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18:51:24

园林建筑论文

园林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园林植物与园林建筑的配置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处理得当,二者关系可求得和谐一致。园林建筑属于园林中以人工美取胜的硬质景观,是景观功能和实用功能的结合体,是园林构景中的主体。园林建筑与植物一起配置时,搭配得当,可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

1园林建筑与植物配置的相互作用

1.1园林建筑对植物配置的作用园林建筑除了在自身形象的轮廓、线条、色彩与自然环境主动协调外,对于园林植物的配置,必须用花草树木来加以搭配,使之不孤立。

1.1.1园建筑的为植物种植提供基址通过建筑的遮、挡、围的作用,能够为各种植物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建筑的外环境为植物提供基址。

1.1.2园林建筑对植物能起到背景、夹景、框景的作用私家园林以墙为纸、以植物绘,使建筑和植物组成优美的构图。

1.1.3园林建筑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隐建筑物于山水之中,将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1.2植物配置对园林建筑的作用

1.2.1植物配置使园林建筑的主题和意境更加突出依据建筑的主题、意境、特色进行植物配置,使植物对园林建筑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园林中某些景点是以植物为命题,而以建筑为标志。例如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首先要体现主题思想“柳浪闻莺”,柳树以一定的数量配置于主要位置,构成“柳浪”景观。

1.2.2植物配置协调园林建筑与周边环境建筑造型、色彩等原因与周围环境不相称时,可以用食物缓和或消除矛盾。园林植物能使建筑突出的体量与生硬的轮廓“软化”在绿树环绕的自然环境之中。植物的枝条呈现一种自然的曲线,园林中往往利用它的质感及自然曲线,来衬托人工硬质材料构成的规则式建筑形体,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两种材料的质感。一般体型较大、立面庄严、视线开阔的建筑物附近,要选干高枝粗、树冠开展的树种,在结构细致玲珑的建筑物四周,选栽叶小枝纤、树冠茂密的树种。如园林中厕所旁边常植浓密的珊瑚树等植物,使其尽量不夺游人的视线。

1.2.3植物配置丰富园林建筑的艺术构图建筑物的线条一般多平直,而植物枝干多弯曲,植物培植得当,可以使建筑物旁的景色取得一种动态均衡的效果。如青岛的天主教堂前的枝干虬曲的古树配置于圆尖的建筑前,显得既有对比又和谐。树叶的绿色,是掉和建筑物各种色彩的中间色。如白色的香花衬托于灰色的墙前,尤为醒目。墙面上爬山虎更突出了这种色彩的对比。

1.2.4使园林建筑环境具有意境和生命力植物配置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在景点命题上体现植物与建筑的巧妙结合,在不同的区域栽植不同的植物或突出地方植物特点为主,形成区域景观的特征,增加园林的丰富性。

1.2.5丰富园林建筑空间层次,增加景深植物的枝、干、叶交织成网络,可形成一种界面,利用它可以起到限定空间的作用,使园种植物疏密相间,虚实呼应,高下相称,与建筑相互配合,呈现一种和谐美。

2各种园林中的建筑与植物配置

2.1皇家园林的植物配置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特点是园林建筑美与自然美的完美融合,而这种融合的美与环境气氛的创造,在很大的程度上以来于植物配置及配置得体,体现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结合。皇家园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雕梁画栋、色彩浓重、金碧辉煌、布局规则严整、等级分明,建筑体型高大,为反应帝王的至高无上的权利,宫殿建筑特点的特点。一般选择姿态苍劲、意境深远的中国传统树种,如圆柏、海棠、银杏、国槐、玉兰等。

2.2私家园林建筑的植物配置以苏州园林为首的江南古典私家园林建筑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以“咫尺之地”进“城市山林”植物配置重视主题和意境,多于墙基、角落处种植松、竹、梅象征古代君子的植物,体现文人具有象竹子一样高风亮节,象梅一样孤傲不惧。超级秘书网

2.3寺观、陵园等园林的建筑与植物配置寺观、陵墓等园林比较庄重严肃,所以主要体现庄严肃穆气氛,一般多用银杏、油松、圆柏、白皮松等植物。

2.4现代园林的建筑与植物配置现在建筑样式多样灵活,因此可以选择多种树种,应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功能和景观要求选择适当的树种,如白皮松、榆叶梅、圆柏、海棠、玉兰、银杏、国槐、法国梧桐、合欢、龙柏等植物,栽植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无论是在古典园林,还是在现代化的园林;无论是在街头绿地,居民区的小游园,还是在大规模的综合性公园,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园林建筑和植物配置都会引起游人兴趣,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融的境界。因此,园林建筑和植物配置的协调统一是表达景观效果的必要前提,成为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肖和忠,张玉兰.试论园林建筑的植物配置[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8,4,52-55

园林建筑论文范文第2篇

中国园林讲求诗情画意。正所谓文章华美,只因意于笔先,再优秀的文笔,缺乏“意”的引导,也难成大器,在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写意一直是精髓所在,这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因此,在园林设计中,合理的立意,在结合一定的主题形式,使园林从整体到独个景观建筑,都能够体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气息。如景观或建筑的建设时,尽可能采用仿古的设计,并以匾额昭示其名,如此便能够给人以中国园林的感觉。而实现上述方法,并不依靠表面功夫,这也要求在勘察时能够合深入的挖掘当地文脉,以当地的文化特征建设景观,并将其融入到园林之中,如此才能够具有真正文化气息。

2巧于因借拓展

西方园林建筑,习惯于采用“借”的方式,这一点也值得我国设计师学习。虽然整体看上去,园林作为一个封闭的公园,但是并不妨碍将园林之外的景物借入到园林中。通过一定的设计,使视觉能够收入到景观,如此能够实现“借”。借景的方式有很多种,可采用仰视、俯视等方式,也能够选择远借、应时而借等,如附近存有景观,但园林无法扩展至此,则可以选择合适的位置仰视借景,或在道路的修建上能够让风景实时进入眼底。总体而言,西方园林建筑的“借”,讲求于将景观放入到园林中,我国传统园林建筑也有着“借”的形式,其名为借势,实质上是指一种组合而来的美,如在园林中以绿色烘托红色,成包围之势,众星拱月,体现出红色区域的华美。在现代园林中,可直接采用2种方式。西方的借景是指将园林融入到城市中,将园林与城市合而为一,以真正实现环境的交融,而借势则是园林建设的艺术手法,体现出宏伟、华美等气息所采用的手段。合理地运用2种方式,必然能够将园林的审美价值和城市功能极大的提升。

3以小见大

在上述内容中提到,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与其它艺术形式相似,都有着写意的特点,而在园林中,则具体转化为“小中见大”。园林的空间往往有着限制,但是中国人总能够突破不可抗力的现实,在人的精神层面上给以无限遐想。这一方法完全应归功于自然给人的启迪,通过江南园林能够发现,假山假水依然能给人以逼真之感,这边是完全根据自然的形态,辅以能工巧匠雕琢,才使得能够在意境上以假乱真。事实上,假山水无论在比例,还是形态上都与真实的山水一模一样,也由此可以说明,我国传统园林的设计师是通过观察和感悟而创造的“小中见大”景物。对于现代园林设计而言,便是空间意境越发狭小。事实上古人已经提供了解决方案,如错落起伏、蜿蜒曲折,在地形上设计出地势,同样仿照自然环境中的比例,但地势空间必须有效掌握,否则会由错落起伏变成凹凸不平,而曲折和蜿蜒所指的便是道路设计。曲折的道路虽然降低可达效率,但是能够延长线路,再结合地势设置,使园林中的道路蜿蜒无尽,如此便可极大体现“以小见大”。若是整体场地较小,可采取大量面积的统一植被,如草坪、疏林等,已达成视觉上扩充场地的目的。

4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在于诗情画意,而情和意便是艺术的核心,现代建筑多强调功能性,但是并不影响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真正融入中国传统元素,使园林更具艺术价值。

园林建筑论文范文第3篇

园林建筑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广义层面来说,园林建筑就是园林里具有造景、游览、观赏和休息等作用的各种建筑物,如公园、风景区、建筑庭院等等。此外,有很高审美价值的小型建筑物也可以归纳在园林建筑的范围内。但结合实际而言,园林建筑通常就是指亭台、走廊、花架等具有景观作用的建筑物,以及售票厅、小卖部等具有实用功能的建筑物,而不是功能复杂且占地面积宽广的大型建筑物,如展览馆、茶楼、餐厅等。

