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翻译范文

时间:2023-02-25 20:30:08

英文翻译

英文翻译范文第1篇

关键词:招商引资 英文翻译 研究

一、我国招商引资英文翻译的背景

招商引资来源于中国成立开发区,主要是为了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早出现在沿海开发区一代。招商引资的出现不仅使得这些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就业增加,基础设施也都被改善了很多。所以,随后的中国各级政府成立大量的开发区来进行招商引资工作。由于各地政府为了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将地方经济对外开放的窗口,大多吸引的都是外国企业较多,所以对于英文的需求和英文翻译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二、招商引资英文翻译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语用现代的语言学进行翻译

经过近几年对于翻译语的研究表明,国外学者逐渐发现语用学对翻译问题有很强的解释力,并从语用学的角度来分析翻译。翻译时跨语言,文化,社会的交际行为,语言的各个层面也应该要进行分析。经过多方面的总结而翻译出来的招商引资文是十分专业和耐看的。

(二)运用更加专业商务英语进行翻译

商务英语是以专业英文主,对于英语的水平要求较高,英语翻译的较为专业,出现的错误较少,对于工作的是十分有利的,准确率十分高。商务英语运用到英语翻译中,不仅仅是只限于翻译,也跟合作者如何沟通,他们的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等,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包含在文化概念里的。所以,采用专业的英语应用到工作不仅是对于工作负责的表现,也是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

(三)将科学化和网络化运用到英文翻译中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出现,其巨大的资源和影响力已经改变了我们的众多的生活和领域。在各地政府都建立了英文版服务网站,有的政府还有着自己招商引资专用的英文模板和方式。这都体现了我们发展经济的快速。由于英文版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外籍人士,而英文又是国际交流间的重要渠道。所以,我们可以在招商引资的谈判中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将自己本地区具有特色方面,用中国是特色来表现出来,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平台,无论是网上视频对话,还是网络会议都是可以采用的。熟练的运用现代科技不仅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际接轨的必然渠道。

三、招商引资英文翻译的主要特点

在招商引资项目中以客观的态度提供与招商项目相关的各种信息。以准确的英语翻译来进行工作,在招商项目书采用实用文本,这才是最符合招商引资需求的。从文本的角度来看,招商引资英文翻译时主要有几个特点。

(一)信息准确性

在招商引资时,英文翻译是将文本中重要的信息传递出来,将准确的翻译以真实的客观信息反应在纸上。它重视的是翻译时的准确,甚至有时为了更好的记录信息而改变原文形式。例如,在招商项目书中通常是以客观的态度提供与招商项目相关的各种信息,它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将所有的优点展示给读者。

(二)诱导性

诱导性是将英文翻译文本中带有公共宣传品的性质,功能上突出译文效果和读者反应, 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理解性。在招商引资主要是用于服务企业,发展经济,提升企业形象等。

(三)文化性

文化性是指文本的读者是外籍人士,它将两国的文化用语言的形式,进行跨国交流。这通常在招商引资中表现在对于招商资料信息文化的传递,例如,中国的历史,人文古迹等。

翻译者所要达到的是使得这些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在译文的形式和文字表达上,招商引资中的对象是外国投资商,他们在文化习惯和意识上都与中国人不同。所以,在这里所体现的认知和思维方式都要能够获得对方的接受。在文在形式和文字表达上都符合英文行文习惯。

四、招商引资中英文翻译的原则

在招商引资引文翻中性最为重要的原则的就表达准确、信息突出、自然易懂、以人为本,信息能够针对读者,具有实际性,便于理解。

(一)简洁性原则

招商引资英文翻译要在尽可能的时间内,将全面的信息展示给读者,并且能够吸引读者。例如,在招商项目书中英译必须遵循语言经济的原则,应采用简练语言,以传递源语文本核心信息为第一要务。无论是招商项目名称中各种专业的术语,还是项目简介中要用到的词句都要能够尽可能的简洁化,易懂化。我们所要表达的就是以传递信息为目的,语言精确、精准,可以熟练的运用名各种名词解释来到目的,使得整个译文更加简洁和客观。

(二)规范性原则

在招商引资中翻译时英译应该要的规范一些。在译文中我们对用词、语法、格式等方面的都是有相关规定和参照标准的。译文中不能出现语法和拼写错误,对于翻译不了的词语生搬硬套,错误出现较多,莫名的让投资者反感和看不懂。

(三)修改准确原则

在英文翻译中,事后检查和再次修改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将咬不定的内容通过询问或者查阅资料,来进行最后的制定。在检查翻译文中,如果有不对的地方可以及时修改,这样就能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使得我们的工作更加规范。

五、结论

有越来越多的招商引资项目中需要英译,在这些翻译时,不仅要保证翻译的质量,也需要编译者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为此,这就需要企业和政府的重视和帮忙,培养优质翻译人才,聘请优质翻译团队保证翻译质量,将专业的工作交给专业的认识来做。建立英文翻专门的管理结构,对英文翻译严格把关,将翻译内容合理化、科学化,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以此来不断发展我国的翻译工作。

参考文献:

[1]白淑霞;从顺应性理论看商标的翻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英文翻译范文第2篇

一、原则基础

首先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特点,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比如英译汉,它是运用汉语把英语所表达的思想准确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原文,在于译文中如何摆脱原文的拘束,避免洋腔洋调。翻译过程中除了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之外,还应该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风俗习惯、信仰等。其次,对原文进行全面理解。在翻译之前要正确理解原文的词汇含义、句法关系和文体及修辞手法。原文是客观事实的反映,不仅要从语言现象、逻辑关系上弄懂原文,而且要理解原作所叙述的背景知识,特别是一些特有的事物、典故和专业术语的概念。此外,遵循“信、达、雅”原则。具体地说,“信”指忠实于原作内容,没有改变或弯曲,并无增添或删节原文的现象;“达”是指通顺、流畅、易懂、表达清楚,用符合规范的译文语言来表达原文的内容。[1]译文应是明白晓畅的现代语言,不逐词死译,不生搬硬套,也无文理不通的现象;“雅”是指语言优美、典雅、富有品味,得体,但值得注意的是要保持原作的风格,译者不应破坏和改变。

二、实践分析

(一)汉译英

汉英翻译时应注意句子中的代词、冠词、单复数和时态;段落的层次关系、因果关系、时间关系、主次关系等。对于个别英语语言呈跳跃性的长句、组合性的长句,译者需要进行“综合治理”,重新组合,找准主次关系。其次是句型结构的选择、搭配,要体会两种语言的差别。另外,在选词用字上也要特别注意,放在上下文理解透,以免造成歧义。尤其是翻译古文的时候,应该理解古汉语的意思,然后用现代汉语对应。例如,“刘赤水,平乐人,少颖秀。十五入郡痒。”在这里,“少颖秀”和“十五入郡痒”就是因果关系,因为聪明所以十五岁便入郡痒。

例1:“在我16岁还是一名下乡插队知识青年时,根本想不到还有今天。”

译文:At 16 I was sent to live and work in the countryside as most urban school graduates were at the time.

在这里,我们要先知道“下乡插队知识青年”当时的文化背景是什么样的。在汉译英时,要怎么表达才能既能忠实于原文,又能让外国读者所能接受。

例2:“再说别的,咱们就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

译文:Don’t say anything, or I’ll kill you!

