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牙齿保健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27 17:23:43

幼儿牙齿保健知识

幼儿牙齿保健知识篇1

关键词龋齿;早期干预;幼儿;口腔健康;发病率;下降

1龋齿的概念

龋齿是小儿常见的口腔疾患,俗称“虫牙”。它是由变形链球菌在口腔中遇到糖(食物残渣在口腔中发酵而成),糖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酸,酸腐蚀牙齿就形成了龋齿。龋齿是小儿常见的口腔疾患,对小儿已钙化的齿组织造成一种进行性的损害,如不予以处理,则龋齿最后可导致受累牙齿的全部破坏。它是幼儿缺点病的一种。

2幼儿龋齿的危害

人的乳牙虽要被恒牙替换,但在恒牙尚未萌出之前,乳牙对幼儿身体健康成长、发育是非常重要的。

2.1乳牙患龋后,导致咀嚼功能下降,影响幼儿的消化吸收功能,致使幼儿发生营养不良和贫血等多种疾病,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

2.2乳牙龋还会影响乳牙根下恒牙的发育,导致恒牙发育不良,因此,有的恒牙刚一萌出即已患龋齿。

2.3由于患龋牙早期缺失,可引起新萌出的恒牙排列不齐,这种严重的牙齿排列不齐临床上称错颌畸形,它不但影响美观,而且是以后发生牙周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怎样预防幼儿龋齿的发生

针对龋齿发生的相关因素,采取以下综合措施防治:

3.1加强口腔的保健宣教

教育幼儿认识口腔保健的重要性,让家长和孩子懂得龋齿对健康的危害,培养孩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争取家园配合,督促并指导幼儿从小注意口腔清洁,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或吃糖后)漱口、睡前不吃零食的习惯。指导、督促幼儿用正确的刷牙方法。

3.2定期口腔检查

是防病工作的重要内容,每年至少检查二次。定期检查有利于早发现龋齿并采取治疗措施防止龋蚀进一步发展。

3.3合理营养和体育锻炼

日常饮食中应供给合理充分的营养,尤其注意摄入钙、磷、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D)适当多补充豆类、乳、肉、蛋等优质蛋白质,芝、鱼虾等富含钙的食物,富含纤维素的蔬菜。茶叶含氟量较高,可适量饮用或用茶水漱口。不宜多吃粘绸甜食,奶糖和粘点心。应加强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接受足够的阳光,促进身体和牙齿发育,增强抗龋能力。

3.4药物防龋

主要使用氟化物,有全身加氟法和局部加氟法两种。前者主要是在低氟地区对饮用水进行加氟处理,使机体摄入氟化物再转运至牙釉质。局部加氟法适应范围更广。如用0.2%氟化钠溶液漱口,每周漱口一吃,每次含漱两分钟,含漱前后清水漱口。还有牙面涂氟,氟离子透入等。用含氟牙膏刷牙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对乳、恒牙有良好的防龋作用,对年幼儿实施中应加强监督、防止大量吞入氟制剂。

3.5窝沟封闭

窝沟封闭预防牙齿咬合面龋齿发生效果明显。

3.6其他防龋技术

可使用化学制剂,如用酶溶液含漱,最常用的是葡聚糖酶,均有控制菌斑生长的作用。激光防龋也很有效。

4干预措施

我园采取的干预措施如下:针对以上情况,我园为进一步加强提高学龄前儿童的口腔保健和口腔健康质量,做到预防为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4.1做到早检查、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最好是每年进行二次口腔检查)。

4.2日常教育,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少吃甜食(虽然膳食宝塔中没有限制糖的摄入量,但多吃糖会增加龋齿发病率),并纠正幼儿不良的口腔习惯。

4.3争取家、园配合,向家长宣传龋齿的危害和防治知识;建议家长在家督促、指导幼儿早晚用保健牙刷、含氟牙膏有效刷牙(应注意不能让幼儿把牙膏咽下去,因为适量的氟预防龋齿,过量氟会导致氟斑牙,严重者可引起氟骨症)。

4.4让老师了解预防龋齿的重要性,普及龋齿的防治知识,督促每位老师教育并指导幼儿,坚持做到饭后漱口。

4.5对已发生龋齿的幼儿,及时通知家长带其幼儿去牙科进行龋洞修补或拔除残根等治疗。

52003―2008年我园缺点病的发病情况(附表如下)

6对龋齿进行早期干预后的结果

从以上我园幼儿缺点病发病情况对照表可以看出:自2003年以来,我园持续5年对在园幼儿的口腔健康采取干预措施后,龋齿发病率发生了变化:干预前龋齿发病率是:30.93%,采取干预措施后龋齿发病率逐年下降,到2008年龋齿发病已由原来的30.93%下降到5.98%。由此可见,对幼儿口腔健康进行早期干预所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通过早期干预,及时消除了对幼儿生长发育不利的因素,使在园幼儿龋齿的发病例数明显减少,发病率显著下降,达到了维护幼儿的口腔健康的目的,保证了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实用儿童保健学.

[2]儿科学.

幼儿牙齿保健知识篇2

【关键词】 刷牙;健康教育;口腔卫生;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329.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7-0860-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可以通过健康、社会、语言、科学和艺术等5个领域的教育来实现”。“幼儿园健康教育是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适宜有效的多种活动,提高幼儿的健康认识水平,改善幼儿的健康态度,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最终使幼儿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1]。口腔保健一直是幼儿园健康领域的重点工作之一。为了解托幼机构儿童口腔卫生现状,降低龋齿患病率,提高口腔健康水平,笔者从指导儿童正确刷牙入手,开展了为期1 a、形式多样的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某大学附属幼儿园3~6岁的幼儿。选择日托、小、中、大9个班和全托10个班,共计19个班。日托幼儿每天8:00入园、17:00离园。日托幼儿每日早饭后、午饭后在保育教师的监督指导下刷牙。全托幼儿可以周一入园,周五家长接走,为3~6,7岁的混龄班,每个年龄段的幼儿数基本相同。全托幼儿三餐后在保育教师的监督指导下刷牙。干预前后均采用按年龄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19个班每班抽取4名儿童,共计76人进行调查。

1.2 方法

1.2.1 口腔健康教育

1.2.1.1 内容 包括正确的刷牙姿势、刷牙时间、刷牙次数等。

1.2.1.2 形式 (1)幼儿园盥洗室张贴自编的刷牙儿歌、正确刷牙姿势的照片或漫画;(2)保健人员利用牙模具及挂图到教室对儿童进行口腔保健教育;(3)幼儿餐后由助理教师监督指导刷牙,及时纠正不规范的刷牙行为;(4)面向幼儿家长举办口腔保健讲座并发放口腔保健相关知识问卷。

