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福利费范文

时间:2023-03-05 10:56:48

职工福利费

职工福利费范文第1篇

关键词:福利费;政策

近年来,关于规范企业职工福利费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使过去政策不十分明朗甚至有些模糊的职工福利费政策,变得越来越明晰。首先是2006年新修订的《企业财务通则》(财政部令41号)取消了企业职工福利费按标准提取的政策,要求企业据实列支职工福利费,这使得延续多年的按14%提取职工福利费的财务制度得以终结,福利费不再是企业提取以后可以任意自由支配、随意开支的“大筐”了,这也预示着国家开始控制和规范职工福利费的开支使用情况了。2009年1月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文件),其中专门就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问题以及职工福利费核算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它从税务角度进一步明确了职工福利费的开支范围,对企业的纳税和会计核算都产生了重大影响。2009年11月财政部又专门针对职工福利费颁布了《关于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财企[2009]242号文件),该文件尽管是以列举的方式对福利费开支范围进行的规范,但它给我们指明了哪些是国家允许的福利费列支范围,可以说是解决了近年来困惑企业的许多难题,让企业真正从维护正常的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各方合法权益的高度去规范和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

一、规范和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意义

1.原有的“高福利”政策已不适应企业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能力的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过去旧有的低工资高福利的模式已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市场化途径解决职工福利待遇问题,以减轻企业负担。这其中就包括通过企业薪酬制度改革逐步完善企业的人工成本制度,逐步将福利费纳入企业的工资总额管理;还包括逐步推进内设集体福利部门的分离改革,实现企业主辅分离和分离办社会职能改革等。

2.让工资反映真实收入

企业职工福利费是人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些企业随意调整职工福利费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导致企业职工福利费与工资及其他成本费用边界不清。应该看到职工福利费相对于工资薪酬,它只是职工劳动补偿的辅助形式,但在不同的行业、企业之间,职工福利费的发放存在着很大差距。这样一来,工资就不能完全反映职工的真实收入,职工得到的报酬也不完全是由他付出的劳动所决定,而是与他所在的行业和企业有相当大的关系,扭曲了社会劳动力真实成本和市场价格。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和规范职工福利费,让工资反映真实收入。

3.明确了职工福利的涉税问题

过去,企业对于以职工福利为名发放的各种补贴的纳税问题并不像发放工资一样严格纳税,不少企业都以发职工福利为名滥发钱物,并以此来“避税”。对于职工福利的涉税问题全国没有统一的政策和规定,税务机关掌握的尺度也各不一样,造成了税负不公。现在文件对职工福利费进行了明确界定,并明确规定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通讯补贴,企业给职工发放的节日补助、未统一供餐而按月发放的午餐费补贴,应当纳入工资总额管理。全国有了统一的政策规定,不仅能够遏制一些行业、企业以职工福利为名滥发钱物,也可以有效制止企业通过发放职工福利“避税”现象,可以更好地体现纳税公平,也有利于职工福利的公开透明。

二、新规值得关注的具体内容

1.对企业职工福利费进行了明确界定。

财企[2009]242号文件,首先对企业职工福利费进行了明确界定,即企业职工福利费是指企业为职工提供的除职工工资、奖金、津贴、纳入工资总额管理的补贴、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费和补充养老保险费(年金)、补充医疗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以外的福利待遇支出,包括发放给职工或为职工支付的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集体福利。我们知道企业的人工成本,可划分为工资(含年薪、奖金、津贴、纳入工资总额管理的补贴)和福利两大类。其中福利是企业对职工劳动补偿的辅助形式。按与工资的相互关系,又可划分为两类,一是按工资一定比例缴纳或提取的社会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补充养老(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费、职工教育经费,=是其他与工资没有固定比例的福利待遇支出。文件规定的职工福利费,即为第二类职工福利,所要规范和加强管理的也正是这类非固定利。

2.福利费开支范围与以前财务制度规定的主要区别

财企[2009]242号文件除继续保留《企业财务通则》中关于福利费开支范围的传统项目(如: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暂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自办职工食堂经费补贴、丧葬补助费、抚恤费、职工异地安家费、独生子女费、探亲假路费、职工困难补助、福利部门人工费用等)作为福利费管理外,文件还特别明确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将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以前企业对于这一项目开支的合理性很难找到明确的依据。现在文件明确规定将该项支出纳入福利费管理,为企业加强这方面的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2、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讯待遇,已经实行货币化改革的,作为“各种津贴和补贴”,明确纳入职工工资总额管理,尚未实行货币化改革的,相关支出则调整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这一条款的规定,对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的公务用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后出现的各种补贴给予了明确界定,避免了各种变相发工资现象的发生。3、职工疗养费用、防暑降温费、企业尚未分离的内设福利部门设备设施的折旧及维修保养费用、符合国家有关财务规定的供暖费补贴,调整纳入职工福利费范围。这一规定进一步将职工享受的各方面福利统一归集到福利费管理,使发放的福利项目更加明确和规范。4、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补充医疗和补充养老保险费,已经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或提取,直接列入成本费用,不再列作职工福利费管理。这一规定使企业各种基本保障与其他福利待遇严格区分开来,便于企业对基本保障利和其他福利的区别对待。

三、加强职工福利费的会计核算

国税函[2009]3号文件第四条要求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该单独设置账册,进行准确核算。没有单独设置账册准确核算的,税务机关应责令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税务机关可对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进行合理的核定。财企[2009]242号第六条明确规定了企业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要求,即强调企业福利费核算要做到制度健全、标准合理、管理科学、核算规范。两个文件分别从不同角度强调了企业规范福利费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完整地职工福利费发方使用管理办法,并单独准确的核算企业全部福利费支出。为了满足准确核算的目的,笔者建议每次发生属于《通知》中规定的福利费开支范围的内容时,可以编制两笔会计分录。即首先在发放时,全部在员工福利下归集发放,再根据所属的列支科目进行提取。最终员工福利的借方发生额反映文件所规范的企业全部的福利费支出情况。具体分录为:

借:应付职工薪酬-员工福利

贷:库存现金(银行存款)

同时:

借:管理费用-员工福利(劳动保险费、劳动保护费)

