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控制准则范文

时间:2023-03-17 08:51:37

质量控制准则

质量控制准则范文第1篇

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为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而制定和运用的各项政策和程序。控制政策是指基本方针和策略。是采用科学的组织手段和技术方法,使各项审计管理工作和审计业务工作按预定目标和在规定程序中运作,以便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审计工作效率。控制程序是指具体措施和方法,它是驾御、控制审计工作全过程,提高审计质量,确保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手段。审计质量控制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分析和反馈等一系列活动。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质量控制,可以降低风险,促进审计工作的发展,使审计工作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

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是指为了确保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遵守审计准则、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规定,以确保审计质量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审计质量控制首先是对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全面控制,其次是对单项审计项目的控制。审计质量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审计质量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

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意义

(1) 质量控制准则是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符合独立审汁准则要求的基本规范,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行为的基本准则。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在实际审计工作过程中的贯彻执行情况,直接关系到会计师事务所的特定审计项目乃至所有审计工作是否符合独立审计准则以及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

(2) 质量控制准则是每一个会计师事务所必须遵循的管理标准。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资产控制、会计控制和业务控制三大块,而业务控制也即质量控制居于核心地位。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很大程度上取决干被审计单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而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计质量的保证程度和审计风险的防范水平。因此,会计师事务所本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与否非常重要。

(3) 贯彻质量控制准则是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质量控制准则是针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工作的基本规范。质量控制准则所提出的各项基本要求,为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我国审计质量控制准则

我国质量控制准则从框架上看,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合理制定和运用两个层次的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一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的全面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使所有审计工作富恶化审计准则的要求;二是各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程序,使各审计项目的工作遵照审计准则进行。从内容上看,我国审计质量控制准则主要包括:

·会计师事务所的全面质量控制

全面质量控制制度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保证每个审计项目按照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而制定的控制程序或政策。其主要内容及要点包括:审计的独立客观公正原则,科学的审计项目计划,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完善的审计准则等法律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将全面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以适当的方式通知执行业务的全体人员,以保证所有执业人员准确地理解和掌握。

·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

会计师事务所的全面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有重大影响。负直接责任的注册会计师应当执行全面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中适用于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程序。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的内容及要点主要包括: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的审查,项目复核,监督与考核等控制程序。

质量控制准则与独立审计准则的关系

·质量控制准则与独立审计准则的联系

1、两者的目的相同。两种准则的目的均在于保证审计质量。会计师事务所合理运用质量控制准则的目的,在于使所有审计工作均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特定审计项目的审计工作遵循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建立和执行质量控制准则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审计准则的落实,真正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这两套准则只是作用方式的不同,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2、两者都是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的组成部分。为了确保审计的质量,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制定了一套多层次的职业规范体系。该规范体系包括独立审计准则、质量控制准则、职业道德准则、职业后续教育准则。因此,独立审计准则与质量控制准则同是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质量控制准则与独立审计准则的区别

(1)两者的内容不同。质量控制准则围绕质量控制,包括了各项质量控制工作应达到的要求;独立审计准则规定了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注册会计师职业胜任能力和审计过程及报告质量的要求。

(2)两者的性质不同。质量控制准则是每个会计师事务所遵守的管理标准,是针对整个审计工作的控制而制定的;独立审计准则是每个注册会计师审计遵守的技术标准,是针对每个审计项目的完成而制定的。

质量控制准则范文第2篇

一、新旧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在结构上的比较

旧审计质量控制准则一共分为五章,由总则、一般原则、全面质量控制、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附则构成。而新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由业务质量控制和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质量控制两部分构成,其中业务质量控制准则是针对注册会计师全部业务,在会计师事务所整体层面上为包括财务报表审计在内的所有业务提供总体性指导,是一个基础的质量控制框架;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质量控制准则则是特别针对历史财务信息审计业务,在基本准则的指引下,在具体审计业务层面规范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工作。

总的说来,新准则在结构的安排上更系统,由第二章提出了质量控制制度的七个要素: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职业道德规范、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报酬、人力资源、业务执行、业务工作底稿、监控,后七章就这七要素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进行了详细说明,其要素内容较旧准则提出了更细致、明确的指导。

二、新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在内容上的改进

(一)新审计质量控制准则针对注册会计师的所有业务制定质量控制基本准则。通过比较新旧准则,可以看出,新准则质量控制视角发生了改变,我们可以看看《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的第一条指出“为了规范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保证执业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制定本准则。”而根据《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以下简称“5101号”)第一条:“为了规范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质量,明确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的质量控制责任,制定本准则。”第二条指出:“本准则适用于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历史财务信息审计和审阅业务、其他鉴证业务及相关服务业务。”可以看出,质量控制准则以前主要针对执业质量,而现在包括了业务质量控制和事务所及其人员的质量控制责任。所以,新准则中,质量控制的业务范围扩大了,针对所有的业务都制定了各自对应的质量控制准则。

(二)新准则中增强单个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系统性。旧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目的是为会计师事务所和单项审计两个层次的审计质量控制工作提供指导,相应地,旧准则的内容结构也是由两大部分构成,分别是会计师事务所和单项审计。

“5101号”作为制定包括财务报表审计在内的各种具体业务质量控制准则的框架和基石,对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修订有重大影响。在“5101号”中提出: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建立质量控制制度,并按照各构成要素对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全部业务确定质量控制的总体要求。所谓“质量控制制度”是指为合理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遵守职业准则及法律法规要求、出具适当审计报告而设计的政策以及为实施和监督这些政策的执行而制定的程序。修订之后,新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主要正文由七大部分构成,分别是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职业道德规范、客户关系与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人力资源、业务执行、业务工作底稿和监控,与质量控制基本准则中提出的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的七个要素一一对应。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完全可以将会计师事务所整体层次的质量控制看成一个大的管理系统,而每个具体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是其包含的子系统,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只有两者和谐统一,才能产生协同效应、达到质量控制的最佳效果。因此,制定具体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程序时,局限于项目本身、孤立地思考问题是不行的,我们应当用联系、整体的眼光考虑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环境对具体审计项目产生的影响。

(三)引入“项目组”概念,实行项目合伙人负责制。在新审计质量控制准则中正式提出“项目组”概念,确认了项目组作为执行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单位的地位,也直接体现了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应当以项目组的形式实施的要求。项目组由项目合伙人及项目组成员构成,是指执行某个审计项目的所有人员,包括会计师事务所为该审计业务聘用的所有专家。新准则指出,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问题上,项目组应当完成三个方面的工作:1、实施适用于单个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程序;2、向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相关信息,以使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中有关独立性的部分能够发挥作用;3、除非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方面提供的信息显示相反的情况,项目组应当信赖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根据新审计质量控制准则,项目组是财务报表审计业务的实际执行者,可以结合各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享有较大程度的自。同时,项目组必须接受会计师事务所的领导和管理,实施的质量控制程序应当与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的七要素相对应,并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帮助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制度。

(四)新准则中引入了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加大审计复核力度。复核一直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受到会计师事务所的高度重视。在旧准则中,从第二十四条至第二十六条讲到了复核问题,但没有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概念;在新准则中引入了这个概念,并用了十三条来讲述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范围、要求和如何实施等。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以一种新的方式增强了复核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加强了审计复核的力度,保障了审计复核的质量和效果。新准则要求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必须进行项目质量控制复核,而对于其他实体的财务报表审计,可以由会计师事务所根据业务风险的大小和审计成本的高低自行决定是否进行项目质量控制复核。

三、新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内容上的改变体现了准则制定理念上的转变

准则制定的新理念为:质量控制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会计师事务所以提供服务为生,同提品的企业一样,好的质量是一个会计师事务所乃至整个注册会计师职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会计师事务所的存亡,而且还直接关系到整个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存亡。审计质量是注册会计师的生命,审计质量控制是生命之源。因此,质量控制不应拘泥于具体业务,而应当加大重视程度,上升到会计师事务所整体层次,从总体上来认识和管理。

新准则理念上的转变带来的优势有:1、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形成高度重视执业质量的环境氛围。不仅在执行具体业务时要关注质量控制,还应当在事务所日常管理工作中,将质量控制概念融入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引导事务所全体成员高度重视执业质量。2、有利于具体业务准则与基本准则的衔接,保证具体业务的质量控制工作与会计师事务所的总体要求相一致,做到点面结合,形成全面的、系统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准则制定思路的变化,质量控制基本准则的,引发了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一系列变化。

