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15:10:17

医学教师论文

医学教师论文范文第1篇

本文作者:杨晓明李秀娟金玉祥魏保真张峰樊宇兵毛赛工作单位:石家庄市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

做一名不断自我反思的教师

教师必须对学科进行反思、对教学进行反思,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进行反思。具体而言,一是反思自己的学科素养,是否与学科的发展相适应,自己对学科前沿的信息与成果是否把握;二是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的方法、教学的内容、教学的形式、教学的效果是否达到了学生的要求,教学模式是否需要改进等;三是反思自己的价值取向,自己是否有效地引导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兴趣,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意识、科研意识,是否在学生的为人与做事等方面起到了一个教育者的教化与示范作用;四是反思自己的发展,在工作中,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获得了发展与提高,自己的经验积累、学术积累是否明显等。一个经常反思的教师也会持续地构建和完善自己的教学体系与知识体系,这样的教师必然与教学成功相伴在一起。

营建一个欢乐的课堂

欢笑是教师能够给予学生的最好礼物,而且是教师最需要的技巧。当学生能够轻松地对待自己,学习就成了愉快的经历,而不是枯燥的过程。这需要教师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一是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的好坏,不但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而且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教师为了集体利益,不但关心自己的学科,还应关心他人的学科,关心班级整体状况,主动地相互配合,以实现集体荣誉,达到共同利益。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最核心的人际关系,它关系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质量。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教育活动中最重要、最广泛的主体———学生。教师只有用心投入才会融入到学生当中去,热爱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公正对待学生。总之,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把爱学生放在首位,营建欢乐、和谐的课堂秩序,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与时俱进,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医学教师论文范文第2篇

系统设计

我们将该系统的执行状态大致分为五个阶段:①自主课题的申报环节;②选题前期的准备工作;③正式选题,确定老师和学生;④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和各阶段目标的评价;⑤论文完成以及后续的评分和成绩录入工作。其中第四个阶段是本系统需要着重研究的阶段。在第四个阶段中可增加阶段性测评(包括学生自评和老师的评价),通过综合的测评结果(学生自评和老师的评价部分比重不同,可以得到相对合理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在完成过程中及时了解自己完成的质量、是否达到预期并做出相应的调节,也可以让老师发现学生的问题,提出意见。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的同时也让老师了解到了学生完成的状态。也可以提醒学生及时跟进进度,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本系统是基于框架,用C#语言编写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采用B/S架构便于教师及学生远程操作,实现教师论文题目申报、学生网上选题、学生阶段性目标和计划设定、对毕业设计过程跟踪观察与测量并记录、在线留言辅导和反馈、阶段性成绩评定等在线支持功能,为快速响应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提供一个高效、便捷、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做到有效性、高效性和实时性。在系统功能结构上则围绕三大角色进行,即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三大模块。

功能模块划分

学生模块学生用户是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执行者,按照教务管理人员与指导教师规定的毕业设计标准与要求完成毕业设计各环节的工作。(1)修改密码:修改原始密码为自己认为熟悉安全的密码。(2)课题选择:在规定选题时间内选择自己感兴趣有能力完成的课题分别定为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3)文档提交:上传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以及毕业论文等资料,经指导教师批阅后再按要求修改。(4)成绩查询:查看指导教师评定的毕业设计各环节的成绩(5)查看留言:可以根据不同需要,与指导教师交流。3.管理员模块管理与控制毕业设计各环节工作的时间、任务、指标。(1)公告:及时更新毕业设计的动态,新闻,方便师生查阅。(2)上传工作规定:上传关于毕业设计的规章制度等资料。(3)学生名单导入:将应届毕业生的名单信息批量导入至数据库。(4)课题审批:审核教师申报的课题和学生申报毕业设计题目。(5)添加老师及课题:将学生申请的由校外导师指导的课题添加入库,并将校外导师信息添加至导师表中。(6)历届课题导入:将以往几届的课题分组批量导入数据库。(7)时间设置:设定申报毕业设计题目时间、审核选题时间、师生双向选题时间(8)选题结果,学生成绩:检查学生选题结果和学生的成绩,在适当的时候将其结果到出至excel表格,供师生查看。

医学教师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近亲繁殖;论文产出;教师;研究型大学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教师以生产和传播高深知识为业,论文是高深知识的重要呈现形式,是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是学术职业发展和大学发展的共同表征。从学源来看,大学教师可分为非近亲繁殖和近亲繁殖两类,而近亲繁殖“普遍存在于发达的和发展中的高等教育系统”,并被认为是高等教育系统发展中的不利因素。自20世纪末期至今,近亲繁殖受到国内外大学的抵制,如198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不再雇用本校毕业博士生留校任教;2004年北京大学“原则上不从本院系单一学缘的应届毕业生中直接招聘教师”;湖南大学于2014年5月出台规定,“不准本校博士毕业生直接留校任教”。这样看来,大学已对近亲繁殖所带来的影响做了“盖棺定论”。然而,学术研究中近亲繁殖对教师论文产出的影响却尚无定论,不同的研究甚至得出了柑障的结论。那么,近亲繁殖是否真会导致教师较低的学术论文产出呢?本研究旨在分析我国大学教师近亲繁殖状况对教师学术论文产出的影响,以对大学教师聘任和学术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近亲繁殖的概念

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Eliot)于20世纪初期首次提出了近亲繁殖的概念。他认为,“对大学或学院而言,聘用自己的毕业生是自然的,却是不明智的。之所以是自然的,是因为这些毕业生已经为负责选聘的权威们所熟稔,他们已经被关注多年;之所以是不明智的,是因为近亲繁殖会对大学带来致命的危险。”但他并没有对近亲繁殖的概念做出精确界定。1935年伊尔斯和克利夫兰(Eells&Cleveland)将教师从工作所在学校获得一个或多个学位的现象界定为近亲繁殖。1960年贝雷尔森(Berelson)认为大学直接留任其博士毕业生的现象为近亲繁殖,但具有外校工作经历的为衣锦还乡(Silver-Corded)。

(二)关于近亲繁殖的正负影响

已有研究表明近亲繁殖并不总是不好的。1960年卡普洛和麦吉(caplow&McGee)认为近亲繁殖促进了20世纪一段时期内美国学术研究的快速发展。2008年帕迪利亚(Padilla)认为在高度近亲繁殖的系统中,教师对机构的忠诚度高于其对学科的忠诚度。近亲繁殖也有利于缩短大学雇用过程,降低雇用决定失败的不确定性。另外,留校教师因保留了所在机构的信念、准则和独特习惯,近亲繁殖有利于大学文化的形成与传承。

然而,近亲繁殖对个人和大学都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对个人而言,近亲繁殖允许旧有观点在不被重新验证、更新和扬弃的基础上继续流行,导致教师知识范围的狭窄和职业发展的停滞不前。对大学而言,近亲繁殖“阻止新鲜血液的注入,所以导致了同一性和狭隘性,制约了院校的发展活力”,影响大学学术的开放性,不利于科研生产力的提高。近亲繁殖也会造成“人缘关系”的非理性,滋生学术腐败,从而影响大学管理的民主性。综上所述,近亲繁殖主要影响着大学学术的开放与封闭和大学管理的民主与集权。

(三)关于近亲繁殖状况与论文产出的关系

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近亲繁殖导致教师较低的科研产出。伊尔斯和克利夫兰在1935年选取2036对留任教师与外来教师,通过配对对比发现留任教师在晋升速度、科研产出和专业认同上都不如外来教师。1938年霍林斯黑德(HoHingshead)对芝加哥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的案例研究发现留任教师的职称和学术成就都弱于外来教师。同一时期,麦克内利(McNeely)、瑞夫(Reeves)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留任教师在专业发展上较为迟缓。1966年佩尔兹和安德鲁斯(Pelz&Andrews)认为留任教师在创造力、独立性、交往能力和原创力上都不如外来教师。1973年哈金斯和格兰特(Hargens&Grant)使用回归方法分析表明留任教师的科研产出较低。2001年索莱尔(Soler)通过对教师近亲繁殖状况与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近亲繁殖会降低教师的科研产出。2010年霍尔塔(Horta)等人证实了上述结论并估计留任教师的论文产出比外来教师低15%。2009年阎光才对两所大学两个国家一级学科的案例研究表明,近亲繁殖在学术产出上并无优势。

其他学者的研究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认为近亲繁殖并不会导致教师科研产出低下。麦吉(McGee)于1960年对德克萨斯大学354名全职青年教师的调查研究认为,受限于地理位置、财政状况和区域发展,大学为吸引外校毕业生,在晋升等方面歧视留校教师,但同等条件下留任教师会更具有生产力,甚至具有博士学位的留任教师在著作和论文等方面都要优于外来教师。1984年威尔和康拉德(Wyer&Conrad)将教师的努力参数引入模型后,发现两者的论文产出并无差异,但在调整教师的教学任务及其他非学术事务的时间分配后,留校教师在所有学术领域都更为多产。2010年克鲁斯一卡斯特罗(Cruz-Castro)对7637名西班牙大学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将性别、博士学位获得前的发表、学术工作时间、博士后状况、博士毕业时间、近亲繁殖状况和职称层次等变量加入分析模型后,留校教师与外来教师在上并无不同。2008年严艳以医学院为例,发现在科研成果和课题的总体状况中,近亲繁殖并未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但在论文产出方面,正高职称教师中外来教师的高产人群所占比例高于留任教师,但副高职称教师中外来教师在论文产出上的表现却不及留任教师。2009年林杰使用“中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工作状况”的调查数据,发现留任教师的科研产出高于外来教师。

