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认证范文

时间:2023-03-18 02:54:12

质量认证

质量认证范文第1篇

地址: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

法人代表:______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

乙方: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地址: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

法人代表:______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有关规定,_________(甲方)向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乙方)申请对其生产的产品按有关产品认证的规则程序实施产品环保认证。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以便共同遵守。

一、实施产品认证范围及依据的标准

实施产品环保认证的范围为_________,开展认证所依据的标准及技术要求为_________.

二、实施产品环保认证的基本程序

1.认证申请和受理;

2.抽样检测;

3.现场检查;

4.认证结果评价和批准;

5.获得认证后的监督。

三、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1.甲方的责任和义务

(1)始终遵守认证计划安排的有关规定;

(2)为进行评介做出必要的安排,包括审查文件,进入所有的区域查阅所有的记录(包括内部审核报告)和评价所需人员(例如检验、检查、评定、监督)和解决投诉的有关规定;

(3)仅允许在获准认证的产品或包装上使用认证标志;

(4)在使用产品认证结果时,不得损害乙方的声誉,不得做出使乙方认为可能误导或未经授权的声明;

(5)当证书被暂停或撤销时,应立即停止涉及认证内容的广告,并按乙方要求交回所有认证文件和标志;

(6)认证仅用于表明获准认证的产品符合特定标准;

(7)确保不采用误导的方式使用或部分使用认证证书和报告;

(8)在传播媒体中,对产品认证内容的引用应符合乙方的要求;

(9)按时付清认证的有关费用。

2.乙方的责任和义务

(1)按照标准和有关认证程序的要求,客观、公正地为甲方申请的产品提供认证服务;

(2)按照认证活动计划,在收到甲方支付的认证费用后,立即进行各阶段的认证工作并保证工作的质量;

(3)在认证的各个阶段,乙方向甲方提出的要求,内容应明确、具体,不应使甲方产品理解上的歧义;

(4)保守甲方的技术、经营管理和秘密等知识产权,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泄露。

四、费用

1.乙方按有关认证收费标准和甲方实际申请产品认证时发生的项目收取认证费用。

2.甲方应交纳的认证费用。

合同金额为:_________

具体收费项目以本中心报价单(编号:_________)为准。

[:请记住我站域名/]

3.在认证过程中,如发生再检测或现场再检查时,甲方应按有关规定交纳相应的再检测或再检查费。

4.监督检查和管理年金费用,甲方应在每年的监督检查之前向乙方支付。

5.乙方认证某一阶段活动正常开始之后,若甲方提出活动中止,乙方不退回该阶段费用。

6.认证人员为履行本合同到甲方所在地的差旅费及食宿费由甲方承担。

五、风险责任的承担

1.乙方对认证结论的准确性负责;

2.乙方对甲方产品的认证不能减轻甲方对产品环保及质量的责任;

3.若因甲方的原因,影响认证计划的正常进行,并造成费用增加,其增加的费用由甲方承担;

4.若因乙方执行认证计划失误造成的费用增加,其增加的费用由乙方承担;

5.由于公认的不可抗拒原因影响认证计划不能正常进行,造成费用增加,其增加的费用由双方协商解决。

六、有关争议解决及违约处理

1.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争议时,双方协商解决。如协商未能解决,可向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申诉。

2.若甲方或乙方有违反合同行为,使另一方遭受损失,则受损失方可要求赔偿或向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申诉。

七、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本合同共三页,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

八、本合同解释权在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甲方(盖章)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_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_

质量认证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质量认证 检验监管

“见证评审”是指对认证认可评审组的评审能力和专业能力实施现场跟踪验证。见证评审监管模式就是在第三方机构审核时,检验检疫机构通过对企业质量管理的重点环节、重点工序、关键控制点的抽样跟踪,在验证评审组能力的同时实现对企业管理体系的审查和监督管理。

一、见证评审监管模式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1.认证机构对企业认证/监督时的见证评审。《认证认可条例》规定了地方认证监管部门负有对认证活动实施监督的责任,而对认证有效性的监督分为对认证机构现场监督和获证企业现场监督两种方式。

2.企业内审实施时的见证评审。国家质检总局第113号令赋予了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口工业品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监管的权利。企业获证后能否持续满足认证标准的要求,是认证有效性检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见证评审监管模式的实施方法

(一)见证评审的策划

1.见证评审的时机。依照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口工业品生产企业监督管理相关规定,见证评审可每年组织两次,分别在认证机构对企业认证/监督和在企业内审时实施。

2.见证评审的内容。见证评审应重点关注以下过程:①对顾客要求进行确定的过程;②进货原材料控制的过程;③产品生产及包装过程;④产品检验过程;⑤产品储存及运输过程;⑥不合格品的处置过程;⑦产品一致性验证;依照GB/T 19001-2008,重点关注的条款有7.2.1、7.4、7.5.1、7.5.2、7.5.5、8.3等。

3.见证评审的准备。见证评审前,检验检疫人员应首先对企业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进行审核,确认其符合认证标准、检验检疫法律法规。见证活动应重点放在审核机构对上文所属重点条款的审核过程,以确保所抽取样本的代表性、充分性等。

(二)见证评审的实施

1.认证机构对企业认证/监督时的见证评审的实施。目前出口企业相当一部分通过的第三方认证由系统内认证机构实施,可以尝试建立认证审核与检验检疫行政监管相结合的制度。对于系统内的认证机构,首先令其将对出口企业实施工厂检查前的审核计划及时报送检验检疫机构,让检验检疫机构及时做出监管计划。然后检验检疫机构将需要见证的条款或过程及时与认证机构进行沟通,以便于认证机构合理调整审核安排,配合好见证评审的实施。对于系统外的认证机构,宜从国家认监委或地方认证监管机构层面与认证机构进行沟通。令其在不影响审核活动实施的前提下,配合好检验检疫机构的见证评审。在现场见证过程中应注意与认证机构的沟通,维护审核组长的权威,确保审核工作和见证活动同步顺利完成。同时,应与认证机构建立问题反馈机制,及时解决见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企业内审实施时见证评审的实施。检验检疫机构应当按照监管对象策划的内审时间,制定监管方案,合理安排时间。企业在编制内审方案前应充分与检验检疫机构沟通,以确定内审的时间、准则、范围等内容,制定内审计划。内审实施时,对上文所述重点条款进行见证评审,监督企业内审小组的活动,保证内审小组对所列场所和过程的覆盖,保证审核抽样的代表性和充分性。同时,通过见证活动验证企业内审员的能力。同时也应注意与内审小组的沟通,要维护内审小组组长的权威,发现内审员审核方法不恰当或能力不足时,及时与内审小组组长沟通,寻求解决方案,使内审工作顺利开展,保证见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见证评审监管模式推广的途径

(一)见证评审模式的切入点是与出口许可证审查工作相结合。

目前,出口许可证的评审模式是要求企业先到指定的实验室进行型式试验,试验合格后由分支局组织预考核,最后由省局认证处组织评审组进行正式考核。出口产品质量许可证工厂审查要求的内容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及强制性产品认证的要求基本一致。因此,可以将许可证审核作为见证评审监管模式的试点。由第三方认证机构派出审核组,由检验检疫机构派出见证审核员,联合对企业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评审。见证人员通过对审核过程的抽样跟踪,并根据第三方的审核结论,判断企业的管理体系是否适宜、有效。同时,见证人员有权对审核组的审核能力做出评价,作为认证有效性监管的材料。审核过程中通过协调沟通,审核组可以共享审核发现,形成统一或者独立的审核结论,判断企业是否可以通过评审。由于每年都要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监督审核或3C工厂检查,检验检疫机构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结合审核,加大了监管的力度。

