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5 11:21:30

医学文化论文

医学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学文化文化功能

Abstract:Socialfunctionsofmedicalcultureincludesixdifferentaspects.Firstly,itmoralizespeople,thatalsomeans“culturecivilizesthemasses”.Secondly,itisacarrierthatpassesdownmedicalhistory,medicalexperienceandmedicalethicsfromgenerationtogeneration.Thirdly,itplaysaroleofcentralizationbecauseaparticularcultureistheemotionaltiethatsustainsthecentripetalforceofacertaincollective.Fourthly,itidentifiesbecauseaccuratedistinguishinganddifferentiationofmedicalconditionsarebasedupontheidentifyingfunctionofmedicalculture.Thefifthfunctioniscoding,inanotherword,conditionsinmedicalcultureactuallyarecombinationsofcodesthatareabidebypurposeandlogicaswellasconventionsandrules.Finally,medicalcultureperformsasasocialdrive.Individualmedicalbehaviorsaresubjectedtocollectivepsychodynamic;medical-socialdevelopmentdependsuponthedriveofsocio-psychologicalmechanism.Inaddition,medicalcultureperformsasorientationandunscrambling.

Keywords:medicalculture;culturalfunction

医学活动是与人们实现高水平的生活质量和高水平的生命质量关系最为密切的社会活动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协调、维系人们各种社会关系的基本元素是文化。人类的一切医学实践,其由始由生、所兴所盛、至极至衰,最根本的驱动力量和影响因素便是医学文化。文化是以意会符号承载的族群主观信息,它包括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所产生的一切物质方面的内容、精神方面的内容以及驱动人们进一步进行社会实践的心理程序;医学文化则是通过一系列具象符号和抽象符号所表现的与医学这样一个特定族群有关的主观信息,它在驱动、指导人们医学实践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以下一些社会功能:

1医学文化的教化功能

文,所以载道也,“文化化人”主要就是讲文化的教化功能。医学文化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医学观、医学态度、医学精神、医学行为及习俗、医学伦理、医学道德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内容不仅对医疗主体,而且对医疗对象都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自父精母血凝聚成胎生存于世,人要食用五谷杂粮,历受风霜寒暑,时而遭火炙水淫,偶尔遇蚊叮虫咬,大自然的风寒暑湿燥火,人世间的喜怒忧思悲恐,都可能对人的健康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追求身心健康是人们的普遍愿望,而如何在健康时恒久地保持健康,在不健康时尽快地消除影响因素而恢复健康,则取决于人们对待医学的观念和态度。敬畏生命,崇尚医学,尊重科学规律,恪守保健规则,是人们须切切谨记的基本原则和正确态度。如何才能够树起科学的健康观、自若的生命观、正确的医学观、理性的求医观,关键还是看人们对医学文化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或者说,关键是看医学文化对人们的教化和影响程度。

医学是崇高的事业,古今中外的人类社会都对医学职业者之伦理道德有着极高的要求。医乃仁道仁术仁功仁业,自古以来无仁不成医,普天之下无医不守仁。尽管在现实社会中确有一些不良不肖之徒借医谋财,伤天害理,然而从总体上说,行医者都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诚如《医学生誓词》所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为医者须“……献身医学……恪守医德……竭尽全力……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这些都是医学文化对医务人员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一代代的医务工作者,都是饱受医学文化中伦理的濡养和道德的熏陶,在医学实践中坚持着“人性至上,生命至重,健康至高,人格至尊,和谐至要”的医学文化之本质,视病人如亲人,为其倾注至爱至亲之情感,精益求精,全心全意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可以说,医务人员之道德品质、理论素养、技术水平、执业态度等都是医学文化教化的结果。

2医学文化的传承功能

“传承”表现的是“授受”这样一种社会功能。传者,上授予下、前授予后也;承者,下受于上、后受于前也。医学文化的传承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前人将医学经验积累、医学理论总结、对医药学的发现和认识等传授给后人;二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医学的认识和理解、感受和体验等所进行的相互交流,对医学的评价和判断、观念和趋向等所进行的互动和传译。通常情况下,人们对医学文化的传承功能更多地是理解为传授和继承。

人类在漫长的生活实践和进化过程中,遭受过自然、社会带给的无穷伤害以及人们追求健康的无量挫折,逐步实现了对生命本质和健康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发现了无数关于治疾疗伤、防病延年的办法和经验。这些内容作为医学文化的重要元素,更多地表现为活鲜鲜生命体的主观意识和感受,一旦生命终结,由生命体承载的思想、观念、意志、意识、感受等所有主观信息便立即荡然无存。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任何人的生命都是十分短暂的,任何人所处的时段都是非常渺茫的。然而,任何人对医学的认识和发现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任何时段所产生的医学经验和知识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怎样才能实现使无数生命主体探索发现的零散的医学文化元素得以继承、发扬和光大,这就必然要依靠医学文化的传承功能。[]

3医学文化的凝聚功能

作为以意会符号承载的族群主观信息,文化乃族群之魂、民族之根。我们知道,文化是协调、维系各种社会关系的基本元素,它对于族群或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作用。世界上一些典型的宗教族群其内部结构异常牢固,中华盛世五十六个兄弟民族其深情厚谊坚不可摧,其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皆自于文化的凝聚作用。不仅社会文化有着强大的凝聚功能,即使是社会亚文化之一的医学文化,在医学实践中所发挥的凝聚作用也随处可见。比如,人们求医择医,多趋向于大医院,以致于越是大医院越门庭若市,业务繁忙;人们寻医访医常集中于名医生,以致于越是名声响亮的医生越是趋之若鹜,应接不暇。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医学文化的凝聚作用。再比如,医学科学门界杂陈,种类繁多,或张氏外科,或李氏内科,或中医中药,或藏医藏药……,各界各门所以能够存在,各种各类所以能够兴盛,最终原因必然是各自都有崇奉拥戴的信仰共同体,而维系这些医学信仰共同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即医学文化。

4医学文化的标识功能

社会文化在本质上是族群主观信息借助于承载介质予以表现的意义统一体,这种承载介质即前文所及的意会符号。意会符号可以是物质形态的,也可以是精神形态的,还可以是民风社俗的;可以是器物的,可以是音视的,还可以是思想的、心理的。然而,意会符号不论是物质形态、精神形态,还是心理形态,习俗形态,它们大多情况下是多重因素有机聚汇的复合体,而且作为社会亚文化的辨识标志,简单符号表达的意义比较特定,而复合符号

通常在表现共性的基础上带有特定的领域烙印或行业烙印。如一座建筑物,可以用来办银行,可以用来开商店,可以用来作医院,随着不同的用途变化它会自然地加载上行业通识的社会标志,通过这些不同的标志便承载起了不同领域的文化。这就是文化的标识功能。

医学文化的标识作用表现比较普遍而且针对性比较明显,如建筑物附上红十字即代表是医院,汽车车身喷上“120”即代表是救护车,处方签上的“R:”表示“请取”,瓶签上的头骨骷髅表明药物有毒,楼道内一个大大的“静”字表示治疗环境需保持安静……。不仅如此,医学论文记载着人们对医学的探索和发现,医学古籍记录着前人对医学的经验和总结,医学法规提示人们在医学实践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和律令,医学病历保存着每一个病患者疾病发生发展及医生施术施治的原始信息……。

医学文化的标识功能与医学文化的编码功能比较接近,但医学文化的标识功能更偏向于表达医学文化现象“度”的特征。

5医学文化的编码功能

准确、科学的编码是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化的基本前提。所谓准确、科学,是指文化现象中的具象符号、抽象符号都必须既合目的、又合逻辑,既合习俗、又合规律地进行编码,通俗地说就是约定俗成的排列组合,否则就无法完成使不同个体、不同族群意会理解的功能。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绘画色彩的浓淡相宜,书面语言的主谓宾状补,优美乐音的宫商角徵羽,军事中的排兵布阵,飞行中的主率僚从,库存货物的方位描述,宇宙飞船的经纬坐标……,与其说文化现象都是一个个意会符号,不如说它们归根结底其实是一组组科学编码。

