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法范文

时间:2023-02-27 15:30:05

循环经济法

循环经济法范文第1篇

一、法律责任的综合性

违反经济法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是复合的,会涉及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大多数违反经济法的行为都是涉及公共利益或者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对于一个违反经济法的行为,如果只是剥夺主体资格权利,而不要求经济损害赔偿,剥夺或限制人生自由,那么这只是处罚了加害者,对受害者是不公平的;只有综合性的经济法责任才能有效地制裁违反经济法的行为,经济法责任的综合性也是责权利相一致的体现。循环经济法律责任也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其中主要是行政责任。首先,行政主体在执行循环经济法律规范赋予的职权时违反循环经济法的规定,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其次,由于循环经济法对企业设定了大量的义务,相应地,在法律责任中应当设定不履行义务的法律责任,其中多数是行政责任;最后,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公民违反循环经济法律,应当承担行政责任。例如,金融机构违法对生产、进口或者采用列入淘汰名录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的企业提供授信支持的,由主管行政机关依法追究行政责任。对于严重违反循环经济法律并产生危害后果的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二、“两个核心”的契合

(一)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经济法天然具有社会本位属性,即经济法以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基本立场。从经济法的基础来看,经济法的社会基础是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矛盾问题,经济法就是站在社会公共利益的高度,对侧重保护个人利益的民商法和侧重保护国家利益的行政法所不能保护的利益进行保护,从而调和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矛盾;经济法的经济基础是市场调节(无形之手)与国家干预(有形之手)的关系问题,经济法强调“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配合使用,不仅为市场的自由竞争提供了有序的环境,而且为国家干预提供了法律依据,从而保障了各类经济法主体的利益;经济法的政治基础是契约自由与人权保障的关系,经济法是国家干预之法,因此,国家对经济要进行必要的干预,更重要的是适度干预。从经济法的内容来看,宏观调控法是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国民经济活动就是在宏观调控法的规制下有序进行的,国民经济良好有序的运转是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因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每个人发展的基础。因此,宏观调控法是保障国民经济运行的法,从而保障了社会公共利益;市场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竞争失效,竞争失效会对社会公共利益产生重大的威胁,市场规制法就要对其进行调整,保障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因此,无论是宏观调控法还是市场规制法,社会公共利益都是其理所当然的保护对象,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就是经济法的价值追求和立场所在。循环经济法侧重保护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即社会公共利益。循环经济法的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社会经济呈现出“绿色”发展的良好态势,这样的“绿色”发展是惠及我们每一个人的,因此需要我们积极参与和支持。循环经济法也是站在社会公共利益的高度去审视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为经济发展植入了更先进的理念,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法律制度。循环经济法涉及了经济运转的各个环节,涉及了各类经济主体,因此,社会公共利益是循环经济法发展的支撑点,也是循环经济法区别于环境保护法的根本所在。

(二)政府干预

经济法是确认和规范国家干预社会经济之法。市场固然有其天然的优势,它能够提供有效的反馈机制,使得私人和公共决策者都能够迅速地纠正错误,但是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市场失灵就决定了政府对经济的必要干预。政府在干预经济的同时也会出现政府失灵,因此,经济法就要规制政府的行为,解决政府失灵问题。即使政府在干预经济的过程中会出现失灵,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干预也是必要的,这一点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变革足以证明。无论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经济法的核心就是政府干预社会经济。循环经济法中的大部分法律规范都体现了政府对微观市场经济的干预。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是其他机构无法替代的,尤其我国处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政府的干预和主导作用体现得更为突出。从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循环经济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政府的影子,可以说循环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就是政府。政府通过调整财政税收政策、增加科技投入、鼓励自主创新等政策,全方位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循环经济法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法律依据,为政府主导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有政府调控经济发展方向的作用。

三、“一个归宿”的契合

无论是经济法还是循环经济法,最终将回归于一个理念,就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与具体制度相结合,而仅仅作为一种观念而存在,会失之空洞。正是可持续发展在传统法律体系中的缺位,为经济法法律规范的制定创造了契机,同时经济法所调整社会关系的特殊性、独特的价值理念,为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要求进行立法,进行相应的制度构建提供了可能性。”经济要可持续发展,经济法就要保障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制度构建上,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模式。可以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表现形式,循环经济旨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呈现出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进一步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强调“发展”,更强调“可持续”,实现代际公平。因此,循环经济法应当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保障循环经济高效运行和协调发展。

循环经济法范文第2篇

(一)政府循环经济宏观管理责任现有规定及存在的问题纵观《循环经济促进法》政府的宏观管理责任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通过制度建设来实现,主要是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统计制度,循环经济标准体系,能源效率标识制度等为经营者制定循环经济标准并对各个企业的循环经济实施情况进行统计和公布。二是,通过诱导性措施和鼓励性措施来实现的,具体是通过实施税收和出口措施、信贷措施、奖惩措施、规划调整措施以及设立价格政策、政府采购政策、专项资金政策等来诱导和鼓励企业主动实施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行为,规避不利于自身经营的有碍循环经济发展的行为。虽然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虽然规定了许多诱致性制度,但这些制度都比较抽象,其有效实施还有赖于更多可操作性法规、规章的出台,否则,被束之高阁是必然的。②(二)针对宏观管理责任存在的问题的一些建议一部没有现实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无疑是一纸空文,要使循环经济宏观管理责任得到有效落实,不能像现有立法那样将责任抽象的交由政府承担,必须具体落实到具体的行政机关中去。从以上政府承担循环经济责任的途径来看,有些实现途径需要各个行政机的来实施。比如说政府采购政策的实施,对此各个行政机关的采购部门就需要采取限制采购金额,对合作企业进行循环经济相关标准评估等措施,切实规范本部门的采购行为以惠及符合循环经济标准的企业。而有些实现途径需要某一个或者某几个行政机关来实施。

