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01:31:29

质量技术论文

质量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论文为实验研究类课题,每一个实验都需要多种仪器、生化试剂和其他耗材,特别是分子生物学试剂,价格非常昂贵。对于一些刚升格为本科院校的生物院系,教学资源会相对不足,如实验场地不够、仪器设备不全、少药品等现象较为普遍。学校对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论文经费的拨付是通过折算成课时(每位按28学时)以课时酬金的形式拨给指导教师。但许多高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经费的投入非常低,如有的高校生平均经费只有100元[3]。因此,大部分经费只能从指导教师自己的科研课题中拨付。加上大多数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由于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其研究结果发表的价值不大。因此,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考虑,部分指导教师不太情愿投入过多的经费,而这反过来又会严重影响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2提高南华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2.1改革现有教学模式

目前,生物技术专业人才不但需要掌握扎实的生物学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许多综合性大学生物类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已超过了本科生的招生规模。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应在本科阶段即开始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可以考虑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将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论文时间安排提前,在大三甚至大二时学生即可以在导师指导下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郑增娟等对某医学院校本科生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42.6%受调查的学生都希望将毕业论文撰写时间提前至大三[4]。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和应用的能力,还可以加强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创新性和探索性较高的课题,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我校药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已开展了尝试,在新生入校起,所有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就实行导师制,一般每位导师指导2-4名本科生。这样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可以进入导师的实验室,有充足的时间来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以及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2选拔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责任感的教师承担论文的指导

要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通过制定指导教师工作细则来实现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制度化[5]。指导教师应在毕业论文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勤勉严谨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做好毕业论文对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意义。同时指导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学术道德和品行操守对学生会有深刻的影响。

2.3全程监控毕业论文质量

毕业设计过程中,要始终以指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组织管理为保障[6]。从任务书的下达、相关文献的查阅和论文的准备、开题、实施、中期检查、论文撰写阶段教师均要全程进行指导和监控。学校教务部门应制定论文开题与中期检查制度,全程监控论文的实施和完成情况。学校还应为学生建立完整的论文档案,如学生的任务书、开提报告、实验记录、论文等。指导教师在论文全程中的指导和监督是指强调指导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作用,而不是布置任务似的指导,否则会导致学生过分依赖于指导教师,无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规范论文写作、严格答辩程序、客观评定成绩

论文写作要按正式期刊的发表要求来规范,从科学术语、文献引用、标点符号使用、图表绘制、图表说明等方面都应规范化。学校从2012年起实行本科毕业论文制度,规定重复率在30%以上的必须修改后才能参加答辩,重复率在60%以上的推迟一年答辩。对答辩过程应严格监督,如采取的教研室小组答辩、院级公开答辩和校级公开答辩三种形式是一种较好的尝试。小组答辩以教研室为单位分组进行,导师一概回避,互相答辩对方评委的学生,严格规定答辩程序和时间(如学校规定陈述和答辩时间必须控制在15min左右)。成绩的评定应采用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最好是能量化的指标,如从论文的创新性、理论知识的掌握、论文工作量、实验结果、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给出具体评分标准,成绩评定的主体可采用指导老师、论文评阅教师、答辩评委三级评分相结合。随机抽取30%左右参加院级公开答辩,被评为优秀的再参加校级公开答辩。这样能有效地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最终质量进行监控。

2.5建立本科毕业论文的激励制度,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应建立完善的本科毕业论文激励制度,如学生的毕业论文公开发表在学术刊物上、获得了某些等级的奖励与表彰、获得了国家专利等,学校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可以通过物质鼓励或以增加综合素质测评绩点、评优、评先、评奖学金、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等形式进行奖励。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积极性,为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打下基础。

2.6加大本科毕业论文的经费投入

本科毕业论文是衡量一所大学本科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考查点。在教育部推行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毕业论文作为一个重要的二级指标被单列在评估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教学效果之中[7]。然而一些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高校在本科教学的定位上出现了偏差,把注意力几乎都放在了研究生的教育上,没有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做为学校科研的一部分。学校把大部分的科研经费投给了研究生的培养,而对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经费往往投入很少甚至是指导教师自己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指导教师的积极性。特别对于生物技术专业等实验研究性的毕业论文设计,只有给予一定的经费保障,才有可能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质量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1)检验前,对检验仪器进行仔细检查,保证仪器能够良好运行;每日工作结束后,检验人员需做好仪器维护及保养工作,延长仪器使用寿命,减少因仪器原因造成的标本误差。(2)检验时,应严格按照仪器的相关操作规程操作,避免由于操作原因造成的标本误差。正确选择试剂,使用及配制时应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试剂使用后将其放置在冰箱内保存。对于长时间未用的试剂,检验前应仔细检查,确保质量合格后方可使用。

2加强实验室管理

(1)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室器材制度,规范器材日常维护及使用,制定使用记录表和登记表,编写操作规程,确保仪器规范化操作。器材使用时,应做好相应的质量控制、使用登记和维护登记。定期对实验室水电及基础设施进行检查,加强玻璃器皿、试剂库房、设备仪器等管理[2]。(2)加强设备仪器管理,检验人员应熟悉掌握不同仪器的性能及作用。定期由专人对仪器进行检查、维修。对于磨损部件及老化部件,应及时更换,避免因仪器老化造成的检验误差。登记使用记录时,应记录好使用时间、使用人姓名等,做好相应的维修记录和故障处理记录。

3加强相互沟通

检验科的日常工作效率及检验质量与临床各个科室具有密切关系,检验人员只有保证检验数据的可靠性与准确性,才能促进临床医生有效诊断、查明病因和判定疗效等,为疾病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因此,必须加强检验科与临床各个科室之间的相互沟通,检验人员应善于听取临床医师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掌握与疾病诊断的相关知识,提高检验技术。

4结束语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只有准确、快速的进行临床检验,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才能满足各种疾病的临床诊疗需求。检验技术高低直接决定检验质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检验技术。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和文献,简单分析临床检验重要性及内容,从规范化标本采集、加强检验质量控制、加强实验室管理和加强相互沟通四方面研究如何提高检验技术。

质量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目前影响优质油菜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优质与高产之间的矛盾。因为优质油菜和普通常规油菜比较,往往表现出生长势较弱,抗逆性能较差,严重影响优质油菜的进一步发展。其解决的途径,包括品种选择、连片种植、培育壮苗、合理密植,以及加强管理、综合防治病虫害等。

1品种选择

目前在无为县优质油菜生产上,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表明,应大力推广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适应性广的油研七号、皖油18、皖油22、德油6号等品种。

2连片种植,防杂保优

优质油菜是指油菜籽符合“双低”(油脂芥酸含量低于5%,饼粕硫甙含量低于40μmoL/g)要求油菜籽。为确保油菜籽商品质量,一是必须采取统一品种连片种植,实行区域化、规模化生产,避免与普通品种串粉杂交;二是不和芸苔属植物邻近栽培;三是在收割时,单收、单运、单打、单晒、单贮。