社会文化具有编码功能,医学文化亦然且更盛。医学社会实践中,物质因素的存在形式,精神因素的表达形态,心理因素的活动状态,以致于生命现象本身的运动方式等都靠其特殊的编码来实现。医院主、辅机构的空间布局是通过编码完成的,超级复杂的手术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是因为医护人员对手术程序、所需物资、人员布局、器械摆放和取用规律都进行了严格的编码;医疗法规的条分缕析,医学论文的起承转合,中药配方的君臣佐使,求医择医过程中的比较权衡,无一不带有鲜明的编码特征。就人们的生命现象来说,四肢五官,脏腑骨骼,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生物基因的遗传密码,也都表现为特别的编码现象。总之,医学科学的方方面面都较为明显地昭示着医学文化的编码功能。

医学文化的编码功能与医学文化的标识功能比较接近,但医学文化的编码功能更偏向于表达医学文化现象“序”的特征。

6医学文化的驱动功能

社会的发展不仅依其自身的规律,而且需有一定的动力,这种动力相当大的程度上来自于社会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说来,个人行为依靠主体心理程序驱动,社会行为依靠社会心理驱动。人生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懈趋近需求目标的过程,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随所处的时空、境遇及原有目标满足程度等条件的不同,总会不断表现出不同的需求层次,而且低层次需求目标的满足,必然导致对高层次目标的诱发,由此形成永远没有尽头的需求层级和目标链路。在对期望目标永无止境的追求过程中,以主观能动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因素责无旁贷地充当起了驱动目标追求的源动力。这就是文化的驱动功能。

医学文化乃与个人生活及人类社会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社会亚文化,社会文化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同样适用于医学文化。不管是作为医疗主体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务工作人员,还是作为医疗对象的病人、伤者以及他们的亲属好友,其一切医疗需求和医疗实践活动都受医学文化的支配和驱动。出于对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无限追求,人们对医学的功能和效力客观上必然存在着极高的期望值。具体期望目标的不断产生以及人们对实现目标所迸发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个体心理驱动程序和社会心理驱动机制,以强大的文化力量推动着医学社会活动和医疗社会实践不断前进,不断发展,不断攀越上新的高度,新的境界。

医学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网络环境下高等医学院校图书馆的发展 曹高芳,王业斌,韩进军

从因特网收集与检索外军医学信息的主要途径 武士华

医院图书馆的现状与对策 章慧初,周宏宇,许健

浅谈回溯性书目数据库的建立与思考 杜朝东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是21世纪图书馆的主旋律 王杰贞

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 马梅英

对图书馆现代化的再认识 张莉颖

图书馆数字化工作的实现途径 陈豪,刘锦秀,黄金荣

图书馆结构重组 方习国

知识经济与图书馆 刘昌宁

迎接数字图书馆的到来 李秀英,孟昭鹏,杨俊梁

浅谈图书情报学论文的写作灵感 文冬生

深化图书馆改革的主要任务及其保证条件 李宗亭,金敏

建立局域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设想 王正和

中小城市实现医学文献资源共享的构想 吴校连,孔海波,饶敏

对建立中心文库思考 马红月,崔淑艳

关于全国医学文献资源共享网络的思考 林小平

浅议价值工程在医院图书馆图书采购中的应用 方楚红

新形势下医院图书馆的采购问题 曾晓霓

论医学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规划的制定 肖先丽,乔中

我馆20年来医学文献检索教学的回顾和未来展望 陈界

加强医学文献检索课教材建设的体会 孙思琴,王连云,李冬梅,雷英华

温州市医学文献检索教学效果的调查和展望 赵丰丰

馆藏中文图书在版编目情况分析 刘华瑜

机读目录在我馆的应用 宋金燕,曹咏梅

关于召开"医学图书情报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的征文通知 《中华医学图书馆杂志》编辑部

顺应形势发展提高主动服务意识 宋霞,李莉,郑锦华

注重科学管理加大服务力度 艾红冰

医院图书馆直接参与医疗科研的思考 杨东升,谷晶,张琳

网站建设中的信息组织与构建 张新民,郑力,梁战平,曹咏梅

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策略 王晓颖

辨析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左"和"右" 孙凤英,于修义

图书馆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黄秀凤

美国《1998数字千年版权法》对我国数字版权立法的启示 陈清文

现代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教育思路探讨 胡西厚,曹高芳

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的发展 任懋榆,刘颖,汤世海

中国加入WTO后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白玉新,王维秋

知识经济与医院图书馆的发展 吴俐群

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拓展 陈艺

21世纪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卢小华

临床医学图书馆员如何为医疗、教学和科研服务 于丽华,张晶,尚越建

21世纪图书馆的读者服务 陈琼华

浅谈医院图书馆馆员如何帮助科研人员做好科研选题 廖先珍

"阅读治疗"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刘少红,赵阳

CMCC对医院图书馆的影响 赵艳霞,孙明玉

传统藏书评价研究概况 瞿书铭,林端宜

国内英文版医学期刊的选订与利用 朱国琴

电子商务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西文图书的网上采购 胡肖洛

网络环境下联机编目工作实践 宋金燕,曹咏梅,吴桂萍

文献分类编目规范化与文献检索的探讨 杨兴菊

医学图书馆编目人员如何正确看待在版编目 陈姜,周新宪

再谈"医学与社会科学"类目设置 贺兴胜,吴发蓉

医学期刊论文分类标引 熊爱民,张丽君

授权影印西文书的特点及其机读目录的著录方法 叶翎

《国际药学文摘》光盘数据库的检索与应用 晋晓强,王秀平

在职研究生医学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之我见 王丽丽,韩丽华,崔春玲

ScienceDirect数据库的使用评价 尹源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网络版》在医院局域网上的使用 杨华,刘阳

利用万维网获取相应的抗体信息资源 邢金良,宋斐,陈志南

因特网的发展与展望 周士波,贾启中

近5年MEDLINE数据库收录中文文献的分析 冷怀明,郭建秀,张大春,张宁,汪勤俭,王红

循证肿瘤学文献计量分析 叶立平,凌啟柏

医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社会文化障碍 昝加禄

立足于我国医学图书情报工作实际,努力为医学图书情报人员服务 陈界,杨艳荣

心理契约--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视角 王芳,WANG Fang

图书馆建筑与人文关怀要素初探 肖东海,XIAO Dong-hai

论网络环境下的合理使用 王含晖

医学图书馆的界定 陈界,田才

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提高读者满意度 何茵,HE Yin

对国内外医学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张春华,张文举,ZHANG Chun-hua,ZHANG Wen-ju

高等医学院校图书馆融入医学信息学教育探析 何尔纯

阅读治疗的新探讨 李英霞,朱艳玲,王力菲

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 朱胜坚

地区级医学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李巧群

我国复合图书馆馆藏经费结构刍议 周东山,ZHOU Dong-shan

医学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一、文,所以载道也,“文化化人”主要就是讲文化的教化功能、“传承”表现的是“授受”这样一种社会功能、作为以意会符号承载的族群主观信息,文化乃族群之魂、民族之根、社会文化在本质上是族群主观信息借助于承载介质予以表现的意义统一体,这种承载介质即前文所及的意会符号、准确、科学的编码是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化的基本前提、社会文化具有编码功能,医学文化亦然且更盛、社会的发展不仅依其自身的规律,而且需有一定的动力,这种动力相当大的程度上来自于社会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说来,个人行为依靠主体心理程序驱动,社会行为依靠社会心理驱动,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医学文化的社会功能包括:①教化功能,所谓“文化化人”即指此意。②传承功能,医学历史、医学经验、医学理论都须通过医学文化传给后人。③凝聚功能,特定的文化是维系特定族群向心趋力的情感纽带。④标识功能,人们能准确识别和区分各种各样的医学现象,主要就是依赖医学文化的标识功能。⑤编码功能,医学文化现象其实就是一组组既合目的又合逻辑,既合习俗又合规律地组合编码。⑥驱动功能,个人医学行为依靠主体心理程序驱动,医学社会发展依靠社会心理机制驱动。此外还有归向功能、解读功能等。