2园林建筑在现代园林中的作用

2.1打造现代园林主景在现代园林的建设中,园林建筑承担着构筑主景的重要责任,这也是现代园林的代表性景观和标志性语言,更是现代园林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各种风景画面的亮点和重点都是园林建筑,缺乏园林建筑也就缺乏了“景”,就别谈实景了。也就是说重要的建筑物通常都是园林一部分甚至是全部范围的主景,是园林的标志,代表着园林的整体形象。如著名园林西安的大唐芙蓉园,其主景就是侍女馆里的宝塔,这也是其标志性景观。

2.2园林建筑的实用功能

2.2.1观景作用。园林建筑通常都是处在园林景观的最佳观赏点,周围的环境十分优美,让处在其中的人们可以观赏景色、陶冶性情,或是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亦或是陶醉在奇花异草和怪石嶙峋里,犹如身临其境。拉近人们跟这些景色的距离,仿佛能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2.2.2休憩作用。园林建筑种类很多,通常都位于便捷之地,如道路附近的亭台、走廊等。当人们欣赏周围景色疲乏时,就可以在亭台、走廊等处休息,而且视线开阔,休息的同时也能观赏景色。

2.2.3连接作用。在现代园林的建设中,园林建筑还能很好地连接各个景区,构成供人们观赏的路线。园林建筑的连接作用体现在对整个园林进行科学的布局、规划和设计,确保园林里每一个建筑都有存在的价值,而且跟其它建筑的衔接浑然天成,共同构成审美价值高和实用价值高的现代园林。在现代园林里各个建筑物之间不能是相互独立的,都有各自的作用,而且排列也疏密有致、交相呼应。如著名风景区太阳岛,其门框与步道的设计就将园林里各个建筑物完美地“串联”在一起,赋予了园林景观一种朦胧美,给人以“园中有景、景中有园”之感。

2.2.4空间构造作用。现代园林的建设使用了很多回廊、花墙以及仿古墙,构成了巧妙灵活的空间结构,给人以“若隐若现”之感。这些小型建筑物的使用,通常都是为了给功能变化创造独立的空间,能够为人们的观赏或是休憩增加雅趣。

2.2.5导向作用。现代园林建设的规模在不断拓展,园林里树木茂密、山势起伏、道路复杂,要保证人们能够很好地观赏到园林的景色,而且还不会迷路,在设计时就要充分发挥园林建筑的另一作用———导向作用。如著名景区北海公园,其高高耸立的白塔不仅是标志,也是“指南针”,具有导向作用。

2.3园林建筑的服务作用

2.3.1教育、学习和纪念作用。在现代园林里,通常都有科技馆、纪念碑、展览馆、名人字画和雕塑、历史名人文化墙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在人们观赏的过程中还能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学习作用,或是教育人们爱国和谨记历史,或是丰富人们的知识库,亦或是传授人们爱护环境、尊重自然的思想。如南京著名景区雨花台,其中就有纪念英雄人物和先驱的纪念雕塑及纪念碑,这样人们在观赏时就会潜意识地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2.3.2游戏、健身等作用。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都在飞速发展,要满足新形势的发展需求,现代园林在服务内容方面也要更加丰富和现代化。园林里有可以健身锻炼的场所,可以参观展览的场所,可以召开会议和研讨的场所,可以供儿童嬉戏的场所等,这些园林建筑物能满足人们对娱乐和学习的需求。

2.3.3满足人们其他需求。人们对园林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一些传统功能上,除了有观赏价值和休憩功能之外,还要能满足人们对多样性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如园林里供人们购买纪念品和餐饮的地方,就像北京植物园建设的游客服务中心、沈阳植物园建设的大型餐饮广场等。更重要的是,园林建筑在现代园林建设中的使用,除了能最大限度展现其自身的价值,还能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对观赏的要求,甚至还可能成为独具特色的一景。

3园林建筑的发展趋势

现代园林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设计时,不单单只是停留在美观的基础上,还应该不断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朝着园林生态效益、园林娱乐休憩的方向不断发展。在未来,园林建筑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其他艺术元素的影响,在建造时也会更加凸显现代化的线条美与造型美,各种实用设施也会逐渐抽象化。科研技术也会逐渐应用到园林,如培育新型植物品种。也就是说,在未来园林建筑的发展将会更加多元化和轻型化。

4总结

总之,不管园林建筑未来的发展会怎样,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是不会变的,对人们产生的影响也是不会变的。

园林建筑论文范文第4篇

根据这些特点,人们做了简单的分类:在游览路线上码头桥梁之类的就是交通建筑;拥有实际使用功能的称之为风景游览建筑;像一些露天陈设之类的是建筑小品;凡是能围合成庭院空间而形成相对独立或独立的庭院的建筑;最后的城市景观建筑指的是具有风景园林功能或风景园林范围内的建筑。

2园林建筑设计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1)在实际规划设计的过程当中,对于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主要原则以及实际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都需要认真分析。

在照顾园林设计本身内容和原则的基础上,如何才能对于园林景观建筑的自身特性进行突出强调。整个设计的过程当中,要运用科学的方法理论来强化风景园林的景观品质和花井效果。

(2)园林景观设计的目的是给人们创造一个适宜的休闲娱乐空间环境

为此,在设计的过程中,是通过施工材料以及结构的手法来结合经济历史等元素来实现的。园林建筑与其他建筑相比,拥有自己个性特征的同时,又结合了独特的物质及精神元素,这些元素有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些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园林建筑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简单来说是:设计形态不拘一格、空间组织环境重视、建筑环境完美结合、休闲娱乐功能强调、结合自然遵从生态以及景观的强化效果等。

3园林景观建筑设计原则

(1)园林景观建筑自身的尺度感十分重要

需要注意推敲踏步、门、窗、廊道、墙身、栏杆等各个部分的尺度与建筑整体的关系,给人舒适感;对于规模大小不同的风景园林,由于园林建筑的尺度感要求不同,所以比例也有所不同;园林景观建筑存在观景和被观的不同,它的尺度处理在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联系方面,需要注意根据不同视角、视距的差异去设计。

(2)园林景观设计的总原则之一就是设计者需要有丰富空间层次与序列

需要注意园林建筑空间的流通和渗透,如相邻空间的流通和渗透、室内外空间的流通和渗透等;在建筑的布局与空间组合中需要注意加强对比,如体量的对比、明暗虚实的对比、形式的对比等。

4园林建筑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

(1)观景方面的作用。

观景指的是将建筑物设计为观赏风景的地方,观景建筑物的朝向位置等往往是由观景的需求决定的。作为园内观赏外景物的场所,点景往往是整个画面的主题,和游廊结合起来成景物的观赏线。

(2)组织游览的作用。

园林建筑的存在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在园林中,园林建筑有着起承转合的作用。当某处优美的园林建筑与人们的视线相互接触的时候,对于游览路线就会很自然的延伸。利用建筑物结合道路穿插的作用,制造出一种步移异景、一步一景、有着导向性作用的动态观赏效果。

(3)点景方面的作用。

景观中的构图中心都是重要的建筑物,建筑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风景园林或城市景观风格。

(4)限定空间的作用。

园林建筑可以被利用起来或结合一定的景观,形成一系列的庭院。如果再结合不同的山石花木或者水体,可以把景观分成不同的空进层次。园林景观给予人们的艺术享受往往是通过一系列巧妙的空间变化形成的。限定空间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建筑构成各种形式,比如游廊、花墙以及庭院等。

5设计理念在园林景观建筑中的运用

(1)生态景观理念的运用。

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就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实质,从这点出发,向深层次研究就是关于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问题。这意味着我们的设计需要尊重物种多样性、尊重自然以及顺应自然,最大程度上减少对资源的剥夺和盲目的人工改造环境,减少园林景观的养护管理成本。

(2)注重设计全过程参与。

区域环境景观的规划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园林景观概念,其在时空上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内涵上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当今的科学技术以及是在各个行业中得到了渗透以及交叉的发展,各个专业之间的协调参与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出其重要性。设计师们都是具有园林专业化的,都给是会对自然环境的和谐以及绿色景观元素的重视,设计师们就会把建筑融入到自然氛围中。