总之,通过以上质量控制基本准则的新旧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审计准则发生了很大改变,正在和国际准则接轨,与国际准则全面趋同。

质量控制准则范文第3篇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使领导班子在思想上重视对审计准则的贯彻落实。我们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审计法律法规贯彻执行领导小组,将“贯彻执行新准则促进质量上台阶”纳入全局主要工作日程。二是通过《铜川日报》刊载审计准则知识问答,扩大审计准则的宣传面。三是建立学习制度,在全市审计系统开展了学习审计准则活动,坚持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规定每年对审计准则及相关审计法规集中学习不少于10天。先后三次就审计准则的学习进行专题辅导,并派出人员参加省厅的学习培训。通过局域网络、专题研讨和案例剖析等途径,大力培训审计干部,促进审计人员全面掌握国家审计准则的各项内容,把握新旧准则的区别和衔接,并将学习审计准则与当前审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审计准则的新精神、新内容及时贯彻到审计业务工作中去。

二、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准则实施

一是认真落实省厅的八项制度,我们先后修订制定了《铜川市审计局审计业务会议制度》等七项制度。2012年根据省厅印发的四项制度,我们修订印发了《铜川市审计局审计项目审核、复核、审理办法》等四项制度,制定印发了11种主要审计文书及其参考格式和9种审计文本参考格式,统一了审计文书格式。二是严格执行审计法规和审计准则,加大审计执法力度,完善审计机关层级监督机制,推动“依法、程序、质量、文明”审计。三是大力推行审计项目审理制度。新《审计准则》颁布后,结合2010年政府机构改革,我们新设立了审理稽核科,配备了三名专职审理人员,根据市政府机构改革三定方案,明确了审理稽核科的职责,严格按照审计法规和准则的要求开展审理工作,逐步规范审理工作流程,明确审理工作标准,提高审理工作质量。四是探索建立审计质量岗位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计质量包括准则执行的岗位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强化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

三、加强审计资源管理,保障准则执行

一是提升审计资源的配置效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前期立项调研,发挥好审计项目计划的引领作用,明确审计目标和工作重点,提高审计工作覆盖面,发挥财政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的作用,整合审计资源,统筹安排相关审计工作。二是加强审计项目计划和统计工作,提高审计项目计划的科学性,严格遵循法定程序确定年度审计工作重点、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提高计划编制与下达工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合理安排审计项目,细化审计目标、审计范围、所需审计资源和关键时间节点,提升审计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强化审计统计数据有效分析利用,更好地为审计业务工作和有关领导提供参谋服务。

四、加强审理稽核,推进准则落实

一是根据《审计准则》的要求,我们建立了以审计组成员、审计组长、审计业务科科长、审理稽核科、各主管领导为责任主体的分级质量控制制度,并明确了审计组长审核、业务科长复核、审理机构审理各环节的工作职责和应承担的责任。二是由审理稽核科具体负责组织对全市审计机关审计业务质量的检查,并通报检查结果。三是每年开展一次全市审计机关优秀审计项目评选,促进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四是审理稽核科定期对审理工作中发现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及时向各业务科室通报,并予以纠正,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五是注重工作方法创新,对部分审计项目开展了审计实施现场审理工作。

五、加强审计业务考评,促进准则全面执行

质量控制准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质量控制准则 创新 思考

一、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的理解

为进一步规范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明确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的质量控制责任,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该准则明确了会计师事务所对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审阅、其他鉴证和相关服务业务实施的质量控制,现从以下方面阐述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的理解。

(一)质量控制制度的目标

质量控制制度是根据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控制准则建立的,其目标主要是在以下两个方面提出合理保证:

1.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遵守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和相关服务准则的规定(体现过程);

2.会计师事务所和项目合伙人根据具体情况出具恰当的报告(体系结果)。

(二)质量控制制度的要素

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应当包括针对下列要素而制定的政策和程序:

1.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

明确质量控制制度的最终责任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质量控制起着决定作用。为此,

这些政策和程序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对质量控制制度承担最终责任。

2.职业道德规范

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执行任何类型的业务,都应当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要求,会计师

事务所若不能合理保证相关职业道德要求得到遵守,就无法保证业务质量。需要注意的是,执行鉴证业务,还应当遵守独立性要求。

3.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

接受与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是注册会计师开展业务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也是防范业务风险的重要环节。所以,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相关的政策和程序,以合理保证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能接受或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1)已考虑客户的诚信,没有信息表明客户缺乏诚信;(2)具有执行业务必要的素质、专业胜任能力、时间和资源;(3)能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4.人力资源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合理保证拥有足够的具有必要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并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人员,以使会计师事务所和项目合伙人能够按照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和业务准则的规定执行业务,并根据具体情况出具恰当的报告。在实务中,会计师事务所承办的每项业务都是委派给项目组具体办理的,委派项目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的业务完成的质量。

5.业务执行

业务执行是编制和实施业务计划,形成和报告业务结果的总称。对业务质量有直接重大影响,是业务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具体涉及到下面几个方面:

(1)指导、监督与复核

项目合伙人负责组织对业务执行实施指导、监督与复核。

(2)咨询

项目组在业务执行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或者争议事项。当这些问题和事项在项目组内不能得到解决时,需要向项目组之外的适当人员咨询。

(3)意见分歧

在业务执行中,可能会出现项目组内部、项目组与被咨询者之间以及项目合伙人与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之间的意见分歧,只有意见分歧问题得到解决,项目合伙人才能出具报告。

(4)项目质量控制复核

会计师事务所对应当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特定业务,要求由不参与该业务的人员,在出具报告前,对项目组做出的重大判断和在准备报告时形成的结论做出客观评价。如果项目合伙人不接受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的建议且重大事项未得到解决,项目合伙人不应当出具报告。只有分歧问题得到解决,项目合伙人才能出具报告。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并不减轻项目合伙人的责任。

7.监控

监控质量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对于实现质量控制的目标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周期性地选取已完成的业务进行检查,周期最长不得超过三年。在每个周期内,应对每个项目合伙人的业务至少选取一项进行检查。

二、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的创新

通过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的理解,笔者认为其进一步规范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在理念方法和体系安排方面都有很大的创新,表现如下:

(一)明确双重控制目标

从质量控制制度的目的不难发现:若要看质量控制到没到位,不仅要看业务过程是否遵守了相关规定,更要看业务结果是否恰当。

(二)突出系统控制理念

从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制定的政策和程序可以看出其内容更系统、更求实、更有效。

(三)确立责任追究制度

质量控制准则规定:项目负责人应当对事务所分派的每项业务的总体质量负责,主任会计师对会计师事务所整个质量控制制度承担最终责任,从而为实施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和分层(分事务所层和项目组层)控制制度打下基础。

(四)体现人本管理原则

质量控制准则规定:人力资源政策和程序要解决好招聘、人员素质、专业胜任能和薪酬问题。”这充分反应了人力资源是事务所最宝贵的资源、事务所质量控制的关键是人事管理。

(五)贯彻循环控制思想

质量控制准则要求业务执行中项目组内部控制和事务所独立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并举,强调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周期性地选取已完成的业务进行检查,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控制圈。

三、关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实施的几点思考

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如何运用上述质量控制的新理念、新方法,切实把业务质量控制好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改善事务所的组织形式

我国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可由有限责任制逐步向普通合伙和有限责任合伙转变,由于这两种组织形式中合伙人的利益与事务所的前途及命运紧紧相连,更有动力和压力增强风险和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业务质量。

(二)完善民事赔偿制度

民事赔偿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会加大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风险和执业责任。因此,建立健全我国民事赔偿机制更有利于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质量。

(三)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

1.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首先,要招聘高素质的人才,因为人力资源是会

计师事务所最有价值的资源,也是保证业务质量最重要的途径。其次,要不断加强职业继续教育,建立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并在业绩评价过程中使员工充分了解提高业务质量和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要求是晋升的主要途径,从而推动注册会计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最后,会计师事务所也应为注册会计师提供在职培训、举办研讨会、相关人员的在职指导;及时向员工传递行业内的最新变化,使他们保持应有的专业胜任能力。

2.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首先,注重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监管。其次,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后续培训,以确保注册会计师在整个执业过程中都能得到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

