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科研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6 16:21:02

药学科研型论文

药学科研型论文范文第1篇

1我国护理学学位授予情况

1.1我国的学位制度我同学位制度是在1980年建立的学位分学上、硕上、博士_一级。围家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规定,授丁学位的学科门类为12类,医学为其中之一。医学门类一级学科有8个,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巾医学、中药学。护理学同内、外、妇JL等临床学科一样,属于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

1.2学研究生培养类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8年下达“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嚣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规定学研究生培养类型分为“医学科学学位”(科研型)和“医学专业学位”(临床)两种。医学科学学位主要侧重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目标是培养从事基础理沦和应用基础理论的人员;而学专业学位主要侧重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实际丁作能力,目标是培养高级临床医师、口腔医师、牛防疫和新药研制与开发的应人才。

2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方法

2.1培养目标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护理教育、科研和临床能力,在护理专业领域学有专长的高级专业人才。该目标与护理本科生、博士牛的培养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别。相对言,本科牛毕业后是面向大临床的专业人才,而硕士生更强调专业特长,博1:生更侧晕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2.2招生学制脱产学习和在职学研究生学制有所不同。前者为3~4年,研究生入学需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考试科目为英语、政治、基础课(内外科护理学、病理生理学)和专业基础课(基础护理学)。在职学者入学考试科目为英语、护理综合(内外科护理学、基础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成绩合格者6年内可申请在职硕士学位。

2,3培养流程脱产学习的研究生在3年的培养时间内,须按期完成下列任务:第一、二学期制定培养计划,参加学位课程学习;第三学期参加教学(临床)实践,继续专业课学,完成预实验和开题;第四学期参加教学(临床)实践,开始课题研究,发表文章,进行中期考核,符合条件者可申请提前攻博;第五学期继续课题研究;第六学期撰写论文,完成毕业答辩。

2.4获得学位条件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学位,获得学位的条件包括:(1)学分积满:科研型学位、专业型学位的学分均不得低于34分,且各类课程学分均不能低于规定标准;(2)答辩合格;(3)通过国家大学生英语6级考试;(4)。

3提高培养质量的主要环节

3.1建立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整个专业教学汁划的核心,因而构建科学的、富有护理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是提高护理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2004年,我们调整课程设置,力争逐步建没和形成体现护理发展主流、符合高层次护理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课程体系,开设公共必修课4门、专业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9门。鉴于部分专业必修课教材存在知识老化、内容简单、不符合研究生需要等问题,我们编写专业教材3本,其中《危重症护理学》获2004年国家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3.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要培养出高层次的跨世纪护理人才,就必须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选好导师,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是保证研究生质量的关键。

3.2.1严格导师遴选和资格审杏,确保导师质量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必须严格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和资格审查。首先,导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献身护理事业的高尚情操和优良品德,有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其次,导师要求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有在研科研项目和研究经费;最后,实行导师资格的滚动管理,改革导师终身制,以保持导师队伍的高水平,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2.2加强导师培养,提高导师质量教育乃终身之事,并}一劳永逸。导师也要不断接受教育才能适应指导研究生的需要。因此,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导师纠高水平的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交流和学习,以加强其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提高其综合素质。我们提供的培训途径包括:(1)面上培训:1—2次/年;(2)学历教育;(3)出国进修:3—5人次/年,时间3个月至两年。这些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导师的视野,丰富完善了导师的知识结构,提高r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能力。

3.3规范课程学存研究生课程学习当中,选 课是关键,突出一个“用”字;学习是重点,突出一个“思”字;教学是保障,突出一个“精”字;考试是检验,突出一个“活”字。

3.3.1选课开学一周内,导师根据研究生所学具体专业要求,以加深基础、拓宽知识面、构建研究生最佳知识结构为准则指导研究生选课。选课在网上进行,不得随意变更。由于特殊原因必须变动已选课程,研究生需在开学1个月内提出书面申请,经导师同意。部(院、系)批准后方可到研究生院办理。

3.3.2教与学提倡研究型学习,鼓励学员多参与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以提高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张开放性教学,实行教授负责制,授课形式多采用小班课、方法多采用PBL、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3.3.3考试考试实行教考分离,形式灵活多样,一门课程综合运用几种考试方式。常用的考试方式有:(开)卷、撰写论文、口头答辩、小组竞赛等。学员即使免修某些课程但仍须参加该门考试;无故缺课时间超过规定学时三分之一或研究生院抽查点名2次不到者取消其考试资格。

3.4严格培养流程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是全程管理,也是有重点的管理。从第二学年开始,管理主抓3个环节:开题、中期考核、答辩。

3.4.1注莺选题,使研究生迈好科研第一步研究生在广泛阅读文献,把握本研究领域内国内外现状及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和导师商定具体研究课题。开题在护理学科内集中组织,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委员会成员至少5名,而且其中至少1名为外校专家。委员会成员根据开题报告表和研究生本人的报告从课题的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可行性4个方面对课题进行评价,判断研究生是否能够研究该课题。

3.4.2按期进行中期考核,提高研究生科研过程质量考核的内容主要为政治思想品德、理论知识水平、科学研究工作情况。考核的方法是由护理学科成立中期考评组,然后集中进行考核。考核程序为,首先导师介绍研究生简历、培养情况,并对研究生进行评价;其次研究生汇报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科研情况;冉次考评组在广泛听取意见和查看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生进行评议。综合评定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不合格者按照考评小组的意见进行整改。半年后再次考评,若仍不合格,则终止培养或延期毕业。

3.4.3认真把好答辩关,保证研究生终末质量学位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最后和最莺要的一个环节,把好答辩关对保证研究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把答辩关时我们主要守住两个关口:申请答辩条件审查和答辩。

3.4.3.1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条件(1)修满规定学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2)开题通过,资料齐全;(3)中期考核合格;(4)专业课考试7O分以上;(5)完成研究论文;(6)论文盲审通过。论文评阅对论文答辩能否通过起重要的作用。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论义,保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审核质量,我们聘请校内外在护理学上有较高造诣的专家评阅学位论文,并实行匿名评审机制,由研究生院在申请答辩的论文中随机抽取并送外单位匿名评审。经评阅专家认真评阅审核后,未达到答辩基本要求的论文,要认真修改,经修改仍达不到要求则不予答辩。

3.4.3.2答辩的组织形式在科室或教研室安排预答辩的基础上,护理学科集中组织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5—7名成员组成,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2名。研究生导师在答辩委员会成员中指定2名书面评审员,以进一步详细审阅论文。答辩时采取导师回避制度。委员会成员提出各种问题必须由研究生回答,以考核研究生基础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等。答辩结束后,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获半数以上通过时,才能通过答辩。

4护理研究生培养过程需解决的问题

4.1护理学科定位问题世界许多国家护理学与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药学一样为一级学科。而在我国,护理学为临床医学下的二级学科。这样的定位不合理,其原因有三点:一是应重视护理理念、工作性质、工作范畴的变化和发展,护理将成为我国卫生保健的一支重要力量;二是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护理均为一级学科,护理学已发展为独立的专业;三是护理研究生授予医学学位存在不合理性,决定护理的方向、学位课程没脱离生物医学领域。护理同仁应申请成立护理专业研究生教育学组,努力争取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并确定护理学二级学科的专业设置。

42培养临床护理专家问题国外护理界培养的护理研究生大部分为专业型人员,而中国现在培养的护理研究生基本为科研型人员,其临床能力相对薄弱,从而造成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的矛盾,造成培养与使用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建议开拓渠道,与国外成熟单位合作,研究专业型护理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培养过程、考核方法等内容,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尽早开展临床型护理硕士的培养工作,以适应护理事业的发展需要。

药学科研型论文范文第2篇

1 我国护理学学位授予情况

1.1 我国的学位制度 我同学位制度是在1980年建立的学位分学上、硕上、博士_一级。围家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规定,授丁学位的学科门类为12类,医学为其中之一。医学门类一级学科有8个,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巾医学、中药学。护理学同内、外、妇JL等临床学科一样,属于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

1.2 学研究生培养类型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8年下达“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嚣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规定 学研究生培养类型分为“医学科学学位”(科研型)和“医学专业学位”(临床 )两种。医学科学学位主要侧重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目标是培养从事基础理沦和应用基础理论的人员;而 学专业学位主要侧重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实际丁作能力,目标是培养高级临床医师、口腔医师、 牛防疫和新药研制与开发的应人才。

2 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方法

2.1 培养目标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护理教育、科研和临床能力,在护理专业领域学有专长的高级专业人才。该目标与护理本科生、博士牛的培养目标既有联系又有 别。相对言,本科牛毕业后是面向大临床的专业人才,而硕士生更强调专业特长,博1:生更侧晕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2.2 招生学制 脱产学习和在职学 研究生学制有所不同。前者为3~4年,研究生入学需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考试科目为英语、政治、基础课(内外科护理学、病理生理学)和专业基础课(基础护理学)。在职学 者入学考试科目为英语、护理综合(内外科护理学、基础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成绩合格者6年内可申请在职硕士学位。