3适期早播,培育壮苗

3.1苗床准备

选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疏松、背风向阳、排灌方便的田块。苗床面积与大田比例一般以1∶5~6为宜,一般苗床面积愈大,留苗愈稀,愈有利于培育壮苗。苗床整地必须精细,要求做到平、细、实,苗床的规格一般做成厢宽1.3m左右,沟深15~18cm。苗床基肥施优质堆肥或土杂肥22.5~30.0t/hm2,磷酸二铵150kg/hm2或三元复合肥225~300kg/hm2,或过磷酸钙450~600kg/hm2加尿素75kg/hm2,硼肥7.5kg/hm2。播前苗床用尿素75kg/hm2对稀水粪15.0~22.5t/hm2泼浇。

3.2适期播种

优质油菜适宜播期为9月上、中旬,最迟不超过9月25日。一般对单晚等早茬田9月上旬育苗,苗龄25~30d就能达到壮苗标准;对双晚、棉花等迟茬田应保证在9月中旬播种结束,苗龄控制在35d以内。在播种适期内,现耕现整,乘墒播种,苗床播种量控制在7.5kg/hm2以下。

3.3苗床管理

(1)苗床除草。播后芽前,苗床用50%丁草胺1.50~2.25kg/hm2,或48%氟乐灵2250mL/hm2,或60%乙草胺乳油1.125kg/hm2对水畦面喷雾。

(2)间苗定苗。间苗定苗宜分3次,第一次齐苗后间密留稀,不要有“堆子苗”;第二次在放1片大叶时,要求叶不搭叶,苗不齐苗,间小留大,去弱留壮;第三次在三叶期进行定苗,株距7~9cm。

(3)肥水管理。结合间苗、定苗,追施人畜粪提苗,每次施腐熟人畜粪7.5~15.0t/hm2;四叶期后控制肥水促壮苗,移栽前7d追施尿素75~150kg/hm2;移栽前1d浇透水,以利起苗。另外,菜苗达三叶期喷施150mg/kg多效唑,控制高脚苗,培育矮壮苗。

4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适宜移栽期为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优质杂交油菜比常规油菜苗期生长快、叶片大,应及时移栽,防止苗挤苗形成高脚苗。移栽时苗体形态为6~7片叶、20~23cm高的绿叶紫边健壮苗。坚持按拔大留小,剔除弱苗、杂苗(深红色为不育株)的移栽原则,分级栽植。优质杂交油菜具有一次、二次分枝数多、个体发育优势强的特性,所以移栽时要合理密植,优化群体结构,搭好高产的苗架。一般早茬、肥力高的田块,栽植密度12万株/hm2左右;迟茬、肥力低的田块,栽植密度要高于12万株/hm2,但不要超过15万株/hm2。

5大田管理

5.1查苗补缺,中耕培土

移栽后要及早查苗补缺。中耕培土可以疏松土壤,促发新根,保护油菜根颈,对菜苗起到保暖防冻的作用。冬至前结合中耕除草进行中耕培土壅根1次,封冻前结合增施暖性肥料再进行中耕培土壅根1次。

5.2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

在大田栽培中,应做到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氮、磷、钾配合。产量2250~3000kg/hm2油菜籽田,施肥标准为有机肥15.0~22.5t/hm2,纯氮187.5~225.0kg/hm2,五氧化二磷112.5~135.0kg/hm2,氯化钾150~180kg/hm2,硼肥7.5~15.0kg/hm2;三要素的比例为1∶0.6∶0.8。有机肥、磷钾肥及硼肥一次性基施,氮肥按基肥、苗肥、薹肥比例5∶3∶2施用。严重缺硼地区要在抽薹初期喷施1次硼砂水溶液,但喷施硼肥应不迟于现蕾初期。

5.3巧灌冬水,及时排渍

在越冬期间、封冻前进行灌水,灌水量以1d内完全干涸不积水为宜,冻后及时灌水,可促进油菜根部与土壤结合;冬至前要及时清沟排渍1次。春后因雨水较多,田沟务必做到“三沟”相通,雨停田爽,无渍水。

6草害防治

质量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兴趣、认知工具、主导、主体

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的竞争,而教育竞争的焦点则在于教育的方式与内容。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指出:机将渗透到未来生活的每个细微方面。而尽早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能力将会极大地提高他们步入后的生活素质、生存能力。因而当今世界,计算机和Internet技术的教育现已成为各国教育的制高点。在广大中小学生当中推广计算机与Internet教育是最紧迫的战略任务。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如何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育质量,笔者认为: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明确职责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21世纪对教育需求的特点也就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需求的特点。1995年5月日本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了一项在基础教育领域中有重大的试验项目:"100所中小学联网试验研究"。他们之所以投入大量资金实施这个项目,其目的是为了能培养出信息获取、信息与信息加工能力很强的学生。他们认为具有这样一种能力对于能适应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归根结底,信息技术教育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这个认识,在中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是的要求,是教育面向化的需要,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要端正思想,要有一个崭新的理念,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是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这项任务既光荣,又十分艰巨,但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二、使学生明确,信息技术是基本的认知工具。

我们让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就要求他们用新的理念来对待新的事物,使他们认识到,计算机是工具,我们一定要用足这一工具。学生要以一种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象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各中学,在初中阶段根本没接触过计算机,对信息技术的了解是一片空白。在教学中,我们全方位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向学生演示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增加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和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欲望。上网聊天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因而学生在学习汉字输入时,教师可以开放聊天室让学生尽情聊天,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这种技能。

2.改进教学模式,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掌握信息技术的学生,是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

(1)改革教与学的过程,增强教与学的有效性。在传统的教学中,当学生做完作业后,就直接把作业交给教师,对于学生作业的评价也是由教师一个人完成的,其它学生无法参与。而在多媒体教学的环境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网上看到其它同学的作业,并能通过网络对别人的作业提出帮的反馈意见。而且教师可以把对每个学生的反馈意见保存在网上,经过一段时间后,把累积的反馈意见作为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对某个学生的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个别反馈,学生收到教师的反馈信息后,如果没有完全理解,则还可以继续与教师交流,直到完成对问题的理解。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要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自参加学习实践。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我们能够尝试进行"局域网的教学模式",达到了人机交互双向多向互动式的教学目的,大大提高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数量、质量、速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我们还在课堂上应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模式",由几个兴趣、个性、学习倾向、学业成绩等几个方面相近的学生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使课堂教学更加民主、科学。

