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综合测评自我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3 18:12:23

学生综合测评自我总结

学生综合测评自我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评价;测评;模式;奖学金;以评促建

大学生测评工作的进行是大学生们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最好方式和机会,但测评的形式与结果往往差强人意。我认为,在测评工作中,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测评过程留下了什么,而不是测评结果留下了什么。所以,在全校的又一次测评大潮袭来之时,我们提出这样一套建议性的测评方案,但愿可以扬长避短。

一、测评的指导思想

(1)实现独立性:与学习成绩的评比分开进行;(2)增强客观性:进行评议的人由原来的评议小组改为更加客观的“全班对一”的评议方式,每位同学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一年来各个方面的情况,做到对自己的认真总结、做到全班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3)减少表面上的测评维度:我们将每位同学的表现划归成两个方面――学习与非学习。

二、测评的流程

(一)学习模块:学生的学习模块由本学年度学习成绩决定。

(二)非学习模块。(1)自我总结:选定一个教室,集合全班同学,班里同学以一定次序上台向全班汇报、答辩、实现互动,相互学习;(2)打分:打分环节由全班每位同学根据该生演讲、日常行为、班级表现进行打分(只打整体分),全班取平均分,作为该生的非学习模块成绩;(3)成绩汇总:两个模块根据各模块比重进行计算,算出该生一年的最终测评成绩;说明:两个模块的所占比重暂时没有根据。建议根据不同年级设定不同比重。例如:大二学年学习模块70%,非学习模块30%。

三、优缺点分析

(一)优点。(1)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大学是进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段里程,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越来越苛刻的面试要求,如果我们在学校就能接受这方面的锻炼,培养起这种应对压力与挑战的能力,将会无形中加速自己的成长,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这对同学们以后在就业面试、工作中表达自己,推荐自己有很大的帮助!实现大学与社会的链接与过渡,帮助同学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实力!(2)全班对一个学生同时测评的透明化形式,基本达到了使误差最小的要求,实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使同学们更容易接受和配合,也因此使测评工作更有意义!改变一种观念――测评就是为了奖学金,测评过后我们除了奖学金我们一无所获。我们要通过每个人的展示,让大家做到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指导。无法达到同学们期望的公正一直是测评工作无法避免的弊端,因此同学们对此工作失去信心而变得不踊跃,不求上进也使测评工作陷入尴尬境地,我相信,采用这种新的方式,不会有人会再对结果质疑,同时督促同学们规范自己的各方面行为!(3)将考试成绩评比与测评工作分开进行,弱化了测评工作中唯成绩论的观念,也会引起同学们对自己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视,会使同学们以正确的方式对待知识,对待考试,对待自己的各方面素养,而不是急功近利,使测评成为助长欲望与虚荣的元凶。(4)我们在测评中对每个人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在这种测评形式下,多元评价实现的不仅仅是公平原则,也能通过全班同学的评价让每位同学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包括优点,也包括不足,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方向地将自己不断完善!同时可以将自己的一些想法、成功的经验与大家分享。(5)面对全班同学去总结自己,我相信我们的同学不会像写学年总结那样浮躁和不真实!我认为大多数同学会实事求是地去对待,并且会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来为自己的学年总结增加筹码。当一个人能够坦诚地对待他人,他一定会收获更多的朋友,就会有更多的人对他坦诚!我相信,如果氛围营造成功,感动会接连不断,班级氛围得到升华。(6)汇报式的测评中,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可以通过一些具体事例、以及该生的日常表现来进行反应,使得政治方面的内容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不再空洞。

(二)缺点。(1)组织难度较大,可能有个别同学采取应付的态度。我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①个别同学性格内向,不敢去面对同学;②一些同学不知道自己讲什么,如何讲;③感觉自己成绩不好,奖学金没有希望,不必要参加。我认为以上三点不足以成为理由,我们现在面对的仅仅是自己的同学,而将来我们要面对的是我们要生存的社会。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道理可以成为这个问题最好的解答。(2)在这个测评中也难以做到绝对的公平,人际关系的好坏影响着结果。但是我认为人际关系也恰恰是我们要测评的内容之一。(3)到了高年级竞赛获奖、、社会实践的人数逐渐增多,在这种模式下,这些特长和成就可能难以真正体现。

四、总结

以上即为我们建议的测评方案的大体内容,好多方面还不够细致和完善,但我们的目的很明确,我们希望测评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奖学金,更多的是通过倾听他人的总结指导自己前进的方向;我们也希望大学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专业技能,更是全面素质的提高来帮助我们立足于社会。我们期待,大学成为改变学生,重塑学生的天堂。而大学生测评可以引导一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个学生成功,使学校教育成功,进而使我们伟大的祖国富强,腾飞!

参考文献

[1] 唐莉,唐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J].教育与管理,2008.

[2] 范纯.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综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6).

学生综合测评自我总结范文第2篇

一、轻量化重质变——过程性评价

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资料的积累,通过对过程性评价资料的汇总分析,可以得出一个较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根据以上想法,我设计了“过程性评价记录表”。

该表格的设计综合运用了定性述评、自评、互评、他评的方法,把音乐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维度中难以具体量化的一些内容,首先通过学生的自测、自评完成初步评价,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间的互评,对某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状况进行一个比较客观的评述性评价。

每节课我都会留5分钟给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评价、相互评价,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能让学生进行及时的知识回顾、自我反思,而且为期末客观性终评留下了成长记录材料。

二、轻成绩重激励——生成性评价

生成性评价是指在教育目的指导下,教师采用以间接性、无序性、情境性等为特征的评价方式,来影响被评者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一种评价方式。

根据这一理念,我综合运用定量测评与自评、互评、他评的方法,把每个学期的音乐期末考试改为了“班级音乐会”。学期初,我就给每一个学生发放本册课本的“知识树”,确定定量测评范围,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或学习目标,从欣赏、歌唱、器乐、律动、乐理中选择内容来准备节目(实际上这就是学生的一个自评行为),最后在学期末的“班级音乐会”上进行展示。音乐会上,学生在“外松内紧”的氛围中,或当演员,或当评委,愉快、紧张而有序地进行期末考试。

因为“班级音乐会”具有活动性、游戏性、广泛性、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小学生都很喜欢。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充分体现了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使音乐课程评价功能由重成绩转向了重激励。这种评价方式是对终结性评价方式的一种创新。

三、轻结果重过程——综合性评价

综合性评价是指评价结果以多项指标为参考,并且通过参考比例的调节,保证评价的公平公正性的一种评价方式。

本着轻结果重过程、给学生以更多激励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终评表:

这个表格的设计分为三块内容:成绩展示部分、教师评价部分、个人总结部分。成绩展示部分的三项成绩是按分值计算的,得A一次加3分,得B一次加2分,得C一次加1分,特长成绩是校级的加1分,市级的加2分,省级的加3分,部级的加4分,然后按照“学习成长成绩”分值占50%、“班级音乐会成绩”分值占30%、“特长成绩”分值占20%的比例进行统计,凸显出过程性学习在终评中的重要性,激励学生学习要“功在平时”。三项总成绩得分在85分以上的为A,70—85分的为B,70分以下的为C。得出总评成绩后,教师对学生个体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并提出激励性意见。最后每名学生拿到自己的评价表后进行及时的总结,反思学习中的不足,为下学期更好地学习奠定基础。

以上三种评价方式,着眼于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善的功能。“过程性评价记录表”中学生的每一次成长,都悄悄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音乐会”中成功的体验,渐渐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综合评价表”中客观的形成性评价,慢慢激起了学生上进、求知的欲望,而这些正是改变评价方式的初衷所在。■

学生综合测评自我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测评形式;测评要素;动态测评;量质结合

《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学考核与评价应体现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导向和发展功能,应在教学过程中用笔试、实验操作、专题研究、行为观察、实践活动、成长记录档案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水平。

一、运用恰当的测评形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常采用笔试方式来测试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虽然收到一定效果,但如果在命题、监考、评卷、成绩分析等环节中出现小小失误,就会影响成绩的客观与公正。因此,在中职物理教学中运用形成性评价方法,必须运用恰当的测评形式。

首先,提出测评方案;然后,发动学生讨论,形成一致意见;第三,形成教师和学生一致认可的测评方案,并按照这一测评方案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如果发现明显不足,仍按照“教师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发动学生讨论班级全体同学形成一致意见最终形成教师和学生一致认可的测评方案”程序进行修改。

二、明确基本的测评要素

在对测评环节进行定量、定性分解后,从以下方面明确基本的测评要素。

第一,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出发,制定课堂教学和实验操作的测评目标;第二,依据相关专业对物理课程的基本要求,制定课堂教学和实验操作的测评方案;第三,依据相关专业对学生学习物理课程的基本要求,制定课堂教学和实验操作的测评内容;第四,依据学生物理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制定课堂教学和实验操作的测评分值;第五,采用课堂提问、练习、讨论等方式,测评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及应该形成的物理能力。

三、以动态测评为着力点

在动态测评时,应注意与多样化、多角度测试相结合,如果是理论知识类的动态测评,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设计测试题;如果是实验操作类的动态测评,应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方面设计测试题。要经常采用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等方法,使动态测评成为学生自我分析、自我总结、自我提高的过程,使动态测评结果能立体反应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

一是把握动态测评的“髓”。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强化形成性评价的“诊断、改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水平。

二是紧扣动态测评的“性”。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采用相关动态测评方式,评价学生对有关物理概念、原理和观点的识记、理解、推理与再现能力,评价学生应用有关物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以及独立实验操作的能力,既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又注重应用性和灵活性的结合,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把测评指标交给学生,注重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的结合,既引导学生看到成绩与不足,又努力促进测评过程和谐,实现评价过程的民主化;坚持做到形成性评价侧重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品行的发展,坚持做到终结性评价侧重评价学生达成课程目标的效度,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有机结合,实现评价结果的科学化。

三是探索动态测评的“法”。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制订课堂观察表,不仅从上课听讲、提问回答、思考问题等方面按好、中、差三档分别测评学生的课堂表现,还针对学生每周的课堂表现写出恰当的评语,并将这些评语和测评结果一起放入学生的物理学习档案中,使动态测评经常又细致。

2、使用成长足迹档案,收集学生履行课堂规范和参与实验操作情况及平时、期中、期末测试成绩等学习资料并建成档案,收集学生最满意的作业及探究性学习活动记录并建成档案,引导学生定期更新成长足迹档案中的材料,促进学生对自己的物理学习状况进行动态测评。

3、使用层次达标测评法,对具有一定差异学生分别制定层次达标要求并分别进行测评,既考虑时间节点又注重有法可依,准备两到三套难度不同的试卷,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取难度不同的试卷进行测试,鼓励能顺利完成简单试题的学生去尝试完成有难度的试题,如果学生对自己某次测评成绩不满意,则鼓励学生提出重新测评申请并允许学生重测,使这些学生在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的前提下,既看到进步又树立信心。

在运用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还应重点考虑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重点考虑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主观与客观因素,重点考虑学生在物理学习素养方面的达标程度,重点考虑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的结合,重点考虑突出形成性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努力构建既动态、立体又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9年11月6日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大纲。[教职成(2009)3号文]

学生综合测评自我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团体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题,但大多都是从探讨其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其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却很少见,有鉴于此,本研究在考察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特点的同时,提出运用团体训练的方式来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一、研究目的与假设

(一)研究目的。对主观幸福感低的大学生进行干预,检验以提高主观幸福感为目的的团体训练的有效性。

(二)研究假设。以提高主观幸福感为目的的团体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水平。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采用《综合幸福问卷》(GWB)对大连市某大学586名学生(男女比例平衡)进行幸福感水平测评,并从中筛选出幸福感发展水平低的28名学生作为被试,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实验组14人,控制组14人。

(二)研究工具。《综合幸福感问卷》(GWB)是用来评价被试对幸福的陈述,得分越高,幸福感越高。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使用频率。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再测信度分别为:0.87、0.86、0.90。

(三)研究设计。实验组学生进行主观幸福感的团体训练,控制组不实施任何处理。(表1)

(四)干预过程。实验组在两名指导教师带领下,每周参加一次以提高主观幸福感为目的的团体心理训练。同时,控制组只进行常规的活动课训练。根据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低的心理原因、心理和行为表现,精心设计主观幸福感团体训练活动方案,训练方案包括“八次活动、四个阶段”,每次活动持续一小时。

团体名称:提高主观幸福感团体训练营。

团体目标:帮助团体成员全面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接纳他人。帮助团体成员找到自我价值,增强自我价值感。增强成员在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的信心,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其幸福感,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团体训练过程:

1、准备阶段。这是第一次活动。在这个阶段,指导教师引领成员互相认识,消除他们的紧张、陌生感与焦虑感,提高他们对团体活动的兴趣,形成良好、融洽的团体活动氛围,并初步建立团体,使成员初步形成并体验到对团体的归属感。

