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范文

时间:2023-03-21 08:24:28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产品标准 质量管理 体系 要求

GB/T19000族标准区分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产品要求,GB/T19001标准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但不包括产品要求。质量管理过程是将顾客需求转换为产品的过程,以顾客需求为输入,其输出是产品。确保满足顾客要求和法定要求,增强顾客满意是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产品标准是规定产品应满足的要求以确保其适用性的标准。将顾客的需求信息转化为能定性描述、定量表达的质量特性,恰是产品标准的使命。清楚认识产品标准的重要性和作用并在组织的各个层面贯彻落实产品标准,对组织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产品标准的重要性

产品标准是阐明产品应符合的要求及其符合性判据等内容的文件,作为产品生产、检验、验收、使用、维护和贸易洽谈等方面的技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已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国家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在企业内部适用。产品标准是法规的要求和判定产品是否合格的依据,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

2 产品标准的来源

1) 产品标准是市场(顾客)需求的反映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是质量管理的核心,也是组织经营战略的核心。组织之所以要花精力制定产品标准,完全是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组织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关键的就是要使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受顾客欢迎、令顾客满意。因此,组织必须始终关注顾客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反映市场(顾客)需求是产品标准的本质所在,只有正确反映市场(顾客)需求,组织开展的设计、生产和检验等活动才有意义。

2) 产品标准是市场(顾客)需求的信息转换

顾客对产品使用功能的需求往往是多样的、定性的、抽象的,顾客在市场上购买商品时,不可能用专门的检测仪器去对产品的使用能够指标进行能够检测后再买,而是靠自己的感官检查,凭常识与经验判断。这些需求也是顾客发自内心的要求,是必须予以满足的。GJB9001B-2009标准7.1“产品实现的策划”要求组织应确定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明确表达产品的功能、性能特性;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简称“六性”);可生产性、装配型、可检验性;用于产品的零部件和材料的适宜性;产品功能实现所需的计算机软件的选择和开发;产品使用保障和退役后回收或最终报废处置。技术指标将顾客的需求清晰明确的表达出来,从而使组织上下都能标准理解、清楚表达、形成共识。

3 产品标准的作用

1) 产品标准是产品实现策划的依据

产品标准成为企业信息流当中最关键的信息源。这个处于源头的信息指挥并影响着企业的多项活动,这个信息越准确越可靠,企业中从产品开发到售后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才有意义。6.3“基础设施”要求组织应确定、提供并维护为达到符合产品要求所需的基础设施;7.5.1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要求组织应使用与其产品特性精度要求相适应的设备,选择其测量精度能满足产品要求的设备;6.4“工作环境”要求组织应确定和管理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的工作环境;6.2.2“能力、培训和意识”要求组织确定从事影响产品要求的符合性工作的人员所需的能力;确定产品所要求的验证、确认、监视、测量、检验和试验活动;确定产品实现过程及其结果的记录。

2)产品标准是设计和开发的源头

设计和开发是一组过程,其输入是产品的要求,其输出是产品的规定特性或规范。设计输出文件是产品要求的进一步细化,体现了顾客需求。为了确保设计质量满足顾客需求及产品标准,即设计输出满足设计输入要求,需验证设计输出,验证合格后批准放行。对顾客要求控制的项目应通知顾客参加设计和开发评审、验证。通过顾客对产品或样品的试用或模拟方式确认产品是否满足规定的使用要求或已知的预期用途。产品试验大纲、制造与验收规范应得到顾客同意。确立质量是由顾客认定的思想有益于组织改进产品质量。

不仅产品本身要有标准,而且生产产品所用的原料、材料、零部件、半成品以及生产工艺工装等都应制定相互适应、相互配套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组织有序地组织生产,保证产品质量。

3) 产品标准是产品研制生产的质量保障

对产品而言,其质量的技术指标主要反映在产品的功能特性、性能指标、“六性”和外观等方面,产品标准不仅客观上反映了这些技术指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实现上述指标的要求所进行检验、试验方法、手段以及规则等作了统一的规定,为产品水平的评定提供了技术依据。GJB9001B-2009标准7.3.8“新产品试制”要求在产品试制完成后应进行产品质量评审。GJB907A-2006标准要求质量评审应具备的条件之一是产品经检验或试验符合规定要求。产品经设计定型试验后达到批准的研制总要求和规定的标准是产品设计定型(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GJB9001B-2009标准8.2.4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要求组织应对产品的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以验证产品要求已得到满足。否则,未得到授权人和顾客顾客批准,不得向顾客放行产品和交付服务。产品标准(型号产品的产品制造与验收规范)是进行产品质量评审、设计定型和产品交付必备的文件和检查评定依据。

4) 产品标准是验证纠正措施的依据

产品或产品的一部分不能或将不能完成预期功能的事件或状态称之为故障,即产品未能实现其预定的技术要求。当产品发生故障时,应明确描述产品故障的发生部位和故障现象,查明故障发生的原因,针对原因采取措施并验证措施的有效性。产品标准是判定采取措施有效性的依据。

5) 产品标准是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核心

产品标准的内容一般包括:产品标准名称、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其中产品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是产品标准的核心内容。GJB1854 对产品标准的内容提出了详细要求。产品标准的构成要素和要求与GJB9001B标准要求的内容相辅相成,产品标准要求也是GJB9001B标准要求的核心所在。

4 结束语

产品标准是顾客需求的转录和翻译,是组织开展设计和开发、采购、生产、检验、交付及交付后活动的源头和依据。质量管理体系是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四大过程的有机联系。以体系质量保证过程质量,以过程质量保证产品质量。组织以生产产品为主,其一切生产技术活动都为“产品”这个中心服务。没有产品这个作业对象,就没有产品的使用对象(顾客),就不可能实现顾客满意。产品标准的形成和实施贯穿于市场调研顾客需求产品要求设计和开发采购生产交付交付后活动之中。既要重视质量管理体系各条款要求,更要重视产品要求。产品标准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具有统领全局的位置。

参考文献

[1] GJB907A-2006 产品质量评审

[2] GJB1854-93 军械装备型号规范编写要求

[3] GJB1326A-2007 军工产品定型程序和要求

[4] GJB9001B-2009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5] 吴英杰,张世杰. 标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技术信息&标准化, 2009(1-2);51~55.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主要从以下多个方面对在质量管理体系中使用质量技术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且也较好的说明在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运作的时候,文件化质量体系逐渐朝着技术化的方向转变,从而为促使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实现有效的目的提供重要的保障。相关人员依据对标准中存在的质量技术需要,在进行辨别的基础上对相关技术条款以及质量技术进行了确定,并论述质量管理体系里面存在的质量技术联合使用的可行性,从而为今后质量管理体系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技术;体系有效性

随着当前我国各个行业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而质量管理体系也得到了日益完善。相关人员怎样将质量技术使用到质量管理体系中,是当前值得深思的问题,同时也为质量管理体系在今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提供给相关人士,供以借鉴。

1 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的“质量技术条款”

