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管理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09 17:30:52

制造业管理培训

制造业管理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武汉城市圈

一、引言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正式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试验区,试验区的设立,意味着对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严格限制,意味着武汉市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顺利实施必须大力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方针。企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部分,而数量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已成为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能否实现的关键标志。研究武汉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实证分析

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为“8+1武汉城市圈”(黄石、黄冈、孝感、鄂州、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和武汉)圈内城市的部分中小企业;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8份;在样本企业的行业选择方面,针对圈内城市的中小企业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主要包括制造业及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业、社会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以及电气能源业等6个行业;分层标准以圈内城市的行业和地区划分为基础,目的在于使每个城市的样本企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一)信息化建设项目

样本企业在用信息化项目排名靠前的分别为自主企业网站、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CAPP)及办公自动化系统(OA),其余信息化项目的应用率均不足30%。在建信息化项目排名第一的为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占样本总数的17%,其余信息化项目的在建率则处于9―16%这一区间内。根据诺兰模型提出的信息系统阶段划分标准,目前武汉城市圈中小企业信息化处于蔓延阶段向控制阶段的过渡时期。

(二)信息化制约因素

关于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困难,被调查企业认为资金缺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以及技术人才缺乏是目前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比例分别占到了62%、59%和55%。其他困难因素还包括内部业务流程不规范、政府政策支持不够和企业领导不够重视等。

(三)信息化建设模式

企业信息化的推广过程中,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上下同行三种模式,在被调查企业中,59%的企业认为领导层是企业最需要接受信息化服务的人员,其次分别为管理干部、信息主管、市场经理和一般员工,比例分别为51%、49%、41%和12%,反映出企业对信息化实施前景存在较大地不确定性,比较倾向于由领导层发起的自上而下的信息化建设模式。

(四)信息化需求状况

调查发现,企业最需要信息化管理的培训,所占比例达到了66%,以下依次为财务管理培训、客户关系管理培训以及电子商务培训,比例为47%、44%、40%。

政府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利推动者,现阶段,68%企业最希望相关职能部门能提供信息技术培训,而信息化建设咨询诊断、项目评估咨询和建设项目监理的需求比例分别为50%、26%和23%。

(五)信息化建设行业特点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不同行业具体的在用信息化项目存在较大差异。制造业及建筑业企业建有自主网站、财务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系统的比例超过了50%,其余项目在用率均低于40%;交通运输邮电业企业建有自主网站、财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OA)的比例都在42%以上,其余在用率不足30%;批发零售业和社会服务业自主网站的在用率较高,分别达到了75%、62%;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自主网站、财务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系统的应用比例都达到了90%,办公自动化系统(OA)和网络营销的应用率也在50%以上。电气能源业的自主网站、办公自动化系统(OA)、产品数据管理(PDM)、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在用水平较高,均超过了半数。

三、基本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一是层次越低的项目建设和使用状况越好,如企业自主网站的在用率为68%,在建率达到10%;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CAPP)、办公自动化系统(OA),其在用率、在建率以及计划采用率为60%;ERP、CRM、SCM、PLM和HRMS等高级信息化解决方案的使用率未超过20%。二是不同行业间信息化建设进度的差异较大,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电气能源业、制造业及建筑业的信息化项目应用率高于其他行业。

(二)对策建议

1、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认识。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业要从建设“两型社会”的高度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已开展工作的基础上,大力宣传信息化示范企业的成功经验,用典型引导观念,以先进带动应用,以应用促进发展。

2、选择重点分行业推进。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等“两型产业”,鼓励先进信息技术在两型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工艺设计、市场营销等领域的应用和集成,形成示范效应,从而带动传统产业领域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升级步伐。

3、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加快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此基础上逐渐实现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和政府指导的层次过渡。通过政府扶持信息化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道路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化服务机构的作用,搭建融资担保、人才培训、信息网络和技术支持等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综合性、个性化的信息化服务。

参考文献:

①武汉市企业信息化推进中心.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指南[Z].2006

(本文系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两化融合背景下湖北信息产业创新能力的调查与测度”阶段性成果)

制造业管理培训范文第2篇

2010年刚加入Kelly Services的时候,张毓敏的身份是助理猎头顾问,半年之后因为业绩出色,他升职独立顾问――那是张毓敏踏入职场的第三年,也是做猎头的第三年。

作为学法律的男生,张毓敏的职业理想有点儿特别,“我在大四那年就想好了,将来要去外资公司做人力资源”。

而之所以有这么个理想,又全是因为一款当年很多男生都爱玩的游戏――《足球经理》。因为要在游戏过程当中不断买卖球员,经营球队,张毓敏逐渐对面试、招聘、绩效考核以及薪酬体系产生了兴趣,最初的一些对人力资源工作的认识也是从游戏里得来。

于是在同班同学备考律师和公务员的时候,张毓敏开始找人力资源岗位的工作。结果是意料当中的失败,“主要是专业完全不对口吧,另外很多公司对HR岗位也更偏向女生”。张毓敏觉得自己应该调整方向,考虑之后他选择投猎头公司,“还是在HR这个大的范畴内,我觉得自己也比较擅长跟人沟通”。