2、实施阶段。实施阶段包括六次活动,也就是第二次至第七次的活动。指导教师要求每次活动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围绕整个训练主题逐步深入地开展活动,进而实现训练目标,六次活动的主题依次为:(1)自我探索:增强团体凝聚力,提高对团体的信任感,鼓励成员的互动和了解,使成员在和同伴的相互作用中完成初步的自我探索;(2)认识自我:促使团体成员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熟悉,进一步增强团体凝聚力,通过从同伴那里获得的支持、肯定和积极反馈使成员更加充分的认识自我,提高自我价值感和被其他成员、指导教师肯定和认可的感觉。主要通过热身游戏、团体协作游戏和成员初步自我探索活动;(3)悦纳自我:运用语言和行为的训练,鼓励团体成员对彼此的身体、表情、动作做出积极的回应,改善成员对自己外表、身体、行为举止的接纳,进一步增强被同伴、指导教师肯定和认可的感受,从而提高成员的自信,提高主观幸福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4)挑战自我:利用团体动力,激发成员潜能,使成员体会到和同伴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完全可以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增强成员的能力感和价值感;(5)积极归因训练:运用归因训练,引导成员改变思维认知方式,帮助成员对生活中的事件或行为进行积极正确的归因,进而增强自我价值感;(6)积极应对训练:引导成员思考他们在什么情境下更容易产生压力、挫折体验,面对压力的反应以及给他们带来的影响。通过练习帮助他们学会缓解压力,自我放松,引导成员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进行积极应对。

整个过程中都强调成员及指导教师之间的积极反馈、支持合作与理解,使团体成员感受到更多的来自他人的支持、认可与尊重,这大大增强了个体的自我价值感、自我能力感以及自我悦纳感,使个体能够更加积极地对自己进行评价和体验。每次活动结束后都留下家庭课后作业以巩固团体训练的成果。

3、结束阶段。第八次活动也就是最后一次活动为结束阶段,在此次活动中应该注意处理好离别情绪,进行总结,使成员能将所学所感带到现实生活中,延续团体动力的积极作用。在活动结束后再次应用《综合幸福感问卷》进行后测。

4、追踪评估。实验结束1个月后,为了评估干预的保持效果,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进行再次测评。

(五)无关变量的控制。我们将团体训练设置在下午活动课时间,团体训练打乱了原来的行政班级顺序。对于实验组学生来说,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也在活动,从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实验者效应。

问卷调查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在班级中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这样避免了作答时的内部比较和外部比较对学生自我的影响。为了避免学习效应,后测问卷的题目顺序、打印格式与版式均与研究一中的问卷不同。

(六)统计方法。采用SPSS13.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团体训练干预结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定性方法包括主试的观察记录、团体成员家庭作业的评估以及团体活动结束后进行的访谈调查。定量方法则是在团体训练前后用《综合幸福感问卷》进行测量,将两次测量得分进行差异检验。

(一)团体训练前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比较。团体训练前,实验组与控制组在《综合幸福感问卷》上的得分差异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两组在幸福感总分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两组被试实验前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具有同质性。(表2)

(二)团体训练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比较。为了进一步证明团体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促进作用,在团体训练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幸福感总分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在幸福感总分上实验组都极其显著地高于控制组。这表明,团体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有显著的影响。(表3)

(三)实验组与控制组团体训练前后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比较。比较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团体训练前后《综合幸福感问卷》总分差异,结果如表4所示。在前测和后测中,实验组的幸福感总分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且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这表明,实验组总的幸福感水平获得了显著提高。而控制组在前后测的幸福感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也就说明,控制组的幸福感水平在团体训练前后保持稳定。(表4)

(四)实验组的追踪评估结果。为了进一步说明团体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长期而稳定的效果,本研究在团体训练结束1个月后,对实验组进行了追踪评估,结果如表5所示。前测与后测以及前测和追踪后测在幸福感总分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后者得分显著高于前者。而后测与追踪后测的比较中,幸福感总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经过团体训练,实验组总体幸福感水平都获得了显著提高,并且得到了巩固和保持,主观幸福感的团体训练活动对实验组产生了积极影响。(表5)

(五)训练后成员自我总结。在最后一次团体训练结束前,团体中的每位成员对整个团体活动的感受及收获做了总结。从成员的自我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出团体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每位成员在活动中几乎都体会到了高兴和愉悦的心情。在每次活动结束后的“收获园”中,有很多成员提到“今天我很快乐”之类的话;2、大多数成员能够敞开心扉,结交新的朋友,其人际关系获得了提升。主观幸福感低的个体往往比较自卑,他们别别人不信任,将自己囿于狭小的朋友圈子里。甚至是自我的世界里。随着训练的进展,大多数成员学会了将自我展现给他人,也乐于与人交往,他们的交友范围也有所扩大;3、能够重新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这一点在他们的自我总结中体现的很明显,正如有的成员陈述:“原来我也有很多优点”;4、成员错误、极端的归因方式得到了纠正与改善,也能够积极应对自己所遇到问题和压力了,能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去面对挫折;5、绝大多数成员能够克服自卑,变得更有自信了,对生活和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期待,也充满了热情。

另外,在团体训练结束后,大多数成员认为自己在活动过程中很愉快,增强了对自我的了解,增强了自信心,而且所有的人都表示愿意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有这样的活动仍然积极参与,也表示尽力将团体训练活动中学到的运用到以后的日常生活、学习中。

四、讨论

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生中坚力量,是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推动者,是主流价值观的塑造者和载体。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成为重中之重。而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不但体现在学业、技能、思想方面的进步,还要体现在其心理水平的健康及心理素质的提高。本研究采用量表评估、量表追踪评估、成员自我评估以及领导者对团体成员家庭作业的评估等领导者的观察记录评估手段对训练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团体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

[2]张晓文.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个性发展及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7.2.

[3]张日.青年心理学-中日青年心理的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学生综合测评自我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测评;现状分析;优化实践

大学生德育测评工作是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大学生德育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学生的道德观念受价值多元化、市场经济体系发展、信息的快速传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德育评价指标存在不确定性,评价的复杂性、主观性,使得这项工作的开展具有相当的难度。对大学生德育测评工作进行创新性研究,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的测评体系,对于推动大学生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基地”建设过程中,笔者所在的学院建立了“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建设”创新基地,在测评方法、指标体系、测评流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创新,四年中不断完善和改革,形成了一整套测评体系和测评办法,并在4个年级40个班级中实行,收到良好效果,测评方法被兄弟单位借鉴使用。

一、大学生德育测评的重要性

大学生德育测评是在原有的综合测评的基础发展而来的,测评结果以德育学分的形式体现,德育学分与学习成绩一起作为对一名学生在校期间成绩与表现两个主要指标,是学生奖助学金评定、评优评先、组织发展、就业推荐的重要依据。大学生德育测评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加强大学生德育建设是落实党和政府教育方针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一个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党的十报告也要求我们“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而德育测评是促进大学生德育建设有效方式,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

2、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德育测评的过程也是对大学生道德观念、道德认知进行教育和引导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测评办法和各项指标的学习和参与每个阶段的测评,明确自己的行为规范,促进大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良好道德风尚形成。

3、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手段。现在的大学生数量多,情况复杂,教育和管理难度大,需要科学的、规范化的、可长期执行的管理措施。针对每一个大学生进行的德育测评工作,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言行都与德育学分挂钩,使学校、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增强接受教育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和各项教育管理活动的开展,营造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

