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段考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3 08:55:04

物理段考总结

物理段考总结范文第1篇

记得一次校会上蓝翠芳主任说过“课堂教学要捉住学生的眼睛”,我深有同感。三(4)班的进步较大,这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上好一节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心境,我喜欢三(4)班的学生,所以讲课中我做到精神饱满,情感丰富,精力充沛,声情并茂,师生双方的积极投入,我常常感到我们的思维在同一个旋律上震动。为了“捉住学生的眼睛”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我的做法是认真的备课和上课,以我讲课的“风度”来吸引学生。我用激情引导学生捕捉信息和反馈信息,对于每一节课我讲课时完全抛开讲稿,眼睛不离开学生,我的感觉是学生从我的眼神中感觉到了一种激励,关心,慈爱、又是严厉、管理和监督。同时我也从学生的表情和眼神去体会他们的感觉。从学生的眼神及面部表情的变化中看出教学效果,调节教学速度,这要比直接问“你听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效果更好。我的感受是让一个又一个的新颖的表现形式去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提高了教学成果。三、不断反思,不断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我也经常埋怨现在的学生能力低下、素质低下,每一次测验不该错的又错了,就想去批评他们。但转念一想经过反思很多时候我还是控制了自己。我想我要面对现实,更应关注他们的心理,知识水平,讲课要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例如什么样的问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更能让学生接受、让问题深入浅出是讲好课的关键,这对我的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一直调整着自己的教学,做到不急不快,因施材施教,尽力对物理学习较好的学生提出信息量较多、难度较大的问题,以满足他们的思维活动量;对学习较差的同学多问一些难度较小,信息量较小,清晰度高的问题。并经常创设积极思维的情景,鼓励学生思考,清除他们思维上的惰性和心理上的障碍,我也深感对每天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必要不时地进行反思、进行研究,并勇敢地承担一些失误的责任!只有这样,才不会固步自封,才会不断从自省到自新。只要教学得法就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物理段考总结范文第2篇

什么活动能是轻松的载体?不禁让我想起开学初苏章顺老师的一节班会公开课,一个简单的击掌游戏让我感到很新奇:每分钟可以击两三百下?我私底下自己试过最多只有八九十下。于是我在班上尝试,结果同样惊人:第一轮最多102下,第二轮最多288下,第三轮最多410下。有目标时的潜能是如此巨大!相应原理是否也可以有效地应用到学习目标上?这节班会课,我决定仿击掌游戏展开。

1. 引子。现在的学生很敏感,很聪明,他一嗅到你说教的味道立马会举起盾牌,所以要很好地隐藏你的目的。我把引子设为“庸俗”的零食:用班级在合唱比赛、跑步比赛中获得的奖金,让学生干部买了些同学们喜欢的食物,分组开“大食会”,“大食会”同时顺便讨论:你认为我们这次的段考会取得怎样的成绩?达到目标后你想要得到怎样的奖品?小组长负责主持和记录。(记录纸也是有讲究的,我选了不同颜色的彩纸,张贴的时候效果会好些。但这一意图也不能让学生知道,否则就不真实不畅所欲言了。)大家吃得欢快惬意,聊得轻松热烈。突然,有同学问了:“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学习啊,可以总结其他方面吗?”“当然可以!”我开心地大声回答他,让每组的讨论增加这点。要知道学生这一问正中我下怀,同学们能够意识到一个人的进步不仅仅指学习,是多么了不起的成长啊!2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学生吃完聊完了。

2. 核心分享。六个小组长分别汇报,我把要点写在黑板上。这个细节很重要,因为说和听都是无形的,印象不深刻,写出来了,等于在心中再刻画一遍。同时,我还希望大家把集体的期望和个人的目标结合起来记在《成长记录本》中。(这一点不作硬性要求,一些“理科男”不屑于这种记录,他们的目标简洁深刻地在心中,不必强求形式的呆板一致。)有些组的目标低得让大家嗤之以鼻,认为没有挑战性。有的期望让大家哗然,觉得高不可攀,比如数学进步到前16名、物理进入前10名等等,我都如实的把它写在黑板上。大家七嘴八舌地争论,我在其中“推波助澜”,引导选择相对一致的目标,比如班总分平均分,设为级12名。随着第六组的汇报结束,下课钟声响了,我准时下课,把写满目标和奖励期待的黑板留给大家,因为我知道即使下课了,课堂的讨论依旧会在同学们心中发酵。

3. 持续鼓励。课后,我把六个小组的记录纸按“期待”和“奖励”分开,剪成不同的形状,分别贴在标题为“我们能做到”和“我们想得到”的大纸上,晚修前张贴到教室后墙。美观的张贴肯定会吸引学生围观,围观就会想起班会,就会有讨论、有想法、有动力。

4. 考试结束后的第1节班会。我把当日的期望做成PPT重放,让大家猜,哪些目标实现了,哪些目标没有实现。我逐一公布单科平均分在年级的排名,有些目标没有达到,大家挺遗憾的。我接着展现有进步的科目,地理、化学、物理等,大家挺兴奋的。那么班总分平均分排名是多少呢?喧哗的教室刷地安静下来,我缓缓播放PPT:年级第10名!一片欢呼!这时,我在黑板上写出新一节班会课的主题:“你能成为怎样的人,在乎于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同学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句话,并以这一标题在《成长记录本》中写下总结。

