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06:12:40

中国职业教育论文

中国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高等职业院校不仅要办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共性特色,还要有鲜明的在具有一般高等职业院校共性基础上含有的与众不同的个性。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在宏观层面上是指区别于其他同类院校的整体办学特征或文化特征;在中观层面上是指学院某一领域的个性风貌;在微观层面上是指学院某一方面的独到之处。不管是哪一种类型或哪一层面,都要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实行整体优化,作为特色项目都要有丰富的内在品格和特质[1]。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最终都归结为学校独有的优质的育人环境,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是高质量高水平办学的重要支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精华所在,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学质量的保证。

二、深入研究探讨新形势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之一就是对于其办学特色的深入研究。历史证明,无论任何一种类型层次的教育形式都必然具有自身独特的办学特点。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发展的历史不长,教学理论以及配套硬件设施都先天不足,所以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就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综合办学实力和竞争能力,形成和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以办学特色来求生存谋发展。如果一所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办学特色很不鲜明,不具有比一般高等教育院校更多的特色和优势,就会失去自身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也就失去了其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探索非常有必要,通过对办学特色的深入研究,可以大大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研究也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个迫切要求。目前,办学特色已被我国国家教育部纳入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系统,作为衡量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办学特色是一种无形的实力,它直接影响着一所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我国自从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各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生源的竞争和就业岗位的竞争,其核心就是人才质量的竞争,看各大高等院校能否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不可替代的、理论和实践能很好结合起来的全方面人才。因此,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准确地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运行机制、经费的投入、管理模式、课程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准确的定位,从而全方位地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详述目前我国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五大办学特色

1.办学服务方向的地方性。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只有通过深入地分析地方经济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深入研究地方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如何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实时地调整办学结构,针对地方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才能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从而为地方经济的腾飞服务。高等职业教育只有牢牢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才能显示出高等职业教育植根于地方的优越性。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服务的地方性首先体现在为农村、乡镇企业、城市中小型企业积极地培养和输送全方面的技能型人才,在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过程中,发展乡镇企业和城市建设急需的大量的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人才缺乏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制约着乡镇企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所以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

2.办学性质的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的常规建设之一就是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一系列重要的问题,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起到直接的作用,所以必须得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和市场经济密不可分,专业设置必须把为市场经济服务这个方向作为立足点,以社会和经济需求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岗位着手分析,科学合理地进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确定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时首先要进行市场调研,及时了解各行各业所需人才的数量以及规格,做到对人才的需求心中有数。比如宿迁职业技术学院已经连续多年按照上述方式设置了5系2部,开设了18个专业,如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资产评估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动漫设计与制作等等,涵盖了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等五大学科门类,成长为一所以建筑、财经类专业为龙头、具有鲜明特色的多科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3.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适应性。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决定了它在专业设置上应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坚持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以拓宽专业口径,切实地抓好老专业的改进和新专业的创办工作。高等职业教育是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也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既不能完全等同于普通的高等院校,也有别于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层次全方面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培养哪种人才是由市场需要哪种人才来决定的,是主动而不是被动地适应。在专业发展上,也不能盲目地开设各种专业,根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作出科学的人才预测,把握住专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发展,始终保持着新鲜的活力。

4.办学模式的综合性。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要想与社会、经济接轨和双向交流,培养学生扎实过硬的职业技能和就业适应能力,有利于院校的创收以及可持续发展,同时提高办学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必须面向经济市场,打破传统封闭式的办学模式,坚持走教学、科研、实习、生产、经营、服务为一体的办学路子,使其中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套,相互促进,形成有机结合且高效运行的一个整体[2]。因为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它是以职业为主体,以能力为基础,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它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掌握专业技能和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本领,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与各种企事业单位建立多种联办的关系,广开办学渠道,充分利用社会的各项教育资源来培养学生。

中国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健词:约翰・杜威 教育哲学 实用主义 儿童教育

一.绪论

约翰・杜威(1859-1952)作为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研究成果涉及到哲学、教育、社会、政治、道德等各个领域,其中其教育哲学的影响范围最广,影响力也最深。韩国学术界对杜威思想的接触和研究由来已久,尤其是近20年来,韩国学界有掀起了研究杜威的热潮,杜威及其教育哲学在韩国的研究可谓如火如荼。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对1995年至2015年以来韩国国内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主题分析;第二,以主题研究结果为依据进行杜威教育哲学研究现状分析;第三,对韩国的杜威研究的进步发展提出相关建议。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调查和主题分析的研究方法。