【关键词】医学文化文化功能

医学活动是与人们实现高水平的生活质量和高水平的生命质量关系最为密切的社会活动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协调、维系人们各种社会关系的基本元素是文化。人类的一切医学实践,其由始由生、所兴所盛、至极至衰,最根本的驱动力量和影响因素便是医学文化。文化是以意会符号承载的族群主观信息,它包括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所产生的一切物质方面的内容、精神方面的内容以及驱动人们进一步进行社会实践的心理程序;医学文化则是通过一系列具象符号和抽象符号所表现的与医学这样一个特定族群有关的主观信息,它在驱动、指导人们医学实践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以下一些社会功能:

1医学文化的教化功能

文,所以载道也,“文化化人”主要就是讲文化的教化功能。医学文化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医学观、医学态度、医学精神、医学行为及习俗、医学伦理、医学道德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内容不仅对医疗主体,而且对医疗对象都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自父精母血凝聚成胎生存于世,人要食用五谷杂粮,历受风霜寒暑,时而遭火炙水淫,偶尔遇蚊叮虫咬,大自然的风寒暑湿燥火,人世间的喜怒忧思悲恐,都可能对人的健康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追求身心健康是人们的普遍愿望,而如何在健康时恒久地保持健康,在不健康时尽快地消除影响因素而恢复健康,则取决于人们对待医学的观念和态度。敬畏生命,崇尚医学,尊重科学规律,恪守保健规则,是人们须切切谨记的基本原则和正确态度。如何才能够树起科学的健康观、自若的生命观、正确的医学观、理性的求医观,关键还是看人们对医学文化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或者说,关键是看医学文化对人们的教化和影响程度。

医学是崇高的事业,古今中外的人类社会都对医学职业者之伦理道德有着极高的要求。医乃仁道仁术仁功仁业,自古以来无仁不成医,普天之下无医不守仁。尽管在现实社会中确有一些不良不肖之徒借医谋财,伤天害理,然而从总体上说,行医者都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诚如《医学生誓词》所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为医者须“……献身医学……恪守医德……竭尽全力……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这些都是医学文化对医务人员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一代代的医务工作者,都是饱受医学文化中伦理的濡养和道德的熏陶,在医学实践中坚持着“人性至上,生命至重,健康至高,人格至尊,和谐至要”的医学文化之本质,视病人如亲人,为其倾注至爱至亲之情感,精益求精,全心全意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可以说,医务人员之道德品质、理论素养、技术水平、执业态度等都是医学文化教化的结果。

2医学文化的传承功能

“传承”表现的是“授受”这样一种社会功能。传者,上授予下、前授予后也;承者,下受于上、后受于前也。医学文化的传承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前人将医学经验积累、医学理论总结、对医药学的发现和认识等传授给后人;二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医学的认识和理解、感受和体验等所进行的相互交流,对医学的评价和判断、观念和趋向等所进行的互动和传译。通常情况下,人们对医学文化的传承功能更多地是理解为传授和继承。

人类在漫长的生活实践和进化过程中,遭受过自然、社会带给的无穷伤害以及人们追求健康的无量挫折,逐步实现了对生命本质和健康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发现了无数关于治疾疗伤、防病延年的办法和经验。这些内容作为医学文化的重要元素,更多地表现为活鲜鲜生命体的主观意识和感受,一旦生命终结,由生命体承载的思想、观念、意志、意识、感受等所有主观信息便立即荡然无存。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任何人的生命都是十分短暂的,任何人所处的时段都是非常渺茫的。然而,任何人对医学的认识和发现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任何时段所产生的医学经验和知识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怎样才能实现使无数生命主体探索发现的零散的医学文化元素得以继承、发扬和光大,这就必然要依靠医学文化的传承功能。

3医学文化的凝聚功能

作为以意会符号承载的族群主观信息,文化乃族群之魂、民族之根。我们知道,文化是协调、维系各种社会关系的基本元素,它对于族群或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作用。世界上一些典型的宗教族群其内部结构异常牢固,中华盛世五十六个兄弟民族其深情厚谊坚不可摧,其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皆自于文化的凝聚作用。不仅社会文化有着强大的凝聚功能,即使是社会亚文化之一的医学文化,在医学实践中所发挥的凝聚作用也随处可见。比如,人们求医择医,多趋向于大医院,以致于越是大医院越门庭若市,业务繁忙;人们寻医访医常集中于名医生,以致于越是名声响亮的医生越是趋之若鹜,应接不暇。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医学文化的凝聚作用。再比如,医学科学门界杂陈,种类繁多,或张氏外科,或李氏内科,或中医中药,或藏医藏药……,各界各门所以能够存在,各种各类所以能够兴盛,最终原因必然是各自都有崇奉拥戴的信仰共同体,而维系这些医学信仰共同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即医学文化。

4医学文化的标识功能

社会文化在本质上是族群主观信息借助于承载介质予以表现的意义统一体,这种承载介质即前文所及的意会符号。意会符号可以是物质形态的,也可以是精神形态的,还可以是民风社俗的;可以是器物的,可以是音视的,还可以是思想的、心理的。然而,意会符号不论是物质形态、精神形态,还是心理形态,习俗形态,它们大多情况下是多重因素有机聚汇的复合体,而且作为社会亚文化的辨识标志,简单符号表达的意义比较特定,而复合符号

通常在表现共性的基础上带有特定的领域烙印或行业烙印。如一座建筑物,可以用来办银行,可以用来开商店,可以用来作医院,随着不同的用途变化它会自然地加载上行业通识的社会标志,通过这些不同的标志便承载起了不同领域的文化。这就是文化的标识功能。

医学文化的标识作用表现比较普遍而且针对性比较明显,如建筑物附上红十字即代表是医院,汽车车身喷上“120”即代表是救护车,处方签上的“R:”表示“请取”,瓶签上的头骨骷髅表明药物有毒,楼道内一个大大的“静”字表示治疗环境需保持安静……。不仅如此,医学论文记载着人们对医学的探索和发现,医学古籍记录着前人对医学的经验和总结,医学法规提示人们在医学实践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和律令,医学病历保存着每一个病患者疾病发生发展及医生施术施治的原始信息……。

医学文化的标识功能与医学文化的编码功能比较接近,但医学文化的标识功能更偏向于表达医学文化现象“度”的特征。

5医学文化的编码功能

准确、科学的编码是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化的基本前提。所谓准确、科学,是指文化现象中的具象符号、抽象符号都必须既合目的、又合逻辑,既合习俗、又合规律地进行编码,通俗地说就是约定俗成的排列组合,否则就无法完成使不同个体、不同族群意会理解的功能。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绘画色彩的浓淡相宜,书面语言的主谓宾状补,优美乐音的宫商角徵羽,军事中的排兵布阵,飞行中的主率僚从,库存货物的方位描述,宇宙飞船的经纬坐标……,与其说文化现象都是一个个意会符号,不如说它们归根结底其实是一组组科学编码。