二、政府循环经济监管责任

(一)政府循环经济监管责任的现有规定及存在的问题企业最终是否实施循环经济行为本应是企业的自主行为,政府一般偏向于采取诱导鼓励的方式通过改变企业的成本与产出的比例促使企业自觉实施循环经济行为。但是企业是否实施循环经济行为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利益还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政府的介入是必不可少的。根据现有法律规定政府的监管责任主要体现在:一是,考察企业是否切实实施了循环经济行为以及对具体的实施情况进行统计。二是,对那些违反循环经济法律强制性规定的企业按照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二)针对政府循环经济监管责任问题的一些建议循环经济建设绝不能仅仅依赖生产企业来完成,公民个人、企业、社会组织、国家机关都有进行循环经济建设的义务。首先对于国家机关,国家机关既是循环经济的监管者也是循环经济的实施者,笔者认为国家机关的循环经济行为同样需要监管,对此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政府内部建立监管体系,上级国家机关对下级国家机关的循环经济行为进行监管,对下级机关的铺张浪费行为进行惩处,同级国家机关发现有违反循环经济法律规定的行为可以向上级机关进行举报。二是,为群众提供监管渠道监接受群众的监督。《循环经济促进法》第十条第三款规定:公民有权举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有权了解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其次对于公民个人,《循环经济促进法》第十条第一、二款③规定了公民有合理消费、节约资源的义务,笔者认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本应是道德上的责任,虽然《循环经济促进法》将其纳入法律条文,但是对于一般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且不影响公共利益的公民个人的行为不应追究其法律责任,只有对严重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并影响公共利益的公民的个人行为才有必要追究法律上的责任。最后对于社会组织,根据《循环经济促进法》第十一条的规定,社会组织对循环经济主要起到指导、服务和宣传的作用,依此来看社会组织对政府循环经济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协助的作用。笔者认为社会组织虽然是非政府组织但是其相关工作同样应当受到政府的监管,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相关工作有权进行审查对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可以令其及时纠正。

三、政府循环经济行政指导责任

(一)政府循环经济行政指导责任的现有规定及其存在的问题实施循环经济行为往往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生产设备相联系,这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一些生产企业及生产者(尤其是在传统生产领域中)难以接触先进的生产方式和获得生产设备,对此政府有没有责任对这些生产企业和生产者进行行政指导,给以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呢?在《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并没有法律条文作明确规定政府有行政指导的责任。笔者认为,对于行政指导责任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在该法中很多条文涉及了政府有责任鼓励和支持生产者的循环经济行为。这里的支持应当包括以行政指导的方式进行的生产方式上或技术上的支持。以农业生产领域为例,长久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严重,《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二十四条和第三十四条规定了政府应推行土地集约利用,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者和相关企业采用先进或者适用技术,发展生态农业。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农业生产往往以户为单位展开,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农户自身没有途径有没有意识去接触先进的生产技术,政府一方面要加快推行土地集约化将农户集中起来实行系统化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就需要对农户进行行政指导,普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二)针对政府循环经济行政指导责任问题的一些建议在循环经济推行过程中行政指导具有现实的客观必然性,但是在立法上却遭到了忽略,这必然会导致现实操作中政府行政指导的混乱,鉴于此在循环经济的相关立法中应当尽快将行政指导制度明晰化:首先,明确行政指导的实施主体、实施范围以及指导方法等,这样既能避免无权机关的任意指导,也能防止有行政指导职责的政府部门怠于履行行政指导责任。其次,完善行政指导的程序。循环经济行政指导程序法律制度是循环经济行政指导实体法律制度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④行政指导的开展条件,具体步骤都需要明晰化,以避免现实操作中的任意性。最后,建立循环经济行政指导的救济机制。行政指导是非强制性的,在被指导的生产者即行政相对人因政府的行政指导行为遭受损失时不能够通过一般的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来救济。但是出于对政府的信任而遵循行政指导的相对人自始至终均不存在过错,由其承担行政指导不当的不利益有违公平原则,也不利于循环经济推进工作的展开,对此相关部门应当酌情给以适当的补偿。

循环经济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法经济学 循环经济 成本 收益 法律价值

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从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并确保稀缺资源分配的实质公平入手,最大限度地维护经济系统的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经济法以国家强制力手段有力地保证经济政策的贯彻实施,其法律理念和理论基础在循环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得到了切实的体现。对传统的经济发展而言,循环经济是系统论与经济学相互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经济运作模式。

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的理念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随即引发了运用经济学手段对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的国际化热潮。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一般认为,循环经济是指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规律重构经济系统,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将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模式。

与传统经济相比较,物质的闭环流动性是循环经济的最大特点。传统的工业经济是一种按照“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废弃物)”的进路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依靠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因此,传统经济的发展是以大量消耗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代价的。而循环经济将生态系统的运行模式有机地运用到经济学领域,将经济运行进路设计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这种反馈型经济运行模式可以使循环中的所有物质和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并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减小到最低程度。

循环经济的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Reduce, Reuse, Recycle)”,亦即著名的“3R原则”。减量化原则(Reduce)是指通过重新设计经济运行中的物质和能量流程而减少进入经济循环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总量。再利用原则(Reuse)是指在系统中尽可能地多次或者以多种方式重复利用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从而使其在脱离系统前为经济的正常运行发挥最大的作用。再循环原则(Recycle)又称资源化原则,是指在物质和能量离开经济系统后将产生的废弃物作为本系统的原料进行再利用而不仅是做简单的无害化处理。

循环经济的3R原则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分别从经济系统的输入端、过程中和输出端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动进行控制,以尽量降低经济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和影响。系统的功能由系统的结构所决定,因此对经济系统进行合理的结构化设计是贯彻循环经济3R原则的关键。

