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时间:2022-01-12 01:20:50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孕育处灿烂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更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其历史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永远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思想精髓在企业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企业管理 运用

1.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人文精神带有很深的儒家文化烙印,即崇尚礼教、修身,强调人自身的修养和人格的完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和合精神”。“和合”一词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同心,也指事情的协调和顺利。《论语·学而》讲“礼之用,和为贵。”后来,孟子将这一思想作了更深层次的发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从而,“人和”超越了“天时”、“地利”,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处世法则。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自然精神”。在传统文化思想中,道家以崇尚自然闻名,老子注重天道,把自然摆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看来,道是世间万物的母亲,而自然则是道的终极。中古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通变精神”。求新求变是人类社会始终不渝的追求,中华文明一步一步走向辉煌,就充分体现了“通变精神”所包含的智慧。中国人的“通变精神”在《周易》中得到系统的表达,《周易》的核心理论就叫“穷则思变”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孕育的“担当精神”。所谓“担当精神”,就是勇于承受,敢于负责的意思。“担当精神”建立在儒家积极入世的哲学基础之上,强调“公利优先”的原则,它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传统文化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生活依然存在密切的联系。它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致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优秀的民族文化,进而进行不懈的自我更新。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体现着凝聚力。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从未中断过,究其原因,它与中华民族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源泉和载体,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核心机制和基础。一个民族的生生不息,在于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能够进行不断的创新。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体现,民族文化的创新也蕴含着民族精神生命的创新,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民族文化长期故步自封,停滞不前,没有及时的创新,是导致民族精神衰老、陈旧以至丧失生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3.传统文化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实现途径

3.1用“和合精神”培养员工的和谐心态。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和合”、追求和睦的民族,实践证明,中国之所以没有蹈其他文明古国的覆辙,与中华民族“和合”的精神密不可分,有了这种“和合”精神,才能大度宽容、和谐相处,遇到苦难和挫折,便能同心同德。当今企业职业道德追求管理者与其下属之间、企业内部各成员之间相敬如宾、友爱互助、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与“和合”精神一脉相承。运用和合精神,培养员工和谐心态,就要把企业成员过分注重功利的道德心态引导到崇德尚义、见利思义的道德价值轨道上来,把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引导到以企业集体利益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上来,引导员工正确对待自己、企业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正确对待个性与共性、变革与创新。将仁爱思想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相结合,营造一个以爱换被爱、以奉献博取感恩的和谐人际环境,从而使全体员工不断增强无私奉献、知恩报德、热心服务、真诚奉献精神;员工之间精诚合作、相互爱护、乐行善事;管理者坚持仁爱、仁义、善待下属;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友好融洽的工作环境,个人潜能、组织活力被最大限度地激活。

3.2用“担当精神”培育员工的敬业精神。具有担当精神的人,必然是“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也就是说,在处理公与私、家与国的关系上,要先公后私,先国后家,不会为一己之私近利而远害。这些对现代企业职业道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创业需先敬业,先有对功业崇高而执着的精神追求,才有个人发展成才的通畅。岗位和职业,是个人为之服务和作贡献的基本手段和场所,也是个人实现自己抱负和价值的基本方式。“敬”源于“爱”,敬业需先爱岗,敬业爱岗是爱国爱民和自尊自爱的统一,是主人翁意识和为人民服务意识的统一。担当精神作为一种道德追求,理当成为现代人确证自身价值和追求自我道德完善的伦理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都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高度的担当意识和敬业精神。这客观上要求企业员工勇于担当、敬业重道、乐业爱岗,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否则就不能适应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它要求员工敬业爱岗、勤业精业、干一行爱一行,这正是企业文化中必须首先倡导的核心精神。

3.3用“通变精神”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通变的精神意义是,永远保持求新求变意识,永远保持一种创新精神,并不断致力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为事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积极的入世哲学和参与精神与现代企业强调全员的开拓精神和参与意识是一致的,这种创新精神正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创新的动力源自对事业的责任和追求,创新是基于价值、真理、规律的实践活动,最终又通过实践来检验。只有坚持以变革创新为动力,建设创新型企业,构建创新型生态体系,搭建开放、协同的创新平台,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才能深化精益管理,构建规范的工作秩序,防范经营风险,营造和谐环境,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

上一篇:对城镇居住小区的绿化设计进行探讨 下一篇:关于当前珠三角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