社会文化具有编码功能,医学文化亦然且更盛。医学社会实践中,物质因素的存在形式,精神因素的表达形态,心理因素的活动状态,以致于生命现象本身的运动方式等都靠其特殊的编码来实现。医院主、辅机构的空间布局是通过编码完成的,超级复杂的手术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是因为医护人员对手术程序、所需物资、人员布局、器械摆放和取用规律都进行了严格的编码;医疗法规的条分缕析,医学论文的起承转合,中药配方的君臣佐使,求医择医过程中的比较权衡,无一不带有鲜明的编码特征。就人们的生命现象来说,四肢五官,脏腑骨骼,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生物基因的遗传密码,也都表现为特别的编码现象。总之,医学科学的方方面面都较为明显地昭示着医学文化的编码功能。

医学文化的编码功能与医学文化的标识功能比较接近,但医学文化的编码功能更偏向于表达医学文化现象“序”的特征。

6医学文化的驱动功能

社会的发展不仅依其自身的规律,而且需有一定的动力,这种动力相当大的程度上来自于社会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说来,个人行为依靠主体心理程序驱动,社会行为依靠社会心理驱动。人生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懈趋近需求目标的过程,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随所处的时空、境遇及原有目标满足程度等条件的不同,总会不断表现出不同的需求层次,而且低层次需求目标的满足,必然导致对高层次目标的诱发,由此形成永远没有尽头的需求层级和目标链路。在对期望目标永无止境的追求过程中,以主观能动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因素责无旁贷地充当起了驱动目标追求的源动力。这就是文化的驱动功能。

医学文化乃与个人生活及人类社会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社会亚文化,社会文化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同样适用于医学文化。不管是作为医疗主体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务工作人员,还是作为医疗对象的病人、伤者以及他们的亲属好友,其一切医疗需求和医疗实践活动都受医学文化的支配和驱动。出于对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无限追求,人们对医学的功能和效力客观上必然存在着极高的期望值。具体期望目标的不断产生以及人们对实现目标所迸发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个体心理驱动程序和社会心理驱动机制,以强大的文化力量推动着医学社会活动和医疗社会实践不断前进,不断发展,不断攀越上新的高度,新的境界。

除此之外,医学文化还有归向功能、解读功能,等等。总之,医学文化的社会功能非常复杂,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作出不同的概括。要完整、准确地阐述医学文化的社会功能,绝对不是才疏学浅如我之辈所能胜任的,且因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

医学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培养目标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和不同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需要各院校根据地区差异和专业特点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调整和完善。目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博士研究生英语技能的培养与所从事的职业和科研工作不相关或不实用,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博士英语课程亟需进行改革。山东中医药大学每年招收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约70人,涉及15个中医相关专业,英语课程为其必修学位公共课程,开课时间为博士一年级两个学期,课时分别为90和54学时。为了解博士研究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本研究对2012级68名博士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博士生希望英语课程教授的内容依次为: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和发表能力(43%);国际会议英语口语表达能力(26%);中医典籍翻译能力(23%);英语听说能力(8%)。该调查结果表明博士研究生非常注重英语课程的实用性,希望通过课程学习解决学历教育和职称评审当中的论文写作和发表难题。另外,博士研究生也希望通过参加国际会议和翻译中医典籍,将中医文化传播至世界范围。这种层次较高的需求在以前的教学中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博士英语课程备受冷落的原因。鉴于此,有必要对中医院校博士研究生英语课程的改革进行探索,重新确立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机制。

1.1培养目标

根据中医院校博士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和需求,确定其培养目标为:

1.1.1中医英语和医学英语阅读、翻译能力

能熟练阅读和翻译英文医学文献,掌握中医英语翻译技巧,能将中医文化和中医知识翻译成英语,传播到国外。

1.1.2英语学术论文撰写和发表能力

能用英语撰写中医和医学学术论文,掌握文献信息检索方法和学术论文格式规范和写作要求,并能根据期刊要求改进论文。

1.1.3国际会议英语表达能力

能听懂并用英语表达自己的专业见解和研究成果,掌握国际会议规则和跨文化交际技能。上述培养目标的落脚点仍是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但其内涵截然不同,体现了中医院校的学科特点和博士研究生的实际需求。

1.2教学内容

与培养目标相适应,博士生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可分为3个模块,每个模块约占45学时,分述如下。文献阅读和翻译模块以英文文献和中医典籍为研究对象,学习文献信息检索技能,熟练获取所需文献资料,理解英文医学文献的主要内容,并掌握将中医典籍翻译成英文的方法和技巧,这一模块的设计契合了中医院校博士研究生提高专业知识和促进中医文化国际传播的目的。学术论文写作模块重点涉及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和发表流程,并介绍科技论文的写作思维、结构模式和语言特点。这一模块是为了提高博士生学术论文写作和发表的技能,满足他们完成学历教育和职称评定的实际需求而设。国际会议交流模块以国际学术交流英语为内容展开,介绍国际会议规则,了解国际会议范式表达和会议环节,注重文稿组织、演讲阐释、即席答辩、主持讨论等英语会话技能的提高,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选用的教材不再局限于之前的《中医英语》,而是增加了《中医英语翻译技巧》《医学英语阅读》《学术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国际会议交流英语》等,并以SCI等权威检索机构收录的论文为范例,辅之以学术前沿动态信息和国际会议视频等,丰富学生的输入性知识,提高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真实性。

1.3教学方法

传统的博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和灌输知识为主,教学方法单调乏味,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4大要素,在各模块教学中采取项目教学法和小组教学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良好学习环境,可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教学效果。项目教学法以完成真实任务为教学目标,为英语学习提供真实情境和意义构建的平台,而小组教学法增加了学生互相协作和会话的机会,提高了课程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在文献阅读和翻译模块,确定每组同学完成两项任务,比如,一是从SCI论文中找出近2年内发表的、被引用次数超过30次的、作者母语为英语的5篇相关医学论文,并分析其优点和缺点;二是选取中医典籍如《黄帝内经》中的某一篇章,将其翻译成英语,并与其他翻译版本比较异同,分析各自的翻译指导理论。每个小组均需将其任务完成情况向全班同学做出汇报,听取同学和老师的评价,并回答他们的问题。而其他同学和老师都要根据小组的表现填写评分表,作为小组成员的日常项目得分,其他模块亦可照此展开项目教学。例如在学术论文写作模块,确定的任务是完成一篇符合SCI要求的论文。教师首先以SCI来源论文作为范例进行讲解,分析论文结构和选题依据,体会写作思路和语言特点,学习论文写作规范和格式要求。继而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选定题目,构思框架,最终完成论文的写作,该过程可使学生对论文布局和语言使用有全新的认识,并掌握SCI科研写作的脉搏。小组成员主要在选题论证和论文修改环节发挥作用,通过互相讨论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国际会议交流模块,主要以讲座和情景模拟展开教学。通过讲座介绍国际会议规则和语言特点,并利用音频和视频资料在课堂上营造国际会议现场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主持人、演讲者和提问者等锻炼学生随机应变和英语学术交流的能力。上述模块的教学由英语教师、医学专业教师和外籍教师共同完成,分别发挥其专业特长和擅长技能,帮助学生解决任务完成中遇到的困难,指导他们完成所有模块的任务。

1.4考核机制

教学考核包括终结性和形成性评价两个部分,对于每个成员在小组活动和项目完成中的表现进行不间断跟踪记录,由教师、同学、个人3方共同打分进行考核,所得成绩按比例计入课程总评。学期末的考试由面试和笔试两部分构成,听取学生的口头报告和论文陈述,力争涵盖课程的全部内容。

