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本科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00:56:30

药学本科毕论文

药学本科毕论文范文第1篇

我校药学院成立于2000年,自2001年起招收四年制药学专业本科,药学院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在学生培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药物分析专业与药学专业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法上还是存在着一定差异,尤其是在毕业实习环节上有较大差异.药物分析专业旨在培养能够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监管及研究开发领域,从事药物分析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4],药物分析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药物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毕业实习来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则是实现这一专业培养目标的必要教学环节.毕业实习是药物分析专业学生培养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需要通过毕业实习来完成毕业论文,并最终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学位.药学院从专业建立之初就依据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要求,遵循“提升能力,推动就业”的理念,结合学校及学院自身实际情况,制订了详细周密的实习方案.除了确保优良的实习内容、实习条件、带教老师等关键因素外,还建立了易于操作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来保证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质量.在多年教育实践中,通过抓住毕业实习各阶段的关键节点,采取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举措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初步探索出适合我院实际的药物分析专业毕业实习模式.

2药物分析专业毕业实习的探索实践

2.1优选校外实习基地,创建高水平实习平台.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是完成毕业实习的前提与基础,药物分析专业的毕业实习对分析仪器设备及实验室要求较高,考虑到校内现有的大型分析设备、科研实验室及带教老师现状,一时难以满足近百名学生的实习所需,因此在加强校内毕业实习教学环境建设的同时,药学院在筛选现有药学专业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依托校外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药物分析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我院原有药学专业实习基地主要是以总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等为代表的各级医院,其中只有部分医院开展了治疗药物监测及体内药物分析等工作,除了利用这一部分实习基地外,学校又拓展了一批具有高水平药物分析仪器平台及带教老师队伍的实习基地,包括以中国药科大学新药筛选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为代表的科研实验室,以总后勤部卫生部药品仪器检验所为代表的药品检验机构,以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睿智化学研究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药物研发企业,以常州制药厂公司、丰原药业为代表的药品生产企业,这些实习基地所具有的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分析实验室为药物分析专业毕业实习提供了有力的平台保障.2.2遴选实习带教老师,推行双导师制.优秀的带教老师是学生能够完成高质量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根本保证,学校与实习基地共同对带教老师的带教经验及科研经历进行综合考评,聘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责任心强的人员作为带教老师,优先选择研究基础好、项目经费高的带教老师.原则上每位带教老师每年只带教一位实习学生,避免带教老师因分身乏术而导致实习带教质量下降.每届毕业实习完成后,由药学院组织实习单位及实习学生对带教老师进行考评,及时掌握带教老师的带教情况,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机制.校外毕业实习是学生由学校到社会的衔接,对于学生顺利完成角色转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考虑到校外实习基地的带教老师通常缺少学生管理经验,药学院还为每一位实习学生指定了校内老师作为带教老师,实行毕业实习双导师制,校内带教老师还最终负责毕业论文格式审定及毕业答辩辅导工作.2.3开设相关课程,实习前强化培训.毕业实习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与学校教学有很大差异,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毕业实习,在实习前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则是非常必要的.药物分析专业培养方案在实习前的第6学期设置了《药学综合知识》、《药物分析实验技术》两门课程,前者由高职称教师围绕毕业实习相关的文献查阅、论文开题、论文撰写等内容对同学进行指导;后者则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通过开放实验室的形式来强化学生对各种分析仪器设备的操作与使用,以期让学生可以在实习基地更快更好地投入实习工作.2.4利用网络论文管理系统进行毕业论文管理.考虑到学生多在校外基地实习,为了便于对毕业论文的过程进行管理,药学院采用了基于互联网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审核、提交、修改等工作均可在系统中实现,校内带教老师与校外带教老师均可通过系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指导.带教老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拟定实习项目后通过论文系统递交.由药学院组织校内外专家对项目进行审批,项目经审批后即可通过系统向实习学生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学生在获知自己的选题后,在校内外带教老师指导下制定毕业实习计划、查阅文献、设计试验方案等,并于指定期限内录入论文管理系统,也鼓励有条件的实习基地进行开题汇报.2.5利用中期检查关键节点,及时掌控实习进度.对于为期一年的校外毕业实习,除了平时通过校内外带教老师对实习进度进行监督管理外,在中期进行实习检查也是对毕业实习及论文质量进行控制的关键步骤,通过实习中期的检查可以对学生毕业实习进度进行检查监督,及时调整试验进度,确保能够如期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中期检查通常安排在每年11月份左右,由学校向实习单位发送书面的中期检查通知,再由药学院选派年级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共同至实习点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中期检查,由实习学生作课题进展汇报.通过中期检查还可以加强学院与实习基地间的沟通交流,方便学院更好地掌握学生实习及教师带教情况.2.6重视论文答辩及论文成绩复审.毕业论文答辩是对学生实习过程和实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估的关键环节.在实习结束前,要求学生必须于规定时间内通过论文系统提交毕业论文,由校内外带教老师对其论文质量进行审核评分,每位同学的毕业论文除了由带教老师评分外,还要求另外两位评阅老师对其论文进行评阅评分,提交评阅意见,同时也鼓励有条件的实习单位对学生论文进行预答辩.药学院内成立答辩小组,实习学生返校后在校内带教老师指导下完成所有毕业答辩材料,并提交至论文答辩委员会进行严格的答辩资格审查,对于达不到要求的论文一律不给予答辩资格,对于经修改后达到答辩要求的论文给予安排延期答辩.学生分组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答辩小组专家对学生答辩过程进行打分,最终的实习成绩由带教老师评分、评阅老师评分及答辩成绩三部分组成.为了保证论文的严肃性,避免一些非正常因素的干扰,保证毕业论文质量.药学院对所有评定为优秀和不及格的论文会组织专家进行复审,对于评定为其他等级的论文也会抽取其中的10%进行复审,如有成绩评定与专家组评审结果差别较大的论文,则要进行更正并予以公示.严格执行论文评阅与答辩,把好论文答辩关口,能够提高毕业学生对论文质量的重视,并对将要开始实习的下一届学生具有警示作用.

3结论

通过毕业实习可以培养药物分析专业学生文献查阅、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处理以及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而且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还可以从侧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科研写作、语言表达等能力.在《全国药学类本科专业认证实施办法》中“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是衡量专业建设水平的18个二级指标之一[5].我校药学院药物分析专业毕业实习模式经过6届药物分析专业的实际运行,均顺利地完成了毕业实习任务,递交了较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高水平的实习平台还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就业.教育部公布的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自2010年至2015年已有14所本科院校开设了药物分析本科专业,我校药学院对于药物分析专业毕业实习的探索和实践也为兄弟院校本专业的实习工作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胡颖廉.监管和市场:我国药品安全的现状、挑战及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3(07):38-44.

〔2〕毕井泉.用“四个最严”保障食品药品安全[J].行政管理改革,2015(09):17-22.

〔3〕刘维蓉.供给侧改革: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3+X”路径[J].亚太教育,2016(30):200-201.

〔4〕梁颖,刘浩,张小红.如何培养药物分析专业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J].科技创新导报,2010(25):151.

〔5〕黄泽龙.从全国药学本科专业试点评估谈专业认证[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06):53-55.

药学本科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药学 毕业实习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5(a)-0199-02

Abstract:Objective: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pharmacy graduation practice. Methops: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practice process in our university, each link of graduation project was considered and explored in respect of reading literature, writing review, topic implementation, graduation paper and thesis reply. Results: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graduation practice by controlling the quality of whole practice process and strictly checking of all aspects. Conclusions:The graduation projec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pharmacy undergraduates. Emphasis on the training of each stage can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students’ scientific quality and practical skill, and then settle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gh qualified pharmaceutical talents.

