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系本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06:11:09

药学系本科论文

药学系本科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药学;导师制;专业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223-03

药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药学教育的发展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药学的学科基础和技术手段发生了深刻变化;人类对药物治疗和保健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药学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医药产业作为15大类国际化产业之一,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竞争的焦点,面临的国际竞争愈加激烈,这些都对药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我国传统的药学专业培养模式单一,在药物创制、药物应用、药学服务人才的国际竞争能力等环节表现出不足,难以满足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因此,加强药学专业建设,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三峡大学地处鄂西生态旅游圈、三峡库区、鄂渝交界处,其药物资源非常丰富,生物医药产业亦是大学所在地宜昌市的重点支柱产业,故三峡大学增设药学专业具有地域和资源优势,是大学所在地药学产业发展的需要。在高校中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科技创新,造就一代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欧美国家的科学家、教育家普遍认为:大学生是能够自由地研究、思维和论战的成人。在日本,大学生一般在相关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由学生个体或小规模集体以多种方式开展科技创新;麻省理工学院还专门制定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UROP)”,热情鼓励并帮助各院系大学生获得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我国大学院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也极其重视,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实行了本科生导师体制等,实践证明本科生亦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和非常强的实践能力,各校均有多篇本科生科研论文在各领域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有多项发明专利获国家授权。作为一门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的学科,药学专业本科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三峡大学进行本科生创新活动已有数年之久,针对药学专业教学特点和药学学生特点,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在导师指导下的科技创新活动模式对于高质量地培养药学学科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三峡大学药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为推进三峡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潜能,确保导师制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实效化,三峡大学医学院推出了“药学系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试行)”,具体内容如下:

1.宗旨。学院实施药学系本科生导师制旨在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发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造就一批思想合格、基础宽厚、专业精深,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药学本科人才。

2.导师的任职资格。(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熟悉教育规律,师德高尚,作风正派,为人师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学院有关教学、科研工作考核合格。(2)需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3)需具备药学相关学科专业背景,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是正式立项项目的主持者,近三年年均科研经费1万元以上。符合以上条件的院内老师可申报药学系本科生导师。

3.导师聘任办法。(1)聘任期限:聘任工作每年一次,于每年12月底完成,聘期为四年,并由医学院颁发导师聘书。聘期结束后考核称职者,自动连聘连任。(2)聘任程序:个人提出申请并填写《三峡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本科生导师申请表》,院学术委员会讨论、审核后确定导师名单。学院建立导师数据库并向药学系学生公布。(3)三峡大学其他学院教师和专家如提出申请,除需满足上述条件外,还需所在单位同意,并保证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条件。

4.导师的职责与工作内容。(1)工作职责。导师的基本职责是: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关心学生的学业和生活,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助制订课程学习计划和选择专业方向,指导和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科研活动,承担学生毕业论文(内容必须与药学学科相关)的指导工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学生就业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2)工作内容。①根据学科研究方向,针对学生的学业进展和特长,导师应做好每学年的指导工作计划,内容包括针对性较强的指导方案、指导内容和预计成果。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2人为一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科学思维、科学行为和科学研究的训练。积极指导学生申报校院级及以上学生课外科研基金项目,以学生科研项目为抓手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学科竞赛等活动。③导师在任期内除必须指导每个学生完成一份毕业论文外,还需指导每个小组至少发表研究论文一篇,且须由本科生为第一排名作者。

5.学生选报导师办法。(1)每位学生必须选择一位导师作为自己的科研指导教师,学生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内容和本人所学专业及个人特点、兴趣等情况填报《三峡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本科生导师选报志愿表》,然后由药学系和学工办协调,为每位学生安排导师。每位导师每年新带本科生数不超过2名。(2)导师与学生一经确定指导关系后,原则上不再变动。因特殊原因,学生想更换导师时,由学生向药学系提出书面申请,经药学系同意后,方可另行选择导师。

药学系本科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海洋生物医药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实验教学

海洋生物医药是具有显著海洋特色的学科之一,是整个海洋生物资源研究、开发与利用产业链条中的技术制高点,因此,提升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迫在眉睫。围绕浙江海洋学院创建高质量综合性海洋大学的发展目标,结合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注重教学成果培育”精神,需要加强海洋生物医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增强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能力,因此,研究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模式,可以培养一批思想敏锐、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药学专业人才,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材。

1. 我校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浙江海洋学院药学本科专业创办于2006年,以海洋生物医药为研究特色,立足于舟山群岛,培养服务于海洋经济的药学本科毕业生。经过7年多的发展,目前建有药学与生物制药2个专业,在校药学本科生200余人,硕士研究生30余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作为一所地方二本院校,与国内重点高校药学专业毕业生相比,我校药学专业学生的素质与水平有较大差距,在现有的层次上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提升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与考研竞争力,已经迫在眉睫。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与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我校药学系可以依托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领域的特色与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既可以突出我校药学专业的特色与优势,又可以为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输送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人才,因此进行实验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2.存在的问题

2.1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结构不合理

这种不合理体现为实验教学时数偏少以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偏低。以往实践教学实验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由此造成学生实验方案设计、查阅整理文献的能力欠缺。以药物分析实验为例,药物分析实验总计16个学时,验证性实验占比60%以上,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的训练不足,进而影响后续毕业论文实验能力,在毕业设计实验教学中,学生往往难以独立完成指导教师交给的课题,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在文献查阅、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等方面的指导,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2 研究性学习不足

针对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团委及教务处等部门历年都有本科生创新型实验项目立项,由于任课教师及专业教师没有给予及时的指导,导致本专业的本科生校级学生项目数偏少,从学校层面争取到的本科生实验教学资源偏低。此外,浙江省科技厅每年都有针对本科生的新苗计划项目立项,基于上述同样的原因,药学专业学生申报的项目数偏少,立项数也偏少,也会影响学生学术、发明专利申请。实验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及读研后的学习开展,最后将影响学校的教学声誉。

