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1 11:55:37

幼小衔接论文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管理者;衔接

“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向学校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几年已成为幼教科研的热点之一。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如何搞好幼小衔接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1.管理者思想上要重视

“幼小衔接”研究的目的,是确保幼儿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衔接,保证教育的连续性,使幼儿从幼儿园平滑过渡到小学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幼儿园管理者要加强与小学领导间的沟通与联系,做到双向互补,形成体系。如定期召开大班教师与一年级教师座谈会,组织教师学习“幼小衔接”的有关文章,安排“幼小”教师教学互观摩活动,领导要在财力、物力、人力上帮助支持“幼小衔接”工作,成为“幼小衔接“工作的坚强后盾。

2.衔接计划要长期性

通过以前的研究,我们发现,幼小衔接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幼儿习惯于能力的衔接,它是制约孩子入小学后以至将来上中学、大学的最关键的因素。而习惯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但在有些幼儿园,在在大班下期才开始进行有关幼小衔接的活动。如强化阅读习惯的培养,倾听能力、交流能力的训练,这种突出衔接的现象只是一种表面的、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并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因此,解决幼儿园与小学衔接中存在的实质问题,不只是幼儿大班甚至后期阶段的关键,而应贯穿于整个幼儿园教育中。超级秘书网

3.衔接范围要广

“幼小衔接”不仅仅是幼儿知识、习惯、能力上的衔接,教师观念师生关系也要做好衔接。如幼儿教师作为母亲的象征,总是保教并重,对幼儿照顾备至,形成了亲密的关系。而小学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学生生活较少问讯,且态度严肃,要求严格。因此很多一年级家长、学生很怕小学教师,不敢接近。再者教育观念上存在分歧。当孩子在活动中出现问题时,幼儿园教师多是在自己的教育方法上找学生和家长方面的问题,以适应教师的要求。因此,“幼小”教师要统一思想,在教育观念、方法、态度方面进行有效衔接,使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的生活环境。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有效性

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前一个阶段的发展是为后一阶段打下基础,后一阶段是衔接前一阶段发展而来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幼小衔接的问题便受到世界各国重视,并且作为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教学的目标和实施的要求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幼儿园教育要与小学教育相互衔接”。现今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都有存在着明显差异。

刘东认为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教育的平稳连接于过渡,幼小衔接工作搞的好,可以使即将升入一年级的适龄幼儿自然顺利地过渡到紧张的小学学习生活。

所以要做好幼小衔接的教育工作,我们必须从情感上入手,逐步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自信心、观察力和独立性,逐步使幼儿在体力、智力等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和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幼儿园与小学是幼儿在接受教育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它们在教育、生活、管理、教学、规则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1)教学方面上的差异

幼儿园在教学方面主要以游戏和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为主,在玩中学会知识,而小学主要以课本、板书等主要形式进行口述上教学。

(2)教育方面上的差异

幼儿园主要是从保教两方面相结合为原则,以游戏为主要的活动形式,以直接体验为主的教育,重点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而小学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两者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3)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方面上的差异

幼儿在幼儿园里主要是靠老师、家长的教育、帮助和提醒中进行的,主要养成其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反观小学他们就有了比较严格的规章制度,学习习惯。在幼儿园中幼儿在学习生活活动、自由活动、集中活动中度过的,相反小学就比幼儿园要来的严肃多了,集体生活、生活节奏上都要来的快。

二、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成长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与幼儿园相比,小学里幼儿的生活环境、社会要求、课程内容、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认清幼儿园与小学教育存在的差异同时,要做好幼小衔接的有效性,我们应全面的安排好幼儿的教育和教学工作,真正切实有效的做好衔接工作。

(1)首先,我们应该锻炼好幼儿的身体,发展技能,逐步增强幼儿的体力。

我们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发展幼儿的体力,如开展多种形式的自由活动,鼓励幼儿自由选择活动等,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获得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逐步增加幼儿的体力,保证他们在小学生活中能够有更好的体力去学习。

(2)其次,要从终身的教育来看幼小衔接,逐步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意思、自我约束能力,发展幼儿的独立性。

在幼小衔接中,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态度、欲望和能力,我们应该注意提高幼儿的实际交往能力,使其在学习生活中学会分享、协商和合作,比如我们要求大班的幼儿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帮助需要帮助的幼儿,玩玩具好后要归位等等,形成良好的习惯,充分让幼儿勇于表达自己,懂得自己的事自己做是最好的。

(3)第三,充分发挥幼儿的潜在能力。

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他们本身具有一种很强的天赋的内在潜伏能力和需要,因此,对于幼儿大班的孩子们来说他们要适应小学的学习能力过程中,我们应该通过多方面的培养,使幼儿的内在需要得到满足,这样才能促使幼儿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为上小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特别是对大班的幼儿的影响较大,幼小衔接进行得不顺利,幼儿身上往往会出现睡眠不足、体重下降等现象;心理方面也会表现为精神负担重、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等,甚至会导致社会性方面的人际交往不良、怕学、厌学,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等。所以切实有效的做好幼小衔接是至关重要的。

(4)第四,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学会过集体生活。

在集中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幼儿进入小学读写做好准备,克服一些不良现象,在集体生活中让幼儿遵守有关的规则,学会认真倾听,做出应答,培养幼儿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等。

(5)最后,认真做好家长工作。

有不少的家长对幼儿园的性质了解不深,总认为孩子上学就应该学习汉语,拼音、识字、运算,这就导致了不科学的学习方法,我们应该多和家长沟通合作,通过各种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我们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搭建幼小衔接教研平台,提高对幼小衔接的正确认识。

解决好幼小衔接的问题,是幼小双方的问题。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搭建起幼小教研的平台,通过共同的研究探索或在专家的指引下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幼小衔接工作的能更好的开展。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保证了幼小衔接的有效开展。

实践证明,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做好家长工作,努力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安排幼小衔接工作,才能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使幼儿更快的融入到小学的学习生活中去,让他们在小学的学习生活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 《幼小衔接"需要家长配合》 - 早期教育 - 2000(5)

[2]期刊论文 《在幼小双向互动中谈幼小衔接教育》 - 现代中小学教育 - 2011(4)

[3]朱慕菊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报告》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

[4]王慧《浅谈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 《上海教育科研》 2007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小衔接;终身发展;学习体验;操作探索;习惯养成。

