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晋级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9 04:06:49

职称晋级论文

职称晋级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专业技术岗位 职称晋级

事业单位是我国各类人才的主要集中地,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领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阵地。逐步完善事业单位各项人事制度,对建设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体系中,对各专业技术岗位的任职条件做了明确规定,并将相应指标进行量化,通过职称晋级评审程序,对专业技术人才进行职称晋级评审。事业单位应通过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体系的不断完善,实现专业技术岗位职称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优秀人才成长,为事业单位更好、更快地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构建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体系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事业单位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和地区间竞争的关键因素。建立健全科学化、合理化的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体系,对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的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逐步完善的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体系,在激发专业技术人才潜能的同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既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又为建立吸引、培养、使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新政策、新制度的出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事业单位顺利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入实施人才战略的迫切需要。

2.有利于组织与个人实现“双赢”目的

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息息相关的,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构成比例越高,越有利于提升事业单位的科研工作水平。通过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体系的构建,将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目标与专业技术人才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相结合,从科研论文的发表,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奖项的获得等多方面对专业技术人才提出目标和要求,使得专业技术人才自身得到发展的同时,也顺利实现了组织目标,促进了事业单位更好、更快地长期发展,实现双方共赢的目的。

二、目前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各岗位任职条件的制定未与激励机制相结合

目前许多事业单位都有一套专业技术岗位职称管理办法,但各专业技术岗位的任职条件的制定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发展性,只是简单地对任职年限、情况提出了要求,未全面考虑专业技术人才各方面的需要,以及有关的人才激励因素,从而未充分调动起专业技术人才在科学研究工作领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任职条件的制定既忽略了将专业技术人才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与单位发展目标相结合的重要性,也忽视了科研项目的申报、科技奖项的获得对事业单位长期发展的重要性,在不利于事业单位长期发展的同时,也制约了优秀人才的全方面发展。同时,对于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的成功晋级,有些事业单位未予以进行有效的薪酬激励政策,只是按照相关工资制度要求兑现岗位工资,激励幅度较小,达不到应有的激励效果。

2.专业技术岗位职称评审未与考核机制相结合

许多事业单位在进行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评审工作时,将各专业技术岗位任职条件作为评审的唯一依据,只要符合相应的岗位任职条件,便予以评审通过。这种评审方法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科研工作业绩与能力,却不能对专业技术人才在任职岗位中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进而影响了事业单位选拔高素质、高水平、全面发展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三、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体系的构建原则

1.实施激励,满足需要,激发潜能

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体系的构建应以满足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为基础,结合薪酬激励、公平激励、目标激励、沟通激励、认可激励等激励机制,使专业技术人才找到积极向上的动力、激发科学研究的潜能、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在专业技术人才个人职业生涯得到发展的同时,又能实现事业单位的组织发展目标,实现组织与个人双赢的目的。

(1)结合薪酬激励,建立完善的职称晋级薪酬体系。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之后,才能考虑高层次的需求。薪酬则是满足低层次需求的保障条件。在专业技术人才职称顺利晋级的同时,不仅要依据相关工资规定兑现专业技术岗位工资,还应根据专业技术人才论文的发表情况、科研项目的申报情况、科研奖项的取得情况等给予相应的绩效奖励,逐步完善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的绩效奖励制度,有效激发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向上的原动力。

(2)结合公平激励,构建公平的职称晋级环境。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人都有公平需要,公平感对员工的激励十分重要。因此事业单位应制定具体的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制度,从制度上规范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的程序,遵循“程序透明、机会平等,评审公开”的原则,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公平、公开、公正的职称晋级环境,防止通过各种非正当途径开展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工作,充分满足专业技术人才心理上的公平感。

(3)结合目标激励,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双赢。组织的发展目标对于员工的生存有着直接的影响。当一个组织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时,员工的生存压力就会明显增加,组织的发展目标是凝聚人心、激发士气的重要因素。因此,事业单位应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及各阶段的发展目标,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以此为基础制定各专业技术岗位的任职条件,对科研的期刊级别、科研项目获批的级别及资金额度、科研奖项获得的级别等内容逐步细化,以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为阶梯,为专业技术人才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使其切实感受到组织的发展前景以及自己的发展道路,为他们提供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激励他们更好地为个人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奋斗。

(4)结合沟通激励,营造和谐的科研团队工作氛围。有效的沟通可以使成员间相互理解,创造和谐良好的工作环境。组织要营造充分沟通、信息知识共享的文化环境,通过沟通消除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冲突,从而促进组织形成和谐的关系。各专业技术岗位任职条件中应对专业技术人才在科研项目、科研课题、科研论文等方面均提出要求,科研项目、科研课题的完成需要团队合作,仅一人之力是无法胜任的,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体系的构建则应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提供进行团队合作的机会与环境,进而达到沟通激励的目的,使事业单位形成和谐的科研团队工作氛围,为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奠定环境基础。

(5)结合认可激励,加大对人才的表彰力度。受人重视、得到赏识、获得肯定的愿望是一个人最强大、最原始的动力之一。组织应把荣誉视为一种压力诱因,促使员工产生更大、更稳定的荣誉感,进而产生内部压力,主动提出高目标,出现向上行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任职条件中,应对中高级职称岗位任职条件提出科研奖项或发明专利的要求,使专业技术人才在实现个人职称晋级的同时,得到相应的认可激励。组织对于专业技术人才所获得各项荣誉应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表彰力度,如口头表扬、颁发奖章、内部刊物表扬等,在精神上激励他们更加主动地从事科研工作,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对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2.全面考核,择优选拔,优化队伍

专业技术人才是各事业单位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专业技术人才应具备全方面的科研工作素质,而不仅仅只是达到了的要求、项目申报的目标等,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全方位的考察也应作为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的评审依据。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晋级工作始终坚持“择优选拔”的原则,逐步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提升事业单位的科研能力,为实现组织目标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目前各事业单位都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本单位的绩效考核机制,每半年或全年都会对全体员工进行绩效考核,考核涉及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三个方面。为使专业技术岗位职称晋级评审工作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全面化,在对专业技术人才职称晋级岗位的任职条件进行考察的同时,也应与单位的绩效考核机制相结合,将专业技术人才的绩效考核结果一并作为评审依据,对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综合评定,为事业单位选拔出高素质、高水平、全面发展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瑞增.激励要讲方法[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俞文钊.现代激励理论与应用[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余兴安.激励的理论与制度创新[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

[4]孙新波,樊治平,秦尔东.知识员工激励理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5]拉丰.激励理论的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职称晋级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这一硬杠杆多年来始终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门槛标签。而此次文件的无疑将基层医生从“临床和科研,二者难以兼顾”的水深火热中拯救了出来。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规则改变后,新的秩序该何时形成。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向《中国医院院长》表示,每名主任医师都应该是响当当的优秀医生,又何必需要降低要求。

为此,《中国医院院长》特邀陕西省山阳县卫生局副局长徐毓才、浙江省苍南县人民医院院长郭廷建、北京市延庆县医院院长张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原呼吸科主任何权瀛分享真知灼见。

徐毓才:为外语、论文不做“硬性”规定点赞

长期以来,我国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都把外语、论文和科研能力作为硬性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研能力的提升。实际上,一篇具有创新性的科技成果或学术论文确实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专业学术水平,而对于及时掌握国外的新技术进展,外语水平同样很有必要。

然而,“聪明”的中国人总是比较喜欢把好的政策引入“邪”道。在职称外语考试中,替考、诞生了;在职称论文撰写、发表方面,也构建起了一整套、的产业链条。如此这般,愣是把一个好端端的制度糟蹋得面目全非。

在基层,除了这些怪现象之外,还有一件更加令人难堪的事情,就是对于基层医务人员,外语、论文等的实践意义不大。一方面指实际用处不大,另一方面则是指,相比能够体现实际工作能力、临床业务水平的工作数量、质量和服务对象满意度来讲,这些能力确实就显得不太必要或重要。由此,这些硬性规定一直遭到基层医务人员的反感与抵触。同时,它们极大地制约了基层医务人员的职称晋升,也将基层医疗服务的重点导向不注重医疗服务而偏爱写论文、考外语的“邪路”上去。因此,总理曾直言,医生职称晋升不要搞“花架子”。

如今,《意见》提出,基层医护人员的职称晋升不再将外语和论文、科研要求做硬性规定,很显然这是一个顺应“民”意的好政策,对于引导医生回归临床意义重大。更令人高兴的是,《意见》所讲的“基层”不但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等传统意义上的“基层”范围,还将县级医院、县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囊括在内,其中既包括了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还圈入了民营医疗机构。