许可证评审结合第三方认证进行试点,意义在于将官方的行政许可活动与社会公正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法规层面上扫除障碍,从理论层面上探讨方法,从实施层面上总结经验,为进一步的推广应用打下基础。这既符合检验检疫机构工作重心转移的趋势和工作方式转型的需要,也符合检验检疫职能与国际接轨的要求。

(二)见证评审监管模式的试点成功之后,可以结合分类管理建立科学的企业评价和监管体系,进而推广到所有工业产品出口企业的监管工作中去。

分类管理创新性的实行二维管理模式,即“企业类别+产品风险”。要求对企业从九个方面进行分类,对产品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实施动态管理。现在,第三方认证和检测机构覆盖的领域已经相当广泛,从质量到环境,从节能到安全,从供方评价到产品检测,涵盖了企业生产活动涉及的方方面面。而且经过近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拥有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专业技术优势和工厂审查经验。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第三方机构的专业能力和丰富资源,结合检验检疫工作实际情况,加以规范和监管,形成以第三方认证/检验为基础的科学的企业综合评价和监管体系。

1.将见证评审应用于第三方认证机构对企业进行评审的过程中,推广到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外的多种认证领域。检验检疫部门可以依照总局《出口工业品生产企业分类指南》所要求的项目,充分利用已有的第三方社会资源,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对企业进行监管。分类管理办法将企业诚信放在企业评价要素的首位,只有对企业社会活动的多个方面全面监管才能建立科学的的企业综合评价体系,从而进行有效的监管。通过见证评审模式与多种社会资质认证相结合能够使检验检疫部门花费较小的精力获得较大的回报,提高监管有效性和针对性。

质量认证范文第3篇

关键词:CRO;质量认证;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4014501

我国CRO行业质量认证是指对我国药品研发外包行业进行的保证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技术标准要求及对相关检测检验(实验室)和审查人员资质条件与能力的合格评定活动。笔者论述内容涉及认证和认可两个方面,既涉及药品研发外包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又包括对进行药品研发的实验室和人员的评定。认证的有效性体现在认证工作、认证证书、认证结果上。在《药品管理法》规定的强制认证下,认证成为了药品市场的准入条件。而我国的新药研发外包合同组织(CRO),还处于自愿的第三方认证阶段,其有效性值得思考。

1 肃清认证有效性主体因素

图1阐述了影响认证有效性的主体部分:咨询机构(提前准备完善企业的质量体系,等待现场审核的机构)、认证机构、企业(微观主体)和政府(宏观主体),主体部分之间在整个认证过程中起作用的先后顺序和具体的职能有所区别,但是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笔者认为要肃清认证有效性的问题并给出合理建议需要从图中的几个主体部分去阐述。

图1 认证有效性主体因素图2 我国CRO行业认证有效性受限

质量认证有效性是认证工作之后必然需要思考的问题,我国CRO行业暂行依据ISO9000族标准进行认证进行过程中,其有效性正遭遇严峻的挑战。

2.1 国外权威认证威胁

欧美发达国家的质量认证工作先于我国且发展成熟。在制药行业来讲,他们不论是对临床前实验室还是临床医学实验室都有非常完整的认证制度,且经验丰富。当然要想获得他们的认证认可难度很高。例如,美国CAP(美国病理家协会)认证,统计研究表明制药巨头们更愿意将一些新药研发任务外包给已经获得美国CAP(美国病理学家协会)认证的CRO企业,因此为了能够获得制药巨头的认可,我国部分有能力的CRO企业更倾向于申请美国CAP的认证,有效的国外权威认证将无疑成为影响我国CRO行业质量认证有效性的威胁。

2.2 ISO9000族质量认证体系的自身缺陷

ISO9000族质量认证标准是国际公认评判标准,但随着对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该体系已经显出了一些缺陷:它主要强调的是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要求,没有设计对参与质量管理的人员要求,忽略了人员参与对认证工作的影响,尤其是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认监委强调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质量认证体系的时刻,该体系跟其它质量认证体系相比较而言,有效性降低。目前我国CRO行业的质量认证规范基本按照ISO9000族质量认证标准进行认证,其认证有效性会因为ISO9000族标准自身的缺陷而削弱。

2.3 认证有效性主体影响因素的限制

政府:就现阶段的国情而言,认证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来源于政府,即使政府加大管理、监督、惩罚的力度,但制度缺失、执行部门行政职能广泛存在,导致政府机构与认证市场处于混沌粘连局面。到目前为止,我国市场上主要的几家认证机构与政府的关系还没有肃清。

认证机构和咨询机构:很多认证咨询机构擅自从事认证活动或者从事超出规定范围以外的认证活动,严重搅乱了我国的认证市场,使得认证市场处于竞争无序的状态,这些认证机构为了保证自己的收入,满足顾客的需求,罔顾社会赋予的责任,胡乱认证,使得我国CRO行业认证含金量逐渐下降,直接严重损害了认证的有效性。

企业:认证意识不强,目标不明确,跟风、钻政策的空子等特点是我国CRO企业进行质量认证时的通病,随着政策的优惠,通过认证的CRO企业可以获得税务上的减免,这些企业便积极的投身于认证的大潮中,显然,这样的企业即使通过了认证,它也不具备贯标企业该有的认识,质量管理体系只是存在于他们企业为了接受检查审核而准备的文本文件上,不存在于日常现实管理中。

根据我国CRO行业的认证现状,该行业的认证有效性从政府、认证和咨询机构、企业这几个主体影响因素受到了限制。

3 维护认证有效性的建议

3.1 政府(宏观主体)

(1)根据《质量体系评定和认证注册机构的基本要求》及对国际认可论坛(IAF)文件修改、制定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明确获得质量认证机构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他们的运作、管理方式、审核人员的行为准则、审核活动等;

(2)监督认证咨询机构的合法评定活动,对于已经违反相关规定甚至是法律的企业要做出明确的处罚,例如撤销已经获得的认证证书等;

(3)对认证咨询公司的资质确认,我国CRO行业是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对其进行认证或者给予咨询的单位应该具有政府部门经过资质认定的证明,目前,我国CRO行业进行认证的机构是CROU(CRO联盟)委托国内大型质量认证机构协助进行联合认证,这里缺乏政府的监督和有利引导,笔者认为完全市场化的认证制度对我国CRO行业的认证是不合适的,有效的政府参与是必须的,缺乏有力的资质确认,必然会导致认证市场混乱。认证是特殊的市场活动,不能完全放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否则混乱的市场竞争制度会严重影响我国CRO质量认证活动,认证的有效性下降,其危害长远且不可估量。

3.2 认证机构和咨询机构

(1)在政府引导下,成为不以或不完全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集团或者组织。

(2)认证机构和咨询机构设置和审查人员配备需要调整,照搬其他行业的认证模板是不可行的,CRO产业是技术含量极高,专业性极强的行业,普通的认证制度和外配的临时审查人员显然不能满足认证要求。CRO行业的认证工作无疑重点是要对企业的临床前实验室和临床医学实验室进行认证认可,专业人员的配备也要考虑在内。

