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进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9 19:54:48

药学进展论文

药学进展论文范文第1篇

展,发病率明显增多。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就近年来国外治疗进展做一综

述。

1非手术治疗

以往,对有症状的腰椎管狭窄多主张行早期手术治疗,因为认为该病总是进展

性的,然而,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应先行一阶段保守治疗后再确定是否需行手

术治疗[1]

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用药、改变活动方式、应用支具和硬膜外激素封闭。

哪一种方法也未能证实肯定有效。非类固醇抗炎药除减轻神经受压所致的炎性反应

外,还具有止痛效果。这类药物应用较多,但尚未见到治疗腰椎管狭窄获得确切疗

效的研究。扑热息痛影响肝肾功能,非类固醇抗炎药可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也影

响肝肾功能,用药时应注意。经双盲交叉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肌注降钙素(Calcit

onin)可减轻疼痛,增加行走的距离[1.2.4]。

治疗腰椎管狭窄较有效的理疗方法是拉力(stretching)疗法、腰肌强度锻练和

无氧健康训练。骑静止的自行车对有些病人很有效,这种锻练腰呈屈曲位,多数病

人能耐受。用马具设计的踏车行走锻练,因腰椎不受力,故对腰椎管狭窄的病人也

很有用。用于软组织理疗的方法较多,包括:热疗、冰疗、超声、按摩、电刺激和

牵引等方法,虽较常用,但对腰椎疾患的疗效尚未得到证实。然而,对辅助腰椎活

动和进行更强的理疗做准备还是有益的,锻练和理疗较安全,可延迟手术治疗,锻

练可改善病人全身情况,即使不减轻症状,也有利于更好地接受手术治疗[1-3]

腰围保护可增加腰椎的稳定性,以减轻疼痛,但应短期应用,以免发生腰肌萎

缩。

硬膜外激素封闭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方法仍有争议,一般认为,用于治疗根性痛

的疗效较差。Cuckler等人前瞻性研究了一组病人,用于减轻根性疼痛,经双盲交

叉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对照组(硬膜外注射生理盐水)与实验组(硬膜外注射激素

)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Rosen等人回顾性研究了一组应用硬膜外激素治疗的病人

,60%疼痛症状短期有减轻,仅有25%疼痛症状长期有减轻。

Derby等人研究的结果表明,对硬膜外激素封闭治疗反应好,其手术治疗也取

得满意的效果,对硬膜外激素封闭治疗反应差,其手术治疗也未取得满意的效果,

对根性痛<1年者,应用激素封闭治疗不能预测手术效果。Rosen等人回顾性研究了

一组应用硬膜外激素治疗的病人(40例),24例(60%)疼痛症状短期有减轻,10例(2

5%)疼痛症状长期有减轻。Ciocon等人对30例腰椎管狭窄患者进行硬膜外激素封闭

治疗,每周1次,连续3次,疼痛减轻长达10个月。硬膜外激素封闭疗法治疗腰椎管

狭窄虽有硬膜外血肿、感染和化学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但在非手术治疗中,仍是一

种重要的治疗方法。不少作者认为,具有相对安全,副作用小,病人易于接受等

优点[1.2]。

2手术治疗

2.1手术指证当病人生活质量降低和因疼痛不可耐受且经保守治疗无效时

,应考虑手术治疗,同时症状和体征应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相一致。单纯影像学改变

绝不能作为手术适应证。必须强调:手术治疗目的是减轻下肢适应症状,而不是减

轻腰痛,虽然术后腰痛也有减轻,手术目的是减轻症状而不是治愈。术后远期随访

中,仍有增生再长入减压区的可能,使神经受压症状复发。手术也不可能使已经发

生退行性改变的椎间盘和小关节恢复正常。也不能中止脊椎退行性改变的自然发展

过程[1]。

腰椎管狭窄减压术式文献报告很多,基本上分为广泛椎板切除减压和有限减压

两类。

2.2标准的广泛椎板切除减压方法在所有受累的脊柱横向平面,由侧隐窝

的外界去除椎板和黄韧带,受累神经根在直视下从硬膜起始部至神经孔出口的整个

行程行彻底减压,所有嵌压神经根的侧隐窝行减压,尽管临床症状提示仅为面

狭窄,单侧神经根受压。理由是椎管狭窄是一种多平面疾病,面减压远期效果

不理想[1.2]

2.3有限减压方法理由是退变性椎管狭窄多为阶段性,主要为黄韧带打折

、增生性肥厚、小关节和关节囊的增生以及纤维环膨出所致。在矢状面骨性椎管常

常不狭窄。因而应行选择性的有限减压,以保留较多的后部骨和韧带结构,从理论

上讲,可减少术后发生脊椎不稳定。该操作斜行椎板切除,是将椎板外侧前部斜行

切除,选择性的行单侧或双侧以及平面部分椎板切除或椎板成形术。McCulloch[

5、6]介绍的方法:后正中皮肤切口(面5cm),向两侧游离后,分别作双侧减

压,一般先行左侧。距中线1cm弧形切开腰背筋膜,避免损伤棘上和棘间韧带,顺

棘间韧带和椎间隙向侧方剥分离椎旁肌,单侧椎板切除范围:向上达黄韧带起点处

,向下至黄韧带止点(连带下位椎体上1/4椎板)。内侧小关节切除至椎弓内界,以

保证达到关节突下彻底减压,对Ⅰ。滑脱同时行横突间植骨。然后,在另一侧行类

似手术。这种保留棘上、棘突和棘间韧带的技术称之为减压术(Microdecompressi

on)[6]。

多平面椎板切除减压方法与标准的广泛椎板切除减压方法,相比较的前瞻性与

随机分组研究的结果已有报告。这两种方法平均随访3.7年,其临床结果相似。多

平面椎板切除减压手术时间较长,发生神经损伤为12%。多平面椎板切除减压中26

%因术中减压不理想,不得已又改为标准的广泛椎板切除减压的术式。

近年来,人们主张对双平面狭窄的患者行选择性椎板切除,应通过神经学检查

选择其中之一为引起症状的平面(责任椎),可行走路前后检查或选择性神经阻滞。

某一神经根阻滞后症状消失,即表明该神经根受压。一组报告中,28例两平面解

剖性椎管狭窄中,23例(82%)认为是一平面引起症状,5例(18%)认为是两平面引起

症状,减压手术仅在认为引起症状的1~2个平面进行。虽是两平面狭窄,但仅行一

平面减压手术,术后效果与两平面狭窄者相似[6]。

2.4植骨融合问题近年来,对腰椎管狭窄减压术后行融合的作用讨论较多

。减压后没有同时行植骨融合术,已有并发腰椎滑脱的报告,减压同时行小关节全

切,术后腰椎滑脱多达2倍,是术后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但同时行植骨融合术,

使手术复杂化,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增多,康复时间延长

,一般认为同时行脊椎融合术对患者康复无益[1]。下列因素应考虑需同时行植

骨融合术[1、2、6~11]

2.4.1伴有退行性椎体滑脱Laus等人报告单纯减压取得成功。这表明由于

椎间隙变窄和增生性骨刺的作用,该阶段可获得自然稳定。然而,另有资料表明,

同时行滑脱阶段融合,有利于改善临床症状。Postachini等人报告16例术前有滑

脱,术后随访8.6年的结果,其中6例单纯减压,另10例同时行融合术,发现未行融

合者骨质长入椎管较多,临床效果不及同时行融合者。近年来的文献分析资料表明

,若同时行滑脱阶段融合,可获得更满意的手术效果[1.5]。Postacchinit和C

inotti等人发现,术后骨质增生在腰椎单纯减压未同时滑脱阶段融合者较常见。

2.4.2伴有脊柱侧凸或后凸对腰椎管狭窄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行广泛减压

,有造成脊柱失稳或畸形加重的可能。很有必要同时行关节融合术。但并不是所有

椎管狭窄伴侧凸后凸者均行融合术,是否同时行融合术,取决于4个方面:①应考

虑弯曲的柔韧性。如果在侧屈位X线片显示弯曲可部分纠正,单纯减压有弯曲发展

的危险。②弯曲是否为进展性,若有进展就有融合的指证。③伴有椎体侧方滑脱,

表明该阶段不稳定,单纯减压会加重不稳定。④侧凸凹侧有明显的神经受压时,行

凹侧椎板和部分小关节切除,难以达到凹侧神经充分减压,扩大减压需考虑融合术

[1]。

2.4.3同一平面复发性椎管狭窄当确定再次行手术治疗时,应考虑同时行

关节融合术。因再次手术需增加小关节的切除,以扩大侧隐窝和中央椎管,小关节

切除超过50%会导致阶段性不稳,特别是小关节向矢状面倾斜时。复发性椎管狭窄

伴有医源性滑脱时,再次手术必然要考虑植骨融合,以增加脊柱的稳定性。

2.4.4小关节去除过多由于手术时小关节切除或切除>50%会引起不稳定,

应同时行脊椎融合术,以防术后脊椎不稳或疼痛。如果至少有一侧小关节的完整性

保留,脊椎的稳定性就能维持。但是,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单侧小关节切除后(表

明节阶活动性明显增加),即使另一侧完整性良好,也将会发生不稳定,单侧或双

侧小关节内侧部分切除(<50%),对脊椎的稳定性影响甚微[13.14]。

2.5脊柱内固定植骨融合是否同时应用内固定器械争议较多。内固定的目

的是:①纠正脊柱畸形;②稳定脊柱;③保护神经组织;④降低融合失败或提高融

合率;⑤缩短术后康复时间。因而其适应证为:①稳定或纠正侧凸或后凸畸形;②

2个或2个以上平面行较为广泛的椎板切除;③复发性椎管狭窄且伴有医源性椎体滑

脱;④屈伸位X线片显示,椎体平移超过4mm,成角大于10°时。内固定方法的选择

应以短阶段固定为主,根据术者掌握的熟练程度和病人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越来

越多的资料表明,滑脱行融合术时,同时行内固定是有益的[15~17]。

2.6手术疗效腰椎管狭窄行手术减压的疗效普遍认为较好[1.5.12]。文

献中取得疗效满意的差异较大(26%~100%),不少作者的结果表明,术后临床症状

改善随时间推移又有加重的趋势。在一组研究中,20%术后获得短期满意疗效,平

均8.2年症状又复发。另有一组,27%术后初期疗效尚好,5年后症状又加重。Katz

等人发现,不论减压融合与否,75%效果满意持续7~10年后,23%需再手术。术后

远期疗效差的易患因素包括:全身一般情况差和曾行面椎板减压。症状复发可

以是原手术部位狭窄复发、邻面狭窄有发展和腰痛伴腰椎不稳。相反,也有作

者报告一组病例,术后平均13年的临床结果满意优于平均7年者[18~20]。

2.7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

2.7.1糖尿病对腰椎管狭窄手术减压后的疗效影响,文献所报告的差异较大。在

一组报告中,糖尿病术后疗效差的比例较大,易发生术后伤口并发症。优良率仅为

42%,而无该病者为91%。另有一组报告却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72%),无该病者