贷:应付职工薪酬-员工福利

这样,既可以达到独立核算、准确核算的目的,也能满足财政、税务部门对企业关于加强福利费财务管理的要求。

职工福利费范文第2篇

2008年以前执行的福利费标准是《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6条第三款:纳税人的职工福利费,按照计税工资总额的14%计算扣除02008年以后执行的福利费标准为《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第40条,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国税函[2008]264号《关于做好2007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补充通知》第3条关于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问题规定:2007年度的企业职工福利费,仍按计税工资总额的14%计算扣除,未实际使用的部分,应累计计入职工福利费余额02008年及以后年度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先冲减以前年度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不足部分按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扣除。企业以前年度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已在税前扣除,属于职工权益,如果改变用途的,应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

二、职工福利费余额财务规定

根据《关于企业新旧财务制度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企[2008]34号)规定:“截至2006年12月31日,应付福利费账面为结余的,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待结余使用完毕后,再按照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执行”。按照该规定,《企业财务通则》施行以前提取的应付福利费有结余的,符合规定的企业缴费应当先从应付福利费中列支。即先用补充养老保险冲抵以前结余的应付福利费,不再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待结余使用完毕后,再按照《企业财务通则》执行。

对于上市公司以前年度的应付福利费余额在首次执行日的会计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有关规定,首次执行日企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应全部转入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首次执行日后第一个会计期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规定,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职工福利计划确认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该项金额与原转入的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之间的差额调整管理费用。

三、职工福利费余额财税差异协调及实务处理

《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9条规定“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其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同国家有关税收的规定有抵触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纳税”;《税收征收管理法》第20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抵触的,依照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应纳税款、代扣代缴和代收代缴税款。”因此在处理职工福利费余额差异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税法和会计都有规定的,在纳税问题上会计服从税法,但不必改变会计记录,即“调表不调账”原则。(2)只要会计处理与税务规定不一致,就必须调整。(3)如果税务没有规定而会计有规定的,会计规定构成税法的组成部分。

实务中,有些企业在2008年以前是按工资总额14%提取福利费,但年终汇算清缴时将超过计税工资的部分做了纳税调增。有企业认为,2008年1月1日应付福利费余额中属于以前提取但又做了调增处理的这部分,不应包括在上述文件规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中。但笔者认为,对上述问题,应当按照国税函[2008]264号的规定,转化为税务核算处理,对于“应付福利费”余额中属于以前提取但又做了调增处理的部分,不能简单地认为这部分不应包括在上述文件规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中,而应根据最后计算出来的税法上的结余来处理,而不论会计上是如何计提的。即在2008年以前,实际会计处理是按工资总额计提的,汇算清缴时已做纳税调增,税务上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要与实际支出数比较。如果是允许扣除的多于实际支出的,则形成了结余,但该结余不是会计核算账户中“应付福利费”账户里的金额,而是作为2008年以后税务上职工福利费支出首先使用的金额。

[例]兴达公司是2005年新成立的企业。企业实行计税工资的税前扣除方式。相关数据如下:2005年计税工资500万元,会计上实际计提福利费80万元,纳税调增金额为10万元(80-500×14%);实际使用了30Zr元。2006年计税工资600万元,会计上实际计提福利费100万元,纳税调增金额为16万元(100-600×14%);实际使用50万元。2007年计税工资8007#元,新准则要求不再计提职工福利费。全年实际使用福利费80万元。税法上税前可扣除的金额112万元(800×14%)。截止2007年12月31日,会计上职工福利费账户余额为20万元(80+100-30-50-80)。

为进一步说明2008年的职工福利费后续处理,假设该企业2008年实际使用福利费120万元。2008年的工资总额为900万元。

2007年企业税前可扣除的金额为112万元(800×14%)。企业在填报纳税申报表时,不在《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通知》附件《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及填表说明:附表十二《工资薪金和工会经费等三项经费明细表》填报说明中第三条第三款:“第3列第1―5行,填报纳税人计提的职工福利费”中填列;企业应在附表五《纳税调整减少项目明细表》第17行中纳税调减112万元。

职工福利费范文第3篇

在一些企业,职工的收入构成非常复杂,其中福利费五花八门,名目繁多,曾经有人在网上公布了100多种福利费的名称。不少企业钻制度空子,福利补贴往往比基本工资高出几倍。按照现阶段各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只要不走工资账,车贴、通讯费等可以照发且不扣税,不少单位都是让员工拿各种发票报销充公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因此各项补贴计征个税最大的难点在于:区分实际补贴与实际公务成本之间的界限,很多时候这种界限是模糊不清的,也就给企业留下了操作空间。

如果说交通、“饭补”等需要交纳个税是针对石油、电力等垄断部门的高福利,只需有重点、有选择地对这些行业开展不合理的福利费用清查即可,不仅针对性强,而且立竿见影,民意的基础也很丰厚。

这次通知所言的:企业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讯待遇,已经实行货币化改革的,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通讯补贴,应当纳入职工工资总额,不再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企业给职工发放的节日补助、未统一供餐而按月发放的午餐费补贴,应当纳入工资总额管理。这个规定,只针对企业,对于真正享受高房补、高饭补、高交通补助的行政机关却只字来提。也就是说,并没有触动这部分人员自身的利益,其歧视性和不公平性显而易见。

专家解析:罗宏斌,经济学教授,著名财政税务研究专家

职工福利,其最本意的理解应该是作为工资收入的一种补充,是单位对职工劳动补偿的辅助形式。此次财政部将企业各项补贴作为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一部分,明确纳入个税征收范围,客观地说应该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当前不少企业出于少缴企业所得税以及让员工少缴个人所得税的原因,职工工资上涨幅度不大,而福利补贴却比基本工资高出好几倍,使得福利补贴俨然成了一种名正言顺的隐形税外高收入。这次政策调整,虽对福利补贴不多的职工也会有些影响,但更具备进一步抑制高收入、高福利企业员工薪水的积极意义,使其“见光现形”,堵住税收漏洞。

把企业福利、补贴纳入到工资总额管理中来,还能解决一些现实中的矛盾。比如每次统计局公布工资增长幅度时,都会遭到绝大部分人的质疑,主要原因,就是某些行业的工资及工资外收入过高,而绝大多数人并没有达到真实的增长水平。只有把企业的各种补贴、福利,都纳入到统计中来,才会真正体现出工资的差距,体现出人的劳动价值的差距,才能促进分配制度改革。

这次下发《通知》,其初衷之一就是要规范目前存在的福利发放或支付不合理的行为。当前,备受人们关注的就是一些垄断行业的高福利职工待遇,这种现象在石油石化、电力等垄断企业最为多见。现在,《通知》规定,国家出资的电信、电力、交通、热力、供水、燃气等企业,将本企业产品和服务作为职工福利的,应当按商业化原则实行公平交易,不得直接供职工及其亲属免费或者低价使用。因此,《通知》的执行,不仅能够刹住某些企业以职工福利为名滥发钱物的歪风,也可以有效制止通过发放职工福利进行“避税”的现象,可以更好地体现纳税公平,也有利于职工福利的公开透明。