最终,张毓敏在一家本土的猎头公司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公司比较小,但还算专业,他的具体工作是负责制造业的人才搜索。从如何打一通Cold Call开始,张毓敏从零学习猎头的工作技巧,包括如何面试候选人,如何制作报告,如何跟客户沟通等一系列能力――对他来说,这就像是一堂艰苦但具有决定性的职场起步课,因为“总算入行了”。

半年之后,张毓敏跳槽到一家外资猎头公司,得以接受到更多系统化的专业培训,“在那之前还只是寻找候选人,这之后我终于从搜索到面试到评估全程介入了,觉得很带劲”。他当时的主管顾问是一位来自英国的女士,也正是她的观点影响了张毓敏,让他后来致力于培训工作,“她告诉我,猎头应该是一个职场伙伴的角色,只有抱着帮助候选人的心态才能在这个高压的职业里获得快乐”。

所以2011年底,当Kelly Services公司内部设立管理培训师职位时,张毓敏觉得这或许是一个比专业顾问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我可以帮助更多顾问优化自己的工作,同时也是对保持业界基本职业水准的某种努力吧。”

和做顾问不同,培训师更多的工作在于观察和思考。张毓敏说他平时会非常留心观察日常同事所碰到的问题,然后思考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我一般会把课程安排在周二到周四,周二之前我会很用心地设计课程环节,希望每次都是新鲜有趣的形式”。他还为公司每位同事都制作了一个培训手册,“我把手册设计成活页形式,相当于把参加培训然后获得提升的过程具象化了,大家都很有成就感。”

制造业管理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产学研战略联盟;联盟能力;联盟绩效;联盟管理工具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略联盟几乎以几何级数增长。随着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逐步建立,企业对产学研战略联盟的需求日益强烈。产学研战略联盟在推动我国科技进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是实现产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手段,也是快速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重要措施。但总体看来,产学研战略联盟效果却不甚理想,联盟的失败率居高不下。传统研究将这一现象归因于企业与高校在合作过程中需求对接不畅、合作动力不足等。事实上,更大的原因在于联盟管理水平低下,许多企业未能建立起充分的能力来管理联盟。

一、产学研战略联盟能力体系构建

(一)联盟能力

Heimefiks(2002)指出联盟能力是在组织中不可转移的隐性资源,是能够促进企业识别伙伴、建立关系或重构联盟以及联盟网络的能力的微观机制,它有提升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源的潜力。Kale&Singh(1999)认为企业专有的联盟能力可使企业持续地在联盟中产生高于平均水平的租金。这里将联盟能力定义为联盟中能优化现有资源配置的一套微观机制和联盟管理技巧,它主要包括以下惯例:识别有价值的联盟机会和好的伙伴、利用合适的治理机制和管理工具、发展企业间知识共享路径、进行必要的联盟管理培训、及时调整伙伴关系等。

(二)产学研战略联盟能力

对产学研战略联盟的传统研究多关注双边层次的联盟管理,主要集中于联盟治理结构、契约关系、伙伴融合度等方面。双边联盟的研究对只有少数联盟的小企业比较适用。但现实中,很多大企业都与多个产学机构建立了多个联盟体,形成庞大的联盟网络,传统的双边联盟管理方法在此显得日益捉襟见肘。为此,本文提出以联盟网络为分析对象的基于联盟能力视角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研究框架。联盟能力视角主要研究企业内在的难以被买卖和复制的特质,如管理过程、管理工具和惯例、伙伴选择标准等。

二、问卷调查与分析

(一)样本选取背景

本文对国内16家联盟主体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以从联盟能力角度考察产学研战略联盟状况。这些被调研的主体企业都是有一定联盟经验的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同时,借用联合国大学马斯特里赫特创新与技术经济研究院对战略联盟专家协会会员企业的问卷研究项目的统计结果进行国际比较分析。对国内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联盟在实现公司战略目标方面的重要性已得到公认;制造业产学研战略联盟活跃一些,非制造业相对较少,可能是因为技术创新在制造业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双边联盟多,多边联盟和联盟网络少,说明我国现有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只建立了少数联盟的企业联盟成功率较高,拥有联盟的数量很多的企业联盟成功率却不理想。其原因是,不同的组织需要不同的联盟能力。一个只有少数几个不太重要的联盟的企业可能不需要发展广泛的联盟能力,但如果一个企业拥有众多复杂的联盟,它就需要尽可能广泛地发展联盟的能力,这也说明我国企业管理复杂联盟网络的能力严重不足。(二)联盟管理工具调查分析

制造业管理培训范文第4篇

(一)联盟能力

Heimefiks(2002)指出联盟能力是在组织中不可转移的隐性资源,是能够促进企业识别伙伴、建立关系或重构联盟以及联盟网络的能力的微观机制,它有提升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源的潜力。Kale&Singh(1999)认为企业专有的联盟能力可使企业持续地在联盟中产生高于平均水平的租金。这里将联盟能力定义为联盟中能优化现有资源配置的一套微观机制和联盟管理技巧,它主要包括以下惯例:识别有价值的联盟机会和好的伙伴、利用合适的治理机制和管理工具、发展企业间知识共享路径、进行必要的联盟管理培训、及时调整伙伴关系等。

