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让语文课堂激发思维之花

时间:2022-01-12 05:38:43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让语文课堂激发思维之花

摘要:目前,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运用以生为本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的课堂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亦成为提高课堂效率的主流模式,但也存在着表有其形而低实效的问题。本文笔者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着手: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思维;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程序,以生生互动牵引学生思维;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培养学生"三会",让思维碰撞生发智慧之花。从而很好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让语文课堂激发学生思维的智慧之花。

关键词:语文课堂;小组合作;效率;激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85-02

郭思乐教授的实验表明: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可以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项有效的策略思考。在生本教学中如何去体现这一点呢?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最好的载体、最有效的途径。郭思乐教授说:生不生本,一看学生是否有备而来,二看学生是否在小组合作下学习。无疑,小组合作学习是生本课堂的核心。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正确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肯定,小组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极佳的教学方式,它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所以,目前大多数的课堂,特别是公开课,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我们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我们会发现有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如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用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缺少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如何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

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出现低效率的情况下,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精髓,正确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应当成为我们广大教师关注的重点。我本人结合自己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教学,从而很好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思维。

1.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思维

郭思乐教授说"你直接对学生说3×5=15不是教学,你问学生3×5=?有点教学的味道,而你大胆地提出3×5=14这才是教学。"用《人民教育》副总编的话来说,"教学不是教了学生什么,而是发展了学生什么。"生本课堂讲究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先学后教,以学实教,无为而教。看似无师的课堂只任由学生思绪的飘远,不知一节课要学生重点掌握了或突破了什么知识点,这样下来,学生怎样考试呀?!细想,这就是生本教学的高明之处,他解放了老师,激发了学生,老师的"懒散",成全了学生的好学。用《人民教育》副总编的话来说就是:"生本教学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就生本语文教学而言,我们教师要为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生、激发学生思维而整合课文、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整个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方向、有目的地合作交流探究,碰撞出思维的智慧火花,很好地贯彻三大原则"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写"。

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离不开学习问题的设计。现在,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上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但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后,你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所思所见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启发式教育的基本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的适时启发,才能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门扉。作为教师,我们每一节课都应该考虑:这一节课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哪些提问是多余的,哪些提问需进一步改进。八年级第二学期,我设计、教学了《组歌(节选)》,当时,我本以为自己为学生的学习设计了一个非常好的主问"说说文章美的地方",从而以一牵动全文的学习赏析。我很是开心,以为很好地整合了课文(原先的设计都是问得比较多、比较细),但是,课堂的最大不足就是在此。

当学生一味地按自己的意愿滔滔不绝地说,但又没有切合到我的问题上时,我心里顿时打了个问号"我是为学生的好学、易学而设计吗?"其实是对学生的限制。以其硬是让学生按我们老师的意向去学、去思考。还不如让学生自由地去学、去发现、去感悟、去赏析,他们的思维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正如听课老师所评的"不要问美。问细读课文后说说自己所体会到的和喜欢的地方。"反观,在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中,我设计了"结合课文内容谈谈秦王只有反面形象而一无是处吗?"问题一抛出,学生就沸腾了,小组人人有看法,且个个见解独特,学生的思维真的给激发了。由此可见,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扣住教材的重难点;要有启发性,"一石"能激起"千层浪";要有挑战性,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要有趣味性,设法让学生"欲罢不能"。

2.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程序,以生生互动牵引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采用相应的策略:或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正如广州市第四中学的周伟锋认为"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并能自由地参与探讨和讨论时,学生学得最投入,也学得最好。因此,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八年级第二学期,我设计、教学了《组歌(节选)》。课前我布置了学生预习:①查找纪伯伦《组歌》的另外三首,并选自己喜欢的一首作感悟赏析;②找自己喜欢的散文诗在班上分享。课堂上,我设计了"阅读拓展:①交流分享《组歌》的课外三首(小组内每人读、赏一首,然后小组展示。)②分享自己喜欢的散文诗(小组内每人读、赏一首,然后推选读赏最好的一位在班上展示。)"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小组有序地进行合作学习,我喜悦于每位学生能对课外文章有美妙的感悟和赏析。这不正推进了学生的大阅读吗?这不正是学生思维生发的体现吗?在本学期的中考基础专题复习"标点符号运用和语言运用:简明、连贯、得体"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用5分钟快速读划《备考精选训练》和《中考指导书》的相关知识内容;然后交流讨论前置作业的中考题;接着小组展示分析,其他同学补充、评价;紧跟着是学生独立完成巩固练习题,小组交流讨论,提出疑难,班上同学解答;最后是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总结标点符号运用的知识、方法规律)。整节课设计安排非常合理,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清晰、分工明确、程序合理,学生动起来了,思维发散了,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3.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培养学生"三会",让思维碰撞生发智慧之花

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也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更不能认为教师可以推卸教育学生的责任。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教师要做出最恰当的选择,灵活地组织安排下一个活动。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形成自己的智慧思维之花。

总之,正如郭思乐教授的精辟感悟"我们认识到了真正的教育:教不过是唤醒生命、启迪生命、激扬生命,把社会人生的既有的领域和发展方向以及智慧的端绪介绍给生命,而由它自处之,如此而已。"在生本教学中,我们只有以生为本,坚决走小组合作学习的道路,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把教最大限度地转变为学,通过语文学科的内在魅力打动学生,使之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并让他们拥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那么学生在语文课堂才会体味到语文的无限魅力,思维的智慧之花才会生发得美妙,素质必将全面提高,语文成绩的提高也必将水到渠成。这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参考文献

[1] 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著.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著.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 刘群《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 《人民教育》2008.21

[4] 郭思乐《课堂:从短期指标回到人的发展--生本教育引发的观念更新》.

上一篇:如何培养高中生写作的语言技巧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问题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