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知识要点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0:26

中级经济知识要点

中级经济知识要点篇1

关键词:知识产权/产业结构调整/知识经济

前言

调整产业结构是国有经济改革的重要目标。为迎接新世纪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的挑战,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国民经济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适应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调整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

一、产业结构调整:新世纪科技革命的挑战

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在于能否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就整个世界而言,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日新月异,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在这期间,哪个国家顺应这一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潮流,走在科技革命的前端,发展高科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谁就立于不败之地。产业结构调整之所以成为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因为“结构”决定“市场”,“市场”决定实力。传统产业生产出的产品质量、档次和适用性低,那么拥有的市场份额自然就少,实力就谈不上。

产业结构调整以技术进步为先导,以拥有相当规模的知识产权为前提。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在内容上包括: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前者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以市场为导向,产品为龙头,效益为中心,管理为基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传统产业水平;后者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一批由技术创新突破带动的新产业,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在总产出中的比重。这两者都依赖于技术进步。只有技术进步,才可能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才可能生产出技术含量高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但是技术上的小改小革,或者局部地区生产效益的提高,并不能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升级。只有技术创新达到一定的程度,并且其成果受到知识产权制度的有效保护,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达到一定规模,能够引起整个行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品更新、质量改善,相应扩大对其他行业产品的需求时,产业结构的改变才是可能的。当今世界竞争,知识产权始终是个热点,这正是个中缘由之一。

在知识产权问题上,我们面临挑战。一方面,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在经济和科技上的竞争优势,希望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面临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竞争优势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指日可待。世界贸易组织将知识产权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并列为其管辖内容,要求《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成员有较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并且引入了以贸易报复为主要手段的统一争端解决机制。这对我国尚不十分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来讲,也是一种很大的压力。可见,进行技术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我们面对的挑战很多,但它是事关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成效乃至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刻不容缓,并且要赶在世界科技革命大潮的前端。

二、自主知识产权:经济结构调整的催化剂

知识产权对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一方面表现在它促进技术创新及其成果转化,间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的创造过程,可以实现我国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产业革命。

知识产权制度是推动和保障技术创新的基本法律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在技术创新中的一个重要功能,便是给技术创新主体以利益上的激励。技术创新人员可以通过知识产权制度从其创新成果中取得可观的经济回报,这种经济上的回报正是调动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积极性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动力;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产权界定,令技术创新主体对创新成果享有一定期限的“垄断权”。对技术成果的垄断,也就是对市场竞争优势的拥有。知识产权在技术创新中的另一个功能,是它为技术创新提供知识产权文献信息,使技术创新主体从中启迪思维,帮助确立科研课题和攻关计划;从知识产权文献信息中也可以了解有关产品的应用动向、现有技术水平、效益情况及缺陷,帮助确定技术创新主体的攻关方向和重点。另外,技术创新成果只有获得知识产权保护,形成技术创新的垄断,才能将技术优势转化成市场竞争优势。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的保护功能,除表现在对技术创新成果的法律保护这一过程外,还表现在它为技术创新营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

对知识产权的利用与保护,是加速国有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措施。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应当“重视运用最新技术成果,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有可能使我们越过某些常规的发展阶段,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国内健全的知识产权制度是我国引进最新技术的前提,而先进技术成果的引进和实施,正是实现国有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条件。其次,通过国际知识产权合作,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信息资源,发挥后发优势,在某些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从较高的起点上进行自主技术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和产品,推进国有经济的产业升级。再次,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以高科技带动产业结构优化,进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在我国已初见端倪。国内企业通过开发利用自主知识产权,在数字程控交换机、光纤通信设备、核电设备及移动通信产品、新一代家电等高技术产品上已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据统计,到1998年,全国53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有高新技术企业1.6万多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超过4800亿元,出口创汇85亿多美元。

三、结构优化升级:当前知识产权工作的核心

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当前重点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首先,通过知识产权制度,加强对技术创新及其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和重点的引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指出“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正确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在我国有优势,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以及有利于解决国民经济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技术和产业领域,优选一批重点项目,集

中力量,协调攻关,取得突破。”可以说这是国有经济产业升级的关键措施。在这方面,要做的知识产权工作主要有:通过知识产权信息,特别是专利文献,为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宏观指导提供信息参考;通过专利文献信息,加强关联技术创新主体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攻关;通过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利用法律杠杆,引导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重点选择;通过培育和发展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市场,规范技术转让和许可贸易,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其次,加强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工作,促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提高创新水平。目前在我国,企业还不是技术创新的主要主体。我国企业走技术创新之路存在起步晚、基础弱、素质不高等问题。因此,我们今后的工作应当一方面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另一方面,要发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推动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在这方面,要做的知识产权工作有:进一步完善发明创造的奖酬制度,合理界定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界限,加大对职务发明人的奖励力度;提高知识产权争议的解决效率,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和仲裁水平;加快专利信息网络建设和专利信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创新成果获得知识产权保护提供高质量服务。

