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保险范文

时间:2023-03-18 13:14:27

自我保险

自我保险范文第1篇

大学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自我鉴定 本人是一名应届毕业生,就读于xx大学,管理信息科学系,计算机应用专业。 光阴荏荏,短短两年的大学生活即将过去。在菁菁校园中,在全县村级计生管理员竞聘上岗现场会上的讲话 在全县村级计生管理员竞聘上岗现场会上的讲话×××(2005年8月16日)同志们: 为进一步完善村级计生管理员“县管在庆祝市场成立x周年上的致词 群山拥翠大地报锦绣,碧水扬波同唱创业歌。 在这天高云淡、秋高气爽,孕育着收获的孟秋时节,我们迎来了物资交易市场成立五周年这个值得2011年主题团日活动实践总结三月春风拂面,鳜鱼肥的季节,桃花飞的日子,池水泛光的时节,学习的念头一如滔滔之水绵延不绝的涌过来,这一刻我们雷锋附体...... 突然革命烈士抛头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局11年工作要点和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质量为根、特色为翼、康复发展、快乐成新的开始新的结束——本科毕业生自我鉴定大学本科三年的学习,现在学业已经接近尾声。三年的校园生涯和社会实践生活让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诚信的背后》心得体会 这是擅长把握流行脉搏的读书人公司的又一出版物,他们第一本书是意外成功的《谁动了我的奶酪》。而《诚信的背后》则是一本财经小说,这是今年下党员个人评议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一年中,本人一直以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积极思考,力求在工作、学习上有进步,在党性修养上有提高,在党员六治七律心得体会开展六治七律学习教育活动,是全面贯彻龙湾区教育局在全区教育系统党员干部中开展“六治七律”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通过这次六治七律集中整治活动,我会努交通局综合执法科二OO四年工作总结及二OO五年工作思路 2004年,在***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新成立的****客运服务督查队按照年初目标全面开展各项管理工作, 保险公司实习自我鉴定 在毕业临降之前,学校给予了我们一个实习的机会,为的是让我们对社会有所实践,我也非常珍惜这个机会,经过学校的安排,我到了xxx保险公司分公司,从事我不曾熟悉的保险工作,紧张,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涌涌来之,但是我可以克服,因为我坚信自己可以面对。 在工作期间我明白到,服务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服务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公司业务的发展,还关系到公司的声誉以及未来。因此,我从未放松过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和服务技能的提高。按照总公司“统一标识、统一柜面、统一形象”的要求。使客户来办理业务时感觉到更专业、更方便、更温馨,全面提升了服务质量和公司的形象。我坚持“以人为本、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对于出现重大事故的家庭,我们没有死板地执行规定,而是以最快的时间确定事故性质,然后第一时间将赔款送到客户家中,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我在做好服务的同时,严格按照上级公司有关规定,结合自身实际,引进和采用了科学的管理体系,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在制订各种考核办法时,始终遵循突出效益和长期盈利能力评价的经营绩效考核原则,努力调整险种结构,使之从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同时加大了对赔付率和费用指标的考核力度,努力降低经营成本,在日常管理中,严格执行《财务管理规定》、《单证管理办法》、《核保实务》等一系列规章、办法,严格把关,认真审核。 在这期间无论在办理业务还是其它的工作中,坚持使用文明用语,不越权办事,不,没有出现被客户投诉的行为以及其它违规违章行为。能一直做到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努力工作,立足岗位,积极完成支公司和本部门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保险公司实习自我鉴定 相关文章:幼儿园保教实习自我鉴定邮政局员工自我鉴定县处级领导干部培训自我鉴定中学分校自我鉴定报告房地产策划工作自我鉴定挂职锻炼鉴定谈谈青年干部的自我管理绿地管护个人自我鉴定材料查看更多>> 工作自我鉴定 9月积极分子思想汇报范文敬爱的党组织: 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就要愿意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实现****的理想和目标奋斗终身。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中国*成人教育毕业生自我鉴定 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我参加了XX年的成人高考,考取了曲阜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于是开始了三年的学习。通过学习,本人各方面都网站付费广告投放协议书甲方: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网 经_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与_________网(以下简称乙方)友好协商,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国家2011年党员评议自我评价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每年的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又将开始,我感到,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严格党内生活,全面本科毕业登记表自我鉴定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如今回首感触良多,大学生活作为我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它充实了我的文化知识、改变了我的一些行为习惯,提升了我的思想境大学生爱国演讲稿:祖国,我爱您 亲爱的朋友,你能告诉我,祖国是什么?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祖国是东海碧波上升起的太阳,是帕米尔高原上闪烁的群星;是桂林山水的清秀大学生村官自我鉴定报告一、在思想政治上,坚持不懈的学习马列主义;认真领悟国务院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积极贯彻中共浦江县委的领导指示。通过学习党员的先进事迹,银行礼仪培训心得 x月xx日参加了总行组织的服务礼仪培训,使我有幸聆听了专业资深专家具有国际标准水准的讲座,接受指导,她们在服务礼仪课程中所陈述的内容,使我深有感触银行礼仪培训心得 x月xx日参加了总行组织的服务礼仪培训,使我有幸聆听了专业资深专家具有国际标准水准的讲座,接受指导,她们在服务礼仪课程中所陈述的内容,使我深有感触公路桥梁通行费征收管理处党总支整改方案 按照市局党委先进性教育活动第三阶段制定整改措施和方案的有关要求,对照前阶段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我处党总支委一班

自我保险范文第2篇

在工作期间我明白到,服务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服务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公司业务的发展,还关系到公司的声誉以及未来。因此,我从未放松过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和服务技能的提高。按照总公司“统一标识、统一柜面、统一形象”的要求。使客户来办理业务时感觉到更专业、更方便、更温馨,全面提升了服务质量和公司的形象。我坚持“以人为本、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对于出现重大事故的家庭,我们没有死板地执行规定,而是以最快的时间确定事故性质,然后第一时间将赔款送到客户家中,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我在做好服务的同时,严格按照上级公司有关规定,结合自身实际,引进和采用了科学的管理体系,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在制订各种考核办法时,始终遵循突出效益和长期盈利能力评价的经营绩效考核原则,努力调整险种结构,使之从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同时加大了对赔付率和费用指标的考核力度,努力降低经营成本,在日常管理中,严格执行《财务管理规定》、《单证管理办法》、《核保实务》等一系列规章、办法,严格把关,认真审核。

在这期间无论在办理业务还是其它的工作中,坚持使用文明用语,不越权办事,不,没有出现被客户投诉的行为以及其它违规违章行为。能一直做到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努力工作,立足岗位,积极完成支公司和本部门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工作上能和同事和睦相处,互帮互助,认真,勤奋好学,踏实肯干,在工作中遇到不懂的地方,能够虚心向富有经验的老员工请教,善于思考,能够举一反三。对于别人提出的工作建议,虚心接纳听取。

实习以来,在公司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其他老师傅的热情帮助下,自己从一个保险门外人到能够独立从事和开展保险营销业务,在自己的业务岗位上,做到了无违规行为,和全司员工一起共同努力,在对取得成绩欣慰的同时,也发现自己与最优秀的员工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但我有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表现得更出色!

自我保险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保险营销人员;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功感

追求职业成功,获取职业成功感,是每个在职人员的共同价值取向。在西方的学术文献中,职业成功就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所累积起来的积极的心理上的或是与工作相关的成果或成就”,而对自己职业发展获得成功的主观体验就是职业成功感。所以,职业成功感是一个人从事某一职业的内在心理需求。满足这种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既是长期安心从事该职业的动力与保证,更是激发创造力的前提。按照麦克雷格的需求理论,每个人都有要挖掘自己潜能并展示自己才华的需求,每个人的从职行为也是在这样的潜意识支配下而努力的。但是,如果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使得整个需求链发生了断裂或错位,引发人的心理需求的失衡,导致心理上无形压力的增大。所以,职业成功感是人们快乐的最有效的催化剂。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概念。他在其社会学习理论别强调人的认知对学习和行为调节的影响,认为人的认知即人们对自身能力的判断,是人的自我调节得以持续的心理动因。他所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概念,即“人们对自身完成既定行为目标所需的行动过程的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班杜拉的理论引导着个体不断去关注自己行为能力的信心程度,而不仅仅是关注自己所拥有技能的多寡与高低。他认定,只有当人们感到能胜任某些活动或判定自己在这方面是有能力时,才会产生内在动机。大量实证研究证明,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自我评价高、信心强、喜欢挑战,常选择难度较大的任务,抗挫折的耐受力强,对理想更执著,成功率更大。班杜拉的研究结果还证实,不同的影响方式都能够提高和增强效能的自我知觉,亲身经历的行为成功在建立自我效能感方面的效果要超过言语说服、情感以及替代性的影响。

保险营销人员所面对的工作性质,决定他们很可能要承受比其他许多行业更高频率的挫折与失败。在不断遭到拒绝的情况下能否坚持下去,并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希望自己拥有职业成功感?影响他们职业成功感的因素又有哪些?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对职业成功感有何影响?这是许多心理工作者所关心的话题,但目前这方面研究甚少。笔者试图通过一些调查,探索保险营销人员的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成功感之间的关系。如果保险营销人员的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成功感成正相关,就可以通过实施有效影响提高保险营销人员的自我效能感,从而达到提高保险营销人员的职业成功感。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保险公司员工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福州市及福州周边县市的人寿、财产保险公司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330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89%)。样本对象主要为毕业2-3年的大、中专学生和从事财产寿险的展业营销人员。具体表现为性别分布主要是女性,占了62.80%,年龄主要是30岁以下,占55.10%,而工作年限在4年以下占71.00%,从事人身保险的占81.80%,外勤工作占了80.70%,职称尚未评的占了69.30%,学历也主要分布在大专以下学历,占总样本的83.70%,每日工作时间8小时的占了74.7%。

(二)测量工具

1、个人资料问卷。由笔者自行设计,收集性别、年龄、岗位、职称、学历、工作年限、单位性质等保险营销人员的特征变量。

2、保险营销人员自我效能感量表。这是根据凌文铨等人的《保险推销员(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修改而成的。经过信度、效度检验,表明量表的测量结果是可靠的,预测效度是理想的;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项目组成的构想模型对原始数据均有很好的拟合。该量表由32个项目、6个因素构成,即知识掌握、晤谈技巧、毅力、仪态、计划总结、前期准备。每一个项目均有8点评分等级,“1”表示“几乎做不到”,“8”表示“能做得非常好”。分数越高表示自我效能感越高。

3、职业成功感量表。由四个部分组成,它们是影响职业成功感的变量。分别由Kanungo(1982)的8个项目的工作重要性量表、Nixon(1985)的“工作权利”中抽取出的3个项目反映工作疏离感量表、Greenhaus等人(1990)的量表中改编而成的5个项目的职业满意感量表、Porteretal(1976)修订的9个项目组织忠诚感量表等构成,其中根据需要做了一些相应修改。共有26道题目,每一个项目都是以五分量表,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排列。分数越高意味着职业成功感越强。

(三)施测过程

调查以现场无记名的方式进行问卷测试,要求受试仔细阅读指导语,然后按指导语的要求完成整份问卷,基本上保证了问卷调查过程的严密性。所有数据输入微机并采用SPSS13软件包完成统计工作。

二、研究结果

(一)保险营销人员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功感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作为受试的保险营销人员的自我效能感普遍比较高,平均得分在5.6以上。职业成功感的相对得分也较高(M职业成功感=3.09)略高于中等水平。