2需要注意的问题

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和小组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的多媒体和网络信息资源库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医院校博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旨在解决学生实际需求和课程教学之间的差距,改革后的课程内容与博士研究生科研工作和专业学习密切相关。但在实践教学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师资问题,能够胜任博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教师应具有高水平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医学专业知识,此类教师相对缺乏,应引起师资培训部门的重视,中医院校的英语教师或者专业教师也可通过进修成长为亟需的复合型教师。另外一个问题是博士研究生英语课程目前大多采取大班上课的教学体制,人数往往多达几十甚至上百人,针对性和差异性教学难以开展,教师的工作强度也较大,需要在学校更深层次进行体制改革,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医学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传统的期刊编辑工作主要是进行文章的修改与加工,而现代的期刊编辑逐步由幕后工作转向台前,不仅要对文章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而且需要重视期刊的选题和策划。期刊选题是期刊编辑工作的入口,做好期刊的选题策划工作,便能够让期刊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其中,期刊编辑工作者编辑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策划能力,也是期刊编辑工作者突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现。通常情况下,每一期期刊都应该合理地设置一个核心论题,选择具有特色和价值较高的选题。因此,为了达到上述的标准,期刊编辑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并充分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和编辑经验,以确保期刊编辑的质量。例如,以《中华全科医师》为例,这本期刊在编辑选题的过程中,主要是立足于各个基层读者,所以期刊的核心论题内容应该侧重于广大读者非常关注的内容上,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而这些慢性疾病也是各个医院治疗的重难点。从这个例子我们则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出,编辑在策划期刊选题的过程中,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创造性能力,尽量选择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贴近的主题,以便充分突出期刊编辑在选题策划方面的创造性价值。[2]

(二)编辑在加工编排方面的创造性价值

期刊加工编排的过程也就是对文本内容进行后期编排制作,虽然无法创新作品的内容,但是也需要深入推敲文本的观点,合理安排文本结构,灵活推敲文本语法知识。同时,期刊编辑工作者在后期编排的过程中,还需要纠正文稿的不足之处,有效提升文稿的质量,所以便需要期刊编辑工作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能力,充分突出自身的创造性价值。其中,医学论文在编辑的过程中,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论文提升质量的关键。医学期刊在编辑的过程中并不追求辞藻的华丽,而是注重语言的精炼和准确。但是,部分医学论文在编辑的过程中,虽然内容较为独特和新颖,语言运用却常常词不达意,这并不符合医学论文的编辑标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学论文对读者的吸引力。例如,一位期刊编辑在文稿后期的加工编排过程中,遇到作者主要阐述的是全科医学及循证医学商务教育问题,而在文稿的具体内容中却论述的是“循证医学教育理念能够为全科医生提供良好的学习途径,掌握学习方法,为文献检索服务”。这句话明显不通顺,而且主谓语搭配不恰当,所以无法让读者直接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期刊编辑与作者进行沟通之后,才了解到作者主要表述的是“循证医学教育理念能够为全科医生提供新的学习方法,而全科医生则可以通过文献检索的途径来进行学习”。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期刊编辑工作者在进行加工编排的过程中实现了对文稿的再创造,充分突出了期刊编辑工作的创造性。

在整个社会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期刊编辑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期刊编辑的职责就是传播和积累文化成果,所以便需要期刊编辑在实际编辑的过程中坚持以读者的需要为立足点,以科学文化的内容为具体标准。其中,不但需要注重作者创造的劳动成果,而且还需要重视作者的精神成果。因此,期刊完整的编辑过程无法离开道德对期刊编辑工作的约束。例如,当期刊编辑在面对重大经济利益的诱惑时,是否能够真正做到高风亮节,是否能够保证文章充满正能量而放弃那些低级和庸俗的垃圾文化?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焦点问题,很可能会涉及一些阶层人群的利益,这需要期刊编辑能够始终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原则,勇敢直言,切忌瞻前顾后;同时,在文稿后期的加工处理过程中,也应该始终坚持兢兢业业的态度,杜绝用文稿的舍取来谋取自己的私利。道德规范期刊编辑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基本原则和精神,能够充分反映出期刊编辑活动的本质规律和特征,具有普遍性和长期的适应性。

所谓工作规范也就是期刊编辑工作应该始终坚持的程序和制度。这种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期刊编辑工作的规律与特征,而并不是人们能够随意进行更改的。例如,期刊编辑工作的基本程序就是“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整理发稿”。因此,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期刊,在编辑的过程中都应该按照相关的程序进行,不能改变和省略其中任何的一个环节。其中,与这种程序相应的稿件三审制度、三校一读制度也是为了规范期刊编辑过程,不能够随意进行省略和更改。从侧面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果期刊编辑工作者在日常编辑过程中并不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则难以保证期刊的整体质量。因此,只有保障期刊编辑工作的规范性,才能保证期刊的整体质量,吸引更多的读者。

医学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CBI教学理念 中医药院校 医学英语

一、中医药院校医学英语教学背景

1.中医药国际传播的需要。中医药因其独特的疗效受到世界的关注,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也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虽然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一直被排斥在世界主流医学之外。中医药海外发展和文化传播面临许多困难,既有语言文化的差异,也有各国法律法规的限制。中医药学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天文学、气象学、逻辑学、养生学以及宗教文化的影响。因此中医学科包含了与其内容相关的许多抽象概念, 中医文献的翻译难度更大。就中医药文化的输出而言,中医药文化的翻译对其国际传播至关重要。

2.中医药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国内中医英译主要由中医院校的英语教师和中医医生或中医类教师构成,英语教师有较好的语言文化背景,但缺乏临床经验。中医医生和教师且有一定英语交流技能但缺乏翻译技巧和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主席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列为重要项目加以推介。如何顺应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潮流是每个中医研究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把这个任务完全依赖英语教师,很明显满足不了实际交际的需要。而缺乏翻译和语言学知识的中医医生也无法翻译大量的教科书和中医文献。但是专门从事中医英语翻译研究且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凤毛麟角。

目前,仅有一部分的中医院校开设医学英语课程,而招收中医英语翻译与教学硕士的学校仅有几所院校。甚至很多高等中医院校并没有为研究生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医学生的专业课程任务比较繁重,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以自学的方法完成医学英语的学习,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才能更好的查阅医学文献,撰写科研论文,尤其是结构复杂的中医学术论文。这才能为在国际期刊上发表高质量的中医学术论文打下基础。随着国际交流的广泛开展和中医药国际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医药研究人员开始在国际性学术期刊上,中医药相关的英文论文数量也在逐年攀升。如果用英文撰写的中医学术论文语法错误百出,不符合科技论文语篇表达习惯,使国外的编辑和读者难以理解,那发表的几率就会减少。从长远看,不利于中医传播交流。

二、CBI教学理念及主题模式下应用于医学英语课堂

1.大学英语学习和专业英语学习的衔接。事实上,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主要有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两个阶段。大学英语是医学英语教学的基础。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主要任务是巩固和应用中学阶段的语法知识和规律,扩大词汇量,提高运用英语技能。顺应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在大学生的基础英语教学阶段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符合专业英语注重专业性和学术性的要求,与专业英语教学衔接更紧密。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目前双语教学已应用于许多医学专业。而学生良好的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水平才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前提。

医学英语有自己的学科特色, 有其特定的词汇结构体系和和语篇分析。尤其是中医英语,它包括大量的专业术语,特有的句法结构和篇章框架,涉及许多玄妙深奥的中医概念和理论。中医院校是中医文化传播的主体之一,但是,目前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英语人才的培养体系不成熟,医学英语教学工作还缺乏一整套能反映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医学英语的教材还有待改善,师资队伍也不稳定。

2. CBI教学理念指导医学英语教学创新。医学英语教学要有所突破,就必须有适应其特点的理论指导。从目前中国知网检索医学英语教学的文献来看,应用到医学英语课堂中的教学理念主要有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导向, TBL(task-based learning)任务型教学,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内容依托教学理念。这些研究对指导医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各有千秋。笔者认为,在中医院校医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借鉴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中,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遵循既定的教学程序,很少有突破和创新。在医学英语课堂中,教学的重点一般集中在医学词汇的识别和医学文章的阅读上,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在对新的医学词汇介绍完之后再逐词逐句翻译课文,这样一般来说比较枯燥,难以完成对学生医学文献英语阅读及听说应用能力的培养。

