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概论范文

时间:2023-08-21 11:26:31

知识管理概论

知识管理概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计算机教学;性向因素

1引言

全球化的发展已经来临,但这并不意味经济上的全球化,而是指知识的扩散。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传递文化、知识和涵养道德的主要体系。学校则是扮演着传递、研究、或是创新知识的角色,教师本身就是拥有大量专业知识的传播知识工作者,但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在新知识的运用上总是落后社会而为人所诟病[1],尤其在这信息爆炸的经济体系,专业知识大量且迅速成长,教育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落差将更为严重,教育革新也格外显得重要。如何能有效的学习,将取决于有系统的知识管理,教育部门如何将知识管理概念融入信息教育教学,值得进一步探讨。

2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

2.1知识的特性

知识的定义可归纳为:从经验或信息得来的了解;能被人们理解或学习的事实的总和;一种知道或理解的行动或状态[2]。知识乃是协助个人、团队或组织经由运思与行动,创造的智能性与价值性的方法与信息。可将知识的特性归纳为以下三点:

2.1.1知识具有可扩充性。知识会快速地自行创造知识或淘汰知识,并于互动与竞争过程中,使原有的价值呈倍数扩展。知识不像各类商业产品,一经使用即产生折旧或消失的结果,相反地,它是具有可扩充性的。因此知识可以永续的运作与复制,甚至透过互动的过程来扩增知识。

2.1.2知识具有可流通性。知识是一种流动性的综合体,它包含结构化的经验、价值、思想以及资讯等,在组织中,知识不仅存在于文件与储存系统中,也蕴含在日常例行工作、过程、执行与规范当中。

2.1.3知识具有可分享性。知识存在于具有丰富经验或学识者的心智中,倘若他们不愿分享知识,则他人便无法获得其工作实务的经验与精华。因此,知识的分享使得目前领导型态受到冲击,组织为了让知识分享更为畅通,应开放沟通环境,重新塑造赋权增能与平行沟通的管道。

2.2知识管理的意义与内涵

知识管理的范围,包括知识的选择、取得、学习、创造、扩散、建构、储存等,之后形成知识管理的制度并进而形成管理的文化系统。知识管理的程序包含知识获取、知识储存、知识分享、知识创新四个程序。知识管理简单言之,就是将组织内的经验、知识进行有效的纪录、分类、储存、扩散、以及更新的过程;再者,发展并建立一个技术去创造、保护、及使用一些已知的知识,设计并创造一个环境或活动去发现一些未知的知识,之后再将知识管理的目的及本质具体化并深植于组织日常运作中。

3计算机概论教学

3.1知识管理融入教学实施的性向因素

本研究是以计算机概论一般科目为主题,针对以下几点可能影响的因素加以讨论。学生的性向可能对知识管理融入计算机概论教学实验的影响情形,包含的因素有下列几项:

3.1.1有关讨论表达及统整能力。语文推理:包含了字汇能力、概念关系、快速联想、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它也是评估个人语文智慧时很有效的指标。从活动的问答互动中,让学生澄清自己的思绪并有充分的时间倾听他人观点及思考数学推理:与记忆容量、专注力、逻辑推理、心算速度等能力有关。

3.1.2有关计算机概论的背景能力的影响。计算机能力:可看出受测者对于整个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是否坚实。传统的数据搜集方法是花较多时间在图书馆、请教同侪与教学者以得到数据、并能运用较多样化的数据源。但过去十年来,以计算机及网络搜索引擎工具为主的数据搜寻方式,随其功能日益强大,逐渐变成最简便也最容易且很有效率的丰富数据源的途径。就电脑在资料传递或即时通讯的功能上,远距网路教学是一种结合了多媒体的声光效果,使学习者在交互式的网络学习环境下,不受空间及时间的限制,按照个人的吸收能力,调整课程进度,真正达到因材施教境界的一种网路学习模式[3]。计算机网络教学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传统正规教学的非正式学习管道,学生学习已不是经由教师讲课及教科书获取信息及技能,而是经由探索、体验、教师、教课书或者透过各个讨论群体多向的沟通与问答,学习者得以主动吸收自己有兴趣的信息并因而激发出新的想法,建构自己的知识。

3.2知识管理融入计算机概论教学实施

工业职业学校一般科目课程标准内明确指出计算机概论的教学目标:①导引习得计算机科技的概念与知识;②训练习得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操作的基本能力;③奠定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科技的基础。本研究依据上述知识管理及计算机概论的教学目标,订定知识管理融入计算机教学步骤:

3.2.1知识获取:有单元目标后,同学本身的基本学识之外,学会如何收集资料(如上网、图书馆、坊间书局等)。

3.2.2知识储存:同学收集资料后,经讨论分析评鉴,成为有用的数据,储存于网站。3.2.3知识分享:经讨论完成为成品,于上课时分享,并提出分享成品的优缺点。

3.2.4知识创新:经讨论完成为成品,于上课时分享,并提出分享成品的优缺点。

4结论

知识管理融入计算机教学从活动设计,皆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差异性。学习的单元内容,主要是透过同学依照知识管理程序知识获得、知识储存、知识分享、知识创造,让学生自行分享与创造。而教师则扮演知识提供者角色。所以如何控制计算机教学情境,诱导同侪积极参与互动,教师适时引导鼓励应是影响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关键。

参考文献:

[1]雷静,陈春法.知识管理在数据库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应用[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8(05):7-12.

[2]王艳萍.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对教学的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9):13-15.

[3]张亚杰.多方着手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J].中小学电教,2008(Z2):18-21.

知识管理概论范文第2篇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发展与学科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06CTQ009);安徽大学人才建设计划项目“企业应对危机的知识管理问题研究”成果之一。

对知识管理最常见的一种理解是对知识进行管理的活动流程[1]。它可以是独立流程,也可以是依附流程,即依附于业务或工作流程。即使是其他的理解,也都少不了对知识管理流程的描述。因此,知识管理流程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基本领域之一。

1从内涵角度描述知识管理流程

1.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流程的描述

美国得而福集团创始人之一、著名经济学家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2]该定义突出了知识管理的核心流程应该是知识共享、知识转移和知识创新。该观点为多数学者所认同。它不仅表明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有关,而且表明了企业的危机管理能力与知识管理有关。

墨尔本工商学院副院长和Gartner公司的研究员M.Broadbent则将知识管理直接视为一种管理流程。他认为:“知识管理”是挖掘并组织个人及相关知识以提高整体效益的一种目标管理流程[3](PurposedManagementProcesses)。在他看来,整个知识管理的流程应是知识获取、知识组织及知识创新。巴斯(Bassi)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4]。在该定义中凸显了知识获取、知识创造、知识转移和知识应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用的作用。约格什•马尔香(Y.Malhotra)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着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5]该定义比较完整地说明了知识管理的整个流程,并且还说到了信息技术对管理方式的支撑作用。

1.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流程的描述

王广宇在其著作《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相对全面和科学的知识管理定义,这个定义也被时下很多学者引用[6]。他认为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的获取、整理、保存、更新、应用、测评、传递、分享和创新等基础环节,并通过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管理,复合作用于组织的多个领域,以实现知识的资本化和产品化”[7]。由其定义可以看出,对于知识管理流程的叙述是比较全面的,具体内容包括知识获取、知识整理、知识保存、知识更新、知识应用、知识测评、知识传递、知识分享和知识创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K9”知识链。