2.3 本科生参加教师课题研究不足

从2007年以来,本专业教师在部级、省部级、厅局级项目立项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自从2009年实现部级项目突破以后,本专业教师的部级立项项目达到了5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厅局级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稳步上升。在科研项目研究中,一般都是以硕士研究生及教师本人为主,本科生参与度不高,在科研项目的进行中,浪费了极好的本科生培养提高机会。

3.改革思路

3.1改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结构

学校在2013年集中开展了创新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认定工作,结合学校教务处的工作,药学专业各教学课程对实验结构进行了调整,主导思想是在总实验课时受限制的情况下,增大创新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时数的比例,单门课程实验课时在10学时以上的,尽量安排成创新性、设计性实验,使创新性、设计性实验比例达到80%以上,有效地培养学生实验方案设计能力、阅读文献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将有极大地提升。

3.2 引导和鼓励本科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校教务处和团委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性学习项目立项,省科技厅每年都会有新苗计划项目供本科生进行申报,同时会有一定数量的经费支持,鼓励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发明专利,上述项目也是为了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储备科技创新人才,依托上述研究性项目,可以极大地促进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申报,提高本科生申报研究性学习项目的比例,另一方面,在评奖和评优时有倾向性地向获得各级研究性项目的本科生倾斜,这样可以在本科生项目申报数量和立项数量上有较大的增长。通过研究性项目的开展,学生不仅在实验实践能力上有较大的提升,而且在及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上会有较大的增长,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成长,有有助于学校本科教学声誉的提高。

3.3 加强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力度

本专业教师科研项目主要硕士研究生与教师本人完成,由于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数总体偏少,而教师的教学任务较多,因此,有些科研项目因为缺少实验人员导致进度缓慢,本科生在进入大三以后,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可以作为科研助手进行使用,一方面可以解决科研项目中实验人员不足的问题,又可以提供本科生的实验技能,拓宽本科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高就业率,也有利于本科生读研后的实验开展。因此,药学系出台了鼓励教师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政策,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度,鼓励学科教师每人指导一定数量的本科生,同时学院和药学系在实验室资源配置,科研场地等都给予了一定支持。

4.效果

通过上述改革措施,我校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改善和进步。在实验教学方面,创新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从以前占比50%以下,到现在基本上占比80%左右;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热情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学生申请各类研究性项目的数量大幅度上升,一般每个班级都有3-4个团队进行申报,每个团队有4-6人,基本上一个班级有50%左右的学生参与其中,立项的研究性学习项目也有所增加;本科生参与教师项目的比例与以前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善,一般每个教师的科研项目,都有10名左右的本科生参与进行,作为研究生与教师的助手进行科研活动。此外结合教师科研项目进行毕业实验的比例达到了100%。

我们对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的改革探索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通过改革措施的实施,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为本科生毕业后进入相关领域的工作或继续读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我校药学专业起步较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完善,今后的教学改革中仍需不断探索。

基金项目:浙江海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海洋生物医药的药学专业毕业实践教学研究;地方性本科院校创新实验班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研究。

参考文献:

[1]曲有乐. 应用型海洋药物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药学教育, 2006, (22)1:1-3.

[2] 陶莉, 曲有乐. 海洋药物专业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建设[J]. 药学教育, 2007, 23(6):12-14.

[3] 林文翰. 我国海洋生物的药学研究思考[J]. 中国天然药物, 2006, 4(1):10-14

[4] 欧阳小琨, 王斌, 曲有乐, 杨立业, 徐银峰. 探索海洋药物本科毕业设计新模式[J]. 药学教育,2009, 25(5):43-44.

[5] 曲有乐, 关丽萍, 杨立业, 王斌, 马剑茵, 欧阳小琨. 药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试验区建设[J]. 药学教育,2012, 28(5):21-23.

[6] 王斌, 欧阳小琨, 陈荫, 曲有乐. 生药学课程教学中渗透PBL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2013, 41(1): 415-416.

[7]王斌, 曲有乐, 欧阳小琨, 徐银峰. 创新型海洋药物人才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 药学教育,2008, 24(5):25-27.

作者简介:

欧阳小琨 (1973-),男,汉族,江西吉安人,博士,副教授。

药学系本科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通过了解和掌握港澳台地区及大陆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现状,并对中医药教育发展加以分析,使我们能够正确把握中医药教育发展方向,为促进天津中医药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依据。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高等中医药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无论是国家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都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将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在更大的深度和广度上参与国际竟争。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

1港澳台中医药教育现状

1.1香港地区中医药教育现状

香港中医师接受教育主要是通过培训形式:①全日制中医课程培训,约占31.8%;②兼读制中医课程培训,约占14.5%;③学徒式培训(约占30.5%);④自学形式,约占10%;⑤西医学院中医培训,约占12.3% ;③其他形式,约占0.9%。香港浸会大学于1998年和2001年开办了首个5年全日制中医学学士/生物医学学士(荣誉)学位课程和4年全日制中药学学士学位课程。它标志着香港中医药教育正式走进了高等学府,使中医药长期以来师传弟子的传统教育方式开始向现代高等教育方式转变。

1.2澳门地区中医药教育现状

澳门的中医师绝大多数分散于民间基层卫生护理服务的人员之中,其学术渊源大都来自祖传或以师带徒。在内地中医药院校学习、进修和培训等,且正规中医院校毕业生较少,但在卫生司都能够得到资格认可,领取牌照开业。近年来由于内地迁往澳门的移民增多,中医医师也相应增加。另外,澳门卫生司及澳门中医药学会于1996年和1997年先后举办过两期中医药从业人员为期1年的“澳门中医药进修班培训课程”、课程设有中医内科、中医外科、针灸、推拿、按摩等10个科目,并请内地著名教授授课。

