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06:16:05

畜牧发展论文

畜牧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畜牧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在生产经营的诸多环节,分散的养殖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十分突出,从日本的经验看,小规模经营农户之所以能顺利地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与大市场接轨,正是得益于其背后的综合农协。以调研对象———中民兴畜牧合作组织和其所在的榆树市大坡镇养鸡业为例,该镇养鸡业始于1992年,由于养殖规模小、成本高、技术落后,养鸡户各自为战、互相排挤,在市场竞争下,养殖积极性不高,养鸡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该合作组织成立于2009年,分散的养殖户依托合作组织,以具有一定规模的整体参与市场竞争,集鸡雏供应、饲养、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2年多以来,该镇养鸡业快速发展。所带动的乡镇中,弓棚、保寿、黑林和秀水都是吉林省粮食产量前100名的乡镇。可见,畜牧合作组织在联合养殖户的过程中,扩大了小农经济的外部规模,形成规模优势,以横向联合推动纵向发展,为粮食主产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设现代化畜牧业、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关键的2点就是规模化发展和标准化生产[1]。分散的小规模养殖户依托畜牧合作组织统一培训、统一供料、统一技术、统一免疫、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价格等,畜牧业生产实现了标准化。达到一定标准的合作组织可进行行业的产品标准认证和生产标准认证,以自己的商标走向市场并形成特色品牌,使畜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散养户无法实行标准化生产,并非由于其没有引进优良品种、饲料的愿望或是对免疫、技术等不感兴趣。而在于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无法满足这些诉求,并且小规模的家庭养殖收益无法弥补标准化的技术成本。因此,畜牧合作组织的作用不只是表面上的标准化统一,而在于把分散的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从生产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使标准化成本得以由规模经济所弥补。

首先,畜牧合作组织根据成员需求与市场需求,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了外部经济的内部化,改变了单个养殖户在大市场的弱势地位,提高了产销各环节的议价能力,经济收益明显。同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机会,社会收益明显。长期以来,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直被倡导和鼓励,但家庭经营的小规模生产无法激发可持续生产的动力。统计显示,我国每年产生的畜禽粪便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7倍,污染严重。调研中看到,民兴畜牧合作组织充分利用鸡粪,兼业发展鱼虾养殖和经济林木种植,田丰合作组织将猪粪进行有机处理,发展沼气等,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

吉林省畜牧合作组织发展的起步较晚,20多年的发展中,培养出了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服务规范的合作组织。但受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农民合作意识以及人才等因素的制约,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调研发现,在成员构成多元化的同时,非农民身份的成员在畜牧合作组织中占比较大,且在股权结构中处于优势地位。还有很多的主要成员,身份虽然为农民,但早已脱离真正的农业领域,即真正农民成员的力量还处于弱势。农民内生力量的薄弱造成外来资本大量侵入畜牧合作组织,产权结构与真正意义的农民合作组织要求还存在偏差,外来工商资本所固有的逐利性与“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的宗旨存有矛盾,不利于畜牧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大部分畜牧合作组织起步较晚、起点较低,且规模较小,业务多停留在生产资料与初级畜产品的生产流通上,角色是联结农资供应企业、养殖户与畜牧产品加工企业的中介。不具备运作的资金、技术和设备等条件,市场竞争力较弱,合作水平较低,对成员带动能力不强,无法满足成员的综合需求。对吉林省榆树市未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158户农户进行访谈,60.1%的受访者表示,未加入的原因是“没有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合作组织”。

合作组织既要解决成员的畜产品销售,又要将畜产品销售给加工企业或消费者。目前,多数组织以协议约定同成员之间的畜产品定向转移关系。而实践中,畜产品转移数量有时无法确切约定,有时又无法约定。自由是市场经济的出发点,一方面成员在市场环境较好时,常会受利益的诱惑而减少与合作组织的畜产品转移量。另一方面,合作组织成员往往存有不信任的心理。这就产生了合作组织与成员之间的内部冲突[2]。与成员定向转移产品关系的稳定性是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仅依靠协议不能根本解决内部冲突问题。多数畜牧合作组织缺乏科学的利益机制,无法通过紧密的利益关系吸引成员并维持稳定的合作。很多畜牧合作组织业务定位不准,组织机构和管理运营的随意性较大,各种外部力量交叉混乱,违背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有些由政府牵头或参与发起,由于政府力量过于强大而导致政企不分;有些由农村“能人”或农资公司发起,又由于能人或公司的力量而演变为私人或合伙企业。甚至还有一些企业和个人以兴办畜牧合作组织为旗号,侵占市场,空享国家的政策、资助和补贴。不规范的、假冒合作组织的存在,形成不正当的利益竞争,侵占了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公共支付,扰乱了正常的发展秩序。目前,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整体的综合素质较低,真正能够带领组织发展的人才不多,成为合作组织发展的瓶颈。资金方面,农民手中的资金非常有限,须向金融机构融资来解决。然而,农村金融目前正在发展之中,支持额度有限且贷款成本高于城市一般工商企业贷款。

在畜牧业的发展中,政府应准确定位,将力量集中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政策的引导和落实。在实践领域要充分调动发挥畜牧合作组织的作用,通过畜牧合作组织加强政府与养殖户、生产加工企业之间的联系,降低管理成本并提高管理效率。满足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等软需求,关键要看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是否真正实现。政府应通过公共管理和服务,运用市场手段,输出合理有效的政策产品,加快畜牧合作组织的成长,使之成为推动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吉林省畜牧专业合作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政策上要加强支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的“扶持政策”,细化支持其发展的税收、信贷、财政、信息等政策体系。但不能过度依靠向有关部门灌输“为农服务”的观念,要注重对支农政策的激励和保障措施加以制度的细化和完善。此外,更要重视政策落实的环节,向吉林省23家调研对象征询发展的政策建议,60.9%的受访组织表示“希望把现有政策落到实处”,可见,相比于政策体系的支持力度,政策落实水平也同样重要。作为国家鼓励发展的互助型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方面享有国家的支持政策和资助补贴等公共支付;另一方面,又在实质上作为一类企业法人进入市场并参与竞争。因此,既要鼓励其在竞争中成长和增强实力,又要引导其避免过度竞争,平衡生存与发展,兼顾效率和安全。同时,要细化法律法规来防止其向私营企业的性质演变,甚至假借合作组织的名义侵占国家的公共支付。#p#分页标题#e#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以农民为主体”,也包括“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以及从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直接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还规定“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体现出以农民为主体的法律原则,但简单地对成员数量比例的规定无法限制那些成员数量结构上符合规定,而实质上却由非农民成员在股权结构和管理结构中占据优势比例的做法。因此要进一步细化明确法律规定,保障农民成员实质上的主体地位。科学有效的利益机制,能从各方面实现成员利益,促进合作组织持续发展。借鉴畜牧合作组织成功的经验,既要从成本和销售上努力提高经济收益,成员收入按规定灵活支取;又要保证规范运营,对盈余按章程规定分红。这2项从根本上保障了成员利益,有助于化解组织内部冲突。调研还发现,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如根据成员收入预期为其提供免息生活贷款,对医疗、保险及子女升学等大事提供咨询和协助,设立会员便民社区等,都极大提高了成员对合作组织的信任度,加强了合作组织的紧密程度。这也说明专业性的农民合作组织已无法满足多样的现实诉求,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法律层面就将农民综合合作组织排除,适当时机应考虑鼓励综合性质的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3]。

畜牧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1.1饲养品种与规模

南川区规模养殖的畜种主要为生猪、家禽及中蜂,今年全区新发展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536个,其中生猪、家禽、中蜂养殖场5725个,至此,生猪规模养殖比例达49.2%、南川鸡达到68.3%、水禽达到89.5%、中蜂达到76.4%。

1.1.1主要特色养殖(1)生猪支柱作用明显。目前,南川区有生猪规模养殖场1134家,其中重庆青一银升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北固黄淦生猪养殖场及盖石生猪养殖场均能实现年出栏生猪1万头以上。推行的“猪-沼-果”、“猪-沼-菜”养殖及“生态农业园”建设模式在全市均处于领先水平,对南川区养殖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2)南川鸡带动作用强。南川鸡作为南川区特色效益养殖的主力军,南川鸡主要以区内农户散养为主,有少数规模养殖场进行林下养殖,如大有镇李福鹏养殖场现存栏3.5万只,年可出栏70万只。今年,南川区开展的特色效益农业南川鸡养殖基地建设、退耕还林项目南川鸡养殖等项目,共向农户免费发放南川苗33.84万只。(3)金佛山中蜂辐射作用大。金佛山中蜂在南川区养殖多以家庭为主,一般在100群以下,通常在一个地区集中成片发展,一家养蜂可辐射带动周边多名农户饲养。目前养殖较多的为头渡镇广英福现存栏300群、山王坪镇夏和全存栏260群。(4)草食性牲畜发展适度。根据资源优势及养殖传统,南川区草食性牲畜如肉牛、羊、兔等,在南部金佛山地区及大观、鸣玉片区发展较好,基本实现了全区畜牧资源的适度开发。肉牛养殖多以家庭散养自繁自养为主,以一家养殖1~2头的形式居多,养殖规模达30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场全区共有5家,如南平镇罗亿良肉牛养殖场现存栏肉牛320头。山羊和肉兔和巴马香猪的养殖多以规模养殖场为主,目前全区有山羊养殖品种多为波尔山羊,规模养殖场有63家,存栏量一般在100只左右,较多的是水江提丰养殖场,现存栏320只,年可出栏600余只;规模养殖肉兔的约有50家左右,最多的石墙镇楼岭村青翠肉兔养殖有限公司存栏种兔1000只、商品兔4500只。

