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9 06:15:1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范文第1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遗体、追悼、逝世、晚餐、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咳嗽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4.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

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

3.给各段加小标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对鲁迅这个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能做个简单的介绍吗?(交流资料)对,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回忆一下,你读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今天我们再学习关于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

3.看看课题,想想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二、预习课文

1.认真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自己体会,读不懂的,课上和老师、同学讨论。

3.学习生字新词。

三、全班交流

1.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悼”“冠”“咳”“嗽”。

(2)分辨字型:

“冠”(注意上边没有一点)

“嗽”(中间是“束”,不是“”,右边是“欠”不能写成“攵”)

(3)理解词语。

(4)组词

仪()悼()逝()餐()搞()

议()掉()晰()参()稿()

冠()悟()摊()咳()嗽()

寇()梧()滩()核()漱()

2.本文作者是谁,你怎么知道的?读读有关语句。

3.读课文。

4.课文共有几段?你怎么知道的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段:伯父跟“我”谈《水讲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段: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

第五段: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5.给各段加小标题。

教师讲解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

受人爱戴;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6.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7.交流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不懂的下节课和老师、同学讨论。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忆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二、学、三、四、五段

(一)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读,想想每段讲的是什么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自学后小组讨论交流。

(二)汇报自学讨论结果

要求:每小组汇报一件事,其他小组可作补充。

1.从第一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子女。)指名读有关语句。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带着感情读,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这句话,“我”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体会到伯父这句话里含义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我”听懂了伯父话里含着的意思,所以觉得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指名再读这件事,仔细体会鲁迅先生为心子女,善于启发教育孩子。

2.从第二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敢于斗争)。指名读有关语句。(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抓住“黑洞洞”“碰壁”深入理解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黑洞洞”,指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斗争时受到挫折与迫害。)再指名分角色朗读,体会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3.第三件事讲了什么?(出示投影片)(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救助车夫,关心车夫,更关心穷苦人民。)在救护资助车夫以后伯父脸上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鲁迅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救助一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旧社会才能解救劳动人民)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4.从第4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穷苦人)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的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从阿三的话中和前文的几件事中你觉得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板书: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爱憎分明)

5.小结:体会这四件事说明伯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学习第一段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但因积劳成疾于1936年去世,去世时有许多人来哀悼他。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思考:从那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学生边听边勾出。(齐读“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2.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当时“我”理解吗?(板书:爱戴)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全文

1.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2.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有什么联系?(板书:因果)

3.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第四题。

2.预习《高粱情》。

附:板书设计

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案点评: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学案,也叫导学案,顾名思义,它不等同于教师的教案,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为指导学生学而设计的方案,重视指导的作用,具有“导读、导思、导练”的作用。根据课文特点的不同,教师设计学案的侧重点也不同,可以分为探究性学案、展示性学案和综合性学案。

一、探究性学案,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实现长文短教

对于中心外露的长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以“点”带“面”的探究性学案,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指导学生概括出文章中心,然后引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是如何表现中心思想。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可以设计这样的学案:

1.预习课文,整体感知。

①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人物经历。

②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③在文中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并与同学交流。

2.熟读课文,把握中心。

①再次默读课文,思考鲁迅是个怎样的人。画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②明确中心,找出与课文开头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3.研读课文,重点探究,围绕中心句返顾全文:(1)文章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表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高尚品质的?用一句话或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2)选择自己最感动的一件事有感情地朗读。(3)学习了全文后,回答第一部分提到的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二、展示性学案,引领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实现长文短教

对于一些构段手法相同或相似的长文,教师可以设计展示性学案,即在教学中充分展示教师独特的教学方法,展示学生不同的个性,例:《晏子使楚》一文第二大段叙述了晏子巧妙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因而教师可以设计展示性学案,采用“精读感悟――自主探究――表演展示”的教学思路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精读感悟:仔细阅读第二大段,完成下列要求:(1)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想一想重点句表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2)带着体会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表现晏子反击楚王时的语气、动作、神态。

2. 自学探究: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结果都被晏子巧妙地反击了。自读思考:

①楚王几次侮辱了晏子?怎样侮辱?

②晏子是如何反驳的?

③晏子的哪些话说得很精彩?这些话妙在何处?