4、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的有效途径。德育测评工作的开展对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有着直接的激励作用。测评中包括的非专业文化素质、实践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评价,避免学生只关心学习成绩,而不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的现象。测评体系中注重培养大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遵规守纪、实践创新、身心健康等良好的习惯和品质,这些正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也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

5、提供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通过德育测评得到的德育学分,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德育学分可以为学校、学院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发现问题,确定工作的着力点提供参考,为各种先优评选、推优入党、奖学金评定提供信息。德育学分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努力方向。德育学分还是社会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重要参考指标。

二、大学生德育测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在,国家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没有统一的德育测评办法和标准,各高校根据本校的情况自行制定,不同的学校使用不同的体系和方法,除德育测评外,现在还有一些高校实行综合测评办法(此办法中学习成绩占一定比重),两种测评的内容一般是相似的,结果使用也基本一致,前者更加突出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考核,是对大学生德育测评的发展趋势。由于对德育的测评不能像智育和体育有明确的指标,可以直接答案打出具体的分数,结果容易受到评价方法和评价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对各项德育测评指标解释和理解不同,也会导致德育测评效果的不理想。

1、认识不到位,对德育测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的一些高校和教育工作者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忽视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导致了对德育测评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有人怀疑德育测评的作用和合理性,对德育测评持应付的态度,走形式主义,减弱了应有的效果。还有的对大学生对德育测评了解和认识表面化,把德育测评简化为综合素质加减分,导致学生为了加分而参加某些活动,呈功利化趋势,失去了促进大学生德育建设的根本意义。同时,由于宣传不到位,使学生对德育测评的各项指标和实施方法认识不全面,不重视,不能发挥德育测评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的作用。

2、德育测评指标体系及实施办法有待完善。

现行的测评体系一般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基本分,这部分所占比例一般超过50%,属于主观部分,另一部分为加减分部分,根据学生的各种表现加减相应的分数,属客观部分。前一部分往往存在普遍得高分、分值区别不大的情况,起不到应有的区分作用。加减分部分注重学生的行为结果,不注重动机,为用投机行为获得加减分提供了可能。例如迟到一次扣1分,校报发表一篇文章加2分,那么一个经常迟到的学生就可以用发表文章来提高德育分数,这显然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不利,容易助长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冲淡了德育量化教育功能的实际效果。也有因个人某一特长多次加分多,使测评分远远高于其他同学的情况发生。

3、测评结果不能体现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

用人单位、学校、学生家长及学生个人,都希望通过某种测评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和真实水平,而现在大学能提供的得到充分认可的就是传统的学生评价就是智育成绩,对德育及体育重视不够。现在的德育学分的社会认可度还不高,很难说给一个学生的道德素养得了多少分。

4、测评中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

当前的德育测评办法中,学生个体往往是处于被动的位置,由辅导员老师、评价小组或其他同学给出分数,不能体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造成学生不重视此项工作,而使这项工作的教育意义大打折扣。

三、大学生德育测体系的评优化实践

本着“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在认真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笔者所在学院对原有的德育测评条例修改、完善,制定了《德育学分测评条例》、《德育学分加减分细则》,设计印制了《学生德育学分测评表》和《德育学分互评表》,形成了一套科学严谨、具体合理的测评办法。

1、 德育学分成绩的组成。构成测评成绩的指标体系包括班级互评分、辅导员测评分和个人素质自评分三部分。德育学分测评成绩总分100分。其中,班级互评分占40分、辅导员测评分占20分、个人素质自评分占40分。其中,班级互评分是全班同学共同参与,根据学生的日常品德行为表现,为每一名同学打分,综合得出互评分;辅导员测评分则是根据该同学的个人自评和日常表现、由辅导员主导、班级测评小组评议给出;个人素质加减分主要包括身心健康素质、实践能力素质和非专业文化素质等。

2、测评程序。学生德育测评每学年总评一次,个人素质加减分每学期初统计一次。每年九月份对学生上一学年的德育学分成绩进行测评。测评工作在学院德育学分测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由辅导员负责,指导班级做好日常材料的记录及测评工作。各班设立由主要学生干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测评小组,组织开展本班德育测评工作。测评时每人发放《德育学分测评表》,与德育测评相关的信息都填写在该表上。

3、测评步骤。

班级互评:召开各班班会,全班同学共同参与,根据每名同学的日常表现,为每位同学打分。打分原则:满分40分;25分至30分区间的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的20%,30分至35分区间占60%,35分至40分区间占20%。每名同学班级测评分为在全班同学打分的基础上去掉5个最高分和5个最低分,最终得出平均分。

辅导员测评:每名同学结合自身情况提交一份学年个人自评报告,对自己一年中的表现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并对下一年度作出规划。辅导员根据学生自评,结合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日常行为表现,与班级测评小组评议,给出该同学的辅导员测评分。

个人素质自评:每名学生记录自己的个人素质发展情况,后由班级评议小组进行核实,根据德育素质加减分细则给出。

以上各项成绩得出后,相加即得到学生的德育学分。经学院审查、公示后生效,同时将原始材料整理归档,妥善保存。

四、对大学生德育测评实施的几点思考

通过在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方面的的改革和优化实践,我们意识到这项工作需要结合当今社会、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断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以期逐步完善相应制度,来推动大学生德育工作。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重点考虑。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大学生德育测评工作。学校职能部门、院系、辅导员及广大学生都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充分认识这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在学生中广为宣传,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年级会、主题班会及各种宣传手段让学生了解、熟悉测评方法,引起学生对德育测评的重视,主动地把自己纳入考评体系中去,积极参与德育测评与道德建设。

2、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德育测评工作的连贯性和可操作性。要按照德育教育目标,分解设立德育建设指标体系,注意科学性和导向性,建立相对固定的测评制度和测评程序。一贯的测评工作能够形成良好的氛围,产生持续的教育作用。要注意加强对德育测评队伍的培训,使辅导员、学生干部队伍掌握流程和方法。加强和完善日常记录,保证测评结果的公正。制定测评办法,设计简章实用的测评表格,使所得数据兼顾代表性和可行性,即要充分体现德育测评中的各个指标,又要避免过于繁杂的数据统计和计算。

3、保证测评指标的科学性和导向性,突出道德品质考察。构建一个合理的学生德育测评标准体系,决定着我们为学生树立何种榜样,认同和鼓励何种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要按照培养目标统筹构建,符合大学生德育水平及其发展规律,指标体系要全面完整,主次分明。测评过程中的打分原则要求和计算方法应尽可能科学、合理,测评结果要有较强的权威性和一定的区分度。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测评中要坚持他评与自评相结合,测评指标即要体现别人的态度和看法,也要重视学生自身的总结和思考。学生之间的的相互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分清是非,在区分、辨别、评价中学习,形成良好氛围,推动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克服不良习惯和行为。自我评价一般通过个人总结、德育报告、人生理想报告、个人发展规划等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提高的过程,符合道德修养提升“反省―躬行”的波浪运动和螺旋上升。通过他评与自评,可以把学生的德育测评过程转化为学生内在认识的过程,对学生起到约束和暗示,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德育测评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陈桂淑,中国成人教育,2008.