循环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

作为与其他部门法不同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经济法大量采用指导性规范,实行指导性规范与必要的强行性规范相结合的调整方式。这就要求经济法立法必须符合其理论基础――法经济学的客观规律。科斯、波斯纳原理的核心就是对法律进行成本效益的分析,这一核心思想构成了法经济学最重要的基石。对循环经济进行法经济学分析,可以明确循环经济的经济法立法地位从而进一步决定经济法的立法价值取向。对循环经济的法经济学分析同样要建立在系统论的基础之上。经济法语境之下的经济系统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宏观经济系统(如整个国家乃至更大范围)、中观经济系统(如某个地区、城市、工业园区)和微观经济系统(如一个企业)。循环经济理念下的物质和能量应当在经济系统之内完成循环而不应当在系统之间相互循环。

对于微观经济系统而言,其经济发展的成本是从外部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如购买原料、燃料等)所需要支出的必要费用,其收益是向系统外依法转移有价值的物质和能量(如出卖产品、电力等)所获得的收入。按照民商经济法的基本原理,只要不造成他人的损害,系统对于废弃的物质和能量可以直接放弃所有权(如排放废热)。即使是有害废物,系统一般也可以按照相应法律法规在缴纳相关费用后排放到系统之外。由于处理废弃物的费用相对较高从而可能会导致成本畸高,除非绝对必要或有利可图,微观系统一般更倾向于选择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流动型经济模式。

对于中观经济系统而言,其与微观经济系统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由于系统的规模扩大而导致结构性增强,系统更易于形成平网化结构。系统内部诸元素之间的作用进一步复杂化,许多在简单的微观系统分析中可以不予考虑的问题在此却不得不考虑。复杂的平网化系统是形成循环经济的物质基础。在中观经济系统下,对于物质和能量流动进路的优化设计可以使其在流动中为系统的经济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从而尽量降低系统的整体成本而增加其收益。因此可以说,在中观经济系统中整和循环经济理念是最切实可行的,也最容易将短期经济利益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利益兼而得之。

对于宏观经济系统而言,其成本和收益的构成与上述两种情况有很大不同。宏观经济系统的成本是对本系统内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收益是获得的有价值的产品。根据物质消耗的上升多峰理论,宏观经济系统内的不可再生资源是必然会被最终耗尽的。因此,宏观经济系统的循环经济理念就被分解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全面贯彻3R原则以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率,另一方面是要大力开发新资源以最终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由此可见,在宏观经济系统内建立完善的循环机制是一个相当艰难和长期的系统化过程。同时,由于宏观经济系统过于庞大和复杂,很难通过工业流程或微观经济学模型等对整个经济系统做出精确的设计或控制,而只能通过诸如经济法立法、经济杠杆运用等宏观手段对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做出适当的调控和导向。

从上述成本收益分析可以明显看出,构建有效运行的循环经济模式的前提是要有足够大或足够复杂的经济系统。在简单的微观经济系统中难以建立有效的循环经济模式,中观经济系统中精密设计的循环经济模式可以较好地减少系统发展的成本而增加收益,但对于宏观经济系统来说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模式是一个艰难而长期的努力过程。随着系统规模的不断加大和复杂性的不断增强,经济法的调控作用将越来越显著。经济法在构建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宏观调控、市场规制和可持续发展立法,运用对成本收益的衡平手段,从法律对经济的引导和重构方面促进循环经济的迅速发展。

循环经济的经济法法律价值分析

除成本收益外,经济法法律价值也是法经济学分析需要考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新自然法思想和价值取向法理学开始走上了复兴之路。新自然法思想认为,法律的意义在于实现其价值,而法律的价值就在于实现正义。因此,对循环经济进行经济法法律价值分析,可以凸显循环经济体现经济法将形式公平转化为实质公平进而真正实现社会正义之立法目的的重要意义。1992年,美国经济学家古斯曼、克鲁格等人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认为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其环境污染要经历一个先污染、后治理的倒U字形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为经济发展中的环境破坏提供了理论性依据,似乎是要发展经济就必须经历一个严重破坏环境的过程。然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所表述的状态是在经济完全开环发展、市场竞争独立而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前提下存在的。经济法作为国家完善市场规制、加强宏观调控、维护可持续发展的强制手段,必然要发挥其“政府干预”的积极作用并对经济发展产生的破坏作用进行规制。就经济法的目的性价值而言,循环经济理念较好地体现了经济法维护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立法目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长期性、协调性、反波动性等特征。循环经济将系统论思想应用于经济发展实践,通过3R原则整体、综合地规划经济发展与经济系统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降低经济系统发展对外部环境的物质、能量依赖性并有效抑制其产生的负效应,以实现经济系统与外部环境长期、稳定、协调地共同发展。就经济法的工具性价值而言,循环经济通过对物质和能量运行进路的适当设计而实现利益的适当分配,体现了经济法维护利益安全和保障实质公平的价值理念,并最终通过系统整合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以达到社会高度发展的最终归宿。我们可以通过经济法手段实现经济循环的最优化设计以尽量减少经济系统发展对环境的物质、能量依赖性和产生的负效应,从而降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峰高并使曲线变得更加平滑。这就是说,循环经济比开环的线性经济更好地保护了环境,这是经济法法律价值理念渗透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有效成果。

国外循环经济立法及启示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意识到应当注重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家,目前美国已经有半数以上的州制订了有关废弃物处置或其他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的法律。同时还通过建立社区协调中介机构等社会中间层主体促进和监督循环经济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实施。美国非常重视循环经济法律实施的监督,建立了完善的循环经济监督体制,这些监督主体在循环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德国的循环经济立法同样是走在世界前列的。1972年德国制订了首部《限制废弃物处理法》,为德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立法平台。随后,德国相继通过了大量相关法律,使德国的循环经济立法初具规模。2001年德国又推出了《城市垃圾环境友好处置法》,进一步通过立法手段推行循环经济理念。日本博采美国民主监督和德国立法推进两家之长,采取立法为主、补贴为辅、综合推进的策略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笔者以为,我国应当面对机遇,迎接挑战,在法经济学的视角下从以下几个方面制订相应的对策:

加快循环经济的立法进程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开展循环经济成效比较显著的国家,大都有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支撑。法是明确的、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具有规范性、概括性和普遍约束性的特点。要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就必须通过法律手段在宏观调控、市场规制、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去制定规范、概括行为内容并对相应的社会成员进行约束。

进一步加强循环经济法律监督体制

制订良好的法律要得到普遍的遵从,就必须有运行良好的法律监督体制,循环经济有关立法也不例外。美国的循环经济法律监督体制就是一个典型范例。我们不仅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新闻单位等在执法、司法、守法等法律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监督作用,还应当组织和发展对循环经济进行监督的社会中间层主体,通过社会中间层主体对循环经济的法律运行进行最为有效的专门监督。

通过普法活动等形式在全社会增强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

循环经济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权;循环经济;公益诉讼

一、环境权和循环经济的概述

1.环境权的基础理论。1.1环境权的概念。随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性环境危机和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环境权理念开始深入人心,也成为当代保护环境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但是目前中国法学界对环境权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众所周知,环境权是环境法的核心,是环境立法、环境执法、环境管理和环境诉讼的基础,也关系着环境法制的建设。所以我认为环境权是指环境法律关系中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的在适宜环境中生活的权利以及承担的义务的综合体。

1.2环境权的特征。作为一项法律权利,环境权具有法律权利的共性,有着多种法律特征,同时由于环境权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得环境权的法律特征又不同于普通的权利,其有自身独特、固有的特征。第一,环境权是环境社会关系的反映和法定化,是自然权利和环境道德的法定化。第二,环境权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具有不可分割性。在环境法中,环境权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产生,同时消灭。环境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具有相互依赖的关系。保护环境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第三,环境权具有预防性、公益性、指导性和有限性。第四,环境权是一项新型人权。人权是作为人享有的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权利,无需任何人赋予就可以享有。作为在环境中生活的任何主体,都享有这个应然权利。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这么说,环境权是以环境资源的物质性为基础,环境权关系是以环境资源为媒介而产生的一种法律关系。

1.3环境权的意义。明确环境权是当前应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手段,其意义重大。环境权的设立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环境执法和环境司法的基础,是公众维权的法律依据,也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建设中的基本理论。环境权及其理论的研究,对国内环境法体系和国际环境法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对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目前存在的“公地悲剧”现象的解决也是非常好的方法。只有公众明白自己按照法律规定应该享有的权利,那么在遇到类似破坏环境的问题就可以有权利去制止,也可以理直气壮的去维护的赖以生存的环境。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基本权利,如何保护成为关键。

2.循环经济法和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

2.1循环经济法的概念。在2013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要求加快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关于循环经济,我们已经不陌生了,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引入到中国,在我国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为解决目前人与自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提供了重要方法。循环经济以“3R”(即reduce,reuse,recycle)作为基本标志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行为准则,是一种新型的环保生产模式。但是关于循环经济法的概念在我国还没有统一的定论,结合各位学者的观点,我认为循环经济法是调整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环境为目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研究对象就是循环经济。

2.2循环经济的理念。循环经济作为一个从环境治理到绿色增长的一个重要变革,要有自己的发展理念。循环经济的理念有:第一,节能经济效益理念。要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鼓励节约能源;第二,生态经济效益理念。要求企业利用高科技反复使用能源,并使废物和排放最小化;第三,工业生态系统理念。指导企业之间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使用。第四,生活垃圾无废物理念。要求生活垃圾由无害化向减量化和资源化方向过度。

2.3循环经济的特征。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有三个特点:一是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三是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以上是解老师关于循环经济的表述,虽然循环经济的特征表达有很多,但是我认为解老师是从环境与社会以及经济的角度出发阐释的,所以我很赞同解老师关于循环经济特征的表述。

二、环境权和循环经济法的关系

从环境权的基础理论和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可以看出来,二者都是保护环境资源,解决目前环境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虽然环境权在中国还没有法律进行规定,但是仍然不能阻碍这一自然权利和循环经济这一新兴发展模式之间的联系。首先,环境权是循环经济法立足的一个基本条件。环境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权利,不管是不是在一国法律中予以认可,都不能否认其重要性。环境权是公众维护赖以生存环境的重要法律依据,造成环境权侵权的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如何指导人类活动朝有利于环境的方向发展,那么循环经济就是其中方法之一。循环经济就是以减少污染和节约资源的清洁生产以及高效综合利用资源的技术降低环境成本,达到企业、社会、环境三者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新型经济增长模式。为保护这一新兴模式,循环经济法也就应运而生。其次,环境权的新理念可以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法的实施。环境权的理念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不再局限于人类中心主义这种传统的发展思维。循环经济的理念也是以保护环境为主,使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者的发展方向都是一致的,环境权的新理念就可以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法的实现。最后,循环经济法可以保障环境权的实现。循环经济法作为具有约束力的法律规范,是经济发展权与环境权之间的冲突得以解决的重要制度桥梁。虽然环境保护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制定出来已经几十年了,但是如何把解决环境污染与促进经济增长融合起来,并将这种融合注入到社会主流运行形态中,保护公众的环境权。这就是循环经济法的作用所在。循环经济法对于公民环境权的保护则是至关重要的。循环经济法可以调动法律、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力量实现社会资源的循环利用,防止废弃物的产生,从而成为公民良好生活环境的制度性保障,也体现了以人为本又兼顾社会整体利益的立法要求。

三、环境权和循环经济存在的困境

1.环境权立法方面的困境。在环境权立法方面,我国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明确规定环境权这个权利。虽然在环境与资源法律,宪法以及其他法律中已有相关的表述,但是也没有提到该项权利。相关规定比较分散,相互之间没有逻辑上的联系,尚不能构成一个严密完善的环境权体系,并且规定也过于原则,用语含糊,实践中很难成为维权的法律依据。

2.循环经济公益诉讼举步维艰。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对环境污染、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该规定中“法律规定的机关”最主要是环保部门,然后有关组织则指代不明,并且这条规定限制了公民个人作为诉讼主体进入司法程序。另外,审判环境公益诉讼的司法人员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造成司法审查陷入困境。