综上所述,近亲繁殖因其对大学学术开放性和管理民主性的影响备受抵制,又因其对大学管理的便利和文化的传承而具备存在的合理性,但其对教师科研产出的影响却并无定论。由于美国等发达高等教育系统中关于近亲繁殖的研究不一定适用于尚未成熟的中国高等教育系统,而国内学者的相关实证研究较少,且已有不少大学已出台政策抵制近亲繁殖,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数据来源及研究假设

本文所使用数据主要来源于作者所在研究团队2013年对39所“985工程”大学四个学科(生命科学、机械、物理和经济学)9689名教师网上简历搜集所形成的数据库(Facuity Curriculum Vitae 2013,FCV),主要包含教师的学术背景、工作经历和人口统计学信息。本文又在FCV数据库的基础上选取6所大学的1166名教师作为深入分析样本,选样依据是简历中相关信息的完善程度;大学所在的地域(东、中、西),声望(参考某大学排名)和学校类型(理科或综合)。

为分析近亲繁殖状况对论文产出的影响,本文又搜集这1166名大学教师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情况,与FCV数据相衔接,形成本文的全部数据。本文统计教师自入职迄今为止发表的所有论文,用SCI和SSCI来衡量国际,用CSCD和CSSCI来衡量国内。

本文的基本假设是留任教师的论文产出弱于外来教师。本文界定:无任何外部工作经历且在获得最高学位的大学任教的教师被认定为近亲繁殖者,但不考虑获得最高学位前的外部工作经历。依据此界定,通过现任职学校、最高学位所获学校和授予年份、初始工作单位及年份五个变量来判定教师是否为近亲繁殖。

四、数据分析与研究发现

(一)总量(第一作者)

如表1所示,从国内量来看,留任教师人均10.75篇,高于外来教师的7.06篇;在职称相同的条件下,留任教师人均发文量都在外来教师的1.5倍以上。从国际量来看,留任教师人均1.79篇,低于外来教师的2.41篇;在教授和讲师群体中,外来教师国际发文量均高于留任教师。经检验,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显著性。

本文将国际发表量多于10篇或国内发表量多于20篇视为论文高产。如表1所示,在国际发表上,外来教师高产的比例高于其同行;但与教授和讲师不同,副教授中外来教师高产的比例为4.0%,低于留任教师的6.3%。在国内发表上,留任高产教师占比13.7%,高于外来教师的8.3%;随着职称升高,两组教师论文高产的比例差异越大。

上述数据表明,无论是国内总量还是高产教师比例,留任教师都高于外来教师,这种优势从留任一直保留到晋升教授,并不断加强。可能的原因是:在职业生涯初期,外来教师对新的学术环境存在适应过程,有必要构建新的学术交际网络和调整自身研究以适应所在院系的研究需要,而留任教师则不存在上述问题,并可能会得到原有研究团队或导师的支持,从而快速获得积累优势并逐步加强。在国际上,留任教师在总量和高产教师比例上都弱于其外来同行。可能的原因是:外来教师因流动而具有更广阔的学术视野,更擅长外文写作,也更熟悉国外的学术领域。

(二)单年峰值(第一作者)

“单年峰值”是指教师发表最多的某一年度的篇数,峰值越高表明教师单年的论文产出越多,代表教师单位时间内的学术生产力越高。如表1所示,在国际发表上,外来教师人均1.05篇/年,显著高于留任教师的0.80篇/年;考虑到职称变量时,外来教师发表的单年峰值都高于其相同职称的留任教师,并且在教授和讲师群体中二者具有显著差异。在国内发表上,留任教师发表的单年峰值为2.92篇/年,高于外来教师的2.09篇/年;在相同职称情况下,留任教师发表的单年峰值都高于外来教师,以上比较都具有显著的统计差异。

综上所述,外来教师国际发表的单年峰值较高,并且在不同职称的教师群体中具有一致性,而留任教师国内发表的单年峰值却远远高于其外来同行,不同职称教师的单年发表峰值也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随着职称的升高而愈加明显。这与教师发表总量的比较结果相似,留任教师国内发表总量和单年峰值都更高,而外来教师则在国际发表上领先。

(三)发表总量与单年峰值的综合分析四象限图(第一作者)

本文根据总数与单年发表峰值将教师的发表状况划分为四种类型。图1可见,I型教师的发表最优,Ⅱ型次优,Ⅳ型次之,Ⅲ型教师最差。在国际发表方面,外来教师发表为I型、Ⅱ型和Ⅳ型的比例都高于留任教师,相同职称情况下亦然。教授和副教授教师群体中,留任教师发表为I型、Ⅱ型和Ⅳ型的比例都低于外来教师;讲师教师群体中,除Ⅱ型外,外来教师发表为I型和Ⅳ型的比例都更高。总体上来说,外来教师处于前三类的比例总和高于留任教师,即在国际发表上更突出。在国内发表方面,留任教师发表为I型、Ⅱ型和Ⅳ型的比例都高于其他同行,不同职称的对比结果也都一致,且I型和Ⅱ型的比例随着职称的升高而增加。综合来看,留任教师在国内发表上具备明显优势,但在国际发表上却并无优势可言。

(四)合作发表情况(非第一作者)

非第一作者的发表总数是对教师与同行合作的一个绝对衡量,其发表总数越多,表明该教师与同行合作的越频繁。如表1所示,在国际发表上,外来教师合作发表显著高于留任教师,且在不同职称群体中二者的差异都与整体一致。在国内发表上,虽然留任教师作为合作作者的发文量高于外来教师,但差异并不显著;相同职称情况下,留任教师的国内合作发表都高于外来教师,但仅在教授群体中二者差异才具有显著性。

本研究设计了一个可表现合作发表程度的“合作率”,即用教师非第一作者与第一作者的数之比作为教师合作发表的相对衡量。此比例越大,表明教师的合作相对越频繁。在国际发表上,外来教师的合作率为5.13,高于留任教师的3.11;在国内发表上,留任教师的合作率为3.89,低于外来教师的5.45;上述比较中二者都具有显著的统计差异。然而,合作率作为相对指标,必然受到教师第一作者发表总量的干扰,对发表总量的分组可有效避免这种干扰,即每个分组内的教师发表总量差异不大,比较相同分组的留任教师和外来教师在国内和国际发表上的合作率情况。如表1所示,几乎所有分组的留任教师在国际和国内发表上的合作率都弱于外来教师,即在发表总量相当情况下,外来教师与同行合作发表更为频繁。因此,综合考虑合作发表数量和合作率,留任教师在国内发表和国际发表上与同行合作程度都不如外来教师。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1.留任教师的总体论文产出稍弱于外来教师,并且近亲繁殖会加重教师发表的本土化

上文将国际发表和国内发表进行单独分析,但在分析近亲繁殖与教师的论文产出关系时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两者的区别,而教师国际发表与国内发表之比可以衡量教师发表的综合状况,对国内发表进行分组,比较相同分组内两者的国际发表。此时,留任教师的国际发表比相同分组的外来教师要低,即在国内发表相当的情况下,外来教师的国际发表更多。从前文关于发表总量、单年峰值和四象限分析的结果可知,留任教师在国内发表上强于外来教师,而在国际发表上却弱于外来教师。众所周知,与国内发表相比,国际发表有更为严格的同行评审,对论文质量的要求更高,反映了更广泛的学术认可。因此,综合考虑国际和国内发表,虽然二者之间差距并不大,但留任教师的论文产出却稍弱于外来教师,同时其国际发表较低而国内发表较高,更具本土化特点。

造成留任教师和外来教师之间论文产出差异的原因可能有:(1)留任教师发表的路径依赖。由于我国学术系统发展的历史原因,老教师的发表较多集中在国内相对封闭的学术领域,留任教师受到母校和导师的庇护,能比外来教师更快地评上副教授,但却存在复制或效仿导师发表行为的可能,并有可能贯穿其整个学术职业生涯中。留任教师在学术生涯初期的发表更多受其导师的影响而更偏好于国内发表,形成初期的路径依赖,并将之持续甚至加深,而这种路径依赖确定了留任教师发表的本土化。(2)留任教师的学术经历限制了其学术发展。外来教师具有海外经历的比例更高,其中33.4%的外来教师具有海外博士学位;拥有博士后经历的教师中,57.1%的外来教师的博士后经历在海外,而留任教师的这一比例为40.9%,同时38.6%的留任教师的博士后经历仍在母校;与外来教师相比,留任教师海外经历较少且长期固守母校,缺少必要的学术流动,限制了其学术发展。(3)与留任教师相比,外来教师更加努力。外来教师初期学术背景弱于留任教师,其在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就读于“985工程”大学的比例远低于留任教师,但其在博士后阶段和海外学位获得上却高于留任教师;在职称晋升上外来教师后来居上,比留任教师更快评上正教授。因此,外来教师可能需要更加努力才能够在学术背景上和职称晋升上赶超留任教师。(4)学术市场的交叉流动机制。学术市场内部存在交叉流动机制,一所大学的毕业生存在向更好的大学流动、同层次大学流动或留任本校和向较差的大学流动三种情况,而往往最优秀的毕业生更有可能向上流动,寻求外部工作机会,即同一学术市场内不同大学间存在交叉流动机制。因此,留任教师可能并不是母校同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而外来教师往往是其所在大学同期的佼佼者,在某种程度上留任教师的学术先天禀赋弱于外来教师。

