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农业经济范文

时间:2023-11-10 10:51:31

中级农业经济

中级农业经济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发展;低碳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敲响的警钟,农业发展也不断面临着很多严峻的问题。世界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所造成的,而化石燃料所产生的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则是导致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面对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农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结构的优化任务任重道远。大力发展无公害、无污染的低碳绿色农业,实现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等特点,推动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与低碳农业

1.低碳经济阐述

低碳经济作为党中央、党政府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主要依靠于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其主要能源,以低排放、低污染、低耗能为其主要特点的新型结构的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国,2003年在英国一本书名为《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上首次提出低碳经济。其总目标是希望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1990年来说减少20%,到2050年以后,可以减少到60%左右,以此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建立。目前,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低碳经济不断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与重视。低碳经济是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正确方式,是实现和谐发展、科学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将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建立在低碳经济的基础上迫在眉睫。

2.低碳农业阐述

经济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口与粮食需求的极速增长使得我国的农业在面对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还要面临很多严峻的问题。农业经济结构必须根据我国具体的国情及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优化调整,而实施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我国农业的发展前景与发展道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借助农业科学技术不断的创新及突破,来发展生态高值农业,以此应对和解决未来农业将要面临的挑战。在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农业高值化来使农业生产能力及产业化竞争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是生态高值农业的宗旨。实现生态高值农业的根本方式就是实现从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的完全转变,而低碳农业经济就是其过渡,是指在农业的生产与经营当中排放最少温室气体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整个社会的最大效益技术。

三、低碳经济下的农业发展方式

1.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的全面宣传与覆盖

对相关农业的规划主体进行督促,并借助最新的信息化技术,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与优势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方案进行详细的讲解。农民群众长期以来一直都是我国低碳农业经济系统和体制科学化构筑的主宰力量和操控媒介,不管是其中的个体消M,还是生活习惯,都将会对未来低碳农业经济的实效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与教育较为落后,很多农民群众对于农业低碳经济的了解与认知并不是很完善,仍有很多偏差与误解。由此可见,达到低碳农业经济的理念的讲解与宣传的全面覆盖性是发展低碳农业的根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首先,应在农村区域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探究交流活动进行全面的设计与实施,让农村群众对低碳经济、低碳农业有全面的了解与深入。其次,在网络上构建低碳农业经济的相关模块,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借助网络渠道来掌控和获得最新的科学发展理念和低碳农业的相关知识并以此来推动传统农业方式的改变。最后,地方性政府应该善于运用相关有效的行政支持手段,鼓励低碳排放技术有机的沿用与绿色生态农产品的开发。

2.低碳农业经济的支持性政策的健全

政府对低碳农业经济相关的政策法规内容的完善是低碳农业经济得以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不仅可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自主性介入的意识,还可以令农业低碳经济的建设工作掀起一股巨大的浪潮。由此可见,对于低碳农业经济的支持性政策的健全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首先,不同层级的政府领导人员需要把核心注意力放到低碳农业经济层面上,制定促进低碳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合理地引导相关的企业对低碳农业经济技术进行多元化的开发设计,确保农业的生产流程的规范性。其次,对创新形式的低碳农业的综合发展进行制定和实施,加大对低碳农业经济的补偿性建设的资金投入。再次,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相关的信息共享与咨询的服务体系,以确保政府部门综合管理的协调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强化低碳农业的实效性,将低碳农业真正转接到健康的发展渠道上面。最后,建立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广服务体系,调整、优化农业经济发展结构,使得农民标准化生产得到规范,使得农业安全生产得到保证,使得农业从业人员的危险得到降低。设置和建立农民信息站,对农业信息及时地进行公布,使得农业生产在较为有限的资源下可以创造和获得更多的经济价值。

四、结语

低碳农业是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得以产生的一种新生事物,是一种以低排放、低污染、低耗能为基础一种全新的绿色农业,推动着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低碳经济以及农业发展需要各级政府、企业单位等给予及时的支持与指导,积极地推动低碳农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其国,钱海燕.低碳经济与农业思考[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5):1609-1614.

[2]王殿安,王凤羽.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转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1(12):25-27.