通过对IS09001:2008标准的所有条款重新进行研究、分析,我们分离出19个涉及质量技术或质量方法的条款即“技术条款”。针对这些条款阐述的内容和实施要求,同时对质量控制技术、可靠性工程、运筹学、管理学等学科相关理论、方法(以下统称为质量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结合丰富的企业应用经验,我们选择、提炼出适应于标准中“技术条款”的质量技术、方法。为了研究的方便,将众多质量技术划分为分析型质量技术(回归分析、故障树分析、不确定度评定等)、应用型质量技术(统计过程控制、抽样检验等)、研究型质量技术(质量功能展开、正交试验等)、管理型质量技术((6西格玛技术、PDCA,DMAIC等)。通过对质量控制技术的分析、筛选,并从应用的有效性角度考虑,形成了质量技术-条款对照表。

2 质量技术在“质量技术条款”中的单独与联合应用

从相关实践内容可以得知,相关标准中会存在诸多标准需要,相关人员能够选择恰当的质量技术的使用得以实现。既然在这些标准里面包含诸多质量技术及其手段,在实际使用的时候倘若不加以使用,仅仅依靠“文件化”来建立相应的审核系统,那么一定要致使标准在实际实施的时候慢慢变得肤浅化,进而将实施及其认证所具有的有效性进行削弱。相关人员可以把实施和审核从以往的“非技术化”逐渐转变成“技术化”,并依据对诸多质量技术的使用条件、方法等方面大力推广。所以,相关人员应当在开始阶段就应当对质量技术进行确定,并做好详细的分析,旨在可以为质量技术寻求到较为合适的使用环境及其场合中。与此同时,相关人员还应当对各种质量技术之间存在的关联性考虑在内,及其联合应用所具有的可能性,例如排列图、决策D等的联用,依据故障树等方式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对以上质量技术的联合应用做出了相应的分析。因为从相关实践中可以对质量技术及其手段进行确定,自身又包含诸多技术,所以此次工作量比较繁重,只限于本文的篇幅,对所得到的结果不再详细说明。不同种类的质量技术在单独应用的时候,在掌握相关原理、方法以后,使用起来较为便捷,这里不需要特意讲述。下面笔者仅对经常使用的质量技术及其相关联用手段进行分析,供以借鉴。

3 常用质量技术的联用举例

3.1 排列图、因果图、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

对策表的联合应用这几种常规质量技术是企业经常用到的,但是根据它们的应用原理,将它们联合应用的企业并不多。排列图是从众多的缺陷因素中,确定关键的少数几个缺陷,并重点分析解决它们,以实现改进。将排列图的关键因素,分别作为因果图的待分析质量特性,做出因果图的主干、枝干,以人(man)、机器(machine)、材料(material)、方法(method)、环境(environment)、测量(measurement),即5M1E为基础,寻找要因,并逐步细化,找到关键要因,完成因果图的分析。对于因果图中确定的要因,紧接着采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FailureModeandEffectsAnalysis,FMEA)、对策表(也叫措施计划表)确定要因的严重程度,制定纠正预防措施,解决、预防问题。对策表是按目标(why)、方法或措施(how)、地点(where)、时间(when)、负责人(who),即5W1H的原则设立。

排列图、因果图、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对策表的联合应用的流程归结如下。应用排列图确定缺陷关键因素转换为质量特性应用因果图分析确定要因应用FMEA,对策表分析措施。

3.2 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技术、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的联用

所谓失效模式及其相应的后果分析,简单的说是分析系统里面任何一个产品都有可能出现的故障形式及其会在某种程度上对系统带来不利影响,并依据任何一种故障形式的程度及其出现的次数进行统一分析的一种手段。对于故障树分析来说,可以理解为相关人员把产品故障中不满足相关规定的当作分析对象,由整体到局部的方式,依据树枝状结构,从上到下的次序进行细化,对出现故障的成因及其逻辑关系例举出来,依据故障数能够对故障出现的几率准确的计算出来。就事件树分析技术而言,方式作为是设定了一个相关初因的环境,对初因事件有可能致使不同事件所产生的后果进行了分析。相关人员利用事件树分析手段能够对产品具有的可靠性及其安全性进行研究,而且还需要对后果事件出现的几率进行确定。

3.3 直方图、控制图、Cpk的联合应用

直方图可以用来分析一批数据尤其是计量数据的分布。图形看似简单,其实它的制作方法包括数据分组、间距的计算,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律,否则不能准确判断过程的稳定性,而且直方图的两个主要特性中心位置和分散度也需要量化,必须采用合理的计算方法。实际应用时,对于测量的一批数据,根据理论公式,计算极差、分组个数、间距,绘制直方图,对直方图分析,分析直方图形状、偏移位置,并与公差范围比较,如果直方图位于公差范围之内,说明过程稳定,直接可用这批数据制作控制用控制图,确定上、下控制限和中心线;或者不应用直方图,而是计算数据的过程能力指数即CPK,若CPK值在1.3左右,同样说明过程能力较稳定,可以直接进人控制用控制图的应用,而无需进人分析用控制图。直方图、控制图、CPK三者均是建立在数理统计分布基础上,对过程判断的原理相同,所以同时应用,可以相互验证,尤其是直方图分析或CPK计算,可以简单判定数据是否异常,从而可确定该批数据能否直接用作控制图上下控制限、中心线的计算。

结束语

总而言之,质量技术在质量管理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质量控制作为质量管理的基础所在,在实际实施的时候主要依靠质量技术的合理使用。倘若没有规范化的内容来支持管理体系,那么在实际应用的时候也不会具备标准化体系。这样就要求相关人员应当对质量技术的应用引起必要的重视,并掌握相关技术条款,将质量管理水平加以提升,这也是促使质量管理体系实现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郭子雪,张强.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综合评价[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06).

[2]赵会珍,赵秀栩,赖李李.测量系统分析在统计过程控制中的应用[J].机械制造,2008(03).

[3]刘智敏.稳健统计与实验室不确定度和能力验证[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6(01).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新版;认证;绩效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223

1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的发展急需要提高自身的现代管理理念,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提高企业自身的绩效水平和风险防范的能力,以此实现企业自身的更好更快地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引入和建设上的努力到今天新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确认和施行都是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市场生存和发展能力,通过优化企业管理活动提高企业在未来经济发展的生命力。通过2015年新版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行,使我国企业更符合现代企业的质量管理标准和水平。

2新版质量管理体系的变化

早在2012年6月,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就提出了改革现有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观点,并设计好了改革的方案,经过更为细致的考研和确认之后,经过会议审议最终决定在2015年9月正式实行新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新版相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企业实行的2008版除了在内容上有了一些符合时代和市场发展特点的新要求以外,主要围绕企业绩效和企业风险管理两个方面,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我国企业在日益开放和市场环境下的企业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新版的新要求和对旧版相关要求内容的变动无形中加大了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维护工作的工作量,工作内容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对公司职责补充、体系认证体现以及公司相关质量管理文件和资料的修订等方面,通过这些工作的落实能够使企业提高自身的质量管理效率,工作内容的变动和工作量的增加对企业发展来说即是时展趋势的挑战,同样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新机遇,做好新版质量管理体系的工作,能够使企业在体系设计、策划和组织管理工作以及企业发展赢得优势。

第一,新版质量标准结构更加有序化。通过对章节和部分条款的调整使得新版质量标准结构更加符合国际化要求,避免了管理过程中管理条款的重复和措施矛盾的问题。

第二,管理原则更准确。新版标准对标准的八项原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尤其是第七项原则,将“系统方法”归入“过程方法”,“与供方互利关系”变为“关系管理”,使得该项原则范围的描述更加准确,同时体现了现代管理供应链的管理思想。