(3)应用"个别化教学,个别化辅导"的模式,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要求,适应每个学生现有的水平。一些农村的学生,以前都没有接触过电脑,一下子接触感到很突然,不知所措。当他们看到一些城镇学生熟练地操作电脑时,他们更感到自己的差距。有时,一些学生迅速敲打键盘发出的声音对这些农村的学生更是产生了刺激。因则这种个别化教学辅导的模式对农村的学生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3.利用机辅助信息技术的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利用计算机作为主要的媒体来进行教学活动,即利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师执行教学。CAI作为一种化的教学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往往人们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CAI只是用计算机来辅助其它学科的(不包含计算机学科)教学活动,其实,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我们利用计算机来辅助信息技术的教学收到良好效果。比如,在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时,我们让学生拆开一台计算机或组装一台计算机来增加学生对硬件各部分组成的感性认识,有时我们通过展示一台计算机的硬件组成部分让学生认识各部件名称。但是计算机的相当迅速,硬件的各部分型号、种类繁多,我们无法一一展示给学生,我们就找到它们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如今年的新教材《信息技术》就有随课本发行的光盘,有许多是硬件方面的资料,我们就借助它辅助我们的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4.营造信息技术的氛围

当前,以多媒体和Internet为标志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必将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化。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学生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因而,要让学生能一同了解课本以外的信息、一同进步。我们根据学校现有环境,尽可能开放计算机房让学生学习;组织计算机信息小组,向学生推荐好和计算机刊物和最新信息资料;组织"信息技术沙龙"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学习心得的机会。

5.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积极开展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选拔优秀的计算机学科教师担任教练。我们采取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对同一个,我们要求学生采用多种不同的。每一位学生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网页制作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2002是我校100周年校庆,为了让世界各地的校友能很好地了解母校,并方便与母校联系,兴趣小组的学生对学校的网页进行重新的改版和充实,学生们还专门制作了学生会网页等。

在网络普及的今天,网上聊天已成为广大学生上网的一项,然而学校有一间旧机房因受硬件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法上网,兴趣小组学生黄晓煌根据平时兴趣小组所学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用VB语言编写了一个模拟网络聊天室,在学校机房很好地运行,使学生在学习任务完成之余感受聊天室的虚拟境界和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四、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是提高中学信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信息技术教师是教师中的IT人才,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不仅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决定中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最基本的素质是:

(1)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要有较广的知识面,多懂几行。

(2)能够掌握新的教学、学习与方法,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和不断更新的需求。

(3)信息技术教师要具备学习、创新、创业与服务的精神与能力。

(4)要具有全球化、国际化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能够更新知识结构。

因此,加强信息技术教师业务进修,至关重要,自身素质不提高,是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要给学生一勺鲜活水,自身须要常流水"。千万不能以已昏昏,使学生昭昭。

质量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统计技术质量

在ISO9001:2000标准中,过程控制、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等诸多要求都与统计技术有着密切的关联。ISO9000:2000标准将“统计技术”从1994版标准的一个要素“提升”为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基本原理,在2.10条款“统计技术的作用”中做出了具体的规定。统计技术的作用在于可帮助测量、表达、分析在产品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中客观存在的变异。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能更好地理解变异的性质、程度和原因,有助于解决因变异引起的问题。有助于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管理效率。有利于更好地利用数据并作为决策的依据,有助于发现存在的质量和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措施,使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其重要性在于产品质量的体现,从质量的角度反映了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为评价质量体系的有效性提供手段并为制定内部改进计划提供依据,对不断完善质量体系、改进产品质量、降低消费、提高经济效益都有着重要意义。许多贯标企业对统计技术的应用却是一个薄弱环节。由于装修行业自身的特点,习惯于粗放型管理,对统计技术这一现代管理方法缺乏了解,在实施统计要素时出现对标准理解不深、选用范围不明确、应用技术的类型掌握不多。有放性难以体现和控制失效等问题。本文针对施工企业的特点,分析了统计技术应用过程存在的不利因素,阐明标准对统计术的要求,提出应用统计技术的控制方法。

一、统计技术应用过程存在的不利因素

l.由于装修施工企业自身特点的制约,统计技术应用的数据来源存在失真现象具体表现在:(1)未能如实反映客观情况,有的原始统计记录收集不足;(2)应用统计技术人员与资料员(或施工员)不是同一人,或相互之间接口关系不明确,相当部份的原始记录未能及时记载,而是事后凭印象补填。

2.应用的统计数据时效性、系统性不够。应用人员未能全过程跟踪掌握数据的收集,有效地控制质量管理的持续性,仅是作为应付检查的依据。统计数据与客观事实的时间相隔太长,失去其控制过程能力及产品特性的意义。同时未能建立统计技术应用情况检查记录,并将有关记录按时间顺序进行系统积累(信息反馈)。

3.应用人员流动性大或兼职过多,使统计与质量运行脱节。

4.应用人员素质不高。对统计技术的对象、范围不够熟练,影响了具体工作的深入开展。

5.质量体系文件对统计技术应用不够明确。只是罗列了几种可以应用的统计方法,对在哪些环节(过程、活动)运用哪种方法没有明确规定。

6.对统计技术的应用普遍存在模糊认识。在贯标过程中,总感到它繁琐,加上对这方面的知识技能掌握不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实际工作中采取应付态度。

二、应用统计技术的要求

ISO9001:2000质量保证标准8.4“数据分析”要求:组织应确定、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以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评价在何处可以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在数据分析活动中,应努力采用和推广统计技术方法对所收集的数据加以分析整理,计利用效果进行评价。因此,装修施工企业可根据自身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以及装饰产品施工特点确定对统计技术的要求,其包括两方面:一是明确统计技术的需求场合;二是确定所需要应用的统计技术。装修施工企业在以下场合必须应用统计技术:

1.工程项目各种要求的符合性验证活动之后,或项目竣工后进行施工总结之时;

2.内部审核、外部审核后期;

3.收集顾客满意度信息之后;

4.对项目部、供方、各部门的质量管理能力监视和测量之后;

5.管理评审活动之中,包括对公司、各部门、各项目部的质量目标考核。因此,需编制统计技术应用程序和作业指导书,以实施本企业确定的统计技术,同时对使用人员进行应用程序的培训和再培训,不定期检查统计技术应用的有效性,根据需要实行改正。

三、装修施工企业应用统计技术的控制

统计技术是质量管理中进行质量分析、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的必要工具。在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对统计技术必须有一个正确、完整的认识,从强化统计思想人手,促进统计技术的合理应用。数据分析要素中统计技术的实施与其它要素一样,是企业在建立和实施质量体系过程中,在质量策划、培训、编制文件、实施文件、内部质量审核、管理评审和认证单位的审核等方面,都要考虑的问题,尤其要把培训、编制文件和体系审核这三道关。因此,对如下诸方面工作必须加以重视。超级秘书网

1.加强对应用统计技术人员素质的培训努力提高其操作技能及熟练程度。这类培训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面来考虑;

(1)在企业主控“统计技术”的职能部门,应该有一至二名对统计技术有较多了解,并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质量管理情况较为熟悉的技术人员,以便管理和指导这方面工作的开展:

(2)企业中应该有适当人员,通过培训对统计技术有所了解,他们是企业选择应用的骨干。

(3)对一般的统计技术使用操作人员,可以在需要用的统计技术确定后,通过作业指导书给子培训获得有关技能。

2.建立层级应用人员网络,下定期检查情况,并形成检查记录。

3.从企业实际出发应用和编制统计技术工作程序和作业指导书,对其应用要求不可过高或过低。过高了,人员素质、资源条件达不到,不能有效实施,会导致出现严重不合格项;过低,企业自身质量管理素质不能提高,当认证单位审核员普遍提高对8.4要素的审核水平时,难以通过。

4.应用统计技术需明确掌握它的对象(过程能力、产品特性)及其应用的范围(确定、控制、验证过程能力与产品特性)。

5.把统计技术的类型和深度与本企业管理人员采集数据意识的广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文件规定、督促、检查等手段保证采集数据的及时性、真实性、充分性。

6.领导的积极性是提高统计技术应用水平的关键之一。因为统计技术有很强的专业性,主管部门与部门应用意识及指导水平是提高8.4要素实施效果的基础和前提。

四、结束语

施工企业统计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企业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和完善程度,也体现企业现代化管理素质的高低。在实施统计技术过程中,应加强对应用统计技术人员素质的培训,建立层级应用人员网络,理解标准,把统计技术的类型和深度与本企业管理人员采集数据意识的广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根据不同过程、活动选择适用的统计技术。

参考文献:

质量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1.1监督环节多

中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业务流程通常为:接受客户委托收集资料,现场调查制定方案现场采样实验室检测出具检测报告出具评价报告,与通常的实验室检测业务相比,多了现场调查、制定方案、现场采样和出具评价报告等流程。为了使工作质量得到切实有效的控制,质量监督工作必须覆盖所有领域,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质量监督员对其进行充分地监督。无论在哪个流程,一旦发现不符合或潜在的不符合,质量监督员即可采取适当的处置方式,有权或直接纠正,或报告科室负责人甚至质量负责人以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1.2对监督员能力要求高

要求质量监督员“由熟悉各项检测和(或)校准的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担任,因此必须具备高于一般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由于多学科交叉融汇的工作性质对质量监督员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素质要求更高,主要体现在熟悉职业卫生各项方法标准和技术依据,熟悉标准的适用范围、目的、原理;熟悉现场调查、样品采集、检测步骤和熟悉结果计算、分析和评价等。其次,质量监督又是一项管理工作,要求监督员必须熟悉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并具有一定的管理、协调和沟通能力。只有两者都具备,质量监督员才能在其各自授权的范围内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1.3监督难度大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很大一部分是在现场完成的,因此,现场的质量监督至关重要,是技术服务工作能否准确高效、公正科学的关键一环。对检测实验室内部的质量监督已经有了许多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但是对脱离实验室控制的外部现场的质量监督工作,由于现场环境复杂多变,容易受各种人为因素影响,不确定因素较多,监督难度大大提高,相关文献也比较少见。因此,质量监督员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因地制宜地确定质量监督的依据、内容和结论。

2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质量监督的计划与实施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是中心的主要业务之一,与其它业务一起被纳入到中心的质量体系进行统一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因此其质量监督的计划与实施流程依照中心的规定有序进行。

2.1编制体系文件

规范完整的体系文件能够明确职责与权限,使各项质量活动有章可循且按要求规范进行,以此满足客户和自身的需要。中心质量手册4.1中对质量监督员的岗位职责做了细致的描述:

(1)协助技术负责人实施专业检验/评价工作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2)监督所管辖人员的关键性操作,对本科所采用检验/评价方法、标准、规程等的合法性和现行有效性进行经常检查,确保正确使用有效的技术标准、指导性文件;

(3)监督检验/评价环境条件和仪器设备,对仪器设备状态、实验环境和标准品、试剂的来源和有效期限等进行必要的了解、检查并记录,保证检验/评价活动在符合规定的状态下进行;

(4)独立行使监督职权,有权停止不符合规定检验/评价项目和检验/评价报告的发出;

(5)负责管辖区域内不符合工作的发现、识别及纠正措施的追踪、验证、记录等。中心质量手册中根据质量监督员的要求对其任职资格做了详细的规定,要求质量监督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从事检测/评价工作3年以上,对质量管理体系及检测/评价各过程的工作较熟悉,能全面了解所监督范围内的工作内容、方法及技术,具备正确检查检测/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能力。质量监督员由各科室负责人提名,质量负责人审核,中心最高管理者任命,目前中心共有7名质量监督员,覆盖了涉及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各个科室。同时,一套适宜、符合的质量监督程序是质量保证的前提,是实验室结果科学、客观、公正的重要保证,同时更是质量监督员的工作依据和准则,因此中心还制定了《监督管理程序》,对质量监督的目的、方法、职责和要求等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规定。

2.2制定质量监督计划

质量监督是有计划的质量管理活动。为了更有效地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每个环节实施质量监督,在监督定位、质量、数量、时间、实效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的行为规范。中心每年年初都会由质量监督员协助质管科制定年度质量监督计划,主要是按照《实验室认可准则》的要素、以往年的质量监督情况作为参考,针对某些容易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对检测结果影响大的关键环节、新项目和新方法的开拓等方面,统筹安排年度质量监督的内容、项目、对象、频次和要求等,确保质量监督计划能够覆盖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更具有可操作性。中心要求每位质量监督员定期监督抽查,至少每月1次。

2.3设计质量监督记录表

质量监督笔录是实验室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也是内审、管理评审、实验室监督评审和复评审的重要参数。中心质量监督记录表的格式比较开放化,监督员可按某个监督要素填写单项监督内容,也可根据一整套工作流程涵盖多项监督内容,但原则是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和可再现性。监督记录最基本的内容包括被监督科室、被监督人、被监督事实的描述。同时,需填写监督结果评价和不符合工作处理意见。

2.4实施质量监督

质量监督员根据监督计划的要求,对重要的检测业务、采样/检测过程的关键点、薄弱环节,如在培人员、某些易出现不符合工作的技术操作或质量活动进行重点监督。当发现问题时及时予以纠正和制止,并责令其改正。同时,加强与被监督人员的沟通,确保质量监督工作到位、持续和有效。

2.5编制质量监督报告

《实验室认可准则》4.15管理评审要素中明确了质量监督报告是管理评审的主要输入之一,因此,中心质量监督员每年都会形成质量监督工作总结报告,分析年度质量监督的工作情况,提交管理评审会议进行审核。同时,质管科也会每季度收集、检查和指导监督员的日常监督记录,使质量监督员工作同样受到管理和控制,以便随时发现监督员工作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和提高。