(3)环境场所空间的塑造。

显示设计思想,体现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就是环境场所空间的创造,设计者要因地制宜,寻找环境和建筑的最美契合点。在考虑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基础上,形成清晰明确的整体设计理念,这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原则。

6结语

作为园林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的园林建筑,它起着自己独特的作用。作为园林景观的重要元素,园林建筑对于风景有着点缀衬托的作用看,且往往是作为园林中的高潮或者是点景存在,同时起到了为在园林中的人们提供休息、休闲活动以及其他服务等各个方面的作用。总之,整个园林景观的效果好坏,直接受到园林建筑设计优劣的影响。

园林建筑论文范文第5篇

我国园林的形式大多是以山水为主,通过营造建筑、筑山、理水、配置植物等构建园林主体,然后采用一系列艺术创造出多彩多样的园林景观。园林建筑小品是园林景观有的建筑小品,它不仅能满足园林造景需求,还能为游客提供一个休息、赏景的场所。按照园林建筑小品的功能分类,可以将园林建筑小品分成管理类小品、展示小品、装饰小品、服务小品等几种情况,园林建筑小品必须和园林整体景观相符合,从而在不同的园林环境中,显示出独具特色的园林建筑小品。

2园林建筑小品与园林植物配置

2.1园林建筑小品与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合理的配置园林植物,不仅能美化园林建筑小品,还能完善建筑小品的功能,设计人员在设计园林建筑小品时,要选择合理的植物品种,并坚持实用性、经济性、观赏性等原则,从而充分发挥园林建筑小品的功能。

2.2园林建筑小品与园林植物配置的关系园林植物时园林景观的基本构景元素,它能将大自然的生态美充分体现出来,园林建筑小品是园林景观的硬质景观,是人工景观,处理好园林植物与园林建筑小品的关系,不仅能使得园林景观更加完美,还能体现出人与自热和谐发展的理念。园林建筑小品可以为园林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园林植物还能软化建筑小品的硬质条件,通过枝叶、自然颜色等消除建筑小品的生硬特性,这样就能显得整个园林环境动静有序。

2.3园林建筑小品与山水的关系自古历来我国就喜欢用“山水”来称呼自然风景,因此,我国很多园林景观都是建立在山水的基础上,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可以以湖、池为中心,在周围设置山谷、溪涧、瀑布等,再设置花草、阁、亭、轩榭等建筑小品,从而构建水面清净、山石峭拔、亭阁精致、林木浓郁的画面,这样明暗、虚实、形体、空间等相互结合,不仅能给人一种开朗、幽静的感觉,还能对园林建筑小品进行装饰,增添园林空间的优美感。

3园林成果要素在建筑小品中的应用

3.1园亭要素园亭是园林建筑小品的基本建筑单元,具有四面开敞、玲珑小巧的特点,园亭的基本功能是为游客提供遮阳避雨、休息赏景的场所,例如苏州古典园林中,园亭的样式有很多,有方亭、扇亭、六角亭、笠亭等多形式,又如拙政园的绣绮亭、待霜亭、雪香云蔚亭,三个园亭相互呼应,构成一个不等边三角_形,在园中的各个角度都有良好的观赏感受,亭下是荷花池,并且用溪桥将假山相互连接起来,让人感觉充满活力。这些园亭充分体现了建筑小品与周围环境创造的优美景观。

3.2园林廊道园林廊道是指房屋内通道、屋檐下的通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园林廊道具有息赏景、遮阳避雨等基本功能,在廊道中添加栏杆、彩画、座椅等装饰物,在隔墙上装饰灯具、月洞门、漏窗、瓶门等构件,从而增加园林景观的空间层次感,使得园林景观更加优美。

3.3园桥要素园桥是园林建筑中的水上通道,通过园桥可以讲不通的景点联系在一起,为游客提供游玩线路,对园桥进行精心的设置,也能使其成为园林的景观,如西湖断桥、颐和园玉带桥等。为有效地减少园桥的跨度,可以将园桥设置在水面、溪谷比较狭小的位置,为提髙游客在水上游玩的乐趣,可以讲园桥设置成曲桥的形式,也可以将园桥设置成平桥、亭桥、花架桥、廊桥等多种形式,从而丰富园林水景,增添园林的美感。

3.4雕塑小品雕塑小品能赋予园林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文精神,雕塑小品不仅能将设计师的思想表达出来,还能通过艺术手法,将园林景观的氛围烘托出来。园林雕塑小品的设计来源于生活,在园林景观中,合理的设置雕塑小品能起到美化人们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如将一些名人的雕塑设置在绿地之中,然后使用一些枝态轻盈的树种进行装饰,能让人们在娱乐的同时,学习他们的典故。

3.5园発和园椅园赛和园椅是园林中必须的基础设施,能为人们提供交谈、休息、?赏景,一般情况下,圆発和园椅会设置在园路两侧、广场周围、湖边、山下、花间林下等位置,错落有致的园赛和园椅,能增添园林的空间感。制作园発和园椅的材料有金属、钢筋混凝土、木材、石材等,不同的材料能体现出不同的主题,因此,在实际设计中,要根据园林主题,选用合理的材料制作园発和园椅。

3.6服务小品在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服务小品有候车亭、电话亭,这些服务小品是园林景观组织中十分重要的元素,不仅能装饰园林景观,还能满足人们的行为活动需求,同时这些服务小品还能将城市特色及文化内涵体现出来。例如苏州园林中的电话亭具有十分独特的样式,与园林城市的大环境和谐统一,将电话亭设计成园林特有的建筑形式,使其充满园林气息,达到美化园林环境的作用。

4总结

在园林景观设置中,将园林建筑小品与园林植物、山水等景观设置在一起,能有效地增加园林景观的空间层次,提髙园林景观的艺术美感。设计人员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设置园林建筑小品,有效地提高园林景观的价值,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娱乐、游玩场所。

园林建筑论文范文第6篇

佛寺园林根据所处位置不同主要分为城市型、山林型、综合型三类。北魏洛阳佛寺园林大多兴建于城中,以城市型佛寺园林居多。佛寺园林的主要特征如下:1)宗教性———是宗教的载体,核心功能就是为宗教服务。2)大量性———数量众多,分布广泛。3)公共性———面向大众开放。4)旅游性———把朝圣进香和游山玩水旅游观光结合起来。5)灵活性———选址自由,规模及形制大都不受限制。6)持续性———寿命较长,不断扩充规模,精化景观,持久开发,是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积淀。自佛教的传入及洛阳白马寺的兴建,洛阳佛教的历史拉开了序幕。后因北魏皇室笃信佛法,佛寺数量剧增,遍布全国。洛阳作为都城,佛寺建设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以及奢华精美尤为出众。佛寺的大量兴建,成为促使佛寺园林这一新的园林类型出现的客观条件。

北魏洛阳佛寺最多的成因是“舍宅为寺”。这部分佛寺的建筑格局与形式,受住宅原有格局与建筑特点的影响很深。私家的宅邸园林也顺其自然地成为佛寺园林的一部分,换言之,佛寺园林自产生伊始就深深的烙下私家园林的印记。在艺术表现上,不仅有佛教宣扬的清净避世思想,同样深含中国山水园林的自然美。

北魏洛阳佛寺园林的特点

北魏洛阳佛寺园林的数量在鼎盛时期大概有1300余座,但因年代久远,遗构稀少,现存或记录较为详细的仅69座,分布在城东的佛寺最多,为26座。北魏洛阳的里坊制度严格,所以城市型佛寺园林的分布必然受到里坊制度的影响与限制;另一方面,许多来自“舍宅为寺”的佛寺园林,因其旧制,也坐落于里坊之中。山林型佛寺园林及综合型佛寺园林,因分布于洛阳城外,所以不受里坊制度制约。