CBI教学理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沉浸式“实验班”,是指将语言教学基于某个学科教学或基于某种主题教学来进行,80年代广泛应用于西方国家的语言教学,通过主题或学科内容教学来增强和发展语言能力。在国内,CBI的应用范围从大学英语过渡到专业英语,以及双语教学。目前,有些医学院校对此已经展开了研究,用其指导医学英语课堂教学。部分中医院校将其运用于双语教学。例如浙江中医药大学以临床康复学为例,展开了内容依托式教学视角下中医院校双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建议教师和学生,参考CBI倡导的教学方法,将秉承学科知识和目标语言学者结合起来。

3. CBI主题模式及其应用。CBI常见的教学模式有四种:主题模式(theme-based courses)、课程模式(sheltered content courses,或称保护模式)、辅助模式(adjunct courses)、专题模式(language for special purpose)。笔者重点论述在主题模式下的应用。

CBI主题模式是围绕某个特定主题或与某个主题有关的话题组织的教学活动,其主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理论性,应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愿意用目标语获取与这一主题有关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就可以选择与医学或者中医学相关的内容作为主题,难度或题材可以给学生做测试之后再定。医学英语教材的选择和编写也可以以此为依据。在确定主题之后,还可以应用PBL教学法选择相关视频或案例导入主题,从而有效开展师生互动。在讨论主题的过程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分工合作。在学习成果展示时,也能运用TBL(task-based learning)任务型教学,以作文或是主题陈述来表达,并作为形成性评价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教师进一步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在这N师生互动的课堂结构中,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得到教师认可这个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快乐感,从而激发学习医学英语的兴趣。

例如关于中医的五行学说(five elements theory),相关的主题有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elements? (五行各自的特性是什么?)、What’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five elements?(五行之间的关系是什么?)、What’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ive elements in diagnosis?(五行理在诊断方面的应用)、What’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ive elements in acupuncture treatment?(五行和针灸治疗的关系)等。首先,教师可以选择用作导入的话题: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elements? 在课件上面可以配以五行及其相互关系的彩色流线图,激发学生对相关主题的兴趣,为教学进展做铺垫。确定主题后,可以组织学生分成五组讨论,每组同学分别负责五行当中的一种,并推选出一名同学做总结,结合教材展开论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把握程度,从而更有效的分析重点难点。至于五行理论在诊断和临床方面的应用这两个主题,教师可以运用TBL(task-based learning)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后,进行主题陈述。

三、结语

笔者认为,在中医药院校用CBI主题模式指导医学英语教学具有可操作性。对于中医和西医的题材都适用,主题的选择和应用方法可以灵活选择。所谓教无定法,教师不能僵化的固守教条,遵循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平.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64-265.

[2]赖月珍,丁年青.中医院校特色英语教学探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5):16.

[3]贺月月,徐海女.内容依托式教学视角下中医院校双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5):402.

[4]曹秀平.CBI主题模式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4,(12):40.

医学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贵州医科大学学报;统计分析;载文;核心作者;引文

中图分类号:G2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251-02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和中国生物学文摘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医学图书馆数据库》、《中华首席医学网》等收录。载文情况常被用作衡量学术期刊质量和传播学术信息能力的指标[1]。为此,本文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4~2016年的载文、基金论文比、核心作者群、引文等进行统计分析,了解该刊目前的载文、基金论文、引文及作者分布情况, 评价其学术地位及本刊的现状。为其今后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和发展方向平发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 载文统计分析

载文量的分布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期刊的发展变化。《贵州医科大学学报》自2013年启用网上投稿系统以来,投稿数量在以往纸质投稿的基础上有了极大的增加,期间经历了量两次刊期变动,2013年由双月刊变更为月刊,页码也做了相应的调整,由148也调整为112 页,载文量也因此呈现出迅速增加的趋势。2014~2016年的3年间,系统共收到稿件5 879篇,退稿4 683篇,退稿率79.6%。3年共出版发行36期,刊载1 073篇文章,录用率为18.3%。见表1。由此可见,本刊对质量之重视、要求之高,质量达不到标准的一律做退稿处理。说明《贵州医科大学学报》稿源丰富,传递科研成果的能力越来越强,影响力越来越大。

2 基金资助论文统计

基金论文是指期刊刊载的由各类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基金论文比是指基金论文占刊载论文总数的比例,是衡量期刊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2]。2014~2016 年《贵州医科大学学报》共刊受基金资助的论文530篇, 其中部级232 篇, 省级237篇, 市级 61 篇, 见表2。统计结果显示,基金论文比逐年持续增高,而且占总发文量的一半以上,从2014年的122篇增加到2016年的257篇,尤其是部级基金资助论文量的增长,2016年达到115篇,占全年总发文量的68.4%。这些部级的基金项目是国家重点支持、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表明本刊的研究领域与国家重点支持的研究领域一致,能够及时反映我国医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3 载文栏目统计

文章刊载的栏目分布往往是反映该刊刊载论文基本状况, 揭示文献研究的方向和发展情况。对该刊 2014~2016 年刊载的1 073篇文章按栏目进行统计,3年间共设7个栏目,其中发文数量最多的栏目为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临床研究占总发文量的45.29 %, 基础医学占总发文量的36.62 %,见表3。

4 核心作者群分析

形成连续、稳定的作者队伍,是办好期刊的重要因素之一[3]。核心作者群是指那些发文量较多,影响力较大的作者集合体[4]。通过对《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3~2016年出版的作者系统分布统计,可以看出贵州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的作者最多,其中第一作者为贵州医科大学的稿件有503篇,占总发文量的的46.9%,其次是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53篇,占总发文量的的23.6%,见表4。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本刊秉承了是为本校科研及本单位附属医院服务的办刊宗旨。

统计结果还显示,《贵州医科大学学报》拥有稳定且学术基础雄厚的作者群体,这些作者大多是医学学科的学g泰斗和医学科研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学术研究比较深入、持久,他们的选题具有前瞻性和连续性,一方面保证了稿件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贵州医科大学学报》的支持和信赖。再次,本刊还应在稳固的作者群基础上开发、培养新生的作者群体,比如对于那些研究基础相对薄弱、论文写作水平不高的作者,应采取积极扶持的态度,耐心地指导其修改稿件,培养他们逐步成为本刊的核心作者,这样可以吸引更大范围的稿源,满足稿件的连续性和优质性。

5 引文统计与分析

引文数量即参考文献数量, 是指来源期刊论文所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 是衡量期刊科学交流程度和吸收外部文献能力的一个指标。该刊 2014~2016 年共发文1 073篇,总被引数为2 405篇,总他引数为2 175篇,篇均被引率为2.24%,篇均他引率为2.02%。见表5。

6 发文时滞统计

时滞是指论文的出版日期与所注收稿日期之时间差[5]。出版时滞过长会影响科技成果传播的速度,过长的出版周期还会导致作者的科研成果丧失首创性、时效性和前沿性,影响作者职称的评定,同时还会影响读者及时获取科研动态、研究进展及最新的技术应用情况。对《贵州医科大学学报》的发文时滞统计显示,2014~2016年共刊载1073篇,有收稿日期的为1073篇,发文时滞(每月按30d计算)最长为398d,最短为32d,平均为210.28d,见表6。由此可见,本刊在出版周期上对出版时滞的重视,能以最快的速度出版优秀的科研成果,提升了本刊的传播速度。

