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导向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1-22 07:46:20

行动导向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行动导向教学以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尊重学生个性,引导主动学习,联系实际问题,结合职业性本质,能从培养方式上真正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素质。

【关键词】行动导向;人才培养;职业素质;就业能力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培养社会需求、企业欢迎、职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实用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其人才培养的落脚点是以实现成功就业为目标,其能力的培养必须紧紧围绕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设置。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既要按照教育部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求,又要遵循学院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质量要求。

行动导向教学充分凸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能力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以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尊重学生的价值,张扬个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联系实际问题学习,结合职业性本质学习,能真正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1.行动导向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的主要任务及目标

1.1对大学生职业能力供需关系进行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实质就是通过市场来实现毕业生这部分最优秀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大学生就业实际上作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本身特征分别为:(1)价格机制;(2)竞争机制;(3)调节供求平衡机制。

1.2基于职业胜任力的大学生职业能力模型及其测评体系构建

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压力、其内心的心理准备程度、对个人各方面技能的调动还要高于某项具体工作,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

运用胜任力特征的研究思路来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研究多数表现为描述性、经验性和总结性的,很少用心理测量学的原理来对学生素质进行研究和表述。研究建立的“就业能力”理论模型如下图所示,即:

模型假设

三个理论模型在核心思想上是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即它们都围绕着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的中心思想。

1.3探讨就业能力提升与就业压力缓解问题的关系

部分大学生由于对择业前景无法准确预期,对毕业后的前途感到失控和失助,往往产生焦虑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素质可采取如下措施:

(1)要改革教育模式结构,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提高他们的职业成熟度。

(2)要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改变大学生的错误认知。

(3)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调节大学生的情绪状态。

(4)要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5)要推进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

1.4建立就业能力信息沟通机制

大学生要成功的实现就业与能否及时有效地获取就业信息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才能确保信息充分有效地沟通。其具体表现为三个阶段:

(1)信息初步沟通阶段,影响大学生就业信息沟通效果的因素分别是:在大学生求职者的求职材料中是否具备“关键信息”和在面试中求职者是否具备“重要经验”。

(2)信息沟通准备阶段,大学生求职者的毕业院校、所学专业对找到工作的难易程度有明显的影响。

(3)沟通后续阶段(或决策阶段),由于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方都面临着不确定因素或多种选择,从而从根本决定了某些沟通良好的就业信息沟通行为最终被证明是无效的沟通行为。

2.行动导向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培养途径分析与建议

本项目着重研究了不同主体在就业能力培养工作中的目标和作用,并对各利益主体的演进博弈过程和相应的制度设计进行分析。整合各方面资源,构建复合多元化的就业能力培养途径。

2.1基于个人就业能力构面出发的层次培养探究

通过研究得出,就业能力包括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和差异性能力三个方面。其中,基础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正确的就业动机、应聘能力、适应能力等,相当于“产品的包装形象”;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岗位所需的特殊技能等,相当于“产品的质量”;差异性能力包括个性化、创新性与创业性,相当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2.1.1基础能力的培养

首先应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教育培养学生树立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积极就业,不能被动“等、靠、要”的现代就业观。

其次是提高人际沟通能力。通过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培训、课前五分钟演讲等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其良好的沟通技巧,而且还促使其树立团队协作意识。

最后应在课程中加强职前培训。通过借用完全专业化的机构,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应聘技能培训、现场职业指导会等系列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分析自己,获得职业信息、掌握求职方法、避开择业误区。

2.1.2专业能力的培养

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企业,使之适应社会需求,培养特色人才。加强与企业社会的联系,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建立学生见习、实践实习基地,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导师,加深其与企业、社会的交往,通过暑期实践供需见面会,向企业推荐优秀大学生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1.3差异性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分工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工作性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体现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等方面。有了这种差异性,才会有核心竞争力。

2.2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建议

根据研究调研结果,在学生教育、就业指导以及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应重视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加强学生特色能力培养,塑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实施全程式学生生涯设计指导,培植新的就业增长点。

3.行动导向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思路、途径和方法

3.1研究思路

制定总体研究方案制定调研方案调研、问卷、收集资料资料分类汇总整理分项分析分析设计的指导思想及指导原则职业能力要素分析实际研究进行进行理论性总结对比分析评价撰写论文、报告综合结论撰写论文结题研究。

3.2研究途径

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高职生技能职业能力培养的技能训练活动途径;融技能训练与创新活动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活动。

3.3研究方法

3.3.1知识传授与技能研究法

①谈话导向研究法;②四阶段探索研究法;③六阶段实证研究法。

3.3.2行为调整和心理训练的研究方法

①角色扮演法;②模拟研究法。

3.3.3综合能力研究方法

①项目研究法;②引导课文研究法;③张贴板研究法;④头脑风暴法;⑤思维导图研究法;⑥案例研究法;⑦项目与迁移研究法。

把综合职业能力作为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要素之一,顺应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强化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并具体化为单个的能力目标,有利于操作。同时综合职业能力也是对大学生素质的具体化,就素质教育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而言,是内化与外化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综合职业能力最终要内化为素质,素质教育通过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实现,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与载体。

【参考文献】

[1]张建中,陈锡德,吴亚曼,刘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与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9(01).

[2]洪伟,江德文.构建体现职业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的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9(02).

上一篇:The Academic Stres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下一篇: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