2,3 培养流程脱产学习的研究生在3年的培养时间内,须按期完成下列任务:第一、二学期制定培养计划,参加学位课程学习;第三学期参加教学(临床)实践,继续专业课学,完成预实验和开题;第四学期参加教学(临床)实践,开始课题研究,发表文章,进行中期考核,符合条件者可申请提前攻博;第五学期继续课题研究;第六学期撰写论文,完成毕业答辩。

2.4 获得学位条件 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学位,获得学位的条件包括:(1)学分积满:科研型学位、专业型学位的学分均不得低于34分,且各类课程学分均不能低于规定标准;(2)答辩合格;(3)通过国家大学生英语6级考试;(4)。

3 提高培养质量的主要环节

3.1 建立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整个专业教学汁划的核心,因而构建科学的、富有护理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是提高护理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2004年,我们调整课程设置,力争逐步建没和形成体现护理发展主流、符合高层次护理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课程体系,开设公共必修课4门、专业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9门。鉴于部分专业必修课教材存在知识老化、内容简单、不符合研究生需要等问题,我们编写专业教材3本,其中《危重症护理学》获2004年国家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3.2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要培养出高层次的跨世纪护理人才,就必须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选好导师,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是保证研究生质量的关键。

3.2.1 严格导师遴选和资格审杏,确保导师质量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必须严格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和资格审查。首先,导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献身护理事业的高尚情操和优良品德,有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其次,导师要求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有在研科研项目和研究经费;最后,实行导师资格的滚动管理,改革导师终身制,以保持导师队伍的高水平,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2.2 加强导师培养,提高导师质量教育乃终身之事,并}一劳永逸。导师也要不断接受教育才能适应指导研究生的需要。因此,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导师纠高水平的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交流和学习,以加强其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提高其综合素质。我们提供的培训途径包括:(1)面上培训:1—2次/年;(2)学历教育;(3)出国进修:3—5人次/年,时间3个月至两年。这些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导师的视野,丰富完善了导师的知识结构,提高r导师指导研究生的 能力。

3.3 规范课程学 存研究生课程学习当中,选课是关键,突出一个“用”字;学习是重点,突出一个“思”字;教学是保障,突出一个“精”字;考试是检验,突出一个“活”字。

3.3.1 选课开学一周内,导师根据研究生所学具体专业要求,以加深基础、拓宽知识面、构建研究生最佳知识结构为准则指导研究生选课。选课在网上进行,不得随意变更。由于特殊原因必须变动已选课程,研究生需在开学1个月内提出书面申请,经导师同意。部(院、系)批准后方可到研究生院办理。

3.3.2 教与学提倡研究型学习,鼓励学员多参与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以提高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张开放性教学,实行教授负责制,授课形式多采用小班课、方法多采用PBL、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3.3.3 考试考试实行教考分离,形式灵活多样,一门课程综合运用几种考试方式。常用的考试方式有: (开)卷、撰写论文、口头答辩、小组竞赛等。学员即使免修某些课程但仍须参加该门考试;无故缺课时间超过规定学时三分之一或研究生院抽查点名2次不到者取消其考试资格。

3.4 严格培养流程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是全程管理,也是有重点的管理。从第二学年开始,管理主抓3个环节:开题、中期考核、答辩。

3.4.1 注莺选题,使研究生迈好科研第一步 研究生在广泛阅读文献,把握本研究领域内国内外现状及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和导师商定具体研究课题。开题在护理学科内集中组织,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委员会成员至少5名,而且其中至少1名为外校专家。委员会成员根据开题报告表和研究生本人的报告从课题的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可行性4个方面对课题进行评价,判断研究生是否能够研究该课题。

3.4.2 按期进行中期考核,提高研究生科研过程质量 考核的内容主要为政治思想品德、理论知识水平、科学研究工作情况。考核的方法是由护理学科成立中期考评组,然后集中进行考核。考核程序为,首先导师介绍研究生简历、培养情况,并对研究生进行评价;其次研究生汇报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科研情况;冉次考评组在广泛听取意见和查看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生进行评议。综合评定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不合格者按照考评小组的意见进行整改。半年后再次考评,若仍不合格,则终止培养或延期毕业。

3.4.3 认真把好答辩关,保证研究生终末质量学位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最后和最莺要的一个环节,把好答辩关对保证研究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把答辩关时我们主要守住两个关口:申请答辩条件审查和答辩。

3.4.3.1 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条件 (1)修满规定学分;(2)开题通过,资料齐全;(3)中期考核合格;(4)专业课考试7O分以上;(5)完成研究论文;(6)论文盲审通过。论文评阅对论文答辩能否通过起重要的作用。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论义,保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审核质量,我们聘请校内外在护理学上有较高造诣的专家评阅学位论文,并实行匿名评审机制,由研究生院在申请答辩的论文中随机抽取并送外单位匿名评审。经评阅专家认真评阅审核后,未达到答辩基本要求的论文,要认真修改,经修改仍达不到要求则不予答辩。

3.4.3.2 答辩的组织形式在科室或教研室安排预答辩的基础上,护理学科集中组织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5—7名成员组成,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2名。研究生导师在答辩委员会成员中指定2名书面评审员,以进一步详细审阅论文。答辩时采取导师回避制度。委员会成员提出各种问题必须由研究生回答,以考核研究生基础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等。答辩结束后,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获半数以上通过时,才能通过答辩。

4 护理研究生培养过程需解决的问题

4.1 护理学科定位问题世界许多国家护理学与医学、口腔医学、药学一样为一级学科。而在我国,护理学为临床医学下的二级学科。这样的定位不合理,其原因有三点:一是应重视护理理念、工作性质、工作范畴的变化和发展,护理将成为我国卫生保健的一支重要力量;二是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护理均为一级学科,护理学已发展为独立的专业;三是护理研究生授予医学学位存在不合理性,决定护理的方向、学位课程没脱离生物医学领域。护理同仁应申请成立护理专业研究生教育学组,努力争取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并确定护理学二级学科的专业设置。

4 2 培养临床护理专家问题 国外护理界培养的护理研究生大部分为专业型人员,而中国现在培养的护理研究生基本为科研型人员,其临床能力相对薄弱,从而造成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的矛盾,造成培养与使用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建议开拓渠道,与国外成熟单位合作,研究专业型护理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培养过程、考核方法等内容,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尽早开展临床型护理硕士的培养工作,以适应护理事业的发展需要。

药学科研型论文范文第3篇

王至婉,河南巩义人,呼吸一科(慢阻肺病区)主任,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2014年7月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91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工作,从事临床科研工作20余年,师承全国知名老中医张磊教授、武维屏教授及部级知名专家李建生教授,经验丰富。201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作为大夫,王至婉认为,要具有良好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不论贫穷富贵,以诚相待,耐心、认真、热情地对待每位病人,以病人为中心,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医者仁心”。多年来,她坚持早晚查房,每天7点左右到病房,尤其对于急危重症患者,有时候甚至来不及换上白大褂,就先去病房巡查危重病人,查看病人的情况。如果为患者开了急查项目,即使到了晚上11点,她也要打电话到病房询问急查项目的结果、患者目前的病情等。她所做的一切赢得了病人的交口称赞,很多病人都说:“王主任是我见过起得最早,走得最晚,对病人最有耐心的大夫。”

从医多年来,王至婉擅长中药或中西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间质纤维化、肺癌、长期不明原因发热、反复咳嗽、胸腔积液、重症肺炎等呼吸疾病,方法独到、效果明显。她重视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防及宣教工作。她还注重业务水平的提高,不断学习新技术、新业务,查询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高级研讨班,如一年一度的呼吸年会、医师协会等。努力做到中医最精,西医最佳;不断寻找中西医结合的最佳切入点,熟练望闻问切、视触叩听。她精湛的医术受到患者的好评,2015年10月20日,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来看门诊,胸闷、喘息,动则加重,在其他省级医院解痉平喘、化痰止咳治疗两个月,病情不见好转,身体逐渐消瘦,经过王至婉诊断,该患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但老人不愿意使用抗真菌药,要求中医治疗。三副药服过后,这位老大爷症状得到了缓解,他对王至婉说:“王主任,我本来都准备放弃自己了,谢谢您给了我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治疗,老大爷的胸闷、气喘症状大大减轻,咳嗽、咳痰的症状也得到了控制,恶寒症状明显改善。两个月后,老大爷送来了一面锦旗。王至婉既激动又感动,激动的是看到患者病情的好转,她说,大夫最大的成就感在于治愈病人,感动的是患者对自己的认可。

作为研究生导师,王至婉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体会病人看病的不易,反思自己的不足。”“换位思考”,站在病人的立场,体恤病人生病的心情与看病的不易,并时时进行自省,从而提高自己。作为科室主任,她带领全科室医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及科研水平,秉持“学习、进步、开拓、创新”的科室精神,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使患者痛苦而来,满意而走。

从医20余年,王至婉获得了不少荣誉。2010年,她被郑州市科技局授予“郑州市科技局科技创新人才”称号。2011年,她获河南省重点专科(学科)学术带头人重点培养对象、河南中医学院学术骨干、河南中医学院创新人才。她还兼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肺病分会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第一届呼吸病学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理事等。