3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质量监督的内容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质量监督的内容很广,各相关科室质量监督员应从本科室实际出发,监督影响最终结果正确性和可靠性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员、设施与环境、检测方法及确认、测量溯源性、采样、样品处置、试剂和消耗材料、仪器设备等方面。只有形成由质量负责人、质管科、各职能部门、检测部门和评价部门的质量监督员组成的周密质量监督网络,全面铺开监督,才能确保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质量满足各方要求。而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需要被监督的各项因素中,需要被重点关注的内容主要有:

3.1人员《实验室认可准则》和《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都对质量监督有条款要求。《实验室认可准则》第4.1.5条规定:“由熟悉各项检测和(或)校准的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测和校准人员包括在培员工,进行充分的监督”;第5.2.1条规定:“当使用在培员工时,应对其安排适当的监督”;第5.2.3条规定:“在使用签约人员及其他的技术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时,实验室应确保这些人员是胜任的且受到监督”。《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第4.1.10条规定:“实验室应由熟悉各项检测和(或)校准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测和(或)校准地关键环节进行监督”;第5.1.1条规定“使用合同制人员及其他的技术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时,实验室应确保这些人员胜任且受到监督,并按照实验室管理体系要求工作”;第5.1.4条规定“使用培训中的人员时,应对其进行适当的监督”。由此可见,人员整体素质是保证检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人员的监督是质量监督工作的核心和重中之重。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现场检测/采样人员、实验室检测人员和评价人员按规定都必须经过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格培训和考试。对他们应重点监督现场检测/采样人员是否了解相关有害因素的特点;是否熟练掌握和应用相关有害因素现场采样、检测的规范,是否熟练掌握现场采样设备的原理和操作,是否熟悉职业接触限值;实验室检测人员是否熟练掌握和应用化学有害因素实验室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是否熟练掌握实验室分析仪器的原理和操作;评价人员是否能全面准确地识别与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否能科学地评价危害程度和健康影响;是否能准确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是否能提出有效可行且具有针对性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建议等。新上岗人员和在培人员,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容易出现失误,也是需要被重点监督的对象。

3.2仪器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仪器”包括采样仪器、现场监测仪器和实验室检测仪器及相关的辅助设备。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评价的项目不同,工艺特点和技术要求就不同,因此使用的仪器设备也不同。对仪器设备监督的重点主要有:是否选用合适的经过计量检定合格或校准的仪器设备,是否使用前后对其功能进行了严格检查以确保处于最佳使用状态,是否建立了仪器设备台帐;是否健全了责任人制度、维护保养制度、安全使用制度和期间核查制度等。对于长时间样品的采集,采样人员是否在样品采集前后分别进行流量校正;在采样过程中流量调节是否准确;现场使用的设备由于脱离了实验室控制,其领用和返回中心时是否均进行了功能性检查,质量监督员也应给予重点关注。

3.3材料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材料”主要有标准物质、化学试剂和采样吸收液等。质量监督重点检查是否采用有证标准物质并严格检查验收和正确合理使用;是否建立了管理台帐,进行标准物质和试剂材料的收、发、储、运等各环节的严格管理;吸收液是否随用随配以保证其有效性、准确性和科学性等。

3.4法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法”是指在实际工作中依据的各种技术标准,包括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以及相关作业指导书等。对技术标准监督的基本要求是必须为现行有效的版本并受控,相关人员能正确地按照标准方法进行操作。当标准方法变更或开展新项目时,应进行必要的确认或验证。如果使用非标方法或产生偏离,应经过客户同意和技术确认等。

3.5环境

影响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对环境设施的监督主要分二方面,一是对现场采样、检测的环境进行监督,是否满足采样仪器和现场检测仪器正常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二是对实验室内务管理、环境设施的配置、运行和记录情况等进行检查。相邻检测区域之间存在不利影响时,是否采取了有效隔离措施,也是监督的基本内容之一。

3.6采样

在职业卫生服务过程中,现场采样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它是技术服务工作能否准确高效、公正科学、诚实守信、优质服务的关键一环。采样方案的正确制定要考虑很多因素,如生产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数量、杂质及理化性质等,原料投入方式、生产工艺、加热温度和时间、生产方式和设备完好程度等,工作地点空气中职业病危害化学物质产生和扩散规律、存在状态、估计浓度等,劳动者的工作状况,工作地点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防护设施及使用、个人防护设施及使用状况等。因此要保证样品采集的代表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必须监督好每一个关键点;包括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是否充分,是否调查了项目位置、项目范围、劳动定员和工作制度、岗位设置和定员、产品名称及相应的年产量、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和辅料、生产过程中产生中间产品和副产品、生产设备的名称用途和布局、化学室试剂和年使用量、建设项目工艺流程和职业病防护情况等内容;采样对象是否包括不同工作岗位的、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采样点是否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能反映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真实浓度的地点,是否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地点,是否设在工作地点的下风侧,采样高度是否尽可能靠近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采样时段是否在正常工作状态和环境下进行,重点采样季节是否控制在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季节,是否选择在作业场所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和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采样时间是否根据评价目的不同而定,评价职业接触限值为最高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时,采样的时间都有不同要求;样品的数量及频次是否满足检测和评价要求等。质量监督员的监督依据为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该规范涵盖了有毒物质和粉尘检测的采样方法,规定了作业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方法和技术要求。由于职业卫生样品的特殊性和检测条件的严格性,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必须正确采样,对空白对照和采样效率等也要进行质量监督。

3.7样品管理

职业卫生样品由于不可能复测,因此在运输、接收、处置、存储、保留和前处理过程中的质量监督也至关重要,可以防止样品被污染或样品中待测物的损失而导致的检测结果失真。核查样品在流转过程中的唯一性标识,样品保存条件和运输工具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现场采集样品的编号和记录是否相符等。

3.8检测/评价报告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的最终产品包括检测报告和评价报告,它们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客户的利益,是企业降低职业风险、提高建设项目本质安全,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依据,需要被重点监督。检测报告的质量监督主要包括:数据是否完整准确,是否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使用实验室资质认定(CMA章)和实验室认可(CNAS章)是否符合规定,报告信息是否齐全,报告是否有唯一性标识,分包项目是否注明等。评价报告对建设单位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的意义重大,需要认真细致的监督,以防止有问题的报告出现。监督员应重点监督建设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的齐全性、企业工艺流程描述的准确性、评价报告中现场调查记录的真实性以及对企业提出建议的合理性等方面。

4结论

质量监督,是质量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工作质量满足要求的重要手段,也是质量管理的难点。随着我国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要求通过卫生行政部门或安监部门的资质审定,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已建立了质量管理的体系框架和工作模式并不断持续改进。职业卫生的质量监督和其他质量活动的质量监督既有共性也有区别,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充分认识到质量监督的重要性,通过建立质量监督网络、完善质量监督机制,发挥质量监督员的作用,从而有效实施质量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和实施改进,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和评价结论的可靠,满足客户和规范的要求,同时为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提供科学公正的数据和依据。