(二)保险营销人员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功感的性别、岗位差异比较

自我效能感和职业成功感两个因变量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男性在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功感上均高于女性,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O.O5);两个因变量在岗位上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外勤的自我效能感和职业成功感均高于内勤,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O.O5)(见表2)。

(三)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功感的相关分析

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的双尾检验法,对保险营销人员的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功感的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相关数均达到显著或非常显著水平。由表3可见,自我效能感六因素和总效能与工作重要性、职业满意感、组织忠诚感、职业成功感均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与工作疏离感呈负相关,其中知识掌握、仪态与工作疏离感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而晤谈技巧、计划总结与工作疏离感没有显著相关关系。

(四)职业成功感与自我效能感的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成功感之间的关系,以自我效能感各维度为自变量,以职业成功感为因变量,采用原始分数作回归分析(Stepwise-regression),结果发现,自我效能感各维度对职业成功感的预测作用是不同的。进入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只有三个,多元相关系数为0.525,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275,亦即表中三个变量能联合预测职业成功感27.5%的变异量。就个别变量的解释量来看,以“总效能感”层面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24.5%,其余依次为“仪态”、“知识掌握”层面,其解释量为1.7%、1.4%。标准化回归方程式为:职业成功感=0.969×总效能感-0.261×仪态-0.272×知识掌握(见表4)。

三、分析与讨论

(一)保险营销人员自我效能感和职业成功感的基本现状

1、基本状况。研究显示:当前,保险展业营销人员的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功感的总体状况良好,施测得分均略高于中等水平。这意味着大多数的保险营销人员对自己成功推销保单具有一种确切的信念(或自信心),并能在推销保单过程中调动起必须的动机、认知资源与一系列行动;对自己所从事的保险营销职业具有满意感,对自己所服务的组织具有忠诚感,少有疏离组织的念头。这一结果与我们的假设不甚相符。因为,相对其他许多职业,保险营销人员可能会面对更多的挑战和失败,如果他们面对着许多拒绝而缺乏坚持下去的信心,就很难通过有效的方式获得工作的成功。

2、性别、岗位差异不显著。研究显示:保险营销人员的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功感在男女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工作岗位上外勤与内勤的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功感也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我们的设想不符:(1)晤谈技巧是保险营销人员的重要技能,也是获取营销成功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无论在语言表达能力还是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女性比男性略胜一筹,就此推论,在营销方面女性会比男性更自信些,更容易取得成功。同时保险营销工作有很大的挑战性,工作压力强度大。通常认为男性更善于竞争、勇于承担风险,不怕吃苦受累,而女性在这些方面却略显逊色。这也许会使男性的营销人员比他们的女性同伴更加自信,更易成功。但综合上述因素,可能正是不同性别的营销人员没有显著差异的原因。(2)内勤与外勤工作性质不同,所承担的任务风险不同,承受的工作压力不同,获得的工作绩效也不同。通常认为保险外勤工作更辛苦,更艰难,更具有挑战性,外勤人员承受的压力也大,但收入更高。而保险内勤工作更安逸、更稳定,更繁琐枯燥,不用承担太大的任务风险,但收入可能偏低。然而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功感没有显著差异,这可能与保险公司内部所推行的保费分摊制度有关。(二)保险营销人员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功感的相关关系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保险营销人员的自我效能感对职业成功感有明显的预测作用。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成功感间存在非常显著相关。从多元回归分析看,自我效能感的总效能与六个因素对职业成功感有着不同的预测作用。其中有三个预测力最强,能联合预测职业成功感27.5%的变异量。而“总效能感”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24.5%。

这是因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通常被认为在某一方面有较高的自信心,这种较高的自信心会使个体产生积极情感,从而努力进行这一方面的行为。自我效能感越强烈,付出的努力会越多,持续的时间会越长。当处于困境时会坚持不懈的努力去征服困难,这种充满自信的努力使人获得成功,产生成就感。同时行为的成败经验是个体通过亲身经历获得关于自身能力的认识,因为靠自己的经历得到的关于自身的认识最可靠,所以它成为自我效能感最强有力的信息源。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使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

反之,多次的失败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使人丧失信心。由此,保险营销人员,基于自身的知识、能力、技能,从事保险营销活动获得成功,即形成对这项工作重要性的认同,产生对该组织的忠诚和对该职业的满意,少有工作疏离感,这是提高保险营销人员自我效能感的基本条件。

四、结论

本研究试图通过一定范围的调查分析,了解福建省保险营销人员的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成功感状况,探索保险营销人员的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功感与性别、工作岗位是否相关;探索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成功感的关系,从而寻求提高保险营销人员自我效能感的途径与方法,为研究保险营销人员的心理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提供了以下启示:

(一)作为受试的保险营销人员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功感的整体水平比较高,但并非很高

同时不排除少数人员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功感偏低的情况。提高保险营销人员自我效能感和职业成功感的空间还比较大。因此,重视对保险营销人员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的培训同时,更要重视对所有与现实特定目标相联系的活动或行为方面的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对自己行为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的训练,从而促进保险营销人员职业成功感的提高。

(二)保险营销人员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功感高低与性别、工作岗位没有明显的关联

由此可以推知,保险营销人员的工作绩效不取决于性别和工作岗位。正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心理学家扎涅特的研究表明,男女之间实际上几乎不存在任何能力差别。男性在该行业能取得职业成功,女性也能。同时,不同的工作岗位,尽管其工作环境不同,经济效益不同,但不影响保险展业营销人员自我效能感、职业成功感。

(三)保险营销人员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成功感间存在非常显著相关

从多元回归分析看,影响保险营销人员的职业成功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任务的难易程度,营销人员的付出努力的多寡等等,但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其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要提高保险营销人员的职业成功感、职业满意感、职业幸福感,应当首先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现在各家保险公司都非常重视通过组训方式来提高保险营销人员的自信和信念,这确实是提升保险营销人员自我效能感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A.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余鹏,宿淑华,李丽.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

3、凌文辁,张鼎昆,方俐洛.保险推销员(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建构[J].心理学报,2001(1).

4、周文霞.职业成功标准的思考与探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2).

5、周文霞.基于知识经济背景的职业成功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4).

6、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J].心理研究,1998(1).

7、M.London,S.A.StumpfManagingCareers[M].Reading,MA:Addison-Wesley,1982.

8、吴立岗,夏惠贤.现代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自我保险范文第4篇

在工作期间我明白到,服务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服务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公司业务的发展,还关系到公司的声誉以及未来。因此,我从未放松过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和服务技能的提高。按照总公司“统一标识、统一柜面、统一形象”的要求。

使客户来办理业务时感觉到更专业、更方便、更温馨,全面提升了服务质量和公司的形象。我坚持“以人为本、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对于出现重大事故的家庭,我们没有死板地执行规定,而是以最快的时间确定事故性质,然后第一时间将赔款送到客户家中,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我在做好服务的同时,严格按照上级公司有关规定,结合自身实际,引进和采用了科学的管理体系,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在制订各种考核办法时,始终遵循突出效益和长期盈利能力评价的经营绩效考核原则,努力调整险种结构,使之从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同时加大了对赔付率和费用指标的考核力度,努力降低经营成本,在日常管理中,严格执行《财务管理规定》、《单证管理办法》、《核保实务》等一系列规章、办法,严格把关,认真审核。

在这期间无论在办理业务还是其它的工作中,坚持使用文明用语,不越权办事,不,没有出现被客户投诉的行为以及其它违规违章行为。能一直做到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努力工作,立足岗位,积极完成支公司和本部门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工作上能和同事和睦相处,互帮互助,认真,勤奋好学,踏实肯干,在工作中遇到不懂的地方,能够虚心向富有经验的老员工请教,善于思考,能够举一反三。对于别人提出的工作建议,虚心接纳听取。

实习以来,在公司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其他老师傅的热情帮助下,自己从一个保险门外人到能够独立从事和开展保险营销业务,在自己的业务岗位上,做到了无违规行为,和全司员工一起共同努力,在对取得成绩欣慰的同时,也发现自己与最优秀的员工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但我有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表现得更出色!

自我保险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保险营销 拒绝 自我修炼

保险营销是一个高淘汰率的行业,据保监会的2008年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共有保险营销员256万人。据专家估算,全国有过保险营销经历的人数有3500万,国内保险营销人员的流失率高达70% 。波士顿咨询公司2004年的一次调查显示,中国保险业营销人员总体流失率每年高于50%。调查还显示,保险公司第一年的营销员流失率甚至高达70 %~80% ,其中,平安保险达到85 % ,泰康保险、中宏保险达到80% ,安联大众为75%;中国人寿、新华人寿、友邦保险中国分公司为70% 。

以上数据说明了保险营销行业严酷的生存事实,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宏观环境因素,有组织管理方面的因素,有个人心理因素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个人心理因素,因为保险营销行业对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一方面,保险是高端的金融产品,要求营销人员具有一般的营销、沟通、管理、生活常识等比较全面的知识外,还要具有比较好的金融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保险产品尤其是人身保险产品的特点,决定了保险营销必须以营销人员与客户之间面对面的交流、通过积极影响的手段达成销售目标,因此要求保险营销人员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修养。哈佛大学曾对1.6万名销售人员进行了研究,发现决定销售成败的基本品质全都与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被称为日本保险界“推销之神”的原一平也认为,营销人员最主要的障碍几乎80%都是心理因素 。他还认为,“一个推销员之所以难成大业,很重要的原因恐怕是难以完成人格成长的考验。”

在面对面的销售中,营销人员最大的心理障碍是对被拒绝的恐惧,大部分营销人员都害怕遭到客户的拒绝。但是,销售实践中80%的销售拜访,往往都会以被拒绝告终,而剩下的20%的成功销售中,80%的销售是在营销人员对客户打5次电话或做第五次拜访以后才成交的 。所以‘如果你从事销售工作而又害怕被拒绝,那你就选错了谋生方式。事实上,你将会遇到很多拒绝,正如人们所讲的,“这行当天生如此”。原一平根据自己几十年保险营销的经验认为,刚刚加入保险营销行列的人当中,有80%的人因无法承受客户的拒绝,而在90天内选择离开这一行业,能够顽强坚持而留下来的20%,则很可能成为销售界的精英。所以,作为一名保险营销人员,就必须进行自我修炼,完善自身人格修养,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客户的拒绝,才能取得事业成功。

一、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树立自信心

有学者曾就客户拒绝问题对376名销售人员进行过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其中条件反射式拒绝为47.2%;没有明显理由,随便找个借口拒绝为16.9%;以忙为理由的拒绝为6.8%;有明显的拒绝理由为18.7%;其他情况为10.4%。客户没有明确的拒绝理由,其和为70.9%,这说明有7成的客户,只是想随便找个借口把销售人员打发走。进一步研究表明,客户拒绝营销人员是一种本能反应,是保护自己不受他人意志支配的行为。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总是心存“对陌生事物的恐惧” ,对于自己未知的事物总是采取排斥的态度。所以客户拒绝的不是营销人员,而是拒绝营销行为。

许多营销人员并没了解客户拒绝背后的真正原因,而将客户的拒绝行为归因为自己不够好,自己不适合等消极自我评价,这种消极的自我认知,使得营销人员在客户面前越来越不自信,其结果遭到越来越多的拒绝,被拒绝越多,自信越少;自信越少,被拒绝越多。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造成营销人员心中对客户的拒绝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尽量避免与客户的接触,最后不得不离开这个行业。所以,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树立自信心,是保险营销人员克服“拒绝”心理障碍的重要条件。