第三,新版质量标准在内容上更加完善和具有时代气息。新版标准内容的亮点在于增添了风险管理、知识管理以及创新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知识管理和创新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在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深化的当前,重视和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是提高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首先需要考量的,创新和人才是当前我国企业全面升级和转型的核心资源。因此,新版质量标准内容的增添和调整体现了对于企业管理规划和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视。

第四,对于企业最高管理者的更高要求变更内容使标准更加科学化。从2008版质量标准到2015版质量标准能够看出对于企业最高管理者的重视,新版标准对企业高层管理的更高要求,要求对“过程方法”提高重视,并确保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的同时在企业的顺利具体落实,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的进一步强化成为了未来企业发展的通行证。

3提高国有企业实施新版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绩效的途径ISO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改革的目的在于通过全面质量改进和符合时展趋势的因素的融入,使企业发展能够实现和达到一定的标准,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引导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方向有着重要意义,如何提高国有企业实施新版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绩效,首先要对国有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题有明确的认识。

31我国国有企业在实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过程中的问题

第一,部分企业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我国部分国有企业在实施ISO 9001标准过程中,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通过质量标准认证提升企业形象来带动企业的收益,在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认证以后,在思想上开始产生麻痹。这种急功近利的手段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第二,审核员自身素质不过关,不能够确保企业的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只重视与标准条款的表面一致性,而忽略认证审核的有效性,总体来说不懂得企业管理,不能够发现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的深层次关系。第三,我国市场经济认证机构和咨询机构的唯利化。认证机构和咨询机构没有自我的职业道德准则,通过这种不规范的竞争手段,使不符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企业成功得到认证,给国家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

32提高我国国有企业实施新版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绩效的建议国有企业新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除了选择靠谱的咨询机构和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以外,还要做到:一是立足企业的实际,企业发展的目标要体现和符合质量管理标准的要求。质量管理标准首先要确保自身企业的质量,这需要企业不断地进行宣传和解读,使企业员工能够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使质量融入企业的文化,从思想和行为激励上都展示对于质量的要求。二是企业管理者要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风险时新版标准最新引入的词汇之一,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推进的今天,只有把握好企业的风险管理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发展,因此,国有企业在现实的企业管理中,要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企业的防范风险的能力。三是做好新旧版本的转化工作。新旧版本目的相同,内容不同,因此国有企业要继续秉承企业高质量的管理效率的同时还要加强企业管理者和审评部门成员的技能培训和沟通工作,对新版本的新要求要考量是否需要设置新的部门和机构进行管理;对企业源文件进行必要的内部评审和修订,通过在实地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内部的层层把关,确保新的稳健运行体系能够起到加强和符合新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上来,通过这种客观的评价指导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认证工作;另外,在达到质量标准后,要不断核实标准的有效性,通过认证信息的及时反馈和沟通使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维护更加准确,更加有效。

4结论

ISO 9001:2015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历经多次会议的审核和考证,其出发点在于提高优化企业的绩效和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能力,通过企业自身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企业更现代化的管理,从而提高我国企业在国内外激烈的企业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针对新版质量标准对于企业管理的多方面新的要求,要求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和自身定位中,未雨绸缪,积极面对时代所带来的挑战,实现新旧版本质量管理标准的审理过度,以此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宋松林企业实施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世界标准信息,2008(1):55-59

[2]田武新版GB/T 1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主要变化[J].质量与认证,2016(2):63-66

[3]质量管理体系:新版培训[Z].上海质量,2016(2):76

[4]殷毅《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新版解读[J]. 中国船检,2009(2):78-80

[5]许文建浅谈ISO 9001新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J].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6(10):66-67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范文第4篇

本文由质量管理体制和企业标准化运营两个体制,讨论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质量管理体制和企业标准化运营之间的对比度,论认证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的基础是标准化运营,而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也可以对标准化工作起到务实性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互惠互利、互为支撑、互为前进。使企业明显的获得经济盈利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质量管理体系;企业标准化;关系

在1991年由国务院的管理条例后,我国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开始进入较快的发展时期。如今已经是市场经济全球化,中国企业如想得到国内外的认可,势必要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方向前进,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之所以能得到全球的的认可,原因在于它是一个可以提供合格产品或高效服务的第三方认可,使供应方和需求方对企业产品的质量建立良好的信心和保证。

1 企业管理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

1.1 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涉及广泛,企业管理制度的职业素质标准、岗位职责标准、岗位考评标准、企业形象管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研发及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物控管理等方面,是企业的管理运行中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同时也为企业步入平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企业在实行标准化管理时,要在落实国家在关于标准化工作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方针前提下,建立起完善的技术标准。以管理标准为基础,工作标准为保障,实行企业标准管理体系。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标准化管理部门,由此部门负责管理本企业的标准化实施工作,设立适应本企业发展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组织进行对本企业工作标准的落实和实施进行有力的监督和检查

1.2 质量管理体系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普遍采用的质量管理体系其最新的标准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展开就是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一般情况下,包括制定质量要求、目标及质量的策划、控制、保证和质量改进等工作。实现质量管理的方法目标,有效合理地展开各项工作的质量管理,势必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制。质量管理体系是由企业内部建立,为确保产品的质量。它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选用不同的体系要素加以融合,加强企业从设计研制到生产、检验以及销售所使用全过程的产品质量管理,并形成标准化、制度化,成为企业内部质量工作的检验标准。

2 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标准化

2.1 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标准化的定位

对企业组织的现代化生产以及科学管理有着重要影响的就是企业的标准化,同样,企业标准化也是推进企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提升科学管理的水平以及约束产品的质量都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可见,企业标准化也是企业组织的生产、管理、经营的一个基础。企业标准化的建设和管理与企业内部的技术管理、计划管理,产品的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一样,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能。它是其他行驶管理系统的依据和基础,同样也服务于各个管理系统。

对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它是建立在质量体系文件化的基础上实行,严格控制产品的生产过程,加强产品的质量管理,提升企业服务和产品的质量,使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实现程序化、规范化、合理化的管理。

2.2 强化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标准化体系

两者皆拥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利用文件化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调控,监督产品的质量,使其达到技术标准要求。企业如需加强管理指标,就要对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运用其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技术标准为企业的管理全过程进行制约,而企业标准化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都为以上标准提供了依据和法律的支持,使其由传统的人治转型到法制。

3 培训是了解及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化的基础

目前世界上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都是有ISO 9000族的标准执行的。而企业想要执行这项标准就要组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对ISO 9000族的质量管理和相关标准进行针对性极强的培训和学习,让企业工作人员了解并重视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操作制定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体系文件,使生产经营得每一个环节都有文件的要求和制约,对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严格把关,标准化执行。而标准化就是围绕其标准进行的活动。

由此可见,对于企业开展一系列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国家认证其标准化工作的一个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企业通过这项认证可以让标准化工作得到平稳的发展和认定。并且标准化的工作地位也可以得到提高和巩固,使标准化工作推动企业的质量管理向前迈进。企业做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和标准化工作才能有效的推进产品的质量和企业流程的稳固,也为质量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标准化和质量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