5. 段考后的第2节班会。这是一节对段考成绩奖励的自主的户外班会课。高一的学生,刚考完试有人欢喜有人愁,很难进入状态,我让他们先尽情释放各自的情绪。另外,我需要时间根据不同学生的状态、成绩、总结进行个别疏导,为提升下一节班会课的效果做铺垫。

6. 段考后的第3节班会。第一部分是同学段考总结分享。第二部分是老师针对历次段考暴露的大软肋展开分析,重点放在数学成绩的提高和与个人高二分班紧密结合的年级前400名的人数,很自然地就转入期末考动员了。

物理段考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 考试方法 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081-01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显然,教学评价有两个核心环节:(1)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2)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其主要方式即考试与测验,这也是最为普遍而又易于实施的一种评价方式。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其中量化评价更为常见。

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可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类型。“传统考试的最大问题就是“一考定音”,没有全过程考核评价。过于宽松的环境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学生在期末考试之前临时突击,虽然考试通过了,但这并不是科学的学习方法。”显然,在当前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增多而学时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加强形成性评价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教学极其必要。

2013年3月,我校进行了考试方法改革的尝试,大学物理是我校基础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试点课程之一。学校打破以往只在期末组织一次考试的做法,改为增加平时考试次数,多次考试成绩累计成为最终的考试结果。我们按照学校的要求,对于72学时(18周)的大学物理课程增加了4次阶段考试(数学、化学等基础学科也增加相应次数的阶段考试),这就意味着每4周至少要考一次试(因而被学生称为“月考”)。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压力,也确实增加了学生的平时学习时间。事实表明学生的期末成绩有所提高,但平时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放弃一些其他知识的学习,有部分同学认为他们用于托福等各种考试的复习时间明显不够,也有同学在阶段考试前几天会选择放弃其他学科的学习,如要考物理了,有一些学生上高数课可能会复习物理,从而影响高数的学习。另一方面,增加4次平时考试,教师也增加了工作量:在不影响正常上课的前提下出题、印卷、监考(对于全校性的基础课,大学物理统考只能放在周末进行)、评卷、登成绩、装订试卷等,往往是上一次考试刚刚结束,而下一次考试很快就开始。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师生显得不太适应。

2013年9月刚开学,学校对于考试方法改革要求进行了调整:除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外,48学时以下的科目,要增加一次期中考试;48~80学时的科目,要增加2次正式考试。为了让考试内容能够真正考核学生的能力,学校还规定,可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对考试形式进行调整。72学时的大学物理课程一学期进行2次阶段考试,学生还比较愿意接受。但目前阶段考试的方式仍然是全校统考,通过近一年的实践表明,统考一刀切,不能体现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差异。因而在2次阶段考试的大背景下,可以适当给各个任课教师一定的自,让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生专业的实际情况自己命题,可以采取随堂考试的方式,这样就不需要利用周末休息时间来进行考试,也给学生学习更大的自由度。另外,对于物理教学评价,除了采用考试方式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课堂问题讨论,课下问题探究等方式来考核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实施发展性评价。

物理段考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统计规律 联系实际 高中物理教学

在高中物理热学部分的教学中,研究物质的结构及微观结构的表现时认为大量分子的宏观行为满足统计规律。由于微观粒子结构的特殊性,多数学生对物质内部的图景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学生在理解微观粒子遵循的规律时出现较大困难。如何构建微观过程的宏观图景,是帮助学生克服此类困难的关键。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总结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的总结有的是可以与微观粒子满足的统计规律联系起来的。比如在如何理解“物体的温度升高时为什么不是所有的微粒的运动速度都增大”的问题时,可以把温度的升高与学校某个班级平均成绩的提高相类比。当某个班期考的平均分比段考的平均分高时应是这个班的大部分学生的期考成绩比段考高,但也不排除有少数或个别学生因发挥不佳或其他原因,成绩比段考还低的可能。这样一类比把微观问题宏观化,对于学生理解温度升高时并不是每个分子速度都加快、动能都增加的结论是有益的。在理解微观粒子在热现象中满足的统计规律时,这种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

