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审计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09-27 10:05:41

中级审计知识点

中级审计知识点篇1

信息化审计培训是当前推动审计前进的重要途径。通过培训,可以强化审计人员信息化审计能力,调动审计人员的信息化审计热情,提高信息化审计质量和效率,贯彻落实“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全面提升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

一、审计人员现有知识结构

当前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深刻影响着信息化条件下审计工作的深入、快速发展。

一是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审计工作发展的进程。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主要是以财政、会计、金融和经济类等专业构成,计算机知识则主要体现在能够进行日常的文字处理和简单表格处理上,不能满足审计发展而带来的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特别是年龄偏大的审计人员。因此增加了审计人员将传统审计方法转变为计算机审计方法的难度,进而影响了审计的质量,增大了审计风险。

二是既精通计算机应用和软件编程又熟悉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匮乏。经过近十年来各级审计机关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借助于审计署组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考试、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培训认证考试和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考试等一系列的培训考试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计算机审计能力。同时,为了改善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现在审计机关在新录用人员方面已经加大了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根据审计署的统计,截止2012年9月,全国共有4580人通过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水平考试获得合格证书,仅占全国8万余审计人员的5%左右。通过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考试的人员在经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分析和软件开发的培训后,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地运用计算机相关技术进行审计工作。但是,由于大部分审计人员均不是计算机专业人员,缺乏对计算机系统及技术的深层次掌握,同时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更新较快,从长期来看审计人员运用掌握计算机技术的能力与审计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是计算机审计专家型人才还没有形成。被审计单位分散的财务、业务、管理等系统逐渐被集中式的信息系统所代替,数据大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仅从财务数据上已经很难发现问题,审计工作范围必须拓展到被审计单位的各类业务系统,通过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对比才能发现问题。同时,为确定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人员还有必要针对被审计单位承载业务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系统审计工作。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应用综合体,以现有通过培训的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术能力还不足以保证信息系统审计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效率效果性,以及对信息系统审计质量的要求。

二、审计发展对审计人员科技技术知识更新的要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审计环境的变化,被审计对象技术的更新,以及审计自身发展对审计范围、质量和审计效率效果的要求,都对审计人员的思维方式和自身素质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审计署提出的“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审计人员将失去审计资格”、“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审计效能、丰富审计手段、推动审计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必经之途、必奠之基”、“不发展信息化审计事业就没有出路”等论断正是审计发展对审计人员提出的技术知识更新的最直接的要求。

一是提高审计机关日常管理能力、建设高效审计机关对审计人员知识更新的要求。刘家义审计长讲到“没有审计监督的信息化,没有审计管理的数字化,无异于新形势下的‘刀耕火种’”。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能够处理日常的公文流转和必要的数据管理及分析处理,实现机关日常办公电子化,建立高效的审计机关。

二是审计环境变化导致的审计作业方式转变对审计人员知识更新的要求。随着被审计对象环境的改变,要求审计人员适应这种变化,从审计项目立项、方案编制、审计实施、证据获取、资料汇总整理、撰写审计报告等方面,改变传统的审计作业模式,逐步探索、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条件下的计算机审计作业模式。

三是审计资源的有限性与审计范围逐步扩大对节约审计资源的要求。审计机关、审计报告的公信力在社会中的地位,信息化的发展和人们对信息渴求度的提高,使社会对审计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加上审计本身所承担的维护经济社会秩序、保障国民经济运行的职责,越来越多的被审计对象被纳入到审计的视野中,审计的范围和数量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而审计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必须通过审计手段和方式的创新,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审计需求和审计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四是消除审计风险,提升审计能力的要求。审计风险从客观环境上说是一种必然的存在。审计作业模式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到风险基础审计的过程,既是人们对风险认识从人们的潜意识、明确意识到自觉意识的渐变过程,也是审计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审计方式、方法,提高审计工作能力,规避消除审计风险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审计人才队伍计算机审计能力培训

审计算机审计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根据审计环境的变化和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以及审计的现实需求进行分层次、分类别培训,将一般普及型培训、实战应用型培训、重点骨干型培训和尖端专家型培训很好的结合起来,既要保证现实审计的需要,又要有计划地储备先进的技术和攻关团队,能够应对审计环境的变化和要求。

一般普及型培训以加快推进无纸化办公和建设效率型机关为目标,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全面实现审计管理的数字化;实战应用型培训以《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计算机审计软件为主,结合数据库数据审计等多种模式,强化审计人员个人的现场计算机审计应用能力,加快传统审计向计算机审计转变的进程,实现全员计算机审计目标;重点骨干型培训以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为重点,以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为龙头,以培养计算机审计骨干为目标,提高审计作业人员的计算机审计能力,造就一批既具备审计知识和业务能力,又具有现代信息技术思维方式和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尖端专家型培训以计算机审计中级后续教育为重点,以培养高级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审计、网络安全分析与管理、数据安全与恢复等应用培等专家型人才为目标,结合我国审计发展的需求,培养一批肯钻研、能打仗、能打硬仗,能够引领我国计算机审计发展方向的计算机审计专家型人才队伍。作者单位: 山东省审计厅 E:WT

中级审计知识点篇2

自2001年安然等事件爆发以来,内部审计的地位得到提升,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等结合得更加紧密,内部审计从企业后台被推到前台,并与董事会、高管层、外部审计共同构成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1]。内部审计地位的提升、范围的扩展和审计重点的转移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个人技能、审计工具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内部审计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内部审计人员能否适应从财务收支审计向内部控制审计的转变、从经营层业务导向审计向战略层治理导向审计的转变、从事后审计向全程审计的转变、从查错防弊导向审计向价值增值导向审计的转变,以及是否具备开展公司治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的职业胜任能力,决定着我国内部审计能否顺利实现转型。因此,要实现我国内部审计事业与国际同行业的尽快接轨,实现我国内部审计的顺利转型,当务之急是构建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并分析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基本情况,并借鉴国内外关于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方面的研究成果,设计了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

问卷调查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基于研究的需要,本文设计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调查问卷》,借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发展研究中心的成果,问卷内容涉及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对职业胜任能力的掌握情况,对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和培训机制设计内容的相关建议等[2]。具体内容包括四大部分:(1)内部审计人员所在企业基本情况;(2)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情况;(3)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个人技能、审计工具与技术素质;(4)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提升情况。问卷调查采用网络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全国范围内的内部审计人员共发放问卷6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550份,问卷有效率为9167%。本次问卷调查涉及的行业包括电信、金融、服务、教育、房地产、钢铁、电子、投资、生化、工业、农产品加工、酒、石油、制造业、综合产业等,笔者对收回的有效问卷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统计的情况如下:根据被调查对象所在企业的性质进行分类,有限责任公司的占4545%,国有独资公司的占1818%,股份有限公司的占3636%;根据被调查对象所在企业的隶属区域进行划分,东部地区的占8364%,中部地区的占1273%,西部地区的占364%;根据被调查对象所在企业的规模进行分类,大型企业的占40%,中型企业的占5636%,小型企业的占364%。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891%的调查对象所在企业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隶属情况如表1所示。本次问卷调查的一项内容是要求被调查对象根据其工作所涉及的审计类型按照工作量大小进行排序,再按照排列最先到排列最后的顺序对选项分别赋值11分到1分,并对11个选项加总分后取平均数,最后得出主要审计类型的得分情况如表2所示。同时,本次问卷调查对被调查对象所在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构成也是通过排序方式进行的,各专业人数的平均得分如表3所示。

另外,本次问卷就被调查对象对专业知识重要程度的认识、个人技能、审计工具和技术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在被调查对象对专业知识重要程度的认识方面,会计学、计算机和管理学最受关注,财政学和经济学次之,法学和工学再次之,外语受到的重视程度最低(如表4所示)。在个人技能方面,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沟通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专业判断力很重要,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变革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次之,写作能力受到的重视程度最低(如表5所示)。在审计工具和技术方面,被调查者对内部控制工具运用的重视程度最高,而商业分析工具的使用受到的重视程度最低(如表6所示)。在职业道德方面,正直诚信、廉洁、保密这三项得到的重视程度较高,职业审慎、遵纪守法、社会责任、追求卓越等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但重视程度相对偏低(如表7所示)。

