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的弊端改善措施范文

时间:2024-04-17 17:48:30

互联网医疗的弊端改善措施

互联网医疗的弊端改善措施篇1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集中核算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1

随着国家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各个行业的机构制度也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为了保证百姓医疗权利和规范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的核算方式更是尤为重要,对于基层医疗机构中“核算不清、账目不实、绩效考核不公正、补助款核算”等管理问题,采取一种合理有效的财务核算方式更是重中之重;考虑以上所述的医疗财政的核算问题,采取集中、统一、负责的财务集中核算方式对于实现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合理监管的长远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传统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核算的弊端

1.财务管理制度不严谨

对于以往的传统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核算方式而言,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严重影响着整个基层医疗的健康发展。在整个基层医疗中,由于财务管理松散,管理部门繁多复杂,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例如:计费标准不一,导致账目混乱;医疗人员补助水平不同,津贴、补助因人而异;年底奖金发放指标不公正等。与此同时,由于管理制度疏漏,导致出现财务管理人员对整个账目管理不清,同时由于分散性的财务管理方式,导致账目核对困难,降低核算处理速度,影响整个医疗运营效率。

2.财务管理人员匮乏,专业水平有限

由于过去国家素质教育水平不足,导致缺少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一方面由于医疗机构规模小,整体业务水平低,所以整个基层医疗行业编制有限,出现职位少、标准低的现象,所以政府严格控制整个基层医疗机构的专业人才的数量;另一方面,对于专业水平不同的医疗财务人员的认识不清,不能正确对待高水平和低水平的从业人员,导致高素质人才不能在重要岗位发挥自身价值,素质水品较低甚至不能完全应用WPS和EXCEL等软件的从业人员占据重要管理岗位却不能提高整体业务水平,久而久之,整个基层医疗财务账目混乱、运行效率低下。

3.整体资产管理不合格

在以往的基层医疗财务管理制度中,医疗机构本身对于整体资产的管理理念不健全,不能合理利用和记录企业本身固定资金;对于资产没有明确的流水记录,导致药物采集账目不清、药品采集过剩、甚至药品流失等问题。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的积极措施

1.加强制度监管

对于传统医疗财务管理制度中的监管不严,制度混乱等问题,最确切有效的办法就是要严格加强监管,通过严格的制度监督来保证整个医疗机构的财务的公开性和准确性,以往的管理制度中,分散式的管理方式是导致整个财务系统不能互相监督、出现假账、错帐的根本性原因;为了从根源上解决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上的弊端,要积极加强财务集中化的管理模式,从制度本身上改变制度的腐败问题。

2.积极引进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

专业的医疗财务管理人才是保证医疗企业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能够让基层医疗机构有效合理的管理好财务问题,要积极招聘专业的医疗财务管理方面的人才,通过职业培训、重点培养等方式替换一些重要管理岗位的低素质、不负责的企业人员,这些专业的会计人员能够熟练的应用计算机和会计核算类的现代化的办公软件,提高整个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上的准确性和效率,避免出现手记账目中的失误和错帐等问题。

3.精细管理医疗机构自身的资产

企业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就是要不断保证可流通性的资金,对于基层医疗机构而言,医疗机构是为基层百姓服务,维系社会基层稳定的基石,所以对于基层医疗机构自身的固定资产和流通性资产要采取合理有效的管理方式,在保证医疗机构为百姓服务的同时,在自身企业发展的问题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流通性资金的合理管理能够保证整个财务管理账目清晰,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撑作用,对于固定资产的精密记录不仅仅能够解决医疗机构药物采购过剩的问题,而且能够解决药品积压浪费问题,最重要的还能够节省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增加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机构的业务量。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的重要影响

1.促使整个医疗机构制度合理化

采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集中核算制度的最主要体现是促使整个医疗机构的各项业务制度都进行合理化规范,对于医疗过程中的小款项业务能够高效而且快速的进行处理,保证医疗上的快速性,为百姓的有效治疗提供了保证;对于大款额的资金处理采取与银行联合的方式,避免了账目错漏、私自挪用等制度腐败问题,与此同时也保证了整个医疗机构财务管理上的透明性和公开性。

2.财务管理严格化

传统的基层医疗卫生财务的管理采取账本记录、人工核算等方式,弊端在于失误较多、核算效率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集中核算制度中将财务管理与互联网和计算机及其软件结合,一方面提高了整体的业务水品,减少财务记录核算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节省各种手续的处理时间,提高了病人急救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集中化的财务处理有效的对医疗基金和医疗业务上的各项优惠政策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避免了等职业犯罪,保证了百姓权利,从根本上解决了财务管理上的贪污受贿问题。

3.财务管理效率化

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集中核算也是会计电算化的一种有效体现,将医疗财务管理和计算机应用软件合理结合,在提高业务处理效率的同时也提高管理效率。同时,采取计算机处理财务账目使账目规范化,避免涂改、私改账目等问题的发生,尽可能的保证了财务处理的合理化。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集中核算在整个医疗财务管理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兼顾财务管理高效、透明的同时,尽可能的保证百姓优惠政策,在节省财政资金的同时,为整个医疗机构合理有效的管理好资金,不仅减少了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的失误,而且促进了社会医疗机构健康发展。总而言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集中核算是一项百利而无一害的财务制度。

参考文献:

[1]李二.浅谈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J].商,2015,(11):63-63.

[2]刘一,王晓燕,于鲁明等.北京市某远郊区乡镇卫生机构运行现状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5,(9):69-71.

互联网医疗的弊端改善措施篇2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低值易耗品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056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02

加强低值易耗品管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让管理工作更科学、更高效,有利于维护机构各项制度的落实,而基于全局视野来看,加强该项工作的质量,更能保障新医改机制在基层的顺利落实和运行。低值易耗品管理缺失是多年来我国旧医疗体制弊端下的产物,2009年之前的医改一直致力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和普及,而忽略了对其内部管理机制的调整;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实施难度的增大,导致其内部控制混乱,内部管理不足,为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制造了风险。因此,加强低值易耗品管理是当务之急。对此,本文立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当前该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低值易耗品管理工作的优化。

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低值易耗品的特点

低值易耗品管理是医院内部控制的重要构成部分,更是关系着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一个重点环节。我国于2015年2月重新修订了《医药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旨在规范和完善医用耗材管理机制,构建更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其中,对于低值易耗品的规定,一般为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下的设备和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下的专业设备,或其单位价值达到了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但使用期限较短或易于损坏需要经常补充和更新的物品。而从管理方面来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低值易耗品管理主要涉及了3个层面:①通过财务管理的介入来规范低值易耗品采购、管理和库存,加强成本控制;②管理工作应受相关制度的监督保障;③构建制度维系下的数量登存,对于易损、易耗以及可能造成污染破坏的低值易耗品,严控库存数量,定期盘点登记。从目前来看,具体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低值易耗品的主要包括听诊器、血压计、容器器皿、手术器材、桌椅、橱柜、被服等。由此可见低值易耗品的品种繁多,涉及了医疗、康复、预防、保健、药品等,管理工作不仅难度大,而且专业性强。