【中图分类号】G610

一、问题的提出

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要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精神,通过调查分析我县幼儿园与小学衔接教育现状,正视不足,反思工作,提出以下二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偏重于知识的衔接,缺少文娱性。表现为教材使用不规范、版本种类多、更换频繁、教育内容知识量大,幼儿过早的承受压力,使得个别幼儿在经历了三年的幼儿园学习后,萌发了厌学情绪。二是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工作不全面、不细致,偏向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幼儿园教师对幼小衔接该从那些方面去做,如何做思考探究不够,幼儿园与附近小学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交流、沟通太少。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为幼儿终身持续发展打基础

该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切为了幼儿的发展,把教育和研究工作放在终身教育的大背景考虑,以幼儿为本,关注幼儿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为全面优化教师整体素质打基础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需要教师队伍的素质不断提升。而教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离不开理论学习和教育研究,通过"幼小衔接"课题研究,可以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培养教师的开放性思维模式,从而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优化和发展。

(三)为促进幼儿教育发展找出路

静宁一幼自创办以来历经五十多年,历来重视幼小衔接教育,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教育经验和方法,但是,我们的衔接工作还是很肤浅,没有建立在幼儿在园三年教育的基础上。通过课题研究,要在工作中推陈出新,积极创新,从而让更多的幼儿受益,更多的教师在教育实践及课题研究中少走弯路,促进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及研究对象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行动研究法、教育观察法、调查法、研讨法及个案分析等方法,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重点对象为大班幼儿,中小班幼儿参与研究,同时对幼儿园附近两所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及内容

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原计划用两年时间,在后来的实验中遇到了许多新问题,为了解决存在问题,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工作,使研究成果更科学,课题组延长了研究时间,对最初的计划方案也作了相应调整。

(一)准备阶段(2007年9月-----2007年12月)

本阶段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课题研究的现状,确定指导思想、设计教育方案、更新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通过学习,教师、家长统一了认识,明确幼小衔接教育的关键:即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的培养,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上小学的愿望。

(二)实施阶段(2007年12月---2009年6月)

尽管幼小衔接实验的重点对象是大班幼儿,但为在实验中做好长期与全面衔接,我们从小班就开始着手,紧密结合幼儿园新教材,围绕"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提高幼儿综合能力","激发幼儿入学愿望"几方面进行内容设计与组织,开展"三养三培三亲"为载体的九项专题教育活动。即以形成幼儿良好的习惯开展的生活习惯养成、道德习惯养成、学习习惯养成;以提高幼儿适应小学生活的综合能力开展的教师培养、家庭培养、伙伴培养;以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愿望为目的开展的亲身进小学、亲口说感受和亲手做内务的主题教育活动。

我园的幼小衔接教育除了专门设计和渗透于各学科的教育活动外,还渗透于教师的每日工作和幼儿的每日生活,在生活与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任务,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幼儿入学后尽快适应小学新环境、新生活、新的人际关系打好基础。

(三)总结阶段(2009年7月---2010年11月)

通过研究、总结幼小衔接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以"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为研究的基本原则,通过与小学的沟通,与家长的合作,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幼儿的相关能力与习惯,帮助孩子顺利完成这一阶段的过渡。

五、课题研究成果

一是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并形成以研究成果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我们深深感受到,幼儿的学习是广义的、全面的,在各种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感知探究活动中,只要获得了有益的经验,就能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是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密切了与小学之间的联系,解决了儿童进入小学后的诸多不适应问题。

三是促使幼儿园创办了自己的教育简报;出版了教师教育教学论文集;推动了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尤其在本土化教材的开发利用,科学教育,美工制作等方面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四是积累了幼小衔接教育经验,形成了"静宁一幼大、中、小班养成教育细则",为幼儿园今后做好课题研究及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依据。

六、问题分析与思考

我园的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一是有些老师的教育论文、心得体会、设计的教育活动方案,质量不高,发表的作品太少。二是建立的文档资料还不全面、不细致,没有将文字档案、电子档案以及活动剪影、活动录像等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三是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对幼儿自理、交往、完成简单任务的能力以及规则意识、良好的习惯培养做的还不细、不深,在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需进一步探索研究、改进工作。四是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后,我们看到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需要下大功夫去研究、去改革。

本课题涉及范围广、层面多,须在理论上逐步提升,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因此,该课题的研究需要教师有相当的耐力和理论知识积累,虽然我们的教师通过各种学习途径提高自己,但和研究型教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在研究中继续学习提高,从而促进该课题研究向纵深、高精层面发展。我们的工作,尚有诸多不足之处,真诚地希望各位专家不吝赐教,给我园的研究工作给予指导,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幼儿园各项工作臻于完善。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育规程》。

[2]朱慕菊主编《"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报告》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

[3]《成功幼儿园管理制度全书》吉林摄影出版社,第四篇第五章。

[4]《幼儿教育》2010年第7期《师幼互动研究专辑》。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121-03

当前,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对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哪些进展和突破,还有哪些缺陷与不足,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到底如何,对此,我们需要做一个梳理、总结与归纳,以便为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与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对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状况的文献统计分析

以中国知网为平台,对1979―2010年之间所发表的研究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和著作进行跨库检索。其中期刊论文155条,硕士学位论文1条,博士学位论文1条,重要会议论文9条,重要报纸论文5条,总计168条。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结合相关资料,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与研究逐渐增加

为了更加直观,现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年代分布情况进行列表分析。

表1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年代分析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与研究,在1998年之后开始逐渐增加,尤其是2001年之后,增长趋势更加明显。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⒈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家庭结构、养育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节奏的加快,都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

⒉2001年出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以前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相比,更加细化,更加科学合理。对幼儿园教育内容与要求进行了明确而详细地规定,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了首要位置,并首次明确强调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强调在注重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二)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姚本先、张灵所做的一项调查中,所统计的180条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中,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有1篇的有169人,占文献的93.89%;2篇的作者仅有8人,占总数的4.44%;3篇的1人,占0.56%;4篇的2人,占1.11%。从研究合作方式来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人研究,研究力量比较单一,研究深度、研究队伍需要着重扩大[1]。我们所统计的168篇相关文献题目中有浅谈、浅议、浅论、浅析的就有34篇,占总数的20%。而且既有的相关研究多是总体、概括地谈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以某个角度作为切入点,有针对地深入挖掘的研究所占比例很小。

(三)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庭教育作用有所关注,但研究数量不多,通俗化和普及化不够

