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阈下高校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01-17 08:51:57

和谐社会视阈下高校人才培养研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内容。“人”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成分。如果没有人的和谐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而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对和谐社会的人才培养战略要进行全面审视,从而保证为和谐社会输送出更多的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一、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新要求

1.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

只有以人为本的社会,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但要对全体社会主义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进行提升,而且还要对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思想素质进行拔高。发展人才战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高校人才作为以后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与建设者,必须把其培养成具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当代对人才需求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在发展中必须处理的一大课题。因此高等学校必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进行素质教育,并对人才质量加大培养力度;并要树立多样化的教育质量观,凸显出学校的办学特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还要注重在提高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入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人才培养任务的新要求

为了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和谐社会对人才的任务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第一,对高校学生文化水平的提高。尤其大力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精神。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我国高校主要以科学的文化精神作为培养人才的首要目标,具有高素质,富于创造精神的人才,对我国能够立于世界之林,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高校在对人才进行锻造时,要把对学生创新水平的强化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来抓,为创新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以学校自身实际为前提,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战略,注重练习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加强塑造学生的创新品质,从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创新人才的培育。第二,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以及高尚的社会责任感,其中,崇高的理想信念,把社会中各个利益群体联系起来,使大家团结统一,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创造力,共同朝着美好的明天迈进。作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人们的思想行为规范,道德建设是极为重要的治国手段,当然也是和谐社会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我国是一个具备悠久传统文化的国家,对社会责任感的注重,一直是推崇备至的道德准则。但在当今这个经济不断高速发展的社会,社会道德却遭受着一些不良的影响。尤其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大学生,其社会责任感下降趋势却很明显。所以,必须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快其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将大学生培养成能肩负重任的社会主义优秀人才。

3.人才培养方式的新要求

在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中存在诸多弊端,因此必须加快转变高等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战略,转变旧有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制定出符合新时期人才成长,个性发展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摒弃旧有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学校与市场的完美对接。然后,进行评选指标体系的建设,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的训练。最后要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学术论争氛围,以此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才培养体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才培养方略,要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中心,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从而提高高校整体的办学水平。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深化体制改革,优化育人环境

高校管理以“育人”为中心,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其一是要从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入手,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得到有效的统一;其二是营造学术讨论氛围,强化教育学习的风气建设,使得教学质量得到充分提升;其三是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努力转变教学观念,把爱国主义作重点,全面发展为目标,从而将教书育人密切结合起来,全面改善大学教学培养体制。

2.提升整体素质,稳固育人基础

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在教学课程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却是关键。所以,在教学进行中,教师要以高质量的教学水准感染学生,并对学生产生影响力,使教学工作富有实效。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培养自己的师德师品,并形成具有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的工作精神。高校教师不仅要发扬以身作则、诲人不倦、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美德,在课堂上、在生活中更应该去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尊重学生和关爱学生,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工作者。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必须要构建出完善的、适合人才发展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笔者主要从深化体制改革,优化育人环境及提升整体素质,稳固育人基础两大方面对此进行了探究,此外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新要求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对高校师生有所帮助。

作者:王菊 单位:湖南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律机制 下一篇: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梦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