(3)在进行涉及临床前实验室和医学临床实验室认证时,认证规范就是相应的法律法规,这要求认证审核人员对法律法规了解充分,因此认证机构对自己的审核人员进行再教育和再考核显得更加重要。

3.3 我国CRO企业(微观主体)

企业是认证有效性作用的主体和客体,它会作用于认证有效性,使其加强或者减弱,如果要量化认证有效性的指标,那只能从企业这端获得,企业的各种产出指标与认证目标对比,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将其作为认证有效性的指标,指示认证工作的效能,因此企业对质量认证的主观认识对认证有效性影响很大。我国CRO行业的开始时间并不长,现阶段开始关注对质量的要求,并积极的开展一系列对质量认证体系的探索和实践,是很大的进步。同时从认证有效性的作用客体角度,建议CRO联盟组织企业的领导对质量管理理念再学习,从本质上提升他们对质量概念的认识,使其明白有效的认证对企业的意义,而不是简单的跟风或者钻政策的空子。

4 结语

在我国CRO行业质量认证问题讨论较热时,对其有效性问题结合该行业的自身发展特点进行思考是有必要的,“权威有效”是认证的价值所在,笔者肃清了认证有效性的影响主体,可以更加清晰有效地分析认证有效性问题。

参考文献

[1]杨露萍. 认证认可:捍卫质量的大堤[J].交通标准化,2009,(8):3941.

[2]盛太. 规范咨询市场 提高咨询质量[J].上海标准化,1999:1920.

[3]顾荣. 对规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市场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9:8182.

[4]胥劲,李萍. 美国病理学家协会的实验室认可计划介绍[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7,2(1):6970.

质量认证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产品质量认证ISO认证制度

一、产品质量认证的含义

产品质量认证也称产品认证,国际上称合格认证。根据199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产品质量认证是依据产品标准和相应技术要求,经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来证明某一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相应技术要求的活动。ISO的定义是: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证实某一产品或服务符合特定标准或其他技术规范的活动。产品认证分为强制认证和自愿认证两种。一般来说,对有关人身安全、健康和其他法律法规有特殊规定者为强制性认证,即“以法制强制执行的认证制度”。其他产品实行自愿认证制度。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的目的,是通过对符合认证标准的产品颁发认证标志,便于消费者识别,也有利于提高经认证合格的企业和产品的市场信誉,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以激励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同时,由作为第三方的认证机构对产品质量进行认证,已成为许多国家保证产品质量的一种普遍做法。经过质量认证的产品可以方便地进入国际市场,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

二、产品质量认证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回顾几年前, IS09000质量标准刚刚开始在中国推行的时候,大家对认证工作认识不统一 ,有个别人认为:“我们的市场在国内,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去搞认证不值得。”,“IS09000标准不符合中国国情,推行这一标准的人,目的在于‘用洋标准套中国的钱’。”好在时间做出了公正的裁判。蓦然回首,我们不难发现,认证工作在中国已经走过了二十几个年头了,认证工作在各行各业都开花结果,从制造加工业到服务业都有了长足发展,基础工业、建筑、建材工业、电子工业的认证到宾馆、学校、出版社等事业单位的认证,大家都已慢慢接受了,认证这一新鲜事物已经融入老百姓的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

通过认证,企业产品质量在出厂前有了保障,在市场营销、对外投标、签订合同、扩大出口、吸引外资等方面显现出明显的优势。通过认证,众多企业成功打破了一些国家的贸易技术壁垒,在国际市场上扬眉吐气。如欧盟明确规定,进入欧盟的产品厂商,必须取得ISO9000认证证书。国家认监委成立后,更是把认证认可作为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全面加强认证认可工作。我国的认证认可事业取得越来越引人注目的成就。据统计,在强制性产品认证方面,我国已对国内18大类57种产品实施了产品安全认证,发出电工产品安全认证证书7万多份。对47大类188种进口商品实施了安全质量许可证制度,发出进口商品安全质量许可证书12000多份,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外,对10类76种出口商品实施出口质量许可,发出出口质量许可证书7200多份。

三、加强产品质量认证提高产品质量

1.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品质量

一方面健全企业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在公司的监控下,各生产企业设有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车间设有质量小组,班组设有质量监督员。明确岗位责任,严格执行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另一方面公司健全质量检测体系,公司设质量检测中心,定期或不定期对产品进行抽查。生产企业设有化验室,对原材料、半成品、产品进行监督检验把关,有效的控制各环节的质量不达标问题,同时公司实行质量否决权制度,出现质量问题实行一票否决。杜绝了不合格产品出厂。

2.一丝不苟抓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高标准、严要求,要求各单位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句话听起来已经不再是震耳欲聋的口号,它像是危机中的一种呼吁,或者就是在废墟中为了生存而艰难的爬行,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感同身受。于是,让客户“满意”就成了质量管理的一种理念。为了实现这个崇高的理想,我们就要像一个裁缝,给企业不断的量体裁衣,缝制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工装”,形成企业的质量文化。

3.通过科技创新,增强企业实力

没有创新的民族必然灭亡,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之本,公司建立以研究所为核心,以各生产厂技术研究室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增强企业发展实力。(1)建立决策与管理系统。科技创新包括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部分内容,而管理创新又是技术创新的灵魂。为保证科技创新决策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及有效的管理,企业必须建立包含战略管理层和管理操作层两层次结构,决策科学、反应迅速、管理高效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2)建立研究开发系统。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担负着成果转化和短期技术开发的双重任务,是企业研究开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建设与运行情况如何,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产业发展。因此要充分重视这一层次的研发机构的建设,并建立起一支面向市场、反应快捷的开发队伍。

4.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全面加强产品质量认证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目标,全面加强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根据客户需求,组织企业尽快通过相应的产品组织认证。努力为客户提供可靠的质量保障。为满足客户需求,促进产品销售,要以产品质量论证为着力点,加大质量认证工作力度,建立一套即时响应、定期沟通、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促进质量认证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要在各产品部指定产品质量认证工作联系人,广泛收集客户有关产品质量认证的需求,整理形成产品质量认证清单,及时将客户需求转化为产品质量认证的动力。以清单形式统一向相关企业提交客户的论证需求,并将企业的论证结果及时提供给相应客户。

虽然在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要看到企业面临的困难和机遇,要正确分析把握形势,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加大管理力度,加大科技开发力度,继续走质量效益之路,使企业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奉媛: 关于产品质量认证和评价的建议[J]. 管理科学文摘, 1996, (08)

[2]宋才发:产品质量认证规则初探[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4, (01)

质量认证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质量认证;现状;问题;对策;措施

1 当前的认证状态分析

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国家最近几年间在认证方面获取了很多的成就。比如,第一点是中国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成功地签署了国际认可论坛多边承认协议;其二是中国认证人员国家注册委员会成功地签署了国际审核员培训和认证协会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国家认证/注册和培训课程批准多边承认协议。其三是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成功地签署了亚太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相互承认协议。通过上面的三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我国的认证机构的相关制度以及工作者的培训和资质等等的相关内容都已经达到了世界上优秀的水平,真正的实现了和世界接轨的发展战略。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得知我国的质量认证活动获取了显著的成就,带给我们的最为实际的好处是为我们国家的公司进入到国际行业节省了很多的时间,节省了外汇,而且减少了费用。该认证将会变成我们国家打破贸易壁垒的良好方法,同时还可以拓宽国际市场。在两千年末的时候,我国已有25588家企业取得了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颁发的质量体系认证证书,有14298家企业获得了产品质量认证证书。