再次,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做好国有知识产权的界定、评估、登记工作,防止国有知识产权流失。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作为无形财产的知识产权是最容易被忽略进而容易流失的国有资产。在产权界定方面,坚持“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原则,国有企业的知识产权不论是国家直接投入的,还是企业自身创建形成的,均应亿第毫年个为国有资产;在知识产权评估方面,必须坚持真实性、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性、可行性原则,涉及国有资产产权变动、对外投资等重大经济项目,其国有知识产权评估实行核准制,其余项目中的国有知识产权评估实行备案制;国有企业改制中涉及的国有知识产权产权登记包括改正后企业知识产权占有登记,原国有企业知识产权边跟或注销登记,登记工做按照统一政策分级管理的原则,由县级以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依照产权归属关系办理,确保国有知识产权不因国有企业改制而流失。

中级经济知识要点篇2

高中政治在学习上需要大量的知道背诵,那么在答题中也是需要一门技巧的学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政治总复习方法与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政治总复习方法与技巧第一,必须把政治学科中的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同名概念区分开来。高中政治教材的一些核心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使用,虽然这些概念之间可能有某些联系,但区别却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规律",这是哲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被一些人挂在嘴边,诸如"我发现一个规律"、"有一些规律性的现象"等。实际上,这里的规律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而哲学中的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所以如果按照日常生活对规律的理解,是不可能真正理解规律的科学含义及相关知识的。

第二,必须把政治学科内的相同概念加以比较。政治学科中的某些概念,有着相同的名称,这些概念之间往往存在一些联系,但在不同背景下和不同领域内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中都有"价值"的概念。经济常识中"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以使用价值为基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而哲学中的"价值"是一个广泛的、抽象的概念,是对各个领域具体"价值"概念的抽象。哲学中的"价值"概念是这样定义的: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比较这两个"价值"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般概念与特殊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

第三,必须把政治学科中的核心概念和其他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组成概念群。政治学科涉及了大量的概念,许多概念之间是有关系的,尤其是核心概念周围往往都有一些其他概念,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把这些概念综合到一起,而不是把它们孤立开来。比如,政治常识中有"阶级"、"国家"、"民主"、"政党"的概念。就单个概念而言,大多数同学是了解的,但是对这一组概念之间的关系有没有进一步深入理解呢?其实这四个概念中核心的概念应该是"阶级"。"国家"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党"是指集中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夺取、行使或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为目标的政治组织,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可见,上述四个概念以"阶级"为核心,连成了一个概念群。

高考政治总复习方法方法一:以主干知识为基础,把书本的知识结构建立起来,做到内容简略、线条清楚。比如经济常识,它的主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教材首先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讲起,第一课讲了商品经济的一般知识,第二课讲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这两课都讲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从第二课开始,引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分配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到一起,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般与特殊的结合,"一般"就是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即价值规律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不足,都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表现和结果;"特殊"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必然产生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两者的结合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教材余下的部分实际上就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展开的。

方法二:打破教材章节束缚,按照专题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组合。高中政治教材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写的。一般说来,是先普遍后特殊、先具体后概括、先国内后国际。这些排列方法,从新授课教学来讲是比较方便的,但从高三复习的角度来看,则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将知识点归类,并按照专题重新组合。比如哲学常识中有关"发展"的知识,在高二政治教材的二、三、四、五、八课都有涉及,如果在高三复习时简单地按照教材顺序分章节复习,就难以对发展的观点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把握。笔者在指导学生复习"发展"专题时对教材按如下顺序进行了重新组合:一、发展的含义和实质;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包括发展观点的地位、表现(这里涉及到教材第八、五课中"实践和认识的发展"的内容)和要求(这里涉及到教材第五课中"创新"的内容);三、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四、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五、发展的道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三:变换角度,重组知识。把教材已有的知识结构变换一个角度重新组合,往往会给你带来新的思路,它可以启示你:知识除了有书本上的这样一种联系,还会有另外一些联系。有了这样一个变换角度、重组知识的过程,在考试中面对一个书本上没有的材料和问题,就不会束手无策。现在考试的重点是运用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所以,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知识重新组合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哲学常识的知识框架很清楚有四块: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引出了唯物论和唯心论;世界是怎样的,引出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人们如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引出了认识论;这些原理反映到社会历史领域,引出了人生观。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把这些知识做一个重新组合。比如"实践"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对整个哲学常识的高度浓缩,我们可以用"实践"这一概念把书本知识做一个整理。

政治的答题方法有哪些高考政治主观题,信息量大、考查能力层次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高,选拔功能强。考生失分的最主要原因有:基础知识未落实;常规能力未到位;词不达意、书写潦草;解题技巧未掌握等。

①体现题 题干中通常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回答这种题目时,应把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

答题时,应先写教材中的知识点,再采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说明它体现了这一原理即可,即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具体的解题思路是: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三梳理: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四作答: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首先要归纳题目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然后分析说明问题的理论依据,运用概念、原理、观点来分析问题。要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共性到个性,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层层剖析,再联系重大时事(一般是一年来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时事)加以说明,还可以用史实、事实、数据等证明。在正面论述之后,还要进行反面论证,最后表明态度或简述自己的认识体会。表态既要联系实际,又要紧扣题意。