在普天欢呼雀跃的同时,《意见》也难免显露出几点遗憾。其一,也许是出于稳定基层医务人员队伍的考虑,提出“对取得基层卫生专业高级职称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原则上应限定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聘任,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上级医疗卫生机构流动时,应取得全省(区、市)统一的卫生高级职称”。其二,仍然没有放开倍受业内诟病的继续教育学分。

郭廷建:理想丰满而现实骨感

有关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的基层评审文件,业界是一片叫好之声。然而,从基层实际出发,此次文件的仍然是各有利弊。

诚然,随着医改的稳步推进,尤其是分级诊疗的实施,基层医疗机构在未来将会面临着越来越艰巨的诊疗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将业务量作为主要的评判标准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注重基层医生的实绩、让基层医生回归临床,有助于增强群众对于基层医疗服务的信任感。

但是,无论是二级、三级医院还是县级医疗机构,只有医教研三方面并重共进,才能提升医院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从医院发展角度来看,科研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基层医院发展不平衡,此时放宽职称晋升门槛反而不利于基层医院的全面协调发展。就另一方面而言,此次政策的出台或显操之过急,应当设定一个过渡期,稳步推进。再者,基层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导致业绩信息采集不全,难以保证通过合理的方式实现公正、透明评审。

在国家颁布《意见》的同时,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同步出台了《关于深化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从2015年起,将县(市、区)及以下医疗卫生单位的卫生正、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权下放至各设区市。评审权限下放后,实行“哪里评审哪里发证”的流程,这意味着卫生高级专业人员的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由单位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根据高级岗位空缺数,实行人员申报竞聘,经单位全面考核后按一定比例差额,择优推荐评审;对于通过评审并取得任职资格证书的人员,由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在空缺岗位内择优聘任,并享受相应待遇,实现评价与使用统一。如此一来,基层医疗机构的压力无疑就更重了。

而就在这一系列政策出台之前,为了打破实际存在的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和评聘不分的现象,苍南县人民医院已经采用了评聘分离的方式。简单地说,对于经过省或市级统一筛选后的人员,医院会再次在技术、科研等方面设置相应条件,按照岗位对照指标进行面试,并打出分数;在此之后,由有关专业委员会人员进行投票,其中约1/10人员会落选;对于这部分落选人员,医院会在下一年度根据工作改进情况对未聘人员实行重新考试、投票再聘任。当然,院内职称评定对于论文必然有着相应的要求。此次国家卫生计生委文件的出台,将会给院内职称评审带来怎样的变化,或许还有待考量。

张莉:探索基层评审“新路子”

《意见》提出,不再将职称外语作为申报的硬性指标;对论文、科研要求不做硬性规定,评审标准更侧重于基层医生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引导医生回归临床。它明确了基层卫生职称评审工作的方向并探索了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新路子”,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职称评定对论文、外语要求的硬性规定,迫使不少基层医务人员忙着写论文、考外语,本欲以科研促进临床创新,实际情况却是产出的研究成果与临床工作严重脱节,同时造成医务人员整体临床能力的停滞不前。第四军医大学教授吴昌归就曾指出,根据多年参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经验,县级及县级以下医务人员的主要责任应在于临床服务,并非所有医生都要掌握外语,取消外语考试可以让基层医疗机构中许多技术水平高、服务态度好的医务人员有机会评上职称,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基层的卫生服务水平。《意见》一出,各地已经根据实际情况相应作出职称评审的改革方案,对于广大基层医务人员来说,可谓迎来了职称评审改革的曙光。

首先,《意见》与深化医改密切相关。《意见》强调,要为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和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提供人才支持。根据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国家分级诊疗的要求,三级医院主要承担疑难、复杂、危重疾病的诊疗;二级医院承担一般疑难、复杂疾病和常见多发病的诊疗;一级医院承担一般常见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诊疗和患者管理服务。《意见》强调对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评审标准有所区别,重点加强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和康复等任务,以及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的考核评价,实现“干什么评什么”,避免职称评审与实际工作出现“两张皮”的现象。这有利于明确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工作范围和主要职责,有利于深化分级诊疗。

其次,《意见》引导基层医生回归临床。事实上,很多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很高,论文却成了阻碍职称晋升的一项难题,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如果县级以下医院的医生手术没做好,患者的问题没解决,只是论文写得不错,职称便成了“花架子”。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能力水平的提高除了理论知识不断充实外,更多的是需要临床实践经验的多年积累。因此,取消英语、论文作为申报职称的硬杠杠,将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专题报告、病案分析资料、工作总结、医疗卫生新技术推广使用报告等作为评审标准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医德医风考核,引导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突出工作业绩上多下功夫,才能使基层医务人员真正回归临床,切实服务临床。

此外,考虑到地区差异,各地在落实《意见》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稳步推行,逐步完善评审标准,合理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法,保证评审结果的公平性、客观性。

何权瀛:尽快回归基层医生晋升本位

《意见》指出,不再将发表医学论文和外语考试成绩列为基层医生晋升的必备考核项目。应当说,这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深入了解国情和广大基层医生意愿后作出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明智决策。

目前,我国约有100万基层医生。他们主要工作在农村县乡以及城市社区医疗单位,是我国医疗卫生保健领域的重要方面军。他们担负着光荣艰巨的医疗任务,具体包括以下几项:第一,身处医疗工作的第一线,承担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治疗工作。第二,作为各种疑难病、危重病诊治的初筛者和转诊者,绝大多数患者初诊都在基层医疗单位,基层医生是群众健康的“守门人”,他们起着重要的初筛作用。第三,基层医生承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大量慢性病的康复、教育、管理工作。第四,基层医生身兼预防、保健工作重担,包括接种各种疫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宣传普及医学科学知识等。第五,基层医生还肩负众多应急医疗工作,例如地震、水灾等灾难急救。因此,要求基层医生是身兼数职的多面手,甚至是优秀的全科医生。

大概从20年前开始,中国基层医生的晋级要求中除考核医疗工作外不仅增加了一些原本不应该被纳入的项目,包括在所谓的“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参与编写、出版医学专著,外语(英文)考试成绩等,并将它们作为必备的硬性指标纳入晋升考核项目,即不达标者不能晋升。上述规定在执行过程中不能说一无是处,但总体而言是“弊大于利”,起到了恶劣的负面作用。

具体说来,首先,在中国医生的晋升对于医生本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常被认为是人生事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同时会影响到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家庭幸福等切身利益,因而深受普遍重视。为了能够按时晋升,基层医生往往不遗余力,千方百计地开展科研工作,即使本医疗机构不具有相应科研条件,也要硬着头皮搞科研,成文后再想方设法在学术期刊发表。这样势必会耗费医生的大量精力,无形中侵占大量的宝贵时间,从而影响日常医疗工作,甚至出现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培养出一批整天热衷于撰写论文而轻视临床的医生。众所周知,我国基层医生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做好各项医疗工作,如果这样不顾客观条件而硬性规定基层医生晋级必须,势必会冲击并干扰正常的医疗工作。

另一方面,由于绝大多数基层医疗单位并不具备正规的科研条件,基层医生通常也缺乏规范的专业科研训练,只是为了晋级而硬着头皮东抄西摘、拼凑文章,即使勉强完成了一些医学研究工作、发表了几篇论文,多半也属于重复性且毫无新意的工作。了,但无人问津,无疑造成大量的人力、财力浪费。更为恶劣的是,少数人采取剽窃、抄袭、假造数据,严重败坏了医学研究的风气,毒害了基层医生的灵魂。

正因为医疗领域内有这样的需求,还引发国内出现了一系列不良现象,诸如杂志越办越多,甚至出现不少山寨版的中华牌杂志。只要作者愿意支付发表费,杂志就会,无人顾及发表后的文章是否有人看、是否具备科学价值,进而诞生出一批名存实亡的传播媒体。更有甚者,雇用职业论文替他们“撰写”论文和,在社会上形成了论文的生产线和产业链,影响十分恶劣。

《意见》后,有一部分人虽然承认现行的基层医生晋升办法中确实存在许多弊端,但他们仍对现有晋升指标取消后该如何来实现公平公正的考核存有疑虑。其实,解放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层医生的晋级条件中并没有包括和外语考试两项,依旧有条不紊地推进。现在看来,只要能抓住临床医疗工作这一根本环节,全面客观考核医生并不困难。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基层医生进行全面、科学、公开、公正考核。第一,单位时间内(如1年)完成的各项医疗工作数量,例如门诊工作量、病房收治患者数量;第二,医疗工作中诊治的疑难患者数量,抢救危重患者的成功率;第三,医学理论水平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第四,是否发生重大医疗差错事故;第五,患者的投诉和表扬;第六,背对背的同行评议等。

职称晋级论文范文第3篇

“晋升上的高枕无忧,很多也不怎么努力了;中年教师名额少,没机会、没希望;年轻老师职称低、待遇差。”近日,济南某县区一中学教师蒋振告诉记者,自己20多年以来一直在一线教学,学生喜欢,成绩也不错,平时都是满工作量甚至超工作量,“但就是因为各种证书少、加分因素少,到退休也没晋升到高级职称!”