丁蔚认为:“知识管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对信息的管理,但其手段与方法比之信息管理更加先进与完善。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知识在信息系统中加以识别、处理和传播,并有效地提供给用户使用;另一方面是对人的管理,认为知识作为认知的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知识不仅来自于编码化信息,而且很重要的一部分存在于人脑中。”[8]在该定义中可以分析出知识管理的一般流程包括知识识别、知识处理、知识传递和知识创造。褚峻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企业内部的知识进行组织和管理,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二是对隐性知识的开发与管理。由于隐性知识不是编码化的,而是作为认知的过程存在于人脑中,因而可以看做是对人的管理。”[9]从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可以看出,知识流程应该包括知识组织、知识创新。前者主要体现在显性知识的管理上,后者体现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刘冀生等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在组织内外知识的海洋中,充分利用各种工具和手段,对知识的捕获、应用和创新的过程,目的是将恰当的知识在恰当的时间传递最恰当的人,以便使组织中的个人能够做出恰当的决策,而作为组织则提高了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10]。从该定义可以看出,知识管理中知识的流向应是知识采集、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知识传递和知识应用。乌家培教授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是将信息转换为知识,并用知识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11]。从定义中得知知识的流向应是知识获取、知识转换、知识传递和知识应用。

1.3从知识管理内涵的角度认识

知识管理流程从以上诸定义可以看出,这些学者在研究知识管理内涵时是围绕着知识流程的分析进行的,可以说,这是对知识管理流程最早也是最基本的认识途径之一。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内涵的理解,不外乎两个方面:①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进行的管理,这必然涉及到流程的问题,即知识如何实现从采集、组织、转移、共享到应用和创新。②知识管理就是运用知识进行的管理,即知识型的管理。任何管理活动都是由一系列的环节和过程组成的,在这些环节和过程中不可能离开知识的支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管理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知识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必须和业务流程结合起来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知识管理的实施最终要落实到技术的应用上来,只有具备了搭建知识流程各阶段所需的技术手段,才能实现组织的知识管理[12]。所以知识管理还需要流程技术作为支撑。运用词频分析的方法分析以上定义,得出关于知识管理流程关键词频如下:获取(7)、组织(5)、保存(2)、更新(3)、应用(5)、评价(2)、传递(8)、共享(3)、创新(8)。由此可以看出,在各流程中利用最多的是知识获取、知识传递和知识创新,传递和共享实际上强调的是一个流程的不同侧面。其次是知识组织和知识应用。根据结果可知,知识管理的核心流程有5个,即知识获取、知识组织、知识应用、知识传递与共享、知识创新。

2知识管理核心流程模型的研究

知识型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以知识为中心,形成围绕知识的投入—知识的转化—知识的创新的无限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人都被一条无形的链所联系起来,这条无形的链就是知识链[13]。国内外很多学者研究知识管理流程模型的时候,往往都是从知识链引致的价值链来分析的。“价值链”是美国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14]。价值链把组织的每个业务流程看成一系列过程,每个过程都能向顾客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添加一定的价值。顾客向组织支付利润,就是因为这些过程为产品或服务增加了价值,如果我们把组织看成一个价值链,就可以识别为客户增加价值的那些重要活动[15]。其他两种角度的分析也比较多,不过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本质上是一致的。

2.1国外的知识流程模型研究

波特认为,企业就是一个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来表示(见图1)

C.C.Lee等人模仿Poter的知识链模型,建立了他们的知识流程模型,使得Poter隐含的知识因素显性化,如图2所示[16]。

该模型中知识链由两部分组成:知识管理基础和知识过程管理。知识管理基础包括CKO的管理活动、知识工作者的招聘、知识存储能力和客户与供应商的关系。C.C.Lee等认为知识管理的整个核心流程为知识获取、知识创新、知识保护、知识整合和知识分散。YongLongChen整合了上述学者关于知识流程的研究成果,分析并得出了关于流程的模型,他的研究主要以彼得•杜拉克(P.Drucker)提出的知识工作者与Porter的知识链、Nonaka的知识螺旋[17]、Kaplan及Norton的平衡计分卡[18]与Gardner的多元智慧理论[19]所推演而成。该模型的知识链主要包含3部分:知识输入端(InputKnowledge)、知识活动端(KnowledgeActivities)与价值输出端(OutputValues)[20],如图3所示。

知识输入端的设计是以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与Drucker提出的知识工作者与下一个社会为基础;知识活动端主要是根据Porter的价值链与Nonaka的知识螺旋推演而得;价值(目标)输出端则整合了Kaplan及Norton的平衡计分卡与Gardner的多元智慧理论。在该模型一系列知识后面隐含了价值链过程,明确了知识管理在价值创造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

2.2国内有关知识流程模型研究

夏敬华认为知识流程的核心正在于“在最合适的时间和场所,将最合适的信息和知识传送给最合适的人”,有效实现“信息和知识”和特定“角色”以及“场景”的关联,进而指导人们做出决策和行动[21]。这是关于知识管理流程模型最经典的认识之一。

在张润彤,曹宗嫒,朱晓敏等编著的《知识管理概论》一书中介绍了基于知识的4种流向。包括:①知识的采集与加工知识的存储和积累知识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使用与创新;②知识的收集知识的编码知识的转移与扩散知识的共享与交流知识的创新;③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知识外化;④知识生成、分享、应用及创新的统一[22]。该论述基本反映了知识管理流程的全貌。林榕航在编著的《知识管理原理》中根据知识管理中知识流程的活动及表现提出常见的知识流的4类形式:①隐性知识(创新)植入实体产(商)品交换价值;②隐性知识(创新)显性化实体产(商)品交换价值;③隐性知识(创新)显性化智力结构资产交换价值;④知识资产转化知识资产投资价值[23]。其以分类的方法分析了知识管理的流程,指出不同类型的知识转化为价值的路径是不同的。这种分析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张纲在《企业组织网络化发展》一文中,通过在知识链与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基于知识链的企业价值链,如图4所示[15]。

该模型将知识流程置于核心地位,通过知识管理将合作伙伴(供应商)与客户联系起来,并作用于企业的营销、物流管理、资本、存货和知识服务等企业经营管理各环节。黄卫国、宣国良在《知识价值链》一文中分析了前人关于知识管理流程的论述,提出了一个新的双循环知识价值链模型,该模型由4个部分组成:愿景与战略、投入、知识活动和产出,如图5所示[24]。

该模型表达了一个重要思想,知识管理是一个流程,投入是智力资本,产出也是智力资本。作为中间的环节是知识活动,即知识管理活动。所有这些都与组织的愿景和战略紧密关联,可见知识管理不仅是技术性、操作性的,更是战略性的。王广宇在其著作《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中得出知识管理的九大基本流程,并归纳为一个模型,即“PSCA”闭环模型[7]。储节旺等在其《知识管理概论》中更加详细地介绍了这九大流程,并补充了一个流程,将“K9”知识链发展成为形成了新的“PSCA”闭环,见图6[25]。