1.3台湾中医药教育现状

在台湾“中国医药学院”是唯一一所中医药院校,设有日间部医学系、药学系、公共卫生学系、牙医学系、医学技术学系、学士后中医学系、营养学系、护理学系、复健学系,夜间部药学系。硕、博士研究所7个,其中5个招收硕士生(1975年开办硕士班),4个招收博士生(1988年开办博士班)。大学师生比例1: 17。该院1972年创办中医系,学期7年。必修学分359分,其特点是中西医教育并重,注重基础。在校学习5年后,还要临床训练2年,除学习相当数量的中医科目外,还要学习“教育部”颁布的全部西医课程。学生毕业后获取中医师执照后还可参加西医检核考试。目前,75%的毕业生取得双执照。学士后中医学系学制5年,毕业后只能报考中医师执照。药学系学制5年,必修学分184分。研究所硕士班学制2一4年,博士班2年。

2大陆中医药教育现状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无论是国家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都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1956年国家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开办4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以来,截止至2003年,我国已有高等中医药院校25所(含2所民族医药院校)。这些高等中医药院校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中医药人才。为中华民族古老的中医药宝库的继承、延续和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2.1大陆高等中医药教育墓本情况分析

目前,我国共有25所中医药院校,比较均匀的分布在我国的各个地区。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重点中医药大学,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和药王山藏医学院是两所民族医药院校。在这25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中,有20所中医药院校接受外国留学生,12所中医药院校接受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除高等中医药院校外,全国还有中等中医药学校53所,其中部级重点2所,局级重点8所。另有22所医学院校和商(农)学院开办中医药系或专业。

这些高等中医药院校拥有较强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科研力量,在全国中医药教育中起到了示范和辐射作用,在全国中医药领域发挥特色、体现对外窗口效应。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中医药学校以计划经济为主按计划招生,招生人数随着经济发展规模、人口增长比例逐年增加,但委培和自费生人数却减少,专科未招生,这是由于98年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人才全面市场化而造成。不同高等中医药院校之间的差别可由下图中看出(仅例举部分院校)。

2.2天津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

目前大陆中医药院校的重点仍为5年制的本科教育,部分院校已逐渐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成人教育及留学生教育。天津中医药教育在留学生培养方面己形成优势,办学形式及培养方向等方面,在全国处于领先。今后应在培养高质量的本科生,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与国际上最新医学发展动态相结合,保持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探索中医药成人教育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开办多种形式的提高学历学位教育班,同时加强留学生教育;努力扩大传统中医药在社会上和国际上的影响力,吸引海外资金和教育机构介入天津中医药高等教育。由于拥有知识产权比较优势,中医药高等教育必将成为海外资金进入的热点之一;随着终身教育己成为目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中医药教育应拓宽办学思路,改革教学体制和课程设置,培养双执照人才,使高等中医药教育符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药学系本科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药学课程 实践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大胆探索和创新,自1999年我国独立学院在江浙沪地区设立以来,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独立学院近500多所。独立学院的创办在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和高校办学规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 ,独立学院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 学科专业特点、学生特点、 地方经济的实际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温州医学院作为一个科研教学型大学,其独立学院-仁济学院创办于199年8月,是我国第一批在医科类院校创办的独立学院。学院自成立以来,依托母体温州医学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如何制定适合仁济学院学生培养体系的课程负责制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完善独立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笔者参照兄弟院校独立学院课程负责制方案,结合本校仁济学院药学专业的办学经验,对医科独立学院药学课程负责制进行了探讨。

一、公办和独立学院药学课程体系的差异及对策

温州医学院公办和仁济学生在培养方向上有所不同,前者旨在培养成为创新与应用兼并型人才,后者更注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仁济学生整体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迫切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组织实施方案进行指导。2008年以前仁济学院药学系直接套用的公办教学平台的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并不完全适合仁济学院的培养模式,缺乏有针对性的长期教学规划,课程建设明显滞后,限制教学水平的良好发挥。

通过对公办和独立学院的分析,我们认为两者药学课程体系应该有所差异:

(1)由于独立院校本科生理论基础没有重点本科扎实,操作技能不如职高、 专科学生熟练,而对就业岗位要求较高,往往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使得在企业里稳定性差,发展升迁也较难;因此针对独立院校本科生的药学课程设置应该更加偏重实用性。根据学院药学系06~08届就业统计分析,就业时专业符合的学生约为65%。这部分学生中八成以上就业的选择是药剂师、药厂实验员、 药店营业员、检测、生产管理等岗位。为更好满足就业要求,学院根据相关院校的做法设置了一系列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包括专业讲座、科技创新计划、基础化学实验、中级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研究性实验等。

(2)由于独立院校药学本科生就业岗位不同于具体的纯操作岗位,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以提高技能,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觉得学有所用,为将来职位的升迁打下更好的基础就显得犹为重要。目前药学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内容都大同小异,但实际上根据院校的不同、地区的不同、学生的不同、就业岗位的不同要求是有差别的,应当进行针对性的、系统的设计才能更好的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我们根据浙江地区药学学生就业特点,特别强调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如《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药剂学》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同时还组织相关的竞赛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独立院校药学本科生如何较快适应企业岗位也是一大问题,为此现在企业大部分都想招有经验的应聘者,而不要应届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缺乏已成为用人单位对新毕业大学生的普遍看法。为了改变这一现实,在课程体系中我们着重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在实验环节、实习环节、 毕业环节的实践训练中,我们开设了药物合成反应开放性实验或创新基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场所;在药剂学课程中,我们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实验,在实验室独立完成,锻炼创造性思维;在见习、实习过程中,我们与药厂、医院药剂科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学生的各种实习,如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二、独立学院药学课程负责制的实施方案

从2009年3月份开始,我们制定了独立学院药学课程负责制的改革目标:建立一套适应仁济学院学生情况的药学系列课程体系。两年来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仁济药学系各课程负责人制度,通过招募或指定课程负责人,确定适合仁济学生的教学计划、大纲,同时开展负责制引导下的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并建立该套负责制度的监控机制及评价体系。这些措施保障了独立学院药学课程的建立。

