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村道路规划构思

时间:2022-01-29 07:54:36

历史文化名村道路规划构思

一.历史文化名村道路系统构成

一般情况下,村落道路系统可以分为三个级别,主要街道是第一级,有过境路线、商业以及交往的作用,比较宽,是最公共的地方。第二级是垂直于主要街道的街道分支,被称为“次街”。有宽有窄,使用率较高。这些次要街道作为主要街道外居住区之间的链接,或者作为一个扩展,使整个村庄形成纵横交错的局面。在解决主要交通的框架以外,另有散落在庭院之间的巷子,作为第三级—“巷道”。这是两边的巷道和房屋的链接,相对狭窄,主要活动者为旁边居住人家,人的行为也更接近日常生活,更亲密的活动。这些车道短,丰富了整个骨架,从而使体系从线性的,成为一个完整的路面拓扑。不同等级的街巷空间序列,既构成符合中国传统审美的交通模式,又在秩序与丰富性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

二.历史文化名村道路规划重点

整治街道的地方区域,拆除或转换街头巷尾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保证街景走廊景观系列。规划在没有改变街道空间尺度和风貌前提下,应优化历史街区内的交通环境,并提出历史文化街区内诸如常规消防车辆无法通行的小巷特殊防火等的基础设施改善和消防防灾规划措施。在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中,也应高度重视规划在街景序列层面的影响。其中有四个主要因素,一个是街道的弯弯曲曲的路线形态,二是街道的上上下下起伏,三是建筑街道两边的建筑,四是街道上的节点建筑。曲折的道路形态指的是街道走向是否是直线,一览无余,弯弯曲曲的街道更具探索意义和兴趣。上下起伏的街道更加使人们在视觉和心理上感受到街道景观的变化。首先,它会使人产生错觉,感觉道路很长,其次,起伏的路况还将影响地平线的效果。街道两边建筑与街道的高宽比,建筑外观的特征等都能影响路人的心理情绪,避免出现长而无聊的街道,在某个街头,做一些改变,容易使人产生新鲜感和好奇感。在这种情况下,街道的宽度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判断,而是一个感性认识。街道空间节点能把无聊的旅程转变为一些有意义的风景,是一个序列在终结,也是另一个序列的开始,他们不仅是“通过”、“边界”,更具有象征意义。另外,规划要求街巷中的市政设施,如路灯、垃圾箱、公厕、邮箱、消火栓箱、路牌等在形式、材质、色彩方面应与历史风貌相协调,具有乡土特色。

三.以大余湾为例的历史文化名村道路规划

大余湾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南距武汉城区68公里,全村有13个自然湾。通过线路的规划、控制和改革的方式保护,原来的街道路径不变,在一般情况下不容许任意地拆建,主要以小规模的局部改造为主。保护和延续巷道的多维复合空间平面模式,融物质环境和保护历史遗迹及民间生活等的保护于一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展示传统街区风格。道路系统的保护是保护那些以人为本的尺度空间。现状西至研子岗东到木兰武术学校的过境道路沿着村南边缘通过,破坏了原来的田野山川村庄的完整格局。公路发展与外部世界相关联是村庄的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点,但建设的高速公路必须在不破坏古村落结构肌理的情况下进行,规划建议将这条过境交通性干道南迁,绕过东西龟山和香炉山。原过境通道作为村庄辅生活干道。规划严格保护历史街区内的空间脉络及街巷组织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古村落的健康、有机生长。另外,针对古村没有系统的消防方案和完善的消防设施,以及县消防中队由于距离过远救援时间不足等现状,规划依据《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划》,建议形成消防体系:(1)建立专职消防队;(2)与周边邻近村庄义务消防队进行联防,做到“一村有事,各村支援”;(3)利用现有马头墙和巷道,将古村划分为16个15-20户左右的防火区,配备手提式粉末灭火器,并对现不完整的防火墙加以完善。同时对于文物建筑,设置消防水池和水泵房,配备手提式灭火器,并保持原有民居开高窗的传统,利用砖砌形成风火窗等措施使得木结构的古建筑免受火灾威胁,提高居民居住的安全性。

四.结语

历史城镇的保护不是为了过去而保护,而是为了现在和未来而尊重过去。要维持城市历史环境的延续性,防止城市衰败,让历史城镇成为环境宜人的美好家园,确保城市的特征与个性的延续。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单靠国家制定法令来执行还远远不够,需要政府、规划师、开发商和公众四方都为延续历史记忆,挖掘地方特色而共同努力,相信历史文化名村的价值能得以更好的再现和传承。

作者:张旭 李成 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上一篇:城市旧建筑改造的设计管理 下一篇:地域文化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