1.2.2 口腔健康状况评价 采用菌斑染色法检查刷牙效果,以下评价标准由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口腔科制定。

1.2.2.1 操作步骤 (1)让幼儿使用指定牙膏和牙刷正确刷牙;(2)刷牙后由专业人员用蘸有菌斑染色液的棉签在幼儿的每一个牙面上涂满菌斑染色剂;(3)幼儿用清水漱口后统计着色情况。

1.2.2.2 分年龄段检查着色部位 (1)小班:8个切牙和4个尖牙的12个唇面以及8个磨牙的咬合面,合计20个牙面;(2)中班:包括小班的20个牙面,外加8个磨牙的颊侧面,共28个牙面;(3)大班:包括中班的28个牙面,外加8个磨牙的舌面,共计36个牙面。

1.2.2.3 有效刷牙的评价标准 (1)有效刷牙:牙面呈现白色无染色剂附着;(2)无效刷牙:牙面有染色剂附着呈现粉红色;(3)若幼儿个人有≥50%的牙面无染色剂附着视为刷牙合格(幼儿园全园80%的儿童刷牙合格是北京市海淀区评比口腔保健模范幼儿园的标准之一)。

1.3 统计分析 用SPSS11.5软件进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 调查人群的一般情况 干预前后样本人群在学段、性别、入托类型、牙齿龋患状况这4个特征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2.2 各牙位合格率 健康教育后各牙位的合格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干预前36个牙位中有9个牙位合格率达到80%以上,干预后有23个牙位合格率达到80%。无效刷牙的牙面集中在上颌Ⅱ、Ⅲ、Ⅳ颊面、Ⅴ颊面,并且呈左右对称趋势。见表2。

基线调查结果显示中小班的合格率在3个年龄段中低于整体平均水平。干预后3个年龄段的合格率均有提高,其中小班合格率提高了40.90个百分点,中班提高了34.29个百分点。干预前后3个学段整体的合格率有显著提高(P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幼儿有更多机会接触高含糖量的精细食物,目前我国儿童患龋齿率达78%,龋齿已成为儿童三大疾病之一[2]。在6岁前的整个婴幼儿期,乳牙极易患龋。龋齿是一种慢性口腔疾病,破坏咀嚼功能,影响生长发育。龋齿不经治疗,可以发展成牙髓病、根尖病,甚至使颌面部发炎,过早缺失,影响牙的生长发育,致使面部畸形;此外还能诱发心脏病、肾脏病、风湿病等。

刷牙是人们保持口腔卫生的一种常用方法,可以对菌斑起到很好的清洁作用。健康教育可以尽早帮助儿童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减少牙菌斑的形成和堆积,达到防龋效果。

龋齿多发于窝沟、磨牙、双尖牙的颊面,磨牙的颊面窝沟和舌面窝沟及牙齿排列不整齐的扭转、重叠、倾斜处[3]。调查结果显示,刷牙不合格的牙面集中分布在上颌Ⅱ、Ⅲ、Ⅳ颊面、Ⅴ颊面,并呈左右对称趋势,其中右侧各牙位刷牙合格率最低。说明龋齿的分布规律基本和刷牙不合格的区域相吻合。造成这种分布规律的原因是由于幼儿精细动作的协调能力还不完善,而刷右侧牙时手腕需要反转,在难度上比刷左侧牙高,而且由于颊部肌肉的抵抗增加了刷上颌各牙面的阻力。各牙位合格率的分布为监督指导儿童刷牙提供了关注重点:一是要求教师尽心尽责加强训练儿童刷牙动作的规范性;二是要求儿童提高对刷牙重要性的认识,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每次刷牙每个牙面至少刷10次,刷牙至少刷3 min;三是幼儿的口腔比较小,粘膜又娇嫩,因此幼儿园严把牙刷质量关。牙刷要选刷头小、刷毛软、刷毛端经过磨圆的儿童牙刷。

综上所述,托幼机构通过面向幼儿、家长及保教人员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口腔健康教育,能提高儿童刷牙合格率,控制龋齿发病。据调查,1岁和6岁儿童龋患率分别为8.33%和88.7%[4]。2岁半的幼儿乳牙基本出齐,但是手的技能尚不健全,因此,3岁之前的幼儿主要由家长或看护人员用指套式牙刷帮助幼儿刷牙。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已经有一定的理解表达能力,模仿力也很强,因此应注意培养孩子的刷牙兴趣。在幼儿的整个学龄前阶段如果从婴2岁半左右开始,以游戏活动(如动作模仿)的形式让幼儿直接感知正确的口腔保健常识,可以让幼儿对刷牙的重要性有一个模糊的认识。从小班(3岁左右)就应要求儿童餐后及睡前练习刷牙,逐渐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龋齿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有效刷牙能降低龋齿发病率,因此从幼儿开始培养刷牙的好习惯势在必行。

4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细则.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

[2] 孙建萍,刘文泉,姜华.健康教育在龋齿预防工作中的作用.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6,3(12):47-48.

[3] 王英杰.幼儿龋齿发病规律及其预防措施.现代康复,1999,3(4):34-44.

[4] 陈筠,张源.儿童口腔健康教育与刷牙效果临床研究.现代临床医学,2006,32(2):121-122.

幼儿牙齿保健知识篇3

关键词幼儿龋齿饮食习惯刷牙习惯

中图分类号:R78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8-0050-03

龋病是人类高发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曾将其列为心血管疾病与癌症之后的第3大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龋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普遍认为高糖饮食、牙菌斑存在、致龋细菌的作用、口腔卫生不良等是龋病发生的高危因素。近20年儿童龋病发生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可能与饮食结构改变及口腔卫生不良有关。预防龋病的发生发展应从儿童着手。本文试图通过对上海市杨浦区3所幼儿园3~5岁的儿童龋患情况的调查,分析幼儿龋病易患因素,摸索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幼儿园、家庭三结合的模式,干预幼儿龋病的发生发展,藉此达到减少幼儿龋齿发生和早期防治幼儿龋齿的目的。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1年3~5月在上海市杨浦区83所托幼机构中,采用抽签法抽取3所幼儿园全部3~5岁幼儿518人,其中男266人,女252人。