从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过程及步骤以及标准化的定位中我们可以直观的体会出,标准化和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都有一些相似之处,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相互扶持、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互惠互利等词语来形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和标准化的工作的相交点都是标准,离开标准,就没有标准化的工作,没有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就无从认证。他们的工作过程都是相同的,标准化工作本身就是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对应标准,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是了解GB/ TI 9000 标准为基础,然后制定一系列应对本单位的标准并对其实施和监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标准化过程和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都是相同的,都是围绕其标准的制定、实施、监督、用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来确定企业的标准化是否做的合格而扎实,针对标准化的工作前进全靠质量管理的认证。双方离开谁都无法站稳脚跟。

5 结语

由此可见,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基础是标准化,而促使标准化工作不断前进和发展也是质量管理体系,它们的共同目标都是使企业得到显著的经济盈利和社会效益。其一,质量管理体系是联系客户的关系纽带,是突破经营技术武器;其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可以节省许多反复检验的花销;其三,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可以合理有效的质量体系;其四,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可以保障消费者权益和国家的经济效益,其五,国家推行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增强企业对于产品的质量保证。由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一种国家对于企业产品质量的宏观监管手段,对于国家及消费者是非常有利的。而企业通过这种监管手段的开展,亦能提升企业的管理制度和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宋子明.做好标准化为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夯实基础[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论坛论文集[C].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4:17.

[2]高文东,张锦祥.弹好标准化管理“三部曲”,持续增强企业竞争力[A].2012年度标准化学术研究论文集[C].2012:4.

【作者简介】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关系;应用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17-0109-02

随着企业市场竞争激烈性的不断加剧,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依靠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化作为一种科学合理的手段,能有效地提高产品的质量。而标准化作为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质量的关键,对质量管理体系活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文章通过对标准化和质量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及应用进行探讨,对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促进企业整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标准化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

标准化,就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企业标准化不仅是企业组织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它贯穿于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涉及市场营销、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试验验证、包装、贮存、运输、安装交付、售后服务以及有关的安全、卫生、能源、环保等各个环节,而标准则是进行这些环节工作的技术和管理的依据,也是衡量产品质量、过程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尺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主要靠产品质量,而要提高产品质量最基本的方法和科学的手段就是推行标准化。只有推行标准化,才能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达到有序化,从而发挥质量管理体系显著的功效。质量管理体系(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QMS),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

为实现质量管理的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一些企业通过实施ISO9000标准,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制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编制质量手册和相关程序文件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实现内部沟通、协调、统一,从而达到增值的目的,以支持企业提供的产品满足顾客要求。

日本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先生曾多次强调: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两只轮子,二者缺一不可。它说明了标准化与质量管理之间的密不可分的特殊关系。实践证明,在质量管理不断发展中形成的经验和管理知识,已越来越依赖于以标准化的手段去推广和实施。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

2 标准化工作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的重要基础

企业要想以质量求生存,立足于国内市场,竞争于国际市场,就必须制定正确的质量方针和适宜的质量目标。围绕着质量目标的实现,企业就要在新产品开发的设想、技术设备的引进和改造、工艺水平的提高、人员能力的培养、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职责权力的分配与落实、产品全过程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活动的组织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管理活动。这些管理活动就是建立、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的过程。GB/T19001-2008标准为我们提供了现代的质量管理依据,它对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的各种技术、管理和人员要素提出了管理要求。

产品质量评判的依据是产品标准,在生产和验证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中,还需要各类技术标准,这些技术标准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支持性文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是企业建立、完善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的主要文件,它们在企业内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和法律性,既是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基本法则和准则,也是企业必须遵循的质量标准文件。企业从开始编制这些质量体系文件时就应按照标准规范进行,先对体系文件的层次结构进行合理规划,依据标准要求,结合实际编写,使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与标准体系结合好,横向与纵向文件之间得到相互关联。

不少企业的实践证明,在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过程中,应用标准化的原理起到了简化、统一和优化的作用。使体系文件与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之间得到有效的统一和简化。

企业在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都离不开管理,而质量管理从一开始就是从制定标准着手的,只有加强对标准化的重视,事事都追求标准化,只有让标准成为企业的法律,使标准化思想牢固地树立在企业员工的头脑之中,才能有利于加强质量管理。如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实质上就是企业的全面标准化管理,产品的质量标准即产品的性能、寿命、安全性、可靠性指标,就是企业管理目标在质量方面的具体化和定量化。它为企业的技术管理、生产管理、物质管理、设备管理等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为质量管理提供了目标。原材料、配套产品、外构件、工艺工装标准等都是对产品质量的稳定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它们的标准化,能使企业内各分系统的功能得到最佳发挥。

3 标准化工作推动了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范文第6篇

一、客观分析现状,科学编制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员工的能力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管理工作的成败,成就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笔者供职于一家中型国有企业,员工的平均年龄已近41岁,平均工龄已达20年。员工一方面具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存在按部就班得过且过的思想,抗冲击能力有限。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要推进公司的快速、健康、安全、和谐发展,必须打好管理创新的攻坚战,通过管理工作的提档升级,在向市场要效益的同时,向管理要效益,双管齐下,切实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

公司希望广大员工在保存各自文化价值观的同时,接受行业系统独特的企业文化并主动融入到这种文化氛围中。通过每一堂课,不仅使员工个人有所思有所得,更通过每一位员工的点滴成就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使得“全员培训提升工程”成为看得见成果,经得起检验的质量信得过工程,并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而在《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6.2.1中也明确“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从事影响产品要求符合性工作的人员应是能够胜任的”。表明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有着教育、培训的义务。公司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过程中的程序文件,对人力资源管理程序,也据此明确提出了有关培训工作的程序性要求。

所以,从制订培训计划这个环节开始,就引入了标准化运作的要求。目的就是通过培训,使得各级管理人员,经过理论化的系统培训和交流互动,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综合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各级操作人员,经过分级化的技能培训和实际演练,熟练掌握并不断提升操作技能,增强严格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

二、精心搭建平台,严格规范实施

企业培训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培训工作,有时难免会为了培训而培训,使得培训工作流于形式,有效性也大打折扣。当培训成为一项管理措施,特别是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相结合时,就必须从计划、组织、实施、领导和控制等方面去思考。

实践中,配合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全员培训提升工程”的实施,也按照相关程序文件、作业文件的要求,在可控范围内标准化地规范实施,这不仅符合公司管理工作提档升级的初衷,也符合《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6.2.2“能力、培训和意识”中要求的“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获得所需的能力”。

从编制计划开始,由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管理权限和幅度,提交针对不同类别人员、不同受训方向的《教育培训申请表》;人力资源部根据各部门的教育培训申请,结合公司年度工作思路及措施,编制《年度培训计划》并。根据培训计划的时间、课程安排,由责任部门组织具体实施。这个起始过程要符合《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4.2.3关于文件控制的要求,比如“为使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文件前得到批准”、“确保文件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确保组织所确定的、策划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发展”等等。