2 面对的不利现象

由于我们国家在朝着市场经济方向发展,很多的单位都形成了竞争思想,通过质量认证方法来拓宽市场,提升单位管理能力的呼声不断的变高。单位将获取认证资质当成是本身参加到行业竞争中的一个关键方法,通过多种措施筹措费用,打造条件进行认证活动。就是在这种需求状态中使得很多的认证审核等机构积极的参加到行业的竞争工作中。因为国家的宏观质管机构对认证行业的监管力度不是很大,所以行业中面对的问题也很多,主要的有如下的一些。

2.1 认证咨询单位的水准以及工作者的素养不一

在众多的此类单位中,有很多都没有结合相关的要求备案,在没有许可的前提下私自运作。此类单位中有一些是法律地位模糊,还有一些没有足够的技术以及管控工作者,就算是配齐工作者的单位也会因为其责任意识不强而无法有效运作。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单位的工作者竟然没有参加最为基础的培训就开始工作。

2.2 运作活动混乱

在行业中不乏一些进行明显商业活动的机构,它们得知一些单位着急进行认证活动,所以拿着快速通过为幌子,打压价位,不断的获取业务,然后为单位提供较差的咨询内容。这些机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认证业的声誉,而且打乱了市场的总体发展规律。

2.3 审核机构存在违规现象

很多的认证机构想要提升占有率,就在国家的许多区域设置了活动站,以此来增加业务。此类活动站没有获取资质,而且未到所在区域的质检机构备案,当进行审核活动的时候还进行咨询活动,此举违背了国家严禁认证以及咨询等活动一起进行的理念。

2.4 单位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证意识

虽说很多单位都意识到了认证对于单位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过因为认证意义模糊,很多单位错误的认为获取了证书就是完成了,忽略了单位的内在管控工作。很多单位并未从基础上处理好审核时期存在的那些不达标的问题,只是不断的敷衍,并未真正的改进质量体系。

3 强化认证力度的方法

质量认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单位的质管力度,提升产品的达标率,减少费用,进而帮助单位或其更多的市场份额。所以,要积极地处理好认证时期面对的不利现象,提升总体的品质。

3.1 做好认证宣传工作,帮助单位提升认知能力,带动认证工作朝着更为完善的方向发展。所有的国家机构以及经管机构,尤其是质管机构要强化对认证工作的宣传力度,积极的通过报纸以及网络等媒介做好宣传活动,确保广大的单位和消费群体真正的理解认证活动,明确它的功效和意义,指引人们在采买的时候要认清认证标记,鼓舞单位经由设置认证体系来提升产品的品质,进而扩大市场的占有率。在组织开展“质量月”、3.15保护消费者权益日等活动过程中,都要加入质量认证的宣传内容。

质量认证是一项与国际接轨的工作,技术性很强。需要通过举办培训班、函授教育等方式帮助企业逐步了解质量认证的基本知识,加强对企业及其检验机构的技术、管理人员进行有关法律、法规、GB/T19000-ISO90005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及ISO/IEC指南255校准和检验试验室技术能力的通用要求等标准知识的技术培训工作,培养合格的内审员。要有计划地培养质量体系审核员,建立一支开展产品质量认证、质量体系认证工作的专业队伍。开展学术和经验交流,拥有一批思想素质好、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有丰富质量管理经验、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的质量认证专家,促进质量认证工作的开展。

3.2 通过多种方法不断的完善认证行业

3.2.1 加强质量认证机构建设

质量认证机构是第三方对企业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审核认证的市场中介组织,在促进企业改善和加强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开拓质量认证市场、发展市场认证事业中起着重要作用,质量认证机构应树立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的思想,把为企业服务作为第一宗旨。坚持质量第一,不能为盲目追求认证数量和经济效益而放松质量要求,更不能进行钱证交易;应坚持标准,严格执行要求,实事求是,不迁就、不照顾、决不降低标准;按照自主、自律、自励的要求,认真学习标准,完整理解和掌握标准,加强人员培训,培养一支过硬的审核员队伍。从而以高质量的业绩、良好的服务赢得信誉,在公平竞争中发展自己。

3.2.2 对质量认证咨询机构实施备案管理

凡提供质量认证咨询服务的机构(包括国外机构),必须遵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对质量认证咨询机构进行备案管理的规定,向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备案登记申请。并由其负责组织专家对申请备案咨询机构的质量体系文件、咨询业务能力等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并公告社会。获准备案的咨询机构必须在证书规定的产品范围内开展咨询业务,如需扩大或变更咨询范围,应及时向备案机关申报审批。获准备案的质量认证咨询机构要在企业自愿的前提下,公正、科学、有效地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建立信誉。

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和别的机构进行竞争。对于以个人名义不受约束地进行咨询、相关人员未取得资质进行咨询、从事咨询工作的有关人员同时参与其他机构与该项咨询活动有关的审核工作等违规行为,监管部门要给予严肃处理。承担宏观质量管理职能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加强对质量认证咨询机构的监督管理,并坚持每年对获准备案机构的咨询能力保持程度进行监督检查。针对那些无法维持咨询水平的单位,要敦促其通过纠正方法来整顿,对于超过期限还是无法改进的,要撤销资质。

3.2.3 对质量体系内审员实施注册管理

上级的质监机构要强化工作者的审核以及管控工作的力度,对于那些无法做好本职工作,无法保持注册资质的工作者,要采取暂停或是取消资质的措施来处理。而且,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对质量认证培训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对培训机构的培训资格进行确认和审批。

参考文献

[1]孙大伟.我国质量认证体系运行机制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04-01.

质量认证范文第6篇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尴尬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中国已经开展了二十多年,到2012年12月,中国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证书是337821张。涵盖行业面包括工业企业、建筑企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关企业。而根据2006年底统计数,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70个国家颁发了ISO9001:2000版认证证书897866张,其中向中国颁发的占18%,居世界第一位。这些无论绝对数还是相对数都相当可观的质量认证证书能否说明国人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重视?

国际通用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中国遭遇“当不得真”的尴尬,是体系不适合中国国情,还是有其他原因?