首先,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仁济药学系各课程负责人制度,明确其职责、工作目标、管理权限等。负责人的职责是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事务管理(包括课堂教学质量监控) 在课程组内开展教研活动。包括检查和审议课程组教师的教案、讲稿(含多媒体课件),建立备课、听课、互评制度,通过互相学习,及时讨论并改进教学方法,共同提高教学质量。组织期中教学检查,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讨论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正,以求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与实验教学人员加强联系,制定实验开课计划,对实验项目、实验内容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调查问卷、听课等多个环节,我们切实的发现了独立学院学生相对公办学生的特殊性,从而调整了相关的课程体系。通过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 主干学科与相邻学科、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提高教学起点,注意知识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先进性,加大原有课程的整合力度, 增加新型研讨课程, 提高课程的综合化和现代化程度, 按照专业内容要求, 精炼教学内容,追踪学科前沿和实际应用, 丰富课程资源, 提高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药学系主动招募或指定课程负责人,确定适合仁济学生的教学计划、大纲,进行课程建设,并实施教学计划。我们通过招募或指定工作热情,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承担课程负责人,再通过指定课程负责人,制作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前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从而对学生专业基础、学习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在带教过程中,课程负责人还注重对学生的生理、生化、免疫等基础课程教学情况进行了解。通过调查,课程负责人组织教学组成员讨论确定教材、教学参考书,制定或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考核方法等。同时课程负责人备课,加强学生薄弱环节、专业应用方面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内容(教学范围和教学重点等),学进度,统一课后要布置的复习思考题,编写试题库等。课程负责人还建立课程互动网站,上传课程教学录像及课件,制作网上论坛与实时互动平台,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最后由课程负责人进行每项课程结束后的总结:组织期末考试,要求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统一评分标准。考试前组织教师为学生答疑,考试结束后做好阅卷、试卷分析报告,并上报学生成绩单。按照本科教学评估要求及时组织整理本课程的教学档案,做好课程实施的总结,为下一年级学生的教学提供宝贵经验,同时也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修订提供具体的、直接有效的信息。

三、对课程负责制的监控机制及评价体系

两年来我们在对仁济学院药学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组织课程组教师开展各类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申报各类课程建设项目、教学研究项目和教学成果奖励,定期组织集中教学研讨活动,总结交流课程组的教学经验,对课程组青年教师进行培训与指导。

(1)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检验课程负责人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主要通过网站的互动频次及学生的定期反馈情况确定。明确课程负责人的职责和权利,完善激励机制。

首先,应正确理解课程负责制,课程负责制并非课程负责人独享,课程负责人和任课教师是课程建设的共同主体;其次,实施课程负责制必须责权利明确。主讲教师必须直接承担教学工作,对教学质量担负主要责任,出现任何教学问题,或授课考评没有达到一定要求,首要责任人是主讲教师,应配套以相应的处罚措施。但教学质量管理机制的关键不应仅是职责或惩罚,还应包括权力和利益。适当的权和利才能有效刺激竞争意识,充分激发广大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只有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发挥团队精神,杜绝“独角戏”。全力体现在全程负责教学、个人的教学设想和能力能够得以有效体现,利益则体现在学校对主讲教师从经济上或其他方面出奖励政策,从而完善奖励机制。

(2)配套并完善课程负责制的监控机制:要求管理人员和课程负责人从思想上认识到教学质量监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办法,完善基础教学管理工作。落实听课制度,管理人员和课程负责人每学期都应当参与一定量的听课和评教活动,并认真填写听课记录表。落实学生的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定期组织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或实行学生问卷调查等方法,真实掌握每个教师的教学状况。课程负责人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加强教学信息的反馈和处理,及时推广经验或纠正不足,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制订改进的措施。

总之,通过两年来对仁济学院药学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摸索和建立了不同于公办药学本科生的课程体系,受到学校教务处和兄弟学院的肯定和好评。积极探索和建立独立学院药学专业人才课程体系,对我国独立学院药学专业的健康发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药学专业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萌纾 董选时 何晓菁:医学类独立学院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中国校医,2004,24(4):312-314

[2]梁天坚 谢丽莎:医科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高教论坛,2007,2(1):45-46

药学系本科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升临床药学教育改革质量,采用“合理分配教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加大师资力量,拓展学生在医院的实习领域,进而提升临床药学教学质量,保证临床药学教育水平不断提升。通过临床药师的不断自我学习、后期继续教育与培训,不断提升临床药师专业修养。初步形成高水平、特色鲜明的药学人才教育模式。

关键词:临床药学;教育改革;毕业资格;临床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108-02

R床药学是药学和临床相结合的桥梁,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临床药学在医院中存在的意义越来越重大[1]。随着人类疾病的复杂多样性,不合理用药、药物伤害事件不断发生,迫切需要药师深入临床,及时发现不合理医嘱并与医生互动探讨,提前干预,参与患者治疗方案的调整。在当前新形势下,随着医院药剂科在医院中的作用,临床药学系教育需要进行深化改革。

一、合理分配教师,采用双导师制度

临床药学系本科生教育培养过程中,药学生培养不仅要保证专业技能的精益求精,还需培养仁爱精神、树立职业使命感。在教师分配上实行双导师制度,保证每一个本科生分配药学导师和临床药学导师一位。专业课教师和临床药学导师要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真正使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培养出符合新医改要求的高素质药学服务人才。

医药工作者水平的提高依赖于工作中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双导师制度可以让学生接受更广方面的知识获得途径,文献和资料的查阅方法、临床工作经验的积累为有效地进行知识获取提供了捷径。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加实践性课程比例