“不评不甘心,参评特累心,落评更灰心!”在山东采访调查时,不少中小学教师告诉中国教育报记者,职称评聘“评一次,打击一次”,似乎已经成了中小学老师心里“永远的痛”。

“教得再好,学生再喜欢,也不一定能评上职称”

“最糟心的是工作11年,还是拿最低档工资。”威海一名中学教师徐宏告诉记者,自己的工作越来越缺乏动力,“因为教师职称评聘不能体现实际教育教学水平,你教得再好,学生再喜欢,也不一定能评上职称。”

好多年评不上职称,相应的职称工资10年未涨,老师工作积极性受挫。“不仅对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没有激励作用,反而更闹心。”徐宏说。

“问题是学校多年来根本就没有高级职称的晋级名额,七八年只给了一个指标,比上个世纪70年代买自行车还难,无论你如何努力,也不可能有机会。”济南一位中学教师王明说。

职称评聘具体过程也有不少问题。李强2003年晋升到中学二级教师,满5年后,他年年参加晋级,但晋级标准年年变,如今七八年又过去了,还是没晋升上中学一级教师。“晋升上高级职称的教师一般都在领导岗位,一线教师很少。”李强告诉记者。

程平工作近20年,成绩突出,就是晋升不上一级教师。“因为每次晋级标准都在变,量身定做、名额分配,人为因素多,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程平说,“精力放在晋级上,哪还有心教学啊!不仅如此,还人为增加了教师之间不合理竞争的内耗,说起来是笑话,传出去丢人。”

“明明我的分数够了,却有人故意为难,把该得的等级分数降一个档次,少加了3分,最终让我少了零点几分,没评上职称!”杨青很郁闷,因为她觉得“这其中有个别人暗箱操作,不仅没有激励作用,反而让人怨气冲天,影响教学”。

“当前教师职称评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名额太少,特别是高级教师名额更少,几乎到不了小学段。”淄博一名小学教师林岳认为,“个别教师甚至快要退休了,连一级职称都不是,为教育奋斗一生,打击不小。”

淄博一位中学教师告诉记者,学校700多个老师,高级名额一年也就一个,中级名额2到3个,排队等高级的有300多人,等中级的100多人,“几乎看不到希望。”

“职称上去了,教学水平下来了,人也不教学了”

评不上职称的难受,评上的又怎么样呢?

“不少评上高级职称的‘老’教师,既不愿意多承担教学任务,也不愿意损失一分钱的收入,而且把这一切都视作理所应当,因为他们是‘高级教师’。”泰安一名中学教师王康说,“职称上去了,教学水平下来了,人也不在教学一线了。”

“教师职称与工资待遇紧密挂钩,聘上职称,万事大吉,脱离一线,或者找个清闲处,反正不影响工资待遇。”程平说,“高级职称教师很多都不教课了,工资又不少拿,只有晋不上级的,还在一线苦熬。”

“职称评聘已‘异化’成学校领导管理教师的一个重要手段。”淄博一位教师孙明说,“比如,班主任劳累又费心,待遇比较低,很多人不愿干。领导便会在职称评聘中将班主任任职年限列为‘硬杠杠’。”

事实上,很多老师并不认同这种做法。“职称是对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反映,是其成就的等级称号。”王明说,“担任过班主任可以在同等得分的情况下优先考虑,但不能作为决定性因素、限制性因素。反之,就会出现只是有过班主任经历但工作上并无建树,反而比获得过省市优质课、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的学科教师得分更高、机会更多的问题。”

职称评聘的具体要求围着荣誉、论文等“指挥棒”转,脱离教学实际,也是一个问题。“能得到高级荣誉的一般是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一线教师勤勤恳恳工作多年,也不一定能获得个小小的区级荣誉。”孙明说,“此外,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还要求发论文,绝大多数老师只有花钱、托关系了,实际教育教学水平倒在其次了。”

“既要考虑职称作用,也要注重工作实绩”

职称评聘分离、待遇不能及时兑现,职称与工资待遇紧密挂钩,再加上难以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也为不少中小学教师所诟病。

“实行职称评聘分离后,即使评上了职称,依然是‘空头支票’,涨工资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济南市一名小学教师告诉记者。

2005年至2008年,山东中部地区某县试行职称评聘分开,3000多名教师取得了中高级职称资格。2009年职称制度改革后,该县又实行了职称评聘合一政策,但到目前仍有300多名取得中高级职称资格的教师未能聘任。

“未聘教师的情绪非常不稳定,各种来信、来访不断,但因为职称设岗比例有限,待聘教师在短期内还是难以完全解决。”该县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这部分教师解决不了,新符合条件的教师也很难聘任高一级职称,又造成了新的不满。总体而言,还是评聘合一好,特别是要保持相关政策的连贯性,不能评上许多,聘任很少,增加矛盾。”

上述人士表示,教师职称不应与工资待遇紧密挂钩。以该县为例,高级与中级工资差900元左右,中级与初级工资差700元左右。中级教师是教育教学骨干,而高级教师由于年龄偏大,评上职称后教学积极性大大降低,教学任务相对较轻。

“工资差距过大,导致部分中青年教师为了晋升高一级职称,削尖脑袋,想方设法争取各类考核优秀、荣誉称号和业务称号等,造成了教师间的恶性竞争;部分中年教师对晋升职称失去了信心,工作积极性受到较大影响;还有部分中青年教师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重,但工资待遇低,心理不平衡。”上述人士表示,“应缩小教师职称之间的工资差距,有效实施绩效工资,既考虑职称的作用,也注重工作实绩,对教师的激励作用会更大。”

王康认为,应该缩小职称工资差距,加大绩效工资差距,大幅提高班主任工资。“职称工资有所体现就行,还是绩效工资、班主任工资差距大最好,让能者上、庸者下。”徐宏说。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专家朱永新认为,因为职称评价体系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对年轻教师发展不利。受职称评定制度影响,评职称需要满足、考职称外语(课程)和计算机等附加条件,导致很多人为此耗费了太多的精力,而没有把精力放在主业上面。应该取消职称的评定,改为用人单位聘任,让职称与待遇脱钩。至于与职称直接挂钩的待遇问题,应由用人单位根据工作人员的业绩和表现来确定。

职称晋级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弊端建议

教师职称是教师的任职资格与能力的凭证,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实际水平的凭证及物化体现。客观地说,教师职称的晋升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积极性提高的源动力之一,这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现行的职称晋升制度凸显出很多弊端和不足。

一、现行职称晋升制度的弊端

1.高职称人员数量急剧增加导致职业怠倦现象加剧

近几年,我国高校高职称人员数量不断增长,其间年轻的高职称教师也迅速增加,出现了副教授、教授数量膨胀现象。然而,高校的综合科研能力和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并没有因此而增长。究其本质原因不是政策制定的疏忽,也不是控制监督的主要问题,而是高校的定位。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高职称人员紧缺,高等院校的师资矛盾是供给不足。而高职称教师的供给不足又是由一定的历史原因和现实的学术科研水平有限造成的。[1]不少教师进行科研只是为了晋级,这就容易与生产实际脱钩,研究出一些无用的成果,或者评上职称后就将论文成果束之高阁,不去推广转化为生产力。高校教师一评上教授,就会终身受益,主观上不必为晋升而奋斗,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都达到了满足。很多人四十多岁就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倚老卖老,反正终身享用国家的教授待遇。这种不合理的职称评审制度扼杀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束缚了一大批本可以成为发明家、创造家人士的手脚,造成了人才的普遍平庸化、功利化,严重阻碍了教师专业队伍的发展与建设。