四、环境权和循环经济存在困境的解决办法

1.环境权应该入宪。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所有部门法的立法基础和依据。从目前环境权在各国宪法中的确认情况来看,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宪法中规定了环境权或者类似条款。环境权入宪已经成为各国环境保护立法的一股热潮。在宪法上确认环境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一项人权,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符合国际人权发展的趋势。作为一个世界上的文明大国,我们也应该把环境权入宪。我认为应该直接在宪法中明确规定环境权,规定在宪法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一章里面。让这一项基本权利切实在生活中具有可操作性。宪法上规定环境权是环境权这个应然权利向法定权利转变的前提,使环境权这一基本人权能够得到根本大法的保障,为更好的保护环境提供法律依据。同时也为推动循环经济法的实施提供一个基本条件。

2.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公益诉讼制度。公益诉讼是公众为了维护赖以生存的环境,针对破坏环境的人提起的诉讼。但是在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中却没有把公民作为主体来提讼。我认为这是不妥的,必须变革公益诉讼,解决原告主体适格的问题。对于原告主体资格适格问题,我建议公益诉讼的主体应该包括个人。使公民都享有与生俱来的环境权。另外,为了优化我国环境纠纷方面司法人员的素质,我建议应从加强司法者培训和优化司法资源做起。首先要加强对法官专业知识的培训,充实法官循环经济法、环保法方面的知识,提升法律适用能力,提高法律思维认同程度;其次,可以适当招收循环经济法、环保法方面的研究人才到法院进行实务的操作。选拔有知识、有专业经验的人员进行司法系统;再者,可以从研究所或者高校引进一些循环经济法、环保法方面的专家进院指导,通过开讲座,论坛会,培训会,真实案例讨论,聘用其为法院指导老师等方式来解决法院在该方面人才缺乏问题。最后,加大资金的投入,提供充分的经费进行学习和研究探讨。

五、结语

环境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循环经济作为一个适应社会变革的新的发展方式,和基于生态整体主义立场的环境权在保护环境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可以根据二者之间的联系,继续为中国的环境保护探索新思路。

参考文献:

[1]俞金香,韩敏.环境权与循环经济法的法理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3).

[2]候怀霞.私法上的环境权及其救济问题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2).

[3]黄锡生,李希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4]解振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J].求是,2003(13).

循环经济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湖北省 循环经济 法律制度 完善

【中图分类号】D931.3 【文献标识码】A

循环经济法基本理论

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循环经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二条中被阐述为:“本法所称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我国学者针对循环经济的具体含义并未达成共识,但总体上来说其本质目标是基于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资源化原则,符合生态规律的要求,实施科学的技术措施,节能的经济措施和高效的管理措施,实现减少废物排放量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最终达到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价值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法的涵义。循环经济法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企业、公民等相关主体在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中心的资源利用方面进行干预、促进或参与的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可总结为“凡是调整因循环经济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和其他法律规范性文件都可以纳入循环经济法的范畴。”①

国内外循环经济立法经验与启示

国外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立法情况。循环经济理念最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美国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以及有价值的物资和能源通过了一系列与固体废物管理有关的措施,如1976年的《资源保护回收法》。目前为止,美国大多数州都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制定了再生循环法规。德国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如1972年颁布的《废弃物管理法》,1996年的《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后来相继出台《垃圾法》、《联邦水土保持与旧废弃物法令》、《社区垃圾合乎环保放置及垃圾处理场令》、《2001年森林经济年合法伐木限制命令》、《持续推动生态税改革法》、《森林繁殖材料法》和《再生能源法》等。由此可以看出,德国循环经济立法的着眼点是解决垃圾问题,其拟解决的站点问题是“垃圾经济”(也就是3R和最终安全处置)。其循环经济立法是从制定个别领域的法律逐渐延伸到整个循环经济法,然后通过完善其他配套的法律法规达到推进循环经济法的实施目标。日本在2000年颁布的《促进建设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对比德国的《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而言,目标更为明确,内容也更加深入和丰富。其目的是通过采取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和合理的配置、再利用资源等方法,使自然资源的消费水平达到合理的控制,建立最大程度降低环境负荷的“循环型社会”。

其他很多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澳大利亚、丹麦和比利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循环经济立法中针对国内的资源消耗和环境问题,颁布和实施了大量有关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循环再利用的法律法规。

国内循环经济立法情况。我国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可再生能源法》等,均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对发展循环经济作出了明确规定,为各地循环经济立法和实践奠定了基础和方向。许多省、直辖市、自治区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文件表明地方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目标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并制定了相关的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不仅在地方循环经济立法上取得较大的成绩还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例如,贵阳市于2004年11月1日颁行了《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深圳市于2006年3月颁行了《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大连市于2010年6月制定了《大连市循环经济促进条例》。上述条例基本上都符合设计相关法律制度的要求需围绕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制定政府的规划与计划,做好示范与推广的工作,完成支持与鼓励和宣传教育的职责。

国内外循环经济立法经验与启示。从法律规制的角度看,由于循环经济的生态本质属性决定了循环经济制度的出发点和立法重心都在于环境保护而不是经济效益。因此,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仅注重经济效益是不完备的,需要更要注重循环经济的环保功能。像湖北省这样一个资源丰富但不断遭到破坏的地区,更加需要推行循环经济。在经济活动中实现废弃物的生态化应当是湖北省循环经济法律规制的基本目标,建议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保护环境,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二是促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三是倡导绿色消费;四是指导产业建设。

湖北省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分析

湖北省循环经济政策法规规划背景。《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表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以上;提前一年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设市城市及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断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和神农架生态补偿试点正式启动,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石漠化治理、天然林保护和低效林改造工程顺利实施,森林覆盖率达到38.46%。水环境不断改善,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和洪湖、梁子湖生态保护工程等进展顺利。全省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顺利推进。低碳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推行。”