医学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一般会有三甲医院作为临床药学实践基地,为临床药学专业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优越条件[2]。每一位学生都有指定的带教老师,通过参与医院的临床药学工作和一些相关的课题,丰富学生临床药学专业知识并获得临床药学工作能力。药学院校没有医院临床实践基地,导致临床药学的实践教学先天不足。学生培养只能偏向于研究药物的临床应用,并且缺乏医院药师的直接指导。因此,对于临床药学本科生教育应当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结合,根据本校的专长、师资力量和优势,发挥最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强化临床药学实践能力需要从细节着手。可以在临床药学实习过程中,学生在各科轮转实习的同时,还要学习临床药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与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师共同查房,积极参与讨论。可以让学生在实习期间从事药学监护和药物调配工作,开展临床合理用药、药物不良反应检测、药学监护、临床处方点评等临床药学工作,还要学习填写部分表格,如药物管理政策、药物检测报告、地区健康监护评价、文献阅读等[3]。

我国设置临床药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学制大多为4―5年,毕业后授予理学学士或医学学士学位[4]。在我国,本科临床药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倾向于传统的药学专业,基础学科、化学以及基础药学占主要地位。由于学制的局限,国内院校在本科阶段很难安排足够的实践教学学时。此外,教学课程受到教学资源限制,导致临床药学本科理论教学课程安排也不太合理,特别欠缺临床知识的学习,而其他类基础课程占用了过多的学时,影响临床药学的教学质量。可适当调整课程分配情况,本科前三年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扎实基本功,后两年进医院进行临床实习,可像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一样在各个科室进行轮转培训,丰富临床用药经验。

临床药师水平的提高依赖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实战医院实习为有效地进行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提供了便捷的方法。医学知识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作为医务工作者都有义务与他人共享自己的经验和成果。由此看来,学习和掌握临床药师的工作方法,对每一个医务工作者来说,都显得十分重要。本科生可以跟着临床药学导师学习和掌握临床科研方法,这对于每一个临床药学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虽然说实习药师的主要任务是药师助理,但是如果能在实习期间,初步了解临床药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对将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观念,有利于实现药师向临床药师对转变。这对于今后能更好地进行临床工作,更严谨地进行临床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毕业资格审核分配

为了使医院药学更临床化、专业化,纠正医生处方用药错误,广大本科生都有一种很不积极的想法,认为所有学生在完成本科课程教育后都可以顺利毕业。为保证毕业生专业素质,临床药学专业毕业资格必需通过毕业考核和论文答辩。学院和实习单位负责审核临床药学毕业生申请毕业考核和毕业论文答辩基本条件,组织学生毕业考核,对学生政治思想、学业课程、临床培养过程等毕业考核和答辩基本条件的进行审核。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论文撰写,且由学校按照相关要求对论文相似性进行检测和评议。对于毕业考核不通过、未按时提交论文、论文评阅不合格者不得进行答辩,并延期毕业,以激励学生按时达成毕业各项要求,培养优秀临床药学人才。

四、临床实习是课堂教学和临床研究的桥梁

临床实习对于培养本科生对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完成实习任务过程中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提高在研究过程中的创新思维。目前在读本科生大多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实践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近年来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PBL教学模式为本科生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为提高本科生的积极动脑和创新能力创造了机会[5]。这种方法使老师和学生共同参加协作性的活动,共同寻找方法和思路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主动解决问题能力。在课堂上,老师可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让学生从“你讲我听,你做我看”转变为“我讲你听,我做你看”,在主动性上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他们从预习―听课―复习―考试的模式中,找到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大家共同参与讨论,得到的成果是可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的。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让本科生通过医院实践得到更好的思想和方法,所以说医院实践是一座桥梁。

五、结语

我国临床药学起步晚,尽管我们在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不能满足蓬勃发展的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6]。我们需积极改革现行临床药学教育制度,使培养出的药学工作者更贴近临床需求,使临床药学人才更加专业化,使得临床药学工作顺利开展,逐渐进步。总而言之,临床药学教改意义不言而喻,想要提高临床药学教育水平、学好临床药学,就必须根据时代所需,不断地对临床药学教育进行优化调整。只有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然后落实到教学上,以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蒋学华,李喜西,曾仁杰,等.临床药学学科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药房,2008,19(13):965-968.

[2]曹永兵,梁蓉梅,阎澜,等.临床药学思维模式培养浅谈[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1,11(5):350-369.

[3]王i,张文静,钱皎.中国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展望[J].药学实践杂志,2015,33(6):544-576.

[4]侯雪莲,武志昂.我国高等临床药学教育发展述评及对策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医学与哲学),2015,36(4A):64-67.

[5]周忠信,陈庆,林艺雄,等.PBL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和现实意义[J].医学与哲学,2007,28(15):72-74.

[6]孟强,刘克辛.对临床药学发展的几点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0,31(4):64-66.

收稿日期:2016-12-01

药学系本科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地方医学院校 药学专业 人才培养 特色建设

目前,综合性大学药学院及部分教育部直属医药院校如北京大学药学院、复旦大学药学院、四川大学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关于如何转变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较多。①但是,对于地方医学院校创办的第3类②药学院系,关于如何利用自身在医学方面的优势,改变现有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鲜有报道。华北煤炭医学院药学系以国家高等教育方针为指导,结合办学定位,着眼于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突出地方医学院校办学特色,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特色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良好成效。

1 确立适应岗位技术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华北煤炭医学院药学系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理论、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能力为核心,以专业认证标准为金标准,以提高岗位胜任力为目标,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主线,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高素质”为培养目标,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和科研创新应用技能训练,强化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和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拓宽学生的人文和社科管理知识,确立按学生的专业理论满足学科发展需求,专业技能适应岗位技术需求相结合的药师型、制药工程型、营销管理型三种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资源,拓展产、学、研、用联合培养模式,药学人才培养从传统单一的校内培养向学校医院、研究所、企业联盟培养人才新模式转变。健全学校、院系、基地、教研室、导师五层式分级质量监控体系,形成药学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整体推动力。