实施中,责任部门首先要填写《培训开班审批表》,就培训时间、课程安排、授课老师、参培人员、培训费用等内容进行申报,经人力资源部和分管领导签署意见后开始实施。培训中的签到、培训记录、试卷等,都必须由责任部门统一整理,交人力资源部归档保存。对于参加社会或行业系统适宜性教育、培训的,也要按照相应流程报批,培训结束撰写培训体会,形成完整的培训档案。整个起始过程符合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程序性要求,也符合《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4.2.4“记录控制”的相关要求。

貌似繁琐的流程,标准化规范运作后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使得各项活动更易于受控。严格来说,培训计划提供了一个目标,但是目标不能保证必要的行动,所谓“变化要比计划快”,不仅是一种现象也可以成为一个借口。所以一个可控的有效实施,更利于培训目标的实现。

三、及时组织评价, 反馈培训效果

纵观整个培训过程,最重要的是培训有效性的评价,这也是最难以衡量的。

在实施全员培训提升工程中,结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对各项培训的有效性应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培训链。比如在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过程中,分层次进行了多场培训。作为培训评价,一方面是考核认证过程中,整体工作是否有序推进,并顺利通过认证;另一方面,对全员进行的有效性评价,分基层和公司两个层面进行测试,由基层单位对所属员工进行测试后,选拔出优秀人员参加公司测试,确保培训不留空白。客观分析将培训工作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化实施以来的得与失,笔者觉得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一是在培训计划的制订上,员工人文关怀方面的内容尚有欠缺,难以满足员工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求。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这部分内容并非必须,但从企业员工队伍现状和企业发展战略来说,这类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不可忽视。二是在培训有效性评价方面,手段过于单一,缺乏一些更直观更明了的数据支撑,比如产品合格率或者客户满意度的提高,是否与员工培训存在正相关关系,因为时间限制,缺乏完善的对比数据。

所以在持续改进方面,重点要做好的首先是针对员工队伍和市场现状,完善课程设置,丰富培训内容,使得广大员工深刻体会并真正享受到培训这一福利待遇。责任部门要明确培训目的,多渠道多手段持续地加以改进。希望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得“全员培训提升工程”成为公司快速、健康、安全、和谐发展道路上的奠基工程、精品工程,提升公司整体运作的群体智力和创新能力,打造一个不断创造未来的公司形象。最后是在培训与质量管理体系的结合上,确保将不是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培训也全部按照体系要求,做到标准化实施。这些项目在实施中,很容易在细节上忽视标准化的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范文第7篇

转换:从ISO/TS 16949到IATF 16949

:2016年10月1日,汽车行业质量体系标准IATF 16949:2016正式。请介绍一下该标准转换的动因和契机。

何元敏:我先介绍一下现在正在使用的标准,即ISO/TS 16949。最初我们可能更多地把它称之为技术规范。但其实1999年至今,它起到的作用已超过了大部分标准。所以,我们很多时候也把它称为标准。

1999年以前,全球汽车行业的管理标准处于“战国时代”。国内一级供应商通常给多国主机厂供货,面临不同国家的不同标准。比如供应商给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供货,就要通过美系标准QS 9000、德系标准VDA 6.1;给神龙供货,就要通过法系标准EAQF;给菲亚特供货,就要通过意大利行业标准AVSQ 。这导致一级供应商要获得主机厂的认可,有时必须同时满足以上这些标准,往往要花费很多精力。鉴于此,1999年,国际汽车工作组(IATF)推出了ISO/TS 16949标准。该标准根据美国、德国等几个汽车强国主机厂对一级供应商管理体系的要求,将各国不同的要求综合起来变成了一个标准。

ISO/TS 16949有一个很单纯的目标,即减少多重认证、提高管理效益。该标准经过几年过渡期之后,逐渐变得成熟。2002年,ISO/TS 16949第二版发行,2009年第三版发行,也即当前运行的版本。

根据IATF的统计,ISO/TS 16949目前在全世界颁证数量超过6.2万张。其中,我国颁证数量所占比例在40%以上。相比我国汽车行业在全球的地位,这一占比是非常高的。我认为,这其中有两个原因。第一,我国整车出口量不算多,但汽车零部件出口量远远高于整车出口量。国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几乎都获得了ISO/TS 16949标准的2002版证书或2009年版证书。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河南、山东和广东等地区。第二,我国一些主要汽车零部件出口的供应商,比如轮胎、轮毂、汽车电机等,通常也会遵循ISO/TS 16949标准。毕竟对于出口企业来说,获得这个标准的认可,其实是得到了海外市场的“敲门砖”。

不过,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扩张,汽车企业数量和产品量开始增多,企业规模和出口量也不断扩大。这势必造成原有质量能力、技术能力和管理资源等被稀释,从而导致ISO/TS 16949标准获证企业数量激增的弊端显现。其实不只在中国,在印度、韩国等新兴汽车市场,都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趋势。IATF将此归纳为两类:一类是“Soft auditing”,可译为“轻审”,即在抽样审核时不够严格;一类是“Soft grading”,可译为“轻判”,即不管有没有进行“轻审”(或“重审”),对审核的发现进行归类或判别时,下了不严格的结论。不管是“轻审”还是“轻判”,其实都会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

鉴于此,IATF在2013年10月推出了ISO/TS 16949认证准则的第四版,提出了一些对现有审核进行规范的要求。这就帮助了审核方和被审核方共同努力来满足IATF和ISO组织的要求。实际上,ISO/TS 16949规范与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保持一致的,会随其变化而做出调整。2015年9月,ISO 9001再次更新。以此为契机,2016年10月1日,IATF 了新的标准――IATF 16949:2016,替代现有的ISO/TS 16949标准,标准名称由“ISO/TS”改为“IATF”。

此次标准名称的改变有几层含义:第一,由“ISO/TS”改为“IATF”,减少外部对标准升级速度的质疑;第二,直接称为IATF告诉我们,IATF是唯一认可的机构;第三,以前被称为规范,现在叫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于汽车行业而言,实际上意味着它与ISO 9001同等地位、同一目标;第四,新的标准完成了巨大调整。

焦点:IATF 16949新标准五大变化之处

:从ISO/TS 16949:2009到IATF 16949:2016,标准的重要变化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

何元敏:我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IATF 16949将管理体系的输入由原来比较注重对顾客的要求扩大为对相关方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受ISO 9001影响。同时,相比ISO 9001精炼的描述,IATF 16949对行业要求的解释更加详尽。

第二,IATF 16949更加强调了“基于风险的思维”。质量管理体系涉及很多内容,要真正运行起来,就必须采取优先的顺序。“基于风险的思维”告诉我们,风险高的那些要求要排在前面,优先被应用在管理体系中。

第三,之前的管理体系主要针对汽车产品实现的过程,也就是按照客户要求进行产品设计、开发、采购、制造和产品检验,直至把产品卖给客户,考虑的很大比例是汽车产品生命周期的前端。而实际上,汽车是耐用消费品,使用的年限会比较长,生命周期后端也需要进行风险管理。对此,IATF 16949增加了相关要求。

第四,IATF 16949增加了对汽车内置软件开发的管控。在此之前,不论是在审核设计开发阶段,还是在审核供应商管理时,都没有把软件要求写进标准范围里。近些年,汽车行业逐步高科技化、电子化、信息化和软件化,很多汽车硬件产品中植入了软件系统。IATF 16949将软件开发控制加入规范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第五,IATF 16949在供应链里加强了管理体系的要求,下决心要着重打造汽车行业的供应链。供应商要纳入管理体系,其下一级的供应商同样要纳入管理体系,在汽车全供应链中强制推行IATF 16949和ISO 9001的第三方认证。这也会导致汽车行业中一部分不具备战略上共同发展的供应商被淘汰。而那些管理体系比较健全、质量保障能力比较强的供应商,则将在汽车行业供应链中推动共同的质量管理要求及技术管理方法,以此达到整体供应链水平的提升。

紧迫:3个关键时间节点不容忽视

:对汽车供应链企业来说,本次IATF 16949:2016标准转换过渡期有多长时间?关键时间节点有哪些?