佛寺园林的选址是在满足佛寺建筑布局的前提下更多地考虑到自然以及社会因素[2]。洛阳佛寺园林的选址有两种方式:1)因袭旧址。先有宅,后有园,园是在宅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受原宅园环境的影响,佛寺的整体结构系统一般由宗教活动中心与周围园林景观两大板块所构成,佛寺园林实际是私宅园林经过改装后的园林形态。2)相地选址。“相地”对寺院的经营和佛寺园林的开发都非常重要,能为佛寺园林的营造提供理想的物质基础。一般说来,最理想的基本条件:一是交通方便,利于僧徒进城及香客朝拜往返;二是环境幽静,自然风光优美怡人,有利于僧人们的潜心修行。佛寺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园林景观与宗教空间互为映衬,布局至关重要。根据园林环境的形态,可以将北魏洛阳佛寺园林的布局归纳成三种情况:庭园式(寺园结合)、附园式(寺园分置)和风景式。前两种形态于魏晋时期形成并且传承下来,第三种形态于北魏初现,成为今后佛寺园林的三种固有形式。多数情况下,佛寺园林都可能同时运用这三种布局形态,丰富了佛寺园林的空间格局和艺术风格。

山水、建筑、植物、小品等要素也是佛寺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将这些要素有序地组织起来,就可以构成一个又一个富有情趣的园林空间,创造出园林意境之美。北魏洛阳佛寺园林开创了向自然山水园转化的过程。佛寺园林的山,大多顺应自然,极力保持和追求自然山体的脉络,注重建筑与山体的有机结合。佛寺园林的水,往往与宗教功能有机结合,如放生池。自佛教传入中原后,佛塔的形式与中国的楼阁建筑相结合,形成了中国木结构楼阁式的佛塔。以佛塔为主的佛寺,一般会以一座高大居中的佛塔为主体,其周围环绕方形广庭和回廊门殿。佛殿是寺庙供奉佛像的殿堂。舍宅为寺的风行,使得北魏洛阳的佛殿开始从外传宗教的形式向中国传统的木构架建筑转化。从布局上看,基本上采用了我国传统宅邸的多进庭院布局。为了利用原有房屋,多采取“以前厅为大殿,以后堂为佛堂”的形式。北魏洛阳佛寺数量众多,当时许多佛寺的建筑规模也比较大,房屋数量多,房屋的功能自然也具有多样化。供僧尼使用的房屋,主要有讲堂、禅房、僧房三类。

山林型佛寺园林地处山林,其植物配置有着天然的优势;而城市型佛寺园林更为注重本身的庭院绿化,在佛寺利用植物群落来障隐建筑物,形成幽静的佛寺园林环境。北魏的佛寺园林多位于城中里坊之内,不得不借助植物去营造环境[3]。如:栽植松、柏、银杏、榕树、花卉等富有画意的植物,增加观赏效果及情趣;种植菩提树、银杏、婆罗树等植物,烘托宗教意味。又如植物优化配置法:1)乔灌草花相结合,种类繁多,遍布宅院;2)已经能够考虑植物四时的季相变化,通过合理安排种植,使不同时令都有相应的花草树木供人欣赏。

北魏洛阳佛寺园林的艺术文化特色

北魏洛阳佛寺园林的布局艺术正处于转型期———院落型空间已经确定,但其内部组成要素及布局形式较为多样,大体可分为无塔型佛寺与有塔型佛寺两种。1)无塔型佛寺。以佛殿为主,基本上采用了我国传统院落型布局,佛寺在中轴线,两侧另建若干庭院,包括戒坛、罗汉堂、藏经楼、钟楼、鼓楼、放生池等多种建筑物。2)有塔型佛寺。以佛塔为中心,其他的建筑环绕布置,形成四方对称的平面结构。就佛塔在寺中的布局而言,又可分为:与殿并列、殿前设双塔、塔移出寺外三种类型。北魏洛阳佛寺园林的建筑,形成了兼具传统文化气质、传统建筑风格,以及园林建筑属性的建筑和环境,主要包括殿、塔、厅、堂、馆、亭、台、楼、阁、廊、桥等类型,在佛寺园林内承担构景、点景、赏景、组织游览路线,以及组织园林空间等作用。这些建筑大多属于木构架结构体系,立面可上中下三分,以高台基、木屋身、大屋顶著称于世。总之,北魏洛阳佛寺园林建筑不强调突出的形体,也不拘泥于内部空间的实用性,而是用最灵活、最积极的手段去满足功能需要、营造景观环境,挖掘物质形态之后的审美享受和精神境界。北魏洛阳很多佛寺都有独立设置的佛教雕塑,其内容大多来源于佛教的经典,其手法受到西域艺术风格影响,同时结合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形成了人物瘦削,服装饰物质朴平直,雄浑刚劲的风格,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佛像艺术成就。佛教的绘画艺术,仅仅是为了追求形式美的表达,也是佛教激发信徒热情、扩大和宣传宗教的一种手段。同时,它还具有更深层次的作用:心的控制、调摄乃至创造功能,由顿悟而达到精神升华的至高境界。

佛寺作为宗教场所,往往定期举行一些宗教活动。这些宗教活动使得佛寺在宗教的神秘感之外更有一种世俗性。其中,“行像”(用车载着佛像在城市的街道巡行的佛教仪式)就是代表性的宗教活动,规模盛大,成为全国性的重大活动。伴随着各种宗教活动的开展,这样的盛事往往也成为了百姓欢庆的节日。而且举办宗教活动的过程中都伴随着杂技表演,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将宗教的严肃与世俗的享乐相结合。后来,佛寺的活动也不再局限于宗教内容,更是常常在佛寺园林内举行歌舞、器乐表演。宗教活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适应,终于变得世俗化。北魏洛阳佛寺园林的风景秀美,不仅是宗教圣地,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游人,成为京城庶士、文人骚客的游览胜地。佛寺园林的社会功能逐渐开始产生,成为城市的公共资源。佛寺园林产生以前,中国的园林主要隶属于皇家或者私人,这两种形式都属于上层社会所独有,为统治阶级所使用。佛寺园林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情况,使城市的平民百姓也能游览参观,具有社会属性。北魏洛阳城作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政治中心,对待外来文化有着包容及肯定的态度。同时,因其统治下北方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复苏与发展,所以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也开始频繁,各地方的物产,文化在洛阳城交汇。佛寺园林更是城中重要的文化交流场所。因此佛寺园林的兴造便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特征。

结语

园林建筑论文范文第7篇

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

园林建筑按照所属性质和地域的不同,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皇家园林建筑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表现出恢弘的皇家气派。而江南园林建筑突出“玲珑、活泼、通透、淡雅”,将秀丽、雅致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风格迥异,但建筑在园林中的作用却基本相同,主要概括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其实用性。根据人们的休憩及活动需要而设置,如亭、榭,即可供人停留赏景,又可以按需要兼做小卖亭、游船码头等用途。二是强调其独特性。配合园内风景布局形成的游览路线,在人们视线所达不到地方,园林建筑以其有利的位置和独特的造型,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或动或静的自然风景画,并与廊、墙、路等形成一定的活动路线。三是提升其园林意境。我国园林通常在园名、匾额、楹联中反映出其意境来。正如《红楼梦》中说大观园:“若大景致,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从而营造了园林意境。

二、园林建筑的特点

经过上述功能分析,可以看出,园林建筑有如下特点:

1、使用和造景,具有观赏和被观赏的特点。园林建筑既要满足各种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要符合园林景物布局原则,同时,也要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因此,园林建筑既是物质产品,也是艺术作品,这就要求园林建筑要适合游人在或动或静中观景,又要使景色富于变化,达到步移景易的效果。

2、为环境服务,与自然景致充分结合。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与自然因素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使自然环境增添情趣,这就要求园林建筑的设置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做到布局上依形就势。这种自然美与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古典园林不断追求的境界。

3、园林建筑独立性和组合性。我国的古典园林建筑一般体量较小,按大小、形状不同,具有不同的功能,根据使用上的需要,既可独立设置,又可用廊、墙、路等不同的建筑组合成一个群体,这种组合群体形成了富于变化的建筑外形轮廓,使建筑与风景相得益彰。

三、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类型及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时采用了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相一致。因此,其类型十分丰富,主要有亭、廊、榭、桥、墙、舫以及花架、小品等多种类型。

1、园亭。是供游人休息和观景的园林建筑。它的特点是周围开敞,在造型上相对小而集中,常与山、水、绿化结合起来组景,作为园林中“点景”的一种手段。亭的体量虽不大,但形式多样,其造型取决于它的平面形状、平面组合和屋顶形式。亭具有丰富变化的屋顶形象和轻巧、空灵的屋身以及随意布置的特点,很适合“观景”和“点景”建筑的需要。单体亭的形式有四方亭、圆亭、多角亭等形体,在亭与亭、廊、墙、房屋的结合上,又创造出了重檐、三重檐、攒尖顶、歇山顶及组合亭等。亭多布置于主要的观景点和风景点上,或作为主体建筑陪衬。在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中,亭常常成为组景的主体和园林艺术构图的中心。在一些风景游览胜地,则成产增加自然山水美感的重要点缀。设计中经常运用“对景”、“框景”、“借景”等手法,创造风景画面。