2 优化课程体系,强化特色建设

创新教育需要创新教育体系,创新及创新教育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的需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改革课程体系。③各种、各类课程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实现的需要,在满足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前提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课程群,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我们为了实现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利用医学院校的优势和特色,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与建设。

教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利用医学院校的优势,加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和实践。通过“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特点,设置药师型人才模式、制药工程型人才模式、营销管理型人才模式三个专业方向课程组。

实践技能训练的合理设置:基本技能训练实验—药学综合实验—药师型、制药工程型、营销管理型三种人才模式的技能训练。利用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资源,设置与专业课程组相匹配的实践课程,有利于药师型人才模式和营销管理型人才模式的培养。利用与地方医药企业的合作,提供药学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制药工程型人才模式的培养。

利用课程体系和技能训练的改革,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通过融合相关课程、删减雷同教学内容、减少必修课并增加选修课等形式,制订出以能力为主线,切合本校实际的课程体系;通过与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地方医药企业的合作,挖掘药学系自身的潜力,建立起药师型、制药工程型、营销管理型三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平台;采用导师制的方式,学生从大二开始进入课题组,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3 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我们建立了适应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为目标,以重个性、重过程、重培养为原则,改变以往仅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单一考核方式,把出勤情况、平时的作业、课堂问答、实验操作以及期末考试成绩等均按一定比例计入到课程总成绩中,考试方式采取写调研报告、学术论文、现场技能操作和试卷等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同时,对新人才培养模式效果的检测,我们采用书面考试、知识竞赛、科技活动竞赛、实习评价、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等形式,了解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药学相关知识、适应社会需求方面的影响。再者,我们系成立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和教学督导组,组建督导专家组,深入课堂听课督导,同时负责具体落实学校教学管理方案,执行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对我系教学工作全过程进行指导、督促、评价和反馈。

药学系本科论文范文第7篇

作为一所高等药学教育机构,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始终把培养优秀的药学人才放在工作的第一位。院长许建华教授介绍说:“我们的目标就是培养具备药学与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药学与医学基本原理及研究方法,能胜任药物分析、临床药学服务、药物研究与开发、药物制剂生产与管理等岗位工作的复合型高级药学专业人才。”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院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学院有教师57人,95%的教师具有或正在攻读博硕士学位;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高校优秀骨干教师1人,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学院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工作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有多名教师是留美、留日回国学者。这是一支年轻的、专业的、充满着凝聚力和朝气的教师队伍。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组织结构完善而又不失自己的特色。学院设有学院办公室、教学与科研办公室、药理学系、药物分析学系、药物化学系、药剂学系、天然药物学系、基础化学系、药学综合实验室、化学综合实验室、实验药理学实验室、医药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临床药理研究所、蛇毒研究所等机构。学院承担了药学专业多门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药理学》为福建省优质硕士课程和福建省级精品课程。

近几年来,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在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学院坚持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对课程及其结构进行整体优化。与此同时,学院以福建省重点高校建设为契机,加强学科建设。药理学入选福建省高校重点学科。学院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1)肿瘤药理学研究;(2)神经药理学研究;(3)抗生素、免疫调节剂等微生物新药的研究;(4)生物肽生化药物研究;(5)天然药物提取与分析研究;(6)生物大分子分析研究。

近几年来,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在科研工作当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院拥有较强的科研队伍和良好的科研条件,建有设施先进的医药生物工程研究中心,药理学与毒理学基础实验室获准列为国家财政部和福建省共建项目。2000年以来,共有40项国家、省(部)、厅级科研课题获立项,科研经费总计达270万;累计发表科研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收录23篇,参与编写正式出版专著18部;近几年来多次获得科研成果奖项,共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三等奖2次,其中“姜黄素的抗癌活性及其对癌细胞周期与信号传导的影响”还一举获得了“德彪-CCRF2001”中国奖及中国发明专利。

药学系本科论文范文第8篇

药学院至今沿革93年,沧桑历练,多次更迭。1999年,四校合并后的浙江大学成立了“浙江大学药学院”。当时作为总理工程的四校合并,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史上成功典范之一。药学院乘着和煦的改革春风,沐浴阳光,创建特色,快速发展,打造辉煌。

2000年,教育部批准药学一级学科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药物研究所和药物制剂研究所成立。药物分析学与药理学被批准为博士点,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被批准为硕士点。2001年,中药化学和中药药理学成为浙江省医学重点扶持学科,计算机辅助中药分析成为国家中药医管理局III级(最高级)实验室和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协作建设单位,中药药理学和中药制剂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II级实验室。2001年学院开始招收中药学专业本科学生。2002年药物分析学被批准为浙江省重点扶持学科。2003年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制药工程研究所的一部分调整到药学院,成立药物信息研究所,学院设立药学系、中药科学与工程学系,成立海洋药物实验室。药物分析学与药理学被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药物化学与药剂学被批准为博士点,中药学被批准为硕士点。

正如浙大校长潘云鹤所说:创一流药学要在“求是、创新”上做足文章,狠下功夫。药学院按照校训,求是、创新夯基础,与时俱进求发展。药学院依托浙江大学综合学科优势,将交叉学科很强的药学融入其中,与化学、生物、材料、工程以及计算机、医疗机械医学等相关学科,交融互动,携手合作,联动发展。学院决策层以培养药学精英为己任,力求当好伯乐,培养年轻骨干,实行人员竞聘上岗,严格科学管理,弘扬李连达院长倡导的“发展、创新、团结、奋斗”的敬业精神,在“人才・科研・管理・责任”方面做足了文章。