2.近亲繁殖会导致教师较低频率的合作发表

留任教师的合作国际发表总量低于外来教师,而在国内发表上二者并无差异;同时,在国内发表或国际发表发表总量相当时,外来教师的合作率较留任教师更高。因此,整体上留任教师与其他同行的合作发表频率更低。可能的原因为:(1)留任教师的学术流动较少,其学术网络相对于外来教师更为狭窄,与外校同行合作的可能性较低。(2)留任教师第一作者发表的可能更大,因为留任教师可能更早更多地独立申请或主持课题,而较少参与同行的课题研究。

(二)政策建议

近亲繁殖问题的解决要回归到大学教师的学术职业发展本身,从教师学术职业的准入、发展和晋升三方面出发。学术职业的准入是近亲繁殖的源头。建立“三公”招聘机制可降低近亲繁殖的规模,是对近亲繁殖源头的控制;通过政策影响教师的学术职业的发展,促进教师学术流动与交流,是对近亲繁殖影响的规避;通过“非升即转”或“非升即走”的晋升评价机制可对近亲繁殖教师进行再度考核,筛选出最适合学术职业的教师,是对近亲繁殖结果的解决。

1.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招聘机制――近亲繁殖源头的控制

当前大学管理者并不支持近亲繁殖,部分大学已明令禁止聘任本校博士毕业生。近亲繁殖虽然会造成管理上的不便,但有利于优秀学术文化的沉淀与传承,而且通过分析发现近亲繁殖对教师论文产出的影响程度明显小于先验假设,近亲繁殖对大学、学科和教师的发展功过参半。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招聘机制,以能力优先为导向,有利于形成良性的竞争,引进同一标准的优秀人才。所谓公开,指大学在拟引进人才时应采取公开招聘的形式,吸引校内外优秀人才应聘;所谓公平,指招聘的机会公平,给予每个符合条件的应聘者机会,包括本校毕业生在内;所谓公正,指招聘所依据的评价标准对所有人是一致的,即能力至上原则。建立“三公”的招聘机制,有利于通过正当竞争的方式筛选人才,确保符合大学需求的优秀人才进入大学,而不去区分是否近亲繁殖,避免本校优秀毕业生的流失。

2.加强教师的学术流动与交流――近亲繁殖影响的规避

达顿(Dutton)在1980年对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逐渐下降的流动现象的研究表明:不流动影响科研生产力。学术流动有利于拓展教师的学术视野,促进教师学术发展,且流动通常与好的研究紧密相关。同时,学术上的进步取决于杂交优势,学术的发展离不开广泛的交流,不同学术观点的碰撞、交流乃至争鸣,是学术健康发展所必需的条件,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大学者不可缺少的氛围。因此,从以下三方面出发促进教师的学术交流或流动是必要的。

首先,要求留任教师有外校博士后经历。博士后经历是学术流动的一种表现,并且由于愈加限制的学术劳动力市场,博士后经历是对未来学术资源和知识需求的投资,对教师的学术发展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2009年霍尔塔(Horta)的研究表明博士后经历会对学术职业的科研生产力和国际联系有正面作用。要求留任教师有外校博士后经历,可以尽量避免其因长期固守一所大学而导致学术视野狭隘等弊端,同时也是对其学术能力的一种考验。

其次,鼓励本校毕业生到外校任教,并引导其“衣锦还乡”。衣锦还乡者之所以在学术市场中表现更卓越和更具竞争力,是因为流动被认为是毕业生能力的质量保障,为美国研究型大学所普遍接受,只有在远离母校环境支持的另一所大学里工作,才被认为具有“回归价值”。美国大学普遍采用这种办法来减弱近亲繁殖的影响,积极鼓励本校毕业生到外校任教,并在取得一定成就后回归本校,通过流动大大减弱了近亲繁殖可能对教师学术发展产生的危害。

最后,鼓励留任教师进行海外交流。留任教师在国际发表上明显弱于外来教师,同时缺乏与同行的合作。海外访问、参加国际会议等形式的交流有利于教师学术视野的开拓、学术网络的扩张和学术资本的积累,可以有效弥补留任教师的先天性缺陷。

3.建立“非升即转”或“非升即走”的晋升评价机制――近亲繁殖问题的解决

医学教师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青年教师培养是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出青年教师“四成”培养模式,即将青年教师培养分为成长、成熟、成才、成名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采用不同的培养措施,并结合广西南宁市卫生学校南校区工作实际,对青年教师“四成”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实践进行了探讨。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本,是学校最丰富、最有潜力、最有生命力的教育资源。建立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的青年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后备力量的储备,是中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此我校把青年教师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于2005年开始探索教师“四成”培养模式。

学校青年教师现状

我校教师年龄分布情况为:现有专职及兼课教师120人(含理论课教师及实验指导教师),年龄分布为:≥50岁的22人,占18.3%;40~50岁的44人,占36.7%;30~40岁的26人,占21.7%;≤30岁的28人,占23.3%。六年来新增青年教师28人。随着我国对中职教育的支持,学校学科专业的发展、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层次的提高、招生数量的增加、素质教育的开展,每年都有3~9名青年教师补充到教师队伍中,使青年教师的比例不断扩大。

从上述教师统计情况看,在我校教师队伍中,中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尤其是30岁以下(1980年后出生)年轻教师所占比例最大。他们基本是本科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但教学资历较浅,从事教学工作的时间不长。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因此,我校提出青年教师“四成”培养模式,明确了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对青年教师进行成长、成熟、成才、成名等多层次培养,目的在于通过系统规范的培养,使青年教师能脱颖而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青年教师“四成”培养模式的内涵

青年教师“四成”培养模式是把学校的青年教师按教龄的长短分为四个培养阶段,即成长阶段、成才阶段、成熟阶段和成名阶段。每个阶段都设定目标和具体要求,采用适当的培养方法,经过15~20年的时间,将青年教师培养成具有较强教科研和管理能力的学科带头人。

成长阶段是指新到校年轻教师在入校的2~3年内要达到 “合格教师”标准: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熟悉业务,基本掌握教学基本功,能独立承担本学科的教学工作。

成熟阶段指新教师在工作的第4~10年间由“合格教师”达到“优秀教师”标准:获得更高层次的学历,能独立承担本学科的教学工作,并初步形成教学特色,能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每1~2年在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篇以上的学术论文,能承担学校公开课教学,积极参加学校和区、市级教学竞赛活动并有较强的获奖实力。力争使20 %以上青年教师成为各级骨干后备人选并进入优秀教师行列。

成才阶段指教师在岗位上的第10~15年间达到“骨干教师”标准: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教育教学基本形成自己的特色,能带动本校青年教师成长,每1~2年在公开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篇以上的学术论文,在专业建设与发展方面有一定的建树。

成名阶段指骨干教师经过约15年的发展达到“专家型教师”标准:具有高级职称的任职资格;教学工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深受学生欢迎和学校肯定;每年均有教改和教科研论文在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具有学科带头人作用,能组织好本专业教改和教科研活动;能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教改及教科研活动,能在本校、同类院校教师的发展中起到示范、辐射作用,成为同类院校公认的专家型教师;并使其中一部分人成为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在校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教师“四成”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成长阶段培养

建立新教师导师制度,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具体措施包括:为每一位新到校青年教师选择一名有扎实理论基础、丰富教学经验和高尚情操的中老年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在每年教师节期间举行“拜师结对”活动,为指导教师颁发证书。指导教师负责新教师思想政治、教学业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引导和帮助,从思想、教学、科研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全面指导和多方帮助,尽快使青年教师成为合格教师。指导教师要与青年教师一起制定1~2年的培养计划,并由教研室和教务科每学期检查计划的落实情况。几年来,我校共为20名专职年轻教师配备了指导教师,起到了整体的传、帮、带作用。

实行岗前培训制度,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进入角色 为保证青年教师尽快融入学校“大家庭”,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我校每年对新进校教师、外聘兼职教师组织开展岗前培训1次。培训主要围绕“如何更好地投入教学”开设讲座,主要内容包括入校教育、师德教育、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及教学规范制度培训、教学技能培训、优秀教师经验谈等。

建立新教师听课制度 新教师选择指导教师讲授的一门课程全程跟班听课一轮,做好听课笔记。每学期听指导教师的课程学时数不少于30。通过听课,青年教师能很快了解和初步掌握教学方法与讲课艺术,一般讲课水平都会有很大提高。

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 主要面向工作3年以下青年教师,比赛用具主要是传统的黑板和粉笔,多媒体课件仅作为辅助手段,目的是通过青年教师说、写、讲等基本技能比赛促进他们讲课基本功的训练。

非师范类新教师通过教育类培训获取教师资格证 要求非师范类新教师必须参加省、市教师资格证培训,学习教育学、教学技能、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并在1~3年内获得教师资格证。

参加技能实践,考取证书 要求新入校医学临床类及相关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全部到医院或企业等实训基地参加技能实践,并参加专业技术资格或执业资格考试,获得初级以上专业执业资格证或技能证,为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打下基础。

(二)成熟阶段培养

校本培训制度化 利用每年的学术活动月、寒暑假及每月两次的教研活动,开展全校性业务校本培训,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必须参加。校本培训是体现“为了学校、在学校、基于学校”的培训方式,是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等方式来培训教师的一种校内在职培训,教师既是“被培训者”,也是“培训者”。因此,校本培训既能为青年教师在本职岗位上增加学习机会,又能为骨干教师展示学识提供舞台。例如,学校每年常规开展的学习活动月均能收到参赛学术论文130余篇、参赛的教学课件80多个、进入说课比赛决赛的有10多人,开设专题讲座不少于4场。

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培训班,提高教师获取先进信息的能力 分期分批派青年教师参加全国、自治区、市级教师培训班,使他们通过参加专家讲座、名师辅导、交流研讨等途径,获取更多、更新的专业及教学信息并用于实际教学。近六年来,学校送出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班的教师每年约30~70人次。