《用油膜法测分子的直径》是高中热学中唯一的学生实验。这个实验充分体现了热力学研究的特点,对于学生理解热力学的统计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在指导学生做这个实验时,应想方设法让学生理解这个实验的实质。做《用油膜法测分子的直径》实验时,学生对为何要事先配制油酸酒精溶液不理解,认为配制油酸酒精溶液很麻烦,还会因为酒精的挥发对实验造成较大误差。因此,认为配制该溶液是不必要的。这是学生对微观粒子的特点不了解而产生的错误认识。微观粒子的特点是“多和小”,所谓多是指任何一个宏观物体内部分子的数量多,所谓小是指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质量小、体积小、所占的空间小。基于这样的特点,在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直径实验》时,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是能否在液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由于分子的体积非常小,油酸是否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用眼睛是不能判断的。那么,怎么才能保证油酸在水面上形成的一定是单分子油膜呢?唯一解决的办法是让油酸在水面上充分散开。而让油酸充分散开的措施有两种:一是滴到水面的油酸体积很大时,要使水面的面积非常大。比如把一小瓶油酸倒在一个大型水库的水面上。这时油酸可以在水面上充分展开形成单分子油膜,但这时油的面积太大又给油膜表面积的测量带来了困难。显然这样的实验学生在实验室是无法完成的。二是尽可能缩小油酸的体积使得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即可形成单分子油膜,但是这样油酸分子的体积太小用量筒根本无法测量。在油酸体积的测量上又会存在很大误差,使测量结果失去意义。为了解决这样的难题,人们想到了配制油酸酒精溶液,让体积很小但可测的油酸溶于一定体积的酒精中。配制体积比很小的油酸酒精溶液,再用巧妙的方法测出一滴溶液的体积,利用体积比计算出一滴溶液中油酸的体积。将这样的一滴溶液滴在水面上可形成单分子油膜。这时形成的油膜面积很小,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即可测量。用简单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用统计方法就解决了既可测油酸的体积,又可测单分子油膜的面积这个难题。可见在用油膜法测定分子的直径的实验中,配制油酸酒精溶液并不是为了增加实验的难度而添加的,而是为了用宏观的方法测定微观量而必不可少的。学生只有在脑海中充分理解物理图景,才能对实验有充分的认识,在实验中自觉地实施,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以上做法对于头脑中有微观物理图景的学生来说是容易理解的。但大多数中学生缺乏这样物理图景的构建,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的。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样的困难呢?最有效的办法是列举生活中宏观物体的类似例子让学生理解。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他们对农村生活比较熟悉,可列举与他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例子说明。如在农村,由于种子的价格昂贵,农民往往购买少量的种子然后通过嫁接的方法获得很多幼苗。为了使少量的种子长出高质量的幼苗,必须解决如何把少量种子均匀地撒在宽阔的地畦上的问题。如果认为种子少而选择把种子一颗颗地插在地畦上,这样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达不到要求。农民想了一个简单方法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把少量的种子与一大盆细沙混合,然后把沙子与种子一起撒到地畦上。由于在少量的种子中掺进了大量的沙子,使得每相同的体积中种子的含量是相同的。把这样的混合物撒在地畦上,长出来的幼苗一定是均匀的。我国南方农村的广大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这些稻田在冬天是闲置的。这就导致春天开播时稻田中和田埂上处处会留下因干燥而产生的大小不一的裂缝和因蚯蚓、蝼蚁的挖掘而产生的孔洞,不利于稻田的节水和灌溉。这些裂缝和孔洞很多,难以发现,要想找到它们并一一进行修补,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不佳。这样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怎么才能用最短的时间和最低的成本堵住这些孔洞呢?农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又应用了统计的方法。他们的具体做法是在犁第一次田的过程中,先用犁把田土犁成一坯坯的土坯,再把水放进农田中,用耙反复搅拌,把这些泥坯和成泥浆,这些泥浆就跟着水流到各个裂缝和孔洞中,这些泥浆在孔洞中沉淀就把这些裂缝与孔洞堵得严严实实了。这样用简单的方法达到了目的,而且一举多得。这就是生活中的统计规律的应用。

知识是日常生活经验的概括、总结与升华,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尤为紧密。在物理教学当中通过联系实际把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化,通过类比把微观场景宏观化是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熊梅,李红霞.主体性、人的发展与启发式教学观[J].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7.7.

[2]宋兵波.简论教师主体[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3]杨再铭.试论现代课堂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物理段考总结范文第5篇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总结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的总结有的是可以与微观粒子满足的统计规律联系起来的。比如在如何理解“物体的温度升高时为什么不是所有的微粒的运动速度都增大”的问题时,可以把温度的升高与学校某个班级平均成绩的提高相类比。当某个班期考的平均分比段考的平均分高时应是这个班的大部分学生的期考成绩比段考高,但也不排除有少数或个别学生因发挥不佳或其他原因,成绩比段考还低的可能。这样一类比把微观问题宏观化,对于学生理解温度升高时并不是每个分子速度都加快、动能都增加的结论是有益的。在理解微观粒子在热现象中满足的统计规律时,这种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

《用油膜法测分子的直径》是高中热学中唯一的学生实验。这个实验充分体现了热力学研究的特点,对于学生理解热力学的统计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在指导学生做这个实验时,应想方设法让学生理解这个实验的实质。做《用油膜法测分子的直径》实验时,学生对为何要事先配制油酸酒精溶液不理解,认为配制油酸酒精溶液很麻烦,还会因为酒精的挥发对实验造成较大误差。因此,认为配制该溶液是不必要的。这是学生对微观粒子的特点不了解而产生的错误认识。微观粒子的特点是“多和小”,所谓多是指任何一个宏观物体内部分子的数量多,所谓小是指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质量小、体积小、所占的空间小。