2 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低值易耗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采购制度不健全,审核手续不严格

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关系到了产品质量,进而影响着医疗安全,因此,严控低值易耗品的质量,健全采购制度,加强对低值易耗品的审核,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从目前来看,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低值易耗品采购管理存在的两个弊端。

一是定点采购。目前,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择取耗材供应商方面,往往采用“定点”的方式,这种方式会促使医用耗材市场形成新的市场割据和垄断格局。同时,定点采购还严重削弱了采购程序的透明度,许多采购项目都是通过供求双方的电话联系,其间缺乏监督环节,缺乏对耗材质量的检验。

二是高价采购。低值易耗品虽然价格低,但用量大,因此,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核算和成本控制也产生着较大的影响。但从目前来看,这项工作极易出现高价采购,个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招标负责人与投标方责任人采用协议的方式抬高耗材价格,其间差价的一部分会成为院方相关人员所谓的“好处费”,这种高价采购形式在产生巨大浪费的同时,也降低了耗材采购的透明度,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营带来了风险。

2.2 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严格

当前,有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低值易耗品的会计核算采用“一次摊销法”,即在领用时一次计入支出或成本,这种核算方法显然过于简单。在实践中,有些低值易耗品能够反复使用,而一次计入支出或成本,会导致会计信息不准确,财务账面无法准确反映低值易耗品的库存数量、使用情况和成本占用,如此,则极易为会计工作带来风险。相对来说,目前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相应的制度对该项工作进行制约,或只是流于形式上的制度,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不进行定期的盘点,不进行报废审批,不进行日常维护,使各部门的低值易耗品管理游离于监控之外,形成账、物管理工作脱节,造成资产流失和浪费。

3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低值易耗品管理的措施

3.1 深化低值易耗品采购机制改革

在新医改背景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立足于自身现状,摒弃传统的低值易耗品管理模式,积极探索低值耗材机制改革的新路径。首先,要改革采购管理模式,建立领导班子高度统一的一体化管理体制,实现耗材集约化、模式化管理,在采购、价格、质量和人员配置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监管,优化采购流程,严控产品质量,增强耗材采购的透明度。其次,要增强对采购项目的管理,建立多级建项审核机制,从低值易耗品短缺到采购项目的确立,实施全程监督审查,以增强采购项目的透明度,提升采购项目的可行性。为避免因监审手续烦琐、过程过长所导致的耗材采购项目落实困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采用“提前报”和缩减审批环节的措施,按照耗材管理制度,确立耗材的最低限量,实行信息化审批程序,将监审过程通过互联网来传递,以确保低值易耗品采购项目尽快立项并尽快实施。

3.2 建立低值易耗品综合管理机制

低值易耗品综合管理机制的建立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一是要建立高效的信息平台,立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供应链的实际情况,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联系机构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纽带,同时对低值易耗品实施信息化市场调研、计划管控、运输、验收、结算、储存和配送等运作机制,全面实现信息化运营模式,使低值易耗品管理机制更透明、运行更顺畅。二是要加强内部制度建设,让制度来加强对低值易耗品管理的监管,确保各项工作实现制度维系运行和规范化运作管理。三是要增强库存控制,库存过量或是过低都会影响低值易耗品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为避免因库存问题而加大管理难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将库存控管纳入制度建设中,配合制度建设,增强库存管理。四是要建立低值易耗品管理档案库,将日常管理活动的所有细节录入档案库,以备查阅并为以后的管理制度变更和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3.3 以优化会计核算来加强低值易耗品管理

严格来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低值易耗品管理与会计核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与耗材保管相辅相成。因此,优化会计核算,是降低成本风险,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举措。从目前来看,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算管理最好的方法是采用低值易耗品收付实现制,而真实全面的反映财务状况又需要采用权责发生制,然而实践证实,两者在现实中是存在冲突的。由此,在新会计制度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要找到一种既能满足预算管理、又能真实反映低值易耗品占用成本状况的有效方法。

首先,对于日常关于低值易耗品的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方法,期末进行数据调整,以尽可能的满足预算管理的需求。权责发生制是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产出应当归属的时段作为标准,来确定当期(月、季、年)收入和费用的方法,其优势在于能简化会计核算流程,提高低值易耗品的利用效率。

其次,针对权责发生制的弊端,为了期末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关于低值易耗品的财务状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采用“双轨制”会计核算办法,即日常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期末同时生成预算报告和财务报告,同时将预算报告作为财务会计报告的一部分来进行审核处理。如此,则能够有效消除权责发生制的弊病,大幅提升预算管理效率,并增强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4 结 语

低值易耗品管理机制的建设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实践中,机制建立的主旨并非仅仅为了加强管理质量,更重要的是通过机制建设,能够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时发现该项工作中的问题,从而为消除风险,并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因此,推进相关制度建设已刻不容缓。

主要参考文献

[1]俞吉波.勿以事小而不为――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易耗品管理[J].中国经贸,2016(6).

[2]谭小玉.医院低值易耗品的管理方法――配给制[J].基层医学论坛,2013(32).

[3]杨俊.加强医院低值易耗品的管理[J].医疗装备,2008(9).

[4]胡益民.如何做好医院低值易耗品的管理与核算[J].卫生经济研究,2006(3).

互联网医疗的弊端改善措施篇3

如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发展趋势良好,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农民的医疗受益条件。但是,现实的个案和反馈的数据显示与我们所期待的结果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在实施政策过程中虽然出现不少的问题和困难,在社会舆论、政府指挥、资源配备、个人组织方面暴露了太多的弊端和矛盾。针对这些现状,笔者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进行细致分析,提出解决问题和完善矛盾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国家提倡、政府引导、自愿有偿、服务优先、因地制宜、保障健康”的原则指导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是一种符合我国人民群众基本生存生活需要、政府负责牵头号召参与、群众个人自愿主动参加、服务设施优先供应、根据每个地方不同特点进行不同安排的一种人性化保障制度,是一项经过深谋远虑,联系实际辅助卫生组织系统延伸出来的民生工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是在顾全大局、高瞻远瞩、实事求是,符合一定的客观发展规律下产生的以大病统筹为主,符合多数农民的利益和需求,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农村卫生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总结我国农村传统合作医疗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各种案例分析和数据收集,并通过反复实践验证后确认是适合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一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紧张情况,减轻了医疗卫生系统的各个关节的压力和威胁,这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显而易见,由于每个区域的需求和供应不一样,导致片面强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覆盖率超过了实际数据,出现了对上“弄虚作假”和对下“强制缴费”的不良情况,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的管理和执行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面对暂时的困难和实施不到位,我们必须坚持走实事求是的路线,坚持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坚持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彻底落实到农村民生工作当中,坚持为城乡居民争取落实切身的个人健康安全保护。因为它与农民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它在实行的过程中以最少的社会资金和最大的医疗卫生条件保障了广大农民群众自身生命财产安全。