出台鼓励政策,提升青年教师学历 由于某些历史原因,至2005年,我校仍有部分专任教师学历层次达不到规定要求。2005年,学校重新修订了《教学人员继续教育实施细则》等文件,通过政策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加在职提高学历学习。学校在学费、时间上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网络学院联合办学,将符合条件的教师选送参加该院的相关专业学历学习。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又为新开设课程和新设置专业储备了人才。几年来,近40人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学历,其中近20人获得了研究生学历。

开展各类教学技能比赛,为教师提高教学技能搭建平台 为激励青年教师认真教学,参与教改,使青年教师延承严谨治教、勤奋治学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培养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每年都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开展多种教学竞赛活动。如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说课比赛、说课创新比赛、学术论文比赛、专业技能比赛、课件比赛、师德演讲比赛等,为教师提高教学技能搭建了平台。同时,推荐校内获奖者参加市、省、部级竞赛。学校每年均有数十人次获得校内外各类等级比赛的奖项。通过比赛,一是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二是在校内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三是提高了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开展优秀教师评选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表彰承担授课任务的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树立榜样,推动我校卫生职业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学校从2005年开始,每年在教师节前组织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申报评审。获优秀教师者约半数为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此项活动的开展对青年教师素质培养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成才、成名阶段培养

聘请专家到校开设各类专题讲座或培训班 根据学校工作重点开设理论型专题培训、技能型专题培训、研究型专题培训等。如我校2010年开始的为期三年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培训班、“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班、中层干部系统培训班、师德专题讲座、教学方法专题讲座等,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科研能力以及管理组织协调能力。

进行培训进修 选拔优秀的骨干专业教师参加部级、省级师资培训班、名师培训班或到高等院校进行专业进修。通过培训进修,使这些骨干教师较系统地学习和提高专业知识及管理水平,为将来成为专业学科带头人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来,学校已分期分批选送骨干教师50多人次参加省级、部级培训班及出国深造。

结合课改,铺设平台,使学科带头人充分展示才能 2010年下半年,学校通过教学组织机构改革,将原来学科建制改为专业建制,设立专业教研室,在重点建设专业如护理、口腔工艺技术专业推行首席教师制。目的是在专业教研室主任及首席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使各专业教学人员不脱离专业实践,理顺专业教学思路和方向,使教学更加专业化;使培养的学生更贴近岗位需求。

实行星级教师制度,发挥名师示范效应 2006年,学校出台了《南宁市卫生学校星级教师评选办法》,规定每年在多次获得优秀教师的人员中,将那些主动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在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教书育人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优秀成绩的教师评为星级教师,树立榜样,并给予精神与物质奖励。同时,我校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教师观摩星级教师教学,与星级教师共同探讨如何改进与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名师示范效应。到目前已有8名教师获此殊荣。

创新思维,青年教师“四成”培养结硕果

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学校实施的青年教师“四成”培养模式有效地加快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一是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正在逐年下降。专任教师中40岁以下教师占44%,获得高级职称时在45岁以下的人数显著增加,学校教师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

二是青年教师人才脱颖而出。活跃在教学科研工作第一线的广大青年教师不少已成为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三是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成果数量逐年增加。2005~2010年,学校获市级以上立项课题18项,其中10项是由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主持完成的;有30位青年教师在公开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以上的教学科研论文。

四是在教学技能比赛中青年教师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在学校每年的学术活动月及各类教学技能比赛中,1/3以上的获奖者为青年教师。在近年来学校组织参加市级、省部级说课及课件比赛获奖者中,60%以上为青年教师。在各类论文参赛中,青年教师获奖数量也占有较大比例。

不足与展望

回顾我校教师培养工作,可以说,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已经步入了稳步发展的轨道,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也已初见成效。但在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中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由于课时多,很多教师没有足够时间进修和学习提高;考核制度不够完善,有些具体工作没有落到实处;青年教师论文写作水平有待提高;青年教师成长档案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随着学校发展步伐的日益加快,青年教师的重要性也将日趋凸显。学校将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充分为青年教师考虑,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让广大青年教师与学校同成长、共辉煌。

参考文献:

[1]陈勤,曾凡才.医学院校“四型并进、五位一体”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3):441-442.

[2]付瑶瑶,朱晓岚,徐剑波,等.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9,(5):32-36.

[3]张庆国,汤正新,李立本.加快青年教师培养步伐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8,(2):118-120.

[4]赵蒙成.校本培训:教师在职培训制度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0,(3):9-11.

[5]陈勤,曾晓荣.以“校本培训”为主构建医学院校教师培养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5):890-891.

[6]王晓梅,程晓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与实践——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学竞赛活动[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9(1):30-42.

医学教师论文范文第5篇

多年来,学校追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目标,遵循“砺志、尚德、博爱、奋进”的校训,倡导“博学、文明、健美、创新”的校风;奉行"爱生、精业、合作、奉献"的教风;培养"尊师、乐学、诚信、求新"的学风;我们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同时积极创建“绿色・文明”特色学校,提升校园文化内涵,致力于校园标准化建设。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区课改实验研究,严格贯彻落实国家体艺“2+1实施方案;形成了“以清新的校园环境陶冶人,以扎实的校本研究活动造就人,以生动的主题教育活动激励人,以课程的特色研究成果培育人”的管理模式。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课题研究先进单位”、“江西省少先队活动示范学校”、"市阳光体育活动先进单位",“市平安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一、以清新的校园环境陶冶人

我校以“绿色环保教育”为切入点,以“弘扬民族文化“为抓手,对校园文化进行整体规划。当你走进我们的校门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别致的雕塑“放眼未来”,象征着知识源泉的书本、飞翔的鸽子、那远眺的明眸、灵动的艳红,昭示着眼前这个崭新的书香校园。我们精心挑选并种植了多种寓意深刻的花草树木:有报春使者迎春花,芬芳馥郁的香樟,节节拔高的空心竹,飘香的桂花树……;低碳生活、节能环保、节约用水、保护资源、绿化家园……一幅幅绿意盎然、五彩缤纷的画面无不彰显着我们鲜明的办学特色。内涵丰富的宣传橱窗,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使校园呈现在您面前的不仅是一种生态之绿,观赏之园,更是一种富于内涵的人文之苑,是一个生动的课堂。

循循善诱“弟子规 ”,明理治性。医学巨人李时珍,叹为观止兵马俑,智慧结晶长城长……华夏的天幕群星闪烁,历史的长河波光潋滟,诠释着我校高扬民族文化旗帜,任华夏文明熏陶师生的灵魂,渗透我们的血脉。运动健儿竞技赛场,奥运精神永放光芒!巍巍井岗光耀千秋,星星火炬点燃赤诚。耸立在舞台正中的浮雕背景彰显了学校“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目标,也展现了新小师生团结奋进,和谐进取的精神风貌。我校的校园文化,像和煦的春风,飘散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渗透在师生的理念、言行、举止之中,浸润在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 丰富着师生的精神视野,充实着我们的青春追求。

二、以生动的主题教育活动激励人

学校充分利用每周的班队课、国旗下教育时间,开展主题活动。每年的“艺术节”、“六一”、“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庆祝活动,都是孩子们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机会和舞台。内涵丰富的升旗仪式、形式各异的班队活动、赋予情趣的体育竞技、生动有效的环保教育、切合实际的社会实践、手拉手警民共建、廉政文化进校园,火灾、地震安全逃生演练等活动构思新颖、独具特色,真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新小之星竞相舞台,手捧奖状笑颜如花。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孩子们启智、明理、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在省、市、区各级竞赛中以优异的成绩,为我校赢得了诸多殊荣,学校团支部、大队部多次评为省、市、区、先进集体,学校被评为"市阳光体育活动先进单位",并连续多年被评为“综治工作先进单位”。

三、以课程的特色研究成果培育人

近三年,我校先后申报了多个部级、省级、市级课题,参与课题研究的人数达40多人,已有4个省、市级课题顺利结题,近80篇教师论文获国家、省、市级奖。近30多篇在各级各类刊物上。3年来,我们相继开发了《文明礼仪》、《绿色环保》校本教材,并将校本教材与生动课堂、素质教育有效地结合,落实到行动,赢得家长、社会广泛赞誉。教师团结协作,廉洁从业,关爱学困生,倾情留守儿童,辅助残疾儿童,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大赛也取得了可喜成绩。

医学教师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HIV/艾滋病;监测;流行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疾病监测报告管理系统,按现住址查询,将光明新区2002-2011年所有HIV/艾滋病数据导出。

1.2 统计分析 应用Excel 2010 软件进行数据整理,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疫情概况 2002年2月光明新区发现首例HIV感染者[1],截止2011年12月31日,光明新区共报告HIV/艾滋病294例,其中艾滋病113例,死亡26例。2002-2011年HIV/艾滋病疫情报告情况,见表1。

2.2 时间分布 如图1所示,我区HIV/艾滋病报告例数自2002年起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2006年出现拐点后又开始缓慢上升,至2011年出现快速上升的情况(报告例数较2010年同期增加94.87%)。

2.3 人群间分布

2.3.1 男女性别分布 294例HIV/艾滋病病例中,男性218例,女性76例。如图2所示,男性报告数情况呈现小幅波动,女性报告数量自07年出现大幅上升后,基本呈现稳定趋势,见图2。

2.3.2 年龄分布 按照报告时年龄计,病例集中于20-49岁组(89.80%),30-39岁组最高,占39.12%,其次为40-49岁组28.57%,20-29岁组占22.11%;50-59岁组及60-组均占4.76%;20岁以下组仅3例(0.68%),其中2例为母婴传播,见图3。