总之,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而言,只有深刻理解其业务质量控制准则,并且把准则中体现的新理念、新方法运用到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过程中,才能更好的保证执业质量,降低行业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2006.2

(2)张吉生:《银广夏陷阱》 《财经》 2008.12

(3)俞静:《审计学》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3.1

质量控制准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电信企业 会计 信息

2006年我国颁布了与国际惯例类同的企业会计准则,它在会计核算的很多方面均发生了较大的变更,对企业会计政策、经营业绩及行为管理方面起着良好的作用,同时为提升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加强企业管理水平具有突出的影响。我国电信企业按照国家财政部统一部署,从2007年1月1日正式参照新会计准则执行,为企业内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电信企业实施新会计准则后,能让投资者充分了解其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企业自身价值,本文分析了在新会计准则下电信企业应如何做好信息失真的工作。

1、电信企业会计信息存在的问题

1.1、会计信息易失真

电信企业由于在组织实施结构存在不足,如董事会和独立董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权力非常有限;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及相关业务从业者素质低下,无论内部监督还是外部监督均无法实现有效的职能。电信企业在建设与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系统分散、数据不能有效共享、整合系统的难度较大及各系统间功能定位不清的问题,导致会计信息易失真,这样会导致企业的资产流失、投资者决策失误、影响相关投资者及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1.2、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

我国的电信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对象主要是行业主管部门,并执行统一的行业制度,而国外却是面向投资者和债权人。国外先进国家对电信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程度做了最低程度规定,而我国缺少这样的硬性规定,这样社会公众对电信企业会计信息的了解就不充分。这种不充分性还表现在对资金的用处、进展及收益过于抽象,对与预期水平发生较大偏差时没有专业的解释说明,很多格式太过于形式和统一,仅停留对相关指标的分析,也未有相关数据库以供投资者参考。

我国电信信息披露不及时,这样极易操纵企业股价。会计准则及制度的自由选择性不够,及会计的水平参差不齐,往往同一报告而不同的会计所填报出的信息也差别很大,且没有有效的参照物,从而降低了信息的真实性。

1.3、从业人员素质有待加强

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决定着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由于企业财会人员接受的是旧有准则的培训,已习惯了过去的做法,而新准则与国际接轨,对于相关会计人员而言,从技术上改变过去的陈套工作流程与方式需要长时间的适应。如会计人员如何有效的判断公允价值及其计量方式的选择,对于不同时间点和交易地点下的资产报价问题及对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估值的模型选择;对于资产密集型企业的电信企业而言,如何有效减少或避免损失,以及出现损失后的程度估计。另外,还有一些如投资计量选择、企业合并及所得税的会计等问题也是新会计准则下给会计人员带来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增加了企业运营的成本风险。

1.4、会计信息失真的成本代价较低

由于会计信息专业性较强,对于一般的司法机构鉴定难以真正鉴别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因此导致司法监督严重滞后。另外,我国的相关法律也不够细致,个别企业和会计人员利用政策与法规的漏洞,大量的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这样的做法由于非专业司法人员难以辨别,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与此付出的代价成本相对较低,往往在行业内起到一种促进作用,大量的会计失真信息充斥于行业内部,造成内外部的监督机构形同虚设。

2、新会计准则下的电信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的措施

2.1、优化组织结构

要明确电信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及经营者的权力,采取分权并相互制约的方式共同调整优化组织结构,要分别制定各权利机构的会计控制权,防止权力的滥用。企业要根据各自的需求组建一支高素质及业务能力强的会计人员,并按照企业制定好的监督制度予以执行,要梳理各相关会计核算流程,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有助于决策层更好的掌握企业的运营方向,切实提高管理者的作用。

2.2、确定各相关人员的会计责任

企业的高层管理运营及监督人员要对企业的会计信息真实性负总体责任,以确保内外部的相关利益方能有效的认识企业运营状况。因此,领导人员不得有意或是无意的要求本企业的会计人员违背专业技能及职业道德随意编纂或更改相关的会计信息,也不得通过其他手段对相关会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会计直接的负责人对会计信息要仔细审核,并根据企业的相关监督和奖惩制度对会计信息进一步做好保证。企业会计人员要自觉遵守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首先规范,如不做假账、不随意销毁账簿,做好会计信息的质量控制,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责任心。

2.3、加强外部监督

会计部门应主动接受外部强有力的监督,以防止虚假信息的产生,并将这种工作理念贯穿于整个会计全过程中,同时将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过硬专业技能的人员负责本部门的工作,从技术上杜绝信息的失真。为加强电信企业的公平竞争及会计工作的真实有序,行业主管部门也需制定相关政策进行约束,根据国际先进国家的成熟做法,逐步完善我国的会计框架,做好基础建设和重点控制的同步进行,使电信企业会计工作更加务实、全面和规范。要坚决依照新会计准则对行业行之有效的监督,对违法的行为和个人要坚决依法处理,确立法规的权威性,使会计从业人员感到震慑,降低会计信息失真的程度。

2.4、创新会计行业管理方法

政府及相关产权部门可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创新管理方法,使会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政府和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可采取会计委派对企业的会计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会计委派制避免了会计人员从属于本企业,避免受到多方面的干扰,是代表国家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督的方式,有助于对电信企业资产的管理,避免企业“小金库”现象的发生,使企业管理者从思想上抛弃做假帐的念头。

另一种有效的方式即为国家与电信企业合资建立的一种专门用于企业会计工作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独立运行,自负盈亏,这样能保证信息的真实与可靠。会计公司按照国家会计从业资格自主组建专业队伍,能有效的避免行政干扰,完全从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角度出发选用人才,持证上岗,并定期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不断的保证队伍的素质。公司向各电信企业按需派送会计人员,并不定期的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轮岗,促使各企业的会计人员动态更新,减小会计从业人员思想上由于长期在一家企业工作而懈怠。会计公司按照自身专业考核和电信公司的反馈决定从业人员的去留。

2.5、增加信息披露程度

新会计准则下的财务报告提供企业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等相关信息,可充分反映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履行程度及以此做出合理的决策,这就强化了财务报告的地位与作用;新会计准则使企业能够确定资产的负债情况,有助于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业绩,衡量财务的盈亏现状,使企业能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提升盈利水平;合理的决策来源于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可靠,能够更加公允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水平,给投资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告体系更为完整,对信息的披露较为充分,可以显著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从而保护相关方的合理利益。

2.6、提高技术管理水平

与旧准则不同,新会计准则除了在会计政策带来较大的变化,还使企业的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如内控、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及队伍建设等,这样要求企业会计人员不断的提高技术水平。新会计准则给予电信企业更多的自由决策的机会,很多问题需要多部门联合执行,如设备减值准备的计提涉及到市场、网络及财务等部门。预算指标口径、指标数据及来源在新准则下难度显著增加,一些相关配套的软件也需要不断升级,会计专业性更强,需判断的因素增多,给企业的会计人员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会促使相关管理人员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3、结束语

电信企业的会计信息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从业人员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失真的危害性,不断的加强自身修养和学习,努力提升技能,确保的会计信息最大程度的真实,为电信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新会计准则使我国企业会计与国际接轨,也为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及信息质量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使相关信息更为合理的为管理层提供参考分析。

参考文献:

[1]樊孝根.电信企业会计监督检查的形式和程序[J].邮电企业管理,2002(3):52-54.

[2]谭惠君.浅议如何提高电信行业会计信息的质量[J].管理观察,2009(3):76-77.

[3]庄羿.电信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刍议[J].机电技术,2010(3):133-148.

[4]徐军.谈电信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产权经济学[J].工业技术经济,2002,6(124):136-137.