基于这样的特点,在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直径实验》时,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是能否在液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由于分子的体积非常小,油酸是否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用眼睛是不能判断的。那么,怎么才能保证油酸在水面上形成的一定是单分子油膜呢?唯一解决的办法是让油酸在水面上充分散开。而让油酸充分散开的措施有两种:一是滴到水面的油酸体积很大时,要使水面的面积非常大。比如把一小瓶油酸倒在一个大型水库的水面上。这时油酸可以在水面上充分展开形成单分子油膜,但这时油的面积太大又给油膜表面积的测量带来了困难。显然这样的实验学生在实验室是无法完成的。二是尽可能缩小油酸的体积使得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即可形成单分子油膜,但是这样油酸分子的体积太小用量筒根本无法测量。在油酸体积的测量上又会存在很大误差,使测量结果失去意义。为了解决这样的难题,人们想到了配制油酸酒精溶液,让体积很小但可测的油酸溶于一定体积的酒精中。配制体积比很小的油酸酒精溶液,再用巧妙的方法测出一滴溶液的体积,利用体积比计算出一滴溶液中油酸的体积。将这样的一滴溶液滴在水面上可形成单分子油膜。这时形成的油膜面积很小,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即可测量。用简单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用统计方法就解决了既可测油酸的体积,又可测单分子油膜的面积这个难题。可见在用油膜法测定分子的直径的实验中,配制油酸酒精溶液并不是为了增加实验的难度而添加的,而是为了用宏观的方法测定微观量而必不可少的。学生只有在脑海中充分理解物理图景,才能对实验有充分的认识,在实验中自觉地实施,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以上做法对于头脑中有微观物理图景的学生来说是容易理解的。但大多数中学生缺乏这样物理图景的构建,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的。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样的困难呢?最有效的办法是列举生活中宏观物体的类似例子让学生理解。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他们对农村生活比较熟悉,可列举与他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例子说明。如在农村,由于种子的价格昂贵,农民往往购买少量的种子然后通过嫁接的方法获得很多幼苗。为了使少量的种子长出高质量的幼苗,必须解决如何把少量种子均匀地撒在宽阔的地畦上的问题。如果认为种子少而选择把种子一颗颗地插在地畦上,这样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达不到要求。农民想了一个简单方法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把少量的种子与一大盆细沙混合,然后把沙子与种子一起撒到地畦上。由于在少量的种子中掺进了大量的沙子,使得每相同的体积中种子的含量是相同的。把这样的混合物撒在地畦上,长出来的幼苗一定是均匀的。我国南方农村的广大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这些稻田在冬天是闲置的。这就导致春天开播时稻田中和田埂上处处会留下因干燥而产生的大小不一的裂缝和因蚯蚓、蝼蚁的挖掘而产生的孔洞,不利于稻田的节水和灌溉。这些裂缝和孔洞很多,难以发现,要想找到它们并一一进行修补,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不佳。这样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怎么才能用最短的时间和最低的成本堵住这些孔洞呢?农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又应用了统计的方法。他们的具体做法是在犁第一次田的过程中,先用犁把田土犁成一坯坯的土坯,再把水放进农田中,用耙反复搅拌,把这些泥坯和成泥浆,这些泥浆就跟着水流到各个裂缝和孔洞中,这些泥浆在孔洞中沉淀就把这些裂缝与孔洞堵得严严实实了。这样用简单的方法达到了目的,而且一举多得。

物理段考总结范文第6篇

在高中物理热学部分的教学中,研究物质的结构及微观结构的表现时认为大量分子的宏观行为满足统计规律。由于微观粒子结构的特殊性,多数学生对物质内部的图景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学生在理解微观粒子遵循的规律时出现较大困难。如何构建微观过程的宏观图景,是帮助学生克服此类困难的关键。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总结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的总结有的是可以与微观粒子满足的统计规律联系起来的。比如在如何理解“物体的温度升高时为什么不是所有的微粒的运动速度都增大”的问题时,可以把温度的升高与学校某个班级平均成绩的提高相类比。当某个班期考的平均分比段考的平均分高时应是这个班的大部分学生的期考成绩比段考高,但也不排除有少数或个别学生因发挥不佳或其他原因,成绩比段考还低的可能。这样一类比把微观问题宏观化,对于学生理解温度升高时并不是每个分子速度都加快、动能都增加的结论是有益的。在理解微观粒子在热现象中满足的统计规律时,这种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