二.研究现状分析

1.研究主题呈现多样化趋势。

由对17篇博士学位论文的主题分析可见,近20年来韩国国内博士学位论文对杜威及其教育哲学的研究呈现多样化趋势。除了有关宗教以及对于韩国教育的功过评价没有涉及到之外,几乎囊括了所有有关杜威的研究主题领域。其中,尤其偏重于对于杜威教育思想的研究,杜威思想中有关知性和反省式思考、教室民主主义、经验学说的内容都有所涉及。由此可见,杜威的教育哲学并不是已经过时的学说或者教育遗产,而是正在影响着、未来也势必会对韩国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2.展示了学科间共同研究的可能性。

金研熙(2007)的论文以杜威的艺术论和探求论中的智力思维概念为基础,说明了艺术中所具备的教育性涵义,并探索了知识教育和艺术教育相互沟通融合的可能性,通过学科间研究将人文科学的美学和社会科学的教育学结合起来。金机洙(2008)的论文深入讨论了约翰・杜威的美学经验说,并从美学经验论的角度展开了对音乐教育的教育性研讨。最近学科间共同研究引起了全世界学界的注意,韩国也不例外,多个学科领域之间的共同研究正在活跃发展。金研熙的论文从学科间共同研究的角度,为杜威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3.杜威教育哲学的新实践。

郑淑子(2012)的论文从哲学咨询的角度分析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经验论中的连续性世界观和相互作用性世界观,探索了实用主义思考训练方法和反省式思考中的哲学咨询的可能性。孙玉周(2014)的论文综合考察了多种哲学咨询方法,并对杜威的反省式思考以及其适用的哲学咨询过程进行分析之后,通过直接的咨询案例探讨了杜威反省式思考理论作为一种哲学咨询方法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两篇论文摆脱了其它千遍一律的杜威教育哲学浅显研究的定式,为杜威研究拓展了新的领域。

三.建议

1.有必要重读并彻底理解杜威原著内容。

现在重要的不是杜威教育理论对韩国的影响有多大的问题,而是韩国教育者对于杜威教育理论的真谛究竟理解了多少的问题。杜威的关心领域非常之广,涉及其教育思想的有关概念也比较模糊。因此,要想正确把握杜威的教育思想,有必要重读杜威原著,并彻底理解杜威原著内容。

2.了解杜威研究的海外动向。

从1995年到2015年20年间发表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只有一篇研究了美国社会对于杜威教育理论的理解。要想深入研究杜威,不仅仅是美国,也要深入了解中国和日本对于杜威的研究研究动向。因为杜威曾于20世纪20年代亲自访问过日本和中国,还做过多次演讲,日本和中国对于杜威的研究不管是从量上来说,还是质上来说,都具备很高的参考价值。

3.对于杜威的研究仍然存在未涉及到的领域。

杜威为了实践自己的教育思想,曾经亲自创办过“实验学校”,但是近20年的研究中,并没有真正有关“实验学校”的研究。不仅如此,杜威还重视职业教育,认为应该同时促进人文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应该厚此薄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健全的人才。遗憾的是,17篇博士学位论文中,并未涉及到杜威思想中有关职业教育的内容,这也是将杜威研究进一步深化的一个新领域。

中国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 人文主义教育:我国职业教育之魂的丢失与重拾 中学数学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 浅谈美术教育中人文主义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历史课堂人文主义教育的思考 回归历史人文主义教育的本真 浅谈高中语文人文主义教育 中职班级人文主义教育探讨 浅议“蒙田式”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将人文主义教育渗透于科技主义教育之中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语文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完美融合 试论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下音乐教育的现实背景 追求极致之美:古希腊人文主义教育情怀 人文主义教育与高校英美文学教学 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人文主义教育观视阈下农村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主义教育的思考 对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哲学思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7]林杰.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J].江苏高教,2002(3):51-54.

[8][13]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66,176.

[9]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陶志琼,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306.

[10]王前.“道”“技”之间――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

[11]杨扬.技术返魅与人的存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

[12]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等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64.

[14]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3.

[15]维柯.论人文教育[M].王楠,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7-19.

[16]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22.