在该流程中,知识采集是知识链的入口,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是知识链的出口。知识在知识链的循环中不断增值,即不断实现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这应该说是目前最全面、最系统的知识管理流程模型之一。

>2.3国内外知识流模型研究的比较

将上述学者的文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首先从组织内外环境看,知识管理对组织内外环境都会产生作用,并受到它们的影响。Poter,Yong2LongChen的知识链既从组织内部寻找知识管理的流程,也考虑到了组织外的协调因素;而C.C.Lee的价值链则只是从组织内来实现的[24]。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张润彤、林榕航等的知识链也只是从组织内部总结的,并且没有区分好知识链和知识价值链的关系;与此相反,张纲、黄卫国等则考虑到了组织内外结合所共同形成的知识价值链。其次,从知识管理的层次看,知识管理存在于组织的各个层次,既有战略层次,也有业务层次。韩滨等在《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层次模型探讨》一文中将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划分为知识资源层、知识生产层、知识处理层和知识应用层四大部分[26]。但从战略层面上,Yong2LongChen,C.C.Lee研究的知识链体系中并没有加入战略管理的思想,在国内研究中,也缺少战略管理和价值的循环利用,没有体现价值创新以及波特价值链基础活动的要素。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就承认知识管理的战略价值。因此知识管理最有活力的应用就是服务战略决策,只是一些观点没有将其显性纳入模型。再次,从知识管理流程的构成上看,虽观点各不相同,但基本认同知识管理由知识获取、知识组织、知识应用、知识传递与共享、知识创新等环节构成,尤其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被公认为知识管理的两大环节。其中王广宇的“K9”和储节旺等在该基础上发展的“K10”知识链模型是目前较为全面、系统的流程模型。最后,从知识管理的目的看,几乎所有观点都认为知识管理是为了促进知识的应用,服务于组织的竞争力的提高。知识管理是一个将知识在组织中循环推进的过程,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组织的核心能力得以不断提高。李顺才等认为企业中知识的流动是呈网络状态的。在市场调研研究开发生产销售过程中,伴随着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知识在转化的各环节进行大量的交流、反馈,从而达到知识共享,促进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27]。张建华认为,一个能为企业知识管理有效服务的知识流程应是在对企业知识进行辨识、获取、表示、求精与存储的基础上,依托有效实施策略和AI技术,将分散在企业内各层次各部门的编码知识、员工头脑中的非编码知识以及企业业务过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较高系统性与协同性的知识体,以提升企业知识共享、应用与创新能力[28]。超级秘书网

知识管理流程的研究涉及到知识管理的各个方面,从某种意义说,知识管理就是一种关于知识的流程管理。

参考文献

[1]何飞详.知识管理的新思考[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6(1):58

[2]李志能.智力资本经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BroadbentM.Thephenomenonofknowledgemanagement:whadoesitmeantotheinformationprofession

[4]吕君奎.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新疆社科论坛,2004(1):18

[5]储节旺,周绍森,谢阳群,等.知识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4

[6]欧兆虎.知识管理与知识评价[J].图书情报知识,2006(3)

[7]王广宇.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丁蔚.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J].情报学报,2000(2)

[9]褚峻.从信息资源管理到知识资源管理[J].图书情报工作2001(3)

知识管理概论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基于绩效技术理论,设计了高校图书馆绩效管理的实

>> 绩效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论绩效积分制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 对高校图书馆绩效管理的几点思考 知识管理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 ColorBit标签技术及其在高校图书馆书库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论高校图书馆绩效管理体系 浅论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绩效管理 高校图书馆绩效考评探微 论高校图书馆绩效考评 高校图书馆技术型馆员情绪管理、组织支持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关于高校图书馆绩效评估主体的评析 资源意识诉求下的高校图书馆绩效管理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测度研究 高校图书馆员绩效评价体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论图书馆绩效管理的执行环节 RFID技术及其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 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 国外图书馆管理优势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应用 企业管理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 浅析知识管理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任秀华,何克抗,马宁.基于绩效技术的企业培训[J].继续教育,2005(10):48-50.

[3]张祖忻.绩效技术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5.

[4]赖辉荣.绩效管理: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视野[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1):22-24.

[5]沈玉兰.图书馆绩效管理的研究和探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2):213-216.

[6](英)理查德・威廉姆斯.组织绩效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知识管理概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知识管理;能力;对策

一、关于知识管理现状的研究分析

1.知识管理国外现状分析

在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企业首次提出知识管理的概念。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各国经济在战争中都受到了创伤。在恢复经济的过程中,当时刚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学生成为主要劳动力,这些人不同于以往的工人,他们普遍受过高等教育,在工作过程中他们逐渐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知识管理”第一次被正式提出。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知识管理理论开始在企业中发展形成。第二,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的发展。知识管理第一次被引入教育事业始于英国剑桥大学学者,这名学者发表过两篇文章:《创造知识的学校》和《教师和医师的专业知识之生产、媒传及应用:一项比较分析》,这两篇文章目前被认为是最早将知识管理理论引入教育领域的文章。同时这两篇文章的问世,也带领着当时的教育界学者开始重视教育中的知识管理,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2.知识管理国内现状分析

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开始逐渐接触到越来越多的知识,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全世界每天以千万亿字节的速度在增加数据总量,知识的呈现状态也越发丰富,人们将每天直接面对数量庞杂的数据,知识管理对于个人而言变得十分重要。我国国内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较晚,目前针对知识管理的论文并不多,主要是从教育、知识获取和知识技术管理这三个大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的,缺少实际的案例,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也较少。

二、目前大学生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未建立起关于知识管理的理念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并不会接触到有关知识管理的相关内容,也没有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虽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绝大多数大学生会进行相应的知识管理,但这种知识管理多数毫无章法,作用并不明显,对于大学生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的帮助甚微。

2.在参加社会实践中,并没有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总结

在每年的寒暑假利用假期到企业里实习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这对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十分有利。而在实习过程中他们绝大多数都可以通过观摩学习获取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在实习过程中却少有人会将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犯过的错误记录下来进行反思。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在获取技能或知识的过程中,他们只是机械地听从他人的意见而没有进行自己的思考。

3.忽略隐性知识的积累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主要是以显性知识教育为主,大部分学生十分注重显性知识的积累存储,却忽视了对隐性知识的反思总结。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接触大量的隐性知识和少量的显性知识,如果学生可以很好地管理利用这些隐性知识,对于其今后在职业道路上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三、提高大学生知识管理能力的对策

1.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多途径知识交流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知识交流获取平台。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可以轻松地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并将知识存储于个人电脑。基于目前科技的智能化,本文提出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构建大学生知识交流平台。大学图书馆作为一个主要的知识交流平台,可以根据自身学校的情况建立网络图书馆、学习信息共享论坛等,减少大学生用于寻找资料的时间。

2.教学过程中构建学科知识系统结构

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首先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管理能力,在面对学生时不仅仅是照本宣科,而是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隐性知识。

3.加强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

个人知识管理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因而加强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

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的。就目前来看,我国针对大学生知识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管理,大学生知识管理与企业员工的知识管理有何异同,大学内进行知识管理主要需要哪几方面的支持与合作,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哪些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各位专家学者进行探索研究。