在这句话中,译者就不能直接按照字面来翻译,切忌word to word,要深入了解这句话内涵和说话人口气,再用英语习惯表达方法表述出来。

(二)英译汉

从英译汉的角度来说,主要把握两点:1、忠实于原文 2、通顺表达。要做到忠实于原文,就应该掌握好适度原则,即要把原文的内容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既不能改变和歪曲,也不能增加或删减。“忠实”还指保持原作的风格--即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的语言风格等,译者对原作的风格不能任意破坏和改变,不能以译者的风格代替原作的风格。其次,要做到通顺,就必须把英语原文翻译成合乎汉语规范的汉语,译文必须是明白通畅的现代汉语,没有语言晦涩难懂的现象,没有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不能逐字逐词的死译,也不能生吞活剥,不能让人感觉到有英语原文的痕迹,就好像它原来就是一篇中文作品一样。

例1:He is seriously ill.

这本来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句子,可翻译为“他病得历害”或“他病得很重”,但有人为了追求译文所谓的“漂亮”,把它译成“他苟延残喘”,这就给译文增加了一定的感彩,违背了忠实的原则,反而得不偿失。

三、结语

英文翻译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因素 翻译 影响

近些年来,翻译中的文化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重视翻译中的文化问题,源于对背景知识的作用的正确认识。在翻译实践中,由于文化不解与误解导致误译和错译的例子屡见不鲜。于是文化因素对英文翻译的影响,便成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正如美国着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所说:“就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译者的双文化(bicultural)功底甚至比双语(bilingualism)功底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起作用的文化语境中才有意义。”翻译并不像许多人想象得那么容易,深层次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文化鸿沟”时常难以逾越。由此可见,文化因素在翻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 翻译与文化释义

1 翻译与文化的内涵

翻译的诞生给说不同语言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它是人们彼此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桥梁。所谓翻译,就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进步。

何谓文化?英国学者泰勒(E.B Tylor,1871)给“文化”下的定义是:“所谓文化或文明,即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够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性整体。”文化并不是抽象的,它是我们所感知的一切。人类以自己的情感、技能和智慧创造了自己的文化,更新了自己的文化。不同民族语言不同、文化各异,但人类的能力本质是相同的。因为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在深层意义上反映了人类的共同能力。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同一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活动的多样性和观念的多元化使其文化内容和形式出现多样性,这就是文化差异的渊源。翻译则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

2 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许多有经验的译者或翻译研究者都比较注意文化与翻译的关系。谭载喜说:“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某段文字理解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有关文化的了解。对于译者来说,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表面上存在着中外文字表达上的差异,仅仅从文字技巧上来着手是难以解决含义差异的,必须要从文化背景上来处理中外文字在表达内涵上的差异,因为这些差异源自生活上的不同而形成。文化背景对翻译是极其重要的,缺乏文化元素的译文等于缺乏了灵性的翻译。所谓“文化元素”其实也包括了译者对原文化背景、译文、译文文化背景、原文作者的气质和风格的了解、译者的气质和风格的混合体。

3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瑞士语言学家Saussure把语言看成是社会现象。他认为,语言史和文化史总是交织在一起,彼此之间相互联系;民族的风俗习惯常反映在语言之中,阐明了不同民族间不同的语言与文化差异。美国语言学家Sapir认为,“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应该指出,语言和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语言。”可见,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便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该目的语,更无法进行沟通。当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日益增多,密切的跨文化交流成了当今世界的主流,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相关国家的语言的同时,还必须要了解他们的文化知识,做到二者同步发展。

二 文化因素对英文翻译的影响

1 思维方式方面

翻译是语言的翻译,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迥然不同的自然、社会条件使人们在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上自然不同。西方民族惯用抽象性、由一到多的分析型思维方式,句子常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统摄多个短语和从句,由主到次,但形散而意合。而东方民族的综合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注重整体和谐,强调“从多到一”的思维方式;句子结构上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顺序为逻辑顺序,横向铺叙,层层推进,归纳总结,形成“流水型”的句式结构。英汉民族熟悉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其在翻译过程中句式选择、遣词造句、词句省略等的不同。例如:

“It had been a fine,golden autumn,a lovely 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r youth,and some of them thEIr lives,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time fall.”

如直接译成:

“那是一个夸姣的金秋,在离别了那些可能丢失他们的青春甚至生命的人之后,树叶才慢慢地落下。”

这种翻译显然受到了语言形式的拘束,译句结构混乱、呆板、没有条理性,且语言支离破碎。如将译文译成:

“那是个天色晴朗、金黄可爱的秋天,夸姣的秋色为那些青年们送别。待到战后和平时期,黄叶纷飞的秋天再度来临时,当日的青年们已经失去了青春,有的甚至丧失了生命。”

就比较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失为一段出色的翻译。再如奥运口号“北京欢迎您!”表达了中国人民欢迎世界各国人民到北京的心情,我们常见的译文为“welcome to Beijing!”翻译中句式的改变,使用英语祈使句,恰当地表达出中国人期盼奥运的热情。如译为 “Beijing is welcome you”,则语气过于清淡,效果大打折扣。

2 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方面

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差异对翻译实践产生很大的影响,并对翻译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文化背景对语言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每个民族的语言都会带有各自历史文化的痕迹。英汉民族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语言中沉积的文化内涵也不相同。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和习语;要译好不同语言中的习语和历史典故,就必须对该语言所反映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Cowboy在汉语中常译为“牛仔”,所以很多人把“He runs a business as a cowboy”译为“他像牛仔一样管理企业。”其实“cowboy”在美国人心目中的真正形象是“独来独往、无拘无束、我行我素”。因此这句话应译为,“他办企业态度不诚实,缺乏经验技术,工作也大大咧咧。”汉语中常说:“说曹操,曹操到”,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着名人物,但许多英语读者就不知他为何人。不过英语中有类似的说法:“Talk of the devil,and he’s sure to appear.”

社会习俗更是如此,它影响和制约着翻译的精确性。在英语国家对一个经过长途旅行后的人可以说“You must be tired from such a long trip.”、“Did you have a good trip?”,表示“路上辛苦了”、“一路好吗?”之类的问候。对正在进行或刚完成一项艰难任务的人,可以说“Well done,That was a hard job”。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时,一定要考虑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决不能望文生义,更不能机械地直译。又如,bread and butter这两样东西在英语国家历史悠久,面包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日常的主要食品,所以在语言中的转义也较多。如“bread and butter”还有“生计,谋生之道,靠山”等含义,美国《新闻周刊》评论家大卫·安森说过:“As ever,politics,vulgarity and senti mentality were the bread and butterof the Academy Awards.”(政治、粗鄙和感伤一度成为奥斯卡奖的支柱。)

3 、宗教意识方面

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一个民族的、宗教意识所形成的。不同的宗教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传统。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人,人来自尘土,又回归尘土。如: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ningto breathe.”