质量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1.1人员因素人员因素往往是各类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人员因素主要包含了三点。(1)工程施工中的领导人员。领导人员自身素质以及领导才能的差异往往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最终质量;(2)施工过程中的施工人员,即施工的具体执行者。这类人员包含甚广,即有施工设计人员,也有施工劳动人员,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以及水平、能力的高低都会对工程竣工质量造成影响。(3)工程施工过程的监管人员。工程监管部门的设立本就是对施工领导人员及具体操作人员素质差异而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个补救措施,一旦监管人员出现差错,也将给整个工程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1]。上述三类人员因素决定了最终的工程质量安全。

1.2机械设备的控制设计设施、施工器具以及检测设备是机械设备中重要的三类工具,也是工程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作业设备,这些设备工作状态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最终的施工质量。因此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对设备的检修与维护,保证应用机械设备高效率、高稳定性的工作状态。如加强对设计设施中计算机的检测与维护,加强对验收设备的校准与管理等。

1.3材料的控制施工材料也是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施工材料主要包括钢材、水泥、玻璃、砖以及木材等,又得材料直接是成品,有的又还是半成品,需要再加工才能投入施工使用。这些材料如果达不到设计要求或是再加工过程中偷工减料都会对工程结构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加强对材料及其加工过程的监督室监管部门的首要任务。

1.4施工环境的控制由于材料热胀冷缩的特性,四季气候的变化也会对施工造成影响,同时雷雨、大雪天气也会也会影响材料的混合比例,因此施工设计人员要考虑到上述因素,结合自然环境的变化,合理布局与设计。施工执行人员也应该结合气候的变化合理计划施工,加强施工管理,尽量避免环境因素给施工带来的负面影响。

1.5施工工艺的控制科学的施工工艺,合理有效的施工手段是保证施工质量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施工工艺不是单纯的施工技巧,同时包括设计工艺、领导者的决策艺术、监管艺术以及验收艺术,施工工艺是对整个施工过程的概述,先进的施工工艺将给后续的施工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改善整个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的关键所在。施工工艺与建筑质量安全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下部分将着重介绍。

2建筑技术影响建筑质量安全

从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方面分析建筑技术与建筑质量安全方面的关系,得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的保障主要与建筑技术及施工制度两方面相关。这两个方面,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则均可影响建筑质量安全。因此应加强建筑技术细节的完善,把有可能造成建筑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控制在最小。下面列举几点做简要分析。

2.1建筑技术的有效把关(1)严格把关混凝土技术混凝土是目前最常见的建筑材料,为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施工中。所以说,一定要严格把关混凝土的质量和施工工艺。在混凝土的选取上面要选择质量优秀的,在施工工艺上要合理设计,正确施工,这对于保证建筑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严格把关混凝土技术,首先前提就是要严格把关混凝土配置材料。混凝土是由沙子、水泥构成,所以在采购沙子水泥的时候,要严格检查程序,确保材料质量,只有优质的材料才能配置出优质的混凝土。对于有问题的材料,直接清退,同时对于混凝土的配比比例也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比也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的质量,建筑中所需的混凝土,必须是由多次试验得出的配比,对于配比时所需的水泥、骨料、外加剂等都要严格控制和管理[3]。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的配置质量。然后就是施工过程中,在浇筑施工前,要反复检查支架、钢筋、模板和顶埋架的埋设深度,在混凝土浇筑和振捣的过程中,也必须时刻牢记配比度,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影响施工质量和安全。最后就是严格混凝土的浇筑工艺,必须按顺序浇筑,严格按照核心筒墙柱梁板的程序。同时有效控制温度裂缝,浇筑墙体时,厚度和高度也严格控制。只有严格把关混凝土技术,才能有效的保证建筑质量。(2)严格把关低碳施工技术节能是我们目前建筑行业中的一个新名词,建筑低碳施工技术将成为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在建筑行业中都被广泛应用,比如外墙节能技术、夹心保温层、内附保温层、外附保温层等,在建筑施工中应用低碳技术,可以有效的降低建筑能耗

2.2施工制度的完善管理(1)内抓管理,外树形象。徤建立全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质量监督部门要根据人员配置制度合理配置施工成员。同时健全管理制度,大到整个规划部门,小到单项工程施工部门都应明细责任分配,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配备素质较高的领导人员,各级人员按管理要求明细责任到人;同时制定和完善以往工作中形成的工作流程和办事程序,将整个程序以制度的形式张贴上墙;加强内部学习机制,把业务学习提上日程,公司内部定时举行业务培训,每天或每周安排固定学习时间,让每一位员工认真掌握新技术、新规范。(2)认真落实规章制度,狠抓建筑质量安全。日常监督要从工程的基础抓起,贯彻执行施工及监管过账制度,加强对工程《导则》的学习,利用先进的检测仪器对在建工程的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以及几何尺寸等进行监督抽测,严把工程质量关;同时定期开展“拉网式”大检查,对发现的相关问题加强监督与管理,并跟踪回访,保障问题的彻底改观[4];领导人员与监管人员要及时了解工程的实施情况,主动加强与各施工部门的联系,强化专项验收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按照相关处理办法严格执行。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建筑工程项目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建筑人员,我们必须重视建筑的质量跟安全。作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分析了当前建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并分析了建筑技术与建筑质量之间的相关性,得出了要想保障建筑质量的安全,就必须严格建筑技术。

质量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机械加工;精度;几何形状;工艺系统;误差

一、机械加工精度

1、机械加工精度的含义及内容

加工精度是指零件经过加工后的尺寸、几何形状以及各表面相互位置等参数的实际值与理想值相符合的程度,而它们之间的偏离程度则称为加工误差。加工精度在数值上通过加工误差的大小来表示。零件的几何参数包括几何形状、尺寸和相互位置三个方面,故加工精度包括:(1)尺寸精度。尺寸精度用来限制加工表面与其基准间尺寸误差不超过一定的范围。(2)几何形状精度。几何形状精度用来限制加工表面宏观几何形状误差,如圆度、圆柱度、平面度、直线度等。(3)相互位置精度。相互位置精度用来限制加工表面与其基准间的相互位置误差,如平行度、垂直度、同轴度、位置度零件各差来表示的要求和允许用专门的符明。

在相同中的各种因对准确和完足产品的工加工方法,的生产条件下所加工出来的一批零件,由于加工素的影响,其尺寸、形状和表面相互位置不会绝全一致,总是存在一定的加工误差。同时,从满作要求的公差范围的前提下,要采取合理的经济以提高机械加工的生产率和经济性。

2、影响加工精度的原始误差

机械加工中,多方面的因素都对工艺系统产生影响,从而造成各种各样的原始误差。这些原始误差,一部分与工艺系统本身的结构状态有关,一部分与切削过程有关。按照这些误差的性质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包括加工方法的原理误差,机床的几何误差、调整误差,刀具和夹具的制造误差,工件的装夹误差以及工艺系统磨损所引起的误差。(2)工艺系统受力变形所引起的误差。(3)工艺系统热变形所引起的误差。(4)工件的残余应力引起的误差。