在所统计的168篇相关文献中,有10篇与家庭教育有关。其中有的研究规范、深入,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如2001年10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发表的王星,王辉的“早期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2005年6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发表的刘丽霞的“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但这些理论性较强的论文是发表在大学学报上的,要想真正发挥实效作用,必须作好通俗化和普及化工作。我们统计相关数据时发现,在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168篇相关文献中,只有7篇发表在与读者接触面最广的报纸上,而这7篇中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庭教育作用的0篇,只是在文中涉及家庭教育的有3篇。由此可以看出,关于家庭教育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的研究应该更深入,研究成果要更加普及。

(四)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已引起广泛关注,但小学教师参与相关研究的比例明显偏小

以中国知网为平台,对1979―2011年9月之间已发表的研究幼小衔接的文章和著作进行跨库检索,共检索到353篇相关文献,其中研究者单位是小学的仅有42篇,只占总数的12%。在研究幼小衔接的文章和著作内,再输入“心理健康”按全部内容进行检索,发现在353篇相关文献中有130篇是涉及了心理健康的,但其中作者为小学教师的只有18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小学教师参与相关研究的比例明显偏小。

关于幼小衔接,长期以来存在“一头热”的现象,即幼儿园主动向小学靠。在小学教师和管理者的心目中,幼儿园和学校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教育机构,各自有不同的教育任务、教学目标,认为幼小衔接工作应该是幼儿园的主要工作。因此,缺乏和幼儿园的有效沟通,缺乏使小学课堂教学与幼儿园教学衔接的意识,缺乏根据新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及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进行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

(五)0-3岁早期教育市场火爆且良莠不齐,对早期教育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白

以中国知网为平台,对1979―2010年之间所发表的有关早教的文章和著作进行跨库检索。共检出631条,其中期刊论文378条,硕士学位论文5条,博士学位论文0条,重要会议论文2条,重要报纸论文246条。在631条文献中,和“市场”有关的高达191条。为了更加直观,现将早期教育研究文献年代分布情况进行列表分析。

表1 有关早期教育的研究论文的年代分析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结合相关资料,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随着经济水平和人们对教育关注程度的提高,加上脑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了早教的重要性,全国掀起了一股早教热潮。形形的0~3岁早教机构遍地开花。但“早教”一词却和“市场”、“商机”、“掘金”、“产业价值链”等词语紧密连在一起。刘晓东在《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中提到“最可恨的是那些教育市场中的投机分子,他们看好教育市场,看到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于是投其所好,炮制各种早期教育方案”[2]。同时年轻的父母们对当前早教机构的认识还非常有限,选择更多是盲目的。也缺少有效的评价标准体系。到底早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0-3岁婴幼儿具备了什么样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应如何根据0-3岁婴幼儿的生理、心理基础与特点选择教育方法、设置教育内容和教育情境?如何对早教的效果进行评价?这些研究还非常有限,甚至有些还处于空白状态。

二、对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

许多临床经验证明:一些成人心理疾病患者,其病因可追溯至幼年。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人的性格在童年时期的早期就能形成,从六七岁孩子身上可以预测出他成年后的一些行为。由此看来,“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科学性的。因此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一)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果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鲜明的年龄特征。对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其身心发展特点为根据。幼儿教育与幼儿教育研究工作者围绕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对策进行了积极探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重视情感教育,培养婴幼儿和谐健康的情绪情感。情感对智慧的发展、德性的养成以及整个人的成长来说,像阳光、如雨露。婴幼儿的认知能力受到很大的制约,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情感的强烈性甚至支配性。婴幼儿对于周围世界以及自我的认识、认同与接纳,往往以情感的建立为先导。没有健康的情感,便没有完美的童心,更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婴幼儿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视对婴幼儿健康情感的培养。

2.重视行为习惯的培养,重视在行为中养成健全的个性。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健全个性的养成至关重要。幼儿家长和幼儿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在长期的研究中不断探索,认为在婴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因为婴幼儿的认知能力的限制,除了讲道理,更要重视在游戏和活动中调动婴幼儿的积极情感,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需要家长和教师长期、耐心地提醒和纠正。

3.开始重视对幼儿的挫折教育。“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合理的挫折教育是培养和锻炼幼儿坚强意志和性格,增强心理弹性的必要途径,也是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个体在现实中生存,都必然要面对各种困难、挑战甚至挫折,如果心理缺乏弹性,当遇到应激事件时,就不能理性面对,正确处理,甚至可能会导致灾难性后果。而心理的弹性需要在幼儿阶段开始锻炼。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积极面对,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4.开始重视心理健康的个性化教育。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重视对幼儿的个别辅导是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条件。家长和幼儿教师应在认真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选择具体教育方法。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关注个体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材施教。

(二)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

尽管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同样也存在很大不足,有待于继续研究和挖掘。

1.对婴幼儿教育过程中,规范、教育有余,尊重与引导不足。促进人格健康成长是婴幼儿教育的主题。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根据其心理基础与成长规律,尊重婴幼儿内心的情感及兴趣召唤,科学地启蒙引导,为培养健康的个性打好基础。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体现尊重心理规律、发现兴趣与特点及引导个体人格的健康成长。而当前的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体现了教育性,普遍性与客体性,而对对象的个体差异性、主体性考虑不足,缺乏针对性的科学引导。

2.对婴幼儿健康自我意识的形成关注不够。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个体主体感力度成为影响其内心稳固安宁,促进心理健康的一个核心品质。增强个体的主体感力度,必须以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为基础。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一方面,婴幼儿受认识水平的影响,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常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最直接的就是来自于老师与家长的评价。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罗森塔尔效应”在现在教育领域已是普遍的共识。但是夸什么,怎么夸才能引导孩子对自己形成一种健康的评价?既不唯我独尊,自高自大,听不进批评与意见,也不自我否定,自卑内向,束缚了孩子的心灵。对于这些,家长与幼儿教师应该积极地探索与把握。另一方面,尽管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不高,但他们的自我体验却是敏感而强烈的。家长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及时进行积极疏导,使幼儿变得自信、主动,从而给孩子的心灵一抹绿色,使之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3.对积极心理资源的培养与输入关注不够。在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家长过多地关注了孩子的一些“不健康”心理与行为。表现为一些心理疾病与心理缺陷。如“孤独症”、“自闭症”,骄纵、抗挫折能力差、暴躁或胆小、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等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培养应该重于消极防治。

小结

总之,不管是家长还是教育机构,对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普遍的重视。但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上还缺少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人们对此问题的研究还需不断深入。对既得研究成果要及时普及宣传,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行为。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张灵.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当代学前教育,2010,(2).