有些人译为,“教师一直在创造中,当土地开始呼吸。”这是由于他们不了解西方人的所致。因为,英语中的“creation”常指“上帝创造”,而“clay”常指“上帝创造的人”。这句话的译文应该是:

“教师是创造的见证人,目睹生命呼吸成长。”

又如,“红色”在汉文化中象征着“喜庆、吉祥、胜利、好运、受欢迎的东西”。而西方则因为耶稣甘愿被钉在十字架上流血牺牲,用生命来拯救世人以及中世纪教派之间的相互残杀,使英民族文化中的“red”总是同流血、牺牲、殉难等不好的事情联系起来,因此“red hands”译为“沾满鲜血的手”,“a red battle”译为“血战”。

4 生存环境方面

因为各民族所处地理位置、天然前提和生态环境等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这不仅影响着各民族语言的表达方式,也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同一事物不同的理解、语义联想和情感,这就对翻译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李白《江上咏》中有“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此处翻译的枢纽就在于如何理解“西北流”。我国地形特征是西高东低,李白用“西北流”喻指功名富贵如过眼烟云,不可能与江河永流。这一比喻是基于我国的地理特征,但因为英美国家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相异,如采用直译法,很多英国人可能并不解其真正含义,这就要求翻译“西北流”时应做适当的变通,于是译成:

“But sooner could flow backward to is fountains;This stream,than wealth and honor can remain.”

这样译文顶用flow backward(倒流)的方式表达了原文中“西北流”所蕴含的“不可能”之意,但却不能体现原文的工整对仗及中国的地域特征。

5 习语方面

习语的翻译可算得上是难中之难了,因为习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产物。如“黔驴技穷”可译为英语中的习惯说法“at one’s wits end”,也可翻译为“The proverbial donkeyin ancient Guizhou has exhausted its tricks,and it can do nothing more.”这种翻译,既传播了汉文化、保存了原汁原味,也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达到使文化交流贯穿于语言交流的目的。如:“Love me,love my dog”,译为“爱屋及乌”;“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可译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同样英汉习语中有大量是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汉语中的“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英语中的“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三 结语

总之,文化与翻译关系密切,不可分割。翻译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影响,翻译不仅是语言表面上的题目,更是文化层面上的题目。因为“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翻译”,终极目的除了传递原信息外,更要传递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让目标文成功地表达源文的内涵,不但要求译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而且还要熟悉和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因此归根到底,语言的翻译就是文化的翻译,其根本任务不仅是翻译文化,而且是翻译容载或蕴含着文化信息的意义,达到中西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Eugene A.Nid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1993.

[2] 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版。

英文翻译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文翻译 质量 影响

从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来看,英语在中国教育中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国人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不减。身为高校英文教师,笔者发现高校大学生对英文的学习通常抱有积极的状态。但无论哪种学习方法,都是在将汉语转换成英语,或将英文转换成汉语的过程中寻找突破口,因此,这种情况下,翻译就显得格外重要。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翻译是英文初学者的基础和根基。

一、译文质量的评判标准

怎样评价译文的质量呢?现代人将翻译的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忠实”是指忠实于原文,译者必须准确而又完整地把原文的思想及内容表达出来,不可擅自增减或改变原意,要绝对尊重作者的思想观点;“通顺”是指译文的语言必须合乎规范、通俗易懂。“忠实”和“通顺”是检验翻译质量的两个重要标准。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强调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均衡发展,尤其要注重说、写、译表达能力的培养。此处,“译”就是指的翻译。可见,翻译能力在高校英语人才的培养中受到了重视。

二、英文翻译质量对英文学习者的影响

本文以四川省某高校的外语社团为例,探讨一下英文翻译质量对英文学习者的影响。外语协会是外语爱好者的聚集地,英好者在选择社团时一般都会选择外语协会,因为在那里不但可以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还可以参与编订协会的英文报纸,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锻炼的机会,更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外语协会的成员会将自己编订的报纸下发到每个宿舍,作为英语老师,笔者也通常会收到一份。他们办的报纸以英文板块为主,对于缺少英文读物或爱好英文的同学来说,这种不权威的报纸也是很好的英文学习资源。报纸有一个板块叫做生活小常识,还有一些公共场合的标语,但他们的翻译质量着实让人捏一把汗,比如“小心地滑”他们居然翻译成“Be careful of land slide(小心山体滑坡),将“不要将烟灰弹入”此处翻译成“please don't bomb into the ash here(不要将这里炸成灰烬)”。在后来的英文考试中,笔者甚至看到个别学生将上例中其中的一句写在了考卷上。

有时,外语社团为丰富社员的生活,每周日会为社员放一些经典的外语电影,全是中英文字幕的电影,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同学,不看英文字幕全靠听是可以将整部电影的所表达的东西消化掉,但对于英文水平不高的同学,不看字幕是不可行的。据我所知,很多学生都喜欢边看英文视频,边学英语。但很多电影的中英文字幕都是有问题的。比如说电影“The First Blood”被译成“第一滴血”,其实这是具有文化背景的习语,表示the first success in the contest,因此确切的翻译应为“初战告捷”。还有,“End of the World”被译为“世界末日”其实这样翻译也是没有错的,但很多学生由于不了解很容易学生理解为大难临头、人类即将灭亡的恐怖时光,而对西方人来说,它只表示伸张正义的时刻。“世界末日”之说来源于基督教,是其基本教义之一。它表示有朝一日现世将终结,所有的人都将接受上帝最后的审判:好人升天堂,坏人下地狱,魔鬼入火湖。因此西方人的“End of the World”指的是如中国人所指的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意思。

在教学过程中了作为老师常常强调学生翻译必须文理优美,忠实于原文并不等于死扣语法、逐词死译。而且,还要使译文符合本民族语言习惯,不必迁就原文语言形式,这才能达到“信、顺”统一。但由于自身水平和受英文翻译文本的不良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是既迷茫又彷徨,于是在迷茫中翻阅更多的英文读物,又不慎重选择,随处看随处学,结果越学脑子越乱。

在互联网上查找英文学习资料,对英文学习者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百度上随便输入一大段话,分分钟就能得到好多版本的翻译。而很多学生在生活中遇到自己不会翻译的句子,和不知道怎样用英文表达的话,就直接找一个翻译软件,整段输入,整段翻译。而不同的翻译软件给出的翻译结果却不尽相同,翻译质量也参差不齐。比如这句话“各位领导对2015年的工作提出了问题,强调了要求,制定了规划,部署了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有道这样翻译:“The leaders raised questions about 2015 work,emphasize the requirements,set the planning,deployment of focus and specific measures”而百度翻译给出的翻译是“Questions leaders to work in 2015,emphasized the requirements,formulate a plan,the deployment of work focus and specific measures”学生在工作学习中往往会按着软件给出的翻译进行学习,也不去关注互联网给出的翻译质量是好还是坏。

所以,英文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英文学习者的英文水平。英文翻译质量不一的状况和翻译者的英文水平有关也和市场英文读物出版缺少监管有关。英文学习者要试着提高自己的辨别意识,选择英文翻译质量较好的读物,这样至少不会在英文学习中走太多的弯路。

参考文献:

[1]于亚丽.浅析网络对英文翻译的影响[D].北京师范大学. 2013.4.

[2]陶友兰.论中国翻译教材建设之理论重构[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2.