[2]改进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D],夏飞,2012.

[3]大学生综合测评评述[J],吴双,李斌雄,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

[4]高校德育量化测评的优劣分析及优化[J],周春林,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3.

学生综合测评自我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全日制教育 硕士综合 测评系统

一、引言

199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3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从财政拨款制度、奖助政策体系、收费制度三个方面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研究生统一实行收费政策,主管部门加大研究生奖学金投入。由此可见,适应改革发展趋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当前高校发展的战略任务,也是高校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的现实选择。客观现实要求我们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依据研究生教育目的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意识地调解研究生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教育系统的目的。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素质测评系统,是高校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实现奖助学金合理配置、评优公平的重要环节。[1]

二、目前教育硕士综合测评存在的问题

全日制教育硕士是专业学位的一种,分设教育管理和学科教学(语、数、英等12个学科)两个培养方向,目的是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主。目前教育硕士的综合测评主要存在以下三点问题。[2]

1.测评导向不明确,忽略综合素质提高;

在测评过程中,部分学院过分重视专业成绩和科研成果,其他如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等所占比重偏小,忽略了教育硕士综合素质的提高。

2.以定量测评为主、缺乏定性评价;

教育硕士的测评指标过于简单化,多收集可直接测量的学业成绩、科研成果加分、讲座等日常活动的定量指标,缺乏对品行表现、卫生习惯、组织管理、创新能力等定性指标的收集。

3.指标体系不完善,未体现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

全日制教育硕士目的就是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主,注重教师道德、教师技能和教师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培养,而目前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测评系统未体现以上特点。[3]

三、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测评系统的重构

综合测评是对学生的素质及其社会价值作出综合检验、评断的过程,综合测评系统由管理目标、管理制度、测评标准和测评方法、测评机构等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要素组成的具有评价功能的有机整体。

1.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测评系统的管理目标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由此可知,以中小教师这一职业为导向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成为具有共产主义理想、良好师德、献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精神和求真创新的精神,具有从事教育工作必备的知识、能力和健康体魄的人民教师。围绕培养目标,在内容上从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素质、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活动能力等版块构建综合测评指标。[4]

2.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测评系统的管理制度

构建并完善现代化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测评系统,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即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测评系统的学校整体管理制度和测评操作制度。

第一、建立学校整体管理制度。学校应从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系统观出发,由学校制定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测评的宏观指标和测评标准的范围,在遵循综合测评精神和总原则的前提下,由各相关学院根据培养方案、专业特色等方面制定中观、微观的指标和评分细则。

第二、建立综合测评的操作制度。制定统一的测评时间、机构、程序,测评工具和统计方法等,使之相互配套、互相促进,使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测评系统有效地运转。

3.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测评系统的测评标准和测评方法

第一、重构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测评的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完成指标的具体化和权重的科学化。建立宏观、中观、微观三级指标体系,同时根据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方案和专业特色,在思想道德素质、教师技能、教师实践等指标上有针对性的增加指标权重,在科研论文、科研项目等指标上相对学术性硕士降低指标权重。

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主体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级指标,各级指标的权重可通过专家调查法得出,各指标的评价根据自身特点,分级别采取定量、定性的方法进行评价。一级宏观指标: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素质、专业知识技能、实践活动能力、加分扣分细则五大版块组成。下面主要讨论前四个板块的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思想道德素质;二级指标:由德育课成绩(定量)、品行表现两个中观指标组成;三级指标:品行表现通过理想信念(定性)、遵纪守法(定性)、诚实守信(定性)、文明修养(定性)、公益服务(定量)和宿舍卫生(定量)来衡量。[5]

一级指标:健康素质;二级指标: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两个中观指标组成;三级指标:身体素质通过体育课成绩(定量)、健康状况(定性)、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次数(定量)来衡量;心理素质通过心理测量水平(定量)、情绪控制(定性)、人际关系(定性)来衡量。

一级指标:专业知识技能;二级指标:由专业素养、人文素养、教师技能三个中观指标组成;三级指标:专业素养通过专业课成绩(定量)、科研成果(定量)、参与学术活动次数(定量)来衡量;人文素养通过通识课程成绩(定量)、精神面貌(定性)、教师礼仪(定性)来衡量;教师技能通过三笔字成绩(定量)、PPT制作水平(定性)、教案编写水平(定性)、说课成绩(定量)来衡量。

一级指标:实践活动能力;二级指标:由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三个中观指标组成;三级指标:实践能力通过教育实习成绩(定量)、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定量)、参与日常实践活动情况(定量)来衡量;创新能力通过创新类获奖成果(定量)、批判性思维(定性)、分析探索能力(定性)来衡量;领导能力通过工作任职(定量)、工作表现(定性)来衡量。

第二、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测评的指标体系中,学业成绩、科研成果、讲座次数、实践活动成果、获奖加分、违纪扣分等指标宜采取定量测量,其他评价性指标则需通过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是将指标化为五个等级: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差等定性描述,并将其转化为五级可折算的分值,如90、80、70、60、50,最终达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效果。[6]

4.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测评系统的测评机构

研究生院成立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测评工作指导小组,统筹各相关学院的教育硕士测评工作。各相关学院成立测评小组,成员包括导师(学术导师、实践导师)、专业课教师代表、学院党委代表、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代表(由本班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组成。成员组成后,向全院学生公示测评小组工作人员名单。[7]

四、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测评系统的反馈机制

综合测评的目的之一是促进教育硕士的自我认识、自我总结、自我发展,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因此,不仅要注重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测评系统的构建,更要注重反馈机制。

首先,在综合测评前,开展广泛动员,引导学生认识到测评不是一个评价好坏的过程,而是自我认知、自我探索的过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第二,微调后的综合测评系统及时向学生公布,了解学生意见;第三,在测评过程中,坚持操作的透明度和客观公正性,让学生了解测评程序,并有权提出合理化建议;第四,及时将测评结果客观地反映给本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测评结果,不断完善自我。[8]

通过完善的综合测评系统和反馈机制,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防止测评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加强测评过程中的民主评估和民主监督,做到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真正发挥综合测评系统对学生的科学性和导向性,推动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1999年6月.

[2]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2013年3月

[3]谢长旺,赵彦,范丽远.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8).

[4]薛天祥主编.研究生教育管理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8

[5]蔡焯基,容文峰,何小雅.努力构建现代化的师范生综合测评系统工程[J].教育导刊,1994(1).

[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2009年3月.

[7]蔡焯基,容文峰,何小雅.努力构建现代化的师范生综合测评系统工程[J].教育导刊,1994(1).