[2]王星,王辉.早期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5).

[3]刘丽霞.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6).

An analysis of the study 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infants and educational actualit

GU Shu-qing1, ZHAO Rong-xia2

(1.Hebei Social Science Institute,Shijiazhuang,050051;2.Shijiazhuang Railway University,Shijiazhuang,050043,China)

Abstract: Currently , the society has attached more and more importance to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infants. In this study , a literature search was done. Five aspects were concluded on the study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infants. In this study, they also analyzed and concluded the fruits and the deficiency of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infants. This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 in further study of this question.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园;大班教学;加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40-02

幼小衔接的工作是家长一直关注的一个话题,它直接影响到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和今后的健康成长。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人生一大转折,孩子从幼儿园做小朋友,变为上小学做小学生,角色变了,要求变了,家长、老师的期望值也变了,孩子面对新的环境自然就会产生诸多的不适应。那么如何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呢?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又如何在幼小衔接的重要时刻把这项承前启后的工作做做得更好?经过几年的大班教学总结的经验,在这里我浅谈一下在幼小衔接中的加减策略。

一、增加幼儿对小学的向往,减少他们的恐惧感。

大班幼儿因为新鲜感大多向往小学的学习生活,愿意做一名小学生。但也有一些幼儿,由于周围的亲戚朋友对小学生活作过不恰当的描绘,使得他们对上小学产生惧怕心理。增加孩子对小学学习生活的向往;增加孩子的求知欲望,积极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启发孩子多动脑筋;加强大班幼儿自理能力、学生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告诉孩子幼儿园与小学的学习和生活的区别,使孩子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信心迎接小学生活的来临。

二、增加实效上的衔接,减少形式上的衔接。

对于幼小衔接工作,许多幼儿园与小学都采用了外部环境及学习方式改变的这一形式,如桌椅摆放形式的变换,课时数量、课节时间、午睡时间、游戏时间的增减等上的变化,而这些改变的真正目的却被被忽略。而对于幼儿而言,必要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责任感和独立交往能力的培养为他们进入小学生活和今后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

1、要加强幼儿的社会性适应

我们需要努力创设条件,在各项活动中有机渗透,使幼儿能够自然地理解、接受。如:运动中加强孩子的交往能力,班级集体中加强责任意识,具有一定的集体荣誉感等。每一环节的有意识引导,使我班孩子在只有这些能力的同时,真的有了一份长大的感觉。

2、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为此可以开展相应的活动,如组织本班幼儿开展“坐姿、写姿、握笔姿势”的比赛,组织幼儿观看有关录象,这些活动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另外,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还在常规上还需要有要求。如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尽少使用在小、中班时对幼儿常用物质奖励法,注重激励幼儿发自内心的对事物的专注和兴趣,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3、增强幼儿的阅读兴趣,促进学习的能力的发展

学习的能力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班级中可以开展阅读活动,主要形式包括自由阅读和老师指导下的阅读活动两种。这两种活动,使幼儿既有自由选择阅读内容的机会,又能得到老师的引导,在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中,阅读方法、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三、增加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的业务联系,减少分歧。

幼儿园与小学在教育目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上都存在一定差距,《纲要》指出“要与小学做好衔接工作,为幼儿一生发展打好基础”。所以,增加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的业务联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1、增加幼小教研,搭建平台

小学、幼儿园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教育机构,工作中极少往来,老师间的教学缺乏最基本的沟通、了解。因此,幼小双方可共同搭建教研平台。

2、幼小教师在教育方式上的衔接

幼儿大班教师教育方法的改进: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能力。制订一套行为规则,要求幼儿自觉遵守,自我监督,学习自主、自律;开展趣味竞赛活动,让幼儿体验胜负,培养上进心。让幼儿感受经过努力取得胜利的喜悦,学会挑战困难,并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克服骄傲与自卑情绪;恰当调整学习方式。教师选取适用的学习内容,相对延长集中与安静活动时间,强化任务意识,并对幼儿的作品、作业结果进行评价。鼓励小朋友合作学习,互相评价。

小学教师教育方法的改进: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为学生营造同伴间合作、交流的氛围,提供互相帮助的机会,增进同学间团结友爱的情感;调整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个体持续发展。我们应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客观地描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重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持续发展;采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生活活动、动手操作活动、游戏活动、班会活动,给幼儿提供合作、交流、探究的机会,提高学习自主性。

四、增加家园联系,共同做好衔接工作。

幼小衔接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重要。由于学前儿童数量逐年减少,多数幼儿园已从超负荷运转到主动去争取生源,家长也从注重园所数量和服务水平转而注重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并经常把幼儿园是否教小学所需的知识作为衡量其质量高低的标准,这也是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幼小双方都应重视做好家长的工作,采取普遍家访、如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和向家长开放幼儿园和学校的活动等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随着幼小衔接工作的深入与细化必然有一些新的误区与困惑逐渐派生出来,这就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多探索,多研究,从实践中寻找答案,逐渐解决幼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振宇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华东师范出版社2004(07)

[2]《关于幼小衔接问题的研讨》《幼儿教育》

[3]《关于幼小衔接的几点思考》《早期教育》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幼小衔接 幼儿大班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30-01

幼儿大班是对幼小衔接所设置的过渡期,构建完善的幼儿大班教学模式变得尤为重要。完善幼儿大班教育模式有助于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模式转变,增强学习适应性。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目前我国的大班教学出现片面性、过于形式化等问题,因此,探究幼小衔接理念下的幼儿大班教学模式成为理论和实务界的热点。

1 幼小衔接理念及其断层分析

幼小衔接是指从幼儿园向小学转变的过渡过程,也可以称之为幼儿教育向小学教育的转变的准备阶段,幼儿大班的作用就是起到这样的缓冲效果,使幼儿能够在读小学前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首先,是教学方式的不同,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以游戏为主的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较粗浅。而小学教育是以严谨、抽象的课程教学为主,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体系。其次,是课程时间安排的不同,幼儿园教学主要是每天的课程学习时间在1~2个小时,其他时间属于灵活的活动时间,而小学教育则是每天保证4~5个小时上课,同时每节课45分钟。最后,是要求的学习能力不同,幼儿园教学是以形象的模拟和玩游戏使学生掌握知识,而小学则是以重复练习获取知识。