质量控制准则范文第6篇

为进一步规范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明确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的质量控制责任,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两项质量控制准则:一是《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二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质量控制》。这两项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准则及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相比,无论是体系内容安排,还是理念方法要求都存在重大差异。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必须变革现有的质量控制理念和方法,不断创新质量控制制度,以迎接挑战。

一、重构质量控制框架

新质量控制准则框架在逻辑上比原《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更加清晰、合理。原《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第二条规定“本准则所称质量控制,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运用的控制政策与程序。”第五条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对非审计业务的质量控制,除有特定要求者外,应当参照本准则办理。”这样规定明显欠合理,主要体现为规范的面过窄,只要求审计业务必须遵守质量控制准则,而实际上审计以外的其他鉴证业务和相关服务同样有质量控制问题,也需要实施质量控制。

原《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本身逻辑也不够清晰。比如,原准则第六条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合理制定以下两个层次的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的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二)各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程序。”紧接着第七条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合理运用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以使所有审计工作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第八条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合理运用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程序,以使各审计项目的审计工作遵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这样一来,是以小来统大(即是为了使各审计项目的审计工作遵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用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程序,倒过来统帅会计师事务所的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逻辑性较差。新质量控制准则先是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按照《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的规定,针对所有类型的业务建立统帅性的质量控制制度,再对特定业务制定质量控制准则(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就是专门指导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质量控制。可见,新准则是以大来控小,不仅逻辑上更加清晰,而且实际运作也比较方便。

二、推行全面业务控制

前已提及,原准则只谈审计业务质量控制,现在质量控制准则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是《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目前已《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以指导事务所对历史财务信息的审计和审阅业务、非历史财务信息的其他鉴证业务及相关服务业务等所有业务实行全面的质量控制。第二层是依据《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针对各类业务而制定的质量控制准则,如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就是为指导对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质量控制。

三、确立双重控制目标

原准则规定质量控制的目标是使审计工作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侧重于单一的工作过程质量控制。现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应根据质量控制准则制定质量控制制度,以合理保证:其一,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遵守法律法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审计准则等各类业务准则的规定;其二,会计师事务所和项目负责人根据具体情况出具恰当的报告。今后看质量控制到没到位,不仅要看业务过程的质量即业务过程是否遵守了相关规定,更要看业务结果的质量即业务报告的出具是否恰当。就审计业务而言,只要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发表不适当的审计意见,就谈不上质量合格。

四、强调遵守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和业务准则并重

原质量控制准则规定质量控制是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这样规定将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容易使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认为只要按审计准则等技术规范做了,质量就控制到位了,进而忽视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近几年全球注册会计师行业发生的一些重大审计失败及诉讼案,除了未很好遵守业务准则外,与事务所忽视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也有密切的关系。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是分别对事务所的合法经营和道德经营提出的要求。从理论和实务两方面看,不强调合法和道德经营要求,最终是无法做到按审计等业务准则的要求来保证业务质量的。正因为如此,新质量控制准则强调遵守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和业务准则并重,以提醒会计师事务所全方位、多角度地采取必要措施,切实保证业务过程及其结果的质量。

五、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原来准则没有规定谁对业务质量负责。现规定项目负责人应当对事务所分派的每项业务的总体质量负责,主任会计师对会计师事务所整个质量控制制度承担最终责任,从而为实行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和分层(分事务所层和项目组层)控制制度打下基础。

六、强化系统控制理念

原准则规定质量控制的要素有职业道德原则、专业胜任能力、工作委派、督导、咨询、业务承接和监控。现规定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应包括针对下列要素而制定的政策和程序:(一)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二)职业道德规范;(三)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四)人力资源;(五)业务执行;(六)业务工作底稿;(七)监控。比原来内容更丰富、更求实、更系统、更有效。

七、力主质量文化建设

原质量控制准则第十六条只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在必要时应当向有关专家咨询。”

根本没有规定事务所领导层还有质量文化的培育责任。现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培育以质量为导向的内部文化。这些政策和程序应当明确主任会计师对质量控制制度承担最终责任,强调事务所的领导层及其作出的示范对事务所文化有重大影响,要求各级管理层通过清晰、一致及经常的行动示范和信息传达,向全体人员强调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以及实现质量控制目标的重要性。还特别强调事务所领导层首先要树立质量至上的意识,合理确定管理责任以避免重商业利益轻业务质量,主任会计师应当委派有胜任能力及必要权限的人员承担质量控制制度运作责任,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业绩评价、薪酬及晋升的政策和程序,并投入足够的资源制定、执行和记录质量控制制度。今后,质量文化将是事务所质量控制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

八、贯彻人本管理原则

原质量控制准则只用一条规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问题,即第十三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确保全体专业人员达到并保持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审计业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为全体专业人员提供适当的专业培训,以提高其专业胜任能力。”现质量控制准则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人力资源政策和程序,合理保证拥有足够的、具有必要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并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人员,以实现质量控制的目标;并规定人力资源政策和程序不仅要解决好招聘、人员素质、专业胜任能力、职业发展和人员需求预测问题,还必须把人员作为社会人和经济人,切实解决好他们的业绩评价、晋升和薪酬问题。”这充分尊重了人力资源是事务所最重要的资源、事务所质量控制的关键是人事管理的行业特征,全面体现了人本管理原则。今后,事务所要从质量控制的高度认识人员业绩评价、晋升和薪酬问题的重要性,因为具体业务质量不是主任会计师等少数人干出来的,而是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形成的。

九、树立循环控制思想

原质量控制准则规定事务所应当建立分级督导制度,要求各级督导人员对各层次的审计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复核。所谓督导人员是指对审计工作负有指导、监督和复核责任的各级人员,包括事务所业务负责人、对审计项目负直接责任的注册会计师和负有督导责任的其他人员。但并没具体规定该分多少级以及怎样分级,难以起到指导和约束作用。原准则还规定了督导人员进行指导、监督和复核的内容和要求,并规定在出具审计报告前,事务所可根据需要委派未直接参与审计的人员进行必要复核。不难看出,上述规定只是从总体上提出了指导、监督和复核的内容和目的,并没规定项目组内督导和事务所对项目组独立实施的督导等各级督导人员如何划分职责,因而致使各事务所执行督导的灵活性和操作空间很大,不能形成有效的循环控制(全程控制)。

现质量控制准则要求计划业务工作时就应包括对指导、监督和复核工作的计划,业务执行中项目组控制和事务所独立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并举,事务所对归档的工作底稿实行有效管控、实施有效的事后监控等,强调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周期性地选取已完成的业务进行检查,周期最长不得超过三年。在每个周期内,应对每个项目负责人的业务至少选取一项进行检查。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控制圈。原质量控制准则第十八条提到“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对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但怎样监控,未作任何要求。

十、采用分类控制方法

原准则规定不区分重要和一般业务,对所有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实行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导致质量控制的重点不突出。现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对所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因为上市公司审计广泛涉及公众利益。还规定必须制定适当的标准,评价和确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以外的历史财务信息审计和审阅、其他鉴证业务及相关服务业务,是否需要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新准则规定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要复核八项内容,而对除此以外的其他业务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时,可根据情况考虑复核其部分或全部事项。所谓项目质量控制复核是指事务所指派未以任何方式参与业务的胜任人员在出具报告前,对项目组作出的重大判断和在准备报告时形成的结论作出客观评价的过程。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并不减轻项目负责人的责任。这种分类控制方法较好地处理了事务所成本和公众利益之间的矛盾。

质量控制准则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控制要素”模式;“控制层次”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8)11-0125-04

审计质量是注册会计师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说它是注册会计师的生命,那么审计质量控制就是生命之源。不过当前一些研究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深入分析较少,即便涉及,也主要依据原《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 (已废止),内容较陈旧。本文在比较分析现行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基础上,试图构建一个对事务所实施审计质量控制具有重要作用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一、现行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比较分析

(一)美国审计质量控制准则

美国最早的与质量控制相关的技术规范是1974年12月的第四号审计准则说明书(SAS4)“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方面的考虑”。197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专门成立了质量控制准则委员会,负责颁布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标准。该委员会于1979年11月了第1号质量控制准则说明书(SQCS1),不过,SQCS1未能涵盖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多样化服务,而且质量要素的概念过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务工作中质量控制制度的运作。因此,AICPA于1996年颁布了第2号质量控制准则说明书(SQCS2)“会计师事务所会计与审计实务的质量控制制度”和第3号质量控制准则说明书(SQCS3)“会计师事务所会计与审计实务的监控”,后来又陆续颁布了第4号质量控制准则说明书(SQCS4)“会计师事务所会计与审计实务的质量控制制度――对SQCS2的修正”和第5号质量控制准则说明书(SQVS5)“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的人事管理要素――鉴证业务负责人必备的资格”。