另外,随着湖北省令人瞩目的经济快速发展,而突显出来的问题是湖北省部分地区环境日益遭到破坏,水资源污染并日益减少,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能源消耗过大等。如何有效促进湖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在于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效推动湖北省循环经济建设。因此,完善与湖北省循环经济发展相配套的相关法制建设势在必行。

湖北省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现状。当前,湖北省在针对发展循环经济专项立法领域仍留有空白,即仅仅依靠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如《循环经济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来指导和保障循环经济的实施并解决湖北省存在的区域性环境问题是不够的。此外,在循环经济活动中湖北省各市政府部门表现出职责不明确,工作相互推诿,信息反馈不到位等现象,甚至有些个别基层区域为了保证短期的经济增长,在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方面消极不作为。其原因就在于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一方面,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统一有效的管理组织和明确具体的规划措施,另一方面,湖北省在实现循环经济平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配套法规、规章有待完善,循环经济法律保障体系还未建立健全。

湖北省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完善建议

湖北省循环经济立法模式的应然选择。当今世界各国在进行循环经济立法时有“污染预防目标模式”和“经济循环目标模式”两种模式。美国是污染预防目标模式的典型代表,主要源于其未制定循环经济基本法和综合法,仅颁布了有关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和预防方面的循环经济法律。德国和日本是经济循环目标模式的代表,一边治理和预防环境污染,一边循环利用已消耗的资源和废物是其颁布循环经济法律的目标。综合考虑我国具体情况,我国采用“经济循环目标模式”立法模式较为适宜,这种模式符合我国现阶段循环经济立法定位的选择,也符合政策法和促进法的属性。“经济循环目标模式”也是湖北省在循环经济立法定位时的最佳选择,鉴于湖北省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在相关规定的具体内容上侧重于指引性,相应跟进政策法和促进法的制定,同时增添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循环经济法制内容,并完善经济发展的责任追求和惩罚机制。在制定《湖北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时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促进法》的立法模式和立法原则。其优点在于:一方面,有利于与上位法衔接,保持在立法体例和立法模式上的一致性,在实践操作中可以更好的引导执法者操作、守法者遵守,有利于减少对法律法规条文的理解分歧。另一方面,这一模式要求严格遵循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资源化原则,要求符合生产和环境发展的科学规律,有利于实现湖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

湖北省循环经济立法指导方针和立法原则。其一,立法指导方针。发展循环经济是关乎湖北省社会未来的根本性发展战略,我省循环经济发展不仅要结合本地工农业和服务业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还应全面合理规划布,局走循环经济效益高、投入和损耗低的新型经济发展道路,加大政策支持和投资倾斜,以有效整合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各种资源,同时,应当确定遵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要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公众积极参与性。总结来说,湖北省循环经济地方立法的指导方针应当以“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设立资源共享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以及公众参与的积极作用”为内容。②

其二,立法原则。循环经济立法原则是贯穿于湖北省发展循环经济始终的灵魂,既是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意图,也是国家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战略的直接表现,同时体现循环经济特点。湖北省循环经济立法原则应包含以下内容:首先,“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该原则要求所有的物质和资源要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其次,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原则。我省应严格遵循循环经济立法的指导思想,灵活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和市场变化,进行不断思考、探索、创新和发展。

最后,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原则。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要在遵守国家宏观调控和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公众的作用。第一,对于政府来说,为了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则必然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其实施作有力保障。政府为激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循环经济建设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政策服务于经济发展。第二,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积极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要求。在发展循环经济时需要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引导,结合企业自身条件自主自愿改进生产工艺,谋求更长远利益,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第三,倡导公众积极参与,发挥公众监督政府和企业履行职责的功能,能更有效发展循环经济。因此要确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原则。

湖北省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构建的具体内容。湖北省发展循环经济涉及面较广,但其循环经济地方立法应切忌将所有与循环经济有关的制度都纳入其中,在设计时,要着重考虑最直接影响发展循环经济而其他法律中又无明文规定的法律制度。湖北省在完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时应突破传统的单向线性经济思维,转变为闭环流动的循环经济的思维方式,以期有效地实现循环经济发展。首先,政府层面的法律制度。依据《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湖北省循环经济立法在政府层面的法律制度设计上应遵守以下几个要求:一是地方政府在设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规划时,要遵循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将循环经济基本理念与基本原则贯彻其中。其次,编制循环经济法规时,在程序和内容上不得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相抵触,需以其为指导加强循环经济规划体系的建设。二是本省需根据不同区域的自身发展情况和技术、资源条件等因素开展循环经济规划工作,使循环经济规划最终得以执行。三是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性文件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支持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限制符合当前国计民生需要,但是能耗较高、污染较重的项目,禁止能耗高、污染严重项目。此外,湖北省循环经济立法应结合《政府采购法》和《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相关规定,对政府绿色采购制定可操作的实施细则。

其次,企业层面的法律制度。一方面,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市场主体准入制度是国家(政府)根据市场经济情况,在准许市场主体进入市场时,市场主体所要符合和遵守的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条件和规定的一系列制度规范。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是最活跃的市场因素,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主体。湖北省循环经济立法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逐渐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一是采取限制性市场准入制度,该制度针对耗能高、污染重的产业和建设项目设置较高的准入门槛与标准,限制其进入市场;二是采取优先性市场准入制度,该制度针对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技术和产品放宽进入市场的门槛和标准,使其能进入市场,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在《循环经济促进法》第十五条只做了简单叙述,不足以达到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能够达到提高产品的生态效率,减少社会能耗,更能推动生产者在推动循环经济顺利发展中起到应有的效能。所以,湖北省循环经济立法应当考虑实施主体、实施方式、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等因素,制定出具体的生产者责任制度,从源头控制废物的产生,减少资源消耗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更要明确产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企业责任,使该制度具有效用性和可操作性,最终建立和健全适合湖北省实情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最后,公众层面的法律制度。公众有效参与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而公众有效参与的基本条件和前提是有知情权,是信息充分公开。对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等方面的信息公开制度有所规定的主要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这些法律在制度设计和实施层面针对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信息公开问题都是不足的,不能很好的保证公众的有效参与。湖北省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在着手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时,为确保公众知情权的实现,应明确政府和企业承担其与循环经济发展有关的信息公布义务,如果政府部门和生产企业违反该义务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另外,消费者个人在循环经济中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转变公众现行的消费模式对于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湖北省循环经济立法应根据本省资源再利用率与公众自身环保素质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制度以规范绿色消费行为”。③湖北省可以从个人排污权交易制度、违规排污罚款制度以及引导消费者的生态选购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法制建设。