为80%。有资料表明:术后减轻与活动有关症状的疗效与无该病者相似,但对减轻

下肢持续疼痛与感觉异常的疗效不肯定。这是因为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本身残留神经

症状[1]。

2.7.2其他因素满意的手术效果取决于:①病人选择适当;②术式确定正确;

③术中操作精细。Katz等人报告194例手术结果,其中40例疗效不满意,认为主要

原因为:①术前全身情况差;②存在多种疾患;③背部症状较下肢症状突出。④以

往腰椎有手术史者,腰管狭窄术后的疗效受影响。已有资料表明,在腰椎手术中发

生小关节骨折是发生晚期腰痛的一种潜在因素。

3结论

尽管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解剖异常、临床症状和自然发展过程有了进一步的

认识,许多治疗方法的科学性仍未得到充分的证实。理疗、药物治疗和硬膜外激素

封闭的疗效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硬膜外激素封闭疗法治疗腰椎管狭窄虽有硬膜外

血肿、感染和化学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但在非手术治疗中,仍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

法。不少作者认为,具有相对安全,副作用小,病人易于接受等优点。非手术治

疗对大多数病人减轻症状仍是有效的方法。对腰椎管狭窄相关的自然发展过程仍需

进行前瞻性随机研究,其方法仍需要改进,以提高对其相关的自然发展过程的认识

近年来,倾向有限减压的术式,以保留脊椎后部稳定成份,降低短期并发症,

但是,由于狭窄复发和邻面狭窄的发展,产生远期失败率却较高。对腰椎管狭

窄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和滑脱时,已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在减压术后同时行融合术

是妥当的。减压后行椎弓根短阶段固定,可提高融合率,避免了长范围固定。最好

的方法是选择对病人有利的术式、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提高疗效,这仍是有待继续研

究的课题。

作者简介:张功林(1954-),男,甘肃人,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显微外科,脊柱

内固定,电话:(0931)8975286

参考文献:

〔1〕SpivakJM.Degenerativelumberspinalstenosis[J].JBoneJoint

Surg(Am),1998,80(7):1053~1066.

〔2〕GarfinST,HerkowttzHN,MirkovicS.Spinalstenosis[J].JBoneJo

intSurg(Am),1999,81(4):572~586.

〔3〕DeenHG,ZimmermanRS,LyonsMK,etal.Measurementorexerciseto

leranceonthetreadmillinpatientswithsymptomaticlumbarspinalste

nosis:ausefulindicatororfunctionalstatusandsurgicaloutcome[J]

.JNeurosurg,1995,83:27~30.

〔4〕RydevikBL,CohenDB,KostuikJP.Spineepiduralsteroidsforpatie

ntswithlumbarspinalstenosis[J].Spine,1997,22:2313~2317.

〔5〕SandersonPL,GettyCJ.Long-termresultsofpartialundercutting

facetectomyforlumbarlateralrecessstenosis[J].Spine,1996,21:1352

~1356.

〔6〕McCullochJA.Microdecompressionanduninstrumentedsinglelevel

fusionforspinalcanalstenosiswithdegenerativespondylolisthesis[J

].Spine,1998,23(20):2243~2252.

〔7〕SatoK,KikuchiS.Clinicalanalysisoftwo-levelcompressionoft

hecaudaequinaandthenerverootsinlumbarspinalcanalstenosis[J]

.Spine,1997,22:1898~1904.

〔8〕FischgrundJS,MackayM,HerkowitzHN,etal.Degenerativelumbarsp

ondylolisthesiswithspinalstenosis:Aprospective,randomizedstudycom

paringarthrodesiswithandwithoutinstrumentation[J].Spine,1997,22:

2807~2812.

〔9〕FoxMW,OnofrioBM,HanssenAD.Clinicaloutcomesandradiological

instabilityfollowingdecompressivelumbarlaminectomyfordegenerative

spinestenosis:Acomparisonofpatientsundergoingconcomitantarthrod

esisversusdecompressionalone[J].JNeurosurg,1996,85:793~802.

〔10〕McCullochJA.Posterolateraluninstrumentedlumbarfusion:Asoft

tissueenvelopetechnique[J].Spine,1997,22:397~422.

〔11〕GrobD,JumkeT,DvorakJ.Degenerativelumberspinalstenosis:Dec

ompressionwithandwithoutarthrodesis[J].JBoneJointSurg(Am),1995

,77:1036~1041.

〔12〕AirakssinenO,HernoA,TurunenV.Surgicaloutcomeif438patient

streatedsurgicallyforlumbarspinalstenosis[J].Spine,1997,22:227

8~2282.

〔13〕KatzJN,LipsonSJ,BrickGW,etal.Clinicalcorrelatesofpatient

satisfactionfollowinglaminectomyfordegenerativelumbarspinalsten

osis[J].Spine,1995,20:1155~1160.

〔14〕AtlasSJ,DeyoRA,KellerRB.TheMainelumbarspinestudy,partⅢ.

1-yearoutcomesofsurgicalandnonsurgicalmanagementoflumbarspinal

stenosis[J].Spine,1996,21:1787~1795.

〔15〕KatzJN,LipsonSJ,LewRA,etal.Lumbarlaminectomyaloneorwit

hinstrumentedornon-instrumentedarthrodesisdegenertivelumbarspin

alstenosis.Patientselection,costs,andsurgicaloutcomes[J].Spine,19

97,22:1123-1131.

〔16〕PostacchiniF.Managementoflumbarspinalstenosis[J].JBone

JointSurg(Br),1996,75:154~164

〔17〕WhitecloudTS,DavisJM,OlivePM.Operativetreatmentofthedege

neratedsegmentadjacenttoalumbarfusion[J].Spine,1994,19:531~536

.

〔18〕FrazierDD,LipsonSJ,FosselAH,etal.Associationsbetweenspina

ldeformityandoutcomesafterdecompressionforspinalstenosis[J].S

pine,1997,22:2025~2029

〔19〕KatzJN,LipsonSJ,ChangLC,etal.Sevento10yearsoutcomeofd

ecompressivesurgeryfordegenerativelumbarstenosis[J].Spine,1996,2

1:92-98.

〔20〕HernoA,AiraksinenO,SaariT,etal.Surgicalresultsoflumbars

pinalstenosis.Acomparisonofpatientswithorwithoutpreviousbacks

药学进展论文范文第2篇

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候群[1]。病程超过二年以上的面瘫为晚期面瘫

[2],其治疗一直是一大难题,至今没有十分理想的方法[1~4]。

1晚期面瘫外科治疗的回顾

晚期面瘫的治疗可分为非动力性和动力性治疗二大类。

1.1非动力性治疗

是治疗晚期面瘫的传统方法,临床上较为常用,对患者静态畸形的改善效果肯

定,主要包括筋膜悬吊、真皮悬吊、组织代用品悬吊等方法[1,5]。其

中阔筋膜悬吊是非动力性治疗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此方法适用于不适宜作动力性

治疗的各种原因引起的晚期面瘫。

1.2动力性治疗

主要有肌瓣移转术、神经移转吻合术、跨面神经移植术、肌肉游离移植以及近

年开展的带血管神经肌肉游离移植术,通过手术获得面部表情动态下的对称。

1.2.1肌瓣移转术:

1908年Lexer及Eden首先将咬肌和颞肌分出肌瓣,分别移转到上、下唇及上、

下眼睑来矫正面瘫畸形。Gillies则应用颞肌及其筋膜移转治疗面瘫,效果肯定,

60年代至70年代被广泛应用[5],目前仍有使用。Anonson等[6]

于1986年开展了舌下神经袢神经肌蒂移位至面肌的临床应用。曾祥宏等[7

]利用副神经斜方肌上支及其伴行血管为蒂的肌瓣转位来修复面瘫。肌瓣移转术

方法较简单,凡不适宜做复杂手术的病例可采用此术式[2]。

1.2.2神经移转吻合术:

适用于损伤面神经的近中枢端无法吻合,远心端神经具备吻合条件,而且面部

表情肌无明显萎缩者[1]。Drobnik1896年最早应用副面神经吻合治疗

面瘫[1,2,5],舌下面神经吻合是由Korte1903年首先报道的

[1,5]。其它尚有采用膈神经、舌咽神经、下颌神经运动支的神经移转术

[8]。神经移转术后,面部肌肉运动是与移转神经原支配肌肉的运动相伴随

的,而且只能是一种粗大的、混合的、大块性质的运动[8],所以现在已

较少应用。

1.2.3跨面神经移植术:

由Scaramella1970年首先报道,适用于面部表情肌无明显萎缩或表情肌严重

萎缩选择Ⅱ期吻合血管神经的肌肉移植术的Ⅰ期手术[1]。Alain等

[9]主张该术式分二期进行,以此来防止疤痕阻碍神经的再生。该术式的优点

在于患侧表情肌接受来自健侧面神经的再生纤维,与健侧表情肌连动,面部表情比

较自然,有整体性。

1.2.4肌肉游离移植:

Thompson[10]1971年首先应用趾短伸肌游离移植来治疗面瘫,手

术分二期进行,效果较满意。Thompson认为第Ⅰ期的供肌去神经支配是手术成功的

先决条件。此方法不用行血管吻合,手术简单,适用于晚期面瘫面肌已萎缩者。其

不足之处是必须依靠受区肌肉才能使供肌获得神经再支配,故应用受到了限制。

2显微外科技术在晚期面瘫治疗中的应用

2.1分二期手术的带血管神经肌肉游离移植

第Ⅰ期手术为跨面神经移植,第Ⅱ期为吻合神经血管的游离肌肉移植。该方法

于1976年由Harii等[11]首先报告,其后逐步得到推广,近十余年得到

了较快的发展。1989年Terzis等[12]利用胸小肌修复面瘫。他认为胸小

肌有理想的形态,足够的体积和双重的神经支配(胸外侧神经和胸内侧神经),可允

许面上、下部独立运动,是最为理想的供肌,最适用于小儿面瘫。曹谊林等[

13]采用相似的方法对10位晚期面瘫患者进行治疗,3个月后测得肌电活动,

6个月肉眼可见肌肉运动,达最好效果需一年。O’Brien等[14]与Hari

i同样也利用带血管神经的股薄肌游离移植行面瘫治疗。他认为股薄肌容易切取,

后遗症少,可以分成几个节段发挥不同功能,是较好的供肌,但术后较臃肿。Ued

a等[15]采用带神经血管的股薄肌或背阔肌游离移植治疗4~15岁的儿童

面瘫,结果移植肌肉的初次收缩时间较成人早,功能恢复也较成人好。而且患儿生

长过程中,未发现受区面部任何变形和供区的任何功能障碍,所以推荐使用肌肉游

离移植治疗儿童和年轻病人。

2.2带血管神经肌肉一期游离移植

分二期手术的带血管神经肌肉游离移植效果满意,但需分期手术,增加病人痛

苦。王炜等[16,17]1989年首次提出了超长血管神经蒂肌瓣移植一

期治疗面神经瘫痪的概念,使一期手术成为可能。手术以背阔肌作为供肌,选择其

远侧薄的节段,这样可保证有14~17cm长的神经血管蒂,称为超长蒂背阔肌节段肌

瓣移植。为使肌瓣变薄,可切除节段肌瓣部分脏层,称为节段断层肌瓣[1,

2]。该术式的解剖学依据是[18]:背阔肌的血供主要来源于胸背动

脉,该动脉约在肩胛骨下角平面上方分为内、外侧支,入肌后

再分出节段动脉,胸背神经的段神经与段动脉伴行。由于移植时蒂长要14~17cm,

因此血管蒂要从肩胛下动脉起始处切取,同时常常需将段动脉向远端肌肉内进行解

剖分离。该术式的特点[1]:(1)把二期手术改为一期完成,缩短了治疗

周期。(2)变整块肌肉移植为节段肌瓣移植,可根据需要灵活切取。(3)把不带血管

的跨面神经移植改为带血管的移植,有利于移植神经的生长和修复。(4)变全层肌

肉移植为断层肌瓣移植,使肌瓣变得更薄。该方式以后逐步得到了推广应用并有所

改进[3,19,20]。江华[21]、孙百强等[22]

利用拇展肌作一期游离移植修复面瘫,也取得了成功。

2.3多神经血管蒂肌瓣移植

带血管神经游离肌肉移植的肌瓣多为单神经蒂,只局限于面下2/3的表情修复

,远不能恢复表情肌的多向。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多根神经及肌肉的移

植开展了全面修复术式的研究[4,23~27]。运用的肌肉有腹直肌、

腹内斜肌以及背阔肌和前锯肌的联合移植。这些术式是利用同一肌肉的不同神经支

配,将肌肉分成二个肌瓣或二块邻近肌肉共血管蒂而神经支配不同,以此来恢复面

部不同部位的表情。其优点是多血管神经蒂,可行全面修复,但手术较复杂,创伤

较大。

应用带血管神经肌肉游离移植治疗晚期面瘫,术后可出现自主的,较为对称、

自然的表情运动,被多数学者认为是迄今为止治疗晚期面瘫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

具有其它术式所没有的优越性,是晚期面瘫治疗的发展方向。但该方法手术范围及

难度较大,必须具有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及相应的设备,在基层医院较难推广。对

年老体弱不能承受该手术者不适宜。

3问题与展望

3.1表情恢复不全:因为表情肌的神经支配远较骨骼肌丰富,各部位表情肌纤

维方向都不同,其表情运动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单靠一、二块供肌是无法代替所有

的表情肌的[25]。而且神经再生时有可能发生迷路和错位,使面部协调

对称的动作受到影响。这将是今后面瘫研究的一个方向[19]。

3.2尚无理想的供肌:尽管目前使用的供肌有多种[1,16],但都或

多或少地存在着欠缺,没有完全达到理想供肌的要求[1,22],这也是

许多学者专家仍在努力的方向。

3.3移植肌肉的萎缩:主要原因是手术时缺血、创伤及吻合的神经血管不足以

支配和供养移植的肌肉等,所以有人主张采用较大的供肌[11],但又易

造成术后臃肿。相信经过不断地积累和研究,一定能找到合适比例的移植量。

3.4术式的选择:一期或二期带血管神经的肌肉游离移植,这二种术式究竟哪

种更为合理,效果更好,临床应如何选择,尚有争议。Terzis[12]认为

一期手术血管神经蒂长,神经生长速度慢于肌瓣终板的萎缩,等神经长到终板,肌

瓣已萎缩。但临床的结果并非如此,一期治疗的效果也较为满意[3,16~

19,22,25,26,28]。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由于超长

的神经蒂伴有血管供养,使移植易于成活,加速了神经愈合过程[16,28

]。(2)一期法再生神经轴突只需通过一个神经缝合处,减少了瘢痕效应对动力

源神经的量和质的不利影响[28]。(3)节段性断层肌瓣的移植是一种带

有靶器官的神经移植,此类移植能产生一类诱导神经定向生长,并营养和促进神经

生长的活性物质[2]。到目前为止,尚未见有关这二种术式对比的基础研

究的报道。今后可以动物为模型进行全面的、基础的对比研究,为临床选择术式提

供理论依据。

除了以上提到之外,随着组织工程学的发展和不断完善,相信神经和肌肉亦可

在体外获得培养,到时即可免除供区的手术。基因技术是目前发展得最快的技术之

一,如果通过转基因的方法来治疗面瘫,无疑会达到更完美的效果。[HT10.]

参考文献

1.王炜,主编.整形外科学(上册).第一版.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0

6-825

2.王炜,祁佐良,陈守正,等.面神经瘫痪外科治疗301例回顾.中华整形烧伤外科

杂志,1997,13(6):439-442

3.郝立君,夏双印,王洁,等.选择性超长神经血管蒂背阔肌跨面游离移植Ⅰ期治

疗晚期面瘫.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1994,5(4):191-192

4.邬江,徐达传,钟世镇.多神经蒂的腹直肌瓣移植修复晚期面瘫的应用解剖.中国

临床解剖学杂志,1996,14(4):252-254

5.黄渭清,李森恺,凌诒淳.晚期面瘫整形外科治疗的历史问题.中华整形烧伤外科

杂志,1998,14(1):59-61

6.AnonsonCK,etal.Preliminaryobservationsafterfacialrehabilitati

onwiththeansahypoglossipedicletransfer.OtolaryngolHeadNeckSur

g,1986,94:302

7.曾祥宏,徐达传.以副神经斜方肌上支为蒂肌瓣转位修复面瘫的应用解剖.中国临

床解剖学杂志,1992,10(4):272-273

8.周琪.神经替换术治疗面神经瘫痪.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7,21(3):

141-143

9.Alain,GangBoBo,JeanMarcFuentes.Crossfacialnerveanastomosis

inthetreatmentoffacialparalysis.Apreliminaryreporton10cases

.BriJPlastSurg,1980,23:195-201

10.ThompsonN.Autogeneousfreegraftsandskeletalmuscle.Apreliminar

yexperimentalandclinicalstudy.PlastReconstrSurg,1971,48(1):11-2

3

11.HariiK,OhmoriK,ToriiS.Freegracilismuscletransplantationwit

hmicroneurovascularanastomosesforthetreatmentoffacialparalysis.

Aprelimineryreport.PlastReconstrSurg,1976,57(2):133

12.TerzisJK.Pectoralisminor:auniquemuscleforcorrectionoffacia

lpalsy.PlastReconstrSurg,1989,83(5):767-776

13.曹谊林,张涤生,王德昭,等.吻合血管神经的游离胸小肌移植治疗晚期面瘫.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0,6(3):182-184

14.O`BrienBM,PedersonWC,KhazanchiRK,etal.Resultsofmanagement

offacialpalsywithmicrovascularfreemuscletransfer.PlastReconst

rSurg,1990,86(1):12-22

15.UedaK,HariiK,AsatoH,etal.Neurovascularfreemuscletransfer

combinedwithcrossfacenervegraftingforthetreatmentoffacialpa

ralysisinchildren.PlastReconstrSurg,1998,101(7):1765-1773

16.王炜,张涤生,杨川,等.跨面吻合血管神经的背阔肌移植一期治疗面神经瘫痪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89,12(3):155-157

17.王炜,张涤生,杨川,等.超长蒂节段肌瓣移植Ⅰ期治疗晚期面神经瘫痪.中华

医学杂志,1992,72(11):680-682

18.赵莉,苗华,王炜,等.背阔肌节段肌瓣移植修复面瘫的应用解剖.中国临床解

剖学杂志,1992,10(2):83-86

19.杨川,蔡佩佩,董佳生.带神经血管肌束移植术在晚期面瘫修复中的应用.中国

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5,9(2):84-87

20.UedaK,HariiK,YamadaA.Freeneurovascularmuscletransplantation

forthetreatmentoffacialparalysisusingthehypoglossalnerveasa

recipientmotorsource.PlastReconstrSurg,1994,94(6):808-817

21.江华,郭恩覃,季正伦,等.吻合血管神经的游离拇展肌移植一期修复晚期面瘫

.中华外科杂志,1992,30(7):420-422

22.孙百强,金理正.带蒂拇展肌移植修复晚期面瘫的应用解剖研究.中国临床解剖

学杂志,1999,17(2):138-139

23.UedaK,HariiK,YamadaA.Freevascularizeddoublemuscletransplan

tationforthetreatmentoffacialparalysis.PlastReconstrSurg,1995

,95(7):1288-1995

24.邬江,钟世镇,徐达传,等.前锯肌和背阔肌联合肌瓣修复晚期面瘫的应用解剖

研究.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6,14(3):173-175

25.祁佐良,王炜,徐达传,等.多血管神经蒂腹内斜肌瓣修复面瘫的应用解剖.中

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7,15(4):254-256

26.王庭家,徐达传,钟世镇,等.多血管神经蒂腹内斜肌瓣修复面瘫的解剖学基础

.中国临床解剖学学志,1999,17(1):22-24

27.HataY,YanoK,MatsukaK,etal.Treatmentofchronicfacialpalsy

bytransplantationoftheneurovascularizedfreerectusabdominismuscl

e.PlastReconstrSurg,1990,86(6):1178

28.顾晓明,周树夏,刘宝林,等.动力性肌肉游离移植治疗面瘫的前瞻性研究.中

药学进展论文范文第3篇

抗结核药物是结核病化学治疗(简称化疗)的基础,而结核病的化学治疗是人类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结核病化疗的出现使结核病的控制有了划时代的改变,全球结核病疫情由此得以迅速下降。最早出现的有效抗结核药物当数链霉素(SM)。它发现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单用SM治疗肺结核2~3个月后就可使临床症状和X线影像得以改善,并可暂获痰菌阴转。对氨水杨酸(PAS)被应用于临床后发现,SM加PAS的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用药,而且可以防止结核分支杆菌产生耐药性[1]。发明异烟肼(INH)后,有人单用INH和联用INH+PAS或SM进行对比治疗试验,再一次证明了联合用药的优势[2]。于是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著名的结核病“标准”化疗方案,即SM+INH+PAS,疗程18个月~2年,并可根据药源和患者的耐受性将PAS替换为乙胺丁醇(EMB)或氨硫脲(TB1),俗称“老三化”[3]。70年代随着利福平(RFP)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对吡嗪酰胺(PZA)的重新认识,在经过大量的实验后,短程化疗成为结核病治疗的最大热点,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4,5]。当人类迈入2000年的今天,抗结核药物的研究已经获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主要是利福霉素和氟喹诺酮这两大类药物,尤以后者更为突出。