《用油膜法测分子的直径》是高中热学中唯一的学生实验。这个实验充分体现了热力学研究的特点,对于学生理解热力学的统计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在指导学生做这个实验时,应想方设法让学生理解这个实验的实质。做《用油膜法测分子的直径》实验时,学生对为何要事先配制油酸酒精溶液不理解,认为配制油酸酒精溶液很麻烦,还会因为酒精的挥发对实验造成较大误差。因此,认为配制该溶液是不必要的。这是学生对微观粒子的特点不了解而产生的错误认识。微观粒子的特点是“多和小”,所谓多是指任何一个宏观物体内部分子的数量多,所谓小是指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质量小、体积小、所占的空间小。基于这样的特点,在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直径实验》时,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是能否在液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由于分子的体积非常小,油酸是否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用眼睛是不能判断的。那么,怎么才能保证油酸在水面上形成的一定是单分子油膜呢?唯一解决的办法是让油酸在水面上充分散开。而让油酸充分散开的措施有两种:一是滴到水面的油酸体积很大时,要使水面的面积非常大。比如把一小瓶油酸倒在一个大型水库的水面上。这时油酸可以在水面上充分展开形成单分子油膜,但这时油的面积太大又给油膜表面积的测量带来了困难。显然这样的实验学生在实验室是无法完成的。二是尽可能缩小油酸的体积使得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即可形成单分子油膜,但是这样油酸分子的体积太小用量筒根本无法测量。在油酸体积的测量上又会存在很大误差,使测量结果失去意义。为了解决这样的难题,人们想到了配制油酸酒精溶液,让体积很小但可测的油酸溶于一定体积的酒精中。配制体积比很小的油酸酒精溶液,再用巧妙的方法测出一滴溶液的体积,利用体积比计算出一滴溶液中油酸的体积。将这样的一滴溶液滴在水面上可形成单分子油膜。这时形成的油膜面积很小,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即可测量。用简单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用统计方法就解决了既可测油酸的体积,又可测单分子油膜的面积这个难题。可见在用油膜法测定分子的直径的实验中,配制油酸酒精溶液并不是为了增加实验的难度而添加的,而是为了用宏观的方法测定微观量而必不可少的。学生只有在脑海中充分理解物理图景,才能对实验有充分的认识,在实验中自觉地实施,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以上做法对于头脑中有微观物理图景的学生来说是容易理解的。但大多数中学生缺乏这样物理图景的构建,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的。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样的困难呢?最有效的办法是列举生活中宏观物体的类似例子让学生理解。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他们对农村生活比较熟悉,可列举与他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例子说明。如在农村,由于种子的价格昂贵,农民往往购买少量的种子然后通过嫁接的方法获得很多幼苗。为了使少量的种子长出高质量的幼苗,必须解决如何把少量种子均匀地撒在宽阔的地畦上的问题。如果认为种子少而选择把种子一颗颗地插在地畦上,这样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达不到要求。农民想了一个简单方法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把少量的种子与一大盆细沙混合,然后把沙子与种子一起撒到地畦上。由于在少量的种子中掺进了大量的沙子,使得每相同的体积中种子的含量是相同的。把这样的混合物撒在地畦上,长出来的幼苗一定是均匀的。我国南方农村的广大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这些稻田在冬天是闲置的。这就导致春天开播时稻田中和田埂上处处会留下因干燥而产生的大小不一的裂缝和因蚯蚓、蝼蚁的挖掘而产生的孔洞,不利于稻田的节水和灌溉。这些裂缝和孔洞很多,难以发现,要想找到它们并一一进行修补,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不佳。这样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怎么才能用最短的时间和最低的成本堵住这些孔洞呢?农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又应用了统计的方法。他们的具体做法是在犁第一次田的过程中,先用犁把田土犁成一坯坯的土坯,再把水放进农田中,用耙反复搅拌,把这些泥坯和成泥浆,这些泥浆就跟着水流到各个裂缝和孔洞中,这些泥浆在孔洞中沉淀就把这些裂缝与孔洞堵得严严实实了。这样用简单的方法达到了目的,而且一举多得。这就是生活中的统计规律的应用。

知识是日常生活经验的概括、总结与升华,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尤为紧密。在物理教学当中通过联系实际把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化,通过类比把微观场景宏观化是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的有效途径。

物理段考总结范文第7篇

一、认真备课,是提高学生物理成绩的前提条件

备课是物理教学最基本的工作,备课的好坏决定着上课的质量,也决定着学生成绩的好坏。所以教师备课不但要定好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心态,以便设计好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当前农村中学生,在学习方面很少能得到父母的指导和帮助。农村中学生,在家里用来学习的时间也较少,对身边的事物也不大注意观察,他们的知识面相对较窄。备课时应找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现象引入课堂教学。例如教学《压强》时,课本开头虽然有两幅图可用来引入新课,其中一幅是蝉吸树汁,另一幅是宽大脚掌的骆驼行走在沙漠中,这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因为多数学生都说没见过蝉吸树汁,骆驼更没见过。所以我备课时另找例子:一个是蚊子或黄蜂蜇人,因为多数学生都有这样的经历;另一个是小实验,让学生分别用左右手的大拇指压(用不同大小的力压)铅笔两端(每个学生都有铅笔,且铅笔一般一端是尖细的,另一端是平宽的),让铅笔在空中处于静止状态,感受此时两手指疼痛程度,以及观察两手指凹陷的程度。每一位学生都能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和观察,对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了感性的认识,对压强这个概念就容易理解了。

二、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是提高学生物理成绩的关键

教学中,发现每一批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学了后面的知识,前面的知识基本忘了;复习完前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又忘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通过摸索发现一个比较有用的办法,就是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把前后知识点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都能经常重复学习。例如,在课堂上讲下面一道练习题。