1. 利用心理暗示,培养积极的心智模式

据科学研究证明,人脑每秒种能处理4000亿比特的信息量,而我们能够意识到的信息量大约每秒钟2000比特左右,也就是说,我们能够意识到的信息量只占接收总信息量的2亿分之一。那么我们的大脑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选择我们的感知对象呢?其实,我们有选择地感知外界的信息,是受我们根深蒂固于内心深处某些假设、前提、定势、图式所左右的,这些假设、前提、定势、图式我们称之为心智模式。具有积极心智模式的人,就会有选择地感知那些积极的自我认知信息,而具有消极心智模式倾向的人,往往会感知那些消极的自我认知。

生理心理学实验证明,积极的心智模式是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而形成。当一个人产生积极念头的时候,大脑里就会分泌出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激活积极的神经回路,经常而规律的刺激这条神经回路,就逐渐地变成了一种习惯性的自动反应模式,这种独特的反应模式,可以通过“我感觉自己好棒!”“我一定能够做好”等积极的心理暗示建立起来。当我们不断的重复地对自己做积极的心理暗示时,这种心理暗示会逐渐转化为我们的心智模式,而这种积极的心智模式就会有选择的感知“自己很棒”的信息,久而久之,积极的心理模式就会变成了自己的信念了。

2. 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树立自信心

如何将自我激励的信念转变为面对客户时的信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必需的。知识+技能+信念=信心。如果将信心比喻成一张桌子,那么知识、技能和信念就是支撑这张桌子的三条腿,三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当一个营销人员掌握的足够的知识、技能,有了足够的对成功的信念,那么,自信心有了坚实支撑的基础。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往往喜欢做自己擅长的事,因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更容易体验快乐和成功,能够带来快乐的事情,人出于天性会更愿意去做。一个人只有掌握了某一领域广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才能运用自如,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因此营销人员要熟练掌握必要的相关知识和营销技能,将自己变为保险营销方面的专家,擅长于保险营销工作,自然信心十足,也更容易得到客户的肯定,客户的肯定反过来会使自己更加有信心。

3. 树立职业理想,挖掘自身潜能

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类因由梦想而伟大。树立职业理想就是将自己心中模糊不清的梦想变为清晰的目标。它像一座灯塔,会指引你集中精力朝一个方向努力,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头脑是一部非常奇妙的机器,如果你的梦想是模糊不清的,那么希望就会被塞在头脑中黑暗的角落里,它们就只能待在那里。一旦你把它们写下来,并把它们置在自己面前可以看得到的地方时,它们就会转化为一些可以变成现实的特定目标。” 当一个人树立职业理想后,这个理想就会转化为强烈的动机和信念,激励着其以更积极的态度去工作,以更大的动力和热情克服前进路上的种种障碍。正如心理学家所说的, 一个健康正常的没有受激励的人,一般只用了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 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90%。树立职业理想,就好像将“漫射光变成了雷射光”,使你的能力增加3-4倍,成功机会倍增。

日本著名的“推销之神”原一平,他曾经成交过100万美元的保单,很多人说他太幸运了。其实幸运背后隐藏着一个秘密,那就是他曾经拜访了这位客户15年之久。一次、两次的拒绝也许还能承受得了,但是上百次的拒绝呢?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走过这么漫长的荆棘之路?想要成为世界顶尖保险销售精英的职业理想,是支撑走出困境的强大动力。

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积极的自我认知

在保险营销生涯中,我们的大部分行为都是不经过思考的自动运作。这种自动运作的力量,就是习惯的力量。习惯与人们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古人云:“凡人之性成于习。”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只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收获成功的果实。“失败者与成功者之间唯一的差别就在于他们的习惯不同。良好的习惯是所有成功的钥匙,坏习惯是向失败敞开大门。” 因此奥格•曼狄诺在《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一书中也好习惯列为十大成功法则的第一大法则。笔者以为,一个保险营销人员,应对客户拒绝,需要养成以下的行为习惯:

1. 养成终生学习的行为习惯

“知识贫乏的推销员不可能是一名优秀的推销员。在推销这一行中,出类拔萃者无一不是拥有广博学识的人。真正的推销员,永远都不会认为他已掌握了所有应当掌握的知识。”保险营销是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需要营销员拥有广博的知识。与保险相关的知识有投资理财知识、法律知识、医疗保健常识和政治趋势等;一般知识有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流行趋势、旅游、汽车、运动、文学、艺术等等。所以保险营销人员要像一棵大树那样既伸展根须,又要不断地结出果实,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吸收营养,以开阔的胸襟吸收新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新的观念,不断修正自己的营销方法,才能获得客户的认同,从而降低客户的拒绝几率。

2. 养成审慎准备的行为习惯

“不打无准备之仗”,“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准备充分,才有自信心。销售没有秘诀,只要你在心理上知己知彼,就可以战胜自己,赢得别人,取得销售的成功。销售没有小事,在每一次拜访前都要做好全面的精心准备,方能应对自如。因此,第一,做好调查工作。优秀的保险营销员,既是一名好的调查员,还必须是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他在与客户见面之前,对客户的职业、子女、家庭状况,甚至他本人的故事了若指掌,虽然第一次见面,要对客户的情况熟悉到犹如十年的老朋友似的,以便在见面时,能够流利地述说客户兴趣爱好,找到共同的话题,这样就可以很快拉近彼此的距离。第二,将见面的整个流程在思维里进行“预演”。预演得越具体越好。尽可能的想象客户可能作出的反应,并对可能作出的反应准备应对方法。一旦拜访,便胸有成竹,客户提出的各种问题都有解决方案,自然会提高拜访的成功率。

3. 养成注重仪表礼仪的行为习惯

成功的推销始于成功地推销自己,仪表是营销人员送给客户的第一张名片。我们的衣着就像兽类的皮毛、鸟类的羽毛。衣着不仅修饰外表,它本身是外表的一部分。我们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衣着及面部表情,其次是言谈举止,最后才是我们的性格。 所以,保险营销人员必须注意仪表礼仪的两个最主要的构成要素:一是服饰。营销人员留给客户的第一印象中高达95%取决于衣装。 服饰对于保险营销人员的作用正如产品的包装一样。研究资料表明,客户更青睐那些穿着得体的保险推销员,穿西装、打领带的保险推销员所创造的业绩要比不拘小节、穿着便装的保险营销人员高出约60%。 构成仪表礼仪的第二个要素是微笑。微笑是表情中最能赋予人好感,增加友善和沟通,愉悦心情的表现方式。美学家认为:在大千世界万事万物中,人是最美的;在人的千姿百态中,微笑是最令人陶醉的。雷•吉布林说:“在交流中不使用微笑,就如同一个人将100万美元存入银行不用一样。”保险营销人员要学会微笑,因为微笑会化解冷漠,拉近与客户的情感距离。

4. 养成善于倾听的行为习惯

倾听是我们更直接地理解我们参与周围世界的一种方式。倾听就是要培养我们内在的沉默,而且要包含、接受并逐渐放弃我们内心的固执。这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是一个熟悉的习惯。对于我们保险营销人员来说,必须要认识到这样一个最显而易见而往往被视而不见的事实:“人们之所以购买,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原因,而不是您的原因。”营销人员要“设法去发现您的客户可能会有的需求和您公司所能提供的产品,是不是能够契合”。 营销最重要的也是首先要做的是发现客户的需求,这就要求营销人员要学会倾听,要善于倾听,因为只有在倾听中才会发现与客户需求有关的信息。但不幸的是,很多营销人员满脑子只有自己的目标:卖掉产品。他们设法通过各种技巧将产品强行“推”向客户,将与客户的沟通变成自己的“演说专场”,从公司实力、产品特点到售后保障,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却不知道客户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这就是Stephen E Heiman 所说的“80%症候群”现象:与客户的交谈中,80%的时间是营销人员在说话;营销人员所做的声明里,80%的时间和客户的兴趣与需求都没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客户拒绝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事实上,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颠倒过来,在与客户沟通中,营销人员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倾听客户的需求,然后想办法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才是销售长期成功的基础。

三、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优化自我认知

客户对保险营销人员本身不信任是客户拒绝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任何的销售行为都是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一个保险营销人员仅有精熟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推销技术而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作为基础,是无法赢得客户真正信任的。因为,要想被人信任,就要我们要值得他人信任。所以,我们只有先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成就自己的伟大事业。

1. 认清自我

在保险营销活动中,客户拒绝的根源,往往在于营销人员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因为以自我为中心,营销人员就会只想到自己的目标:卖掉产品,而不会细致地考虑客户的需求,容易将客户不需要的产品强行推销给客户,因而使客户反感;因为以自我为中心,营销人员就不会真正的尊重客户、关心爱护客户,因而不能赢得客户的真正信任。所以营销人员要时时观照自己的营销行为,要反问自己:我是不是只从自己的目标出发?我有没有很好的考虑客户的需求和利益?我有没有真正尊重爱护客户?只有这样不断的观照反省自己的行为,才能认清自我,将自己缺点和不足看清楚,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修正。

2. 真诚待人,真诚做事

保罗•霍肯在《经商诀窍》中说:“假如你准备开始经营,你必须有一种可以永久保持的美德。以质量和真诚来开始你的经营,你将永远不会停止经营,因为你没有理由停止。但是,一旦你不以诚待客,或者一开始就没有以诚待客,你将发现以后要想从头再来就难了。诚实的价值,在于一旦失去了就无法补偿。” 不真诚者可以得益一时,但绝对无法成大功立大业。真正的伟大是单纯的,真正的智慧是坦诚的。海尔集团就是以“真诚到永远”作为企业价值观,赢得客户信任,取得非凡的销售成果。真诚待人,真诚做事,这是你必备的品质之一。只有具备了这种品质,也只有这样品质的人,才会放开心扉给人看,使客户了解你,接纳你,帮助你,支持你,使你受到客户的尊重,使你的事业获得成功。

3. 培养爱心

真正的生意,往往始于客户,也终于客户。一切的营销活动都是以客户为核心而展开的,一切的销售行为都是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只有营销人员富有爱心,真正爱护客户,才会从内心深处关注客户的利益,才会以宽容的心包容客户的一切误解和非难,才会以真诚的心尊重客户。爱心是所有道德品质中最重要的品质,是与客户建立长期信任关系的基石。“即使没有其他的品质,只要有爱,我就能成功。如果没有爱,哪怕我拥有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知识和技能,我也会失败。” 若用爱心来对待客户拒绝,就能将拒绝化解在无形之中,就如武术中“以无招胜有招”,乃营销中的最高境界。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营销系教授涂平说过,营销也是做人。很多营销方面的理念和方法最后往往归结为为人处事的信念和智慧。如果保险营销人员具有爱心、真诚、敬业、责任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必能受到客户的喜爱,也为自己成就伟大事业打下坚实基础。营销人员具备了完善的道德修养,也必能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待客户,看待自己。

保险营销人员的自我修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反映营销人员的不同的营销境界。相随心改,任何人内心的修炼、气质和风范,对某项事业的至诚奉献,最终都会折射到面貌上,达成一种自然流露的动人魅力。当自我修养达到当面对面交谈的时候,有一种强烈吸引对方的魅力的时候,还会有恐惧客户拒绝的心理障碍吗?