2、园廊。屋檐下的过道及其延伸成独立的有顶的过道称为廊。它不仅是联系室内外的建筑,还常成为各个建筑之间的联系通道,是园林内游览路线的组成部分。它既有遮荫蔽雨、休息、交通联系的功能,又起组织景观、分隔空间、增加风景层次的作用。廊的形式和设计手法丰富多样。按结构形式分有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复廊、双层廊和单支柱廊等五种,按造型及所处环境可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抄手廊、爬山廊、叠落廓、水廊、桥廊等。

3、水榭。它是供游人休息、观赏风景的临水园林建筑。其典型形式是在水边架起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平台跨水部分以梁、柱凌空架设于水面上。平台临水部分围绕低平的栏杆,或设鹅颈靠椅供坐憩凭依。平台靠岸部分建有长方形的单位建筑,面水的一侧是主要观景方向,常用落地门窗,开敞通透。既可在窒内观景,也可到平台上游憩眺望。屋顶一般为造型优美的卷棚歇山式。

4、园桥。即园林中的桥,可以联系风景点的水陆交通,组织游览线路,变换观赏视线,点缀水景,增加水面层次,兼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作用。园桥在造园艺术上的价值,往往超过交通功能。在自然山水园林中,桥的布置同园林的总体布局、道路系统、水体面积、水面的分隔或聚合等密切相关。其位置和体形要和景观相协调。大水面架桥宜宏伟壮丽,小水面架桥宜轻盈质朴。水面宽广,桥宜较高并加栏杆,水面狭窄,桥宜较低并可不设栏杆。水陆高差相近,宜平桥贴水,过桥有凌波信步亲切之感,水体清澈明净,桥的轮廓需考虑倒影,地形平坦,桥的轮廓宜有起伏,以增加景观的变化。园桥的基本形式有平桥、拱桥、亭桥、廊桥、汀步等。

5、园墙。园墙在园林中起划分内外范围、分隔内部空间和遮挡劣景的作用。精巧的园墙还可装饰园景。中国古典园林中,按材料和构造可分为版筑墙、乱石墙、白粉墙等。分隔院落多用白粉墙,墙头配以青瓦。用白粉墙衬托山石、花木,犹如在白纸上绘制山水花卉,意境尤佳。园墙的设置多与地形结合,平坦的地形多建成平墙,坡地或山地则就势建成阶梯形,为了避免单调,有的建成波浪形的云墙。此外,中国古典园林中,园墙还通常设有洞门、洞窗、漏窗以及砖瓦花格进行装饰。

6、舫。依照船的造型建在水面上的园林建筑物。供游玩宴饮、观赏水景之用。舫是中国人民从现实生活中模拟、提练出来的建筑形象。处身其中宛如乘船荡漾于水中。舫的前半部多三面临水,船首常设有平桥与岸相连。舫的基本形式同真船相似,一般分为船头、中舱、尾

人民从现实生活中模拟、提练出来的建筑形象。处身其中宛如乘船荡漾于水中。舫的前半部多三面临水,船首常设有平桥与岸相连。舫的基本形式同真船相似,一般分为船头、中舱、尾舱三部分。船头作成敞棚,供赏景用,中舱最矮,是主要供休息、宴饮的场所,舱的两侧开长窗,坐在里面有宽广的视野,后部尾舱最高,一般分为两层,下实上虚,上层状似楼阁,四面开窗以便远眺。舱顶一般作成船篷样,首尾舱顶则为歇山式样,轻盈舒展,成为园林中的重要景观。

园林建筑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园林建筑传统现代

了解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外延,正确对待传统建筑文化,对于促进文化现代化,弘扬建筑文化、繁荣建筑创作、推动“建筑文化学”的创立和建筑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传统文化与建筑

1.1传统文化的本质

1.1.1“传统”的基本内涵及现代涵义

“传统”到底是什么?有的说是形成传统的动力;有的说是已经形成的文化遗产或文化。具有民族生活情感的相互关系,同时在民众中不断流传、继承下来是否就是传统?丹下健三先生有一个通俗易懂的比喻:“就音乐而言,可以分成演奏者、作曲家及听众三个部分,当然作曲家肯定是本质的创造者,把音乐加以流传的是演奏家,而去欣赏这些曲子的则是一般的人们”。“在音乐上把传统加以继承的母体,是演奏家的重复,而存在于民众之中。亦即在音乐的传统和创造这个历史环节上,是作曲家———民众———作曲家这样一种关系,而演奏家的重复是与本质无关的”

传统的现代涵义,可以认为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传的,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尽管传统的定义存在着种种不同,但关于传统的基本内涵,并无大的分歧:其一,一般是指贯通古今以至未来的某种流变着的,根本性的东西;其二,是经历史沿传下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思想、心态、道德、风俗、宗教、艺术、制度等“遣传因子”;其三,各地区、各民族所创造的传统,具有各不相同的形式和状态。

1.1.2在建筑领域,传统的表象直接体现为历史上的建筑形式

在建筑领域,传统的表象直接体现为历史上的建筑形式,它同一个民族过去的生活方式,建造手段以及社会对建筑的各种需求有关。例如西方古代希腊、罗马以及文艺复兴后期的古典柱式形式,

中世纪高耸的尖券等.已往年代的作品和民族记忆中把习惯的形式美法则保存了下来,使它们具有直接体现历史文化含意的形象价值。建筑传统更深刻的内涵在于作者历史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积淀。

因此,“传统”作为一个系统的核心和区分评价尺度就是价值观念系统,即客观事物及其属性和主体需要的某种肯定和否定的关系结构,它对整个传统系统起着调控、制约的作用。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言,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由它的精神本性所决定的,它的精神本性是由该民族的境况所造成的,而它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和它的生产关系所制约的。

1.1文化与建筑

1.2.1建筑文化的特性

文化是人类在寻求理解生存方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所在,它有着整体的、开放的、发展的特性,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惯性和积淀性。由于地域、语言、人种等不同,各种文化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从本质上讲,各种文化之间不存在优劣、高下之分,但由于时代不同,又存在先进和落后。建筑活动是人类征服自然为谋求生存的活动,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建筑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民族性、时代性、物质性和精神性等特性。

1.2.2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比较

有什么样的文化土壤与氛围,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建筑文化,建筑与文化互为同构关系。在人类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由于源头与走向不同形成了印度、中国(华夏)、阿拉伯、古希腊、古罗马等文化体系。这些文化体系相互独立且自成体系,与之相应的建筑又各具特色,反映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底蕴。中国古代建筑较之西方古典建筑有着明显的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应从民族文化背景和深层次中寻找答案。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借助于古典文化来反对封建文化和建立自己的新文化,这个运动的思想基础就是“人文主义”,提倡资产阶级的尊重人和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文艺复兴建筑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其建筑风格是讲究理性、统一与并富有条理性。文艺复兴建筑的著名实例有意大利圣彼得大教堂、维琴察的文艺复兴后期大师帕拉第奥的代表作圆厅别墅,总体特征是平面方正对称、规整、讲究条理。而中国传统建筑如城市、宫殿、寺庙、宅第等,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例如北京故宫其平面中轴对称、纵深布局,在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中、屋顶的不同等级和台基尺度的变化中,创造了高低错落、起伏开阔的群体空间,深刻地表达了王权至上的思想,深深地打上了封建文化的烙印。通过以上比较不难看出,其隐藏在建筑表相之后的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何等深远。

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交往日益增多,不同类型的文化也在发展中相互渗透、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不同文化之间有互补性,中国文化可以补偿西方文化之不足,克服它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但同样,需要吸取西方文化的精髓,增加它的科学性,建筑文化亦然。我们必须弘扬理性精神,敢于冲击传统观念,在否定中前进,创造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民族建筑文化。