Key Words:Pharmacy; Graduation practice; Teaching quality

学类本科毕业实习是药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能力至关重要的环节[1]。学生选择医院、科研院所、企事业等实习基地进行学习实践,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选题、文献调研、课题设计、开题报告、实验研究、论文撰写和毕业答辩等环节的训练,全面提升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2]。因此,强化学生实习环节,提升学习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系到药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3]。结合该校药学专业办学定位、学生情况和就业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1 做好选题工作,师生双向选择

选题是毕业实习的第一个环节,对毕业论文质量有着直接影响,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的良好开端,十分重要。选题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既要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学习热情。该院实施师生选题双向选择,既将指导教师拟开展的研究课题名称进行汇总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可能的职业规划选择适合的课题。指导教师和选题学生进行交流,根据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选题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要适当,能够体现阶段性成果。学生在4~6个月的实习期内设计创新的课题并且完成全部研究内容,取得完整的实验结果几乎是不可能的[4]。因此常常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题研究内容过于简单、重复,或者实验不能深入,课题半途而废等等。因此,选题要注重系统性和阶段性,并且要兼顾延续性。这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还能够保障指导教师课题的顺利进展。为了保障实习课题选择和完成,提高毕业实习质量,我院实施了专业导师制。从学生大二学习专业课开始,就鼓励和支持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尽早选择专业导师,参与到老师的课题研究工作中,积极申报创新创业课题,接受早期的科研启蒙。通过查阅文献、撰写综述和实验研究,逐渐形成研究课题,为毕业实习的课题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许多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就是课外科研的课题或者延伸,等于有效地延长了毕业实习的时间和深度,提高了毕业生培养质量。

2 注重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和撰写综述的能力

选题确定后要求学生查阅文献和撰写综述。培训学生利用检索工具、数据库查阅文献,归纳总结和撰写综述是实习计划中的重要内容。在本阶段培训中要求学生精读至少10篇近十年与课题相关的参考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完成3000字文献综述一篇。指导老师要引导实习生理解课题目的和意义,启发学生发现关键问题,并通过查阅文献分析、解决问题。通过撰写综述使学生对即将开展的课题深入了解,对于课题的研究现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做到思路清晰,目的明确,为下一步开展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学生查阅文献和撰写综述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学习过文献检索课程,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应用,大多数学生一知半解,对常用专业数据库的使用不熟悉,相关文献查找不全不准;只能看看中文文献,不善于阅读高水平英文文献,导致信息量极为有限;撰写综述只是简单的资料堆砌,缺乏个人见解等等。针对上述问题,我院组织相关老师对实习学生进行“文献检索方法和常用数据库使用”、“英文文献的阅读方法”及“文献综述撰写”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对查阅文献和撰写综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学以致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严格把关课题研究环节,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课题研究的实施环节是毕业实习的重中之重,学生进入了理论联系实践,全面提升知识体系和实验技能的实战阶段。指导教师做为毕业设计的主导,要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掌控全局,严格把关课题研究各环节。实习生刚进入实验室,由于对实验仪器生疏,缺乏系统的实验技术培训,在开始做课题的时候往往不知所措。一方面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必须使学生对课题研究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和合理的规划。学生做为毕业设计的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维,主动强化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要避免过度依赖老师,学生自己不思考,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甚至有些学生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情况。另一方面,不管老师还是学生不能一味注重赶进度,出结果,体现工作量。要注意培养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打好基础。指导教师在各种相关仪器的使用,实验操作,原始实验记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规范试教。使学生一开始就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研习惯,有利于在以后的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独立的进行科研工作。此外,指Ы淌尽可能将研究内容涵盖某一研究方法的全过程,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和实训体系,为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例如,对于选择有机合成研究方向的学生,我们要求实习内容包括:化学反应的投料计算,安装反应装置,监测反应,后处理,柱色谱分离,物理常数测定,通过质谱确定分子量和通过核磁确定结构的图谱解析知识等,使学生对有机合成领域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操作形成较全面的认知。最后,课题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及时记录、整理实验数据,保存好原始图谱、表格等材料,归纳总结。每两周向指导教师递交纸质版实验进展报告,为之后的论文撰写做好前期的铺垫。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科研数据和结果,分析、统筹科研进程,及时修正、完善实验方案等方面的能力,全面提升科学素养。

4 论文质量高标准,论文答辩严要求

本科生毕业实习论文是学生创新和科研能力的集中体现。由于科技论文不同于一般的应用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学生初次撰写科研论文时,存在论文层次不清、缺乏逻辑性、文字表达不严谨、格式不规范等问题。因此,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技论文的结构和书写的分析和讲解,将已毕业学生的优秀论文作为范文供学生学习参考。指导学生按照学术论文写作格式独立完成论文的撰写工作。再由老师对初稿认真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然后让学生进行修改和补充,通过反复修改,形成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最后,进入毕业答辩环节。毕业答辩是全面检查和评估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严把答辩环节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树立良好的科研道德和学术作风。在具体实施中,先由专家对论文进行交叉审阅,确定是否可以进行答辩。答辩时,由专家组成毕业答辩委员会,每组教师不得少于5人,采取指导教师回避制度。学生对实习工作采用PPT进行汇报,评委老师提问。综合毕业论文,答辩情况和回答问题,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和论文质量进行客观、真实地评价。

5 结语

毕业实习是学习、实践和创新相结合的教学过程,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本科毕业实习具有时间长、环节多的特点,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环环相扣,承前启后。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因此,在每个环节老师都要认真把关,严格过程管理。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和改进,该校药学专业毕实习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毕业设计质量得到普遍提升,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有科研,为培养高素质的药学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很多学生反映实习期间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是对本科阶段的学习质的飞跃,对今后的读研和工作有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焕德,朱运贵,许丹华.药学专业专题实习创新模式的建立与实施[J].中南药学,2008,6(3):383.

[2] 王艳艳,谢海龙,李永吉.药学类本科毕业专题实习质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哈尔滨医药,2013(1):43.

[3] 张邦乐,周四元,宦梦蕾,等.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药学杂志,2014,29(2):199.

药学本科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笔者通过对各类不同规模药企人才需求的调查发现,目前医药企业更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希望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很好地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衔接,尽快进入角色,这就向高等学校的药学教育提出了挑战,使得药学类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必须要进行相应变革。但国内医药人才培养普遍难适应社会需求,缺乏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中要下足功夫,以学生为主体,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变革和实践教学方法探索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药学本科人才[1]。

一、以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药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日常教学工作必须与企业实际生 产相融合,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与医药相关的理论知识,更能进行实践操作[2]。盐城师范学院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出发点,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一味模仿和追随研究型高校的医药人才培养模式,要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采取产、学、研结合,校企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对口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优化整合校内优质实验资源,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并适时开展专业实验技能培训和竞赛,充分利用本地的制药企业和药检所等资源,联合他们共同开发实践教学内容[3]。

二、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药学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关键。通过强调药学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可以早接触生产实践的各环节,通过早实践、多实践,做到在校就能胜任企业中的相关工作,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中,大学生入学后的前三学期重点要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对有能力的学生适当进行创新意识培养。实验内容选取以基础实验单元为主,以综合性实验训练为辅;第四至第五学期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实验设计意识,并逐步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第六学期以后,学生所学专业课程基本结束,这时将培养重点放在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和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上,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该时期重点进行与企业具体工作相关的综合实验技能培训,使学生掌握药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4]。

三、开展药学综合性实验训练

传统的实验教学依附于各专业课的理论教学,缺乏系统的教学大纲,造成相似的交叉学科实验内容单一并重复,浪费实验资源。所以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突破药学学科限制,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操作的基础上,摒弃内容陈旧单一的验证性实验,选择开设利于学生就业和提升自身动手实践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在芦丁提取的实验中,将原先单一的天然产物提取实验拓展为内容涵盖目的物提取、分离、纯化、质量控制和药物剂型制备等多方面,综合有机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和物理化学等多门课程的大型综合性实验[5][6]。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实验设计,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同时,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快乐,切身体会从原料到药物成品的奥妙。

四、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必须通过动手实践才能够得到提升,为保障学生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应选择跟专业对口衔接的科研单位、制药企业和医院等进行实践基地建设,将实践教学从课堂延伸到社会[6]。目前,我院在盐城、上海、南京、连云港等地有相应实践基地在运行或在进行共建商谈,为药学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提供实践平台。通过与校外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可促进学院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药学专业创新人才体系,并推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实践环节的投入力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意识[7]。另一方面,可派驻学院青年教师赴合作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培训,提高双师型人才培养质量。

五、实行学业学术导师模式,将学生毕业实践环节融入教师科研

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度最早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8],学业导师主要通过教师干预学生日常学习,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采取学术导师模式可增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导师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特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组织各类专家讲座和学术论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还可以鼓励学生加入教师的课题组并承担相应科研任务,强化专业技能和培养科研创新精神,并独立完成课题的设计、分析和实验内容,提前进行毕业论文的实验操作。学生通过一系列科研培训,最终能够独立进行相应科研课题的设计和实施,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能得到大幅提高[9]。

⒖嘉南祝

[1]沈广志,邹桂华,张秀萍,等.强化实践教学 培养药学应用型人才[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1):91-93.

[2]王金妮,黄祖良,李振中,等.以就业为导向的药学多元化实践基地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4,42 (4):173-174.

[3]黄祖良,韦 贤,黄健伟,等.构建药学专业“多维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5):159-162.

[4]罗向红,吴春福,毕开顺.药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药学教育,2006,22(5):1-4.

[5]许贯虹,胡 琴,姜慧君,等.以提高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的药学实践教学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8).

[6]谭 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达成与课程考核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6):89-92.

[7]尹红梅,李成容,汪 宏,等.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5):183-186.

[8]蒋开东,朱剑琼,刘忠秀.坚持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 加强医学创新人才培养[J].医学教育,2005(3).