中级经济知识要点篇3

1产业经济学与物流人才培养

“产业经济学”在西方又称“产业组织学”或“产业组织理论”,是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应用型经济学科。产业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理论(研究企业的本质)、市场理论(研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市场竞争(寡头垄断企业竞争模型、企业合谋与卡特尔行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形成与发展、演进规律、变动因素)、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关联分析方法与产业波及效果分析方法)、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和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产业布局影响因素和产业布局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理论(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等)。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主要运用经济学理论来深入分析现实产业中的市场行为。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产业,且其与其他各个产业的融合度非常高。按照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可以培养学生对物流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深入的研究,掌握物流产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在物流产业具体岗位上能够从整体或者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所在企业的市场行为等状况。因此,产业经济学作为物流相关专业或者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的应用经济学课程,需要我们将重点工作放在如何能够构建符合现代物流产业高级人才需求的教学模式,从而在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以及产业转型升级驱动下,专业人才能够被不断吸纳到现代物流产业中。

2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依据相应的教学目标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由于教学目的、任务和侧重点不同,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学模式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则更偏重于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善于利用掌握的知识准确地、创造性地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因而,教学模式更注重体现对学生在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称为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质是把人力资源转化为应用型人力资源的过程,而学生是否具备了应用知识的能力,是决定这一转化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或一般的理论型教学模式,是一种以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导的专业训练教学。将产业经济学这一应用经济学作为物流相关专业或者物流产业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专业课程,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建立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随着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等客观因素的变化,产业始终处于变动状态。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不断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不同的产业集聚体,这样,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必须能够相结合,特别是对于西部地方高校,在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设计上必须进行调整,否则,学生无法进一步掌握较新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更不可能深入到物流产业园区进行实践。在现有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内外优秀教材的理论框架,实现产业经济学知识体系更加科学化,同时,从产业发展的动态观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课程讲授方法方面。克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从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可以以系统、综合地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原则,采取学生自主进入物流产业园区,实现与物流企业紧密接触,若条件容许可以参与其生产经营过程,进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使学生对物流产业有了更为直观的和感性的认知,有利于后续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接触,可以极大激发学生主动对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践课题引导方面。强调提倡学生以探索性、自发性的学习方式,并通过学生个体或者团队为单位在区域物流产业园区进行实践,并进行研究,以此来巩固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获取一定的经验,提高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法。教师需要把握好课程课题选题,包括探索性课题类型、课题内容和难度要适度。课题的内容需要以应用性为主,学生通过自己或者小组的努力达到课题的进度要求。否则,学生会因难度太大,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完成,将影响学生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另外,主讲教师必须知道和熟悉学生选题的内容,即对学生的选题难度和内容结构要有所把握,主要目的是能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研究过程,能够给学生恰当的指导意见。同时,在每一个规定的研究阶段,需要在班级进行汇报、讨论、研究以及指导,帮助学生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基于物流产业人才培养的产业经济学研究性教学模式创新

有很多课程设立案例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法将鲜活的经济社会事件以案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能够利用这些理论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过,若从动态角度或者亲身实践角度来讲,一些案例教学并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目标。也就是说,案例研究中的许多知识点、问题的讨论是在我们事先已经设定好的学习和研究讨论材料,对于学生来说,只是在现成的研究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脱离现有经济社会现象或者没有能够做到动态地以及系统地对一些知识点的掌握。科研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增加学生科研的考核内容,涉及学生研究的任务,结合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来进行分析实际问题。也就是教学的作用不仅仅需要给学生讲授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同时需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具体来讲,教师事先并未给定特定的案例,而是根据教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框架,将授课班级按照学生人数分为若干小组,然后由学生根据小组实际情况进行选题。学生所要选择的案例不仅仅是活生生的现实经济现状本身,而且更重要的是就所研究案例的某一个知识点和理论框架的应用,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这种方法对于问题的研究要比案例研究深刻一些。这种方式即锻炼了学生收集国内外文献的能力,又比较全面的能够掌握理论知识。对产业经济学某一个理论框架下的“研究”,需要学生提出对于此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理论基础、理论知识在所研究问题中的应用。按照教学计划,产业经济学分为四个教学内容板块: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管理理论、产业发展理论,重点是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理论。将每一个部分特别是前两部分的理论作为一个研究性主题。授课过程中按照自然班级将每一个班级分为若干研究小组,每一个研究小组需要在以上四个理论框架的每一个理论体系中选择一个“选题”,这个“选题”的核心内容是围绕本模块的理论体系,选择其中一个产业经济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对象是当前的物流产业,研究周期是本模块的教学计划执行完毕。具体来讲,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讲授基本知识。这一阶段的教学主体是教师。将知识点的重要概念和理论体系传授给学生,例如,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业组织理论渊源、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理论框架和衡量指标等。第二阶段:学生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师讲授的知识框架下,学生小组就某一个产业组织问题在自己查阅大量的文献和所研究的现实问题的现状、本质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基础上,自己对其中的一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基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下的中国物流产业分析”,这样小组将会对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存在的问题用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的各种指标来分析,并且,能够学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等各种衡量指标的计算、理论含义及其如何应用。第三阶段:课堂讨论。这一阶段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每一个小组均需要将自己所研究的问题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问题,教师在研究问题讨论过程中,对于学生理解不到位、或者不透彻的知识点、或者不全面的地方需要加以重新解释,教师就此问题展开对该知识体系进行详细讲解,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对此问题得到更好的理解。第四阶段:巩固和继续完善、跟踪研究。这一阶段主体仍然是学生本人。主要是在第三阶段的讨论的结果中寻找对某一问题研究的深化,或者改进或者延续。