二、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的公信性和重要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保障制度,为了让城乡居民能够更彻底放心地享受相关的权利与义务,这就需要法律的强制性来约束利益授权人和保护利益被授权人。只有健全的基金监管法律体系才是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安全的根本。面对存在的一些漏洞和不足,我们必须善用法律的武器去弥补和修正,在公众面前树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的公信性和号召性。

三、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的投入性和控制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是以合理保险、规避风险为主要内容,实行“只保大病,不保小病”的保障原则,使绝大多数农民在交付参保费用后,生了小病就得不到实惠,只有在大病出现时才能帮助支付一定数额的费用。而在人力物力投入过程中,医疗卫生保障机构无法及时得到组织大量的支持和帮助,由于基金筹资总数低,起付线高和结报比例低,使农民在急需病资时无法得到合理赔偿,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因病致贫的根本性问题。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应该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的投入性和重要性,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的综合功能和影响力,构建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为主导,其他医疗救助、卫生保健为辅导的新型运行机制,制造和谐交流、平等对话的平台,进一步明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在政府、集体、个人身上应承担的责任和意识,强化合理分配公共资源,搞好农村基础医疗设施建设。

四、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的责任性和影响性

在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的责任性和影响性。强调医疗卫生系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要强化服务意识和道德意识,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建立医德考核与评价制,建立健全激励奖惩机制,既要承担起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又要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合理利用,树立其重要的影响地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下属分支,不但要扮演好社会公众角色,还要引导农民群体端正参与心态和矫正错误的认知思想,不将自我的情绪和偏见带到日常生活工作中去,有难点和疑点应当面对面提出和解决,不倡议以个人武力和纠集公众群体进行挑衅和开战。在科学发展观里,相关管理部门必须以身作则,一视同仁,不偏袒不走关系,不因个人小利而置国家集体利益不顾,不因手段不同而置农民群体的利益于脑后。

五、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的管理性和监督性

按照国家合作医疗管理办法规定,为了更好地监管和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实施,将相关的管理部门做出合理的调整和分配。另外,由于合作医疗基金只设一个账户,基金收支都由卫生部门经办。参与的部门和人员过于单一和笼统,为了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的管理性和监督性,在医疗基金管理方面成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时刻针对敏感地带进行监控和检测,建立了物资监督、人员监督、服务监督、社会监督及人民监督等多项辅助措施,实行管办分离操作,同时加大监督医疗基金管理力度,不分区域大小不论数目多少,科学性、预测性与规避风险性地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强化和重视监督手段和检测结果,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安全可行地执行到底。

六、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鼓励合理筹集与科学管理医疗资金,积极确立科学筹资与补偿标准,绝对防止资金透支,鼓励合理增加合作医疗受益面,制定适宜的补偿比例,面对群众发问和信访时,要照顾到农民的基本考虑和觉悟水平,配合相关管理部门,加强筹资与补偿比例的科学测算,做好实施方案;加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重视;提升农民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的兴趣度与感知度,分清其中的利弊关系,明确自己是直接的利益受益者,有责任有义务履行缴费权利。

同时,组织管理部门还要尊重农民的参合意愿,提高参合预期回报,积极制定科学的农村医疗服务方案,合理规划资源,使其发挥最大作用;配合医疗卫生系统主动鼓励发展医疗技术,添置适合发展的医疗设备,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响应国家“以人为本,重视人才”政策,不断壮大医疗人才管理队伍,提升相关医务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增强医疗服务团队的战斗力与凝聚力,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服务大众。

七、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的信息性和服务性

目前,由于我国某些地区还没有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造成资讯落后和信息堵塞的怪像。原因是因为我国相关合作部门还没有形成一套操作便捷的、规划完整的、往来性强的社会保障信息化操作系统,导致社会各界的有效信息无法在第一时间准时到达获取人手上,更难以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

很多地区由于没有普及互联网办公网络,甚至还在沿袭过去手抄或复印的方式进行重要信息的传递,这是非常不符合社会主义国情发展需要的,因为你会发现很多重要资讯因为年代久远而遗失和删改,资金数字方面也会因为时间过长而模糊失色,非常难于长时间的保存和安置,不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的有效管理及实时监督。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难题,不及时做出部署上的调整,就会影响医疗保险基金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为了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金制度监管,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我们应该积极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配套的服务功能综合系统,通过开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操作系统软件,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集资金、审核手续、反馈结果、核算资产、分析事件、筹备对策和监督医风等等。

另外,可以确定专业人员检查相关大型医疗机构计算机信息化服务客户端,统一收集数据和网点,在最短时间段内将大众需要的资料以短信、信息或微信报告等形式实现网上数据传输和实时网上审核报账,对大至每一个省份、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县镇、每一个乡村,小至每一位领导和市民,都可以得到及时反馈的建议和投诉。在国家宏观统筹和全局指挥的前提下,通过这种科学有效的方式确保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减少了基金风险的产生,有效地规范了医疗服务机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的信息化建设是合作医疗基金制度管理信息性的普及度和服务性的细致度得到完美体现的综合体,有利于进行细节化工作、精简性服务和提高工作效率,可避免人工操作易出现舞弊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规模,加快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的发展,合理规避了基金风险,降低了农民对制度的错误理解和过激抵触,保障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及制度的完善细化。

互联网医疗的弊端改善措施篇4

关键词:新时期医院 医院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工作

当前对于医院来说,重要组成以及有用的信息资源是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医院档案的组成具体包括:医院实际工作期间生成的病案和文件、基建和会计、科研成果和设备装置、图表和录音、录像等,以档案的形式存在。医院档案可以给医院领导提供有力的信息依据,也为医院各部门进行医学研究提供有力参考,为了保护医院各部门利益提供了有力基础,同时,对整个社会服务方面起到推动的作用。

1.我国当前各大医院档案管理模式中具体存在的弊端

当前,我国各大医院档案管理中实际存在的弊端具体包括:医院医护人员思想观念落后,对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医院医护人员将档案分散管理,不利于档案的使用、各大医院没有明确的制度进行档案管理、医院档案管理的高端人才较少,医护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

1.1医院医护人员思想观念落后,对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

医院档案管理的基本目的是将档案进行开发使用。针对当前医院档案管理模式来说,档案管理长期受到“重藏轻用”思想的束缚,导致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十分落后,各大医院对于档案进行了简单的信息采集和整理,但是,没有利用信息技术为医院档案管理进行有效开发。医院的管理人员以及医院的档案使用者对于档案信息不重视,缺乏对医院档案进行有效管理,而且,医院的管理人员、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家属对于档案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了解甚少,因此,对于档案的有效利用程度不高。众多医院中高质量的档案被搁置,其重要价值不能有效发挥,也就失去了档案的实际意义。有的医院将档案进行利用,但是,也仅仅体现在给医护工作者以及患者提供简单的借阅和影印。