药学本科毕论文范文第4篇

“五彩斑斓”的留德经历

多年来,张小莺一直没有停下求知和奋斗的脚步。从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本科毕业后,张小莺就开始了他的留学之旅,他先后赴德国柏林(洪堡、自由)大学夏洛特医学院及德国卫生部罗伯特-科赫研究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担任访问学者。谈起他的留德生活,他用“五彩斑斓”来形容,他说:“在德国,我体验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能够有机会转换于不同角色,这让我很过瘾。”除了在高校学习和研究之外,他还参与了德欧抗生物恐怖袭击的科研项目;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以及比利时、瑞典、挪威、越南、印尼等国家的多个著名高校和机构工作和学习。

“当你有足够的经历和体验,会更有利于你静下心来做事。”厚重的经历已经成为张小莺的一笔宝贵财富,也让他更加丰富了三尺讲台上的内容,他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教育着自己的学生。

毅然回国,为祖国动物药学研究做贡献

2006年到2008年期间,张教授受聘外国专家局智力引进专家,并协助国内开发兽用诊断试剂和新兽药,这个由“人药”研究转向“兽药”研究的举动,使他清楚地看到了国内兽药研究领域的严重“空白”。一次留学生联谊会上,他偶然邂逅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颜永丰教授。在颜教授的引荐以及学校有关领导的诚邀下,31岁的他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工作。他用最短的时间组建起了抗体与药物研究课题组,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已组建动物药学与新兽药研发团队,以“抗体技术、纳米药物和抗生素替代”为研究特色,致力于兽用生物制品与新兽药的研发。

课题组建立5年内,获批了包括教育部海外名师项目、自然基金委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德国DAAD和DFG等一批国际和国内科研项目。

面对我国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薄弱,抗生素滥用、动物源食品安全与兽药残留检测方面存在的问题,张教授团队积极通过基因工程、抗体工程、纳米制剂、天然产物研究等手段,针对我国流行疫病、动物食品兽药残留和违禁添加剂,研发快速检测试剂盒;多渠道开展抗生素替代研究:筛选制备可中和病原菌或毒素的抗体、抗菌肽以及配套高表达菌株、天然抑菌杀菌物质、抗菌纳米药物;从结构生物学角度,深入研究抗体进化与分化机理、抗体的受体识别与转运机制、不同类型抗体的药用价值。目前,团队已经研发了一批具有检测功能的多抗及单抗产品,并成功应用于药物残留及违禁物检测和动物疾病的检测。其中,BVDV检测试剂盒获得2008年教育部、科技部“春晖杯”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技术上的突破极大地拓展了抗体在动物食品安全与兽药残留检测方面的应用,其产品为我国食品生物安全监控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直接的贡献。国际合作研究也给我国抗生素替代研究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技术,抗体及与益生菌联合应用治疗抗生素耐药性腹泻;建立中国植物提取物库,对具有抗菌抗毒力因子的天然活性物质进行通量化筛选,实现先导药物的快速发现;利用纳米生物技术,制备抗菌纳米药物。这些理念和技术将对我国生物技术药物和天然产物药物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并将在我国抗生素替代研究中发挥巨大作用。

张教授还作为第三届全国兽药残留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优秀归侨以及一批国际、国内学术团体的成员,就动物源食品安全、动物药学发展与新兽药研发积极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

未来,张教授团队将着眼于抗生素替代产品的研发,建立我国违禁添加兽用相关制剂的高通量快速检测方法,参与制定兽药残留检测标准,为人类吃上健康安全的食品保驾护航。面对自己的科研事业,他总是感觉时间紧迫。“要干的事太多了,空间很大,机遇很多,我只觉得时间不够用。”

国际合作,推动科研与教学的国际化

张教授团队除了依靠自主研究与开发,也受益于国际科技合作研究、技术引进、吸收与移植创新。他们已与包括德国-夏洛特医学院、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加拿大-圭尔夫大学、英国-国王学院和印度-巴拉蒂尔大学等一批国际知名高校的教授、同行开展了实质性的科研合作,同时吸引了一批国外的青年学者加入到研究团队中来。为推动我国生物技术药物研发及抗生素替代研究的国际化,加强同行间的合作与交流,张教授于2013年和2014年分别成功举办了“中德食品安全与兽药残留论坛”和“抗体技术小型国际研讨会”。通过国际交流,积极吸收新的科学思想、理论和先进的科研方法,跟踪世界前沿的科研方法,开拓新的科研思路,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保证高质量地完成科研项目。在前期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张教授团队积极组建兽用生物制品与新兽药研究国际合作基地,探索更为制度性、连续性的开展国际合作,探索建立国际合作与知识创新模式,构建国际化人才团队,提升团队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张教授团队在国际合作上既注重面向发达国家的引进和“请进来”,也强调面向发展中国家的“走出去”,以拓展我们在技术和人才方面的影响力,为我国新兽药与生物技术产品研究尽早占有世界科技领域的先进地位,他们不断努力着。

春风化雨,为祖国培养高新人才

除了科研任务,张教授把教书育人、为科研事业培育新时代人才当成了人生的第二大事业。自从进入高校工作后,他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阅历对自己的学生倾囊相授,积极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教授参与到本科生、研究生的日常授课中。他组建的实验团队借鉴了德国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强调科研与教学一体,他教导学生要站在学者的角度主动培养符合科学原则的思维方式和做事习惯,目标清晰明确、做事细致谨慎、思维独立奔放、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今,张小莺教授已指导培养博士后2人,其中外国博士后1人;博士生4人,其中与德国夏洛特医学院联合培养德国博士生1人;培养国内外硕士生19人。组建团队以来发表了高水平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40多篇。张教授所指导的研究生几乎都能获得部级奖学金、校长奖学金、优秀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或学术论文奖等奖项。并指导本科生成功发表SCI文章,使本科生离SCI之路已不再遥远。在实验室他还专意开辟出一片地方,把这些论文复印后整齐地挂列起来,并用自己擅长的反写书法,在黑板上写了两行大字“笃实”、“今日事今日毕”,以激励他的学生。“我深深被学生们的踏实、上进所打动,并希望他们能兼有灵动的学术思维和严谨的作风。”

目前张小莺教授及其团队的事业已经全方位展开,并向国际一流新兽药研发实验室的目标迈进。他说:“我将努力推动我国在动物药学领域的学术与机制创新,更为重要的是,新兽药研发一头连接着机理机制研究,一头连接着新产品研发与下游产业化,既能推动基础研究、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又能出专利、出产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研以致用,用以促研,研用相长,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事业。”

药学本科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香港 台湾 医学博士 培养目标 培养方式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医学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医学人才的重任[1]。优化培养过程,改善培养机制是提高医学博士教育水平的关键。香港和台湾作为我国发达地区,对医学博士的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式灵活,学制富有弹性,课程体系结构清晰,质量监控严格,对我国内地医学博士培养模式的各个环节发展健全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一、培养目标:

(一)香港

香港医学院校对医学博士的培养目标多体现出医学科学学术能力与人文关怀、领导力的结合。港大医学博士的培养目标,最终使医学博士生能够成为具有独立科研能力、能够传授前沿医学知识,对医学健康领域具有强大推动力的未来香港医学学术领导者。

(二)台湾

台湾医学院校通常都对医学生的培养有整体目标,对医学博士的培养通常在研究所进行,培养目标也依照研究所的不同而设立。

台湾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暨研究所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育解剖学与细胞生物学教学与研究人才,提升医学研究[2]。台大护理学系研究所博士班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拓展护理专业理论、研究及实务技能之高素质护理领导人才及培育具有跨专业及国际间领导潜能之护理人才。台大物理治疗学系暨研究所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领袖群伦之能力、培育临床专科物理治疗师、物理治疗临床教师、物理治疗教学研究及行政人才。

二、培养方式:

(一)培养年限:

1.香港:

在顺利地完成5年本科的学习后,香港的医学生们可以:

(1)选择开始念研究生

MPHIL和PHD:在某一领域,在至少一个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学期末要交一篇论文。MPHIL学制2年;PHD学制3年或者4年。

(2)或者选择开始一年的实习医生培训。

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医学专业进行实习。在此期间,香港政府给与实习医生暂时的行医执照,他们享有处方权,能真正独立地完成病人的诊治,也可以拿到香港政府发的实习医生薪水。

2.台湾:

台湾医学生的修业年限根据所学专业的不同而不同。以台湾大学为例,药学、护理学、医学检验暨生物技术学、物理治疗学及职能治疗学系本科修业年限为4年,毕业后分别授予药学室、理学士之学位。医学系本科修业年限为7年,其最后一年为临床实习,毕业后授予医学士学位;牙医学系为六年制,毕业后授牙医学士学位。

研究生教育在研究所进行,不同研究所开设的硕士、博士课程都不相同。硕士一般为1-4年,博士学制一般为2-7年。

(二)课程与教学

1.香港

港大医学院的博士除了要修一门研究生院开设的一门必修核心课程(此课程一般为科研诚信课)和两门选修核心之外,还要完成医学院开设的三门研究课程,这些课程要求在博士四年制的前18个月预备期(probationary period)内完成。剩下的研究课程可以在预备期结束后,论文开题报告之前完成。

2.台湾

台大医学院在培养博士时,更加力求基础与临床医学知识结合的研究专业人才的培养。

医学院课程包括共同必修、通识课程、共同课程、医学人文课程、基础医学专业课程、医学临床专业课程、医学研究专业课程。在课程性质方面,结合了专业课程、专题讨论课程,教学法课程和研究法课程[3],既注重专业理论的加强,又为培养杰出研究人员做准备。