1.1.2其他畜种养殖巴马香猪养殖集中在太平场、石墙等乡镇,最多的是重庆鑫宜居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年出栏1.1万头,现存栏2000头。水江黑猪主要由庆元乡11个村社的46家农户散养,目前存栏母猪100头、商品猪48头。野鸡养殖以大观镇8村4社邱建华养殖场居多,现存栏2500只、年可出栏3万只。兴隆镇有年可出栏2万只的鹌鹑养殖场1个,其余畜种如豪猪、藏猪、珍珠鸡、贵妃鸡、蓝孔雀等养殖均以家庭养殖为主,尚未形成规模。

1.2经营方式及市场销售情况

目前,畜牧产业主要的经营方式有标准化规模养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小规模专业合作社及农户散养等模式,产品销售有批发销售、订单销售、零售及自产自销等方式,其中以农户散养、自产自销为主。

1.2.1主要畜禽及其产品(1)生猪。目前,生猪销售主要供应区内超市、重庆主城各大型超市、南川城区及乡镇农贸市场,黄淦生猪养殖场于2011年被国家商务部正式确定为中央活体猪储备基地,是南川区首家中央活体猪储备基地。生猪及猪肉价格一般呈周期性波动,目前售价为:生猪16.5元/kg、猪肉25.3元/kg。(2)南川鸡。70%批发销往重庆主城、南川及周边区县,售价为36元/kg,在南川各门市零售价格为40元/kg;南川鸡蛋售价约1元/枚。(3)金佛山中蜂蜜。多为本地门市销售和外地游客购买,也有部分蜂农尝试通过网络销售,售价约为160元/kg。(4)牛羊肉及兔肉。多销往本地及武隆、道真等周边区县各大餐馆,售价分别为肉牛60元/kg、肉羊40元/kg、肉兔25元/kg。(5)巴马香猪。主要用于酒店高档消费及医学模型使用,食用大概在60元/kg,医用多饲养至12.5~15.0kg大小,售价1200~1500元/头。

1.2.2其他水江黑猪、野猪、藏猪、豪猪等多用于高档酒店或星级农家乐的高端消费,水江黑猪、野猪、藏猪一般为35~40元/kg,豪猪为60元/kg。野鸡多为零售,当地餐馆、居民和外地游客购买各占三成,成鸡批发价格56元/kg、零售100元/只。肉鸽、鹌鹑及鹌鹑蛋、鸽蛋等多向往重庆主城、南川、涪陵、酉阳、贵州等地超市,售价分别为:肉鸽15~23元/只、鸽蛋5元/枚、鹌鹑1.5元/只、鹌鹑蛋26元/kg。

2主要特色畜禽养殖经济效益分析

为便于分析比较,所有畜种都按1个人工可以饲养数量、以购买商品畜饲养来进行核算,基础设施按5年折旧;如按自繁自养方式,其养殖周期相对延长,但经济效益更好。各畜种效益分析具体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南川区主要畜禽养殖中,养殖效益最好的是中蜂,中蜂养殖是一次性投资,投资少、见效快,当年即可全部收回投资,从第二年开始随着蜂群数进一步繁殖,蜂蜜产量还要增加,而只有人工及饲料等很少开支,因此其养殖经济效益最好;而后依次是水江黑猪、豪猪、藏猪、野鸡等;从投入资金来看,肉牛养殖投资最大,育肥1头肉牛平均投资达7850元,如果要发展年出栏1万头肉牛的养殖场,需要投入资金1亿元以上,一般养殖场无投资能力。

3快速发展的原因

3.1物质基础充裕南川区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无霜期长,适宜多种植物生长,温带和亚热带牧草都能种植,全区现有耕地7.01万公顷,盛产水稻、玉米、红薯、土豆、大豆等农作物,有40多万吨农作物秸秆可利用,物质基础充裕,适宜畜牧养殖生产。

3.2产品销售便捷南川作为区域中心城,常驻人口68万,畜产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地处重庆二环与三环之间,属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拥有“渝湘、渝道、南万、南涪”4大对外通道,是重庆南部交通枢纽、重庆连接中东部的重要关节点和桥头堡,交通发达、信息畅通、物流畅通,产品销售便捷。

3.3畜牧品牌效应巨大南川区历来重视畜产品品牌建设,继成功注册“南川鸡”、“南川鸡蛋”和“金佛山中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目前正积极申报“水江黑猪”为地理标志产品。南川鸡目前品牌价值为1.77亿元,在“2012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调查活动中名列畜牧水产类第一,是南川名符其实的金字招牌。金佛山中蜂是我国中蜂资源的优良地方品种,加上南川“中华蜜蜂之乡”的称号,让南川金佛山中蜂美誉远扬,品牌效应巨大。

3.4乡村旅游带动效果显著随着南川区乡村旅游的红火发展,游客食用及购买土特产的量大幅上升,被贯以“农家”、“土”字样的畜产品倍受青睐,售价比一般畜产品高出许多。金佛山中蜂蜜、农家土鸡、土鸡蛋、农家牛羊肉等都十分畅销,野鸡、鹌鹑、石蛙及巴马香猪等特色养殖也日渐壮大,藏香猪、豪猪等优质特色畜产品受到不少高端消费群体的青睐,虽售价不菲仍供不应求。3.5返乡创业积极性高南川区畜牧资源丰富,多数返乡农民利用自己有承包地、对农村环境相对熟悉的优势,纷纷把发展特色养殖作为创业第一选择。这类人大多有一定的投资能力,容易接受新技术新思想,眼光相对较长远,乐于向各部门寻求政策及技术指导,进步较快。

4存在的问题

4.1资金不足小规模饲养场资金欠缺是首要问题,影响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随着饲料成本不断增高,日常生产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也严重不足,只有少数养殖场(户)能享受到国家的资金扶持,银行贷款又存在门槛高、数量小、期限短等困难,多数养殖场对持续发展信心不足。

4.2环保压力大多数养殖场业主环保意识、法律意识淡薄,没有环评、环保设施“三同时”等养殖废弃物处理的概念,直接排放粪污,造成环境污染。另一方面,粪污处理设施的前期投入和后期使用资金也相当大,一般养殖场根本无力承担,同时,大多数养殖场建设规模有限,没有足够的土地供畜禽排泄物消纳。牛羊等畜种的过度放牧也会对草地带来一定影响,极易引起草场退化、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此外,环评费用太高,大多养殖户表示无法承受。

4.3产业化程度低,销售渠道不畅很多养殖户掌握较少的信息就进行盲目的投资,加之自身不熟悉市场,未能建立起良好的销售网络;很多养殖特色不够鲜明,由于资金问题,规模小、市场份额也不高。且大多数养殖场产业化程度低,畜产品形成不了批量,缺乏生产和销售连续性,难以形成较大影响,优质而不能优价,导致整体经济效益水平较低,严重影响养殖积极性。

4.4总体规模偏小,跟风饲养情况严重目前,大多数从业人员未能科学分析评估该产业的养殖现状、市场潜力、发展态势,没有清晰的思路,只是在行情较好时蜂拥进入。很多养殖特色不够鲜明,由于资金问题,规模小、市场份额也不高。由于特色养殖可供参考的经验做法不多,很多养殖场特色养殖的防疫都很薄弱,又缺乏统一的技术培训、组织管理及市场营销理念,生产技术及管理水平低下,处于自发无序状态,容易出现亏损甚至倒闭。

4.5难寻适当的养殖用地随着农业规划用地的不断完善,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用地难成了制约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且在审批过程中办理各类手续困难重重。

5发展前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膳食结构的不断调整,人们对优质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很多特色畜产品价格都保持在较高价位运行,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就南川区目前的情况来看,南川鸡、金佛山中蜂品牌影响力大且养殖范围广、技术成熟,效益将会持续向好。肉牛、肉羊、肉兔等草食性牲畜养殖方式相对健康,产品营养保健功能较突出,深受广大消费者喜欢,需求量日渐上涨。巴马香猪作为特殊的地方猪种,具有特色鲜明、用途多样、品质较好和不可替代的优良特性,食用和医用价值越来越高,发展前景一片看好。鹌鹑、野猪肉、野鸡等随着南川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各大农家乐生意好时供不应求,万盛、武隆、涪陵等周边区县也销售火爆。豪猪、藏香猪等产品在区内及重庆各大酒店销售较好。

6建议

6.1突出特色和重点,合理引导生产根据重庆市委四届四次会对南川区在全市的功能定位,结合南川区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养殖传统,在现有基础上,重点发展生猪、南川鸡、中蜂三大产业;在南部山区鼓励发展牛羊等草食家畜。其他品种根据市场需求,自由、适度发展。同时,引导养殖户根据市场情况合开展生产,从品种选择、栏舍建设、饲料调配、疫病防控等方面给予指导;加强与市场的紧密联系,畅通信息,拓宽销售渠道,让产品产销两旺,优质优价,提高养殖积极性。有条件的可严格按照品种良种化、生产设施化、防疫制度化、管理规程化、粪污无害化的标准化生产要求,推行生态养殖。