一、利福霉素类

在结核病的化疗史上,利福霉素类药物的研究一直十分活跃。随着RFP的发现,世界各国出现了研制本类新衍生物的浪潮,相继产生了数个具有抗结核活性的利福霉素衍生物,但杀菌效果都不如RFP,RFP仍是利福霉素类药物中最经典的抗结核药物。

1.利福布丁(rifabutin,RFB,RBU):RBU对RFP敏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是低的(<0.06μg/ml),而对RFP耐药菌株的MIC明显增高(0.25~16.0μg/ml)。此结果显示RFP与RBU存在交叉耐药;这么宽的MIC范围,又提示RFP耐药菌株对RBU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敏感比例高达31%。在MIC<0.5μg/ml的结核分支杆菌株,或许可把RBU考虑为中度敏感[6]。RBU的亲脂性、透过细胞壁和干扰DNA生物合成的能力高于RFP,使之能够集中分布在巨噬细胞内而具有较强的活性。

RBU也有其不足之处。如RBU的早期杀菌作用不如RFP[7],可能与其血浆浓度低有关。有研究结果表明,RBU口服剂量300mg4h后的峰值浓度仅为0.49μg/ml,比同剂量RFP的峰值约低10倍。究其原因,可能与RBU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和血清蛋白结合率均低有关,前者只有12%~20%,后者仅为RFP的25%。

临床上已将RBU试用于不同类型的结核病人。香港胸腔协会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同时耐INH、SM和RFP的结核病患者中,RBU和RFP的效果几乎相等[8]。但已有研究表明,RBU对鸟分支杆菌复合群有明显的作用。

2.苯并恶嗪利福霉素-1648(KRM-1648):苯并恶嗪利福霉素-1648属于3-羟-5-4-烷基哌嗪,为苯并恶嗪利福霉素5种衍化物之一。本品比RFP的MIC强16~32倍。小鼠实验结核病治疗结果显示:单剂KRM-16483mg/kg的疗效明显优于RFP10mg/kg,与HE联用亦比RFP+HE疗效佳。KRM-1648和其它利福霉素类的交叉耐药也必然是一问题,但纲谷良一[9]认为:由于KRM-1648比RFP有更强的杀菌作用,即使结核分支杆菌对RFP具耐药性,本药也能发挥一定的杀菌作用。

最近芝加哥的一份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KRM-1648、RBU和RFP这三种相类似的药物均对耐多药结核病(MDR-TB)无效[10]。

3.利福喷丁(rifapentine,DL473,RPE,RPT):RPT又名环戊基哌嗪利福霉素,于1976年由意大利Leptit公司首先报道,我国紧跟其后于1977年就已着手研制,并在1984年应用于临床。该药为RFP的环戊衍生物,据Arioli等[11]报告,其试管中的抗菌活力比RFP高2~10倍。本品口服后,胃肠道吸收良好,并迅速分布到全身组织中,以肝脏为最高,其次为肾、脾、肺及心脏,在脑组织中也有分布。人口服后4h即达血浓度高峰。RPT的蛋白结合率可达98%~99%,因此组织停留时间长,消除半衰期时间亦较RFP延长4~5倍,是一种高效、长效抗结核药物。

我国使用该药替代RFP对初、复治肺结核进行了对比研究,每周顿服或每周2次服用RPT500~600mg,疗程结束时痰菌阴转率、病变有效率和空洞关闭率与每日服用RFP组相比,疗效一致,未见有严重的药物毒副反应。本药不仅有满意的近期效果,而且有可靠的远期疗效[12]。由于RPT可以每周只给药1~2次,全疗程总药量减少,便于督导,也易为病家所接受。

二、氟喹诺酮类(FQ)

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中有不少具有较强的抗结核分支杆菌活性,对非结核分支杆菌(鸟胞分支杆菌复合群除外)亦有作用,为临床治疗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前景。由于结核分支杆菌对氟喹诺酮产生自发突变率很低,为1/106~107,与其他抗结核药之间无交叉耐药性,目前这类药物已成为耐药结核病的主要选用对象。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优点是胃肠道易吸收,消除半衰期较长,组织穿透性好,分布容积大,毒副作用相对较小,适合于长程给药。这类化合物抗菌机制独特,通过抑制结核分支杆菌旋转酶而使其DNA复制受阻,导致DNA降解及细菌死亡。氟喹诺酮在肺组织、呼吸道粘膜组织中有蓄积性,浓度均超过结核分支杆菌的MIC。感染部位的组织浓度对血药浓度的比值较正常组织中高,在痰、支气管粘膜、肺等组织的药浓度/血清浓度为2或更高,显示了对肺结核的强大治疗作用。

1.氧氟沙星(ofloxacin,OFLX):OFLX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约0.5~2μg/ml,最低杀菌浓度(MBC)为1~2μg/ml,在下呼吸道的组织浓度远高于血清浓度。OFLX有在巨噬细胞内聚积的趋势,在巨噬细胞中具有与细胞外十分相近的MIC,与PZA在巨噬细胞中产生协同作用。OFLX与其他抗结核药之间既无协同作用也无拮抗作用,可能为相加作用[13]。

OFLX的临床应用已有若干报道,尽管人体耐受量仅有中等程度抗结核作用,但不论对鼠实验结核或人结核病治疗均有肯定疗效。现在香港将OFLX与其它可供使用的配伍药一起,常规用于少数耐多药的慢性肺结核病人[8]。

我院采用含有OFLX的化疗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获得了痰菌培养2个月阴转率50%、3个月62%以及6个月75%的可观效果。厂家推荐的用于治疗严重呼吸道感染的剂量为400mg2次/日。有人对22例单用OFLX300mg/d或800mg/d治疗,持续9个月到1年,所有病人耐受良好,并显示较大的剂量效果较好[6]。多次用药后,血清或各种体液中无临床上明显的蓄积作用,有利于肺结核的长程治疗。人体对OFLX的最大耐受量为800mg/d,我院选择的经验剂量为300mg2次/日。

2.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PLX,CIP):CIP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和MBC与OFLX相似,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但由于有人认为该药在试管内和RFP一起应用有拮抗作用,所以临床应用的报道也还不多。CIP因胃肠吸收差,生物利用度只有50%~70%,体内抗结核活性弱于OFLX。基于上述因素,OFLX被更多地用于耐药结核病。

3.左氟沙星(levofloxacin,DR-3355,S-OFLX,LVFX):1986年开发的LVFX为OFLX的光学活性L型异构体,抗菌活性要比D型异构体大8~128倍。在7H11培养基中,LVFX抗结核分支杆菌的MIC50、MIC90均为0.78μg/ml。在7H12培养基中对敏感菌及耐药菌的MIC为0.25~1μg/ml(MBC1μg/ml,),比OFLX强1倍。与OFLX一样,LVFX亦好聚集于巨噬细胞内,其MIC为0.5μg/ml(MBC是2μg/ml),抗结核分支杆菌的活性也是OFLX的2倍。两者之间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差异,可能与它们抗DNA旋转酶的活性不同有关[14]。

LVFX口服吸收迅速,服药后1h血药浓度达3.27μg/ml,达峰时间(1.05±0.17)h。服用LVFX4h后痰中药物浓度平均4.44μg/ml,高于同期平均血液药物浓度1.89μg/ml,证明本品在体内吸收后渗透入支气管-肺屏障的浓度极高。而且,该药的副反应发生率只有2.77%。LVFX良好的抗菌活性、优良的药物动力学和较高的安全性以及与其他抗结核药间的协同作用[15],使LVFX正逐步替代OFLX而成为MDR-TB的主要治疗药物。

4.司氟沙星(sparfloxacin,AT-4140,SPFX)与洛美沙星(lomefloxacin,LMLX):SPFX是现行氟喹诺酮类中抗结核分支杆菌活性较高的品种。SPFX的MIC为0.25μg/ml,MBC0.5μg/ml,较OFLX和CIP强2~4倍,亦优于LVFX。采用SPFX50mg/kg(仅相当于OFLX的1/6)就完全能够控制鼠结核病,临床上为达到最佳治疗结核的效果,宜采用400mg/d。但SPFX对脑脊液的渗透有限,单次口服200mg后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分别低于0.1或0.4mg/L。

LMLX对结核分支杆菌亦具有活性,但弱于对其它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的活性。用于抗结核的剂量为400mg2次/日,如治疗超过一个月的患者可改为400mg1次/日。Primak等对43例初治肺结核用本药或RFP联用其它抗结核药进行疗效对比,3个月的痰菌阴转率不逊于RFP组。

SPFX与LMLX和氟罗沙星(fleroxacin)一样,因光毒性,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5.莫西沙星(moxifloxacin,MXFX,Bay12-8039):MXFX因附加的甲基侧链可增加抗菌活性,属第三代喹诺酮药物。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为0.25mg/L,虽体外活性大致与SPFX和克林沙星(clinafloxacin)相当;体内如在鼠实验结核中,克林沙星无活性,而MXFX的杀菌力较SPFX更高[16]。MXFX对治疗结核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尽管上述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较好的抗结核作用,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和RFP相提并论[17]。由于氟喹诺酮类药物影响年幼动物的软骨发育,对儿童和孕妇的安全性至今尚无定论,原则上暂不考虑用于这二类人群。

三、吡嗪酰胺

PZA是一种传统的抗结核药物,后来对它的杀菌作用又有了新的认识。根据Mitchison[18]的新推论,虽治疗开始时病灶内大多数细菌存在于细胞外,但当其中某些菌引起炎症反应使pH下降,部分细菌生长受抑制,此时PZA较INH更具杀菌作用。所以在短程化疗开始的2个月中加用PZA是必需的,可以达到很高、几乎无复发的治愈率。目前国外正在研制新的吡嗪酸类衍化物[20]。