药学科研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 药学学生 实践探索

[作者简介]高军红(1971- ),女,徐州医学院药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徐州 2210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173-02

“导师”一词源于英国,是指为了某一个或某一部分学生额外进行学科辅导的教师,也指有时与学生及其家人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教师。班级导师制是指为高等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配备一名班级导师,其工作的内容是在教学教师的基础上糅合了部分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业、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教育,以求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大学之学,即学府、学人、学问、学业”,所以大学生更需要班级导师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引路人。药学学生作为国家医药事业的储备军,其培养模式与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医学学生,以及综合类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以笔者所在单位徐州医学院药学院为例,阐述本科生导师制度在药学生本科教育阶段的实践与影响,以求探索药学特色化班级导师制度的建立。

一、实践对象简述

随着医药产业的不断更新和医疗卫生制度的深入改革,传统的“化学―药物”模式正在向“生物―医学―药学―社会”模式转变,当今社会,“以人为本,药学服务”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医药兼备的复合型实践型药学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通过对笔者所在高校药学在校生的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当前药学本科生存在着身心发育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有待完善、从高中到大学衔接过程中在学习方面适应性较差、创新能力不足、动手实践能力弱、人文社科类知识薄弱,在生活方面心理素质欠佳、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等特点。同时根据我国对药学生教育培养的基本要求,充分结合药学生的成长特点,开展导师制度,找准突破口,做好对药学生的学习指导、实习管理、医德教育、动手实践能力、人文素质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不同需要,以“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指导创业规划、服务教学科研”为目标,构建并践行药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分层次培养个性化药学人才。

在低年级(大一、大二)实施班级导师制,由思想端正、知识渊博、高学历、高素质的教科研老师担任班级导师,利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的思想,指导学习、关心生活,规划职业目标,参与学生的素质文化拓展和入党、评先评优等工作。通过班级导师两年的观察和了解,初步实现科研型、创业型及应用型学生的分流与引导;高年级学生(大三、大四)实行个人导师制,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制订不同的培养方案,分别实现科研型、创业型及应用型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二、实践的具体方法(如图所示)

三、实践立足点

(一)观念育人

一方面,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出“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正确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就业观和成才观。另一方面,努力提倡培养“四性”教育,即全面性、主动性、研究性、开放性。使学生在多方面提升综合能力,如艺术培养、信息交流、组织管理、团队协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增加学习锻炼的能力;形成多框架知识体系,做到针对性学习,学会自主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使学习交流、团结协作等综合素质得以培养。

(二)教育育人

1.专业教育育人。在新生入学时便开设专业思想教育课,由班级导师和辅导员共同走进班级,对大学课程的设置进行宏观分析,以自身经历经验,让学生了解即将开始的四年的生活:“学的是什么”“要学些什么”“怎样学习”,以便将整个学科的内容组织整合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结构,使学生了解专业前景以及专业就业情况。

2.教师育人,导师要“导”好学生,前提是先尊重学生。孟子曰:“敬人者,人恒敬之。”同样,导师也要在学生面前做好表率作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导师在创新方面要成为学生的表率,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易于发展的学习生活环境。开设特色选修课,进行个性化专业兴趣培养。根据医药行业的需求,通过“个人导师制”,让学生自主选择加入药理、药化、药分、药剂、营销等五个方向,有针对性地分别进入科研实验室及相关公司,进行个性化培养和引导,培养个性化药学人才。

3.实践创新育人。积极开展业余科技学术普及活动、素质教育拓展活动,强化实验性、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教育模式一体化。在实践教学中,笔者所在学院的导师带领学生参观开放的药学实验基地和企业生产管理,组织学生进行车间工厂参观、定岗锻炼。在这个过程中,导师进行专业化辅导,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学生的思维被积极激发,逐步养成了主动学习和独自吸收知识的能力,以适应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特色育人

坚持特色育人,奠定学生实践能力拓展基础。一是导师坚持将理论学习结合到实践教育中,使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注重理论知识运用的同时,加强实践锻炼;二是导师坚持将课堂教学结合到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将实践教学融合到学生的课堂、课余生活中;三是导师坚持将教师指导结合到企业生产中,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从而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公司各生产、销售环节,方便学生领会社会及企业对现代毕业生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锻炼。

四、导师制具体实施步骤

(一)班级导师制

在新生入学不久就实行“班级导师制”,即在班级拥有专职辅导员的基础上,一个班级同时配备一名专业教师,在大一、大二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开展 “五个一”(进一次宿舍、共进一次午餐、一次活动、一次专业知识讲座、一次主题班会),鼓励并考核班级导师与学生之间的经常流与对话,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定位、兴趣培养,从而实现个性化人才的定位。

(二)个人导师制

在班级导师制的基础上,鼓励学习成绩优异并且对科研实验有特殊兴趣的药学生做助手。教师们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从实验方法、操作技能、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

1.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主动带着问题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仪器设备的选择、调试,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断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学生自主参加科研。主要面向高年级(3~4年级)本科学生,开放实验中的开放科学研究课题(即药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吸收部分优秀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

3.学生科技创新及创业。学生自行拟定科技活动课题或自愿报名参加某项科技竞赛活动或利用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结合实验室的方向和条件,联系相应实验室和指导教师开展实验活动。鼓励学生到制药企业及社会药房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创业意识。

4.学生自选实验项目形式的开放。学院鼓励学生进行教学大纲以外的实验创新设计,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主题,独立设计课题方案,主动安装、调试仪器设备,保证实验过程完整进行,最后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

五、实践结果评价与讨论

(一)结果评价

笔者所在高校药学院践行了近8年的本科生导师制,一直贯彻并执行的“五个一”活动对学生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学术创新、社会实践、大学生创业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仅最近两年来,获得部级奖项6项,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课题资助23项;学生累计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篇。取得的省级以上成果人均高于全校的两倍以上。

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践探索中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从开始单一的班级导师制,到目前高年级制定的个人导师制;从最初的“四个一”活动到“五个一”,至目前正准备试行的“八个一”活动,高年级的个性化教育中培养了不少优秀学生。但因导师专业的局限性,还有很多学生没有发挥自己的潜能,还可以与医药企业、医院更多合作聘请导师,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拓宽渠道,采取请进来,走出去,让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进来,共同培养。

(二)讨论

徐州医学院药学院从2005年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以来,笔者作为班级导师制度的负责人,深刻地认识到班级导师既是负责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教师,又是协助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的兼职管理干部。高等院校本科生导师的工作不同于以往的班主任管理,导师工作质量与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影响。

实践证明,要做一个好导师并不容易,这不仅要求导师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师德,还要求导师业务水平高,专业技能强。所以本科生导师还需要在“导”上不断探索与实践,并且应着重研究建立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双赢局面。实施导师制是高等学校改革的重要内容,本科生导师制这个新生事物一定会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发展和进步,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新领域,这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怀民,鄂茂芳.导学导心导航:班级导师的职能延伸[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

[2]王鹏,冯万里,杨芳.高校本科生班级导师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7).

[3]徐显明.大学理念论纲[J].新华文摘,2011(10).

[4]张建梅,云介平.高等院校本科班级导师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药学科研型论文范文第5篇

1.中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特点

中药学是我国的国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传承,古有神农尝百草,药王孙思邈,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药在我国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伴随着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今日世界各国知名药学实验室都有中药学研究,中药学的研究和应用有着越来越广阔的前景。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高等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在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也处于领先地位。广东药学院作为全国三所独立建制的药科大学之一,从2011年开始了全日制应用型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作为国内知名药科院校,广东药学院从2007年获得中药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授权点,作为学校一级学科和品牌专业得到长足发展和深入研究。但应用型中药学专业硕士校企合作在我校尚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广东药学院中药学专业硕士是经国家统一硕士研究生考试录取,全日制三年制专业型硕士,第一年第一学期进行硕士阶段中药学理论的学习,各学科优秀带头人亲自授课,系统学习中药学理论,为以后两年的实习打下坚实理论基础。第一年下学期按照不同导师的具体安排学习,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在导师的安排下在实验室开始实验的学习,为开始自己的课题做好准备。(2)在导师的安排下,实验室学习和企业、医院实习相结合。(3)由各自的导师安排相应的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创作毕业论文。研究生第二年和第三年几乎全部派到实习单位实习,在企业联系好第二导师,由双导师指导,实现与科研工作相接轨,有一部分同学毕业后留在实习单位工作,实现实习与工作相接轨,实习为工作打好基础,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符合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宗旨,实现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

2.中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校企合作要求

中药学专业校企合作是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方法,为尽快适应社会发展和拓展学校科研应用与专业型硕士培养,校企合作是必经之路,与各知名药企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学院中药学专业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也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素质和增加学校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广东药学院中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校企合作的方式

1.学校与企业协商签订培养议。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为了更大程度地实现学校与企业合作,提高人才质量,我校领导积极与相关医药企业沟通协商,在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向企业提供科研指导,派遣中药学专业型硕士去企业实习,完成毕业论文。通过一年的合作经验,我校学生在各知名药企的表现受到一致好评,为更深层次宽领域的校企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导师个人与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合作。