4结束语

本文以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的产业经济学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产业经济学课程性质、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分析,基于研究性角度分析了产业经济学在高级物流人才培养方面的教学改革思路。

中级经济知识要点篇4

【关键词】:建设工程经济教学改革 建造师

中图分类号: TU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03年,国务院下发文件,要求取消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资质核准,由注册建造师代替。自当年2月27日起,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再审批项目经理资格,改由注册建造师代替,在5年的过渡期内,原项目经理资质证书与建造师同时使用,待2008年2月27日过渡期满后,原项目经理资质证书作废。

自文件下发至今已经有十年的时间了,这期间,考试的难度越来越大,过关率比较低,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之后,发现,过关率低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建设工程经济》这门课程难度比较大。

《建设工程经济》这门课程作为一级建造师考试的科目内容之一,如果在校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技能,那么,对于其相关执业资格的考试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建设工程经济》课程特点

《建设工程经济》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是工程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工程技术方案评价及优选中的具体应用。其研究对象是以建设项目为主体,研究工程技术方案的经济效益。通过计算、分析、比较和评价,以求最优的工程技术方案。本课程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到支柱与支撑作用。

学习本课程应具有《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财务》等方面的知识,《建设工程经济》是对上述课程内容的综合运用,从而体现了培养高等技术经济应用型人才为主线的要求。

2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一级建造师考试的影响

2.1从考试内容看本课程

一级建造师(建筑工程)考试设四个科目,具体是《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建设工程经济》及实务《建筑工程》。《建设工程经济》考试科目主要涉及的内容有工程经济、工程财务和工程估价三大部分,考试内容主要涉及《建设工程经济》这门课程。因此,探索基于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建设工程经济》课程教学改革,不断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2.2从实际工作内容看本课程

从建筑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的人才结构中可以看出,建筑工程经济方面的知识越来越重要,如目前本行业中大量需要的一级、二级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等等,都需要掌握本课程中的许多相关的专业知识:工程经济、工程财务、工程技术、建筑工程定额和概预算、招投标管理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建设程经济》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选取,对于学生掌握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而目前,我国一级建造师的考试过关率并不高,尤其是《建设工程经济》这门课程,过关率极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一般的工程管理人员或工程技术人员要想获得一级建造师资格证书时,几乎都要拿起课本,重新学习以前在学校里未学过的或者学过而未掌握好的知识。试想下,如果这些专业从业人员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已经熟练掌握了相关知识的话,那么资格考试对他们来说就只是众多考试中的一次考核而已了。

由此可以发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设置,对于学生积累知识,学习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 。

然而,目前我们对《建设工程经济》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法的设置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

①如何使没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学生去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②如何帮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和素质。

③如何将本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应用于教学,使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3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一级建造师考试内容,探索基于建筑工程类执业资格的教学模式,采用基于能力和素质的案例式教学、实践性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不改变本课程教学重点的前提下,改变以往按照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的方式,而应该以实用性为主,根据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以后考取证书做好知识积累。

一级建造师考试中的相关案例,设计合理、涉及的知识面广,符合工程实际,我们可以选取其中的案例作为教学的模拟案例,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以建造师考试的案例为基础,设想增加“模拟建造师考试”教学练习部分,以提高学的综合能力。

3.2教学方法的改革

由于本门课程的理论性强,又比较抽象,高职学生学习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先进行理论讲授,这无疑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改变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法,每次教学,均以实际案例引入,激发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欲望。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用实际生活中案例引出本节课程的理论基础。

其次,重点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

最后,结合建造师考试案例进行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3考试考核向建造师考试靠拢

通过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对一级建造师考试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在期末考试考核时,除了对教学大纲要求内容进行必须的测试以外,还可以增加一级建造师考试内容,并把二者结合起来,根据每年建造师考试的大纲要求调整期末考试考核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为学生以后考取建造师打好基础。

4预期达到的效果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希望达到以下效果:

4.1使《建设工程经济》这门课程的教学更为系统化

既有理论教学的内容,又有实际案例操作,注重了实践技能的培养,突出了职业化教育的特点,提高了学生作为一名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4.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认为学习只是为了考高分,找工作。而基于资格证书考试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考试中学习,而获取执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欲望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欲望。

4.3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这种尝试本身也对专业课的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双师”型教师伍的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促使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培养出合格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5结论