作为现行美国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核心内容,SQCS2提出了质量控制五要素:(1)独立、公正和客观,要求所有参与审计的人员都应保持实质和形式上的独立性,正直、客观地履行职业责任;(2)人事管理,包括人员委派、职工招聘、专业发展及晋升;(3)客户和业务的接受与保持,要求事务所在考虑管理层诚信度的基础上,只能从事其专业胜任能力范围之内的业务;(4)业务执行,包括咨询及督导,同时提出事务所应建立政策和程序,以使审计人员可以参考权威文献或其他资料,以及在恰当情况下及时咨询会计师事务所内、外部的人员;(5)监控,要求事务所对质量控制制度进行全面评价,以合理保证其设计合理、运行有效。

美国审计质量控制准则采用的是“控制要素”质量控制模式,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质量控制各组成要素进行识别,并据此设计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实施审计质量控制。“控制要素”模式比较严密、科学,不易遗漏重要的控制内容,很多职业组织在制定质量控制准则时都对该模式进行了借鉴,但是该模式并未区分事务所层次和项目组层次,层次不清容易导致责任不明,不便于指导事务所进行实务操作。

(二)国际审计质量控制准则

1981年9月。IFAC下属的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PC)颁布了第7号国际审计准则(ISA7)“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分别从项目组和会计师事务所这两个层次对审计质量控制进行规范,这就是“控制层次”质量控制模式。其优点是层次分明,便于区分事务所和项目组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因此易于实务操作。1991年3月,IAPC又颁布了第220号国际审计准则(ISA220)“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在保留“控制层次”模式的基础上对原ISA7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扩展,但是内容不够完整,有些规定过于简单。

2004年6月,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了第1号国际质量控制准则(ISQCl)“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历史财务信息审计和审阅、其他鉴证及相关服务业务的质量控制”,并于2006年对ISQCl作了补充。IAASB还修订了新的ISA220“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质量控制”,要求项目组实施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中适用于单项审计业务的质量控制程序。

ISQCl提出质量控制七要素:(1)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要求主任会计师对质量控制制度承担最终责任;(2)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事务所及其人员恪守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并对执业过程中获知的信息保密;(3)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要求事务所只有在考虑了客户的诚信,并且具有执行业务所需的素质、专业胜任能力、时间和资源,能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才能接受或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4)人力资源,要求事务所制定政策和程序,以合理保证拥有足够的具有必要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并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人员;(5)业务执行,要求事务所制定政策和程序,以解决与业务的指导、监督、复核、咨询、意见分歧及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相关的问题;(6)业务工作底稿,要求事务所制定政策和程序,以解决与业务工作底稿的归档、安全保管、保密、完整性、使用和检索、保存等相关的问题;(7)监控,要求事务所制定监控政策和程序,持续考虑和评价质量控制制度设计是否适当,运行是否有效。

从ISQCl的内容来看,现行国际审计质量控制准则似乎采用了“控制要素”模式,不过ISQCl与新ISA220的关系却比较耐人寻味。这两个准则原本分别规范所有业务的质量控制与审计业务的质量控制,为了避免与ISQCl简单重复,新ISA220选择以项目组层次审计质量控制为前提,按照“控制要素”模式设计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事务所层次的审计质量控制则由ISQC1统一进行规范,但是新ISA220却又包括了事务所层次的部分审计质量控制要素(例如,“监控”要素),内容交叉之后,新ISA220与ISQC1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显得有些混乱。

总体看来,现行国际审计质量控制准则还是以“控制层次”模式为主,在此前提下再按照“控制要素”模式设计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我国在制定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时,主要参照了国际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模式和内容。为了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和满足国际趋同的需要,在IAASBISQCl和新ISA220之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相应拟定了《业务质量控制准则》和《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分别对会计师事务所所有业务的质量控制和历史

财务信息审计业务的质量控制进行规范,不过我国现行审计质量控制准则与现行国际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并无实质性重大差异。

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模式选择

无论是美国审计质量控制准则还是国际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无论采用“控制要素”模式还是“控制层次”模式,都为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对于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不过,为了更好地实现质量控制目标,事务所在设计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时,可考虑将这两种模式相结合,取二者之长是事务所的最佳选择。

为了理顺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逻辑思路,事务所在结合运用“控制层次”模式和“控制要素”模式时也应有主次之分,即以“控制层次”模式为主或以“控制要素”模式为主。如果事务所以“控制层次”模式为主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分别针对事务所层次和项目组层次的质量控制要素进行规定,势必大大削弱同一控制要素在这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联系,甚至有可能造成事务所层次和项目组层次控制职责不清,控制主次不明,控制目标混乱,控制内容重复,不利于实务操作。

以“控制要素”模式为主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首先,事务所可以将控制要素作为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主线,分别针对不同的控制要素划分控制单元。然后,在各个控制要素之下,再区分事务所层次和项目组层次,明确各层次的控制目标和控制内容,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政策和程序。

通过对现行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 “控制要素”模式和“控制层次”模式各有利弊,采用以“控制要素”模式为主, “控制要素”模式与“控制层次”模式相结合的质量控制模式,扬长避短,既能囊括所有重要的控制内容,又有利于划分控制层次,明确控制责任,是事务所构建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时的最佳选择。

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设计思路

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是为了指导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规范审计质量控制而颁布的,是事务所设计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基本依据。但是,简单照搬也会给实务操作带来很多问题,事务所应吸收准则的精髓,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恰当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具体来说,在设计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时,事务所可以考虑以下基本思路:

1、明确各层次控制的责任主体。具体来说,在诸多控制要素中,除了监控应由事务所层次负责,以便保证监控的效果,便于事务所实施后续措施(如奖惩措施和改进措施)之外,其他的控制要素都应由事务所层次与项目组层次共同参与,对这些要素的控制责任可在这两个层次之间进行划分,这样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审计质量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例如,“对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可在事务所层次和项目组层次之间进行明确划分,事务所的主任会计师应对质量控制制度承担最终责任,项目负责人则对事务所分派的每项审计业务的总体质量负责; “职业道德规范”需要事务所层次与项目组层次进行及时、充分地信息沟通;“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以下简称为“业务承接”)则以事务所层次为主,项目负责人在获知重要信息后应及时告知事务所;“人力资源”在事务所层次和项目组层次之间各有侧重,事务所主要负责员工的招聘、培训、晋升、薪酬及业绩评价等方面的内容,项目负责人负责确保项目组成员的素质、专业胜任能力及具体工作的分派;“业务执行”应以项目组层次为主,以便“第一次就做对”,事务所层次负责制定控制政策和程序,为咨询、意见分歧及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等提供必要支持; “业务工作底稿”则以归档时间为界,归档之前由项目组层次负责,归档之后的相关工作则由事务所层次负责进行。

2、突破部门格局,突出项目组层次的作用。系统管理理论大师卡斯特认为,注重组织结构的层次划分,能更好地实现它的基本职能。系统论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强调系统的层级关系。恰当的层级界定,以及重视各层级活动的整体结合,有利于了解不同层次在企业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

事务所在进行审计质量控制时,同样需要划分不同层次。恰当的层级界定对于明确质量控制责任,有效组织、实施审计质量控制非常重要。在审计实务中,很多事务所习惯于按照客户的组织特征和行业特征划分审计业务部,但是这种划分不利于人力资源的调度和出于独立性考虑的人员轮换。实际上,按照审计业务流程,事务所在接受业务委托后会成立审计项目组,项目组才是审计业务的具体执行者,现场审计程序的实施、审计证据的获取、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等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都与项目组的行为密切相关。项目组如果没能“第一次就做对”,有些问题即便有事务所的其他人员进行复核也很难发现和纠正。因此,事务所在构建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时有必要突出项目组层次的作用。

3、理顺质量控制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现行美国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和国际审计质量控制分别提出了质量控制五要素和七要素,事务所在构建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时有必要根据这些质量控制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其进行重新组合,将它们分别纳入紧密相连却又相对独立的不同部分,以便于实务操作。对于事务所来说,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可以分为五个主要部分:项目过程控制、质量控制环境、审计工作底稿、监控和质量信息管理。

(1)项目过程控制。项目过程控制是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核心。按照审计业务流程,项目过程可以细分为业务承接、工作委派和业务执行这三个阶段。其中,业务承接是项目过程的起点,工作委派标志着项目组的成立和具体分工的明确,业务执行则是包括计划审计工作、实施审计测试和出具审计报告在内的审计业务的具体执行过程。项目过程的三个阶段环环相扣,共同勾勒出审计工作的主线。因此,可将工作委派从“人力资源”要素中分离出来,与“业务承接”、“业务执行”这两个要素一起,共同构成项目过程控制的主要内容。