(三)调查结论对框架设计的作用

根据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结果,本文认为此次调查结论能对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的设计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在设计思路方面,由于我国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主要对公司经营行为进行审计,内部审计机构的总体地位、权力、独立性和客观性得以保证,因此框架基本可以按照内部审计机构设在董事会、监事会之下或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的情形进行设计。

2.在框架内容的分类方面,由于多数被调查对象持有注册会计师或注册内部审计师证书,因此在设计框架时可以根据注册内部审计师、注册会计师相关教材的知识结构对会计学、审计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审计技能进行相应的分类和规定。

3.在对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具体要求方面:(1)由于传统审计类型(如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合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舞弊审计等)仍然受到多数企业的重视,因此应对这些方面的职业胜任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同时,对在国际趋势影响下日益受到重视的风险管理审计、投资项目审计也应提出一定程度的胜任要求,而对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专项审计、IT审计等审计类型可在框架设计中暂时提出相对较低的要求。(2)根据内部审计人员对各类专业知识重要性认识的调查结果,在设计框架时应对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财政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提出相对较高的要求,对法律、建筑学、外语等学科的要求则不应过高。(3)根据内部审计人员对各项个人技能重要性的认识,在设计框架时应对沟通协调能力、管理能力、专业判断能力、变革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对实际操作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则不宜过高,但对写作能力方面的要求应不仅仅限于内部审计人员能够撰写审计报告,而是应要求多数内部审计人员能够结合工作实践来撰写论文并公开发表。(4)根据内部审计人员对各种内部审计工具重要性的评价结果,在设计框架时应对内部控制工具、风险管理工具、信息技术软件和分析工具以及经营管理工具的使用提出更高要求,而对商业分析工具和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则可以暂时不作要求。另外,在计算机使用要求(归属于信息技术软件和分析工具)方面,本文也作了相应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在设计框架时应对文字处理、INTERNET上网技术、EXCEL软件、查询数据编程语言提出相对较高的要求,对基本编程和独立编程等难度较高的能力则不必过高要求。(5)在内部审计人员对各项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评价结果中,尽管某些职业道德受到内部审计人员重视的程度较低,但本文认为这些职业道德仍然对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王棣华和张守凤认为,内部审计人员应遵守廉洁自律、办事严谨、遵纪守法、保守秘密等职业操守原则[3]。因此,本文认为正直诚信、廉洁、保密、职业审慎、遵纪守法、社会责任和追求卓越等七项职业道德均应当成为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并且根据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独立性和客观性也应列入其中。

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体系

国外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分专业知识、个人技能、审计工具与技术三类。借鉴此分类方法和屈耀辉等人的观点,本文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划分为专业知识、职业道德、个人技能、审计工具与技术四类[4]。这四类职业胜任能力在重要程度上有所区别,从而形成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个人技能、审计工具与技术为主体,以职业道德为普遍约束力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这四类职业胜任能力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辩证的统一体[5]。

(一)专业知识———基础

专业知识是一个职业能够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要件,从业人员如果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则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更无法产生工作成果,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中的基础内容是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探讨个人技能和审计工具与技术。为方便查阅、使用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本文依据问卷设计中的相关内容,将专业知识部分以学科作为分类标准,个别学科(如会计学、管理学)根据国家学科分类标准,下设分支学科进行具体规定,其中会计学下属的审计学、财务管理等学科内容按照问卷分析的结果,依照注册会计师和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辅导教材的分类方式进行分类。框架中学科的先后次序依据问卷调查所反映的内部审计人员对各学科重要程度的认识来排列,如表8所示。

(二)个人技能和审计工具与技术———主体

内部审计工作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个人技能、审计工具与技术对内部审计人员的重要性。个人技能的高低对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沟通、对最新审计知识的学习或对上级机构的工作汇报都具有重要影响,对审计工具与技术的掌握程度则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人员能否运用适当的工具或技术进行正确而高效的审计工作。因此,个人技能或审计工具与技术的缺乏都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可以说,这两类职业胜任能力是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必需素质,也是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主体部分。本文对各种能力和审计工具与技术的分类依据问卷中的相关内容来确定,各种能力和审计工具与技术的先后次序依据问卷调查所反映的内部审计人员对各种执业能力重要程度的认识由重到轻进行排列,并借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相关调查结果予以确定[6],如表8所示。

(三)职业道德———普遍约束力

职业道德对内部审计人员在整个工作中都具有普遍约束力,也一直是各个国家重点强调的内容。框架中个人技能的发挥和审计工具与技术的使用都是贯穿整个内部审计工作过程的要素,因此职业道德对两者具有普遍约束力。借鉴陈佳俊和贺颖奇的分类观点,本文将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分为两个级别九项要素,其中九项要素依据问卷调查所得结论而定[7],如表9所示。四、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的具体内容针对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相关规定存在层次不分明、分类不细致、范围不全面等状况,本文认为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的总体设计思路为:按照分类别列示、分层级规定、全面覆盖、方便查询的要求,采取内容细分类、人员分层级[8]、按需定程度、整体成体系等措施,将各类职业胜任能力进行细致分类,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分出层级,并对各层级人员应具备的各类职业胜任能力规定掌握程度,并使用表格体系结构,以方便不同层级内部审计人员的查询使用。一是内容细分类。在框架中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专业知识、个人技能、审计工具与技术三大类职业胜任能力;第二层次为隶属于三大类职业胜任能力的学科名称或项目名称;第三层次为各学科或项目名称下的分支学科名称;第四层次为各分支学科的具体要求。二是人员分层级。在借鉴国外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按层级划分的基础上,根据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的层级数和层级名称,在框架中将内部审计人员划分为三大等级,共包含六个层级,以使得框架更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三是按需定程度。在确定内容和人员层级的基础上,根据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结果,借鉴国外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的相关规定,对各层级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的各类具体职业胜任能力作出明确规定。四是整体成体系。框架采用表格形式来体现,表中纵标题和横标题分别表示各类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种类和各内部审计人员层级,表格内容为各层级内部审计人员对相应职业胜任能力内容应当掌握的程度,这样可以方便内部审计人员从具体学科分类或人员层级两个角度进行相关内容查询,既实用又便捷。

借鉴IIA的《内部审计职业胜任能力框架》(简称CFIA)[9]及澳大利亚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内容和格式,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并考虑我国面临的内部审计转型及国际内部审计发展新趋势对内部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本文推导了框架中专业知识、个人技能、审计工具与技术的具体内容。此外,根据对某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位案例分析,笔者将内部审计人员层次结构在分为处级、科级和普通内部审计科员三个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处长、副处长、科长、副科长、内部审计师和新内部审计人员六个具体层级,各层次的内部审计人员对各项职业胜任能力内容应当掌握的程度同样根据CFIA、问卷调查及案例分析推导而得。掌握程度的高低分别用“1”、“2”、“3”、“4”予以表示,其中“1”表示对该项职业胜任能力只需了解;“2”表示对该项职业胜任能力需要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理解;“3”表示在理解的基础上应当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对该项职业胜任能力进行应用并独立胜任;“4”表示在特殊和复杂情况下依然可以对该项职业胜任能力进行应用并独立胜任。本着适应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的设计原则,本文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设计了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如表10所示。

中级审计知识点篇3

[关键词]新常态;高校内部审计;职业胜任能力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225

2014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指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将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中国仍然处于向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之中。

在中国经济进入到新常态的背景下,各个行业在谋求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认清自身在这一经济发展时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特征,找准定位,提升自身价值,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各个方面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新环境。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更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职业胜任能力,适应新环境。提升内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是确保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高校内部风险的重要基石。

1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及现状分析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是指,在高校中,内部审计人员为按照《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框架》和国内相关规定,完成各项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个人技能、审计工具和技术以及职业道德的总称。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普遍存在领导不重视、审计机构不独立,审计人员缺乏、审计人员素质相对不高的现象。即使有的高校有独立的内审部门,但内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参差不齐,据笔者了解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都是财务部门调转或是财会专业的留校毕业生。对学校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认识不清,忽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不能使内部审计更好地服务学校的改革发展。而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仅应具备审计、会计、财务、税务、内部控制、经济、金融、统计、管理等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风险管理、法律、工程建设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与高校业务活动相关的高等教育专业知识。

