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

时间:2022-10-20 11:48:39

浅谈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

摘 要:总结工作过程公众参与遇到的主要问题,从法律保障、合理选择公众、优化公参形式、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改进建议。

关键词:公众参与、问题、改进建议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是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就建设项目潜在的社会环境影响以及与之相关的减缓措施等与公众进行交流的过程,从而维护公众合法权益的活动。公众可以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行为来影响决策者的决策行为,达到利益分配的目的。提高环评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主动参与公共决策的意识,让有关的社会公众得知有关建设项目和规划的信息,这样就可以减少各方之间的冲突,使环评可以顺利进行,进而加强环境决策的执行性。

目前公众参与形式有调查公众意见(公示、发放调查表)、咨询专家意见、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发挥应有效用,本人经过多年工作实践,总结如下几点原因:

一、缺乏双向交流

一个项目的环境影响到底有多大,能不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这是项目周边受影响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公众最不了解的。前期公示反映的信息量少、简单,公众对项目了解不全面,在不十分知情的情况下收到了调查问卷或看到了公示,仍难以判断该项目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对自己的生活是否有影响,其回复意见的准确性和可参考性大打折扣。比如在传统观念中的重污染项目,尤其是垃圾焚烧项目的环评公众参与调查过程中,往往是民众一听项目的名称,就坚决表示反对。又如公众往往将项目涉及有关消防、城管等方面意见都通过公参平台提出,造成公众参与资源的浪费。由上述可知,项目前期建设解释工作和公众反馈意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现实中难以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以致缺乏双向交流,造成公众参与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滥用公参权

不少项目建设区的民众,与项目建设方难免发生各种利益联系,包括拆迁安置、项目施工招投标等问题,在上述问题未能得到满意解决的情况下,将对项目方的不满情绪带入环评的公众参与调查中,从而对项目调查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产生较大影响。

三、知悉时间短,缺乏广泛性

现时我区六种行业申报项目多采用公示的形式征集意见,有时张贴公示的墙面难固定、位置狭窄、空间小、雨水冲洗等客观因素和业主撕毁、环卫和物管清扫等人为因素,使群众未能获知。即使巡查后补贴,但公示时间缩短了,影响公众获知信息的时间。而乡镇公示通过发放调查表,调查项目周边群众对项目建设的意见和看法,但是往往调查对象是个别的、分散的,有选择性的,欠缺广泛性。

四、公众代表性没有保证

对于采用调查表和电话收集意见形式的公众参与,由于反映意见的公众身份难以核实,难以筛选代表性的群众和单位意见。

有时公众对项目建设情况未有全面了解,未能形成自己对项目建设的看法,摸不著头脑,此时他们会产生羊群效应,跟随“领头羊”进行行动,从而使公众代表性得不到保证。

五、缺乏有效到位的法律法规保障

相关法律办法只说明公众参与对环保审批的重要性,但对于公参所占比例与环保获批与否没有直接规定,因此各级地方、县市对待环评公众参与的情况不一样。由于缺乏有效操作规程,工作人员在现实情况中很难有效地做好公众参与的相关工作。同时《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往往侧重于“几时做,如何做”,缺乏有效的实施保障力度,以致影响公众参与的公平性、公正性、广泛性。此外,公示期间缺乏到位的监管和问责细则,也会对环评公众参与造成不良的影响。

六、公众环保意识比较薄弱

公众参与的基础是公众环境意识的普遍提高。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公众在潜意识中认为保护环境主要是政府、企业的责任,与自身无关,缺乏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主要表现为公众积极性不高,有些甚至采取敷衍了事或者回避的方式,或只在乎项目建成后能给自己带来多少经济收益,或只关心建设项目对自己带来影响,而忽略了对建设方提出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的要求,维护所需求的环境利益。这种缺陷和不足正反映出公众的环保参与意识亟待提高。

由上述可知,公众参与牵涉多方面问题的。如何使备受重视的公众参与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完善,如何做好公众参与工作,本人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1、明确公众参与权,建立诉讼机制,加大公众参与宣传力度。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出台涉及到整个环境保护领域的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建立公众参与的司法保障机制,补充《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有关监管和问责方面的缺失,建立专门的司法保障机构来监督实施的全过程,从司法上保障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活动,同时,应该加大公众参与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中去。

2、实施主体中的相关单位应当科学合理的选择参与的公众。参与公众的广泛性和代表性直接影响着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在选择公众对象时,不仅要选择直接受到影响的公众和间接受到影响的公众,还应该把感兴趣的公众也包括进来,在实际的实行过程中应当对公众进行合理的分类,以使得所选取的公众能够具有普遍性或代表性,当然也包括弱势群体的意见。

3、选择合理的公众参与范围和形式。广开渠道,采用多种参与形式。公众参与的方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以问卷发放为例,问卷的发放数量应当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程度、社会组织公众参与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确定,同时适当调整调查样本中的人群比例,以按照区域人员的实际比例发放问卷。

4、大力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加强环境知识宣传教育。利用各地的环境宣传教育中心进行广泛的宣传,帮助公众掌握环境知识,了解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也可通过有关环保的公益广告、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进行环保宣传,让公众感到人类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增强主人翁意识,主动地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中来。其次是借助教育发展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将环境教育作为正规教育的一部分,让环境意识从小就就深入公众的生活、学习中。再者在进行项目环评公众参与的时候,为公众创造较好的参与条件及鼓励参与机制。例如在公众随处可见的地方设置宣传册或海报,运用广播、电视及群众喜闻乐见的媒体进行宣传教育,充分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在群众踊跃参与环境保护的时候给予适当的鼓励。

5、重视反馈信息的合理处理。认真对待公众反馈的意见,对公众意见应整理和分析,有针对性的吸取或采纳公众提出的合理的、有建议性的意见,研究和制定出公众担扰的解决对策。对公众意见所作的处理的说明,不仅要报送环境影响评价审批部门,还应向公众公开,以便公众监督。环评和审批工作中应客观、真实地体现公众群体的意见,注意公正公开,使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真正起到了监督作用。同时对反馈信息合理处理也能增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总概来说,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实施公众参与,可以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尽管我国环评中的公众参与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可在参与过程中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法律保障等措施,进一步促进公众参与工作的完善。

上一篇:哈纳斯的LNG棋局 下一篇: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在施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