课程学习试行学分制,不同学校、学科之间的要求都不相同。比如在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这样的基础学科中,一般博士要求学分不高。在18分左右。而对于临床医学的科研型博士,一般的课程学分要求在35分左右[4]。

(三)导师指导

1.香港:

港大提倡博士生与导师(们)建立一种和谐互动的关系,学生一般会有1-2名导师指导,由正导师(principal professor)和副导师组成。学生学习导师的研究方式,导师对学生的研究生的研究、论文进行指导。学生与导师必须保持经常的联系,要求平均至少一月一次见面讨论和报告研究的进度。导师对学生定期的口头报告进行评估,也要在进行博士候选人资格研讨会中对其进行评价和指导[5]。

2.台湾:

博士生开学前选定本系专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或教授为指导教授,并交指导教授选定卡至系主任处。学生若有特殊需要,经指导教授同意可再加选共同指导教授。教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论文。

三、质量控制

(一)香港

1.课程考核:

港大要求的课程要在博士四年制的前18个月预备期(probationary period)内完成。剩下的研究课程可以在预备期结束后,论文开题报告之前完成。如果课程第一次考试未通过,可以重修或者选择规定的相当课程来进行补考。

2.博士候选人资格考核会:

学生在正式转为博士候选人之前,要进行研究资格考核,此考核主要由学生的导师安排,学院高级学位委员会协助安排。如果学生通过此考核,进入一年一度由医学院组织的研究生学术讨论会(RPS),这是一个教员和学生都参与的学术互动与提高的研讨会。博士生要求在这个会上演讲至少两次,如果一个博士生在这个会上演讲,并且他的导师也在该会上参加和评估他的演讲,那就视为该博士生取得了博士候选人资格。

(二)台湾

1.课程考核

课程一般通过参加课程和考试来进行考核,并且有明确的学分要求。一般包括专业必修课(x学分)、专题讨论课(x学分)以及选修课(X学分)。

2.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

研究生修毕研究所规定之所有学分后,便可以提出办理资格考核,由学生自定义日期并向研究所受理申请。博士班研究生应于二年内完成资格考核,并以一般生最迟三年,在职生四年为限完成资格考核。经资格考核及格并符合学位授予法有关申请为博士学位候选人之规定者,始得为博士学位候选人。

四、结语:

香港和台湾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医学博士培养体系,也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教育模式。这在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为我国内地医学博士教育体系的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我国内地医学博士培养体系将在教育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的指引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积极稳妥的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康,罗成基.医学教育概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03.

[2]黄冠棠、钱宗良.台大医学院[M].台北:承印实业有限公司出版社,2008.23.

[3] Department of Anatomy. [EB/OL] http://www.mc.ntu.edu.tw/department/anatomy/

[4] Clinic Education. [EB/OL] http://www.mc.ntu.edu.tw/CLIN/main.php?Page=N5

[5] Handbook of Graduate School[EB/OL]http://www.gradsch.hku.hk/gradsch/web/resources/handbooks/12/gshdbk1213.pdf

药学本科毕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设置;创新能力;药学;教学实践

Abstract:Itistheessenceofcurrentpostgraduateeducationtofosterinnovativeabilitiesofpostgraduatestudentswhilethebasisforcultivatingtheirinnovativeabilityliesinthereasonableandscientificsubjectstructureandcoursesetting.Since2001,"ModernChromatographicAnalysisforDrugs"and"SelectedTopicsonPharmaceuticalAnalysisinBiologicalSamples",thesetwofrontiercourseshavebeenofferedandwellreceivedintheinnovativepracticeofthesetupandteachingimplementationofthepostgraduatecourses.

Keywords:postgraduatecoursesetting;abilityofinnovation;pharmacy;teachingpractice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培养高层次的人才的学历教育,而且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的特点,在科技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1]。应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研究生教育的灵魂,创新能力在人才的各项能力中居于很重要的地位。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课程学习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将直接影响研究生知识面的广度和研究能力的高低,因此,合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生物信息科学、现代分析技术及药学科学的发展,药物分析学科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发展,其中药物色谱分析技术和生物体内药物分析已逐渐发展成为药物分析学科中最为重要和活跃的两个分支。为此,结合当前药物分析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现状,以提高我校药学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质量为出发点,我们从2001年起陆续开设了两门与药物分析学科密切相关的研究生课程:《现代药物色谱分析》和《生物体内药物分析选论》,并已在2001、2002、2003、2004、2005、2006级硕士研究生付诸教学实践,探索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一、课程设置体现创新的理念

药物分析学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而且发展很快的科学,在进行相关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时,我们充分考虑到药物分析大学科的特点,对《现代药物色谱分析》和《生物体内药物分析选论》这两门课程进行精心设置,既有基础理论知识和最新进展,也有丰富多样的实验内容,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理念贯穿其中。

《现代药物色谱分析》是建立在分析化学和药物分析的基础上,阐述色谱分析方法原理以及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和介绍色谱分析相关领域最新进展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共50学时,其中理论课30学时,教学内容包括色谱学概论,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速逆流色谱及其应用,制备色谱的理论与实践,现代色谱-光谱联用技术,毛细管电泳和毛细管电色谱技术,以及中药指纹图谱研究与分析等方面的色谱分析原理、应用和最新进展。实验课16学时,设置了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以及高速逆流色谱实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了解现代药物色谱分析的总体概况,掌握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毛细管电泳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了解高速逆流色谱、中药指纹图谱、现代色谱-光谱联用技术等最新进展,熟悉色谱分析方法在分析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中的各种应用。

《生物体内药物分析选论》是由药物分析派生出来的一门研究生物机体中药物及其代谢物和内源性物质的质与量的变化规律的新兴学科[2,3]。该课程共40学时,其中理论课26学时,教学内容涉及生物体内药物的存在状态与代谢处置、生物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评价、现代色谱联用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应用、体内药物免疫分析、生物体液手性药物分析等方面;实验课10学时,内容为生物体液样品中药有效成分的测定及其在动物体内的动态分析。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了解生物体内药物的存在状态及其研究方法,熟悉现代分析技术在生物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掌握生物样品预处理技术及其应用特点,达到具备独立建立生物体内药物分析方法和研究药物体内动态变化的能力。

二、课程实施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理论教学渗透创新意识

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本科生更强调宽基础、大平台、通才教育,研究生则更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成果的取得[4]。一般来说,研究生的思想比本科生成熟一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较高,独立性和自学能力较强。但由于研究生的课程在许多方面都比本科生的课程要求更高一些,而学生往往难于对一些理论和实践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我们在以上两门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法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创新意识和理念,建立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与创新能力,激活创新灵感,努力使课程教学成为师生共同探讨获取新知识的发展过程。

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是否有创新,关键要看是否具备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在于是否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否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科学发展史证明,许多学术大师、科学巨匠的成就都与其宽厚的知识、扎实的功底有着直接的关系。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是研究生创新的基础。因此,在以上两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对于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例如色谱学基础理论、药物体内存在状态等知识点,主要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结合生动具体的多媒体幻灯,着重讲解重点、难点,尽量避免和大学课程重叠,同时采用设问和提问等方式,启发、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前沿水平和进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研究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而且必须熟练掌握各种逻辑思维的规则和方法,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未知的技术领域内创新。讨论式教学法正是训练和培养研究生逻辑思维方法,进而形成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实施讨论式教学时,把要讨论的问题事先布置给学生,同时把相关的教材书籍、文章布置给学生,学生也可以自己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作好充分的准备,上讨论课时着重进行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开拓视野,开发创造性思维。

在理论教学中,我们还注重介绍本学科的科学研究中通用的方法,使研究生对于本学科的研究方法有个一般性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介绍老师自己的科研创新过程,就如何选题、思考问题的视角、创新思维过程作些反思,不仅使自身在反思中有所提高,更是给予研究生对于各种创新方法的感性认识,便于研究生在创新过程中借鉴,并促使研究生形成自身独特的学习、研究、创新的方法。

此外,考虑到现代分析技术和生物样品分析的迅猛发展,我们还邀请一些研究所或高校的有关专家来校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快更直接地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其中包括南京大学的陈洪渊院士,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康经纬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李川研究员,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张菁教授等。特邀报告人均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科研经验,他们的讲课内容理论联系结合实际,非常精彩动人,对培养研究生的科学作风、创新能力以及发表高水平的研究论文等都有切实帮助,而且特邀专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杰出的科研成就对研究生投身科学事业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受到研究生的热烈欢迎。

(二)实验教学与科研创新相结合

实验教学一直是研究生教学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在我们这两门研究生课程开设之初,考虑到这两门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课的设置将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接触实验仪器,消化、理解理论知识,掌握相关实验的基本操作要点,训练实际动手能力,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今后课题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在《现代药物色谱分析》这门课安排了四个实用且先进的仪器实验,即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毛细管电泳以及高速逆流色谱实验。其中的高速逆流色谱应用更是切合了当前对中药复杂体系分离分析的紧迫需求,受到研究生的好评;在《生物体内药物分析选论》这门课安排了2次有关生物体液样品中药有效成分的测定及其在动物体内的动态分析的实验。