3、机械加工误差的分类

(1)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从误差是否被人们掌握来分,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又称偶然误差)。凡是误差的大小和方向均已被掌握的,则为系统误差。系统误差又分为常值系统误差和变值系统误差。常值系统误差的数值是不变的。如机床、夹具、刀具和量具的制造误差都是常值误差。变值系统误差是误差的大小和方向按一定规律变化,可按线性变化,也可按非线性变化。如刀具在正常磨损时,其磨损值与时间成线性正比关系,它是线性变值系统误差;而刀具受热伸长,其伸长量和时间就是非线性变值系统误差。凡是没有被掌握误差规律的,则为随机误差。

(2)静态误差、切削状态误差与动态误差。从误差是否与切削状态有关来分,可分为静态误差与切削状态误差。工艺系统在不切削状态下所出现的误差,通常称为静态误差,如机床的几何精度和传动精度等。工艺系统在切削状态下所出现的误差,通常称为切削状态误差,如机房;在切削时的受力变形和受热变形等。工艺系统在有振动的状态下所出现的误差,称为动态误差。

二、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

1、加工原理误差

加工原理误差是由于采用了近似的成形运动或近似的刀刃轮廓进行加工所产生的误差。通常,为了获得规定的加工表面,刀具和工件之间必须实现准确的成形运动,机械加工中称为加工原理。理论上应采用理想的加工原理和完全准确的成形运动以获得精确的零件表面。但在实践中,完全精确的加工原理常常很难实现,有时加工效率很低;有时会使机床或刀具的结构极为复杂,制造困难;有时由于结构环节多,造成机床传动中的误差增加,或使机床刚度和制造精度很难保证。因此,采用近似的加工原理以获得较高的加工精度是保证加工质量和提高生产率以及经济性的有效工艺措施。

例如,齿轮滚齿加工用的滚刀有两种原理误差,一是近似造型原理误差,即由于制造上的困难,采用阿基米德基本蜗杆或法向直廓基本蜗杆代替渐开线基本蜗杆;二是由于滚刀刀刃数有限,所切出的齿形实际上是一条折线而不是光滑的渐开线,但由此造成的齿形误差远比由滚刀制造和刃磨误差引起的齿形误差小得多,故忽略不计。又如模数铣刀成形铣削齿轮,模数相同而齿数不同的齿轮,齿形参数是不同的。理论上,同一模数,不同齿数的齿轮就要用相应的一把齿形刀具加工。实际上,为精简刀具数量,常用一把模数铣刀加工某一齿数范围的齿轮,也采用了近似刀刃轮廓。

2、机床的几何误差

(1)主轴回转运动误差的概念。机床主轴的回转精度,对工件的加工精度有直接影响。所谓主轴的回转精度是指主轴的实际回转轴线相对其平均回转轴线的漂移。

瞬时速度为零。实际上,由于主轴部件在加工、装配过程中的各种误差和回转时的受力、受热等因素,使主轴在每一瞬时回转轴心线的空间位置处于变动状态,造成轴线漂移,也就是存在着回转误差。超级秘书网

主轴的回转误差可分为三种基本情况:轴向窜动——瞬时回转轴线沿平均回转轴线方向的轴向运动,如图l(a)所示。径向跳动——瞬时回转轴线始终平行于平均回转轴线方向的径向运动,如图l(b)所示。角度摆动——瞬时回转轴线与平均回转轴线成一倾斜角度,交点位置固定不变的。

(a)轴向窜动;(b)径向跳动;(c)角度摆动动,如图1(c)所示。角度摆动主要影响工件的形状精度,车外圆时,会产生锥形;镗孔时,将使孔呈椭圆形。实际上,主轴工作时,其回转运动误差常常是以上三种基本形式的合成运动造成的。

(2)主轴回转运动误差的影响因素。影响主轴回转精度的主要因素是主轴轴颈的误差、轴承的误差、轴承的间隙、与轴承配合零件的误差及主轴系统的径向不等刚度和热变形等。主轴采用滑动轴承时,主轴轴颈和轴承孔的圆度误差和波度对主轴回转精度有直接影响,但对不同类型的机床其影响的因素也各不相同。

参考文献:

[1]郑渝.机械结构损伤检测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2]杨春雷,尹国会.浅谈机械加工影响配合表面的原因及对策[N].中华建筑报;2005年

质量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矿山测量中具有众多特点,主要包括:矿山测量是设计把关工作,应该严格审核校对设计图纸以及数据,在确认正确后才可以予以应用;矿山测量是艰苦的工作,因为矿山测量的工作环境较差,而且使用的工具、仪器较为笨重,难以携带;矿山测量是非常细致的工作,在矿山测量中“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对精确度有很高的要求;矿山测量是具有较强连贯性的工作,矿井从上到下以及从远到近,都属于一整个矿山系统;矿山测量工具具有较广的点面,包括井田范围中的构筑物、电杆、村庄以及井下的巷道等等;矿井测量是反复检查与测量的工作;矿山测量是众人参与,团体人员一同完成的一项工作;矿山测量的质量受到众多因素的而影响,如:工作人员、工具、仪器、环境、测量方法等。

2矿山测量技术发展的现状

(1)测量仪器的应用。

现在,岩层移动变形检测仪器、全站型仪器、卫星定位技术以及电子经纬仪等,不仅仅应用于测量地面与数据收集上,而且还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测量的准确性,从而使得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工作环境不断改善。为能够更好的开发与保护土地与矿产资源等,更好的保护矿区的环境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测量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以及卫星空间定位技术等,不单单是整个测绘学科的核心,而且还是整个矿山测量中的重要核心技术,同时这些技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也得以不断完善与发展。在当前矿山测量中遥感技术、数字摄影测量、卫星定位技术、机助制图、电子速测仪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矿山测量的工作者已经了解到了外业仪器设备智能化、数字化以及自动化的优越性,而对内业数据的处理、输出的一体化、形象化使得信息得以加工与处理,所以对认识资源与改造自然会不断深入,使得现代科学技术对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开发的潜力与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3)变形观测的应用。

在矿山测量技术学科之中“三下”采矿研究、地表移动规律以及检测是其重要领域,这些研究具备重要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现在,我国在这上面的研究越来越朝着质复杂、地形复杂条件下发展,因此,对于多技术与多手段的三维空间开展计算机数值模拟、实验室模拟方法研究以及非线性理论等方法研究都予以极大的重视,而且效果显著。

3全面质量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3.1全员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

3.1.1做好测量人员的思想工作

对矿山测量工作人员开展警示教育工作,定期召开座谈会,对测量事故及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测量人员树立起“质量第一”的思想,质量意识大大提高。