中级农业经济范文第2篇

1.教学方法单一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中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课堂以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法能体现出科学的系统性与逻辑性,但有着很大的缺陷,如教师思维代替了学生思维,学生没有时间思考,只能跟着教师的节奏走;知识传授成为目的,忽视了学习过程,教学成为死记硬背、机械的训练过程,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等一些新技术手段给教学带来了便利,但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2.培养目标偏差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这就对中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知识与素质。随着中职教育的普及化,生源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中职学校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出现了办学危机,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很多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被迫改调整为其他专业,使得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非农化,培养目标发生了偏离,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培养出来的农业经管人才会对农业经营管理持有偏见,工作首选城市,即使回到农村,也会因为未能全面掌握农业经管所需知识而很难符合实际需要。

3.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中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获得了很大发展,引进了西方一些先进的教材与理论,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了世界先进的知识与理念,对提高其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但中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重西方理论轻国内实际的现象,导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不足,特别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农业问题的能力不足。

4.实践环节薄弱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中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实践能力不足,很难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有的中职学校也重视实践教学,并设置了实践课程学分,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认识偏差,还存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理论知识考核轻实践能力考核的现象,不利于实践教学教师积极性的调动。同时实践教学设施、场所不足,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足,一些单位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接纳实习生,尤其是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业务等,即使接纳了实习生,实习生也很难得到真正的业务培训。

二、中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

中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结合市场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在遵循教育部规定的基础上,体现岗位需求和市场需求,建立使用系统的课程体系,并采用分类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培养出一专多能、懂经营管理的新型农业经管人才。同时,在优化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改变传统教学思想,树立教书育人观念,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书本上的知识,还要丰富第二课堂,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2.调整培养目标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目标是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走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道路。新农村建设为中职农经管理专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高要求。首先,凸显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性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思路,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其次,将中级农业经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复合型、应用型的中级农业经管人才目标。

3.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中结合中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特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需求,专业理论学习上应采用分类培养、分级教学的计划,结合现代农业所需人才,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实行分级教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同时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充实教学内容

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除了教材知识,教师应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知识。同时吸收生活素材,补充一些与专业学习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加深对社会生活实际的认识。另外,要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能与实际相结合,服务于农业发展。

5.强化实践教学

农业经管专业实践教学薄弱,其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农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场所,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产学研合作的形式有很多,如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养与项目培训结合模式等。另外,要加强仿真教学,仿真教学是一种综合作用的方法,与人类接受知识的过程相符合,能使学生置身于仿真的环境中,提高知识接受率,从而强化实践教学。所以教师应加强社会调查实践,结合农业实际编写教学案例,对一些焦点问题,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实践调查,从而培养应用型人才。

中级农业经济范文第3篇

1西部农业与农业经济现状

我国西部地区通常是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1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西部地区的人口是全国人口的22%,土地面积占全国的国土面积的56%,其中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7•7%,草地面积占3/5,水资源年均总量占全国的46•6%,加上丰富的光照资源,西部地区已经成为我国棉花、烤烟、水果、花卉等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资源相对优势明显[3]。总体来说:①西部农业自然资源较好,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光热资源,但水资源较缺乏,土地生产力较低,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②西部农业经济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农业经济在西部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西部是典型的农业经济地区。③西部农业生产结构内部以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为主。④西部各省区的农业具有较为明显的特色和优势。⑤西部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村及农产品市场发育不良。⑥西部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其文化程度不高,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不强,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西部农业科技人员数较少,特别是高中级技术人员匮乏。⑦西部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企业化水平低。⑧西部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很低,直接影响了地方政府和农民对教育需求的自我支付能力。因而认为,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农业教育的需求空间较大,科技及人才不足是影响西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西部农业的主要领域是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及农产品加工业,考虑其未来发展的要求,西部农业经济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种植业、林业、畜牧类、农产品加工、生产经营等领域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

2西部农业与农业经济发展趋势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必须使西部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有更快的发展,必须使西部农民的收入有更大幅度的增长。西部农业要向产业化、区域化、特色化、高科技化和生态型农业的方向发展,基础设施落后仍然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薄弱环节,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扭转,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严重滞后,人才不足、流失严重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既要有紧迫感,又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进行持续不懈的努力。因此,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更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将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加大力度做到:①加强西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生态改善和农民增收。②加快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为西部地区农业加快发展打好基础。③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④逐步建立高效率、高效益的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业教育培训体系[4]。

3西部农业教育现状

国务院在确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西部开发的重点中将科技教育的发展列为五大重点之一。提出振兴西部经济,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特别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只有人才加科技,才能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5]。西部大开发必须坚持科教先行,西部经济的发展要赶上来并形成后发优势,必须坚持走依靠教育和科技的路子,必须坚持科教先行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从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和农业教育比较分析及西部各省区农业教育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①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和农业高等教育相对不发达。②西部地区的中小学基础教育所占比重较大,为发展农业中、高等学历教育提供了较大发展空间。③西部地区的农业高等学历教育的专业结构相对老化,专业点数量相对偏少。④西部地区的农业教育专业结构以种植类和畜牧类为主。⑤西部各省区开展农民技术教育的情况具有较大的地区差异。⑥西部地区现有的农业教育资源,特别是高等教育资源已有一定规模,但水平和实力相对较差。