英文翻译范文第5篇

关键词:翻译;文化对等;文化传播

引言

人类学家Tylor说过,“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包括了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能习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的整体”(E.B. Tylor, 1871)。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不同民族间独特的文化或者文明,而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文化也是语言的反映,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当意识到不同的文化对语言习惯,修辞方法的影响,努力达到翻译上的文化对等。

一、思维模式中的文化对等

英语是世界上运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也是国际间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英语翻译过程中,文化的不同经常会给译员带来一些难题。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名誉教授萨莫瓦尔(Larry A. Samovar)曾引用过一个很有趣的例子:由于积雪,一根树枝被压断了。看到这种情况,美国人会认为是由于“树枝太软”而折断;而亚洲人也许会认为是因为“树枝太硬”而折断。西方人认为树枝之所以被积雪压断是因为缺乏刚性,东方人则认为树枝被积雪压断是因为缺乏韧性。这个例子很生动的阐述了文化、思维的不同会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产生巨大的影响。另外一个例子:“His little note to me was full of uplifting phrases, and it sent me to my typewriter to compose a few overdue letters of my own.”我们可以翻译为“这张小小的便条上满是鼓舞人心的话语,使我情不自禁地坐到打字机前来完成几封我早就该写的信。” 句子中“it sent me to my typewriter……”是典型的英文思维表达方式,侧重点在于外在,在于具体事物上。而汉语言文化则较注重内在,为获取文化上的对等和言语上的习惯,在英译汉过程中用上“情不自禁地”一词,恰如其分。

二、语言结构中的文化对等

有人说汉语的句子结构就像一根竹子,竹节便是句中的时间及逻辑关系;而英语的句子结构就想一串葡萄,句子中的介词,状语便是枝蔓。先看一个简单的例子:“She would made great progress if she had studied harder.”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英文原句中的逻辑关系,”if…”句的位置放在主句前或者后都不会对理解造成很大影响,而且都符合英文的语言习惯;如果按照英文原句的结构和顺序来把它翻译作中文,是完全不符合中文的语言习惯和逻辑思维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翻译:“如果她更加努力点,就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再来看一个例子:“I wondered how she would feel if she learned that the Negro before whom she had behaved in such an unladylike manner was in fact a white man.”可以翻译作“我在想,在一个黑人面前表现的如此有失女士风度,如若知道这个黑人其实是白人时,不知道她会作何感想。”先来理顺英文原句的内部关系: “I wondered (1) how she would feel (2) if she learned that the Negro (3) before whom she had behaved in such an unladylike manner (4) was in fact a white man.(3)”我在想 (1)不知她会作何感想(2)如若知道这个黑人其实是白人时(3)在一个黑人面前表现的如此有失女士风度(4)然后我们再来对比译文中的逻辑关系:“我在想 (1),在一个黑人面前表现的如此有失女士风度(4),如若知道这个黑人其实是白人时(3),不知道她会作何感想 (2)。”这就不难看出,英文是靠本身的连接词,如“how”、“that”、“if”、“whom”,以及一些介词,如“before”、“in”等,把整个句子展开,句子结构确如一棵大树,枝干茂密;而译文中,句子结构的展开,就是靠逻辑的手段完成的,形如竹竿,节点清晰。

三、习语中的文化对等

由于习语是最重要的修辞手法,同时也是各种修辞手法的集中体现,在习语的实际翻译过程中,想做到完全的对等是困难的,如果一味的追求对等,那么就会失去文化的传播的作用。因此,在翻译时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

1.意译优先

对于一些没有特定文化意义的习语,翻译时可以侧重文化对等,也就是意义优先,这样不仅可以让读者在文化层面上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会使译文更加自然。因此,在翻译此类习语过程中不能受限于原文的语言结构,把它翻译成与之对应的另外一种语言的习语即可。例如:“to 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可以翻译成“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虽然文化意象换了,但是所传递的信息是没有变化的,如果硬要追求对等,译为“像蘑菇一样冒出来”,显然“雨后春笋”比起“蘑菇”来更为形象,更能让读者了解原文所想表达的意思。又如:把“have an old head on young shoulders”翻译成“少年老成”,就显得非常的形象,而且意思的把握的很准确,并能达到美学上的要求,如果直译为“年轻却有头脑”,意思正确,但会让读者感觉很生硬,很不自然。再如:“a flash in a pan”译成“昙花一现”,感觉就非常生动,确切。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Have too much on one’s plate. 贪多嚼不烂

To go with the stream. 随波逐流

Like a rat in a hold. 瓮中之鳖

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

You can’t make a crib walk straight. 狗改不了吃屎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肉中刺,眼中 A thorn in the flesh.

浑水摸鱼 Fish in troubled water.

爱屋及乌 Love me, love my dog.

2.字面直译

还有一类习语,我们在翻译时,只需将源语言的字面意思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而不需做过多解释,这样的翻译从某种意义上保存了源语言的修辞与结构,例如:

Golden Age. 黄金时代

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 谁笑到最后,谁笑的最好。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失败是成功之母。

Sing different songs on different mountains.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Add fuel to flame. 火上浇油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

结束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文化交往也在不断加深。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模式等一定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个时候跨文化翻译就更加突然出它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语言、文化、知识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往往在看待同一事物上却有着极大的不同。因此,在翻译实践过程中,为了达到艺术上的对等,译者应该去研究源语和目的语的深层含义,保持作者原有思想感情和意境等风格,不必拘泥于原文的表层结构,最终达到一种译文与原文艺术效果几乎对等的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 陈安定. 英汉比较与翻译(增订版)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 理查德. 美国英语习语与动词短语大辞典[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英文翻译范文第6篇

【关键词】英文 翻译 定义 性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115

一、翻译的定义

许多人曾为翻译下过定义。卡特福德给翻译下的定义是: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Catford,1965)即“一种语言(译出语)的话语材料被另一种语言(译入语)中的对等的话语材料替代”。在这里,翻译似乎主要是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源语,一种是译语,既不讲翻译主体,也没有提到翻译过程,很难说它说中了翻译活动的实质。费道罗夫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手段忠实、全面地表达另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可以看出上面定义中的等值论观点来自费道罗夫的“忠实”、“全面”。在揭示翻译活动的本质方面,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没能明示翻译与其实活动的根本区别。其实,摘译、编译等活动都是翻译,因为上述活动都主要表现为语言间的意义转换。

在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上,威尔斯比以上二位又进了一步:“翻译是将源语话语变为尽可能等值的译语话语的过程”。(蔡毅,1995)这里没有硬性规定,只是说“尽可能等值”。过程与结果完全不同,它们的区分很重要。Widdowson曾说过:“结果”与“过程”之分非常重要。(吴义诚,1997)R. T. Bell 在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一书中,详细论述了translation的三个含义:translating,指翻译的过程;a translation,指翻译过程的产物;translation,是一抽象概念,既包括过程也包括产物。(王克非,1997a)在汉语中,翻译一词的含义除了以上三个外,还增加了“译员”一项,如:他是一个翻译。既然翻译一词有多种含义,我们在讨论翻译的本质时应该首先限定其所指为何。只有经过这样限定之后,我们对翻译本质的争论才有意义。

在国内,许多学者也对翻译下了定义。张培基等编写的《英汉翻译教程》给翻译下的定义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备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等,1997)可以看出,这一定义是把翻译看作行为的。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活动,它与其他语言活动的行为如文学创作等有所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该事物的本质。这一定义的缺点在于它同外国一些定义一样,加了一些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翻译活动的限定词,如“准确”、“完整”,从而缺乏概括性。Gideon Toury曾说过:“The basic thing one must be ready to accept is that bad translations are first and foremost translations, not something completely different.”(杨大亮,张志强,2001)不准确、不完整的翻译始终还是翻译,不是其他不同的活动。正如王克非等指出的那样,应当把翻译的定义与翻译的标准区别开来。很多人因此给翻译重新下了定义。蔡毅(1995):“将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外一种语言传达出来”。 王克非(1997a):“翻译是将一种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王克非(1997b):“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与第一个定义相比,第二个定义多了“译者”二字,这可谓一很大进步。第二条定义突出了“译者”和“文化”。我们过去翻译,往往更多地注意译出语、译入语,对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特殊意义注意不够。在从译出语(及其文化)到译入语(及其文化)的翻译活动中,译者处于居中的位置,他的素质、动机、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翻译观、文化观、甚至年龄、性格等,都可能影响到他的翻译。