这个规定是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国家机关不是企业,当然不是这个规定所能涵盖的,国家机关公务员工资制度本身也在不断地探索与完善。今年9月份的时候国务院会议决定2010年起事业单位开始实行绩效工资,这其实就是国家针对事业单位的工资收入分配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我国个税基本上发挥了良好的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对个税实施的多项改革,几次提高起征点,适应了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调节需要,也是当前形势下促进社会公平的必须。之所以人们还会觉得高收入人群收入照样过高,一方面是人们出于对个税的新期待,另一方面也与我国的个税征税方式有关。我国个税由以前的按照收入分类征收到如今要研究实施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税制度,其实是向综合个税制度的一种过渡。因为个税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要求它一步到位,稳步推进才能有效将冲突、问题降到最低。

更好地发挥个税的杠杆作用,除了继续完善个税的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制度,同样重要的还有逐步实现居民收入的透明化,让更多的隐形收入公开化,减少税源流失,也就是一定程度上的促进公平。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综合着力。

回首即将过去的2009年,有关个人所得税的探讨与争论一直不绝于耳,“月饼税”、“交通通讯补贴税”、“‘双薪制’计税方法停止”等等,有关个税的消息每每付出,都频频陷入被“质疑”的怪圈,有时甚至是正常的“严格依法征税”也会引来怀疑与担心的声音。

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必须指出的是,我国目前的税收征管工作还没有让广大纳税人充分感受到税法对公民的尊重。我国的税收征管部门,理应更多地关注提升税收征管环节的管理水平,这样来自公众的“质疑”之声可能会少些。

当前中国经济,表面来看是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而导致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直接结果就是经济结构的失衡。如果从深层来看,内需乏振、结构失衡的关键并非经济体本身,而是因为资源配置的失衡和财富分配的问题,导致居民购买力与经济增速本身出现了严重的背离。只有老百姓富起来,结构失衡才能彻底解决,内需乏振的局面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想办法增加民众的收入空间,来提高民众的购买力,而不是通过增加居民税收的方式,减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职工福利费范文第4篇

一、财企[2009]242号对企业职工福利费开支范围的规定

财企[2009]242号关于企业职工福利费开支范围的规定,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调整:(1)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补充医疗和补充养老保险费,已经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或提取,直接列入成本费用,不再列为职工福利费管理;其他属于福利费开支范围的传统项目,继续保留作为职工福利费管理;(2)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职工疗养费用、防暑降温费、企业尚未分离的内设福利部门设备设施的折旧及维修保养费用、符合国家有关财务规定的供暖费补贴,调整纳入职工福利费范围;(3)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讯待遇,过去未明确纳入职工福利费范围,《通知》印发后,已经实行货币化改革的,作为“各种津贴和补贴”,明确纳入职工工资总额管理,如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通讯补贴;(4)尚未实行货币化改革的,相关支出则调整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5)对于企业给职工发放的节日补助、未统一供餐而按月发放的午餐费补贴,明确纳入工资总额管理。

二、财企[2009]242号与国税函[2009]3号的异同

尽管都是对职工福利费的规定,但两个文件的性质完全不同。财企[2009]242号是规范企业对职工福利费的财务核算,而国税函[2009]3号是对企业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的规定,两个文件并无隶属关系。企业进行会计处理时参照财企[2009]242号规定,纳税处理时参照国税函[2009]3号规定,互不影响。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职工福利费是职工薪酬的组成部分,根据财企[2009]242号文件规定,对企业按照内部管理制度要求,在履行内部审批程序后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在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要按规定予以披露。同时要按规定进行明细核算,准确反映开支项目和金额。对企业实际发生的福利费支出,在“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和“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利”等科目中核算。

为了进一步指导企业准确进行财税处理,明晰财企[2009]242号和国税函[2009]3号在职工福利费规定上的差异,笔者对这两个文件异同点进行归纳。

两个文件的相同点:(1)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等发放或支付的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利,税法和财务都作为福利费处理;(2)供暖费和防暑降温费在税法和财务都作为福利费处理;(3)“职工困难补贴、救济费”在税法和财务上都作为福利费处理;(4)丧葬补助费、抚恤费和探亲假路费财税规定一致,都作为福利费;(5)财务上的“职工异地安家费”和税务上的“安家费”规定并不矛盾。

两个文件的不同点:(1)“职工疗养费”财务上作为福利费,税法上未明确。实务处理中,该费用可能会被认为与生产经营无关费用,而不得在税前扣除。(2)增加“未办职工食堂统一供应午餐支出”,更切合现实。因为这部分支出企业取得是餐饮发票,能否税前扣除一直是征纳双方争议的焦点问题,因为实际处理中无法区分是正常的业务招待费还是职工午餐的支出。财企[2009]242号文件的下发无疑更增加了该问题的热度。(3)财务上明确为“集体福利部门设备、设施的折旧”,较国税函[2009]3号文中的“集体福利部门的设备、设施”的规定更为合理。(4)“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的税前处理,很多地区已发文明确,该项支出为与生产经营无关的支出,不能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5)职工交通补贴,财务上对交通补贴支出和住房补贴支出区分处理,或作为工资或作为福利费,税法未作明确区分,统一作为福利费;通讯补贴,财务处理区分处理,或作为工资或作为福利费,税法上未明确为福利费。(6)财务上,企业给职工发放的节日补助、未统一供餐而按月发放的午餐费补贴不属于福利费,税法上未明确为福利费。(7)关于职工福利费的核算问题,税务上要求单独建账,准确核算;财务上是作为“工资薪金――应付职工薪酬”科目下面的二级明细核算。

财企[2009]242号对职工福利费核算问题的规定,并不影响企业所得税计算和缴纳。因为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的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不合理的工资薪金即使实际发放也不得扣除,包括国有性质的企业超过政府有关部门限定数额部分的工资薪金。超标的工资薪金本身不得包括在所得税指标“工资薪金总额”之中,可以作为一项单独的不得扣除的支出项目对待,因此也不能将其作为计算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等税前扣除限额的依据。

三、职工福利费财务列支制度的构建

职工福利费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工福利费;余额处理;解读

一、税务规定

一是2008年以前执行的福利费标准:《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137号)第六条第三款:“纳税人的职工福利费,按照计税工资总额的14%计算扣除。