学生综合测评自我总结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本文研究界定及衡量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标准,同时进一步探索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评估方式。

近年来,非智力因素的相关研究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人们逐步意识到并认可了非智力因素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1. 大学生成功就业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1.1 何谓大学生成功就业

大学生成功就业最终的意义和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上得到了支撑。大学生就业意味着其个体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成为了经济上独立的个体,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得到回报。二是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就业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高度重视的工作,与国家的文化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深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三是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经济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大学毕业生为社会提供了智力支持,同时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等重要问题,与科技、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1.2 什么是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w.p.alexander)在其论文《具本智力和抽象智力》(1935)中最先提出来的。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因素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概念一般认为是人们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气质、习惯等心理因素。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之外的一切因素。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沈德立教授指出:“成长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非智力因素对认识活动提供动力并起到调节、维持和定向作用。大学生成功就业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非智力因素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的重要作用。

1.3 大学生成功就业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大学生就业过程包括前期的准备、笔试、面试和录用。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用人单位希望找到符合职位要求的人才,大学生希望合适自己的岗位,这一过程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大学生就业过程是知识内化为工作能力(基本能力)或创造能力(最高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与影响过程,依靠个人的努力及意志、性格、个性、情感、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展现个人的综合素质。非智力因素是在参加具体事务和现实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一种实际能力,它虽不像智力因素那样能直接决定一个人能否从事一项工作,但它却能影响一个人在实践过程中是否能完成该工作,而且只要一个人具有健全的非智力因素,那么他即使不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也能通过后天勤奋学习和刻苦练习从一个生手转变为行家。大学生如果想获得社会的认可,能够顺利进入社会,就必须要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而要想综合素质得到理想的发展,就必须要十分的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

2.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界定及衡量

2.1 用人单位的招聘考核

用人单位分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民(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等几大类。在招聘过程中,各类用人单位一般符合本行业实际需要的比较完善的招聘考核体系。通过抽样调查分析等用人单位招聘考核体系,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分析研究考核中归属非智力因素的部分,总结其中非智力因素所起的作用,为评价衡量及界定非智力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影响作参考。

2.2 大学生就业群体的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综述,特别是案例分析方法,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群体成功就业的影响。

2.3 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非智力因素

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思想道德素质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包括诚信、感恩、礼仪等方面;二情感是成功就业的感化剂,包括适应力、忍耐力等;三人际交往能力是成功就业的剂,包括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等;四个性是成功就业的创造力,包括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等。

3.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评估方式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评估,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对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效果的价值判断过程。评估的本质在于“价值判断”,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而进行的。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影响评估要做到科学可靠,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考虑。从均衡状态的研究角度来看,分为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从评估的实施主体来说,分为自我评估和他人评估;从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考察,分为现状评估和长远评估。评估涉及到多个角度,也有多种方式。因此,对于评估方式的选择,一定要根据实际的评估需要,进行选择与组合科学的评估方式。

3.1 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静态评估,是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群体及就业成效的非智力因素进行检查和评价,判断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知识的积累、经验的增加、社会阅历的丰富,以及不断地接受实践的磨炼,使得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呈现出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趋势。

动态评估是国外新兴的一种新的能力评估取向。它改变传统静态评估的“结果导向”为“过程导向”,立足于个体的能力是开放的、灵活的、可塑造的而非僵化的、固定的观念,从一种动态历时的角度对个体进行评估,旨在促进个体认知能力的改变并对其发展潜能进行评估。这样一种新的评测视角的转变,对于人才培养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动态评估,是对非智力因素在具体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进行检查和评价,既看原有的基础,又看目前的状况,更要看发展的潜力和趋势,判断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发展动向和趋势。

3.2 自我评估和他人评估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自我评估,是指测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特别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和争取获得符合自己职业规划的工作岗位后,自我反思、总结自身在择业、就业应聘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自我评估也表现为一种自我总结,总结就业过程的得失,总结非智力因素所发挥的作用。既可以自我反省,也通过口头或者书面形式总结。自我教育、自我鞭策,可以促进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他人评估,是指第三方对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评价,结论比较客观,主要包括几种方式:一是学校评价。学校就业部门根据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对思想道德品质、情感因素、人际交往能力和个性等方面进行测量,评价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成功就业中所起的作用。二是同学评价。同学之间是比较了解的,大家共同学习、生活几年,对彼此的学习、能力、非智力因素的表现等方面都比较了解,同学之间互查、互评、互测可以反馈出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三是用人单位测评。如利用比较完善的测评软件进行测评,或者发放测评表测评,或者口头或书面测评。

3.3 现状评估和长远评估

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一般要经历前期准备、笔试、面试等几个过程,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现状评估主要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大学生在就业前期准备需要积累什么,锻炼和培养什么素质,其中包含哪些非智力因素;评价在参加用人单位笔试、面试的过程中,一直到大学生成功就业为止,又有哪些非智力因素起关键作用等。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长远评估,是指对在大学生身上长期存在的,符合大学生生涯规划,能够支撑大学生本身职后发展需要的非智力因素进行测评和考察。

4. 结论

大学生成功就业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非智力因素具有基础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就业群体和用人单位是检验、衡量及界定非智力因素对成功就业影响的的主体。评估涉及到多个角度,评估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选择与组合科学的评估方式。

参考文献:

[1] 沈德立.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谌小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大学生就业[j].法制与社会.2007(03).

[4] 董世杰.大学生成功就业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5] 范兆兰.动态评估:一种能力评测的新视角[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09).

学生综合测评自我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校奖学金 评选工作 学生管理

奖学金是激励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奖学金的评定是高校每年工作的重要环节[1]。奖学金的评定是大学生和社会最关注的焦点之一,学生面对奖学金的心态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奖学金评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人深思。

一、高校奖学金评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奖学金信息的。

奖学金信息是学生最关心的信息之一,它的获取对学生意义重大。奖学金信息的人员有时只把对应的信息给他们主观认定的、符合标准的学生,使得奖学金信息宣传不到位。大部分学生(尤其是中间生和后进生)认为自己与奖学金根本扯不上关系,因此,主动关注奖学金评定的学生不是很多。学生事前对各种奖学金评选标准不了解,让学生进行民主表决的态度不认真,影响同学们对奖学金评定结果的理解度和认可度,甚至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某些学生认为奖学金评选中存在“暗箱操作”。这样就丧失了奖学金评定的意义,没有较好地发挥出奖学金制度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奖学金信息的选择发送和学生对奖学金信息关注程度不够,影响奖学金公平、公开性的发挥。

(二)班级评审小组成员的推选。

奖学金评审一般要经过学生申请、班级初审、院(系)部门审核、学生处复核等多个环节。但实际上,真正承担起主要审核工作的往往是各班的评审小组。有些评审小组成员因为怕引发同学间的矛盾,损害与同学间的友谊,在评审过程中不敢如实评价同学,对有些同学自评、乱加分现象敢怒不敢言,或者平时关系较好的会出现包庇同学的现象。这些都影响奖学金公平性的发挥[2]。