中国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人文和社会科学实践教学体系;综述

一、人文和社会科学实践教学研究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特别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主页的十个栏目之一“教学改革”内容主要是实践教学改革,登载了53篇有关实践教学的文章,但其中仅有5篇反映了人文和社会科学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举措与理论进展。查阅知网近五年高职教育论文,输入“人文和社会科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搜索到的论文加文献仅有3篇,换句话说,我国理论界在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实践教学研究领域非常薄弱。

二、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实践教学特点

1.教学理念从国外向国内引进

(1)实践教学模式。学者们重点介绍国外发达国家教学(应用)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比较典型的有以北美为主的CBE(Competence Based on Education)模式和德国的“双元制”模式,[1]借以对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有所启迪。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的王建勋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比较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34期),概括了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德国等国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现状,能够较为清楚地了解整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某一环节的代表性特点。学术界对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举措也有零星的介绍,丰富了国外职业教育的范围和地区。

(2)实践教学师资。辛治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一文认为师资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的关键,德国的职业教育师资要求较高,一般要有博士学位。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中兼职教师的比例很大。美国社区学院、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兼职教师比例基本达到了1∶1。1992年德国职业学院有专职教授245人,承担了18.7%的教学量;兼职教师数高达5000人,承担了81.3%的教学量。

(3)法规建设。我国学者特别注意国外教育法规和政策的演变,以及投资渠道和投资体制。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经验表明:通过法律的形式,约束和规范企业在产学结合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全球教育展望》和《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编排了这类文章,介绍了整个职业教育包括高职实训方面的条文,可见修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在内的教育法律势在必行。

2.规律探讨从感性向理性转移

郭静[2]认为,人文类高等职业教育校内实训基地承担了人文和社会科学实践教学任务,其基本功能有“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训功能,人才培训功能,技术交流、资源共享功能,生产与技术服务功能共四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朱方来《试论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业中心的建设》(《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25期)中谈到人文和社会科学实践教学基地作用是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考核,职业资格认证与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科技开发、生产和新技术推广,强调技术开发。

3.研究重心从局部到系统的转化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组织管理,以求最佳的效果。刘仕辉在《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思考》中提出,教学时间上实践教学力求达到总学时的50%左右,教学方法上采用“模块式教学”(MBS)和边讲边练。2009年《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发表了李飞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一文,提出建立“双向受益”的互惠机制,稳固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评估体系,设计了“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和“专业实习教学评估评分表”。有关此课题从用人单位等角度研究,本人采取了定量分析和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另文详细阐释。调查结果认为,学生对人文和社会科学实践课程设置满意度较低,人文和社会科学实践教学场地有限,专用基地更少,设备和资金投入的力度也小。

参考文献:

[1]洪 林,王爱军.国内外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比较[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2]郭 静.关于高职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问题[J].北京教育(高教版),1999(Z1).

中国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所谓“小课题研究”,笔者认为,就是以学术思维和科研意识来审视和理性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出现的问题的行动研究。也是教师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对自身的工作进行自我观察、内省、反思、探究与行为跟进的一种研究方式,具有“真”、“实”、“小”的特点[1]。“小课题”研究当前正逐渐走入一线教师的教育生活,成为一种深受一线教师喜欢的典型小问题研究。但是,我们教师也勿以它“小”而走入研究误区。

一、“小课题研究”就是“教育总结”吗

“教育总结”,即是教师立足于最真实、最普通的教育环境、教学状态、管理困惑,对“常态教学下的关键问题的思考”。但“教育总结”,重在对“做了什么”内容的呈现和就事论事的反思,大多感性有余而显理性不足。而“小课题”研究首先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想清楚——写出来”的,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思考、螺旋上升的过程。“做出来”就是脚踏实地地研究教学存在的问题;“想清楚”,就是对存在的问题思维加工的过程;“写出来”就是把问题理性地想清楚后写出,作为自己实践与思考的结晶。换言之,“小课题”研究最重要的既不是呈现方案也不是总结,而是通过“确定的小课题研究的题目——设计出小课题研究的方案——反思小课题研究的进程——调控小课题研究的进程——收集小课题研究的效果——物化小课题研究的成果”的具体活动进程实现研究目的。这是从课堂教学出发,从教师的困惑点出发,从教学的关键点出发,从教育管理问题出发,对有价值的实践经验和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理性地判断,“对策即成果,收获即效果”是对“小课题研究”成效的朴实写照[2]。笔者的“小课题”《对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中“懵懂现象”的透视》[3]研究便是对教师“二次成长”中瓶颈与突破的“为什么”和“如何做”等有关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阐释。“小课题”《关于中职校教师教科研论文写作的问题分析与建议》[4]研究是笔者对某地市中职校近70篇参评论文写作问题作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的有规律结论。它们都是笔者将教(育)学工作过程到研究过程的一种转换,是把自己的实践对象变为研究对象的一种认知,是对教育理论、教学实践和自身知识积累“三素”的有效融合。