2.高校各学科间职称晋升标准无专业区别

评定标准的不一致更多地反映在高校学科间。不同的院系,因为设立标准不同,评审的结果千差万别。理工与艺术专业,重在实际操作与表演,它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尽管它不同于理论体系的研究与建树。两者体系不同,并无高低之分,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实际操作的要求不应被贬低。顺应市场经济变革,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如果没有一支动手能力强、技艺精湛的教师队伍,是不可能实现的。盲目追求学术,轻视技能,不仅会挫伤许多优秀教师进取的心,埋没人才,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当前在评定高级职称时,要制定合理的标准,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专业区别对待、分类管理,结合其各自情况制定分类的任职标准,而不能笼而统之。

3.职称评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严重

教师最本职的工作是教书育人,是把先进的教育理论运用于学生教育的实际操作者,把学生培养成国家的有用之才。但现行职称评定的导向,却不可避免地使得教师认为教学无所谓,只搞科研,坦率地说就是写论文,通行的做法是把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或出版的学术专著作为一个“硬指标”。如果论文数量达不到规定要求,无论这名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得如何好,无论其论文质量多么高,都无法得以晋升。尤其对于搞科研的教师来说,认真踏实地搞科研也许几年完不成一个成果,完不成成果怎能评职称?而相同的时间东拼西凑几篇论文却可以评上最高的职称。于是很多人无奈地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捷径上去,也使得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用的精力非常有限。教师摆不正自身工作的重点,教学的质量工程就不可能落到实处。仅仅依靠“评聘分离”并不能彻底解决高校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职业追求问题,唯有在职称评定这个源头纠正高校教师的定位,方能使教师回归教育工作的本质。

二、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近几年我国高校职称改革的经验和今后的改革方向谈几点个人建议。

1.建立多元化的高校教师职称晋升体系

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职称晋升体系,即要符合教育的规律、科学的规律、人才的规律。高等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综合性的,既要有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业绩的定量考核,又要有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定性分析。应该把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系统、客观地评价教授真实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晋升体系;在晋级中要兼顾短期与长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鼓励教师通过较长时期的艰苦劳动创造出高质量、高水平、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对人才的成长要有引导、激励和约束机制,要为教授们的继续发展创造条件。

2.提高高校教师的学术权威和学术自由

大学的管理中存在着国家权力、市场力量和学术权威三种力量,三股力量相互作用表现为一个三角形的协调模式。[2]在我国的大学管理中国家的行政权力一直占主导作用,市场力量和学术权威的作用总体上微不足道,尤其表现为学术权威和行政力严重失衡。然而,实践证明大学的行政主导模式不利于学术自由,国家权力应为大学的自由创造保障条件,而不是让学术直接服从于国家短暂的眼前需求。就整体而言,国家绝不能要求大学直接和完全地为国家服务;而应该确信,只要大学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同时也就实现了,而且是在最高层次上实现了国家的目标,由此而带来的收效之大和影响之广,远非国家之力所及。[3]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涵是以学术自由为支撑的大学自治和教授治学,以学术指导模式管理大学有利于学术自由和学术发展。因此,学术事务应尽可能地交给学术人员处理,学术管理权力应尽可能赋予教师群体。

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

一个制度的实施必然要有相应的法律支撑,面对市场化教师职称晋升问题上的诸多矛盾,应尽快出台《教师职称晋升条例》及实施细则,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该制度的权威性,为教师的法律武器,能够维护教师自身的权益,也为教师职称晋升机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高校教师职称晋升是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我们要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着重研究、发现其特有的规律,在学习、借鉴别国的成果经验的同时也要注意条件比较,不可盲从。我们要及时研究解决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推动职称晋升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慧.探讨高校教师职称晋升的政策与实践[J].经济师,2006,(7).

[2]顾建民.自由与责任――西方大学终身教职制度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1):286-287.

职称晋级论文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ed a professional title forecast model implemented by gray relational analysis combined with BP neural network, using gray relational analysis to find out pot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act factor and professional title promotion,to provide screening function of the input factors for the BP neural network, and finally through the training of BP neural network to achieve the forecast. Taking 46 teachers’promotion to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Institution in 2012 as assessment sample,6-8-2 network model was simplified to5-8-2 network model.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established assessment model were completely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established assessment model were completely consistent with the simulation results based 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the training efficiency of the model is raised greatly,so the model has a value to be applied in certain extent.

关键词: 职称评审;灰关联分析;BP网络

Key words: professonal titles evaluation;GRAY;BP network

中图分类号:TP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170-02

0 引言

职称评审涉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客观、公正、透明的职称评审工作对教师做好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具有权威的导向性和指导性。职称系统是具有评审因素多,因素间相关性模糊、不确定,非线性、时变性等特点的复杂系统,其评审属于多因素综合评审范畴。

神经网络可以很好地解决职称系统评审的非线性问题,然而评审因素间相关性,会使得网络陷入局部最小点,导致评审结果存在很大的偏差。灰关联分析方法可在不完全的信息中,通过一定的数据处理,找出评审因素的关联性,发现主要矛盾,找到主要特性和主要影响因素[1-2]。因此将灰关联分析与神经网络相结合建立评审模型,神经网络解决职称系统评审对于非线性系统的支持,灰关联分析帮助神经网络找出主要的影响因子。

1 高校教师职称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

1.1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影响因子的确定 依据某高校历年教师职称的评定标准,主要是从论文的级别数量、科教成果获奖(市级以上),是否承担科研科教项目等方面来综合评定教师职称的获得。针对该高校2012年数据中46名教师在承担科研科教项目都满足,而在有科教成果获奖(市级以上)上只有个别的教师有,所以本文考虑,以论文级别数量构建6个评定指标:SCI/EI篇数x1,一级核心论文篇数x2,二级核心论文篇数x3,三级核心论文篇数x4,一般期刊论文篇数x5,论文总篇数x6。

1.2 灰关联系数和关联度的计算 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灰色系统理论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序列的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序列的联系是否紧密,其紧密程度用关联度量化,曲线越紧密,其关联度越大,反之就越小[3-4]。

灰色关联分析的计算分析步骤:

(1)将该高校职称专家评审结果作为参考序列x0(k),k=1,…,46,晋级职称的x0=1,被淘汰的x0=0,6个影响因子作为比较因素序列xi(k),i=1,…,6;k=1,…,46。

(2)根据表1求出Δ■(k)=y■(k)-y■(k),并找出Δ■=0,Δ■=27,由灰关联系数公式ξy■(k),y■(k)=■其中分辨系数ρ取值0.5,计算出6个影响因子与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在46个样本点上的灰关联系数,如表2。

(3)计算关联度

由公式ry■,y■=■ω■ξy■(k),y■(k),取ω■=ω■…=ω■=■,及根据表2求得比较因素xi和参考因素x0的关联度,依次为r1=0.9345,r2=0.9625,r3=0.8360,r4=0.9108,r5=0.6545,r6=0.4984。

关联度排序:r2>r1>r4>r3>r5>r6

这一关联序直接反映了比较因素xi对参考因素x0的相关性强弱的顺序,即各影响因子与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接近程度,同时也说明了这6个影响因子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关联序。

由以上关联排序我们可知:一级核心论文篇数x2,SCI/EI篇数x1,三级核心论文篇数x4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影响程度最大,关联度值都在0.9108以上,如果我们能在这三类级别的期刊上多,就可以大大提高通过职称评审几率。我们如在一级核心,SCI/EI上感觉发表困难的话,可把重点放在较容易发表的三级核心上,同样有效。二级核心论文篇数x3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影响程度也很大,关联度值为0.8360,论文总篇数x6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影响程度最小,关联度值只有0.4984。

2 基于灰色BP神经网络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预测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表1归一化的46组数据作为BP神经网络的样本,任取前37个样本用于网络学习训练,另外的9个作为网络训练完毕后的预测样本。

为了验证本文灰色BP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实验中与单一采用BP的模型,在网络训练效率方面、网络预测的准确上分别进行比较。

灰色BP预测模型:根据上文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影响因子的分析,选用上述的关联度值在0.4984以上的5个影响因子作为输入变量,高校教师职称专家评审作为输出数据,将职称晋级(1)、淘汰(0),分别用“1 0;0 1”表示。隐含层经训练,结果表明:当隐含层单元的个数为8时,网络模型稳定且获得较理想结果,这样网络结构即可确定为5-8-2。训练函数采用trainlm,输入层与隐层、隐含层与输出层之间的传递函数选为tansig,logsig函数。训练次数最大设置为100次,网络收敛误差为0.001。