四、氨基糖苷类

1.阿米卡星(amikacin,AMK):卡那霉素由于它的毒性不适合于长期抗结核治疗,已逐渐被AMK所替代。AMK在试管中对结核分支杆菌是一种高效杀菌药,对大多数结核分支杆菌的MIC约为4~8μg/ml。肌注7.5mg/kg(相当于0.375g/50kg),1h后平均血的峰浓度(Cmax)为21μg/ml。美国胸科学会(ATS)介绍的肌注和静脉滴注的剂量均为15mg/kg[6],并将AMK列入治疗MDR-TB的主要药物中。

尽管AMK的耳毒性低于卡那霉素,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监测该药的血浓度以确保剂量足够但不过高。具体做法可考虑每月测定一次高峰血液药物浓度,推荐峰浓度(静脉注射30min后,肌肉注射60min后)为35~45μg/ml,可据此进行剂量调节。如果患者年龄在60岁或以上时,需慎用,因为AMK对年老患者的肾脏和第八对听神经的毒性较大。

2.巴龙霉素(paromomycin):巴龙霉素是从链霉菌(streptomycesrimosus)的培养液中获得的一种氨基糖苷类药物,有研究认为它具有抗结核作用[19]。Bates[20]则将其作为一种新的抗结核药物,并用于MDR-TB。

五、多肽类,结核放线菌素-N(tuberactinomycin-N,TUM-N;enviomycin,EVM)

结核放线菌素-N的抗结核作用相当于卡那霉素的1/2,它的优点是对肾脏和听力损害比紫霉素和卡那霉素低。鉴于此药对耐SM或KM菌株有效,可用于复治方案。常用剂量为1g/d,肌肉注射,疗程不超过3个月。上海市肺科医院临床应用的结果表明,密切观察下肌肉注射结核放线菌素-N1g/d14个月,未观察到明显的药物副反应。

六、氨硫脲衍生物

较引人注目的是2-乙酰喹啉N4吡咯烷氨硫脲,MIC为0.6μg/ml,优于TB1。国内单菊生等报告的15种氨硫脲衍生物有4种具体外抗结核分支杆菌作用,MIC范围在0.78~12.5μg/ml之间,其中以乙烯基甲基甲酮缩TB1对小鼠实验性结核病的疗效为著。

七、吩嗪类

这是一类用于麻风病的药物,近年来也开始试用于耐药结核病,其中对氯法齐明(氯苯吩嗪,clofazimine,CFM,B663)的研究最多[21]。CFM是一种吩嗪染料,通过与分支杆菌的DNA结合抑制转录而产生抑制分支杆菌生长的效果,对结核分支杆菌和牛分支杆菌的MIC为0.1~0.33μg/ml。一般起始剂量为200~300mg/d,当组织饱和(皮肤染色)时减为100mg/d。它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与β干扰素合用,可以恢复由结核分支杆菌25片段引起的细胞吞噬和杀菌活性的抑制作用,从而成为吞噬细胞的激发剂,属于免疫治疗的一部分,已经超出了单纯化疗的范畴[22]。CFM可引起严重威胁生命的腹痛和器官损害,应予以高度重视[23]。

有人报道,在11个吩嗪类似物中有5个体外抗结核分支杆菌活性等于或优于CFM(MIC90≤1.0μg/ml),其中以B4157最强(MIC90为0.12μg/ml),但仍在进一步研究之中[21]。

八、β内酰胺酶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

结核分支杆菌也产生β内酰胺酶,但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舒巴坦在单用时并不能抑制结核分支杆菌的生长,而是通过抑制β内酰胺,使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免遭破坏[24]。当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不耐酶的广谱半合成青霉素联合使用时,能大大增强这类青霉素的抗结核分支杆菌作用。其中的最佳联用当数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的等摩尔复合剂[25]。一项27株结核分支杆菌的试管实验结果显示,阿莫西林单用时的MIC>32mg/L,而与克拉维酸联用时MIC下降至4~11mg/L,效果增加了2~7倍。这类代表性的复合剂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奥格孟汀,augmentin),氨苄西林-克拉维酸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特美汀,timentin)[26]。值得注意的是,氨苄西林加丙磺舒远远高于氨苄西林与克拉维酸联用时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90。如单用氨苄西林口服3.5g后的血清峰值为18~22mg/L,加用1g丙磺舒后可上升至25~35mg/L。

由于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很难穿透哺乳动物的细胞膜而进入细胞内,有可能限制这类药物抗结核治疗的效果[27]。目前,这类药物的抗结核研究还限于实验阶段。

九、新大环内酯类

本类抗结核分支杆菌作用最强的是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RXM,RU-28965),与INH或RFP合用时有协同作用。其它还有甲红霉素(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CAM,A-56268)和阿齐霉素(azithromycin,AZM,CP-62933),主要用于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治疗[28]。

十、硝基咪唑类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5-硝基咪唑衍生物作为新的抗结核药物具有相当好的开发前景。此类药物中的CGI-17341最具代表性,体外抗结核分支杆菌活性优于SM,可与INH和RFP相比拟,对结核分支杆菌的敏感菌株的MIC为0.1~0.3μg/ml。实验动物中该药对感染结核分支杆菌小鼠的半数有效量(ED50)为7.7mg/kg,而INH和RFP的半数有效量分别为3.04(1.67~4.7)和4.81(3.5~6.69)mg/kg。其疗效与剂量显著相关,20、40、80mg/kg的生存时间分别为(30.9±1.9)d、(43.5±4.24)d和(61.3±3.9)d。但是,5-硝基咪唑衍生物的抗结核研究尚未应用于临床。

十一、吩噻嗪类

吩噻嗪类中的氯丙嗪在早期的文献中报告能改善临床结核病,其浓度为0.23~3.6μg/ml时能抑制巨噬细胞内结核分支杆菌,并增强SM、INH、PZA、RFP和RBU对抗细胞内结核分支杆菌的作用,该类药物中的哌嗪衍生物三氟拉嗪(triluoperazine),也有与之相类似的效果。

十二、复合制剂

抗结核药物复合制剂的研制主要是为了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和增加药物的杀菌效果。复合制剂有杀菌剂与抑菌剂、杀菌剂与增效剂等多种形式,一般是两药复合,也有三药复合的情况。部分复合制剂的药效仅仅是单药累加效应,目的是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另一部分则不仅提高了依从性,也起到了增进药物疗效的作用。

在众多复合剂中,力排肺疾(Dipasic)是最为成功的一个品种,它以特殊方法将INH与PAS分子化学结合。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力排肺疾较同剂量INH的效果高5倍,亦明显高于以物理方式混合的INH加PAS,而且毒性低、耐受性良好、容易服用、耐药发生率低。近年来,国内已开始自行生产这类制剂,如结核清、百生肼、力康结核片和力克肺疾等。

力排肺疾的临床应用有两大趋势,一是用于耐药结核病,二是用于轻型儿童结核病。用于耐药结核病的理论依据是:自从短程化疗问世以来,临床上已很少使用PAS,可望结核分支杆菌对PAS有较好的敏感性;再就是二药分子化学结合而产生的增效结果。力排肺疾服用方便,毒副反应少,更适合于儿童结核病患者。

其它复合剂型还有卫肺特(Rifater,HRZ)和卫肺宁(Rifinah,HR),这些复合剂只是物理性混合药物,本质上和组合药型类似。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复合剂的头8周痰菌阴转率为87%,高于单剂联合的78%;副作用前者为10.9%,低于后者的14.6%,但也有副作用以前者为高的报道;使用上复合剂较单剂联合更方便,有助于提高病人的可接受性[29]。

以上虽罗列了数大类药物在抗结核研究方面的进展,但应该认识到这些只不过是抗结核药物研究重新开始的序幕。因开发一种新的抗结核药物既需要财力和时间,还要评估其在试管和临床试用的效果,并非易事。从前一段时间看,由于发达国家的结核病疫情已经下降,而且认为已经有了有效的抗结核药物,而发展中国家无能力购置昂贵的药物,这些都是为什么尚无治疗结核病新药问世的一些理由。由于目前伴有HIV感染的结核病发病率增加和耐多药结核分支杆菌的出现,以及预料今后耐RFP菌株的发生率将会增高,所以导致急需迅速开发新的抗结核药物。抗结核新药的研究,在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实验室,已经从过去10年基本静止状态发展到一个活力相当大的时期。虽然Hansen疾病研究实验室筛选了可能用于抗结核的近5000种化合物,但还没有发现高质量的化合物,而且该项目的因素评估工作还需要数年之久。何况即使在实验室初步证实有效的药物,用于人体是否有效和足够安全,尚待揭示,可谓任重道远。抗结核药物研究除直接开发新药外,还要认识到随着靶向释药系统的发展,利用脂质体或单克隆抗体作载体,使药物选择作用于靶位,增加药物在病变局部或细胞内的浓度,以改进疗效。文献早已报道了脂质体包埋的INH和RFP对鼠实验结核病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有人以携有吞噬刺激素(tuftsin)的RFP脂质体治疗实验鼠结核病,每周2次,共2周,使小鼠肺脏活菌数下降的效果比游离RFP至少强2000倍,其疗效非同一般。目前脂质体虽尚无制剂上市供临床应用,但为今后提高难治性结核病的疗效、降低副反应,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由此来看,未来结核病化疗的研究重点将仍在于寻找更为高效的杀菌剂或(和)灭菌剂,进而减少服药数量和服药次数、缩短化疗疗程、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MedicalResearchCouncil.AMedicalResearchCouncilinvestigation:Treatmentofpulmonarytuberculosiswithstreptomycinandpara-aminosalicylicacid.BrMedJ,1950,1073-1085.

2.MedicalResearchCouncil.Thetreatmentofpulmonarytuberculosiswithisoniazid,aninterimreporttotheMedicalResearchCouncilbytheirTuberculosisChemotherapyTrialsCommittee.BrMedJ,1952,735-746.

3.CroftonJ.Drugtreatmentoftuberculosis:Standardchemotherapy.BrMedJ,1960,370-373.

4.FoxW,MitchisonDA.Shortcoursechemotherapyforpulmonarytuberculosis.AmRevRespirDis,1975,111:325-353.

5.FoxW.Whithershortcoursechemotherapy?BullIntUnionTuberc,1981,56:3-4,325-353.

6.AmericanThoracicSociety.Treatmentoftuberculosisandtuberculosisinfectioninadultsandchildren.AmJRespirCritCareMed,1994,149:1359.

7.HeifetsLB,Lindholm-LevyPF,IsemanMD.Rifambutin:minimalinhibitoryandbactericidalconcentrationsforMycobaterriumtuberculosis.AmRevRespirDis,1988,137:719-721.