学院中药学专业硕士导师绝大部分拥有博士学位,一部分导师有过企业工作经历,绝大部分导师都有与医药企业合作的项目,与一些药企领导有过一定层次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他们能够按照学生的培养要求和企业的科研需要,派送专业型硕士去药企实习,完成毕业论文。导师与企业之间合作也是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合格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素质又能加强学术交流,拓宽科研合作,还能促进企业发展,是一个可以长期发展的校企合作途径。

3.企业校友联系开展定向培养合作。

学校作为全国三所独立建制的药科大学之一,伴随着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的数十年共同努力,学校在华南地区已颇具影响力,吸引了若干知名企业与学校建立合作机制,谋求长期共同发展。校企合作很好地把学校的人才培养、影响传播与企业的科研进步、人才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学研相结合。学生在企业实习,企业按照企业需求定向培养学生,实现了中药学专业硕士实习与就业相接轨,既符合企业利益,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中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自2011年学校开始招收中药学专业硕士三年来,我校专业型硕士培养已取得一些较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开展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相对较晚,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在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1.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不够完善。

部分中药学专业型研究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一旦进入实习单位,发现所学理论与企业的具体实践不相符,不能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还有部分同学所在实习单位只存在简单的科研工作,不能很好地进行科学研究,背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宗旨。

2.双导师负责制仍需改进。

中药学专业硕士培养实行双导师负责制,校方导师负责研究生的整体培养规划,企业导师负责研究生的科研学习和课题研究,两位导师共同负责研究生的论文制定和完成论文及答辩工作。目前,学校部分研究生存在导师对研究生负责混乱,校方导师和企业导师不能很好地协调,研究生培养方向不明确等问题。部分校方导师偏向科研进展,而企业导师则偏重企业效益等问题。

四、改进对策

1.增强校企合作的理念。

企业经营者需要转变观念,要有长远的眼光,着眼未来,校企合作可以在企业的影响之下培养企业需要的、具有企业特色的专业人才,这本身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能够加快企业的发展。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能够研究科研的生产,积极主动地担起实习、研究生产的重任。企业在管理生产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选拔企业中的优秀人才担任导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科技技术,向学生传输实践经验,使得学生在导师的帮助下能够掌握企业中的管理生产流程,学习企业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样通过实践,才能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现课程对岗位的“零对接”。

2.深化合作共赢的切入点。

一是企业应该注重民生的培养,积极主动把握市场的总方向,能够在政府的支持下把开展校企合作作为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注重培养人才,提高技术力量,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有效地提高企业自身的战斗力与竞争力。二是要契合双方需求。校企合作办学,双方都应该加强自身建设,充分提升自身价值,使得双方在进行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得到双方共赢的结果。只有全面通过合作进行互惠互利,共同谋求发展,才能在校企合作中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而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合作伙伴是否合适。我们的实践表明:校企合作伙伴应遵循互补、双赢和信誉良好的原则,针对校企双方课题研究或生产技术革新需求点,使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和企业进行探讨,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培养方案,吸取企业给予的意见,最大程度地节约教育成本。充分调动校企中的人力资源,提高人才的总体质量水平。企业应该与学校站在统一的战线上,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使得这些人才能够适应于企业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三是要努力把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学校是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社会机构,科研型学校是每一个高校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然而,不能盲目追求科学研究和,应该把科研成果更大可能地与生产应用相结合。为此,我校应该借助校企合作的良好平台,拓宽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在企业开设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提升企业员工的理论知识,促进企业发展,实现更高层次的校企合作。

3.完善校企合作的组织体系。

一是要成立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平台。目前,我国各级政府中还缺乏对校企合作的指导和管理机构。很多联合培养基地的申报集中在省教育厅科研处,为更加有效地开展校企合作,在各级政府中应该设立相应的职责能够充分地对校企合作进行监督管理,这些管理机构应该明确自己应该履行的职责,建立与校企合作相适应的目标,明确自身的监督任务,不断地为推进校企合作作出准备,使得校企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地探索高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二是尝试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这个工作站应该以校企合作为标准,通过企业的大力支持,企业申请设立、出资建设,在学校优秀导师的指导下,双方共同开展研究生团队技术研发机构。在相关教育部门的监督下,校企在合作的过程中,双方通过交流沟通达成合作协议,对研究生团队开展技术研发提供相应的管理机制。政府应根据工作需要建立相关职能部门对整个研究生工作站协调机制,以便发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作用,落实相关要求,制定配套政策等。三是要完善合作运行机制。专业型研究生研一下学期在校内中药学实验室学习,研二研三校外顶岗实习就业一体化培训,共建共享型合作模式实行不同的运行机制,推进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校内科研性实训基地实行教学培养与战略合作机制,学校与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服务,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培养并接收学生实习和为学生提供一定就业岗位。四是创新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和学校的相关专家组成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委员会,并按需求成立专业硕士的专业指导小组,为学校提供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市场需求以及研究生学术研究预测,使得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整体培养目标,又要满足企业市场的需求,能够使得产、学、研三个方案为一体进行研究,为三者的结合创造了时空结合点,使得各种培养模式能够通过校企指导进行有计划的组织与实施,最大限度地为校企架起产学合作桥梁,加强校企联系。

药学科研型论文范文第6篇

1临床药学硕士生教育模式的现状与不足

当前,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机遇与挑战,除了国家政策与制度层面的问题外,加快培养一批专业知识与技能扎实、实践与科研能力全面的高素质临床药师已成为卫生保健与教育界人士的共识[2]。为此,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临床药师制”试点工作,并在29个省市自治区设立了92家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以期为临床药学发展初期输注应急性专业人才。众多高校也在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学位培养中设置了临床药学专业方向。然而,由于教育部并没有专门设立临床药学硕士或博士学位制度,各高校也只是在原来大药学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各自探索,还是秉承以科研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模式,以学位论文为主的考核模式,至今尚未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致使培养的临床药学研究生由于缺乏临床实践能力而无法完全胜任临床药师应该胜任的临床药学工作。综合来看,除学位制度之外,目前在我国临床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培养定位尚不精确临床药学虽然涵盖的内容很多,如临床药理、药物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等等,但其核心是临床合理用药,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能够解决临床用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目前我国高校的临床药学研究生培养,大多还是侧重于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定位不准,导致培养模式、考核方式均出现偏差,结果培养的学生大多只能在实验室搞科研,而一到临床就两眼茫然,束手无策。

1.2导师队伍背景复杂目前,临床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大多为高校的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或药事管理学专家,部分高校聘请医院药学部门的高职人员作为带教导师,真正专业的临床药学带教导师极度匮乏。由于高校老师绝大多数不从事临床药学的实际工作,对临床药学工作相对陌生,带教临床药学研究生也缺乏相应的便利条件。而来自医院的专家绝大多数是自学成才,有的甚至并不直接从事一线的临床药学工作,其中多数并不具有系统的临床药学知识结构,也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缺少带教经验。如此背景复杂的带教导师队伍,势必导致带教方式的千差万别,带教水平的参差不齐,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临床药学硕士生的质量。

1.3学生来源有待规范正是由于培养定位不明确,导致研究生生源鱼龙混杂。有的学校为了完成招生任务,对于学生在本科阶段的教育背景不加详细甄别,导致所招的临床药学研究生很多并非来自药学或医学院校。由于这些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缺乏临床药学所需的较为系统的医学和药学专业背景,知识体系不完整,且缺乏临床思维模式,致使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不得不去弥补一些基础课程,在临床实践与科研中也会碰到很多实际困难,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临床药学高级人才的培养难度。

1.4培养模式有待改进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临床药学硕士生的培养模式五花八门。首先,课程设置缺乏临床药学特色,更缺乏临床药学专用教材,由于拿学分的需要,学生不得不选修一些与临床药学关系不大的课程,而很多应该学、必须学的课程却无处选、学不到或没有学。其次,科研选题常常偏离临床药学实际工作,很多临床药学研究生所选课题与临床脱节,是纯粹的实验室工作,如动物、细胞学实验,如此就导致学生在研究生阶段不得不花费绝大部分时间于实验室中,而缺少与临床接触的机会,更无从谈起临床药学科研工作。再者,有些高校没有附属医院,导致临床药学研究生缺少真正的临床药学实践,即使有些学生被输送到相关临床药学机构进行见习,但由于缺少正规系统的临床药学实践教育,最终导致学生仅仅初步具备了临床思维,而缺少临床药物治疗思维。

1.5考核方式尚需修善目前,很多高校还是采取理论考试的方式对临床药学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进行成绩考核,并未完善临床用药实践技能的考核。毕业评估也仅是采用科研论文答辩的形式进行,这就导致学生过多重视课本与科研,何况多数科研仅仅是实验室工作。最终,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从事、甚至不得不减少了临床药学实践工作。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毕业的临床药学硕士生几乎成了纯药学科研型人才,而无法适应未来实际的临床药学工作。