以项目过程为质量控制的核心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项目过程的终点是出具审计报告,而审计质量控制的最高目标正是合理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和项目负责人根据具体情况出具恰当的审计报告。由此可见,审计报告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焦点所在,与出具审计报告直接相关的项目过程自然就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它关系到审计质量控制的最终成败。二是以项目过程为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符合“过程方法”这一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原则。“过程方法”强调组织必须系统地识别并管理所采用的过程以及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样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业务承接、工作委派和业务执行这个项目过程采用“过程方法”进行管理,有助于事务所更有效地实现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三是以项目过程为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符合审计人员的习惯思维方式。在审计实务工作中,审计人员通常将关注

的焦点放在项目过程,甚至是范围更窄的业务执行上。虽然“质量不是生产出来的”,以项目过程控制为核心却往往能抓住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便于审计人员理解和操作。

(2)质量控制环境。质量控制环境包括质量控制责任分配、职业道德要求和人力资源这三个主要内容,它们反映了事务所领导层对审计质量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质量控制责任分配扩大了“对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这一要素的内容,事务所和项目组的领导对审计质量负责固然重要,但在全员参与的情况下,不同层次、不同人员对审计质量控制应承担的责任都需要予以明确,责任一经明晰,辅之以有效的激励机制,审计质量控制才能取得实效。职业道德要求体现了“职业道德规范”要素的内容,与职业道德要求相关的审计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将影响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包括独立性等,这正是决定审计质量的关键维度之一。人力资源无疑体现了“人力资源”(已剔除工作委派的相关内容)要素的要求,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审计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主要影响决定审计质量的另一个关键维度――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3)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记录了审计计划、审计程序、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是事务所和项目负责人出具恰当审计报告的基础,而且审计工作底稿还是事务所实施监控程序的对象之一,事务所需要周期性地选取审计档案(即归档后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检查,此外,事务所在接受同业复核及监管部门依法进行的质量检查、为法律诉讼提供证据等情况下都需要用到审计工作底稿。因此,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有必要将审计工作底稿单列出来,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及归档之后的管理作出规定。

(4)监控。监控主要是指对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进行持续考虑和评价的过程。它也体现了“持续改进”的思想,因为事务所可以根据监控发现的缺陷改进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还可以根据监控结果实施相应的奖惩措施,改进事务所人员对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执行情况。监控有助于事务所向合理设计并有效执行审计质量控制的方向努力,最终实现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

(5)质量信息管理。信息对于控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审计质量控制系统是一种信息系统,对质量信息的管理同样不可或缺。质量信息主要是指对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运行情况所作的适当记录,虽然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没有将质量信息管理作为控制要素,信息的关键作用仍然使得质量信息管理成为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内容。质量信息是事务所实施监控程序的基础,有助于事务所评价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遵守情况,因此,事务所在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时应对这些质量信息的内容、方式及保存期限等作出规定。

四、结语

健全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会计师事务所实现经营目标,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和自身利益的重要保障。事务所在设计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时若能采用以“控制要素”模式为主,“控制要素”模式与“控制层次”模式相结合的质量控制模式,并根据逻辑关系对各控制要素进行整合,这对于实现审计质量控制目标无疑大有裨益。值得注意的是,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内容可能与事务所其他内部管理制度(如人力资源制度等)存在交叉,但是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并非对这些制度的简单重复,而是从质量控制的角度对相关内容进行规定。在实务工作中,事务所还应考虑自身规模和业务特征等因素,合理设计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有效实施审计质量控制,保护社会公众和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合法权益。

质量控制准则范文第8篇

【关键字】AHP评价方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模型

【Abstract】Internal audit plays a vital role in safety and integrity of the organization.While the internal audit quality assessment is not got great importance. Single assessment methods can not accurately assess the quality of internal audit. Based on the AHP evaluation model, I establish the assessment model of internal audit quality and analyse how to use AHP model to evaluate the internal audit quality assessment through the concrete case.

【Keywords】AHP evaluation method internal audit quality evaluation model

一、引言

内部审计是在拥有完善组织结构的企业中不可缺少的保障系统。2012年5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印发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试行)》和《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试行)》的通知,给出了具有较为普遍的适用性的技术指南,制定了开展质量评估的流程和采用的标准[2]。但是,手册强调的是普遍适用性,无法准确适应每个企业自身不同的特性。根据国外企业的经验,运用数学模型建立的评估体系,能很好的与企业自身状况相结合。

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方法综述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致力于在全球范围推广的一项服务。国外对于内部审计质量评估领域的研究热情远高于国内,相关研究理论也被内部审计行业的人员广泛认可。比如在胜任能力方面,Gibbs, and Schroeder(1979)认为,评价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最重要的标准是对公司经营、进程或程序的了解程度。Messier和Schneider指出审计人员的经验是评价其胜任能力的最主要标准。在国内,如何增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给企业可行性建议,是很多国内学者研究的主要方向。例如赵保卿(2001)从组织机制、监督机制、业务过程控制等方面,论证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以及其如何帮助企业进行质量评估给出了针对性意见[2]。

总的来说,现阶段国际上对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研究还是比较广泛的。然而寻求构建一个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系统的综合评价模型,仍然是国际上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人员探索的方向。

三、基于AHP评估方法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模型的建立

AHP综合评价模型,又名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T.L.Saaty教授于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AHP的特点是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的主观判断结构把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判断结果直接而有效地结合起来,将一层次元素两两比较的重要性进行定量描述。而后,利用数学方法计算反映每一层次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通过所有层次之间的总排序计算所有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排序[3]。具体步骤如下:

(一)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AHP要求的递阶层次结构一般由以下三个层次组成:(1)目标层(最高层):指问题的预定目标;(2)准则层(中间层):指影响目标实现的准则;(3)措施层(最低层):指促使目标实现的措施。通过对复杂问题的分析,首先明确决策的目标,将该目标作为目标层的元素,这个目标要求是唯一的。然后找出影响目标实现的准则,作为目标层下的准则层因素。最后分析为了解决决策问题,在上述准则下,有哪些最终解决方案,并将它们作为措施层因素,放在递阶层次结构的最下面。

(二)构造判断矩阵并赋值

构造判断矩阵的方法是:每一个具有向下隶属关系的元素作为判断矩阵的第一个元素,隶属于它的各个元素依次排列在其后的第一行和第一列。填写判断矩阵时,一般采用向填写人(专家)反复询问的方法,针对判断矩阵的准则,其中两个元素两两比较哪个重要,重要多少,对重要性程度按1-9赋值:

重要性标度含义表

重要性标度 含 义

1 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具有同等重要性

3 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稍重要

5 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

7 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强烈重要

9 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极端重要

2,4,6,8 表示上述判断的中间值

倒数 若元素I与元素j的重要性之比为aij, 则元素j与元素I的重要性之比为aji=1/aij

根据上面性质,判断矩阵具有对称性,因此在填写时,通常先填写aii=1部分,然后再仅需判断及填写其他元素。当上式对判断矩阵所有元素都成立时,则称该判断矩阵为一致性矩阵。

(三)层次单排序(计算权向量)与检验

对于专家填写后的判断矩阵,利用一定数学方法进行层次排序。层次排序是指每个元素对其上一层元素的相对权重。本文使用规范列平均法计算权重(以下案列中详细介绍)。需要注意的是,在层次排序中,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因此在实际中要求判断矩阵满足大体上的一致性,需进行一致性检验。只有通过检验,才能说明判断矩阵在逻辑上是合理的,才能继续对结果进行分析。一致性检验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计算一致性指标CI

第二步,查表确定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据判断矩阵不同阶数查下表,得到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表

