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1 16:44:09

幼小衔接教学案例

幼小衔接教学案例篇1

为深入贯彻落实《规范“幼小衔接”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精神,推进幼儿园科学保教和小学零起点教学,根据商南县教育局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规范“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陕教规范〔2019〕6号)要求,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幼儿园“小学化”

专项治理,现就我街道办规范“幼小衔接”工作专项治理活动制定方案如下:

一、治理范围

全街道办各级各类幼儿园,各级各类小学起始年级。

二、工作目标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纠正幼儿园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强化知识技能训练等“小学化”的倾向;纠正小学“非零起点”教学,不落实课程标准,提前教学等行为。通过专项治理行动,进一步落实以幼儿为本、尊重幼儿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的价值理念,让幼儿园“小学化”教育的内容、方式、环境得到有效治理,保教工作进一步规范,保教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规范“幼小衔接”工作的组织领导,街道办中心小学及幼儿园成立规范“幼小衔接”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徐  勇

副组长:王  霞  王懿文

成  员:各村校校长(园长)民办园园长

街道办中心幼儿园:负责制定全街道办规范“幼小衔接”专项治理活动方案;牵头负责“幼小衔接”专项治理工作,重点抓好幼儿园专项督导检查工作,确保幼儿园科学保教,无“小学化”倾向;负责协调治理工作及相关档案资料收集整理。

街道办中心小学:负责小学“幼小衔接”排查整改等工作,督查指导小学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范招生行为,坚持“零起点”教学。

街道办中心小学、幼儿园:负责民办幼儿园幼小衔接排查整改等工作;负责将民办幼儿园专项治理情况纳入年检并制定责任追究方案。

街道办中心小学、幼儿园:负责将幼儿园“去小学化”和小学“零起点”教学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并制定专项培训方案;负责将幼儿园、小学一年级教学规范情况和校长目标责任制考核、教师评优树模挂钩。

街道办中心幼儿园:负责开展幼儿园“去小学化”和小学“零起点”教育教学研究,负责围绕幼小衔接、科学保教加强业务指导,负责组织开展课题研究、送教下乡等相关活动。

四、工作安排

2019年为规范“幼小衔接”工作专项治理行动年。专项治理行动分三个步骤实施:

(一)全面排查阶段(2019年5月):对照县教育局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规范“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陕教规范〔2019〕6号),对辖区内幼儿园(含附设学前班)、小学(含教学点)进行全面摸排,如实填报《幼儿园“去小学化”教育活动摸底表》《小学“零起点”教学活动摸底表》摸底表于5月29日前报中心幼儿园保教处(摸底表用Excel格式发送)。

(二)综合治理阶段(2019年6月至8月):各幼儿园(含附设学前班)、小学(含教学点),逐层签订公开承诺书,并通过合适途径或张贴,接受监督;结合排查摸底情况,建立问题台账、责任清单,明确整改时限,实行销号管理,纠正和去除错误的教育教学方式,切实做到学前科学保教、小学“零起点”教学、校外培训行为规范;组织开展“科学做好入学准备”为主题的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引导家长认清“拔苗助长”的危害,纠正“抢跑”心态。中心小学、幼儿园将联合组织开展民办园年检、送教下乡、暑期教师培训等系列活动,确保综合治理工作有序、有效推进。

(三)检查巩固阶段(2019年9月至12月):街道办中心小学及幼儿园将联合开展规范办园行为暨“幼小衔接”工作专项治理督导检查,对整改不彻底、不到位的,予以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并接受县科教体局和督导室联合开展规范办园行为暨“幼小衔接”工作专项治理督导检查。对查处的问题立即整改。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科学教育理念,规范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推进幼儿园科学保教和小学“零起点”教育,是纠正和防止“小学化”的倾向的有力举措,更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街道办中心小学及幼儿园高度重视,成立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制定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坚持依法依规,确保如期完成治理任务。

(二)强化培训指导。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落实小学“零起步”教学,村级小学、村级幼儿园和各教学点是重点监控对象。中心幼儿园将认真落实帮扶工作职责,扎实开展专项督查、送教下乡、专题培训活动,确保辖区各小学校长、园长和教师在规范“幼小衔接”方面能够得到经常性的业务指导,切实提高校长、园长和教师的科学育人能力。中心小学及中心幼儿将积极沟通,全力配合,确保督查不走形式,整改落实到位。

 (三)重视宣传引导。6月是全县学前教育宣传月。辖区各幼儿园要围绕“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宣传主题,开展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公益宣传活动,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学校开放日、家访、专题报告等形式,引导广大教师和家长重点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学习品质及社会性发展等关键素质准备,注重锻炼幼儿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培养勤学好问、认真专注的学习习惯,建立初步的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形成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等道德品质,引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积极体验和向往。要结合幼儿园保教工作实际和家庭育儿实践,用生动真实的案例传播科学理念和方法,剖析片面准备的危害。要精心策划宣传内容,严格把关,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借宣传月名义搭车开展商业性活动,确保宣传活动的科学性和公益性。

幼小衔接教学案例篇2

关键词:幼儿园;小学;快乐阅读;幼小衔接

幼儿园是“玩”而小学是“学”,为了使孩子们能更好从“玩”到“学”适应小学生活,我们必须在幼儿园时期就做好他们的幼小衔接工作,使他们更快地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节奏。下面笔者就来谈谈如何实现幼小快乐阅读衔接。

1.构建快乐阅读,培养学习积极性

幼儿园的教学注重娱乐,而小学的学习有其一定的体系性,相对于幼儿园会有些枯燥,因此,幼儿园的孩子升入小学之后会不可避免地减少对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我们在幼小衔接的教育中教会孩子如何保持学习的积极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用了三个“喜欢”来设定快乐阅读的目标,所以说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孩子在学习中保持积极,我们必须为孩子构建一个快乐的阅读环境和方式,使孩子始终在兴趣中学习,积极寻找读物中的有用点。比如,大班快乐情景阅读《春雨的色彩》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文章让孩子想象说一说春雨的颜色。不同的孩子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以赞扬为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想象力。

另外在阅读中还可以加入游戏成分,如组织阅读游戏来引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最后,笔者发现读物的单一性也是造成幼儿阅读不积极的一个原因,所以我们还要为幼儿提供更多更好的阅读书籍供他们阅读。如此,在孩子进入小学以后,也能保持这种阅读的“惯性”,寻找阅读的乐趣,更快地适应小学相对严谨的教学环境,使幼小衔接更为顺利。

随着教育的发展,积极性已经成为学生小学学习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所以,幼儿园作为学生接受能力较强的时期,构建快乐阅读以保证学生的积极性绝对是构建好幼小衔接的重要一环。

2.构建快乐阅读,提高学习自主性

在小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种变化往往会使刚入学的孩子无所适从。所以,幼儿园孩子的“跟随式”学习是不能满足小学学习需要的,学生必须更加自主。自主学习是需要创造力的一种活动,而这种创造力,也是需要在一种快乐的阅读中获得。例如,幼儿园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让幼儿自主选择,自主选择要读的篇目,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疑问等,这种快乐的阅读方式将大大提高孩子们阅读的自主性。这样,孩子在升入小学后,再面对老师的引导时就不会再显得茫然。