2临床药学硕士生培养模式探讨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建立科学成熟的临床药学硕士生培养模式并非一蹴而就,尚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科教育的首要问题应该是培养定位,即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就目前来看,临床药学硕士生的培养应该定位于培养以实践能力为主的临床与科研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而师资力量是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除进一步培养和选拔优秀师资之外,应建立由临床药学和医疗专家组成的导师组制度,也可吸收一些年轻的高素质临床药师和医师协助培养,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临床一线的工作。规范生源也很重要,在招生中一定要关注其教育背景、整体素质和是否对临床药学工作感兴趣,而不仅仅是为了拿学位,做到宁缺毋滥。此外,高校应改变现行的考核方式,在进行毕业科研论文答辩的同时,应更多地结合临床进行临床药物治疗能力的考核,以督促导师和学生切实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当然,问题的核心还是在于建立系统科学、详细可行的教育计划和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兼具临床与科研能力的、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临床药学高级人才。

2.1夯实系统的专业基础

2.1.1查缺补漏,构建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临床药学作为一门融合医学与药学的综合叉学科,熟练掌握药学与医学的专业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导师组要根据学生的教育背景和临床实际要求,选修课程,学校未设置的必要课程,一定要督促学生进行自学,以尽量完善其必需的知识体系。药学知识方面,除药学本科生必须掌握的课程外[3],还需要深入学习临床药物治疗学、药物基因组学等专业知识;医学知识方面,除解剖病理生理外,还需要强化内科学、诊断学等专业知识[4];此外,还要掌握医学统计学及试验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只有扎实地掌握了这些专业理论知识,才能为以后的临床实践与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

2.1.2外延内扩,加强相关的知识技能储备临床药学不仅与物(药品)打交道,还要和人(医、护、患)以及和社会打交道。因此,还要加强心理学、管理学、医药卫生特别是药事管理法规的学习,培养知识检索能力,提高“搜商”,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了解常见或重大疾病治疗指南的最新变化,掌握本专业的最新动态。如此,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融会贯通、游刃有余。

2.2了解医疗机构药学部门的工作流程与内涵在理论学习结束后,应先安排研究生在医院药学部门各室间进行短期轮转。在药品调剂室,可了解医院现有的药物品种、药品请领发放的流程、如何进行医嘱(处方)审核与点评以及如何进行药物利用分析等;在制剂药检室,则可加深对药物制剂及质量控制的认识和理解;在临床药学室,可熟悉治疗药物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用药咨询、药历书写与案例分析等工作。对医疗机构药学部门工作流程与内涵的了解,不仅可让学生初步掌握医院药品监督管理的整体情况与医师用药习惯,而且也可让学生对临床药学工作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去临床、有的放矢去学习。

2.3深入病房,强化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2.3.1确保参与临床实践的时间临床药学的实践性很强,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才能了解医师护士和患者对临床药学专业的需求,才能发现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将自己所学应用到实际中去,只读书、不实践,专业知识记不住、也不会用,只有活学活用,才能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书本上学来的知识,才能够逐步建立起临床药物治疗思维,最终才能够体现临床药师的价值、树立职业的神圣感。而这个过程是需要有足够时间作为保证的,我个人认为,让学生在1~2个临床科室或专业直接参与临床实践的时间应在8个月以上为妥。期间,最好不要把学生交给临床医师任其“放羊”,而是要在专职临床药师和医师的共同指导下参与临床用药。

2.3.2树立正确的临床药师职业观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临床药师是多专业临床治疗团队中的一员,与医师和护士是伙伴关系,不是“助手”、也不是合理用药“指导者”,是运用所掌握的药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参与临床药物治疗,不是顶替医师进行药物治疗,是医、药、护共同承担药物治疗责任,维护患者公平、合理使用药品的权益。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掌握基础医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药学专业知识,要参与临床用药,不掌握一些医学知识、不懂得常用医学术语,在查房、会诊、病例讨论时只能当“旁听生”;到临床去,不是为了当临床医师,而是为了当临床药师,临床药师和临床医师可做到专业互补,而不是互相替代;在临床工作的主要内容,应是以药物治疗为主,而不是以临床诊断为主。

2.3.3培养建立临床药物治疗的思维模式在临床用药实践中,一定要让学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逐渐培养临床药物治疗的思维模式,而不能仅仅具有医师的临床思维,更不能只有与临床相分离的药学思维,脱离开患者与病情的单纯的药学思维必定会使学生的药学知识在面对患者时显得苍白无力。

临床思维是指在对患者及其所患疾病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与经验,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和逻辑推理,从庞杂的线索中寻找出主要矛盾,通过已知的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及时解决临床问题的理性认识过程[5]。简言之,临床思维就是如何判断具体患者的疾病,如何实施个体化治疗,即提出临床问题,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医师的临床思维培养模式和内容有可鉴之处,然而,由于临床药师与医师的工作性质和内容不尽相同,所以思维培养的侧重点也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

临床药物治疗思维的培养应围绕识别和解决药物相关问题这一核心内容展开[6]。要培养学生注重收集患者的与药物治疗有关的数据资料,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或规范,结合所学药学知识,寻找国内外最新的医学药学循证资料,分析出那些通常不被医师所关注的用药问题,将各种资料进行整合后提出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并与传统方案进行比较,在充分评估不同方案的利益风险后,协助医师从中选择一个最佳药物治疗方案。临床药物治疗思维的要点是明确药物治疗的目的、制定药物治疗方案、用法用量、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分析疗效不佳的原因以及提高疗效的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要将思维的重点放在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上。通过临床药物治疗思维模式的培养,也可减少或避免与医师的职业摩擦,获得和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与尊重,产生共识,在参与临床药物治疗中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2.4立足实用,提高科研能力与水平

2.4.1立足于解决临床实际用药问题,做好科研选题参与临床实践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识别和发现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亲身感受、分析思考,可提炼出较好的科研课题,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类课题往往更具实际应用价值,并会得到临床医师的欢迎与支持。临床药学的科研选题十分广泛,如前瞻性的用药干预研究、临床时辰药理学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给药研究等,但无论何种形式的课题,都应该立足于解决临床用药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不仅能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能够与临床所学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的能力与水平。

2.4.2着眼于提高能力与水平,进行科研设计与研究对于临床药学研究生来说,科研能力的培养亦至关重要。但是,科研的目的绝不应该仅着眼于撰写毕业论文和拿毕业证书,而应该通过立题论证、实验设计、实验准备与实施、过程控制、数据统计与分析以及论文撰写与发表等,使学生了解科研的组织实施程序与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试验操作的水平,加强科研意识,提升科研素养。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科研能力与水平,才能在未来的临床药学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5多方位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5.1沟通能力的培养在临床实践工作中,沟通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临床药学工作者实际工作的效果。与医师的有效沟通,可增进相互理解与合作,医师乐而为之,进而可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药物治疗方案。与护士的有效沟通,可掌握具体的用药流程,了解患者的最新病情变化与药物是否存在必然联系,护士是否准确地按照药物治疗方案进行了实施。与患者的有效沟通,不仅可以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和评估药物的治疗效果,而且能够让患者对临床药师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了解,使其对临床药师产生信赖和需求,扩大临床药师的影响力。其实,在科研工作中沟通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因此,要切实加强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掌握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并经常性地付诸于实践,使"沟通"成为必备的能力。

2.5.2自我展示能力的培养导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翻译一些外文文献、撰写综述、总结阶段性科研成果与临床实践心得体会,并让他们做成幻灯,在科内进行汇报;让学生参加省内外学术会议,争取给予上台报告的机会;在案例讨论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通过以上种种途径,不仅可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幻灯制作水平,更重要的是可增强他们的自我展示能力,提升其自信心,更有利于未来的临床实践与学术交流。

2.5.3带教能力的培养对于高年级的研究生,可让他们协助导师带教低年级的研究生或本科实习生,这样不但可以减轻导师的工作压力,而且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促进知识交流,形成一个合作紧密、相处融洽的学术团队。此外,优秀的带教能力,对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5.4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的高低往往会成为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对于一名未来的临床药学工作者来说,更尤为重要。因此,导师要加强学生人文知识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学会为人处事,淡泊名利,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法制意识,提升医学哲学素养。以促进研究生心智的健康发展,并能够胜任未来的临床药学工作。

3结语

药学科研型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药学硕士 研究生 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C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会议审议通过了金融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在我国设置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警务、应用心理、新闻与传播、出版、文物与博物馆、城市规划、林业、护理、药学、中药学、旅游管理、图书情报、工程管理等硕士专业学位。

为适应我国医药事业发展对药学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药学人才培养体系,创新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药学人才培养质量,特设置药学硕士专业学位。药学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Professional Master of Pharmacy”,缩写为M.Pharm。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面向药物技术转化、生产、流通、使用、监管等职业领域,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较好掌握药学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

1 专业人才需求与招生

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长远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对自身健康也越发关注。药品作为预防、治疗疾病的特殊商品,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命生活质量。同时,高质量的药学服务是提高医疗水平的重要环节,在保证患者合理用药,减少药源性疾病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设置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点,培养高素质、高质量和具有创新能力的,能够将产学研有效结合,指导合理用药,进行优质药学服务的应用型高层次药学专门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医药产业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随着医药领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进步,药品研发从简单仿制走向自主创新,药品供应从短缺走向丰富,医药产业不断在规范化、现代化、集约化、国际化等方面迈出新步伐。随着医药行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一线工作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颁布的药品法中,明确规定在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必须配备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而国家药监主管部门规章中,在GMP和GSP认证条件中又规定一些重要的岗位必须配备执业药师。