1.2医院医护人员将档案分散管理,不利于档案的使用

各大医院的众多科室对于医院档案的管理,实行分散管理模式,医患的档案没有经过统一的、集中管理,在医院的每个科室中形成多个档案管理格局。大多数医院存在此种现象,虽然各个科室在一个医院系统下工作,但是,档案管理却各有各的层次,在实际的医院管理中,不能实现有效连接,阻碍了医院的现代化发展,大大减少了医院的工作效率。因为分散管理各个科室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一旦出现医疗事故,各个科室责任不明,极易造成档案信息丢失和发生混乱的情况。因此,对医院档案的有效利用造成严重影响,不能实现医院各个科室档案信息共享。

1.3各大医院没有明确的制度进行档案管理

众多医院管理制度不健全,在实际的医院部门管理中,医院的相关管理条例,一定要依据卫生部的要求进行制度的健全。但是,当前各大医院对于档案管理制度以及具体岗位职责没有健全的体制和科学系统的管理原则。伴随当前社会的发展,医院档案管理的外延和内涵有了一定的变化,医院的档案由传统的文书档案和患者病历档案、照片档案和医护人员人事档案等向现在的胶片档案和科学研究成果档案、患者病理切片档案和设备使用情况档案、医院的印模档案和事物档案以及互联网计算机档案等。部分医院缺乏集中的档案管理模式,对医院档案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

1.4医院档案管理的高端人才较少,医护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

我国当前各大医院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学历文化程度以及知识理论水平等方面,程度各部相同,医院医护人员的知识水平低、知识面狭窄、外语水平层次较低,知识结构层次不合理、缺乏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对于档案管理的专业人士非常少。另一方面,医院对医护人才进行有效培养,重视具有专业能力的人才以及注重继续教育等,但是,对于这方面的人才的素质没有加以提高和改善,众多医护人员的管理思想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经验中。传统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以及实际专业知识水平落后,医护人员自身不具备创新精神,致使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不能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相契合。

2.各大医院档案管理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医院档案管理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具体包括:医院的管理人员思想意识不到位、对于档案管理的具体职能不明确,缺乏有效沟通。

2.1医院的管理人员思想意识不到位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决定因素是医院管理人员对档案的重视程度有关,同时,也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关键因素。众多医院管理人员对于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在他们眼中认为医院的档案工作不重要,管理人员认为只要将档案工作进行集中采集和整理,档案的管理工作就没有后顾之忧。医院的管理人员缺乏长期的规划目标,没有将现代化科学技术融入档案管理中。

2.2对于档案管理的具体职能不明确,缺乏有效沟通

医院各个科室的管理人员对于自己的职能不明确,同时,各个科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缺乏一定的信任,致使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严重滞后。

3.新时期对医院档案管理采取的有效措施

提高对医院档案管理的意识,积极组织医院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以及医护人员进行《档案管理》的学习,及时更新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的观念,对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把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医院工作的重点。将科学信息技术融入到档案的管理中,并成立互联网档案管理小组,委派专人负责管理档案工作。另外,积极利用专业人士,进行档案管理的开发工作,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最大效益极致发挥。积极树立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将更多医护人员的潜力进行有效挖掘。

各大医院逐步完善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制度系统,建立健全各项措施是完善医院档案管理的关键,具体包括:建立健全档案的归档措施、建立健全档案的查阅措施、建立档案的保密措施、建立健全档案的保密措施、建立健全档案的利用措施等。同时,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逐步做到位,全面实现自动化以及现代化管理。

4.结束语

近几年,医院各部门管理力度逐渐增强,社会各界以及医院各个部门要求医院档案工作做出改革,传统医院档案管理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做出相应改革是当前各大医院想要长期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赵鲁琦.浅谈医院综合档案管理现状与对策[J].兰台世界,2013,12(21):15-19.

[2]石瑛.医院档案收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12(35):323-324.

[3]陈娟.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医院档案工作[J].中国医药导报,2013,25(36):179-202.

[4]曾红.浅谈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J].兰台世界,2013,25(23):42-55.

互联网医疗的弊端改善措施篇5

1.1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对于新购入的固定资产,一般都能按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办理入库手续,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填写出库单,并有使用科室主管人员签字认可。但是在固定资产的后续管理中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审计人员在盘点时发现,某些价值小到千元大至几十万元的设备都不知去向,追问起来才发现有的设备已被别的科室借走、有点早已超过使用限、或有已更新换代被淘汰、或者已经捐赠给对口的卫生医疗单位,但是相关科室在做资产移交时,没有任何相关手续或记录。导致卫生医疗单位这部分账面固定资产在账面拥有、实际拥有严重脱节,不能真实地反映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的现有情况。另外,以政府或财政部门下拨的科研经费购入的固定资产也难以全部入库,往往科研课题完成、课题组解散、部分资产如照相机、摄像机、扫描仪、手提电脑等变为私有财产,使单位和国有资产流失。

1.2思想认识不到位,管理意识淡薄卫生医疗单位从管理层到职工对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争取经费补助,购置固定资产时积极性较高,而对购置后如何有效使用固定资产、如何妥善保管固定资产重视不够,对资产的质量和安全状况过问不多,普遍存在“重钱轻物”的现象,管理意识淡薄。

1.3报废的固定资产反映不真实,盘盈盘亏处理不恰当由于卫生医疗单位固定资产品种多、数量大、使用分散,单位财务或固定资产管理办公室很难深入到各使用部门加以认真清查盘点,从而造成固定资产在清查、报废、损毁处理上的监督欠缺,而使用部门的管理人员又不熟悉固定资产处理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规程,使得早已沉淀、报废,甚至已经处理不再存在的资产仍然留在财务的总账上,没有得到及时的账务处理。使账面固定资产数量递增,造成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严重背离。有的固定资产盘亏是由于使用固定资产的科室无专人保管财务,使财产流失或视为废物丢弃,有的盘盈固定资产不入账。

1.4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有待提高大多数卫生医疗单位的管理都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如房屋家具在总务科,医疗设施在器械科等。卫生医疗单位是高素质人才相对集中的地方,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学历普遍不高,目前器械科工作人员的学历虽有改善,但对大量的高、精、尖仪器设备的维修和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困难。

2如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2.1强化组织领导,侧重内部审计管理职能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首先要强化组织领导,从医院到领导、职能科室到使用科室实现层层责任制。要改变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的弊端,实行单位主管领导、分管领导、财务及购置、使用部门负责人的分级管理责任制,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做到层层落实。在人员配置、技术服务、业务经费软件配置上给予优先考虑。随着公立医院受托经济责任的深化,固定资产内部审计工作要将内部控制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和效益审计作为工作的重点,对固定资产从论证、招标、验收付款到使用管理各个阶段,强化风险管理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及实现投资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2.2制定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要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的内部规章制度,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购置预算、审批权限、定期盘点、维护保养制度,固定资产购入验收制度、固定资产处置和报废等管理制度。单位应在明确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及其责任的基础上,建立“三账一卡”制度,把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具体落实到实处。