1.2方法

采用2005年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制定的口腔健康调查方法、按随机表法抽取调查对象并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龋病检查方法(第4版)[1,2],由口腔科医生按统一标准进行口腔检查。有龋齿者归为龋患组,无龋齿者归为正常组。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相关情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幼儿基本信息、饮食情况、口腔卫生习惯、家长卫生知识掌握情况、幼儿健康状况及家庭环境。所得数据均经SPSS12.0软件包进行卡方检验,检验水准设为0.05。

2结果

2.1患龋率

共发出调查问卷518份,收回有效问卷518份。口腔检查发现患龋者149人,无龋者369人,患龋率28.72%。调查发现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患龋人数有所增加。

2.2幼儿龋齿与饮食习惯

幼儿龋齿的发生与幼儿食用荤菜与蔬菜的种类及多少无相关性(P>0.05),但与这些儿童平时喜欢吃糖、吃零食及不喜欢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的习惯有明显的关系(P<0.01),见表1。

2.3龋齿与刷牙的关系

调查发现幼儿龋齿的发生与幼儿开始刷牙的年龄、幼儿喜欢刷牙的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刷牙起始时间较早的幼儿患龋齿的人数相对较少,增加刷牙时间或能减少龋齿发生,但刷牙频率与方式对龋齿的发生与否并无多大影响(表2)。

3讨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初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肩负着防治多发病常见病的使命。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正逐步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支持力度,希望藉此解决常见病、多发病的早期防治问题,并以此减轻三级医院的负担、降低医疗成本。幼儿园、中小学都是初级预防保健的重要场所。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上海市杨浦区在83所托幼机构率先启动了“医生进校园”的项目,来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附近医院的全科或专科医生,定期赴各中小学、幼儿园帮助学校卫生保健人员开展常见病、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监测儿童体质、营养状况,建立健康档案,加强健康教育与食品卫生监管等学校卫生工作。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口腔科医生,防治儿童龋病是其主要任务之一。

龋病的高发病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且医治龋齿的医疗费用较为昂贵。龋齿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儿童期易患龋齿,有可能成年后也易患龋齿。因此,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儿童龋齿的防治工作[3-5]。近20年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极大地提高,但龋齿发生率并没得到有效遏制,其中的主要原因可能与饮食结构改变及口腔卫生习惯有关。针对这些因素进行早期干预或能抑制龋齿的发生发展。成人的思维与行为习惯是从幼儿期渐渐养成的,如能在幼儿期建立以幼儿园为范围、家庭为单位、社区口腔医生参与、依托三级医疗保健网的社区口腔卫生保健服务提供体系,对减少与预防龋齿的发生发展将会有积极的作用。

刷牙是抑制牙菌斑形成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次调查发现幼儿龋齿的发生与幼儿开始刷牙的年龄、幼儿喜欢刷牙的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刷牙起始时间较早的幼儿患龋齿的人数相对较少,增加刷牙时间应能减少龋齿的发生。有报道称在日本幼儿园的小孩就会刷牙了,而且99.0%以上的日本人每天都会认真刷牙,每天刷牙两次的人数接近80.0%。日本近20年龋齿发生率明显下降或得益于此[8]。世界卫生组织曾倡议普及三三制刷牙法,即每次饭后3 min刷牙、每次刷牙3 min、每天刷牙3次,这也是最有效的预防龋齿发生的方法之一。本次调查发现上海杨浦区的幼儿园内也不是每个小孩都能坚持刷牙2次的。幼儿期是一个特殊时期,认知差但会模仿。父母是第一老师也是监督者,幼儿父母的口腔保健意识直接影响幼儿的口腔健康。因此,具有一定专业口腔知识的医生应该定期进入幼儿园与保健老师共同拟定预防龋齿的计划。以图片、游戏、刷牙比赛(以家庭为单位)等多种形式教导幼儿正确的刷牙方法,营造爱牙护齿的家庭氛围,传授自作的护齿技能,教育父母有意识的培养幼儿对刷牙的兴趣,对抑制幼儿龋齿发生发展一定会有积极作用。

与口腔健康有关的公共卫生团体已充分认识到饮食习惯对口腔健康的巨大影响,糖消费的后发效应导致龋齿的发生已不容忽视。本次调查发现喜欢吃糖与零食、不喜欢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的幼儿患龋齿的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含糖饮食及精致零食不仅易导致牙菌斑形成,还能降低口腔内pH值,如果没有粗纤维食物的摩擦、足够的口腔自洁(缓冲)能力与正确的刷牙方法来去除这些菌斑、升高pH值,加上致龋细菌的作用,牙齿脱矿进而形成龋齿就会无可避免[6,7]。近几年,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相关行政部门已充分认识到了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学前教育,希望能指导幼儿选择正确的饮食、逐步养成科学的饮食观,从而达到减少龋齿发生的目的[4,8]。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口腔科医生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例如走进幼儿园给这些学龄前儿童及家长做一些健康饮食教育,倡导合理健康的饮食习惯,鼓励多食有营养价值的天然食物,而不是精加工的工业化产品;建议儿童减少饮用含糖饮料,多食粗纤维食品,一定有助于降低幼儿早期龋齿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周海静, 聂红兵, 马力杨, 等. 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12岁儿童龋齿及相关因素研究[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9, 27(5): 568-571.

[2] 韩晓兰, 马燕, 高永梅, 等. 两种探针对12岁儿童龋齿检查结果的分析[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8, 43(11):684-685.

[3] Bankel M, Robertson A, Köhler B. Carious lesions and caries risk predictors in a group of Swedish children 2 to 3 years of age: One year observation[J]. Eur J Paediatr Dent, 2011, 12(4): 215-219.

[4] Tickle M, Milsom KM, Donaldson M, et al. Protocol for Northern Ireland Caries Prevention in Practice Trial (NIC-PIP) trial: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o measure the effects and costs of a dental caries prevention regime for young children attending primary care dental service[J]. BMC Oral Health, 2011, 11(1):27-30.

[5] Huew R, Waterhouse P, Moynihan P, et al. Dental carie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diet and dental erosion in Libyan school children[J]. Int J Paediatr Dent, 2012, 22(1): 68-76.

[6] Wong MC, Lu HX, Lo EC. Caries years in preschool increment over 2 children: a life course approach[J]. Int J Paediatr Dent, 2012, 22(2): 77-84.

[7] Fontana M, Santiago E, Eckert GJ, et al. Risk factors of caries progression in a Hispanic school-aged population[J]. J Dent Res, 2011, 90(10): 1189-1196.

[8] 河田克之. 不可替代的牙齿:守护牙齿牙龈的新常识[M]. 秦晗, 译. 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1:34,180.