实验均按小组形式进行,每组6~8人,要求人人动手,内容多数是与本教研室正在进行的一些课题内容相关,并安排参与课题的研究生或老师随行指导,例如在高效液相色谱实验中,我们选用了中药提取物这一复杂体系为实验对象,采用内标法和外标法作为定量手段进行小组分组实验,要求每组学生对中药提取物中的某一有效成分作出标准曲线,并且对其定量。学生们不仅掌握了该仪器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和注意事项,并且根据实验的结果与老师主动交流色谱分析方法建立的一些问题,达到了实验教学的目的。

此外,我们还注重将实验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鼓励研究生带着各自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来上实验课,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一些实验条件,让他们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实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中直接体会科学研究的原过程,并能在实验过程中激发创新灵感,切实培养了研究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科研的能力。实验教学的实施受到了导师们的认可和赞赏,他们纷纷表示自己的学生通过我们的实验教学实践后,动手能力和独立实验设计的能力大大增强,很快就能适应并开展学位论文的实验研究工作。

(三)课程考核注重综合能力

我们在这两门研究生课程的实施过程,对课程考核方式也进行了摸索,最终采用论文报告和闭卷考试相结合的形式,效果较好。其中闭卷考试主要针对课程中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复习,学生对一些重点、难点进行巩固和强化;而论文报告则是考察学生对本学科前沿动态的了解和理解程度,具体作法是在课程开课两周后,给学生布置论文报告的选题及要求,一般给定选题范围,如与手性药物分离分析有关的色谱技术,有关生物样品的前处理技术等,要求学生全部查阅英文文献特别是SCI收录的文献,年限不超过最近5年,可选择一篇感兴趣的原文翻译、理解后作报告,也可进行综述报告,由主讲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所选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以批判的眼光分析论文的优缺点,培养学生分析、思辩和表达能力,最后进行综合评分。通过这样的考核,学生既了解了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又加强了专业英语的训练,为研究生后期开展课题激发潜在的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现代药物色谱分析》和《生物体内药物分析选论》这两门研究生课程的理论课、实验教学和课程考核已初具规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大大加强了研究生在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学术交流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从而提高了我校药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自2005年以来,研究生的质量和数量有了大幅提高,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随着研究生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将其真正落到实处,必须从课程设置及其教学质量抓起,才能真正提高研究生的整体素质和培养效率,为我国药学领域输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闫亮亮.浅谈我国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2):265-266.

[2]吴如金.体内药物分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5.

[3]曾经泽.生物药物分析:应用于新药体内研究和治疗药物监测的理论与技术[M].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1-12.

药学本科毕论文范文第7篇

实验教学在药学类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应树立与时俱进的实验教学理念,构建符合产业化全过程的实验教学体系,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出台激励措施,规范管理制度,保障教学质量,为医药行业输送高素质、高质量的药学人才。

关键词:

药学;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人才培养

药学类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掌握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毕业后能够在医药行业各领域类内从事药学工作的专业人才,而实践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验教学在高级药学技术人才的专业素质、药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如何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大部分高等学校采取的是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在此背景下如何创新实验教学的管理模式,将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药学类人才。

一、树立以时俱进的实验教学理念

药学类实践教育应不断跟踪教育教学改革前沿,遵循“夯实医药基础、提高中药技能、强化专业实践、注重传承创新”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药学类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形成“方法融合技能、质疑寓于认知、思维升华实践、现代诠释传统”的实践教学理念,以科学方法的掌握作为实验教学首要目标,以质疑精神的培养作为实验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以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实验教学的关键,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实验教学的核心。为实现“学科综合、专业共享”,整合学科的实验室资源,建设综合训练平台,构建“学科综合训练中心”,通过不同类型训练内容和方法的交叉组合,实现了指导性综合实验、自主性综合实验、协作创新性实验的有机整合。

二、构建符合产业化全过程的实验教学体系

以“方法融合技能、质疑寓于认知、思维升华实践、现代诠释传统”的实践教学理念为指导,构建贯穿中药资源产业化全过程,药学传统知识/技能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融合、互为支撑的四个实验层次“四种实验类型—有效支撑平台—系统实验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依据药学、中药学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完善“专业基础模块、专业课程实验、实习实训、拓展创新实践”四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专业基础模块是面向中药学、药学、制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主要以获得中医药学实践的基本专业技能、培养规范操作,提升基本素质为目的。专业实验主要为培养学生专业实践的综合能力为目的。包括各专业相对应的专业综合实验。专业实训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包括课程实训、毕业实习及论文设计等。拓展创新性训练,一是开放性学科综合训练,二是全面开放科研实验室,由学生完全自主完成学分,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完成。

三、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出台激励措施

实验教师队伍作为实验教学的核心,对实践教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完善实验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充分调动实验教学队伍的积极性。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评价方法,同时完善实验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搭建多途径、多层次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主要包括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实行助教导师制;建立专项经费,鼓励教师进修学习或留学深造;重视青年教师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教学基地的优势,完善教师企业交流平台。

四、规范管理制度,保障教学质量

实验教学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学校教务处下设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科,统筹全校实验教学工作,学院由分管院长负责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工作。为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行,实行实验中心主任负责制,制定了完备的安全、防火、三废处理、易燃易爆剧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及实验用品领用等制度,并建立了长效、严格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同时为了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在组织、队伍、经费等方面都采取了有限的措施。遵循本科教育教学规律,实现按专业课程设置实验室向学科类别的转变,以“点、线、面、体”全方位改革和优化实验教学运行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团队和实验教学团队的融合与互保、互助、互督双主体责任制,引进先进实验管理理念,完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全面实现资源开放共享。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实践教学在专业素质、创新能力等培养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重视实践教学的管理,以培养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人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新教学理念,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充分保障实验教学的质量,为医药行业输送高素质、高质量的药学人才。

作者:李玥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参考文献

[1]罗向红,吴春福,毕开顺.药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药学教育,200(616):1-4.

[2]马爱霞,王泽.药学类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研究[J].药学教育,201(35):42-45.

[3]邵积荣,陈思宁,黄冬妮.高等院校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经济师,201(47):191-193.

基金项目:

药学本科毕论文范文第8篇

>> 中药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提高中药学专业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融合药学专业特色的分析化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讨 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中药学类本科专业课程编制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制药工程专业特点的中药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中医专业中药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深化 浅析化学教学在中药学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循证医学在临床中药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 高职药学专业分析化学任务驱动教学改革与实践 药学类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针对药学专业《中药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整体观及启发式教学法在中药学专业化学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药学类专业分析化学的教学探讨 高职中药学专业中药鉴定学的实践教学初探 关于中药专业中药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网络环境下PBL教学模式在药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药学专业《方剂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激发 “材料物理”专业学生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兴趣 浅谈中职中药学的兴趣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的实践与思考 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的实践与思考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曾金祥 朱继孝")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分析化学是中药学专业一门非常重要与实用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课程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分析等专业课的基础。激发学生了解、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学好分析化学,是中医药院校分析化学教师的重要责任和义务。文章分析了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业学生学习分析化学兴趣的影响因素,并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 【关键词】分析化学 学习兴趣 教学模式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060-02

分析化学是发展和应用各种方法、仪器和策略以获得有关物质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组成和性质的一门科学。分析化学在中医药研究中应用极为广泛,如:中药材的GAP建设,包括引种、栽培、采集、加工、炮制、检定、质量控制与品质评价;中药材内在质量及其与药效间的内在规律研究;中药药剂学中制剂的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的测定、制剂生产工艺的制订;药理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化学中药效物质基础的分离制备及结构鉴定等。因此,分析化学是中药学专业一门非常重要与实用的专业基础课,学好分析化学可为后续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分析、药物分析等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学生未来从事药学研究工作的能力。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对于中药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中医药院校从事多年分析化学的教学实践,在此对如何激发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分析化学教学质量进行浅谈。

一 分析化学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

1.分析化学学科交叉性较强,偏重于方法原理介绍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兴趣较低

分析化学是由化学、化学计量学、数学、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交叉而成的综合性学科,而课程内容侧重于介绍基于各学科发展而来的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但对各种方法在中药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介绍却涉及较少。学生各学科知识的储备不足,加上对分析化学在中药学专业中的重要性认识不深,造成学习分析化学原理的能力常显不足,主动性下降,久之则兴趣下降。

2.对课程的认识偏差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

中药学专业课程设置具有特殊性。分析化学虽然非常重要,但内容上易使学生产生与专业相关性不强的错误观点。另外,许多分析方法与技术在其他课程如药物分析中也会涉及,这同样会使学生认为分析化学的重要性不如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分析、药物分析等课程。因此,极易对分析化学产生轻视、排斥、拒绝情绪。