二、“小课题研究”就是“教育随笔”吗

“教育随笔”,即对教育事件及时感悟的记录。重在记成功的教学方法、记教学中的失误、记教学中的遗漏、记教学中的感悟,思教育管理中不足,大多表现为零散的“豆腐块”。而“小课题”研究则是对这“豆腐块”式教育随笔的系统元认知,是教师对教育现象的追问,并不仅仅停留于教育日记撰写、教育叙事叙述、教育案例的提炼、教育反思的记录。“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经验即成果”。笔者的“小课题”《当前教师教育“自”缺失问题的诊断与对策》[5]研究是关于对“教学主张”缺失对有关教师“自”问题产生影响的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小课题”《中职校“四类”课程问题与有效对策——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6]是关于当前中职校专业教学,主要包括日常的专业教学(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课外技能兴趣小组辅导教学;国家、省、市技能大赛集训教学;单招高考专业教学(高职升学教学)四种课程教学方式呈现“四张皮”(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统筹性、融合性)问题的求解与论证结果。它们的研究流程都是:“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课题(问题即是课题,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设计(制定研究方案,实践中运用拟定方法)———研究过程(具体组织实施,问题得到解决)———研究结果(总结研究成果)”。这是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关事件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我评价、自主提升、自动追求教育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持续过程。

三、“小课题研究”就是“教育故事”吗

“教育故事”,即教育案例当中的一种类型。它是教育活动中的“当事人”、“实践者”——教师以故事的方式来叙述那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真人、真事、真情感的短文。这种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了教师对教育的解释和理解,它既不直接定义教育内涵(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的应然(做什么),只是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教育故事”是“小课题”研究成果的一种呈现方式,但是“小课题”研究不仅仅是对教育叙事、案例的表述,更是注重针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某些问题或话题进行持久关注和不断反思追问,并有效改进实践的研究性教育行为,其成果有完整的表述方式。一种是教育叙事研究,主要包括题目(简洁点题);引子(研究起因);背景(研究背景);事件(经过或调查的结果)[7]。笔者的“小课题”《我研故我乐——我的教科研之道》[8]研究便是对“教师教科研的成长之路”的困惑、路径、对策的一种系统的教育叙事研究。一种是陈述方式研究,主要包括研究题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样本选取),研究过程(简述),研究结果的分析,结果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应用的情况介绍等内容。笔者的“小课题”《中职校教学质量提升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基于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调研》[9]研究便是参加省教育厅关于“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有关课题组调研内容完整的陈述表达。

四、“小课题研究”就是“教育论文”吗

“教育论文”,即教师综合运用综合理论知识将平时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或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和讨论,没有固定的结构格式,呈现的写作形式也不尽相同。“小课题”研究成果呈现方式的表达也是多种多样的,小到教学案例、课堂实录、教育故事、田野笔记,大到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可以表现为抽象文字(如教育论文),也可以表现为具体的教具、学具,还可以通过真实的教育教学活动来表现课例、案例等。但关键的是,“小课题”研究还遵循自己的逻辑推理与研究规范。这是一个“研究——实践——调整——完善——实施”的过程。笔者的“小课题”《关于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调查报告——以Y市为例》[10]研究,是对中职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一个“调研分析——辨明道理——梳理经验——归纳知识——最后得出成果”的解决问题的程序、方法,它是一种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螺旋提升的过程。教师要善于从教学小事、教育小现象、管理小问题入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反驳假设,产生新的问题,并不断修正已有的论题解释,形成新的见解,并使得研究的问题对象发生预期的变化,与此同时,研究者本身也实现了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永和.将“个人课题”进行到底.江苏教育研究,2010(33).

[2] 尧逢品.微型科研课题价值及实现.教育科学论坛,2012(5).

[3] 周如俊.对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中“懵懂现象”的透视.教育科学论坛,2011(5).

[4] 周如俊.关于中职校教师教科研论文写作的问题分析与建议.中等职业教育,2012(7).

[5] 周如俊.当前教师教育“自”缺失问题的诊断与对策.教学与管理,2010(16)

[6] 周如俊.中职校“四类”课程问题与有效对策——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2(103).

[7] 刘桂辉.教师如何做叙事研究.中国教师,2006(8).

[8] 周如俊.我研故我乐——我的科研之道.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1).

[9] 周如俊.中职校教学质量提升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基于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调研.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2(1).