3 讨论

随着我国医学水平的提高,医学期刊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贵州医科大学学报》以解读医学生活与医学社会种种现象等医学文化为己任,形成了鲜明的办刊特色。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原始文献为统计对象,对《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4~2016年的载文、基金论文比、核心作者群、引文等进行统计分析,从3年来该刊载文的情况统计中看出,该刊所设栏目主题清晰, 发展方向明确,其中重点栏目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专题研究, 这3个栏目是支持本刊发展和推动医学研究的现实力量。从引文数量统计结果显示,该刊引文率在逐年提高,从2015篇均被引的2.06%到2016年2.36%,这充分显示出该刊作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涉及国内医学知识信息的深度与广度, 说明该刊作者的结构水平在不断提高,学术能力在不断增强。从发文时滞统计可以看出,该刊在保持学术水平稳定的前提下, 缩短了稿件处理流程及出版时间。据报道,当代科技文献发表如果延误1.5~2.0年, 其情报价值丧失30%,因而发表时滞是评估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6]。该刊平均时滞天数为210.28d,小于我国科技论文351d平均时滞[7],因而该刊的发文时滞显示出具有较好的报道时效性,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该刊编辑人员在审稿、编辑、校对、印刷等环节上,为缩短该刊的论文时滞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从基金资助论文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该刊的基金论文数量逐年呈上升态势,尤其在2016年,基金论文数量与质量都有很大增长,获各类课题基金项目资助总数达257篇,占全年发文总数的68.4%。其中部级基金资助论文115篇,省级基金资助论文103篇。由此表明大量高质量、高学术性的论文投向了该刊,充分体现出该刊的科研前沿性和学术性。从作者群结果分析显示,核心作者集中在本校师生及本校附属医院医护人员,该刊应继续锁定这些核心作者,加强与作者的联系,保证稿源的持续性。从栏目设置看出,专题研究、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占的比例比较大,专题研究和基础研究的稿件大多都是受部级和省级项目资助的论文,是医学研究的前沿问题,这类稿件质量优质,学术指导意义突出,应继续加强对此类稿件的约稿。

综上所述,《贵州医科大学学报》稿源丰富、发文时滞较短、篇均引文数量较多、基金资助项目论文级别较高,具有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体,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刊风格, 在医学期刊中影响较广,是我国医学领域工作者必读的刊物之一。

参考文献

[1] 杨华,赵悦阳.2000~2004《中华检验医学杂志》被引分析[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12):1307-1311.

[2] 万锦遥薛芳渝.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6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235-236.

[3] 刘煜.利用文献离散规律评价科技论文[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1997,10(4):233-235.

[4] 史书侠,杨华.中华眼科杂志2001至2004年载文分析[J].中华眼科杂志,2005,41(7):652-655.

[5] 吴校连,朱英辉,李雁菁.《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0-1999年载文分析[J].医学信息,2001,14(2):71-74.

[6] 王萍,孙明明.《大豆科学》近十年载文与核心作者群分析[J].大豆科学,2014(4):346-348.

医学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ESP;研究生医学英语;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4.083

0引言

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该大纲明确表示出于对全国高等院校学校类别、学生水平和教学资源等方面差异的考虑,各校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灵活设置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同时提倡研究生英语教学应该讲究实效,博采众长,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体系。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总体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近年来,随着国际科研和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我国一些专业院校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众所周知,国际上80%的文献语言是英语,因此,我国的医学研究生要想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动态,就必须要能够熟练的掌握英语。但是除了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尝试着对研究生开设专业医学英语课程外,国内大部分普通医学院校的研究生英语课程仍采用公共英语的教学模式。即使是那些开设医学英语的学校,也由于缺乏师资力量,使得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由普通英语语言教师承担,他们只能在课堂上介绍一些必要的医学专业术语,显然这种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对未来医生和医学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大部分医学研究生毕业后将要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这就要求他们必须经常查阅医学文献,撰写科研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因此医学院校一定要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医学研究生完成从学习阶段到应用阶段的顺利过渡。

1研究生医学英语的课程设置

研究生医学英语课程作为基础英语的后续课程,全国并没有统一的要求,各高校应该将ESP教学理念贯穿到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中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开设多门相关课程。

1.1开设医学英语词汇课程

词汇是基础,因此要想提高研究生的医学英语水平就首先要增加专业词汇量,因此学校首先应该开设的课程是医学英语词汇课。医学英语词汇的特点是单词长,发音难,不好记。但是我们可以借助构词法来记忆。医学词汇构成的主要特点是依靠词根和词缀相互组合派生出新词。因此老师可以利用构词法来分解医学英语单词,根据词根和前缀后缀的不同含义,培养学生推导记忆医学词汇。

1.2开设医学英语翻译课程

由于专业的需要,医学生以后会接触大量的国际医学工作者的前沿研究成果,因此掌握相应的翻译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英译汉的技巧。因此,学校应该开设医学英语翻译课程,这样教师可以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医学英语词汇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翻译训练。通过给他们分发一些医学相关的英语文章,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翻译理论和技巧,逐渐提供他们的专业英语翻译技能。

1.3开设医学英语写作课程

医学研究生毕业不可避免的要发SCI之类的医学论文,因此,开设医学英语写作课程为研究生医学科研论文的写作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该选择一本医学英语写作方面的合适书籍作为教材,讲授的重点应放在使学生熟练掌握医学研究型英语论文包含的9大部分(标题、作者、摘要与关键词、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致谢、参考文献),英文摘要、医学文献综述、临床报告和病理报告的写法。同时应该给学生介绍相应的医学英语应用文的语言特点和常用句型,并进行汉英对照实例分析,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全面了解医学英语应用文写作的特点。

1.4开设医学英语听说课程

为了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沟通理解能力,学校可以开设医学英语听说课。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观看一些与新课内容相关的医学英语教学视频或是与医疗相关的情景剧,如“实习医生格雷”等,然后课上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情景对话或者角色扮演(role-play),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听说能力。

2结语

当今的国际医学领域发展很快,为了使我国的医学研究生教育与国际的高端水平接轨,提高他们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学科的国际化进程,我国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课程设置必须要进行彻底改革和创新,为研究生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满足社会和国家对具有高水平外语能力的医学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曾建彬,廖文武.论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的继承与创新―以“英文原著选读”为例[J].上海研究生教育,2010,(1):2832.

医学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针灸疗法;文献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637-01

针灸疗法是我国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以来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重大的贡献。2010年我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审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中国,针灸在多种疾病特别是神经系统疾病方面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临床效果显著。同时,针灸在全球,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得到迅速的发展,相关方面的研究也日益深入而广泛。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通过SCI可查阅最新文献、跟踪了解国际学术动态。本文以SCI源数据库为检索库,以“acupuncture”、“moxibustion”、为检索主题词,在SCI Web版数据库中检索式为Topic=(acupuncture)OR Topic=(moxibustion);Timespan=2012.Databases=SCI-EXPANDED共检索出830篇,将所获得文献进行归纳分析,以了解2012年针灸领域的研究发展状况。

1 文献来源国家/地区

中医针灸作为我国传统疗法的一大特色,我国研究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去推广及传播其疗效、作用机制等。从表1看,我国发表的文献仍占主要部分,其次为美国、南韩、英国、德国及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表现出更易接受针灸替代治疗,这与其现代医学观念的转变有密切联系。中韩之间就针灸所有权曾引起一时风波,依据此次检索,南韩对针灸疗法的重视也可见一斑,其中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文献数达80篇以上,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联盟资助文献达14篇。

4 影响因子较高来源出版物

影响因子是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之一,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高,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也反映该期刊的论文质量、水平及价值高。2012年刊登在《临床肿瘤学杂志》的针灸文献是Molassiotis,Alexander发表的针灸可改善乳癌放化疗后等所致的疲劳的随机对照试验。结论是针灸是一种对癌性相关疲劳症状的有效干预措施及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由此可见,针灸疗效是得到认可的,尽管其机制并未完全明确。但总观2012年针灸文献来源出版物的影响因子多数在5以下,论文的引频数并不高,这与论文的设计密切相关,如设立对照组,双盲等,仍是故有难点,一直存有争议,因此不少研究人员认为针灸的实际效应存在偏倚。然而,针灸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真实地实验于人类身上,具有无可否认的地位。针灸的理论源于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思维模式相距甚远,不应该以西医的研究模式对针灸疗效一概而论。