幼儿牙齿保健知识篇4

【关键词】儿童;牙齿健康;影响因素;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443-02

1 儿童牙齿健康现状

毋庸讳言,儿童牙齿健康是儿童口腔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口腔科医生应该正确把握儿童牙齿健康的具体临床特点,遵循相应的治疗原则,才能选择正确的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保证儿童的牙齿健康。

1.1换牙不及时。孩子换牙太早或太晚对于孩子牙齿的正常发育都产生不 利的影响。如果孩子换牙过早,可能由于孩子内部因素造成的,可能是口腔内部代谢 不规律等原因。对于换牙太早的儿童应该趁早就医,采取必须要的保护措施,从而有 利于恒牙的正常发育。孩子换牙太晚,对于孩子不会产生什么不利的影响,但是换牙 过晚可能是由于恒牙在生长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接受治疗,保证儿童的牙齿健康。

1.2牙齿易疼痛。乳牙在正常脱落的过程一般没有疼痛感,但是伴随 着乳牙的脱落,六龄齿也逐渐开始萌生,这时儿童的牙齿可能会出现疼痛感,出现牙 龈肿胀的现象。如果孩子的牙齿过于疼痛,可能需要消炎止痛。换牙是一个长期的过 程,在此期间,对于孩子的正常饮食产生一定的影响。父母应该做一些易于咀嚼的食 物,保证孩子在换牙期间的饮食营养,同时鼓励孩子定期清洁牙齿,保持口腔健康。

1.3双层牙的出现。乳牙一般在门牙之前长出,当孩子的乳牙还没 掉落,旁边又长出新牙这就叫双层牙。双层牙不仅不利于孩子牙齿的正常发育,还对 于孩子的咀嚼能力产生影响,不利于食物的吸收消化。 部分儿童的牙齿迟迟没有掉落。一般来说,牙齿从开始松动到完全掉落需 要一段时间,一般需要几个月。正常情况下儿童牙齿一般都是在不注意的时候自己掉 落的,但是部分儿童的牙齿迟迟未掉落,对于孩子的正常饮食带来很多不便,还会影 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2 影响儿童牙齿健康因素

众所周知,儿童处于牙齿发育的关键时期,孩子从6 岁开始不断有新牙长出,乳牙开始逐渐 脱落,到13 岁完成换牙的全过程,这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必 须要做好儿童牙齿的保护工作,因为可能会出现很多牙齿健康问题。影响儿童牙齿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孕期母体影响。如果妈妈在怀孕期间营养不均衡,缺少胎儿在生长发 育过程中需要的一些维生素,可能会对胎儿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怀孕期间,如果妈 妈遭受外界大量的紫外线辐射,也会引起胎儿畸形或发育不良。宝宝的很多器官都是 在怀孕期间逐渐发育完成的,身体的发育异常可能会导致牙齿出现先天性的缺陷。

2.2 用嘴呼吸弊多。一般情况下人都是用鼻子进行呼吸,它能 满足儿童面部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但是鼻子内部的疾病可能会导致鼻腔出现堵塞, 影响正常的呼吸功能,使儿童不得不用嘴呼吸,但是长期用嘴呼吸,可能会导致面部 发育畸形,对牙齿的正常发育也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儿童对牙齿的锻炼不达标。如果儿童经常吃一些比较细软的流食,牙齿的 咀嚼功能可能会发挥不了充分的作用,牙齿缺乏足够的锻炼,可能会出现牙齿牙弓发 育不正常。

2.3 生活习惯不良。部分儿童到了五六岁,还有吮吸手指的习惯,或者在婴 幼儿时期,吮吸姿势不正确,都有可能导致儿童的牙齿出现畸形或者排列不整齐。儿 童在换牙期间经常用牙齿舔松动的乳牙或者刚长出的恒牙,可能会形成吐舌头的坏习 惯,在牙齿与牙齿之间容易形成空隙。部分家长的思想不正确,觉得孩子的乳牙早晚 要换的,坏了不要紧的,这种思想不利于孩子牙齿的健康发育。

3 促进儿童牙齿健康的对策

保护和促进儿童的牙齿健康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要为 孩子牙齿健康提供一个良好的正常发育环境,尽量改善不良牙齿的生长,促进儿童身 体骨骼和心理健康的成长发育。

3.1 加大宣传教育。儿童正处于长身体和学知识的 最佳时期,学校和家长应该向孩子普及牙齿健康教育的书籍知识,提高孩子对牙齿健 康的认识,培养孩子自我牙齿保健的能力。为了保持牙齿健康,必须做好口腔的清洁 工作,减少细菌滋生,应教育儿童从小养成刷牙漱口的生活习惯。孩子可以在两至三 岁开始学习刷牙,教会孩子正确的刷牙方法,坚持饭后漱口,早晚各刷一次牙的生活 习惯,并定期检查牙齿,及时发现牙齿疾病并早日治疗,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3.2 调整饮食结构。家长应该合理安排儿 童的膳食,保证孩子摄入的营养均衡,同时多给孩子摄入有一定硬度的食物,加强对 孩子牙齿的运动锻炼,提高孩子牙齿的咀嚼能力。同时,家长还应该避免给孩子吃过 多的甜食,减少糖果类食品对牙齿的损伤,保证孩子的牙齿健康,为孩子牙齿成长发 育提供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

要从妈妈开始,关爱儿童的牙齿健康。儿童的牙齿保健一般要从怀孕期开始, 孩子牙齿的数目、大小和质量都形成于胚胎时期,妈妈在此阶段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孩子的儿童时期,父母是第一老师,应该以身 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早晚刷牙、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的好榜样,帮助孩子树立牙齿 健康的意识,从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发育。

3.3 定期牙齿检查。儿童家长应该带孩子进行定期的牙齿健康检 查,早期发现牙齿健康问题并予以治疗。一般来说,牙齿和口腔疾病属于慢性疾病, 得不到人们的重视,只有出现疼痛、肿胀的现象才知道去医院进行医治,这是中国儿 童牙齿健康普遍的现象。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爱孩子牙齿健康,必须从定期的牙齿健康开始做好预防工作,同时,口腔科医生还要采取预防和治疗相结合的方法,防止牙齿 疾病的发生,以保证儿童牙齿和身体的健康。

综上可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儿童的牙齿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这需要学校、社会和家长密切配合,增强口腔保健意识,加强对儿童的口腔健康教育,告诉孩子保护牙齿的意义,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提高儿童对于关爱牙齿健康的认识,从自身做起,培养孩子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提高儿童整体的牙齿健康水平,保证儿童的口腔健康,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震康主编;;2000口腔科学新进展.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1.