快乐阅读中,孩子们的阅读、提问、解答都相对自主,他们能因此学会自己思考,这是与小学学习的独立性相适应的,孩子们学会自主,必然会对小学的学习更为得心应手。在快乐中,孩子们也更愿意去提问、去思考、去解答,而不是简单地认为阅读就是听故事,就是跟着老师看课本。从而让其幼小衔接更为顺利。

3.构建快乐阅读,减轻学习负担性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将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种负担。幼儿园的教育环境相对宽松,孩子们愿意留在课堂上,愿意汲取知识,但进入小学之后,老师的教育方式相对严格,所以学习不可避免地让他们感到一些压力。

由此说来,构建快乐阅读更是必不可少的。例如,老师在阅读中给学生一些趣味性的阅读建议,多用绘本,让孩子阅读启发式,而不是教条式的读物,孩子们更需要、更愿意有所思考,而不是有人教条式的告诉他们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这样学生在今后就更能在小学中保持趣味而不是反感学习,另外,为了避免孩子们今后对小学的严谨产生抵触心理,我们在快乐阅读的构建中也要保持一定的严谨性,对待学生的错误虽不能严厉批评,但更不能置之不理,我们可以先对其积极的思考提出肯定,并通过小红花、奖状等形式表扬他们,然后再指出他的错误,并给出纠正建议,但注意要与学生进行讨论。构建快乐阅读我们必须保持着趣味性与严谨性的统一,使孩子既不会对阅读抵触,又不会误入歧途,如此,幼儿园的孩子升入小学之后,便能很快适应趣味中学习,学习中严谨的氛围。学习本是汲取知识的过程,如果幼小的转变使孩子的学习也由兴趣变为负担,则成为了教育的一种失败,我们必须让孩子对学习的热情保持下去,让幼小的衔接真正成为孩子的一种成长和进步。

幼儿园期间是孩子学习的初期阶段,我们必须在此时就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会积极、自主、快乐地学习,本文所讨论的快乐阅读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是值得借鉴与使用的,希望能为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赵旭曼.我国目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少年儿童研究,2010(14).

[2]蔡 军.从幼小衔接到入学准备:一种新的研究视角[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06).

幼小衔接教学案例篇3

据了解,该机构对各国幼儿园教育质量、教育费用以及可使用性等项目分别进行了调查排名,并进行了最终的综合排位,前十名基本被欧洲国家包揽。以下为该排名的TOP10:

1.芬兰

2.瑞典

3.挪威

4.英国

5.比利时

6.丹麦

7.法国

8.荷兰

9.新西兰

10.韩国

A法国学前教育概况

学前教育萌芽于18世纪。到1886年,法国政府颁布《戈勃莱法案》,正式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此后,《哈比教育法》《教育法令》《地方自由和责任法案》等多部法律文件均对学前教育的地位、理念、原则等予以明确和规范,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

法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共同组成“第一教育阶段”,其中,学前教育属非义务教育,招收2~6岁儿童,根据年龄分为小班、中班、大班三个阶段。优先满足3岁以上儿童的入园需求,2岁儿童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近入园。

一、办学规模

法国幼儿园分为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两类。其中,公立幼儿园秉承免费、世俗原则,私立幼儿园可收取学费并允许进行宗教教育。

根据法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2年,全法共有幼儿园2557所,其中公立幼儿园2244所,占87.8%,私立幼儿园313所。平均每班学生25.9人。公立幼儿园办学规模多为3~5个班级,私立幼儿园办学规模多为1~2个班级。

2000年以来,法国3岁以上普通儿童入园率达到100%。残障儿童入园率随着年龄增长有所提高,3岁及以下残障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的比例约为2.8%,特殊幼儿园入园率约0.1%;而6岁残障儿童的普通入园率提高到14.8%,特殊入园率约为1.5%。

二、运行方式

法国学前教育实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管理、各自分工的方式。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制定教学大纲,招聘并培训教师、督导检查、支付教师工资等。地方政府是校舍的业主,负责楼舍建造、维修、改扩建以及教学设施配套等,同时负责聘用相关辅助人员,并将其分配至辖区内各幼儿园进行后勤管理。幼儿园园长在教学人员中进行选拔,负责按照国家教学大纲开展落实教学活动。幼儿园向当地社区开放,园外人士可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具体标准由各地另行制定。

三、经费管理

法国法律规定,公立幼儿园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既无法人代表也无自主财政权。其经费主要来自国家和市镇两级财政拨款、学生餐费和课外活动费,以及学校合作社等公立机构给予的经费补贴等。上述经费由地方政府管理,市(镇)长拥有支配权,税务官担任会计。其中少量经费提前划拨至各幼儿园,由园长负责日常购买文具等小额支出。

据统计,2011年在园儿童人均年花费5670欧元,家庭支出所占比重不足10%,主要用于学生午餐、课外活动及托管。在政府投入中,国家和市镇两级政府投入各占一半,其中46%用于教师工资支出,32%用于行政及后勤人员工资,15%用于日常运行杂费,7%用于校舍维护。

四、师资管理

根据法国《公务员总章》规定,公立幼儿园教师属国家公务员,与小学教师同属第一阶段教师,两者可相互交流。通常,幼儿园教师需在初始教育或继续教育阶段进行师范类专项教育,并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选拔考试方可入职。入职后,每位教师有权在职业生涯中免费接受累计一年的继续教育培训。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多数幼儿园教师拥有硕士学历。

2009年9月,法国教育部第32号公报,明确提出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要求、能力及评价标准参照小学教师执行:一是具有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二是具有良好的语文能力及与幼童沟通的能力,三是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多学科教学能力,四是具有较强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能力,五是具有较强的课堂活动组织能力,六是了解幼童个体差异和成长过程,七是正确掌握评价方式帮助幼童进步,八是具有较强的同家长合作的能力,等等。

教师及教学活动均接受国家和地区两级教育督导部门的监管。

五、教学大纲

1882年,法国政府首次颁布学前教育教学大纲。此后百余年间,教学大纲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2008年,法国教育部特别公报,再次修订学前教育大纲和教学目标,并规定幼童在园时间为每周24小时。新版教学大纲以帮助幼童自主发展并掌握简单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包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认识简单字母、学会握笔并有书写意识、发现周边世界、学会用肢体语言表达、开发想象力、培养艺术感知力、开展简单体育活动、培养集体意识,等等。其中,大班阶段教学要为进入小学学习做准备。同时,教育部开设专门网站向教师提供学前教育教学资料。

六、弱势群体儿童保障措施

一是保障全法各地3岁以上儿童入园率,增加教育优先发展区和落后地区2岁儿童入园机会,尽量避免因家庭教育质量差导致幼童身心和智力发展水平低下。二是依据家庭缴税数额,制定阶梯式收费标准,即来自家庭收入和税额较高家庭的儿童需缴纳的学校午餐费高于来自家庭收入和税额较低家庭的儿童。三是建立社会互助机制,即经济困难家庭如无力承担课外活动费和托管费,可向学习合作社等公立机构提出补助申请。通常此类机构资金来自各级政府补贴、社会分摊金及社会捐赠,专门用于资助困难家庭儿童学前教育。(信息来源:中国驻法国使馆教育处)