2.3建立定期清查核资制度,确保账实相符单位固定资产小组每半年或年终前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对库存现有的固定资产进行清理核实,做到见物就点。全面编号,详细登记,不重复、不遗漏、不留死角。对在大修理中确因改造而使固定资产增值的部分,财务部门要作固定资产增值的会计处理;对所购的固定资产购的固定资产已经投入使用但货款未结算完毕的,及时办理验收、登记入库手续;对不能使用、无维修价值的固定资产按规定的程序及时上报审批予以报废;对闲置不用的固定资产予以合理的调配,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2.4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构建信息网络平台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卫生医疗单位的广泛应用,审计人员要学会利用医疗信息系统,把组织内部各方面的信息汇集起来,对固定资产采取电子信息化管理,定期与财务部门、使用部门核对,准确地将内部控制体系的关联信息和弊端进行传导和反馈,连续、系统、准确地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医院管理和医疗质量控制等需要的信息,对其进行差错改进、优化组织内部流程和控制结构。通过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把各责任中心的终端链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从而为单位的管理、对全院的固定资产的分布,使用情况一目了然,从而为单位的管理、发展规划、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3固定资产内部审计的探讨

3.1内部审计部门是监督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运行的第三方独立部门通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评价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存在性和有效性,可以促进单位在固定资产的购置、保护、维护、报废等处理环节完善管理,控制风险水平。内部审计部门依据《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对单位现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进行审核,检查制度是否符合对风险管理控制的需要,是否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对管理制度中的薄弱环节提出合理化建议。

3.2在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中,审计人员监督招标、投标的全过程,鉴定购置流程中是否合规与合法,对签订的合同进行审核,出具审计意见。参与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对核定结果和财务账进行确认。只有深入到控制环节之中,才能及时、高效、最大限度地控制固有风险,发挥审计职能作用。

3.3内部审计部门依据年初经过领导批准的审计计划,开展固定资产专项审计。专项固定资产审计具有独立性强、涵盖面广等优秀,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情况、岗位设置情况、固定资产的购入、验收、盘点、报废等环节进行全面审计。对新购入的大型医疗设备进行效益分析,对其投入与产出进行测算和论证,为领导下一步的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服务。

互联网医疗的弊端改善措施篇6

健康网讯:

在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对应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去验证和探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待于中医和统计工作者共同研究,协作解决。而问题最多的就是科研设计中的弊端。因而,笔者就此剖析如下。

1 统计学设计不完善

在中医科研过程中,有时会见到这样的情况,研究人员面对辛辛苦苦搜集到的一堆数据却叹息:怎样将这些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分析能得出哪些结论?之所以有这些困惑,就是因为缺少合理的统计学设计。就科研程序来说,在确定了题目后就要进行科研设计,而完善的科研设计包括专业设计和统计学设计两部分。专业设计是从专业角度科学地安排科研,考虑处理因素的来源和施加方法,选择受试对象,确定效应的指标和影响因素,设计记录表格等,其设计水平能反映科研结果有用性和创造性的大小,科研人员一般是不是会忽略的。统计学设计应考虑设立何种对照?选择多少受试对象?怎样做到随机化分组?计划搜集哪些资料?如何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以保证专业设计的合理性和科研结果的可信性。严格地说,没有统计学设计,搜集的资料就失去了统计分析的意义,这一步工作做的如何,对于能否在较短的时间,消耗较少的人力和物力,获得较多的有用资料以及科研成果的鉴定和推广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周密地计划以上问题是科研的良好开端,可以有效地避免搜集资料时的盲目性和分析资料时的困惑感。每一位中医科研工作者切记:统计学设计是科研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 处理因素的确定

单一处理因素是科研要验证的,施加给受试对象的因素,是科研工作者最重视的要素。就中医科研来说,人们习惯于对单一处理因素的定性研究,如“某中药对某病的疗效观察”,“某疗法治疗某病的对比分析”等等,结论只局限于“此中药对此病有无疗效”,“此疗法治疗此病的效果优劣”。为了提高科研的层次和效率,可同时进行“几种药物(或中药的不同配伍)治疗某病的疗效观察”的多因素研究或“某种中药的不同剂量对某病的治疗效果”的定量研究。这种设计的对照仍只一个,实验组根据处理因素的多少和剂量水平分成几个组。其结果不只局限于此药对此病有无疗效,还可得出几种药物的疗效顺序或某药的剂量多少疗效高而副作用又不致于对受试对象造成危害的结论。同时,处理因素的范围还可以扩展到对不同人群的保健措施,对不同疾病的中药预防,以及中药的有效成分筛选,中药方剂的交互作用,剂型、提取方法和给药途径的选择等。

3 受试对象的选择偏颇

中医科研常用的受试对象是动物和病人。在动物实验中,为了减少经费开支,研究者愿意选择价格较低的小白鼠和大白鼠,但这时要考虑动物的生理解剖特点是否适于做此种。如大白鼠只在喉部有气管腺,故不宜做支气管炎模型或祛痰平喘药实验。若做肿瘤的研究课题,必须了解哪种动物什么肿瘤发生率多?有无自发性肿瘤?另外,考虑到动物的种系差异,有时应重复做几种动物,以保证由动物实验类推到人的安全性。在临床试验中,除了受试对象的诊断应采用客观、定量、统一的标准外,还应注意病人的代表性问题。由于时空的限制,研究者容易选择近期收治的某病患者做为受试对象,这样的受试对象往往在病情、年龄、经济等方面与发病人群不一致,而这些因素均会影响疗效。以此来推断对此病的疗程和疗效也就会带来偏差。例如,因高血压病住院的病人病情往往较重,而且常有并发症,若以这些病人做受试对象,验证某中药治疗高血压的效果,就会降低这种中药的效果,这时可将受试对象分成 、 、 期高血压病3个组,分别验证对各期高血压病的疗效。如果比较中药保守疗法和手术疗法对胆结石的疗效,在疗法选择中,往往对慢性轻症患者采用中药疗法,而急性重症患者施行手术疗法,以此来推断中药疗法对胆结石的疗效就会使之人为地偏多。因此,合理地选择受试对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科研结论。

