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时间:2022-01-15 02:43:17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将数学教学的重点放在加强思维训练,提高思维水平的方向上。笔者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下面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积极性

动手操作,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如教学 “圆的认识”一课时,笔者首先要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让他们将圆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如此多次,让学生观察在圆纸片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精力陡然集中,都想看看圆纸片上有什么?一生发现:圆纸片上有折痕。另一生又发现:圆纸片上有无数条折痕。笔者表扬两生观察仔细。其他学生倍受鼓舞,纷纷发言:圆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这时,笔者让学生打开课本,看一看交点叫什么?折痕叫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并记住了。要学习在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了,笔者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圆纸片和同学手中的圆纸片的直径和半径,启发学生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要画圆了,笔者还是不讲画法,让学生先去画,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之中,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学效果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多让学生动手操作,以激发起他们的兴趣,这样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采取满堂灌的方法,尤其是一些重要的难以理解的结论不能叫学生死记硬背,而应精心设计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分析、归纳,从而与书上所给结论一步步逼近,最终做到理解上去记忆。例如教学“百分率”这一内容,笔者没有把书上的发芽率、成活率等例题搬到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而是先用图片引入学生熟悉的一些食品、饮料包装上的百分数,让学生用自己的认识说说表示什么意思,从而形成初步的有关百分率的计算方法;接着,笔者又出示一张表格,是本班学生上一次考试的成绩统计表,请学生说说及格率该怎样算,把主动探究的“球”抛给了学生,由于这是本班学生的信息,学生很有兴趣,结合课前搜集的信息和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很快就说出及格率就是求及格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提炼出了百分率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出合格率、成活率、出勤率、发芽率、近视率等学生熟悉或不太熟悉的百分率,让学生试着说说是求什么。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维。

三、重视一题多解的习题训练,开发学生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笔者经常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知识点去大胆地想问题,剖析数量关系,寻找不同的解题途径,勇于创新,从而得到合理、独特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开阔,思维更灵活。例如教学这样一道题:某生产工人5小时可做零件2100个,照这样计算,该工人10小时可做零件多少个?如果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按照归一的思路,在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后,都能列出算式:2100÷5×10解答;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教师的要求就更高,通过画线段图,启发学生直观对比,这时平时成绩好的学生会悟出用倍比法求:2100×(10÷5);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继续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结果有些学生发现还可以先求该工人做一个零件需要多少小时,再求10小时可以做多少个? 10÷(5÷2100)。掌握一题多解法的技能,是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所以在平时教学中,笔者不但坚持重视一题多解的习题训练,还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扩大而不断提高一题多解的要求。总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

上一篇:数学课堂有效提问初探 下一篇:注重动手操作 培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