(三)综合测评中附加分的问题。

大多数高校以综合测评成绩作为评选各类奖学金的基本依据。综合测评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思想品行表现、学业技能表现和综合拓展表现三个方面。每一方面都由基本分、附加分和扣分三部分累计构成。附加分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评定过程中,它占据的分量不容忽视。有些高校附加分制度不够完善,项目设置不合理,类别太多、太杂,缺乏统一规范;再者,随着学校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参与活动的数量越来越多,学生为了加分而参加各种活动,助长了功利心理,有些同学加了分后从原来学习成绩排名十几变成综合测评成绩名列班级前列,成绩优秀的学生反而落后,很可能与奖学金失之交臂,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习成绩的重要性。不少学生抱怨对认真学习的学生很不公平。

另外,每学年的综合测评是在下学年第一学期开学的前两周内统计,每位同学在一张综合测评记录表上登记自己上一学年的任职情况、获奖情况、参加活动情况等,然后交到班里,由班主任和班级综合测评小组成员统一评定。此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学生的诚信,当测评结果出来后,学生反映存在的问题较多,对于学生填写的参加社团活动、学术讲座、志愿者活动等情况是否属实,无从核实,因此被一些学生钻了空子。

二、完善高校奖学金评选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奖学金宣传机制,提高广大同学对奖学金的关注度。

奖学金评选信息需通过各种途径出去,为广大学生知晓,并让每位学生全面了解和深刻领会奖学金的所有信息,使学生自觉主动地用奖学金评定标准要求自己,促进自身发展,发挥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奖学金信息的,包括奖学金评定的意义、参选对象、资格条件、评选项目、评选标准、评选程序、申诉程序等,还包括奖学金获奖学生信息的[3]。

(二)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奖学金评审过程中,使该项工作更公平、公正。

为确保奖学金评定过程的公平、公正,每个环节都需要学生参与,并成立专门小组,尤其是在班级评审小组中,除了要有班主任、学生干部外,还要有非学生干部同学。小组成员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有成员对奖学金评定标准要熟悉,需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同学间具备较高的威信和认同度,在评审过程中保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奖学金项目的评定需在班集体大会上进行评议表决。评议表决时,参会人数不少于本班人数的五分之四,且必须得到四分之三以上参会人的通过。评审小组成员要集思广益,提出意见和建议,促使奖学金制度更具有科学性和民主性,能够得到同学们的接受和认可,更好地发挥奖学金制度的激励作用。

(三)加强学生心态建设,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奖学金。

奖学金对获奖者而言不仅是物质上的奖励,更是精神上的激励,是国家、社会对自身的认可,学校要让学生珍惜自己的荣誉和奖励,对国家、社会怀有感恩之心,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更多同学,在同学中真正起到带头作用。同时,教育获奖者正确使用奖学金。对于其他未获奖的同学来说,奖学金评定过程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回顾、自我评价、发现自身不足,是自我总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思想道德、学习态度、生活秩序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要他们明白只要肯努力,人人都可以获得奖学金[4]。

(四)做好细致、严格的综合测评数据统计工作。

目前,有些高校一学年的综合测评数据统计工作放到下学年再统计,不仅统计工作量大,而且有些数据核实起来有难度。若将综合测评的数据统计工作改为每月一次,一学期四次,则得出来的数据比较及时、准确。系团总支学生会各部门将院系活动的参与情况及时汇总到指定部门,该部门负责保存相关活动信息,并将信息反馈给各班,班级综合测评小组成员每周将学生参加院系活动的情况做好详细记载,收集登记好同学们的加减分项目,在班级综合测评考核记录本上做好记录,然后每月统计一次月总分,将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及月总分先在班级公示,复查无误后本人签字,然后将签字后的统计表在系公示栏做一次全系公示。这样就将综合测评统计工作做到细致、严格,得出来的数据比较准确,并具有可复查性。

(五)合理设置附加分项目,严格控制加分幅度,完善附加分机制。

设置附加分是新世纪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必然举措,设置的内容要能够起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主动提高自身素质的作用。高校人才培养不能忽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育人工作和社会需求导向不能脱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附加分项目应以大学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的标准为依据设置,如实际运用中的语言水平、沟通与表达能力、学术能力及实践能力都尤为重要,应将其合理地列入测评内容,以评奖促进就业能力的提升。其次,附加分过多会削弱学习成绩的主导地位,对于不同加分项目,学校要根据学生完成的难易程度明确合理加分范围,以便评奖时操作。学校要控制好加分力度,在鼓励优秀学生的同时不影响专业学习的主导地位。

三、结语

高校设立奖学金能够激发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能力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才干、积累经验,同时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竞争合作等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随着目前高校奖学金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高校应清晰地认识到奖学金制度对其教育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影响,因此,高校应与时俱进,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完善现有的奖学金体制,使奖学金的激励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让奖学金激励大学生就业,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做好准备,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德赢.中外奖学金制度的对比分析及启示[J].长春大学学报,2009,19(1):88-90.

[2]马佳全.从细节入手规范奖学金评选工作[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5):34-36.

[3]胡涛.浅谈高校奖学金评定模式改革[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9):18-19.

学生综合测评自我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葛昕明(1982-),男,江苏如东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工作处,助理研究员;吴广宇(1981-),男,湖北黄梅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讲师。(江苏?南京?210044)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2012年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的改进路径探析——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项目编号:LX2012Y18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高等教育调研及政策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考核体系构建”(项目编号:2011GJB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101-02

绩效考核是高校实施岗位聘任制的关键环节,现已成为高校加强管理、改善绩效、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1]客观、合理、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可以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激励一线辅导员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忠实履行岗位职责。对高校辅导员进行绩效考核,目的就是要营造公平氛围,合理正确评价辅导员的工作业绩,建立人性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激励机制,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和成就感,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辅导员考核体系及实施概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高校,是江苏省重点建设大学,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5600人,辅导员63名。全部为中共党员。82.5%的辅导员具有硕士学位。男性19名,女性44名。辅导员全部为专职,来源呈现多元化。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已经制定了一系列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工作条例,形成了比较科学的辅导员队伍管理模式,建立了辅导员绩效考核机制。

2008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印发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辅导员考核办法(试行)》,开始在校内施行辅导员绩效考核。将担任辅导员期满一年以上(含一年)的专职辅导员(含学办负责人)作为考核对象。主要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由学生工作部和各学院党委共同组织实施。学校考核小组由学生工作部(处)、各科室人员组成,学院考核小组由学院党政领导、学生代表和教师代表组成。对辅导员的考核实行自我总结,学生评价,同行、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是指辅导员所带学生当学年所学课程的任课教师,下同)评价,院考核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总分为100分,学生评价占30%,同行、班主任评价占15%,任课教师评价占5%,院考核小组评价占50%。辅导员考核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在每年的10~11月集中开展,毕业班辅导员的学生评价工作在每年的5~6月开展。