二、翻译的性质

说翻译是艺术,不如说翻译是一种艺术性活动。(王克非,1997b)这里的“艺术”不同于文学、音乐、戏剧、绘画等艺术,它是操作性的,是一种高超的技能,是一种能运用自如的技术。因此翻译艺术是译者综合运用评议等各方面知识和技巧进行又语转换的艺术。翻译的原理并不复杂,就是理解原文,并用译文表达出来,但实际操作却是困难重重。因为各种语言、文化都是长期的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们在形式、结构、意义上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异,企图将原作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甚至形式特点、联想意义都忠实或等值地在译作中体现出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不可能找出几条规律,应用几个模式就达到满意的翻译。翻译首先是一个需要艺术的天地,需要艰苦学习,获得对相关语言及文化知识的充分掌握,需要长期实践,修炼出灵活的富有创造性的双语转换技巧、艺术。

杨武能曾说:“文学翻译已公认为一门艺术,一种必须通过人的心智活动才能完成的艺术再创造。”(王克非,1997b)这突出了翻译艺术的创造性,因为在翻译中要想兼顾原作的形式和内容,需要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艺术性地组合成新的形式内容统一体,尽管这种艺术创造性是在两种语言间的有限空间里的“戴着镣铐的舞蹈”。方平(1992)说:“(翻译家)在文学翻译的忠实性和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中间不断地作出自己的选择。”这表明翻译艺术中的灵活、选择性,不仅是在众多选择中取最适合者,而且是在不同上下文里对同样的词、句做不同的灵活处理。

认为翻译是一种科学的观点,是受到现代语言学发展的影响而提出的。语言学的进步,使人们对语言的结构、功能、性质以及与思维关系了解得更为精细,而翻译主要是语际之间的语言转换活动,所以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对语言的深入分析,对语言活动规律的进一步认识,翻译的秘密、规律也将被揭示出来。许多学者,如费道罗夫、奈达、纽马克、威尔斯等,他们或是认为翻译是一种科学,或是持翻译既是艺术又是科学的调和的观点。

在中国,早在五十年代初期,董秋斯在《论翻译理论的建设》文中论述了“翻译是一种科学”的思想:“……翻译是一种科学。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从这一种文字译成另一种文字,在工作过程中,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以遵循……”但是对翻译的科学性仍有争论。王克非等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严格区分翻译与翻译研究。翻译本身不成为科学,也不是身兼科学和艺术二任的事物。

三、结语

英文翻译范文第7篇

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它是协调词汇学、句法学、音系学和语义学(包括语用学)的语言学分支,目的是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实现具体的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行为(胡壮麟,1994)。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语篇研究发展迅速,语篇研究领域中,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较为突出。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研究的核心,也是语篇分析的重要议题。英国第一个语言学教授Firth的一贯思想是,一个句子的语义,其主要部分只有被放在一定语境下发生的语篇内才能说得清,因而我们必须从语段开始分析。但他没能提出更具体、更全面的理论。这个任务由Firth的学生Halliday完成,他在衔接理论上取得了极大的突破。Halliday认为从词义上所有的结构都应该是衔接的,但并不是在语法层面上才有衔接力。他和Hason对语篇中的衔接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们的CohesioninEnglish(《英语中的衔接》)一书被认为是衔接理论创立的标志。当然,不同于其他语言学理论,语篇分析不局限于语言学本身,而是扩大到语境以及语言的交际功能上来。张美芳(1999)曾经指出:“在实际翻译中,译者既是原文的接受者,又是译文的生产者。他在接受原文的过程中要进行语篇分析,在生产译文时同样要进行语篇分析,而且要将两次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才能较好地完成翻译任务。”衔接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是一个语义概念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近年来,衔接和连贯理论得到了翻译界众多专家学者的重视。Hatim和Mason认为,Halliday和Hason提出的英语衔接手段对于其它很多语言都是适用的:它可能更多地使用其中某些衔接手段或者它们的组合。赵世开对英汉人称代词进行了比较分析;胡壮麟、朱永生等人则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进行了详细的对比。以包括散文、诗歌、新闻报道以及科技文等不同文体的大量语料为例,李运兴(2001)说明了英语和汉语的衔接手段的侧重点不同,译者应据此选择合适的衔接手段。可见,语篇分析与翻译研究是相互作用的,语篇分析的理论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翻译研究。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由于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汉语与英语在文体特色和风格上有所不同。本文将以中文旅游语篇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语篇衔接手段的运用,以期能对中文旅游语篇翻译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二、基本概念

(一)旅游语篇

本文所讨论的中文旅游语篇是指旅游公司与旅行社的介绍;旅游国家、城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宣传;游乐设施、节日庆典、传统礼俗的介绍;宾馆饭店、饮食文化、菜系菜谱等的介绍。虽然都是与旅游相关的文本,中西方的文体风格却大有不同:英语文体大多风格简约、逻辑严谨;行文措辞简洁明白,表达方式通俗易懂;重视纯信息的传递,且信息准确、丰富、实用,风光景色的描述性篇幅着笔不多。相比之下,中文景点介绍多使用描述性语言,言辞华丽,文笔优美,用词凝练、含蓄;表达上多使用四言八句和对偶平行结构,以求行文工整、声律对仗、文意对比,达到音、形、意皆美的效果。故此,在两者互译的过程别要注意这一点,不能一对一翻译,而应该尽量使用读者习惯的语言形式,注意语篇衔接与连贯性,使译文取得最佳效果。

(二)衔接手段

Halliday和Hason把衔接手段分为为五种类型:指代(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词语(conjunction)和词汇连接(lexicalcohesion)。其中“指代、替代、省略和连接词语”属于语法衔接手段,词汇连接属于词汇衔接手段。

三、汉英衔接手段的异同

汉英两种语言衔接手段的种类在旅游语篇中是相似的,只是汉英两种语言中各种衔接手段的使用范围略有不同。汉英两种语言的区别在于:汉语重意合,很少使用甚至不使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形连贯(convertcoherence);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英语则注重形合,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连淑能,1993)。潘国文(1997)指出:汉语是语义型语言,注重内在关系、隐含关系、模糊关系和语言结构素质;英语是形态语言,使用的形合手段远比汉语要多。在英语中,替代很常见,或用代词或用其它名词;而汉语却使用重复和省略的手段。

四、旅游语篇汉英衔接手段的转换

本文分析的中文旅游语篇属于传统的纸质媒体,读者有足够的时间研读、揣摩、理解文本,加之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各家无不在语言的新颖别致上下工夫。因此,旅游语篇中省略、替代和同义词反复、上下义关系等衔接手段的使用极为普遍。本文拟讨论“指称、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这五种衔接手段在英汉语中的异同以及在翻译中如何处理衔接关系,以获得语篇的连贯性,达到旅游语篇的宣传目的。