2 幼儿大班教学模式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班课程设置过于片面化、形式化等,导致了大班不能起到幼小衔接的缓冲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班的设置过于形式化,包括在课程内容、教课形式等方面。大班教育出现的普遍问题是过于重视形式的过渡,而忽略了实质的衔接。目前的大班仿照小学的教育模式计,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发展阶段。导致只有效率没有效果,虽然严格按照上课时间、增加了课程量等,但是到了小学还是不能真正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其次,大班的课程设置知识量较多,学生真正进入小学以后对学习失去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真正在接触到没有学过的知识时,出现学习能力下降,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班提前对学生进行小学教育,目的是为了使其提早接触小学的知识,促使其提高对小学课程学习的适应性,但是结果却适得其反。

最后,仅重视学生的生理变化,不重视心理及实际学习习惯的调整,不能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下看待问题。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并不是两个独立的阶段,而是相互联系的。两个阶段存在交叉重合,因此,应真正根据学生心理的变化过程设置相应的大班教育模式。

3 幼儿大班教学模式相关建议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的主要问题,针对构建完善的幼儿大班教学模式,提出相应的对策供参考。

3.1 重视系统培养,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量的增加

目前的大班教学在认识上出现偏差,过于注重课程量的增加。出发点是通过提前进行小学课程的教育,使学生在进入小学前接触到将来要学习的知识,从而增强其适应性。但是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学生进入小学后,因为已经学过部分知识,而出现学习倦怠,缺乏学习兴趣,失去对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从而在后期出现未学到的知识时,不能充分掌握;另一方面,单纯增加知识量,不进行教育方式的改善。这导致的结果是,使用幼儿园松散的教育方式传授小学系统严谨的知识内容,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准确掌握知识,形成错误的知识体系。从而进入小学以后,较难改正原来掌握的不准确的知识,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因此,应该注重全方位的培养,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全面改进,使学生不仅从知识上,同时,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上真正做到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3.2 去形式化,培养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当前的大班课程设置为了达到与小学教育模式的吻合,普遍在形式上争求与其相似,比如上课时间、课程知识等等。但是这样的模式往往容易使大班没有起到相应的过渡作用,反而使学生提前进入小学,幼小衔接的断层更加严重。

因此,本文认为应该从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入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这种小学前的准备教育相比于提前学习小学知识更为重要。比如培养幼儿的坐姿、握笔的姿势、根据铃声上下课、形成上课规律等。另外应该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加强幼师的培训,使其在大班教学时摆脱松散的教学方式,而是传授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小学的学习。

3.3 培养学生自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教育方式是每个学生有一个教师一个培育员,专门对幼儿的衣食住行进行全方位的看护。而小学只有几个任课老师,每天只在讲课时间见面。学生在小学出现的问题都应该学会自己解决,独立思考。因此,在大班应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独立生活、独立完成任务等。

4 结语

提高学生在幼儿园向小学的转变过程中的适应能力,有利于为其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打好坚实的基础。幼儿大班在幼小衔接中起到过渡作用,应去形式化,真正从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入手,构建完善合理的幼儿大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沙燕.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冷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8.

[2] 洪素芳.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策略与方法[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1(9):69,111.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第7篇

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园本培训与研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让幼儿园的教育真正成为适合教师发展需要的土壤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动力。加强幼儿园教研工作的管理,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以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本学期继续以养成教育为抓手,结合课题研究,潜心研讨,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全面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使幼儿园整体办园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二、工作重点

1、认真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坚持以“一切为了幼儿的全面发展,一切为了家长的真心期盼”为办园宗旨,实施家园共育,注重幼儿个性的培养,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更新教师观念,以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指导保教工作实施,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全面提高保教质量。

3、以抓实教育教学活动研讨为核心,优化教学活动的组织,合理安排一日常规,优化区域游戏活动开展。

4、树立“以科研兴园”的教育理念,加强园本课程的培训与研究,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促进每位幼儿的发展。

5、开展迎“六一”活动。

6、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与能力。

新《纲要》精神与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关键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来实现。针对我园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好师资建设工作。

1、组织教师进一步开展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活动,深刻领会和掌握《纲要》的基本思想,将《纲要》中的先进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认真撰写教育论文,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

2、对青年教师做到分层管理,分步培养,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教师评优和竞赛活动,不断发现新人,提供更多机会,为她们的成长创造一切机遇,充分发挥教研活动的作用。

4、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培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二)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研是教学的源泉,是教改的先导,是教育深化发展的内部机制,教研要有新思想、新观念,要有超前意识和创新精神,要全面贯彻教师与幼儿互为主体,提高幼儿能力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为主旨的要求。在做好教学常规工作的基础上要突出重点、亮点,多思考、找不足,初步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

1、根据我园实际,针对性的制定教育计划、周计划和班务计划,切实把科学的教育理念转变为日常的教学行为。

2、充分发挥教研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促进教师间的互研互学,强化教研教改的意识,鼓励教师勤于探索、着力创新,争取在教学改革的领域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上好展示课,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青年教师的公开课要大胆尝试、认真反思,使自己的教学上逐渐走向成熟。

3、园领导深入课堂,随堂听课,随堂评析,对教师组织的活动进行具体的、直接的指导,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4、根据《纲要》精神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内容,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适时适地的提出教学要求,帮助幼儿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求知方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四、密切家园联系,共育幼儿

1、不断加强家园联系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家园联系系列活动,如:家长讲座、家长会、全面家访、家长园地、家园联系手册、家长开放日活动等;丰富家长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发放家长问卷调查表,根据反馈情况调整改进工作;开展家园运动会、亲子游戏活动、家教咨询等活动,促进家园共育。

2、教师要经常将幼儿的各种成果向家长展示,增进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使家园协调一致,促进幼儿发展。

五、搞好幼小衔接工作

首先是做好两点间的交流,本期将利用教研这一阵地加强两点教学活动的交流互动,互学所长,互补所短,促进思想与教学的共同融合。第二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在交流互动中,纵向的看待孩子在大班和在一年级的共同与异性,思考教学的适宜性,探讨大班怎样来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本学期逐月重点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召开全体教职工开学工作会议。

2、做好开学各项准备工作。

3、制定幼儿园工作计划。

4、制定各班主题教学计划。

5、上好教研课。

6、幼儿园安全检查。

三月份:

1、进一步做好环境布置工作。

2、加强广播操的训练。

3、常规工作检查。

4、“三八妇女节”节日教育活动。

5、认真上好教研课。

6、教学工作检查。

四月份:

1、做好幼儿体检工作。

2、参加市幼儿园同题异构创新教学观摩活动。

3、坚持做好卫生消毒工作。

4、认真上好教研课。

5、准备庆祝“六一”的文娱节目。

五月份:

1、“劳动节”节日教育活动。

2、“六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筹划安排工作。

3、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4、开展紧急疏散演练。

5、组织幼儿参加体检。

6、上好教研课。

六月份

1、开展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

2、结合夏季特征,加强安全教育和饮食卫生教育。

3、开展教研活动。

4、大班开展幼小衔接活动。

5、组织教师参加基本功竞赛。(演讲、简笔画)

6、检查教学成果,正确评价幼儿。

7、调查师德师风建设情况,教职工考核。

8、清点财产、资产、资料归档。

9、安排暑假工作。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第8篇

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园本培训与研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让幼儿园的教育真正成为适合教师发展需要的土壤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动力。加强幼儿园教研工作的管理,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以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本学期继续以养成教育为抓手,结合课题研究,潜心研讨,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全面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使幼儿园整体办园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二、工作重点

1、认真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坚持以“一切为了幼儿的全面发展,一切为了家长的真心期盼”为办园宗旨,实施家园共育,注重幼儿个性的培养,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更新教师观念,以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指导保教工作实施,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全面提高保教质量。

3、以抓实教育教学活动研讨为核心,优化教学活动的组织,合理安排一日常规,优化区域游戏活动开展。

4、树立“以科研兴园”的教育理念,加强园本课程的培训与研究,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促进每位幼儿的发展。

5、开展迎“六一”活动。

6、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与能力。

新《纲要》精神与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关键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来实现。针对我园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好师资建设工作。

1、组织教师进一步开展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活动,深刻领会和掌握《纲要》的基本思想,将《纲要》中的先进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认真撰写教育论文,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

2、对青年教师做到分层管理,分步培养,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教师评优和竞赛活动,不断发现新人,提供更多机会,为她们的成长创造一切机遇,充分发挥教研活动的作用。

4、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培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二)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研是教学的源泉,是教改的先导,是教育深化发展的内部机制,教研要有新思想、新观念,要有超前意识和创新精神,要全面贯彻教师与幼儿互为主体,提高幼儿能力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为主旨的要求。在做好教学常规工作的基础上要突出重点、亮点,多思考、找不足,初步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

1、根据我园实际,针对性的制定教育计划、周计划和班务计划,切实把科学的教育理念转变为日常的教学行为。

2、充分发挥教研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促进教师间的互研互学,强化教研教改的意识,鼓励教师勤于探索、着力创新,争取在教学改革的领域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上好展示课,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青年教师的公开课要大胆尝试、认真反思,使自己的教学上逐渐走向成熟。

3、园领导深入课堂,随堂听课,随堂评析,对教师组织的活动进行具体的、直接的指导,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4、根据《纲要》精神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内容,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适时适地的提出教学要求,帮助幼儿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求知方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四、密切家园联系,共育幼儿

1、不断加强家园联系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家园联系系列活动,如:家长讲座、家长会、全面家访、家长园地、家园联系手册、家长开放日活动等;丰富家长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发放家长问卷调查表,根据反馈情况调整改进工作;开展家园运动会、亲子游戏活动、家教咨询等活动,促进家园共育。

2、教师要经常将幼儿的各种成果向家长展示,增进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使家园协调一致,促进幼儿发展。

五、搞好幼小衔接工作

首先是做好两点间的交流,本期将利用教研这一阵地加强两点教学活动的交流互动,互学所长,互补所短,促进思想与教学的共同融合。第二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在交流互动中,纵向的看待孩子在大班和在一年级的共同与异性,思考教学的适宜性,探讨大班怎样来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本学期逐月重点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召开全体教职工开学工作会议。

2、做好开学各项准备工作。

3、制定幼儿园工作计划。

4、制定各班主题教学计划。

5、上好教研课。

6、幼儿园安全检查。

三月份:

1、进一步做好环境布置工作。

2、加强广播操的训练。

3、常规工作检查。

4、“三八妇女节”节日教育活动。

5、认真上好教研课。

6、教学工作检查。

四月份:

1、做好幼儿体检工作。

2、参加市幼儿园同题异构创新教学观摩活动。

3、坚持做好卫生消毒工作。

4、认真上好教研课。

5、准备庆祝“六一”的文娱节目。

五月份:

1、“劳动节”节日教育活动。

2、“六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筹划安排工作。

3、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4、开展紧急疏散演练。

5、组织幼儿参加体检。

6、上好教研课。

六月份

1、开展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

2、结合夏季特征,加强安全教育和饮食卫生教育。

3、开展教研活动。

4、大班开展幼小衔接活动。

5、组织教师参加基本功竞赛。(演讲、简笔画)

6、检查教学成果,正确评价幼儿。

7、调查师德师风建设情况,教职工考核。

8、清点财产、资产、资料归档。

9、安排暑假工作。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第9篇

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园本培训与研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让幼儿园的教育真正成为适合教师发展需要的土壤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动力。加强幼儿园教研工作的管理,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以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本学期继续以养成教育为抓手,结合课题研究,潜心研讨,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全面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使幼儿园整体办园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二、工作重点

1、认真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坚持以“一切为了幼儿的全面发展,一切为了家长的真心期盼”为办园宗旨,实施家园共育,注重幼儿个性的培养,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更新教师观念,以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指导保教工作实施,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全面提高保教质量。

3、以抓实教育教学活动研讨为核心,优化教学活动的组织,合理安排一日常规,优化区域游戏活动开展。

4、树立“以科研兴园”的教育理念,加强园本课程的培训与研究,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促进每位幼儿的发展。

5、开展迎“六一”活动。

6、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与能力。

新《纲要》精神与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关键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来实现。针对我园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好师资建设工作。

1、组织教师进一步开展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活动,深刻领会和掌握《纲要》的基本思想,将《纲要》中的先进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认真撰写教育论文,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

2、对青年教师做到分层管理,分步培养,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教师评优和竞赛活动,不断发现新人,提供更多机会,为她们的成长创造一切机遇,充分发挥教研活动的作用。

4、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培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二)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研是教学的源泉,是教改的先导,是教育深化发展的内部机制,教研要有新思想、新观念,要有超前意识和创新精神,要全面贯彻教师与幼儿互为主体,提高幼儿能力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为主旨的要求。在做好教学常规工作的基础上要突出重点、亮点,多思考、找不足,初步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