二是2008年以后执行的福利费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第四十条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

三是福利费余额新旧衔接:国税函[2008]264号《关于做好2007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补充通知》第三条关于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问题规定:2007年度的企业职工福利费,仍按计税工资总额的14%计算扣除,未实际使用的部分,应累计计入职工福利费余额。2008年及以后年度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先冲减以前年度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不足部分按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扣除。企业以前年度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已在税前扣除,属于职工权益,如果改变用途的,应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

二、会计规定

一是根据《关于实施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企[2007]48号)等相关文件规定,对于应付福利费余额处理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途径:

第一种,2007年企业不再按照工资总额14%计提职工福利费,2007年已经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应当予以冲回。

第二种,截至2006年12月31日的应付福利费账面余额:(一)余额为赤字的,转入2007年年初未分配利润,由此造成年初未分配利润出现负数的,依次以任意公积金和法定公积金弥补,仍不足弥补的,以2007年及以后年度实现的净利润弥补。(二)余额为结余的,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待结余使用完毕后,再按照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执行。

二是根据财政部下发的《关于企业新旧财务制度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企[2008]34号,企业将不再执行《关于实施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企[2007]48号)如下规定:“截至2006年12月31日,应付福利费账面为结余的,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待结余使用完毕后,再按照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执行”。而按照[2008]34号新规定:《企业财务通则》施行以前提取的应付福利费有结余的,符合规定的企业缴费应当先从应付福利费中列支。也就是说:先用补充养老保险冲抵以前结余的应付福利费,不再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待结余使用完毕后,再按照《企业财务通则》执行。

三是对于上市公司以前年度的应付福利费余额在首次执行日的会计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有关规定,首次执行日企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应当全部转入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首次执行日后第一个会计期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规定,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职工福利计划确认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该项金额与原转入的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之间的差额调整管理费用。

三、财税差异协调

会计与税法对同一涉税事项规定有差异时,企业在企业所得税汇算中的原则。根据《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137号)第九条:“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其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同国家有关税收的规定有抵触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纳税。”和《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二十条:“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和会计核算软件,应当报送税务机关备案。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抵触的,依照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应纳税款、代扣代缴和代收代缴税款。”规定可知:税法与会计法规有差异时有如下三个处理原则:

第一,税法和会计都有规定的,在纳税问题上会计服从税法,但是不必改变会计记录。即常说的“调表不调账”原则。

第二,只要会计处理同税务规定不一致,就必须调整。

第三,如果税务没有规定,而会计有规定的,会计规定构成税法的组成部分。四、实务处理

实务中,有些企业在2008年以前是按照工资总额提取14%福利费,但是年终汇算清缴时将超过计税工资的部分做了纳税调增。有企业认为,2008年1月1日应付福利费余额中属于以前提取但是又做了调增处理的这部分,不应包括在上述文件规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

但笔者认为:国税函[2008]264号解决的是按照税法核算形成余额的问题,而对于实际工作中,有些企业在2008年以前是按照工资总额提取14%福利费,但是年终汇算清缴时将超过计税工资的部分做了纳税调增。有企业认为,2008年1月1日应付福利费余额中属于以前提取但是又做了调增处理的这部分,不应包括在上述文件规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等问题,应当按照国税函[2008]264号的规定,转化为税务核算处理,对于“应付福利费”余额中属于以前提取但是又做了调增处理的部分,不能简单地认为这部分不应包括在上述文件规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中,而是应当根据最后计算出来的税法上的结余来处理,而不论会计上是如何计提的。换句话说,在2008年以前,实际会计处理上是按照工资总额计提的,汇算清缴的时候做了纳税调增,那么税务上就没有欠账了,税务上允许税前扣除的多少就需要与实际支出的相比。如果是允许扣除的多于实际支出的,则形成了结余,这个结余不是会计核算账户中“应付福利费”账户里的金额,而是作为2008年以后税务上职工福利费支出首先使用的金额。

五、案例解析

兴达公司是2005年新成立的企业。企业实行计税工资的税前扣除方式。相关数据如下:

2005年计税工资500万元,会计上实际计提福利费80万元,纳税调增金额为10万元(80-500×14%);而实际使用了30万元;

2006年计税工资600万元,会计上实际计提福利费100万元,纳税调增金额为16(100-600×14%)万元;实际使用50万元;

2007年计税工资为800万元,新准则要求不再计提职工福利费,全年实际使用福利费80万元。税法上税前可扣除的金额=800×14%=112(万元)

截止2007年12月31日,会计上职工福利费账户余额为20万元(80+100-30-50-80)。

为进一步说明2008年的职工福利费后续处理,假设该企业2008年实际使用福利费120万元。2008年的工资

总额为900万元。

2007年企业税前可扣除的金额为800×14%=112万元。企业在填报纳税申报表时,不在《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通知》(国税发[2006]56号)附件《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及填表说明:附表十二《工资薪金和工会经费等三项经费明细表》填报说明中第三条第三款:“第3列第1-5行,填报纳税人计提的职工福利费。”中填列;企业应在附表五《纳税调整减少项目明细表》中第17行中纳税调减112万元。

2008年初税法上确认的“应付福利费”的余额为:(500+600+800)×14%-30-50-80=106(万元),不同于会计上的“应付福利费”账面余额20万元。

2008年税法上应确认的计入成本费用中职工福利费为14万元(120-106),而会计上进入成本费用中职工福利费为100万元(120-20)。

2008年末,企业会计账上应付职工福利费为0万元,另外直接在成本费用中列支的职工福利费为100万元(120-20),应做纳税调增86万元(100-14)。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2006)》.

[2]《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

[3]《关于企业新旧财务制度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企[2008]34号).