中国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体系;述评

作者简介:喻忠恩(1970-),男,江西彭泽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育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9-0030-06

黄炎培(1878-1965),著名教育思想家,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创始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实践的奠基人。作为一位极有建树的教育思想家,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在较长一个时期内没有受到学术界足够的重视,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逐渐成为国内职业教育界关注与研究的对象。

黄炎培及其职业教育思想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与研究,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黄炎培及其职业教育思想在历史中形成的巨大影响使然。教育思想理论家舒新城曾说过:“中国近现代各种教育思想在实际上之影响,无有出乎职业教育思想之外者。”[1]鉴于黄炎培在现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所处的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黄炎培理及其职业教育思想在一个学术研究已恢复正常的时所当然受到人们的关注。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而职业教育发展又面临着内涵发展乏力、改革举措低效等现实困境,人们迫切需要从前人的思想、理论与智慧中寻找答案或参考答案。

简言之,不管中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方向如何、采取何种发展策略,是“照着做”还是“接着做”,近代职业教育思潮及其代表人物黄炎培是我们不应也无法回避的课题。因此,整理、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的成果,对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对于推进当下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不无裨益。

一、成果综述

关于近三十年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的相关成果,笔者从论文、专著(编著)、文集以及资料整理等三方面进行简要的综述。

(一)学术论文

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成果中,数量最大的当属期刊论文。在中国期刊网收录自1980年至今的相关论文库中,输入关键词“黄炎培”,搜索到的文章数达到2299篇;输入篇名“黄炎培”,可搜索文章915篇;输入篇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可搜索文章647篇。从论文数量来看,黄炎培研究弱于同时代的蔡元培、陶行知、梁漱溟等中国现代教育思想家,但远多于张伯苓、晏阳初、蒋梦麟、陈鹤琴等人。由此可见,黄炎培研究已经成为当代学术界关注的重要对象,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又是黄炎培研究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在期刊公开发表的论文外,国内还出版了一系列论文集。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朱宗震等主编的《黄炎培研究文集》。该文集首辑于1997年出版,到目前已出版四辑,分别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文汇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文集收集了不同时期史学、教育学等领域研究人员撰写的研究论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关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或实践研究的。2007年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中心整理了由潘懋元、田正平、范唯、马树超等国内教育学界专家学者撰写的12篇文章,编成论文集《溯源与创新――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推进新时期高职特色发展》,这些论文基本代表了这一时期教育学术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的成果。此外,还有一系列不同时期的黄炎培职业教育研讨会的会议论文集。其中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参与编辑的有,1987年由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讨会专刊(1987)》,1988年由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的《黄炎培先生诞生110周年、中华职业教育社立社70周年纪念刊》等。由地方中华职业教育社或有关研究机构组织的研讨会的论文不在少数,其中相当一部分论文没有公开在纸质期刊发表或结集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研究著作

对黄炎培教育思想体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研究的专著是田正平的《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其中有专章讨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体的内容、发展阶段以及特点。许纪霖专著《无穷的困惑:黄炎培、张君劢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8)是作者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所做的个案研究,在部分章节对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的进行较深入的分析。范旭欣专著《论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陈广庆主编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红旗出版社出版,2006)、唐永泽主编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评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分别系统地介绍、分析了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的基本构成、发展轨迹、基本特点以及对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与意义。

一系列关于黄炎培的综合性的研究也多涉及其职业教育思想及实践。如王华斌的《黄炎培传》(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上海浦东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故居管理所的《黄炎培在浦东》(红旗出版社,1995),王华斌、王燕子的《黄炎培》(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陈伟忠、杨正德的《黄炎培故事》(文汇出版社,2000),尚丁的《黄炎培》(群言出版社,2012),谢长法的《黄炎培画传》(四川教育出版社,2012),黄方毅的《忆父文集:黄炎培与周期率对话》(人民出版社,2012)。这些综合性著作(编著),不能称作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作品,主要对黄炎培的生平事迹进行了写实性的描述,但其中亦不乏有价值的理论分析以及珍贵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资料。

另外,由于黄炎培在20世纪中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突出地位,几乎所有的中国教育史著作都要不可避免地论述到黄炎培及其职业教育思想,其中多数相关论著中大多单列章节就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进行介绍与讨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田正平的《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六卷),孙培青的《中国教育史》,郭齐家的《中国教育思想史》,黄嘉树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陈学恂的《中国教育史研究》,王炳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历史传统与基础》,熊明安的《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以及李桂林的《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等。

(三)资料整理

中华职业教育社编四卷本《黄炎培教育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是迄今为止国内收集黄炎培教育作品最齐全的资料工具用书,在学术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此前后,还有一些文选性质的工具书出版。代表性的有,中华职业教育社的《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田正平、李笑贤的《黄炎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成思危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红旗出版社,2006),冯克诚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2006),中华职业教育社安徽省分社、安徽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的《陶行知、黄炎培、徐特立、陈鹤琴教育文选》(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等。这些文选收录了黄炎培自1907至1949年间的重要代表作,内容涉及论文、演讲、书信、报告、序跋、诗歌以及部分著作的节录。