参考文献:

[1]南焱《180 万保险营销员不如民工――拯救保险生态》经理日报2008 年2 月16 日 第B02 版

[2]魏璇《保险人70%跳槽寿险营销体制谋变》财经时报 2004 年07 月24 日/

[3]Brian Tracy 著 王有天 彭伟 译《销售中的心理学》 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第16页

[4]原一平原著 李津 编译《原一平给推销员的十一个忠告》 同心出版社 2009年版第166页

[5]原一平原著 李津 编译《原一平给推销员的十一个忠告》 同心出版社 2009年版第168页

[6]Brian Tracy 著 王有天 彭伟 译《销售中的心理学》 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第30-31页

[7]安前 编著 《原一平经营智慧》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1年版第91页

[8]巴里•J•法伯 著《行动决定一切》中信出版社 2003年版第28页

[9]奥格•曼狄诺 著《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7年版 第107页

[10]泰瑞•费尔伯 著《我说明白了吗?》中信出版社 2003年版 第30页

[11]Brian Tracy 著 王有天 彭伟 译《销售中的心理学》 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第78页

[12]安前 编著 《原一平经营智慧》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1年版第127页

[13]Stephen E Heiman & Diane Sanchez with Tad Tuleja《新概念营销》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年版第6、21页同上,第157页

[14]

自我保险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互联网+自媒体+保险销售;自我排斥模型;逻吉斯回归

金融机构应当履行“适当性义务”。一是金融机构应以投资者能够理解的方式说明产品,向投资者充分揭示风险,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二是应当遵循风险匹配原则,禁止误导客户购买与其风险承受能力不相符的金融产品。而且消费者在获取金融产品信息的这一环节常常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搜索资讯,导致金融机构在准确教育消费者认识产品方面有所缺失,但针对具备较为专业的金融商品诱导购买行为,似乎监管力度仍待加强。在互联网+保险的体系中,消费者特征包括认为保险相较于其他金融产品更为复杂,消费者在追求互联网平台相对便利的同时具有缺少一定金融基础知识、风险防范意识较弱、高估自身能力等特征。其中风险耐受力相对较小、购买习惯较不谨慎两个特征,也是埋下消费纠纷的主要因素。再加上智能支付等工具的运用,场景化的营销可能使得消费者更加不谨慎地购买保险商品。消费者的排斥影响购买也是过去文献讨论的重点。学者们常采用公用统计数据讨论农村金融排斥问题,消费者会因为自己的认知而拒绝金融产品。然而在数据上漠视金融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没有综合分析、比较分析地区之间的差别,研究过程中也较少体现银行、证券、保险的业务经营范围差异,保险行业在供需两端的真实状况无法较好反映,至于保险实际用户的保险需求更没有准确的描述。通过采用问卷方式调查互联网+保险排斥的文献研究显示,消费者会因为互联网+场景而放弃排斥的效果。电视媒体时代,媒体有充分权利掌控其载体的广告内容,消费者只有厌恶与喜欢两种选择,广告效果也会出现在广告厌恶与喜爱的比例上呈现,直到自媒体的出现,打破电视媒体时代,消费者被动接受内容的情况,演变至今媒体在消费的流程中,从推介的中间角色,演变成消费者可以在自媒体平台上直接购买商品。消费者是否成交可能取决于自媒体所带来的氛围,消费者的注意力有可能完全不在产品本身,特征情况下,不谨慎的购买商品极容易导致消费纠纷。因此,本文研究受自媒体影响消费者购买保险的行为,并且说明目前监管制度待补足之处。由于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正在学习阶段,极度容易受到媒体影响,将研究样本锁定在大学生群体,研究媒体影响大学生购买互联网+媒体+保险行为。

1自媒体销售保险的问题分析

1.1平台资质问题

互联网资质是从事相对应的互联网业务所需要办理的许可证书。互联网业务指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把自己或是他人创作的作品通过筛选和编辑修改,登录在互联网上的公共平台以及客户端,来供公众阅读、浏览下载等网上传播行为。短视频App的火热打响了短视频商业资本市场竞争,企业蜂拥而入短视频平台,更甚者直接开发短视频App,通过苹果及安卓应用市场短视频App上架成功,正是因为短视频App野蛮生长,行业秩序发展混乱,迫使监管部门行业规范法规。互联网+自媒体+保险的乱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销售误导,包括欺骗保险消费者、投保告知不充分、隐瞒承保信息等问题。如夸大宣传、描述与合同条款约定不符、混淆模糊保险责任与界限,未披露合作机构信息,欺骗保险消费者。②强制搭售和诱导销售。包括强制搭售、诱导销售、套路续费等问题。如打开短视频App,刷到各式各样的保险营销广告,免费领取保障是最常见的套路。部分消费者一开始被广告吸引,填写了个人信息后,就被引导到另外的页面,继续推销其他保险产品,或者通过“限售、限时、限量”等方式诱导消费者购买保险。③相关业务不合规,违反审慎经营原则。包括无证经营、扩大经营范围、虚报费用、管理松散等问题。如报备的保险条款费率未严格执行,互联网平台未取得保险业务的经营许可但从事保险销售活动,开展业务中向消费者给予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④用户信息不安全。包括违规收集用户信息、信息安全隐患等问题。如未遵循合法正当的原则收集处理及使用个人信息,威胁用户信息管理安全,用户信息存在被非法利用的风险。

1.2录制与主持视频节目人员没有资质

银保监会对于保险相关从业人员的要求需要持证上岗。从事保险业务的保险相关从业人员,应该持有资格证或展业证其中之一,即“保险销售人员执业证书”或“保险销售人员展业证书”。对于没有持证的保险销售人员,客户可以拒绝面见,银保监会可以进行查处。目前的互联网+媒体+保险平台解说的主持人并未在视频中显露“保险销售人员执业证书字号”或“保险销售人员展业证书字号”,因此无法确定在媒体中讲解保险者是具有资质的从业人员。

1.3保险商业模式过程监管细致度需再增强

1.3.1内容监管效果待改善

互联网+媒体+保险平台销售保险商品的流程监管效果仅限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非金融监管机关,金融监管机关对于在自媒体销售保险商品的流程监管效果应该公布给大众,使得大众有警觉心态,谨慎购买商品。然而在大众没有警觉的心态下,平台在利益的驱使下,播出内容对保险价值夸大虚假宣传,诱使投保人对关键信息进行瞒报。有些保险自媒体为了提高自身业务体量,赚取高额回报,对营销信息进行“修饰”,恶意带有诱导性的虚假信息。甚至有些平台在推广时声称“我们这款保险啥都保”“健康告知不用管,过两年都能赔”,这往往导致投保人违背如实告知条款,带病投保、恶意骗保的行为让保险公司在理赔过程中难处理,造成经济和信誉损失,也让投保人对保险公司丧失信心,带来负面影响。

1.3.2监管机关职权待明确

金融监管机关过多,部门岗位职责设置交叉、重叠和空白,导致职责不清。分权或授权体系不清晰或者责权不对等,导致岗位间推诿扯皮。如国家版权局、信息产业部在2005年5月30日实施的《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三条:“各级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对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实施行政保护。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依法配合相关工作。”虽然表述上涉及多个机构共同管理,但每个机构的具体监管职责界定并不明确。

1.3.3泄露个人隐私信息

投保人的隐私泄露可能成为常见的市场乱象。为了提高营销信息的真实度和可信度,有些自媒体在保险销售过程中,用投保人购买保险的行为作为促成案例,由主持人口述进行宣传,虽然字幕可能已经用“*”加密,但是有可能已经在未经当事人允许下,擅自公布他人隐私,导致消费纠纷。

1.4没有保险公司授权推广

在现行的自媒体制作播放情况下,自媒体宣传并未受到保险公司认可,也没有授权,因此产生消费者纠纷与虚假购买链接乱发的问题,再加上前述没有资质表述,消费者极度容易跌入陷阱。

2互联网+媒体+保险的消费者特征与行为

2.1互联网+保险的消费者特征与行为文献综述

过去研究的文献谈到互联网保险消费者特征问题,围绕如何监管消费者道德危险问题,以及强化互联网保险平台的明确说明义务,并且适度提醒消费者谨慎购买理性消费。互联网+保险消费者特征的文献指出网站访问速度、服务有用性、知识能力、媒体宣传、信息安全等会影响消费者投保意愿,而以大学生族群购买互联网保险为研究对象显示大学生投保人比较害怕花时间判断平台信息,此点会直接影响其购买意愿。在过去研究保险商品购买行为文献中,最常探讨公司的信用品牌与购买问题,研究指出在考虑保险周期性购买情况下,投保人对签约保险商品牌信用预期的调整在投保人做出续约决策时起到作用。然而,文献也指出消费者完全了解商品与在理性预期的情况下,可以准确判断购买以及续约决策。但事实上,随着智能支付工具与抖音、小红书等自媒体的普及所带来的方便性,与消费者本身对产品的轻忽等,将导致合成谬误的情况发生,消费者不能够准确执行购买以及续约决策所产生的纠纷正笼罩在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且大学生可能仅为信息的接收者,不具备判断或有耐心判断的特征,如果产生理赔纠纷,将导致行业形象受损。

2.2理论模型

已有文献说明保险市场具备信息不对称条件,较安全的投保人会因为分担较危险的人的保险费,在下一期不再续约。另外,有文献将不对称条件加入了不确定风险模型中,并且拓展研究有关互联网+金融保险诸多议题,包括投保人风险认知、消费者购买保险渠道选择、线上购买保险消费者特征等。延续不确定风险模型假设投保人损失金额为A,损失发生的概率为p(A),I为保险费。若没有意外发生,则投保条件较优质的投保大学生财富为WH,投保条件较缺乏的投保大学生财富WL,投保后投保条件较优质的投保大学生的财富为WH-I,投保条件较缺乏的投保大学生的投保后财富为WL-I,在WH>WL条件下,U(WH-I)>U(WL-I),表示投保条件较优质的投保大学生在没有发生损失时,效用高于投保条件较缺乏的投保大学生。禀赋包括所得与过去经验。如果保险事故发生则投保大学生财富为WH/L-I-A+AM,设DA为损失金额,AM为保险金额,在极大效用的情形下,maxC,B[1-p(A)]U(WL/H-I)+p(A)U(WL/H-I-A+AM),最适投保大学生发生损失付出成本为1-p(A)p(A)=-U(WL/H-I-A+AM)U(WL/H-I),保险费最适合的定价为AM=A。假设大学生使用互联网工具的保险投保人对于了解产品有自我排斥的差异情况,自我排斥程度差异受到自媒体气氛场景(e)的影响,当ψ(e)表示自我排斥程度的购买态度系数,系数越大表示越不了解或不想了解保险,在AM小于或等于A的情况下,如果期望保险金额的效用U(ψAM)可以完全填补真实损失的负效用U(A),则投保大学生选择投保。互联网+自媒体+保险销售平台具备场景化营销功能、碎片化产品、投保方便特性,设σ表示方便程度,增加投保人对于保险产品了解的自信,降低保险自我排斥性,ψ(e,σ)≥ψ(e),则保险金额的填补损失效用U(ψAM)将大于真实损失的负效用U(A),此时场景营销宣传效果奏效,导致投保大学生陷入合成谬误的情况,互联网+自媒体+保险销售平台的购买行为羊群效应诞生,保险自我排斥减少。因此,提出下列假设。假设1:保险自我排斥会显著受到互联网+自媒体+保险销售平台应用消除。假设2:互联网+自媒体+保险销售平台销售效果会产生购买的羊群效应。