4 主观、定性的指标多

处理因素作用于受试对象而产生的反应,是以具体的指标来表示的。因此,指标的选定也是科研的一个要素。中医的望闻问切是靠患者的回答和医生的主观判断来诊病的,因此,科研中也经常采用一些主观性指标,如头痛、失眠、头晕、舌质、脉象等等。统计分析时,这些指标并非不能用,但由于其易受心理状态、暗示程度和感官误差的影响,波动比较大,在科研中应尽量少用。对于阅读X光片和CT片,也带有一定的偏性,可采用多人、分别阅读,以减少片面性和权威的影响,而对于治疗结果的判定,多数人习惯用定性的(如有效和无效)和半定量(如尿蛋白-、±、+、 、 、 )的指标,这样的指标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容易带来主观和测量误差而且所需受试对象较多。若采用定量指标,不仅可减少受试对象数,而且能提高结果的可靠性。对治愈率高的急性病可用治愈天数,降温时间等做指标;其它疾病可选用灵敏度和准确性高的化验或测量指标。如中药对肝炎的疗效用转氨酶含量等肝功化验指标,中药对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用血小板量等指标。对肾炎的疗效用24小时尿蛋白总量等指标。

5 对照设立的不合理

为了保证设计的科学性,要根据研究目的选用合适的对照形式。空白对照是在不给任何措施的情况下观察反应自发变化的规律。在实验室化验、动物实验和判断预防措施效果时常用,而对患者不给予任何治疗措施则有背于人道主义的原则,所以在临床试验中一般是不用的。实验对照指的是采用与实验组相同操作条件的对照,以排除化验中的溶液、治疗中的手术和针刺等对结果的影响。如有人发现针刺人中穴可改善休克状态,要验证此结论,应设立针刺非穴位或其它穴位的实验对照。标准对照是以公认的有效的药物或疗法做为对照,在药物和临床试验中常用。如要研究某中药汤剂的利尿效果,可选用利尿的西药做标准对照,并以尿量做为效应指标。但这时应注意,单纯饮水也有增加尿量的作用,中药汤剂里中药成份和所含的一定量的水分均可能有利尿作用。因此,服西药的标准对照组,应同时饮用与中药汤剂同等量的水才具有可比性。历史对照实际上是在本课题中设对照,将所得结果与既往资料比较。这时要考虑随着时间的变动,受试对象的选择及影响效应的因素有无变化,一般限于对临床上的罕见病和疑难病的疗效观察。选择时应慎重。另外,针对某一个课题,有时需同时设立两个以上的对照。如研究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某病时中药与西药的联合效果,除了以中西药联合用药做为实验组,还应设立单纯中药和单纯西药两个对照组为宜。

6 确定的重复数不恰当

由于生物存在着个体差异,同一处理因素施加于不同的受试对象会发生不同的效应。若受试对象太少,效应的稳定性差,做统计推断的可靠性当然就差;而受试对象太多,则科研过程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也使搜集的资料比较粗糙,带来大的测量误差。因此,确定一个合适的受试对象数至关重要。那么,重复数(n)的多少由哪些因素决定呢?概括地说,采用计量指标所需n小于计数指标;确定的显著性水准高(0.01高于0.05)所需n大;把握度高要求n大;单测检验比双侧检验节省n;两个样本率或两个样本均数相差大,标准差小所需n就小。具体到某一课题,根据不同的设计类型和以上数据,应该由计算和查表求得n的多少。

7 分组的随机性较差

在确定了受试对象的数量以后,需将其分别实验组和对照组。这时有两个问题需解决,其一是各

组分配多少受试对象。在以往的中医科研资料中,相当多的人习惯于将实验组分配较多的受试对象,认为以此能提高实验效率。其实不然,统计学家已经证实,当总的受试对象数固定时,各组的受试对象数相等,实验效率最高。其二是如何在分组时做到随机化,这里的随机化就是使每一个受试对象都有同等的机会被分配到各组中。为创造这种“同等的机会”,就要采取一些措施,最简单的方法是将受试对象编号,然后以抽签决定组别。而最好的方法则是利用随机数字表和随机排列表来分组,避免以受试对象的自愿选择和科研人员的主观意愿去分组。

8 科研设计类型不佳

就某一课题,到底选择何种设计类型要根据研究目的、实验组数和受试对象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对于两组的实验,如果处理因素施加前后其它影响效应的因素无变化,可选用自身前后配对设计。如门诊高血压病人中药治疗前后血压值的变化,致肿瘤的大白鼠中药治疗前后肿瘤大小的改变等。而对住院前后效应指标的变化可能受到增加了休息时间、注意了膳食调配和有规律的生活的影响,这时应设立一个平行的标准对照组,就应选完全随机设计了。但若受试对象能根据病情、年龄、性别等一一配对,就不用异体配对设计。对于三组及多组的实验,可用完全随机设计。但若受试对象中影响效应的因素不整齐,如动物的体重相差多,患者的病情差别大,则将体重相近,病情相同的受试对象分成一个个区组,然后按随机区组设计。但若受试对象较少,处理因素施加顺序对结果的影响大,而各处理因素之间又无交互作用时,也可选用拉丁方设计。如果分析中药方剂中各成份作用大小,有无交互作用并确定最佳配比时可试用正交设计。对于受试对象比较少,只观察单个处理因素的研究,如比较贵重的动物实验,陆续入院的某病病人的临床试验等,则可采用边观察、边分析的序贯试验设计。因此,全面地了解常用实验类型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对于正确选择设计方案,有效地利用资金,合理安排实验有重要意义。中医科研设计是在科研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医药研究的具体情况而产生的。在运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新的问题,需要研究人员在实验中不断摸索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使中医科研设计在中医药研究中完善和发展,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树勤.卫生统计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2〕贺石林.中医科研设计与统计方法.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互联网医疗的弊端改善措施篇7

关键词:高校;医务室;管理;改革

1 当前医务室管理工作的缺点和不足由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发展相对较薄弱,各种相应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1],因此,首先需要我们认识到当前医务室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医务室管理在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相应的规章制度不齐全

由于医务室本身规模很小,人员非常少,设备等都较简易,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未能像正规医疗卫生机构那样设置文字性的规章制度[2],对各项操作没有进行详细的说明及规范,使医疗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容易麻痹大意,出现一些不应出现的错误和问题。

1.2 校医务室在相关人员的配备上并不齐全

医务室形式普遍太小,导致医护人员配置完善,致使医护人员的专长得不到发挥,所以高水平的专业人员都不想到医务室工作,造成医务室人员流失,专业人才缺少。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展,普通高校的医务所人员根本不能满足在校师生对医疗及保健的需求。

1.3 用药及管理的不规范及隐患

在药品管理上, 很多高校医务室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隐患。药品的管理管理制度并不是很严格,特别是药品招标、入库、储存、有效期管理等问题,并没有没完全按规定进行[3]。

高校医护人员的工资待遇偏低。

就目前而言,高校医护所的工作人员工资是相对低的,还比不上乡一级的卫生院水平的待遇,这也是导致人才流失及工作热情不高的客观原因之一。

高校医务人员出外学习机会少,技能培养方面能不到重视。

高校医务人员由于整日忙碌于几个狭小的医务室,和外界的交流不是很多,常此以往会导致医学知识逐渐陈旧,跟不上现在校园医务的新趋势,再加上高校医务所是附属于高校,领导层只重教学而轻保健,所以相关的医务人员得不到充分重视[4]。