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而执业资格证书恰是体现高技能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在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基于相关执业资格证书的课程教学改革将会为学生今后的工作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汤庆霞,浅谈《建筑工程经济》课程的教学改革[J]. 商业文化,2012.03

中级经济知识要点篇5

一、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有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点是经济生活的各个环节呈现出高科技、高智力、高风险、高效益的特点,它给干部的素质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1.知识经济的前沿性特点要求干部有较高的创新素质。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各专业、各领域、各学科的新知识相比过去都是十分先进的,可以说在各个领域独领。尤其是以互联网、微软技术为龙头的信息产业,其发展之快、作用之大,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之深入,真是令人难以想象。知识经济的这种前沿性特点,对我们干部队伍的素质问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各级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在尽可能熟悉本专业世界领先水平的前提下,不断钻研新技术,接受新知识,结合本国本地实际,创造出更新的成果来。

2.知识经济的速变性特点要求干部有灵敏的能力素质。在知识经济形态下,知识、技术更新的速度正以3—5年的周期率迅速发展着。在这个时代,天然的资源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的关键,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根本标准是:素质、教育、机制的管理。这充分说明知识经济的这种速变性特征向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能熟悉和掌握现有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有灵敏的应变能力,不断快速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内容,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3.知识经济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干部有广泛的知识素质。知识经济的发展在当今时代,尤其是我国,虽说还只是初见端倪,但也完全可以看以,它涉及的不仅仅是某个行业、某个部门、某个领域,而是作为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经济模式,广泛地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就其知识方面看,呈现出三个发展趋势:一是知识商品化,这包括文化商品化、知识物业化、文化知识经济化等等;二是文化知识旅游,它是集知识、商贸、旅游三位一体的经济,是典型的知识经济的理念化;三是知识产业化,它是知识经济的直接成果,也是知识经济的最终目的和最佳模式。随着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质量将越来越高,品位将越来越高,档次将越来越高,综合性的层次也将越来越高。因此,这就要求今天的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具有本专业本领域的丰富知识,而且要能真正适应时展的要求,则必须有较为广泛的、综合性的文化科学知识。

二、加强干部素质教育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关键之举

从干部教育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从目前干部队伍素质和干部教育的现状来看,有计划、有步骤、主动地把干部教育的重点从基础教育、学历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是干部队伍适应时展要求的当务之急,而且也是我们能否主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关键之举。

1.干部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政治、知识和能力素质的教育。

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由于所处地位和肩负责任的特殊性,其素质的主要支撑点是政治素质。这是他们与其他类别人员素质最大的区别点。因为,领导者政治素质的好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决策的正确性和对人民群众的致益性,影响到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大政方针与发展方向,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我们的干部教育,必须用大的力气在这方面下功夫。而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对政治素质的要求,又不能沿袭以往基础教育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模式,而应侧重于站在时代的高度、全局的高度,较深层次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主动地掌握国际国内政治斗争的最新状态,准确地预测其发展趋势,提高自己的政治嗅觉和敏感力,自觉地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尤其是重大决策与政治风云变幻联系起来,以增强决策的正确性,减少失误率,促进本地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顾名思义,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毫无疑问,今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也不能象过去那样单一地靠拼体力、拼消耗来发展经济,而必须靠科学知识、技术和信息等“软件产业”来发展经济。要实现这一点,作为领导干部首先就必须增加自己的知识存量,不仅要学习和掌握一般的、基本的科技常识,而且必须尽可能多地接受最新科技知识,用国际国内的前沿科技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知识存量中的科技含量与水平。因此,干部素质教育就必须想方设法为干部提高知识素质作贡献。干部教育部门不仅要为干部准备这方面的教材、教员,而且必须为干部获得最新知识提供必要的先进手段和设施。干部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在于提高干部的能力素质。因此,干部教育要围绕知识经济对干部在能力方面的新要求,采取多种手段以提高干部运用知识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此,一方面可以运用互联网和其它高科技手段,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收集多种相似地方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来进行对照、比较,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用他山之石来攻本地之玉;另一方面,则可以把本地的多种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经济状态、主观愿望等制作成电子信息,通过互联网来征求各地专家、学者、能人、巧匠们的意见,或者进行广泛的交流、讨论,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普求良策。

2.实施干部素质教育的关键是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干部是我们事业的中坚,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栋梁,这部分人的素质不提高,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高要求,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就不可能建成。因此,一定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下大功夫抓好干部的素质教育。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把它看作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千秋基业,从方针政策,到具体布置检查落实,扎扎实实地抓下去。

3.实施干部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建立配套的机制。

中级经济知识要点篇6

【关键词】 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知识产权制度

一、浙江产业结构特征和知识产权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快速发展,依据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与产业振兴,形成了以民营经济发展为基础,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体,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为依托的轻小工业体系。产业发展格局逐步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并且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已由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业为主向技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产业为主转变。