3自媒体保险平台消费者特征模型与变量定义分析

3.1消费者特征模型设计

研究对象为学银在线互联网金融概论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互联网金融商品的设计与改善章节问卷的184位受访者[19],通过行为模式问卷取得样本数据、因素萃取、均值检定了解自媒体与非自媒体的消费者特征,最后采用过去多数文献采用的逻吉斯回归模型(Logisticregressionmodel),研究模型与变量设计公式为Logistic(Y=1,0)=a+bxid+σ(1)式中:Y表示应变量;x表示自变量;i表示第i个受访者;d表示第d个变数;σ表示误差项。应变量部分为是否购买学生平安保险,自变量部分包括购买渠道、家庭所得、风险容忍度与谨慎程度。模型分为考虑互联网+自媒体+保险销售平台因素模型与不考虑互联网+自媒体+保险销售平台因素模型。在自我排斥消除方面,利用σ表示方便引发自信的系数,再者从全部的σ挑选样本中未购买者的σ表示自我排斥的系数,再用成对均值检定分考虑互联网+自媒体+保险销售平台因素与不考虑互联网+自媒体+保险销售平台因素模型的σ是否显著有差异。σ1为考虑互联网+自媒体+保险销售平台因素的自我排斥系数,σ2为不考虑互联网+自媒体+保险销售平台因素模型的自我排斥系数。U=E(σ1-σ2)(2)式(2)如果显著大于0,表示互联网+自媒体+保险销售平台因素的自我排斥系数大于不考虑互联网+自媒体+保险销售平台因素模型的自我排斥系数,即互联网+自媒体+保险销售平台因素加深自我排斥效果,反之,如果显著小于0,则减轻自我排斥效果。

3.2变量定义分析

依据文献[1-3,6,16,20],保险与金融消费者购买保险的特征会受到自身的损失风险承受程度、购买严谨程度以及信息来源的影响。现今的信息来源已经从电视、报纸转变成为自媒体、互联网等消费者主动接收平台,而且大学生因受到家庭所得财力关系[21],因此对于保险购买会有些疑虑。根据样本数据发现有用自媒体习惯(SELME-DIA)接受保险信息者占全部样本的36%,有用互联网习惯(internet)接受保险信息者占全部样本的21%,至于利用报纸杂志(Newspaper)学习保险信息者占全部样本的10%,可见互联网+媒体+保险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接触保险资讯的主要渠道之一,互联网+媒体+保险平台内容的适当性已经严重影响大学生对于保险的认知与观感。在购买的过程中,大学生的严谨程度(SEC)为2.67分(5分为满分),表示谨慎程度仍然有待加强,再者损失风险容忍程度(RISKTAKING)为30.6%,数据表示大学生无法承受较剧烈的损失震动。在购买保险险种方面,88%的受访者购买了学平险(SINS),购买终身寿险(LINS)的受访者仅占全部样本的2%,购买汽车保险(CINS)的受访者仅占全部样本的5%,平均家庭年度所得在369701元人民币。变量解释与描述性统计见表1.

4自媒体对大学生群体购买保险行为影响分析

4.1购买保险的因子分析

由于88%的受访对象都有购买学生平安保险,因此研究利用因子萃取法,了解互联网+自媒体+保险销售平台是否对于购买意愿有显著的影响。研究发现,购买学平险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有用自媒体习惯(SELMEDIA)与有用互联网习惯(inter-net),可见大学生的保险购买知识、印象与行为会显著受到互联网+自媒体+保险销售的影响。购买保险的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

4.2自媒体与非自媒体接受保险知识的消费者特征分析

表3显示了利用自媒体与非自媒体接受保险知识的消费者特征差异。利用自媒体了解保险知识者具备显著较低的家庭年度所得(FYINCOME)与严谨程度(SEC),且较没有在互联网(internet)与报刊杂志(Newspaper)间了解保险的习惯。然而,利用自媒体了解保险知识者拥有较高的学生平安保险购买意愿(SNS)。因此,假设1的保险自我排斥会显著受到互联网+自媒体+保险销售平台应用消除与假设2的互联网+自媒体+保险销售平台销售效果会因降低消费者谨慎程度,似乎皆成立。

4.3自媒体对于购买保险的影响效果

表4显示,有用自媒体了解保险习惯(SELME-DIA)的大学生会有显著购买学生平安保险(SNS)的意愿。由于考虑与不考虑互联网+自媒体+保险销售平台模型的严谨程度(SEC)系数皆为显著为负数,因此,无论是否考虑互联网+自媒体+保险销售平台的影响因素,大学生购买学生平安保险仍然处于较为不谨慎的情况。为了证明考虑与不考虑互联网+自媒体+保险销售平台因素的效果差异,利用未购买样本(即SNS=0),比较是否考虑互联网+自媒体+保险销售平台的影响因素模型残差均值之差的正负,结果成对均值差为显著负数,表示互联网+自媒体确实会减少大学生的自我排斥效果。假设1与假设2皆成立,证明互联网+自媒体+保险的羊群效应存在。

5建议与展望

5.1建议

1)加强互联网+自媒体+保险销售平台对于消费者购买提醒。互联网+自媒体+保险销售平台消费纠纷管理必须从认识你的客户工作出发(KYC),认识购买者的态度,其影响因子包括消费者家庭所得高低、消费者风险偏好等,并且检测潜在购买者的保险自我排斥情况,对于常见的投保人对产品条款和购买流程的不清晰,尽量用显眼的方式让投保人明确内容,减少消费者在互联网+自媒体+保险销售平台对保险产品项目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没有充分了解所造成的购买纠纷情况,提高投保人对自己所购买的保险产品的认知程度,降低消费者购买时的不谨慎性,促使消费者理性消费。

2)完善互联网+自媒体+保险销售平台相关行业协会组织监管制度。保险协会应该广泛征集意见,通过协商出台适合行业间的自律规范,但是在当下平台并未悉数加入相关协会当中,降低了政府监管机构对其管理监督的主动性,对优化监管行业的体制机制造成不利影响。

3)设置互联网+自媒体+保险销售平台从业人员标准一致的合规资格认定体系。设定标准,明确利用互联网+自媒体+保险平台工具营销、招揽、指导的人员资格。加大对从业人员的教育训练。加强保险公司内部审核控管、训练与测验。

4)“保险排斥”等研究议题应该考虑人与人之间差异使用“案例式”研究。人与人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所受教育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性格行为也不同。成长环境不同等,所以就有不同的特征。以公用统计数据为基础来研究“保险排斥”议题较为片面,因此具有不同特征的消费者购买行为差异是很大的,购买保险产品的动机和了解程度也是很难知悉,据此得到的研究结论及建议适用面较窄,监管机关与保险公司以此形成体系的管理机制困难,对于各家保险科技公司所研发的人工智能保险工具深度学习功能造成不利影响。

5.2互联网+自媒体+保险销售平台监管展望

人们对用户自媒体传播方式的主要需求来源于碎片化时间学习以及可学价值,但是自媒体在运营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同样缺乏有效性和合理性,国家应该对自媒体运营进行更有力的监管,施行更合理有效的政策,颁布更全面的法律法规,以防市场鱼龙混杂,对投资者的利益造成损害。

参考文献

[1]周林毅.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投保人风险认知研究[J].科技和产业,2020,20(12):20-26,130.

[2]周林毅.智能支付工具消费者购买保险商品安全的监管[J].科技与经济,2021,34(4):66-70.

[3]丛林,周林毅.智能保险平台消费者购买态度与监管展望:基于某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学习者风险特征的问卷调查[J].福建金融,2021(9):66-72.

[4]许圣道,田霖.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研究[J].金融研究,2008(7):195-206.

[5]田霖.我国金融排除空间差异的影响要素分析[J].财经研究,2007(4):107-119.

[6]周林毅,柯文静,李乐.茶农互联网保险营销自我排斥研究[J].科技和产业,2021,21(6):177-182.

[7]程贵孙,陈宏民.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的电视媒体平台竞争模型[J].系统管理学报,2009,18(1):1-6.

[8]王静.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中国流通经济,2017(31):86-92.

[9]任菁菁.互联网保险发展现状及关键问题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8):58-61.

[10]李銮淏.中国互联网社会互联网保险道德风险问题与对策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0(22):136-138.

[11]董彪.消费者权益保护视角下的互联网保险营商自由[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7(25):142-175.

[12]王冬妮.互联网+模式下居民投保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互联网旅游意外险为例[J].保险研究,2020(1):51-62.

[13]于富喜.基于Logistic模型对大学生互联网保险购买意愿的测度研究[J].特区经济,2016(12):174-176.

[14]潘亚宁.保险商品牌信用对投保人保险购买行为的影响机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60-66.

[15]柯文静,周林毅.消费者选择购买武夷岩茶的乐队花车效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00-202.

[16]周林毅,柯文静,刘伟闽.投资型电子货币持有者风险容忍度研究:以比特币为例[J].现代商业,2020(18):77-80.

[17]ROTHSCHILDM,STIGLITZJE.Equilibriumincom-petitiveinsurancemarkets:anessayontheeconomicsofimperfectinformation[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76,90:629-650.

[18]ARROWKJ.Uncertaintyandthewelfareeconomicsofmedicalcare[J].Americaneconomicsreview,1963,53:941-975.

[19]周林毅.互联网金融概论[EB/OL].(2022-04).福建省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https://www.xueyinonline.com/detail/205984456.

[20]周林毅,于聪敏.互联网投资渠道选择因素研究[J].现代商业,2020(1):127-131.

[21]周林毅,周思雨.大学生购买学生平安保险因素分析[J].中国商论,2021(3):38-41,90.

自我保险范文第7篇

现行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公费医疗、商业医疗保险,以及2008年医改后各地根据属地原则逐步推行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1]。本研究通过针对北京市大学生对现行3种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认知现状的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在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医疗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科学依据及决策建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对北京市高等院校按照综合类、理工科、文科类以及医学类4个类别进行分类,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确定北京大学(北大)、华北电力大学(华电)、中国人民大学(人大)、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中医),各单位以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各500例样本进行调查。删除非本科生、港澳台留学生及参与分析变量缺失者,获得有效数据1702名,有效率为85.1%。其中男生777名,占45.7%,女生925名,占54.3%;大一年级学生688名,占40.4%,大二年级学生566名,占33.3%,大三年级学生331名,占19.5%,大四年级学生108名,占6.3%,大五年级学生9名,占0.5%;华北电力大学本科生408名,占24.0%,北京大学学生429名,占25.2%,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436名,占25.6%,中国人民大学学生429名,占25.2%;家庭所在地为县乡的745名,占43.8%,二、三线城市的611名,占35.9%,一线城市的346名,占20.3%。

1.2方法调查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法。问卷为自行编制。基本信息调查:性别、年龄、院校、家庭所在地等。认知度调查:对现行3种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认知度调查、对校内医疗保险制度具体实施情况的认知度调查、认知途径调查;认知影响因素调查等。

1.3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双录入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和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百分率和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及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法筛选出有意义的自变量,以α=0.01为选入标准和剔除标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大学生对现行3种医疗保险制度的认知

2.1.1对现行3种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认知情况大学生对现行3种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认知,主要表现为能够对该种制度的建立原则、实施范围、实施办法、开展形式、利弊等信息进行综合判断、描述和评价的能力。本研究按照对公费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划分为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了解、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5个等级。依据以上5个等级的划分,将“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合并为“不认知”;将“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了解”合并为“认知”。大学生对公费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的认知度均较低,分别为40.0%,42.4%和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38,P<0.01)。