3.1.2测量技术与技术培训

与矿山测量实际工作需要相结合,有计划的组织所有测量工作者学习测量技术,并且交流技术经验,从而使得测量人员的操作技术、业务素质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3.2全过程质量管理

3.2.1加强外业测量工作

在开展矿山测量工作之前一定要认真的对工具、仪器进行检查与校正,使得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得以确保。熟悉并检查施工设计图纸,查阅测量资料,在对测量方案开展共同研究之后,施工人员开始下井施测,对工序的各环节进行测量,严格根据《矿山测量规程》的相关规定标准方法进行测量,在测量现场,应该将测量数据记录清楚,不能够存在涂改现象,在测量结束之后,应该对现场记录和计算推导的正确性进行检查,在保证其正确后才能够离开。

3.2.2加强测量内业计算工作

认真的检查与复算原始的记录数据,在矿山观测工作结束之后,应该对外业观测手薄里的计算正确与否进行及时的整理与检查,对检查结果是否符合各项限差要求进行观测,在确定观测结果都与要求相符后,才可以开展计算。要仔细的开展复测复算。在矿山测量工作中,要求绘图人员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开展绘图时,一定要根据“对算薄”的最终结果,并且“对算薄”一定要经由相关负责人签字确认之后才可以使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于资料错误展开绘图而致使绘图出错问题的出现。

3.3全方位质量管理

矿山测量人员因为分工不同、管理层次不同、负责区段与范围不同,因此个作业小组应该增强组织协调,将测量工作做好,还应该把现场工作的质量保证,推广到测量工作与服务工作之中。在矿山测量工作中,都应该对之前测量成果的精确性、可靠性进行检查,根据《矿山测量规程》相关规定决定限差;对工具、仪器定期的进行检核,使得这些器具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对于有问题的工具、仪器,杜绝使用;对设计图纸进行认真检查,在确保其准确无误后,才可以通过对算之后准备测量资料,在对测量方案进行研究之后,施工人员才可以下井施测。测量工序之中的各环节,都应该严格根据《矿山测量规程》中的标准测量方法进行测量,并进行严格把关,及时的对超限资料进行补测及重测。

4结束语

矿山测量时矿业开发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技术工作,从矿山勘查、设计、生产一直到报废,都必须要不断开展矿山测量工作。所以,唯有将测量工作里的各个环节做好,才可以确保矿山得以正常的掘进与开拓,进而使得反复测量的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

质量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从品种选择、田块选择、施足基肥、精细整地、种子处理、播种、苗期田间管理、肥料运筹、病虫草害防治、化控等方面介绍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从而为小麦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小麦群体质量栽培是获得高产、稳产、低耗能的技术,它改善了群体与个体之间的温、光、水、肥条件,协调群体与个体之间矛盾,使群体与个体之间营养相协调,发育健壮良好,从而促使穗大、粒重、产量高,有利于增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品种选择

选择适应性强、耐肥水、抗倒性能较好、分蘖性较强的优质小麦品种淮麦20,该品种属半冬性品种,中早熟,幼苗半匍伏,分蘖性较强,叶片上冲,株型较紧凑,长相清秀,穗层整齐,茎秆强度较好,株高85cm,是强筋力优质小麦,在栽培上主要依靠主茎分蘖获得高产。

2田块选择

应选土壤质地为砂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农田基本建设旱能灌、涝能排的田块。在播种前开好田间一套沟。周沟宽30cm、深50cm,商沟宽15cm为机开沟,田间畦面5m,土地利用率为92.4%。

3施足基肥

实行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栽培,必须提高土壤肥力,以改善田间的温、光、水、肥条件为基础,凡是要获得小麦产量达7500kg/hm2以上的水平,必须要以增施有机肥为主,氮、磷、钾配合施用。总施纯氮345kg/hm2(其中基肥占50%,平衡肥占10%,拔节孕穗肥占40%),五氧化二磷112.5kg/hm2,氧化钾97.5kg/hm2。因前作为稻茬,在收割时留高茬还田,秸秆还田约4800kg/hm2,折纯氮18kg/hm2,五氧化二磷10.5kg/hm2、氧化钾27kg/hm2,增加了田间的有机质含量,磷肥以基肥为主,钾肥以追施各半。

4精细整地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精耕细作,采取适当深耕,耕层18cm,破除犁底层,增加活土层,平整畦面,做到上松下实,有利促进根系生长发育。

5种子处理

播前对种子进行晒种、选种,选用粒大饱满的种子是幼苗健壮的基础,在10月10日播种时,用15%矮壮素和5%拌种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和控制幼苗生长。

6播种

播期为10月10日,播量为120kg/hm2,播种方法为扩行机条播。若播种的田间墒情较好,田间出苗为78%,基本苗186万根/hm2,10月18日齐苗,始蘖期10月26日。

7苗期田间管理

为了保证麦苗在田间均匀分布、健壮生长发育,及时进行查苗补种、补稀、疏密工作,要夺得10.5t/hm2以上产量,田间管理是关键。根据田间的实际情况进行疏密补稀1次,由于冬前气温偏高,促使冬前分蘖大量发生,又结合中耕除草,再次疏苗,通过多次疏密,田间基本达到一个合理的群体,冬前总茎蘖数控在900万个/hm2左右,单株带蘖4.0个左右,为夺取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8肥料运筹

8.1苗肥施用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要适当增施苗肥,能增加叶片氮的含量,提高光合作用,增加叶面积指数,能够促进根系下扎,促进分蘖和幼穗分化,苗期是形成大穗的关键。齐苗后,及时追施苗肥,施尿素75kg/hm2,折纯氮34.5kg/hm2,这次肥料的施用是形成壮苗分蘖的重要时期。

8.2施好拔节孕穗肥

施用拔节孕穗肥能够减少小穗退化数和小花退化数,起到增加粒数和粒重的作用。根据群体过大的施肥原则,在群体叶色整体褪淡,茎基部第1节间定长,分蘖高峰过去时,施用拔节孕穗肥,施尿素225kg/hm2,折纯氮138kg/hm2,于10d后补施粒肥,施尿素75kg/hm2,折纯氮34.5kg/hm2。

9病虫草害防治

播种后及时进行化学除草,用50%乙草胺2100mL/hm2有效地防除苗期田间杂草;用75%巨星15g/hm2加水450kg,进行弥雾,防除春季麦田阔叶杂草。可用5%井冈霉素7500mL/hm2加水1500kg喷雾,防治小麦纹枯病;用15%粉锈灵防治田间白粉病;用15%的粉锈灵加50%多菌宁可湿性粉剂600g/hm2加活力素750g/hm2加水750kg混合喷雾,综合防治小麦中后期病虫害。在小麦灌浆充实期,再用强力增产素喷施,起到增加粒重的效果。

10化控

上一篇:质量评估论文范文 下一篇:质量监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