为更好地了解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情况,笔者以辽宁省为例,对56 所普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182 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

11审计机构的设置情况

调查显示,在辽宁省56所高校中,审计机构独立设置的有21所,占375%;审计机构与纪检机构合署办公的有28 所,占50%;审计机构设置在财务部门,是财务部门的一个科室的有7所,占125%。总地来说,较大的院校基本上独立设置了审计机构,而规模稍小的院校大多实行审计与纪检合署办公,基本符合“规模较大的高校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的规定。

12审计人员的专业背景

从表1中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背景来看,会计、审计等相关专业人员共50人,占274%,根据数据显示,高校内审人员的专业背景还过于集中在会计、审计等专业,像管理、计算机、法律等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相对较少,这不利于高校内部审计由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绩效审计转型。

表1以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背景为依据的数据统计专业会计审计管理计算机法律经济其他人数人数331715532386182比例181%93%82%27%16%126%475%100%

13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职称情况

从表2中专业技术职称来看,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7人,占203%;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7人,占203%;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61人,占335%;无专业技术职称人员47人,占259%。

表2以专业技术职称为依据的数据统计职称高级中级初级其他人数人数37376147182比例203%203%335%259%100%

根据调查的数据来看,我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集中于会计、审计专业,中等以上职称人员较多,从业人员基础较好,提升潜力较大。但与企业相比,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还存在审计理念滞后、人员不足、专业结构比较单一、综合技能较低等问题。现代审计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要求很高,在掌握审计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还需要掌握相关财务、管理、法律、计算机等专业知识,要具备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准确判断、良好的交流沟通等多种能力。从总体情况来看,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明显不足,亟待进一步提升。

2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结构

21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一个职业能够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要件,从业人员如果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则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更无法产生工作成果。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基础是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探讨个人技能、审计工具与技术和职业道德。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曾经提出,一名称职的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具备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包括专业知识、审计准则、现代审计技术等。就高校内审人员而言,除了应该掌握的审计、财务会计、经济管理、审计理论与实务、计算机等方面知识;应遵循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内部审计操作指南等内部审计准则;还要了解会计法、税法、合同法及审计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的其他法律、法规。此外,高校内审人员还要学习现代审计理念,掌握先进的审计技术,以便适应现代审计发展的要求。

22个人技能和审计工具与技术

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利用专业知识完成审计工作的各种能力,即是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如我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准则具体准则中,第11 号《结果沟通》提到了交流沟通技巧,进行平等、诚恳、恰当、充分的交流; 第20号《人际关系》提到了人际交往方式,化解人际冲突的方法,如暂时回避和适当地妥协。就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而言,主要包括持续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是顺利开展审计工作、确保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

内部审计工作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个人技能和审计工具与技术对内部审计人员的重要性。个人技能的高低对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沟通、对最新审计知识的学习或对上级机构的工作汇报都具有重要影响;审计工具与技术的掌握程度则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人员能否运用适当的工具或技术进行正确而高效的审计工作。因此,无论是缺乏个人技能还是审计工具与技术,都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可以说,这类职业胜任能力是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必需素质,也是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主体部分。

23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对于所有内部审计人员在整个工作中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一直是各个国家重点强调的内容。个人技能的发挥和审计工具与技术的使用都是贯穿整个内部审计工作过程的要素。《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七条规定: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内部审计业务。”“内部审计职业道德是在长期的内部审计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内部审计从业人员应当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对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道德意识、道德修养等所作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包括:独立、客观、正直和勤勉;保持职业谨慎,合理使用职业判断; 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遵循保密性原则等。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同样也必须以这些道德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3提升高校内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正面临三大挑战:第一大挑战是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关系复杂,独立性差;第二大挑战是对内部审计职能认识模糊,观念落后;第三大挑战是内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亟待提高。提高高校内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有以下几个途径。

31建立高校内部审计联席会议制度

高校内审联席会议制度能够及时帮助学校优化内部控制体系,使各部门之间有效地联系起来,整合内部资源,这就需要内部审计人员提升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及工作创新能力,以完成高层次的确认和咨询活动。

32严格控制高校内审人员的职业准入制度

以往对于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不像会计师事务所那样严格,对高校内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相对要求不高。但随着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设置,学校高层领导对内审的重视,对内审人员的职业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为审计部门选择合格的审计人员,对内审人员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要进行严格考评。

33持续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后续教育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9 号――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2008〕,以规范后续教育,保持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内审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要求内审人员严格遵守后续教育制度,持续学习,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相对于其他组织的内部审计,具有学历层次高和知识基础较好的特点,可以依托高校这个有利的平台更便捷、更有效地进行后续教育,以适应这个学习型的社会,最大限度地提升高校内审从业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

34定期开展高校间审计业务交流培训活动

高校上级管理部门应定期对高校内部审计共同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定期或专门开展专题业务学习研讨班。通过相互交流、学习、沟通,相互借鉴好的经验、做法,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

35建立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评估体系

为确保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具备完成内部审计任务所必需的职业胜任能力,应建立起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评估体系,制定绩效标准,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进行评估。对在评估中未达到要求的,要及时采取培训、后续学习等方法来提高其职业胜任能力。

参考文献:

[1]齐建国,王红,彭绪庶,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纵横,2015(3):7-17

[2]李寿喜,张佳春转轨经济下中国公立高校内部审计目标探讨[J].内部审计,2008(11):28-29

[3]祝杰真,张静新内部审计准则实施下的高校审计工作研究[J].会计之友,2015(16):121-123

[4]崔春燕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提升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2(4):65-68

中级审计知识点篇4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2-0113-03

一、人民银行信息技术审计中风险导向内审模式的构建思路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金融管理和服务领域。中央银行的业务工作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安全和技术风险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在人民银行系统全面开展信息技术审计应得到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审计是面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审计,其目标是通过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资产所面临的威胁、脆弱性识别,以及管理和环境风险水平计算,来评估审计对象科技信息安全状态和存在的不足的流程,探索建立人民银行信息科技审计模型,发现和识别在科技信息系统的风险点和控制薄弱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和维护计算机系统的合规性、安全性、可靠性及有效性。

二、人民银行信息技术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一)资产重要性识别

资产是具有价值的信息或资源,是安全策略保护的对象。它能够以多种形式存在,有无形的、有形的,有硬件、软件,有文档、代码,也有服务、形象等。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是评价资产的三个安全属性。信息科技审计中资产的价值不仅仅以资产的账面价格来衡量,而是由资产在这三个安全属性上的达成程度或者其安全属性未达成时所造成的影响程度来决定的。安全属性达成程度的不同将使资产具有不同的价值,而资产面临的威胁、存在的脆弱性、以及已采取的安全措施都将对资产安全属性的达成程度产生影响。根据资产的表现形式,可将资产分为数据、软件、硬件、文档、服务、人员等类。

通过对资产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综合分析评定,可以对被审计资产的重要性给出一个评估结论。笔者将资产重要性划分为五级,级别越高表示资产重要性程度越高。具体见表1。

(二)资产威胁识别

威胁是一种对组织及其资产构成潜在破坏的可能性因素,是客观存在的。造成威胁的因素可分为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根据威胁的动机,人为因素又可分为恶意和无意两种。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界不可抗的因素和其它物理因素。威胁作用形式可以是对信息系统直接或间接的攻击,例如非授权的泄露、篡改、删除等,在机密性、完整性或可用性等方面造成损害;也可能是偶发的、或蓄意的事件。根据人民银行科技信息工作实际,根据表现形式,威胁主要分为以下几类。见表2。

判断威胁出现的频率是威胁识别的重要工作,审计人员应根据经验和(或)科技部门提供的有关的统计数据来进行判断。根据人民银行工作实践,判断依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以往安全事件报告中出现过的威胁及其频率的统计。