2.3.3 职业分布 占比例最高的为农民、民工和工人,52.72%;其次为家政、家务或无业30.27%;其他占7.82%,见表2。

2.3.4 文化程度分布 报告数最多的文化程度是初中,134例占45.58%,其次为小学20.07%,高中或中专19.73%,文盲9.18%,大专或以上5.44%。

2.4 户籍分布 检出的阳性者来自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外籍2例。所有病例中,以广东户籍报告92例为最高,占31.29%,其中深圳户籍45例,占15.31%;其次为广西壮族自治区53例,占18.03%;四川47例,占15.99%。

2.5 传播途径分布 由表3可看出2008年以前光明新区HIV/艾滋病主要可能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注射吸毒传播,自2008年以后则变为经性传播为主。2005年报告第一例同性性传播病例,此后逐步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至2011年报告达20例,占十年间同性性传播病例的58.82%。在2010年和2011年各出现1例母婴传播病例。

2.6 样本来源分析 主要样本来源为其他就诊者检查91例,占30.95%,其次为性病门诊就诊人员43例,占14.63%,主动咨询11.90%,阳性患者配偶/性伴检测占9.52%,见表4。

3 讨 论

艾滋病流行迅速,病死率高,已成为当今世界15-59岁的人致死的主要原因[2]。目前我国已进入艾滋病的快速增长期[3]。

3.1 光明新区HIV/艾滋病的流行特点 与邱劲军等报告情况一致,疫情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4],自2005年出现小高峰后,基本保持平稳增长,2011年则出现快速增长,较前一年增长94.87%。女性病例自2007年出现大幅增长后基本保持平稳态势,男性病例则呈现逐年增加的情况。发病年龄集中于20-49岁年龄段,占89.46%,其中以30-39岁青壮年最多,占39.12%。发病人员多为农民/民工/工人,占52.72%,说明HIV的流行已由特殊人群波及一般人群,并出现母婴传播病例,符合国内流行趋势[5]。文化程度偏低,高中以下文化程度者占74.83%;流动人口占84.69%。传播途径由经注射吸毒传播变为经性传播,已成为光明新区HIV/艾滋病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这与我国流行现状一致[6],其中同性传播比例增加明显。

3.2 光明新区疫情现状分析 深圳市已进入艾滋病流行的快速增长期[5],光明新区地处深、莞两地交界,快速发展的经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务工人员,这也就导致了辖区内人员流动性大,人口构成情况复杂。加之外出务工人员均以青壮年性活跃人群为主,多数远离家乡及配偶,大多数男性选择付费,成为高发年龄层,发病人群也以30岁以下年龄层接触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较多,具备一定自我防护意识,感染情况偏低;而30-49岁年龄段文化层次多集中于高中以下程度,缺乏对性病艾滋病的相关预防知识的了解,自我保护意识差,经济能力低下,因而成为流入地艾滋病传播中的脆弱人群[7]。光明新区现共有VCT2家,承担着辖区艾滋病自愿免费咨询检测工作,由于逐年加大宣传力度,以及针对医院术前病例、性病门诊就诊人员HIV检测率的要求,主动及被动HIV检测有大幅度增加,检出的HIV/艾滋病例数也随之大幅增加。目前,老年病例、配偶阳性感染病例、孕产妇阳性病例及母婴传播病例数均有一定程度上升,提示艾滋病流行开始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已造成家庭内传播,婚内性接触传播甚至母婴传播也将随之增多,危害日趋广泛和严重[8]。

3.3 光明新区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对策 当前是我国防控艾滋病的关键时期[9],必须加强领导,综合治理,多部门协作,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做到防治结合、帮扶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针对不同对象开展形式多样的艾滋病宣传活动,采取灵活多样和便于接受的方式,通过广覆盖、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才能有效控制艾滋病向一般人群的蔓延;作为早发现、早干预的有效措施之一的VCT服务应再进一步扩大,通过多样化形式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干预活动;加强血液、血液制品的管理力度,强化采供血HIV双检测,保证供血安全[10];实施免费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和艾滋病母婴传播预防控制项目,对已感染的HIV阳性孕产妇采取多方位干预,减少母婴垂直传播;切实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强对HIV感染者及患者的管理及随访;建立健全监测网络,及时对辖区疫情进行分析,坚持针对高危场所和高危人群展开定期干预,掌握疫情变化情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人们的自我意识也不断加强,加之年轻人追求新奇、刺激的生活态度,各类高危行为的发生率也将不断增加,HIV/艾滋病必将长期保持高流行态势,因此必须毫不松懈,将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工作常态化、持续化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詹劲基,郑庆鸣,刘义,等.2002-2007年深圳市公明地区艾滋病感染现状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24(3):278- 280.

[2] 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世界卫生报告[R].2004.5.

[3] 吕繁,田芳,王岚,等.中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及疾病负担[A].中美传染性疾病国际学术报告研讨会大会报告论文集[C].2002:1- 5.

[4] 邱劲军,戴建宜,李丽廉,等.深圳市福田区1994-2007年HIV/AIDS监测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8,8(7):1199-1120.

[5] 沈平.中国高危人群HIV/AIDS预防干预策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24(4):395- 397.

[6] 戴传文,严焱,深圳市南山区1995-2004年HIV/AIDS监测情况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5,31(6):20- 22.

[7] 王清.流动人口特征与艾滋病防治对策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进修教师论文专刊),2006:151- 155.

[8] 陈恩富,杨介者,孙颂文,等.淅江省2000-2001年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2(5):287- 289.

[9] 丁贤彬,韩孟杰.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的生存现状及需求[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6):930- 932.

医学教师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实验习惯 实验教学 操作步骤

当前,由于生物只涉及初中会考,不少学生便轻视生物学习。在此情况下,怎样从生物学科的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每一位初中生物教师认真思考和探索。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理论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创设多种情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而又细心地进行实验尝试操作,对于不规范的操作进行耐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初中生的生物实验技能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初中生对实验课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一进实验室就兴奋异常,东摸西看,自觉性和自制力很差。因此,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是上好实验课的保证。如果教师忽略课前实验规范的指导,实验过程中就会出现一片混乱的景象,学生的实验效果明显削弱。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实验顺利进行,必须向学生强调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的重要性。并要向他们讲清道理,反复教育,使学生明白并自觉遵守,保证实验室的安静,以免干扰到其他小组的实验操作。总之,要养成有组织、有纪律的良好实验习惯。

二、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

只要学生明确了实验目的,就会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的效果就会很好。但是由于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中考不考,因此,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的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甚至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而要让学生模仿。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地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让学生从实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但在放手实验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在实验中体会知识,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趣中获得知识,掌握实验技能。

三、规范实验操作步骤,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实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实验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技能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很多教师总舍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做实验,总是教师做、学生看,这样时间倒是省了,而学生又能记住多少呢?相比而言,学生实验协调了“学”与“习”的关系。通过实验,学生体味了生物课的其乐无穷,也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实验教学和一般的授课有不同要求,只有让每个学生弄清每个实验的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目的和每个实验的全过程,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进入实验室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

同时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师要事先进行实验难点和要点的讲解,以使学生掌握要领,使实验达到预期的目的。如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练习使用显微镜实验时,对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显微镜使用不当将直接影响后面的实验。初一学生对第一次接触到的显微镜,有着浓厚的兴趣,总是急切地想了解它,使用它。怎样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尽快地学会熟练使用显微镜呢?要想达到熟练使用显微镜的目的,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操作步骤。教师可利用活动时间提前培养好实验小组长,再由这些骨干学生辅导带动其他同学做好实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运用挂图和实物这两种直观教具,带领学生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逐一对各结构进行辨认和识记,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对实验过程及方法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学生预习得好,做实验时就能减少操作时的困难,大大缩短操作时间。因为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所以教师应及时地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分析总结。这样通过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学生树立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只要每位教师对生物实验教学都予以高度重视,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找到最佳的教育方法,就能帮助学生尽快地掌握基本的生物实验技能,为他们学好生物学,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述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医学教师论文范文第8篇

产学研互动:做到极致便成金

在职业教育领域中,产学研互动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的独特之处,不单单在于它“以研促教,以产带学”的职业教育模式,更在于它把产学研互动做到了极致。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明确界定了“以研促教,以产带学”的科学内涵,即把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和育人功能融为一体,密切学院与产业界的关系,通过科技项目和科技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反过来再利用科技工作和科技服务创造的资源,引进企业的人才参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使教学更加贴近产业需要。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学院形成了完善的产学研机制。

在管理层上,学院成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委员会”,各专业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并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管理人员参加,由校企双方有决策权的领导(学院系主任、医院院长、科主任、企业经理等)在专业指导委员会中发挥管理作用。

遵循“依托行业、产学结合”的理念,学院建立了128家院外实习基地,大部分农学、医学校外实训基地都进行与学院合作的技术应用项目研究。尤其是医学类专业,与国内大医院,如总医院、北京武警总医院、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唐山工人医院、唐山开滦医院等签订了共建实习基地的协议,通过资金支持、教师医生岗位交流、共同育人等途径共建实习基地。

同时,学院立足于地方经济,所设专业与唐山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链对接,形成了13个专业大类。商务英语、审计实务、资产评估与管理等社会需求不旺的专业被淘汰,新增医药营销、物流管理等社会急需专业。研究的成果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同时,反哺了专业,及时更新和优化了教学内容。例如,学院通过省级鉴定的《磷化处理技术研究》项目,在唐山化工机械有限公司、唐山润园煤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推广,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科研立项、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方面,学院积极接受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吸收企业相关人员参加。近年来,学院将过去偏重理论又大量重叠的学科进行了整合,依据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增加了大量实践课程。2007年,学院确立了3项课程改革与建设研究项目,都邀请了企业界人士参与。据统计,企业及行业人员参加的学院研究项目达30%左右。