药学进展论文范文第4篇

由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药科大学、江苏省药学会承办,国邦药业协办的第十二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定于2014年6月初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会议将邀请两院院士作特邀报告,并就我国青年药学科技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及新技术、新成果进行广泛交流和探讨,同时进行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 征文及评奖

①征文范围:药物化学、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药剂、药物分析、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生物药品与质量、海洋药物、老年药学、制药工程、抗生素、医院药学、药事管理、军事药学、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药物安全评价、药物临床评价、医药知识产权、药学史等药学领域研究论文,以及近年最新科研成果论文均在应征范围。论文要求立题明确、条理清晰、实验方法科学、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并没有在科技期刊公开发表。②征文要求: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医药企业等青年工作者征文,论文第一作者必须是年龄在45岁以下(1969年1月1日以后出生)。论文格式请参照《中国药学杂志》。应征论文字数限3 000字以内(包括参考文献)。③论文评审:由学会组织专家进行论文评审合格的论文将收载在大会论文集中。遴选出50篇论文作会议报告交流,每人12分钟以内,并参加优秀论文评选。会议将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奖励金额(含税)分别为2 000元、1 000元、600元人民币,并为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③其他事项:请将论文电子稿以Word格式编辑后发E-mail至:,并注明稿件所属专业,以便于论文评审;文责自负。我们收到每篇稿件后,将及时给作者邮件回复。会议获奖论文推荐在《中国药学杂志》、《药学学报》、《中国中药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等学会主办期刊发表。⑤征文截止日期:2014年5月9日。

2 会议情况查询

药学进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药学文献检索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032-02

药学文献检索课是药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药学文献资源检索与利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检索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及专业水平,对于药学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校的药学专业本科生是从2005年开始招生的。2009年以前,药学文献检索这门课程一直由图书馆的老师担任主讲教师。之后经过教学改革,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就归属到了药学专业由专业老师主讲,而笔者一直担任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改进,希望在教学上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药学文献检索课的教学质量,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在此就教学现状、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及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归属的调整

笔者在大学学习文献检索这门课程时,是由图书馆的老师担任主讲教师的,当时的切身体会是很多专业性的期刊不知如何去了解,学习的是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与本专业相关的数据库学习甚少。这样的直接结果是大四跟导师做毕业论文时,对于专业文献查阅知之甚少,尤其是相关数据库的利用不够专业。本校一开始由图书馆老师上课时,大多数专业教师发现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对于查阅文献还是不够熟练与专业。如Elsivier是药学专业经常用到的数据库,但图书馆老师在讲解此数据库时可能只是一笔带过。因此,由图书馆老师还是由药学专业教师作为主讲教师是与课程关联很大的问题。

2.学生对文献检索课重视不够

本课程性质定位为限选课。由于学生认为文献检索是限选课,不是专业基础课,且试卷考试是开卷考试,导致很多学生开始上课时认为此课程不重要,就出现个别学生上课说话、玩手机等注意力不集中,抄袭作业等现象。学生对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过度依赖。不少人认为检索谷歌和百度就可以找到足够多的内容或信息了,没有必要学习如何在万方、知网等数据库上查找资料,因此他们认为药学文献检索课并不重要,可学可不学。

3.学生综述性论文中出现的错误

撰写论文是文献检索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课程要求学生在结束课程前写一篇关于药物方面的综述性论文,可以自己选题,也可以参考老师给的题目进行撰写。从学生交上来的综述论文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题目过大,选题范围过于宽泛。(2)摘要中插入参考文献。(3)关键词重叠。关键词要求有代表性、专指性,能反映特征内容,通用性较强的单词或词组。有学生把意思相近的词语都放上去,内容重复。(4)前言内容与题目或主题没有联系。前言的内容应包括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简况及最新进展;指出空白点和争论的焦点,拟用什么方法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有些学生写的前言都未涉及主题。(5)正文层次不明显,整篇文章没有提纲,每部分之间没有分开说明,没有严密的逻辑顺序,让人读了有思维混乱的感觉。(6)小结内容杂乱。(7)参考文献格式混乱。各项名称顺序混乱、缺失,错误使用文献标识类型号的现象非常严重。(8)综述论文要求学生对查到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很多学生不加整理地将参考文献进行复制,导致大面积的抄袭现象,有剽窃嫌疑。

二 课程改革的措施及效果

1.课程归属调整

将本课程由归属图书馆调整到具体的专业里,由药学专业教师主讲该门课程。由于药学老师对专业的把握远远强于图书馆老师,因此,在讲解时针对性更强。与药学相关的数据库,如ACS、Elsivier、SCIfinder等会重点讲解,甚至对具体期刊的专业领域进行详细分析,方便学生们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文献。同时,教会大家使用一些专业工具,如Chemdraw画图软件,尽管该软件的初步使用比较简单,但如果学生从未接触过,就不会有人去使用它,而毕业论文的书写恰好要用到该软件。经过课程重新归属后,学生在查阅文献时明显比以前专业。

2.课程内容设置

关于网络资源,中文的可以选择介绍常用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中国药学文摘数据库(CAP)等;外文的则重点选择我校图书馆购买的Elsevier-SD和SpringerLink全文数据库进行详细讲解。药学论文的写作要作为重点来讲。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抓住重点,可以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知识点。

3.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

本门课程在教学改革时作为自主学习课程。但自主学习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放手,不然就等于没人学习。自主学习需要建立一个适合的环境及评价体系。

作为自主学习课程,笔者提供相当丰富的网上学习素材,

――――――――――――――――――――――――――

* 绍兴文理学院重点课程建设(编号:040702.50)

建立了文献检索课程的网站。网站上全方位地介绍了本门课程,把每一章的PPT都放到了网站上,学生可以随时下载学习。此外,把相应阶段的作业也通过网站方式进行布置。同时,还提供网上在线答疑,有疑问的学生可以提交问题,教师及时进行解答,尤其是一些共性的问题,通过一个提问就可以解决大多数学生的疑问。而且这种学习方式比较新颖,加上电脑网络在学生中比较普及,因此,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仅有这样的网站学习对于一门课程知识的掌握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还要有适当的答疑及辅导课程。

此外,评价体系的建立也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最后的考查方式是要求每位学生写文献综述。题目的选取可以分为两个来源:(1)老师课堂给出的与药学专业相关的综述题目;(2)考虑到很多学生在课外跟导师做科研,因此也允许学生和自己的科研指导教师联系确定相应的文献综述题目。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和自己平时所做的课题相结合也能对实践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结束语

通过对药学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药学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步入了新阶段,对药学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药学文献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改革需要不断地深化。既要根据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又要时刻关注药学领域的新进展,从而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改进、完善,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海棠、韦贻春、龙寒.《药学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的改革初探[J].广州化工,2013(21):205

药学进展论文范文第6篇

1.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奠定科研基础要开展科研,首先需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前人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如何。为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第一步就是组织学生查阅资料,近年来,先后组织2005~2010级药本专业的全体学生上网查阅广西4000多种中草药的研究进展资料,包括植物形态、地理分布、化学成分、药理研究、临床应用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且资源共享,即全体同学都拷贝每人分工查到的资料,为后续开展科研奠定了基础。

2.指导学生学写综述为科研服务在做科研之前,需要对自己选择研究的对象写综述,进一步明确前人做了哪些工作,还有什么没做的,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教师不但要告诉学生写综述的作用,而且要指导学生写综述。因为所带教的班是大二的学生,他们不知道综述该怎么写。我以白花丹为例,综述前人所做的化学成分、药理研究、临床应用等研究,分门别类列出,在展望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期望。引用的每篇参考文献都要随文注明文献出处。通过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和写综述,使学生知道开展科研的前期工作该怎么做,也学会了写综述,提高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近两年每个学生都写一篇综述。并组织宣读,让全班同学评分。

3.指导和带领学生搞科研生药学的主要任务是应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中药及天然药物的资源、鉴定、质量评价和开发利用。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迅速发展,生药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不断扩大,需要多学科的合作,才能适应新时期学科发展的需要和中药现代化的需要,因此,我们生药学学科与分析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及生物技术等学科密切合作,指导和带领学生搞科研,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壮药的开发利用、药用植物细胞组织培养、天然活性成分的提取、生药真实性鉴定的方法学研究、广西特产药用植物抗癌等活性研究。每年都有一些学生的研究论文在部级甚至是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许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生药学研究密切相关。一些学生在生药学研究方面的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还有一些学生考上了生药学科的研究生,甚至考上四川大学、兰州大学等重点大学生药学科的研究生。

二、在生药学教学中改革考试方法

考试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评价和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考试对教学过程具有鉴定、导向和激励功能,考试改革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健康人格的养成。为此,我们对生药学考试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进行了探索。考试改革的原则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通过考试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厂加强过程考核,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开发考试的功能,发挥考试对学生创新意识养成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制订了考试大纲,明确规定考试的重点内容、考试方法和方案,有目的地开展教和学厂考虑知识和技能的并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继承和创新的并举,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注重对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减少机械记忆便能作答的题目,增加需要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才能作答的试题。实验考查内容考核学生应用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解决生药真伪优劣鉴定和生药开发利用的问题厂布置讨论专题,让学生写出综述或专题研究文章。学生通过拟定探究内容,分工协作,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加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及探究性学习。改革后的考试形式有开卷、闭卷、笔试、口试、写论文、实验设计、讨论等。并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让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鼓励学生根据理论学习、实践探索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做出合乎题目要求答案,为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自由空间厂总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与形成性成绩(论文综述、实验考核,面试,讨论、作业等)组成厂某方面成绩如论文、综述成绩的评定可让全班学生在听论文演讲后参与打分厂使考试方式从对获取知识量多少的评价向‘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评价转化。力求学习效果的评价更合理、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评分标准。

三、结束语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我们对生药学教学和考试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实践表明:科研水平的提高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将继续深化教学和考试改革,深入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药学进展论文范文第7篇

1.1资料

以2013年全国中药临床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为研究对象,共80篇。

1.2研究方法

从论文类型、研究内容、作者地区分布等方面对80篇会议论文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论文类型分布情况

本次会议80篇论文中,理论探讨性论文占43.75%,调查分析性论文占22.50%,其余为综述和实验性论文,未有应用中药临床药学干预疾病治疗的个案报道。可见,全国中药临床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以理论探讨性论文为主,中药临床药学应用在中医临床的具体实践性论文较少,这与中药临床药学目前在全国医疗机构开展情况基本一致。

2.2论文研究内容分布情况

80篇会议论文中研究内容除中药临床药学浅论最多外,还有中药用药分析、中药不良反应、中药药动学、中药煎药及临方炮制、中药说明书及包装、中药处方点评、中药药源性疾病、中药循证药学等,研究内容较广泛,涉及研究领域也较多。但是,涉及中药药动学、中药处方点评、中药药源性疾病、中药循证药学的论文较少,且多以理论探讨性和综述性论文为主,缺少开展上述具体研究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总结性论文。通过统计还发现,在中药用药咨询、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药生物利用度监测等方面未有相关论文。