BP预测模型:表1归一化的数据作为BP网络的输入。BP输入节点为6个指标数值,BP网络输出节点为2,中间层的节点数选8,网络结构即可确定为6-8-2,其它参数设置同上。

从图1、2可以看出,灰色BP网络的训练只经过13步就达到了最小误差,这说明,选择与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有较大关联度的5个影响因子作为网络输入,提高了网络训练的效率。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建立预测模型前未经过任何数据预处理的BP模型,预测准确率低,判错了2个,准确率77.77%,本文的基于灰色BP预测模型,判错1个,准确率提高到88.9%,预测结果与专家评审基本吻合。

3 结论

本文针对某高校2012年教师职称评审实际数据,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探讨了各个影响因子对教师职称评审的影响程度;采用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对教师职称评审进行预测,得出结论:

(1)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能够考虑影响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要因素,灰色关联分析表达出各个影响因子的影响程度,为高校教师职称的晋级提供指导参考。

(2)与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采取的定性分析评审相比,基于灰色神经网络评审模型实际操作简单、客观,这些使得评审结果更加趋于合理。

(3)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帅选了其中5个指标的本文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与未经过任何数据预处理的BP预测模型相比,提高了网络的训练速率和网络预测精度。

参考文献:

[1]张吉刚,梁娜.消费者网上购物意向的灰色神经网络预测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7(22):133-135.

[2]孙莉.基于灰色BP神经网络的服装面料规格参数预测[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2(7):154-157.

[3]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5版.科学出版社,2010:62-90,211-213.

[4]肖新平,宋中民等.灰技术基础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8.

[5]刘军奎.高校职称评审制度的社会学思考[J].前沿,2011(05).

[6]朱霁.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程序的弊端及完善[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7]王勇强.关于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1(02).

[8]赵梁红.基于公平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

职称晋级论文范文第6篇

中小学职称评审存在以下乱象,通过这些乱象的概括和描述,期待有关部门能够反思职称评审制度,推行一种公平、公正的评审制度,有利于充分发挥职评制度的激励机制,促进教育发展。

乱象一:中教正高级职称成为各级领导的“特供”

职称,不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不仅代表一个教师的地位,还与收入成正比,即职称越高,其收入也就越高。然而,现状是越高级别的职称,越是成为少数领导的特供,很少有教师能够享受到其恩泽。

前几年,中小学中一直在实行一种3%的奖励,能评上3%的教师,工资待遇就要比以前高很多。于是,为了争得这个3%的名额,各路神仙各显神通,一场争夺战空前展开,非常激烈,也制造了不少矛盾。于是,后来干脆取消3%的特别奖励。目前在中小学实行的正高级职称,实质和当年3%的奖励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小学教师可以评正高级职称,这无疑对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地位、社会地位、工资待遇,以及激励更多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从事中小学教育,稳定中小学教师队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如果正高级职称成为了领导们的特供,这次职称改革必将以失败告终。

乱象二:职称评定中过分强调论资排辈,埋没中青年人才

目前,中小学评职称并不像大学那样,只要能够搞出科研成果,就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晋级。一个研究生或者博士生,进入大学工作后,如果研究成果突出,会在很短的时间就能获得晋级,评定为副教授、教授,甚至还有资格做硕士生导师。但是,这样的情况在中小学并不多见,即使有也仅仅是一种点缀而已,更多的则是按部就班的论资排辈。因此,职称评定一般都是按照年龄来论资排辈,根本轮不到一些所谓“年轻有为”的人评上高级或者更高的职称,要评还得依靠时间慢慢的等和熬。现在,能够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就基本不用上课。所以,这样的评选制度不仅没有激发其应有的激励作用,反而带来不少负面影响。

乱象三:职称评定中外语能力考试等成为部分教师不能承受之重

目前,职称考试内容有外语、计算机(实践和理论),普通话这三项。其中,外语成为了很多人考试职称的一个重大阻力。很多人都在质问职称外语考试到底有没有必要,这是一个必备的门槛,还是一种必备的素质?现实中这却成为一种门槛和一种形式,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职称考试的外语,教师们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根本就没有用,甚至大学毕业生,只要不是到中小学承担外语教学,其以前学的外语知识基本上没有任何用途。这样只会给教师们增加考试职称的负担,花更多的时间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其二,老教师和不教外语学科的教师苦不堪言。因为,有些老教师根本就没有学过外语,即使学过,也忘记,在这样的情况下,考试只好作弊。于是,出现了老教师们只要交钱,然后去考场走一个过场,就能考过。因此,目前的职称考试,已经成为某些机构趁机收费的一个项目,甚至成为了中小学职称评审的一个毒瘤,不仅没有促进中小学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相反,让教师们徒增烦恼。

乱象四:职称评定中与相关考试成绩直接挂钩评价

职称评定,有一条是这样规定的:“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的职称制度,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显然,这个很不符合当前职称评审的现状。

其一,考试成绩不能成为评职称的一个重要依据,甚至根本就不应该成为其条件。正因为有这个条件的存在,才导致现在各个学校出现重点班、实验班、火箭班等,把优生进行集中,少数教师或者领导可以长期教这些优等生,而多数的教师则只能垫底,长期在普通班和差班之间徘徊,不仅在学校的考核奖励、地位上受到影响,就连评职称也要受到影响。这样的结果,只能导致恶性循环,不利于均衡教育、公平教育的发展。

其二,升学科目能够以中高考成绩确定,但非统考学科就不能以成绩确定;同时,现在的考试语数外各占150分,物理化学两科共150分,政治历史体育各50分(重庆中考),于是,分值越重的学科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奖金、评优受到优待,分值不重和根本就不参加升学考试的学科则要受到限制,就连地位也要比统考学科的教师低很多。因为,学校的一切成绩和荣誉都是升学考试学科教师们挣来的,和弱势学科教师毫无关系,这些教师在学校就没有任何地位。现在,如果连职称评审也要看考试成绩,这样的教师根本就拿不出所谓的优秀成绩,其工作成绩根本无法量化,而高级职称永远都会把这些教师排斥在外。因此,他们在评审中处处受到限制,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学校各种奖励制度边缘化,游离于学校教育之外。

乱象五:职称评定因名额和资金困扰让基层教师望洋兴叹

几年前,中小学进行了一次职称改革。在那之前,乡镇中学教师基本上没有资格评中学一级,更不要说高级职称了。这些教师有的甚至在评了中学二级职称之后10多年都没有机会评上中学一级。比如,某初中教师,1990年参加工作,现在还是中学一级职称;而笔者2000年毕业,正好遇上前几年的职称改革,中学一级名额扩大,按照年龄排序刚好到评中一的时间就有资格和条件评职晋级。这如果在以前,也许苦苦熬上10多年也没有评审名额和机会。

这次改革后,很多教师都能够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就评上职称,改变了以前的状态;但是,还是有一定比例限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中学一级、中高职称的名额基本上就满员了,换言之,前几年只要达到评选中学一级年限和高级年限,只要职称考试合格,基本上都能评上,但现在却又陷入改革前的状态,只有等到这些教师退休或者调离学校才能留出名额,后来的年轻人才有资格晋级,这就是当前职称评选的基本状况。后来,还搞了一段时间的评聘分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根本原因在于教育投入不足。如果政府能够拿出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教育中来,那么职称评审就不会存在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

乱象六:职称评定中论文写作的弄虚作假、粗制滥造

现在,教育界都提倡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要求教师既能够教书育人,又能够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这本是一种提高教师专业化的手段。但现实中,很多教师既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甚至还要研究试题命制试题,根本就没有时间开展教学科研工作,那种既能教书又能写作的教师,少之又少。毕竟,中小学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而不是专门搞学术研究。中小学教师要评职称,但又写不出符合发表要求的文章来,于是便想方设法花钱请人、。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势必会出现论文造假、“学术论文”泛滥成灾,伪科研泛滥的尴尬局面,此时,论文评定一个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功能和作用基本上丧失殆尽。

乱象七: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教师行业

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教师行业,这应该不属于职称评审制度的一个乱象,但却是这些乱象综合后的一个负面影响,正是这些不合理的评审制度导致中小学教育危机四伏。

职称晋级论文范文第7篇

1.“三虎”当道职称之路多坎坷

“晋升职称回回被退,抛家舍业愧对长辈,囊中羞涩见人惭愧,青春年华如此狼狈。”一位乡村教师如此直言。

职称是建立在对教师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评价基础上的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评定,在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现行的以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建立于1986年,多年来,中学教师职称最高等级为副高级,小学教师职称最高等级仅为中级。

在职称评定中,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遵循着平等的标准,然而,恰恰是这种“平等”,带给他们事实上的不公平。与城市教师相比,有3条“拦路虎”横在乡村教师评定职称面前。

一是指标少。“农村教师晋升太难,有250多名小学教师的乡镇,每年只给一到两个中级职称名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乡村教师反问:“县城学校的指标是60%,农村学校是35%,你说合理吗?”按照惯例,每年职称指标都是按照省、市、县、乡层层下达,往往是城市学校高于农村学校,重点学校高于一般学校,中心学校高于村小学校。这样一来,资质相同的教师能否评上高一级的职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在何处。那位乡村教师坦言:“我校够资格参评的教师有30多位,如果一年一个名额,至少要等30年!”