2.1.2对校内医疗保险制度具体实施情况的认知表1显示,大学生对报销细则中的报销比例认知情况最好,对校外定点医疗机构的认知情况最差。各院校间的认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华电对各项目的认知度均低于其他3所院校。

2.1.3大学生对医疗保险制度的认知途径大学生对医疗保险制度的认知途径有亲戚好友间的相互告知(33.9%)、网络(27.5%)、校方宣传教育(22.9%)、电视(7.3%)、报纸(5.1%),其他途径(3.3%)。各院校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华电及北中医学生认知途径以亲戚好友间的相互告知为主,北大及人大学生以网络为主。

2.2影响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认知的单因素分析

分别以大学生对公费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制度的认知水平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院校、家庭所在地、月均生活费、年均医疗费、健康状况、自我健康关注程度、政策宣传教育为自变量,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3种医疗保险制度认知的因素。结果显示,对公费医疗制度认知水平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有院校(χ2=9.673,P<0.01)、家庭所在地(χ2=9.925,P<0.01)、年均医疗费(χ2=5.583,P<0.01)、自我健康关注程度(χ2=10.124,P<0.01)、政策宣传教育情况(χ2=10.142,P<0.01);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认知水平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有院校(χ2=3.596,P<0.05)、月生活费(χ2=2.925,P<0.05)、自我健康关注程度(χ2=9.627,P<0.01)、政策宣传教育情况(χ2=22.291,P<0.01);对商业医疗保险认知水平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有年级(χ2=3.932,P<0.05)、院校(χ2=6.006,P<0.01)、家庭所在地(χ2=11.349,P<0.01)、年均医疗费用(χ2=9.355,P<0.01)、自我健康关注程度(χ2=7.208,P<0.01)、政策宣传教育情况(χ2=23.144,P<0.01)。

2.3影响大学生对医疗保险制度认知的多元回归分析以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具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为自变量,纳入多元逻辑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2-3]。其中院校为非等级资料,设置虚拟变量(表2)。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对公费医疗制度认知的危险因素有自我健康关注程度低(OR=1.34)、缺乏政策宣传教育(OR=1.40)、华电(OR=1.98)、北大(OR=1.38)、北中医(OR=1.22),居住在城市的大学生是公费医疗制度认知的保护因素(OR=0.79);影响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认知的危险因素有:自我健康关注程度低(OR=1.27)、缺乏宣传教育(OR=1.67)、华电(OR=1.49)、北大(OR=1.43);影响商业医疗保险认知的危险因素有自我健康关注程度低(OR=1.24)、缺乏宣传教育(OR=1.74)、华电(OR=1.58)、北大(OR=1.59),居住在城市的大学生是影响商业医疗保险缺乏认知的保护因素(OR=0.74)。

3讨论

本研究显示,大学生对于现行3种医疗保险制度的认知度均较低,其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认知度(42.4%)最高,公费医疗制度(40.0%)次之,商业医疗保险制度(34.5%)认知度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响大学生认知的因素:(1)院校背景,以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科类院校)为参照,华电、北大、北中医对医疗保险制度的认知度均较低,而结合单因素分析电大(理工类院校)学生对医疗保险制度的认知度又明显低于北大(综合类院校)、北中医(医学类院校)。具体到大学生对校内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情况的认知度,也是华电最低。理工科类院校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见长,而对学生医疗健康方面的宣传引导凸显不足。提示高校作为大学生教育的基础平台,有责任引导大学生更多的关注医疗健康保障问题[4]。(2)缺乏政策的宣传教育是影响大学生对各医保制度缺乏认知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公费医疗OR=1.40,城镇医疗保险OR=1.67,商业医疗保险OR=1.74)。宣传教育是大学生认知医疗保险制度、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正确健康投资意识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5],高校、政府在其中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3)自我健康的关注程度低是影响大学生缺乏认知的危险因素。一般来说,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较好,较少关注自我健康,健康保障意识不强[6],致使他们对医疗保险制度缺乏必要的认知。健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健康管理能力可起到一定的作用[7]。其他影响认知水平的因素为家庭所在地,县乡大学生对公费医疗和商业医疗保险制度的认知水平均低于城市大学生的认知水平。#p#分页标题#e#

自我保险范文第8篇

香港保险业联会之鉴

在香港,保险行业的自我监管,是由香港保险业联会(下简称“联会”)来统筹及执行。联会是一个由香港各承保商组成、并获得香港特区政府全面认可的自律监管机构,代表整个香港的保险行业。香港的保险公司,不论是大型的国际性保险公司,或小型的经纪公司,甚至是一般的保险中介人或保险,都必须接受相关的训l练,考取认可的资格,并受联会不同程度的守则约束,方可在联会登记,从而在香港进行各种形式的保险业务。任何没有在联会登记,或被联会以纪律仲裁方式裁定违规而被暂停,甚至永久吊销登记的公司或人士,均不能获准在香港进行保险有关的业务,或获得任何保险公司的聘用。

香港的保险业是少数享有高度自治及自我监管的行业之一,与政府的审慎监管机制相辅相成。联会一方面代表着保险业保持与香港特区政府的保险业监理专员对话,协商影响保险业之法例事宜;另一方面则积极推动及完善业内的自律监管制度,提高保险业的专业水平,以加强公众对香港保险业的信心。

自律组织必须强调纪律仲裁

由上述材料分析,其实中国内地也可以成立一个类似联会的组织,去制订出直销行业内不同阶层均必须遵守的守则,并设立每一家直销企业、培训员及直销员都必须参与的登记制度;直销员及培训员在加入直销企业的同时,还必须透过已经加入为有关组织成员的直销企业,向有关组织登记。

假设一名直销员在执行直销员职务时违反组织的守则,组织是可以根据有关守则来对违反的直销员进行纪律仲裁,从而决定是否对该直销员进行纪律处分,包括书面警告、暂停、甚至是永久取消该直销员的登记资格。由于登记制度及纪律仲裁的结果是为所有直销企业所承认并必须遵守,一旦直销员被取消登记资格,任何直销企业都不能聘请被取消登记资格的人士为直销员或担当任何与直销运作有关的职位,从而对违规人士做出制裁。

登记制度亦可以为直销企业在作出人士任免前带来参考资料,以决定是否对某些曾被纪律仲裁、甚至是曾被纪律制裁的人士做出聘任;此外,公众亦可以透过因登记制度所编成的直销人员登记册,去查核某人是否正受聘于某直销企业,以防在交易过程当中受骗,并循这个途径去对直销企业的产品质量、以及直销员的违规行为做出投诉,以保障消费者权益。由此种种可以看到:登记制度对行业发展或者普通大众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基于完善的行业自我监管机制,有关的组织就可更有力地代表直销行业与政府沟通,协商直销行业在法律制定及运作上的相关事宜。

规范+自律,则多层开放指日可待

我国的保险行业在有效的监管(包括政府和行业的自我监管)底下,可以获得国家允许进行直销行业梦寐以求的多层次销售方式。那么,从管理和监管的角度来看,直销人(包括直销企业、员工、培训员、直销员、以及评论家们)要求国家开放多层次直销的时候,为何不好好想想:基于现在国家允许内地单层次直销的基础上,打好自我完善、监管和沟通的基础,才再向多层次销售迈进呢?

虽然“外国的月亮不一定特别圆”,但他们在销售行业的成功,乃是根据一套持之已久、并有效的制度在运作。笔者并不是要把其他国家、地区,又或是其他营销行业的制度都全都套用在中国的直销行业上,而是希望借鉴其他营销行业成功的经验,汲取以上的事例经验,让直销业界可以好好地去发掘一下《直销管理条例》当中还没有被开发的空间。

自我保险范文第9篇

【摘要】组织管理模式是社会保险制度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中国社会保险组织管理模式是以官设、官管、官办、官督为特色的典型政府集权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排斥了社会保险制度中最重要的责任主体——劳资双方的参与权,对社会保险制度自我调节、自我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中国社会保险组织管理模式应当由政府集权管理向多元合作的自治管理模式转化,成立由政府、雇主代表、劳工代表和专家组成的社会保险自治管理委员会(3+1模式),使社会保险实现自我调节、自我发展,保证社会保险制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行这种组织管理模式还必须创造相应的条件,包括将社会保险制度的确立权交给全国人大,将社会保险的实施向官民结合的方向推进等。

【关键字】社会保险制度;组织管理模式;政府集权管理;多元自治管理

中国的社会保险改革已经持续进行了将近20年,但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与困难.在政府集权管理下,雇主与劳动者既缺少发言权也缺少参与权,社会保险责任正在走向政府化,有鉴于此,重新思考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组织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保险制度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中国社会保险是官设、官管、官办、官督型政府集权管理模式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集权型国家,这_传统色彩在社会保障领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面向城镇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是以劳动保险的名义实施的国家保险制度,它虽然由劳动者所在单位直接提供,却完全服从国家(政府)的政策规范与行政管理,单位没有自,企业的盈亏状况不影响职工的劳动保险权益,国家财政事实上充当着劳动保险制度的经济基础与物质保证,因此,提供劳动保险的虽然是单位,但实际上单位只是国家保险制度组织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原有的劳动保险制度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而被摒弃,新的社会保险制度逐渐得到确立。与国家保险模式的劳动保险相比,中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实现了如下转变:(1)制度模式由原来现收现付式的国家保险制(劳动保险制)转变为部分积累式的社会保险制。(2)财政责任由原来的国家(政府)负责转变为政府、企业与劳动者等多方分担。(3)实施方式由原来的单位分割、封闭运行转变为统﹁的、开放型的社会化实施。上述转变表明,中国社会保险已经基本完成了制度转型的任务。然而,就社会保险的组织管理模式而言,这种转变只是将过去由国有单位分散实施变为政府机构统一实施而已,仍然具有很强的政府集权管理的色彩。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由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规、规章或文件加以规范。迄今为止,中国的立法机关还未通过相应的社会保险立法,虽然今年已经确定将社会保险法纳入本届立法机关任期的立法规划,但近年内仍将难以上升到立法机关法律规范的层次。现行社会保险制度都是通过国务院或国务院所属职能部门或地方政府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或规章来确立的。在国家层面,规范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依据甚至还不是规范的行政法规,而是以国务院名义的改革方案与决定;规范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是国务院先后制定的(失业保险条例)与(工伤保险条例);规范生育保险事务的只是劳动行政部门的试行办法。在社会保险费征缴方面,则由国务院制定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来规范。社会保险方面的财务会计制度、基金管理均由行政职能部门通过相关政策文件来规范。地方政府亦有权在中央政策框架内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规范本地的社会保险事务。可见,中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的依据不是由立法机关确定的,而是由政府决定的,这种状况影响了社会保险制度的权威性与稳定性。

其二,社会保险事务的主管部门是政府的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根据中国政府的架构与职责划分,负责全国社会保险事务管理的是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在中央政府中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地方则是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该部门制定各项社会保险政策并管理相应的社会保险事务。

其三,各项社会保险业务由设在劳动保障系统内部的官方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局)经办。如中央层次的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实际上完全隶属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地方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同样隶属于当地的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官方经办、承担着各项社会保险业务。部分地区是委托地方税务机构代为征收社会保险费,更为强烈地表明了政府对社会保险具体事务的干预。

其四,监督社会保险运行的是政府行政部门。一方面,政府财政部门承担着对社会保险制度运行的日常监督之责,社会保险基金必须进入财政专户并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另一方面,社会保险机构还必须接受政府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审计部门设置了专门的社会保障审计机构。

综上可见,中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是政策出于行政部门、管理权在行政部门、经办权属于行政部门、监督权同样在行政部门,这种官设、官管、官办、官督型体制是典型的政府集权组织管理模式。