浙江制造业在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其产品的质量、技术水平和知名度也在迅速提高。2009年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10万件,2010年专利申请量120742件,专利授权量114643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1.2%和43.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8027件,授权量5719件,分别增长15.2%和18.7%,年申请量、授权量、每万人拥有量及驰名商标拥有量等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与此同时,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已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台州、嘉兴、湖州等城市被认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城市。

二、浙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机遇与困境

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处于缓慢复苏和低位调整阶段,全球需求结构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新一轮技术革命进一步加快,以新能源和低碳经济为出发点的绿色经济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创新不断孕育着新的突破。从国内来看,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深入发展,市场需求潜力进一步释放。从省内来看,浙江“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海洋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给浙江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十二五”期间,浙江经济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社会建设进入整体推进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突破期,总体上说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然而,浙江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一方面,浙江经济发展过多依赖低端产业、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环境消耗的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不强,主要产业尤其是产业集群大都集中在传统生产领域,多数产品处在价值链低端,低成本竞争优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服务业比重提高不快,欠发达地区发展基础依然比较薄弱。

三、浙江产业转型主要任务和重点领域

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资源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特点,是实现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与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产业载体,是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主导力量。浙江产业转型升级也将聚焦于这些重点领域,力争在生物制药、太阳能电池、废弃物综合利用、海水淡化、物联网、磁性材料、有机硅材料等相关领域培育发展出一批具有高端化、特色化、规模化、国际化的产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同时,经济转型升级还必须立足现有的优势和基础,加快发展传统产业、让传统产业之树常青,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辩证统一、不可偏废的。

四、助推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的知识产权制度设计与运用

首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是站在国家层面制定、实施和推进的,以国家的名义,通过制度配置和政策安排对知识资源创造、归属、利用以及管理进行指导和规制的纲领性文件。浙江需要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统领下,制定浙江省知识产权战略、高新技术行业、战略性新兴行业知识产权战略和相应各地的地区知识产权战略,并指导一些优势行业里的龙头企业制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力图使企业微观战略与国家和省的宏观战略相符合,行业间战略与各地区间战略相协调。国家和省战略是对各地区战略、行业战略和企业战略制定和实施的指导方略,企业战略是对国家和省战略、地区战略、行业战略最终落实的基础,而行业和各地区战略则是联系或指导其他战略的桥梁和纽带。

其次,在浙江省知识产权战略指导下,鼓励较大的城市制定出台本地的专利促进办法,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促进专利事业发展的责任,主动将专利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实施与本地经济、科技发展状况相适应的专利发展战略,建立完善专利工作的组织、协调及保障机制。设立专利专项资金,出台专利资助资金管理办法,鼓励发明创造,促进专利运用,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城市。尽快出台浙江省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评审办法实施细则、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合同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定期更新浙江省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并向全社会公布,在同等条件下,政府要优先采购属于扶持发展产业、扶持技术项目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产品。对国内企业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政府实施首购政策;对企业采购国产高新技术设备提供政策支持。

再者,一是对浙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而言,应将知识产权制度设计与运用致力于推进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标准建设。在皮革制品业、橡胶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木材加工业、家具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纺织业等七个传统优势产业内,深入开展商标战略和区域产业品牌战略,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充分发挥品牌建设的提升作用,引导和支持更多企业创立品牌,实现由无牌、贴牌到有牌、自主品牌的转变,加快培育一批国际性品牌。进一步加快标准化工作机制创新,构建适应浙江产业发展需要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和协调机制,大力支持企业和行业建立国际标准跟踪机制,积极引导产品生产者制定严于推荐性标准的产品标准,并建立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的企业标准体系。大力协助知名企业率先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通过自主研发、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改造等方式来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支持这些行业龙头企业知识产权国际化。二是对现代服务业而言,应明确浙江服务业标准化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积极推进一批服务业明星企业创建部级标准化试点和浙江省级标准化试点。创意产业是一门新兴的产业,浙江要先行先试,尽快制定针对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加大对侵害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的惩治力度,为创意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在加强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同时,浙江要主动借鉴和参考国外关于商业方法专利保护方面的立法与实践,率先构建和完善我国商业方法专利保护制度。三是对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一方面要把握好方向,超前部署。加大省市政府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新能源汽车、废弃物综合利用、海水淡化、高端装备制造、磁性材料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基础技术研究的投入,建议国家知识产权局加快这些领域专利审查制度建设,设立快速通道,并及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加大这些领域自主技术标准的推广力度,并通过实际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使国际标准更多地反映我国重点领域技术要求和经济利益,增强我国产品和技术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也有效预防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另一方面,由于该行业一些领域核心技术的技术标准已经为欧美国际巨头厂商所拥有,为了防止专利权人在标准化过程中滥用权利和不正当地限制竞争,省市政府应为国内企业提起技术标准化的反垄断审查,协助具备实施条件的单位或个人申请给予实施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强制许可。当然还需要省、市、区各级政府制定各种知识产权人才引进与培育工作,其中要重点做好标标准化学科带头人、标标准化专家、企业标准化管理队伍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高新技术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提供全方位知识产权法律和政策支持。