现代质量管理体系诞生于1987年,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在他最著名的著作之一、初版于1946年的《公司的概念》一书中,介绍了二战时期的美国军用飞机如何从手工业的制造方式转变为流水线生产,在制造军用飞机上引起了“管理的革命”。

美国航空母舰上的战斗机在珍珠港事件发生之前,或多或少都是人工制造的,它由熟练的技师在狭小的工作车间里生产,每次只能生产2到3架。珍珠港事件以后,战况逼迫美国要将每次的产量提高到几千架。如此,就不能靠手工作业,必需引入流水线生产。而流水线生产的主要特点就是零配件的标准化,以往的熟练技师操作做不到这一点。于是,必须针对飞机本身开展 “革命”――将手工业作坊式制造出来的飞机进行拆分,根据其构造原理,重新设计每一个零件,使零件具有很强的可互换性;工艺设计也进行革新,将每一个零件的生产过程设计为一系列简单的重复操作;通过岗位培训,让非熟练工人都能够通过简单操作迅速又精确地制造每一个零件;最后集现代“组织”(德鲁克认为,公司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组织,即人文组织,而不是单纯的生产机构,这点极为重要)的力量,将成千上万个标准化零件准确无误又高效地组装成飞机。这种有序的生产过程,必须在有序的管理下进行,必须将质量目标和达到质量目标的要求措施付诸于文件,否则就不可能“有序”生产,而只会陷入一片混乱。这就形成了文件化的现代质量管理体系的初态。美国在1939年一年才造了5865架飞机,而在珍珠港事件结束后的1942年到1945年四年中,造了274971架军用飞机,是1939年制造飞机量的47倍。这不是美国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成果,而是现代化管理的成果。说明现代化管理适合美国国情。

那么,现代化管理是否适合中国国情呢?中国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有三十多万个,但为数不少的企业并不是应生产服务活动本身需要去通过认证的。虽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自愿”的,然而大多数已经通过认证的和准备申请认证的,是出于社会大环境所迫:到社会上去参与投标,需要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要进入商场,需要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甚至到银行去贷款,也需要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过认证的可以多贷到款等等,表面看起来全社会都在青睐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其实不然。这反映了社会的诚信体系缺失,只能权将一纸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当成诚信替代品。只是中国目前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本身已经面临严重的诚信危机,又怎么能反过来证明诚信?这说明中国离“消费者说了算” “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的市场经济社会还远着呢。在真正的市场经济社会,消费者用钱为自己认可的产品投票,畅销的产品基本都是消费者满意的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在中国不一样,产品畅销可以是因公款消费而畅销,可以因政府采购而畅销,可以是因领导旨意而畅销,可以因公共关系活动出色而畅销,唯独因“普通消费者满意”而畅销的,还真不多见。当市场大环境良莠不齐,招投标、产品进入市场、银行贷款等市场行为必然会作出“设限”反应:先将未通过质量认证的企业限制在外,因为通过质量认证的起码还能证明企业是真实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看重质量认证证书,是在缺乏诚信的中国式市场经济社会中,商家低成本的道德筛选行为。

如此看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中国的遭遇还不是适不适合国情的问题,而是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被扭曲的市场扭曲利用的问题。

这才是中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体系归体系,做归做”的“两张皮”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众多企业需要通过认证,并不是企业自身认识到了必需将增进顾客满意当成企业的战略需要,而只是将认证证书当成敲门砖,去敲开招投标的大门、敲开产品市场的大门、去敲开金融贷款机构的大门......

唤醒“认证觉悟”,“必需把消费者当回事”

中国的质量认证机构当然发现了这点,所以全力以赴去赶商机了。质量监督部门当然也发现了这点,他们中有些人就利用职务之便充当了掮客的角色。

于是我们看到,认证机构之间竞争空前激烈,到了眼下,一些小型企业的认证费用已经只消八千元一万元,派个从来没有企业工作实践的年轻人,几天就可以将“认证”搞定。

于是我们看到,一些大的集团公司的质量管理认证,往往是由权威的质量监督部门的官员将“生意”介绍给有关认证机构,自己拿取“介绍费”。介绍费可以高到占大集团公司所支付的认证费用的一半。

所以,不要奇怪为什么中国既看重质量认证证书,却并不把通过质量认证当回事――你能相信万把块钱就能换来管用的现代质量管理体系?你不怀疑认证机构拿着缩水一半的认证费用,能不带任何不良情绪帮助客户建立现代质量管理体系?

笔者认为,纵然市场经济大环境逼得一些不具备“认证觉悟”的企业要趋之若鹜去“买”一张认证证书,但如果中国的质量监督部门(质量监督部门也是管理、监督认证机构的部门)和质量认证机构自身将推行现代化质量管理体系当成神圣的职责,而不仅仅是当成对自己有利的“生意”,起码,现代化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社会公信力不会落到象今天这样谁也不当回事的地步!众多令人瞠目的食品质量事件也不该由那些通过质量认证的大型企业制造出来!

应该指出,众多中小企业虽然因为质量认证证书的滥发而不相信现代化质量管理体系对他们“有用”,但他们也在努力寻觅其他对企业“有用”的管理理论。长江三角洲的一些中型民企高价请来台湾的企业咨询机构讲授源自日本的5S管理还颇有心得,尝到甜头的企业现身说法介绍5S管理。5S管理就5个项目: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和素养(SHITSUKE),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营造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质。其实, ISO 9001:2008中7.1条“产品实现的策划”的要求,已经将5S管理的全部内容都包括了,而将5S管理中涉及的事项写入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将这些要求向企业管理者讲授,这都是质量认证机构该做的本职工作。当通过了ISO 9000族认证的中小企业主齐声称赞5S管理时,应该引起推行现代质量管理体系的国家有关部门的深思。

必须指出,现代质量管理体系只能是真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只能是“必需把消费者当回事”才能生存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的产物。中国现时的市场经济是从计划经济时代转制来的,计划经济时代生产产品是为了完成计划,“不把消费者当回事”是逻辑的必然,当“以阶级斗争为纲”白热化的时候,“让顾客满意”还属于鼓吹阶级斗争熄灭论的反动言论呢。但在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中国的经济大环境还是不把消费者当回事,这不但 单是特定历史阶段“不把消费者当回事”的惯性的必然,也是社会优质资源被一些权力机构和有权者优先占有享用的傲慢使然。要根治中国质量问题的频出总根源,一是需要全社会真正以人为本,二是有待于中国的民营企业家队伍强健起来,只有中国民营企业家队伍的强健,才能促进中国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社会。

在谈及质量管理体系时,怎么来“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非常重要的。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9001:2008)》中总则的第一句话是:采用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的一项战略性决策。英文原版是“The adop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should be a strategic decision of an organization. ”在这句话中,最重要的是organization这个单词,即“组织”。为什么这个单词重要?德鲁克在1946年就告诉我们:公司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组织,即人文组织。虽然在很多人眼里,“现代工业生产的本质并不是社会组织,而是原材料和工具”,德鲁克认为持这种想法的人们都不理解什么是现代生产,现代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不是原材料和机器,不是流水线传送带,也不是机械装置和技术,而是“组织的运行机制――这里指的是人而不是机器的组织。”“只要拥有人文组织,我们就可以立即生产新的原材料,设计能满足新要求的新机器,以及建造新的厂房”――请注意,德鲁克说这些话的背景,正是本文开头提到的美国成功地用流水线制造飞机来替代了手工作坊式的制造飞机。

德鲁克强调,“人文组织是任何行业都不可缺失的,它是工业区别于工场手工业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是现代工业,尤其是大规模生产行业的基础和意义所在”。大规模生产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人与机械工业之间自觉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和有序的关系。”以此来理解 “采用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的一项战略性决策”,这其实是将“人与人之间、人与机械工业之间自觉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和有序的关系”这个大工业生产的基础问题提升到了战略高度,也说明只要真正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建立体系,就是“以人为本”!

因此,“贯标”―― 贯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贯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贯彻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是极其神圣的工作。认识这项工作的神圣性,让更多人从这项神圣工作中得益,任重道远!