四、总结

知识管理能力已逐渐成为社会上一项较为重要的能力,但就目前而言,在校大学生并没有具备此项能力,绝大部分学生缺少对于知识管理的认识。我们要充分认识目前大学生知识管理的重要性,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准切入点共同努力,提升大学生的知识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盛小平.知识管理:原理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储节旺,周绍森,等.知识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左欣蕊(1994- ),女,北京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业方向:市场营销。

知识管理概论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12-0003-01

名医学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工作是一项关系到中医药命运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在中医传承工作中,提高名医思维中隐性知识的传承效率是培养中医大家的关键问题,而夯实临床医师中医理论领悟与应用水平是实现中医从业者整体水平提升的关键问题。其中,名医医案不仅是名医临床诊疗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具体反映形式,可以开拓思路,提供借鉴,反映规律,更是中医继承发展的重要基石。因此,名医医案的学习和整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名医医案学习与整理研究现状

近代名医章巨膺先生认为:“中医书刊浩如烟海,但最有价值的资料,能理论联系实际的首推医案。”既往的学习者通过名医医案的阅读,拓宽了临床思维,进一步掌握了相关的中医基础理论;但学习者主要是对显性知识的传承,参悟名医的隐性知识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传统的名医医案学习多为个人行为,学术传承面较窄。中医医案的整理和研究,经历了由孤善本保存、集结成书、文献整理到信息数据挖掘的探索[1]。目前已运用信息技术多角度对名医医案进行整理挖掘,旨在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并总结出新信息,以期揭示名医诊治疾病的共性和个性规律。主要方法有:频数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人工神经网络分析、决策树方法、模糊集与粗糙集分析方法、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法等,已成为现今医案研究的重要方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2]。但有部分研究工作未遵循中医思维而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及统计算法,引发了挖掘效率及准确率不高、结论得不到名医认可等多种问题[3]。

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①医案数据的提供者与数据挖掘的操作者沟通不足,导致中医专业人员对数据挖掘的需求不明确,部分数据挖掘人员对中医专业的研究目的不清晰;②研究过程重视各种规则方法的使用,但缺乏完善的前期循证方法学设计,导致专业与方法的分离;③一些回顾性医案数据存在信息不足、噪音数据过多、数据编码不一致等缺陷;④部分研究对结果进行解读时,重视以现有知识作为标准进行衡量,或者强调以符合名医诊疗思路为标准,忽视了隐性知识的发现。为此,有学者提出了在数据挖掘分析前要对病案进行预处理,使之能符合数据挖掘分析要求;结果解读应遵循“人

机结合、以人为主”的原则对名医经验进行整理,重视定性研究访谈法的运用[4-5]。笔者认为,挖掘过程的复杂性也不容忽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少专业人员,只有靠中医药专家的引导,针对具体问题,选择合理的挖掘方法,才能挖掘出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2 知识管理理念的引入

如何有机融合传统医案的专业解读与结构化医案的信息数据挖掘,以更好地解决学界对名医思维等隐性知识的传承以及名医经验临床验证的需求,是名医医案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而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提出将人、知识、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的应用范围从企业向教育界等不同领域和行业迅速扩展延伸,展现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知识管理体系中,知识按性质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6]。在中医药知识中,不可编码的隐性知识极为丰富,且以名医经验表现得更加突出。名医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程度决定了其传承的精准度和效率。另一方面,按照知识的本体分类可分为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而名医的个人知识沉淀于组织中的质与量,是名医经验在组织中分享和应用的基本前提,影响着名医传承的广泛程度。将知识管理引入中医药传承领域,强调以人为本,充分遵循中医思维特点及学习规律,应用于中医医案库建设中,研发名医医案学习研究平台,可为名医学术传承提供高效的工具。目前业界学者已进行了相关的讨论,但实际研发的思路与实践尚未见报道。

3 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中医医案学习研究平台特点

3.1 完成知识循环

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中医医案学习平台可以实现动态、持续、完整的知识循环。而以往中医医案数据挖掘系统着重于知识的沉淀和积累、知识的解析与转化两个环节。

3.2 融入质性研究思路

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中医医案学习研究平台在以往中医医案研究的基础上,更注重按照中医思维规律和学习规律研究名医医案,采取质性研究中的漏斗抽样、扎根理论、团体焦点等方法解读医案,在“以人为本”和数据挖掘两类思路中取得平衡。

3.3 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

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中医医案学习研究平台在以往中医医案研究注重数据挖掘的基础上,通过以人为本、组织学习、知识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

3.4 支持个人知识的组织化

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中医医案学习研究平台通过集体学习,逐步培养运用者的集体学习和组织学习能力,将着力点落于提高组织中医水平,为中医传承规律与传承方法研究提供具体的技术实现方法和实施平台。

4 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中医医案学习研究平台研发思路

基于知识管理的中医医案学习研究平台主要包括以下模块:①基于知识管理理念构建多重基础知识库。建立多个相互支撑的底层中医知识库,在医案中出现的相关知识点可以随时调用基础库的各种知识。②基于知识管理的知识网络图。应用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分类理念,遵照学习习惯和学习流程,标注知识节点并进行链接,组成由知识节点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图,做为底层设计。③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知识发现功能。将名医病案进行相关标引,包括病名、证型、方药等,并开发病名与药物的统计分析、名医与药物的统计分析等分析功能。④研发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知识沉淀功能。设立学习者专区和名医指导专区,通过信息手段设立知识碰撞和分享平台,促进个人知识沉淀于组织。⑤建立基于贡献度的双重评价体系。对中医医案学习中的每一个案例,予以浏览次数、用户评论、专家评价方面的统计和排名;同时对参与共享、发表评论、回答疑问的学习者进行贡献评价,用信息手段体现知识分享和知识评价的机制。

5 结语

通过引入知识管理理念,遵循中医知识传承特点与规律,面向中医学习与研究需求,设计医案学习研究平台,为中医传承规律与传承方法研究提供具体的技术方法和实施平台,将对名医学术的继承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苏礼.中医医案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0-61.

[2]章怡神,陆金根,顾仁樾.统计分析方法在中医医案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3):8-9.

[3]谭定英,老膺荣,古求知,等.面向循证传承的名老中医个人医案数据挖掘研究初探[J].新中医,2011,43(8):162-164.

[4]郭军.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前名老中医病案整理的思路与方法[J].中医药信息,2011,28(2):49-50.

[5]张华,刘保延,田从豁,等.“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名老中医经验整理研究方法[J].中医研究,2007,20(2):4-7.