(一)指称

指称是指用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等语法手段表示语义关系。换种说法,就是用指称词回指或后指上下文出现的词,从而在指称词与所指对象之间建立语义关系。英语中代词的使用多于汉语,而汉语则更习惯使用零式指代和名词的重复来表达照应关系。汉语中能不用照应的地方就不用,而英语因为其形合的特点就必须把指代关系交代清楚。(1)南京金陵旅行社将旅游与文化、体育、探险、商业、国际交流相结合,推出的旅游产品和项目已成为中国旅游行业独具特色的名牌产品,获得“驰名商标”称号,深得消费者的信赖。英语中的第三人称回指十分常见,如例(1)中的两个“its”。但是在汉语中往往不使用第三人称代词,而是重复该代词所代表的名词,甚至是完全省略。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就不能一词一译,而应该灵活翻译。

(二)省略与替代

省略是指结构中未出现的词语可从语篇的其它小句或句子中回找(胡壮麟,1994)。于是,省略便利用词项空缺的方式达到了上下文衔接的目的。Halliday和Hason(1976)指出,英语中的少量语言形式,其功能是替代上文中的某些词语,但两者不存在认同的一致关系。省略和替代都是为了更好地衔接上下文。从汉英对比来看,汉语中经常省略主语,英译时就必须添加主语;英语却常省略动词,留下主语与助动词,汉译时,需要把英语中省略的动词复现出来,或用替代的方式表现出来,但这种情况在旅游英语语篇中较为少见。(2)始建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清朝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修。(3)让人感到新奇的是,从湖面上见到夕阳从塔的方孔中穿出光芒,这时形成水上,塔中各有一个太阳。例(2)、例(3)中的汉语介绍词都省略了主语,但是在汉英翻译过程中,为了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必须添加主语。如例(2)加上了“it”,作为形式主语;例(3)加上了“sight”(风光、景色)这个主语。

(三)连接

连接是表示各种逻辑意义的连句手段,又称“逻辑联系语”(黄国文,1988)。通过连接性词语的运用,人们可以了解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甚至可通过前句从逻辑上预见后续句的语义。连接词语既可以是连词,或是具有连接意义的副词或介词及其短语,也可以是分句。这是英汉差异最大的地方。由于汉语重意合,语法关系、逻辑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隐性的,因而所使用的连接手段在数量和使用的频度上都要远远低于英语。译者应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运用逻辑联系语加强句子之间的衔接。(4)此地赏“二灵夕照”之美,接二灵景区之入口,取名“二灵掠影”。.汉语原文中无一逻辑连接词,完全凭借动词意象组成句子。译文中两个“as”把三个短句连接起来,把汉语中隐含的逻辑联系很好地表现出来,满足了英语形合的特点。

(四)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指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相互之间存在语义上的联系,或重复,或由其它词语替代,或共同出现。只有词汇的相对集中,才能保证语篇的主题和语义场取得统一(胡壮麟,1994)。本文中的词汇衔接手段主要指的是Halliday和Hason所说的“重现(reiteration)”,包括原词重复、同义词或近义词、反义词和上下义关系。比较起来,汉语倾向于用重复手段,而英语则多使用同义词、近义词及其它衔接手段体现衔接关系。(5)青云梯景区面积4.85平方公里,主要由青云梯、天门二瀑和观顶湖组成。青云梯景区景观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既有奇峰异石,陡崖峭壁,深峡幽谷,竹海森林,湖泊溪瀑。茶坡田园,农家村落,水渠电站。The4.85-trenchesandpowerstations.原文中“青云梯景区”这个主语重复了两次,但在汉英翻译过程中,我们使用了“Thisscenicarea”这个同义词组来代替“BlackCloudsLadderScenicArea”,以避免重复。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善于识别原文中的词汇衔接手段对于在译文中选择合适手段再现原文的衔接关系很重要。如译者可以利用指称衔接再现某些词汇的连接关系,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五、结语

英文翻译范文第8篇

摘要:公示语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应用文体, 旨在于公共场所向公众公示须知的内容。然而, 目前国内公示语的英译问题十分严重。通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以中西文化差异在公示语中的体现为视角, 强调公示语的特点决定了其英译应重视功能上的对等而不是字词句上简单生硬的静态对等, 遵循正确的翻译原则,以实现公示语的预期功能。

关键词:公示语功能对等文化差异翻译原则

1、引言

公示语指的是在公共场所向公众公示须知内容的语言, 包括标识、指示牌、路牌、标语、公告、警示等等[1]。罗选民、黎土旺对公示语进行界定, “公示语是指在公共场合所展示的文字, 具有特殊的交际功能, 以及提供信息和完成指令的作用”[2]。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 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了解中国, 很多外国朋友来到中国。在这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 汉语公示语的英译也日显重要。然而, 目前国内公示语的英译问题十分严重, 误用、滥用现象到处存在,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盲目追求字词句上简单生硬的静态对等, 以至于译文文本生硬, 达不到源语文本的预期功能和效果。公示语英译的预期对象是在华外国友人和外国游客, 为的是达到向其警示、告知、宣传的预期功能。其英译不是一种点缀, 而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即如何使译文达到与原文本同等的预期功能[3]。本文通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以中西文化差异在公示语中的体现为视角, 强调公示语的功能特点决定了其英译应重视功能上的对等而不是字词句上简单生硬的静态对等, 应遵循正确的翻译原则,以实现其预期功能。

2、“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与公示语翻译

公示语作为一个信息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标志之一, 公开面对公众, 给予公众行为需求的文字信息传递。它具有提示性、指示性、限制性、强制性四种应用功能。(1)提示性公示语: 提示性公示语是把公众想到或没有想到的提出来以提醒和引起注意, 只起提示作用。如:Explosive易爆物品; Wet Paint油漆未干; Rummage Sale清仓销售; Arrival Notice到货通知。(2)指示性公示语: 指示性公示语对公众起着指引、指示的作用, 它包括指示服务内容。如: Customer Service总台服务; Car Rental租车服务; Consultant Services咨询服务; ExpressMail Service邮政快递。(3)限制性公示语: 限制性公示语是对公众的行为提出限制、约束, 但不会令人感到强硬。如: Stand In Line站队等候; Room Only只住宿; Give Way让路; Handicapped Only残疾人通道。(4)强制性公示语: 强制性公示语是要求公众不能采取任何行动、强迫某人的行为。如: No Parking禁止停车; No Litter不准丢垃圾; Keep Silence保持安静。公示语的功能特点决定了其最直接的目的是在引起读者注意的前提下, 将信息传达给读者,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记忆, 继而让读者采取行动――按照公示语的指示去做。因此, 公示语的英译应注重功能上的对等, 使目的语达到源语文本的预期功能和效果, 而这正是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宗旨所在。著名翻译家奈达认为, “功能对等是用来指翻译某一源文本词汇或短语的一个目标语词语; 该翻译不是为了追求与源文本词语在形式上的相似, 而是为了使目标语读者更加清楚地理解原文的语境意义。采用功能对等的翻译方法可能是为了取代更为字面的翻译, 也可能是因为在目标语中不存在与源语所对应的现象而找不到形式对等语(Formal Equivalent)”[4]。比如, “徐州是我家,清洁靠大家”, 如果我们把其中的信息字对字全部翻译出来,“Xuzhou is my home, its cleanness depends on all of us”, 则会让看到这条信息的外国人一头雾水。实际上, 我们只要将其中最主要的信息表达出来即可, “Keep our city clean”即足以体现该公示语的功能。