把重为5N,体积为0.6dm3的物块投入到水中,若不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漂浮,浮力是6N

B.物体悬浮,浮力为5N

C.物体漂浮,浮力是5N

D.物体沉底,浮力是6N。

多数学生解答这道题的方法是:先假设物体全部浸没,用阿基米德原理及物体浮沉条件就会得出答案。可我在讲解时不单解释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还问学生解答这道题,除了前述方法外,还有别的方法吗?多数学生有点迷茫,我就点拨说,你们想想利用这些条件还可以求哪些物理量?有些学生马上说“还可以求质量”,有的说“还可以求物块排开液体的体积”,有的学生说“还可以求密度”。这时部分学生马上想到利用物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进行比较,也同样能得出这道题的答案,这时我再问:若把这个物体投入其他液体(这些液体密度已知),能不能判断其浮沉状态呢?学生都说能。通过这一道题,学生不仅巩固了浮力知识,同时还复习了二力平衡条件、重力G=mg、密度ρ=m/V以及质量体积、密度单位的换算等知识,可以说收获较大。在物理教学中如能这样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的物理成绩自然会提高。

三、科学评价学生,是提高学生物理成绩的动力

物理段考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方法;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82-02

大学物理作为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学生终身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素质的发展都有比物理知识更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作为长期从事物理教学的高校教师,大学物理这门基础课程如何在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以及能力、素质的培养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何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些成为我们必须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民办高校物理教学为例,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研究提高大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一、采取讨论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大学物理课堂中教师一般采取讲授式教学,经常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学生听着枯燥乏味,没有主动思考,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我们为何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走上讲台呢!我院多年来在物理课堂上一直开设讨论课,讨论课是在教师的精心准备下,由教师提出特定问题,学生以小组形式搜集资料,做好PPT,然后在预定的时间各小组派代表走上讲台发表见解,在课堂上进行激烈的讨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这种方法体现了教学活动的中心不是“教”,而是“学”,实践表明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等,深受学生的喜爱。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针对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所以问题要有一定的实际应用基础和趣味性;另外要针对学生的物理基础,问题难度要合适,不能过于简单失去讨论价值,或者太复杂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把生活引入课堂,增加感性认识

民办高校学生一般理科知识较为薄弱,如果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采取纯知识灌输模式,过于重视严密的理论推导,一方面会让学生产生难学、甚至厌学的抵制情绪;另一方面由于严密的逻辑推导占据大量的课堂时间,使得教师不得不舍弃一些教学内容而没办法将一幅完整的物理图像呈现给学生。物理学的根源的是现象,而现象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教育”也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习惯和方式,避免一些枯燥的数学推导过程,多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让学生多一些感性的认识,对物理产生认同感。另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小视频进行现象展示,提高学习的趣味性。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淡化数学推导过程,重视物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样不仅能使物理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还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幅比较完整的物理图像和知识框架。

三、分阶段考核评价,重进步而非结果

目前,各个高校对学生物理成绩的考核,一般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我院期末成绩占比重为70%,以试卷形式呈现。这种考卷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导致一部分同学抱着60分万岁的心理,平时根本不学习,到考试之前抱一抱佛脚,也照样能够通过考试,这有悖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分阶段考核的方式,增加考核次数,丰富考核内容。总而言之,考核方式要注意阶段性和多样性。我院近两年也在进行考核制度的改革和探索,选取部分专业进行阶段性考核试点,实践证明分阶段考核的专业对学习的投入度更大,学习效果也比较好。当前,高校的学生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且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忽视个性发展和差异性。因此,发展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发展性评价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综合发挥教育评价的多种功能,运用多种评价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诊断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存在的问题,激励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发现问题,对照问题改善自己、完善自己,然后求得发展。一方面教师应该采取发展性评价,能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民办高校学生基础较其他本科院校相对薄弱,教师应该包容、承认学生的这种差异性,不过分关注学生某一次课堂上的表现或者某次考核的成绩,而应该纵向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对学生的进步予以肯定和鼓励,树立学生的信心和自我学习意识。

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现在教学与科研已成为大学的两大职能,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科研工作和教学相结合,把物理科研的内容、方法和科研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加了解物理学的学科特点,了解物理的前沿发展,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物理科研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魅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实现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如,笔者在讲到光的干涉这一章中的减反膜时,会结合“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硅减反膜”这一科研课题,指出将减反膜镀在太阳能热水器光接收板上,可以减少光的反射,增大太阳能的利用效率。接着结合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这个减反膜的厚度理论上要达到多少,而在实验上又应该如何控制?实践证明这些问题跟实际应用联系紧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

整个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人类不断深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过程。实验物理和理论物理是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实验事实是检验物理模型和确立物理规律的终审裁判。物理理论则是对实验观测结果的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去解释新的实验结果和预测新的实验现象。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理论和实验相结合,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

