专家不太合理,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够;五是对环评大纲的编制不十分重视,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再加上缺少熟悉生产工艺的专业环评人员等原因,往往会造成专题设置不当、评价因子的确定缺乏针对性乃至漏项,提出的建议对策过于一般而缺乏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

4.环评制度本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制度,对我国的环境评价工作确实起到了巨大的积极推动作用,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在另一方面也相继暴露出一些问题或不足。如证书审查时对环评单位要求面面俱到(仪器齐全、手段齐备等),由于工作面过宽,在某种程度上对进一步提高环评水平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同时由于仪器、设备等利用率不高等原因,还会导致经济等方面的浪费;甲乙级证书并不能真正反映环评单位的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跨行业评价造成了评价工作质量的不高等。

5.其它有的评价单位为了减少开支而往往不认真收集最新的基础资料,如有的报告书仍引用许多年前的气象资料、水文资料及污染源资料,实际上这些资料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水文资料和污染源资料)。目前所进行的建设项目环境评价大多是工程单项评价,是分散零星进行的,缺乏区域性和整体性。由于单项评价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基础资料和评价标准等有所不同,各评价结果之间缺乏可比性。同时还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各单项建设工程对当地的环境影响程度均不大,但如果把这些影响程度按照一定的方式叠加起来,则可能会超过环境质量标准,使当地的环境质量恶化。

三、 对策建设

1.广泛开展环境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法制观念,提高她们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自觉性,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实行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但公众和部分领导对这项制度还缺乏了解,究其原因,同我们宣传工作做得不够有很大关系,把每年“六·五”期间的短期突出宣传和平时利用各种新闻媒介的广泛持久宣传结全起来,把平时利用新闻媒介的广泛持久宣传和抓住典型违法事例进行新闻曝光的重点突出宣传结合起来。

2.用区域评价指导建设项目单项评价建设项目单项评价应与本地区的环境保护规划结合起来,积极推广整体性的区域评价,对未来建设项目的布局、工业结构、建设时序等进行论证,提出整个区域经济建设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整体优化方案和污染综合防治对策,协调好人口、环境与开发建设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区域环境评价的宏观指导下,对经济开发项目进行单项评价,至少有3个方面的优点:

(1)由于区域性环境评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所利用的基础资料和有关数据相对完整、连续、准确,得出的各种评价结果精度高、可信度大,用于指导工程单项评价有助于提高环评工作的质量。

(2)将区域环境评价所取得的成果应用于工程单项评价,可减少一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调查及部分现场工作量,可以缩短评价工作周期。[本文转自:]

(3)可以适当地节省评价费用。

3.加强环评队伍建设,提高环评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提高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质量。

4.把环境影响评价纳人“总量控制”的轨道,运用功能区划的成果,抓住环境容量这个核心,通过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产生的污染量和在保持项目在区域功能不变,目标不减的条件下项目的最大允许排污量,提出相应的污染物削减量,并以此为依据来确定污染治理措施,分析其经济技术可行性,这不仅克服了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环保目标相脱节的状况,增强环境影响评价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而且也有利于提高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质量,同时也有利于优化项目选址。

5.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执法程序,对于没有严格按规定执行环评制度的建设项目敢于顶住压力,顶住人情面子,真抓实管,发现一处,查处一处,决不心慈手软,树立环评制度的法律权威。

6.严把环评审批关,对不符合编写要求,质量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环保部门有权退回重新编写至符合要求,对经环评,认为不可行的建设项目,环保部门应卡住不放,以免其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四、结束语

由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综合性很强而又十分复杂的工作,要涉及到众多学科,环评必须接受人大的监誉。各级人大要经常检查了解环保部门执行环评的情况并认真对其施行监督。目前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或不足,只能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加以解决,而且要依靠各方面的努力共同解决。可以相信,我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今后一定会开展得更好,更加出色。

参考文献:

(1)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办法》,交通部交计发 [1996]1130号;

(2) 董小林、赵剑强、宋祯。《建立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制度的若干问题》。中国公路学报, 2001年第14卷第3期;

(3) 曾学福、谢跃庆。《浅谈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工作》。公路, 2001年第4期;

(4) 杨志锋、郭乔羽、郝芳华。《水利工程竣工验收环境影响调查分析(Ⅰ):一般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5)《环境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学员手册》 文件编号:UITC-EMS-02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GB/T24001-2004/ISO 14001:2004

上一篇:临泽县梨园河灌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浅谈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