4西部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西部地区农业经济与农业教育不协调的表现形式为:农业产业对高级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农业生产与管理一线人员接受农业教育的欲望不强,农业产业部门对农业教育的支付能力不强;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农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西部农业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学科水平不高;农业教育的方式单一,教育手段落后,西部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的联系机制不完善。西部地区农业经济与农业教育不协调的制约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文化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外部因素有:①国家对西部农业发展和农业教育的政策倾斜不够。②西部与东部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不够广泛。③东部地区以其经济优势,吸引了大量高校毕业生和在职的高级专业人才。④西部地区的第二、三产业及乡镇企业不发达,对科技进步引起的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西部农业及农业经济为农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潜在的空间,西部具备较为完备的农业教育体系,西部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教育的专业结构现状基本相符,有较为有利的外部压力和条件[6-8]。

5西部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模式与实现途径

西部农业教育必须以西部农业为产业基础并为之服务,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的发展须向“相互促进、互动升级”的目标前进。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涉及政府、教育与农业经济三方面的相互联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应该成为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协调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因此,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和知识经济日趋临近的形势需要,必须推进教育市场化进程,最终必然选择市场主导型运行模式。就目前而言,需要逐步推进政府主导型模式向市场主导型模式转变,建立起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宏观调控为辅的协调运行机制[9]。要实现西部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其目标是实现人力资源的供求基本平衡,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互动升级,因为西部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实现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必须从西部农科教系统内部找原因,找突破口,即其内部协调是关键;又因西部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处于落后状态,要实现其跨越式发展,必须得到外部力量的推动或支持;教育具有先导性,教育必须优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实现西部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改革与创新,实现内部协调是关键,学习与借鉴外部经验,借助外部支持,优先发展农业教育,加快发展速度。

6对策与政策建议

针对西部地区农业经济与农业教育发展的现状,要做到农业经济与农业教育的协调发展,采取对策为:理顺政府、农业产业部门、教育部门的关系;建立西部农业创新体系,促进农科教结合;发展农业产业,激活农业教育需求市场;完善农业教育体系,增强办学实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降低教育成本;加快西部网络建设,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探索多种人才培养和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形式;主动寻求外部支持,优先实现农业教育跨越式发展。

中级农业经济范文第4篇

我国西部地区通常是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1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西部地区的人口是全国人口的22%,土地面积占全国的国土面积的56%,其中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7•7%,草地面积占3/5,水资源年均总量占全国的46•6%,加上丰富的光照资源,西部地区已经成为我国棉花、烤烟、水果、花卉等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资源相对优势明显[3].总体来说:①西部农业自然资源较好,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光热资源,但水资源较缺乏,土地生产力较低,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②西部农业经济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农业经济在西部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西部是典型的农业经济地区.③西部农业生产结构内部以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为主.④西部各省区的农业具有较为明显的特色和优势.⑤西部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村及农产品市场发育不良.⑥西部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其文化程度不高,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不强,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西部农业科技人员数较少,特别是高中级技术人员匮乏.⑦西部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企业化水平低.⑧西部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很低,直接影响了地方政府和农民对教育需求的自我支付能力.因而认为,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农业教育的需求空间较大,科技及人才不足是影响西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西部农业的主要领域是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及农产品加工业,考虑其未来发展的要求,西部农业经济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种植业、林业、畜牧类、农产品加工、生产经营等领域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

2西部农业与农业经济发展趋势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必须使西部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有更快的发展,必须使西部农民的收入有更大幅度的增长.西部农业要向产业化、区域化、特色化、高科技化和生态型农业的方向发展,基础设施落后仍然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薄弱环节,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扭转,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严重滞后,人才不足、流失严重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既要有紧迫感,又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进行持续不懈的努力.因此,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更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将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加大力度做到:①加强西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生态改善和农民增收.②加快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为西部地区农业加快发展打好基础.③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④逐步建立高效率、高效益的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业教育培训体系[4].

3西部农业教育现状

国务院在确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西部开发的重点中将科技教育的发展列为五大重点之一.提出振兴西部经济,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特别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只有人才加科技,才能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5].西部大开发必须坚持科教先行,西部经济的发展要赶上来并形成后发优势,必须坚持走依靠教育和科技的路子,必须坚持科教先行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从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和农业教育比较分析及西部各省区农业教育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①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和农业高等教育相对不发达.②西部地区的中小学基础教育所占比重较大,为发展农业中、高等学历教育提供了较大发展空间.③西部地区的农业高等学历教育的专业结构相对老化,专业点数量相对偏少.④西部地区的农业教育专业结构以种植类和畜牧类为主.⑤西部各省区开展农民技术教育的情况具有较大的地区差异.⑥西部地区现有的农业教育资源,特别是高等教育资源已有一定规模,但水平和实力相对较差.