质量认证范文第7篇

Intertek天祥集团作为全球知名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在帮助企业实现产品质量认证方面直是同行业中的佼佼者,其客户包括众多的国际知名品牌、跨国公司和本地企业,以及政府机构。近日,Intertek天祥集团将与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在ISO 9000和ISO22000,BRC的测试认证方面进行合作。本期《天祥・食尚访谈录》栏目,我们也有幸邀请到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品管办品管总监康定良先生和Intertek天祥集团食品及农产品部华东区客户经理张婷婷女士,请他们来为我们讲解实现产品质量认证的重要意义,以及双方目前在这方面所进行的合作与努力。

记者: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农产品种植、研发、加工和国内外贸易的综合性农业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冷冻果蔬业务已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众多世界著名食品企业和连锁超市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和技术合作关系。请您简单谈谈公司取得了哪些成果?

康定良: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已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浙江省农业科技企业”。2009年起,公司在余杭高新农业园区投资建立了“新迪产业化园”,并先后组建了新迪嘉禾食品、新迪稼园农业等公司,其中嘉禾食品占地135.5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主要生产冷冻保鲜果蔬、冷冻面团,经营冷藏物流业务:稼园农业占地550亩,主要从事有机蔬菜栽培、育种、育苗等现代设施农业。

新迪公司依托多年的外贸营销优势,以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为先导,以发展国内农产品基地为基础,依靠科技提升加工能力,坚持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已经成功地从家外贸流通公司转型为贸工农“321”

体的产业化农业企业。

记者:绿色安全的产品与企业严格的质量检测系统息息相关,请问贵公司目前拥有哪些检测手段,公司的品质管理又通过了哪些品质认证保证?

康定良:公司建设了先进的企业技术中心,包含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其中检测中心以建设部级重点实验室为目标,新的检测中心划分为微生物实验室、理化实验室、仪器分析室和感官室。配备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紫外分光光度计、步入式恒温恒湿试验室、生物安全柜等先进设备,对原辅料、半成品、成品进行监测。

公司品质管理由标准化部、督查部和检测中心等部门进行组织保证,实行严格的生产QC考核、品质管理点检、QAP责任等制度保证,并且在质量标准管理体系建设上,公司先后通过了lSO9001:2000、HACCP和KOSHER、A旧、BRC等系列标准认证和客户认证。

记者:据了解,贵公司将与国际知名的第三方认证机构――Intertek天祥集团在ISO 9000和lSO 22000,BRC的测试认证方面进行合作,请问Intertek天祥集团将为贵公司提供哪些服务,公司为什么会选择Intertek天祥集团作为认证的合作伙伴?

康定良:我们选择Intertek天祥集团作为认证检测的合作伙伴,首先是Intertek天祥集团具有良好口碑的国际知名的第三方认证及检测机构,其客户包括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和跨国公司,以及多个国家政府机构。

其次,他们有良好的服务能力,并深得客户信赖,不仅能为我们提品测试、检验和认证服务,还可以在生产和物流环节帮助我们改善流程、提高效率,跨越市场障碍、降低风险。我们对本次合作的顺利进行充满信心,并期待今后能够开展更深入的合作。

记者:Intertek天祥集团将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协助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完成ISO 9000和lSO 22000,以及BRC的测试认证服务?

张婷婷:Inte rtek天祥集团是全球领先的质量和安全服务机构,我们的宗旨是帮助国内食品企业、食品品牌及零售商了解并完成国际市场标准、质量监督及商品监测体系的认证和检测工作,以便使客户率先赢得国外市场商机。

Intertek网络遍布全球,在100个国家拥有1000家实验室和办事处,员工人数超过3000。人,凭借国际化的专业技术和和资源,为客户提供本土地化服务,Intertek的FSSC 22000、ISO 9001、ISO22000、BRC等证书都获得了国际认证。2011年,Intertek天祥集团食农部已经为国内企业发出近千张lS。9001、ISO 22000、BRC等证书,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公正的服务态度,Intertek将会根据客户的产品特性给予标准实施的指导,使ISO 22000和ISO 9000体系在产品质量和安全上有切实的帮助。Intertek致力于给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并与客户起成长。

记者:除此之外,我们还了解到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还有意向与Intertek天祥集团在HACCP和BRC培训方面进行合作,请问Intertek天祥集团对此又是如何规划的7准备怎样协助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及其他参与培训的企业更好地吸收和理解HACCP和BRC的培训内容?

张婷婷:Intertek的培训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于本次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的培训,Intertek天祥集团会针对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的产品特性、工厂软硬件等情况制定适合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的培训课件,使培训达到最好的效果。

Intertek在培训方式上也有多种选择,例如现场培训、网络同步,以及近期将推出的视频培训。视频培训将打破以往培训会的传统模式,在现场培训及网络同步培训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多方位的培训服务,有效解决传统培训会受限于时问及空间的弊端,使客户能够自由选择培训时间、地点。不仅如此,Intertek的所有培训课程都是由Intertek的资深审核讲师授课,保证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通俗易懂的培训课程,希望本次Intertek与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的培训能够合作愉快。

记者:通过本次合作,您认为对于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的发展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康定良:我们相信通过与Intertek天祥集团的合作我们新迪食品集团的发展将具有更坚实的质量保证和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可以提供更优质的产品给消费者。我们也将以人类健康为己任,引领冷冻食品新消费,向国际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品牌化发展方向去发展。围绕冷链产业,发展基地、加工。物流等产业,努力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冷冻果蔬供应商和全国领先的冷冻烘焙制造商,并将企业打造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冷链产品企业。

记者:对于未来,双方还希望在哪些领域继续展开合作?

康定良:我们还期望今后在其他认证检测和培训方面也能与Intertek天祥集团开展更好、更深入的合作。

张婷婷:Intertek天祥集团食农部目前具备体系认证、食品农产品检测、供应商审核、验货、培训等项目。Intertek天祥集团已发展100多年,在质量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中国发展的20多年,不断结合中国企业的特点推出整套质量服务,为中国企业的质量管理做出了贡献。Intertek天祥集团很希望与浙江新迪国际食品集团进行站式的长期服务,使双方达到双赢的目的。

质量认证范文第8篇

关键词:船级社认证;管理体系;产品认证;产品检验

中国船级社(简称CCS)成立于1956年,是中国唯一从事船舶入级检验业务的专业机构。中国船级社通过对船舶和海上设施提供合理和安全可靠的入级标准,通过提供独立、公正和诚实的入级及法定服务,为航运、造船、海上开发及相关的制造业和保险业服务,为促进和保障人命和财产的安全、防止水域环境污染服务。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CCSC)是承担中国船级社(CCS)陆上检验与认证业务的专业机构,可谓是独树一帜,分外靓丽。“诞生”于1992年的CCSC是中国船级社(CCS)的全资子公司,它不但承担着CCS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认证、工业产品检验和集装箱检验四大板块业务,还积极研究开发企业绩效评价和风险管理体系认证等服务品种。十多年来,CCSC以独立公正的第三方立场,发挥技术、人才、网络和信息优势,为政府、行业、市场提供了专业化的检验和认证服务,最大限度地维护了行业的利益,推动着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管理体系认证:一流的国际品牌

作为企业敲开市场的敲门砖,ISO管理体系认证在我国早已深入人心,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它已成为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但是,在国内普及管理体系认证的先驱者却鲜为人知,它就是来自我们熟悉的CCS,即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CCSC)。