职工福利费范文第6篇

国家财政部2006年,2007年1月起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及2007年财政部实施的《企业财务通则》对企业职工福利费的会计处理方法做出了新的规范,将原来计入职工福利费的基本医疗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补充养老保险费等直接列入成本或费用,企业不再按工作总额的14%计提职工福利费。具体会计处理规范如下:

《企业财务通则》适用于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具备法人资格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根据财政部的《关于实施修订后的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实施后,企业不再按照工资总额的14%计提职工福利费,2007年已经计入的职工福利费应当予以冲回。截止2006年12月31日,应付福利费账面余额(不含外商投资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职工福利费及奖励基金余额)区别情况处理如下:(1)余额为赤字的,转让2007年年初未分配利润,由此造成年初未分配利润出现负数的,依次以任意公积金和法定公积金弥补,仍不足弥补的,以2007年及以后年度实现的净利润弥补;(2)余额为结余的,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待结余使用完毕后,再按照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执行。上市公司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根据上述规定可知,对非上市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从2007年起就应当不再实行预提福利费的核算方法,所以对2007年已经预提的要予以冲回。对2006年12月31日以前“应付福利费”科目的期初余额,按照财企[2007]48号文的规定,当余额为借方时,应将其借方余额依次冲减年初未分配利润、任意公积金、法定公积金,仍不足弥补的,以2007年及以后年度实现的净利润弥补;当“应付福利费”科目期初余额为贷方余额时,在首次执行日,将“应付福利费”科目余额结转到“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科目。2007年实际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要首先冲减其余额,余额不足时超过部分可以在当年成本、费用中据实列支;以前年度结余冲减当年支出仍有余额时,可以结转到以后年度继续使用,用完的年度有超过的部分计入当年的成本或费用。

国家取消职工福利费计提制度。采用据实列支的处理办法

该办法考虑到原来企业计提的福利费并未全部用于职工福利,职工的利益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此项新制度的规定实质是重新调整了国家、股东、职工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按原制度产生的应付福利费结余,按新会计准则一部分转为国家的所得税收入,一部分转为企业的留存收益,实质是股东的权益,另一部分通过一定的程序,以现金红利的方式分给股东,成为股东的既得利益。从资金上来说,按原制度产生的应付福利费结余,按新会计准则一部分上交规范,一部分可能分配给了股东,只有作为留存收益的那部分企业才可以利用,因此企业可以利用的资金相对减少。由于职工福利性质的费用列支的越多,可在国家与股东之间分配的利益就越少,所以需要一定的配套政策,规范职工福利性质费用支付范围。《企业财务通则》对此作了明确规定,企业不得承担:属于个人的娱乐、健身、旅游、招待、购物、馈赠等支出;购买商业保险、证券、股权、收藏品等支出;个人行为导致的罚款、赔偿等支出;购买住房、支出物业费等支出;应由个人承担的其他支出。所以,从《企业财务通则》规定来看,对于惠及全部或部分职工的一些福利性费用,比如职工旅游费、节日慰问费、职工困难补助,由于是用于职工个人,因此禁止企业承担。但这并不意味着职工在企业中享受到的利益水平下降,因为《企业财务通则》主要是为了杜绝企业领导公款私用、的现象发生,避免因个别人的不当行为危及企业、国家和股东利益,而不是真正降低职工收入水平。企业可以通过适当提高职工工资水平方式,将暗补变为明补,这样既可以提高职工收入分配的透明度,降低个别职工不当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又可以使职工的整体收入水平不至于降低,使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逐步提高。

职工福利费范文第7篇

2006年财政部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 以及2007年财政部施行的《企业财务通则》,对现行的应付福利费处理作出新的规范,从一定程度上看,新准则改变了以前按工资总额14%计提职工福利费的做法,而是采用按实列支的处理办法,超过税法规定允许列支的部分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取消应付福利费的计提,职工福利性质费用据实列支,不再允许有余额,其实质是国家、股东、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得到重新分配。

税务规定

1.2008年以前执行的福利费标准:《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137号)第六条第三款:“纳税人的职工福利费,按照计税工资总额的14%计算扣除。”

2.2008年以后执行的福利费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第四十条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

3.福利费余额新旧衔接:国税函[2008]264号《关于做好2007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补充通知》第三条,关于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问题规定:2007年度的企业职工福利费,仍按计税工资总额的14%计算扣除,未实际使用的部分,应累计计入职工福利费余额。2008年及以后年度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先冲减以前年度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不足部分按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扣除。企业以前年度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已在税前扣除,属于职工权益,如果改变用途的,应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

会计规定

1.根据《关于实施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企[2007]48号)等相关文件规定,对于应付福利费余额处理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途径:

(1)2007年企业不再按照工资总额14%计提职工福利费,2007年已经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应当予以冲回。

(2)截至2006年12月31日的应付福利费账面余额:(一)余额为赤字的,转入2007年年初未分配利润,由此造成年初未分配利润出现负数的,依次以任意公积金和法定公积金弥补,仍不足弥补的,以2007年及以后年度实现的净利润弥补;(二)余额为结余的,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待结余使用完毕后,再按照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执行。

2.根据财政部下发的《关于企业新旧财务制度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企[2008]34号,企业将不再执行《关于实施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企[2007]48号)如下规定:“截至2006年12月31日,应付福利费账面为结余的,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待结余使用完毕后,再按照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执行。”按照[2008]34号新规定:《企业财务通则》施行以前提取的应付福利费有结余的,符合规定的企业缴费应当先从应付福利费中列支。也就是说:先用补充养老保险冲抵以前结余的应付福利费,不再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待结余使用完毕后,再按照《企业财务通则》执行。

3.对于上市公司以前年度的应付福利费余额在首次执行日的会计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8 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有关规定,首次执行日企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应当全部转入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首次执行日后第一个会计期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9 号――职工薪酬》规定,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职工福利计划确认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该项金额与原转入的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之间的差额调整管理费用。

财税差异协调

会计与税法对同一涉税事项规定有差异时,企业应遵循:

1.税法和会计都有规定的,在纳税问题上会计服从税法,但是不必改变会计记录。即常说的“调表不调账”原则。

2.只要会计处理同税务规定不一致,就必须调整。

3.如果税务没有规定,而会计有规定的,会计规定构成税法的组成部分。

实务处理

实务中,有些企业在2008年以前是按照工资总额提取14%福利费,但是年终汇算清缴时将超过计税工资的部分做了纳税调增。但笔者认为:国税函[2008]264号解决的是按照税法核算形成余额的问题,而对于实际工作中,有些企业在2008年以前是按照工资总额提取14%福利费,但是年终汇算清缴时将超过计税工资的部分做了纳税调增。有企业认为,2008年1月1日应付福利费余额中属于以前提取但是又做了调增处理的这部分,不应包括在上述文件规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等问题,应当按照国税函[2008]264号的规定,转化为税务核算处理,对于“应付福利费”余额中属于以前提取但是又做了调增处理的部分,不能简单地认为这部分不应包括在上述文件规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中,而是应当根据最后计算出来的税法上的结余来处理,不论会计上是如何计提的。换句话说,在2008年以前,实际会计处理上是按照工资总额计提的,汇算清缴的时候做了纳税调增,那么税务上就没有欠账了,税务上允许税前扣除的多少就需要与实际的支出相比。如果是允许扣除的多于实际支出的,则形成了结余,这个结余不是会计核算账户中“应付福利费”账户里的金额,而是作为2008年以后税务上职工福利费支出首先使用的金额。