2.3论文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分布

80篇论文的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分布较广,但投稿数量最多的为会议主办地广东(31.25%),其次为天津(18.75%)、北京(16.25%)、河南(10.00%)、江苏(8.75%),其余11个省市只有1~2篇,投稿数量均很少,另外还有海南、广西、云南、贵州、江西、山西、辽宁、福建、浙江、、宁夏等10多个省市未有论文。

3讨论

3.1建立完整的科学的中药临床药学学科体系,促进中药临床药学由理论研究向具体实践转变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逐步开展起来,临床药学工作也成为医疗机构药学服务的核心内容。但是,目前的临床药学工作多以化学药临床药学为主,中药临床药学开展较少,多数中药临床药学研究仅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本次会议80篇论文中,理论探讨性论文较多,而实践性论文较少。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其一,目前还未建立有一套完整、科学的中药临床药学学科体系,也未有一套规范的、行之有效的中药临床药学开展模式,使中药临床药学人员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其二,中药临床药学人才的缺乏限制了中药临床药学的开展。目前在我国尚无一名正式的中药临床药师,也没有中医药高等院校设置过中药临床药学专业或开设中药临床药学课程。现在从事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人员多为受传统中药学教育的中药师经简单的临床药学知识培训而来。传统中药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药饮片鉴定,中药制剂生产及质量控制各个环节的药学人才[2],他们往往缺乏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药药理等知识,导致难以胜任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此外,还存在医疗机构主管部门及医疗机构本身对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视不够等因素。鉴于上述原因,大多数中药临床药学理论研究成果均未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应用,阻碍了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及水平的提高。随着中药临床药学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高水平的中药临床药学理论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本次会议论文中也有不少,如有2篇论文对中药临床药学概念、主要任务和最新研究进展作了详细论述;有的论文从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实践出发,从思想认识、机构建立、编写资料、信息服务、中药调研和处方分析与点评等方面探讨了医院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方法;有的论文就中药临床药师的定位、工作内容等作了深入探讨;有的论文探讨了医院中药房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模式;有的论文还深入探讨了中药临床药学研究内容中的中药处方点评的科学化、系统化实施要点。此外,有的论文还从中医药院校的课程设置、实习安排及医疗机构的培养安排方面,对临床中药师的培养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探讨及完善具有中医药特点的临床中药师培养模式。上述会议论文中一些有关中药临床药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本次会议首发的《中药临床药学》专著,对指导建立一套中药临床药学开展模式甚至建立中药临床药学学科体系都具有重要的参考。因此,本次会议论文中占多数的理论性文章为中药临床药学学科理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使人们对中药临床药学的开展内容、方法等有初步了解,为中药临床药学工作者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助于中药临床药学由理论研究向具体实践转变,推动中药临床药学发展。

3.2拓宽中药临床药学研究范围,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有利于完善中药临床药学研究中药临床药学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患者为对象,研究中药及其制剂与人体相互作用和合理、有效、安全用药及应用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3]。狭义来讲,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应用中药治疗疾病。从广义上说,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除上述狭义研究内容外还包括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与上报、中药药动学研究与生物利用度监测、中药药性理论、中药之间及中药+化学药之间的配伍、中药处方点评、中药用药咨询、中药药源性疾病防治、中药药物经济学、中药循证药学、中药调剂与煎服、中药临方炮制、中药临床试验与评价等多方面研究内容[4]。从中药临床药学本身定义及其内涵外延的需要,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中药临床药学研究领域绝不能局限于狭义的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应用中药治疗疾病,必然会是多元化的研究领域。从本次会议论文的内容分布情况看,虽然中药临床药学研究内容在多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在某些方面的研究力度、深度仍然不够,且有些领域未有相关研究报道。因此,应积极拓宽中药临床药学研究范围,进一步细化、深化研究内容,丰富完善中药临床药学的内容。

3.3调动医院药学人员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地区间合作与交流,促进中药临床药学水平的提高中药临床药学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现正处在一个研究探索阶段,开展过程中肯定也会碰到不少困难和问题。为了使中药临床药学更好的发展,需要组织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对其存在或碰到的个性与共性问题进行研讨及学术交流,本次学术研讨会正是以此为目的而召开的。本次研讨会共有来自全国23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参加,有16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向大会提交了论文,论文作者单位所在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天津、北京3个省市。虽然本次会议论文投稿数量较多,但仅分布在16个省市。由此可知,各地区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地区对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意识薄弱,缺乏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的积极性。因此,要加强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必要性、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中药临床药学的认知度,强化医务人员的中药临床药学意识,调动医院药学人员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加强地区间合作与交流,邀请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水平较低或未有开展相关工作的地区医院代表参加有关中药临床药学的学术活动,促进上述地区与较发达地区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人员的沟通和交流,以带动该地区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促进各地区中药临床药学水平的协调发展,最终促进全国中药临床药学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4结语

此次研究收集的资料为首次举行的全国中药临床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通过对本次会议论文资料的分析,仍可初步反应全国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的特点和现状。随着中药临床药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建立,其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化,将促进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由理论研究向具体实践转变,调动医院药学人员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积极性,带动并提高各地区医疗单位参与中药临床药学学术交流的积极性,以督促各地区中药临床药学水平的协调发展,提升中药临床药学的整体水平。

药学进展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培养质量;农药学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199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开始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1],湖南农业大学农药学专业就在此时诞生,1999年开始招收硕士,2007年开始招收博士,迄今为止,已为社会培养了80名高层次人才,招生规模不断壮大,由以前平均每年招生5人左右到近3年平均每年招生13人左右,目前,在校研究生人数已达53人。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与其它高校一样,培养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2],特别是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所下滑。因此,如何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农药学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了以下几点实践,以期为提高我国农学类研究生培养水平提供参考。

一、争取优秀生源

本科生作为硕士研究生的主要来源,我校农药学研究生招生生源一直充足,但优秀生源不多,这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至今农药学还没有相应的本科专业,因此农药学专业的研究生可以来自植物保护、化学、化工、生物学等,范围比较广,因而生源相对充足,但优秀生源被出国留学,中国农大、中科院等一流单位吸引后所剩无几,并且受国内就业形势的影响,许多优质生源直接就业;第二,由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本科生扩招,出现了教育资源的短缺和管理的缺位,使得本科生的自学、实践等各种能力下降,尤其是对植物保护等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学科的本科生,由于人均教学投入的缩减和实训机会的压缩,使学生培养过程出现了不均衡的发展,直接导致本科生能力的下降,进而引发研究生生源质量下滑。针对此问题,农药学科为了争取优秀生源,采取了以下措施:其一,积极鼓励本校优秀本科生报考。除了学校可以采取免试保送、给予奖学金等措施外,农药学专业设立优秀生源奖,同时,每个研究生每月都发放研究生补助,吸引优秀生源;其二,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试题,在参照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此外,提高复试成绩在录取成绩中的比重,复试时着重考察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反应能力、外语口语和听力能力,发现优秀生源。

二、推行导师组集体指导制度

目前,很多高校研究生培养大部分仍实行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导师制培养模式[3]。这种培养模式在研究生教育发展初期、数量较少的时候较能适应。但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多,单一的一个导师指导几个学生,既不利于拓展研究生学科视野,也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校农药学科积极吸收和引进校外、国外交叉学科的专家组成研究生指导小组,推行导师组集体指导制度,鼓励集体指导和联合培养,在交流和学习中,吸取各个导师之长,既增强了学术交流,又融洽了学术氛围。同时,实行外聘导师、兼职教授制度。农药学专业现有校内导师10名,校外兼职导师6名。他们多为各学科领域的权威或者实务工作中的成功者,在学术及专业领域有较高的造诣和成就,通过邀请校外兼职导师短期讲学或为学生开设讲座的方式,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充分发挥好外聘导师、兼职教授的作用。此外,农药学专业从2005级开始,研究生入学后就以科研小组为组织单位进行学习和科研。科研小组按研究方向分组,主要是以导师指导为主,指导小组成员的辅导为辅。研究生不仅能够得到导师的指导,还能得到相关科研人员的帮助,能很快融入科研的氛围,进入到科研的状态。在科研小组里,一切活动是围绕科研而展开的,它有助于科研课题的连续性,避免资源浪费,也有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形成一个良性的讨论研究的机制[4],从而提高了农药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实施奖惩制度,营造学术氛围

从2008年开始,农药学科实施奖惩制度,将农药学硕、博士研究生补助发放标准现分别统一调整为500元/人・月和1000元/人・月,当月发放300元/人・月和800元/人・月,每月暂扣的200元补助至每年6月底视情况和课程成绩实施适当奖励和处罚。同时,为规范农药学研究生的学习,采取考勤制度,严格作息时间,对迟到、缺勤、正常工作时间看电影、玩游戏、聊QQ,一经发现,对其进行口头批评,并扣除部分补助;对在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SCI论文、申请专利的学生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适当奖励。

良好的学术氛围是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条件。农药学专业研究生除学校要求的定期召开开题报告会和中期考核报告会外,还定期邀请农药学专业所有导师和相关领域专家对每一位研究生对自己的实验进展进行评估,要求每一位研究生都必须就自己的实验进展进行汇报,原则上按每周1次小组讨论,每个月定期进行1次大汇报,有问题、有难处及时向相关老师提出并解决;按时提交试验方案,以保证论文工作符合培养要求,目的是促进研究生刻苦学习和努力上进,同时检查研究生导师和所管理部门在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不断改进工作,提高培养质量。同时,我们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年会、学术报告活动,以扩大知识面,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学习各种先进的实验技术与方法。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完善过程,并把这一过程分享给其他同学,营造一个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的学术氛围.