据CCSC副总经理黄学良介绍,CCSC是我国最早从事管理体系认证的专业机构。CCS是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的会员,上世纪90年代初,IACS要求成员船级社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将通过IACS审核作为保持成员资格的必要条件。当时我国尚未开展管理体系认证服务,CCS率先在国内建立管理体系并顺利通过了IACS 的审核,同时培训了一大批既懂业务又熟悉管理体系标准的审核员队伍。当时,CCS领导层前瞻性地认识到国内广阔的认证市场空间,率先在国内开展管理体系认证业务。诚信是中介服务的基本,是认证机构的生命线。CCSC成立之初,就确立了独立、公正、诚信的质量方针。经过近20年的发展,CCSC如今已成为具有品牌号召力、行业领先的认证机构。在CNCA组织的满意度调查中,CCSC一举把“获证企业满意度第一”、“机构审核员满意度第一”、“认证机构互评第一”等殊荣收入囊中。业务范围

也从原来单一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扩展到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及党的基层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多个领域。

CCSC的资质经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批准和授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和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UKAS)认可。也就是说,通过CCSC的审核, 可以同时获颁CNAS 和UKAS 两套证书。CCSC的认可范围广泛,其中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获得35个大类的认可,环境管理体系获得32个大类的认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获得36个大类的认可。

二、产品认证:彰显国有认证实力

产品认证是CCS 50年来在船舶、海上设施、集装箱以及相关工业产品检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业务,经过一代认证人员的努力,它已成为CCSC四大核心业务之一。而近几年飞速发展的绿色能源项目——风电认证,业已成为CCSC极具代表性的一项认证服务,正因为有着CCS数十年的经验与技术为基础保障,CCSC 的机电产品认证在国内首屈一指。

早在1999 年,CCS 就已进入风能认证领域,承担风力发电机组、风电齿轮箱、发电机、叶片的检验。2007年初获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资质批准。经过严密细致的策划和实施运作,当年7 月6 日,即向中国北车集团永济电机厂颁发了首张符合国家认证认可制度体系的产品认证证书,充分证明了CCSC有能力打破机电行业国际间技术壁垒,为促进我国贸易发展作出贡献。2008 年1 月,CCSC颁发风电产品认证证书给上海玻璃钢研究院,首次对1.5兆瓦风电机叶片的生产体系进行认证,标志着CCS已建立起具有国际水平的叶片检测认证体系,不仅能提高该院叶片生产开发的规范性和市场竞争力,而且有利于缩短我国在风电机叶片技术上与国外公司的差距,促进我国风能产业走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CCSC总经理黄世元指出:“尽管目前我国对风电设备的认证并非强制,但获得认证的设备在国际国内市场更具竞争力。”

如今,风电产品检验认证作为CCSC的一项拳头业务,业务范围涉及风力发电机组整机、叶片、发电机、螺栓等共计28个型号的产品认证项目。CCSC也成为国内开展风能产品认证产品覆盖面最广的认证机构。近年来,鉴于CCSC 在风电产品认证领域的王牌地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CSIC)与CCS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双方从2兆瓦风电整机的认证入手,将风电认证业务作为双方合作的起点。此外,对重要产品的监造、检验;非船用产品的工厂认可和型式认可;供方的管理和评估;对其特种人员的培训和能力认可等业务都在持续开展中。正如中船重工集团副总经理董强所建议的那样,CCSC应加大对风电认证的投入,以彰显国有认证机构的实力。而在实践中,CCSC已建立起合理完善的产品认证制度,在技术方面成立了若干个产品认证技术专家支持组,在提升风电技术水平的同时,CCSC还致力于风电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提高并完善规范。CCSC正以高度的社会责任心、优质的服务、可靠的安全质量,展现着国有认证机构的雄厚实力。

三、产品检验:复制船级社模式

产品检验是CCSC与其他认证机构相比最具优势的一环。多年来,CCSC 将CCS国际化的管理制度及检验模式,从船舶领域移植到其他行业,从而形成了国内独一无二的品牌。船级社检验模式的复制最早可追溯到1980 年,当时CCS应交通部援外办公室请求,对上海港口机械厂出口马耳他的一座150吨门式起重机和两座30吨门式起重机进行制造检验和现场安装测试,从此开始了对船用产品之外工业产品的检验与发证。在这次检验中,主要的检验服务项目和船级社船用产品检验一脉相承,可以说是一次颇具历史意义的复制。

如今,CCSC的检验业务涉及多个领域:石油、造船、化工、物流、冶金、建设等行业。既有国家主管部门授权的政府检验服务,也有旨在满足客户需求为社会提供公正检验的第三方检验服务。被众多行业的领先企业“锁定”,是CCSC 发展的一大特点。在CCSC的产品检验客户名录上,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广船国际、中远船务、杭州湾大桥、首钢建设集团等知名的大型企业赫然在目,当CCSC当仁不让地成为大型企业的首选时,CCSC也完成了从数量到质量的蜕变。如广州柴油机厂委托中国船级社( CCS) 总部认可的上海沪江柴油机排放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按CCS认可的试验方案对该厂生产的230、320 两个系列的中速柴油机进行了排放检测。结果表明230、320 系列柴油机完全符合国际海事组织( IMO) 规定的排放标准, 并将获中国船级社排放达标证书。

四、业务重组:继往开来铸辉煌

2008 年,为促进CCS认证检验事业又好又快发展,CCS在CCS总部产品处和原CCS质量认证公司(CSQA)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重组,将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两块业务进行整合,完成了新的CCSC的重组工作。业务重组后,CCSC 进一步按照CCS“依水登陆”的战略决策,加速发展,力争成为CCS“陆上船级社”的重要力量和重要载体。“陆上船级社”是CCS总裁李科浚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是相对于海上船舶入级业务而言的业务范畴,是船级社从海上业务向陆上工业服务领域的拓展和延伸。从船级社的业务发展趋势来看,国际一流船级社都非常重视陆上业务的发展,在IACS 成员中,一些船级社的陆上业务已经超过了传统的海上船舶入级业务。船级社陆上业务的实力角逐,将直接关系到船级社的竞争力,从而影响船级社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陆上工业迅速崛起,各种制造业、装备业都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态势,但由于其多为新兴产业,迫切需要先进的技术作为后盾,以保障健康、持续发展。因此,CCSC运用自身成熟的管理模式,发挥技术人才优势,将“服务于国家相关行业发展大局”作为发展方向,也是时代赋予CCSC的使命和责任。当前,深度蔓延的经济危机对CCSC 的核心业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港航业、制造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使CCSC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CCSC 将其视为难得的发展机遇,危机给整个认证行业带来了负面影响,在全国良莠不齐的认证机构中,谁能率先“破茧而出”,谁就是真正的强者。

五、结束语

质量认证范文第9篇

中食恒信(北京)质量认证中心简介

中食恒信(北京)质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FQCC),是由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商务部屠宰技术鉴定中心)与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在原中食恒信(北京)质量认证中心(原国家经贸委肉禽蛋产品认证中心)的基础上组建,经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CNCA-R-2002-084)和中国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全国唯一从事安全食品认证和专业从事HACCP、绿色市场等认证的第三方权威认证机构,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FQCC已为北京、上海、天津、四川、河南、山东、湖南、广东、河北、江苏等二十几个省、市、区的数百家知名企业提供了安全食品、HACCP、绿色市场、GAP、及有机产品认证服务。国内肉禽蛋类50强企业中已有近半数企业,如双汇集团、得利斯集团、上食集团、湖南唐人神、草原兴发集团、苏食集团、保定太行肠衣有限公司等通过了FQCC的安全食品认证或HACCP认证。