知识管理概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融媒时代 人才 培养 模式 路径

约翰・帕夫利克在《新媒介技术》中说道:“当技术使用了象征性符号或者在一个特殊的社会架构下找到位置,它就成为了一个媒介。”数字传播时代。传媒最本质的变化就是数字化,技术逻辑的推进引发了媒介内涵的拓展。我们所称谓的媒介不再是狭义的大众媒介,而是指广义的电子通讯科技,于是各种借助于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介如网络媒介、手机媒介、移动视频媒介等充实着我们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媒介经营管理学科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传媒市场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数字传播时代,媒介形态的变迁必然导致我们为之进行人才贮备的媒介经营管理学教育经历从内涵演进到市场定位到融合式人才培育等各个层面的全面颠覆。

一、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现实景观

有数据显示,国内共有5000多家新闻机构,各类人才达到55万人,但是其中懂得经营管理的人才不到1%,能走上管理岗位的精英人才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全国主要新闻院系多数开设有媒介经营管理方面的课程,如“媒介经营管理”、“新闻事业管理”、“传媒经济”等。名称各异,但也昭示着这个学科的勃兴。同时一些著名院校还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如人民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清华大学媒介经营与管理中心、复旦大学媒体管理中心、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虽然媒介经营管理专业现在在中国大陆已经开设了博士点,并成为新闻传播学下属的二级学科,但是长期以来其学科设置的大部分是基于新闻传播。我们选取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几个有代表性院校的学科建设情况,以考证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现实景况。

“新闻事业管理”已经作为新闻学本科必修课纳入教育部大纲,媒介经营管理教育主要开设在硕士和博士阶段,传媒经济学、媒介经营管理、媒体研究学科的名称没有统一。而且从培养方案来看主要偏重于四大传统媒体,这样的学科设置肯定无法满足在融媒时代传媒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供给。

二、“伞式”媒介形态对管理人才的新需求

传统的媒介市场形态是一种媒介生产出一种媒介内容,如报纸售卖的是文字信息,电视售卖的是声音、图象,媒介内容之间并没有什么交融性。融媒时代。数字技术的标准化打破了各类媒介内容生产之间的壁垒,内容生产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产业链上的上游集群。通过各类渠道分配到各类终端,打破了“竖条式”的媒介结构,弥合出一个统一、集成的数字内容平台,形成新的“伞式”媒介产业链结构。这种新的“伞式”结构链对内容生产带来的直接变革是团队作业取代了单一媒介新闻记者所进行的信息生产与加工传输,团队成果不为某一个载体所独有。载体的使用完全以新闻传播的整体效果最优为目标。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这是一套最复杂的网状组织结构的管理。每一套新闻产品都对应所有的媒介,每一个媒介都能在成套的新闻产品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那一部分。

因此,媒介的组织结构发生如此变化,为传媒组织培养、输送人才。进行人才储备和教育的媒介经营管理学,必定要与时俱进,进行相应地从教学理念到人才培养模式的系列化调整。正如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所说:“融媒时代,媒介需要两种新型人才:一是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第一类管理人才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管理者。他们必须是精通各类媒介的专家,知道技术发展为新闻传播所提供的可能性,知道如何运用这些技术使新闻内容得到更好的表现”。因此,懂新闻传播流程、懂技术、懂管理而且擅长策划是这种人才的必备素质。这种“整合式”管理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来源于实践工作,在实际中磨练而成: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媒介经营管理学科教育转化教育理念、调整课程设置,为学生适应实际传媒市场作好必备的知识储备。

三、整合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实现路径

整合式人才不同于以往媒介经营管理教育重在培养复合式人才的教育理念,后者是要求多项技能的叠加,而前者要求是能力的整合。它要求从事“伞式”媒介形态运作与管理的各类人才,首先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对多媒体数字传媒平台上的信息生产、储存、传输、知识共享的流程与经营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因此,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媒介经营管理教育必须在新的市场需求下,顺应时代要求,重新规划自己的教育模式。

1、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课程设置

媒介经营管理教育主要是研究传媒市场结构、传媒产品的特点、传媒消费者需求与关系维护,旨在揭示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在市场、在规制、在资本运营上的特殊属性,力图实现以最小的成本为传媒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经济学和传播学的相关原理依然是媒介经营管理学教育中课程设置的基础,我们应该在大一大二学年开设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产业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制度经济学等基础学科。作为媒介经营管理专业的知识塔基。

而融媒时代。直线式的、单向的媒介形态已经为伞式结构所取代,在多媒体平台上对信息内容的生产与管理的整合能力成为传媒产业链的核心,而这一切需要知识管理学科的相关理论做支持。因此,为适应融媒时代媒介产业发展的新变化,我们必定要增设知识管理课程为新时代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核心课程。知识管理可分为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两个方面,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接起来,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在大三、大四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开设数据库原理、数据库结构、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智能、知识挖掘等技术性课程。

而建立在知识管理基础上的媒介经营管理最终是为传媒企业管理服务的,所以在核心课程的设置中还必须开设管理学概论、组织战略与行为学、企业战略管理、项目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等必修课程。

而中国传媒的特殊属性。必须要求未来的管理人员熟悉国情与政策理论,所以必须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统计学、知识产权法、英语、大学语文等科目作为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边缘课程,这样以传播学、经济学为基础的、以知识管理与企业管理为核心的、以政治、文学知识为边缘的知识结构应运而生。

2、多层级的办学模式

媒介经营管理教育人才培养大致有两种:一类是具有市场开拓意识,懂传媒运作流程,知晓多媒体实务操作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可能从事网络策

划、网络营销、现代传媒集团的发行、广告经营以及媒体战略规划等。这类人才可以由本科生或研究生来承担。传媒需要的另一种人才是有一定媒介运营经验的,懂多媒体战略决策的高层次管理人员,也就是在传媒细分市场有专长、或者懂得整体运营设计的高级管理者。或是擅长资本运作的专业人才。对于他们的培养应该是理论加实践的综合成果。一方面我们开设媒介经济学、媒体管理这样的深层次、专业化的博士、乃至博士后教育,培养学生的深层次思考与科研能力,如文广传媒已经开设博士后方向。为自己进行人才储备;另一方面,走向社会,与媒介实体联合开办传媒职业经理人培训教育,培养CKO(知识管理总监)。因此,只有建立多层级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满足媒介多元化时代的市场需求。具体的实现路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

――学科交叉培养:即鼓励第二学位教育,让经济管理学专业的学生进入媒介领域,让新闻学专业的学者选修经济学与管理学实现学科融合。在本科阶段创办“2+2”模式,既在本科教育前两年进行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通识化教育。让新闻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学子互相选课,后两年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进入各自的学科领域。

――在职培养模式:媒介经营管理教育是一门实务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单一的课堂式教育无法满足数字传播时代,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所以,应该在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增加在职培养,通过在职教育,为媒介机构的各类人员提供再培育,再提升的机会平台。

――MBA培养模式:数字传播时代,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不断融合。制播分离的实施,传媒集团化的推进。媒介产业急需各种资本营运人才和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媒介职业经理人越来越多的走进媒介市场,采取MBA式培养模式,就是为满足新时代媒介职业经理人的需求。

所以,我们认为融媒时代。媒介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应该通过三个路径来实现:第一、通过通识化教育培养擅长实务操作的应用型人才。第二、通过高端教育培养学术型和管理型人才,第三、通过职业培训教育培养媒介职业经理人。

知识管理概论范文第7篇

在知识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孔子教育思想通过学习交流与共享、全员性与动态性、以人为本三原则的影响作用于组织的知识积累、员工有效获得所需知识、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与能力、实现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及共享等知识管理的目标并促使其逐步实现,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利用知识提高组织竞争力。

[关键词] 知识管理目标 孔子教育思想 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案

一、引言及相关概念

作为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的思想及学说直至今日仍有深远的影响,如仁,和,中庸,都包含着深刻的管理思想。