6.2提高产业化经营程度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鼓励组建专业合作社。以现有的龙头企业和规模养殖场为基础,倡导合作经营的理念,大力发展“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在一定乡镇范围内规划发展集中成片的规模养殖示范户,一个村社一个主养品种、一个区域形成一个特色产业,不断扩大养殖规模。鼓励成立或者引进企业从事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使南川鸡、金佛山中蜂、香猪等特色产业成为南川区特色效益农业的生力军和农民脱贫致富有效途径。

6.3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加强现有品牌的保护、宣传、推广力度,不断提升南川鸡、金佛山蜂蜜、水江黑猪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支持南川区从事这几个品种生产、销售的企业使用现已取得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壮大龙头,夯实品牌创建基础。鼓励他们进行品牌扩张、延伸和整合,促使品牌产品做强做靓。扶持龙头企业打品牌进入市场,辐射带动基地和周边农户,带动南川区特色品牌发展。

6.4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如妥善解决部分地区的养殖用地问题,满足部分养殖户走种养结合的道路的愿望,既能为发展规模养殖创造宽松良好的外部环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畜禽粪便污染的问题。(2)继续实施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示范场项目建设,在现有养殖大户基础上进行标准化示范改造,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3)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支持农民发展规模养殖,如降低贷款门槛、增加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等,切实解决养殖户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6.5大力发展家庭农场扶持有条件的家庭组建专业合作社或发展家庭农场,采用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可结合乡村旅游,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及体验畜牧业,如让游客观赏特色孔雀等养殖、体验现场取蜜等活动,促进旅游与养殖业共同发展。

畜牧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北魏畜牧业齐民要术农牧结构

北魏是继十六国分裂局面之后重新统一北方的封建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由鲜卑拓跋珪于公元386年建立,历十二帝二王,至公元534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截止,共经历一百四十九年。其间通过不断对其他游牧部族及南朝刘宋政权的掠夺进攻,于公元439年,完成了黄河流域的统一,从而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至公元449年,北魏的疆域已北至大漠,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河,南至江淮,达到鼎盛时期。作为一个由游牧的鲜卑族建立起来的国家,北魏的畜牧业生产相当繁荣,在我国畜牧史占有显著的地位。探讨这一时期的畜牧业的发生发展、生产水平、结构变动及产生的影响,是一项颇有价值的工作。本文将就此略作说明,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北魏畜牧业的发展

来自北方草原的鲜卑拓跋部,在北魏建立以前,还处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1]的原始游牧社会,从事着单一的游牧经济。掠夺和自然繁殖是主要的生产方式,为其提供皮、毛、肉、酪等畜产品以维持衣、食、住、行的需要。公元386年,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同时加快了对周边敕勒、柔然等游牧部族的征讨,并取得了节节胜利。战争掠夺已然成为获取财富的重要手段。据初步统计,从北魏建立至公元439年北方统一这五、六十年间,共发生针对别的部族的掠夺战争不下十五起,而且规模是越来越大[2]。战争不但使得其军事实力不断增强,而且促使北魏的畜牧业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为后来的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像公元429年,太武帝北征柔然,一次性掠获戎马500万匹,呈现出畜牧车庐,弥漫山谷的景象。这一时期,除去自然繁殖以外,掠夺在北魏的畜牧业生产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是为了安置这些掠夺而来的马牛羊等战利品,同时也为了频繁而又长期的统一战争的需要,加之北方地区一百多年来长期处于战乱分裂的局面,人烟稀少,土地荒芜,于是在北魏畜牧业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国营牧场便应运而生了。

表1:北魏四大国营牧场

————|建立年代|撤消年代|位置|牲畜头数|牲畜来源|功能

代郡牧场|公元399年|不祥,可能保留至北魏灭亡|南起台阴,北距长城东包白登,西至西山[3]|马35万余匹,牛羊160余万头|掠夺|供应战马皮毛等军资,作为统一北方战争的需要

漠南牧场|公元429年|公元433年|东至濡源,西暨阴山,东西三千里[4]|马牛羊600余万|掠夺|向政府交纳贡赋

河西牧场|公元439年|约公元529年|凉州到黄河河套地区[5]|马200余万匹,骆驼100余万峯,牛羊无数|掠夺|畜牧业的产源地

河阳牧场|公元494年|不祥,可能至北魏灭亡|以汲郡为中心,东至东郡的石济,西至河内郡,南距黄河十里[6]|戎马10万匹,每年还从别处迁入|从代郡牧场和河西牧场迁入|京师警备及畜牧业的产销地

本表据朱大渭、张泽咸主编的《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齐鲁书社,文津出版社,1996年)第56-59页资料制成。

代郡牧场是北魏建立的第一个国营牧场,曾于泰常六年(421)进行扩建。北魏迁都以后,大多数牲口都移往了河阳牧场,只保留了一小部分于此。后来北齐恒州的代郡牧场,便是沿袭北魏该地而来的。漠南牧场的经营方式与代郡牧场有所不同,它保留了被征服部族的原部落组织,“使其耕牧,而收其贡赋”[7]。漠南牧场人畜众多,畜牧业生产繁荣,以致于“岁至献贡,由是国家马及牛羊遂至于贱,毛皮委积”[8]。河西牧场的规模最为庞大,并且存在时间也最长,将近90年,在北魏的畜牧业生产中占有显著地位。河阳牧场距黄河仅10里,位于中原腹地,是迁都以后,鉴于代郡牧场和河西牧场距京都较远,为满足京师警备及畜产品消费而兴建的。

从以上对于四大国营牧场的介绍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国营牧场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变化与北魏拓跋鲜卑的南下逐步统一整个黄河流域最终定都洛阳始终保持一致的,亦反映了北魏畜牧业在时空上的变化。即整个社会在向中原定居的农耕社会转变,畜牧经济的下降是必然的。这四大牧场前三个牧场的牲畜来源全靠战争掠夺而来的,而河阳牧场的牲畜则是从代郡和河西主要是河西牧场迁入的,说明在北魏中前期,掠夺在畜牧业经济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也即河西牧场建立年间,大规模的掠夺已达到了顶点,国力亦达到最高峰,此后掠夺战争随之减少,国势也渐渐衰弱。值得注意的是,河西牧场的牲畜迁往河阳的过程中,“每岁自河西徙牧于并州,以渐南转,欲其习水土而无死伤也”[9],然后再转牧于河阳,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北魏的畜牧业生产水平。从每个牧场牲畜惊人的数量可以看出北魏的畜牧业生产规模之大。唐代最大的国家牧场的牲畜总数,也仅为河西牧场的三分之一。可见,北魏的畜牧生产规模及水平,繁荣程度,不但超越了以前历代,就连后来以马政最为著名的唐代甚至也难与之相比。

不但国营畜牧业如此,北魏的私营畜牧业也是比较繁荣的。那些受封牧地的世家大族像尔朱羽健、越豆眷、提雄杰等,他们的牧地面积多达上百里甚至几百里,所养从事放牧的“牧子”就数以千计,而牲畜的数量更是难以估算。明元帝拓跋嗣(409~423)年间,政府制定了征收牲畜税的政策,规定:“调民二十户,输戎马一匹”“六部民羊满百口,输戎马一匹”[10],以马作为征收对象,以羊的数量作为征税标准,如果没有发达的私营畜牧业是不可能的。孝明帝(515~528)时,恒州刺史“私家有马千匹者,必取百匹,以此为恒”[11]。北魏《齐民要术》中提到养羊生产,羊的数量往往以“千口”计,“羊一千口者”“用二万钱为羊本,必岁收千口”,想必当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单个家庭饲养千口羊的规模也不罕见。值得一提的是,《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本人就曾养了200只羊。所有这些,都表明了当时私营畜牧业在北魏的畜牧业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从《齐民要术》看北魏畜牧业生产水平

《齐民要术》成书于北魏末年,是一部系统总结北魏及其以前的农业生产经验,特别是北方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综合性农学著作,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齐民要术》第六卷专讲畜牧,内容涉及马、羊、牛等家畜,有关技术内容则遍及选种繁育、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畜产品的加工等诸多方面,其水平之高,充分反映了北魏畜牧业所取得的成就,对后世的畜牧生产具有很大的影响。虽然这一部分只有一卷且仅占全书的十分之一,“但在中国古代综合性农书中都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12],由此可见其地位与重要性了。而这部分,据游修龄先生统计:叙述马的字数占全部畜牧字数的45.45%,羊占25.75%,马和羊合占71.20%,是绝对多数[13]。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偶然的,它具有深厚的草原文化的烙印,也充分说明了马和羊在北魏畜牧业生产中的地位。

马对于来自北方草原的拓跋鲜卑来说,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北魏的畜牧业生产中占据首位,主要是马的军事意义大于经济意义,包括别的朝代也是如此,而且专辟马政。这从中国古代畜牧兽医方面的书中也可以看出,涉及到马的书占了绝大部分,且大多是以专书的形式出现的。《齐民要术》中关于马的饲养,认为饮食上应当遵循“三刍”即饥时喂粗料,饱时喂精料,引诱多吃和“三时”即朝饮少量,昼饮酌量,暮饮足量;在繁育上,马驴的杂交,需要父强母壮。另外,还提出了军马的临时强健法等等。

