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不窃听日本?

时间:2022-01-13 02:41:40

AMERICAN AND JAPAN

德国人是美国人的欧洲盟友,处于对抗俄罗斯的前沿阵地,而日本人是美国人的亚洲盟友,处于对抗中国的前沿,同样的盟友,同样的战略位置,美国人对他们的信任程度为什么却大大不同呢?

美国窃听欧洲盟友

2013年,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技术分析员爱德华・斯诺登逃亡海外、向媒体揭发了美国情报机构监控互联网、窃听电话等大量秘密间谍活动。这其中最令人震惊的是,美国中情局竟然把黑手伸向了欧洲盟国,监听多名欧洲政要、甚至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德国对此作出了强烈反应。而奇怪的是,美国竟然没有窃听日本的政要,并且日本还帮助美国窃听中国的信息。

同为盟国,美国为什么对日本与德国的态度迥然不同呢?以二战结束后的表现来看,同为发动二战的罪魁祸首,德国人对罪行的反思要远远强于日本人。德国人多次向犹太人和欧洲各国谢罪,彻底放弃军备,加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在西方的对外战争中,德国人一直抱着和平的态度,希望以外交的方式解决冲突而尽量不卷入战争,可以说,德国人是美国教导出来的模范生。而日本在二战后的表现则差强人意。日本人一直不承认他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战争,对自己的战败一直耿耿于怀,还不时寻找借口突破二战后制订的和平宪法,妄图重新武装自己,其军国主义倾向非常明显。

由此来看,美国应该更信任德国而不是日本,但为何现实竟然恰恰相反呢?

控制感决定信任程度

这个问题主要和美国对两个国家的控制程度不同有关。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控制程度越高,这个国家的安全感就越强,它对另一个国家的信任度也就相对较高;反之,如果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控制程度越低,那么这个国家的安全感就越小,它对另一个国家的信任度也相对较低。

我们先看美日关系。二战后,美国独占了日本,可以说日本成了美国的殖民地。为了在东亚抗衡中国和苏联,日本作为美国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为美国的冷战政策提供了后勤保障。美国控制了日本的安全外交,提供了核保护伞,给日本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有人说美日是一体两面是有道理的。即使在经济上日本的也是有限的,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日本接受了广场协议,导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至今不见有大的起色,被人们称为日本的第二次战败。

美国对日本的控制程度,我们可以从一些事实中感觉出来。凡是美国不支持的日本首相很快就会下台。日本上台前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日美与日华对等外交,不符合美国的意愿,日本党首小哲一郎没能成为首相,鸠山由纪夫首相很快就由于美国的暗中作梗而自动辞职。随后的首相在外交上与自民党没有太大的差异。

美国对日本控制如此紧密,那么美国和德国的关系又如何呢?二战之后,美英法占领了西德,苏联独占了东德。后来美英法主动结束了占领,让西德自治。冷战初期,西德实行依靠美国的外交政策。1969年,西德勃兰特政府实行新东方政策,改变了外交依赖美国的局面,而是东西并重,拓展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另外,冷战期间,德国与宿敌法国结盟,在德法两驾马车的驱动下,它们建成了欧盟经济体,成了美国的强大竞争对手。北约由美国主导,德国是其重要成员,但在重大国际事务上,德国并不是唯美国马首是瞻。2003年,小布什总统发动伊拉克战争,德国与法国、俄国联合起来反对,只有英国是铁杆盟友,这让美国心理很受伤。德国虽然是美国的盟友,但与日本相比,美国对德国的影响简直无法与日本相比。

心理脆弱,害怕失去控制

我们再来看一下美国人自身的心路历程。二战后,日不落帝国英国严重削弱,苏联还不够强大,法国刚刚复国,美国成了世界霸主,这应该是美国人的心理优势最大的时候,有一种“世界之大,舍我其谁”的气势。那个时候,德国和日本是战败国,国内民生凋敝,它们不仅在军事上依赖美国,在经济上也需要美国的援助。美国根本不需要担心它们有异心,所以没有必要去监视它们。

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了,美国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按说美国人应该更加志满意得,睥睨天下,但现实却使美国人的心理优势持续下降。因为外面的敌对威胁消除了,盟友的内部竞争却加剧了。冷战期间,日本和德国在经济上崛起了,成了美国的竞争对手,美苏矛盾转化成了美日德之间的内部矛盾,这可是美国人高兴时没有想到的问题。

而更让美国受到打击的是,美国维护世界安全半个多世纪,国内却遭受了9・11恐怖袭击,美国人的安全感何在?为了打击恐怖主义,美国发动了对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两场战争。战争还没有结束,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了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人的信心。

让美国人难以安睡的可能是下面的消息: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由美国的潜在对手变成了现实的对手,怎么这么快?美国人现在的心理非常脆弱,一说话就急,开不得玩笑。心理越脆弱越感到不安全,越想通过偷窥的方式去了解别人,特别是他不容易把握的人。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美国人为什么相信日本人而不相信德国人。

上一篇:美国的“后院拍卖会” 下一篇: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教学设计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