谈到敬业,药学院教职员工辛勤耕耘,十分刻苦,做课程,搞科研,育英才,旨在培养高素质药剂师和药物科学家。

全球资源共享是药学院的显著特色之一。他们先后从国内聘请10多位院士,国外竞选高水平专家、学者,院内进行实实在在的人才培养。“人才金字塔”模式使得药学院近几年来发展迅速,硕果累累。教授人数5倍增长,人均科研经费名列前茅。现在,药学院有正、副教授34人,博士生导师11人,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殊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等诸多时代精英,培养全日制在读研究生241人,其中:博士生85人,硕士生256人;本科生356人,成教580人,执业药师1000多人。

学院现有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药学与中药学两个一级学科。药学一级学科下拥有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药学一级学科下全部二级学科。

药学系本科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方剂学;学科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11-2220-02

福建中医学院是中国创办最早的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方剂学科于建院初始即已成立,为院内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本学科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目前已发展为人才梯队合理、研究方向稳定、学术特色鲜明的省级重点学科。兹将本学科建设发展的现状、思考与进一步发展所采取的策略介绍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1 学科建设现状

1.1 师资队伍建设2000年以来,方剂学科已初具规模,在学术队伍和人才培养上都有较好的基础。《方剂学》课程目前在岗教师共11人,从年龄结构上看,55岁以上教师1人,40~55岁3人,30~40岁6人,30岁以下1人;从学历结构上看,博士后1名,博士6名,硕士3名,本科1名;从职称结构上看,有教授5名,副教授2名,讲师3名,助教1名,其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6名;从学缘结构看,本校5人,外校5人,留学归国人员1人。学科组教师责任感强,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以及合理的学历、学缘及知识结构,学术思想活跃,具备了较强的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能力与发展潜力。

1.2 教学实践与改革80年代方剂学科开始步入良性的快速发展阶段,编写了大量的教参与教学辅助材料,如《方剂学教学纲要》、《精选方剂学题解200》等共16种,共约220万字;在全国最早开设方剂实验课,编写了《方剂学实验指导》;率先在全国建立方剂标本室,收藏中成药千余种;开展校际交流与合作,保存名家教学资料。90年代方剂学科日渐成熟,成功举办了“全国方剂学师资培训班”和“全国方剂学学术研讨会”;1993年被评为省优秀课程;方剂“四段”教学法课改课题获得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8年建立方剂学硕士点;同年被列为院级重点学科,并入围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1999年来教师不断被派往东南亚、港、台讲学,并连年为福建省农村骨干培训、职业药师培训开设专题讲座,受到一致好评。在方剂学教改实践中探索出“方歌教学法”、“四段式教学法”、病案模拟训练法、方剂实验教学法等,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教学模式,被许多兄弟院校借鉴与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自编了《方歌导读》、《中成药学》、《怎样开好中药处方》等教材,积极开设选修课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范围,拉近了所学知识与其专业的距离,更加贴近了临床实际,弥补了现行《方剂学》教材的不足,为学生进入临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教育部高校教学水平评估从全方位、多角度综合评价了本学科的教学质量,被评为优等;2004年《方剂学》被评为福建省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同年“方药分析实验室”被评为国家中医管理局二级科研实验室;2005年被评为福建省重点学科,目前正在进行方剂学博士点的申报工作。

1.3 科学研究与成果2003年,本院作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之一,省政府投资1500万元,其中1000万元直接投入药学系作为学院重点建设项目,而方剂学科又是药学系重点建设的学科。2004年“方药分析实验室”被评为国家中管局二级科研实验室。本学科学科带头人为全国方剂学会的常务理事之一,是部级规划教材《方剂学》的编委;全国高等教育中药、药学专业系列教材《方剂学》副主编;主编全国高校统编教材《骨伤方剂学》;近5年来,本学科先后在国家、省级刊物上100多篇,出版专著10多部。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31项。至今已培养了6届方剂学专业研究生,每年带教本科毕业生6~10名。2000年以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150多篇,其中SCI收录2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省科技进步奖3项,厅级奖6项;获院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主编各类学术专著30多部。

2 学科发展思考与策略

2.1 抓住海西建设契机促进方剂学科发展 其一,政府投资发展,提供科研设备保障。2003年,本院作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等学校之一,福建省人民政府投资1500万元,本系作为学院重点建设的项目,投入了1000万元。大学城新区药学系实验楼总面积11000平方米,现有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薄层扫描、荧光分光光度计等价值约9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为满足教学、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系拥有中药化学省级重点实验室,中药药理毒理、方药分析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科研实验室。长期以来,本学科在方剂配伍规律、中药新药开发、方剂药效物质基础、老年病有效方药筛选及闽台方剂文献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绩。目前本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重大科研项目等30余项,共获经费资助近300万元,为保证各研究方向健康、有序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二,凭借地理优势,闽台交流促进方药研究。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毗邻特区港澳,在面向港澳台学术活动中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由予闽台两地具有特殊的历史渊源,使得福建中医学院成为中医药对台教育、医疗交流的主要基地。本院方剂学科在中医药对台、对外交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责无旁贷地担当着继承弘扬闽台方药学术精华,推进两岸方药学术交流的使命。我们以方剂学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凝炼学科研究方向,加强学科队伍建设,构筑特色方剂学科研究基地,提高方剂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促进海峡两岸方药学术交流;并以学术交流为纽带,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医药学术的交流与发展。

2.2 集中技术力量筹建方剂研究所 当前方剂学科在内涵上已拓宽与更新,学科内部开始出现理论方剂学、临床方剂学、实验方剂学专业分化的趋势。现代方剂学应建立以科学分析处理古今方剂信息为主的理论方剂学、以阐明复方功效及其配伍的现代内涵为主的实验方剂学和以中西医结合研究评价方剂疗效为主的临床方剂学综合体系。随着方剂学科研究、探索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呈现出向方剂理论、临床、药理、制剂、药化等专业方向分化的趋势,一方面又呈现出各专业间的互相渗透与交叉发展的特征。因此,把握方剂学科发展方向,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我们立足当前方剂学研究的重点,紧跟发展趋势,同时为满足本校申报方剂学博士点、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及带动其它学科发展的需要,方剂学学科拟整合全院多个相关学科技术力量,成立福建中医学院方剂研究所,组织跨系部、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队伍,集中人力、物力,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学院增加资金投入,用以更新设备,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加快技术创新的进程。促进社