(二)产学研战略联盟能力

对产学研战略联盟的传统研究多关注双边层次的联盟管理,主要集中于联盟治理结构、契约关系、伙伴融合度等方面。双边联盟的研究对只有少数联盟的小企业比较适用。但现实中,很多大企业都与多个产学机构建立了多个联盟体,形成庞大的联盟网络,传统的双边联盟管理方法在此显得日益捉襟见肘。为此,本文提出以联盟网络为分析对象的基于联盟能力视角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研究框架。联盟能力视角主要研究企业内在的难以被买卖和复制的特质,如管理过程、管理工具和惯例、伙伴选择标准等。

二、问卷调查与分析

(一)样本选取背景

本文对国内16家联盟主体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以从联盟能力角度考察产学研战略联盟状况。这些被调研的主体企业都是有一定联盟经验的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同时,借用联合国大学马斯特里赫特创新与技术经济研究院对战略联盟专家协会会员企业的问卷研究项目的统计结果进行国际比较分析。对国内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联盟在实现公司战略目标方面的重要性已得到公认;制造业产学研战略联盟活跃一些,非制造业相对较少,可能是因为技术创新在制造业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双边联盟多,多边联盟和联盟网络少,说明我国现有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只建立了少数联盟的企业联盟成功率较高,拥有联盟的数量很多的企业联盟成功率却不理想。其原因是,不同的组织需要不同的联盟能力。一个只有少数几个不太重要的联盟的企业可能不需要发展广泛的联盟能力,但如果一个企业拥有众多复杂的联盟,它就需要尽可能广泛地发展联盟的能力,这也说明我国企业管理复杂联盟网络的能力严重不足。

(二)联盟管理工具调查分析

联盟管理工具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记录过去的联盟经验,注明联盟成功的各个细节,构建联盟数据库和内部网络,建立联盟培训系统,为以后的学习和联盟管理建立一个标准的平台。联盟管理工具包括:第一,联盟经济导向工具。规范化、标准化的联盟信息系统是联盟经济导向工具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包括联盟内部知识共享平台、联盟数据库、联盟手册和联盟内部互联网。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企业在这方面稍微弱于欧美企业,特别是建有产学研联盟数据库的企业所占比重很少,对联盟经验、信息和知识的传播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第二,联盟评价工具。主要包括对联盟成功率的测评、对单个联盟的非系统化评估、对企业不同产学研联盟的比较评估和对联盟贡献率的整体评价。经常性地通过一套正式的方法对不同联盟进行评估和比较,可获得显著的学习效果,而且在评估的同时也使联盟知识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做的工作还很好。第三,联盟管理培训工具。许多学者指出“隐性知识”,如联盟知识和经验,可通过培训传播给管理人员。联盟培训系统是联盟技巧得以扩展的重要途径和联盟管理人员交流的重要场所。研究数据也表明,使用联盟培训可以提高企业联盟的成功率。调查显示,现在我国企业虽然很重视培训,开展的各种各样的培训很多,但对产学研联盟的培训却很少。第四,伙伴合作与学习工具。对产学研联盟伙伴选择的规划和管理是许多高绩效产学研联盟企业的一个重要工具,糟糕的伙伴选择是引起产学研战略联盟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企业在制定标准化的伙伴选择流程方面还有待加强。我国企业应该学习在组建联盟的过程中就关注自己与联盟伙伴的匹配性;在联盟运行中加强与伙伴之间的沟通,以更好地获得伙伴的信任和承诺。第五,职能的设立。在西方,联盟部门的设立和联盟经理职业的存在被许多企业证明是改进和提高联盟绩效的一个关键要素(Geert,2002)。但被调查的中国企业中无一成立专职的联盟管理部门,也没有专职的联盟经理或联盟专家业。第六,公司内部联盟管理方法。由于我国没有专职的联盟管理部门和联盟经理,在实践中缺乏高效的批准流程,大大影响了联盟运作的效率。同时,由于我国企业不太重视与联盟绩效挂钩的经理人报酬和奖金,对联盟从业人员激励不够,从而对积极有效地推动联盟管理工作构成了一定的障碍。第七,外部伙伴。相比于欧美企业,我国企业更多地依赖于聘请外部咨询机构、财务专家、法律顾问和冲突解决的仲裁机构。聘请外部专家固然重要,但管理联盟的根本还在于从企业内部、企业自身和企业文化上重视联盟和联盟管理工具的使用。表1显示了拥有各种联盟管理工具的企业在所选问卷调查样本中所占的比例。其中,国外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大学马斯特里赫特创新与技术研究中心对ASAP(战略联盟专家协会)会员企业的问卷研究项目的统计结果,该数据库涉及200余家欧美企业的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本文仅抽取其30个产学研战略联盟的主体企业的样本进行分析。摘要:本文从联盟能力视角对产学研战略联盟进行分析,运用问卷和访谈调研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详细分析了联盟能力管理在提高产学研战略联盟成功率方面的积极表现。联盟能力主要体现在联盟管理工具的运用和合作伙伴选择标准两方面,其中联盟管理工具的完善与成熟与否是衡量企业联盟管理能力的最重要指标。