辅导员的考核内容重点是履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辅导员工作条例》中规定的岗位职责情况,主要围绕职业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组织建设、学生事务管理、维护校园稳定、特色和创新工作等六个方面进行考核。

在进行考核前,辅导员根据考核内容和考核指标体系对自己一学年来的工作进行全面、客观的梳理,并完成自我总结报告的撰写和提供支撑材料;向学院考核小组和所带学生进行年度工作述职,全面总结一学年来工作开展情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打算。辅导员工作述职由各学院具体组织,并将述职工作安排报送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部安排人员参与述职过程;述职完毕后学校考核小组分别组织学生测评(参与测评的学生人数不得低于辅导员所带学生数的60%),同行、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打分,学院考核小组测评。学校考核小组统计辅导员的考核总得分,并将考核得分情况反馈给学院考核小组,由学院考核小组根据得分情况和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初步确定考核等级,并将考核结果在学院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报学校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确定考核等级。

辅导员的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和不称职三个等级,其中优秀比例不超过30%。考核结果为优秀者,授予“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并按500元/人的标准给予奖励,同时在进修、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对于考核结果在称职及以上的辅导员,则给予相应的岗位津贴。考核结果为不称职的辅导员,由学生工作部和学院党委约谈,予以警告后并考察一年,经考核仍为不称职的,调到校人才交流中心待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辅导员绩效考核实施以来,较之以往的人事考核,不但延伸了考核工作的广度,而且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了一线辅导员的工作效果,提高了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二、辅导员绩效考核面临的困境及分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辅导员绩效考核实施以来,不但调动了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学生工作也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切实加强和改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在运行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考核主体不健全

现行的辅导员考核办法中的考核主体是学生(30%),同行、班主任(15%),任课教师(5%)和学院考核领导小组(50%)。导致在操作过程中没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考核打分,也未能将家长等其他相关考核主体纳入进来,考核结果缺乏说服力。

2.考核对象不理解

因学生工作部组织的考核未能与学校人事考核统一,多头考核导致辅导员有抵制情绪。在考核中未对辅导员所在团体进行考评,也未把辅导员在团队中业绩表现作为考评因素之一。部分辅导员面对绩效考核同样也存在抵触心理,认为学校单独对辅导员进行绩效考核,而对学校其他管理人员却没有采用绩效考核不公平。

学生综合测评自我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考试改革 大学物理教学 教学效果

引言

高等院校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了向社会输送高素质、能力全面的人才的任务。为满足该教学要求,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物理教学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为学生后续的新理论、新知识的学习夯实基础。考试是对大学教学效果进行考察和评价的一种主要形式,考试形式是否合适,考试内容是否恰当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当前大学物理考试大多仍采用传统教育方式下的一次性闭卷考试方式,考查内容集中在定理定律的应用、书本知识等方面,而没有对物理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出明确的考查,更无法让学生形成全面的、有效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是非常限制学生的个人发展的。为弥补这种考试方式存在的不足,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并在改革过程中不断总结。

1.大学物理考试中的弊端分析

高校中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与评价受传统考评体制的影响很大,其考试通常集中在基本知识的片面性考查方面,没有对考试的评价功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对考试的反馈和导向的作用形成正确的理解。综合来看,大学物理考试中存在的弊端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1考试内容固定,对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有所欠缺。

目前的大学物理考试主要集中在固定定理、公式的记忆与简单应用中,考点较多涉及经典物理相关教学内容,对于物理方法及思维方式的考查相对较少。在考试前教师还会向学生划定考试范围等。这些行为一方面助长了学生的懒惰心理,容易使学生留下学习无用的印象或感觉,另一方面阻碍了考试的评价功能的体现,教师不能通过考试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总结和反思。

1.2考核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个人素质的发挥。

大学物理属于公共基础课,其教学定位决定了大学物理的考试是面向全校的,通常需要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统一命题和考试。但是这种按照一个模式评价学生的考试方式不利于学生个人素质的发挥,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阻碍作用。

1.3过于看重考试成绩,对考试的评价、反馈,以及分析作用认识不足。

考试所面向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还应该包括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反映,还应该是教师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和教学反馈。在考试结束后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应该对考试试题、考试方式等内容进行分析与总结。但是目前的大学物理考试更看重考试成绩,对于考试的本质意义并没有形成深刻、理性的认识。

1.4注重结果评价,对教学过程的考核关注度不够。

大学物理教学知识点多,抽象度高,为实现内容覆盖、难度控制、试卷结构的协调,教师在出大学物理考试试卷时会尽量选取不同类型和不同知识点的试题组合。但即便如此,单一一张试卷还是无法全面、客观、准确地容纳整个大学物理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与此同时,注重结果评价,导致学生更加注重如何获取更高的考试分数,对于考试试题深层的物理思维方式的考察并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更谈不上创新性活动的开展。

2.大学物理考试改革思考与探索

鉴于大学物理考试模式中存在较多的弊端和不足,无法满足素质教育、全面教育的教学要求,故对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和探索必然成为今后大学物理考试改革的发展方向,达到客观、公正、全面反映与评价学生学习是否有效、教师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要求的目的。

2.1更新考试内容,增加考试题型。

近代物理的研究思想与研究内容对于促使学生认识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应用物理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在大学物理考试中应该适度添加对近代物理相关教学内容的考查。同时,大学物理考试的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学会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故大学物理考试中可以针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设置新的题型或考查方式,如设置简答题“为什么桥都设计成凸形而不设计为凹形?”等考查点结合度高,与现实生活契合度高的问题。

2.2丰富考试方式,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考核,形成综合测评体系。

单次考核的偶然性相对较高,且考查内容有限。为提高大学物理考试改革的有效性,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分阶段、分形式对当前教学进度范围内的内容进行测评,并将测评结果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计入考试总成绩。

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增大平时成绩的占比,注重对学生大学物理学习过程的考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学生的侥幸心理,培养学生注重平时课程学习的态度。另一方面,增加其他考核方式,如针对某一学习内容的小论文撰写、针对某一知识的实验操作设计等。这些考核方式的添加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对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更清晰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后续工作的开展。

2.3期末考试形式变更。

考试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是大学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将大学物理的期末考试方式由闭卷转化为半开卷,即允许学生考试过程中带入自己认为的与考试相关的公式或内容等,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将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方面,还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出题平台,让教师在教学知识的基础上出一些应用性更强、关联度更高的题目,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总结、自我归纳等能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语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载体,考试结果对于评价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具有积极意义,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推动大学物理考试改革,充分发挥考试的作用是现代综合素质教学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国丽.独立学院大学物理考试改革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7).

[2]李士军,于秀玲,史明非,樊娟娟.大学物理考试改革探索与实践[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

上一篇:学生综合素质自我总结范文 下一篇:大四综合测评自我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