2.实际环境中通过检测工具以及各种日志发现的威胁及其频率的统计。

3.近一两年来国际组织的对于整个社会或特定行业的威胁及其频率统计,以及的威胁预警。

威胁频率等级划分为五级,分别代表威胁出现的频率的高低。等级数值越大,威胁出现的频率越高。表3提供了威胁出现频率的一种赋值方法。

(三)资产脆弱性识别

脆弱性是对一个或多个资产弱点的总称。脆弱性识别也称为弱点识别,弱点是资产本身存在的,如果没有相应的威胁发生,单纯的弱点本身不会对资产造成损害。而且如果系统足够强健,再严重的威胁也不会导致安全事件,并造成损失。即,威胁总是要利用资产的弱点才可能造成危害。

脆弱性识别将针对每一项需要保护的资产,找出可能被威胁利用的弱点,并对脆弱性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脆弱性识别时的数据应来自于资产的所有者、使用者,以及相关业务领域的专家和软硬件方面的专业等人员。脆弱性识别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工具检测、人工核查、文档查阅、渗透性测试等。

脆弱性识别主要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进行,技术脆弱性涉及物理层、网络层、系统层、应用层等各个层面的安全问题。管理脆弱性又可分为技术管理和组织管理两方面,前者与具体技术活动相关,后者与管理环境相关。具体识别内容见表4。

可以根据对资产损害程度、技术实现的难易程度、弱点流行程度,采用等级方式对已识别的脆弱性的严重程度进行赋值。脆弱性由于很多弱点反映的是同一方面的问题,应综合考虑这些弱点,最终确定这一方面的脆弱性严重程度。对某个资产,其技术脆弱性的严重程度受到组织的管理脆弱性的影响。因此,资产的脆弱性赋值还应参考技术管理和组织管理脆弱性的严重程度。

脆弱性严重程度的等级划分为五级,分别代表资产脆弱性严重程度的高低。等级数值越大,脆弱性严重程度越高。见表5。

(四)风险分析

审计人员在完成了资产识别、威胁识别、脆弱性识别,将采用适当的方法与工具确定威胁利用脆弱性导致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考虑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其所作用的资产的重要性及脆弱性的严重程度判断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对组织的影响,即安全风险。风险计算以下面的范式形式化加以说明:

风险值=R(A,T,V)= R(L(T,V),F(Ia,Va ))

其中,R表示安全风险计算函数;A表示资产;T表示威胁;V表示脆弱性; Ia表示安全事件所作用的资产重要程度;Va表示脆弱性严重程度;L表示威胁利用资产的脆弱性导致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F表示安全事件发生后产生的损失。有以下三个关键计算环节。

1.计算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根据威胁出现频率及脆弱性状况,计算威胁利用脆弱性导致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即:

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威胁出现频率,脆弱性)=L(T,V )

在具体评估中,应综合攻击者技术能力(专业技术程度、攻击设备等)、脆弱性被利用的难易程度(可访问时间、设计和操作知识公开程度等)以及资产吸引力等因素来判断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计算安全事件发生后的损失

根据资产重要程度及脆弱性严重程度,计算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后的损失,即:

安全事件的影响=F(资产重要程度,脆弱性严重程度)=F(Ia,Va )

部分安全事件的发生造成的影响不仅仅是针对该资产本身,还可能影响业务的连续性;不同安全事件的发生对组织造成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在计算某个安全事件的损失时,应将对组织的影响也考虑在内。

3.计算风险值

根据计算出的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安全事件的损失,计算风险值,即:

风险值=R(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安全事件的损失)=R(L(T,V),F(Ia,Va ))

具体计算方法可以采用风险矩阵测量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根据以上过程事先估算的资产价值、威胁等级和脆弱性等级赋值建立一个对应矩阵,预先将风险等级进行了确定。然后根据不同资产的赋值从矩阵中确定不同的风险。资产风险判别矩阵如表6所示。

对于每一资产的风险,都将考虑资产价值、威胁等级和脆弱性等级。例如,如果资产值为3,威胁等级为“高”,脆弱性为“低”。查表可知风险值为5。如果资产值为2,威胁为“低”,脆弱性为“高”,则风险值为4。由上表可以推知,风险矩阵会随着资产值的增加、威胁等级的增加和脆弱性等级的增加而扩大。

当一个资产是由若干个子资产构成时,可以先分别计算子资产所面临的风险,然后计算总值。例如:系统S有三种资产A1,A2,A3。并存在两种威胁:T1,T2。设资产A1的值为3,A2的值为2,A3的值为4。如果对于A1和T1,威胁发生的可能性为“低”,脆弱性带来的损失是“中”,则频率值为1(见表1)。则A1的风险为4。同样,设A2的威胁可能性为“中”,脆弱性带来损失为“高”,得风险值为6。对每种资产和相应威胁计算其总资产风险值。总系统分数ST=A1T + A2T + A3T。这样可以比较不同系统来建立优先权,并在同一系统内区分各资产。

(五)风险结果判定

风险等级划分为五级,等级越高,风险越高。审计人员应根据所采用的风险计算方法为每个等级设定风险值范围,并对所有风险计算结果进行等级处理,最终给予审计对象一个审计结果。见表7。

人民银行应当综合考虑风险控制成本与风险造成的影响,提出一个可接受风险阈值。对某些风险,如果评估值小于或等于可接受风险阈值,是可接受风险,可保持已有的安全措施;如果评估值大于可接受风险阈值,是不可接受风险,则需要采取安全措施以降低、控制风险。安全措施的选择应兼顾管理与技术两个方面,可以参照信息安全的相关标准实施。

在对于不可接受风险选择适当的安全措施后,为确保安全措施的有效性,可进行再审计,以判断实施安全措施后的残余风险是否已经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某些风险可能在选择了适当的安全措施后仍处于不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应考虑是否接受此风险或进一步增加相应的安全措施。

三、人民银行信息技术审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审计中如何坚持风险导向审计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提高的过程。笔者认为,只有不断积累风险数据信息,持之以恒的加强人才培养,新旧审计模式互为补充,才能更进一步发挥好内部审计职能。因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建立动态的风险信息数据库,为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提供信息基础

由于内部审计时间资源有限,不可能对所有的监督内容和所有的环节进行全面监督,比较科学的办法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审计风险模型,对造成审计风险的多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发现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从而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审计策略。

(二)新型审计模式的运用并不意味着旧审计模式的消亡

风险导向审计是在传统审计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审计模式,立足于对被审计对象整体风险管理进行系统审查、分析和评价,并以此确定审计策略及审计计划。因此,必须注重新旧审计模式的有机结合。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融入传统审计模式,可以使传统审计项目内容得以扩展,审计更加灵活,更好地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

(三)重视信息技术审计人才的培养,为风险导向审计提供智力支持

人民银行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不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熟练掌握有关规章制度,还要求审计人员利用审计职业独特的判断力,在实际运用中对审计风险点加以判断。因此,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储备是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要通过各类后续教育及培训,进一步更新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知识,提升专业胜任能力,逐步建立起具有现代知识素养和职业水平的内部审计干部队伍。

(四)加快辅助审计软件的开发及应用,为风险导向审计提供技术支持

中级审计知识点篇5

关键词:农村审计;几点思考

农村经济在不断发展,良好的经济秩序,是保证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要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缺少不了安定的发展环境,和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在各项经济环境良好的前提下,搞好农村审计是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又一重要环节。农村审计是各级政府部门成立的农村财务管理或农村审计站对村集体组织某段时间资金的收、支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对资金的使用做出正确性、合理性及工作业绩做出的综合性评价。开展农村审计工作,是监督农村财务和管理农村干部的重要环节,针对农村集体组织单位多、经济业务零星的特殊性,对农村审计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加强农村干部对审计工作的思想意识教育