制造业管理培训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从联盟能力视角对产学研战略联盟进行分析,运用问卷和访谈调研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详细分析了联盟能力管理在提高产学研战略联盟成功率方面的积极表现。联盟能力主要体现在联盟管理工具的运用和合作伙伴选择标准两方面,其中联盟管理工具的完善与成熟与否是衡量企业联盟管理能力的最重要指标。

关键词:产学研战略联盟;联盟能力;联盟绩效;联盟管理工具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略联盟几乎以几何级数增长。随着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逐步建立,企业对产学研战略联盟的需求日益强烈。产学研战略联盟在推动我国科技进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是实现产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手段,也是快速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重要措施。但总体看来,产学研战略联盟效果却不甚理想,联盟的失败率居高不下。传统研究将这一现象归因于企业与高校在合作过程中需求对接不畅、合作动力不足等。事实上,更大的原因在于联盟管理水平低下,许多企业未能建立起充分的能力来管理联盟。

一、产学研战略联盟能力体系构建

(一)联盟能力

heimefiks(2002)指出联盟能力是在组织中不可转移的隐性资源,是能够促进企业识别伙伴、建立关系或重构联盟以及联盟网络的能力的微观机制,它有提升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源的潜力。kale&singh(1999)认为企业专有的联盟能力可使企业持续地在联盟中产生高于平均水平的租金。这里将联盟能力定义为联盟中能优化现有资源配置的一套微观机制和联盟管理技巧,它主要包括以下惯例:识别有价值的联盟机会和好的伙伴、利用合适的治理机制和管理工具、发展企业间知识共享路径、进行必要的联盟管理培训、及时调整伙伴关系等。

(二)产学研战略联盟能力

对产学研战略联盟的传统研究多关注双边层次的联盟管理,主要集中于联盟治理结构、契约关系、伙伴融合度等方面。双边联盟的研究对只有少数联盟的小企业比较适用。但现实中,很多大企业都与多个产学机构建立了多个联盟体,形成庞大的联盟网络,传统的双边联盟管理方法在此显得日益捉襟见肘。为此,本文提出以联盟网络为分析对象的基于联盟能力视角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研究框架。联盟能力视角主要研究企业内在的难以被买卖和复制的特质,如管理过程、管理工具和惯例、伙伴选择标准等。

二、问卷调查与分析

(一)样本选取背景

本文对国内16家联盟主体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以从联盟能力角度考察产学研战略联盟状况。这些被调研的主体企业都是有一定联盟经验的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同时,借用联合国大学马斯特里赫特创新与技术经济研究院对战略联盟专家协会会员企业的问卷研究项目的统计结果进行国际比较分析。对国内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联盟在实现公司战略目标方面的重要性已得到公认;制造业产学研战略联盟活跃一些,非制造业相对较少,可能是因为技术创新在制造业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双边联盟多,多边联盟和联盟网络少,说明我国现有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只建立了少数联盟的企业联盟成功率较高,拥有联盟的数量很多的企业联盟成功率却不理想。其原因是,不同的组织需要不同的联盟能力。一个只有少数几个不太重要的联盟的企业可能不需要发展广泛的联盟能力,但如果一个企业拥有众多复杂的联盟,它就需要尽可能广泛地发展联盟的能力,这也说明我国企业管理复杂联盟网络的能力严重不足。

(二)联盟管理工具调查分析

制造业管理培训范文第6篇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物流只是物资管理和物流管理,不是一个产业,但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大量产品配送的流通,科技信息化手段的提升,行业标准化流程的制定,使物流不仅成为一个产业,而且成为一个支柱产业,并且像投入,生产和消费一样,形成了一个支柱产业群。

物流业发展的基础和目标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北京市社会物流总额达4.1万亿元,近3年年均增长27%。按照“十一五”规划,北京物流业已基本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互为补充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和“三环、五带,多中心”的物流节点布局。

今年年初,北京等46个城市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北京市的示范内容为:城市统一配送,农产品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国际物流和绿色物流等。

为了打造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北京市制定了发展现代物流示范城市的《实施方案》,方案确定了物流业发展目标,全市社会物流总额到2011年要突破7万亿元;其中,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要达到12%左右,物流业产值到2011年突破600亿元,使其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促进双方战略合作,有利于制造产业升级和物流业服务能力的提升。

《实施方案》提出了六项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基地功能。二是完善城市配送网络,建立应急物流体系。三是引进,培育品牌企业,加快结构优化调整。四是推进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联动发展,提升物流发展的社会化程度。五是强化区域深度合作,拓展物流业发展空间。六是打造三大平台,建立物流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三大平台”即政策,科技和信息支撑平台。同时,北京市还将重点培育一批品牌物流企业。到2011年,重点培育年营业收入百亿元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3―5家:培育年营业收入超5亿元的第三方物流企业5―10家;培育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食品、烟草、汽车等专业化物流企业10―15家。为达到物流业的发展目标,北京市将重点做好提升物流基地功能、引进和培育品牌企业、推进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联动等六项主要工作。其中,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基地功能,是启动发展规划的首项工作。