B 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特色

自近代以来,由于法国政府特别重视从立法、资金、政策等方面保障儿童早期的教育与发展权,因此法国的学前教育在欧洲乃至全球都保持着领先的地位。据统计,早在1980年,法国4岁儿童入园率已达到100%;1989年,3岁儿童的入园率达到了97%,2岁儿童的入园率也达到了33.7%。由此可见,法国在学前教育方面很早就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法国学前教育在其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育机构、教育活动,以及立法、师资培训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一、秉承人文教育传统,发展人性化的学前教育

自古以来,法国人形成了以人为本、关注人性、重视人的发展的教育传统观念,认为教育应该为人的发展而服务,不应当以控制和约束人的本性为目的。尤其在针对0~6岁幼儿时,教育更应当体现其人文特色,建立一种充满关爱的人性化教育大氛围。法国不断秉承其人文教育传统,在学前教育的性质、目标、活动方式等方面处处体现着人性化色彩,形成了人性化的学前教育。

法国政府和社会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对个人的发展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在法律条文中明确了学前教育具有奠基性和公益性。从奠基性角度来看,法国民众认为,学前教育对于儿童日后的成长与成功,尤其是对小学教育具有特别有益的影响,应该使学前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从公益性角度来看,法国实行免费学前教育,公立幼儿园仅收取少量餐费,其目的就是要让适龄儿童都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这些做法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

法国学前教育机构类型较多,但无论是在何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其教育目标都是从促进儿童自身发展出发来制订的,其主要目标就是促进儿童身体、智力、性格、感情的全面发展,强调锻炼儿童身体,培养自我服务能力,提高社交技能,激发求知欲与学习兴趣。此外,法国学前教育机构还特别关注幼儿艺术欣赏与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方式,在尊重儿童学习习惯和学习节奏的基础上,帮助儿童获得有益经验。这样的活动方式不强求教育的功利性结果,不追求系统化课程的学习,充分体现了关注儿童本性的教育特色。

二、确立学前教育的三种职能,完善课程设置

法国学前教育承担着教育、诊断、治疗三种职能,即把社会、卫生、心理三者综合起来,促进儿童在体力、社会性、智力、艺术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儿童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因此,法国学前教育很好地体现了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特点,即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不断发现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寻找其原因,并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帮助儿童顺利成长。为了切实执行学前教育的三种职能,法国学前教育机构通过完善课程设置来增强其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作用。法国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托儿所、幼儿班、母育学校、保育室、日间托儿所等,无论何种形式的托幼机构都力争以最适合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活动来达成其教育目标。法国学前教育机构经常开展体育活动、艺术活动、交往活动以及科技活动等。这些活动侧重点各不相同,会根据儿童的年龄进行调整。活动中,教师采用科学的指导方法,使儿童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通过动手、动脑、探索、表现、思考等方式获得知识、练习技能、发展能力。

三、完备的学前教育法制建设

法国政府历来重视通过立法来保障儿童的早期教育与发展,迄今为止已颁布实施的学前教育相关法规就达40 余部。这些法规明确规定了学前教育的性质与地位,对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方面应承担的职责、财政投入以及幼儿教师待遇、弱势群体儿童权益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例如,法国《宪法》和《教育法典》中就明确指出,国家有责任构建免费的公共教育,国家在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中应负首要职责。此外,在《1997年法令》《1982年法令》中,法国政府对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住房、带薪假期等都做了相关规定。近年来,法国不断完善各种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学前教育的立法从未放松,完备的法律体系对保障法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没。

四、保障弱势群体儿童的学前教育优先权

法国学前教育普及程度非常高,这与政府对弱势群体儿童教育权的重视密不可分。法国政府采取政策倾斜的方式来改善偏远农村、残障儿童以及城市低收入家庭儿童的教育状况,使这些儿童享有国家规定的受教育权利。法国多部法律法规及政策都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公益性的,人人应享有这一基本权利,且人人平等。为了切实履行国家政策,各市镇对弱势群体儿童专门设立了“教育优先区”,在资金投入、师资、家庭教育培训等方面给予优先帮助和指导,对偏远地区儿童利用“流动车”的方式,送教上门。

五、明确幼儿教师定位,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

高素质师资队伍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关键,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法国,幼儿教师的身份和地位等同于公务员,国家承担公立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具有一定资格的私立幼儿园教师按照相应规定可成为国家的合同雇员,由政府负担其工资。这使得幼儿教师的身份、地位、待遇都有了切实保障。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法国采取多种措施和渠道对幼儿教师进行职前和职后教育。职前教育主要由师范学校和师范大学承担,学历以大专和本科为主,毕业后由国家择优录用。任教后,每年要接受政府部门的定级评估,只有评估合格,才能继续任教,执教期间还要接受定期和不定期的专业培训。这种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互补充的培养模式,对提高幼儿教师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一体化发展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历来是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难点。法国在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方面采取一体化发展措施,成效较好。首先,在划分儿童的学习阶段方面颇具特色,法国将儿童的学习分为三个时期:前学前期,2~4岁的幼儿园小、中班儿童;基础学习期,5岁的幼儿园大班儿童和6~7岁的小学一、二年级儿童;巩固学习期,8~11岁的小学三至五年级儿童。这样的划分方式使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处于同一学习阶段,教师对他们会采取比较一致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其次,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和小学教师接受的是相同的教育和培训,他们对彼此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方法都互相了解,可以互换工作。这样在教育过程中面对幼儿园大班或小学低年级儿童时,教师就不会有明显的区分,增强了儿童的适应力。此外,国家还采取了很多措施平衡幼儿园教师的性别比例,在监督管理方面也采取了统一的措施,这些做法都很好地促进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郭丽)

C “幼小衔接”看中法幼儿教育

法国的“教学阶段”制度是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相衔接的一项措施。不分年级制,有利于儿童从幼儿园教育自然地过渡到正规的学校教育。

法国独特的幼小衔接教育制度是其初等教育走在世界前列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完备的法律规范下,其教育行政组织衔接、教学组织与课程规划衔接、师资聘用与培训衔接,有效地促进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一体化。法国的幼小衔接制度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中、法两国的幼小衔接进行比较。

一、中法幼小衔接的教育政策

法国一贯重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紧密联系,而其初等教育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一方面由于法国政府重视学前教育,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教育行政和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也与其实现了幼小之间全面衔接有关。法国有一系列与幼小衔接教育制度密切相关的教育法案:1989年颁布的《教育方针法》、1990年颁布的《幼儿园与小学运作组织法》、2005年颁布的《学校远景计划与发展方针法》。一系列的教育法律体系不仅为法国的初等教育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也使其幼小衔接具有合理的层次性、良好的过渡性和连贯性。

在我国,1996年颁布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当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教育要与0~3岁儿童的保育教育以及小学教育相互衔接”。虽然我国在《纲要》中提出了幼小衔接的方向,却因为没有明确的责任和具体细化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造成了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困难。所以,我国现应建立一个完备的教育法律制度,确定详细的学前教育大纲,使幼儿园和小学能明确自身在幼小衔接中的任务,创造一种新的幼小衔接机制。