4西部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西部地区农业经济与农业教育不协调的表现形式为:农业产业对高级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农业生产与管理一线人员接受农业教育的欲望不强,农业产业部门对农业教育的支付能力不强;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农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西部农业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学科水平不高;农业教育的方式单一,教育手段落后,西部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的联系机制不完善.西部地区农业经济与农业教育不协调的制约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文化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外部因素有:①国家对西部农业发展和农业教育的政策倾斜不够.②西部与东部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不够广泛.③东部地区以其经济优势,吸引了大量高校毕业生和在职的高级专业人才.④西部地区的第二、三产业及乡镇企业不发达,对科技进步引起的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西部农业及农业经济为农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潜在的空间,西部具备较为完备的农业教育体系,西部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教育的专业结构现状基本相符,有较为有利的外部压力和条件[6-8].

5西部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模式与实现途径

西部农业教育必须以西部农业为产业基础并为之服务,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的发展须向“相互促进、互动升级”的目标前进.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涉及政府、教育与农业经济三方面的相互联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应该成为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协调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因此,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和知识经济日趋临近的形势需要,必须推进教育市场化进程,最终必然选择市场主导型运行模式.就目前而言,需要逐步推进政府主导型模式向市场主导型模式转变,建立起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宏观调控为辅的协调运行机制[9].要实现西部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其目标是实现人力资源的供求基本平衡,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互动升级,因为西部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实现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必须从西部农科教系统内部找原因,找突破口,即其内部协调是关键;又因西部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处于落后状态,要实现其跨越式发展,必须得到外部力量的推动或支持;教育具有先导性,教育必须优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实现西部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改革与创新,实现内部协调是关键,学习与借鉴外部经验,借助外部支持,优先发展农业教育,加快发展速度.

6对策与政策建议

中级农业经济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新时期;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59

前言

在当前农业发展的新时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于稳定社会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改变魍撑┮稻济形式,利用现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并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作为指导,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提高农产品效益为目的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实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有效融合,既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也是“三农”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以上几点,本文将联系当前当地实际情况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1重要课题进行分析探究,并提出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应对策略。

1 中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1 农业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在农业生产中,为了增产需要施化肥,为了预防农作物病虫害需要喷洒农药,农药虽然对害虫有杀伤作用,但对益虫益鸟也有很大的毒害作用,另外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因为农药会与土壤中的固、气、液态物质发生一系列的化学、生物反应后,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而农户为了提高产量不得不加量使用化肥,化肥和农药的过量和长期使用,对自然资源,比如土壤、空气和地下水等都造成了不可逆的污染和破坏。

1.2 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由于我国农业分布广泛,种植技术相对落后,没有系统化的管理手段,而且有些地方由于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耕地被征用,人均耕地逐年减少,这样的农业种植现状,使得农业很难实现土地统筹利用,而且农民对市场没有预判力,对于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调节,这些因素都是导致农民不增收,农业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因此进行规模化种植高质量的农作物,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3 农业经济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

由于农村信息闭塞,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无法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经济需求,导致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发生脱节、滞后的现象。为此,在当前经济转型期,要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农村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从而为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新时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强化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

科学技术是任何一个产业创新与发展的不竭动力,为了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成果,使资源、技术、农业以及社会都能够共同发展,相互促进,例如可以根据当地土壤特质和农作物品种,进行有针对性的种植技术指导,从而让农民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和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通过科技的支撑,提高农民作业效率和农作物的产量,全面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

2.2 因地制宜选择农业发展模式

在发展农业经济时,不仅技术需要改革创新,还必须结合当地发展实际,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模式。实践证明,实现专业的农民集体合作是有效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实现资源整合,也符合农民的自身意愿,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通过这样对整体农业经济发展和产业规划布局的指导,可以有效地实行对农业经济的科学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3 加强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个理念,应加强对农业资源的宏观调控,杜绝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农业经济收入的行为。提高对生态资源的重视程度,严格遵循自然生态发展规律,尽量减少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方式,尽量避免农业灌溉水资源的污染,加强水土流失等问题的治理力度,积极实施退耕还林等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3 结束语

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进行计划指导,还必须发挥其在市场机制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我国作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谢美娥,谷树忠.新时期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定位与基本思路[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6):18-26.