[2] 何新红;;高校幼儿园学龄前儿童龋齿调查分析及防治现状[J];中国妇幼保 健;2011 年16 期

[3] 杨富生主编;;儿童口腔科诊疗必修技术.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95.

[4] 黄翠红;;预防性干预措施在散居儿童龋病预防中的作用[J];中外医学 研究;2011 年22 期

幼儿牙齿保健知识篇5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龋齿;口腔保健

龋病是牙齿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由细菌、宿主、食物经一定时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牙硬组织逐渐发生破坏和崩解的一种疾病[1]。它是人类最常见的世界性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将它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高发疾病,它的发病率仅次于心血管病和肿瘤。由于龋齿疼痛,以及乳牙龋坏早失,导致咀嚼功能降低,胃肠消化吸收减弱,造成机体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为了解我区学龄前儿童龋齿发病情况,2011年6月对幼儿园981名在园儿童用氟化泡沫进行口腔保健前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11年6月对桂林市秀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幼儿园的981名在园儿童为调查对象,其中男513名,女468名,年龄3-6岁。

1.2 方法 口腔科医师按照WHO推荐的《口腔健康检查方法》,在自然光下进行视诊和探诊。生活习惯的调查是设定统一的调查表由幼儿家长填写。资料收集后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龋齿患病率:实检981名,患病278名,患病率28.34%,随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逐年增高,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组儿童的龋齿患病率

2.2 不同性别患病率:男28.46%,女28.21%,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儿童的龋齿患病率龋齿

2.3 生活习惯:儿童的生活习惯与龋齿患病率有密切关系,睡前吸奶瓶的儿童龋齿患病率高于睡前不吸奶瓶的儿童,经常吃甜食的儿童龋齿患病率高于少吃甜食的儿童;不经常刷牙的儿童龋齿患病率向于经常刷牙的儿童。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3

表3 不同生活习惯儿童的患病率

注: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x21=71.73,p<0.005;x22=20.17, p<0.005,x23=5.13, p<0.001

3 讨论

本次检查和调查的结果显示龋齿患病率28.21%,与枣庄市的报道44.68%低[2]。这与我市近几年对幼儿园的在园儿童每年进行2次氟化泡沫的护齿活动有关。3岁龋齿患病率最低11.89%,6岁的患病率最高47.89%,不儿童的生活习惯与龋齿患病率有也有显著差异,详情见表3,所以预防龋齿一定要从婴儿做起,睡前不要吸奶瓶或含着奶瓶睡觉,少吃甜食,饭后漱口,幼儿要坚持早晚刷牙的良好口腔卫生习惯。

3.1龋病的病因:(1)细菌因素:致病的主要细菌有链球菌和变形杆菌,菌斑是附着于牙面一种软面粘的不 被清除的物质,细菌寄住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2)宿主因素:直接因素是宿主的牙、唾液、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3)食物因素:食物中的糖类,尤其是蔗糖到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蛋白质、维生素、钙磷不足是龋病发生的重要条件。糕点、糖果较易粘附在牙齿上,并容量发酵,有利于龋病的发生[1]。而家长对乳龋的发生重视不够,认为乳牙终究要换掉而不治疗,严重地影响了幼儿的牙齿发育。

3.2龋齿对儿童健康的危害:(1)影响生长发育。由于龋齿疼痛,以及乳牙龋坏早失,导致咀嚼功能降低,胃肠消化吸收减弱,造成机体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到影响。(2)引起感染性疾病。儿童龋齿引起根尖周围感染时,往往成为感染病灶,造成全身性感染,与此有关的疾病有视力降低、关节炎、肾炎、心肌炎、长期低热等病。(3)造成心理障碍。婴幼儿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时期,完整的乳牙有助于孩子掌握正确的发音,乳牙龋坏和早失会使孩子发音不清,乳前牙区严重的龋蚀,使有些孩子羞于开口,对孩子的心理发育很不利。

3.3龋病的预防:(1)加强口腔保健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科学喂养、口腔卫生保健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让家长意识到龋病的危害性,从乳牙萌芽后对其进行清洁。(2)培养儿童良好的刷牙习惯和口腔卫生习惯,饭后漱口,少吃甜食、零食,多吃新鲜瓜果蔬菜、蛋、奶等食品。(3)重视儿童氟化物防龋的工作,氟是促进牙齿发育所必须的微量元素,适量的氟化物可有效防龋的发生[1]。从目前我区的龋齿发病来讲,通过多年的氟化泡沫的防龋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4)儿童需要定期检查口腔,因为这样才能早期发现龋齿,早期治疗。2-5岁儿童,每2-3个月查一次,6-12岁儿童每隔半年查1次,12岁以上儿童每年查1次。如果发现有牙齿窝沟,最好用窝沟封闭法来消除窝沟,从而预防龋齿。

参考文献

[1]古桂雄,戴耀华.儿童保健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220

幼儿牙齿保健知识篇6

[关键词] 龋齿;儿童;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80.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8(a)-0128-0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膳食结构的改变使得儿童龋齿问题越来越严重,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龋齿发病率高,而且危害性大,及时有效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龋齿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对儿童影响最大的家庭因素进行研究,能够为预防龋齿提供正确的方向和思路。因此,深圳市福田区慢性病防治院对深圳市辖区6所幼儿园的1610名2~6岁儿童进行了龋齿的家庭影响因素调查,并整理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深圳市辖区6所幼儿园2~6岁儿童1610名,其中,男854名,女756名;2~

1.2 方法

于2011年9~12月对深圳市辖区内6所幼儿园的1610名儿童进行口腔龋齿的常规检查,具体实施方法为:在明亮的光线下,依照WHO推荐的《口腔健康基本调查方法》[1],对儿童的龋齿情况进行计数,统一培训相关的牙科医生,分配发放问卷的任务,于儿童体检完毕时交由家长填写,次日由参与研究的医疗机构统一回收,对问卷的质量进行初步检查,若问卷填写不合格,则重新发放问卷并指导进行规范填写。

调查问卷先在调查对象以外的幼儿园实施预调查,回收后统计相关结果并讨论分析,进而修改完善。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家长对于口腔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喂养方式、饮食行为、习惯口腔卫生等27项内容,龋齿的位置和个数由牙科医生进行体检时做出对应的记号。随机抽取调查对象中的100名儿童,于调查完毕后两周再次进行复测,复测的信度系数为0.91,信度较好,说明调查资料可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资料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龋齿儿童年龄、性别分布