矩阵阶数 1 2 3 4 5 6 7

R.I. 0 0 0.52 0.89 1.12 1.26 1.36

矩阵阶数 8 9 10 11 12 13 14

R.I. 1.41 1.46 1.49 1.52 1.54 1.56 1.58

第三步,计算一致性比,并进行判断

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不符合一致性要求,需要对该判断矩阵进行重新修正。

(四)层次总排序

求出各决策层的总权重,并进行优劣排序,权重最大的决策方案作为检验的重点,在质量评估时重点评估,并依照重要性一次评估,合理分配审计资源。

四、A公司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案例

下面以A公司为例,介绍利用AHP法建立内部审计评估模型的实际操作运用。A公司准备从内部环境,控制活动,以及监督三方面评估内部审计质量。

第一步:建立层次结构图

第二步:建立两两比较矩阵,并由专家填写指标

准则层相对于决策层各元素的权重

例如:利用一般质量控制评估三个决策要素

一般质量控制C1 内部环境A1 控制及活动A3 监督A5

内部环境A1 1 2 8

控制活动A3 1/2 1 6

监督A5 1/8 1/6 1

第三步:使用规范列平均法求每个因素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1)求出两两比较矩阵各列的和

内部环境 控制活动 监督

指标

求和 13/8 19/6 15

(2)两两比较矩阵的每一元素除以相对应列的总和,得到的商构成标准两两比较矩阵。

一般质量控制 内部环境 控制活动 监督

内部环境 8/13 12/19 8/15

控制活动 4/13 6/19 6/15

监督 1/13 1/19 1/15

(3)计算标准两两比较矩阵每一行的平均值,这些平均值就是各决策层元素在一般控制质量方面的权重。

我们称(0.593,0.341,0.066)为在进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时一般质量控制方面的特征向量(权重)。

一般质量控制 内部环境 控制活动 监督 平均值

内部

环境 8/13 12/19 8/15 0.593

控制

活动 4/13 6/19 6/15 0.341

监督 1/13 1/19 1/15 0.066

同样的,我们可以得出作业质量控制,报告质量控制,管理质量控制的两两比较矩阵。

作业质量控制 报告质量控制

内部环境 控制活动 监督 内部环境 控制活动 监督

内部环境 1 1/3 1/4 1 1/4 1/6

内部环境 3 1 1/2 4 1 1/3

内部环境 4 2 1 6 3 1

管理质量控制

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 1 1 1

内部环境 3 3 3

内部环境 1/4 1/4 1/4

同理计算A1,A3,A5在作业质量控制,报告质量控制,管理质量控制方面的权重

作业质量控制 报告质量控制 管理质量控制

A1 0.123 0.087 0.265

A2 0.320 0.274 0.655

A3 0.557 0.639 0.080

总目标相对于准则层元素的权重

评估内部审计质量 一般质量控制C1 作业质量控制C2 报告质量控制C3 管理质量控制C4

一般质量控制C1 1 2 3 2

作业质量控制C2 1/2 1 4 1/2

报告质量控制C3 1/3 1/2 1 1/4

管理质量控制C4 1/2 2 4 1

从而求出总目标的标准特征向量:(0.398,0.218,0.085,0.299),即一般质量控制的相对权重0.398,作业质量控制的相对权重0.218,报告质量控制的相对权重0.085,管理质量控制的相对权重0.299。

接下来进行一致性检验:

(1)由被检验的两两比较矩阵乘以其特征向量,例如:检验一般控制质量的一致性,先

所得向量称为赋权和向量。

(2)每个赋权和向量的分量分别除以对应特征向量的分量:

1.803/0.593=3.040

1.034/0.341=3.032

0.197/0.066=2.985

(3)计算上述商的平均值,记为λmax

本例中λmax=3.091

(4)计算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

n为比较因素数目,本例中即是评估内部审计质量的评估因素,n=3

CI=(3.091-3)/(3-1)=0.010

(5)计算一致性率CR=CI/RI

本例中,参照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0.58,一般质量评估的CR=CI/RI= 0.01/0.58=0.017。

一般规定,当CR

同样,我们可以验证作业质量控制,报告质量控制,管理质量控制的两两比较矩阵一致性率CR,得知它们的CR也都小于0.1,这些两两比较矩阵都满足一致性要求。

第四步:利用权数对各决策层元素进行总排列

在上面,我们求出了准则层四个要素的特征向量,以及四个要素下决策层三个方案的特征向量。根据以上计算,列出下表:

准则层四个元素特征向量

C1 0.398

C2 0.218

C3 0.085

C4 0.299

决策层各方案的特征向量

C1 C2 C3 C4

A1 0.593 0.123 0.087 0.265

A3 0.341 0.320 0.274 0.655

A5 0.066 0.557 0.639 0.080

各方案的总权数:

A1:0.398*0.593+0.218*0.123+0.085*0.087+0.299*0.265=0.349

A3:0.398*0.314+0.218*0.320+0.085*0.274+0.299*0.655=0.425

A5:0.398*0.066+0.218*0.557+0.085*0.639+0.299*0.080=0.226

由结果可知,A3(控制活动)的权重最高,应该优先考虑,在内部审计质量评估过程中重点关注,分配较多的审计资源对控制活动进行检验。

五、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AHP综合评价法建立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模型,以A公司为例分析了实际案例中该方法的运用。总结出以下利用AHP方法进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优势:

(一)AHP方法综合评价具有层次结构的整体问题,采取逐层分解,变为多个单准则评价,在多个单准则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综合。

(二)AHP方法以“重要性”(权值)比较作为统一的处理格式。使评估活动定量的表现出来,结果更直观。

(三)基于AHP分析方法进行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更贴合企业实际情况,有利于企业运用分析结果进行资源整合,大大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试行)》和《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试行)》.2012.5

[2]金剑铭.《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案例研究》[J].新会计.2009.

[3]刘新宪,朱道立.《选择与判断-AHP层次分析法决策》[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

质量控制准则范文第9篇

一、注册会计师全面审计质量控制的定义及特征

注册会计师全面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审计机关采用科学的组织手段和技术方法,根据一定的要求或规定的标准,对审计项目的立项、实施、结果、报告等进行组织、指导、监督和检查的活动,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控制的自律行为,借以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以及审计工作的效益和效率。注册会计师全面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全面审计质量控制,可以降低风险,促进审计自身不断完善发展,使审计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它包括实现审计质量目标的组织结构及物质手段、各机构的职责、工作标准和程序等。

全面审计质量控制具有以下特点:

(一)系统性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其本质来说,系统是“过程的复合体”。由于全面审计质量控制是对审计工作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和审计工作全过程的控制,因而全面审计质量控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系统内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只要某一关键因素出了问题,就会破坏审计质量,其他因素再好也无济于事。从横向来说,系统性表现在审计工作的各个方面;从纵向来说,系统性表现在审计质量贯穿审计作业过程的始终。

(二)多样性

不同的审计类别之间审计质量要求的标准不同。因此不同审计类别的全面审计质量控制方法、手段也不同,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三)有效性

全面审计质量控制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审计质量管理,既对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有直接效果,又能进一步促进审计工作发挥更大的社会效果;二是通过质量控制,既对某一环节、某一项目的审计质量产生效果,同时也对整个审计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不确定性

由于审计业务的复杂性导致不同人对某一具体审计业务质量高低的判断能力大相径庭。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对《独立审计准则》的理解不同,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不同,就可能对审计质量产生不同的评判。即使是严格遵守《独立审计准则》的审计服务,相对于不同的客户,其满意程度也可能不同。

(五)限制性

受成本效益原则的影响,审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受制于成本预算。某些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的审计程序经常由于审计成本的制约而不得不放弃执行。可以这样说,令人满意的审计质量是在一定成本水平下的效益最大化。全面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和落脚点,它是控制论、系统工程论的理论与方法在审计质量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是实现审计管理的要求。它的建立必将对审计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注册会计师全面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

(一)审计控制是实现审计质量目标的主要手段

全面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根据提高审计质量这一目标建立起来的。整个体系都围绕这个目标,把各有关部门、各级的审计质量管理工作统一起来,有效地发挥各方面力量,按预定的期限和规定的进度,实施改善审计质量的各项目标和技术组织措施。因此,要使全面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协调而有效地运作起来,必须要有明确的审计质量目标。同样,如果没有全面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就难以实现审计质量目标。

(二)全面审计质量控制是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的客观要求

全面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在于能够从组织上、制度上、思想上、人员素质上保证审计质量。通过建立全面审计质量控制可以使审计质量管理活动达到上下联接,横向协调,不但可以较快发现审计质量问题,而且可以得到综合治理。因此,建立全面审计质量控制是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的客观要求。