但是,《齐民要术》畜牧部分有关养马的内容,缪啓愉先生认为“《要术》所载相马内容,颇为繁琐、零乱重复既多,也间有出入,与他篇大不相同”,“怀疑其中大部分是后人去的”[14],所以它并不能较为深刻系统地反映出当时畜牧业的技术水平。而真正能代表畜牧生产水平与成就并对后来产生很大影响的便是《齐民要术》中的养羊篇。

作为北魏统治者拓跋鲜卑这样的游牧民族,羊的皮毛、肉酪可以满足他们的衣、食、住等方面需求,所以羊在游牧民族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拓跋魏的入主中原,“一向对于乳类没有多大兴趣的汉民族,似乎由于学习北方民族的风尚,大量养羊”[15],饮食方面渐为“胡化”,羊肉酪浆已然成为“中国之味”[16],并且做毡及制作酥酪等畜产品的加工已开始盛行,社会的需求俨然促进了养羊业的发展。所以《齐民要术》养羊篇反映的当时生产技术成就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

表2:《齐民要术》养羊技术要点

————|技术要点

选种繁育|“常留腊月,正月生羔为种者,上;十一月、二月者,次之”这个留冬羔作种的原则至今仍在沿用

饲养管理|“牧羊必须大老子、心性宛顺者,起居以时,调其宜适。卜式云:牧民何异于是者”[17],这是对于牧羊人的选择。“既至冬寒,多饶风霜;或春初雨落,青草未生时,则须饲,不宜出牧”,舍饲与放牧应结合起来

饲草储存|“积茭之法:于高燥之处,竖桑、棘木,作两圆栅,各五六步许。积茭著栅中,高一丈,亦无嫌”,即保存过冬牧草的方法

制酪做毡|“于鐺斧中缓火煎之”,“四五沸便止”,“以张生絹袋子,滤熟乳著瓦瓶子中卧之”,制酪应慢火煎,瓦罐盛。做毡“秋毛紧强,春毛软弱”应该混用,并且“不须厚大,唯紧薄均调乃佳耳”

疾病治疗|“羊有疥者,间别之”当时已经认识到通过隔离以防止疾病的传染。“当栏前作渎,深二尺,广四尺,往还皆跳遇者,无病;不能过者,入渎中行过,便别之”以此来检验羊的健康状况

《齐民要术》养羊篇所总结和反映的北魏畜牧业的生产技术成就,在中国的养羊史甚至于畜牧史上都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和影响。它是“保存到现在的最古我国养羊技术资料”[18],并且“要了解古代养羊的实际方法,应以《齐民要术》的记载为最有价值”[19],这是对《齐民要术》养羊篇最好的评价。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养羊篇所载的方法内容,很有可能并不像别的卷篇那样包含了对以前的技术经验的总结,而是在北魏这一特定历史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自身在生产实践中总结提炼,并且借鉴北方畜牧生产的经验方法的结果,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在社会经济文化上不断交汇融合的产物。日本农史学家天野元之助在其《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研究》一文中就曾指出“《要术》卷六畜牧加工部分是吸收了拓跋族的生产经验。仅从其记叙字数就不难看出,有关羊的饲养比重已远超出此前占优势的猪。从而可见此一时期,华北农民对羊的饲养已处于优势地位。羊的饲养跟农户的活动有密切相关的诸多问题,在《要术》养羊第五十七中,大体可以窥之,而体现这些经验的记述,只能是依据直接经验者,其中理应包括有些是从北方民族学来的”[20]。“要术最重要的优良作风之一是引书都注明出处”[21],而本篇标明出处的仅有一处,即引用《家政法》中的有关内容,“养羊法,当以瓦器盛一升盐,悬养栏中,羊喜盐,自数还啖之,不劳人收”等。由此看来,养羊篇所反映的成就可能是那一时期独创的。

中国古代农书中关于畜牧兽医方面的,以马、牛为最多,驼、猪次之,但有关养羊的专著,则几乎就没有。同时“属于畜牧学性质的著作,除去相牛经、相马经之类而外,专讲育种、饲养的可说是寥若晨星。反之,兽医书却很不少。在这些著作中,关于家畜的饲养管理的知识沦为附庸”[22]。可见《齐民要术》养羊篇在养羊史上属于一篇非常有分量的著作,并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我国现存最早的元代官颁农书《农桑辑要》中涉及到养羊的部分几乎全部引自《齐民要术》。另外一本元代三大农书之一的《王祯农书》中的羊养技术方法,一字不差全部抄自《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中除了马、羊,对于其它家畜诸如牛、驴、骡、猪、鸡等均有所论及。从书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驴骡这两种由北方传入,中原地区以前没有的动物,在那时已经成为很重要的役畜了。书中关于猪和鸡的饲养管理,也都设立了单独的篇章,材料很多,论述很有价值。

三.北魏农牧结构的变动

当北魏的畜牧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直至达到顶峰的时候,对于作为统治者的拓跋鲜卑来说,农业,这个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有着更为悠久历史的经济部门,也得到恢复进而不断发展,最终取代了畜牧业经济,在国家经济中重又占据首要地位。

来自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鲜卑拓跋部,早期很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到了道武帝拓跋珪(386~408)时期,随着与中原农耕民族不断冲突交往过程中,统治者开始渐渐意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相应的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像“幸定襄之盛乐,息众课农”[23]、“给农器,记口受田”[24]等等。但是从建国至北方统一的这一个时期,在推行农业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游牧贵族的阻力,加之采取的措施仅具有权宜应急性,所以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经济所占的比重非常小。畜牧业经济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水平上都远远超过农业经济,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太武帝拓跋焘(424~452)完成统一北方大业以后,通过颁布政策措施,农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加之随后进行的战争越来越少,规模也越来越小,这使得以掠夺为主要来源的畜牧业的比重在有所下降,但比起种植业来还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此时北魏统治集团内部仍有人声称“国人本着皮套,何用棉帛”[25],可见农业经济结构尚待全面进行调整。

从孝文帝拓跋宏(471~499)太和九年(485)实行均田制到北魏末年,迫于人口激增,对衣食需求的加大,从而进入了农牧并重平行发展并最终农业超过畜牧业的一个时期。特别是旨在“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26]的均田制的提出与大力推行,使得土地与劳动力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客观上为北魏农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随后产生的三长制,即设立邻长、里长和党长,三长负责检查户口、收缴赋税、征发徭役以及督促生产,它使得农业成为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从而在根本上实现了从畜牧业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如果说均田制的实行是北魏进入农耕社会的标志的话,那么三长制的创立则是北魏“汉化”深化的重要标志。农业经济此时已占据了优势地位,农业生产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方式,所以《齐民要术》出现在北魏的这个时期并不是偶然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畜牧业的比重在逐渐降低,但“如果说鲜卑拓跋部的游牧经济已不复存在,那是错误的”[27]。河阳牧场的存在,至少是个例证。

四、北魏畜牧业经济的生态影响

北魏中前期畜牧业经济占主导地位,以畜牧业作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值得关注。它的主要效益是减少了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从而减少了黄河决口泛滥所带来的灾害。这也是北魏统治者得以把河阳牧场修建在黄河边上的原因。北魏最后一个大型国有牧场河阳牧场,靠近黄河北岸,距离黄河仅10里,沿黄河呈条状分布。作为亦农亦牧的地区,在这之前畜牧业就已有之。《晋书·束皙传》中记载,“州司十郡,土狭人繁,三魏尤甚,而猪羊马牧,布其境内,宜悉破废以供无业”,“故谓北土不宜畜牧,此诚不然”[28]。这里的“州司十郡”即包括黄河中游南北两岸境。河阳牧场常备戎马十万匹,不但肩负着京师的警备要务,同时还要为京师提供肉酪等畜产品,可见其对于北魏统治者来说是何其重要了。

从公元70年的东汉初期至九世纪末的唐朝时期,黄河出现了大约有八百年相对稳定的时期。据记载,整个魏晋南北朝一共只发生过六次河患,而北魏仅有两次,且这两次也都发生在道武帝统一北方之前,分别为“泰常三年(公元418年),八月河内(今豫北)大水(一作雁门河内大雨水);神麚四年(公元431年),魏南鄙大水,自山以东,遍遭水害,民多饿死”[29]。如果我们再把历史推进到500年后的北宋,就会发现,虽然长期动乱分裂的局面结束了,但是黄河河患决口却更甚从前,平均每1.5年便决溢一次[30]。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当黄河流域畜牧经济占主导地位时,它对于生态破坏的程度远远小于农耕经济。“历史时期某一地区的植被破坏情况如何,又主要取决于生活在这地区内的人们的生产活动,即土地利用方式”[31]。农耕对于植被的破坏是相当大的,而畜牧经济只要不过度放牧,草原植物基本上就不会受影响。而植被的破坏与否,特别是对于黄土高原来说,直接关系到水土流失的程度以至河道淤积,黄河泛滥。所以当畜牧经济转向更为“文明先进”的农耕经济时,从整个黄河流域来看,会发现是得不偿失的。比较北魏和北宋黄河决口的次数,当可说明这一点。即畜牧业处于主导地位时,黄河泛滥决口次数就少,当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时,黄河泛滥决口次数则偏多。正是由于北魏中前期畜牧业的发达,才使得黄河中游较大水患仅发生两次,以致北魏出现了长达九十年的安定局面。谭其骧先生在《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中指出:“东汉以后,由于黄河中游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变成以畜牧业为主,使水土流失程度大大减轻,这是下游之所以会出现长期安流局面的决定性因素”。