何元敏:从2016年的10月1日正式,到2018年9月14日新旧标准全部转换完成,IATF 16949留给汽车企业的时间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关于新标准及其认证转换过程,有3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汽车企业一定要关注。

第一,2016年10月1日新标准颁布这个时间点。

第二,2017年10月1日以后,将不再接受ISO/TS 16949的任何审核(包括初始审核、监督审核和换证审核),而必须按照IATF 16949新标准来实施审核。也就是说,从2017年10月1日开始,就没有ISO/TS 16949这个概念了,而只有IATF 16949证书。

第三,2018年9月14日之后,ISO/TS 16949认证证书全部失效。这对于汽车行业供应链的制造企业来说,IATF 16949新标准的转换认证及其审核的时间变得尤为紧迫。

而实际上,新标准真正的转换时间是从2017年1月1日开始的。这样看,汽车企业证书转换时间更短,只有一年多。根据我们之前的经验,预计2017年第一季度证书转换数量不会很多。而2018年9月之前的一个季度,由于已经接近转换尾声,预计转换审核也比较少。其实,真正繁忙的证书转换时间段很可能集中在2017年4月~2018年6月。在这差不多15个月的时间里,要将之前覆盖3年的所有审核都转换完成,这对认证机构和汽车供应链企业来说都将是非常大的挑战,因此,也建议企业尽早和认证机构取得沟通,以便能够顺利应对此次标准转换。

应对:分步骤更新质量管理体系

:当前,面对汽车行业质量体系标准的这种转变,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可从何处着手加以应对,以便符合新版本的审核要求?

何元敏:对于那些之前通过ISO/TS 16949审核的企业来说,紧迫的是,需要在2018年9月14日之前完成新标准转换审核。这可以通过几个步骤实现。第一个步骤:学习最新标准的内容,同时适当参加一些外部培训,然后进行内部转训,从而全面理解新标准的要求。第二个步骤:掌握新标准要求之后,将现有质量管理体系与IATF 16949新标准作对比,进行差距分析。在此过程中,汽车企业需要弄清楚,与IATF 16949新标准相比,自己目前运行的旧版质量管理体系还缺少哪些文件化的要求、缺少哪些实际运行的证据等。第三个步骤:在差距分析的基础上,对现有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更新,并迅速运行起来,以求快速实现新标准转换审核。

根据IATF的要求,转换审核的时间节点,是要和正常的监督审核节点相对应的。也就是说,在上述15个月里,并不是随时都可以转换的,这需要与之前的一些审核时间段相对应。如果在2018年9月14日未能完成转换审核,那么,就会由转换审核变成一次全新的审核。这对审核费用、审核效率等都会造成浪费。因此,汽车企业要尽早行动起来,熟悉新标准、进行差距分析及更新质量管理体系。

还有一类是新审核,即原来未做过ISO/TS 16949审核的汽车企业,本次需要申请IATF 16949新标准审核。首先,新申请不可能早于2017年1月1日;其次,企业要了解新标准,按照新标准要求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运行满12个月以后,才能到认证公司申请第三方的IATF 16949审核。这其中还有一条比较苛刻的规定需要企业特别关注,即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满12个月的同时,向汽车行业供应链的批量供货时间也要满12个月。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审核转换,还是新申请审核,汽车企业面临的时间都非常紧迫。在审核之前,企业内部最好建立一个专门的工作组进行合理的时间规划,以在规定期限内顺利完成转换审核。

SGS:全力协助汽车企业适应新标准

:针对本次标准转换,当前及未来SGS将如何帮助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适应新标准?

何元敏:针对本次新标准的转换,从2016年7月开始,SGS就持续面向国内汽车供应链企业召开全国巡回的技术研讨会。在研讨会上,SGS专家重点为企业解读新标准的转换时间轴和变化趋势,以帮助汽车供应链企业快速适应新标准。在很多城市中,这些研讨会也得到了当地政府及汽车行业商协会的大力支持。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范文第8篇

关键词:标准新版;体系文件;改版思路

一、前言

有着广泛影响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新版,即ISO9001:2015版已于2015年9月。与ISO9001:2008版标准相比,2015版新标有了明显的变化。为了配合ISO标准变化,确保新版标准顺利过渡,IAF国际认可论坛(International Accreditation Forum)早在2015年1月就已经了《ISO9001:2015版转换实施指南》。其中,介绍了新版标准的主要变化情况,提出了组织、认证机构及认可机构应对标准变化的相关建议,并给出了指导意见。此外,在IAF的《ISO9001:2015版转换实施指南》中,还明确了新版标准转换期限为,在ISO9001:2015版正式日后三年内转换完毕。

对于正在使用ISO9001:2008的组织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认真分析新老标准在组织内应用的差异;建立适当的转换实施方案;对所有涉及管理体系有效性的部门进行培训,告知其标准变化;按照新版标准更新现有管理体系,确保体系持续符合新标准的要求,并保持有效性。

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产生和发展

(一)1987版ISO9000系列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和质量管理的发展需要,在总结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之上,分别于1986了8402《质量――术语》,1987年了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选择和使用指南》、ISO9002《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求――指南》共6项国际标准,通称1987版:ISO系列国际标准。

由于系列标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标准一经问世,立即得到了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普遍欢迎,纷纷采用,反应强烈、影响深远,可以说,1987版系列标准在整个ISO9000标准的发展进程中发挥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

(二)1994版ISO9000版标准

1990年,在采纳1987版标准提出的修订战略的基础上,国际组织对系列标准进行了修订,即保留1987版标准的基本结构,只对标准内容作技术性局部修改。也正因如此,1994版ISO9000族标准只是过渡性产物,1987版系列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反而变得更加突出。

(三)2000版ISO9000版标准

2000版ISO9000族标准是在充分的总结了前两个版本标准的长处和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标准的结构、技术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了“彻底性”修改,也是一次战略性换版。即使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水平中,这一版本仍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为使用者深化质量管理理论的研究和深度,探究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2008版ISO版标准

鉴于2000版质量体系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的良好效果,国际标准化组织在2008版标准中只做了修正性版本变化,为增加新的要求。目的就是改进原有标准,更明了并易于理解和使用,进一步提高与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兼容性。

(五)2015版9000版标准

ISO9001:2015版标准于2015年9月23日正式,标准别提出了组织战略方向、组织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等,重视组织的风险识别、管控;交更识别,管控;最高管理者在体系中的作用等方面,均提出了一些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

2015版9000版标准的,能够帮助组织在经济不断下行环境中,识别风险,识别交更,全过程进行风险和交更管控,使标准更好的为组织服务,而不是使组织生搬硬套标准的条文。