(作者单位:武汉东湖学院法学院;本文系武汉东湖学院青年基金项目“关于促进武汉市循环经济的法制建设研究”的部分成果)

【注释】

①蔡守秋:“循环经济法”,《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33页。

②魏纪林:“循环经济促进法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思考”,《法学研究》,2008年第10期,第18页。

③姜言秀:“绿色消费:循环经济在消费领域的实现”,《理论学刊》,2010第12期,第61页。

循环经济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合作机制

一、引言

循环经济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系统,无疑需要有全社会的协同合作,循环经济立法应该积极响应这种合作机制的立法建构,以通过最广泛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谋求全社会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共识,平衡不同利益阵营间的经济利益,促进循环型社会的发展。

二、循环经济法之合作机制基础理论

(一)循环经济法之合作机制之界定

机制就是"带规律性的模式",循环经济之合作机制可以理解为是循环经济法所确立的,为了共同的环境保护的目的,由多元主体在循环经济系统中通过多种合作方式而形成的共同负担的法律调整机制系统。通常来说,循环经济法中的合作机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合作主体的多元性,循环经济法中的合作机制中,政府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在政府的领导下,企业则是循环经济实现的关键要素,公众和环保团体也通过对企业和政府行为的监督在循环经济的实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合作行为的透明性和自律性。没有政府环境信息的及时公开和阳光行政,没有各企业之间的自觉主动,没有社会公众的有效参与,循环经济就很难实现,这就要求各合作主体之间要加强对共同使命的认同感,形成一个透明、公开、协调、稳固的利益链条。

第三,合作效应的凝聚性和利益共享性。循环经济法对循环经济的调控不仅需要健全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还需要完备的市场机制、协调的社会公众自治机制,将全社会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凝聚和整合,形成一个高效运转的系统,无论对国家、企业还是公民个人来说,都能够从共同的环境利益中受益,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共生互荣的关系。

(二)循环经济法之合作机制的经济学基础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对"协同"、"合作"有过描述,并认为是人类共有的特征;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也专门论述了人类经济行为的"合作性"。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看,公共物品和外部性是两种市场失灵的主要类型,由于环境资源所固有的公共物品属性,循环经济中同样存在着公共物品①和外部性的问题,此时,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协调合作就成为解决该难题的最好途径,循环经济立法在程序上应往利益团体公平参与、资讯公开以及协商共识的方向作制度设计。②

三、国外循环经济法之合作机制的探索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寻求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和途径,无论其采用何种方法,其本质上都属于循环经济的范畴。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实践,已经实现了循环经济的法制化和社会化,并建立起了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给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德国循环经济立法中合作机制的应用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循环经济的国家之一,其循环经济的法制建设较为成熟,在立法方面,德国通过以《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为中心,在多个主体之间建立起了保障循环经济实现的合作机制,建立了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良好合作的关系网络。具体来说:联邦和各州的责任主要是制定废物经济规划,并共同规定相应的实行要求和措施;企业的责任主要是产品责任延伸;公众的责任则是对私人家庭废物的处置义务。通过严密的立法规定,德国的循环经济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社会各个层面的有序合作层层推进,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日本循环经济立法中合作机制的应用

日本也是世界上循环经济立法最为完备的国家,在其循环型社会的推进过程中,日本的循环社会法律规定突出体现了合作机制的构建和运行,不仅促进了各方主体的有效合作,而且和合理解决了各种利益的合理分担和公共费用的公平负担。如在《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第4条就明确规定了"合理分担原则",第9、10、11、12条也分别对国家 、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法律责任进行了制度安排,从法律上对各个主体之间的合作程序、合作事项、合作内容、合作方式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有效保障了循环型社会的发展。

四、我国循环经济法之合作机制建构之展望

我国的循环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是现实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随着循环经济法的出台,相信我国的循环经济将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一)合作机制建构的基础--明确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循环经济立法之合作机制建构的前提是明确各主体之间的分工,确定各主体的责任归属,通过责任的明确来达到主体之间利益的配置,平衡利益冲突,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平衡。

1、明确政府的责任

在循环经济之合作机制中,政府应该积极适应循环经济之要求,转变职能,以到服务、引导为主,由对企业、社会的全面干预向适当干预、服务引导为主的职能转变,有政府管理向政府协调转变,尽量减少对企业活动的强化管理,更多地借助经济政策、法律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明确企业的责任

利益相关者学说认为:"企业应当就其行为对社会公众以及社会整体负责。尤其是,它有道德义务保障不伤害那些受其行为影响的人。"③企业在循环经济法中的责任主要是在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清洁生产。

3、明确公众及其他相关主体的责任

实现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领导,企业的合作,更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和配合,培养公众健康的消费观和正确的环境价值观,自觉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循环型社会的发展。

(二)合作机制的结构形态设计

总体来说,有关该合作机制的结构形态可以分为两种,即外部合作与内部合作,其中,内部合作主要是政府及其内部各部门在循环经济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合作;企业层面内部的合作,从某企业内部到整个企业链的合作;社会公众之间的背部合作,这里社会公众可以通过组建一些环保非政府组织来达到有效的合作,共同推进环境保护的工作。外部合作主要是指政府、企业与公众之间彼此相互的合作,表现为政府在政策上、法律上和制度上对企业和社会的引导,社会则形成对政府行为的有效监督。