中级农业经济范文第6篇

关键词: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07

1 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党加强对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建设的人力、财力多方面的投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是农村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做好现代农业的引导,提高农村经济收益。将现代先进农业耕种技术,提高农业种植产量,增加r业经济收益比重,实现农民经济增收;农村农业种植中结合可持续发挥的生态农业种植理论,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种植规划,并逐步引导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形成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循环式发展。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地处东北松嫩平原,地势资源优越,充分结合我国当地的地理优势,促进当地农村经济收益增长,实施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洮南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现状

对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以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为例,洮南市地处东北松嫩平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四季分明,在农业经济发展上具有地域优势。随着我国对农业种植经济的投入比重不断增加,洮南市的农业基本特征,实现农业种植逐步实现科技化、专业化发展,并取得初步成效,但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对当地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影响。主要归结为:当地农民的可持续农业意识较低,农村农业种植循环性低;农业种植绘画缺乏科学性,农业种植总综合利用率;当地农业发展的产销水平结构体系不完善,农业经济发展的循环性较差。从洮南市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持续可循环发展依旧任重道远[1]。

3 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措施

3.1 提高农民农业种植可持续发展意识

实现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循环发展,农民农业种植生态可持续发展意识。当政府做好农业种植科学规划,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农业发展规划,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种植;提高农民可持续农业经济意识的引导。例如: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干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宣传,将大面积秸秆焚烧转变为秸秆能源利用,秸秆发酵产生气体作为农民生活能量供给来源,结合农业生活实例,提高农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利用意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洮南市农业经济实现持续循环综合发展。

3.2 加强农业种植生产的现代技术措施的应用

现代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加强农业种植生产的现代技术措施的应用,结合农业种植科学规划,将现代农业种植发展技术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农业种植技术的质量和种植速率,降低农村农业种植中的人力应用,缩小农民农业种植的经济成本。例如:洮南市政府积极引导当地农民实现科学种植,大量引进先进的农业种植生产设备,当地农民种植中,做好对农村农业发展种植监督管理,聘请农业设备应用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技术设别指导,不仅大大提高了洮南市农业种植的速率,同时也促进当地把农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促进洮南市农村进行增长。

3.3 合理应用当地自然资源,实现农业综合发展

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合理应用当地自然资源,实现农业综合发展。以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为例,洮南市地处东北松嫩平原,地势辽阔,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结合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充分应用平原地势开展农业规划种植,科学规划农业种植次数,提高农业产量;总额应用吉林丰富的森林资源,开展林下经济,实现农业种植综合开发应用,东北地区资源综合应用,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循环发展。

3.4 逐步形成完善的农业发展产业链

现代农业发展也应当充分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提高农村信息畅通度。形成农村农业种植产销平衡的生产模式。以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为例,当地农民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农业销售市场探索,做好市场产销信息调查,农业资源综合应用,逐步形成产销配合一条龙的销售模式,实现当地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2]。

4 结论

加强新农村建设,积极做好农业开发综合应用,促进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健康可持续发展措施,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严力蛟.中国生态农业[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3.

[2]于家和.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解析[J].吉林农业,2014(2):6.

中级农业经济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农业经济增长;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51

1 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意义

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就是为扩大再生产而投入农业生产领域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会比表现,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使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得到强有力的发展动力,能够不断改善农业的物质技术,是农业的生产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也是投资的多样化表现。

2 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投资为主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农业的技术推广中还是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支出为主,这也是由于我国农业结构中相关农业类的企业发展受限、经济效益低下造成的。在传统的农业结构中,农民个人经营为主,农业落后思想根深蒂固,合作型、规模性农业企业发展受限,使得农业推广技术投资在农民群体中发展缓慢,不得不依靠政府来进行支持。

2.2 教育、科研、推广脱节

在农业生产中,教育、科研和推广的有效结合可以使农业科学技术转变为农业生产力,但是在当前的现状中,三者之间的相互结合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比如农业科研单位没有融入农业技术推广投资领域中,农业教育事业没有成分结合社会企业的发展情况,在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中,教育+科研+推广3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会使科学农业技术转变农业生产力时候受到阻力。

2.3 投资带动力不足

在农业生产中,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投资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作为基础。目前国家在农业政策上出台了很多相关文件并给予了大力支持,由于中间层即农业社会市场没有完全打开,最终的效果并不理想。我国正在加速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财政支出的方向更多倾向于城市建设,在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中所占比例不大,投资力度小。