长期以来,有些农村干部对审计工作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总觉的村集体发生的收入、支出业务按规定的程序入账以后与村干部本人没有关系了,审计查账你审你的跟村干部本人没有多大关系,对待审计的工作不是很关心,从自身思想上没有足够的重视,部分村干部根本不明白审计的意义,各级应当加大宣传力度,让村干部学习有关法律知识,村集体财务制度及农村审计制度,提高村干部对审计的认识程度,了解农村审计的目的、监督的作用,提高村干部认识审计的重要作用,使村干部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认真履行各项工作程序,大额支出,严格按照农村财务制度大型工程招投标进行,严把村集体收入、支出关,严格按照财务制度的收支规定执行,防微杜渐,让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观念消失在萌芽状态,促进良性思想、行为的产生,做到村集体支出时事前先自省,明明白白,心系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民群众切身的利益,力争把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将钱投到真正需要的地方,让村集体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使村干部成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的干部,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培训,提高农村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共同努力,为搞好农村审计打下基础

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是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农村审计人员,不仅要熟知会计知识,法律、法规,还要懂得农村会计知识,土地发包、征用及占用等诸多规定,面对农村会计业务的繁杂性,对农村审计人员应当进行定期培训,所谓的审计培训,并不是请个专家走个过场讲解借、贷记账法简单的会计知识,而是针对基层审计人员的业务薄弱环节进行培训,面对新形势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具体讲解,比如新型农村建设资金、各个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以及核算等,来拓宽农村审计人员的知识面,提高农村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技能。通过业务培训,使农村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得到及时更新,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另外,上级业务部门需要组织培训,把在农村业务监督中发现的业务处理方法合理、合法好的审计方法分享给农村审计人员,指出农村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该注意审查的环节,提高农村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农村审计不同于政府审计,区别内部审计,更不同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农村审计人员需要在工作实践中摸索、多加锻炼、总结经验及总结问题发生的规律,掌握会计业务和细致了解农村财务知识,才能搞好农村审计工作,处理好农村干群之间的关系,经过各方共同努力为搞好农村审计工作打下基础。

三、广纳各方意见,提高农村审计质量,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

农村审计不同其他部门的审计,扎根在农村,服务在农村,在传统审计会计凭证、账本、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的基础上,为了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的真实情况,还应该深入村集体中调查,组织开座谈会等形式,调动村民参与村集体组织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和反映问题的积极性,广泛征求群众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建议,作为被审计单位的一手资料。通过群众了解村集体资金的收入、支出来龙去脉,资金的流动方向,再结合农村会计制度等材料细致审计查询,对所审计事项发现的问题做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最终,解决问题。农村审计在抓好常规审计的基础上,还要深入了解群众反映多的 “热点、焦点”问题,实行“全面、重点突出”的审计,查清事情的原为,查清事情的真相,采取有效措施,对症下药,在审计过程中遇到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及时反映给当地主管领导或向上级业务部门递交问题,征求意见,针对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做出审计评价,使被审计单位心服口服,以此来提高审计的质量, 也提高了审计人员严谨务实、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逐步提高了农村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

四、农村审计业务人员保持思想的高度独立性,综合素质提升,保证农村审计质量

一直以来,农村审计工作大部分是基层农经人员担任,通过对农村经济审计的学习可以看出,搞好农村审计是农经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农经部门不但是农村财务业务监督部门也是农村审计部门,更是服务部门,责任重大,是基层组织单位稳定所在。农经人员担任农村会计记账、核算和业务监督,身担双重责任,双重身份,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会计核算与监督同时进行,始终保持思想的高度“独立性”,工作认真负责,审计过程中基层审计人员对待每次的审计都非常认真,监督作用从不打折扣。农村审计,要严格按照农村财务制度进行审核,做到面面俱到,对于新农村建设资金和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按照上级规定的资金用途审计,根据会计法规定的财务制度据实处理,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咨询业务能力强的同事来解决,这样一来,确保农村审计过程中不存在遗漏的盲点,针对基层审计的性质与肩负的责任,紧跟着新农村发展的需要,农村审计人员应该不断加强综合素质的提升,加强计算机审计技能的学习,学习财经法律、法规,提高业务知识和政治素质,尽职尽责完成好农村审计工作,保证农村审计质量,创造农村安定的发展环境,为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五、农村审计结果的有效应用

农村审计是一把“双刃剑”,农村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可以发现自身业务的不足之处,农村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要用经常性和长期性的思想来考虑审计结果的应用,总结农村审计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现象的普遍规律,挖掘原因,杜绝问题的恶性循环;对农村干部加大思想教育,用现实的例子教育干部,起到警示的目的,增加干部廉洁自律的从政意识。审计结果及时反映给领导,有助于领导从总体来评价村级干部和村集体的整体工作,为村集体选拔好干部打下基础。农村审计结果还要通过村两委、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进行公告,通过村公开栏进行公示,主动接收群众的监督,保证村民的知情权,为保证村级工作及择优选拔村干部提供依据。对于审计结果中查出的一般性问题,由当地政府组织审计人员及相关领导,村集体组织村民监督委员会、村两委、党员及村民代表等拿出有利于村级稳定发展的整改意见并给予公示,对于情况比较严重的向上级领导反映拿出处理意见,限期整改,对于农村审计结果,坚持及时公示、监督评议、整改措施等环节,接收群众及领导的监督,给农村经济良性发展创造好的环境。

六、结束语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是关系农村和谐稳定,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农村审计工作常规开展,农村财务规范化运行,相信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农村审计监督的作用,对村集体综合发展提出合理意见,促进农村干部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使农村审计业务人员明白审计监督对开展农村工作的重要性,保持不断学习新知识的态度,总结审计工作经验,搞好基础审计工作,理清村集体的家底,守好村集体的财务收、支大门,保管好村集体的钥匙,作好村集体 “三资”的守门员,维护好村集体和农民的合法权益,为新农村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打下坚实安定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卢贤傲.关于加强村级财务审计的几点建议[J].中国农业会计,2011(06).

[2]肖松.简析农村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办法[J].商场现代化,2010(10).

中级审计知识点篇6

论文摘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监督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治理腐败、促进勤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而经济责任审计同其他任何审计一样存在风险。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既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是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依据风险成因的不同,我们应该采取多项措施来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影响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一般是指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务报表、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本人述职述廉报告没有公允的反映其任职期间财政收支管理的真实情况,而受业务复杂程度、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方案、审计成本、审计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财务收支管理报告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造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意见不公正、甚至不正确的可能性。

不能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会导致审计失败。审计失败是指财务报告中存在严重不实,审计人员经审计没有发现这种不实或者隐瞒不报,对财务收支管理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一贯性发表错误的审计意见。众所周知,财务报告在引导经济、政治、组织和个人的决策和行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审计失败会带来不利结果。如果财务报告存在重大不实,而审计未能发现并将之披露出来,信息使用者很可能会因此做出错误判断,甚至造成重大损失。从这一角度来讲,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主要目的也就是防止审计失败。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客观因素

1.现行审计管理体制的局限性。我国国家审计机关是依照1982年通过的宪法设立的。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在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下行使本行政区域的依法审计监督职能。作为地方审计机关,要服从本级政府领导,且审计经费由地方政府供给,审计干部的使用、调动、任免权在地方,而审计业务管理工作属上一级审计机关管理,当审计触及到地方利益或触及到地方主要领导授意、决策的事项时,审计机关会遭受各方面的压力,很难处于公正的立场发表审计意见。由此可见,现行审计管理体制不能保证地方审计机关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这无疑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2.会计环境影响。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法律环境变化快,而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并不健全,会计制假较为普遍,铺张浪费、偷税、漏税、私设“小金库”、贪污盗窃等违法违纪行为较为严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比较广泛,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这种较差的会计环境存在审计对象提供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有一些部门单位为使其离任领导顺利升迁,又在会计资料上大做文章,做假账的事时有发生。会计资料的不全面,内容不真实,严重影响到审计成果的真伪,无形中会给审计机关带来审计风险。

3.审计对象的复杂性、特殊性。经济责任审计是从经济活动入手,通过审计分清领导个人应负有的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从而最终达到对“人”的评价,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机关任用、考核干部提供参考依据。因此,经济责任审计既不同于财政、财务审计,又不同于经济效益和财经法纪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实质上是对“人”进行审计,它将组织人事部门的部分风险转移到审计部门上来,承担了其他方面审计所没有的责任风险。其次,审计对象任期时间长、情况复杂,导致审计风险的加大。一般领导任职期限达5~8年,最短的也有3年左右,这些单位的会计资料繁多,在确认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及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方面的工作量大,再加上财务人员更换频繁,新的财务人员对过去发生的一些经济事项又说不清楚,给审计实施工作带来不少困难。这种情况的审计工作潜在着审计风险。