3、中西文化差异在公示语英译中的影响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其民族文化的承载。不同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 其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必然存在很大差异, 而这些文化差异对公示语的英译具有很大影响。

3.1民族心理角度影响汉英公示语的表达

不同汉语公示语多以命令的强制性语气为主, 而根据英语国家的习惯, 这些公示语的英语译文的语气则要略显缓和。中国历来是一个恪守礼训、严于律己的国家; 英语国家则更注重个性与自由。因为民族心理的不同,对于公共标识语的接受程度也是不同的。在强制性公共标识语中, 中文多表述为“禁止游客进入”、“禁止摘花”等语气较强、禁止性的标识语。英文则较委婉、礼貌,通常表述为“Staff Only”, “Take Care of the Flowers”等。“禁止”、“不准”、“严禁”等此类语气强烈的公示语在中国城市随处可见, 中国人在心理上也能接受,但英美人则很难以认同和接受此类公示语。

3.2民族思维方式决定了汉英公示语的特点

不同语言文化差异导致思维方式不同, 汉英公示语内容常常迥异, 特别是一些宣传型的公示语, 它们在内容上带有深刻的文化印记。汉语公示语的特点是具体、生动、形象, 而英语公示语的特点是简洁、明了、正式、规范。中国传统文化信守“天人合一”, 对外界事物的描述中, 汉语习惯用优雅、典美和模糊朦胧的词汇来表达情感。汉语公示语通常使用四字成语、铺张夸大的形容词、套语, 结构上多见字数相同的并列句式, 讲究对仗。而英语国家崇尚理性和逻辑分析, 尊重现实, 希望再现客观世界。英语公示语常用通俗易懂、富于表现力的日常口语。鉴于这些语言文化差异,公示语英译过程中经常需删去一些明显拔高的口号式的表达, 以符合英语读者接受习惯的方式译出。在内容上进行侧重译语语言文化传统的删减和改写, 以实现吸引译语读者的预期功能。

3.3民族思维方式也制约了汉英句法结构的不同

陈淑莹指出, 汉语公示语多使用祈使句, 简洁又凝练; 英语公示语较多地使用物称表达法和陈述方式, 委婉而间接[5]。民族思维方式属于传统观念文化, 这种观念文化的主要载体是语言的句法结构。句法结构和思维方式是互相适应、互为表里的、而思维方式制约语法结构的表现形式[3]。汉语句子的“意合法”和英语句子的“形合法”, 反映了中国人重“综合”、西方人重“分析”的思维方式。汉语重意合, 语法多柔性, 往往考虑表意是否得当, 比较注重准确、鲜明及现实的依据。而英语重形合, 语法多刚性, 既考虑语义, 又顾及形式上的呼应, 往往具有严谨、精确、具体的特点, 注重客体思维, 从而形成了英语较多地使用物称表达法和陈述方式, 语气较为委婉、间接。正是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性和英汉两民族间的思维个性决定了语言表达方式上的差异[6]。

4、公共语英译应遵循的翻译原则

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要想做出准确合理的翻译, 译者必须在翻译时将语言放在适当的文化背景下, 转换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视角, 这样才能跨越语言障碍, 逾越文化鸿沟。公示语的翻译是在同一种交际环境中对同一种行为用两种不同的文化来阐释的一项工作。本文认为,译者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目的语文本的翻译质量。

4.1套用现成说法

在处理一些英汉两种语言中可能都存在的公共告示时, 译者首先要尽可能做到“入乡随俗”, 即套用译入语在同样情形下的习惯说法。例如: 免费入场:Admission Free(办事处、商店)开放: Open(办事处、商店)休息: Closed买一送一: Two for the price of one; Buy one and get one free以上译文均套用了英语中的现成说法, 熟悉地道的文字对实现译文预期功无疑具有积极理想的作用。

4.2提供正确信息, 简洁、明了

由于公示语的预期目的, 翻译中应首先注意传达具体、准确地信息, 方便实用。这一点对发挥标志、指示、警示、告诫等作用的标识语尤其重要。与此同时, 公示语通常空间有限, 它的读者在阅读时往往具有临时性(过路时或使用物品时投以一瞥)。按照这种阅读方式, 公示语的读者必须有足够的时间阅读完其内容, 因此, 英文表达上的简洁就成了保证其信息功能的最基本原则。公示语翻译中的信息性和实用性首先表现在正确处理路名标牌。关于路名标识的拼写和译法问题, 长期以来,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有人说应该按照我国有关部门的规定。使用拼音; 也有人提倡应该使用英语, 以便于和国际交往。从国家和国际上的有关规定来看, 前一说法更具备法规的支持。但是, 从路名地名的对外预期功能考虑, 以上两种方法都存在弊病。单纯使用拼音明显会对不懂汉语的外国友人造成理解和沟通困难, 而只有英语译文则不利于来华旅游的外国友人日常出行。如用某条路的英语译名问路, 如East Road(东路), 不懂英语的中国人很可能完全爱莫能助, 显然会影响这些标牌对外预期功能的实现。考虑各种因素, 建议采用折中的办法, 同时使用汉字、拼音译文、英语译文三种文字。如“中山北路”汉字下面可先写一行拼音: ZhongshanBeilu, 再来一行英语: North Zhongshan Road, 这样既可遵循国家和国际的有关规定, 又有利于理解沟通, 同时还可以照音问路, 便于在华外国友人出行, 是一种两全之法。

4.3注意规范表达

翻译公示语, 注意译文的规范得体性十分重要。公示语翻译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译文应符合译语语言使用和表达规范,符合译语语篇规范。注意规范表达首先是路名的拼写。规范的汉语拼音应以词为拼写单位, 同时不可把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混写。如“淮海路”应拼写成HuanhaiLu, 而不是HuaiHaiLu, 因为“淮海”是一个词, 不宜拆开拼写。一些公交车要求乘客从前门上车, 后门下车。为了方便海外乘客, 一部分公交车在前门喷上英文Up, 后门喷上Down。这不是英文中规范的表达。其实, 与中文的“进(上)、出(下)”的英文对应的规范表达应该是In和Out。Up和Down含义为“向上”和“向下、倒置”, 是指物体本身放置的状态, 如“头朝上”、“头朝下”。

4.4讲究语用得体

由于文化差异, 汉英民族存在不同的接受习惯。在汉语公示语中, 直接明晰地禁止某种做法的表达使用很广, “不许、不准、禁止”等用语随处可见, 人们见惯不怪。但在英语语境中, 直截了当, 带有强制口吻的禁止用语只有在有限场合使用, 一般情况下, 人们习惯于接受间接、含蓄的表达。因此, 翻译时必须注意译文在译文语境中的可接受性, 也即语用得体性, 采用转换视角、改写、删减等处理手法。例如: “请勿践踏草坪”。这是人们在公园里或花园草坪上经常看到的公示语。有人将其翻译为:Don’t tread on the lawn! 从表面看, 英语和汉语一一对应, 语法也没有错误, 但这里却犯了一个语气不当的错误。公示语应当遵循礼貌原则, 体现人文关怀, 创造和谐气氛。Don’t句型在英语里是祈使句或命令句, 口气比较生硬, 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往往会使外国人误认为中国人有“老板气(bossy)”。这显然违反了我们的初衷。公园或户外花园是人们休闲的地方, 是人们放松心情的地方, 没有人会愿意看到一些命令式的语言。如果将此公示语翻译成“Keep Off The Grass”就会好一些。得体性在处理宣传性标牌时要特别注意。它们属于公益广告的范畴, 其目的在于让公众注意, 并深入人心。翻译时, 在不违反目的语接受习惯的情况下, 可以保留原文的文体特点。如: 绿色生命, 请勿伤害。Please don’t hurt the green lives. 原文应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该手法在英语中也很常用, 翻译时可以保留。

5、结语

公示语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应用文体, 公示语在公众和旅游者生活中具有的独特的重要意义, 任何误解和滥用都可能产生相当的不良后果。译者必须意识到公示语的英译不是一种点缀, 而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确保“译出语”确实是源语的“译入语”, 即使源语文本与译入语文本达到“功能对等”, 亦即对外国读者起到同样的提示和帮助作用。目前, 国内公示语的英译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丁衡祁.努力完善城市公示语逐步确定参照性译文[J].中国翻译,2006,(6):42.