2~6岁儿童,随着年龄的增大儿童龋齿的发生率升高,5~6儿童龋齿发生率最高,占70.18%(299/426),经趋势χ2检验,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51.898,P < 0.01)。不同性别儿童龋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35,P = 0.333)。见表1。

2.2 与龋齿相关的家庭因素单因素关联性分析

27个变量中,喂养方式、喜食甜食、喜食碳酸饮料、刷牙次数、刷牙时间、家长文化程度等12个变量与龋齿的发生有关(P < 0.05)。见表2。

2.3 与龋齿相关的家庭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样本中龋齿的患病率记为p,是总体龋齿患病率P的估计值;选取单因素关联性分析中P < 0.05的变量作为自变量X,以儿童是否患有龋齿作为因变量Y,赋值为0与1,Y = 0表示未患龋齿,Y = 1表示龋齿,建立多个自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喜食甜食、喜食碳酸饮料、睡前进食是龋齿发病的危险因素,刷牙次数、刷牙时间、使用含氟牙膏、儿童乳牙蛀牙家长处理方式、饭后漱口对预防龋齿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P < 0.05)。见表3。

3 讨论

1994年“低龄儿龋齿”的概念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会议上被首次提出,即7个月内的儿童口内有1个或多个乳牙牙面出现龋齿,因此造成牙齿缺失或充填。其中,将上颌乳前牙光滑面上有1或1个以上的牙面龋损、因龋齿导致的牙齿缺失或充填定义为重度低龄儿童龋齿。龋齿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副作用[2-4]。首先,龋齿会引起胃痛。由于龋齿产生的疼痛使儿童不敢用力进行咀嚼,食物囫囵吞枣进入胃里,增加了胃的负担,久之引起胃痛。其次,龋齿会导致儿童营养吸收障碍,由于儿童消化功能差,食物不能在胃内完全消化,直接导致小肠对营养吸收受限,久之引起儿童体质下降。再次,由于龋齿会引起感染性疾病。当龋齿引起根尖走位感染时,往往成为感染灶引起全身性感染,引发其他疾病,如视力降低、关节炎、肾炎、风湿热、扁桃体炎、心肌炎、败血症等。此时当儿童出现不明原因低热时,不妨考虑口腔检查,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同时,儿童在学语期间,完整的乳牙有利于其掌握正确的发音,乳牙龋坏、早失都会使儿童出现发音不清。有些儿童由于乳前牙区严重的龋蚀,羞于开口,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产生影响。最后,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龋齿的发生还会影响牙颌系统物发育,造成后天畸形等远期危害。

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学者对于儿童乳牙龋齿的危险因素做了大量研究调查,但是结果差异较大。乳牙龋齿与恒牙龋齿的发病机制类似,均主要是时间、细菌、宿主和食物四者相互作用的结果[5]。但是学龄前儿童缺乏成人的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不能及时自洁口腔,在患龋齿的危险因素上与成人有差别。本次研究调查了深圳市辖区6所幼儿园2~6岁儿童1610名患龋率,从27个可能的方面进行危险因素初探。结果发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发生龋齿的比率增大,其中,5~6儿童龋齿发生率最高,占70.18%,各年龄组间患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患龋率在性别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喜食甜食、喜食碳酸饮料、睡前进食是龋齿发病的危险因素;刷牙次数、刷牙时间、使用含氟牙膏、儿童乳牙蛀牙家长处理方式、饭后漱口对预防龋齿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P < 0.05)。

糖类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导致龋齿发生的高危因素。甜食中糖分含量高,儿童摄入甜食时,残渣往往黏附于牙齿上,进而被口腔内的链球菌利用,通过生化作用产生酸性物质,使牙齿脱矿[6]。本次研究中,甜食爱好程度是乳牙龋齿发生的危险因素,随着对甜食喜爱程度的增加,儿童患龋齿的概率也会上升。碳酸饮料对于牙齿同样具有脱矿的作用[7],因而也是龋齿发生的危险因素。睡前进食导致部分食物残渣积聚于牙齿表面,口腔内寄生菌群对其进行发酵,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从而增加龋齿的患病率。刷牙可以有效去除残留于牙齿上的食物残渣,使细菌缺乏营养物质而不能正常代谢产生酸性物质。因此,随着刷牙次数和刷牙时间的增加,儿童龋齿患病率下降。宋开茂等[8]对于西安市儿童龋齿的调查中也有类似的结论。含氟牙膏在刷牙过程中释放氟离子,而含钙组织对于氟离子有很强的亲和力,氟离子能与牙齿釉质的主要成分羟基磷灰石结合,嵌入晶体结构中,并置换出羟基[9],从而形成更加坚固的晶体结构,增强牙齿抵抗酸性物质的能力。同时,牙齿表面的微量氟化物作为催化剂可以促进钙盐和磷盐的沉积[10],有助于受损牙釉质的修复。因而,使用含氟牙膏可以使龋患率降低。

从本次调查结果不难发现,深圳市51.68%的儿童牙齿状况不是很理想,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龋齿发生率呈增长趋势。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接触的食物种类越来越多,尤其是糖果、饮料等酸甜口味的食品多是儿童的偏爱,而其的牙齿健康意识几乎是零,因此,家长对儿童牙齿的重视程度在儿童口腔卫生中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因素。建立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口腔卫生的关键,但由于儿童自律性差,多数家长工作繁忙,难免有疏忽,因此,当家长发现儿童龋齿后及应时让其接受正规的检查和治疗可以防止龋齿向健康牙齿扩散迁延,从而降低龋齿的发病率,该结论与张辉等[11]的报道类似。

综上所述,深圳市辖区附近的儿童患龋率较高,应该引起社会和家庭的关注。本次调查结果得出喜食甜食、喜食碳酸饮料、睡前进食是龋齿发病的危险因素;同时刷牙次数、刷牙时间、使用含氟牙膏、儿童乳牙蛀牙家长处理方式、饭后漱口对预防龋齿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差,对事物的区分能力差,他们无法认识到龋齿的危害和严重性。因而,提高儿童龋齿预防对于家长而言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家长们有一个坚持到底的态度。首先,做好预防性工作,帮助孩子培养爱牙护牙的好习惯,家长应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学习一切事物的启蒙老师,好的启蒙老师一定会有好的效果。其次,应定期进行口腔卫生检查,形成规律的生活节奏。多数小朋友很小就被送到幼儿园,在幼儿园里饮食尽管规律了,但许多细节还是被忽略掉了,再加上长辈的溺爱,儿童喜食甜食,对牙齿的危害非常大。因此,定期进行检查有助于龋齿早发现早治疗,能够减少龋齿的并发症,及时恢复受损的牙齿。最后,做好社会宣传工作。尽管龋齿的危害很多,但是多数父母并不知道其危害性。由于不知道而忽视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因此,社会应该对此进行宣传教育以引起家长对此的重视,如通过社区、幼儿园、妇幼保健医院等多种途径加强宣传等,让爱牙护牙的行动从身边开始,从点点滴滴积累。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ral health surveys: Basic methods [R]. Geneva:WHO,1997.