从现代应用的角度,可以把孔子思想分为政治、教育、文化、哲学思想等几乎涵盖社会生活各方面,对现代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就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知识管理课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储节旺等在《知识管理概论》中有如下阐述:“知识管理就是获取、利用并创新知识,提高组织创新和创造价值的能力,保障组织生存发展的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取、整理、保存、更新、应用、测试、传递、分享和创新等基础环节,并通过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管理,复合作用于组织的多个领域,以实现知识的资本化和产品化。知识管理的出发点是把知识看做最重要的资源,把最大限度的获取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组织竞争力的关键。”进一步,储节旺等对知识管理的目标做了说明:“确保组织的知识积累;确保员工有效得到所需知识;激发并增强员工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与能力;实现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并共享。”

二、孔子教育思想与知识管理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得出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围绕着知识以及拥有知识的人,同时以一种知识契约(明确知识的拥有、使用、传播等问题的契约)的形式为基础构建的知识共享和创新。知识管理所要求的组织,具体地来说,即是由学习型员工个体组成的学习型组织。这里将知识管理的目标概括为以下原则:学习交流与共享原则;全员性与动态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而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知识管理的实现过程中,可以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同时为知识管理原则的操作执行提供借鉴。

1.学习交流与共享。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侧重的角度并不是单向的教授式学习,他更重视自由交流式的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在学习型组织内部的知识链中,各环节的成员,都要进行知识交流,使组织的知识效用最大化。“学而时习之”,不仅仅是个体对自身知识的练习,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组织中不断进行交流,共享,同时获得新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同样,学习型组织之间也要通过参与知识联盟的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不断丰富组织知识库。

2.学习全员性与动态性。孔子教育思想中,通过树立组织的学习氛围,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作为自由交互式学习的保障:“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提拔重用正直、有真才实学的人,弃置品德不良、无真才实学的人,可以形成崇尚正直、崇尚真才实学的风气,从而促成后者向前者转化“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使人才脱颖而出,造成向上的风气;学习的动态性,提倡终身学习:“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学习要永不满足,即使这样,还怕有所遗漏,“学无止境”。在组织内建立开放的组织知识平台,研究管理组织的各个环节,培养、甄选符合要求的人才,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运转,使组织充满活力。

3.以人为本学习。孔子教育思想中,把人才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才难,不其然乎?”(《论语・泰伯》)。在孔子所处的物质资源极其匮乏,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历史条件下,孔子高度重视人才在治国、管理上的决定作用,大力宣扬将“举才”作为首要任务,并有长期的平民教育实践,培养和推举了各具能力的大批人才。“文武之政,布在方略。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礼记・中庸》)。孔子认为治国、管理的根本,要依靠人才去实施,是孔子“仁者爱人”思想的理论基础。

知识存在于人的实践过程中,人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对人的管理也即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使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使组织的成长契合个人能力的发展,实现组织的愿景于个人的目标有机的统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也体现了人才决定组织发展前景的理念。

三、孔子教育思想的人力资源管理

组织知识来源有两个:内部员工的知识储备和外部信息的交流。从第一二两原则的分析可知,组织知识的增加要通过员工个人的学习和组织学习两个途径。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人力资源管理要在提高员工和组织的学习能力和获取外部知识的能力上提供解决方案,这主要包括对员工的选拔、培训。培训包括显性知识学习和过程学习,它们和隐性知识学习共同组成了组织学习。

1.选拔。对如何展开管理工作,孔子有如下阐述:“先有司。教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首先选拔各种人才,并把它们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去“在其位,谋其政”――设立主管下面的系列职能管理者;选拔人才的标准,要看主流,看专长,不纠缠于枝节,容忍人才的弱点。考核人才的标准应言行兼顾,“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三看”考察人才:“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观察人当前的行为,对人从过去到现在的历史全面考察,从他目前和过去去分析人的动机、特点,把握本质。

举贤才,把组织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划分为少数精英与普通员工两个部分。“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论语・里仁》)“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管理者不分亲疏,人尽其才,团结大多数人,而不偏袒少数人。在此基础上,形成组织成员积极协作,达到充分信任。

2.显性知识可分为组织内部显性知识和组织外部显性知识。组织外部显性知识对组织而言,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与组织的核心能力关系并不紧密。但它是组织生存并与社会进步保持一致所必需的,否则组织将落后于社会生态环境的发展而被淘汰。同样的,组织内部显性知识对组织员工而言,对短期的个人能力提升贡献有限,但通过对组织内部显性知识的学习、消化吸收,将理论知识实用化,进而创造出具有创新性的专有知识,从而形成新的竞争力。

因此,通过组织学习培养人才,首要的是面向全体的组织文化教育,培养符合组织发展需要的员工:“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经过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人才选拔的筛选,将与组织价值观较契合的员工通过进一步的组织文化教育,逐步实现员工个人发展目标与组织愿景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将组织的价值观等核心文化与组织发展历程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对员工进行教育,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身正,不令而行”“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3.过程学习。在组织实践中的学习,也就是“干中学”。在实践中学习的效果好于单纯的理论学习,“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学习型组织在组织实践中的过程学习,可以实现组织知识的增值。增值的数量,和组织学习的能力成正向关系。

由此,组织在培养人才的问题上,应有战略眼光,稳固基础,注重人的素质提升,既有利于组织的长远发展,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论语・卫灵公》)。 正如孔子所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管理者对人不培养只使用就是“以不教民战”,是“弃之”,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对事业不负责任,先教后用,教用结合,培训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训的标准是什么?关于成才,孔子主张“君子不器”(《论语・为政》)要成为杰出的通才。从“文,行,忠,信”的“四教”,孔子的育才思想是知识、技能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并重,也就是“德才兼备”。“学而优”,不但要通晓业务知识、技能,更要通晓世务,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并能运用自如,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孔子对人才培养的标准的阐述指出,人才素质的四个方面: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做事以道德为原则,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真才实学:“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义”(《论语・述而》)――有坚定的信念和追求;工作立足点放在实现组织纪律、组织目标、组织精神上;将个人与组织其他成员的人际关系正确定位,妥善处理;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不断提升的才能。

同时,培训不搞统一模式的“一刀切”。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教育方式,以致于针对不同人才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侧重点:“因材施教”。组织培训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基础,不同问题,培训内容,方式,时间就应该进行权重区分。进一步分析,培训应契合组织市场营销进行的原则,不同员工,不同需求,对应不同的细分市场,培训内容、方式、时间等安排上要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不同细分市场企业要开发不同产品去占领,对应员工培训上,要有不同内容,不同教材,不同的方式。

而隐性知识的学习主要表现为员工之间的相互学习。隐性知识属于组织核心能力,通过内部学习课扩大其适用的范围。这也是前面所述的学习交流与共享原则的集中体现。

组织除了充分挖掘组织内部员工的知识资源外,对“外脑”的使用也是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的重要手段。组织外专家、学者等人才资源也应包括在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围内,特别是一些小型组织,尚未有足够的资源支持专门的培训机构时,完全可以通过外部专业机构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组织不断培养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使人才资源不断扩充,人才结构趋于合理,适应组织发展的需要。以上人力资源管理的持续进行使知识的资本化和产品化得以不断的发展。