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制造业是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和基础。据统计,2008年制造业物流总额占全社会物流总额的88.8%。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制造企业外包物流业务,物流企业承接制造业物流的一体化运作,对于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实现重点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和分工调整的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仍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低,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因此,进一步推动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已成为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促使制造企业实施流程再造,整合、分离,外包物流业务,实行专业化运作,优化供应链资源配置,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制造业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有利于提高物流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目前我国多数物流企业仅能提供运输,仓储等一个或几个环节的物流服务,尚不具备提出制造业供应链解决方案,实行一体化物流管理的能力。物流业服务能力还难以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制造业物流因其包含采购、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又具有各自的行业特点,成为物流运作中最为复杂的领域。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促使物流企业参与制造企业的供应链运作,可以通过服务功能的整合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一体化物流管理能力,通过优化社会物流资源配置,提高全社会的物流运作效率,实现物流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整体提升。

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反映出我国长期以来积累的产业结构性矛盾。在当前保增长取得初步成效的情况下,必须把产业结构调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08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为40.1%,不仅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而且还赶不上有些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非常艰巨。物流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十分显著,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释放制造业物流需求,对于加快物流业发展,扩大物流业规模,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具有重要作用。

调整和振兴物流业的四个节点

2009年3月份,作为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之一,国务院颁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了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目标,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列为九项重点工程之一。这是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重要机遇。为此,今后要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营造良好的两业联动发展环境。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促进两业联动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近期,国家发改委还将组织召开“第二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总结交流联动发展的经验和成功做法,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加强对两业联动发展的指导。尽快出台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指导意见;组织实施联动发展示范和试点工作;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选择一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企业,通过政策扶持,有重点,高标准地开展联动发展试点。

提高物流业服务能力。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采取措施,引导物流企业功能整合和业务延伸,提升一体化服务水平;培育适应现代生产要求,具备一体化物流服务能力的物流企业,支持物流企业做强做大。

制造业管理培训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小型制造行业企业;质量管理;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2

在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是对制造业大军有利的补充,在行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中小型企业多数属于一般性加工,附加价值少,技术含量低。长期以来不少企业的经营一直以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制造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对于这样的中小型企业,如何做好企业质量管理,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紧迫任务。

研究和实践表明,制造业的产品质量,是整个工业的生命。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对工程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这对统筹产品生产全过程、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优化企业生产管理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产品质量不仅要满足顾客的需求,还要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基础上尽力节约成本。因此确保产品质量需要构建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科学管理,严格把控,全面落实到企业内部。

因此,结合作者所在企业目前的工作和实践,我们对制造行业中小型企业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质量管理的概念

根据ISO9000的定义,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以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为了实现质量目标,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质量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组织和流程,确保产品或服务达到内外顾客期望的目标;确保企业以最经济的成本实现这个目标;确保产品开发、制造和服务的过程是合理和正确的。

二、中小型制造行业企业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1.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改进

质量管理体系是为了质量管理而建立的,其内容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指定,并通过组织的结构、资源的管理、运行过程的控制和持续的改进来达到实现质量目标的要求。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为了达到组织内部质量管理的要求,从而满足顾客和使用的法律法规要求。而一个组织的管理体系都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缺陷,需要通过不断改进管理体系来提高企业质量管理的运行。

众所周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能够创造顾客价值,企业必须把它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分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价值活动分为许多内容,具体到企业中即包括了各个生产环节和辅助活动。而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同组合,产生了特殊的组合方式,渐渐形成企业特有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不具备模仿性,便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质量管理体系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着企业的日常工作,企业为了实现发展战略目标,构建质量管理体系,来实现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如果管理体能够正常运行,并严格维护,就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虽然现在IS09000等管理体系在国际上运行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目前在我国大多数中小型制造企业并没有真正地在企业内部进行很好地运作。即使有许多企业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但其中大多数也是在走形式,只是认为这些体系是进入市场的敲门砖,没有多少实际作用,对其认识不够透彻,更没有按照体系标准的要求认真实施。即使具有较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的企业,也没有意识到随着行业的发展,质量体系需要不断改善,单纯地认为产品质量只要能符合标准,质量控制好,就没有改进的必要。在遇到问题是往往措手不及,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为此,需要从源头上及时修正质量管理体系的滞后之处,成立质量管理核心领导小组,时时更新质量管理体系,以便在企业日常生产活动中发挥质量管理体系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图1为将要的介绍了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流程。

2.理顺质量管理要素的具体关系

在企业中实施质量管理,首先要对质量管理活动进行具体的分析,选择合适与企业的质量管理内容,这样才能是质量管理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讲,质量管理的要素主要包括人员、材料、设备、方法和环境五个方面。对这五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并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得知从哪方面进行努力,合理地通过质量管理改善产品质量。下面就从这五个方面具体阐述和分析,理顺这五方面的关系。

人员在全面质量管理中发挥着共性和个性相辅相成的作用。然而,目前的行业中,共性的经验多,个性的经验少,其根本原因紫玉企业缺少和谐、高效的员工队伍。这样的员工队伍需要构建企业质量文化、合适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和有效的人才培养。