二、中国社会保险政府集权管理模式的缘由及其效应

中国社会保险政府集权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原有模式的延续,与改革中已经确立的财政责任多方分担机制、社会化实施机制以及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所选择的统账结合模式不相吻合。政府集权管理模式仍然延续的原因在于:

第一,对原有政府管理体制的路径依赖。一方面,社会保险属于公共事务,对社会保险的管理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必然要服从于中国现行行政架构。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政府集权管理甚至突出地表现为中央集权管理,虽然中国已经开始从无限责任政府向有限责任政府转化,但政府集权管理行政及社会事务并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另一方面,现行社会保险制度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保险模式——劳动保险制度,从而不可避免地继承了原有体制下政府负责的传统。历史传统的惯性使现行社会保险管理对原来形成的政府集权管理模式产生了路径依赖,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政府集权管理的烙印。

第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离不开强有力的行政力量来主导与推动。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是对原有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责任分担机制的确立,决定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政府)、企业、劳动者个人责任的重新划分。不仅如此,中国还对社会保险制度的财务模式、覆盖范围、待遇水平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变革。如此巨大的制度变革与制度创新,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行政主导,便不可能推进。因此,中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采取政府集权管理模式,客观上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变革过程和社会保险制度转型期的需要。

第三,政府依然承担着主要的财政责任。尽管中国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确立了政府、企业与个人责任分担的机制,但总体而言,政府承担的责任仍然是主要的。根据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实践情况,企业或雇主承担的缴费责任全国平均约占工资总额的20%,但有1/3以上的企业并未参加社会保险,即使是参加了社会保险的企业,亦存在着少缴、漏缴、欠缴社会保险费的现象;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数额为本人工资额的8%,但全国多数地区只达到5%,而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截至2003年底只有11646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与失业保险的职工亦刚逾1亿人,参加工伤保险与生育保险的劳动者则更少,多数从业人员并未参加社会保险。因此,作为社会保险缴费主体的企业单位与劳动者个人还未真正成为这一制度的缴费主体。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却仍然承担着社会保险制度的巨大财政责任,包括:(1)社会保险行政与经办机构的管理与运行经费列入国家财政预算。(2)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社会保险缴费责任(实际上相当于雇主承担的社会保险缴费)由政府承担。(3)对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即对各地(主要是老工业基地)养老保险基金的年度亏空给以补贴,这已经构成国家财政的重要支出项目。1998年至2003年,中央财政对养老保险支出的补贴分别为24亿元、175亿元、338亿元、349亿元、408亿元、474亿元,6年共计补贴1768亿元;如果再加上一些地方财政对养老保险的补贴,国家财政补贴养老保险的支出还要多。这是由于计划经济时代职工没有任何养老金积累而现阶段又进入退休高峰期造成的。(4)对其他社会保险项目的支出补贴,如对失业保险基金及类似于失业保险基金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基金的补贴,对医疗保险基金不足的补贴等。以中央财政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的补贴为例,1998年至2003年,中央财政补贴分别为75.7亿元、90亿元、132.6亿元、135.3亿元、139亿元、164亿元,六年共计补贴736.6亿元。

上述四项支出揭示出中国政府仍然在整个社会保险制度中承担着重要乃至主要责任的事实。这一事实决定了中国政府必须承担起有效组织与管理社会保险事务的责任。

第四,没有相应的替代机制。虽然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是小政府、大社会,但中国的社会组织欠发达,大量社会事务仍然依靠政府管理。在德国等发达国家富有成效的由政府、资方、劳方组成的三方协商机制,在中国虽然在形式上已经建立起来,却是非常不完善的。中国的工会组织由于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与复杂化正在遭遇新的挑战,中国的雇主组织还很不成熟。因此,如果政府对社会保险事务疏于组织管理,这一制度在现阶段便不可能找到相应的替代机制。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虽然变革了,但政府集权管理的色彩仍然十分浓厚。这种社会保险组织管理模式的实践产生了如下一些效应:

第一,社会保险责任政府化,国家财政风险持续增加。政府集权管理决定了中国政府必须承担起社会保险制度的直接责任,它部分地冲消了社会保险制度的自我调节功能,迫使政府承担的社会保险责任无限化,进而将使有效控制政府责任的改革目标落空。同时,由于社会保险制度的影响因素日益复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必然使团家财政所面临的社会保险财务风险增加,进而会波及国家财政的稳定。因此,在政府集权管理下,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对国家财政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并会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和退休人员的急剧增长而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第二,对新型社会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中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中,最重要的基本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均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财务模式,其中个人账户被明确为劳动者个人所有。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个人账户上的资金完全来源于劳动者个人的缴费,它属于劳动者个人所有,因而实质上是劳动者延期领取自己的工资。对一种完全由劳动者自己缴费并属个人所有的养老金由政府集权管理,显然存在问题。在基本医疗保险中,政府对劳动者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管理基本上形同虚设。由此可见,政府集权管理与中国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独特财务模式及其个人账户基金的私人性质存在着内容上的冲突,这种冲突将对新型社会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第三,客观上限制了雇主与劳动者个人参与管理社会保险的权责。由于中国社会保险制度是典型的官设、官管、官办、官督,这种政府集权管理必然剥夺了作为社会保险制度责任主体的雇主与劳动者的相关权益。在现行组织管理模式下,一切听命于政府,雇主只是单纯地充当着缴费义务主体,无权对所承担的义务提出主张,劳动者亦只是被动地承担缴费义务和享受相关待遇,并且无权过问由自己缴费、属自己所有的个人账户基金的管理与投资运营。因此,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现行管理体制不利于责任分担机制的合理确定与健康发展,亦难以分散和控制政府的责任。

第四,对社会保险基金与资本市场的有机与有效结合产生相应的影响。以养老保险为例,中国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安排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其中社会统筹基金完全由企业或雇主缴费组成,个人账户基金完全由劳动者个人缴费组成。社会统筹基金基本上是现收现付式,许多地区实际上还需要国家财政补贴;而个人账户基金从理论上讲应当是逐年积累的,它由劳动者缴费形成并属于劳动者个人所有,但劳动者却没有参与管理的权力。政府管理与个人所有的分离导致了这一基金管理权与所有权的完全分离,显然不利于个人账户基金的发展。在这种权、利分割的格局下,虽然政府统一管理较为简单,但基金贬值的风险却因其过分集中而持续增加,劳动者个人对该基金的不安全感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政府的责任将随着个人账户基金的不断扩充而增加。

三、未来发展:多元自治管理模式

前述分析已经表明,中国政府对社会保险事务实行集权管理,确实存在着不利于新型社会保险制度健康发展的缺陷,加之其他相关因素的制约和以往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过失误,更导致政府集权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信任危机。因此,重新考虑并选择中国新型社会保险制度的组织管理模式,确实很有必要。

基于对社会保险制度本质的认识和这一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不太赞成中国未来的社会保险继续采取政府集权管理模式,而是主张在适当的时候,选择更有利于社会保险制度健康、持续发展的多元自治管理模式。这一主张的依据是:

第一,劳资双方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真正责任主体,有权参与社会保险事务的管理。管理意味着承担责任,而责任应当来源于责任主体,谁是社会保险的责任主体,谁就应当对这一制度负责并有权管理社会保险事务。社会保险奉行的是选择性而不是普遍性原则,强调权益与义务相结合,其缴费主体是雇主与劳动者个人,权利主体是劳动者个人,解决的问题是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和雇主不确定的劳工风险,因而是平衡劳资利益纷争的调和机制,而调和了劳资关系则意味着维护了社会稳定。可见,社会保险既不同于政府负责的社会救助制度,也不同于公共财政支撑的其他公共福利计划,它实际上是劳资双方利益调整机制,而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国家的公共福利计划。因此,劳资双方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直接责任主体,也有权直接介入社会保险事务的管理。

第二,社会保险制度只有通过自我调节、自我平衡,才能实现自我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保险制度的追求目标,国内外的实践已经证明,社会保险责任政府化是无法真正实现这一目标的,只有让这一制度通过自我调节达到自我平衡,才可能自我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又需要社会保险与政府保持适当距离,以劳资双方作为责任主体直接介入为基本条件。如果政府包揽劳资双方对社会保险事务的管理权力,必然导致责任重心向政府转移,社会保险制度的自我调节、自我平衡功能亦将丧失,因为在政府集权管理下,劳资双方均无须对这一制度的持续性负责。

第三,有限责任政府的构建决定了中国政府将无法包办全部社会保险事务。市场经济改革带给中国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建设一个依法行政、富有效率的有限责任政府,庞大的官僚系统正在朝着“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发展。如果中国政府要包办社会保险事务,则意味着社会保险管理系统将随着覆盖人数的增加而膨胀,这显然与有限责任政府的发展取向相背离。因此,政府责任的有限化和政府管治职能的弱化,决定着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直接责任主体的劳资双方乃至社会组织有必要介入社会保险事务的管理之中,并真正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而政府在社会保险制度中除承担起雇主的职责外,还应当扮演最后出场的角色。

第四,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模式中包括了纯粹属于劳动者个人所有的部分。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个人账户部分就完全是劳动者个人缴费积累起来的,它也完全属于劳动者个人所有。在基本医疗保险中,也有劳动者的个人账户部分。上述个人账户中的积累,属于私人积累性质,如果继续由政府集权管理,不仅难以管理好,而且终会导致个人账户所有者的不满。

第五,各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趋势揭示了政府集权管理的内在缺陷是无法自我克服的。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发展实践来看,凡是实行政府集权管理的保险制度,都无法适应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表现出刚性增长的不可逆转规律,难以实现自我调节、自我平衡和自我发展的目标。无论是智利将公共养老金制度改革为私营养老金制度,还是一些国家在社会保险制度中引入市场机制等,都从一个侧面揭示出社会保险责任政府化已经走到了尽头。

总之,政府集权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社会保险制度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选择一种自已够让劳资双方介入其中的多元合作自冶管理模式,可能较为适合中国未来社会保险制空的发展需要。

本文提出的多元合作自治管理模式,是指在立法规范的条件下,构建由政府、雇主、劳动者三方加上专家组成的社会保险委员会(简称3+1管理摸式),行使对社会保险事务的管理权,并承担起这一制度发展的责任。多元自治管理的核心在于自治,但多元合作是前提与基础,是建立在多元合作基础之上的自治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中,政府参与管理社会保险事务的应当是政府委派的社会保险专员,它在委员会中代表政府的利益;雇主方面则应当由各类雇主组织推举出来的代表参与,它代表雇主的利益;劳工方面则应当是工会委派的代表,它代表劳工的利益;而专家则是作为独立人土参与,它应当代表理性与公平。这种3+1组合式的社会保险组织管理模式,既独立于政府、雇主组织与工会组织之外,又能够兼顾相关各方的利益,是利益相关各方在合作基础之上的自治管理,因而是值得考虑的合理的社会保险组织管理模式。

在管理层次之下,具体的社会保险事务可以委托给社会团体来组织实施,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则在相关立法的规范下制定更为具体的或可操作的政策,并在社会保险制度运行过程中承担起监督之责。这样,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将是由立法机关规范、多元合作的管理机构自治管理、社会团体实施、政府职能部门进行监督。在这样一种组织管理体制下,各方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发挥,各责任主体均真正承担起自己的社会保险责任,同时还能够借助社会乃至市场的力量,调动更多的资源为社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劳资双方作为社会保险最重要的责任主体的自治权力的扩张,既意味着政府责任的减轻,也意味着社会保险制度具备了自我调节、自我平衡、自我发展的机制,并为这一制度走向更加开放奠定基础。