二、中法幼小衔接的教学阶段和课程设置

法国的“教学阶段”制度是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相衔接的一项措施。不分年级制更利于幼小衔接,使儿童从幼儿园教育自然地过渡到正规的学校教育。在法国,母育学校是幼儿教育的主要机构,而法国的母育学校附设于小学中,两者并称为écoleprimaire。根据其1989年的《教育方针法》和1990年的《幼儿园与小学运作组织法》,法国将2~11岁的儿童按照年龄划分为三个学习阶段,分别是:1.初步学习阶段,包括母育学校的小班和中班;2.基础学习阶段,包括母育学校大班、小学前两个年级;3.深入学习阶段,包括小学的后三年。这三个阶段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特定要实现的教育目标。

随着幼儿年级的增长,课程内容安排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从小班适应集体生活,到中班渗入知识性内容,到大班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为进入小学做准备,再到学习小学课程,这三个连续阶段中,每个阶段的教学活动都能够考虑儿童的身心特点,按儿童的能力和水平进行教学。不分年级制,有效地避免了学生的重复学习,使母育学校和小学阶段得以更好衔接。相关的课程学习也没有硬性的时间规定,母育学校中,大班的儿童如已达到第一阶段学习要求,就可以进行第二阶段的课程学习。此外,法国母育学校与小学课程纲要均由中央教育部根据每年不同的教育需要制定。每所学校必须依据教育部的课程纲要拟订适合本校的教学计划,并详细说明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是如何进行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如何评价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幼小衔接。

我国在幼小衔接上也存在各种形式,有在幼儿园大班增加衔接教育向小学过渡的形式,有在一些社会早教机构中进行衔接工作的形式,还有学前班这一特殊形式。目前,我国的许多幼儿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积极向小学靠拢。幼儿园更多地在为幼小衔接做积极准备,但由于小学不主动为幼儿园考虑,甚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造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单向性。实际上幼小衔接并不是单方面的任务,也不是只靠单方面就能完成的工作,只有幼儿园和小学通力合作,建立互相学习、帮助的平等合作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小衔接工作。

在课程方面,我国一些幼儿教师认为“课程是教师与儿童之间的教学活动”或“儿童所学科目的总和”,显示出知识本位的课程观取向。其影响是幼儿园多注重儿童读、写、算能力的培养,甚至将小学一、二年级的内容引入幼儿园,使幼小衔接仅被局限于儿童在知识上的准备和学习适应性的培养上。但从儿童身心发展来说,行为习惯和心理适应能力的准备、培养才是幼小衔接顺利过渡的重要条件。

而且,由于提前引入了小学的课程,造成幼儿园和小学的课程内容重复,导致儿童学习兴趣下降,课堂上难以全神贯注,并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所以,我国要在课程方面做好幼小衔接,应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将幼小两个阶段的课程目标联系考虑,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应同时调整课程内容,注重课程之间的层次性,让幼小教育所传授的知识没有“间隙”地展开,通过“小步化”方式逐渐实现课程衔接。这样使儿童从幼儿园升入到小学后,能够在知识、习惯和心理等各个方面都有适应和准备,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三、中法幼小衔接的教师培训

法国母育学校教师与初等教育教师接受同样的培训,以此来了解彼此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教育部会进行严格的教师资格考试来招聘幼儿教师和初等教育教师,且两者在初试和复试中进行同样的考试科目。初试为笔试,主要涉及法语和数学;复试包括常识和教学法运用的笔试,教育科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口试及体育考试等。同时,法国还重视教师职后教育,新手教师入职后就要接受教师培训。培训重视教师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培训方案能有的放矢,切合教师需求,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我国幼小教师的培训是分离的,虽然绝大多数幼小教师也认为有必要了解对方相关的教育教学知识,但由于现有的师资培训制度没有对幼小教师进行合并培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幼儿园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互不了解的现象。幼小教师对对方相关学科知识、教育改革趋势以及教育科研知识的掌握还比较肤浅。两者并不能够透彻理解对方的培养目标,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和工作方法也不甚熟悉。幼儿园不了解小学教育规律,小学低年级教师对幼儿教育领域的理念、课程设置、教育方式也不甚了解,使幼小衔接难以顺畅进行。而如果将幼小师资混合培训,在培训中共同研讨衔接的各个环节,增进彼此了解,使幼小教师在儿童发展各方面步调达成一致,是否可以有效促进幼小衔接的进行?

幼小衔接教学案例篇4

教师没有能够考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笔者常常听到很多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抱怨:“小学不如幼儿园,没有玩具,没有游戏,不好玩!”短短的一句话就可以看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普遍心理特点:好玩。然而进入小学后,沉重的学习压力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面对枯燥的课本、严厉的教师、一成不变的教学形式,学生只有不断地压抑自己的天性,逐渐转变为学习的工具。低年级教师的评价方案不符合小学与幼儿园衔接实际。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没有注重初入学儿童主体性的发挥。在当前的学生评价过程中,学生就像是一个个零件似的等待教师检验。教师对学生所作的评价也并非必然地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这些对做好小学与幼儿园衔接工作是十分不利的。

二、解决策略

1.根据学生入学前的学习情况确定小学教学内容。初入学儿童从幼儿园的游戏生活进入小学的书本学习生活,学习内容的转变会使儿童产生不适应,小学低年级教师必须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对教学内容做科学地整合。开展小学与幼儿园教育的衔接,在教学内容的衔接方面,要使孩子对所学内容能够顺利吸收、消化。在幼儿园向小学过渡阶段,学习的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但要尽量减小这个坡度。要把学生的学习看成一个整体,避免学习内容和形式的单一;注意发挥课本本身提供的整合条件,注意各个学科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的联系;注意学生的现实生活对教师教学内容的渗透作用,并把课外生活引入课堂,以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在教授低年级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低年级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更是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人生最重要的习惯都是在低年级养成的,如写字姿势、卫生习惯、遵守课堂纪律等。习惯的好坏,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而且还影响孩子的生活、性格、行为等,有些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将来。

2.采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兴趣对于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欲。首先,要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适时地采用游戏方式进行教学,无论从生理还是从心理方面都有利于帮助儿童顺利度过幼小衔接的过渡期,并且大大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生学习平舌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时,可采用“蒙眼辨音”的游戏,通过反复感觉,加深知识在脑海里的印象,不仅可以让学生尽情地投入到游戏中,还可以减轻学生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其次,用实物与实物演示帮助低年级学生记忆。有位教师在教学生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时,在课的开始设计了“对号入座”的活动,把学生带入生活的境界中学习知识。教师事先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的图片粘贴在四张小桌子上,请每个学生把自己带来的玻璃球、火柴盒、魔方、茶叶筒、易拉罐等平时收集的物体放在认为与图片相似的桌子上。学生们仔细观察后根据物体的形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物体的特征。经过这一活动,学生们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点。再次,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也是幼小衔接的好帮手。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升上来,大多习惯了幼儿园里轻松欢快的教学形式,一下子要让他们面对枯燥的书本,自然提不起兴趣来。这时,设计一个色彩鲜艳、充满童趣的教学课件可以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事半功倍。