四、严把学位论文关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农药学专业除完成学校要求的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撰写、双盲评审、答辩等各环节外,在申请答辩之前,为杜绝通过篡改数据,剽窃他人成果的现象,所有学位论文必须进行学术不端系统的检测,原则上要求学位论文的复制率不得高于全文总字数的10%,对于达不到毕业要求和水平的学生,通过延期毕业,使其认真完成科研工作,直到达到毕业标准。严格执行这样的政策,可以对以后的研究生起到警示作用。此外,农药学专业从2008级研究生开始,每名研究生必须将整个过程及研究原始资料记录在“湖南农业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工作记录”本上,在论文答辩资格审查时交学位点审核。此外,研究生在读期间要求发表相应论文,从2009级研究生开始,在论文答辩前博士研究生毕业至少发表(或被录用)1篇(含1篇)以上与学位论文紧密相关的SCI文章论文或综述一篇,硕士研究生至少发表1篇以上(含1篇)一级学报文章。此规定实行后,在读研究生数和获奖论文明显增加,提高了农药学科整体的培养质量。

五、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研究生科研能力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主要指标。因此,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实践能力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必要条件之一。农药学学位点要求研究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进入实验室,对有些有意向报考农药学研究生的本科生在本科阶段就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学习,主要为先帮师兄师姐做课题,为顺利完成自己的科研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和建设实验教学平台,我校农药学专业通过“十一・五”期间建设,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导师都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且每位导师均新增加近20m2的研究生学习室,以及近60m2的研究生专用实验室,每位研究生均配有一台电脑;学科点设有农药学教研室、农药研究所,建有农药药效试验教学与科研基地,教学和科研的基本设备和仪器较齐全。现有实验仪器约158台(件),价值1000余万元。购置了生物显微镜、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超大容量低速离心机,PCR仪等先进科研设备,近3年共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项,其它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为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创造了良好的科研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现在研究生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学习和研究中奉行实用主义,处处以自我为中心,重视个人名利高于重视学问与能力,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和乐于奉献、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5]。还有的研究生存在组织纪律性差、道德低下和心里素质低等问题,经常无故缺席集体活动,有的学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违反学术道德,剽窃别人科研成果,还有的学生甚至轻率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针对以上问题,我校农药学科要求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工作,而且要关心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在严谨治学、科研道德和团结协作等方面为研究生树立楷模,并且需要经常深入学生中去,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动向,定期进行谈话,必要时可以请心理咨询专家与他们沟通,使他们健康成长。

七、结 语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是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必须强化质量意识,以人为本,树立以研究生为中心的观念,高度重视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清泉.科学发展观背景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路与对策[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6):78-79.

[2] 高洪,敖平星,余佳祥.浅谈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校研究生的培养与教育工作[J].中国教育科学通报,2005,2(11):21-24.

[3] 奚文丽,高泉,余佳祥,等.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5(5):83-86.

[4] 何沐蓉,凌朝辉,常军武.提高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重中之重[J].医学教育探索,2007,6(2):170-171.

药学进展论文范文第9篇

由国际药学联合会(FIP)和中国药学会联合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委共同支持的“2007年第67界世界药学大会”于2007年9月1日~9月6日在北京九华山庄隆重召开。世界药学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在五大洲轮流举办,是世界药学领域的传统盛会。

此次大会共有来自80多个国家的2 000多名外宾和近1 000名国内代表参加。9月2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而精彩的开幕仪式,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卫生部部长陈竺、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邵明立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作了重要讲话。本次会议以“循证药学与药品的优化使用”为主题,国内外参会代表围绕国际药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务实而广泛的研讨和交流。大会设有50多个分会场,研讨内容涵盖药物流行病学、药学经济学、天然药物、药物质量、放射药学、生物药学、社区药学、医院药学、工业药学、药事管理、药学教育、实验室与药物控制、军事与急救药学、药学信息、临床生物学等领域。

大会共收录论文摘要500余篇,均被SCI收录。福瑞达集团共投稿两篇,其中《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odium hyaluronate and its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一文的作者为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生物药物研究院院长凌沛学研究员。该文汇总了福瑞达集团已上市和正在研发的含玻璃酸钠(HA)的药物制剂近40种,包括以HA为媒介的滴眼剂、注射剂、凝胶剂、乳膏剂等,介绍了HA相关制剂的药效学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其中以HA为媒介的滴眼液,可显著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用药舒适度;国内首创骨科用HA注射液对骨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需求量迅速增加。HA凝胶剂和粉雾剂可有效预防术后粘连,明显加速烫伤等创面愈合,减少瘢痕的形成。《Application and oral absorption research of hyaluronic acid-phospholipids complex》一文的作者为山东福瑞达生物化工有限公司黄思玲。该文简要概述了HA-磷脂复合物在关节、靶向药物载体和抑制磷脂酶侵害等方面的应用进展,并介绍了作者有关复合物中磷脂对HA口服吸收的促进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HA-磷脂复合物可提高HA的口服生物利用度,HA和磷脂的协同作用使两者的保健功能均有增强。HA或HA-磷脂复合物添加到保健食品、饮料、食品中可起到很好的美容保健作用,具有广泛的开发前景。

大会还为论文交流提供了平台,将论文以壁报的形式张贴在交流大厅。有多名参会代表对福瑞达集团的研究课题进行询问和交流。另外,展厅里设有150多个展位,展出了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的产品。

本届盛会的举办,对于促进我国药学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加强国际药学界的交流与合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药学进展论文范文第10篇

1.1实习指导

毕业专题实习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负责全面的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做好开题报告、文献查阅、路线设计、实验操作、论文撰写和答辩等各项工作。因此应由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其职责为:提出选题计划书,包括课题的目的、意义、要求和目标;指导学生查阅有关文献,制定研究方案、安排进度计划;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室及相关仪器设备;做好毕业论文实施过程的指导,特别是指导学生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难题及数据处理,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做好实验原始记录;指导学生正确撰写论文,做好论文答辩的各项准备工作,写出专题实习的评语,提出成绩评定的意见,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此外,指导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从各个方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加强素质教育[2]。

1.2组织与管理[1]

中药学毕业专题实习的组织与管理由校、院、系三级负责,协调分工,具体组织实施由院、系完成。院级的组织管理对专题实习十分重要,由主管教学的院长牵头,会同教学科研办公室、系办公室组成领导小组,负责专题实习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贯彻执行学校有关专题实习工作的要求和规定,并根据中药学专业的特点,制定专题实纲和实习计划。对于实习基地的选择,则立足本校和本市,选择疆内权威的中药科研、开发和生产单位为实习基地,协商并明确学校与实习单位双方的义务、责任和组织形式。整个专题实习分为选题、开题、毕业论文和答辩四个阶段。学院负责组织专题实习的选题、审题并确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应由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实行师生双向选择和领导小组适当调剂的原则,按实纲对专题实习实施全过程的组织管理,督促检查各单位的专题实习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专题实习进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组织论文答辩,审核评语及赋分,总结专题实习的经验和教训,表彰优秀论文作者及优秀指导教师。

2专题实习质量监控具体措施

2.1科学合理的选题

专题实习必须要保证学生能获得全面的本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课题来源可以是教师的部分科研任务、社会委托课题或自拟课题,应力求有益于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尽可能结合社会实践、生产、科研和实验室建设等任务,以促进学、研、产的有机结合,增强课题的应用价值。因此导师应及早设计课题,并考虑课题的难度、工作量,计划进度、软硬件条件和经费多项因素,然后将题目与相关的计划书上报主管部门,经教学科研办公室审定后提前向实习生公布,同时注明该课题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便学生早做准备。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满足教学基本要求,体现中药专业基本的训练内容,使学生得到全面的锻炼。在正式实习前,实习生与导师间采取多次、多方式的接触,然后实行双向选择。

2.2科研基本功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习惯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是专题实习科研的主要目标之一[3]。从实验目的制定、方案选择、实验准备(仪器、动物、试剂等)、基本操作训练、实验数据和现象记录、数据整理分析、起草实验报告、实验评价等,虽然在实验课阶段就学习过,但实习阶段要求更高,应该再巩固,尤其是原始记录,极其重要却又易被忽视。笔者认为,对数据原始性的强调再严格也不过分,这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至关重要。因此在实习考核评定中,实习生基本功的表现应作为毕业论文答辩以外的重要内容。

2.3专题实习中的检查与督促

学生在专题实习期间,接受学校、实习单位的双重领导,每个实习点指定一个学生任实习小组长,协助做好具体工作。每个教学基地由教学秘书负责督促检查和联络,学院派出教师加强联系和进行专业指导。实习检查工作分两次进行:(1)前期检查。前期检查在专题实习之前,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外语、计算机、文献检索等知识,到图书馆及互联网上进行文献检索,运用所学中药学专业知识,分析、归纳和整理所获得的信息,以求对其专题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并在教师指导下提出自己的工作内容、方法和实验设计方案。之后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包括资料收集、外文文献翻译、文献综述、开题等工作,落实研究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和措施。由学院组织专家对各题目进行评价,合理可行才能进行实验操作。该检查的重点在于各项准备工作是否落实到位、学生查阅文献是否全面、实验室仪器设备条件是否有保障、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可行。(2)中期检查。这时专题实习已进行了部分实验室工作。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学生运用所学中药学专业理论知识及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中期检查的重点在于检查工作进度、学生考勤、实际操作能力、原始数据及其分析等专题完成的质量情况。要求学生团结互助,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并严格遵守各实习单位规章制度,严格考勤,事假须经学院领导同意并办理手续。

2.4论文及答辩

本科生的专题实习成果通过毕业论文的方式表现出来。然而,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撰写论文尚属首次,学生要善于分析、归纳和总结自己的工作,论文的内容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可人云亦云。此外,文字上要精炼,图表格式要规范。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实习工作的重要环节,由于科技论文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且由于今后工作中很少会有人向他们悉心传授这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因此对学生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及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机会。学生初次撰写科研论文时,常常发生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格式不规范。(2)表达不准确。(3)层次不清、逻辑性不强。要解决上述问题,在平时要求学生在总结文献综述的结果和结论时,还要对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进行分析和评述。在论文写作前规定写作格式,使他们明白一篇完整的科研论文其结构、表述是十分严谨的,有引言(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目的和依据)、内容(包括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结果(实验的结论和展望)。同时,教师应对学生写出的初稿逐字逐句地推敲、反复修改、严格把关,让他们体会到科技论文对文字及每一个数据都有严格的要求,培养他们严谨的科研态度。

论文答辩工作由学院组织并主持,答辩委员会由5~7名专家组成。参加答辩的学生汇报专题实习工作情况,回答答辩小组成员的问题。答辩时要条理清晰,讲解清楚,准确回答各位评委老师的提问。答辩小组从学生毕业论文和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评议并确定成绩。答辩结束后,答辩小组将成绩上报院办公室和学校教务处。

【参考文献】

[1]帅翔,邵伟.毕业生专题实习管理初探[J].药学教育,2002,18(2):48.

[2]蔡天玉,连建华.加强毕业实习的管理[J].药学教育,2002,18(3):29.

[3]张永清,李心沁,包华音.中药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措施[J].中医教育,2005,24(4):10.

【摘要】毕业专题实习是中药学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教学主管部门、院系和指导教师应加强毕业专题实习的选题、文献调研、实验研究、论文撰写和答辩等环节的组织和管理,使学生学有所得,习有所成。

上一篇:药学学历论文范文 下一篇:本科药学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