[2] 程进,魏锁,王君,等.2~5岁儿童营养不良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4):2160-2162.

[3] 热比亚.学龄前儿童乳牙龋齿及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5):700-702.

[4] 张学萍.危害儿童健康的阴性疾病调查分析[J].中外妇儿健康,2011, 19(3):138.

[5] 孙晓旭,杨太全,张永.少儿龋齿发病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6):3697-3698.

[6] 冯岩,李威,卢友光.福州市5岁儿童乳龋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9):823-824.

[7] 李克增,李雪,胡德渝.780名5岁儿童乳牙患龋情况调查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8,26(1):70-72.

[8] 宋开茂,余国玺,张帆.西安市412名3~5岁儿童乳牙龋病调查[J].牙体牙髓牙病学杂志,2011,21(2):101-109.

[9] Astrom AN,Kiqanuka SN. Examining intention to control preschool children's sugar snacking: a study of caries in U2 ganda Int [J]. Paediatr Dent,2006,16(1):10-18.

[10] 蔡晨星,朱玲,吴婴南.南京市城区重度婴幼儿龋危险因素初探[J].口腔医学,2010,30(4):239 -241.

[11] 张辉,韩永成,侯玮.北京市5岁儿童乳牙龋病抽样调查报告[J].北京口腔医学,2009,17(2):109-112.

幼儿牙齿保健知识篇7

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260例儿科保健门诊儿童,根据家长的配合意见进行分组,愿意配合进行口腔综合保健的儿童140例为保健组,不愿意配合口腔保健的儿童1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儿童均随访3-24个月,对两组儿童龋齿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保健组有4例儿童发生龋齿,龋齿发生率为2.86%;对照组有58例儿童发生龋齿,龋齿发生率为48.33%;保健组140例儿童进行口腔综合保健,其龋齿发生率大大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口腔综合保健对保护儿童的牙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可明显降低儿童龋齿的发生率,可在儿科保健中推荐使用。

关键词:口腔综合保健 儿童龋齿 预防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64-02

为了观察口腔保健对降低龋齿发生率的效果,本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260例儿科保健门诊儿童根据自愿原则分组,比较两组保健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260例儿科保健门诊儿童,根据家长的配合意见进行分组,愿意配合进行口腔综合保健的儿童140例为保健组,其中男82例,女58例,年龄3-5岁,平均年龄(3.6±1.4)岁;不愿意配合口腔保健的儿童12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62例,女58例,年龄3-5岁,平均年龄(3.5±1.5)岁;两组儿童在年龄、性别、口腔健康等各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口腔综合保健方法。首先,我们对140名愿意配合口腔综合保健的幼儿家长分别以发放宣传材料、让家长与儿童参加有关口腔保健讲座的形式进行儿童口腔保健宣教,通过宣教,提高家长与幼儿对口腔保健重要性的认知水平,让家长通过学习对幼儿期口腔保健的重要性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口腔保健习惯,指导幼儿正确的刷牙方法。其次,对儿童的饮食进行综合干预,根据不同时期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制定不同的饮食构成方案,保证每日钙、铁、磷及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蛋奶类及海产品,保证钙及各种微量元素的摄入量,增强乳牙的钙化。第三,每3个月进行一次牙齿窝沟封闭法和氟离子透人法,预防龋齿。

1.3 观察指标。根据WHO推荐的龋病检查和诊断标准对保健组儿童定期进行检查,检查方法为儿童取自然直座位、在自然光线下使用平面口镜、口腔CPI探针进行检查。24个月后检查两组儿童的龋齿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且进行t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儿童随访时间均为3-24个月,检查两组儿童龋齿发生情况显示,保健组有4例儿童发生龋齿,龋齿发生率为2.86%;对照组有58例儿童发生龋齿,龋齿发生率为48.33%;保健组140例儿童进行口腔综合保健,其龋齿发生率大大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龋齿是一种以宿主、食物加上细菌过度生长而形成牙损坏或牙洞的一种口腔疾病,儿童时期是龋齿的易感期,其高发龋齿的原因一方面是儿童与成人不一样,部分儿童家长对儿童早晚刷牙未作严格的要求,导致口腔内细菌过度增长[1];另一方面是由于儿童摄入的钙、铁、磷及维生素无法满足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而导致牙齿的钙化程度降低,釉质发育不全,给细菌的侵蚀造成了可乘之机,引发龋齿。因此儿童的口腔综合保健是非常重要的和必要的[2],龋齿的发生会对乳牙的生长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可造成乳牙的缺失,一方面会影响儿童颌骨的正常发育与正常的咀嚼功能,更为严重的是会对恒牙的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使恒牙发育异常。我国学龄前儿童的龋齿发生率占相当大的比例,据相关文献报道[3],100个5岁儿童中超过60名儿童口腔中龋齿,严重地影响到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鉴于龋齿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4]。

龋齿的预防应从小抓起,对于幼儿进行综合口腔保健是一项花钱少,见效快的有效方法,从两组儿童的龋齿发生情况显示,保健组有4例儿童发生龋齿,龋齿发生率为2.86%;对照组有58例儿童发生龋齿,龋齿发生率为48.33%;保健组140例儿童进行口腔综合保健,其龋齿发生率大大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提示口腔综合保健是预防龋齿的有效方法,对儿童口腔颌面部的发育和建立良好的咬颁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余伟,袁以佐,何伟,等.口腔综合保德对儿童少年口腔卫生及行为改善的效果评价[J].中国校医,2004,18(1):75

[2] 王瑞玲,幼儿园儿童乳牙龋病综合防治项目的效果评价[J].北京口腔医学,2009,17(4):229-331

[3] 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调查技术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调查结果[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