[2]罗选民,黎土旺.关于公示语翻译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2006,(4):68.

[3]陈小慰.新编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5]陈淑莹.标示语英译的语用失误探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

英文翻译范文第9篇

>> 科技论文摘要英文翻译存在问题探析 贵阳市景区标识牌英文翻译存在的问题及修正 英文翻译中的几点技巧 公示语的英文翻译 浅谈成语的英文翻译 中式菜单的英文翻译 南昌市公示语的英文翻译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 英文翻译中语言的多元文化的体现 俞志英:的英文翻译 规范桂林景点名称英文翻译的建言 宜兴紫砂壶名称的英文翻译 浅谈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对等 浅谈中国节日的英文翻译规律 例析模糊数字的英文翻译 谈谈华语电影片名的英文翻译 论中国地名文化的英文翻译 浅谈中国菜肴的英文翻译 唐、宋词的不同英文翻译对比赏析 中英文翻译的现代教育方法 《茶经》“五行”的英文翻译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⑦“新华网”英文版,http:///english/

⑧“环球网”旗下“真实新疆”英文网,http://

⑨“11 more Xinjiang terrorist suspects captured”,http://.cn/china/2013-04/30/content_16462776.htm

⑩“Kids rescued from illegal Xinjiang Koran camp”,http:///content/713522.shtml

⑾ 《新疆“”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http:///20130424/n373859173.shtml

⑿“Xinjiang to crack down on 'three evil forces'”,http://.cn/china/2012-03/06/content_14766900.htm

⒀ http://www.state.gov/j/drl/rls/hrrpt/2005/61605.htm

英文翻译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华语电影;片名;翻译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161-01

在全球化语境的广泛影响下,中外电影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以往人们关注的都是外国影片如何能很好的翻译成中文的问题,而今,伴随着著名导演李安、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人的电影作品愈发受到海外市场关注,华语电影片名英文翻译也受到国内英语翻译业界的关注。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影片的英文翻译水平是中国电影能否得到海外观众认可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华语电影在赴国外参加任何奖项评审前,都需具备完整的中英文片名和配备翻译准确的英文字幕[1]。国家相关的管理机构通常会对这些影片的英文片名进行审核:第一,审核翻译的语法是否正确;第二,审核影片名翻译是否与影片内容相符。因此,如何准确恰当地用英文翻译影片,对西方观众了解中国文化十分关键。而片名,作为一部电影作品的“门面”,如果翻译得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很多影视制作公司越来越重视影片的英文翻译,但华语电影的翻译质量却不尽如人意,翻译后的英文,不符合西方人常用的表达习惯,有些甚至语法不通,导致很多外国观众理解不了翻译后的英文字幕。

其实,对于影视翻译的主要应该把握好两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要做到“对”,即英文翻译要准确。在翻译华语影片英文名的时候,很多场合下,不能直译,而要根据剧情内容来定。这里就不难发现很多华语影片的翻译有时不太准确,或者让西方观众引起误解。比如,1993年上映的电影《霸王别姬》的英文片名被翻译为Farewell, My Concubine。在这里,Concubine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词语,这个词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带有贬义色彩。虞姬虽然真正的身份确实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妾”,但是影片名字里的“姬”所强调的不是她的身份,是她名字的表达,她是项羽最心爱的人。所以,片名可以考虑翻译为Farewell, My Dearest。另外一个例子,是迄今唯一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华语影片《卧虎藏龙》。它片名的英语翻译为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这是对片名的直译,英文翻译里有龙有虎的单词。在中文意思中,“龙”和“虎”都是指强者、英雄的意思。而在英文的习惯表达中,tiger并不是“兽中之王”,单词lion(狮子)是代表强者的意思,还有,dragon在英文中是一种怪兽、恶魔,也带有贬义的意思,一般说中国的龙,要加上一个限定词,即Chinese dragon(中国龙)。影片《刮痧》的片名被翻译成Treatment,这个词语在英文中是医学治疗的意思。虽然在中国,刮痧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但是看过该影片的观众都知道,在影片中,大多数西方人并不认可刮痧是一种医学治疗方式。因此,影片片名可以考虑翻译为Primitive Treatment或者Oriental Treatment等类似的英文表达方式。

第二个原则,是要做到“好”,即英文翻译要传神。翻译华语影片的英文片名,做到了准确翻译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更要翻译的贴切传神,才达到了翻译的最终目的――让西方观众群体不仅理解接受影片,更能体会影片的内涵。张艺谋导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英文来自索尼经典公司的译名: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片名取自中国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一首诗《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但是,没有一定的中国文学基础,西方观众是理解不了片名里这句诗词的背景和内涵的。金黄色的,在影片中是造反的标志,贯穿整部电影。为了向外国观众更好的介绍这部影片的内涵,golden flower指金色,金色也象征权利,而的花意又有叛变的意思,curse是诅咒的意思,诅咒冷酷无情的人,也是对妄想者希望破灭的预示,黄金甲全戏都在演绎一场叛乱。功夫片《叶问》的英文片名就是YiP Man,man在美国观众眼中也就有了接近于超人的意思,《叶问》翻译成YiP Man,就有了与蜘蛛侠、超人、蝙蝠侠、绿灯侠等“侠”相近的味道,更贴近美国观众的趣味。 影片《东邪西毒》被翻译成了Ashes of Time(时间的灰烬)。这个译名意味深长,功夫再高的武林人物,无论是东邪还是西毒,最后都成了时间的灰烬。

汉英翻译得当的华语影片,能够为整部电影增色不少,并能在一定程度吸引国外观众的注意力,提高票房成绩。目前我国正大力支持电影生产厂家将影片出口到国外,每年还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向国外电影发行商宣传推介中国电影,这就必须加大对优秀电影翻译人才的培养,让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进入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 曹佩升.中国电影片名的英译探讨[J].电影评介.2007(18).

[2] 段新苗.文化视角下的中西电影片名互译研究[J].电影文

学,2010(04).

[3] 何燕.国产电影英文片名的翻译策略研究[J].海外英

语,2011(04) .

[4] 甄玉.国产电影海外发展的片名翻译策略[J].中国电影市

场,2012(04).

作者简介:

刘丽丽(1978-),女,满族,河北承德人,硕士,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上一篇:宽松货币政策范文 下一篇:翻译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