3.教学模式与方法单一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分析化学是一门理论性与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虽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但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抽象性。当前分析化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考试内容为半径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具体的仪器设备、实验操作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学生往往学而不知,最终导致其感觉课程枯燥、乏味而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二 激发学生分析化学学习兴趣的实践

分析化学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前提与动力,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针对上述影响因素,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1.从分析化学在中药现代化中的重要应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药现代化是依靠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遵守严格的规范标准,研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产品,达到国际主流市场标准,可在国际上广泛流通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从中药现代化过程中中药材的GAP建设;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质量标准的建立;中药药剂的开发及质量控制;谱―效关系;药代动学研究等诸多方面讲述分析化学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充分了解到分析化学与中药学学科的密切关系。结果表明这种方式既强调分析化学学科内涵,又突出了中药学专业特色,在学生学科储备知识不足的情况下仍然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2.从分析化学方法技术在科研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用一些分析化学在中药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即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首先从现代中药研究文献讲起,既介绍中药研究的过程,又介绍其中应用到的各种分析化学技术和手段,然后再导入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现代中药研究文献中HPLC、GC及其联用技术、NMR、IR、UV、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及荧光分光光度法等现代分析仪器以及经典分析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从文献开始介绍各种技术,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如笔者从陈竺对中药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白血病研究工作的文献介绍现代原子吸收光度法与PCR技术的应用;从中药利尿研究中的应用到容量滴定分析方法氯离子测定文献中强调容量分析在现代中药研究中同样具有的重要作用;从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介绍NMR、IR、UV等技术的重要意义。这种授课方式既介绍了分析方法技术的应用,又阐述了方法技术应用所产生的研究成果,从而使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另外,笔者还通过文献及时将分析化学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新进展,如电分析中的电化学传感与生物传感、中药分析中的样品处理方法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到分析化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发展前沿。实践表明,采用这种方式教授分析化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日益浓厚。

3.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从三个方面大胆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首先,笔者大量选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以及仪器内外部的结构图片来演示分析化学的分析操作过程与原理。比如笔者制作了化学的分析虚拟实验动画;GC、HPLC分析原理动画;质谱分析原理动画;拍摄了仪器大量内外部结构照片,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动画和照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其次,笔者大量采用教学道具,演示分析技术的操作。如容量滴定分析酸碱滴定、配位滴定等所用仪器设备非常简单,可以酸碱式滴定管为道具;色谱分析教学可以应用色谱柱、滤头、滤膜、注射器等色谱耗材为道具;紫外及荧光分光光度法可以使用比色皿为道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可以使用元素阴极灯;毛细管电泳法使用毛细管色谱柱及其色谱柱卡盒等作为道具。将道具与照片、动画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形象生动,学生参与程度高,效果很好。再次,让学生走进研究中心了解参与科学研究。如我校具有中药制剂国家工程中心、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与民族药研究中心、中医理论分化研究中心、大型分析仪器共享中心。这些中心拥有大量的先进分析仪器,学生不仅可以看到具体的实物,还可以现场学习各种操作,因而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笔者还邀请主持国家各级项目的负责人讲解课题研究中所应用的分析方法,学生不仅能学习分析化学原理,还能了解分析化学所产生的重要科研成果,因而学习兴趣愈发浓厚。

三 结论

通过分析中药学专业学生学习分析化学兴趣的影响因素,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教学改革,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但要上好分析化学课程,提高教学质量还需不断探索、改革、创新,以找到更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药学本科毕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分子生药学;教学;问卷调研

nalysis and outlook on teaching status of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BI Yu-xia1, XU Hai-yu2, TONG Yan1, CUI Shu-zhen1, LI Hai-yan3, LIU Chang-xiao4*

(1.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16, China;

2. 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3.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4.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Drug Delivery Technology and Pharmacokinetics, Tianjin Institute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Tianjin 300193, China)

[Abstract] The teaching status of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in 28 institutions in China was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 and the survey data was analyzed by SPSS. Research contents included course beginning years, majors, class hour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teaching way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contents, evaluation modes, sele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 teaching achievements, teachers and so on for undergraduates and graduates.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20 years' development,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had been offered for both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in at least 20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education in China showed good development momentum. At the same tim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further, investment for it should be increased and practical teaching condition should be improved.

[Key words]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teaching status; questionnaire survey

doi:10.4268/cjcmm20151706

分子生药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药的分类与鉴定、栽培与保护及有效成分生产的一门科学,是生药学的一个分支。随着1995年,黄璐琦提出“分子生药学”这一概念以及2000年《分子生药学》第一本专著出版以来,国内的一些中医药学院校开始尝试了在本科生或研究生中开设分子生药学课程。本文采用问卷调研的方法,对我国分子生药学的教学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研与分析,以促进我国分子生药学教育的更好发展。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问卷回收情况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及电话沟通的方式,以我国可能开展分子生药学教学的28家高等院校及研究所为调研对象。以电子邮件方式向调研单位发放问卷28份,其中有23家单位对调查问卷进行回复,问卷回收率为82.14%,在23份问卷中,有3份问卷由于信息不完整未纳入统计,包括湖南中医药大学,已开课;甘肃中医学院,计划于2016年开课;海南医学院,尚未有开课计划。 另有1家(河北中医学院)计划于2017年开课,由于河北中医学院的整个教学安排已经确定且问卷信息完整,故列入该课题统计范围,因此共有20份完整的调研问卷,组成本研究的样本数据。

1.2 调查内容

本研究的调查内容共包括问题50项,其中单项选择题21项;多项选择题16项;开放性问题13项。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统计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根据该课题研究所需,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频数分析等。

2 调研结果

2.1 “分子生药学”课程的总体开课情况

由调研结果可知,在列入本研究统计范围的20所院校中,开展了分子生药学的教学工作,其中有7所院校只针对本科生开设该课程,9所院校只针对研究生开课,本科生和研究生均开课的有4家。

2.1.1 本科生开课情况

2.1.1.1 开课时间 国内本科生分子生药学教育始于2001年的北京中医药大学,紧跟其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药学院分别于2002,2005年开设该课程,经过6年的积累与沉淀,进入分子生药学本科教育的快速发展期,河南中医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和安徽中医药大学相继于2011,2012年开课。2014年为开课的高峰期,这一年有3所院校(山东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和内蒙古中医药大学)开始了分子生药学的本科生教育,陕西中医学院于2015年开设该课程,另外,甘肃中医学院计划于2016年、河北中医学院计划于2017年开设本科生的分子生药学课程。

2.1.1.2 开课专业 在反馈问卷的11所高校均针对中药类专业(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制药等)开设了分子生药学课程;山东中医药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针对药学专业、广东药学院针对生物药学开设了该课程。

2.1.1.3 学时 调研结果显示,本科生总学时最少为28学时,最多为76学时,平均为44.54学时;调研的院校中均开设有分子生药学理论课程,学时最多的为54学时,最少的为27学时,均值为35.69;华中科技大学同济药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内蒙古医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和河北中医学院5所院校开设有分子生药学实验课程,学时分配较少,均值为8.85。

2.1.1.4 课程性质 4所院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药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学院、河北中医学院)的5个专业开设为必修课,占38.5%;其余7所院校的8个专业(61.5%)开设为选修课。

2.1.1.5 授课方式 11所院校均未采用双语教学,只有1所院校(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开展了网络教学。案例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是最常应用的方法,有72.7%的院校采用;其次为研究性教学法(63.6%),其中有1所院校(内蒙古医科大学)采用了PBL教学法;1所计划开课的院校(河北中医学院)拟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

2.1.1.6 理论及实验课内容 调研结果显示,11所院校的授课内容均包括中药分子鉴定、道地药材形成的分子机制;90.9%(10所)院校教学内容包括药用植物分子系统学、珍稀濒危药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保护;天津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学院、内蒙古医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以及河北中医学院5所院校教学内容包括中药材分子育种;除上述内容外,部分院校在分子生药学教学中包括其他内容,如山东中医药大学讲授分子生药学理论基础――基因;陕西中医学院讲授分子生物技术及其在生药中的应用等理论内容;河北中医学院讲授中药活性成分的生物生产的内容。

在5家开展分子生药学实验教学的院校中,均将“中药分子鉴定”列为实验课内容;有2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药学院、内蒙古医科大学)的实验内容包括“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分别有1所院校将“药用植物分子系统学”(内蒙古医科大学)、“珍稀濒危药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保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药学院)和“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解析及合成生物学”(河北中医学院)作为实验课的内容;对于“道地药材形成的分子机制”、“中药材分子育种”各院校均未有涉及。

2.1.1.7 课程考核方式 关于本科生分子生药学的课程考核方式亦为多项选择题,传统的期末理论试卷是被广为采用的考核方式(10家),其次是平时作业,有8所院校采用;有5家在课程考核中包含了实验的考核;只有2家(天津中医药大学、河北中医学院)采用了研究论文撰写的考核方式。

2.1.2 研究生开课情况

2.1.2.1 开课时间 国内研究生分子生药学教育始于2001年的沈阳药科大学,紧跟其后,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于2006年开课,之后从2009年至2014年,分子生药学研究生教育开始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每年均有1~2所院校开课,截止到目前,共计有13所院校针对研究生开设分子生药学课程。