学院还面向社会、农村、行业与企事业单位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科技成果推广服务工作。先后为河北省农村素质工程培育人才711人,为唐山百货大楼集团公司进行干部管理培训和全员业务技术培训,累计达万余人次;积极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举办农业科技推广培训52期,培训人员5千余名,发送科技宣传资料15万余份,科技光碟3千余张,义务提供果苗2500余株,在省、市电视台搞科技专题讲座28期。

学院在“以研促教,以产带学”的教育模式,校企双向介入、共同育人,产学研一体的办学体制,学院与企业(工商业、农业、医院等)互利双赢的办学机制的基础上、制定了符合国家“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多项保障:产学研互动无后顾之忧

以优势学科为龙头的产学研互动模版医学类和农学类是学校的传统强势学科,学科技术实力雄厚。学校深入了解行业企业需求后,不断调整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如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确定了专业主干课以“口腔修复”课程为主线,以“固定义齿工艺技术”课程为核心,适当削减其它专业课程的改革方案,目前这个专业已建成为省级教学改革示范专业。在专业领域,学院有数十项应用研究项目,为相关单位和地方产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如口腔专业教师与原卫校附属医院专业人员共同研究开发的种植牙项目,获得1999年唐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医院累计带来上千万元的经济效益。农学专业教师与产业界科技人员共同从事的安梨、果树、桃及农业科技推广等项目曾获唐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科技推广三等奖。由于学校对地方和企业的服务卓有成效,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医学类专业曾两次获得香港华夏基金会的资助,并曾获得世界银行的专项贷款。

以双师型为主的师资力量学校的基础师资力量雄厚,目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及双师素质教师292人,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总数的73.2%。教师队伍中,既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又有入选“三三三人才工程”的专家;既有在各级行业学会、企业、医院兼任重要业务领导职务的专家,又有承担部级、省级科研项目的专家。这样一支技术专、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成为学院发展的发动机。这些教师都有较多从事专业研究工作的经历,许多教师还是产业界的技术权威,他们直接在企业任职,参与企业的技术推广、人员培训、业务管理等工作。如学院教师在各级行业协会担任理事长、常务理事等职务,在唐山市协和医院担任临床科和医技科等室科的主任等职,也有的教师担任企业财务顾问、注册会计师、法律顾问,更有许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学院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科研、管理、培训等智力支持,既是校企双向介入的必要途径,又是提升学院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式。

以校企互利为本的政策保障本着校企互利双赢的原则,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对产学研合作项目(包括教学项目和研究项目)开发、方案制定及组织实施等都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例如,对产学研合作项目设专项资金,定期拨给企业教学补贴费,用以购置一般常用教学仪器设备。2006年学院投资30万元建成附属医院手术室远程视频系统,学生在教室就可以实时收看手术实况,学院直接将岗位一线真实工作环境的宝贵教学资源引入教学,医院也可以使用这套系统实施培训和教学。

学院根据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和唐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制定了《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专业建设规划》,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专业调整、改造和优化,专业设置涉及13个专业大类,使专业建设与唐山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链对接,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学院还成立了由校企双方人员组成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委员会”,重视吸引医院、企业参与到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中,形成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专业主动为行业企业服务、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校企合作模式。学院定期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直接参与生产实践、科技开发和管理等工作;医院、企业的知名专家、高级技术人员被学院聘为兼职教师、实践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以及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在学院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改革、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科研工作、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合作。

成就显著

“以研促教,以产带学”的办学方针,使学院在推进科研工作、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服务职能凸显,使学院建立了校企双向介入、合作育人的体制与机制,专业建设得到加强,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乃至学生就业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高水平教研成果学院教师论文和课题整体数量多、质量高,与产业行业联系密切,反映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和方向,其中直接结合专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热点需求开发的科技项目28项,直接结合专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论文377篇。这些成果有的已经成为一项项新农村致富的技术,如唐山市政府2007年面向全市农民提供的100项致富新技术中,有三项是学院的研究成果。有的成为经济建设的参考资料,如学院教师参与研究的《环京津创业带对接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唐山市工业循环经济可再利用资源潜力及利用途径研究》等区域性宏观经济系列项目,对唐山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

高质量毕业生护理专业2006届毕业生闫寒同学,在总医院实习期间表现优秀,被选入“人民的好军医”华益慰同志特护小组。由于工作突出,闫寒同学作为华益慰特护小组的一员,受到总书记亲切接见。华老去世后,闫寒被总医院授予二等功,并被医院正式录用。学校像闫寒这样的同学还有很多,该专业学生每年都在河北省大中专院校护理专业技能抽考中位列三甲,很多学生都进入省内外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实习、就业,还有一些学生被推荐到国外就业。

几年来,先后有10名学生参加“西部计划”,到西部参与志愿服务。环境工程系2006届学生王学斌赴贵州省晴隆县大田乡纳屯村服务,在切身感受到贫困给当地孩子求学带来的困难后,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为当地孩子募集学习及生活用品,又通过媒体向家乡人民发出“献上一份爱心,让纳屯村孩子走出大山”的倡议,得到唐山社会各界捐赠衣服4千多件,文具1万多件,药品价值3万多元,捐赠物达7吨多。在王学斌感召下,唐山一位慈善家投资26万元在当地建立希望小学。2007年6月20日,纳屯村“唐山爱心小学”建成,共青团唐山市委书记付振波前往剪彩。王学斌以一己之力,搭起了黔冀两地的爱心桥,他“牵手家乡,爱心援助”的典型事迹,在贵州省反响很大,也受到家乡父老和省市两级媒体的广泛关注,其业绩被唐山电视台、《燕赵都市报》、《唐山晚报》等多家媒体连续跟踪报道,既为所在地区做出了突出贡献,也显示了学院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学院赢得了社会声誉。

高就业率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广泛欢迎,连续争创或继续保持了学生就业“三高”:即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社会声誉高。2005-2007年,学生就业率三年三个台阶,分别达到90.50%、91.18%、92.01%,历年都超出全省平均就业率的10%以上。学院在2005年全省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评估中被评为优秀,2007年被授予“河北省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同年获河北省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优秀组织奖。2007年,团市委组织的农村“支医项目”,学院毕业生占全市派出总数的50%以上;护理专业境外劳务输出,每年也稳定在20人左右。

医学教师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建高职 教学能力 调查 分析

教学能力的强弱集中反映了教师素质的高低,关注并了解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对于推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现实意义。现有的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中专升格转换而来,这批新建高职院校的教师是否适应学校由中职向高职的转换,教学能力是否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有必要作一次比较全面的深入调查,以便制定教师培养规划。鉴于此,我们成立了省规划课题小组,并对笔者所在学院全体教师进行了随机问卷抽查,以发现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问卷的编制

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课题组把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界定为“高职教师个体所具备的、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他们顺利完成高职教学任务所必备的能力,它包括理论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整合能力和专业价值观”。

本次调查问卷的设计按照教学能力包含的四个方面展开。高职院校教师理论应用能力是高职教师理解、应用所授专业理论、高等教育科学理论及企业、行业发展理论的能力,一般包括高等教育理论应用能力、职业教育理论应用能力、学科专业理论应用能力和企业、行业发展理论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是指高职院校教师履行所授专业要求技巧的能力和教学技巧的能力,包括教师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和教学技术实践能力。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整合能力是指教师在校内校外理论教学、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把教育科学理论、教育教学技巧、学科专业理论、学科专业技能和教学管理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的能力,一般包括教书与育人整合能力、理论应用与实践操作整合能力、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整合能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价值观是指被教师个体或群体所公认的,通过强化教育及观察学习等方式逐步内化而成的行为准则,是教师对学校各项事务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标准,是处理价值问题所处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积极向上的教师专业价值观包括教师的主体责任感、教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认同感和教师的职业奉献精神。

基于上述概念,问卷共设计了46项需要回答的问题。其中了解教师基本情况的6项,教师理论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整合能力和教师的价值观现状各10项。为提高调查结果的真实度,采用匿名作答的方式。

二、对象与方法

采取随机问卷抽查的方式,抽查了菏泽家政职业学院部分在职教师。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5份,回收96份,回收率为83.5%,其中有效问卷96份,有效率为100%。测试数据输入计算机,把选项“A,B,C,D”等分别赋予分值“1,2,3,4”,利用Excel进行统计数据分析,求出每一题目每一选项的选择人数相对于总人数的百分比。

三、结果与分析

1.基本情况

参与调查的教师分布于不同科室,其中医学专业课教师占被试人数总数的69.8%,文化基础课教师占被试人数总数的30.2%;30岁以下的教师占调查总数的43.75%,31岁至50岁的为30.21%,50岁以上的教师为26.04%;教龄5年以下的约占31.25%,中高级职称占59.34%,双师型教师占29.17%;学历为博士的0人,硕士28人,本科68人。从以上数据可看出,被调查学校教师结构稍不均衡,青年教师比例偏高,高学历教师比较缺乏。