四、结论

从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在知识管理的实现过程中,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重要地位应得到确立。在知识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孔子教育思想围绕着知识以及拥有知识的人这一知识管理的核心展开的选拔、显性知识学习、过程学习和隐性知识学习等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导知识管理的重要方针;孔子教育思想通过学习交流与共享、全员性与动态性、以人为本三原则的影响作用于组织的知识积累、员工有效获得所需知识、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与能力、实现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及共享等知识管理的目标并促使其逐步实现,从而最大限度的获取和利用知识提高组织竞争力。

同时,相关组织制度建设应与之保持同步,才可以保证已有知识管理的成果不断巩固,并对下一步的知识管理工作深入进行;孔子教育思想其务实性、可操作性强的特征为知识管理原则的操作执行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褚节旺 周绍森 谢阳群 郭春侠:知识管理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第一版

[2]孙聚友:儒家管理哲学新论.济南:齐鲁书社,2003,第一版

[3]潘乃樾:孔子与现代管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第一版

[4]董根洪:儒家中和哲学通论.济南:齐鲁书社2001,第一版

[5]朱贻庭: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第一版

[6]知识与价值-成中英新儒学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第一版

知识管理概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石油勘探;流程;知识管理

1.研究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同时,在新世纪,石油勘探业也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加大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稳定国内石油产量[1]。石油作为重要能源及战略资源,不仅影响到国家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同时还涉及到国家安全及经济安全。因此,为提高勘探技术就必须进行科学的管理。石油勘探过程的工种和技术非常复杂,内部关联性也很强,管理工作非常繁重。面对内部及外部环境新技术,尤其是网络信息及知识经济的兴起,石油勘探过程需要及时调整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

2.文献综述

在信息时代,知识管理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开始上个世纪于70年代末,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Drucker)强调在企业资源中,信息和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彼得·圣吉(Petersenge)强调组织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2]。日本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Nonaka)系统的阐述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换模式。戴维·沙凯米(DavidJ.skyrme)提出知识管理是对重要知识的创造、收集、组织、使用等一系列流程系统化的管理,侧重于将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并使其得到恰当的运用[3]。国内众多研究学者中,张子刚,周永红(2004)认为知识管理是把知识(包括信息)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通过相关技术手段对信息获取和传播、知识学习和应用、创新和传播、交换和更新以及建立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结构、并管理企业所需的知识商品[4]。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成果看出,知识管理已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管理方式。

3.石油勘探主要流程

石油勘探是根据石油地质的相关学科知识和勘探技术,将地质作为研究对象,其最终目的是为获得石油储量[5]。整个勘探过程中分为多个不同的作业流程,包括物化探、钻井、录井、测井、试油、综合地质研究等多项勘探作业。主要分为两大类:物探流程和钻探流程。

(1)物探流程分析

石油勘探流程中物探工程主要是地震勘探作业,它包括野外作业的资料采集、室内工作的资料处理及资料解释三个环节,资料采集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地震勘探工程质量的好坏。

(2)钻探流程分析

石油勘探流程中钻探工程是石油勘探系统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多专业多工种协作的一项综合工程。钻探工程主要包括:钻井方案设计、钻井实施和竣工验收三个主要阶段。

4.石油勘探流程中的知识管理分析

知识管理是在组织中建构一个同时具备人文与技术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通过获取、创造、共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最终目的,并将创新后的知识返馈到系统,使个人与组织不间断地积累知识[6]。

(1)石油勘探流程中知识管理活动

石油勘探流程主要分为物探和钻探工程两大类,这两大类勘探流程主要包括知识获取、整合、共享、应用、创新及保护六大知识管理活动,其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2)石油勘探流程中知识管理手段

在明确石油勘探流程及知识管理活动的条件下,需采取一定的方法与手段对石油勘探各个流程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首先,制定并实施适合勘探流程的知识管理战略。企业对勘探过程中的知识管理要有正确的战略为指导,包括勘探各阶段的知识学习战略、知识获取战略、知识创新战略、知识保护战略等;其次,为了能更好相互学习和共享信息,需建立基于网络平台的知识库,构建面向勘探流程的知识网络;再次,石油勘探流程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系统过程,包括采集的资料、勘探技术等多种知识,为促进勘探流程中知识的获取、转换及创造,需建立一个基于石油勘探流程的知识创新网络平台;最后,构建知识学习机制和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促进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

(3)石油勘探流程中知识管理目标

石油勘探的最终成果是为得到石油的储藏量,而在勘探过程中需要构建一套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勘探配套技术。因此,对于作为知识密集型尤其是技术密集型的勘探企业,加强知识管理则是高效、快速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5.结束语

石油勘探是整个石油工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整个石油行业增加储量、提高产量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需要多专业、多工种的相互协作的高新技术知识密集的系统工程。因此,加强探勘流程的知识管理,对提高勘探技术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macro/more/201103/16/t20110316_22304698.shtml(2011/3/17).

[2]彼得·德鲁克,张星岩译.后资本主义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3]储节旺.知识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张子刚,周永红,刘开军.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的能动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0:89-91.

[5]陈希.油气勘探项目管理控制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

[6]张琳.项目管理中的知识管理[J].石油科技论坛,2011,05.

[7]甘路明,潘惠,刘景江,陈劲.企业技术知识管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3,4:201-204.

[8]林向以,张庆普,韩晓琳.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庆油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06:31-35.

项目资助:四川省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石油天气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编号:川油气科SKB12-02)。

知识管理概论范文第9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发展;影响

1.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知识管理应运而生。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必然走向知识管理。鉴于目前我国知识管理技术还不成熟,企业知识管理模式还是存在局限性。但知识管理模式的应用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着决定性意义。

2.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是指以企业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和经营所依赖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使用、扩散、开发和创新等一系列过程的管理。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已有的和将创造的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以此来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同时进行知识创新,并将其与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结合起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促进企业的发展。

知识从形式上是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组成的。显性知识是一种规范化知识。而隐性知识指的是高度个体化、难以形成化或沟通、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对于企业而言,隐性知识正是企业获得长久竞争优势的关键。那么如何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成为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3.知识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3.1改变企业传统组织结构,激励创新思维

传统的企业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在企业内部知识扩散中途径过于冗长,无法保证知识在扩散的过程中的准确性,同时也不利用知识的共享,往往存在部门的知识独享,从而造成知识浪费。在企业中融入知识管理的扁平化模式,可以减少管理层次缩短管理幅度,方便了知识的上传下达。同时它可以给更多的人提供信息共享的平台,突破了部门的限制,使得不同部门的人可以自由沟通,有利于知识创新,为企业注入新的动力。

3.2实现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提高工作效率

传统的业务流程是为了完成企业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时空逻辑上的相关业务活动。该方式过于看重业务环节,而没有注重全局利益。在知识管理模式应用于企业管理后,可以通过知识流在知识链上随着自然处理过程的流动而流动,以此来测试业务流程合理性,体内实现调整或重组。通过业务流程重组,缩短工作流程的时间,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创造新的知识,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3.3建立知识库,促进内部知识交流

采用知识管理模式的企业,及时建立专属的知识库以及知识共享平台。企业内部的知识在知识库的支持下,可以广泛地使员工获取到自己所需,同时个人拥有的知识也可以在共享平台上得到自由快速地流通和更新。同时,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鼓励员工创新,并将员工创造的新思想,新方法加入知识库,以促进新知识的形成,隐性知识逐渐显性化,企业及时明确及利用这些显性化的隐性知识,为企业创造财富。