(三)合作机制建构的制度设计

从制度学角度来看,"机制"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的一种制度安排,各合作主体进行良好的合作关系,必须有良好运行的制度作保障。循环经济之合作机制同样需要一系列的制度设计,来保证机制运行效率的最大化,具体来说,循环经济立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合作机制的制度建构:第一,建立协调功过会议制度、环境保护委托制度等主体协调的法律制度;第二,建立环境教育制度、科技支撑制度、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等引导合作的法律制度;第三,建立资金支持制度、资源回收奖励制度、绿色消费鼓励制度等激励、有利于促进合作的法律制度;第四,建立行政考核与问责制度、公益诉讼制度等违背合作行为的惩罚制度。

注释:

①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公共物品意味着所有人都可以获得它所带来的好处,而且一个人对他的消费不会减少另一个人的消费。

②叶俊荣:《环境政策与法律》,中国政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

③[美]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第5版),李布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3页。转引自郑少华:《从对峙到和谐:循环型社会法的形成》,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页。

参考文献:

[1]张猛.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基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0,(1).

[2]苗绘,郭卿.循环经济国际借鉴及我国的现实选择[j].商业时代,2010,(2).

[3]金涌,马之浚,陈定江.循环经济:理念与创新[j].中国工程科学,2010,(1).

循环经济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法 特征

上世纪70年代“可持续发展观”自提出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并成为影响人类社会最为深远的理论之一。我国政府积极响应可持续发展理念,根据我国的国情,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远规划之中来;十五大正式把“可持续发展理念”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其中以“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

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理念”被系统地提了出来并广泛实践。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有效平衡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关系的经济发展模式,首先在经济发达国家推行,经过长期的实践,一些发达国家(如德、日、美等)已经实现了将循环经济法制化和社会化,运用法律规范推动和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循环型社会的形成。[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循环经济法起步较晚,但是由于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也比较迅速,“2008年颁布《循环经济促进法》,便是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建设的一大进步”。[2]那么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现途径,循环经济法究竟有何特征呢?

特征的分析源于概念的界定,我国学术界对循环经济法的界定还存在多种意见。蔡守秋强调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将其归属为环境法范畴:“循环经济法虽然调整循环经济活动或行为,但循环经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而是与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治理及其管理有关的经济,即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绿色经济或环保经济。与此相适应,循环经济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法,而是结合经济活动的环境资源法。”[3]蒋亚娟则从其内容出发更强调其经济法的特性:“在法域归属上,循环经济法具有综合性,并且兼有经济法和环境法的部分特点,依照主要社会的内容和特色,循环经济法应当归属于经济法。”[4]也有学者将以上观点综合而论之,而陈泉生等人则认为,循环经济法有其特定的调整对象,产生和发展的独特原因以及特定的目的和任务,因此是一个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门的独立部门。[5]我较为同意陈的观点,从内容、体系和对象来说,循环经济法都是独立的法律部门,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一、突出的生态性特征

从产生背景来说,循环经济法是人们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产物,当可持续发展成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生存与发展的理念后,作为此理念实施的途径,循环经济法便应运而生了。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在不危及后展的前提下发展,要以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为标准,实现发展与自然保护协调平衡。循环经济法以可持续理念为核心,也注重强调人们必须在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内发展经济,把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与人们的生存按照“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统一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循环经济法所体现的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平衡的理念。

二、法律的预防优先性

可持续发展理念最初应用在经济领域,而后扩大至各种领域,尤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它之所以能够深入到这些领域,正是因为它包含着发展的超前性意识。人类世界如果仍以传统的理念发展,不断向大自然索取发展资源,继续破坏生态环境,无疑是一种自断后路的饮鸩止渴式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则要求人们以长远的目光看待发展,不能危及后展,也不能过度破坏环境。循环经济法与传统法律相比有着很多不同的地方。传统法律一般以当代人利益为中心,围绕当代人的利益、权益和纠纷展开作用;而循环经济法则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和长远利益,兼顾当代和后代的当事人权益,“十分重视科学预测,强调和突出预防原则,这就使得循环经济法无论是立法原则的确立,还是立法体系的架构,甚至是立法目的的确定都体现了‘预防优先’的精神”。[6]

三、强调科技性

现行的科技法是建立在传统的追求最少投入最大收益的经济理性思维基础上的,具有十分浓厚的经济至上的色彩。而循环经济则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性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一种全新的思维重新分析了人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人类社会至于自然整体的内部,人与自然是一种共荣共损的关系,从而改变了过去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格局。由此,它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符合人与自然的整体观,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指出了前进的道路。低碳经济就是循环经济的典型代表,而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必须发展低能耗和能源替代品技术,也只有技术层面的问题解决了,才有可能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

四、体系的综合性

从上文不同学者对循环经济法的不同界定我们可以得出,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有关经济或者环境方面的法律,而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法律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层,它要求多个法律部门和多种学科参与,具有典型的综合性特征。循环经济法既涉及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领域,又涉及环境保护领域的诸多方面,也引导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综合运用各种部门法(如宪法、行政法、能源法、计划法、农业法、环境法、贸易法、工业法、投资法、科技法、产业法、预算法等)对循环经济的实施进行规范和调整。这些国家的做法也为我国完善循环经济法提供了借鉴。

通过以上对循环经济法基本特征的一些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的循环经济法,作为一种有效平衡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三者之间关系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必定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

参考文献:

[1]孙佑海.循环经济立法问题研究[J].环境保护,2005,(1):18.

[2]曾沉.经济学视角下循环经济法的不足和完善[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蔡守秋.论循环经济立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3.

[4]蒋亚娟.循环经济法:期待被开启的生态“安全阀”[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中国北京,2006:169.

[5]陈泉生.循环经济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31.

上一篇:汽车消费贷款范文 下一篇:消费电子展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