2.1.2.2 开课专业 在反馈问卷的13所院校中有12所针对中药学或生药学专业开设了分子生药学课程;只有武汉轻工大学针对药学专业研究生开设了该课程。

2.1.2.3 学时 由调研数据可知,不同学校的学时差异较大,研究生总学时最少的为6学时,最多的为64学时,平均为34.6时;调研的院校中均开设有分子生药学理论课程,学时最多的为60学时,最少的为3学时,平均为28.08学时;贵阳中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泰安医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武汉轻工大学、江苏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共7所院校开设有分子生药学实验课程,学时从4学时至32学时不等,武汉轻工大学的实验课时最多,为32学时,实验课时的均值为6.62。

2.1.2.4 课程性质 46.2%的院校将分子生药学设置为必修课程,这些院校分别是贵阳中医学院、泰安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药学院、包头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大学。其他院校均设置为选修课。

2.1.2.5 授课方式 13所院校中有3所院校(首都医科大学、武汉轻工大学、江苏大学)采用双语教学,开展了网络教学的只有1所院校(包头医学院)。案例式教学法是最常应用的方法,有84.6%的院校采用;其次为研究性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有7所院校(53.8%)采用。采用PBL教学法的有1所院校(泰安医学院)。

2.1.2.6 理论及实验课内容 该项调研结果显示,13所院校的授课内容均包括中药分子鉴定;92.3%(12所)院校教学内容包括道地药材形成的分子机制;61.5%的院校教学内容包括药用植物分子系统学和珍稀濒危药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保护;53.8%的院校理论教学内容讲授有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和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解析及合成生物学;6所院校(46.2%)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到了中药材分子育种;除上述内容外,泰安医学院的教学内容中还包括了中药生物技术的内容、武汉轻工大学讲授中药材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基础等理论内容。

在7所开展研究生分子生药学实验教学的院校中,有6所将“中药分子鉴定”列为实验课内容;有2所(泰安医学院、武汉轻工大学)的实验内容包括“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和“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解析及合成生物学”;只有1所院校(武汉轻工大学)将中药材分子育种作为实验课的内容。

2.1.2.7 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期末理论试卷是被广为采用的考核方式(8家),其次是研究论文,有38.5%院校采用;有3所院校在课程考核中包含了实验考核和平时作业的考核;另外有2所院校选择了其他考核方式。

2.2 师资状况

2.2.1 年龄

20所院校的47名教师参与了调研,由调研结果可知,从事分子生药学的教师中,以中青年为主,35~46岁的最多,占一半以上(51.1%),35岁(含)以下和45~55(含)岁以下的均为11人,各占23.4%,55岁以上的只有1人。

2.2.2 学历

从事分子生药学教育的教师是一支高学历的队伍,40人(85.1%)具有博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其士后有13人,硕士研究生5人(10.6%),本科生2人(4.3%),大专及以下的没有。

毕玉侠等:分子生药学教学调研分析及展望

2.2.3 职称

从事分子生药学教学的教师具有较高的职称,47人中有38人具有高级职称,其中正高级的达到12人,占25.5%,副高级职称26人(55.3%),中级职称的9人,无职称和初级及以下职称者没有。

2.2.4 专业

47名教师的本科专业较集中,以中药学和生物学为主,各占48.9%,31.9%,有4名教师为药学专业,5名为其他专业,其他专业主要涉及生物技术、药用植物栽培和食品药学等专业。研究生专业以中药学、生药学及生物学为主,三者占到了73.4%,药学专业的有2人,占4.3%,其他专业10人。

2.2.5 特殊人才称号或荣誉

被调研的47名教师中,有19人次获得各种特殊人才称号或荣誉称号。1人次获“全国优秀教师”;1人次获“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1人次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次获“高校青年教师奖”;3人为“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6人次为“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4人次获得“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称号。另外,有1人次获“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选项中未设计该项,故单独列出。

2.3 教学条件

该课程的教学投入情况显示,有17所(85.0%)院校年投入在5万元以下,经与部分校院沟通,有的院校投入几乎为0;有2所院校对分子生药学的投入较好(5万~20万元),分别是安徽中医药大学和河北中医学院;包头医学院对分子生药学的年投入最多,为20万~100万元。

有13所院校拥有分子生药学实验室,除河北中医学院拥有3个实验室外,其余均是1个;有7所院校尚无分子生药学实验室,20所院校平均拥有实验室0.75个;13个实验室可容纳人数8~80,平均为18.65。

2.4 教学管理

60.0%的院校拥有教学管理人员,其中有8所院校拥有1名教学管理人员,2所院校配备有2名教学管理人员,拥有教学管理人员最多的是3名,为武汉轻工大学和河北中医学院。而目前尚有40.0%的院校无教学管理人员。

分子生药学采用的教学大纲的调研显示,有12所(60.0%)院校采用自编的教学大纲;3所院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药学院、内蒙古医科大学、武汉轻工大学)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另有4所院校无教学大纲;另外,贵阳医学院采用《分子生药学》、《中药分子鉴定操作指南》作为教学大纲。

2.5 教材建设及使用情况

调研的20所院校共使用了分子生药学教材5部,均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主编。2000年,由黄璐琦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的《分子生药学》教材问世,这是我国第一部分子生药学教材;该教材的第2和第3版分别于2006年和2015年面世(2015年版尚未使用),除该套教材外,2008年11月,由黄璐琦、肖培根主编的,贵阳中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参编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分子生药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正式出版;“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药分子鉴定操作指南》2014年4月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黄璐琦任主编,袁媛任副主编,由贵阳中医学院、包头医学院等院校参编;此外,首都医科大学参编了由Springer出版社出版的 《分子生药学》,该教材于2012年出版。

2013年,刘昌孝在RAMP出版的“药用植物研究进展”一书(recent progress in medicinal plants)第35章中系统地介绍了分子生药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尤其是,系统比较中国学者与外国学者对分子生药学研究的不同之处以及优势创新之点;河北中医学院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分子生药学》,该教材正在编写之中。

调研的10所院校的本科生教材主要有2种,一种是2008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黄璐琦和肖培根主编的《分子生药学》,另一种是由黄璐琦主编的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的《分子生药学》(第1版)作为本科生教材,除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2011年)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药学院(200―2008年)使用《分子生药学》(第1版)外,其余均采用2008年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创新教材《分子生药学》(从2009年的2所增至目前的10所),见图1。

调研的13所院校中,沈阳药科大学采用自编教材,另有4所院校无固定教材,有1所院校曾采用《分子生药学》第1版为研究生教材,目前有1所院校(包头医学院)采用《中药分子鉴定操作指南》;2所院校采用《分子生药学》第2版;其余6所院校采用2008年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创新教材《分子生药学》。

另外,本科生与研究生教材选用的差异,目前所有院校的本科生均选用2008年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创新教材《分子生药学》为教材。而研究生中目前有7.14%采用自编教材;28.57%无固定教材;7.14%采用《中药分子鉴定操作指南》;14.29%采用《分子生药学》第2版;采用2008年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创新教材《分子生药学》只占42.86%,可见研究生的教材选用各院校情况有较大差异,见图2。

2.6 教学改革与成果

2.6.1 教改项目

调研的20所高校中,共承担分子生药学教学改革项目7项,其中省级1项、市级1项、校级5项。

2.6.2 教学成果奖

调研的20所高校中,共获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奖8项,均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所获。

2.7 教师对“分子生药学”教学的满意度

本研究围绕分子生药学教学的各个方面设计调研问题7题来调研教师对分子生药学教学的满意程度,应用李克特式多选项量表(liken-type rating scale)法,采用内部一致性较好的五点式量表编制而成。

44名教师对分子生药学课程的总体满意度总分为160,个案最低分为2(不满意),最高分为5(非常满意),均值为3.64,介于满意和比较满意之间。

对课程教学内容安排、课程考核方式、学时安排、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条件的满意度均值为3~4,介于满意和比较满意之间。

广大教师对教学投入是否能满足课程发展需要的满意度最低,教师的回答从非常能满足、比较能满足、能满足、不能满足以及非常不能满足均有,满意度均值为2.82,介于能满足和不能满足之间。

2.8 教学中碰到的困难

在对教学困难的调研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学生的知识面不够”,有28位教师(63.6%)如是认为;15位教师(34.1%)觉得“课时受限”和“学校不重视”是他们教学中的困难所在,22.7%的教师则认为“教材不适用”;只有8名教师(18.2%)认为“教师的知识不足”是制约他们的困难。