对于制造企业本身的特点,其产品一般是由实物所构成。原材料和辅助材料是影响产品质量高低的直接因素,而原材料质量的把控通常是人为完成的,所以,必须严格把控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采购流程,保证在实际生产中原材料质量符合要求,进行定点采购、对供货单位进行有效分类、对采购过程进行监督和检验。这就需要对采购人员进行良好的培训和高效的监管。需要采购人员和质检人员有良好的沟通和默契的配合,严格按照体系文件的要求把控原材料的检验合格标准。同时,为了保证原材料采购流程的规范,更要有详细的采购流程文件和质检文件来规范采购人员的操作。同时,要根据生产环节上设备的具体需求,有针对性地采购合适的材料,以延长生产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维护。

设备能否良好运转,与产品质量密切相关。对于流程性强的制造业企业来说,生产流程环节上的每一台设备的故障,都可能造成全线停产,影响生产效率和合格率。制造业企业的设备主要分为生产型设备和检测设备,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设备分别进行管理。对生产型设备要做好设备的点检管理、定期维修、故障管理、设备等。对检测设备要做好仪器设备使用、维护、保养和校正,需专人负责,并将设备放置于事宜的环境中。因此,要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操作规范的培训,对设备维护人员进行长期的培养,建立起责任到人头上的设备管理机制,并把控好生产材料到产品的使用规范和检验规范。

好的方法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质量管理中,选择合适的管理方式方法对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更为重要。对制造业中小型企业来说,全面质量管理目前是公认的,最为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同时,还要辅以戴明(PDCA)循环、质量控制(QC)的工具等。方法是员工工作的指南,不同的方法往往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如果在质量管理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不仅会增加生产成本,影响企业的产品形象,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声誉,从而丧失企业的市场份额。

环境要素对于质量管理的影响更为广泛,几乎所有的环节都受到环境要素的影响,所以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环境因素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以上五个方面是制造型企业质量管理最基本的要素,在中小型企业中实施质量管理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弄清楚这五个方面发挥的基本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做到以质量为中心,以人为本,构建企业的质量管理文化,制定系统科学的规范文件;以材料和设备为硬件基础,实施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材料和设备的利用效率,使用设备和材料绝对匹配;以方法为指导,以环境为条件,做到人员与材料、设备很好的融合。企业的质量管理一定要结合企业的产品、顾客、过程、内外环境、管理基础、组织文化的实际,而这正是目前我国制造行业中小企业所缺乏和首当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3.构建企业的质量管理文化

中小型企业的质量管理,除了要建设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更为重要的是构建企业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前文中提到,在质量管理过程中,人的因素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充分发挥企业人员的群体性和个体性活力,对在企业中顺利开展质量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构建和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文化,更要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企业人员的主观能动作用。具体要从几个方面着手。

建立质量管理核心领导小组,加强质量管理培训。质量管理核心领导小组要负责改进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定期开展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开展管理评审,做到权责分明,任务清晰,责任无接口无死角。此外,构建系统的质量管理培训,长期对采购、生产操作和检验分析不同层次的相关人员进行质量管理的教育,做到相关人员培训上岗,定期考核。注重约束性质量信息的采集和采纳,重视顾客通过各种渠道的信息反馈,做到信息汇总,系统分析。

提高质量观念,增强质量意识。目前,中小企业的大多数管理层仍然将生产、销售放在了首位,在企业的文化意识中一味地追逐盈利,从而忽视了质量管理,将质量与生产分割开来,特别是加强质量管理在短时期内会加大投入,这样的做法不具备长远的眼光,企业追逐盈利最大化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只有在保证了产品质量的企业才会从长期的行业发展中获利。此外,在生产环节中的操作人员,普遍具有素质偏低的现象,并无相关培训经验即可以取得上岗资格,这些人员的质量意识更为薄弱,在短期个人利益的驱使下,更容易出现违规生产和操作,从而降低了产品的合格率和质量。因此,提高质量观念和意识尤为重要。

制定严格的管理标准和考核制度。严格的管理标准是用来约束企业员工工作行为的依据,所以严格的管理标准不仅要严格,更要做到细致,尽力做到员工的生产行为有据可查,有据可依。采购和检验都具备合理合法的方式方法。定期在企业内开展自下而上的考核,作为企业员工工作绩效以及奖惩的评定依据,不尽可以加强员工的竞争意识,更能提高质量管理的约束能力。

4.采用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

质量管理是一项科学的管理方式,如果没有合理的科学方法作为基础和支撑,很难尽善尽美的完成质量管理的工作。然而,在我国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中,绝大多数并没有掌握适宜的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这些企业中,或是没有认识到质量管理具体方法的重要性,或是认识到其重要性却没有具体的将这些方法付诸实施。

掌握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在实践中更是要不断总结,不断盖上,尽量使质量管理的方法能够对质量问题起到预防的作用,对日常的质量管理起到指导作用。在采用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上,一定要杜绝仅凭经验和感觉处理质量问题,而是做到切实有据可依,有规可查,但是,又不能照本宣科,奉行教条主义,要深刻认识到每种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都是有它的应用条件的,每种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都有它的实施途径。