(三)全面审计质量控制是实现审计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审计工作领域不断扩大,业务更趋复杂,任务越来越重。审计工作要逐步实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这也是全面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前提。而要实现“三化”就必须建立一个与其要求紧密联系的完整的全面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这是审计形势发展的需要。

(四)全面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审计全面质量管理是全员参与、全方位的综合质量管理活动。推行审计全面质量管理,有一个由浅入深、从局部到全部的发展过程。而要在整体审计质量上见效果,只有在“质量第一”原则的指导下,把环节间或部门间的行动协调起来,统一纳入全面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才能使审计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有效地保证审计质量。因此,建立全面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推行审计全面质量管理的必然趋势。

三、注册会计师全面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

注册会计师全面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是审计准则和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审计准则是每个注册会计师审计时应遵循的技术标准,是针对每个审计项目而制定的;而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则是每个会计师事务所应遵循的管理标准,是针对整个审计实务的控制而制定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控制内容包括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全面质量控制、对注册会计师人员的质量控制及对单个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

(一)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

所谓“全面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是为了确保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符合审计职业准则和工作规范的要求而建立的制度、方针(政策)和程序的总称。但是,会计师事务所是否严格遵守全面审计质量控制准则,不得而知。2004年3月4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了《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试行)》,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全面建立执业质量检查制度。至此,基本形成了包括业务报备制度、谈话提醒制度、诚信档案制度、自律惩戒制度、执业质量检查制度在内的行业自律监管体系。

协会组织开展的执业质量检查不同于专案的调查,是一种常规性、经常性的检查。根据制度要求,注册会计师协会应每年抽查20%左右的事务所,每五年对所有的事务所检查一遍。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独立审计准则、职业道德规范和内部质量控制准则等执业规范的执行情况。对于检查中发现的应予惩戒的问题和拒不改进的,协会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谈话提醒、书面批评、业内通报批评、社会公开谴责及取消会员资格等不同方式的处理。

(二)对注册会计师人员的质量控制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知识性很强的工作,担负的责任十分重大,它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一定专业和业务工作能力,并应遵守行业职业道德,虽然审计工作是客观的,但是要由参审人员通过主观努力来完成,所以对人员素质的控制,就成为全面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李金华审计长讲的好,“人、法、技”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而“人”是关键中的关键。只有加强注册会计师素质的控制,才能更好地进行注册会计师行为的控制,保证实现全面审计质量控制的最终目标。加强注册会计师素质控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使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真正做到独立、客观、公正;严格控制注册会计师的聘用和选拔;建立健全等级制度;加强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培训和后续教育,确保注册会计师随时掌握不断更新的审计业务知识和相关常识,增强审计技能;建立咨询机构和资料库。

(三)对单个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

会计师事务所在执行各个委托项目的审计时,也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按照发生控制的时间,分为全面审计质量控制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部分。

1.审计前的质量控制

在审计业务的前期做好各项质量控制,不仅能从开始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还能节约具体审计过程的时间和成本,提高事务所的收益。

加强审计前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包括:首先,深入了解客户的情况,谨慎承接审计业务,抓准切入点,防止客户风险转移,这是搞好执业质量控制的前提;其次,加强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内部管理,会计师事务所是一种智力密集型的“人才”组织,拥有一批有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对保证审计质量起着关键作用;最后,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业务承接规定、审计人员工作委派制度、签订业务约定书须知、审计计划编制规定等。

2.审计中的质量控制

审计中的质量控制是整个审计过程质量保证的核心。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对审计中的质量控制,对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总体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应规范外勤审计工作程序。在具体审计业务实施阶段,要按审计外勤工作的管理制度规定,严格外勤审计工作程序,明确项目负责人和各级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项目负责人对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负全部责任,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保证上下之间信息渠道的畅通,避免外勤工作的失控。

第二,要根据审计风险制定有效的审计方法。现代审计已由制度基础审计发展为风险基础审计。审计人员在选择了最小风险方案并予以实施后,还应跟踪审计业务过程,进行审计风险分析,以便发现审计计划的不足和新的潜在风险,从而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第三,必须严格执行三级复核程序。各级都应具体明确复核内容和承担责任,层层把关,级级负责,严格执行三级复核程序,确保每一个审计项目的每一个环节自始至终都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

第四,抓好着力点,完善督导机构,加强督导力度。加强和设立督导机构,强化督导力量,把职业道德素质好、业务精、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督导岗位上,为督导人员提供工作便利。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任会计师必须对执业质量控制负总责,总结经验教训,掌握规律,提高水平,不能抓而不紧,更不能放任自流。

第五,要建立审计报告的签发制度,对报告的起草、签发、打印、签章及分发使用做出具体规定。保证审计报告按规定的程序、格式对外出具,避免出现纰漏。完善主管会计师签字制度,增强主任会计师的风险责任意识,完善事务所质量控制机制。

3.审计后的质量控制

及时总结审计工作,每个审计项目结束,项目经理都应对本次审计工作进行总结,简要阐述本次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重大疑难问题和采取的相应措施,指明今后类似审计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除对不同审计项目进行总结外,会计师事务所还应对不同行业、系统的审计工作进行总结。审计总结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宝贵财富,对今后的工作有极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可利用每年的业务学习阶段,对当年的业务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

质量控制准则范文第1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在独立审计规范体系中的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以下简称《注册会计师法》),是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重要法律,是规范我国注册会计师工作的根本大法,也是其他一切注册会计师法规制度的“母法”。因此,《注册会计师法》是制定所有独立审计规范的依据。

中国独立审计规范体系

中国独立审计规范体系由独立审计技术规范、独立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独立审计质量控制规范、独立审计职业后续教育规范构成,四种规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独立审计技术规范

独立审计技术规范主要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技术行为,由独立审计准则、其他鉴证准则、其他非鉴证服务准则构成。独立审计准则又称独立审计标准,是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的专业标准,作为注册会计师执业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其体系由《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执业规范指南》三个层次组成。《独立审计基本准则》,是独立审计准则的总纲,是对注册会计师的资格条件、执业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制定《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独立审计实务公告》和《执业规范指南》的基本依据。《独立审计具体准则》是依据《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制定的,是对注册会计师执行各项独立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的具体规范。《独立审计实务公告》也是依据《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制定的,是对注册会计师执行各项特殊行业、特殊目的、特殊性质的审计业务的具体规范。《执业规范指南》是依据《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和《独立审计实务公告》制定的,是对《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和《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的解释和补充说明,为注册会计师执行各项审计业务提供可操作的指导性意见。从权威性而言,《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属法定要求,注册会计师执业必须遵循,《执业规范指南》不具强制性。其他鉴证准则是针对注册会计师的审核、审阅、商定程序业务所进行的规范。其他非鉴证服务准则是针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咨询业务、务咨询业务以及其他会计咨询和会计服务业务所进行的规范。

独立审计职业道德规范

独立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主要规范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行为,由独立审计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两个层次组成。独立审计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是职业道德准则体系的总纲,是关于注册会计师职业品德、职业纪律、执业能力和职业责任的一般要求和基本规范。独立审计职业道德具体准则是依据独立审计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制定的,是关于注册会计师各项职业道要素的具体规范,旨在为注册会计师履行职业责任提供进一步的指导。

独立审计质量控制规范

独立审计质量控制规范主要规范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行为,由独立审计质量控制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两个层次组成。独立审计质量控制基本准则是质量控制准则体系的总纲,是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的基本规范和要求。独立审计质量控制具体准则是依据独立审计质量控制基本准则制定的,是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的具体规范和具体要求。

独立审计职业后续教育规范

独立审计职业后续教育规范主要规范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后续教育活动,旨在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它由独立审计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组成。独立审计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是后续教育准则体系的总纲,是关于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形式与内容、组织与实施、检查与考核的一般要求和基本规范。独立审计职业后续教育具体准则是依据独立设计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制定的,是关于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的具体规范,旨在为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提供进一步的指导。

独立审计规范体系“金字塔”结构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将中国独立审计规范体系列,如图所示,以帮助读者理解。

随着中国审计业务不断地多样化、复杂化,我国的独立审计规范体系也存在不断完善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政府的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对规范体系进行研究调整,以应对新形式,解决新问题。

作者简介:

上一篇:楼宇控制范文 下一篇:隧道施工安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