最后,省市区各级政府应该站在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高度,加快对生产环境、加工包装、保险仓储等生产环节的标准研制,加强生产技术规程、质量安全等质量控制技术标准的研制,建立健全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做好杭州、台州等地会展农业、超市农业和农业观光旅游标准化试点,探索建立生产、生态、生活相结合的农业标准化新模式,拓展标准化服务深度和广度,促进都市农业生产向农业服务延伸,支持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创新。

五、结语

本文在分析浙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基础之上,指出通过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来助推产业转型、结构调整、层次升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结合省“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构想,从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探索如何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加快审查制度、实施强制许可、强化反垄断规制、完善资助制度和风险预警机制等,助推这些产业结构变迁与优化,技术和产品创新,产业价值链升级,真正实现从“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的转变。

(注:项目基金:本文受浙江省社科联课题“助推浙江产业转型的知识产权制度设计与运用研究”(2011N0380)资助。)

【参考文献】

[1] 郭占恒: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J].浙江经济,2010,1(1).

[2] 兰建平、罗延发:后危机时代浙江工业化道路怎么走?[J].浙江经济,2009,17(7).

[3] 傅允生: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约束条件与发展趋势[J].浙江学刊,2011,3(3).

[4] 兰建平、刘鹏、苗文斌:借助金融创新推动浙江产业转型升级[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4).

[5] 张楠:日本现代服务业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现代财经,2010,1(31).

[6] 田杰棠:地方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发展研究,2011,7(3).

[7] 吴汉洪、杨鑫:知识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综述与比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2(6).

[8] Allred & Park:The Influence of Patent Protection on Firm Innovation Investment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07,72(2).

中级经济知识要点篇7

(一)初级微观经济学和初级宏观经济学的联系较少

大部分的高校在本科阶段学习的是初级宏观经济学,而初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较少,缺乏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虽然目前高级宏观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学共同假设的基础上,但这部分内容在初级宏观经济学的书上往往涉及的很少,比如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这本书里,也只有最后两章才有所涉及,学生会对因为找不到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而感到困惑。所以,现行的初级宏观教材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联系的问题上还不能很好地解决本科阶段学生们的问题。

(二)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用处的质疑

除了学习体系上的不完善造成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困难,学生们往往对宏观经济学的实用性产生质疑和困惑,由于宏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长期的经济增长与短期的经济波动,以及相关的通货膨胀、失业和国际收支等问题,对于基本上还没有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的大一、大二的学生们来说,学习起来会感觉比较抽象,难理理解,尤其是不能体会书本上的知识如何与现实生活有效地结合。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时候,都会提出这门课的用处到底是什么,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工作的用处到底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问题。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改进建议

(一)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为了发掘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兴趣,提高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注意将西方的经济理论与中国的现实情况相结合,而且,讲解宏观经济学离不开案例的分析,通过案例的分析可以使晦涩的理论模型变得生动,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是否一定要使用多媒体课件,这取决于授课教师的个人偏好,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讲课的效率,无论从色彩上还是动态的效果上,多媒体课件都有它的优势;相比而言,板书授课的优势是教师一步一步的演绎推导和作图可以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在推导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课堂教学的效果好。所以,多媒体和板书的有效结合,是一种既提高讲课效率又提高授课效果的很好的方式。而多媒体授课对于宏观经济学重要性还在于在课堂上可以随时就讲到的知识点展示网络上的信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信息和数据,都可以做到及时观测,让学生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知识和数据信息。为了更好地保证所讲授知识的正确性和即时性,讲授宏观经济学的教师除了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中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以及经常关注国内外最新的理论科研成果之外,对于与宏观经济学相关的学科也应当有深入研究,比如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等,这些学科的部分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教材选择的多样化

现阶段,国内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理论陈旧、分析方法单一和知识更新的速度比较慢。受到教材的影响,学生很难接触到及时更新的理论和针对性更强的案例。除了教师应该注意到这种知识结构和内容上的变化,有义务不再传授陈旧的或者是错误的、不恰当的理论,同时应该不断更新学生的教材或者是参考书目。比如,如果能够开展双语教学,可以选取英文版的比较新的教材,很多英文教材的优点在于,定位比较明确、内容更加充实、案例和习题新颖、贴切、印制精美等等,更容易被宏观经济学的初学者接受,当然,翻译版的也可以,问题是现在很多译文版有很多翻译或者书写上的错误,教师要仔细检查,并一一对学生指出。如果不能直接选用英文版的教材的话,也要在参考书目中列举出足够量的原版宏观教材以供学生课下阅读。另外,课堂上可以经常介绍一些当前宏观经济学的前沿科研成果和论文等,让学生了解这门课当前的进步、争论和新的发展方向,以促进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