参考文献:

1.董恺忱、范楚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韩国磐:《南北朝经济史略》,.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3.石声汉:《中国农学遗产要略》,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4.王毓瑚:《中国畜牧史资料》,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5.谢成侠:《中国养牛羊史》,.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

6.张仲葛、朱先煌主编:《中国畜牧史料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7.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中国农学史》,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8.邹逸麟主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9.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云南社会科学》,1983,1期。

注释:

[1]《魏书》卷1《序记》。

[2]参见唐启宇:《中国农史稿》,农业出版社,1985年,第399-400页。

[3]《魏书》卷2《太祖纪》、卷103《高车传》。

[4]《魏书》卷4《世祖纪》上、卷103《高车传》。

[5]《魏书》卷110《食货志》。

[6]《魏书》卷44《宇文福传》。

[7]《魏书》卷103《高车传》。

[8]《魏书》卷103《高车传》。

[9]《魏书》卷110《食货志》。

[10]《魏书》卷3《太祖纪》。

[11]《魏书》卷18《广阳王元深传》。

[12]李根蟠:《从〈齐民要术〉看少数民族对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贡献》,《中国农史》2002年第2期。

[13]游修龄:《〈齐民要术〉成书背景小议》,《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

[14]缪啓愉:《〈齐民要术〉校释》,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第387页。

[15]石声汉:《从〈齐民要术〉看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知识》,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59页。

[16]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3。

[17]卜氏语见《史记·平准书》,此处是贾氏意述,不是原文。原文为“非独羊也,治民犹是也,以时起居;恶者辄斥去,毋令败群”。

[18]邹介正:《我国养羊技术成就史略》,《农业考古》1982年第2期。

[19]谢成侠:《中国养牛羊史(附养鹿简史)》,农业出版社,1985年,第156页。

[20]天野元之助:《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研究》,山田庆儿编《中国的科学和科学者》,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78年,第548-550页。

[21]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科学出版社,1958年,第356页。

[22]王毓瑚:《中国农学书录》,农业出版社,1964年,第346页。

[23]《魏书》卷3《太祖纪》。

[24]《魏书》卷3《太宗纪》。

[25]《资治通鉴》卷125《宋纪》元嘉27年。

[26]《魏书》卷7上《高祖纪上》。

[27]张维训:《论鲜卑拓跋族由游牧社会走向农业社会的历史转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3期。

[28]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41页。

[29]周魁一:《中国水利史稿》上册,水利电子出版社,1979年,第250页。

[30]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03页。

畜牧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塔城地区一直以来被称作新疆的粮仓、肉库、油缸,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全区拥有天然草场面积706.6万hm2,占新疆草场总面积的12.3%,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572万hm2,占新疆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1.9%。2012年,全区牲畜最高饲养量848.5万头(只),年末牲畜存栏451.01万头(只),增长2.7%;全年繁殖成活幼畜326.47万头(只),出栏各类牲畜394.89万头(只);家禽623.45万羽;肉类、奶类和禽蛋总产量分别达到16.43万t、22.57万t和2.46万t;实现畜牧业总产值58.53亿元,比去年增加2.67亿元,增长4.8%,占到大农业总产值的31.86。牧民人均收入达到6227元。人均收入中来自畜牧业收入5547.4元。全区已发展养殖专业乡31个、专业村198个,规模化养殖小区364个,专业牲畜交易市场19个,各类中介组织13个,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201家,其中,养牛合作社58家,养羊合作社76家,其他合作社67家。已基本建成100万只巴什拜羊、20万头优质牛、30万羽特禽养殖基地。

2发展畜牧养殖机械化必要性分析

近几年,按照地委、行署确定的“三个下来,七个起来”中的牲畜存栏多起来、牧民定居富起来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加大了标准化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场的建设力度,同时依托区域内盖瑞乳业、海川乳业、万通活畜、绿草原等畜牧产品加工企业,推动养殖小区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把畜牧养殖业培育成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因此,要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充分利用地区丰富的饲草资源,降低作业成本,减轻农牧民的劳动强度,增加牧民收入,提高畜产品品质,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畜牧养殖机械化已迫在眉睫,推广畜牧养殖机械化势技术在必行。

3发展畜牧养殖机械化的优势与不足

3.1发展畜牧养殖业的优势

(1)区位优势明显。乌苏、沙湾两县(市)地处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快车带,全区五县二市都在新疆沿边境线、沿铁路线开放的前沿,拥有部级经济合作区和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巴克图口岸,它距塔城市仅12km,是新疆离城市最近、通商条件最好的陆路口岸。在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有与塔城地区相连或相近的12个工业城市,那里的居民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很大。口岸辐射俄罗斯、中亚并可通过第三国进入欧洲市场,为内引外联提供了便利条件。(2)自然条件适宜。塔城地区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光、热、水充足,全年无霜期130~190天,年降水300mm,既适宜种植各类农作物及牧草生长,又适宜牛、羊、鸭、鹅等畜禽生长。(3)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全区拥有天然草场面积706.6万hm2,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572万hm2,还有11.3万hm2小麦、13.3万hm2玉米、12.6万hm2棉花、2万hm2打瓜产生的秸秆可以开发利用;全年秸秆总产可达350余万t,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优质饲料资源。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3.2发展畜牧养殖业的主要制约因素

(1)对畜牧业机械化发展认识不足,资金投入少。目前,由于畜牧养殖都是小家小户的家庭饲养,没有形成规模,人力就能解决养殖需求,而且购买机具要比购买良种牲畜一次性投入大,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难以承受购机负担,认为没有必要投资购买畜牧机械。同时,畜牧机械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工作都需要资金支持。(2)新机具推广手段单一,示范带动效果不明显。目前,全区技术推广人员,对畜牧养殖机械的推广仅停留在对机具外形结构宣传的层面上,没有对运用先进高效的畜牧养殖机械化技术所产生的效益进行综合机算与分析,示范带动效果不明显。导致大部分养殖户,因看不到采用先进高效的养殖机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愿增加投资更新养殖业的机械装备的现象。(3)畜牧机械装备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畜牧业机械装备结构整体不平衡,机械化生产能力差异大,畜牧业机械装备整体水平的提高受到限制。表现为低档次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动力多、配套机具少,饲草生产与收获机械较多,饲草料投喂与舍饲环控机械发展缓慢等现象存在。(4)畜牧养殖产业化、商品化水平低,机械化发展速度迟缓。全区畜牧养殖业仍处于管理模式粗放,饲养方式落后,效益低下的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养殖,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全区规模化养殖场,乳产品、肉产品加工企业不多。导致了全区畜牧养殖机械发展速度缓慢、更新力度不强、综合作业水平不高等现象。(5)畜牧养殖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养殖合作社相对较少。养殖分散、规模小、管理还比较粗放,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畜产品加工环节单一,产品附加值低,受市场环境影响较大,抵御市场及自然灾害的风险能力有限,不适应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4畜牧养殖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解放思想,完善措施,提高对畜牧养殖业机械化发展的认识,树立发展畜牧养殖业,机械化先行的观念,把发展畜牧养殖机械化作为解决农牧民增收的突破点和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快畜牧养殖机械化的发展,把畜牧养殖业培育成农民特别是牧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详细了解大型养殖场、专业养殖户养殖圈舍建设、牲畜养殖现状、养殖机械的应用以及今后对养殖机械的需求。梳理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并完善塔城地区发展畜牧养殖机械化的方法措施。

(2)调整装备结构,提高畜牧业机械化水平。协调农牧区和半农牧区畜牧业机械化发展布局。在半农牧区围绕“粮、经、草”三元种植结构,重点发展农作物秸秆收获、加工、贮藏、投喂和畜产品采集加工机械化装备;在牧区重点发展以草原改良、草原建设和牧草播种、田管、收获、贮藏和饲草料投喂、畜产品采集加工机械化装备;采用基地+农户的模式,全面提升畜牧业机械化装备结构。

(3)依托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养殖大户发展畜牧养殖机械。依靠龙头企业拉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大型企业,积极发展畜牧养殖加工业,带动畜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商品化发展。依托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积极引导养殖、种植大户对先进畜牧养殖机械的应用,推动畜牧养殖机械的快速发展。

(4)建立畜牧养殖机械化作业示范区。采用引进技术、引进资金、示范推广、政策扶持等手段,建立畜禽养殖场青饲料机械化处理技术、牛羊混合饲料饲喂及新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机械化技术、畜禽废弃物机械化处理技术、畜产品采集加工机械化技术、畜禽舍环境控制技术为重点的农区机械化养殖示范区。结合园区建设取得的成效,加强宣传示范。一是要利用科技之冬、科技下乡、农机培训、复训、乡村赶集日等有利时机,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饲草料生产与收获以及舍饲养殖等方面的机械化技术。二是要认真收集整理示范园区建设取得的各种效益,帮助农牧民朋友算账,讲解采用机械化技术的优点,分析投入的成本及取得的经济效益等,以此提高农民采用机械化技术的积极性。

(5)建立和完善畜牧业机械化作业规范。目前,农机部门仅注重加强种植业农机标准化和作业质量管理,而忽视畜牧机械作业标准化,形成管理死角。所以,要制定和完善畜牧业机械化作业标准,组织广大畜牧业机械使用人员和技术人员严格按照作业标准和作业规范进行作业,进一步提高畜牧业机械化水平。