3 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策略

3.1 加大财政支出,扩大影响

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在重视的基础上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体系,缩小方向,针对推广投资领域进行具体的政策支持,比如明确农业投资中的“专款专用”,通过农业部门,面向社会投资企业进行自上而下的推广宣传。在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中,政府是领头羊,只有政府加大资金支持结合利于企业增长的政策,才能使更多的资金向农业技术推广领域流动。也可以通过政府控股干预的方式,促进相关企业的改革。

3.2 加强农业科研、教育的结合

农业科研、农业教育是农业技术生产的源头,农业技术主要来自农业事业科研单位、农业教育中。政府通过自己的智能和权力,鼓励事业单位的科研工作,发展学校教育中农业院校的事业。有了环境,农业技术自然会快速增长。在农业局可以通过研究所的功能,进行农技推广的技术研究,学校通过开设相关的专业培养人才,政府也应该鼓励社会企业的发展,比如针对相关的企业进行创业资金支持,政府扶助。使“产、学、研”有效的结合起来,建立校企合作、教研结合制度,提升技术转变的效率。有力良好的环境,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就能够够深入农村基层。

3.3 建立多元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主体应该回归于社会中,利用多种机制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通过实际行动促进农业科研单位、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发展,例如在教育上重视农业专业的建立,在科研上加大投资资金,在银行金融领域降低贷款条件和利率;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通过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向社会提供人才;鼓励投资行业对农业技术领域的投入,依托政府的政策规避风险;利用市场经济的特点,让农业技术推广投资自主发展和生存,让社会主义“资本”恋上现代农业技术,通过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农业形式刺激农业经济增长的活力。

4 结束语

在农业经济增长中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利用科技生产力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吸引社会资本的大量流入农业生产结构中。通过社会资金的引入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这需要政府、科研单位、教育和社会企业的共同努力,以期为我国经济的增长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董洁,王洪勇,王海燕.农业技术投资推广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探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6(15):45-46.

中级农业经济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困难;改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04-1

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实现农业现代化也是我们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机械化和社会经济技术紧密结合,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有效的提高我国农业经济,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1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存在的不足

1.1 粮食生产形势十分严峻

近些年,由于受自然环境、自然灾害以及农资价格上涨等多方面影响.我国农业粮食生产形势十分严峻。从生产方面来看,一方面是实际种粮所获得收入效益比较低,致使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宁愿离开农村去城里打工,也不愿意种地;另一方面是,近些年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已经成为目前实现粮食安全的最大障碍。近年来,我国各地经常遭遇罕见强霜冻袭击,很多地区出现严重旱灾以及虫害,这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第三,粮播面积也开始逐渐减少,基本上已经降到历史最低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

1.2 农村信息网络的落后

虽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村也开始逐渐科技化,电脑已经逐渐普及,但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很多地区的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仍然十分有限。很多农村村民因为家庭负担过重,没有经济条件进行电脑等高科技使用,没有更多的渠道来了解市场看行情,所以大多数居民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与别人交谈,或者来自收听广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村农民的视野。目前的现状是,农民农业经济信息十分闭塞,对市场行情缺乏一定的了解,这就导致我国农村农民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依然处于肓目被动状态。

1.3 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越来越多

当前,我国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开始转向城市发展,大多农村外出劳动力一般只有初中文化,由于缺少文化素养,加上不懂技术,有没有什么专业技能特长,这就大大加大了农民进城打工的风险。同时,政府也很少组织进城打工人员的技能培训,而农民自身因为受经济条件制约,没有机会参加培训,这就导致农民进城打工十分艰难,而且经常会出现拖欠农民工农资情况。还有在农民进城打工过程中所出现的工伤不能及时治疗、没有劳动保障合同等问题也十分严峻,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1.4 农村科技推广工作没有有效落实

要想把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提升到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重要的就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这是发展农业经济的根本途径。但实际工作中,却往往差强人意。因为很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不足,导致农村技术推广人员十分有限,加上除去进城打工的劳动力,农村中剩下的都是一些素质不高的农民,种种原因最后造成了当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难以展开。此外,农村技术服务功能也严重滞后,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对于农民自身来说,由于在实际耕种过程中,对于所使用的化肥以及种子和农药等,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致使在实际耕种过程中经常出现浪费,这就会大大增加生产成本,影响农民的经济利益。

2 加快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

2.1 加强对农产品市场以及农村市场的宏观调控

对于农产品市场价格会出现波动的可能性,相关监管以及调控部门要及时进行准备。如果发现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以及农村消费品市场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把农产品市场和农村市场价格不正常上涨势头控制住。