2 高校医务室管理与措施

2.1 规范高校医务室的工作职能

高校医务室的职能如不明确,就会影响了医务室功能的发挥,因此,规范高校医务室的工作职能是首要任务,以下是笔者就医务室职能问题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是做好健康宣传。协助相关部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 选修课或必修课) ; 定时组织健康教育相关讲座,增强学生保健卫生意识; 利用橱窗、网络、广播及多媒体,做好常见病的防治知识和青春期卫生常识的宣传工作。

二是做好健康检查。负责监测学院师生员工的健康状况,组织安排新生入学健康检查; 定期组织教职员工进行健康检查; 对各类健康检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存在问题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对患病体弱学生实施医疗照顾,对因病不能坚持学习者,根据学籍管理规定,提出休、退学处理意见。

三是及时救治。临时就诊,加强晚间值班,应急对校内危重病例的处理,实施抢救。不能处理的病例,及时转送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诊治。

四是卫生预防。加强对食堂卫生的监督,加强对校内卫生环境的检查,提供卫生防疫的建议。

2.2 在规章制度方面的一些小建议

值班制度:坚持值班制度,保证24 小时有人在岗,全天候有人值班,包括节假日值班、夜间值班。

药品管理制度:严格的按药品要求实施管理,要做到进出药品登记记录,定时核对药品数量,定时检查药品是否过期。

用药制度:严格使用药品,每一次药品用了都要做详细的登记。

考勤制度:严格上下班制度和请假制度,规范化管理。

奖惩制度。对完成任务出色、又能全勤、专业全面的医护人员实拖适当奖励,鼓舞志气,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对那些工作拖拉的人员要进行教育,对犯有严重医疗事故、延误治疗的人员要进行相应的处罚。

2.3 学校应充分重视医务室人员的待遇问题,并改善医务室人员配置,提高高校医务室人员素质。

一是医务室人员是学校医疗卫生保健的第一线人员,没有他们的努力工作,就没有师生的健康保障,因此,校方应该把这类人员的薪资管理分好类别,充分重视,有效地提高,这样既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付出,又能给他们自信和自豪感,为他们能为学校做出更大贡献打下好的物质基础。

二是在提高工资的基础上,引入优秀医学人才,根据学校规模配置相应的医疗人员,设置相应岗位,同时对专业要求也应适当提高,打造出一支水平及层次高的医务队伍。

2.4 增加医务人员出外进修学习的机会,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医护水平。

一是要充重相关的医疗部门的进修学习机会,定期定时地委派校内的相关医务人员出外学习,以及医务人员自我的资历文凭提高的学习,学校都应该以补助一定费用的形式对医务人员给予相关支持。

二是与兄弟院校的医务所进行定期交流,进行互补式的探讨,并以互助互帮的形式相互促进各自的医务水平。

2.5 改变校医务室运行模式

职院校医务室有自管式、托管式、联合式。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采用自管式,这种模式比较单一,设备比较简陋,已不太适应当今职校发展的需要,各个高职院校医务室能够相互联合,上规模,上档次,是今后高职院校医务室改革的重要方向,即几所毗邻院校在新校区联合共建一家医疗机构。

一是资源共享。集中大家的有限资金和设备,形成一定规模的中小型医院,可以减少浪费。

二是技术保证。集大家智慧,提高诊断、治疗的准确性,同时对吸引专业人才大有帮助。

结语:目前高校医务室管理还存着着很多弊端,各学校不能只重教学而不重视师生的健康保健问题,应该早日把医务室管理改革提到日程上来,为更好的培养下一代的良好身心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丽梅.高校医务室药房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医,2010; 24( 7):538,541

[2]赵崇月.不可忽视学校医务室药品安全[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6;( 8):63

[3]朱梅.我国高校医疗机构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第06期.

互联网医疗的弊端改善措施篇8

【摘要】20世纪40年代Whipple(1945)采用分流术(门腔、脾肾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PHT)应用于临床获得成功,标志着PHT现代外科治疗的新开端。50年代国内兰锡纯和黄萃庭 ,率先采用分流术治疗PHT,后相继在国内几家大医院展开。进入70年代国内引进断流术,80年代初中华医学会PHT外科学组成立,随之对PHT基础研究的深入,手术方法改进和创新,以及临床的广泛应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跨入21世纪之际,笔者就我国PHT外科治疗50年来的沿革与思考作一概述。

一、沿革概况

1.1 我国PHT传统手术的三个发展阶段

1.1.1 初级阶段(称分流术时代) 源于50~70年代,以门腔分流、脾肾分流术为主,是我国PHT外科治疗的开端。

1.1.2 中级阶段(称断流术兴起或断流术与分流术并举时代) 主要是70年代初裘法祖倡导的断流术,一时在全国得到迅速普及。

1.1.3 新近阶段(称多元并举的时代) 自80年代初至今,以联合手术为特征。PHT治疗还增添了许多新手段,包括外科、内科、介入以及Tips与肝移植等,但联合手术仍成为当今我国PHT外科治疗的研究热点。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912例PHT外科手术的术式演变,可作为我国50年来外科手术沿革的典型代表:分流术(1978年以前)断流术为主(1978~1989)断流术为主、少数联合手术(1990年以后) 。笔者综合文献,对国内12319例PHT手术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显示断流与分流之比为3∶1,联合手术仅占1.7%。由此可见我国PHT外科治疗的发展和变化,其特点可归纳为以下3点: (1)术式沿革:早期为分流术中期为断流术(少数分流术)近期为联合手术,每次变革相隔20年时间。杜如昱认为,联合手术是不彻底的Hassab手术加脾肾分流术。

因为断流术只起暂时性止血作用,而联合手术实际上就是脾肾分流术。可见我国PHT外科治疗发展的主流为分流术断流术分流术。实际上最终又回到了分流术,经历了一段发展的弯路,值得深思。

(2)治疗方法:从50年代初单一的分流术到近期的多元化术式,治疗方法越来越多,手术术式越来越复杂。PHT出血病人可住外科、内科、传染科及中医肝病医院治疗,这在基层医院显得更为突出,形成了治疗程序不规范化,整体不协调的局面。

(3)治疗观点:不同的观点越来越多,可称之为百花齐放。50年代只1有分流派,70年代后断流术的兴起而涌现出断流和分流两派。两派各持己见,争论不休,继而派生出第三派(联合派)。80年代后保脾术的兴起,又出现切脾派(主张脾切除)和保脾派(主张脾大部切除)。显而易见,肝硬化PHT是治疗观点争议最多的疾病,故我国PHT的外科治疗仍需不断地去探索、发展和完善。