此外,1985年文史资料出版社出版了许汉三编纂的《黄炎培年谱》。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整理、华文出版社出版的10卷本的《黄炎培日记》的整理出版(截止于1949年底)于2008年出版发行。同年,由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等整理编辑的《黄炎培来往书信选辑》于2008年作为内部资料印行。这些资料的整理出版,极大地丰富了黄炎培研究的史实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在网络媒体时代,网站是一个受众面广、信息包容量大的载体。“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资料文库”、“黄炎培纪念馆”等网站也为黄炎培研究资料的整理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这些网站也不仅提供了定数量可观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相关史料,也为国人了解黄炎培及其普及黄炎培教育思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研究特点

综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从最初的“学院派”研究逐渐向“大众化”研究过渡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一)研究阶段的时效性

从总的趋势来看,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呈现增长的态势,但是时效性非常明显。从中国期刊网文库所收录论文的发表时间分布上看,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100周年以及黄炎培诞辰130周年前后,比较集中。其中,仅2009年发表的相关论文多达151篇;而专著和资料出版也比较集中于2006-2008年。最近几年,无论是、专著出版,还是资料整理,都处于下降的态势。

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有赖于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不断地坚持向前推进。与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等教育家及其思想研究相比,这种时效性、波动性比较明显。这一方面固然说明了我国当代学术界跟风式研究的学术风气,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还未进入稳定、成熟的发展阶段。

(二)研究群体的多元化

高校教育理论研究界尤其是教育史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员较早也较深入地开展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开创了一个划时代意义的范式。他们包括国内几大师范大学教育史专业或历史专业博士、硕士点的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代表性的学者是田正平、熊贤君、高奇等。不过,由于年龄精力、学术旨趣等方面的原因,能够持续续坚守在这一领域的中老年专家学者已经越来越少。

相关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逐渐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领域的新生力量。到目前为止,已有2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撰写了这一领域的学位论文。相对而言,这些专业人员具有理论功底、研究方法以及学术态度等方面的优势,他们的研究成果数量虽然不算多,但其研究成果史料扎实、立论有据、观点鲜明,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准,在当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领域中发挥着支柱性的作用与影响。

近些年来,在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极力推动之下,各级地方中华职教社分社的日益增多,其成员规模也快速扩大;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理论研究,类似“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所”或“中心”之类的研究机构日益增多,研究黄炎培思想与实践的队伍也开始不断壮大。此外,由于职业教育已经成为近十多年来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越来越多的其他专业学科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也加入到这一研究群体中来,从而大大充实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队伍,同时也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

(三)研究内容的细分化

如前所述,前期的研究体现了明显的专业化、“学院派”特征。作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拓荒者”,他们的研究路径主要是,结合晚清民国时期的大背景,在黄炎培原著文本研究的基础上,着力于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做基础性的、宏观性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几个方面: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发展阶段,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特征,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等。

近些年来的研究内容明显出现了“细化”的特点。一方面,随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队伍的不断扩大,人们需要在原有基础性、宏观性的研究范畴之外寻找更多的新领域、新角度以求自身的学术研究空间,因此尽管研究领域的选择面在不断地扩大,但着力点却越来越微观。从这一时期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专著(编著)来看,研究者除了少数继续试图深化老一辈专家学者前期的研究外,更多的研究是在做“填补空白”的工作,即将研究兴趣点放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体系中前人没有涉足或研究比较薄弱的地方,甚至还出现了一些交叉学科性质的研究成果。

(四)研究取向的“务实化”

如果说前期的研究者更注重对原著文本的解读与研究,近些年来研究者的价值取向越来越趋于“经世致用”,即更多结合当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问题而开展相关研究。很显然,这与职业教育在当前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密切相关,人们试图从前人的智慧中得到启发而去解决现实中的职业教育发展难题。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标题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的意义”或近似标题的是发表数量最的论文,也是学位论文以及专著(编著)的重要内容。比如,针对当下职业教育关门办学、人才培养不高的问题,相当一部分研究者根据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提出职业教育的“社会性”要求,试图推动旨在整合社会资源的“大职教”的发展。又如,针对目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偏差问题,许多研究者结合黄炎培的个性发展人才观,提出从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此外,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黄炎培的职业指导理论,黄炎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等,