1、根据我园实际,针对性的制定教育计划、周计划和班务计划,切实把科学的教育理念转变为日常的教学行为。

2、充分发挥教研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促进教师间的互研互学,强化教研教改的意识,鼓励教师勤于探索、着力创新,争取在教学改革的领域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上好展示课,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青年教师的公开课要大胆尝试、认真反思,使自己的教学上逐渐走向成熟。

3、园领导深入课堂,随堂听课,随堂评析,对教师组织的活动进行具体的、直接的指导,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4、根据《纲要》精神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内容,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适时适地的提出教学要求,帮助幼儿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求知方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四、密切家园联系,共育幼儿

1、不断加强家园联系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家园联系系列活动,如:家长讲座、家长会、全面家访、家长园地、家园联系手册、家长开放日活动等;丰富家长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发放家长问卷调查表,根据反馈情况调整改进工作;开展家园运动会、亲子游戏活动、家教咨询等活动,促进家园共育。

2、教师要经常将幼儿的各种成果向家长展示,增进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使家园协调一致,促进幼儿发展。

五、搞好幼小衔接工作

首先是做好两点间的交流,本期将利用教研这一阵地加强两点教学活动的交流互动,互学所长,互补所短,促进思想与教学的共同融合。第二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在交流互动中,纵向的看待孩子在大班和在一年级的共同与异性,思考教学的适宜性,探讨大班怎样来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本学期逐月重点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召开全体教职工开学工作会议。

2、做好开学各项准备工作。

3、制定幼儿园工作计划。

4、制定各班主题教学计划。

5、上好教研课。

6、幼儿园安全检查。

三月份:

1、进一步做好环境布置工作。

2、加强广播操的训练。

3、常规工作检查。

4、“三八妇女节”节日教育活动。

5、认真上好教研课。

6、教学工作检查。

四月份:

1、做好幼儿体检工作。

2、参加市幼儿园同题异构创新教学观摩活动。

3、坚持做好卫生消毒工作。

4、认真上好教研课。

5、准备庆祝“六一”的文娱节目。

五月份:

1、“劳动节”节日教育活动。

2、“六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筹划安排工作。

3、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4、开展紧急疏散演练。

5、组织幼儿参加体检。

6、上好教研课。

六月份

1、开展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

2、结合夏季特征,加强安全教育和饮食卫生教育。

3、开展教研活动。

4、大班开展幼小衔接活动。

5、组织教师参加基本功竞赛。(演讲、简笔画)

6、检查教学成果,正确评价幼儿。

7、调查师德师风建设情况,教职工考核。

8、清点财产、资产、资料归档。

9、安排暑假工作。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幼小衔接;数学教学;问题化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056-03

教育质量成为当下教育体系下社会和家庭关注的焦点,在《国家2020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而当下有很多幼儿园或小学却仍然用升学率来替代教育质量。另外,“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功利化观念也日益深入家长之心。在此大背景下,如何整合当地的优秀教育资源来促进儿童发展是幼小衔接教学的关键。而数学教育在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如何达到目标与过程的良性发展是对幼儿园和小学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不断完善自我,把握好儿童的原始认知和新一年级基础性认知的关系,构建良好的幼小衔接支架。

一、幼小衔接阶段儿童数思维认知分析

幼小衔接阶段通常是指幼儿园大班或是(学前班)及新一年级上学期的一段时间的学习及生活阶段。该阶段最大的特点即幼儿对前段时间的衔接性和新的学习目标的连续性,这对儿童认知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1]鉴于幼小衔接阶段的特殊环境,笔者将该阶段儿童思维分为①学前班儿童的原始认知水平;②儿童的可发展水平;③教师对衔接认知的把握。

1.学前班儿童的原始认知水平,儿童此时对数的概念理解一般停留在先于故事性的问题进行或者生活应用性问题的解决。因此,儿童此时头脑中储存的生活素材成为儿童打开数概念或是事物表征关系的钥匙,当儿童具体生活性素材积累到一定阶段时幼儿便会独立的发现和思考其中的逻辑关系,[2]因此教师先行把握每个儿童原始认知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儿童的可发展水平,关注儿童的可发展水平需要教师的呈现教学素材之间的表征关系的把握性和儿童本身对事物关系的主动建构性。教师在呈现事物表征关系过少会引发儿童理解性困难,带来学习积极性降低。相反,过多则会减少儿童主动思维加工的空间。而如何让教师呈现,教材本身,以及儿童自身实现一个有机的建构过程需要教师和儿童共同的合作。

3.教师对衔接认知的把握。教师对儿童心理的把握,以及教师对幼儿园和小学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把握性提高。幼儿园教师没有明确的当前儿童的教学目标,而是一味的根据自己多年的“丰富经验”来阐述自己的固定的教学理念。使小学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或是超前于儿童的原始认知水平,落后便会产生学生的自信心降低,过于超前则会使儿童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尤其是数学学科本来就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关系性学科,幼小衔接盲目最大的后果便是儿童带来的重复性学习,为此笔者通过对一线教师的访谈和调查分析得出目前幼小衔接阶段数学教学产生的问题并加以分析其因素。

二、幼小衔接数学教学问题的产生及分析

幼小衔接是儿童思维转变的一个关键时期,此时儿童学习的主动力还是来源于“相对功利主义”,及儿童本身学习的目的性不强。老师、家庭、同伴关系的影响在儿童学习动力中占据很大比重,而正因为影响幼儿外部环境的主体多样性,使儿童进入小学前的适应能力骤降。“问题化”即当前幼儿园数学教学出现的主要问题,而“化”本身也意味着外部主体成为使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园本课程设置如何有效地实现幼小衔接,李子键和杨晓萍教授等人“五化”课程衔接理念,即课程目标小步子化、课程内容生活化、课程组织统整化、课程实施活动化、课程评价多元化[3]。为此笔者通过归纳园本课程设置的期望特点得出当前幼小衔接阶段的衍生“四化”问题,即学前教学目标小学化,课程教学内容成人化,教学衔接过程功利化,儿童升学评价单一化,等问题。