案例解析

兴达公司是2005年新成立的企业。企业实行计税工资的税前扣除方式。相关数据如下:

2005年计税工资500万元,会计上实际计提福利费80万元,纳税调增金额为10万元(80-500×14%),而实际使用了30万元;

2006年计税工资600万元,会计上实际计提福利费100万元,纳税调增金额为16(100-600*14%)万元,实际使用50万元;

2007年计税工资为800万元,新准则要求不再计提职工福利费,全年实际使用福利费80万元。税法上税前可扣除的金额=800×14%=112(万元)

截至2007年12月31日,会计上职工福利费账户余额为20万元(80+100-30-50-80)。

为进一步说明2008年的职工福利费后续处理,假设该企业2008年实际使用福利费120万元。2008年的工资总额为900万元。

2007年企业税前可扣除的金额为800×14%=112(万元)。企业在填报纳税申报表时,不再《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通知》(国税发[2006]56号)附件《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及填表说明:附表十二《工资薪金和工会经费等三项经费明细表》填报说明中第三条第三款:“第3列第1~5行,填报纳税人计提的职工福利费”中填列;企业应在附表五《纳税调整减少项目明细表》中第17行中纳税调减112万元。

2008年初税法上确认的“应付福利费”的余额为:(500+600+800)×14%-30-50-80=106(万元),不同于会计上的“应付福利费”账面余额20万元。

2008年税法上应确认的计入成本费用中职工福利费为14万元(120-106),而会计上进入成本费用中职工福利费为100万元(120-20)。

2008年末,企业会计账上应付职工福利费为0元,另外直接在成本费用中列支的职工福利费为100万元(120-20),应做纳税调增86万元(100-14)。

据统计,截至2006年末, A股上市公司应付福利费余额合计为212亿元,比2005年末的203亿元增加9亿元。应付福利费为借方余额(红字余额,表示实际支出多于提取的福利费)的仅有七家公司,合计758万元;另有49家公司余额为零。

可见,上市公司施行新会计准则体系后,对未来业绩的负面影响却是微乎其微的。

职工福利费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职工福利费;余额处理;解读

一、税务规定

一是2008年以前执行的福利费标准:《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137号)第六条第三款:“纳税人的职工福利费,按照计税工资总额的14%计算扣除。

二是2008年以后执行的福利费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第四十条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

三是福利费余额新旧衔接:国税函[2008]264号《关于做好2007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补充通知》第三条关于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问题规定:2007年度的企业职工福利费,仍按计税工资总额的14%计算扣除,未实际使用的部分,应累计计入职工福利费余额。2008年及以后年度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先冲减以前年度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不足部分按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扣除。企业以前年度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已在税前扣除,属于职工权益,如果改变用途的,应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

二、会计规定

一是根据《关于实施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企[2007]48号)等相关文件规定,对于应付福利费余额处理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途径:

第一种,2007年企业不再按照工资总额14%计提职工福利费,2007年已经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应当予以冲回。

第二种,截至2006年12月31日的应付福利费账面余额:(一)余额为赤字的,转入2007年年初未分配利润,由此造成年初未分配利润出现负数的,依次以任意公积金和法定公积金弥补,仍不足弥补的,以2007年及以后年度实现的净利润弥补。(二)余额为结余的,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待结余使用完毕后,再按照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执行。

二是根据财政部下发的《关于企业新旧财务制度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企[2008]34号,企业将不再执行《关于实施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企[2007]48号)如下规定:“截至2006年12月31日,应付福利费账面为结余的,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待结余使用完毕后,再按照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执行”。而按照[2008]34号新规定:《企业财务通则》施行以前提取的应付福利费有结余的,符合规定的企业缴费应当先从应付福利费中列支。也就是说:先用补充养老保险冲抵以前结余的应付福利费,不再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待结余使用完毕后,再按照《企业财务通则》执行。

三是对于上市公司以前年度的应付福利费余额在首次执行日的会计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8 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有关规定,首次执行日企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应当全部转入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首次执行日后第一个会计期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9 号――职工薪酬》规定,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职工福利计划确认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该项金额与原转入的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之间的差额调整管理费用。

三、财税差异协调

会计与税法对同一涉税事项规定有差异时,企业在企业所得税汇算中的原则。根据《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137号)第九条:“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其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同国家有关税收的规定有抵触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纳税。” 和《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二十条:“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和会计核算软件,应当报送税务机关备案。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抵触的,依照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应纳税款、代扣代缴和代收代缴税款。”规定可知:税法与会计法规有差异时有如下三个处理原则:

第一,税法和会计都有规定的,在纳税问题上会计服从税法,但是不必改变会计记录。即常说的“调表不调账”原则。

第二,只要会计处理同税务规定不一致,就必须调整。

第三,如果税务没有规定,而会计有规定的,会计规定构成税法的组成部分。

四、实务处理

实务中,有些企业在2008年以前是按照工资总额提取14%福利费,但是年终汇算清缴时将超过计税工资的部分做了纳税调增。有企业认为,2008年1月1日应付福利费余额中属于以前提取但是又做了调增处理的这部分,不应包括在上述文件规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

但笔者认为:国税函[2008]264号解决的是按照税法核算形成余额的问题,而对于实际工作中,有些企业在2008年以前是按照工资总额提取14%福利费,但是年终汇算清缴时将超过计税工资的部分做了纳税调增。有企业认为,2008年1月1日应付福利费余额中属于以前提取但是又做了调增处理的这部分,不应包括在上述文件规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等问题,应当按照国税函[2008]264号的规定,转化为税务核算处理,对于“应付福利费”余额中属于以前提取但是又做了调增处理的部分,不能简单地认为这部分不应包括在上述文件规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中,而是应当根据最后计算出来的税法上的结余来处理,而不论会计上是如何计提的。换句话说,在2008年以前,实际会计处理上是按照工资总额计提的,汇算清缴的时候做了纳税调增,那么税务上就没有欠账了,税务上允许税前扣除的多少就需要与实际支出的相比。如果是允许扣除的多于实际支出的,则形成了结余,这个结余不是会计核算账户中“应付福利费”账户里的金额,而是作为2008年以后税务上职工福利费支出首先使用的金额。

五、案例解析

兴达公司是2005年新成立的企业。企业实行计税工资的税前扣除方式。相关数据如下:

2005年计税工资500万元,会计上实际计提福利费80万元,纳税调增金额为10万元(80-500×14%);而实际使用了30万元;

2006年计税工资600万元,会计上实际计提福利费100万元,纳税调增金额为16(100-600×14%)万元;实际使用50万元;

2007年计税工资为800万元,新准则要求不再计提职工福利费,全年实际使用福利费80万元。税法上税前可扣除的金额=800×14%=112(万元)

截止2007年12月31日,会计上职工福利费账户余额为20万元(80+100-30-50-80)。

为进一步说明2008年的职工福利费后续处理,假设该企业2008年实际使用福利费120万元。2008年的工资总额为900万元。

2007年企业税前可扣除的金额为800×14%=112万元。企业在填报纳税申报表时,不在《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通知》(国税发[2006]56号)附件《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及填表说明:附表十二《工资薪金和工会经费等三项经费明细表》填报说明中第三条第三款:“第3列第1-5行,填报纳税人计提的职工福利费。”中填列;企业应在附表五《纳税调整减少项目明细表》中第17行中纳税调减112万元。

2008年初税法上确认的“应付福利费”的余额为:(500+600+800)×14%-30-50-80=106(万元),不同于会计上的“应付福利费”账面余额20万元。

2008年税法上应确认的计入成本费用中职工福利费为14万元(120-106),而会计上进入成本费用中职工福利费为100万元(120-20)。

2008年末,企业会计账上应付职工福利费为0万元,另外直接在成本费用中列支的职工福利费为100万元(120-20),应做纳税调增86万元(100-14)。

【参考文献】

[1] 《企业会计准则(2006)》.

[2]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

[3] 《关于企业新旧财务制度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企[2008]34号).

职工福利费范文第9篇

应付福利费是指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提取,准备用于职工福利方面的资金。随着工资的逐步市场化和社会保障的发展,企业开办医院等福利部门的现象已经不多,又由于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以下简称“《通则》”)规定,企业应当依法为职工支付的各种社会保险,所需费用直接作为成本(费用)列支,所以,应付福利费的正常开支与过去相比有所减少;但随着企业的成长,职工收入水平也逐年上升,应付福利费的计提数却逐年增加。鉴于以上原因,许多企业应付福利费出现了大量结余。再由于按规定提取的福利费可在税前扣除,使尚未成为企业真正费用的应付福利费结余,也能够起到抵税作用,因此应付福利费结余实质上成了企业免费使用的一项资金来源。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应付福利费作为企业对职工的负债,与企业利润、股东回报没有直接关系,因此应付福利费的不合理、不公平、不合规使用往往得不到有效监控。此外,企业从应付福利费支付给职工的一些应税收入(个人所得税),由于比较隐蔽、容易忽视,给税务部门的稽查工作也带来了一定困难。在此背景下,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曾经为广大财会专业人士熟知的“按工资总额的14%计提福利费”的共识已成为历史。

取消应付福利费的计提,职工福利性质费用据实列支,不再允许有余额,其实质是国家、股东、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得到重新分配。由于职工福利性质费用支用的越多,可在国家与股东之间分配的利益就越少,所以需要一定的配套政策,规范职工福利性质费用支用范围。从《通则》规定来看,对于惠及全部或部分职工的一些福利性费用,如职工旅游费、节日慰问费等,由于是用于职工个人。所以也是禁止企业承担的。《通则》这么规定,主要是出于杜绝公款私用、的现象,避免因个别人不当行为危及企业、国家和股东利益,而不是真正降低职工收入水平。企业可以通过适当提高职工工资水平的方式,将暗补变为明补,这样既可以提高职工收入分配的透明度,减少个别职工不当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又可以使职工的整体收入水平不至于减少,使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至于下降。

二、执行新会计准则后原应付福利费余额的会计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有关规定,上市公司首次执行日企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应当全部转入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首次执行日后第一个会计期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规定,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职工福利计划确认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该项金额与原转入的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之间的差额调整管理费用。

除上市公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首次执行会计准则》执行以外,财政部于2007年3月20日的《关于实施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企[2007]48号)规定: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实施后,企业不再按照工资总额14%计提职工福利费,2007年已经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应当予以冲回。该通知还规定了应付福利费余额的相关内容处理规定,即截至2006年12月31日,应付福利费账面余额(不含外商投资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职工福利及奖励基金余额)区别情况处理:(1)余额为赤字的,转入2007年年初未分配利润,由此造成年初未分配利润负数的,依次以任意盈余公积和法定盈余公积弥补;仍不足弥补的,以2007年及以后年度实现的净利润弥补。(2)余额为结余的,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待结余使用完毕后,再执行新《通则》。即原来开支的职工福利费项目,先核销应付福利费,待其归零后,再直接列支成本(费用)。企业实行公司制改建或者产权转让时,结余应当转增资本公积。

对企业而言,应付福利费结余是历年积累起来的企业职工合法的权益,如果将该结余一次性转入企业当期利润,其实质是将企业对职工的负债转为国家和企业所有者的权益,国家得到了税收收入,股东增加了对企业的权益,职工的权益却减少了;并且在同等条件下,应付福利费无结余的企业职工相对有结余企业的职工享受到了更多的权益,有违公平原则。所以会计准则和财务通则都给了企业一个缓冲期,企业可以在此期间将以前年度结余的应付福利费使用完,从而尽量避免前述规定带来的负面效应。

三、执行新企业所得税法后原应付福利费余额的税务处理

根据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40条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做好2007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8]264号)对过渡期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相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明确。文件规定,2007年度的企业职工福利费仍按计税工资总额的14%计算扣除,未实际使用的部分应累计计和职工福利费余额。2008年及以后年度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先冲减以前年度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不足部分按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扣除。企业以前年度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已在税前扣除,属于职工权益,如果改变用途的,应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

[例]某企业2006年末应付福利费贷方余额80万元,结转到了2007年。假设该企业2007年计税工资总额为1000万元,实际发生的职工福利为100万元,因2007年《企业财务通则》实施后,不再允许计提职工福利费,该企业当年发生的100万元职工福利费,应当先冲销2006年结转的80万元的余额,待其归零后,再将20万元直接列支成本(费用),2007年末“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的账面价值为零。