2.存在的问题

(1)专业价值观基础良好,但专业课教师和青年教师职业倾向不稳定。从统计结果来看,教师的价值观基础良好,89.6%以上的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责任感,91.67%的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较好,68.75%的教师喜欢自己的工作,82.3%的教师会为了自己的职业成长和发展而努力,92.7%的教师会关注学院的发展。这说明学院的教师能够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意识到自己作为教师应给予学生的带动力量,并愿意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有爱校和为学院成长努力的责任感。但问题也同样存在。一是专业课教师有不稳定的倾向。被调查的专业课教师中,15.6%的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一般,11.46%的教师表示不喜欢教师职业,甚至想调离教学工作岗位。二是青年教师有不稳定的倾向。笔者通过调查后的个别访谈得知,由于学院的人员编制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很多青年教师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并希望自己有更好的专业发展。他们关注学院的发展是为了观察学院能否给予他们更好的发展平台,如果学院不能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的话,他们也许就会选择离校另谋职业。专业课教师和青年教师是新建高职院校办学的主体,是高职院校后继发展的动力和保障,他们对职业的不稳定倾向,必将影响到新建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长远发展。因此,建议学校立足学院发展战略的长远目标,加大对青年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培养,采取稳定、培训、激励的方式,使全体教师树立教师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并尽量改善教师的工资待遇政策,完善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让他们能在学院安心扎根,为学院的发展和培养出更多高职人才做出更多贡献。

(2)具备教学基本素养,但教育理论能力明显不足。调查结果表明,三分之二以上的教师都曾经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或接受过相应的教学培训。但有68%以上的教师表示没有系统学习过“教学设计”或“教育测量与评价”,50%以上的教师对“高等教育理论”和“职业教育理论”不熟悉,甚至有33%以上的教师表示从未学习过“教育研究方法”,这说明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方面存在不足。究其原因,高职院校师资结构中近70%教师是专业课教师,师范类毕业生偏少。而专业课教师师资的培养建立在学科性的专业基础之上,其基准科学是相关专业学科,对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从未形成一个系统。建议高职教师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尽快了解当前适用的教育教学理论;学院则应为教师不定期地举行教育教学理论讲座,或鼓励他们进入师范继续学习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严格把控青年教师资格认证考试。

(3)学科知识相对扎实,但专业理论知识不成系统。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认为自己对任教学科理论知识掌握得较好,但68.75%的教师表示对学科其他相关知识的掌握欠缺,亦有45.83%的教师不了解专业在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向。这说明当前新建高职院校教师虽然具有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但只满足于教学需要,没有主动扩充专业其他相关基础知识,更不能形成专业理论知识系统。而知识储备的不足,势必会让教师难以厚积薄发,教学过程中易捉襟见肘,这必然严重影响传授知识的效率与效果,进而影响到高职教育的成效。因此,建议高职教师选择继续学习深造的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并应利用一切信息资源,尽可能地了解当前本专业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保持与本专业前沿同步,并熟悉本学科相关的其他基础知识,做好专业知识的积累。

(4)教学方法和技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模式的运用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18.75%的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欠缺,20.8%的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上有待提高,超过50%的教师在课堂上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新建高职院校的师资来源问题。高职院校师资多是注重技术和实践操作的专业课教师,而专业课师资来源渠道过窄,多为相关专业学科的应届毕业生,他们不关注教育理论,很少参加教育教学培训,因此并不具备教育教学技巧。而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学量又相对偏多,所以这部分既未学习过教育相关理论,也未经过教学实践训练的教师就有可能承担起教学任务。由于他们不具备师范生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艺,更难适应高职教育强调技能、突出应用的根本需求,因而显得对高职教育教学力不从心,难以保障教学质量。建议学校严控教师准入资格,拓宽职业院校师资来源渠道,扩大兼职教师队伍。加强专业课青年教师的职后培养,组织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多举办教学活动比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或科研,争取多渠道培养教师的教学设计技能和课堂教学技能。

(5)存在着重视实践操作能力但远离实践的矛盾。注重技术和实践操作是高职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但调查数据显示,近60%的教师在实践岗位工作的时间“少于三年”,近30%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一般,在“专业操作与示范能力”和“指导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有待改进。这说明高职教师存在着重视实践却远离实践的矛盾,矛盾的原因笔者分析有两个方面。一是学院教师自身的问题。学院的文化课教师多数只在校任教;专业课教师中教龄较长者由于工作的惰性或身体和年龄原因,平时多只选择在学校教学,自觉到企事业单位或与专业相关生产一线的很少;青年教师应届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社会经验与实践经验缺乏,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二是学院的问题。因学院经济条件的制约,学院在专业硬件的配置上有很大限制,不能保证每个实践专业应有的硬件设施,一些实践操作就无法进行。而近几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是“以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高职院校能否完成这一历史赋予的使命,还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实践及指导能力、研究及开拓创新能力。因此,笔者建议学院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加大学院自身专业硬件设施的投入,一方面分批次安排教师到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学习,或到相关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工作,大力培养教师教学实践和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6)教学研究能力不足,科研项目参与过少。教学研究是高校教师研究教学问题、探索教学规律、指导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理论和实践操作以及教学技巧的整合,对于推动教材改革,使教学内容满足企事业单位发展需要等可能都有帮助。因此,高职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具有相应的科研能力。但调查发现教师多数进行了教学反思,教学研究能力却明显缺乏。近40%的教师论文数量竟低于3篇,近80%的教师认为自己在“专业技术开发”和“课程开发”方面欠缺,近67%的教师表示从未参与过科研课题的研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学院由中职向高职转型时间较短之外,还有教师自身的两个因素:一是新建高职院校教师确实存在着科研能力的严重欠缺,教育研究理论的缺乏使他们不能敏感地发现身边教育存在的研究点,不能较好地运用教育研究方法和理清研究过程,没有清晰的研究思路,很难承担起一项具体的科研任务;另一方面,新建高职院校教师对科研的认识也有一定偏差,只把科研当作晋升职称的砝码,忽视了参与科研的教育意义,不能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使教学和科研失去了交流的契机。因此,建议学院加大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可邀请教育科研的专家进行相应指导,并鼓励教师多参与学术交流或继续深造,使教师在理论上能有教育教学研究的充实,在实践上能把工作的探究和反思通过研究成果的方式进一步完善,成为会反思、能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芬.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5(09).

[2]马维平等.高职高专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调查[J].陕西教育.2008(05).

[3]张志明.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提高策略[J].邢台学院学报.2010(09).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提高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9585)。

医学教师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学士学位授权单位;特殊需要;专业学位;招生;综述

中图分类号 G64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05-0048-05

2011年10月17日,国务院学位办下发《关于下达“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名单的通知》(学位[2011]69号)(下简称“69号文件”),52所普通本科院校正式获准开展培养专业硕士试点。鉴于中国高等学校分类口径尚不明晰,69号文件所用的“学士学位授权单位”称谓,可以认为是从学位视角出发,对承担本科教育任务但没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试点高校性质的最准确描述。事实上,与“学士学位授权单位”的名称相比,对试点高校及其所代表的普通本科院校群体更常见的称呼是“新建本科”、“应用型本科”、“高职本科”或“技术本科”。但无论采用什么名称,69号文件的出台都标志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取得重要进展。下面分别从政策层面、高校层面和考生层面对此次招生实践进行综述。

一、政策层面综述

(一)招生总量不大,但涉及专业学位类型与领域较广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改委2012年4月28日下发的《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教发[2012]5号),52所试点高校的招生计划总量为1188人,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517200人)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187491人)中占比很小。与仅占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0.63%的试点规模相比,教育部对推进试点工作的积极态度,更多地体现在对专业学位类型与领域的选择上。

目前,我国已有39种专业学位。此次招生涉及的专业学位类型共有17种,占专业学位全部类型的43.59%,详见表1。在将近一半的专业学位类别上,学士学位授权单位都获得了试点权。

69号文件在对各个专业学位类型试点高校数量分配上也可谓匠心独具,工程硕士在17种试点专业学位类型中占有绝对优势,共有24所高校开展试点,占试点高校总量的46.15%,而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等专业学位类型仅各选择了1所高校开展试点,详见表2。试点高校的工程领域分布情况详见表3。值得注意的是,试点高校获准开展试点的工程领域已达20个,占全部40个工程领域的50%。而且,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电子工程领域分别有5所和4所高校开展试点。这反映了此次试点服务于国家特殊需求的政策导向。

(二)注重试点高校的综合实力与办学特色

此次参与试点的52所高校中,出现了北京城市学院、河北传媒学院、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和西京学院5所民办院校的身影。选择这几所民办高校开展试点,并非教育部对民办高校的政策照顾,而是严格执行遴选标准,对公办和民办高校一视同仁的结果。以黑龙江东方学院为例,从全国范围来看,黑龙江是此次试点中省内竞争最激烈的省份。黑龙江共有新建本科院校12所[1],但仅有黑龙江东方学院1所高校获得试点授权。让黑龙江东方学院在12∶1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原因,除了黑龙江作为乳业大省对“乳品工程与质量安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迫切需求之外,更在于该校在食品工程领域体现出的较强综合实力和鲜明办学特色。

从地域分布情况来看,试点高校选择上的严格标准和实事求是体现得更为明显。获得授权的52所高校分布在21个省(区、市),具体分布情况见表4。从全国范围来看,获批高校数量较多的省份,并不是新建本科院校数量较多或者增速较快的省份。比如,此次试点获批高校数较多的江苏省有新建本科院校12所,占本科院校总数的26.09%,这一比例在全国排24位。而在比重高达57.89%的河南省,全省22所新建本科院校中只有3所高校获得试点授权。云南的新建本科院校有9所,比重为45%,但没有高校获得试点授权。这说明,此次对试点高校的选择并非考虑省际平衡,更多地是考虑院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特色。