3.实施科学的体现小学低年级学生特点的评价方案。要处理好小学教育与幼儿园衔接的工作,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做好儿童连续的、不断发展的社会、心理、身体发展上的衔接。在衔接过程中,要用发展性的眼光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要从学生的成长出发,多元化评价学生。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被简化为简单的纸笔测试,一份卷子下结论,这对于各方面发展还不完善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不科学的。采用发展性评价,要突出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并将以上内容经过整理存入档案袋中。例如,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平时的听写生字,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评价结果放入,一次成绩最差的、一次有很大提高的和一次成绩最好的。家长会上将成长记录袋展示给家长看,家长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孩子进步的足迹。实行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发展都很熟悉,学生完全可能给自己做出一个真实的判断。例如,可以在班队活动课上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在进入小学以后做得好的事情有哪些,做得不好的事情有哪些。也可以彼此说一说觉得哪位同学在课上的表现好,好在哪里……学生自我评价可以调动学生发展的积极性,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充分体验成长的愉悦,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小学教育与幼儿园衔接是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方面,作为小学教师特别是低年级教师要从学生切身利益出发,用发展的眼光把握好教育契机,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减少困难和问题、提高综合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幼小衔接教学案例篇5

重学习,轻习惯,幼小衔接不止识字算数

面对幼小衔接,许多家长最大的担心就是孩子跟不上学习,落后于人。家长们明白学校的生活学习与幼儿园不一样,于是他们的应对方法就是狠抓孩子学习,每天陪读陪学,督促孩子写作业做习题,却没有帮孩子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根本上适应小学生活。所以孩子往往不是输在智力上,而是输在习惯上。孩子的好成绩不是家长盯出来的,幼小衔接也不是弄懂了课堂上的知识就高枕无忧了,这种重学习、轻习惯的做法是舍本逐末。孩子在幼儿园较为自由,到了小学则需要系统的学习,因此幼小衔接首先要做的就是教育幼儿守纪律,培养他们养成的良好习惯。

过度紧张重视,将心理负担转嫁到孩子身上

为了未雨绸缪,不少家长都会提前训练和教育孩子,为步入小学做好心理准备。就如案例中的浩浩妈,提前半年对儿子耳提面命上学如何意义重大、应该多么重视紧张,还配合以一大堆教材和辅导班……这一切有意无意都在向孩子暗示:上小学一点儿也不轻松,苦日子就要到来了。家长的“预防针”打得过重,非但没能帮助孩子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小学阶段,反而会抹杀掉孩子对新生活的热情,甚至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出现逃避、抗拒和逆反心理,这必然会影响孩子日后在学校的学习。

先人一步未必好,幼小衔接≠小学教育提前化

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常常盲目地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一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甚至提前使用小学的教材上课,造成的后果就是幼儿教育小学化。这种做法非但不能提高孩子的入学适应力,反而造成不少弊端:孩子刚入学时很轻松,老师教的知识都已经会了,容易养成不专心听课的习惯。当进入新的学习阶段后优势不在了,又缺乏积极思考问题、认真学习的习惯,学习上的种种问题便接踵而来。其实,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课程上的衔接,还包括孩子的心理、行为和习惯的适应等方面,家长要弄清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学习习惯及生活模式的区别所在,这些才是进行幼小衔接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轻易给孩子贴标签,跟不上并非全因学习能力差

幼小衔接教学案例篇6

【关键词】幼儿园小学数学数学教学

一、把握幼儿数学学习的需要,明确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

从幼儿的长远发展着眼,笔者认为在幼儿园中幼小衔接段的数学教育应该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是要让儿童有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和态度。已有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学习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其兴趣、情感、态度等方面是密切联系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儿童对某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他就会积极地进行探索,很乐意去发现问题,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时候,儿童是积极的主动的,乐于学习探究的,在这种状态下,他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也都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其次,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数学情感的发展、态度的形成、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数学教学中对发展数学情感、态度、思维能力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等的强调并不等于否认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因为数学能力运用需以这些基础知识、概念和基本技能作为基础,从而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数学情感、态度、能力及思想方法等是在建构这些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发展数学能力、形成情感态度的媒介,也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基石,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在建构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中培养的。

二、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沟通,把握二者教学差异

幼儿的身心发展是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不断矛盾统一、完善变化的过程,同时在发展过程中,相邻的阶段既有不同质的特点,又是互相联系逐步过渡的。因此幼儿园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需要加强两类不同机构的交流,搭建起沟通的平台。首先可以从搭建起幼、小衔接的教育教学研平台入手,这样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可以组织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相互听课、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探讨缩小差异的办法。如一年级的教师可以到幼儿园大班听一些相关课程,了解大班的教学内容、方法、原则及孩子的表现,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同时,幼儿园也可以组织幼儿去参观小学,熟悉小学生的生活制度,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激发幼儿向往小学、当小学生的愿望。如到小学与哥哥、姐姐同上课、游戏、做操,组织“我向哥哥、姐姐学什么”谈话活动,请一年级的小学生到幼儿园介绍入学后的感受和变化等。1990年,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念有助于开发所属组织的潜能,克服学习的障碍。教师队伍也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幼儿园和小学可以搭建起幼、小教研平台并以此构筑学习型组织,以此为平台引导幼、小教师通过共同的研究探索或在专家的指引下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敏锐地捕捉衔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为幼、小衔接的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另一方面实现教师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的交融,开发教师的潜能。

三、了解幼儿学习心理,合理进行衔接期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的过渡性

儿童作为教育的对象,其发展是有着共同的特点与规律的。已有的关于儿童发展的科学研究成果,使我们能了解到儿童生长变化的普遍性顺序,从而选择不同阶段的关键经验。因此,对儿童发展需要和发展规律的把握是教师在教学中制定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依据。比如儿童数概念的发展、初步逻辑思维的发展有着从具体操作层面逐步向抽象层面过渡的特点,那么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时应以此为一个方面的依据,考虑到首先应借助直观教具和材料,通过儿童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感知、操作,去发现去探究,获得有关物体数量、形状、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帮助儿童主动建构表象水平的初步数概念,再由此逐步形成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

2.教学方法手段的适宜性

选择教学手段时,设计者需要综合考虑几方面的因素:第一,学习情境的特征,如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所选的媒体是否有效、易行,是否适合学习、支持学习;第二,媒体的物质属性,各种媒体之所以不同,就在于它们可以用来呈现沟通的物理特性间的不同,比如说,有的媒体可以呈现视觉的效果,但有的则不能;第三,学习本身的特色,在选择教学媒体时,教学设计者必须考虑所预期的学习结果,在这方面,媒体之间最大的不同可能就在于互动的品质。当在学习动作技能时,对于学习者不论正确或者错误的反应提供适当的回馈,可以说是最能增进教学效果的关键。当在学习有空间顺序或时空关系的具体概念或规则时,教学中就有必要呈现图画或影响。例如在学习花的结构或是钟摆的摆动,最有效的呈现方式就是以图像的方式,而非文字的描述。

四、结论

总之,在幼儿园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过程中,笔者认为既要从幼儿园的角度考虑与小学的衔接,也要从小学的角度考虑到与幼儿园的衔接,本研究在此主要是从幼儿园的角度为幼小教学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对策与建议,希望本研究能够对本地区的幼小数学教学衔接有一些启示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郭秋.影幼儿园珠心算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案例[J].珠算与珠心算,2010/02

[2]关昊.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的游戏教学[J].学周刊,2012/19

[3]孙连芬.幼儿园与小学衔接教育初探[J].绥化学院学报,2012/02

幼小衔接教学案例篇7

关键词 幼小衔接 家庭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amily Education on

Convergence of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School

JIANG Haiqi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2)

Abstract Young children from the nursery to the convergence of primary stage of transition, a successful transition to this stage, not only need to coordinate help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school, with the community, parents also need attention. Proper family education to help ease young children appear in convergence and adaptation to the environment, such as learning to adapt to adverse conditions, so that children can adapt to primary school life in a shorter time.