4.审计成本的制约。一方面,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社会对审计需求量不断扩大,但审计人员、经费增长缓慢。国家审计机关面临审计任务重、时间紧、经费少的现状。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数量大,在每位领导干部换届时或日常工作变动时,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或离任时作出客观评价,难度大,承担的责任、压力大,无形中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另一方面,现代审计注重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评,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审计重点,并主张采用抽样方法,分析性测试技术。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审计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产生一定的审计风险。

5.审计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审计实践中,还没有法定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这给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界定增加了难度,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表现为评价只对单位不对人。审计评价中,有的审计人员害怕承担审计风险,认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有其特殊性,评价有风险,干脆只对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进行评价,而不对领导干部个人在遵纪守法及履行经济职责方面进行评价;二是表现为超范围进行评价。有的审计人员总想能全面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从而超越被审计者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真实、合法、有效及相关经济责任的范围,把不属于经济责任的评价内容也加到评价之列。诸如精神文明建设、干部的使用等等;三是表现为主观臆断型。有的评价仅凭主观想象而缺少或无相关的取证资料来证明。如有的在审计报告中写着:“内控制度健全”、“固定资产真实相符”,但在查看整个审计案卷并无证明材料;有的不加分析,不加查证,照抄被审计者个人提交的书面材料来评价;四是表现为言词绝对化,即在评价时,审计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使用绝对化语言表述评价意见的现象。这势必影响经济责任的质量,削弱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增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风险。

(二)主观因素

1.审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国家审计机关是依法设立的,其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同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行使的是国家赋予的审计监督权,无竞争压力,一般不会引起法律诉讼。对于审计机关及人员出具不恰当或错误的审计意见、报告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现行法律法规未作明确规定。由于无审计法律责任压力和竞争压力,审计风险意识薄弱,往往只求完成审计任务,未能加大审计力度,导致审计质量不高或无效果,因而无法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加大了审计风险。

2.审计方法落后。采取传统的审计方法,只注重实质性测试,对账、证、表检查后出具审计报告。未能采用以内控制度测评为主的现代审计方法,不能确定审计重点、突出审计重点,往往是“抢了芝麻,丢了西瓜”,难以保证审计质量,从而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知识水平有待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属综合性审计,涉及知识面较广,即涉及到审计、会计方面的知识,又涉及到工程、机械、法律、宏观经济、评估方面的知识。因此,审计人员在知识结构上必须具备多方面知识,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正确评价领导经济责任。但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会计人才较多,而工程、机械、法律、评估、宏观经济方面的人才很少,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往往力不从心。加之忙于过重的审计任务,审计干部后续教育未得到重视,专业培训较少,导致审计人员知识单一,不能确保审计质量,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注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

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是现行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防范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关键点之一。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内部控制制度不存在,不健全或执行乏力的审计对象,作为重点或实施详细审计。同时考虑把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引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账目基础审计方式、制度基础审计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二)合理确定审计重点,确保审计质量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要以责任人是否充分履行其受托经济责任为中心围绕其应该承担的财务责任、经营责任、管理责任这三个方面进行,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行业和管理特点有所侧重。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把审计对象进行排队,对有资金分配权、单位资金多,历年违纪违规问题多,社会反映比较差或近期有举报信件的列为重点单位,把这些单位的领导列入重点审计对象,审计机关应整合审计力量,加强重点对象的审计工作,以确保整体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三)改进审计手段,运用科学审计方法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的时间长,内容多,工作量大,组织人事部门对审计结果的要求急。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改进审计手段,采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一是通过帐面审计与调查相结合,领导人自查自报与座谈走访相结合,来拓展审计线索来源。领导干部是否廉洁,不但自己可以评说,而且本单位的群众最有发言权,因此,审计人员不但就帐论帐查违纪,还应坚持走群众路线,进点时,实行审计公示制度,采取设立举报信箱、公开举报电话、公开接待来访时间和地点、个别走访和座谈等多种形式,确定审计重点、内容与方法,减少审计风险;二是充分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成果。责任人的廉洁与否,通常都能从财政财务收支上反映出来。调阅以前年度审计档案,了解以前年度存在问题,分析发现问题存在的可能性,选准切入点,对降低审计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是做好几个结合。要针对不廉洁行为隐蔽性强,特别是个别责任人利用职权,搞转移支付或回扣的特点,坚持查一级单位与查二级、三级单位相合,查本级会计单位与查关联单位相结合,查帐与查实结合,内查与外调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结合。这样才能把问题查深,查透,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四)恰当作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

评价要坚持“四个”原则,一要坚持依法审计的原则。在界定评价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时,要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财经法规等规定为依据进行评价,严格规范自己审计评价行为,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审计事项不予评价,以规避无法规依据的风险。二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在界定评价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讲够成绩,说透问题,既不夸大,也不缩小。三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在界定评价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时,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政策背景和客观工作环境,全面地看待被审计对象的功过是非,客观公正地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有关问题进行评价。四要坚持谨慎性原则。审什么就评什么,要有针对性。审计证据不足的事项不做评价,超出审计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评价的措辞要恰当,有分寸。同时评价还要分清“四种”责任:即前任与现任的责任、集体与个人的责任、直接与主管的责任、过失与故意的责任。

(五)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中级审计知识点篇7

[关键词]:县级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主客观环境抓好关键点

效益审计,国外一般称为绩效审计,它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受重视与实际运用程度,是衡量该国家或地区审计发展水平及审计是否具有活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审计机关日常性工作中百分之五十甚至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有效时间是在从事绩效审计工作。国际上对绩效审计主要采用“3E”定义,即指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我们认为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可将绩效审计初步定义为:专门机构接受委托对受托人利用资产的效益性进行的独立性审计。

绩效审计在我国通常称为效益审计,侧重于对财政财务资金使用效益的审查和监督。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以“效益”一词取代了“经济效益”的提法,扩大了效益审计的内涵,并首次将效益审计对象扩大到“本级人民政府各部门、下级人民政府”,即政府效益审计。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进一步将效益审计范围扩展到了“国务院各部门”。从审计实践看: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开展的绩效审计大致可以分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效益审计和公共工程的效益审计两大类。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在一些专项资金审计中,在关注专项资金的真实、合法性外,同时也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果进行了审查和评价,揭露出一些损失浪费的突出问题。此外,在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也包含了效益审计的履责情况评价的内容。审计署《20__至20__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则将“积极开展效益审计,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作为今后五年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提出“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和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分量,争取到20__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对此,作为我国国家审计机关的基层组织,县级审计机关必须顺应时展的要求,站在时代高度来认真谋划效益审计工作。既要树立强烈的紧迫感,更要充分认识效益审计是当前国际审计的主流。应该明确,随着我国政府职能转换、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随着财经法规的完善和经济秩序的日趋规范,审计工作无论其内涵,还是其外延都应不断拓宽。开展效益审计,为审计事业注入新的活力,这是我国政府审计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

