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层面的课程知识轻舞飞扬

时间:2022-01-10 08:01:31

让学生层面的课程知识轻舞飞扬

一、“室”“轩”意味品读

1.蓄势

师:上节课,我们对第一个“含义”,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把握,我们注重的是准确。这堂课主要是对第二个“含意”的把握。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项脊轩志》,那什么叫“志”呢?

生:记。

2.揭秘

师:记,记项脊轩。这篇文章写的是项脊轩,或者是和项脊轩有关的人和事。这篇文章称项脊轩名称的时候,除了这个项脊轩的“轩”,还有什么另外的名称吗?

生:室。(师投影,突出原文中含“轩”“室”的语句)

师:文章里有称“室”的,有称“轩”的,作者是很随意地用这两个字的吗?

生:不是。

师:就是说是有一定的讲究和意图在里面的,他的意图是什么?

生:一下用“室”,一下用“轩”,是有感情基础吗?

师:有感情的变化在里面。

生:“轩”就是对那个格子特别有爱意的感觉。

师:称“轩”的时候特别有爱意,包含着感情。如果称“室”呢?

生:就是一个普通的室。

师:很好。称“室”的时候作者着眼的就是作为一个建筑的外在存在,而称“轩”的时候,其实还是对它满怀着特殊的情感的。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是不是一开始它就是一个特殊所在呢,不是,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是吧。我们前面提到了,“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就是从抒发读书轩中开始称“轩”了。而在这之前,作者在讲到这个阁子的时候就是称它为“室”,后来就称“轩”了。那又是为什么呢?

生:外部修了。

师:请注意,当他称“轩”的时候,这个房间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意味。在成为书房之前它就是一个普通的建筑物,而当他因为妻子去世,冷落了这个地方,它又恢复为一个普通的建筑物存在。

【评析】咬文嚼字与文本情脉的揭示结合,既不露痕迹地在整体上把握了全文的内容,又能直逼文本的篇性特征――抒情中的春秋笔法,一石二鸟,匠心别具。美中不足的是,未能将这种独特的形式秘妙与其他文本打通――《氓》人称的变化:氓、子、尔、士,与女主人公婚恋中的心情起伏也是紧密关联的,更深一步地“窥其奥”,略感遗憾。

将“含意”(言外之意,生成的内涵)的理解作为本节课的攻坚目标,带有建构知识,创造性解读文本的意图,同时也体现了教者言文一体,将文言文学习的落点放在“文化传承与反思”上的教学追求。

但⒄庾魑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是否合适?语文教学应该由形式抵达内容,再由内容返回形式,充分揭示形式表现的秘妙,进而更好地走向言语表现与存在②,这才是语文的独任、大任,捍卫语文体性的必由之径,也是语文教育至高、永恒的追求。如果偏于文化的传承、思想的的获得,那么和文化课、思政课、历史课区分的真正界限在哪里?

以朱自清的话“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作为教学的理据,可朱自清这样说只是对阅读中实用主义思想的一种反拨,并非强调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落在文化的传承上。对一味的注重思想、文化、思潮之类,他其实是反对的,认为这并非“国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国文一科的教学不应“代负全部教育的责任”③,并且特地强调:“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④

对于重意轻形的弊端,王尚文、赖瑞云等学者都有过深入的分析。比如赖瑞云教授就明确指出:“形式总是承载着某种思想内容的,彻底的形式解读必然走到内容,相反,‘彻底’的思想讲解完全可能另找口语形式替代承载,其结果不仅可能思想讲解不彻底,还把书面艺术形式弃之一边了。”⑤

基于此,语文教育仅停留于“含意”的理解、“文化”的把握,值得认真检视。

二、“轩”内的喜与悲

1.悟喜

启悟:“轩”充满爱意,作者对它饱含感情,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小阁子里有他特殊的生活内容。我们看一下,文章里面哪个地方写了在阁子里面的特殊生活内容?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中“借书满架,偃仰啸歌”这部分文字,悟出环境幽静,生活悠然自得。

教者趁机引领学生将归有光的项脊轩与刘禹锡的陋室、陶渊明的“园田居”(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进行比较――

共同点:有优美宁静和谐的环境,还有悠闲自在的个人生活;不同点:归有光除了有逍遥自在,还有悲的情感(从“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过渡句中见出)。

2.味悲――隔阂加重

师:看看是什么让他感到“可悲”呢?我想请一个同学来把这句话读一下。(生读课文)

师:能不能告诉我们,你在读的时候,觉得可能用什么样的情感来把握比较好呢?

生:有点伤感。

师:“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意思我们已经明确了,什么叫“凡再变”?已经变了两次了。为什么说“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他就感到伤感呢?

生:因为刚开始是一大家住在一起,后来分家了,房子就隔开了,就不怎么来往了,就觉得伤悲。

师:就是说这个家庭原来是一个大家庭,“通南北为一”,表明最初的时候整个大家庭是欢聚在一起的。那后来这个家庭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分家了。

师:分家了,分崩离析是吧。那么“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为什么讲到这个事实就内心充满伤感呢?最初是篱笆,篱笆是很简陋的,现在砌成墙了,表明了什么?

生:隔阂就更深了。

师:哦,由篱笆变为墙表明这种隔阂越来越深,非常好。从这个细节传达出一个信息:家内部之间的人际关系由原先的其乐融融变成了内心之间充满隔阂,好像是陌路人一样,所以他伤感。这个家族,原先可以说很光耀的,在当地可能是名门望族,但是到这代可能衰落了,让人伤感、惆怅,在这个家族里面只有归有光一个人忧心忡忡吗?

上一篇:炮制时间对何首乌16个成分含量变化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