Key words convergence of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school; family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幼儿园、小学、家庭、社区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要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促进幼小衔接的成功进行。如今,许多家长在幼小衔接中扮演着一个被动辅助者的角色,忽视了自身在幼小衔接阶段的重要作用。家长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只有幼儿园、小学、家庭、社区相互协助、共同参与,才能使孩子成功渡过这个阶段。

1 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超前学习小学内容

小学是孩子正规学习的开始,是终身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家长重视孩子学习的开端。小学的学习和幼儿园有着巨大的差异,在幼儿园,孩子学习的是一些生活经验和感性知识,强调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学习。在小学,孩子开始学习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要任务。家长深刻认识到了这两者在教学内容上的差别,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味地追求孩子对于知识的掌握,给孩子报兴趣班进行各种辅导,超前学习小学的课本内容。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幼儿园和小学在知识方面出现的断层,但是等孩子真正进入小学,面对熟知的知识,便觉得索然无味,甚至失去原有的学习兴趣。其实,在幼小衔接阶段,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比知识的积累更加重要,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曾生动形象的比喻到:“兴趣是水闸,用它开启注意的水库,并使注意有了方向。它是一种刺激,脑力依赖它而冲出。”显然,学习需要兴趣的激发,兴趣在孩子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2 知识学习与身心健康发展的失衡

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把全部的精力投在了孩子知识学习和智力培养上,关注的往往是孩子认识了多少汉字和英语单词、会背多少首古诗、会做多少条奥数题目等,对孩子身心健康方面的发展缺少应有的重视。其实,孩子在幼小衔接阶段会出现一系列的健康问题,这些健康问题既表现在身体和心理方面,也表现在社会适应方面。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我国国家教委合作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研究》的调查表明,我国每年约有2100~2500万新生进入小学,他们中的许多人对小学的学习生活不适应,普遍感到上课时间长,作业多,心理压力大,精神负担重;部分学生还出现身体疲劳,睡眠不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身体反应;不少学生学业失败率高,课堂违规行为多,自信心受挫,留恋幼儿园的生活,产生怕学、厌学情绪。①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的方式和内容,师生和生生的关系等都有所变化,家长应尽其所能帮助孩子适应这些变化,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1.3 忽视生活学习习惯的过渡

幼儿园实行“保教结合”的原则,孩子的一日生活有保育老师的帮助,她们会提醒孩子上课时坐在原位、帮助孩子端正书写姿势、叮嘱孩子在饭前便后洗手等。孩子进入小学后,一日生活中既没有了保育老师的帮助,再加上小学严格的作息时间和行为规范制度,孩子往往会出现一些行为习惯适应问题,例如:上学迟到、上课随便讲话、作业不按时完成等。然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应抓住幼小衔接这个关键期,意识地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以减少孩子进入小学出现的适应问题。

2 解决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2.1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对于处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来说,知识的学习不是最重要的,家长要走出只重视知识学习的误区,采取有效措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家长要保护孩子对(下转第205页)(上接第201页)“小学”的兴趣,并把这种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有调查显示,孩子们几乎不考虑他们将从哪一年级开始小学生活,仅对“小学”这个大概念十分感兴趣。②家长要满足孩子对小学的好奇心,让孩子内心产生想上小学当个小学生的愿望。其次,家长要用启发的方式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向家长求教时,家长不需要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应用一种启发的方式,在孩子原有的知识水平上提出一些相关性问题或建议,引导孩子思考,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去获取答案。最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度,并及时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家长要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为他们去制定一些容易达到的学习目标,而不是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落后观念冲昏头脑。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时,家长应该鼓励他们。当孩子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后,就会对学习更加感兴趣。

2.2 注重知识学习与身心健康发展相协调

幼儿园到小学,不只是学习环境的改变,孩子的身心发展也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改变,家长应帮助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做好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上的准备。首先,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强健的身体。小学的学习任务比幼儿园繁重,学生上课时需要认真听讲,回到家后还要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家长要保证孩子有充足的营养和睡眠时间。在课余时间,家长可以和孩子进行一些户外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止感染疾病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其次,家长要帮助孩子缓解心理状况。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例如:心情焦虑、紧张,自卑、抵触心理强烈等。在步入小学前,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参观附近的小学,让孩子熟悉小学的环境;家长可以和孩子讲讲自己上小学时的趣闻趣事;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倾听他们对上小学的想法。最后,家长要帮助孩子做好社会性发展的准备。社会性发展的准备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方面和亲社会的培养方面。在周末,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去动物园、博物馆这类公共场所游玩,孩子在游玩时不仅能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还能学会和他人相处,发展交往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教孩子学会谦让、帮助、合作和分享。

2.3 指导孩子养成生活自理的能力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进入小学后,孩子需要独立地面对生活和学习,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强调:“教育首先要引导儿童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幼儿期是培养和训练孩子独立性的重要时期。作为家长,要给孩子学习生活自理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指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例如:洗脸、穿衣服、系鞋带、擦桌子、扫地、整理书包等。此外,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例如: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作息时间表,并要求孩子遵守这些时间安排,帮助孩子养成守时的习惯;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倾听习惯;陪孩子一起阅读,帮助孩子养成静坐的习惯等。

总之,家长要发挥自身在幼小衔接阶段的重要使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综合各个领域的发展,帮助孩子愉快地进入小学,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注释

① 蔡迎旗.学前教育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

幼小衔接教学案例篇8

(一).幼小衔接因为成绩而走样,幼儿教育严重小学化。

(二).为个人私利,违规学前班严重存在。

(三).师资薄弱,幼儿园与小学缺少联系。

(四).幼小衔接中,小学的协调工作往往被忽视。(五)、家长教育理念的落后、陈旧影响幼小衔接。

二.幼儿园与小学衔接三方面的指导策略

(一)、幼儿园

1、幼儿园要明确自己的办园宗旨。2、增加男性教师,改变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3、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和研究幼小衔接的意义和标准,切实做好衔接工作。4、加强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5、做好家长工作,引导家长走出家教误区。

(二)、小学

1、合理调整低年级幼儿的作息时间。2、小学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学习与借鉴学前教育。3.与幼儿园取得联系,掌握幼儿的适应情况。