三、2015版与2008版ISO9001标准的主要变化

2015版标准的术语也发生了一变化,与2008版区别如表1所示。

四、体系文件的层次和具体内容

本院的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及其他文件,其承载媒介为经过加密的“只读”网络版电子文件和印刷版的书面文件。

(一)第一层次:《管理手册》

为了确保本院在向顾客提供合格产品,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同时,承担保护环境,预防污染的社会责任并确保员工的职业健康和安全,本院在质量管理体系有效的基础上,依据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建立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三标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国家电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根据自身组织机构、工作流程完成了《院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管理手册》以及相应的程序文件和管理文件修订改版。

《管理手册》及其相应的文件体现了本院最高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是对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三大体系进行一体化管理的表述,是本院的纲领性、法规性文件,是本院向顾客、社会和员工三方展示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承诺,是本院建立、实施和保持一体化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纲领和行动准则,全体员工须遵照执行。

《管理手册》及其相应的文件用于规范本院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活动,同时也是本院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的依据。

(二)第二层次:《程序文件》

《程序文件》是用来描述“做什么”,针对特定的质量流程,规定何人、何时、何地、利用什么方式来做何事及其要求。规定了质量管理中的主要过程、环境管理中重要环境因素、运行控制和检查改进要素、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中危险源、\行控制和检查改进要素的职责和工作程序。

(三)第三层次:《部门文件》

《部门文件》即国家电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体系文件的三层文件,规定了本部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等具体内容。《部门文件》由各部门、各中心、专业室(所)编写、控制,是对《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起支持作用的细化文件。包括部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作业程序等。

其他相应文件包括:《化学品安全说明书MSDS文件清单》由各专业中心、室(所)统计,发展安监部组织进行统一汇总整理。

(四)第四层次:记录

按照三标要求和本院的实际需要建立的记录,为过程控制、重要环境因素和危险源控制及其控制结果和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证据。

(五)其他

除了院体系管理最基本的四层文件外,国家电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还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建立了《重要环境因素清单》、《院重大风险危险源控制措施表》、《执行法规清单》由各部门、专业中心、室(所)根据本部门工作实际情况辨识统计,完成初稿编制工作,再由院主管部门组织进行统一汇总整理。

五、结语

为应对近几十年国际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新版标准不仅在结构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其内容上也增加了诸多要求,各单位按照要求规定,也为了促进管理更好地与时俱进,陆续在2017年前后开展了内部体系文件的改版工作。

改版工作内容是对任何单位来说都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将专业的体系知识和本单位管理工作、业务流程进行融合,需要各个部门的全力配合、协作。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范文第9篇

1.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要素设计

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质量管理改革探索,首先要深刻理解ISO9001标准的内涵,弄清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各要素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对教学质量监控所起的作用。然后运用ISO9001标准的管理系统方法,将识别出的影响教学质量的各过程按照标准中质量管理体系的四大过程进行分类,如图1所示。

根据标准要素的内涵,结合教学服务的内涵、特性以及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就可以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要素按照人才培养的教育特点进行对照移植,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主管部门的特殊要求即可设计出适合于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各要素。

2.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要素构成

合理安排教学服务各过程的顺序,明确过程接口和相互作用。图2所示为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所建立的教学管理过程的顺序和接口。

3.过程管理方法

在ISO9000:2005标准中对“过程”这一术语的定义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运用过程方法对影响教学服务的各过程实施质量监控的方法包括:

3.1明确该教学过程的输入和输出;

3.2明确该教学过程实现所需的资源条件;

3.3明确该教学过程输出的质量评价标准;

3.4明确该教学过程的主要质量控制点和控制方法;

3.5必要时,明确该教学过程的工作流程。

4.主要质量监控点

在用“过程方法”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的监控中,重要的环节在于明确各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质量控制点和质量标准。科学合理地设计质量控制点是过程控制的关键。质量控制点设计的位置和多少直接影响到过程控制的效果。原则上,质量控制点应设计在该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同样,质量控制点的设计也取决于现行教学、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根据质量体系运行情况对质量控制点进行删减和增加。

质量控制点选择时。要找出该教学过程所有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可采用因果图法,如图3)。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找出主要因素。进而针对教学、教学管理的实际,找出薄弱环节。

4.1人才培养计划设计的主要质量控制点(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

人才培养计划设计的主要质量控制点包括: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设计输入”是否明确、完善、科学合理;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是否满足“设计输入”的要求(是否满足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要求);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是否齐备、内容是否保持及时更新;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是否按要求进行评审和验证。

4.2教学过程的主要质量控制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与论文)

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主要质量控制点包括:教学周历的内容、学时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的内容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是否适应专业的发展、信息量是否充分;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是否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掌握。

毕业设计与论文的主要质量控制点包括: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选题是否符合专业培养方向、是否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设计能力的培养;指导教师是否具备规定的资格、指导教师的配备数量是否满足教学质量的要求;论文答辩的情况是否满足规定要求;论文质量是否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等。

4.3教学质量的考核与测评的主要质量控制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考核与测评)

教学质量的考核与测评的主要质量控制点包括: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考核与测评是否合格;家长和社会对学生质量是否满意;用人单位对学生质量是否满意等。

5.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监控

一般来说,每个组织客观上都存在一个质量体系,都有自己的管理系统和一套规章制度。根据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经验,可以认为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一套完整的质量监控系统。在这样的监控系统的运作下,教学管理具有自我发现问题、自我纠正问题、不断改进完善的能力。

为达此目的,首先要按照学院、系部及教研组的特点,建立完整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根据学院定位和顾客期望制定质量方针,然后根据质量方针和评估指标确定质量目标,质量目标要尽量做到量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影响教学质量的全部过程及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各过程的主要质量监控点和质量标准。在体系运行的基础上定期对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内部质量审核,以检查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针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跟踪验证其落实情况。高等院校的最高管理层应对学院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审(包括对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按照ISO9001:2008标准规定,还应在师生间建立各种质量信息的反馈渠道,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数据分析,找出存在的和潜在的问题,制定纠正与预防措施,不断改进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作者简介: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ISO9000标准;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建立和实施ISO质量管理体系无疑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益的一种科学、有效、经济的途径,同时也是高校持续改进、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如今实验教学在高等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如何改革实验教学工作管理方法,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已成为当今教育界致力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即针对高校实验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深入分析了ISO9000质量管理的内涵,构建了基于ISO9000标准的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以期为推进教育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高高校教学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一、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

1.基本内涵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具有权威性的国际标准化专业机构。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技术委员会先后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ISO840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选择和使用指南》(ISO9000)、《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1)、《质量体系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2)、《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3)以及《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ISO9004)。国际上通常将这6项标准统称为ISO9000系列标准。

2.主要特点

ISO9000族标准主要有以下的特点:

⑴坚持采用过程模式,通用性、兼容性好。为了实现质量管理体系自身以及各种管理体系的兼容性,ISO9000标准选择在公共基础上的“过程模式”作为标准的主体内容,运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同时可通过相同管理要素的“连带效应”,实现其他管理体系的运作。此外,ISO9000标准还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它已完全没有某个行业的色彩,更具通用性,也更加强调体系的有效性,顾客需求的满足和持续改进。