2传统建筑文化

2.1传统建筑文化

2.1.1传统建筑文化的性质

什么是传统建筑文化?怎样对待传统建筑文化?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如果我们把一维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三段的话,那么,传统建筑文化则是人们在过去生产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建筑文化。传统一词,是指世代相传,约定俗成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由上代传交给下代。因此,传统,具有以下性质:

1.普遍性。它必须是一个民族所共有的,而不仅属于少数人。

2.传承性。它必须是代代相传的,而非由少数人杜撰出来,它的来源虽未必与民族同时发生,但至少有了相当的时间,使大家对它的起源已很模糊。3.演进性,也叫进化性。有两方面的原因使传统不断进化,一是由于传统代代相传,必然要经过各个时代的调整选择,与新时代要求一致的传统得到发扬。二是各个时代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是不可避免的,尽管传统的保守性,它对外来文化容易采取排斥态度,但在与外来文化的长期接触中,其中有益于传统的那部分外来先进文化,或迟或早会不断被吸收、融合,从而包容在传统中,这也是传统不断演进的重要原因。

4.不成文性。它必须是一个民族的大多数人自觉或不自觉接受的东西,它无法列成具体的条款,勒令大家遵从;它永远隐在文化实体内容的后面,形成一种不易言喻的气质;可以拿文化现象作比喻,却难于给传统下具体的定义。

2.1.2传统建筑文化的特性

作为传统建筑文化,它既然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份,那么,它必然具有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和连续性等特性。不言而喻,传统建筑文化,也必然具有传统的上述特性。我们阐明了这些看法,如何正确对待传统建筑文化自然也就十分清楚了。

正因为传统建筑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发展的连续性、传承性和演进性等特性,所以它必然有许多具有价值的东西需要我们去继承。比如,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园林,不仅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而且其中反映“顺应自然”、“珍惜生态”,“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手法和形式,确实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符合自然的设计理念与现代艺术理论是不谋而合的。就是与大家族制度、家长制度和传统的伦理观念紧密联系的四合院也不能全盘否定,它不仅提供了在闹市中知识分子所迫切需要的幻想空间,而且有利于住在其间的各阶层居民的交往,使“人际和谐”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房屋建筑上得到最好的体现,这是独门独户的小住宅根本无法达到的。至于我国各族人民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创造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中华建筑文化,如江南水乡建筑文化、岭南建筑文化、黄土高原的生土窑洞建筑文化和西南山地建筑文化,更是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珍品。因此,那种全盘否定我国传统建筑文化,认为提倡继承传统就是复古,就是阻碍现代化的观点和看法是不对的。我们认为,否定传统建筑文化,不仅会造成自暴自弃的社会心理,而且也对民族的新的建筑文化的建立不利。

还应指出,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估价,国外建筑师(包括华裔外籍建筑师)比国内建筑界要高;外国人通常比中国人更喜欢中国传统建筑,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一个在世界上曾领先1000多年之久的民族的传统建筑文化,居然没有什么精华可以继承,这怎么可能呢?

也正因为传统建筑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因此,适合昨天生产、生活方式的传统建筑文化,就不可能完全适合今天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了。所以宣传传统至上,只醉心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掘,而不注意向西方现代化建筑吸收营养,也是片面的,不正确的,于新的建筑文化的创建无益。

那么,对待传统建筑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分析、继承、创新。分析是为了有选择的继承,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创新。我们主张,无论传统的建筑形式还是外国的建筑形式,都不可能毫无选择地加以套用。我们主张对传统的、外国的建筑文化,都要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出既有民族形式又有社会主义内容的建筑新文化来。当然,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是一条艰难的荆棘丛生的道路,然而只有坚持在这一条道路上走下去,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建筑文化来。

2.2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困惑

早在本世纪30年代,求新派认为中国的旧式房屋不合时用,又不经济。求新派不仅强调建筑艺术的整体性,还提出了建筑形式繁简变化的“循环论”,“在现代交通发达、文化传播,国际间同一样式建筑之产生将具有必然性”。然而,传统派则是在承认传统建筑的弊病并谋求以科学的方法,现代的材料来改进之的基础上,“以科学方法,改善建筑途径,谋固有国粹之亢进”。这派建筑师强调要把中国传统样式作为一种富有特色的传统来对待:“中国皇宫式建筑,在历史上占有极高位置,此时摒弃不顾、不特无以对我历史上发明家,且舍已之长,取人之短,智者所不为也”。“我们不应极端的无意识的,一味模仿欧化,而却把自己的民族全部抹杀”。主张“中体西用”或曰“西体中用”。“我们中国今后的建筑艺术应该取西人科学的长处,再加以东方民族的精神,那么方才堪称‘有美皆务无所不臻的了’”。

70年代末、80年代初“解放思想”的讨论,夹杂着对“”的痛苦记忆和对“现代化”、“新时期”的强烈憧憬,在建筑形式上表现为一种反传统、激进求新的趋向。建筑师把建筑的形式同建筑作为人们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场所的功能相一致的现代主义的建筑价值取向套装在哲学范畴的框架上,把“建筑的目的性,即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当作建筑的内容。或把建筑的内在矛盾界定为建筑空间与建筑实体的对立统一作为建筑的内容,实质上把建筑的样式直接偷换成了哲学上“形式”的概念,并由此以反对“形式主义”来反对传统样式。复古主义理论的错误,首先在于它把建筑的形式和内容割裂开来,又把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各地方创造出来的各种建筑形式认为是永恒不变的东西,可以任意套在任何内容上,这样,传统样式在被批判的语境中,就是传统样式=形成主义=资本主义,传统样式=形式与内容割裂=反辩证唯物主义。

另一方面,借助“新时期”、“向现代化进军”的社会精神价值取向和社会进步的乐观情绪,在唯恐被甩在世界进步和西方发达国家后面,在推行一种实用主义和别无选择的应战中,西方化/东方化被抽掉具体内容而被一种普通的,不容置疑的新/旧的判断所代替。以新/旧、古/今时间先后来代替价值判断,这是一种单线的进化模式,是西方近代科学发达后的一种技术乐观主义的反映。西方自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折衷主义,乃至后现代的历史主义,建筑技术和材料、功能和经济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样式的建筑仍然受到建筑师和社会的欢迎,而现代主义倒象个借助战争、危机和技术恫吓力来截断传统之河的野蛮的异族入侵者。中国建筑的传统样式也是从秦汉的初成而经历了佛教传入,西域文化的输入等影响而延绵不息。近世西方文明的侵入所造成的经济、技术、材料、功能的大变更,是否也会是传统样式扬弃、转化的契机呢?以此为目的的民族风格的探索不应是受到鼓励?而断言传统样式产生的条件已经消失而传统必然消失,好象是一个基于“时间精神”神话的幻想和设定,难道唐诗宋词,古典音乐传下来并取得“高雅”地位,传统建筑样式不也是,或曰至少在相当一部分人心目中,是生生不息,弥古弥贵呢?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理论在中国建筑界的流行,尤其是整个西方社会的怀旧倾向和保守主义回潮,传统派在与创新派的论战中似乎占据了主动地位,尤其是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使传统派不仅获得得了与创新派“井水不犯河水”的平行发展道路,而且由于传统价值的反弹和操作的粗暴,传统样式在新建筑中,尤其在建筑艺术的主流中,几乎要占据了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成为大型公共建筑,重要文化建设的首选风格。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关注和新奇的手法无疑使中国建筑界的传统派受益非浅,而其反主流的怀疑、挑战、拒绝的内涵却少有深究。这样,在“后现代主义来到中国”的移植过程中,建筑师、评论家都急于占领话语的“置高点”,没有来得及对自身现代化思维范式和现代主义历史观进行必要的审视和批判时,就把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捧上了天,欲使后现代主义成为一种风格教条,一个发展的必经阶段和一种价值评判标准。

其实,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商业文化互为因果,最有价值的成果莫过于混沌中的多元了。价值论以客体与主体意向相符合的程度来作出取舍优劣的判断,这无疑是主体性的一种解放。传统样式作为一种保证多样性的可能和选择,在更加开放与宽容的文化结构中获得了某种不可动摇的独特地位。