(三)、家长

1、增强幼儿的信心。2.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兴趣,为幼儿上小学做好心理准备。3、调整好幼儿生活规律。4、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5、为幼儿准备家庭学习环境,营造良好学习气氛。6、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7、家长接受幼儿园、小学的专题指导,有效地架起幼儿走向小学的桥梁。

幼小衔接,一直受到幼教工作者普遍重视的问题。《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从90年至今,幼教工作者们进行了许多多样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如“幼小衔接”课程为特色的园本课程,抚顺小学为衔接而建的第一所幼儿园小学衔接教育实验班,以及大大小小的科研论文。但是现实工作中的幼小衔接形势却不容乐观。

一.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现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小衔接因为成绩而走样,幼儿教育严重小学化。目前,在大多数民办幼儿园和相当一部分公立幼儿园中,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日趋严重,且呈加速蔓延之势。不少幼儿园将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搬到幼儿园来,往幼儿头上套。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听话,不许顶嘴,不许辩解;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开小差、玩小动作、说话,坐姿要端正,精神要集中,回答问题要举手;课间要安静地休息或做游戏。这些要求用于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尚且有失偏颇,用于规范幼儿的行为就更显荒唐。要求幼儿尤其是即将升入小学的读大班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不少幼儿园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不是组织幼儿从游戏中学习,而是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讲课则一味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课讲完后则要求幼儿做作业,一个字母或一个字抄写10遍甚至一页,还有计算、英语、常识等等,作业一大堆,幼儿园里做不完,回到家里还要做。幼儿园以学知识为主,本已偏离了正确的办园方向;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则更是危害不浅。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危害幼儿身心健康,扼杀幼儿天性,与社会要求背道而弛,不符合新世纪用人的需要,与小学教育相脱节,对小学教育形成负面影响。

(二)、为个人私利,违规学前班严重存在。笔者看到的是以各种社会名义租小学校舍办学前班、小学校内改名换姓办学前班、以及幼儿园为了生源为了盈利办学前班,美其名曰“大大班”。这些都不是个别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不经意间阻碍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顺利开展和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些学前班还上英语课,某种意义上是实行填鸭式教育,这种教育不见得会取得多少效果,一旦实施不当,将会给幼儿心灵造成伤害,这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对处于天真活泼时期的幼儿心理与生理都是一种摧残。

(三)、师资薄弱,幼儿园与小学缺少联系。大多数幼儿园缺少既熟悉幼儿园教育特点又了解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师,而小学低年级教师对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知之甚少。师资薄弱局面的存在割裂了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这种联系包括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及幼儿与小学生之间联系。幼儿园与小学没有一起研究衔接工作。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工作方法等不了解。幼儿也没有去观察小学的环境,不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对小学的学校环境和小学生角色都感到陌生,对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园的生活,对幼儿园教师有较深的感情,都有不愿意离开幼儿园的意念,这对幼儿园这个教育阶段向小学教育阶段过渡很不利的,同时也会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四)、幼小衔接中,小学的协调工作往往被忽视。现阶段入学儿童个性强、自理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而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教师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幼儿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另外,学习以口头语言为主改变为以文字或符号写成的教科书。刚由大班升上小学的幼儿心理情绪必定会经历兴奋、紧张、焦虑三个时期,由于小学对于协调工作的忽视,新入学的儿童有着或多或少的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甚至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进而出现抗拒心理。

(五)、家长教育理念的落后、陈旧影响幼小衔接。许多家长重视儿童知识积累,而不注意儿童兴趣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无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需要,拔苗助长,压抑儿童个性,影响健康成长。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养态度等多方面的偏差与不当,造成很多家长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幼儿的终身发展,甚至有的家长出于过急而超前训练,竟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交给幼儿掌握。他们认为入学前应该让幼儿学会读和写,学会做数学题。他们关注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写字、拼音、还是算术,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是否聪明,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是否集中、能不能大胆回答问题,致使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初感觉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了,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故而,给幼儿园、小学的教学活动造成压力,幼小衔接难以顺利进行。

二.幼儿园与小学衔接三方面的指导策略

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既存在连续性又具有阶段性。它有着自己的基本标准:学习感兴趣、活动能合群、生活有条理。要使幼儿身心健康,达到如此标准,使幼小衔接工作能顺利进行,需要幼儿园、小学、家长三方共同努力。

(一)幼儿园

1、幼儿园要明确自己的办园宗旨,不能为了一己私利,一味的追求生源及办学光环。要真真切切地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2、增加男性教师,改变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研究表明,幼儿园教师单一由女性担任,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不利。增加男性教师,则能增加阳刚之气,提升坚韧性、自信、自尊、豪放坚毅、诚实无畏、敏捷果断等品质,对耐抗挫能力的培养大有好处。为幼儿园建立一个小社会,增加男性教师,将能健全幼儿的人格、强健体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3、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和研究幼小衔接的意义和标准,切实做好衔接工作。把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百折不挠的品格、正确的社会交往能力作为长期目标。从小班就开始,找准“教与学”的结合点,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在教育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幼儿通过对不同内容的接触,增加感性认识,从而体现美、创造美、展示美。在教育活动中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并倡导家长配合幼儿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勇于面对挫折、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鼓励幼儿形成力争上游的竞争意识。同时,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谦让、合作能力等,做一个社会的人。到了大班幼小则应一体化。首先,建立和健全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幼儿园教师应定期参观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活动,主动参与一年级教师的教研活动,并向小学一年级教师介绍幼儿园的教育方法,展示幼儿的学习水平,在教育工作上做到衔接;幼儿园教师还应带领幼儿参观小学,使幼儿了解小学生一般情况,让幼儿参加小学生的某些活动,同小学生联欢,举办作品交流展览,以引起幼儿入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求学和效法小学生的愿望。其次,调整幼儿园的作息制度,为幼儿适应小学作息制度,幼儿园大班作息制度应适当更改,如缩短午睡时间,延长上课时间,增加上课节数,减少游戏及户外活动等。再次,加强幼儿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经常组织幼儿互相交流和倾听同伴所见所闻,在各项活动中注意丰富幼儿词汇,如在学习单词的基础上,让幼儿用一个单词说一句完整的句子,从而提高幼儿造句能力,然后让幼儿把多单词用完整的句子编成一个情节或一个故事,这样不但培养了幼儿读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幼儿想象力。在幼教活动中,注意提高幼儿写的能力,如让大班幼儿写一些有关联的词语或独体字,如爸爸,妈妈,幼儿自己的姓名,住址等,这样可以训练幼儿写的能力。同时,可让幼儿多参加民间游戏“跳房子”,充分了解田字格的结构,为前书写做好充分准备。最后,在一日活动中要有意识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使其参与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坚持性,能够独立、认真、细致完成学习任务。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及规则意识,培养幼儿独立生活处理能力,培养幼儿的入学积极态度,使幼儿顺利走过幼小衔接这个“陡坡”。

4、加强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可有意识引导幼儿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游戏,并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可以这样玩”、“这样玩会有怎样的后果”,让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为幼儿进入小学能够有安全意识,能进行自我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5、做好家长工作,引导家长走出家教误区。幼儿园通过家长学校、幼儿园园报、家园联系栏、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宣传途径使家长与幼儿园统一认识、统一方法,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作用,聘请心理学教授、幼教办教研员以及对幼小衔接颇有研究的教师、有较多经验的教师或家长给家长们做专题讲座,引导家长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调整好家教计划,全面认识幼儿的发展。同时教师记录下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根据幼儿个人的实际情况,向家长提出有针对性的幼儿的个人方案,与家长共同探讨高效率的解决的方法。