⑵坚持强调组织“满足顾客需求”。ISO9000族标准列出的第一项质量管理原则就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提出“组织依存于顾客”的理念。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需求并争取超过顾客期望。在ISO9001标准要求中有12个条款直接涉及到“顾客”。

⑶坚持“持续改进环”,强调自我改进机制。ISO9001标准将“顾客满意度的测量和监视”和“数据分析”作为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提出,质量管理体系方法鼓励组织分析顾客要求,确定提供顾客可接受产品的过程,以及保持这些过程受控,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用于持续改进的框架,以使顾客满意。

二、高校实验教学引入ISO9000标准的重要意义

1.实验教学及其内容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使培养的学生通过基本技能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与实验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探索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中,相互协作能力。

实验教学的环节是实验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具体来说,是将各个实验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构建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实验教学环节的内容,实现循序渐进。将实验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验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掌握必须具备的、相互关联的知识和能力。高校的实验教学环节(模块)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工程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和社会实践等。

2.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高等学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实验教学管理职责、实验教学资源管理、实验教学过程实现和实验教学的质量监控与改进。学校在进行实验教学质量管理时,首先要根据教学质量方针和目标的要求,准备必要的资源条件(教师、教材、教学设施和教学媒体等资源),然后通过设置教学组织机构,分析确定需要开发的教学和教学管理活动(过程),分配、协调各项活动的职责和接口,通过程序的制定给出从事各项实验教学质量活动的工作方法,使各项实验教学质量活动(过程)能够经济、有效、协调地进行,这样组成的有机整体就是学校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3.高校实验教学引入ISO9000标准的意义

⑴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形成参照了 ISO9000 族标准,与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是一致的,能够比较好地满足实验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

⑵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实验教学环节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为实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奠定了基础。

⑶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声誉,学校可以向家长、社会各界和政府展示自己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已经齐备,并且教学质量处于受控之中,从而,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信任。同时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可以通过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了解学校的组织是否健全、人力和物力资源是否齐备、工作机制是否健全,从而得出教学质量是否有保障,并进而为学生和家长选择学校提供可靠的依据。

⑷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实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依法治校而不是以人治校,在使学校的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同时,也使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基于ISO9000标准的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1.基本思想。以ISO9000基本思想为指导,借鉴企业按 ISO9001 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模式方法和成功经验,吸收教学质量管理实践中的最新成果,建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开展教学质量保证活动,对影响教学质量的所以环节、活动及因素实施有效地控制,确保高校“产品”达到规定的要求,使高校主动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促进高校合理利用资源,不断改进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构建目标。教学质量目标是对教学质量方针的具体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界定教学质量目标。①教学质量特性,包括教学输入、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质量特性,如师生比、骨干教师比率、服务态度、学校特色、升学率、合格率、优秀率、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学生满意率、家长满意率等;②比较特性,与同类学校的教学质量比较;③质量改进特性,反映学校教学进步的指标;④时间特性,规定目标实现的时间限度,比如一所基础薄弱学校确定的目标是三年内在教学质量上达到本地区中等水平。

3.构成要素。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通常包括以下构成要素:

⑴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实验教学质量管理总体要求和相应的文件要求;

⑵实验教学管理职责体系。包括实验教学质量括管理承诺、质量方针、方案策划以及管理评审;

⑶实验教学资源管理体系。包括从事实验教学的人力资源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

⑷实验教学产品实现体系。包括培养目标和方向、学科专业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课程设置、科研等。

4.模式设计。

对于高等学校这一组织而言,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管理工作的目标,通过进一步分析和引用ISO9000 标准的有关规定,建立了以过程为基础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模式见图1,以过程为基础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由两个过程组成,第一个是实验教学过程的实现,包括实验教学过程输入、实验教学过程和实验教学输出效果,第二个是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目标的管理过程,管理过程的要素构成由实验教学管理职责,实验教学资源管理,实验教学过程实现和实验教学监控与改进四个部分组成,与ISO9000标准中规定的四大板块内容:管理职责;资源;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是一一对应的。这两个动态过程的不断运动,以及它们在运动过程中的相互关联、交叉和作用,构成了学校实验教学质量的运动过程,可见,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运动过程实现的。

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实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是必要的。作为整个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一个环节,为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贡献力量,是建立实验教学管理体系的目的。

四、质量管理体系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对于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而言,将ISO9000标准应用于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中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经历一个尝试、适应的过程。从理论上讲,构建规范有效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因而值得我国高度重视。

1.认识不充分,致使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实际。

有些高校在没有真正了解ISO9000标准的作用和意义的情况下,就盲目效仿企业引入ISO9000标准,机械地按照模板进行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设计和编写,在短时间内,堆砌成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事实上,这样建立起来的所谓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无非是一堆形成文字的文件,难以与实际情况衔接和挂钩,无法增值和有效运行,很多环节在应用过程中流于形式。因此,在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时,要使各级领导认识到,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解决管理问题,解决管理者自身的工作质量问题。对质量管理的投入必须到位,领导要带头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办事,切忌说起来是一套,做起来又是另一套。同时,学校还要培养出懂ISO9000标准的内部管理人员,结合实验教学管理特点灵活把握,充分识别过程,对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精心策划,构建符合本校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2.缺乏全员参与,教职员工质量意识淡薄。

在应用ISO9000标准的过程中,嘴上倡导“提高质量意识”、“全员参与”,但在实际推动过程中,多数教职员工质量意识淡薄。在文件编写和修改时,部分人员考虑的不是怎样提高质量问题,而是尽量想办法“避责”;在内部自查、审核过程中,也是在一夜之间造一些“假”记录,应付检查;在发现问题进行整改时,也是应付草草了事,整改没有落到实处。因此,实施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首先要抓质量教育工作,强化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树立现代质量观念,使之充分认识和理解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明确自身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应承担的责任,并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同时,也不可忽视对学生的质量教育。因为人才培养是双向行为,学生是高校“产品”的载体。为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全员质量意识的教育工作,对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和学生进行强化质量意识教育。

3.编制质量体系文件时,注重形式而非实质

在引入 ISO9000 标准时,机械地制定了大量的程序文件、规章制度和记录表格。这样的结果是,在实际实验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每一项工作,不管大小、有无必要,都要进行记录,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缺乏灵活性,不仅极大的浪费了人力物力,还把教师、管理人员限制得太死,因此不满情绪和反感情绪在教师队伍中滋生,反而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应用 ISO9000 标准的实践中,质量体系文件数量和详略程度取决于人员的素质和现行实验教学及其管理的实际情况,只要不影响实验教学质量和质量体系有效运行,文件应尽可能少、尽可能简单明了。另一方面,在质量体系运行中发现某些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问题反复出现,在需要修改补充相关的规定,甚至增加新的质量体系文件。

参考文献:

[1]李漪.引入IS09000标准模式建立实验室管理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2):98-99.

[2]薛梅,张学军.论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1):63-65.

[3]严思明,卿大咏.基于过程方法的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J].化工高等教育,2009,(2):56-57.

[4]汤志军.基于过程监控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4):105-107.

[5]辜竹筠,李彦.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4):22-24.

作者简介:

黄志斌(1975-),男,广西南宁人,讲师,硕士,现就职于广西财经学院,研究方向:质量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

基金项目:

上一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范文 下一篇:质量管理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