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一点看法

时间:2022-02-03 08:14:53

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一点看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搞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是当今时展的需要,也是对我国教育方针的贯彻,一个具有高素质的现代人才,必须具有健强的体魄,抓好中小学体育教育,也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使中国在未来实现“保持”体育强国伟大战略目标的需要。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较好的发展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但通过几年的体育教学工作和多数同行反映,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原因是多方面的:项目的枯燥乏味,当今的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等等,这些都阻碍了耐久跑的开展,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喜欢体育课,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是值得广大体育教师研究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开展的不利因素

(一)、安全问题是制约体育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口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占学生比重越来越大,因此溺爱子女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明显。我们知道,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有可能发生运动损伤,也会有发生教学事故的可能性。导致学校领导、体育教师思想上背负一定的思想包袱。学校怕担责任,有的单位领导直截了当的指示体育老师涉及危险的体育课一律禁上。体育老师也怕出麻烦,经常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参与到体育教学当中去。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就出现了“不敢教、不愿教、不能教”的现象:老师越不敢教,学生体质越差,学生体质越差,越容易造成教学事故,老师们害怕造成教学事故担责任就不愿意教。长此以往,造成了恶性循环。老师宁愿在屋里上自习,也不愿意到操场上体育课,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开展.

(二)、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运动强度安排不合理等等

从目前来看,农村体育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体育教师配备不足。专业体育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不愿到农村从教,一部分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是其他学科兼任而且年纪偏大,还按着“一节课两个球,老实孩子都自由”的教育思想上课,认为体育课就是活动课,孩子们只要不打架就行。这就不可避免的使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一直是一成不变,或者是换汤不换药.这节课围绕操场跑几圈,下节课还是围绕操场跑几圈。小学这样,初中这样,高中还是这样,学生参与运动锻炼的兴趣就这样被扼杀了。

从运动强度安排上看,个别教师为了体质健康测试,为了体育中考。在一次课上或某段时间的课上安排或连续安排强度过大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多次出现头晕,呕吐,疲劳过度等不良反应,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大部分学校为了提升大课间操质量,把体育课改成了军训课,经常一节课都在练习队列与广播操,导致学生产生了厌倦心理。

(三)、体育设备老化,体育场地不符合要求。从硬件上制约了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体育运动的开展对场地要求较高。近几年一部分农村学校虽然开始修建塑胶操场,但是数量较少。购买体育器材,利用率也不高,很少能有体育教师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授课。也有许多学校体育场地与设施确实存在安全隐患,不适宜体育授课与训练。这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教学的开展。

其他因素,比如:教师教材的程度,课堂教学的准备,教师对学生了解程度、家长支持力度等等。

二、针对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开展的一点思考

(一)、要转变认识,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

不要仅仅因为安全而背上思想包袱,更不能因噎废食,减少教材内容甚至于不上体育课,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这也明确了学校发生的伤害事故各方责任。这一方面给了学校,教师一个基本保障。另一方面,体育教师更要全面考虑,做好充分的保护措施,从而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多向学生讲解灌输有关体育的知识,使学生对极点现象以及练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有个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转变体育教学开展的良好氛围。

(二)、及时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工作,转变教学观念,实施新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不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运动的技能,而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核心,因此体育教学与训练不是简单的追求运动强度和密度,不再是仅仅衡量有多少学生达到了什么样的成绩,而应该是以让学生了解认识并积极参与某项运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为目的。与此对应,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必须从以往“灌输式”教学转变为“研究探讨”型的学习,促使学生从被动式模仿学习到主动式创新学习,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的课堂教学模式,最终能使学生养成自觉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从而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良好习惯。

(三)、开发教师的资源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且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理念,不断的探索,不能仅仅是按照编写的教案按部就班的上课,新课程标准给了教师更大自,体育教师更应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教育,大胆开展课程改革。这也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以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主要是身体素质和心理方面的能力,如在获得胜利和荣誉时的自控能力,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冷静,坚强,保持理智的能力。体育教师要在熟知项目特点的基础上大胆尝试,不断创新,使体育教学不枯燥无味。总之,体育教师要开动脑筋,利用好身边一切能利用的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

教育主管部门,应鼓励广大体育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提高大学生毕业的待遇,为农村多输送一些专业的体育教学人才,充实基层体育教师队伍。要多组织农村体育教师参加培训与交流,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从而整体提高体育教师队伍水平.

(四)、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设计教学

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来开展,因此,要尽可能去多了解学生的情况,他们的技能基础,运动能力,性格,兴趣,学习目标等等。这也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与依据,无论是课前的教学设计,教案的编写还是上课的过程中,首要一点就是要尽可能多的了解每一个学生,围绕学生来开展,这些对于体育教学的开展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较好的了解学生,才能更好的从学生的健康角度来设计安排每次课,就像医生看病一样,只有准确地诊断,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体育教学也是这样,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善于观察,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科学准确诊断,找出问题所在,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农村的中小学生,大多具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对这些学生进行专业、系统的体育教学和训练,是可以为国家输送大批体育后备人才的。同时,也可以使农村中小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缩小他们与城镇学生受教育的差距。所以大力发展农村体育教育,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势在必行的。农村体育工作任重道远

上一篇:高层建筑暖通设计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下一篇:尾矿充分利用技术应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