(二)、小学

1、合理调整低年级幼儿的作息时间。科学实验表明:小学低年级的幼儿上课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是15分钟,高年级一般是25分钟,而实际中每节课都是40分钟。对于低年级幼儿来说显然是不公正的,也是不科学的。尊重科学,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小学应专门为小学低年级幼儿设计作息时间表,科学合理安排幼儿的一天学习,注重动静结合。

2、小学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学习与借鉴学前教育。首先,要重视环境创设。在幼儿刚就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布置一个充满童趣又能体现小学生学习环境的小天地,减少幼儿离开幼儿园的心里反差。教师可在墙壁上张贴一些画着学生课外活动的图片,时刻让幼儿有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把拼音卡片贴到显眼的地方,让幼儿时刻不忘学习的内容,找来幼儿(也是一年级学生)自己画的画,张贴在学习园地里,用他们做的手工作品布置教室,让幼儿一开始就有参与感。还可设立了生物角,摆上几盆花呀、草呀,设立了图书角,放上有趣的连环画。这样幼儿一跨进教室,感到既陌生又很熟悉,既整洁又漂亮,让他们的心里埋下喜欢上学的种子。同时学校应尽量配合幼儿长期在幼儿园生活而形成的习惯。例如允许幼儿有更多的自由空间———适当调节课堂节奏,课间上厕所的时间较自由,配合多种的课间、课外活动;在学习上,暂时降低难度,以减低新生的压力,以缩短幼儿到新学校时产生焦虑、紧张的时间,从而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而且学校还要注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幼儿感到在一个文明,安全,和谐,愉快充满爱与尊重的良好精神环境中生活,例如小学教师要研究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注意关爱每位学生,尊重理解他们学习、生活上的个性化要求,尽可能地与每位学生交流和沟通,增强亲和力,在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的要求上切忌简单急躁,要循序渐进,自然养成,对孩子多些理解与宽容。这对幼儿的发展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次,培养幼儿团体归属感。小学校必须抓准时机,恰到好处地引导幼儿:(1)、让其确定自己的身份,简单来说就是让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激发幼儿的自豪感,从而主动去熟悉学校。(2)、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老师和新生互相认识,鼓励幼儿与其他人接触交流,培养团体归属感。(3)、利用集体活动,用活泼的形式告诉幼儿自己是几年几班的学生,以后的身份就是班上的一分子,在外代表着这个班。纠正许多孩子普遍存在的“讲的能力强于倾听的能力”等毛病,学会与人合作。最后,重视游戏,帮助幼儿积累各种各样感性经验。小学教师应多研究学前教育学及其心理学,了解幼儿年龄、心理特点,顺应他们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善于将游戏引入课堂,注重形象、直观教具的使用,力求把难以理解的内容变为通俗易懂的内容,把幼儿的兴趣引导到主动学习中去,主动建构学习,使幼儿顺利度过不适应期。

3.与幼儿园取得联系,掌握幼儿的适应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指导家长一起帮助适应不佳的幼儿,使他们尽快度过适应期。

(三)、家长

1、增强幼儿的信心。即将进入小学的幼儿,其学习和社会适应困难是客观存在的,家长要增强其自信心,让幼儿在解决难题中感到乐趣而并非压力,培养幼儿对失败的承受力。正确对待批评和失败,具有在群体中既能竞争又能共处的能力。让幼儿知道他们长大了,正在学本领,使幼儿直觉上感到上小学的好处和乐趣。

2.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兴趣,为幼儿上小学做好心理准备。为了让孩子高高兴兴地进入小学,家长要使孩子内心产生想上小学当个小学生的愿望。例如:早晨您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在路上见到许多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校,这时,您不妨对孩子说:“瞧,这些哥哥姐姐多神气!”使孩子产生羡慕之情。在这方面家长要特别注意的是,决不能用上小学对孩子施加压力,进行恐吓。如:“瞧,你这么坐不住,将来上小学可要受罪,让小学老师好好修理你!”这样说会造成孩子对上学产生恐惧感,不利于入学的心理准备。

3、调整好幼儿生活规律。家长应从开学前两周开始调整幼儿的作息时间。专家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可以早晨6点起,晚上8点睡,总之至少要保证10小时的充足睡眠。中午,最好让幼儿有50分钟午睡时间。给幼儿建立稳定的作息制度,让幼儿有时间概念,形成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

4、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过了关键期,幼儿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可见,为了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管理,家长们应在关键期培养幼儿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自己去做。比如大班时期,家长就要注意让幼儿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小书包和生活用品等。同时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当幼儿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以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此外,还要在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幼儿掌握克服困难的技巧,少走弯路。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应该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如,留给儿童一片自己的小天地,指导他学会收拾自己小天地中的器物,学会穿衣、洗脸、叠被、整理房间、端饭、擦桌子、扫地等。

5、为幼儿准备家庭学习环境,营造良好学习气氛。家长为幼儿特开辟一个独立学习小空间,选择自己喜爱的台灯及其朴素实用的学具(书包、文具盒、橡皮、拼音本、方格本、多格算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热爱学习。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平常在家中一家三口多做“倾听”游戏,看谁听得最准确。让幼儿明白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同时,家长精心地为幼儿选购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书,培养幼儿热爱阅读,对看图说话家长督促大班幼儿大胆大声地用普通话进行表达,态度要自然、大放、有礼貌,声音适度,口齿清楚,语速适中;对短文则督促小学低年级幼儿以朗读为主,用普通话朗读,口齿要清楚,声音要响亮,不漏字、添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子。长期培养,不仅能激发幼儿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让幼儿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还可以提高孩子对语言感受的敏锐性。作业时要有正确的写字姿势:坐姿正确,做到“一直一正二平”,即身体直,头正,肩平,腿平;执笔姿势正确,大拇指和食指夹住笔杆,其余三指托住,笔杆向后稍斜,靠在虎口处;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

6、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首先,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来说,家长还是接送比较好,但要让孩子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横道,迷路找民警。其次,让孩子记住父母和其他负责接送的亲属的名字,记住家里的电话和父母的手机号码,记住父母工作单位的全称和办公电话。当然,为以防万一还可以把这些内容写在一张硬纸卡上给孩子随身携带,告诉他在讲不清楚的时候把这个拿给警察叔叔看。

7、家长接受幼儿园、小学的专题指导,有效地架起幼儿走向小学的桥梁。有意注意的水平的高低决定幼儿成绩的好坏,因而家长可以多与孩子玩棋类游、拼图游戏,这对培养有意注意很有益,能够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家长对幼儿进行一些零散正确入学知识准备,但不是提前教拼音、识字等,也无须把玩具收起来,更不需要让幼儿进学前班。同时,家长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幼儿当前的发展状况,使得家庭教育更具针对性。

上一篇:医院医疗保障方案范文 下一篇:节能降耗的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