(6)多方整合,加强交流与合作。在示范养殖区建设中,一是主动加强与畜牧、科技部门等部门的联系,开展畜牧机械技术与畜牧养殖技术的融合,确保示范养殖户的效益。二是积极开展与疆内外科研院所的技术交流,加大饲料搅拌、饲喂机械的开发应用力度。整合技术、人员、资金等方面资源优势,推进畜牧机械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畜牧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1.1养殖资金的严重缺乏,资金投入太少。目前,九龙乡很多农民对奶牛、肉牛以及小尾寒羊的养殖愿望非常迫切,而一些已经具有一定养殖经验的农户想扩大养殖规模,加大养殖投入,但由于资金短缺,扩大养殖的愿望一直没能得以实现。而每年信用社发放的支农贷款期仅为10个月,没有畜牧业专项贷款。这也给养殖发展投入造成了不小的阻力。

1.2科学饲养水平不高。在我们的九龙乡,传统方法饲养畜禽现象的习惯,也很常见。每个阶段的养殖,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不按牲畜和家禽饲料的需求,而是有什么就喂养什么。几乎没有利用生物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禽畜的质量。粗放性的经营,严重制约了养殖也的大规模发展,而一些新品种的引进,升级品种不及时,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利益。

1.3土地的短缺,发展畜牧业的硬件环境亟待改善。目前,土地已成为一个瓶颈制约我县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可用的土地面积非常少,即便有的话也是土地用途的手续过于繁琐,冗长的审批流程,使之难以扩大,限制了动物养殖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加快乡镇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1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到提高畜牧养殖技术培训的力度。首先是政府部门要经常组织技术人员到乡镇研讨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养殖技术水平;带领和组织养殖大户代表,到农户家中进行经验介绍,以身边的鲜活实例引导农户,提升农户的养殖热情。其次是充分发挥本县城职业中专、劳动培训基地、广播电视的作用,积极开展“阳光工程”培训,让养殖户学会1~2门技术。三是请专家分析了畜牧产业的发展趋势,传授知识,增强信心,开阔视野,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2.2要特别重视畜牧业基地建设,力争畜牧业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畜牧业的发展靠科学技术,而良种繁育技术是畜牧数量发展扩大的基础技术。内蒙古突泉县在奶牛养殖技术已经实现了冷冻生产。但是生猪、绵羊等良种繁育还处于较低水平,亟待提高。要想提高繁育技术水平,还需要政府引导和建立一个基层冷冻站,推广实用技术,提高提高养殖繁育水平。在示范作用调强,技术调新,规模调大上还要下功夫。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含量高的示范基地,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基极驱动的农民。另外,以市场为导向,在效益提高、品种调优上努力,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让农民在短时间内得到更高的利润。

2.3发展畜牧业龙头企业。畜牧业产业化的日益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龙头企业来带动,所以要注重加强畜牧业龙头企业建设,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革和扩大,加速发展养殖龙头企业,以企带户,让农民真正看到了畜牧业经济利益的前景,最大限度地提高畜牧养殖农民的积极性。在突泉县九龙乡有一个有利的条件,充分利用乡镇和自然优势,引进了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扩大畜牧企业集团的规模。探索龙头企业带动养殖户的有效组织形式,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2.4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对疫情的预防和服务体系,县,乡(镇),村三级防疫网络系统的控制,完善动物疫情动物疫病控制体系,并提出和信息管理系统,制定大疫情预防计划预案,提高快速反应和动物疫病的控制能力。其次,要完善信息网络体系和管理体系,直接提供畜牧业市场供需个前景预测服务。通过信息网络提供定期和畜牧业生产信息的各方面的情况,及时调整生产、稳定价格、降低风险。

2.5增加对畜牧业的资金投入。1、资金的投入是当前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要解决畜牧业发展资金的瓶颈问题,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用好农村小额贷款政策。2、我们必须采取的招商引资的方式,在外力的帮助下,发展我乡镇畜牧业。3、我们需要使用民间组织或协会,协调资金用于畜牧业生产,由政府主导,组织成立了一个有志之士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形成投资多元化,应对市场价格的波动,最大限度的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目前,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九龙乡畜牧业发展虽取得一些成绩,但是现实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需要各级各部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献计献策,加快畜牧业展步伐,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起到重要作用。

畜牧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畜牧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型产业之一,畜牧业产值逐年扩大,畜产品产量增加的同时,质量也不断提高。畜牧业物流在整个畜牧业供应链条上,上接种植业,下接加工业,在满足各方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将各利益主体联合成为有机整体,实现了利益的均衡。然而,畜产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使得消费者越来越重视畜产品的产供销价值链条。欧美等发达国家畜产品贸易壁垒门槛的提高,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畜产品的对外出口。畜产品的食用安全不仅涉及到源头的繁育、饲养,而且涉及到整个流通过程中的运输、仓储、包装、配送及流通加工等相关环节。我国现有畜牧业物流水平,远不能满足畜产品流通的巨大需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畜牧业物流缺乏行业标准约束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畜牧业物流需求越来越大,很多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货物流通方式,缺乏温度、时间的严格控制,导致畜产品的质量下降、损耗增加。由于缺乏完善的畜牧业物流法律法规,使整个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没有严格的流通标准限制[2],缺少统一性和规范性。

1.2畜牧业物流基础设施设备落后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冷链物流运输是畜产品流通的主要手段,冷链产品实行全程冷控,形成了完整的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我国缺少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畜产品运输更多采用改装的传统箱式卡车运输,大大降低了流通效率,增加了畜产品污染的风险。

1.3畜牧业物流管理混乱与传统的物流行业相比,畜牧业物流的管理过程更为复杂,实行多环节管理的方式。在畜产品物流的供应、流通加工、检验检疫等环节采用农业、商业、质检、交通等多部门分段管理的方式,使畜产品流通环节的中断,增加中途停留的时间,导致了流通环节的混乱,未能实现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

2加快我国畜牧业物流发展对策

2.1构建畜牧业物流的信息管理体系畜牧业物流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信息技术的支持,通过整合畜产品流通环节信息的共享,能够实现畜产品的“三流”合一与协调。进而有助于发挥其在社会需求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使供应商供应信息与消费者需求信息有机的结合。同时,建立条码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从畜产品饲养的源头入手,随时全程追溯畜产品的相关信息,保证消费者食用畜产品的安全性。

2.2完善畜牧业物流的法律法规制度我国畜牧业物流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约束力不强,需要不断完善畜牧业物流法律法规制度[3],规范畜牧从业人员职业标准,完善畜产品经营企业的注册程序,统一畜牧业物流的行业标准,使畜产品从饲养、运输、加工等环节做到无缝连接,实现有机的协调一致。积极拓展畜产品绿色流通渠道,减免流通加工环节费税,统一各监管部门标准,避免复杂化、非市场化因素影响,保证畜产品的新鲜与安全。

2.3推进畜牧业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冷链物流是畜产品流通过程中最为有效的途径。据统计,我国冷链流通率仅占欧美国家的5%左右,产生了较大的畜产品浪费,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加快我国畜牧业物流的冷链体系建设,要提高畜牧业物流人员的产品安全认识,避免流通环节的变质污染;要加快我国冷链设备的应用,避免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过度损耗;同时要整合畜产品冷链供应链条,建立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运输系统、储存系统等产业链条,实现过程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全程冷链化操作方式,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产业链条。畜产品作为我国重要生产生活资料,其安全性不可忽视。加快我国畜牧业物流的发展,可以大大提高畜牧业物流的效率,降低畜牧业物流成本。畜牧业物流体制的完善也进一步规范了物流行业的市场机制,健全了我国畜牧业市场的行业标准,提高了与国外畜产品的竞争力,保证了我国畜产品食用的安全性。

畜牧发展论文范文第7篇

以此看来西部大开发给建设新牧区活动打下了很好的物质和精神基础。西乌珠穆沁旗位于锡林郭勒盟的东部,南与赤峰相接,西与锡林浩特市相连。总面积22960平方千米,总人口为7.25万。西乌珠穆沁旗自从开始进行建设新牧区以来不断加大反哺力度,落实各项支牧惠民资金7.34亿元,有力推动了牧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设新牧区活动中西乌珠穆沁旗的新牧区建设活动在稳步推进。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成新牧区建设示范嘎查9个。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进一步加快,冬羔育肥出栏、良种牛引进、肉牛育肥等先进生产模式逐步普及,五年累计接冬羔221万只,引进优良品种牛6559万头,牛的良改比重达到97%,累计育肥肉牛2.1万头,畜牧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五年累计新建牧区公路636公里,架设牧区供电线路245公里,新建牧区基本水源井831眼、节水灌溉233处,解决3.6万人和62万头只牲畜的安全饮水问题,牧民生活条件极大改善。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效显著,全旗冷、暖季牲畜饲养量分别压减并控制在100万和18O万只羊单位以内,基本达到了草畜平衡要求。严格落实革畜平衡和草场三牧制度,实施阶段性禁牧草场面积586万亩、草畜平衡草场面积2779万亩,旗财政安排3765万元休牧补贴资金,自行组织实施春季休牧,为草原生态争取到宝贵的休养生息时机,牧区生产、生活、生态条件不断改善。