2.2 改善农村实际生产条件

对于农业基础条件的改造,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任务。只有充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才能保证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进行。此外,各级部门要做到末雨绸缪,事先计划,针对可能会导致农业减产等多方面不利因素,农业主管部门要及时做好事前预报以及应急管理工作。

2.3 落实好农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

我国每年大约有六千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发明,但实际在农村的推广率以及普及率却只占三分之一左右,这造成了很大的科技成果浪费。要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要选择相应的科技成果,要选择那些增产效果明显、覆盖面大、投资较少的农业科学技术。比如说水稻旱育稀植以及抛秧技术、玉米良种技术、节水灌溉以及地膜覆盖技术等。实践证明,采用这几项农业科学技术,实际的增产效果十分显著。比如说水稻旱育稀植抛秧技术的实际应用,不仅节省耕种面积以及节省种子,而且每亩稻田可增产一百斤以上。北方一些地区的玉米地膜覆盖技术,有效的解决了抗旱保苗等实际问题,每亩玉米田可以增产三百斤左右。

参考文献

[1] 陈印军,吴凯,卢布,袁璋,许越先.中国不同区域耕地资源变化状况、原因及保护措施[J].中国农学通报,2005,(08).

[2] 朱启湖.衢州市农业机械化工作取得的成效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

[3] 钱茜,王玉秋.我国耕地安全问题及保护措施[J].广东农业科学,2008,(10).

[4] 唐勇.浅析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及现状[J].农业经济,2010,(04).

中级农业经济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科学管理;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 DF41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29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经济发展速度比城镇经济发展速度要慢,城镇与农村两极化明显,贫富差距加大,为改善这种现状,政府部门要从科学角度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优化,将高新技术引入农业经济发展,采用管理手段因地制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 农村经济遇到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城镇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大部分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建设农村经济的主力大量流失,使得农村发展停滞不前。

1.1 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不高

由于农村居民对教育不太重视,教育设备跟不上,教学条件不足,大部分完成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普遍留在城市发展,种种因素导致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不高。

1.2 城乡收入差距明显

虽然农村经济持续增长,但是仍然与城镇经济拉大差距,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比不上城镇经济,并且经济增长速度也比不上城镇,导致收入差距加大。

1.3 农业生产受到制约

农村经济主体为农业生产,但是随着工业生产的进行,各种错误的土地使用方式,农业生态环境出现问题制约着农业生产,此外,我国的农业生产为小型的、分散的模式,各自料理一亩三分地,这种分散模式不利于推广新技术、优良品种、推广新工具,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也不能够实现。

1.4 政府部门投入不足

尽管政府部门一直都有重视农业发展,但是由于农业地域广,农民各种分散经营等原因,政府部门的投入并不能满足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以我国农业现状来说需要政府部门更多的投入、引导以及政策支持。

2 科学经济管理的举措

2.1 加强教育投入,提高农民文化程度

为推广高新科技、优良品种与新工具等高新科技,需要大量文化程度较高的、思想开阔、容易接受新事物的新农民,因此要加强教育投入,支持义务教育,并且要开展各种农业知识培训,培养出新一代的掌握高新科技的农民,建设出新农村。

2.2 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现阶段随着我国粗犷型工业的发展,以环境为代价的弊端开始显露出来,部分地区已经走上了先破坏后治理的道路,人们要知道这种先破坏后治理的花费是无比巨大的,因此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环境保护力度,走绿色农业经济道路,重视资源的高效利用,保护好环境,不占用下一代的生活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可以发展的条件。

2.3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落实政策

为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政府加大力度发展农业经济,关键就在于政策引导,落实好“三农”政策,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引入先进技术手段,引进人才,并且统筹城乡的各种优势,建立信息网络,构建渠道,这种种举措都离不开政府支持,因此,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落实好政策。

3 科学经济管理的策略的促进作用

3.1 因地制宜,依据不同条件挑战经济管理的内容

由于农村各地地理、环境、资源各种条件不同,因此制定经济管理的内容也要因地制宜,立足于本地优势,从实际出发,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各地经济联系,采集信息,组建信息网络,寻找与本地种植相适应的公司合作,增加就业机会,为农民创收。

3.2 完善经济管理,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科学经济管理制度的出现,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指导作用,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可行的方向,农民将力量都汇集在一起,大力发展新农村,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3 规避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科学经济管理的出现,规避了农业发展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发展粗狂问题,将农村经济发展引导为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又能够循环,为农业发展不断添加绿色动力,整合农业结构,优化农业规模,推动发展高效率、大规模、机械化农业,激发农业潜力。

参考文献

[1]陈利霞.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5(8):35.