现代质量管理要求根据产品质量的波动规律,利用技术和方法,去研究、预测和推断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状况,当生产过程处于同级控制状态,并且满足质量标准要求时,应使用缓和的质量管理方法维持现有的保证质量的方式,并应尽早发现质量问题中存在的隐患,及时调查,采取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对质量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产品的检验和把关上,而是要有意识的提高产品质量。只有真正掌握了科学的质量方法,才能在企业的日常质量管理中游刃有余的控制好产品的质量问题,从而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

同时,制造行业的中小型企业还可以从很多方面对质量管理进行改进,比如提高生产力、减少浪费、提高售后服务质量等,要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应用。

制造业管理培训范文第8篇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85年,是中国与德国、日本、西班牙三国政府在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1年3月整体迁入中国天津海河教育园区。近年来,伴随着天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发挥和利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区域优势,不断创新职业教育新模式,紧紧围绕天津经济发展和滨海新区建设高水平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的国家战略需求,特别是工业和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以国际合作为依托、校企合作为支撑,瞄准引领技术发展的高端产业,重构专业组群,发展形成了9个专业组群40余个专业,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强化了制造业和制造类服务业的专业优势;面向企业和社会开展了大力度的职业培训,年均培训规模达到1万人次,为天津工业优势支柱产业和滨海新区重大项目提供了大量高技能人才,成为天津产业发展所需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

一、坚持就业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需求,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一)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加快建设适应重大项目和优势支柱产业发展需要的核心专业组群,强化先进制造业专业领先优势

专业优势是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专业设置是否适应产业发展需要是学校发展水平的标志。为了适应天津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学院立足已有的制造业专业优势,主动适应工业重大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支柱产业的发展,调整专业结构,拓展专业方向,完善专业组群。改造了传统专业,新建了与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高的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会展等专业,做优做强了制造业与制造类服务业的专业优势。2010年,新申办专业4个(航天器制造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和物流管理),“十一五”期间专业数增长幅度达到83%。2011年新申办专业2个;2012年新申办专业2个。

一是组织开展天津市工业重大项目人才需求分析专项调研,全面对接产业需求,为专业建设与调整提供依据。项目是产业发展的载体。2007年以来,天津紧紧抓住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集中组织实施了总投资2.27万亿的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1440项,用大项目好项目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水平、做大总量规模。学院紧紧把握发展机遇,及时组织开展了天津工业重大项目人才需求分析研究,于2010年8月份形成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天津市120项工业重大项目与中德学院专业对接及人才需求情况分析报告》,定量分析了“十二五”期间工业重大项目高技能人才需求总规模、新增规模及其产业分布并作出了预测,为学院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调整与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办学方向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指明了方向,主要意见已经成为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的主要思路和内容。2011年,工业重大项目人才需求分析成功申报了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同时又启动了服务业重大项目专项调研。开展对天津工业和服务业重大项目的调研,对于进一步明确学院改革发展用力方向,做到专业围着产业转,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培育新的核心竞争优势。强化制造业和制造类服务业专业优势,提高专业和课程结构调整针对性,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重大项目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依托原有机电类专业优势,加快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专业组群建设。随着空客A320、中航直升机产业化基地、新一代运载火箭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天津航空航天产业已经形成了“三机一箭一星一站”的发展格局,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正在快速形成。学院抓住机遇,立足原有机电类专业优势,依托重大校企合作项目,加快了航空航天专业组群建设。

随着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的快速增长和重大项目的实施,天津正在成为世界风能企业聚集地,世界风电主要企业维斯塔斯、歌美飒、苏司兰相继落户天津,汉森传动、广东明阳、东汽叶片、西门子电气传动等一大批风电企业也在天津滨海高新区建立了风电整机厂及研发中心。根据这一需求,学院以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基础,2009年开设了“风能与动力技术”专业。天津还具有世界上最完备的光伏产业链,2010年我院又成功申报了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为新能源新材料专业组群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了配套天津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和物联网产业、信息安全等新兴产业的发展,2010年学院成功申报了“物联网应用技术”,加上原有的信息类及通信类专业,信息与通信技术类专业组群框架已经基本搭建完成。

三是“十二五”期间,学院将继续把服务重大项目建设、服务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满足重大项目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作为专业建设和改革发展方向,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扬长避短、稳步推进,实现传统优势专业做强、新专业做优。到2015年,构建完成以制造业类专业组群为核心、以制造类服务业专业组群为支撑的总体专业布局;形成以航空航天技术与服务、先进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技术、汽车技术与服务5个制造业类专业组群为核心,以信息与通信技术、应用语言、经贸管理、文化创意与艺术设计4个制造类服务业专业组群为支撑的专业集群;总体建设9―10个专业组群、45―50个左右专业,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