二、高校层面综述

(一)试点高校的本科教育年限有较大差异

除北京电子科技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济宁医学院3所高校的升本时间不详外,笔者根据王玉丰与相关高校校园网上的学校简介资料整理了其余49所高校的升本时间分布[2]。可以看到,在49所试点高校中,最早举办本科教育的是1965年(安徽科技学院),最晚升本的是2007年(河北金融学院等4所高校,其中河北传媒学院2009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时间跨度为42年。总体上看,1999年以后升本的新建本科院校构成了试点高校的主体,为45所,占比高达91.84%。其中,2000年升本的有12所,2002年升本的有8所,2003年升本的有7所,2004年升本的有9所,2005年升本的有1所,2006年升本的有2所,2007年升本的有4所。对于较迟升本的试点高校来说,短短数年时间就实现了从本科教育向研究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成绩卓著,但其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工作须予以特别重视。

(二)试点高校普遍看重初试成绩,复试环节的笔试比重较大

1.初试成绩在考生的总成绩构成中有较高权重

从总体上看,试点高校普遍比较看重初试成绩。初试成绩在总成绩中占的比重普遍较高。表5是43所在网上可以查到录取办法的高校的总成绩构成情况。统计显示,初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在一半或一半以上的学校比例高达95.35%,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超过50%的学校仅占4.65%。其中,初试权重为70%的有8所高校,占43所高校的18.60%;初试权重为65%的高校有2所,占比为4.65%;初试权重为60%的高校有16所,占比为37.21%;初试权重为50%的高校有15所,占比为34.88%。普遍看重初试成绩的原因,可能是首次招生的试点高校试图通过赋予权威性更强的初试成绩以更大的权重,来程序性地规避招考公平质疑。从长远来看,应在保证效度与信度水平的基础上,适当扩大复试在总成绩构成中的权重。

此次试点已经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实践。比如,泉州师范学院通过初试成绩的复试化,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初试成绩的校本改造。该校总成绩的折算公式是:总成绩=(复试成绩÷复试满分)×初试满分+初试成绩①。对考生来说,这个公式意味着:如果初试成绩不理想,那么完全有可能通过在复试中的良好表现得到弥补。假设A考生的初试成绩是330分(满分假定为400分,下同)、复试成绩是70分(满分为100分,下同),B考生的初试成绩是350分、复试成绩是60分。如果根据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简单相加的录取规则,A考生的总成绩是400分,B考生的总成绩是410分,B考生会被录取。而根据该校的折算公式,A考生的总成绩是610分,B考生的总成绩是590分,A考生会被录取。由此可见,在一定意义上,复试成绩对录取结果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当然,泉州师范学院之所以有这样的改革尝试,与其所获授权的专业学位类别是艺术硕士有很大关系。

2.复试环节的笔试比重较大

由于考生的初试报考志愿并非本校,为了提高录取工作的针对性,不少高校在复试环节都安排了相当比例的笔试内容。一般来说,笔试在复试环节中的比重不低于50%。不少高校制定了详细的考试方案,指定了详细的参考书目。很多高校的笔试时间都长达180分钟,长春工程学院建筑学方向的快速设计考试时间甚至长达6小时。

笔试在复试环节所占的比重在高校之间和专业学位类别之间有较大差异。从局部来看,有的高校出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改革举措。比如,合肥学院的复试形式主要是面试。面试内容是专业素质测试、专业能力测试、综合素质测试、人才素质测试和外语能力测试。考生以抽签方式分别从上述5个方面选择3道试题,任意选择1题作答。这种做法既减轻了处于调剂奔波中的考生的复习准备负担,也增强了复试环节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当然,良好的招考绩效是以学校招考工作量的大量增加为代价的。广西财经学院在复试环节注重引入实务界专家的参与。复试小组的5名专家中有2名来自实务界,比例达40%。这种做法有利于选才过程与育人过程高度相关,切实提高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质量。

(三)试点高校的招考优惠政策力度空前

由于是首次招生,再加上第一志愿报考的生源仅具理论可能②,为了完成招考计划,试点高校大多推出了力度空前的招考优惠政策。可概括为五种情况。第一,免除学费、住宿费。这种方式较为常见,包括民办高校在内,几乎所有试点高校都有此优惠。第二,高额奖助学金。参与试点的52所高校中,湖州师范学院的助学力度最大,为每生每月2000元。而且,与其他大部分高校按10个月发放不同,湖州师范学院按每年12个月的标准发放。也就是说,考取湖州师范学院的学生每年至少有2.4万元的固定收入。对考生来说,这种诱惑是巨大的。奖学金额度最大的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录取考生中的1%可以享受特等奖学金为每年2万元。第三,海外访学资助。比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考生提供3个月到半年的海外访学资助。第四,享受准教师待遇的科技奖励政策。比如,重庆科技学院规定考生入学后成功申报省部级及以上课题(列前两位)者,按照课题金额的1%~10%进行奖励;在核心期刊上者,按照学校教师论文奖励政策执行。第五,就业保障。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留校可能,一种是推荐工作。比如,邵阳学院规定,优秀毕业生可留校工作,比例不低于30%。上海电机学院承诺“为每位毕业研究生提供就业岗位,优秀毕业生将被上海电气集团优先聘用”。湖州师范学院承诺“为每位毕业研究生提供湖州市区医院的就业岗位,推荐优秀毕业生到杭州市区省级医院就业”。

从某种意义上说,招生考试是考生与高校的利益博弈,招考优惠政策的力度拿捏需要试点高校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并积累经验,做到既对考生保持足够的吸引力,又不过多地增加办学成本。

(四)试点高校的招考运行体制可分成两种类型

52所试点高校中,除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长春工程学院、黄冈师范学院、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山东政法学院和华北科技学院等6所高校不同程度地有与外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经历外,其余高校都是首次进行研究生教育实践。为了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试点高校对招考运行体制都高度重视。

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运行体制。第一,成立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统筹协调。总体上看,这种运作方式居多。各高校的研究生管理部门,有的称研究生部,有的称研究生处,有的称学位与研究生处,但大都与学校科研处或科技处合署办公,由分管校领导统筹安排全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资源,制定相关政策,承担管理职能。第二,依托教学单位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心,承担教学任务与管理职能。比如,广西财经学院2012年4月1日成立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中心,挂靠在该校会计与审计学院。MPAcc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既是教学单位又是管理部门,招生信息、培养过程管理以及相关考生咨询工作均由其完成。

三、考生层面综述

(一)生源质量明显好于预期

据2012年6月29日召开的“上海市‘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招生工作总结会”的消息,上海“三所试点院校生源质量明显高于预期”[3]。事实上,上海高校的情况并非个案,全国其他试点高校的生源质量也都普遍好于预期。一是考生的调剂申录比(申请量与录取量之比)相当高。比如,南京工程学院的录取规模为33人,但先后收到2000多位考生的调剂申请。作为民办院校的西京学院,复试和录取的比例也超过2∶1。二是参加复试的考生分数都普遍较高,试点高校有很大的选择余地。比如,上海电机学院的初试成绩最高分超出国家分数线110分,平均分超出国家分数线43.2分。浙江万里学院录取的30名考生,73.33%的初试学校为厦门大学等“985”或“211”高校,初试成绩最高分达371分,高出全国一区复试合格线81分。由于生源质量较好,大部分高校都是超额完成招生计划。比如,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招生计划为15人,但最终录取了48人,超额率高达220%。三是少数试点高校的生源号召力优于同地区、同专业学位类别的重点大学。据《武汉晚报》2012年4月28日报道,湖北经济学院会计专业硕士的复试分数线高达205分,比同处武汉的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分别高出20分和15分[4]。

(二)学习证明、招考流程和适度扩容是考生的主要诉求

根据笔者对考研论坛()考生发帖的梳理,学习证明、招考流程和适度扩容是考生群体的主要诉求点。学习证明,主要指考生对“双证”还是“单证”的特别关注。抱有单证担心的,多见于2013届考生的咨询类帖子。另外,在试点高校研究生处网站上的“答考生问”或“常见问题”栏目中,“颁发学历证书和授予学位证书”的双证政策通常被放在显要位置。说明考生群体对专业硕士的学习证明体系更为关心。

招考流程也是考生关注的重点之一。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公平问题。考生普遍希望招考过程能更加透明。二是本位问题。从论坛发帖内容看,某试点高校可能出于招考秩序考虑,向前来复试的50多位考生每生收取了5000元的保证金。尽管该校向最终未被录取的考生做了退款处理,但这种以牺牲考生利益为代价(不少考生因为交了保证金而放弃了其他高校的调剂机会)保证自身招考秩序的做法,还是引发了考生群体的抨击。事实上,这是一个牵扯到考生利益与学校利益排序的招考本位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招考实践中予以高度关注,尽快完成兼顾考生与学校双方利益以及招考公平的流程设计。

考生群体的另一个诉求是招考规模适度扩容。较高的申录比,对高校来说意味着生源质量得到有效保证,选到优秀生源的可能性增加。而对考生来说,则意味着大批考生的落榜。尽管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社会美誉度不同,但专业硕士毕竟也是硕士层次的研究生。现阶段,研究生教育依然是稀缺资源。从总体上看,尽管存在招考优惠政策的可持续性不足、复试环节的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但此次试点还是得到了高校和考生的一致欢迎,呈现供需两旺的良好态势。鉴于此,可以考虑在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充分保证的情况下,适当扩大招生规模。

参考文献:

[1]顾永安,陆正林.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设置情况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2):68-73.

[2]王玉丰.常规突破与转型跃迁――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自组织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19-20.

[3]上海电机学院研究生处.我校超额完成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EB/OL].(2012-04-23)[2012-07-18]http:///default.php?mod=article&do=detail&tid=138.

上一篇:中外教师论文范文 下一篇:外语教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