中级农业经济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 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01.006

我国作为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传统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我国政府职能部门能够正确认识到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意义,并对我国目前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探究,制定相关的应对措施,进而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1 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农业经济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缓慢,这与国民经济需要的农业快速发展形成主要矛盾。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秉着向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的方向发展,把农业建成现代化产业,同时还需要获得国家的保护和支持,以便弥补和补充农业自身带来的脆弱性,增强农业收入的稳定性。另外由于农业是一个特殊的生物产业,受到气候影响很大,抗风险能力较弱,经济效益很低,所以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十分必要,在转型过程中,国家应该给予更多的农业保护和科技支撑及政策扶持,这样现代化农业经济才能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2.1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

截至2013年,我国农作物种植总面积已经接近1.7亿公顷,粮食总产量也超过了6亿吨,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经济作物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的数量也在迅速上升。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经济无论是从贸易层面还是生产层面都在迅速发展。

2.2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

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是粗放式管理经营生产模式,这种生产管理模式导致农业经济很难全面利用自身的资本和技术优势,农业生产效率也难以提升。与此同时,相比较于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的综合性发展模式,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形式相对单一。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逐步推进,农业经济的管理经营模式逐步从粗放式的管理模式转化为集约式经营模式(例如,山东省德州市“德强农场”的农场式经营模式),充分利用好集约化经营模式集约化经营、生产技术高、农产品产业链健全、相关政策体系比较完善等优势,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3我国农业经济的结构形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逐步迈向商业化,所生产出的农作物的种类不断丰富,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也日趋完善,在传统的农作物种植的基础上,园艺特产业也逐步发展起来。

3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根据有关调查:目前我国大中型泵站的水泵和电机都是上世纪70年代产品,比较老化,滴灌管道的老化率也达到50%以上,这严重影响了灌溉能力,而在一些农村地区,还没有配备一些必要的农业生产机械,如大型收割机、喷雾剂及脱粒机等,都是靠人力去种植和收获,这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制约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的调整。

3.2 劳动力流失现象严重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涌,农村剩下的多是老人、妇女和留守儿童。一方面大批青年劳动力外流导致了大量土地闲置,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导致“留守家庭”问题日益严重,因此,“空心村”问题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3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已经在多个层面完成了对农业经济制度的改革,但是,为了保证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还需要不断完善农业经济制度,弥补传统农业经济制度的不足,切实保护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改革的推广,通过集约化的生产模式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政府对农业经济投入更多的资金来促进这一系列改革活动的运行,但是,目前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的投入难以满足实际的需要,这就需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业经济资金扶持体系,解决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

3.4 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

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造成了利用科技来振兴农业的难度增加。一是农业技术人员的福利待遇较低,甚至有些贫困地区工资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影响了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很难接受农业新成果,加上农业企业实力不强,对农民的带动作用并不强,一些新技术、新成果得不到很好的推广;三是基层推广经费不足,农业基层技术人员很少,高学历高素质的农技推广人员几乎没有,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发展。

4 解决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1 加强我国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加大对农业经济的资金投入,完善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具体来说,要从最基本的农业生产灌溉机具、耕地机具、播种机具入手,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要建立相应的农业科研创新基地,加强对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设备的研发,并为农业科研创新活动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更新升级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实现以科技进步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4.2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实际上就是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推进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多样化,使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高;要大力发展新、优、特、精农业产业,充分挖掘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潜力;要积极发展农业新品种,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在实际生产中要选择一些市场需求比较旺盛的农产品,如水稻、瓜果、蔬菜及花卉植物等进行种植和推广;应加强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发展优质农产品,让更多产品能够进入市场;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地区特色产品,打造绿色优质的农产品品牌,培育新的农村经济新增长点。

4.3 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为了发挥出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优势,就需要重点扶持一批农业生产的龙头企业,采用集约化生产的方式,带动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进程,追求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效益。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并通过引进技术来完善我国的农产品产业链,提升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在满足国内需要的同时,走上国际化市场,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4.4 发展绿色农业

为了保证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升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就需要大力推进我国农业经济节能技术的发展,提倡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采用资源回收再利用的生产方式,形成节能环保的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我国通过立法的措施,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5 结语

综上所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是一个周期长、任务重的过程,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的农业生产环境会对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加快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 苗春瑞.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及策略

[J].经济发展,2012,(8):12-15.

[2] 刘丽伟.我国发展创意农业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研[J].农业经济,2011,(7):30-33.

[3] 刘玲俏.农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1,(30):54-58.

[4] 郝鹏飞,刘冬蕾.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建议[J].经济导刊,2011,(7):74-77.

上一篇:遗传学专业范文 下一篇:病虫害防治技术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