(三)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离不开数据

作为教师除了教给学生书本上的内容以外,应该让学生知道书上的每个定理、每个模型都来自于实际的生活和数据。所以,对历史事件和生活的观察以及对数据的敏感都是学好经济学必要的素质。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的内容而无法将其联系实际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不算是学好经济学的表现。所以,学会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和通过数据得出结论,对学习经济学的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告诉学生在哪里得到与课程的研究内容相关的数据,比如银行的网站,尤其是各国央行以及世界银行的网站,国家统计局的网站和美国经济分析(BEA),也可以具体到各个省市统计局的网站等等。学生通过对真实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更容易理解已经学过的经济学理论到底是如何从现实中总结出来的,也能够理解政府采取的各种经济政策背后都有哪些依据。虽然作为刚刚入门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也许不能得到比较深入的结论,但是对于他们的学习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为了让自己能够尽早完全理解这些现象,也更加有动力去学习新的理论和知识。

(四)习题是宏观经济学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习题是引起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的一种好方法,既巩固了理论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本科阶段的宏观经济学习题内容很丰富,国内教材的习题偏重于计算,国外的教材偏重于案例和数据分析,各有各的侧重。如果教师能够在讲解每个知识点或者章节的同时选取恰当的习题和案例练习,学生会马上整理老师讲过的内容并重新审视学过的概念和公式,深入进去建立自己的记忆和理解方式,尤其是利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是案例分析,是锻炼学生形成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好机会,也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在做题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比如课堂讨论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创造和展示他们自己的观点,这种应用学过的理论和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和形成自己观点的过程,可以启发学生质疑探索,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强调学生对案例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分析,使学生形成一套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范式,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中级经济知识要点篇8

关键词:经济法;结构分析;宏观调控;市场调控法

以往人们对于证券化体系的确立有不同的认知,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进步,经济法正经历一次迅速的跨越式进步。如何使得人们对经济法具体结构要清晰完整的了解,对于经济法合理性的共同认知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標是需要不断探讨,研究才能达成共识。

一、经济法体系的一般结构组成

经济法体系的一般结构,分为两种。分别是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其二者共同构成经济法体系。在这二者中,宏观调控法又可细分为财税法和计划法等法律法规,市场规制法也可以细化为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等等二级部门法。这些二级部门法也可以细分为三级部门法。如财务法可以细分为财政法和税法。而经济法中的其他二级法也可以进行诸如此类的细致三级法划分。这些三级部门法更可以细化为种类繁多的四级部门法,这些对于经济法进行细化划分的不同层级。这些层级的划分对于经济法的内部结构以及形式产生,产生着巨大的作用。总的来说经济法体系的一般结构是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结构,这种金字塔式结构的第一层级代表了经济法调节手段的规范类法群。其是市场对经济干预和调控的规范化发作。国家通过宏观调控保证国家经济计划的顺利开展和经济建设的良好运行。第二层级代表了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计划和财税法,以及用来指导市场规范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这种金字塔结构在经济法的建设当中不是固定的。各个不同层级法之间是具有流动性的,各部门法不是进行相互压制甚至相互对抗的。他们之间是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共同作用,不同分工。简单来说经济法各部门之间有机稳定有效的结合,是构成经济法结的重要基础。

二、经济法的结构分析及其问题的探讨

上述对经济法的结构分析被称为二分法,这种分法叫做二元分法。对于结构法的一般分析是基于人们所达成的共识,有共识是基于对经济法结构的基本认知,而由于经济法的动态,变化特性,其中差异也就造成了更多解读,人们对经济法的认识也会产生差异性,在这种差异性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多分法的分类方法,多分法的分类方法是指在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之外引入了其他新法。多分法有三分法、四分法、等等的不同分发的多分法,其主要为市场主体法、市场运行法、社会保障法、政府投资法等,这些新发对于复杂问题的解决是十分有用的。虽然如此,但是在二分法中的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划法,这二者所确立的经济法基础仍然拥有着其权威性和唯一性。所以要正确看待二分法所建立的二元体系,对于多分法,着是对二院法的一次推进和加强,在面对经济法结构体系的动态发展,不应剪锤二分法基础,而是要不断发展多分法,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经济法和出现的问题,需要多分法去解决其中的复杂问题和法律不法规的矛盾。

三、对中间地带加深认知

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进步,经济法体系发展也会不可避免的遇到不断发展和出现的新法所照顾不到的中间地带,面对这些中间地带问题,需要对其一分为二,并且以一分为二的视角看待。在社会发展中,不同国家间的发露和经济受到了移动重接和影响,经济法的中间地带恰恰体现在这些方面,对这些影响和问题一分为二的认识,就能使得经济问题达成完整客观的理解。面对具体如产业法、反倾销法与反补贴法、价格法等发展迅速的信息规范法律,应该用其中间地带惊醒归纳分类,并对其一分为二的认知,才能有效解决这些中间地带,让经济法体系完整,有效。

四、结语

经济法体系的结构热值对于经济法的=认知有直观的影响作用,对于经济法的正确认知和整合作用使得对于经济法体系的结构分析完整统一,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不但要结合经济法的特性特点,对特性特点有清晰基础的认知,更应该对于经济法体系有全面清晰的认知,不但要对于经济法的价值、地位有一个系统的结合更应该对于经济法的中间地带有一个基本认知和划分方法。使得经济法在科学有效的体系划分中得到更好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团建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下一篇:社会科学研究方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