药学专门人才培养的多元需求。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已有药学硕士科学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学位类型。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与药学硕士科学学位以培养教学科研型药学人才目标不同,旨在根据医药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增列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点,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了药学人才市场体系,另一方面也为医药行业从业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职业发展和成长路径,使学习和实践、知识与技术、社会需要和个人成长成才更好地在产学研一体化过程中结合起来。

毕业生就业市场具有广阔前景。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日益得到国家的重视。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各大城市医药产业科技园建设成效日显,泰州、台州、昆山等二、三线城市的医药产业发展也如火如荼,给熟练掌握药物技术转化、生产、流通、使用、监管等职业领域知识和本领的药学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施展才华的舞台。

2 培养目标定位

2.1药学硕士学位培养目标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面向药物技术转化、生产、流通、使用、监管等职业领域,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较好掌握药学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第一,热爱祖国,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

第二,掌握药学基础理论知识及其相关专业技能,能胜任医药生产、质量评价、新药研发、流通管理、临床应用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三,掌握至少一门外语,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第四,身心健康。

2.2药学硕士学位点建设发展规划与措施

第一,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着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制定、完善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结构。

第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努力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学术骨干,重点引进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师。同时,重视吸收来自药学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双师型”的师资结构,聘请在产学研结合领域具有显著成绩的企业家和学者为兼职教师,努力构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以高水平人才为核心、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第三,推进学科平台建设,努力培育专业特色。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重大需求,推进药学硕士理论教学与实践基地建设,促进相关学科资源整合和交叉融合,打造本专业领域先进创新研究平台;拓展与海内外医药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搭建校企技术研究平台,建立协同创新联盟,共同争取重大项目、申请专利等,带动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相关研究方向的发展。

第四,落实管理制度和培养经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坚持实行双导师制、设置专业实践必修课程、审核学位论文实践选题以及评定奖助学金等制度,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教学科研条件,给予实习实践经费支持,不断提升办学保障能力。

3 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面向药物技术转化、生产、流通、使用、监管等企业岗位实际,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充分反映药学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突出交叉性、实用性,重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强调以应用和问题为主线对不同学科知识加以整合,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重视运用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

在培养过程上,充分体现专业学术性与医药职业性紧密结合,坚持实践育人导向,强化实践育人理念,有力推动教学实践,拓展实践育人载体,广搭实践育人平台,注重实践育人效果,积极推动社会实践,确保实践育人实效等措施,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鼓励和安排药学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实践过程中,重视培养和提升药学行业职业能力,注重产学结合,强调以应用和问题为主线对不同学科知识加以整合,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要重视运用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专业实践应有带教老师签名的每阶段的实践报告及结束后的专业实践总结。对于专业实践的评价方式需经本校与实践单位双方同意,评价标准应符合行业实际,并能真实体现药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水平。

学位论文选题紧密结合药学及相关领域科技转化、注册与申报、生产与技改、推广与流通、药学服务及药品监管等实际问题,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学位论文类型可以是专题研究、典型案例分析、技改方案等,体现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答辩形式可多种多样,答辩成员中须有药学实践领域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3.1领域方向简介

主要包括化学药物合成、药物新剂型、生物药物应用、药物分析方法与检测、临床药学、药事管理等专业与方向。

3.2招生对象与学习年限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3年。

3.3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实践教学是全日制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鼓励和安排药学硕士研究生到企业或医院实习。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学位论文选题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论文内容应着眼实际问题、面向行业应用、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3.4课程设置

攻读本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3 1学分:

第一,学位课程不低于23学分,包括公共课5学分、专业必修课12学分以及专业实践6学分;

第二,选修课程不低于8学分;其中行业发展前沿讲座为必选课程,该课程要求研究生参加讲座4次以上并撰写学习报告,由导师评定学习成绩。

另外,须完成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报告两个必修环节。

3.5实践环节

药学硕士研究生应在医药行业相关单位进行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专业实践。专业实践应有带教老师签名的每阶段的实践报告及结束后的专业实践总结。对于专业实践的评价方式需经本校与实践单位双方同意,评价标准应符合行业实际,并能真实体现药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水平。

3.6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应结合医药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选题,突出课题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选题应紧密结合医药行业的实际,深入基层现场,对医药行业领域中某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制订、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资料,在现场实践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对策。

论文形式可以是一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可以是针对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研究设计解决方案,或者其它相关研究论文。论文应反映作者运用所掌握药学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医药行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研究结果应对医药产业实际工作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校内,另一位导师为来自行业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

论文撰写完成经导师审阅定稿后,还应有2位(其中至少一位来自校外实践单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专家评阅并给出意见。论文评审应重点审核:论文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生产实践中所遇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其解决科学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药学科研型论文范文第8篇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校企联合培养的意义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在社会发展及经济生产方面能够解决职业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人才。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科研和实践必修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是指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目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对于将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高科技企业来说,他们在专业、知识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作为教育者的能力。充分开展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夯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再通过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可以形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并存的立体全方位培养。

二校企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可行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对实践环境的要求非常高,而且高校难以模拟出企业真实的生产、研发环境。因此,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高校希望与行业相关的企业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企业通过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不仅为高校研究生培养提供实习和研发的实践机会,还可以解决企业的一些技术问题,满足企业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企业有意愿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对于被培养的研究生来说,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是要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企业接受合作培养,能有效培养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所以在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过程中,学校、企业与研究生本人三方都是有合作需求的。

三我校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经验

国家于2011年首次招收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我校也是首次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为保证我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校加大力度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效果显著。

1学校、企业及研究生三方共同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首先从合作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开始。

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校内导师意见为主,参照全日制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根据校外导师的意见,并听取研究生本人意愿,根据其研究方向共同制定研究生个性化的培养计划。选修课程要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培养目标的差异,有针对性选择,适当增加与合作企业专业技术相关的选修课程。

2严格实行双导师制

目前高校导师教育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大部分导师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与实践创新的经验。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严格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的传授,校外导师由于在企业参加多年的实际研发和工作经历,这些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尽快找到技术研发和探索的方向,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可以兼顾学生的硕士课题并且具有探索和研究价值的课题和问题去进一步开发,使学生的工作不会陷入工程化。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3在企业完成实践教学环节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先进、专业、高质量的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于实践环节,要求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安排到与专业领域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或管理部门中进行不少于一年的实践教学。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后,在校外导师的带领下进入相关科技合作企业,在企业完成可以完成的工程设计、技术研究或改造方案,或者参与软件的开发、管理决策等实际工作。通过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发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将问题与不足反馈到理论研究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又可以较好地应用于实践,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从而使自身的职业素养在实践学习中得以升华。

4以横向科研项目为依托完成论文工作

根据《广东药学院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生学位论文基本要求》,要求专业学位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紧密结合本专业生产或实践应用的实际需要,运用所学的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对生产或实践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或方法。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研究内容要以解决本专业在生产或实践应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主,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充分体现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成果要有实际的应用价值。论文形式可以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根据此要求,我们要求所有导师必须有横向科研项目为支撑和引导完成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工作,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有具体经费支持、科研要求与目标等。

5与企业创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以高等学校为主体,依托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集团、高薪企业和科研院所等有关单位,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使研究生教育适应国家的战略需要。2011年以来,我校先后与广东省博罗先锋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海南康芝药业有限公司、西安安健药业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挂牌成立了“广东药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这些企业多数是民营药厂,企业有一定的研发能力,产品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同时技术需求也比较大。通过企业真正和深入参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中高级人才,从而加快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步伐,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6积极争取政府支持

2013年5月,我院中药学院依靠与康美公司长期的合作基础,共同申报了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并成功获批。建立广东药学院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以此为契机,可以充分利用广东药学院与企业的优质资源,共同打造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中药学”科研创新人才的示范平台和开展以产业化为目标的高新科技研发平台,实现产、学、研的良性互动,为广东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从而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

7注重加强校企沟通

我校大力开展与企业合作科研项目申报。通过积极合作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加强产、学、研结合研究,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深度的合作研究和技术转让或成果转化,以项目为依托,让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深入企业课题研究,带动校企双方共同发展。我校平均每年和每个联合培养单位都有1-2个横向科技合作项目。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今后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重点。校企联合培养是一种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提高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开展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充分整合、合理利用学校、企业双方教育资源,将学校和企业共同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较好地提高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及高校自身发展的应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罗兵,高月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案例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3(5).

[2]李勇,陈艳慧,李博,张瑾.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交际,2013(9).

[3]罗兵,高月华.项目引导的应用型研究生协作培养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0).