3.4发掘用户需求,提升忠诚度

在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中,企业员工应转变思想,一切以用户为中心,根据用户的主诉求来调整对应的解决方案。同时,主动发掘用户隐含未表现出来的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企业要及时获得用户反馈来的信息,提炼出对企业有用的知识,对其进行再利用,以此反作用于用户,提升用户对企业的忠诚度,使企业获得并能够保持长久的核心竞争力。

4.知识管理应用于企业管理模式的局限以及对策

在实际的企业中,知识管理模式还是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现代企业真正实现知识管理模式也仍然存在一些局限,对应于每个局限有相应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企业高层思想转变困难

知识管理模式是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企业高层在初次接触到知识管理模式时,难免会有些抵触情绪,一部分企业仍会继续延续原先的管理模式,而另一部分企业在慢慢接受这种新管理模式后,却又往往不能完全了解知识管理的思想,只是单纯地引入知识管理概念,而没有从根本上实施这种模式,造成企业知识管理新模式空有其表。

为此,首先必须使其明确知识管理的重要性,构建企业学习型组织,转变企业高层对知识以及知识管理的态度,正确对待知识管理模式。

4.2新型人才的缺乏

对于企业来说,只有拥有一支具有先进思想、先进技术的人才队伍,才能更好地按照知识管理的模式来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而且在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模式后,非常有必要设立首席知识官,即CKO。但是目前能够胜任该职位的人还很少。

企业在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后,应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新进员工提供完备的培训,同时定期为企业的员工组织培训,让他们能够接受更深层次的教育培训,为企业人才储备库积蓄力量。

4.3知识创新程度低

在企业中应用知识管理管理模式,最重要的是通过对知识的采集、提炼、利用、反馈、再提炼、再利用来实现知识创新,通过知识创新,为企业创造出新的产品与服务,以此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是在实际中,企业在对知识处理这一过程中,缺乏一定成熟的技术来支持。导致知识创新程度不高。

为此,企业应制定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进行知识交流、知识创新,从而使知识管理模式能够在企业里顺利实施。

5.结束语

知识管理这种新型管理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但是具体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本文着重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分析了知识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分析了目前知识管理在企业中应用的局限,但是考虑的角度并不是很全面,希望为企业研究提出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刘红军.信息管理概论[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39.

[2]沈航.企业管理新模式—知识管理[J].中国商贸,2011,(15):54-55.

知识管理概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 Web挖掘 知识管理

一、电子商务企业的新命脉――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已经从概念领域上升到了效益领域,会从人力资源、客户关系和战略联盟三个方面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

(一)人力资源知识管理。如今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企业中继资本、劳动力之后的“第三资源”,而人力资源作为知识资源的载体,逐渐成为企业中一种稀缺的、难以替代的持久性资源。所以决定企业竞争成败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就相应成为电子商务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与关键。

(二)客户关系知识管理。在电子商务时代中,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经营模式逐渐取代以生产商和产品为中心的经营模式,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而对企业的客户关系进行知识管理,可以增加企业对客户信息分析和契合的深度,进一步提升电子商务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战略联盟知识管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任何一个大集团或大企业都很难在全球化浪潮中独善其身,不同集团或企业间的互相联盟,形成更加有竞争力的战略联盟早已成为大势所趋。同时对战略联盟链进行合理的知识管理也给企业带来了直接的利益:一方面给企业创造了新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资源共享,可以节约企业成本,实现企业间的共赢。

二、Web挖掘技术

Web挖掘是数据挖掘在Web上的应用,它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与WWW相关的资源和行为中抽取感兴趣的、有用的模式和隐含信息,涉及Web技术、数据挖掘、计算机语言学、信息学等多个领域,是一项综合技术。

(一)Web内容挖掘(Web Content Mining)。指在组织的Web上,从文件内容及其描述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过程[4]。它又可分为基于文本信息(包括text,HTML等格式)的挖掘和基于多媒体信息(包括image, audio,video等媒体类型)的挖掘,是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二)Web结构挖掘(Web Structure Mining)。从WWW的组织结构和链接关系中获取有用的知识的过程[5]。Web结构挖掘不仅仅局限于文档之间的超链结构,还包括文档内部的结构、文档URL中的目录路径结构等。通过文档之间的超链接,挖掘出文档之间的引用关系来找到与用户请求相关的权威页面;通过分析Web页面内部树形结构,可以发现与给定页面集合相关的其他页面。

(三)Web使用挖掘(Web Usage Mining)。通过挖掘存储在Web上的访问日志,来发现用户访问Web页面的模式及潜在客户等信息的过程[6]。Web使用挖掘通常的实现方法是从服务器保留的访问记录中挖掘出用户的访问行为、频度和内容等信息,从而找出一定的模式和规则用于改进站点的结构或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Web挖掘在电子商务企业知识管理中的运用

在大规模开展电子商务的环境中,知识管理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然而电子商务企业在开展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海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使得企业很难快速准确的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或充分利用这些信息。Web挖掘则可以抽取包括Web页面内容、页面之间的结构、用户访问信息、商务交易信息等在内的各种Web数据,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及技术发现有用的知识来帮助人们从万维网中提取知识,从而更好促进知识管理在电子商务企业中的应用。

(一)Web挖掘强化了人力资源知识管理

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载体,他们所具有的显性知识往往很容易被企业所利用,可是隐藏在每个人头脑中的隐形知识却成为了值得企业挖掘的宝藏。随着网络应用范围的逐步拓宽,各种各样的博客、微客、MSN、BBS等都为人才交流提供了很好的网络空间。Web挖掘利用这些个人网络空间,检索到更多的有关商业交易、技术应用方面的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提取、概括、分析,得出对企业有用的信息,再将这些信息知识化保存在企业内部的数据库中,在企业内部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实现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目标。

(二)Web挖掘巩固了客户关系知识管理

具体说来,Web挖掘可以利用决策树、遗传算法、贝叶斯网络、神经网络、粗糙集方法、统计分析和可视化等技术,对于网站上的用户访问信息、商业交易信息等进行挖掘,可以了解到客户的姓名、年龄、职业、通信方式、个人爱好和购买习惯等等,然后企业可以直接根据这些挖掘出来的用户知识,做进一步的知识分析,提高客户信息的分析与整合力度,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此外,Web挖掘还支持个性化的使用记录追踪,通过网页追踪,掌握一部分固定客户的需求,企业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需求。总的说来,Web挖掘进一步推动了电子商务企业中的客户关系知识管理,提供更多的知识帮助企业开展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使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

四、结束语

Web挖掘是WWW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结合,是当今世界上的热门研究领域。而知识管理则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管理,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将Web挖掘应用到企业的知识管理过程中,可以帮助企业从Web网站上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知识,例如企业可以根据某一特定的需求快速、准确的找到网络中现存的相关信息,还能够进行知识的自动发现、整理与智能推荐。同时,Web挖掘还以帮助企业获取竞争对手和客户信息,协助企业进行反竞争情报活动等。

参考文献:

[1] 李琪.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刘进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论[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6.

[3] 蒋骁.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作者简介:

上一篇:智能教育课堂范文 下一篇:审计相关理论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