3建筑文化的现代性

一个建筑给人的形象感觉是通过两个层面去体现的:一个层面是建筑型体和空间虚实的变化,这很重要,是主体结构,但要创造一个感人的建筑形象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建筑的二维设计,包括饰面的色彩、分格、质感等等,它们对建筑形象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只要使体型塑造细部处理结合起来,就会取得很好的视觉效果和社会效果,而无需更多额外的投资。这一点国内外有许多优秀的实例都做的很好。如巴塞罗那独户住宅砖砌建筑院墙,采用两种不同砌筑方式组合在一起产生了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建筑形式。再如,帖面砖饰面的分格及色彩的搭配,面砖横贴竖贴的配置变换,不同材质的对比等等,会使人感到丰富、自然和谐。还有玻璃幕墙的出现给建筑外墙带来了一种完全不同于由砖木材料构成的建筑外墙的感受。其本身的构造形式不同,玻璃幕墙也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在无框悬挂式玻璃幕墙中玻璃固定在一个自承重钢结构体系的钩挂体上,玻璃材质的特性及钩挂件的连接点都最大限度地展示在建筑立面上,是对现代高新技术的完美表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好的建筑作品往往通过建筑细部来充实建筑形象;用不同民族文化理念精心设计的建筑,就自然而然地孕育出各民族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一定的建筑文化及其细部处理是和一定的建筑材料密切相关的,是对建筑材料的独特领悟。新的建筑材料的涌现为我们塑造民族建筑文化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可能性。如果说以前是用砖、木、石的民族建筑,今天我们要做的是用混凝土、钢材、玻璃、铝合金、石材、面砖、涂料等新型的建筑材料去塑现代的、民族的建筑文化。这些是古人所没有做过的,靠抄袭、拿来现有的、别人的东西是没有出路的。我们要做的只有创造,而这种创造必然会与建筑遗产与传统保护、继承和发展以及世界不同地区的建筑文化特色联系在一起。我们只有通过学习、分析那些成功的建筑实例,从中受到启发,取其精髓,汲取营养,使我们的建筑文化发扬光大。

园林建筑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古代建筑园林

2000多年前,伴随着云南地区水稻技术成功传入日本,云南地区特有的干阑式建筑也随之传入日本,称为高床式建筑,成为日本建筑造型原始形态之一。日本的神社建筑造型就是源于干阑式建筑。就佛教建筑而言,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建筑,经过朝鲜传入日本。佛教也因此成为连接东亚各国的一条文化纽带。

日本的建筑在早期模仿中国严格的轴线对称布局,如飞鸟、奈良时代所建的飞鸟寺和四大天王寺都和中国早期的寺院建筑类似,都是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山门、塔、殿堂等主体建筑,四周以回廊相连,并且左右对称。但是这种中式的传统布局在经过日本文化的吸收和消化后,严格的轴线对称布局渐渐消失了,到公元13世纪大多数寺院都采用了非对称布局。飞鸟时代的法隆寺,在建初期是仿制中国的对称布局,但在不断的翻修、改建过程中,原有的对称布局慢慢消失,现在的法隆寺已经是依山就势的非对称格局了。

这种不对称布局不仅在寺院建筑的规划中使用,也被日本皇家建筑采用。桂离宫中的古书院、中书院、御幸殿、月波楼等多栋建筑主要集中在西侧。整个建筑群的布局与自然地势浑然一体,人工的痕迹融于自然的地形当中。这已经和源于中国的建筑习惯大异其趣了。中国的宫殿,等级制度森严,在中国的宫殿建筑中出现不对称布局是不可想象的。而源于中国的日本建筑在这一点上却表现出了极强的民族性和实用性。有的学者认为,桂离宫的布局更像中国的皇家园林,如避暑山庄或颐和园,但是在中国这些皇家园林中,它们的主体建筑依然是严格的轴线对称,只是在园林部分布置的比较自由,建筑的色彩也是华丽富贵,彰显出皇家的气派与威严。日本多山多丘陵,这种依山就势的不对称布局适应了日本的自然地形,也和日本人的精神信仰直接相关。

除了不对称布局之外,日本建筑还有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简单、纯粹的建筑风格的追求。伊势神宫,是日本神道教最重要的神社,也是日本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它的建筑材料非常纯粹,以木材和茅草等自然材料为主。木结构,草葺屋顶,屋檐无起翘,室内无天花,自然古朴,毫无人工修饰和人工技巧,排除一切违背功能、违背纯粹性原则的装饰。桂离宫内的体量并不高大的竹编御幸门,园内的草葺或树皮葺屋顶,以及素色的格子门窗,抛弃了人工的装饰、设色和多余之物。还有源于中国的牌坊式建筑——鸟居,和中国牌坊的繁琐和华丽也形成了强烈的相比,已经简化到只剩两根立柱,柱上架横木,省去了一切装饰。这些都完整地体现了日本建筑追求的纯粹、朴素、简单、调和的自然性格。

禅宗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对宋代禅宗五山十刹的建筑风格极为推崇,在日本大规模仿建,一时间宋式禅寺成为日本建筑的时尚。室町时代,五山十刹宫寺兴起,日本上至宫寺,下至林下诸苑,数以千计的禅寺在建筑结构和风格上均模仿宋代式样,被称为“禅宗样”。

日本的禅文化与建筑

日本的建筑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而日本对禅宗的欢迎却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少有的,这不单单是因为仰慕当时先进的中国文化使然,还有来自日本内部的自身因素。

日本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日本的自然条件,日本远离大陆,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海洋性气候明显,经常有突发的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即使再美的事物也会因自然灾害的降临而瞬间消逝。这自然助长了日本人的无常感跟宿命感。他们知道再美的事物也只是一瞬的存在,都只是昙花一现。日本人爱樱花,但樱花的的花期只有七天,短暂易落,它的美是一种让人心醉更是心碎的凄凉的美。伤感的日本人,总是把它与人生苦短、世事无常联系起来。同时,大量的自然灾害使日本人感到生命的压抑、自身的渺小。台风、火山、地震这些自然灾害也因其不可征服而让日本人更加崇拜自然。这种无常感和孤寂感渗入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中,使人产生一种解脱和超越的渴望,正是在这里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与禅宗美学相逢了。

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有着浓厚的自然本位的思想。禅宗也追求自然,让自然成为悟道的媒介,这也是禅宗容易被日本人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禅宗和神道教的融合嫁接使“日本的审美更趋向于禅的空寂与枯淡”(见叶渭渠《日本文明》)。“空寂”日语语义为幽闭,孤寂,贫困。这种禅宗影响下产生的空寂的审美倾向,对日本文化艺术各个领域影响深远,在诗歌领域表现为“余情”?在绘画领域表现为“留白”,在园林艺术领域表现为“空相”,在茶道表现为彻底的“无”。

枯山水

日本的园林艺术也深受禅宗影响。入宋、入元的日本禅僧以禅宗崇尚自然,喜爱山水的灵性,对园林浓缩天地的艺术形式有着特殊的情感。回国后,在禅寺庭院模仿杭州、苏州名园,陶冶性情,体会“物我一如”的禅境。梦窗疏石著《梦中的问答》中说“把庭院和修道分开的人不能称为真正的修道者。”室町时代开始,日本社会上有文化的阶层—朝廷贵族、禅宗僧侣,他们热爱造庭,认为山水庭院有助于参禅。在质朴、空灵、通透的庭院里吟咏禅诗,观赏园景。禅僧们大都擅长园林设计,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枯山水”造景艺术。

造园艺术的“枯山水”是在室町时代禅宗精神广为传播之后,从禅宗冥想的精神中构思出来,在禅的“空寂”思想的激发下,而形成的一种最具象征性的庭院模式,表现“空相”、“无相”的境界。枯山水以石头、白砂、苔藓为主要材料。以砂代水,以石代山,用绵软的白砂和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石头来突出大自然和生命的主体。《造园记》中规定“在没有池子、没有用水的地方安置石子、白沙造成枯山水,所谓枯山水就是用石头、石子造成偏僻的山庄,缓慢起伏的山峦,或造成山中村落等形象。”以白砂的不同波纹,通过人的联想、顿悟赋予景物以意义,它的美更多的需要靠禅宗冥想的精神构思。因而具有禅的简朴、枯高、自然、幽玄、脱俗等性格特征。它不单是一种表现艺术,更是一种象征的艺术和联想的艺术。如京都龙安寺,在无一树一草的庭园内,经过巧妙的构思,通过块石的排列组合,白砂的铺陈,加上苔藓的点缀,抽象化为海、岛、林,幻化出另一种境界,所以龙安寺也称“空庭”,使人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由有限进入无限,达到一种“空寂”的情趣。