认证产品介绍

安全食品认证

“安全食品”认证是产品质量认证的一种。质量认证起源于产品认证,发展至今,典型的第三方产品认证与质量体系认证得到世界上众多企业的广泛支持,成为质量认证的主流。产品认证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当今世界得到了迅猛发展。

“安全食品”认证证明食品实物质量符合国家食品标准的安全性要求,食品的生产过程符合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体系)的要求。企业通过认证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其在食品的实物上加贴安全食品认证标志。这是产品认证与其他质量体系认证的重要区别之一。

认证的范围

1、猪、牛、羊、兔等畜肉类、副产品及其加工制品

2、禽肉、副产品及其加工制品

3、禽蛋类及其制品

绿色市场认证

绿色市场认证是认证机构依据GB/T19220农副产品绿色批发市场、GB/T19221农副产品绿色零售市场及相关技术规范,对申请认证企业所建立和实施的文件化市场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合格评定的活动,通过认证的企业可以获得绿色市场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绿色市场标牌(志)。

认证范围

批发市场:蔬菜批发市场、水果批发市场、肉禽蛋批发市场、水产品批发市场、粮油批发市场、调味品批发市场等专营批发市场和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

零售市场:食品生鲜超市等专营农副产品的零售市场,以及大型综合超市、大卖场、仓储式商场、便利店等兼营农副产品的零售场所。

HACCP、GB/T 22000食品安全

管理体系认证

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译为“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是一种评估危害和建立控制体系的工具,它旨在建立以预防为主而不是主要依靠最终产品检验的控制体系。 HACCP体系通过对食品原料和加工过程中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因素加以识别、评估以及控制,从而确保食品安全的体系。

1960年美国首次提出了HACCP的概念,专门用于控制航天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害。随后,HACCP管理的思想逐渐被世界各国采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也将HACCP体系的应用纳入食品生产管理的法规中。HACCP体系目前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用于控制食品安全的先进管理方法。

HACCP、GB/T 22000体系核心由7原理组成

1、 进行危害分析;

2、 确定关键控制点;

3、 建立关键限值;

4、 建立关键控制点监控程序;

5、 建立当监控表明某个关键控制点失控时应采取的纠偏行动;

6、 建立验证程序,证明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7、 建立关于所有适用程序和这些原理及其应用的记录系统。

认证范围(4大类66个专业小类)

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餐饮业

上海市食品研究所、中食恒信(北京)

质量认证中心上海分中心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吴中东路513号

电话:64399470(总机)

邮编:200235

传真:64277150

网址:www.省略

质量认证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ISO9000 质量认证 动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范围市场竞争的需要,不断满足消费群体对产品质量及其质量保证能力的需求是企业的发展之本。ISO9000质量认证是独立、公正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对企业质量保证能力的合格评价,它已经成为国际上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一种标尺。

以下通过对青海省中小企业ISO9000质量认证动机的调查和分析为例,试指出不同类型中小企业取得质量认证的动机和侧重点的异同。

一、ISO9000族标准与中小企业的界定

1.ISO9000族标准

ISO于1979 年成立了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并于1987年正式第一版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际标准,是世界上第一套适合于企业或类似组织通用的管理标准。ISO9000族标准是以一系列标准为中心的质量管理方法。

2.中小企业的界定

根据《中小企业暂行规定》,与此次被调查企业相关的不同行业中小企业标准为:工业: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建筑业:职工人数3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40000万元以下。零售业:职工人数500人以下,或销售额15000万元以下。交通运输业:职工人数3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住宿和餐饮业:职工人数800人以下,或销售额15000万元以下。

二、ISO9000质量认证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1.ISO9000质量认证动机的调查

本次调查对青海省40家中小企业发放了问卷,回收32份,回收率为80%。32份问卷中有效问卷19份,有效率为59.4%。被调查企业有国有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外合资公司。问卷问题及选项如下:

企业寻求ISO9000质量认证的动机是什么?

(1)改进过程和流程;(2)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3)建立质量管理体系;(4)规范已有质量管理体系;(5)提高生产率和效率;(6)减少质量事故、废品和顾客抱怨;(7)改善组织公众形象;(8)作为迈向TQM的步骤;(9)作为开拓市场的营销手段;(10)竞争优势;(11)改善内部沟通;(12)维持和提高市场份额;(13)行业竞争需要;(14)预测顾客需求;(15)改善员工和管理层关系;(16)减少顾客审核次数;(17)作为内部降低成本的手段;(18)竞争对手获得认证的压力;(19)来自顾客或市场的要求或压力;(20)来自高层领导或上级总公司压力。

2.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

通过对有效问卷按公司类型进行层别分项分析,将三类公司取得质量认证动机分值前三位的题号及内容制如下表:

由上表可看出,三类公司的首要认证动机都是“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但侧重点不同:国有公司是“作为迈向TQM的步骤”,“竞争优势”;有限责任公司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减少质量事故、废品和顾客抱怨”,“改善组织公众形象”;中外合资公司是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已有质量管理体系”,“竞争优势‘和”改善内部沟通”。另外,调查还发现三类公司取得质量认证动机分值最低的项目基本相同,均为“竞争对手获得认证的压力”和“来自高层领导或上级总公司压力”。

三、结论

1.认证动机以“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为主,但侧重点各不相同

被调查企业寻求ISO9000质量认证的首要动机都是为了“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但侧重点各有不同,由此也可看出企业在取得认证前潜在的质量问题。

国有公司取得认证是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起步,并以此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有限责任公司则急需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以求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质量问题并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藉此改善企业的形象,这也说明存在有不同的质量问题急需解决。中外合资公司希望通过质量认证来帮助企业建立和规范质量管理体系,并认识到质量管理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之本,同时也希望通过良好的内部沟通来促进质量管理,使经理层与全体员工都意识到质量体系涉及企业的所有员工,必须全员参与。在这一认识上也表明中外合资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比国有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具有更先进的质量管理意识和理念。

2.取得质量认证是企业自身寻求发展的主动需求

被调查企业取得质量认证的动机都不是因为“竞争对手获得认证的压力”和“来自高层领导或上级总公司压力”。这说明企业希望取得质量认证是源自对其自身不断发展的主动需求而非来自于行政压力,也说明中小企业的质量意识在不断加强,并充分认识到了加强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总之,中小企业取得ISO9000质量认证是国际化市场竞争的结果,也是企业追求自身发展以增强竞争力的主动需求。调查结果表明西部中小企业虽然有其不同的质量管理需求,但继续完善质量体系和树立“质量第一”的自觉观念仍是所有企业更是西部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之本。

参考文献:

[1]李玉丽:ISO9000族标准与企业管理的关系[J].企业标准化,2006年05期

[2]杨志远:企业管理现状研究[J].企业活力,2004年11期

[3]莫劲松:ISO9000与中小企业[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0年08期

上一篇:质量问题范文 下一篇:质量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