二、建设新牧区发展畜牧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合理的利用自然草场。虽然西乌珠穆沁旗早已开始实施了春季休牧和标准化划区轮牧工程,但是始终没能全面的有效地贯彻于实际的牧区牧民生活当中。更可怕的是自然草场在一年四季中不断地被利用,尤其是秋季打草的时候草场损坏是最严重。以前在牧区秋季打草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到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到牧区经过承包和租售牧民的草场打破原本在9月秋季打草的规律,既然从7月中旬就开始打草了。在我看来这些人最终目的只是为了赚钱,他们才不会去关心牧区草场的受损与否。所以这般不合理的利用草场是对于自然草场的最大伤害。

(2)畜牧经济的基础设备建设相对落后。近几年来西乌珠穆沁旗虽然投入了最大的努力去建设和优化了畜牧经济的基础设备,但牧民本身的棚帐还是太小、质量也太差,完全达不到接优良冬羔-72子的标准。与此同时打草机和提炼喂养资料的机械也是严重欠缺。畜牧经济是蒙古族自古以来的主要经济来源和生存方式之一,但是粗放的管理方法和落后的基础设备也是导致畜牧经济大大落后于其他企业经济的主要原因。为此,想要发展畜牧经济就要好好解决畜牧经济的基础设备落后问题。

(3)对于畜牧经济的投入不足。在建设新牧区中发展畜牧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不收取畜牧经济的税,地方物资力大量减退,地方财政收入也随之减少。因此地方财政对于畜牧经济的资金投入也相应的减少很多。建设新牧区中发展畜牧经济是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的工程,所以地方政府不断地给畜牧经济资金投入是必然的。如果地方政府财政开始缺乏资金,无法给畜牧经济投资的话畜牧经济就无法得到循环发展。所以依靠地方财政是错误的想法。

(4)牧区社会化服务与科学技术传播方面的不足。由于牧区牧户之间居住的距离太远,几千亩草场上就一家牧户,而且大部分牧户家里至今还没有常电,看个电视都是很困难的事情,更不用说是从媒体得到什么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了。因此,加大了牧区社会化服务与科学技术传播的难度。畜牧经济的生产、销售、分配以及保护牧民利益诸如此类的一切都急需牧区社会化服务与科学技术的传播。虽然西乌珠穆沁旗在传播科学技术方面下过很大功夫,但是由于人力、物力和设备有限的原因没能真正的完成服务于牧民的任务。

三、建设新牧区发展畜牧经济的建议与对策

(1)合理科学的利用自然草场。①要鼓励牧民使用唤醒自然草场为主要目的的自然放牧方式。自然放牧是指在考虑草木生长的频率和水源供应程度的前提下一年四季都要选择不同草场顺其自然的放牧;②严禁不合理的、随意的打草行为。把秋季规定为打草的季节,严禁在其他季节打草破坏草场的行为。为此,首先,管理土地、草场的相关部门出台严厉的规定,严禁过分打草破坏草地行为。其次,牧民把草场租给他人时可以在合同中添加说明关于打草的要求,比如说四季只有一次秋季才能打草。合理科学的利用自然草场是发展畜牧经济的稳定基础。

(2)加强改进畜牧经济的基础设备建设。①大力推广各项有利政策,鼓励牧民积极争取各种国家项目。首先,大力宣传有利于畜牧经济的各项国家政策,让牧民深刻的、全面的了解到这类政策所能享受到的利益的重要性。其次,鼓励积极争取有利于畜牧经济的各种国家项目,让牧民了解到这类国家项目对于畜牧经济发展的重要性;②经过提高牧民收入来完善基础设备建设。牧民自己尽力争取提高本身的收入,可以一边养牲畜放牧一边利用草场建设旅游景点,因为无边无际的辽阔大草原本身就是一个很好地绿色旅游景点。

(3)拉拢外资企业入股投资。可以借助外资企业的资金投入来缓解畜牧经济资金短缺问题。我国的很多企业都是因为借助了外资企业的大力投资才提高了发展速度。所以草原上的畜牧经济也可以积极地大力拉拢外资企业的资金投入脱胎换骨的进入新一代的发展舞台。

(4)大力推广科学技术与牧区社会化服务。①通过建设牧区畜牧经济合作社来推广牧区社会化服务。牧区畜牧经济组织合作社是以牧户经营为主,牧户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条件所建设的特殊经济组织。它会给牧民的畜牧经济提供很多方便,对于推广社会化服务也有大量的帮助;②大力集中人力与物力来推广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的推广是发展畜牧经济的关键纽扣。首先,旗政府与当地牧区相关部门组织人力收集物资来推广科学技术。其次,当地牧民在财政部门的帮助与支持下以积极的态度接受学习科学技术,让科学技术在牧区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总之,新牧区建设活动开始进行以来牧区畜牧经济与牧民生活条件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牧区各方面的条件也明显优越了不少。大力发展畜牧经济是建设新牧区的必经之路,只有科学的合理性的加强发展畜牧经济,牧区就会飞速的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因此解决好发展畜牧经济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是关键一步。解决好这类问题就不会走不必要的弯路,所以必须好好解决在发展畜牧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畜牧发展论文范文第8篇

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中国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畜牧业经济发展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伟大贡献,只是到了近代,西方现代畜牧业起步比我们提前了100多年,再加上积贫积弱的中华百年屈辱史,使得我国畜牧业从繁荣走向了落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学习西方畜牧业的发展经验,大力引进畜禽良种、生产方式和科技成果等,畜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草原超载过牧造成的生态退化、畜禽粪污导致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反映出我国畜牧业经济发展必须与国情相适应,需要从我国悠久的畜牧业经济发展史中汲取营养,寻找出路。畜牧业经济发展“以史为鉴”,就是要认真总结畜牧史上的经验教训,特别是继承和弘扬较为成熟的发展理念。从历史记载情况看,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主要有: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比如,《周礼•夏官•职方氏》所说,东南曰扬州(今苏浙皖等省),其畜宜鸟兽;正南曰荆州(今两湖等省),其畜宜鸟兽;河南曰豫州(今中原地区),其畜宜六扰(马、牛、羊、猪、犬和鸡);正东曰青州(今徐海、胶东地区),其畜宜鸡狗;河东曰兖州(今鲁西),其畜宜六扰;正西曰雍州(今陕甘诸省),其畜宜牛马;东北曰幽州(今冀北、辽东),其畜宜四扰(指马、牛、羊和猪);河内曰冀州(约今豫北及冀南一带),其畜宜牛羊;正北曰并州(今山西省),其畜宜五扰(指马、牛、羊、猪、鸡),体现了尊重自然、依赖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和谐理念。

二是循环发展理念。比如,《吕氏春秋》的《任地》《辨土》记载,战国时期农业核心地区已经采用了包括施肥、牛耕、连年耕作、1年两获或2年三获、轮种的生产方式;南宋以后,农家房屋旁边,置有粪屋,屋中凿有深池,铺以砖块,其中堆积灰土、糠籽、蒿秆、落叶等废物,焚烧之后,加入粪汁,制成堆肥,播种时肥料拌和种子,生长期间追肥,收成后再施肥恢复地力,畜牧业粪污被制成有机肥施用于农田,实现了种养业的循环利用。

三是可持续发展理念。比如,从觅食习惯上讲,山羊与绵羊吃草,都是把草株的底部完全切断,而马与牛吃草则牙齿截断草株的位置较高一些,因此,草原牧民利用马与羊的觅食共生关系,有“有一马者必有六七羊,如有百马者必有六七百羊群也”的畜种布局。游牧民还控制马、牛、羊的繁殖速度,基本上每年生产一胎,以便能有效保证合理的种群数量,实现畜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科学发展理念。比如,《礼记•月令》指出:季春之月,游牝于牧;仲夏之月,游牝别群,所谓游牝,即指配种活动或母畜,过了配种季节,即把种畜隔离;在《齐民要术》卷六《畜牧篇》开头就说:“服牛乘马、量其力能,寒温饮饲,适其天性,如不肥充,未之有也”。

五是以人为本理念。比如,元朝通过国家力量,设立太仆寺,开辟官牧场,以扩大牲畜的牧养繁殖;蒙元政权的畜牧政策,使部分农业区与牧业区相结合,大大改善了畜牧业的条件,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唐代天宝年间,广大牧奴过着悲惨的生活,凡有畜养余力的农民,难免苛捐和重重剥削。封建统治者视畜牧为贱业,牧民为贱民,导致畜牧业长期停滞不前,从正反两个方面反映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我国畜牧史可供学结提炼的地方很多,特别是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状况,采取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和扶持政策,对今天畜牧业经济的转型发展具有很好的示范借鉴作用,应当进一步做好发掘研究工作。

畜牧发展论文范文第9篇

队伍老化,思想不稳基层兽医站建站初期人员多是由民间游医组成,现大多数已退休,由其子女顶替,他们中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居多,接受现代科学技术能力有限。畜牧兽医的大中专毕业生因乡镇兽医站收入无保障,社会地位低下而望而却步。为了维系现有防疫工作的开展,兽医站只能留任文化程度低的员工。目前的防疫队伍中专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超过50%,与新形势下动物防疫工作的需要严重不适。由于评价机制不健全,考核机制松散,没有明确的目标责任体系、利益诱导机制与激励机制,严重影响了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由于地位低、待遇差、工作辛苦,防疫人员纷纷转行、“下海”、“跳农门”,队伍很不稳定。检疫装备简陋,影响动物检疫工作由于对基层检疫站的投入资金不多,导致基层设施较差,无法适应当前动物检疫工作的需要,甚至有的乡镇畜牧兽医站在多次的机构改革中被排卖或转让,根本就没有乡镇畜牧兽医服务机构的办公场所。基层防疫人员装备简单,冷藏和防护设备都无法配备。乡级站缺乏必要的交通、通讯工具,遇突发动物防疫案件或重大疫情,很难做到及时、准确掌握信息,迅速上报疫情,快速作出诊断,采取果断措施控制扑灭疫情。