药学科研型论文范文第9篇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a)-087-02

分析概括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产生、发展及现状,研究了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特点,对在我国设置药学专业学位提出了若干建议。

1我国临床医学学位制度的发展及现状

1.1我国最早的医学学位情况[1]

我国医学门类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最早是北京大学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于194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医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等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1956年之后,全国有19所医学院校在23个学科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但始终未建立起学位制度。因此,“”前的毕业研究生均未能被授予学位。1977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有关学位工作的法令,它将我国的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并按10个学科门类授予学位。据此,医药学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毕业研究生按不同层次可分别被授予医学硕士学位或医学博士学位。1978级首批硕士研究生于1981年获医学硕士学位;1981级首批博士研究生于1984年获医学博士学位。由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恢复之初,我国的医学高等教育和科研事业百废待兴,急需建立一支教学、科研队伍,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医学研究生教育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学术研究特点:临床医学研究生与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内容、方式都一样,即学位课程学习加科研能力训练。授予学位名称也相同。当时就有不少临床专家针对临床研究生的培养侧重于实验研究方面,提出了研究生毕业后难以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问题。

1.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提出及设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不断有一些临床一线的专家开始批评当时的医学研究生教育。他们认为:临床毕业的研究生不会看病、不会开刀、不会抢救危重病人,甚至出现了毕业临床研究生的临床诊疗技能不如非研究生的现象[2,3]。这严重有悖于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目标。

针对上述问题,从1984年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委和卫生部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学位设置进行了反复的调查研究,于1986年11月联合颁发了(86)学位字022号文件――“关于下达《培养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试行办法》的通知”,把医学门类博士研究生的学位分成两类:一类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主,达到博士水平授予医学博士学位;一类以培养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为主,达到博士水平授予医学博士(临床医学)学位。经过几年的实践,社会普遍认为这是培养应用型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为我国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但是,《培养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试行办法》在培养过程中很难把握科研能力与临床能力的培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研究生临床诊疗技能不足的突出问题。为此,1988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决定在医科着手研究建立专业学位。之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委、卫生部多次组织有关专家就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分级、学位授予对象、专业学位与医学学制的关系以及临床医学与医学门类其他学科授予学位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反复的调研和论证。

1993年,为了加速高层次临床医师的培养,卫生部颁发了卫教发(1993)1号文件――《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这是一项全面培养和提高临床住院医师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的培训制度,为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提供了有利条件。

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了《关于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为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提供了重要依据。1996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提出下次会议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进行研究。会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与卫生部科教司组织专家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论证工作,草拟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方案》,并于1997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在此基础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卫生部科教司再次广泛听取意见,并通过“全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全国临床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等文件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和完善。1998年2月4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发学位(1998)5号文件――《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及学位(1998)6号文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明确了医学门类仍设置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学士学位不设专业学位,仍按先行办法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硕士、博士这两级学位针对不同学科和不同职业背景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两种类型:“医学科学学位”要求侧重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以培养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为目标;“医学专业学位”要求侧重于从事某一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口腔医师、卫生防疫和新药研制与开发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颁发了学位(1998)5号文件――“关于印发《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基本要求及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的通知”。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1,4]。

1.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特点

1.3.1 培养由专业的委员会把关 《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规定:批准设置的专业学位,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协调有关行业、部门成立全国性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培养方案和评估标准。因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卫生部于1997年成立了全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其宗旨是:指导全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工作,协调全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活动,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临床医师队伍建设的联系和协作,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以不断提高我国临床医师队伍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促进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

1.3.2 逐步扩大试点范围1998年2月4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原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卫生部科教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简称两委一部一局)联合颁发学位办(1998)7号文《关于做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单位申报工作的通知》,对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并行使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学位授予单位的条件、申报程序等做了明确规定,并由以上4个部门认真组织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单位的申报和专家通讯评议工作。经过严格的审核,先后确定了3批试点单位。使试点范围逐步扩大。

1.3.3规范出台全国统一的考核内容为了加强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授予质量。1999年12月卫生部科教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了卫科教学[1999]199号文件――“关于印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等文件的通知”,写明了对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4个学科的临床能力考核的内容和要求,同时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办法》、《思想品德素质考核内容和评定等级》等文件。2000年11月卫生部科教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又联合了卫科教学[2000]75号文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的通知”,增加了眼科学、耳鼻喉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麻醉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等7个学科的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4]。

1.3.4用实施细则规范试点单位的培养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各试点单位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实施细则,以规范本单位开展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工作,并按照要求及时向“两委一部一局”备案。各试点单位纷纷制订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实施细则,以切实保证培养质量[5,6]。

2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发展对设置临床药学专业学位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正在深入开展,全球不合理用药现象普遍存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于健康更加重视。患者要求药师提供个体化的用药方案,以减少药物滥用、降低治疗开支。为此,社会需要大量的临床用药技能过硬的药学专业人才。然而在我国,临床药学作为药学一级学科下的新增二级学科,只能授予科学学位,即培养科研型人才,应用型临床药学高级人才严重缺乏的局面和20世纪80年代的临床医学有相似之处。在美国,临床药学专业学位(Pharm.D.)已有60多年的历史,为临床或者社区培养了大量应用型的高质量药师。因此,我国也应设立临床药学专业学位,这种学位是一种应用型学位,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范畴,旨在培养能够在医院临床或社会药店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的高级人才,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合理用药。

通过研究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情况,根据两者的相似之处,特对在我国设置临床药学专业学位建议如下:

2.1先期使用“应用型”的培养模式

专业学位的设置有着严格的程序,需要一定的时间。故在没有设置临床药学专业学位前,各临床药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单位可以借鉴临床医学当年的做法,将学生的培养分为科研型和临床型两种,加快培养应用型临床药学高层次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药品使用人才的需求。这点,我校已经率先实行,并受到了相关专家的肯定。

2.2实行临床药学人才的分级培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分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两级。临床药学专业学位也可根据培养目标分为硕士和博士两级:硕士的培养坚持二级学科(如: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的基础训练,以二级学科的各专业轮转为主,兼顾相关重点科室。博士的培养主要进行专科训练,并应担任和总住院医师相当的临床工作半年以上,从而保证临床能力训练的完整性和系统性[6]。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现阶段可先设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

2.3兼顾在职培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授予对象除了统招的研究生和医学7年制的学生外,还包括优秀的临床在职人员[5]。但由于药学人员和医生不同,没有进行过专门的临床药学方面的规范化培训,不能直接申请学位。但应在临床药学专业学位的招生录取时,对有经验的临床药学工作者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2.4培养过程的几点考虑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色是强调临床能力训练[6]。临床药学专业学位的培养也应如此。应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接触临床的时间和内容。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接受正规的高水平训练,达到某一水平即可授予学位。

和临床医学生一样,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独立分析思考能力,故在教学课程中,应该加强案例教学,将讲授的知识融会到案例中去[7]。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对论文的要求[8],临床药学专业学位的毕业论文应该要求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撰写临床用药病历的分析报道或综述,以能解决临床用药的实际问题,而不一定非要进行实验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牛学胜, 李介祚,陈旭.对我国医学门类学位类型设置的探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4 :1-17.

[2] 季晓辉,钱旅扬,马艳.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困境与发展走向[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6:11-13.

[3]宋春生.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J]. 湖南中医药导报,1998,4(7):1-2.

[4]郭述贤,聂克珍,李春英.谈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的建立和发展[J]. 医学教育,2002,1:38-40.

[5]侯卉,郭述贤,方伟岗.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做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4:36-38.

[6]金海燕,陈晔,陈唯唯,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2:12-13.

[7]林莉.从社会学角度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J].西南国防医药,2005,15(5):544-545.

[8]程益群,李俊,胡雨生.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产生、设置及发展[J].安徽医药,2002,6(1):78-79.

药学科研型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医学生;科研课题;科研训练;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15-0126-04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of the undergraduate participate in research and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Research and training could help to train innovative students,creative learning and practical ability, and conducive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for become innovative talents in its future. The author rely on scientific research of medicine research center of mudanjiang medical college as the basis to involve in research and training, to explore new ways of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alents and achieved satisfactory results.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Research projects;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伴随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以及激烈的国际合作和竞争,是否具备创新思维及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显得非常重要。新形势下,大学生不但要熟悉和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且同时也应当具备探索、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实施了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目的在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科研能力训练,促进高等院校转变教育观念,培养适应国家需要的创新性人才[1]。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巴甫洛夫说过:“科学家的思想和方法,往往比他的成果具有更大的价值。具备良好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假使是一个不具有很大才能的人也会为取得很大的成就。反之,纵使天才也会毫无成就[2]”。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指也出:“培养人才的基本手段和重要方法是科研,高校要应用科研给国家和社会培育出各个方面都杰出的全面人才[3]”。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在以往的教育体系中往往着重于总结性评价,评价学生学业质量的唯一标准通常是学生的考试成绩[4]。这种过分强调考试成绩的评价标准势必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发生[5]。科研训练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及综合运用能力的关键节点,也是培养人才的最后一个环节[6]。科研训练是一个全面考察大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过程,也是一个全面提高大学生实践技能的过程。目前许多高校致力于加强实验环节设计,压缩陈旧、重复的验证性实验,科学选取实验项目,吸收学科新内容、新知识,注重新手段的引入、新方法和课程间有机衔接,基本形成基础训练性、研究性创新和综合设计性等实验,更大程度地应用实验室现有技术条件和实验设备[7]。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下,如何充分有效的依托科研课题开展研究性实验,即将作为高校科研实验探索的下一个目标。假如能够探索出一个成功、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那么目前高校大学生为了毕业才做一次毕业论文的现状势必会改变。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大学生不再是被动地通过事先准备的实验验去证经典理论,而是主动地寻找相应的理论知识加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逐步转化成大学生的自觉能力。通过问题的阐明与解决和系统性地剖析,大学生对所学的专业有了一个全方面的掌握,减少了专业选择的盲目性,感性认识到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内容。科研训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在科研训练实验过程中要始终贯穿着科学思维方法。实验的方法、步骤除了要科学理论正确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必须能够符合科学思维方法的要求,假如能够实现这个目标,那么可以认为是一个成功的并且完整的实验。