1.将演示实验带入理论课堂:由于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教学呈现方式的合理性与多样性,对“大学物理”教学尤其显得重要。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引入演示实验,可以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也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达国家在物理教学上演示实验的普及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其中德国大学的物理讲授无演示不成课,每次课都会安排2~3个演示实验,物理概念的引入都有实验的配合,整个大学物理课程演示实验的配置次数达到120~150之多。我院近年来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尝试,建立了演示实验室,一些小仪器如:弦驻波、陀螺回转仪、音叉等都带入了理论课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2.组织实验竞赛,理论教学为实验服务:在传统实验教学中,主要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形式呆板,步骤单一,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思维的形成。目前,一些高校提出了一些新的实验模式,例如:探索型实验、研究型实验、设计性实验等。我院也每年组织学生参加物理实验竞赛,由物理教研室提出实验的主题和基本要求,每三个学生一组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大胆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师生共同论证方案的可行性;接着选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实验总结,包括实验原理、器材、步骤、数据分析、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分析、实验的改进分析等。在此过程中,实验方案的设计并非凭空捏造,一定是以物理理论知识为基础提出的,实验过程中,理论教学时刻为实验提供依据。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时刻要注意理论和实验的紧密结合,切忌纯理论或者纯实验式的教学。

六、加强物理模型的教学

在物理学中,大到物理理论的建立,小到求解一个物理习题,都有一个建模的过程。物理模型方法是物理学家研究自然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往往对定律、原理和公式记得较熟,但是却不会将这些定律公式运用到实际的物理问题上。究其原因,在于学生不会简化物理问题,不会对问题进行抽象概括和建模。物理学中的概念、原理、定律等都是借助于一定的物理模型抽象和推导出来的。因此,加强物理模型教学,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息息相关。例如牛奶皇冠问题,面对看似复杂的物理现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抽取出最基本的自由落体碰撞模型进行估算。同时供选择的近似条件。这一开放性的物理模型的解决方案并不唯一,可以把更多的思考留给学生课后完成,是学生在该过程中学会把复杂现象的模型简单化、简单模型的条件复杂化,从而学会思考,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七、小结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所教授的对象特点和需求,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同时也要根据大学物理的课程特点和知识特点,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比如案例导入、问题导入、小组讨论、课堂实验等多种方法,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政.独立学院大学物理教学方法研究与探索[J].价值工程,2014.

[2]刘竞业.关于大学物理的教学方法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

[3]郭山厚.关于大学物理教学方法的探讨[J].阴山学刊,2005.

[4]力昌英,谢柏林,万士保.管窥独立学院大学物理教学方法及运用[J].物理通报,2012.

物理段考总结范文第9篇

在大学物理课堂中教师一般采取讲授式教学,经常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学生听着枯燥乏味,没有主动思考,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我们为何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走上讲台呢!我院多年来在物理课堂上一直开设讨论课,讨论课是在教师的精心准备下,由教师提出特定问题,学生以小组形式搜集资料,做好PPT,然后在预定的时间各小组派代表走上讲台发表见解,在课堂上进行激烈的讨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这种方法体现了教学活动的中心不是“教”,而是“学”,实践表明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等,深受学生的喜爱。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针对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所以问题要有一定的实际应用基础和趣味性;另外要针对学生的物理基础,问题难度要合适,不能过于简单失去讨论价值,或者太复杂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把生活引入课堂,增加感性认识

民办高校学生一般理科知识较为薄弱,如果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采取纯知识灌输模式,过于重视严密的理论推导,一方面会让学生产生难学、甚至厌学的抵制情绪;另一方面由于严密的逻辑推导占据大量的课堂时间,使得教师不得不舍弃一些教学内容而没办法将一幅完整的物理图像呈现给学生。物理学的根源的是现象,而现象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教育”也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习惯和方式,避免一些枯燥的数学推导过程,多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让学生多一些感性的认识,对物理产生认同感。另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小视频进行现象展示,提高学习的趣味性。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淡化数学推导过程,重视物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样不仅能使物理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还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幅比较完整的物理图像和知识框架。

三、分阶段考核评价,重进步而非结果

目前,各个高校对学生物理成绩的考核,一般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我院期末成绩占比重为70%,以试卷形式呈现。这种考卷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导致一部分同学抱着60分万岁的心理,平时根本不学习,到考试之前抱一抱佛脚,也照样能够通过考试,这有悖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分阶段考核的方式,增加考核次数,丰富考核内容。总而言之,考核方式要注意阶段性和多样性。我院近两年也在进行考核制度的改革和探索,选取部分专业进行阶段性考核试点,实践证明分阶段考核的专业对学习的投入度更大,学习效果也比较好。当前,高校的学生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且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忽视个性发展和差异性。因此,发展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发展性评价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综合发挥教育评价的多种功能,运用多种评价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诊断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存在的问题,激励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发现问题,对照问题改善自己、完善自己,然后求得发展。一方面教师应该采取发展性评价,能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民办高校学生基础较其他本科院校相对薄弱,教师应该包容、承认学生的这种差异性,不过分关注学生某一次课堂上的表现或者某次考核的成绩,而应该纵向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对学生的进步予以肯定和鼓励,树立学生的信心和自我学习意识。