(二)实施“订单式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为企业培养最需要、最适用的人才

重大项目技术含量高、技术装备先进,对人才要求较高。订单培养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按照企业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师资、技术、办学条件合作共享、工学交替进行教学,学生毕业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企业避免了人才选择的盲目性,学生就业有了保障,是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非常适合重大项目建设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0年以来,大火箭、空客和天航等都采取了订单班的方式和学院共同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他们的实践证明,订单式培养,企业提前介入,学生精心挑选,课程精心设计,实训精心安排,学生感到收获大、进步快。以“火箭订单班”为例,“火箭订单班”是为新一代运载火箭重大项目专门订制的,学员来自学院相关专业的三年级学生,订单培养周期为一年。从2010年9月开始,我们与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公司联合设立“中德―大火箭订单班”,为企业量身打造政治过硬、技能精湛的高技能人才,两年来共培养出两期60多名学员,获得企业高度评价,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创新合作机制,校企共建高水平校内实训基地,实现用最先进设备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抓住国家示范校建设和搬迁海河教育园区的重大机遇,我们在新校区规划建设了3万平米的工业中心,凭借学院自身吸引力依托校企合作,与德国德马吉、博世、西门子、日本三菱、美国IBM、NI等跨国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共同投资6800万元建设了数控技术中心(最先进DMG数控加工中心16台套)、液压与气动、电机自动化机械手技术实训中心与体验中心等一批校内实训中心,在新校区全面投入使用。这些实训中心和体验中心都是校企共建、共管、共享,一方面为学生创造出真实的生产实训环境,直接服务于技能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作为企业产品展示中心、培训中心和技术交流中心,实现了产学研结合,走出了以往实训基地建设只是花钱买设备的阶段,即更加贴近市场需求,还可保持技术先进性,真正实现了用最先进设备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四)策划实施重大校企合作项目,为以专业建设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强有力支撑

2010年以来,我们成功实施了与大火箭、空客、天津航空、中广核风电、博世力士乐、麦格纳合作的6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项目,对学院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带来了巨大效益。

二、坚持服务宗旨,紧盯重大项目需求,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在做好学历教育的同时,我们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学院在技能与管理培训领域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优势,积极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紧紧围绕我市工业和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政府和企业三方合作”,共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定向、定岗培训,为重大项目建设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储备、员工再提升培训服务,得到了企业广泛认可。“十一五”期间,学院面向空客A320、苏斯兰风能发电有限公司、SIEMENS电气传动有限公司、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汽夏利、天津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中海油田服务公司等近百余家重点企业提供技术和管理培训两万余人次。

新一代运载火箭项目落户滨海新区后,我们主动服务项目建设。2010年,我们成功实现了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全面战略合作,并一举实现了与火箭研究院下属天津火箭公司、首都航天机械公司、十八所等6家大型航天制造骨干企业和研究单位的合作,中德学院成为首个与“中国航天”全面合作的院校;拥有60名学员的两期火箭订单班成功举办,中国航天首批订制高技能人才已经从天津中德出炉;成功申办了“航天器制造技术(运载火箭方向)”新专业,成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拥有该专业的高职院校,泰达―大火箭奖学金设立、首都航天机械公司成为“火箭订单班”校外实训基地……一系列不断深化的合作成果,特别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与火箭研究院的合作,层次高、深度大、领域宽、模式新,体现了高水平,为学院发展搭建了一个较高的合作平台,极大地促进了中德学院品牌影响力和发展实力的提升,必将对我院长远发展产生历史性重要影响。

与空客公司的再度成功合作是我院围绕重大项目开展职业培训的典范。2006年,空客A320项目落户我市伊始,我院成功竞标空客A320天津总装线的技能人才测评中心和技能人才培训中心,为空客公司考核测评人员1344人次,培训一线员工255人,占总装线上首批招募的400多名员工的半数以上。去年,我院与空客公司再度成功合作,以订单培养方式、按照国际标准为其2012年新入职员工实施为期6个月的电工技术培训,主要涉及电工基础(M2)、航空电工基础(M3)和英语(M5)三个模块的培训。抽调教师联合进行教材开发,编制了一套符合空客公司要求和行业规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英文专业培训教材;发挥学院国际合作的优势,专门聘请空客德国汉堡总部培训中心专家为我院特聘教授,对空客项目和航空专业建设予以支持;组建了11人组成的教学团队,全英文教学、考试、评估,培养锻炼了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教师队伍;建立了以项目管理为特色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高效快捷地调动资源和组织协调,保障了项目顺利实施。培训项目自2010年12月28日开班以来,进展顺利,我院空客项目团队出色的工作得到了空客公司上下高度认可和赞赏,赢得了空客公司的信任。鉴于行业特性及其对质量和标准的严格要求,鉴于空客公司的影响力和实力,能够成为空客的技术培训供应商,无疑对学院航空专业建设及长远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20多年艰苦奋斗,铸造了闪亮的中德品牌,锻造了一大批金牌蓝领,赢得了社会广泛认可。随着整体迁入中国天津海河教育园区,中德学院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学院将紧紧围绕滨海新区装备制造业和装备制造类服务业的重大项目要求,进一步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工作的规模和力度,进一步加快对职业教育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实现产业和专业的深度对接,提升中德学院对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服务能力,努力在服务经济更好发展中创造新优势,在满足社会更大需求中提升新水平,在深化改革调整中增强新实力,在更高平台上实现新跨越,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上一篇:体育科学导论范文 下一篇:海外市场开发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