健全动物防疫机构,稳定防疫队伍县级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为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在机构建设中要合理界定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职责和任务,突出动物防疫和科技推广工作,统筹考虑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人员编制,特别要充实县、乡两级防疫力量;采取切实措施,稳定专业人才,实行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证书制度,保证省、州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80%,县级站不低于90%,乡级站保证100%。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队伍综合素质针对我市动物防疫队伍的现状,应采取多种形式,对动物防疫员进行系统培训。培训教育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1)材和培训师资。按农业部编写的动物防疫员培训教材,统一培训师资。由县(市、区)统一组织的方式对动物防疫员在每年春秋两次集中防疫工作前进行两次集中培训。(2)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组织年龄较小、有兽医知识和技能的防疫员举办专业学习班,使其获得专业技术文凭。(3)外聘大中院校的教授及行业知名专家集中时间进行培训。对于从事畜牧、防疫、检疫、兽药执法以及兽医诊疗等专业性强的技术人员,加强法律及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要结合本地区疫病流行特点,追踪国内外最新的疫病防治动态,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集中培训和针对性指导相结合,从根本上提高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促进动物检疫工作发展。建立强有力的考核机制将动物防疫考核结果记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内容,能有效督促政府对动物防疫的重视程度,投资相应的人力和物力,确保免疫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前的动物防疫考核都是上级业务部门对下级业务部门,政府很少参与,考核结果也不影响对政府政绩的评价,根本不能吸引政府对动物防疫工作的关心,极大地制约于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落实。2.4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建立科学、稳定、合理的财政保障机制是顺利开展物检疫工作的最基本的保障。将兽医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持的工作经费及村级防疫员的补贴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用于乡村级防疫员的工资(依地区而定工资标准)、培训和相应的配套设施的建立和购置。基层防疫体系的建立是一项长期的利国利民的回报性工程,各级政府部门要权衡利弊,尽早行动起来,因为它关系着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文作者:梁小萍张杰平工作单位:广西凭祥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畜牧发展论文范文第10篇

1.1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进程明显加快。近年来,邢台市积极引导养殖场(户)转变发展方式,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道路,特别是2010年农业部启动创建示范场工作以来,邢台市积极参与创建,截至目前,共创建各级示范场160个,其中部级15个,省级63个。结合国家“菜篮子”、“标准化改造”等项目扶持资金向各级示范场倾斜等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各养殖场(户)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全市规模养殖场的标准、规模、饲养管理水平和养殖效益都有了明显提高。从标准化水平来看,一方面,规模养殖场设施化水平大幅提升,通过近三年来的示范创建活动,邢台市有280多家养殖场对畜禽舍及附属设施进行了改造,170多家养殖场配套健全了粪污处理设施,140多家养殖场完善了防疫设施,160多家养殖场安装了可视监控系统。自动喂料、自动饮水、温湿度环境控制等设备均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另一方面,科学的饲养管理规范加快推行,像河北旺族集团、隆尧怡东农牧有限公司、隆尧正大种猪场、沙河凯特等示范场无论从规模、生产经营理念还是管理水平来看在全省甚至全国都处于先进行列。从规模化水平来看,通过近几年的示范创建,全市各类规模养殖场(区)发展到3600个,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的猪场25家,存栏1万只以上的蛋鸡场达到220家。存栏300头以上的奶牛场(小区)稳定在80家左右,生猪、蛋鸡、奶牛和肉(畜)禽规模养殖比例分别达到69%、88%、100%和89%。

1.2畜牧支撑体系建设日益稳固。近年来,邢台市各级畜牧兽医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按照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综合设置的要求,市级和县级均建立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办公室。全市共建立乡级畜牧兽医分站117个,招聘全额事业编制人员482名,村级动物防疫员5325名,市、县、乡、村四级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基本形成。全市投入防疫和畜产品安全基础建设资金2600万元,建设市级兽医实验室和畜产品检测中心各1处,建立3个部级动物疫情测报站和3个省级动物疫情测报站,大大增强全市动物疫病预防和畜产品安全监测能力;禽流感、口蹄疫、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密度连年保持在100%,实现多年无重大疫病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为现代畜牧业发展保驾护航。

1.3畜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邢台市通过亲情招商、以商招商、举办项目推介会等招商措施,北京保吉安、泰国正大、河北雨润、北京奥天、山东六和等一大批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继落户邢台,进一步推动了邢台市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据统计,近三年来全市新、改(扩)建各类畜牧项目100多个,总投资近百亿元,其中北京宝吉安与威县、巨鹿合作的肉鸡产业化项目,山东六和与兴达合作的肉鸭产业链项目,泰国正大集团独资的生猪生产项目等均相继顺利投产,带动了当地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另有北京奥天生猪养殖项目、河北雨润集团生猪生产及肉食加工项目、河北旺族集团生猪产业链项目、君乐宝乳业的万头奶牛生态牧场项目等正在建设中。特别是君乐宝与威县合作总投资5亿元的万头奶牛生态牧场项目,目前进展顺利,预计2014年底可投入生产,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奶源基地,对我市高端奶产品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现代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差,产业化发展滞后。从国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看,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应达到60%。在国内超过50%的地区也为数不少,而邢台市2013年底才达到44%。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远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少,优势不明显,一体化、集团化程度不高。畜牧业龙头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有所壮大和发展,但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差,管理制度落后,竞争力不强。第二,龙头企业科技和制度创新能力不足。有些大型企业仍然依靠粗放扩张的经营模式,严重忽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在市场竞争中缺乏自己的名牌产品的优势产品,在企业管理中,没有及时采用现代经营管理制度,存在产权不明晰、决策不科学的问题,仍然依靠传统家族式的管理方法来管理集团企业,使企业长远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有的企业严重缺乏稳定的原料基地,有的企业市场营销渠道不畅,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和手段有待提高。

2.2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仍待加强。在现阶段,邢台市的畜产品监管机构、监管手段、检测人员及设备等均不能满足产品监测的需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不容忽视。

2.3资金缺乏仍是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随着现代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变,邢台市财政及金融的支持力度与畜牧业发展规模不相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步伐。

2.4产业发展空间逐渐缩小。随着邢台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资源、环境对畜牧业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在土地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双重挤压下,畜牧业发展空间的压力正逐步加大。

2.5畜牧执法机构不健全,执法力量薄弱。市、县两级畜牧兽医部门均没有单独的行政执法机构,现有的畜牧执法人员全部是动物卫生监督所或畜产品安全监管办公室人员兼职,并缺乏必要的执法手段,畜牧法赋予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执法权力得不到很好的执行。

3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3.1实施产业拉动,扶强壮大龙头企业。紧紧围绕畜牧业主导品种,加快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鼓励现有龙头企业通过更新改造、链条延伸、开发新上,谋划建设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增强发展后劲;以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政策优势,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到我市落户,建设一批能够延长畜牧业产业链,标准高、规模大、外向型、牵动强的畜牧业深加工龙头企业。坚持引资金与引技术相结合,实现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尽快形成一批龙头企业集群。

3.2实施规模推动,强化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按照国家《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强化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一是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重点推进年出栏10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和常年存栏1万只以上蛋鸡规模养殖场,推行牛羊舍饲圈养,加快奶牛规模场建设和养殖小区股份制改造。二是推行标准化生产。制订和完善生产标准化技术规程,引导生产者按标准组织生产,逐步使畜禽养殖在选址、圈舍建设、投入品、疫病防治、饲养管理、粪便处理、产品安全等方面达到标准化、规范化,不断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三是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按照农业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标准,认真组织开展示范场创建活动,通过示范创建,提升全市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

3.3实施品牌牵动,争创国家和省级产品品牌。以鸡蛋、肉类和乳制品为重点,结合我市实际,科学制定产品品牌建设发展规划,下大力抓好实施。引导养殖加工企业增强品牌和质量意识,健全标准化管理、计量检测和质量信用体系,开发高端产品。,帮助我市知名企业在京津及全国大中城市建立专店、专柜、连锁商场,增设销售网点,提高市场占有率。

3.4实施科技带动,为现代畜牧业强筋壮骨。支持龙头企业围绕产业发展,加快科研投入,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协作,建立研发中心,掌握核心科技。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科研推广机构、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广泛参与的新型科技推广体系。创造条件,营造环境,多层次多渠道引进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为我市畜牧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3.5实施行业拉动,加快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建设。扶持发展行业协会和合作社,逐步建立起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合作社)+养殖场(户)的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探索发展畜产品销售型和技术服务型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科技推广、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等系列化服务,实现产销有效对接;引导农村“两委”干部、善于经营的农民带头发展合作社、成立行业协会,鼓励县、乡兽医服务部门和各类服务实体、畜产品加工企业、供销合作社等积极参与合作社和行业协会的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合作社的职能作用,加强交流合作,逐步实现“户必入社,业必归会”的目标。

上一篇:畜牧法规论文范文 下一篇:食品安全检查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