一、县级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的主客观环境分析

近年来,县级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无论是客观环境还是主观环境都有较大改善,但与效益审计发展的要求相比,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政治环境。随着我国民主与法治的进程加快,人们对政府绩效问题日益关注,但与西方各国在公共管理实践中对绩效的关注程度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党的十六大提出审计机关要发挥“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用,这实质上是要求审计机关不仅要关注财政财务收支活动,而且要关注权力运行活动。效益审计强调对“业绩”的评价,将经济活动与行政责任联系起来;强调对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等方面的审查,则是从权力运用结果方面反映权力运行情况。因此,效益审计是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十六大关于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的要求,也是对我们开展效益审计的要求。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县级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和一般民众对效益审计的核心理解不够,关注仍显不足,绩效意识不强,强调绩效核心的国家运行机制仍未建立起来。2、管理环境。一是县级经济社会的管理总体水平还不高,各项基础管理还比较薄弱,缺乏完善的绩效评价标准体系。使审计机关在进行效益审计时也缺乏绩效评价依据。二是当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市场经济秩序还比较混乱,财经领域违法违规问题还比较普遍。因此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服务在一段时期仍然是审计监督的主要目标,县级审计机关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任务还相当繁重,从而制约了审计机关对效益审计的开展。3、县级审计机关自身环境。县级审计机关已经具备了很多效益审计发展的有利条件,但还不能完全适应效益审计的发展要求。应该看到,目前县级审计机关效益审计的技术方法还比较落后,审计人员的数量、素质、能力和工作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效益审计的需要,效益审计实践还处于初步阶段。尤其是审计队伍整体素质,尚不能适应效益审计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为:(1)、学历层次不高。县级审计队伍中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偏低,显然,较低的学历层次与效益审计对审计人员较高素质的要求相悖,不利于审计创新和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2)、知识结构不合理。效益审计具有综合性、建设性、复杂性三大特点,目的是寻求提高效益的途径并鼓励和帮助被审计单位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改进系统及控制措施。这就决定了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务审计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应当具备有关生产、经营、技术以及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然而一般而言,县级审计机关的人员队伍知识结构以会计、审计人才为主体,工程技术人员等专业人才仅占较小比例,复合型人才更为缺乏,难以适应开展效益审计的要求。(3)、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效益审计的工作性质是一种专家行为。它不仅仅是关注现状,更多的是研究并提出能够和应该达到的目标和效果;不仅仅关注结果,更着重剖析产生结果的内部结构,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健全内部控制,改进管理的建议。因此,开展效益审计需要大量的专家型人才。但是,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健全,审计人

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训练有素、能运用效益审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远远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解决人力资源制约问题,无疑是县级审计机关由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向效益审计为主转变的前提条件。二、县级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的具体措施

县级审计机关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应树立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思想上充分重视效益审计工作;在行动上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改善效益审计的主观和客观环境;在具体措施上结合审计署的近期发展目标,从县级审计机关的现状出发,选准目标,走好新阶段效益审计的“第一步”;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开效益审计。

1、明确效益审计的战略地位,积极迎接效益审计带来的挑战。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效益审计是现代国家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势在必行。公共管理科学告诉我们,我国公共管理的发展方向必将从关注过程到关注结果、从注重投入到注重产出,政府活动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将成为核心关注点。国家审计必将成为对政府活动的经济、社会效益和责任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有力工具和手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好转,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重心必然从真实、合法性审计转移到效益审计上来,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这一发展规律。

2、把握效益审计的现状,尊重效益审计发展规律。县级审计机关开展的效益审计作为独立的审计类型的实践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效益审计从推行到成熟必然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探索和总结。发展效益审计必须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审计理论、审计方法和技术,为我们的效益审计提供参考和借鉴,但也不能简单照搬照抄西方效益审计的模式。因为我国效益审计的环境与西方这些国家有着较大的差别。效益审计的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县级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必须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必须与效益审计的政治、经济等客观环境,以及审计机关自身的资源、技术条件等主观环境相适应。

3、制订适当的效益审计近期发展目标,走好新阶段效益审计的“第一步”。审计署《规划》对我国近期效益审计目标的确定突出了三个特点:一是把效益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类型进行探索,不满足于在真实合法审计中发现一些效益审计方面的问题,这标志着我国效益审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二是效益审计目标以揭露问题为主,重点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不象国外那样搞全面的效益评估,表明我国对效益审计的发展实施的是“几步走”的中长期战略。三是效益审计的范围主要是财政性资金,以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为目的,这标志着我国效益审计的重点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向政府效益审计的转变,它符合我国政府职能由全能型向公共型转变的要求,体现了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永恒的主题。结合审计署的近期发展目标,从县级审计机关的现状出发,县级审计机关当前开展效益审计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慎重选题的原则,在计划安排上不面面俱到,从县级审计机关的实际出发,选择简单易行容易提高成效的项目;坚持试点先行的原则,选准突破口,摸索总结经验,再逐步推广;坚持稳扎稳打的原则,做到循序渐进,不贪大求快,不盲目跟风。至于效益审计具体的第一步,可以考虑首先以检查损失浪费为切入点,选择项目开展效益审计。损失浪费问题,究其原因一般都是管理上的问题。一个部门在管理上存在问题,必然造成一定的投入不能取得最大最好的结果,或不能以最小的投入达到特定的目的。目前在县级财政资金的使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作为政府的财政预算每年安排的文教卫生、科技三项经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专项资金,一般只要其资金按规定的项目拨付到位,对其实际使用效益如何,极少有人过问。因此,当前我们选准某项人们普遍关注的财政资金,结合财政同级审,开展政府预算执行中的效益审计,就可以促进政府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管理。在效益审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投资规划项目立项文件中的各项投资目标进行鉴定,客观地分析立项文件目标的各项指标、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采取询访、咨询和做大量社会调查的方法,得出比较客观和社会公认的项目目标评价标准。与此同时也可以搞专项的内控评审,即从预算执行审计发现的问题中进行分析提炼,揭示其内控的缺陷,指出已经和可能造成的危害,提出具体的健全内控的建议。通过帮助部门单位健全内部控制,来解决由于管理松懈,内控不健全造成的资源,资金,人力的损失浪费,促进提高效益。其次,在撰写效益审计报告时应注意的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效益审计是建设性的、帮的,是我们审计机关为政府公共支出决策和管理单位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审计行为,是强化审计机关服务功能的具体体现。它强调分析的客观性,应该尽量地分析反映那些取得成功的地方及未能达到预期效益的地方,做好经验总结和缺陷分析,并提出建设性的审计意见。这样做有利于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利于效益审计得到人大、政府等领导部门的支持和欢迎,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应有的作用。

4、切实解决人力资源制约的问题,无疑是县级审计机关由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转向效益审计为主转变的前提条件。人力资源是一种潜在的优势,但是这种潜在的资源优势要得到充分的利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的优势。人力资源不同于一般的劳动力,它是一种稀缺资源,要得到它就必须付出成本。因此,要解决人力资源对县级审计机关效益审计的制约,实际上关键是人力资源投资问题。审计机关应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决定性、战略性作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努力构筑审计人才高地。首先,努力提升队伍学历层次。人力资本并不是同质的,这主要是由教育水平差异导致的。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要适应效益审计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尽快提高审计队伍学历层次尤为重要。一方面要把好进口,建立审计机关资格准入制度,明确审计人员的学历要求。今后审计机关招录的对象应是受过正规本科以上教育的人员。另一方面,要盘活存量,即对一定年龄以下的现职审计人员,应有计划地使之在一定时期内达到本科以上学历要求。其次,大力加强人员培训力度。培训是人力资源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对于效益审计而言,通过对在职人员的

专业培训,可以提高其熟练程度、技术等级以及对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感。审计机关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有计划、有重点地采用多种途径,抓好在职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特别是多样化、创新的方法训练,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使之适应效益审计这个发展趋势。还有,全面整合审计人力资源。即通过对审计工作职能进行科学的定位,选择行之有效的方式,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现审计力量与审计对象的最佳组合。开展效益审计需要审计机关储备许多专业的人才,但由于编制、经费等因素限制,决定了县计审计机关不可能将所有需要的专业人员都配备齐全。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机关除了整合内部人员资源外,还应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利用外部人力资源为审计服务,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即在效益审计项目需要时,可采取聘用专业技术人员的途径来解决审计力量配置问题。一来可以降低行政成本,二来效益审计人员组成的多样化比知识的全面化容易达到,而且现实得多。此外,审计机关还应积极探索建立审计人员职业化管理体制,把人才职业生涯设计作为审计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完善竞争、激励、奖惩等机制,创造有利于优秀审计人才,!成长的环境,努力造就一支资源丰富、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审计队伍,为推进我国效益审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证。(方云龙)参考文献:

[1]、鲍国明《国外绩效审计方法与案例》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__年1月第一版