1.学前教学目标小学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下文同)中虽然没有对幼儿数学教育提出明确教学目标,但在科学教育目标中加以归类提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可以看出该阶段的主导教学目标还是希望可以以儿童的生活为蓝本,在此过程中教师负责呈现与儿童本身生活相关的教学素材,游戏式教学仍是主要手段。而现在确实很多幼儿园将数学搬进“课堂”,在此笔者并非否定课堂式教学,而是在教学过程中的过于依赖于45分钟的课程进程目标可能会给儿童学习带来任务性质的想法。下面是笔者对某幼儿园学前班和新一年级教师期望的儿童数认知目标,展示的是幼小衔接数学教学的基本知识体系。

通过图表可以看出幼小比较最大的不同就是新一年级相比幼儿班知识量的增加,和具体思维的浅过渡。而教学目标到底是注重“学前”还是“前学”,教师更多的是选择“前学”而这种“正统”的课堂教学目标在一些幼儿园逐渐成为该阶段的主流思想,一切以当下小学一年级的要求去强加给儿童的外在压力正逐渐使儿童丧失学习的乐趣,儿童逐渐以符合家长、老师、学校的要求为自己是“好孩子”自居。由此也会带来儿童部分信心爆棚或丧失,反而减缓自己适应小学课堂的能力。

2.课程教学内容成人化。课程本身的设置目的是解决“教什么”和“学什么”的关系,幼小衔接该阶段正是儿童思维转变的关键阶段,数学课讲什么,素材来源于什么,如何处理好数学课程本身和儿童兴趣和基础的关系,这是教学内容考虑的必定内容,《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笔者通过调查访谈发现目前的学前教学内容多来自于教师的“专业教材”[4],而这种教材最大的特点便是脱离儿童实际生活、教材内容超前化、教学内容单一化。

(1)脱离儿童实际生活。儿童教育最大的课堂便是来源于生活,儿童是天生的“数学家”这种观念已经逐渐被当前的教育理念所认可,但教师主导课堂的情形仍大量存在。尤其是在学前数学课程中如若教师在课程中的主导作用占据巨大部分,大量固定化教材的呈现必然会给儿童带来主体兴趣性的降低和自己主体地位的丧失。如何构建教师,儿童,教材的良性桥梁,教材的内容是关键。而课堂的“双主体”:教师,儿童共同的非固定化的目标式课堂将会为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契机[5]。

(2)教材内容超前化。当前社会大环境下的教育质量逐渐成为学校,家长,社会关注度极高的一个版块。随着社会功利性问题的逐渐出现,教育质量的提高逐渐变成知识数量的提高。如何让儿童在很小的时候掌握比同龄孩子更多的知识成为家长和幼儿园衡量自己教育价值的唯一标准,当然最终的结果利弊同时出现,利的情况确实是部分小朋友的智力得到开发和提高,当然更多的是给儿童带来负担的加重及对学习的恐惧。

(3)教学内容单一化。朱家雄教授将现有的学前课程设置大致分为幼儿健康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科学教育,美术音乐及社会综合课程。而这些课程的每一门都会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素材,而数学是什么?对于儿童数学意味着什么?数学是对儿童的一种思维训练,知识建构和社会交往[6]。三种观点中社会交往会更多地与当前幼儿园数学教学内容单一化发生碰撞。数学答案的客观性较强,“正确”和“错误”往往一目了然,教师此时如何呈现答案的“不唯一性”成为一大难题。更多的让幼儿在课堂的同伴之间、师生之间获得交流将会改变数学内容单一化的局面,因为在任何环境下,有效地提问和互动是刺激儿童进一步探索数学的关键和出发点。

3.教学衔接过程功利化。该问题产生有两个关键点:①衔接期望值过于功利化;②指导儿童建构衔接功利化。

(1)衔接期望值过于功利化。当前数学课教学过程在目前很多的幼儿园是教师的“独舞”,教师在幼小衔接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看儿童掌握算数的速度,结果的正确性,图形的识别等。数学本身的客观性答案评价往往会给儿童带来学习上的压力和烦躁,甚至在某些幼儿园家长和幼儿园签订某些类似于合同似的教学指标,例如保证儿童一学期学习的数的量、计算的范围作为幼儿园招生的噱头。

(2)指导儿童建构衔接功利化。福森(Fuson,k.,1990)等认为儿童数学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围绕各表征物之间建立联系,以此帮助儿童弄清数学基本概念。而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儿童对表征事物的认识理解指导程度不尽相同[7]。幼儿园很多教师在给儿童呈现表征事物时可能其实已经确定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儿童在学习给“成品”时是否会降低儿童的思考或创造阈限便有待思考,是限制还是鼓励儿童去模仿教师所说的话或所做之事。因此,课堂中教师的“不懂”反而会对儿童的思维打开其帮助作用。

4.儿童升学评价单一化。单一化的评价一个最大的特点便是大班或学前班教学评价的主导性不再是考虑儿童态度、习惯、操作技能等,数认识的多少,计算的超前性多深等硬性指标逐渐成为儿童评价的基础。[8]幼小衔接阶段是儿童思维过渡的一个关键时期,而数学学科本身又是一个客观性评价占据主导地位的学科。成绩的高低逐渐成为甄别儿童是否优秀的标准,虽然当前多数幼儿园对幼儿进行考试评价这一观点提出异议和自己的想法,但尤其是上海、北京等国内发达城市的部分小学还在为幼儿入学设置各种“面试”:类似于思维开发的各种数学难题来为难儿童。数认识的多少,计算的超前性多深等硬性指标逐渐成为儿童评价的基础。为此家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逐渐建立,教师也会因此逐渐提高自己教学内容的难度,为此带来的是儿童学习兴趣的降低,学习态度的非端正状态出现。

幼小衔接阶段是儿童数思维认知的关键期,在此过程中,教师、学校(幼儿园和小学)家长三者要明确自己的关键性角色定位。如何搭建一个互信、有效交流平台为儿童的身心成长共同努力将会是今后一个主要的研究问题。而在教学的这一关键环节,教师则必须承担重要责任,如何解决好教学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等问题给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成为幼教老师和小学老师需要沟通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张丽.幼小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Piaget,J.How children develop mathematical concepts.Scientific American,1953,(11):74.

[3]杨晓萍等.幼儿园与小学语文课程衔接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4,(9):42-44.

[4]孙娓娓.当前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思考[J].当代学前教育,2008,(2):9-10.

[5]李德明.基于“课堂双主体”视角的学生知识力生成[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6):25-26.

[6]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3-97.

[7]Fusson,k.&brias,D.J.,Usinga base-Ten blocks learning /teaching approach for first and second-grade place value and multidigit additio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1,pp.180-206.

上一篇:生态系统理论论文范文 下一篇:增权理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