但根据国税函[2008]264号文件规定,2007年该企业虽然实际发生职工福利费支出100万元,但该企业2007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时税前扣除额为140万元(1000×14%),当年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120万元,2007年末“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的计税基础为120万元(80万+140万-100万),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的差额120万元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假设该企业2008年工资薪金总额为1000万元,实际发生的职工福利费180万元按照会计处理全部计入成本费用。根据国税函[2008]264号文件规定,2008年实际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先冲减以前年度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120万元,因冲减后的金额60万元小于当年的税前抵扣限额140万元(1000万×14%),故当年税前抵扣的金额应为60万元,当年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和转回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均为120万元。

四、新通则实施后职工福利费用管理的加强

企业应当遵循“合法、合规、合理”原则,对实际支付的各种职工福利费用进行梳理,按照法律法规及国家有关规定,拟定相关费用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职工福利费用的具体项目、文件依据、具体标准、实施对象和方式、审批权限等,经职工(代表)大会和投资者审议通过后,严格按制度执行,据实列支相关费用。企业应当严格区分工资、职工福利和工会经费,项目间不得相互挤占或任意转换。如果企业有成文的福利计划,并通过《员工手册》等方式传达到各相关员工,则可以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和实际情况,合理预计当期职工福利费,即企业也可以先提后用。当期实际发生金额大于预计金额的,应当补提职工福利费:当期实际发生金额小于预计金额的,应当冲回多提的职工福利费。企业提取的职工福利费在会计年度中间允许存在账面余额,但在会计年度终了经调整后应该没有余额。

参考国家现行财务与会计的相关规定,企业职工福利费的使用范围主要有以下方面:(1)职工困难补助费;(2)职工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的医药费,本单位医疗部门的全体医务工作人员工资和医务经费,职工因工负伤就医路费等;(3)本单位职工食堂、浴室工作人员的工资和食堂炊事用具的购买、修理费用等;(4)本单位托儿所、幼儿园工作人员的工资、费用,以及托儿所、幼儿园设备的购置和修理等费用;(5)职工个人福利补贴,是指为解决职工某些带有特殊性的生活困难,由企业以货币形式提供给个人的一种补充收入;(6)按照国家规定由职工福利费开支的其他支出。

职工福利费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企业;职工福利费;财税

2009年11月12日,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财企〔2009〕242 号),从加强企业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维护正常收入分配秩序出发,对企业职工福利费的范围及账务处理等作了进一步明确。但是早在2009年1月4日,国家税务总局就在《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对企业职工福利费的税务处理进行了明确规范。财务和税务对企业职工福利费的处理存在哪些差异?笔者对财企〔2009〕242号文和国税函〔2009〕3号文进行了对比分析,归纳出以下几点差异,供读者参考。

一、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和通信补贴的财税处理差异分析

财企〔2009〕242号文规定企业职工福利费核算范围要比国税函〔2009〕3号文规定的范围宽广。财企〔2009〕242号文规定:职工疗养费用、未办职工食堂统一供应午餐支出、集体宿舍设备、设施折旧、维修保养费用以及集体宿舍工作人员的工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务费等人工费用、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应在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职工福利费科目核算,而国税函〔2009〕3号文所列举的职工福利费核算内容未包括以上内容。关于企业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利,财企〔2009〕242号文规定:企业提供的交通、住房、通信待遇,已经实行货币化改革的,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通信补贴,应当纳入职工工资总额,不再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尚未实行货币化改革的,企业发生的相关支出作为职工福利费管理,但根据国家有关企业住房制度改革政策的统一规定,不得再为职工购建住房。目前众多专家学者认为财企〔2009〕242号文把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信待遇,已经实行货币化改革的,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通信补贴,应当纳入职工工资总额,计征个人所得税。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是错误的,虽然财企〔2009〕242号文把企业职工交通、住房、通信补贴计入职工工资总额,但是国税函〔2009〕3号文第三条第二小条明文规定企业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利属于职工福利费范畴。根据财企〔2009〕242号文同时规定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纳税。既然国税函〔2009〕3 号文规定上述补贴属于职工福利费范畴,那么上述补贴就不应该再计入职工工资总额计征个人所得税。例如一家上市公司为 100 名管理人员每人按月发放1400元的交通、通信补贴,该公司管理人员每月工资5000元,则相关的会计分录为:

1.计提工资福利费时,应借记“管理费用—工资”,贷记“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工资”,金额640000元。

2.发放工资补贴,应借记“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工资”,贷记“银行存款”,金额640000元。年终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应把每人每月1400元的交通、通信补贴计140000元从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工资科目中剔除,算入应付职工福利费使用额度,同时企业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要剔除每月1400元的交通、通信补贴。

二、企业为职工发放的节日补助的财税处理差异分析

目前众多企业在节假日给员工发放各项补助,包括购物券、物品、现金等补助,财企〔2009〕242号文对此做出明确规定,即企业给职工发放的节日补助、未统一供餐而按月发放的午餐费补贴,应当纳入工资总额管理。而国税函〔2009〕3号文第三条第二小条明文规定企业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利属于职工福利费范畴。企业给职工发放的节假日各项补助应该属于国税函〔2009〕3号文规定的生活上的补助,另外从财企〔2009〕242号文第五项规定中看出财政部在同一文中对职工补助的财务处理存在自相矛盾,财企〔2009〕242号文第五项规定:企业职工福利一般应以货币形式为主。国家出资的电信、电力、交通、热力、供水、燃气等企业,将本企业产品和服务作为职工福利的,应当按商业化原则实行公平交易,不得直接供职工及其亲属免费或者低价使用。从中可以看出财企〔2009〕242号文是认可企业给予职工各项实物补助作为福利费处理的,退一步想,连日常生活的各项补助都认可是福利费,更何况是节假日呢?因此,笔者认为企业在节假日给员工发放各项补助,包括购物券、物品、现金等补助,应采取国税函〔2009〕3号文规定做福利费处理。

三、企业职工福利费核算规定上的差异分析

国税函〔2009〕3号文对福利费核算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该单独设置账册,进行准确核算。没有单独设置账册准确核算的,税务机关应责令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税务机关可对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进行合理的核定。财企〔2009〕242号文对福利费核算规定要比国税函〔2009〕3号详细得多,包括制度健全、标准合理、管理科学、核算规范、准确披露等。

四、结束语

本文根据自身经营,结合具体情况论述了企业职工福利费财税处理的差异问题,希望此文可以为有需要的企业提供一点帮助,也可以促进自身工作的进步,文中不妥之处,还望指出。

参考文献:

[1]娄根杰:浅谈职工福利费财税差异对企业的影响[期刊论文]-商情2009(14).

[2]徐贵明 崔群利:关于企业职工福利费财务制度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电子商务2010(9).

上一篇:职工之家范文 下一篇:职工书屋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