5 小 结

医学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校院(企)文化;对接;思考;实践

文化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成果见证。校园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具体任务。各级医疗机构和广大人民群众希望医学院校多培养出医德高尚、医技精湛的医护人才。医高专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走校院(企)合作之路,建设与院(企)对接的校园文化,培养适应医疗机构工作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有高尚医学人文素养的医护人才。

一、医高专校院(企)文化建设对接的价值基础

在当代中国,引领社会思潮的是以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导人们实践行动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校园文化和医院、医疗企业文化(下简称院(企)文化)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都要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宗旨。医高专校园文化建设与院(企)文化建设在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上有共同的价值基础。

(一)校园文化与院(企)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一致。医高专校园文化建设与院(企)文化建设都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弘扬高尚医德精神,加强医德教育,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构建和谐关系,促进良好校风、行风形成。

(二)校园文化与院(企)文化建设的目标一致。医高专校园文化与院(企)文化建设的首任就是要推进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深入学习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学校和医疗机构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校园文化与院(企)文化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引领人们形成共同的理想,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改革开放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使之发挥作用,成为引领校园与院(企)改革发展的理想基础、精神家园和力量源泉。

医高专校园文化与院(企)文化建设突出弘扬医学人文精神。通过加强校园文化与院(企)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大医精诚、救死扶伤”的医学人文精神,倡导“敬畏生命、呵护生命”的医护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使师生和医护人员牢固树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忠诚事业、献身医学”事业目标。

医高专校园文化与院(企)文化建设重在提升医学人文素质。通过校园文化与院(企)文化建设,创建校院(企业)独特的医德文化,将人文精神和医德教育进行充分渗透,围绕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来,提升学校师生和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医学人文素养,主动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需求。

医高专校园文化与院(企)文化建设的功能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通过特色人文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校院(企)文化活动,美化环境,净化心理,促使学校师生和院(企)员工认清自身使命与责任,激发爱校(院、企)如家、奋发向上的心理情怀。

二、医高专校院(企)文化建设对接的实践探索

(一)秉承“观念先行、体现特色”的文化建设理念。理念先行,就是校园文化载体建设要以校园精神和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把校园文化精神之魂,实实在在统领和体现在学校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

曲靖医专确立了“笃学敦行、修德砺能”的学校训示,推创“典学、继问、致道”,“知行、笃行、敏行”,“博通精专”的治教治学理念,打造“朴诚方正、厚德载物”和“有尊严地学习和工作”的校园氛围,提倡“宽容、宽松、宽厚”,“立德、崇德、扬德”,“大医、大爱、大学、大家”的校园文化,树立“尚仁、尚诚、尚信、尚善”,“崇尚自然、敬畏生命”的育人理念。通过具有鲜明医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实施“凝聚力工程”。用良好的校园氛围凝聚人、熏陶人,增强师生对学校未来发展的信心,促进全校师生同心同德、协调一致,富有活力地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奋斗。

(二)打造“立体文化面、全方位育人”视觉文化景观。学校根据校园文化载体的不同功能,将其分为“基本视觉形象”、“特色人文景观”、“户外指示标识”、“室内文化标识”、“信息传播媒体”等几大系统。

“基本视觉形象”包括学校校训、校徽、校旗、校歌等文化载体。“笃学敦行、修德励能”的学校训示倡导学生不仅要专心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磨练实际操作技能,更要养成良好的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为更好地做人处事、服务社会奠定基础。也表明我校所要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知行统一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校徽兼有“白衣天使”与“扬帆远航”之意,将学校深厚历史积淀与当前发展目标进行了良好结合。

“特色人文景观”包括灯光小品,雕塑、植物园区和校园石雕等。学校对主干道16组灯柱进行美化并喷塑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在校园文化广场设计制作了休息长廊和花坛,摆放了4尊人物雕塑,分别为南丁格尔、希波克拉底、华佗和曲靖本地名医陈子贞,既体现医学特色,又融入地方文化。

“户外指示标识”包括学校指示牌、户外LED显示屏及校内一切建筑物、道路命名和指示标识。学校对现有的建筑物重新命名,办公楼命名为“崇德楼”,寓意为崇尚医德、执业兢业;教学楼主楼命名为“典学楼”,教学楼附楼分别命名为“致道楼”和“继问楼”;实验实训中心,三栋楼分别命名为“知行楼”、“笃行楼”、“敏行楼”;学生活动中心命名为“志趣楼”;学生餐厅命名为“知味楼”。所有命名皆有出处,寓意内涵丰富。学校按照整体布局,对主干道进行了命名,制作了道路标识。如“尚志路”、“瀚海路”、“桃李路”等,取名典雅,寓意深刻。建筑物和道路标识名称中英文,辅以校标图案,安置在显眼地方,雅气大方,使建筑物和道路有各自的身份。

此外,学校将校内各绿化园区依据所种植物分别命名为“木子园”、“樱花园”、“桂花园”、“玉兰园”;在景观石头上镌刻上“博通”、“精专”、“敬畏生命”、“大医精诚”、“天道酬勤”等名句,使每块石头都赋予医学人文精神。

“室内文化标识”包括各建筑物内楼层示意图,楼道名言挂像、实验流程及操作规则、教室文化墙、宿舍励志名言、室内LED显示屏等。“信息传播媒体”即校报、展板、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等校园宣传媒介。

通过以上几大系统载体的建设,充分实现了校园文“进楼道、进场室、进园区”,“上墙、上路、上房”,构成全面覆盖的校园文化立体网络,使校内处处有文化,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三、医高专校院(企)文化建设对接的经验总结

医高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意与医院文化和医疗企业文化的对接,坚持了正确的办学方向,凸显了医学文化特色,强化了医学人文教育功能,表达了医学院校独特的风格和特质,体现了全体师生的共同奋斗目标和愿景。

(一)校院(企)文对接建设成效初显。曲靖医专在对接中建设医高专校园文化,激发师生爱校热情,凝聚力空前增强。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用良好的氛围凝聚人、熏陶人,用激励的学校训导、学校文化、学校氛围规范行为,充分调动师生教育和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谐协调教学、管理、服务,领导、教师、学生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凝聚师生认同感、进取心,增强师生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促进全校师生始终保持实现目标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同心同德、协调一致,富有活力地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奋斗。

在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曲靖医专广大师生养成对学校精神理念的认同和践行的自觉性,在实践中形成并提炼出了“敢为人先,永争第一”、“抢抓机遇,知难而上”、“团结协作,全力以赴”、“精益求精、质量第一”的“曲医人精神”。正是凭着这股“曲医人精神”,2010年,曲靖医专顺利通过教育部、省教育厅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校园文化建设受到评估专家的高度评价。

(二)校院(企)文化对接建设的点滴经验。在对接中建设校园文化,我们积累了医高专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些基本经验: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组织保障有力。医高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负责人和职责。

2、要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医高专校园文化建设要立足学校办学实际、教育教学实际需要、育人文化环境建设需要,荟萃医学史料精髓,突出医学教育特色,打造医学文化精品。

3、要构建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医高专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要将其经常化、长期化、制度化;要着眼学校发展实际,引领校园文化前进方向,满足师生工作学习生活需要,科学设计,精心实施。

4、要挖掘潜力,创新形式。医高专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挖掘学校办学历史、地方文化潜力,进行专题研究,不断创新载体形式,赋予校园文化载体厚重的文化底蕴和鲜活的时代色彩。

上一篇:文化产业概论论文范文 下一篇:上海文化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