1.2 术式研究评价。

我国外科学者对PHT手术术式的改进与创新概况 作限制环限制性门腔侧侧分流术 由表1可看出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研究分流术与断流术作者比较:在7位作者中有5位研究分流术,2位研究断流术,以研究分流术者居多,而且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属于断流术范围的直视下胃冠状静脉栓塞术现已基本放弃。(2)研究分流部位及吻合口:包括①近肝性中心性限制性门腔侧侧分流(孙衍庆、王宇);②远肝性周围性脾腔分流术(黄志强);③选择性区域性的DSRS改为DSCS(蔡景修)。(3)研究脏器固定形成分流:以脾大部切除脾肺固定(门肺分流)术为代表,其特点是代偿性自然性分流,向上性选择性脾胃区分流。

从沿革概况和术式研究情况中可以看出断流术虽然在临床手术例数中占上风,由于不能降低门静脉高压,因此,未来分流术将占主导地位,这一趋势将与欧美发达国家一致。孙衍庆、王宇始终坚持分流观点,对门腔侧侧分流术的研究改进是最有说服力的范例。30多年来经两代人的努力,门腔侧侧分流术进行了3次改进。门腔侧侧分流术(1960)限制性门腔侧侧分流术(1966)限制环限制性门腔侧侧分流术(1988)限制环限制性门腔侧侧分流术加强化性肝动脉灌注(1998)。

二、问题与思考

尽管过去50年我国PHT外科治疗发展迅速,在各种外科手术技术方面绝不比国外逊色,有一些方面已有创新,具有我国特色。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大概有以下3点。

2.1 缺乏原始型创新术式目前我国PHT外科治疗各种术式基本上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属追踪模仿型。不论分流术,还是断流术,凡国外开展的手术,我国也能开展,但在时间上大约晚10年。可见缺乏原始型创新术式已成为真正制约我国PHT外科治疗发展的最突出障碍。

2.2 对PHT巨脾的处理就现代脾外科观而言,手术时一并将巨脾切除是分流术与断流术共同弊端。夏穗生认为,保脾手术(即脾大部切除术)已适应治疗肝硬化PHT疾病,达到既能防治食管静脉破裂出血的危险并发症,又能保留脾脏功能的目的,一举两得,是一大新成就。

2.3 治标不治本或治标亏本 Bismuth认为除肝移植外,其他肝硬化PHT的治疗措施均属姑息疗法,即治标。众所周知,我国PHT的主要原因为乙肝后肝硬化,肝功代偿差,它是我国PHT病情的最大特点和治疗上的难点。因此,患者难以承受长时间麻醉和手术创伤打击,加之分流降压影响肝血供,肝功能容易失代偿,导致肝衰竭,甚至死亡而亏本。

上述问题,首要的是原始型创新术式,没有国产原始型术式就只能重复传统,模仿国外,这样就很难与先进国家进行接轨与交流。应指出强调国产化并不排除引进先进技术,关键是消化吸收、推陈出新、更新观念,结合我国国情,提倡多元化思考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及学术上的宽容、平等和相互尊重。分流术不一定都需按传统手术方式往下腔静脉分流(包括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外科医生应该有开拓精神,设计思想上的突破意义远远大于术式本身。笔者深深的体会到,长期在手术台上进行手术实践、思考、观察、探索是临床研究、改进、创新术式的最好机会和主要场所。如黄志强将脾肾分流改为脾腔分流术就是在手术台上获得新的灵感和思维。再如笔者对脾极存在双重血供、残脾断面缝合法、代偿性上行性门体侧支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发现,都是在手术台上观察思考并激发创新的构思。只有肯花费20~30年时间在手术台上磨练的临床外科医师,才有可能培养成为有创见性的科研前沿人才。这是突破瓶颈障碍和跨世纪进一步提高我国PHT外科治疗的关键。其次是巨脾的处理,PHT的保脾术是外伤性正常脾保脾术的延续,也是PHT脾切除术的发展。保脾术在PHT外科治疗起源于80年代,迄今已有20年的历史,应该说是近年来我国PHT外科治疗发展的里程碑。保留脾下极的脾大部切除术术式已定型,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近600例报道。术式的先进性、残脾免疫功能的研究以及手术病人病例之多,可称为世界领先地位。

尽管当前PHT的保脾术尚有争论,笔者10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保留脾的免疫功能,是有临床价值的。现在问题是全国脾外科学组与全国PHT外科学组两组观点似乎尚未统一认识,很值得加强互相交流。最后是强调标本兼顾并治的观点,以克服治标亏本的弊端。国内外文献介绍,采用拉米夫定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可使乙肝病毒转阴,抗炎、抗纤维化治疗可使肝硬化逆转,这使人们对肝硬化PHT的治本(肝脏)研究产生兴趣。临床外科医师必须十分重视围手术期处理:术前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护肝、保肝努力提高肝功代偿功能,做好手术准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尽量缩短麻醉和手术时间,保持血压稳定,避免大出血和缺氧;术后及时处理并发症。保肝治疗需终身监护,以获得长期生存的效果,这些重要措施应该有整体观念和长期计划,成为肝硬化PHT治疗必须遵循的原则。

当今,在我国尽管PHT非手术治疗进展较快,方法很多,肝移植术虽然可以根治,但也只适用少部分肝终末期病人。因此外科手术治疗在PHT我国仍有适应证和存在的价值,外科医生应有积极研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新术式的紧迫感。脾大部切除脾肺固定(门肺分流)术,脾大部切除脾膈下移植并胸骨后大网膜固定(门上腔静脉分流)术,具有三联性(即外周分流、改良断流及保脾功能),联合手术模式可达到一次性治疗PHT症候群之目的。

参考文献:

1 兰锡纯,胡川汶,钱肇鄂.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初步报告.中华外科杂志,1953,1:399-408.

2 黄萃庭.脾肾静脉吻合术9例报告.中华外科杂志,1954,2:269-273.

3 黄筵庭.历届门静脉高压症专题讨论会评述.第八届全国门静脉高压症学术会议资料汇编,(青岛),2001,5:22-25.

4 杜如昱.泛谈门静脉高压症-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认识和治疗的沿革.第八届全国门静脉高压症学术交流会议资料汇编,(青岛),2001,5:21-22.

5 黄志强主编.腹部外科手术学.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693.

6 王宇.不断发展和改良的门腔侧侧分流术-努力降低术后脑病发生率.第八届全国门静脉高压症学术交流会议资料汇编,(青岛),2001,5:49-52.

7 冷希圣,黄筵庭.我国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历史与现状.中华外科杂志,1999,33(10):583-586.

8 夏穗生.我国脾外科发展中又一个重要里程碑-记第六届全国脾外科学术研讨会.腹部外科,2001,14(4):196.

9 黄凤瑞,褚海波.门静脉高压症巨脾大部切除术的进展.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12):733-735.

10 黄凤瑞,褚海波,潘龙文等.经胸门体侧支循环的观察及临床意义.现代临床普通外科,1999,4(3),120-122.

11 黄凤瑞,徐学汇,李银良等.脾大部切除脾肺固定并大网膜包肺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实用外科杂志,1988,6(9):477-479.

上一篇:医疗质量改进措施范文 下一篇:如何建设校本课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