二是硬件差。“学历要达标,论文、科研课题、教学成果、计算机合格证、普通话合格证、培训进修证一样也不能少!”提到职称评定,不少乡村教师苦不堪言。单就写论文来说,城市教师条件好,视野宽,写一篇论文可能轻而易举。而对乡村教师而言,有的连电脑都没摸过,资料无处查,图书无处找,写论文实在是“难于上青天”。

三是资历“浅”。在职称评定中,获奖证书是最过硬的“资历”,但乡村教师获奖的概率大大低于城市教师。一位乡村教师慨叹:“同样的师范毕业,同样的学识修养,不同的是一个扎根乡村,默默无闻;一个身处名校,金光闪耀。很多人工作了20多年都没有得过一张县级证书,甚至连乡级证书都没有!难道他们的无私奉献就顶不上一张县、乡证书?”网友“郑逢芳”留言说:“真正在一线教课的老师,是没有时间弄那么多证书的。”

职称评定论资排辈也是一些年轻教师无法逾越的“资历槛”。一位青年教师质疑:“职称应该是教师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工作实绩的综合体现。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年老者上,年轻者让,根本不考虑工作能力如何。”

2.弊端不少伤神伤人伤感情

“职称问题是农村教师关注的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视为其职业价值的标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袁桂林教授说:“对于农村教师而言,职称除了经济利益联系之外,主要关涉到其劳动价值是不是得到了肯定的问题。”

正是因为事关重大,职称评定引发的遗憾让乡村教师格外失望。“评职称简直是伤神、伤人、伤感情……”在乡村执教多年的于老师说。

毋庸置疑,教师职称评聘体系的建立,对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及综合素质,促进基础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师职称评定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为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不够衔接、职级设置不够合理等。

“每年一度的教师职称评审如期而至,我那颗平静工作生活的心再次被搅乱。”9月28日,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张锡科参与网络在线问政时,一位教师直言。在某些地方,职称评定伤害了教师间的感情,常常出现老年教师掉泪、中年教师哽咽、年轻教师无话可说的场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乡村教师说:“每一次职称评定几乎都是在争吵中、大闹中、上告中落下帷幕,给许多教师留下了难言的心痛。”由于评职称成了教师们争抢而过的“独木桥”,难免引起人们的心灵倾斜。

职称评定弊端对农村教育影响最大。在一些地方,不合理的职称评定拉大了城乡教师间的差距,一些乡村教师为了实现职业愿景,或从小学进到中学,或从农村“冲”进城市,有的甚至放弃教师工作,转而追求行政职务。青岛的一位教师说:“很多年轻小学教师都拼命地往城里的高中调,导致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网友宋茂银呼吁:不能再靠几个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咬牙坚持了!不能再让越来越多的教师离开自己喜欢的岗位了!

3.政府推动评定职称求突破

教师职称评定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

2011年7月15日,教育部举行新闻会,表示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将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

同年8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并设置正高级职称。

其实,自2009年2月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就在陕西宝鸡、山东潍坊、吉林松原开展了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两年多来,共有121 514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职务过渡,15 560位中小学教师获得晋升及聘任。

过去小学教师中级就到了“天花板”,现在,可以当正高职的“教授”了。在改革中被评为高级教师的宝鸡市东仁堡小学教师陈展宏说:“我们小学教师获得了尊重,受到了激励。”

“主管部门须敢于放权,尽可能让利益相关者成为改革主体。”潍坊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徐友礼说。潍坊人事和教育主管部门把具体评审权力还给学校,学校也把评审方案的制定放权教师,最终方案要获得85%以上的教职工同意通过。这种办法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积极性,一些没评上职称的教师也心服口服。

在不少地方,乡村教师成为职称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浙江省衢州市实行倾斜政策,农村教师不仅可以免考计算机,论文和课题等可降一级要求,评审时还能接受单独考核评价,更注重考核教育教学水平和业绩。

福建省对申报评审中、高级职务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统一评审条件下予以适当照顾,并特别强调,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中小学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

“不能忽视农村代课教师的存在。”袁桂林指出,职称问题,还要从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入手解决,让不同身份的教师都有可以追求的晋级目标。

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涉及包括乡村教师在内的上千万教师的切身利益,既要积极推进,也要稳妥进行。当前,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但愿改革能让职称成为安定乡村教师的“定海神针”,让乡村教师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不竭源泉!

职称晋级论文范文第8篇

“万人晋级”顺利完成,人才密度实现晋级

公司针对员工队伍综合素质偏低、高端专家人才比例偏低的“双低”现状,提出了“三年万人晋级”目标。为确保晋级计划顺利实施、有序推进,公司精心编制了“三年万人晋级”计划进度表,各单位积极响应,将任务层层分解,责任步步落实,从学历、职称和技能多渠道提升,实施“晋级”计划。在学历晋级方面,公司加大校企联合办学力度,先后与武汉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在技能晋级方面,加大技能鉴定、持证上岗培训力度,确保技能鉴定的通过率。职称评定,实施推广科技成果指导、技术专利申报辅助等措施,帮扶员工不断积累业绩。截止2012年底,公司职工学历提升(含在读)5910人,技能提升和职称晋级7074人,“晋级”总人数达到12984人。人才当量密度较2009年0.8209提高到2012年的0.9165,实现国网排名由D段到C段的晋级目标。

三年来,公司累计向国家电网公司输送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其中竞聘到国家电网公司重要岗位2人,培养国家电网公司级专家人才56人;省公司级专家人才214人;国网“十大”专业领军人才9人;享受省政府津贴的专家和高级技师6人;行业、国家电网公司级技术能手17人;三晋技术能手5人,为公司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六大基地全面投运,资源整合筑基添翼

按照“面向全国、面向主营业务、面向生产现场”原则,三年来基地建设累计投入建设经费2.3亿元,建设完善了高级管理人员、输配电线路、变电运行、变电检修、电力营销、农电等培训基地,呈现出经费投入大、建设质量高、专业覆盖全、培训设备新、培训效果好的特点。实训设施按照服务电网,适度超前的原则实现了与生产现场无缝对接,具备了“身临其境出效果,回到现场能干活”的培训条件,为公司培养出一批素质过硬、业务精湛的员工队伍。

基地建设过程中呈现速度惊人、业绩喜人的局面。其中,管理培训中心管理培训基地14个月顺利竣工投运,创造了“北田速度”;输配电线路培训基地2010年晋升为国家电网公司首批输配电带电作业培训基地,输配电带电作业培训品牌唱响国网。变电运行、电力营销、输配电线路培训基地跻身中电联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行列。“五大”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教育培训资源的集约化管理水平,成立了公司管理培训中心和技能培训中心,驶入了专业化、集约化、扁平化发展的快车道,成功转型为公司企业文化的传播站、电网高新技术的推广站、干部素质提升的加油站、员工职业生涯的孵化站,为公司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竞赛调考屡创佳绩,同业对标跃居前十

开展竞赛调考活动是国家电网公司提升人才素质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公司按照“全员、全方位、全覆盖”方式大力开展岗位练兵、“以赛促培”,“以考促训”,三年来,公司共举办各类竞赛及调考共计35项,营造出“大比武、大练兵”的学习氛围,将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加快了公司员工素质的提升和人才储备。

在国家电网公司举办的5项竞赛及调考中,公司员工屡创佳绩,夺得农电工岗位技能竞赛团体第二名和个人全能第五名、城市配网架空线路带电作业竞赛团体第五名、财务人员调考个人第七名、人资调考个人第15名的好成绩。此外,公司一名员工获得国家电网“十佳供电服务之星”称号。

