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舒平的职称

时间:2022-10-11 07:33:49

陈舒平的职称

陈舒平何许人也?成都商报创始人之一、现任总编辑,“中国十大报业创新领军人物”、中国最具影响力“媒体广告经营一百人”,享受政府津贴优秀专家。

在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全国晚报都市报社长总编培训班上,陈舒平是特邀授课的嘉宾。陈舒平在讲课之前,向学员们介绍,自己的职称还是多年前在出版社工作时评的“编辑”――也就是新闻出版行业的中级职称;自己和所领导的报纸也几乎没获过什么奖,因为对申报这些东西没多大兴趣。

闻言,我心头一震。大侠啊,大侠,总算又看到了一位大侠。

一位如此著名的媒体老总,竟然只有中级职称,这肯定会让众多业内人士大跌眼镜。这把年纪(陈舒平已经50多岁了)才混个中级,换了别人,那是很让人瞧不起的哦。

可这个只有中级职称的陈舒平,还是被新闻出版总署请来讲课了。台下听讲的,我看一半以上是正高职称,另一半中的八九成,副高职称没问题。大家都是明白人:职称在这里,和水平已经没什么关系了。陈舒平的课,当然不会因为他的职称而受到冷遇。

可是,别看职称和“称职”是两码事,可它和利益直接挂钩(有意思的是,“称职”倒是常常和利益脱钩),于是,我辈无法超脱的小人物,只好为了加几个可怜的工资,“被”行伪事,宁愿把业务放一边,也要认认真真应付人事部门给定的外语政策之类。如此一来,职称不仅没能促进称职,倒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称职了。

那么,陈舒平的职称为何不高?他凭什么可以不把人事部门的政策当回事?

这其实不难理解。陈舒平说了,他的中级职称还是在出版社工作时评的――那时,他是“体制”内的人,职称和工资配套,所以他也未能免俗。后来,他在“体制”外打拼一张《成都商报》,这张报纸是市场化运作的,他们衡量员工水平高不高的标准,根本不可能是职称外语考试之类,只能回归到传媒业务本身上来,这样报纸才能生存发展。于是,在这个报社,员工的待遇不能看文凭只能看水平,不能看职称而要看称职。一句话,在这里,职称不能当饭吃,不评职称不影响工资奖金,不影响办报。环境不同,员工的努力方向也不同,所以,陈舒平多年前评的“中级”,居然还成了报社的最高职称。而作为创业者的陈舒平,等到事业做大时,自己功成名就了,所谓的职称就更显得微不足道了,没有它,丝毫不影响自己的身价,甚至不影响自己获得那些当之无愧的荣誉(连政府津贴都不对他的职称作要求了)――他已经进入了“无招胜有招”的超级大侠行列了。

类似成都商报的做法,现在已经越来越常见。许多面向市场的单位,也在实行“以岗定酬”的收入分配制度,突出岗位,淡化职称,让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从空中回归到地面。在职称评定体系的众多漏洞尚未修复之前,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改革。

上一篇:“红段子”繁荣的背后 下一篇:新闻营销:亟待深度认识与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