会医药企业与研究所结合,增加科研投资,使科研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经济效益。方剂研究所以省级乃至部级重点、重大项目的形式组织协作,鼓励以多学科思路、方法进行方剂学研究。制定福建中医学院方剂学科中长期可持续发展规划,广泛联系合作同仁走“合作一竞争一赶超”的发展模式,积极组织国内、国际相关学科合作,创建在全国高校中大规模、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的一流方剂研究所。

2.3 明确建设目标完善学科建设首先,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培养3-5名学术造诣深、创新意识强、组织能力强,在国内方剂学科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培养一支知识结构互补、年轻充满活力、富有团队精神的高素质方剂学术研究队伍,保证本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与不断壮大。通过人才培养和引入机制充实学科队伍,加强对优秀中青年学者的培养,选派年轻学者在国、内外相关重点实验室进修深造,引进在国外相关领域有成就的青年学者进入学科点,聘请国内知名科学家作为客座教授。

其次,促进教学改革实践。结合2002年教育部高校教学水平评估评优的优势,完善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积极开展本学科的教学研究与课程建设,补充与完善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内容,修订和制定各专业方剂学教学大纲,加强不同层次教材的建设。在强化教学法基本功的同时,利用现代化手段,开设方剂学实验课,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实践技能。开展方剂学双语教学法的研究工作,加快方剂教学多媒体课件的研制。积极申报教学研究项目,取得一批具有创新内涵的教学成果,为中医药课程教改提供思路和经验。

再次,努力提升科研水平。围绕主要研究方向,以学科目前承担的部级课题为依托,充分利用省政府对本院药学系每年1000万元的投资优势,以及省重点学科建设的资金,对闽台名老中医经验效方进行整理筛选,争取更多部级高层次科研课题。建立“闽台名医效方信息资源库”,为学科理论研究领域引入IT技术提供平台。开展院系、校际以及与其它科研院所的横向合作,加快中药复方优化配伍的研究和具有开发价值的复方中药新药的研制,以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最后,积极开展学术交流。邀请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或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发挥地域优势,积极开展国内及对港澳台学术交流;寻求有良好条件的境外相关研究室作为稳定的合作对象,安排互访学者;积极寻求台海科技合作项目,扩大学科的海内外影响力。

药学系本科论文范文第10篇

王教授现任山东大学药学院院长、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中心理事会秘书长、中国药学会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工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理事长、山东省药学会常务理事兼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学会常务理事,兼任《中国生化药物杂志》副主编、《中国海洋药物》杂志及《药物生物技术》编委。2005年4月入选山东省卫生系统第二批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

王教授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承担的本科生课程有《生化制药学》、 《生物技术制药》、 《药学概论》、《基因克隆(英语教学)》;研究生课程有《现代分离技术与应用》等。他十分认真地讲好每一堂课,不但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和素质,而且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思想品德和全面发展。虽然近年招生人数增加,但教育质量绝不降低,他培养的学生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质。2008年他被评为“山东大学第四届教学名师”。王教授已经培养毕业博士7名,硕士研究生50余名,学生遍布国内医药领域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

王教授的研究方向为多肽类、多糖类和酶类药物,以及生物技术药物。他承担或参加了30余项科研课题,其中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 “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课题2项,卫生部课题2项,山东省科技公关计划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他先后获得“山东省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2项,“山东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各1项,“国家内贸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i获得“全国学术团体优秀论文和学术成果奖”近20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200余篇,其中35篇在SCI、E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获得专利7项,申请专利6项。王教授主编的著作有《生化药物研究》(1997), 《生化制药学》(1998), 《生物药物研究进展》(2004), 《生物化学与生化技术》(2007), 《生物制药工艺学》(2007), 《超氧化物歧化酶》(2009):参编的著作有《中国商品大辞典》(药品分册),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辅导教材》, 《临床免疫学》, 《眼科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分离纯化工艺原理》, 《实用生物制药学》, 《发酵工艺学》(第二版), 《玻璃酸研究与应用》, 《基因工程药学》, 《生物化学》(第二版)。

王教授不但重视基础研究,更重视应用开发研究和科技咨询服务。他作为主要成员在张天民教授带领下研究建立的肝素钠生产工艺,对全国肝素钠的生产影响显著,采用该工艺仅在山东的一个厂年创汇即达l亿美元;他研发成功的新药低分子肝素钠的年销售额己近亿元;他多年来对硫酸软骨素的生产工艺和检验方法的研究成果均应用于企业,促进了该产品的出口,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他参与组织和建设了山东福瑞达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作为实验室主任,两年申请专利8项,获得专利授权2项,其中关于玻璃酸发酵条件的研究使玻璃酸的发酵产率提高了30%。作为本行业的专家,他还经常参加国家、省和济南市的科技咨询工作。

王教授作为中国药学会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兼秘书、山东省药学会生化药物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参与药学会的工作,积极组织药学会年会、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和各类学术交流活动。

王教授作为山东大学药学院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做到了继承与前沿发展相结合。他所带领的“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学科为山东省重点学科。他参与组织申报的“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07年获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为建立国际一流的糖研究与开发技术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中心”于2009年获准建设,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的新药创制提供了平台支撑。

作为山东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民进山东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教授经常深入社会,广泛调研,向有关部门提交议案或建议,认真地履行了社会职责。

作为新一代的生物药学工作者,王教授以求真、务实、谦虚、努力的一贯作风,踏踏实实地从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学术传播交流以及科技服务工作,相信他必将为我国生物药物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药剂学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药学专业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