2011年,公司首次成功承办了国家电网公司首届城市配网架空线路带电作业技能竞赛,有效提升了公司组织大型竞赛活动的能力。

技能人才示范引领,专家工作室一枝独秀

技能专家工作室建设是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家电网公司把技能专家工作室创建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省公司积极响应、大力推动。按照做精、做实、做优的原则,确立了先选人、后创建,先试点、后推广的建设模式,举公司之力,集员工之智,探索出一条“布局合理、重点突出、以点带面、成果务实”的工作室创建之路。专业覆盖继电保护、变电运行、变电检修、输电线路、调动自动化等电网主专业。2012年7月,临汾公司卢洪宝变电检修技能专家工作室被授予“部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成为国家电网公司首家部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12年12月,晋中公司方守盛输电线路技能工作室、晋城公司陈文刚调度自动化工作室等21个工作室被授予“山西省职工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

公司技能专家工作室选取公司系统有突出业绩和敬业精神的技能专家为领头人,吸收青年骨干作为工作室成员,引领示范、传技带徒、攻关创新。目前,公司技能专家工作室申请和正在申请的国家专利151项,攻克生产现场实际问题171余项,形成科技和管理成果133项,发表技术论文126余篇、开展师带徒和授课培训累计达6515余学时。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为公司系统的高、精、尖技能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培训模式大胆创新,“三专”能力显著提升

“创新”,是企业发展、事业进步的根本动力。公司发扬勇于变革、敢为人先的精神,进行独具匠心的创新实践,体验式培训、行动学习研讨、赴标杆企业考察、在岗锻炼多管齐下,环环相扣,使培训更具实效。主任级干部班分别赴GE、华为、西门子、百度等现代知名企业学习考察,感受差距、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青年干部培训班成功引进能力素质测评技术,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法、行为事件访谈法等方法,对青年干部能力素质进行全方位测评,为公司干部的培养与选拔、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参考。县公司领导班子培训班成功引入了行动学习法、以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进行攻关研讨、提升基层干部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协调问题的综合能力。新提职科级干部培训班引入“管理教练”培训模式在互动中领略管理的真谛,在交流中提升管理水平,在演练中增强团队意识。本部员工“三专”培训按照个性化、人性化施教的原则,首次采取“自主选学、菜单式培训模式”,针对工作中的存在实际问题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公司领导从选题、开题到评题、结题,进行全过程指导,其中《基于红外成像测温的变电设备状态研究》等24份优秀成果已经运用到公司的生产、管理实践中,极大的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新员工培训采用“1+3+6”新人成长模式,即“一周入企教育、3个月国网集训、6个月轮岗实习”为内容的组合式培训,使新员工能够快速胜任岗位工作,适应企业要求。

同时,为解决生产一线人员工学矛盾突出的问题,在公司系统11个供电单位4221个班组广泛开展“送教到班组”活动。公司所属培训中心充分发挥“讲师精、业务通”的优势,形成了良好的问题发现、解决、跟踪机制。技能培训中心与厂家联合研发了移动培训车,三年来行程数万公里送教入企7580余人次,受到一线人员的一致好评。

持证上岗全面推行,安全生产坚强保障

持证上岗是实施人才强企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员素质,完善员工激励约束机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全面推行生产技能人员持证上岗,是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员工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必然选择。按照《山西省电力公司供电生产技能岗位持证上岗管理办法》要求,持证上岗工作坚持统一标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按照职系规范要求,统一持证上岗标准,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坚持公司内部取证和社会化取证相结合的原则,畅通取证渠道,保证取证质量。坚持能岗匹配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坚持岗位培训与岗位资格准入相结合的原则,创新技能鉴定方式,统一采取“5+2”先培训后鉴定的模式,统一制定了32个工种的培训标准和规范,截止2012年末,生产技能岗位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师资队伍不断优化,培训质量成效凸显

培训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是提升培训质量的源头,公司积极做好培训师的选拔、培养、制度建设工作,努力构建一支技能高超、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专家型专兼职培训师队伍。在选拔上,注重培训中心内部培养和生产现场择优选聘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对所属培训中心的专职教师进行转型培训,同时从基层选拔理论扎实、技术精湛的专家骨干充实到内训师队伍中。在培养上,关注培训师能力提升、研发演练、实践应用、修正成长的各个阶段,为提升培训的职业化水平,三年来,公司以提升培训的职业化水平为目标,共举办了24期891人次的专、兼职内训师培训,这些活跃在公司教育培训一线的内训师,传授新知识、培训新技能、讲解新技术,成为公司企业文化的传播者、人力资源的开发者、培训实践的开拓者。

教材课件形成体系、品牌优势持续领跑

在培训资源建设中,公司正确把握培训教育面临的新趋势、新变化,适应需要、突出特色、形成体系、加强管理、发挥作用,保证培训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按照《山西省电力公司“十二五”人力资源规划》的要求,坚持“现场需求为导向,提高技能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建设适应山西电网发展的教材体系,为确保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材编写人员采用现场专家、培训师、省公司专业部门、中国电力出版社“四位一体”的组成模式,先后完成《岗位系列教材》一套19分册,同时编制完成供电企业岗位技能人员上岗题库、新员工培训手册等教材。这些教材先后多次再版印刷,部分教材被国家电网技术学院选用为新员工入职培训教材。

公司推动远程培训系统的深度应用,在远程培训系统中开发培训课件和考试题库建设,紧紧围绕公司主营业务、员工发展需求,丰富课件种类、数量,建立学员与专家互动平台、实现远程课程直播与网络考试,压缩培训时空以满足各级各类员工培训学习的要求。“山西电力远程培训系统”有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家或行业空白,其中“总站—分站”的设计已被国家电网作为标准向各网省公司推广使用。

职称晋级论文范文第9篇

我院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采用的方法是:分散立卷、集中管理、定期归档。将零散和需要进一步条理化的档案进行基本分类、组合、排序和编目,组成有序体系的过程就是立卷归档。档案管理要分主次和时效,我们归档时要有选择,讲求科学规范,以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对待归档工作,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充分利用已有基础,分门别类保管和利用。做好教学档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利用,服务学校的发展。在这方面,教学档案发挥了它应有的重要作用。2000年学校关申报由普通中专晋升省级重点中专学校时,其中教学工作作为评估的一个主要方面,评估材料占所有申报材料的2/3,为此教学档案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详尽资料,主要有:

1、教学方法改革,共108份资料,其中主要包括:推广投影仪教学的实施方案;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案;计算机辅助会计实验系统资料;优质胶片评比活动资料;沟通课教学效果调查表及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相关资料。

2、教学管理制度7项,内容包括:教务科管理制度;学生管理若干规定;教务科听课评课制度;实施教学教案检查制度的规定;关于教务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关于考试命题的暂行规定;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成绩考核与管理细则。

3、办学体制改革4份:关于新学校征地集资办法;关于新建学校集资办法;关于教职工集资入股的可行性报告;其他可供参考资料。

4、考试考核改革46份:阅卷方法改革的效果分析及相关资料;实行无纸化考试的相关资料;教改结果的对比分析;教考分离的实施方案;组建试题库的相关资料;加强考核管理的相关资料;考试课、考察课分离计划;扩大操作型考试范围实施方案;关于实施学分制管理的相关资料等内容。这些资料对我校顺利升为重点中专学校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在2002年我院升格大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2007年和2012年办学水平评估中教学档案室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材料,为评估顺利完成做出了贡献。在2010年校志编写中教学档案室也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方面第一手材料,得以使校志编写工作胜利完成。

教学档案中收集的教师业务档案、学历职称证明、教师的论文、论著为教师的晋级、职称评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为领导对教师的考核提供了参评依据,也使得晋级评定避免了单纯的靠座谈、凭印象,做到了公平公正。同时把教师的学历、职称、论著、教学成果等详尽内容记录在案,促进了教师积极努力工作,并不断总结、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档案室每年为各科老师、教务处提供近65次左右的查阅。在教学中,各科室经常搞一些教学评估,教学档案室也为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如在全省高校体育教学评估中,为体育教研室提供了大量教师业务档案以及奖杯两个、证书八本、奖牌六个,为顺利通过教学评估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每年学生毕业时有的学生成绩出现错误,成绩有误就不能拿毕业证,也就不能顺利毕业、工作或升学,教学档案中的学生历届成绩册,给学生成绩提供有效证明从而顺利毕业。