四、为社会保险多元合作、自治管理创造条件

从政府集权管理到多元自治管理,是值得中国政府考虑的社会保险制度未来发展取向。但要真正实现多元合作基础上的自治管理,还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

第一,需要将社会保险制度上升到法制规范的层次。即需要立法机关将《社会保险法》作为这一制度稳定的基石。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将《社会保险法》纳入立法规划之中,预计自1992年开始起草并前后几次搁浅的社会保险立法计划可能在近年内得以恢复。《社会保险法》的制定将为社会保险制度实施多元自治管理提供稳定的法律依据。

第二,需要根据已经确立起来的责任共担原则划清各方的责任。包括政府、雇主、劳动者个人的供款责任、管理责任等,对社会力量与市场机制的运用规范等,均需要有更加明确而具体的规定。目前社会保险主体各方责任模糊或者责任分担不平等的现实不能再持续下去了。

第三,需要有成熟的政府、雇主组织与工会组织。其中,政府方面需要增强自己的理性并提高效率,在承担自己应尽的“雇主”责任和公共责任的同时,还能够通过相应的行政力量(诸如财税政策)来引导社会与市场力量参与并分担社会保险事务;雇主组织应当从过分分散走向联合,真正有成熟的雇主组织来代表雇主的利益;中国的工会则应当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并真正从基层做起,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做起,自下而上地推举出自己的代表。理性的政府与成熟的雇主组织、工会组织以及它们之间的合作,是社会保险实现多元自治管理的保证。政府适当的退出与雇主组织、工会组织适度的跟进,将是促使三方协商机制走向成熟的基础性条件。

第四,发达的社会组织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保险的发展需要发达的社会组织来帮助,而中国社会保险选择基金制,也决定了必须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因此,中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发育成熟的证券市场和投资机制等。

第五,分解政府现有的社会保险职能。即将政府集权管理的社会保险事务进行分解:一是将社会保险制度的确立权由政府转移到立法机关,虽然行政可以主导立法事务,但社会保险制度的最后确立权应当交给立法机关(即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是政府主管部门可以强化具体政策的制定及对社会保险运行的监督职能,但具体管理社会保险事务的权力可以交由多元合作的自治管理委员会承担,以真正分散社会保险管理责任。三是官方设立的经办机构应当与有关社会团体相结合,构成网络化的社会保险实施系统。

自我保险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寿险公司;养老保险体系;商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

人总是会老的,于耄耋之年能否老有所养,是每个人都将面临的问题。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者已达到10.86%(老龄社会临界点为10%),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并成为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近20年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每年以3%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目前已达到1.32亿,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4亿,占总人口的21.36%。那时平均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加上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到那时一对年轻夫妇上面,可能有四位父母,八位祖父母都健在。这么多的老人养老问题怎么解决,这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难题。笔者认为,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应采取“社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自我储蓄养老”的模式,并逐步降低对社会保险和自我储蓄养老的依赖,更多地依靠商业养老保险来满足消费者的养老保障需求,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较好途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寿险公司在开办储蓄养老保险方面有着极为有利的专业优势,在我国未来养老保险体系中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

所谓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在劳动者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后,根据他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和所具备的享受养老保险资格或退休条件,按月或一次性以货币形式支付的保险待遇,主要用于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

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明确:基本养老保险只能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同时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目前,按照国家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未来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确定为58.5%。由此可以看出,今后基本养老金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广大退休人员的晚年基本生活,并不能解决老人们“丰衣足食”安享晚年问题。况且,由于国力所限,加之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我国现在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社会养老保险仅涵盖城镇有固定工作单位的人,城镇人口中的自由职业者和待业人员以及广大农民无法享受

全面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涵盖所有人群,包括非城镇人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农民,也应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也应能领取养老金。但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决不是短期内所能完成的。目前即使在城镇人口中也并非全部都进入了社会保障体系,也有游离在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的人群,他们就是自由职业者和待业人员,也就是没有工作单位或者没有固定工作单位的人。这些人的养老问题怎么解决,是摆在我国当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难题。显然,社会养老保险在短期内是无法解决的。

(二)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日益加剧,单纯依靠社会养老很难解决某些现实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通常在步入工业化社会后才会出现老龄化,且老龄化速度较慢。我国则在工业化的起始阶段、经济建设资金需求集中的情况下便进入老龄化,使资源配置陷入困境。据统计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者已达到10.86%,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4亿,占总人口的21.36%。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采用现收现付与基金积累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这种平衡方式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到来时,会造成资金需求的急剧增长,社会负担加重,显然,单纯依靠社会养老很难解决这一问题。

(三)过高的社会养老保险费交纳标准和替代率,造成国家、企业负担过重,部分参与者无力负担,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定的替代率为90%左右,而国际上一般为45-50%。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单位和职工个人的保险费交纳标准占职工工资总额的28%,单位和职工个人普遍感到难以承担。如果降低交纳标准,势必由国家财政补贴,则可能导致严重的财政危机。

(四)目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国民收入分配变动的趋势不相适应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收入一直呈现向个人倾斜的趋势,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弱。从1980年到1995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5.7%下降为10.9%。与此同时,居民个人收入增长迅速。按当年价格计算,1978年至1995年间,城市居民的收入以年均15.9%的速度增长,城市居民存款余额也以年均34.3%的速度增长,由154.9亿元增加到23466.7亿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绝大部分的社会养老费用仍然由国家和企业承担。不仅造成国家、企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人们自我养老保障意识的提高,造成过分依赖国家、企业局面。

(五)社会养老保险只能解决基本的退休养老问题,不能解决退休者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下降问题

根据国务院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以及《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决定》实施后参加工作的职工,个人交费满15年的,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1)用人单位按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提取;(2)个人按工资的8%提取。退休后将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与缴费年限的长短、缴费基数的高低、退休时间的早晚直接挂钩。他们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假定某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1000元,缴费满30年则他每月可拿到300元基本养老金。又假定该地平均预期寿命为80岁,个人账户养老金发放的比例是本人账户储存额除以240,该人60岁退休时,如果个人账户累计总和为6万元,那么,他退休后每月可拿到250元(60000÷240),两项合计550元,这点钱显然只能解决基本的养老问题。并不能解决老人们退休后“丰衣足食”安享晚年问题。

二、储蓄养老只能作为养老的辅助方式

我国人们具有良好的储蓄习惯,绝大多数的人选择储蓄的方式就是将钱存银行,因为银行储蓄具有风险小、存取方便、安全性强的优点。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经突破17万亿元,就充分说明老百姓对

银行储蓄的偏爱,然而,通过银行储蓄本息的累积来实现自我储蓄养老的方式存在明显不足,只能作为养老保险体系中的辅助方式。

(一)银行储蓄收益低,浪费了资金的使用价值

按目前银行储蓄一年期存款利率4.14%计算,考虑到5%的利息税因素,实际名义存款利率仅为3.933%,将大量的钱放在银行,显然是浪费了资金的使用价值。

(二)银行储蓄无法抵御通货膨胀

2008年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指数为8.7%,如果以此来对照当前的存款利率,按一年期存款利率4.14%计算,考虑到5%的利息税因素,实际利率为-4.767%(即4.14%×0.95-8.7%)。它意味着你将100000存进银行,一年后它的实际价值变成了95233元,4767元就白白地蒸发掉了。面对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的预期,将钱都放在银行里,作为自我储蓄养老资金显然不合时宜。

(三)银行储蓄属自发,随意性太大

而自我储蓄养老是一个长期的计划,在这个资金积累的漫长过程中,很可能中途夭折。

储蓄既是一种预备手段,又是一种积累手段。作为预备手段,其作用是未雨绸缪。作为积累手段,它是为了实现未来某一耗资较大的消费而有目的地存钱。两者都是现代人实际的需要,所以,为将来老年幸福美满生活做适当地储蓄准备是一种非常明智的行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人总是难以主动地、自觉地储蓄,即使能到银行储蓄,由于银行储户可随时支取账户上的存款,在时间上、数额上并没有太多限制,因而存款就不易保住,一旦有什么开支,一下就取走了,使自我储蓄养老计划中途夭折。所以,自我储蓄养老只能作为养老保险体系中的辅助方式。

三、寿险公司在养老保险体系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在我国深化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想进一步减轻国家财政压力,必须提升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进行重新设计。笔者认为,在我国未来的养老保险体系中,更多地依靠商业养老保险来满足消费者的养老保障需求,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较好途径。

(一)寿险公司在养老保险体系可扮演重要的角色

受国力所限,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虽覆盖一定范围,但还未达到覆盖全社会的程度,正需寿险公司在社会保障的空白地带发挥作用。同时,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只能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无法保障富裕的晚年生活,收入水平较高的阶层可通过购买寿险公司的养老保险,确保其有一个富裕的晚年生活。

(二)寿险公司的资源配置

寿险公司可以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作出最佳投资策略,提高资金利用率,使养老基金产生最佳的资本配置和最高的投资回报率,从而更好地保护养老金领取人的利益。

(三)寿险公司养老基金的积累方式

寿险公司的养老基金积累方式比较适应我国未来人口快速老龄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符合世界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方式向基金积累方式改革的趋势,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相适应。

(四)寿险公司的优势

寿险公司之所以在许多国家养老保险中担当举足轻重的角色,还在于其拥有其他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

1.寿险公司拥有经验丰富的精算师,可准确制订交费标准和给付水平,根据谨慎的精算原理保证养老金的稳健运用和给付安全。

2.寿险公司拥有众多的投资和理财专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寿险公司会制订最佳的投资组合,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保证养老基金最大限度地保值增值;同时,通过加强成本核算,尽力降低经营成本,为养老金所有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3.寿险公司承诺的养老金给付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养老金领取人的利益可得到充分保障。寿险公司的经营接受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的严密监管,促使寿险公司进行稳健经营,提取足够的责任准备金,以保证充足的偿付力和流动性。

4.商业寿险公司经营养老保险业务符合国际惯例。无论在养老保险体制比较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养老保险体制正走向完善的拉丁美洲国家,寿险公司均在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通过购买寿险,可以帮助人们养成计划储蓄的美德

由于商业养老保险是一种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储蓄”,当保险合同生效后,投保人便要根据合同的规定按期交纳保费,以维持保单的有效性,直至保单期满为止。这样,投保人便能有计划地把资金积累起来,养成有规律储蓄的好习惯。到约定领取养老保险金时,才能按时领取养老保险金,或在退保时得到现金价值。由于退保损失大,所以人们一般都不愿退保,这样就迫使人们“存”一笔钱在人寿保险公司,做到细水长流,源源不断,保其一生。这不仅解决了自我储蓄养老不主动、不自觉,随意性太大的缺陷;也解决了银行储蓄存款,由于支取太方便,很多人往往因为经不起物质的诱惑,令储蓄养老计划半途而废的问题;还可以为愈来愈老龄化的社会和独生子女后代减轻负担,使老了的自己依旧拥有尊严。

综上所述可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采取“社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自我储蓄养老”的模式,并逐步降低对社会保险和自我储蓄养老的依赖,充分发挥商业寿险公司在我国未来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作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应该是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孙国栋.充分发挥现代保险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N].北京:金融时报,2005-2-21.

[2]郑志国.正确看待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N].上海:光明日报,2005-1-9.

上一篇:保险心得范文 下一篇:保险感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