然而,目前大学生解决、独立分析、科研能力普遍较低[8]。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本文主要依托于牡丹江医学院医药研究中心科研课题,开展医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探索及实践,现报道如下。

1 医学生科研训练的意义

1.1 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在科研训练的全过程中以医学生为主体,指导教师作为辅助。医学生亲自完成实验,而指导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给予适时的指导。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医学生会遇见或者发现不同的问题,那么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会不断积累科研经验。同时,也会对在科研训练中有关于医学,药学以及生物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温故而知新。

1.2 科研训练是连接医学生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纽带

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本科教育的最后的一个阶段就是毕业实习。毕业实习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过渡阶段。进一步深化开展科研训练,除了能够更好的锻炼医学生科研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大大增强毕业实习的质量[9]。科研训练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医学生在课堂和实验室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使本科教育和研究生培养之间的距离更加接近。因此,通过科研训练过程可以逐步摸索出一套研究生培养的最新模式。将毕业实习与本科生导师制有机的衔接到一起,势必会使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深造相辅相成,更加有利于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连贯统一。

1.3 科研训练可以锻炼医学生多学科技能

医学是多种学科同一的综合学科。所以说,医学生的科研训练是训练多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经过[10]。科研课题不是独立的,而是涉及到多个学科门类,如医学、药学以及生物学等。因此,只有将前期所学专业基础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全面掌握多个学科知识才能完成整个本科科研训练过程。

1.4 科研训练使医学生可以接触到课题组其他项目

科研课题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而是由一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一个医学生独立完成了自己的实验部分,并不意味着科研训练的结束,因为其同时还要参与医学生的科研训练,进行协作工作。所以,在这个科研训练过程中将使医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并学习到医学科研的前沿技术,同时团队精神和科研创新能力也肯定得到非常大的锻炼。

1.5 科研训练过程是一个全面训练过程

科研训练过程是一个全面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医学生能做到“以我为主”,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分析论证、制定方案、设计或实验、分析总结等方面的独立能力训练,指导教师则发挥其主导作用[11]。但是由于时间所限,指导教师在不影响科研训练完整性的前提下,在选题时往往会选择大型课题中相对独立的部分或者小型课题。因此,医学生通过科研训练,在指导教师的悉心教导下了解,熟悉并掌握科研工作的一般过程,而且将会亲自学习科研工作的大体过程。

1.6 指导教师可以从多方面考量学生的能力

科研训练有利于缩短指导教师和医学生的距离,通过科研训练,以往一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的课堂传授转变为以医学生为主体、指导教师作为辅助的双向互动的师生讨论,从而大幅度的展现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指导教师可以从各方面更加全面立体地考量学生,更加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

2 主要方法

2.1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进行双向选择

指导教师可以将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和研究方向通过媒介(比如网站)通知医学生。医学生在得到指导教师的通知后,按照自己的专业以及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指导教师,进行报名。指导教师对所有报名进入课题组的医学生根据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同,进行遴选,然后分为助研型和科研型。最后反馈双向选择结果,建立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指导关系。

2.2 进行前期资料收集工作和确定研究课题

医学生可以通过书店、图书馆、网络等方式查阅资料文献,也可以按照指导教师所推荐的资料文献,收集整理和课题相关的信息,使医学生深入了解及认识科研工作的工作方法和基本思想,体验和感悟科学研究精神,激发科研能力和科研素养的培养,大大提高其创新能力[12]。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在前期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必须要求医学生要对已收集的资料一定要批判的研究。指导教师协助学生从所得资料文献中分析,总结与课题有关的知识、理论、经验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指导教师的指导点拨下,由学生自己考虑斟酌,最终确定研究课题和方向。

2.3 实施课题研究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医学生从始至终完成一小型科研课题或较大科研项目的一部分。期间,指导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了解每个医学生的课题进展情况,如果发现或者提出的问题,要及时帮助解决,并把医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收集整理,不断改善并且完备课题方案。

2.4 得出结论

实验结束后,要求每个医学生对自己所得的实验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计算。对于可以总结、分析、提炼出结论的大部分医学生,要讨论论点的价值和正确性。而对于没有概括和总结出结论的少部分医学生,要及时进行引导和启发,使其尽快准确的得出相应结论。

2.5 撰写论文(课题研究报告)

每一个科研课题呈现结果的主要形式是论文和课题研究报告。指导教师要指导医学生论文(研究报告)撰写的一般格式,组织好结构。论文(研究报告)长短不是重点,但是要做好反复修改的思想准备,在撰写过程中一定要多多征求指导教师和同学的意见,精雕细琢,保证其学术价值。

3 效果评价

医药研究中心从多个角度进行改革与创新,鼓励他们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医学生的积极性,使医学生在实验中真正能从学习的被动型变为主动型,训练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2013年我们从大三的本科生中选择了8名学生参与医药研究中心的科研工作,他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反应良好。2014年暑期,5名10级制药工程学生,成功申报“灵芝多糖的提取工艺创新的研究”大学生暑假实践活动科研课题,同时开展实验,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4年,5名10级药学专业毕业生进行了咳尔康口服液相关研究实验,均圆满的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这种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造和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2015年,2名学生在本中心完成的毕业论文《转化生长因子β多抗制备及其生物活性检测》和《截短型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tTGF-βRⅡ的制备及生物学活性检测》获得校优秀毕业论文,在省级期刊3篇。结果表明,参与课题的医学生兴趣浓厚,全部按时完成了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通过科研训练医学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实验技能,使他们受益匪浅。这种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即为医学生今后工作和科研打下扎实的基础,又协助指导教师做好科研工作,而且有利于医药研究中心实验室的平台建设,取得了一举三得的结果。

4 体会

4.1 促进指导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

在知识大爆炸的当代,盲目一味的追求知识的量是不可取的。故此,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模式构建课程型课题势在必行,使医学生从传统的熟练技能的学习向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方向转化,实现教师教学思想观念和教学能力的全面转变。

4.2 有利于医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我国教育界一直视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的主张为经典论断。然而伴随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的陆续进步,有些学者开始觉察到该论断过分夸大了外在因素的元素,却忽略了人的主管能动性对人发展的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13]。在科研训练工作中,我们发现,医学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弱,动手能力不够,不能满足岗位需求而造成的。科研训练将针对性的在实验室对医学生提升其科研能力进行探讨,既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还具有实用性。

4.3 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导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根据社会的需求,积极申报承担科研课题,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吸收大学生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指导教师可将科研课题的局部内容或部分实验交给学生,并尽量做到与他们的专业知识相吻合。这样,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实施传、帮、带,使学生有机会和研究人员接触,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研究问题[14]。

5 结语

从研究的成果看,除之外,更重要的是着重培养大学生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造性学习能力。通过指导教师的指导,保障了医学生科研能力全程不断线培养,培养了学生独立完成文献查阅、进行科研设计、开展科研实验、撰写科研论文和进行科研报告等方面科研能力,锻炼了其独立思考和独立处理问题能力,提高了创新能力[15],追求永不满足的科学精神和更好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 陆晗昱.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 教育教学论坛,2014,(5):134-135.

[2] 郎成,解玉鹏. 课题型研究性物理实验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30(12):99-102.

[3] 吕莹,陈壁州. 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3):69-71.

[4] 王丽,陈江博,苏雪琼,等. 科研融入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112-114.

[5] 方霞,任亚梨. 本科生课外科研训练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32-135.

[6] 魏欣,罗大力. 科研课题型毕业实习与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J]. 药学教育,2014,28(3):123-124.

[7] 彭文博,尹新明. 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的形式、内涵及地方高校的创新性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12,4(4):78-80.

[8] 俞水香. 《医学伦理学》课程多元化考评模式探讨[J]. 卫生软科学,2014,28(7):453-455.

[9] 谢纪美,康文雄. 关于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经验探讨[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124-127.

[10] 史宝中,袁俊茹,张雅妹.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10):5-6.

[11] 王菊,周宗瑶,慕晓玲,等.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4):754-756.

[12] 张影,孙立晨,刁磊,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科研训练模式的初步探索[J]. 河南农业,2015,(11):10-11.

[13] 叶晓宪,潘华峰,王正,等. 协同创新背景下“三合共建医学实验平台”的探索[J]. 卫生软科学,2015,29(2):103-105.

[14] 张羽飞,李厚忠,武艳,等. 吸收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 卫生软科学,2014, 28(7):455-456.

[15] 夏欧东,曾志嵘,周增桓. 临床医学八年制阶段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J].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4):119-120.

上一篇:西方药学史论文范文 下一篇:西药学毕业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