3 结论

1995年,黄璐琦在“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分子生药学”这一概念,2000年,黄璐琦主编的《分子生药学》由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标志着分子生药学这一学科在国内诞生,到目前为止,分子生药学学科已经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通过本课题的调研可知,目前全国已有20余所高等院校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该课程,亦有几所院校即将开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约有一半的院校将该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既有理论讲授,又有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涵盖了分子生药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从分子生药学的师资状况的调研可以看出,分子生药学教师大多具有生药学、生物学或中药学学科背景,是一支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学及科研队伍,为分子生药学的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围绕分子生药学的各项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均稳步推进。从本次调研数据不难看出,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在分子生药学的教学中发挥了领头军的作用,带领众多医药类院校参与到分子生药学的教改课题研究及教材编写之中,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是,通过本次调研,也不难发现制约分子生药学发展的一些因素,如实践教学条件有限和投入过少等,因此,为促进分子生药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建议如下:一是增加分子生药学的实验学时和改善实验条件。分子生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开展分子生药学的实践教学是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分子生药学知识和技能的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也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各高校应在教学内容中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提升理论教学的效果,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该学科知识并且灵活运用;二是应增加对分子生药学的教学投入,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其发展并未引起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因此,各高校对分子生药学的投入十分有限,而足够的资金与软硬件设施是满足正常教学的基本条件,也是分子生药学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应积极争取条件,增加对分子生药学课程的投入,促进分子生药学学科的纵深发展。

4 展望

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培养优秀的学科人才是学科发展的根本途径。从《分子生药学》第1版就被多家高等院校作为研究生和本科生教材,特别是2008年,《分子生药学》本科生教材出版以来,极大地促进了该学科的教学发展。分子生药学是一门年轻又富有生命力的学科,中药的分子鉴定是分子生药学的基础,道地药材的形成分子机制也已经成为分子生药学的特色,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代谢调控及其合成是分子生药学的前沿,为此,2015年出版《分子生药学》第3版。分子生药学的教学需要把握方向,紧跟前沿,注重应用等原则,服务于学科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吸引和鼓励具备分子生物学和生药学等相关的多学科教材优秀人才从事分子生药学教育工作;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实践活动,如分子生药学的暑期班、兴趣班等;组织师资力量,创造教学条件,让分子生药学的最新成果、前沿内容尽早走进研究生和本科生课堂,满足广大师生学习前沿知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黄璐琦,刘昌孝.分子生药学[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 黄璐琦,肖培根,郭兰萍,等.分子生药学: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9(12):1101.

[3] 刘春生,王学勇.《分子生药学》教学体系构建及开设课程的必要性探讨[C].咸阳: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暨WHO中药材鉴定方法和技术研讨会,2010.

[4] 黄璐琦,肖培根.分子生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5] 谢宗万.《分子生药学》评介[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3):216.

药学本科毕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制药工程 特色专业 实践教学

制药工程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专业适应面宽,社会需求量大,前景广阔。因此,从1998年起有一批高等院校,包括药学类院校、医科院校、工科院校及综合性大学都陆续开设这一专业。随着国家教育部门对各高校管理职权作用的淡化,高校办学自逐渐增大。也由于每所学校都有不同的办学背景与办学指导方针,对于制药工程专业,各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等各环节均出现较大差异,有的甚至连专业名称与培养目标都不大一致。正因如此,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几次学术会议都针对如何建设制药工程专业的问题进行研讨[1-3]。

我校属于江西省属地方性普通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创办于2005年,自创办之初便立足校情,走特色办学之路。经过不懈努力,制药工程专业办学成绩斐然,于2010年短短五年时间获批江西省特色专业,2013年获批江西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同年还获批部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现将我院如何基于校情,建设特色鲜明的制药工程专业汇报如下。

1.办学指导思想的凝练

办学指导思想的凝练必须“立足校情,基于生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是一所省属普通高校学校,以培养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为特色。学校招生属于二本批次,全国范围招生,生源以江西省为主。基于此,我院制药工程专业的建设以为江西省及周边区域医药生产企业服务,培养优质的“应用型”工程人才为主要目标。

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坚持以特色创优势,形成和巩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将本专业的建设与科技创新、队伍建设相结合,不断凝练方向、优化队伍、构筑基地,集成较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和高水平的“工程化”教学科研基地,形成卓有特色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培养出较高层次的应用型工程师,并形成教学科研互促并举、相长并进的发展局面,使培养出的学生在业务方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在专业方向上有特长,对制药工程可能涉及的学科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并在组织管理、生产经营方面有初步的能力,以适应21世纪社会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更高的要求,我们提出构筑集“教学—研究—工程”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教学体系,形成“开门办学,走学产研合作之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

2.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

课程体系的建设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课程体系的创新与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合格、优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基础。根据“开门办学,走学产研合作之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结合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多次修订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做了较大的改革。而这些改革主要依据相关院校进行调研,并邀请省内诸如江中制药、汇仁集团、江西制药、川奇药业等多家医药生产企业的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最后形成相对完善的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培养方案中适当减少必修课的课时,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数量;为了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减少理论课时数,增加实验、实践类课程的课时数;为了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课程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数量,开设两门专业大综合实验;为了适应现代制药企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增加与工厂生产过程密切相关的工程类选修课程,如《药厂三废处理》、《制药过程控制与仪表等》[4]。

3.教学师资的培养与提高

本院制药工程专业的师资主要是近几年从国内各高校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多数缺乏授课经验与工程实践经历。而制药工程专业又是密切联系生产实践的“应用型”工科专业。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工程实践经验,采取了多种措施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

(1)分批、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各学科的重点大学及知名院所进行为期半年的课程进修学习,尤其是到一些综合性大学及工科型院校进行工程类课程的进修学习,以提高青年教师工程教育的教学水平。

(2)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到省内外医药生产企业及医药设计院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全脱产生产实践和间断式实践,弥补教师走出高校即走上讲台、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教学能力。

4.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主要手段之一,数量充足、质量可靠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5]。在“开门办学,学产研合作”的办学方针下,专业建设得到了大批制药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为学生提供了众多质量优良的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的地点上,从南昌扩展到全省,从省内逐渐扩展到省外;在实习基地的种类上,以医药生产企业为主,以检验、流通及研发单位为辅(见下表)。实习基地的数量充裕以后,下一步着力提高实习基地的质量。实习指导教师要首先实地考察实习基地条件,确定实习基地的硬件(厂区条件)与软件(企业指导教师)均能够满足制药工程专业的教学大纲要求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表 制药工程专业实习基地情况

5.特色与创新

5.1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

为了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提高工程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实施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请进来”,即邀请制药企业有经验的专家工程师来校上课。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学院先后从江西川奇药业、汇仁药业和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聘请了三位专家来院为本科生上课。外聘专家授课作用明显,一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更多的来源于生产一线的实践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二是我院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能在课堂上学到生产实践知识,客观上起到培训青年教师的作用。

“走出去”,即将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转移到企业车间里进行授课。从2009年开始,我院先后将《药物分析实验》、《制药工艺学》和《制药过程控制与仪表》等课程的部分课时转移到江中制药、汇仁药业等制药企业的质检中心或者生产车间里进行授课。通过实施这一办法,本来枯燥无味、课堂教学脱离生产实践的课程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授课效果明显增强。

5.2建立“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均是本科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如今的高等教育体系下,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有下降的趋势。然而对于制药工程这样的实践性强的工科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为此,在实施“3+1”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条件下,学院将实习、毕业设计与学生的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即学生根据学院已有的实习基地进行双向自主选择实习单位,于大四上学期在实习单位进行为其13周的顶岗实习,同时单位在此期间对学生进行考查和选择,双向选择确定就业意向。大四下学期,学生即可到已签订就业协议或者已有就业意向的单位继续进行为其10周的毕业实习,同时在实习单位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实行企业和校内双导师制。企业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题目选定、过程指导;校内指导教师则负责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深度是否符合教学大纲及教学目的的要求。如此,既促进了大学生就业工作,又使学生的毕业设计紧密联系生产实践,毕业实习更具目的性,可谓一举多得[6]。

6.结论与建议

专业建设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的声誉,特色专业的建设是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通过树立“开门办学,走学产研合作之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建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多途径提高师资水平、建设数量充裕质量可靠的实践教学基地等措施提高专业建设水平。通过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建立“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等措施凝练办学特色,对于我们这样的地方性普通高校制药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然而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应予以改进与完善,其效果需要较长时间的检验。因此,如何在实践中对特色专业建设进行改进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的需要是一个有待于继续研究解决的课题。因此,建议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一定要结合生源情况、社会需求与实际就业方向。在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要突出特色,敢于创新,勇于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元英进,尤启冬,于奕峰,蒋建兰,赵广荣,程卯生,姚日生,宋航.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6,(1):12-15.

[2]蒋建兰,刘明言,白鹏等.我国高等院校制药工程本科专业调研[J].化工高等教育,2003,1:15-18.

[3]元英进,蒋建兰,赵广荣等.21世纪高校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构想[J].药学教育,2002,18(3):1-4.

[4]罗向红,吴春福,毕开顺.药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药学教育,2006,22(5):1-4.

[5]陈安朝,潭桂山,姚瑶等.注重实践教学培养药学创新人才[J].药学教育,2005,21(4):38-40.

[6]刘永刚.制药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4):56-57.

上一篇:药剂学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药剂学毕业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