三、存在问题

今天中国的职业教育界对于黄炎培的熟知程度,说到了言职教必称黄炎培的地步是不为过的。但毋庸讳言的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还很不成熟,绝大多数的论文、专著(编著)的学术水平不高,非但没有真正深刻地认识到黄炎培的思想真谛和精髓,反复阐述一些业已成为常识的理论见解,同时不可避免地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的一些重要观点给忽略了,从而呈现在今人面前的黄炎培仅仅是一位见解平庸的教育者形象。

与前述同时代的其他教育家及其思想研究相比,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质量还有较大的距离;与黄炎培其他方面的研究相比,也还存在着明显的水平差距。既缺乏像朱宗震、俞润生这样功底扎实且相对专注于黄炎培研究的学者,也缺乏像《无穷的困惑:黄炎培、张君劢与现代中国》(许纪霖著)、《黄炎培与国民参政会》(王凤青著)这样系统而深入的高水平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理论研究还不深入。这种初期阶段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创性不足

较早期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的同时,也成为了后人继续深入研究的一个无形的障碍。从现有研究成果的观点、结论的角度来看,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者绝大多数缺乏基于独立思考之上的原创性,在对作为学术界权威人士的早期研究者的解读亦步亦趋中迷失了全面、深刻认知的方向。

仅以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研究为例。这是近年来学术界试图深入讨论的重点问题。但是,绝大多数论者只强调黄炎培所论述的职业教育“社会化”要求,即职业教育应与社会相结合,应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而对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形式社会化、多样化要求没有足够的关注,更忽视了黄炎培当时所强调的以改造社会为职业教育创造环境的原意。事实上,在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造成职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的背景下,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之时更强调的是后者。诚然,在此之前的学术前辈确未曾系统地论述过这个问题,但是作为后学不能仅囿于前人的陈说而裹足不前,一任黄炎培的这一观点被狭隘地解读。

学术进步的最重要表现是不断超越前人所取得的成绩。囿于“我注六经”的乡愿式研究只能导致研究的学术矮化。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当代的研究者无意或无力去超越前辈已达到的研究高度,以致于裹足不前、陈陈相因,窒息了学术研究应有的生命与活力。

(二)系统性不够

中观、微观研究是当代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也是不断推进相关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其潜在的弊端也是明显的,即对某些中观、微观问题的过分专注而影响对整体思想体系的把握,论者往往只能就事论事,尤其是脱离研究对象的特定的历史条件而造成对研究对象的误读,这样反而不利于研究水准的整体提高。从现有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的成果来看,多数作品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导致对黄炎培某些观点的误读。

比如有论者提出,“在《办职业教育须下三大决心》里,(黄炎培)主张‘办职业教育须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但是由于他世界观的影响和所处的社会地位的限制,尽管在主观上,他力图通过职业教育解决中下层人民的生计问题,并且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确实起过一定作用。但实质上他仍然是按照资产阶级的意图来办学设厂的,‘总是为资本家增加获得利润的有利条件’。”[2]

引用这些话确实是黄炎培所说的。但是我们今天在理解他所说的这些话的时候,一是要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如果今天还以当时的政治观点与思维来解读这些话,并以此作为评价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实践的依据,其结论是荒谬的。二是要结合黄炎培关于这一问题表述的前后文,了解其真实意思。黄炎培在同文中又明确表示,“职业教育,不但是资本制度下的产物,而且还是封建制度下的产物,但它本身是平民化的,是为解决平民生计问题而产生出来的,是进步的。”事实上,前者可以认为是黄炎培的政治表态,后者则表明了他对职业教育的真实态度并据此力争职业教育在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地位。如果不用联系的观点来进行研究,不仅很容易造成对黄炎培的误读,也容对读者产生误导。

(三)功利性过强

理论研究的“经世致用”化,表明了实践对理论研究产生了需求。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走出书斋,关注当下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学术进步的表现。但是,成熟的学术研究是理论走出书斋基础和前提。如果前提不充分,片面强调“六经注我”,很容易造成对研究对象的扭曲,从而丧失学术研究的底线,也不可能具备理论应有的现实指导意义。

比如在对黄炎培关于人的个性化发展的问题上,比较多的论者有意或无意将其片面理解,对黄炎培的相关观点任意裁剪、为我所用。在强调职业教育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时,以中华职业教育社早期的教育宗旨为佐证;而当需要论者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时,则用30年代的教育宗旨作为依据。其实在职业教育谋求个性化发展和谋生技能发展的目的之间,黄炎培的态度是比较复杂的,相较而言更倾向于后者,而对前者是本着有保留的支持态度。黄炎培不止一次地说,“苟并个人生活之力而不具,而尚与言精神事业乎,而尚与言社会事业乎?职业教育之效能,非止为个人谋生活,而个人固明明藉以得生活者。以啖饭教育概职业教育,其说固失之粗浮,高视职业教育,乃至薄啖饭教育而不言,其说亦邻于虚骄。”[3]黄炎培始终都是在“乐业”的前提下讨论个性发展的,片面的、功利的引用都会曲解他的真实意思。