幼儿牙齿保健知识篇8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家长;口腔健康知识;问卷调查

口腔健康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年龄增长患龋率也随之增加,给儿童健康带来极大危害。因此龋病预防工作是目前十分重要的任务,而学龄前儿童年龄较小,自律意识较低,其口腔健康的维护与家长的指导和监督密切相关。为了解家长对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知识水平,以便针对性进行口腔保健宣传教育工作,为此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现报告如下:

1.调查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南充市市区6 所幼儿园,每个幼儿园再随机抽取大、中、小班各3个班,确定抽取班级的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1828人,其中男性866人,女性 962人,平均年龄在36岁,城市户口有1438人,农村户口390人。

1.2 调查方法

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1.3 资料整理与统计学分析

将问卷进行分类整理后录入excel表格,进行数据分析,用百分数进行表达。

2.结果

2.1 人口学特点

实际有效调查问卷1828份,有效率91.4%。在1828名调查对象中,儿童母亲作为填写人的最多,有924名(50.55%),其次为祖父母,有470名(25.71%)。小学学历最多,有570名(31.18%),无业人员位居第二,有501名(27.41%)。

2.2 儿童饮食和刷牙习惯

2.2.1 儿童饮食习惯 调查儿童每日食用碳酸饮料或甜饮料、甜点心、糖果情况,以及睡前吃甜食情况。儿童每日不少于2次进食碳酸饮料的有12.36%,进食甜点心的有16.08%,进食糖果巧克力14.4%;17.56%的儿童经常在睡前吃甜食,仅26.75%的家长称自己的孩子从不睡前吃甜食。

2.2.2 儿童刷牙习惯及方法 调查表明,大部分儿童养成了刷牙习惯,从刷牙情况来看,12.5%的儿童1岁开始刷牙,23.5%采用竖刷法,43.60%的孩子没有固定刷牙方法。

2.3 家长对儿童口腔保健知识的认知 主要调查家长及对含氟牙膏的认知。890(48.69%)名家长不知道孩子是否使用含氟牙膏,有778(42.56%)名家长知道含氟牙膏有预防龋病的作用。

2.4 家长对儿童口腔健康的干预行为

2.4.1 家长帮助孩子刷牙的频数 据调查,家长每天帮助孩子刷牙的有476人,经常帮助孩子刷牙的有229人,偶尔帮助孩子刷牙的有785人,从没做过的有338人。

2.4.2 家长检查孩子刷牙效果的频率 17.51%(320/ 1828 )的家长每天检查孩子刷牙效果,14.99%(274/1828)每周检查,41.19%(753/1828 )偶尔检查,26.31%(481/1828)从不检查孩子刷牙效果。

2.5 家长对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关注情况 过去的一年中,28.06%的家长不清楚孩子口腔健康状况。家长带孩子看牙的比例仅占27.74%,出于牙疼或牙齿外伤治疗的原因占55.85%,而对于定期检查牙齿仅占10.18%。

3.讨论

上述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饮食和刷牙习惯较差,家长对儿童口腔保健知识认知度及对孩子的干预行为较差,48.69%的家长不知道孩子是否使用含氟牙膏,57.44%的家长不知道氟能预防龋病。因此应加强家长对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干预行为及保健知识宣传教育等,建议如下:

3.1 养成正确的饮食和刷牙习惯

饮食习惯与牙齿健康密切相关[1],研究发现,儿童含糖食品的食用和龋病发生呈正相关[2]。此次调查显示,大多数儿童偏爱含糖食品,每日食用碳酸饮料或甜饮料、甜点心、糖果不少于2次分别占12.36%、16.08%、14.44%,仅26.75%的家长称自己的孩子从不睡前吃甜食。而家长并未认识到甜食对口腔健康的危害性,因此,家长应高度重视过量摄入含糖食品对牙齿健康的危害,控制糖摄取的量和频率,养成吃完甜食刷牙漱口的习惯,平衡膳食,采用糖代品,补充钙、磷制剂,多食谷类、豆类、蔬菜、水果等,减少龋病发生。

正确刷牙是去除牙菌斑,保持口腔清洁的最主要方法之一【3】,调查表明,虽97.43%的儿童养成了刷牙的习惯,但每日刷牙2次及以上仅占19.69%,且近一半(43.60%)的儿童无固定刷牙方法,开始刷牙时间也较晚。因儿童口腔自洁能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家长应每天监督孩子刷牙,采用竖刷法。小孩的模仿力强,家长的示范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家长应做到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培养孩子养成每天饭后漱口,早晚刷牙,使用牙线的习惯。

3.2 加强家长口腔保健知识的认识

调查显示,不知道孩子是否使用含氟牙膏的家长占48.69%,对于含氟牙膏的用处,虽42.56%的家长能认识到氟能预防龋齿,但39.28%的家长表示不知道,体现出家长口腔保健知识的缺乏,对此,在制定针对孩子自身牙齿情况的口腔保健计划时,我们应利用大众媒体或在幼儿园开展家长宣讲活动,对含氟牙膏或含氟漱口水的作用及使用方法进行宣传,提高含氟制剂的使用率。建议政府广泛在学龄前儿童集中区如幼儿园开展口腔健康教育,使幼儿园老师和家长掌握口腔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如龋病的早期症状及预防,正确的刷牙方法等。

3.3 加强家长对儿童口腔健康的干预行为

经调查,18.49%的家长从不帮助孩子刷牙,26.31%的家长对孩子刷牙后的效果从未进行检查,反映出家长对孩子口腔保健行为监管不到位的现状;因此可采取利用电视网络对家长的进行口腔保健宣教,帮助孩子刷牙并督促孩子正确刷牙,认识到此举措的重要性。

3.4 定期检查口腔健康状况

据调查,72.26%的家长从未带孩子看过牙,定期带孩子检查牙齿的仅占10.18%。学龄前儿童乳牙健康有利于口颌系统正常发育,且口腔疾病与全身疾病密切相关,建议家长通过咨询口腔医务人员或从书本中获取知识,提高自身口腔保健知识水平,每半年带孩子检查一次牙齿,早发现,早治疗。建议政府建立良好的口腔保健制度和口腔卫生服务体系,例如各市、区、县等定点口腔医院推行窝沟封闭和局部用氟等有效的个人口腔保健措施。

【参考文献】

[1]Arrow P,Raiieb J, Miller M. Brief oral health promotion intervention among parents of young children to reduce early childhood dental decay [J].BMC Public Health, 2013,13:245

[2]刘忠明,延吉市朝鲜族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J].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234-235

上一篇:母婴护理服务范围范文 下一篇: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