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现在教学与科研已成为大学的两大职能,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科研工作和教学相结合,把物理科研的内容、方法和科研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加了解物理学的学科特点,了解物理的前沿发展,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物理科研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魅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实现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如,笔者在讲到光的干涉这一章中的减反膜时,会结合“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硅减反膜”这一科研课题,指出将减反膜镀在太阳能热水器光接收板上,可以减少光的反射,增大太阳能的利用效率。接着结合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这个减反膜的厚度理论上要达到多少,而在实验上又应该如何控制?实践证明这些问题跟实际应用联系紧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

整个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人类不断深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过程。实验物理和理论物理是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实验事实是检验物理模型和确立物理规律的终审裁判。物理理论则是对实验观测结果的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去解释新的实验结果和预测新的实验现象。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理论和实验相结合,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

1.将演示实验带入理论课堂:由于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教学呈现方式的合理性与多样性,对“大学物理”教学尤其显得重要。

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引入演示实验,可以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也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达国家在物理教学上演示实验的普及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其中德国大学的物理讲授无演示不成课,每次课都会安排2~3个演示实验,物理概念的引入都有实验的配合,整个大学物理课程演示实验的配置次数达到120~150之多。我院近年来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尝试,建立了演示实验室,一些小仪器如:弦驻波、陀螺回转仪、音叉等都带入了理论课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2.组织实验竞赛,理论教学为实验服务:在传统实验教学中,主要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形式呆板,步骤单一,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思维的形成。

目前,一些高校提出了一些新的实验模式,例如:探索型实验、研究型实验、设计性实验等。我院也每年组织学生参加物理实验竞赛,由物理教研室提出实验的主题和基本要求,每三个学生一组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大胆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师生共同论证方案的可行性;接着选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实验总结,包括实验原理、器材、步骤、数据分析、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分析、实验的改进分析等。在此过程中,实验方案的设计并非凭空捏造,一定是以物理理论知识为基础提出的,实验过程中,理论教学时刻为实验提供依据。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时刻要注意理论和实验的紧密结合,切忌纯理论或者纯实验式的教学。

六、加强物理模型的教学

在物理学中,大到物理理论的建立,小到求解一个物理习题,都有一个建模的过程。物理模型方法是物理学家研究自然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往往对定律、原理和公式记得较熟,但是却不会将这些定律公式运用到实际的物理问题上。究其原因,在于学生不会简化物理问题,不会对问题进行抽象概括和建模。物理学中的概念、原理、定律等都是借助于一定的物理模型抽象和推导出来的。因此,加强物理模型教学,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息息相关。例如牛奶皇冠问题,面对看似复杂的物理现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抽取出最基本的自由落体碰撞模型进行估算。同时供选择的近似条件。这一开放性的物理模型的解决方案并不唯一,可以把更多的思考留给学生课后完成,是学生在该过程中学会把复杂现象的模型简单化、简单模型的条件复杂化,从而学会思考,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七、小结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所教授的对象特点和需求,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同时也要根据大学物理的课程特点和知识特点,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比如案例导入、问题导入、小组讨论、课堂实验等多种方法,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物理段考总结范文第10篇

——题记

迷惘,山重水复疑无路

人生中难免会有惆怅之时,即便是我那仅有的短短的十几年的岁月,也有了些许迷惘。那是初三的一次段考,我迷惘了……难以置信,当段考成绩出来时,一科一科的分数在打击着我,我实在不知道为何成绩竟会如决堤洪水般直线下滑,全盘崩溃。一向得意的物理也只得了八十来分,数学就更不用提了,竟然刚及格,顿时,我的“世界”早已脱离了我的掌控,随着那决堤之水的流过,早已被冲得七零八落了,我唯一的感受便是“无颜面见江东父老”,当时我似乎正是那退无可退的楚霸王。我的脑子已停止了运作,只留下一片无边的苍茫……

沉思,云破月来花弄影

痛定思痛。“虽然考得不好,但不要灰心,下次努力考好来。”父母的话,老师的话,像施了某种魔力,再次将我的大脑激活,是啊,我如何能就此沉沦,我不甘心。重新运作的大脑将我带入了沉思:这次考试不能就这么过了,我必须重新振作,总结教训,分析原因,毕竟有很多人在为我着急。难道是状态不佳或是感冒流涕,不!都不是,这些都不是失败的理由,只是借口,只是逃避。搜索枯肠,终于找出了可以认同的理由:学习太赖散,不注意听课。这才是真正的原因。此时我也真正明白,做一个人是不能松懈的,没有一个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特别是作为中学生,从前没有经历过的,就认为无所谓,直到真正发生之时,才知道那原来是如此真实,如此强悍。通过一番沉思,我再次看到一丝希望……

新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从沉思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我不敢再有怠慢,又像以前一样刻苦学习,重新定位目标,果然,付出得到了回报,正应了那句老话“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期考成绩得到了回升,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我又重拾了信心,生活的激情再次被点燃了,看!它正与学习发生反应呢!有它在,我相信学习会更加轻松,更加有效。我的天空再次亮了起来,我的世界再次为我所掌控,东升的太阳染红了天……

上一篇:段考总结作文范文 下一篇:段考自我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