还有一种功利性的表现是,在已经发表的成果中,存在数量不小的发表在非专业杂志上的篇幅短小、“点到即止”的应付式的论文。这些论文中的绝大多数在缺乏必要的论证的情况下,只作一般的叙述与评价,甚至随意发挥,为写论文而写论文的现象比较突出。

笔者认为,造成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水平不够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资料整理的滞后。一方面表现为资料零散。除了有重印黄炎培早年出版的单行本,还有各种后人整理的文选,而这些文选不全面且交叉重叠较多。此外,还有一系列的作品没有被收集到已出版的文选之中。如果能整理出版一套系统的《黄炎培全集》,应大有益于研究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表现为资料不完备,资料的整理工作滞后于研究的需要。如《黄炎培日记》到目前只整理到1949年。资料的不完备给人们全面了解、研究黄炎培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更重要的是,从事研究的专业队伍结构出现断层。在任何学科领域的研究中,研究者是最关键的因素。如前所述,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队伍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由于教育史学科式微等原因,研究者的专业背景、职业背景越来越多元化,整个研究队伍的专业学术成分不断地被稀释。毋庸讳言的是,目前充当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主力军的主要是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职业类院校中的一线教师。一般来说,当学术研究领域内的某一对象开始成为人们争相关注的“明星”之时,往往是这一领域的研究走向平庸化的开始。

四、一点思考

观照我国职业教育当下的发展现状,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尽管我国职业教育比现代普通教育开创的时间更早,在我国历时已整整150年,但我们的职业教育发展仍然难以适应新型工业化的需要,仍然难以适应广大学子成才的需要。可以说,黄炎培所处的那个时代的许多问题,到今天为止我们依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而另一方面,我们今天遇到的许多难题,黄炎培在他那个时代就开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因此,研究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为当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是当代学术界的重要使命。

如何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方面取得更有成效的突破?笔者认为,官方的推动固然对学术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关键还在于研究队伍的自律、自觉以及自我成长。笔者认为,作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者,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应有所努力。

(一)在研读原著上下功夫

研读原典是深刻了解、理解思想家,并由此汲取其思想精华的前提。对于黄炎培原著缺乏足够的研读,尤其是对于其中较多的资料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也是导致研究陈陈相因的重要原因。从现有成果的文献引用可以看出,论者使用较多的是《论著选》和《文萃》,本来四卷本的《黄炎培教育文集》所收集的作品相对齐全得多,但引用相对少。至于十卷本的《黄炎培日记》,内容详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引用者寥寥。这说明多数论者只乐于利用最便捷的资料,而不愿意在研读原著上下功夫。

笔者认为,欲提高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的水平与质量,我们需要对现有史料进行深入的、全面的解读。不仅要研读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观点性的文字,还应善于从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中把握、提炼其思想实质和理论精髓。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了解真实的黄炎培及其教育思想的真实内容,才能真正为当下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资源。

(二)勇于突破现有的研究范式

如前所述,目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者主要还是将上个世纪90年代的学术成果视为圭臬。这种认识、解读在当时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条件下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作为基础性的研究其深度仍有所欠缺。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应该突破平面解读的研究范式,建立多元化的解读路径。

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体系为例。笔者认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框架是以其民族主义、科学主义以及人道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的。基于这三个方面,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构建于职业教育与国家、与社会以及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上,进而提出解决职业教育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一系列问题,从而系统地、全面地诠释了职业教育体系所包含的内涵、方法、宗旨。而黄炎培所有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观点,均可以在此框架下得到合乎逻辑的理解。

学术创新不是简单的别出心裁,也不是刻意的追求新奇,而是为了更好地接近与把握真实的理论。上述解读方式固然是笔者在学习、研读黄炎培作品过程中的体会和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的一种尝试性的解读。这种尝试未必就比现有的认知更科学或合理,但是这种努力对于研究者提高研究水平而言确是有意义且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29:218.

[2]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奋斗三十二年发见的新生命[M]//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231.

[3]黄炎培.职业教育谈[M]//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集(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254.

[4]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集(一―四)[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5]田正平,周志毅.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6]许纪霖.无穷的困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7]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8]陈广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9]朱宗震,等.黄炎培研究文集(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上一篇:职业发展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家校合作教育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