中级审计知识点篇8

【关键词】高校 审计人员 后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051-03

一 高校审计人员后续教育的现状

高校审计人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承担着全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同时也担负着监督、控制、评价、服务的职能。《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9号指出,“内部审计机构应当为内部审计人员接受后续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按内部审计人员接受学习的时间计算,每两年为一个周期,时间不得少于80学时。”为了解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的现状,我们向西部某省部分地方高校的审计人员发放调查问卷297份,回收237份,回收率79%,其中有效试卷213份,有效率89%,相关结果分析如下:

1.西部某省地方高校审计人员基础信息情况分析

第一,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从业年限。

表1 西部某省地方高校审计人员的从业年限分布表表1为西部某省地方高校审计人员的从业年限分布表。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从事审计工作在25年以上的审计人员占42%,审计人员“老龄化”现象相当严重。随着审计信息网络化的推广和国际审计惯例趋同,知识更新的周期一般在5年左右,甚至更短。在实际工作中,这部分人员已表现出力不从心,由于年龄的原因,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强,工作年限在5~15年的审计人员仅占7%,审计人员层次结构很不合理,表现出新生力量不足。随着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改革的深入,这一矛盾将更加突出。

第二,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学历情况。

表2 西部某省地方高校审计人员学历状况分布表

表2为西部某省地方高校审计人员学历状况分布表。从表2可看出,西部某省高校审计人员的学历在近几年有明显提高,主要是年轻人员的加入,本科以上学历占40%,其次

与后续教育的法定执行有一定关系,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还应通过后续教育提高。

第三,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职称结构。

表3 西部某省地方高校审计人员职称情况表

由表3我们可以看到,西部某省地方高校审计人员通过参加全国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职称的仅占15.9%,其中高级职称1.4%,初、中级审计师占14.5%,没有职称或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兼职的占77%,高级审计人才极其缺乏,中级骨干比例明显偏低,没有职称或其他专业技术的人员比重过高,没有形成高效的审计管理群体,应通过后续教育优化高校审计人员职称结构。

2.西部某省地方高校审计人员接受后续教育的情况

为获取西部某省地方高校审计人员接受后续教育的现状,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设置了以下六个问题,以便找到在后续教育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的对策。

问题1:你认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二 对现状的评价分析

1.学习的意识较差,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主观方面:很大一部分审计人员受传统观念的制约,知识更新的意识不够,认为高校审计工作就是查账,而没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审计控制和审计评价,没有有效实现从“经济警察”向“管理咨询师”的审计角色转化。

客观方面:由于近几年高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无论是生均拨款还是自筹经费都呈几何倍数增长,高校审计人员工作量很大,但作为内审机构,独立性有限,工作压力也相应增加。从问题1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有43.2%的内部审计人员感觉工作压力来自于独立性的缺乏,外部(领导)干预过大,审计建议得不到有效采纳,整改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审计结果得不到有效利用,因而工作学习没有动力。

2.培训模式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

目前,西部某省地方高校的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一般一年一次集中学习,由内部审计师协会教育分会承办,培训时间基本能够保证,但接受培训的人员有限。从问题2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超过一半的审计人员认为新知识是通过后续教育培训获得的,仅有19.6%的人认为效果很好。这是由于集中培训不分对象、不分层次,对具有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人员实施同样的培训学习内容,高级职称的学员提不起兴趣,而初级学员又感觉吃力。

3.考培不分,缺乏监督机制

西部某省地方高校审计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培训形式是集中学习,统一考试,这在考勤和考试环节上易于操作,但由于培训前缺乏广泛的调研,培训后又没有信息反馈,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培训效果也不明显。对于承担培训任务的单位,社会上更没有专门机构对其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培训单位负责收费,参加培训的人员也只是走过场,甚至出现非本人答卷的现象,考试不客观、不透明,完全以自律为主,缺乏必要的监督激励机制。

4.培训内容简单,缺乏创新性

目前的培训在内容上基本是高校会计(审计)制度、内部控制规范,局限于财务审计层面,涉及基建审计的较少,针对绩效审计、管理审计、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的内容就更有限了。对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结合案例较少,对审计实务的讲解结合实际操作不够,至于像审计信息管理、审计职业规划等更是很少触及。在形式上领导讲,学员听,审计人员被动地接受,没有互动,也无法了解学习培训的真实效果。

三 创新对策

1.加大宣传,倡导终生教育的理念

国外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审计从业人员后续教育规定了明确的学习义务。国际审计师联合会通过颁布一系列国际教育准则,对审计人员的准入教育和更新教育提出了严格的标准,包括工作态度、职业道德、行为准则、操作技能都设定了量化标准,并认为娴熟的职业技能是通过求知教育与执业经验的有效结合,倡导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高校内外部审计环境的每一点变化,都是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和高校审计人员的一次挑战,如果高校审计人员没有迫切的求知意识,更新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的步伐跟不上形势的需要,那么知识老化问题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势必影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自己也会被淘汰。知识有一个“老化―更新―提高―老化”的循环过程,并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呈现加速趋势。我们知道,一个审计人员,要想从审计员到高级审计师甚至审计领域的专家,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程,就职称这条道路来说,要历经审计员、审计师和高级审计师,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只有在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中,才能实现专业的发展。

2.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和培训手段

高校审计人员后续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其目的是通过后续教育提高工作效率,胜任岗位职责。近年来,随着高校审计制度改革力度的加大,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从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为主向经济责任审计和管理审计延伸和拓展,因此,审计人员必须通过学习,更新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后续培训也需要有针对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第一,后续教育要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制度化、常规化。不能仅依赖省财政厅或省教育厅组织的一年一次的集中培训,每所高校还应根据自己单位的需要,制订业务学习制度,细化业务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和学习要求,安排定期的常规的业务学习时间,并根据各自岗位的特点,坚持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注重学习效果。在我们的走访调研中,发现有的高校制订了《审计人员学习培训制度》,有详尽的时间安排和明确的学习主题,会前有问题收集,会后有学习体会,并与审计人员年度考核挂钩,这样的做法值得兄弟院校参考。同时,对于高校的老审计、老员工,在岗位设置时留出空间,如审计咨询、审计档案管理,对不能胜任的员工合理分流,让更多年轻的新鲜血液充实到高校审计队伍中来,以老带新,在工作实务中进行业务指导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后续教育方式要多样化。通过专题学习、专项讲座,结合高校具体的经济案例进行分析,采取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审计知识大赛等形式,在授课方式上,可借助先进的媒体,如视频、投影仪等提高学员积极性,从而增强培训效果。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辅之以外出考察培训,加强高校之间审计人员的交流互动,并将所学所见的新的高校管理理念和管理信息向其他审计人员介绍和交流。

在培训内容上,应有针对性。近年来,高校审计实务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科研审计、“三公经费”审计、教学绩效审计等,这些都需要审计人员及时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程序;对日常的高校内部审计规范,如审计方案制定、审计报告撰写、审计结果披露等都需要审计人员勇于创新,主动学习,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需要加强管理学、金融学、经济法、税法等边缘学科、交叉学科融汇学习,拓宽高校审计人员的知识面和工作视野,了解政治、经济、法律、外语等方面的知识,对财政、税收、物价等相关政策及时了解和更新;增加高校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方面的培训,如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交际谈判技巧等。

在培训层次上,可以按岗位培训,如财务审计岗、基建审计岗等设岗培训,这样的内容有针对性,学员交流更深入;也可以按职称培训,如高级审计师研修班、审计师交流班、审计员提高班等,这样有层次、有针对地进行培训,效果会更好。

第三,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在时间和经费上给予支持,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观点来看,自我实现需求是五个层次中的最高层次,是职员自我理想、自我抱负、自我能力的最高体现。只有自我实现的需求满足了,工作才是愉快的,因而对职员的激励作用也最大,而自我实现的途径主要是学习,因此要尊重和满足审计人员的学习需求,将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和培训经费纳入部门预算,在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障,提供和创造审计人员成长性、挑战性的工作环境,延长审计人员的工作周期,这也是人本审计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裴艳.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2]周铁光.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的思考[J].经济师,2005(5)

[3]郑阿杰.内部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探讨[J].商业时代,2012(30)

上一篇:企业信息化建设案例范文 下一篇:微观经济学概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