枯山水中使用的石头,气势浑厚;象征水面的白砂常被耙成一道道曲线,好似万重波澜,块石根部,耙成环形,好似惊涛拍岸。如果点缀花木,也是偏爱使用矮株,尽量保持它们的自然形态,这种以凝思自然景观为主的审美方式,典型地表现了禅宗的美学观念,所造之境多供人们静观,为人们的冥想提供一个视觉场景,人们只能通过视线进入它的世界。从这一点上来说,与中国古典园林可游、可居相比,它更像是一幅立体的水墨山水画,是在三维空间中追求的二维效果。枯山水抽象、纯净的形式给人们留出无限遐想的空间,它貌似简单而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能于无形之处得山水之真趣,这正是禅宗思想在造园领域的凝聚。

茶庭

日本的茶室建筑可以说是日本建筑空间精神性的代表。茶室面积通常都比较小?室内设壁龛?其中挂上一幅画、或摆上一枝花以供人眺望。通过这种处理来达到以有限表现无限空间的扩展感。日本茶道以拂去俗尘而体认并表现清净寂静的佛心为第一要义?特别强调禅茶一如。茶叶虽然在汉末已传入日本,但直到宋代,随着佛教禅宗和禅僧饮茶习尚的传入,饮茶才在日本广泛流行。日本茶道即来源于中国宋代禅宗倡导的和、敬、清、寂的教义,其目的是利用茗茶来修养个人性情和参禅悟道。桃山时代,艺术家干和休将禅宗精神融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茶道开始从幽闭的寺院走入日本社会,日本的园林也因此多了一种类型——茶庭。

茶庭强调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简素的情趣。园内石景很少。石水钵,供客人净手、漱口之用,石灯则是夜间的照明用具,同时也作为园内惟一的小品。园内植物主要为草地和苔藓。除了梅花以外,不种植任何观赏花卉,为的是避免斑斓的色彩干扰人们的宁静情绪。

茶庭格调洗练、简约,并突出其“闹中取静”的山林隐逸气势,以便于沉思冥想,故造园设计比较偏重于写意及平淡恬逸的境界。园中有水井一口,供烹茶洗漱之用。一般在茶庭在内、外露地之间,用碎石和白砂铺成一条干枯的小溪,溪上架桥,增加园林气氛。这种由喧嚣入静寂的庭院设计,就像中国宋代兴起的“城市山林”,使人人在朝野不妨心存江湖。在茶庭中,一切都安排得朴素无华,富有自然情趣,更加突出禅者、茶人心造其境的禅宗主旨。以禅宗心身感悟的方法,把人们引入一种淡泊清幽的脱尘境界,使人感受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对精神空间的追求。超级秘书网

茶室外部造型好像草庵,尺度不大,材料结构都很简朴、原始。茶室内部利用凹间、窗户和天花布置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小空间。大量使用自然材料,不加修饰,追求空寂、枯寒的气氛。这种自然、优雅的中性色,配合阳光从外面射入,使得内外空间表现出简朴、实用、洁净、安详的气氛,从而启发茶人的清静情趣,排除私欲,探寻本源,达到觉悟的目的。

铃木大拙说“日本人最擅长的,是用直觉把握最深的真理,并借表象将此极为现实地表现出来。”从日本枯山水园和茶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壶中天地”的园林审美倾向传入日本后,被日本人改造成一种以高度典型化、再现自然美为特征的写意庭园。无论是枯山水园还是茶庭,虽然本身并不大,但常常让人感到其空间的无限延伸,或者是一种从小空间向大空间甚至是向无限空间扩展的精神诱导。它们那种抽象、纯净的形式,给予人们无限遐想的天地。它反映的与其说是一种宗教思想,不如说是美学的境界。佛教禅宗在日本兴盛,使日本人认为大自然是超脱凡世的,日本庭园也在自然美中融入了浓厚的禅的意趣。

禅宗思想对日本庭园的影响是深远广泛、潜移默化的。这种禅的样式已成为经久相传的程式,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它虽然来源于中土,但是经过和日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特制的融合与变异,已经成为日本本土土生土长的主导文化,甚至是最能代表日本文化的思想体系。

参考文献:

[1].任晓红。《禅与中国园林》[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8.

[2].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3].彭修银。《空寂:日本民族审美的最高境界》[J].载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1)。

[4].刘毅。《禅宗与日本文化》[J].《日本学刊》。1999(2)。

园林建筑论文范文第10篇

1.1根据园林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设置学习模块

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课标建设根据新疆园林职业岗位群特点出发,从学习内容上总共划分了4大学习模块,每个学习模块都旨在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职业岗位技能,学生掌握了某个模块就可以进行相关技术领域的工作。

1.2以课程核心能力(技术)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本门课程以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为主线,遵循教、学、做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观,以学生为主体,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组织实施教学。4大学习任务与这门课程的4大学习模块相对应,每个学习任务就是要掌握某项技能应该完成的所有工作,完成这些工作所要掌握的基础能力被转化为学习目标和能力目标。因此,这门课程标准体系始终贯穿学生技能培养,该课程标准共划分成4个学习模块及学习任务、13个学习情境、学习目标和能力目标。

1.3将社会标准、企业标准作为检验课程质量的标准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标准在制定的过程中,通过调研新疆北疆地区50多家园林企事业单位,联合奎屯市林业园林局、奎屯市市政工程公司、新疆天北河川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专家,由社会、企事业单位、学校共同参与制定,按照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参照园林施工员、设计员、预算员、监理员职业资格标准,选择教学内容;最终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将通过采取学生实习或工作后的社会、企业反馈信息来评判。

1.4注重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所谓职业道德素质,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鉴定必须包括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

2基于培养职业能力《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标准内容

2.1课程性质

《园林建筑设计》是高职园林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与技术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将园林建筑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课程设计实训相结合形成学习模块,使学生在认真掌握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园林建筑工程建设中能进行简单的园林建筑设计、识读各类园林建筑图纸、掌握园林建筑设计施工技术与管理的基本技能,为在今后的园林建设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2.2课程目标

1)课程知识目标。

学生应掌握园林专业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所必需的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包括:园林建筑基础知识;常见园林建筑的设计要点和基本方法;园林建筑施工与管理的基本技术知识。

2)课程能力目标。

学生能合理地分析和解决园林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实际问题,包括:园林建筑设计图、施工图纸的识读与绘制;园林建筑施工的工艺流程和操作技术要点;园林建筑的施工组织设计。3)课程素质目标。通过让学生认真完成一项实训培养学生的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通过分组训练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合作共事能力;通过对其实训成果考核来训练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课程实施的建议

2.3.1教学资源

教材的选择包括理论教材和实习实训教材,理论教材目前可选用的比较多,而实习实训教材尚缺,因此我校为了体现实训教材的先进性、实用性,正在编写体现新疆地区产业特点的《园林建筑设计实习实训指导手册》。在实践教学方面,我校有园林工程实训基地1个和多媒体教室2个,能够同时满足一个30人标准班的实践操作。在现场教学方面,可充分利用周边城市的园林景观,例如克拉玛依市的世纪公园和呼图壁县的世纪广场是最佳场所,根据课程需要安排学生去了解、认识这两所园林的单体建筑和建筑小品。其次,还要经常邀请园林企业和其他兄弟院校的专家到学校进行专业知识讲座和交流。

2.3.2教学实施

为了加大学生体验活动,增强互动性,营造平等、民主和开放的教学氛围,除了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外,还采用现场参观、案例教学、读图绘图、集体讲评、个别辅导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采用图片演示、模型展示、施工录像、视频光盘,实地实物等多种教学手段。力求在培养学生对基本规律和方法的认知基础上,熟悉职业规范,鼓励学生独立地发现、思考和判断。

3结语

高职院校课程标准的构建是一项开创性工程,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实践性。在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转型过程中,通过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的长期调研分析,《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标准建设已基本完成。目前已在一届学生中用于教学实践,取得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还面临新课标对企业职能转变的适应;课程实施相关的考核与评价的公正性还有所欠缺;学生对新教学模式改革的接受和适应还需时间。这些问题都需要我校和园林行业专家进一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充实和完善,建设一个能够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适合高职园林类专业人才需求的《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标准。

上一篇:园林经济论文范文 下一篇:古典园林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