另外教学档案中收集的教学大纲、各期计划总结、试卷分析等内容方便了教务及各处室对教学工作回顾,总结,从而便于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制度、教学方法等进行改进、创新,促进教学工作发展。

职称晋级论文范文第10篇

做高校老师的,对本文题目中的前三项内容应该都不陌生。岂止不陌生,连晚上做梦、说梦话一般都与这三项内容有关。一说起这三项内容,高校老师就会马上想到一个词:科研。我相信这个条件反射已经牢固建立起来了。然而,论文、课题、职称与科研的联系只是形式上的,发生实际联系的并不占多数。如果你见到一位油头粉面的老师,听他自己或朋友介绍了他在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上发的一系列学术论文,承担了多少部级、省级课题,出了多少著作,甚至最终被破格晋升为教授,你马上肃然起敬的话,那么你太冒失了。当然,对于绩效工资,或许他们也很快就会熟悉了。许多高校的工资制度还是以按正常恒定数额发放为主,外加课时费作为奖金这种形式。本来,为了鼓励老师们积极上课,科研与教学并重,高校的课时费是很高的。我读研究生时,母校的课时费标准是:给本科生上课50元/课时,为研究生上课正高职称140元/课时,副高职称100元/课时。我爱人所在学校,当时不分学生级别,不分老师级别,每课时20元左右。由于高校举债扩张,负担加重,有的高校仅一天支付的银行贷款利息就足够购买一辆2.0的帕赛特轿车,因此多数高校在课时费上做了调整,每课时只有几元钱。有的高校正常恒定工资数额较少,课时费高一些,但这种高校并不多见。课时费的调整幅度虽大,但并没有引起震动,因为正常恒定工资数额基本能保证老师们过上比较宽裕的生活,当然你不能拿他们跟富豪比,我只说比较宽裕。课时费调整前后,一个高校老师与领导关系的好坏,都会对其产生影响。课时费高的时候,大家都希望多上课,与领导关系好的老师一般能被安排多上一些课,而课时费低的时候,与领导关系不好的老师一般就不得不接受多上一些课。这并不是高校课程安排的全部,毕竟老师们与负责安排课程的管理人员都不陌生,做得太过头,大家面子上都不好看,所以前述问题只是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存在。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没有看到有哪位老师由于争论课多课少而上访、闹事。但矛盾没有激化不等于没有矛盾。目前负责安排学期课程的管理人员就很头疼,大家不愿意多上课,排课很麻烦。老师的这种心态似乎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不符,或许吧,但在本篇小文里,我不想过多讨论应然的问题,只叙述实然。课时费也算是一种绩效工资,早已试行,并未引起多大的麻烦,原因如前述,老师们都有正常恒定的工资来保底,即便他们对工资数额或许意犹未足,又或许认为并不宽裕,但毕竟养家糊口也能保证了。现在大张旗鼓推行的绩效工资,看来是要对他们最后的蛋糕进行重新切割了,这是否还会如前述,不会引起什么震动,我是不乐观的。高校老师正常恒定工资的数额,因其职称不同,会有很大差异。普通教授与普通助教的工资总数大约差一倍多。特别岗、领取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就更不用说了。高校老师职称评定竞争激烈,矛盾也最多,原因即在于此。因为职称评定而上访、反映问题的情况是很常见的。但矛盾同样没有激化,原因与前述相同,即便最低职称的教师工资,也足够养活两口人,如果依据底层群众的生活标准,养活四口人也有余。然而总是上访,并不是好事,所以高校职称评定越来越“透明、公开、公正、公平”了,越来越程序化了,越来越“科学” 化了。之所以加了很多引号,是因为“透明、公开、公正、公平、科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而不是为了强调这几方面内容。

我做中学老师的时候,评定职称的程序就很“透明、公开、公正、公平、科学”,但老师们依然不满意。在评定职称之前,校领导就先定出打分标准,比如学历占多少分,教龄占多少分,考试成绩占多少分。老师们发现,标准是年年修改的,而根据年年修改的评分标准评定职称的结果,能够顺利晋级的都是校长的亲戚或日常与校长走动频繁的人。“透明、公开、公正、公平、科学”的运作程序,原来照样可以得到有猫腻的结果。当然其他老师有时碰巧与“关系人”条件类似,也有占便宜的。

不过我当时对校长还是很佩服的,因为面对老师们的质问,他敢说:“你们有本事去教育局要名额去,只要要来了,我就把职称给你,决不黑了你的”。事实证明,有老师真地这么要来了,而校长也确实信守承诺了。“要名额”的事,在高校没有听说过。但听说过有些“课题”是要来的。高校高就高在其运作更规范,也有更多手段。既然职称这么被老师们重视,那么就把评判根据放在外部,教学如何是内部的事,且不管他。高校的讲师职称一般是自然晋级,不存在的评的问题。副教授、教授的评定,主要不看教学,对教学的评价主观性太强,易被诟病,所以凭定依据主要是论文、课题。论文掏钱发,课题有要来的,这是否透明、公开、公平、公正、科学与学校无关,至少学校是“透明、公开、公平、公正、科学”的,要告就靠杂志社、课题管理机构去。事实再次证明高校领导的英明神武,没人去告不知在什么地方的杂志社,也没人去课题管理机构的老虎头上拍苍蝇。以上我说的是现实还是无中生有的诬蔑、捏造,看看结果就知道。论文究竟有多少在抄袭,没人知道。因为这些论文很少有人看。北大的某教授讲述了他的一个经历,有一年他写过一篇关于军人转业后不应进入司法机关的文章,打算发在某大报上。该报编辑心里没底,打电话问他,“老张(化姓),你感觉能不能发?”该教授说,“没问题,我以前的学术论文也讲过这方面的问题,没什么反响”。文章发出来,结果炸了锅。不少朋友应该记得这起风波,尤其是学法律的朋友。我之所以未披露该教授与大报的名字,只是不想再给他们添麻烦,并没有别的意思。这位教授最后的感悟是最有意思的,“我没想到出现这个结果,因为我忘记了,我的学术论文没有几个人看。”正是因为没人看,文抄公们才大行其道。

媒体披露出来的论文抄袭纠纷,可以肯定只是冰山一角。我翻看学术论文,常有这样的感觉,有不少只是在重复别人的话,没有新意。一篇学术论文必须有新意,无论观点是正确还是错误,因为在有定论之前,观点本没有正误的。学术论文可以提出一个新问题,不必解答,只要提出来,就应当满足条件了,也可以就别人提出的老问题,给出一个新答案。如果连这两个最低限度的条件也满足不了,还算什么学术论文?可是很不幸,这种论文比比皆是,而期刊的封面却赫然印着“核心期刊”的字样。这种期刊,这种论文,即便不是抄来的,或不是明抄来的,其作用无非是填充高校阅览室,还有什么作用?谈何学术性?经常看到这样鼓舞人心的话,“学术刊物繁花似锦”,我不知道这是“繁花似锦”还是“杂草丛生”?想必不少人也会存在这样的疑问。课题怎样?命运差不多。要来的课题就不说了,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总体来看吧,每年的课题经费拨付从来就没含糊过,课题成果有多少不含糊的?也不是说我们的投资全打了水漂,关键是投入产出比是不是太低了些?对于课题绩效的评估比对教师个人工作绩效的评估要容易得多,但容易工作也没做好。我想我这么说,不会是造谣。论文、课题是评定职称的前提,评定职称是正常工资高低的决定因素,论文、课题的乱象,导致高校职称评定之乱,最后又导致了教师个人正常工资收入的多少决定于在有关行业(如杂志社、课题管理部门)有没有关系,“乱”是普遍联系的,是客观存在的。值得一提的是,论文掏钱就发依然是个误解,在有关系的情况下,一般是掏钱就发,没关系的时候,除了掏钱,文章质量也很重要。这些“乱”的危害当然不止于影响教师工资,更重要的是使社会发展的领头羊学术领域完全丧失领头作用,社会的发展将停滞。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在上述乱象未得到有效治理的情况下,再进一步推进高校的绩效工资制,效果如何?我依然非常不乐观。我担心,绩效工资制的推行,可能使前述乱象乱上加乱。我想,这一点,应当被充分考虑的。支农论文出处(作者):

关于论文的一点感想

上一篇:晋级职称论文范文 下一篇:煤矿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