④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他的语言中,你对他有了哪些认识?

②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楚王的身上,我们该获得哪些警示?

3.表演展示,师生评价

学生上台表演晏子与楚王对话的情景,要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三、综合性学案,引领学生多头并进,各个击破,实现长文短教

教师在设计综合性学案时,要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各种有利因素,从浅层次的知识积累到更高层次的自学探究,到深层次的创新思维训练,尽量把学生学习目标定位在离学生学习能力接近的层面。如《最后一头战象》可以设计这样的学案:

1.初读感知:初读课文,读通课文,边读边想,“最后一头战象”指的是谁?为什么说它是“最后一头战象”?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精读感悟:细读课文,思考:嘎羧知道自己将要死去,做了哪些事情?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件事细细阅读,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

3.朗读展示:轮流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段,组内进行评价。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范文第3篇

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在课前备课时,我觉得这句话如果让学生单从表面理解,一定会“离题万里”,故在教案设计时特别作个批注。果不其然,当学生读到“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一句时,有个学生举手问:“老师,‘碰壁’是什么意思?”我没急着回答,而是笑着对大家说:“问得好,‘碰壁’是什么意思呢?我想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这一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掀起了议论热潮:

生:我从字典中了解到:“碰壁”比喻遇到严重阻碍或受到拒绝,事情行不通或办不成。

师:鲁迅为什么“碰壁”?

生:因为鲁迅喜欢看书写文章,眼睛近视了,所以碰壁。

生:因为鲁迅年纪大了,周围一片漆黑,眼睛看不清,所以碰壁。

生:因为那个时候,晚上没有路灯,不像现在的晚上灯火辉煌。

……

看着同学们七嘴八舌的争论。我适时地出示课件,用课件展示鲁迅先生的生活环境——鲁迅生活在战乱年代,他所写的文章大多是揭露反动统治者的丑陋面目,号召民众奋起战争。他的笔就像锋利的匕首,深深刺入敌人的心脏。反动派非常惧怕他,限制他发表文章,还处处迫害追杀他。在这种形式下,鲁迅先生巧妙地和敌人展开斗争。他的文章,尤其是写的杂文,像一把把锋利的刀直插敌人的心脏……学生联系这个资料,反复诵读句子,茅塞顿开:

生:因为反动派想要抓捕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所以“碰壁”。

生:因为旧中国的政治腐败,“四周黑洞洞”的就是指当时的社会黑暗,鲁迅先生办事不容易,生命有危险,所以叫“碰壁”。

师:是啊,这句话是鲁迅先生十分风趣的说法──“四周围黑洞洞的”指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革命者受到敌人的迫害和追杀。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鲁迅明明知道自己时时都会遭到迫害,却还这样说,反映了鲁迅先生……

生:非常幽默。

生:用乐观的态度同黑暗势力作斗争。

师:真是纸上得来真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来大家对这句话的理解非常到位,(我又顺势引导)那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有没有“碰壁”的故事?

学生畅所欲言,思维的闸门一下开了。举出了生活中各种“碰壁”的事例:如找工作的时候有碰壁的时候;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能实现有时碰壁;有时写作文觉得自己写得很完美,但不被选用,觉得是碰壁了等等……

评析与反思

语文教学一方面要舍得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去动笔、去实践;另一方面应跳出传统的语文教学框架的束缚,组织学生主动感悟、大胆质疑、自主发现、主动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以前在推敲关键词语或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教学中,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直接提出,然后按照理解词语的几种方法让学生去套。含义深刻的句子我就把意思抄写在黑板报上,形成统一答案让学生抄写后背下来。表面上学生好象整体掌握了,但在实际操作或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生推敲重点词的能力和感悟句子意思的能力显得很薄弱,思维能力空间窄小。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用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阅读和理解。对于“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一句的理解,我没有简单地下一个定义或让学生从字典上的解释去死记硬背,而是采用了探索式的语文课程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从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视角去探究不同的含义的思维过程,为学生思维的飞跃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又促使学生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一个个学生精彩的发言激起了更多同学的探索求异,更为可贵的是在对词句的自我理解中产生了许多的独特感悟,迸出探索火花,让课堂亮起来,也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由此,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也得以落实,探索感悟的能力在交流中得以提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范文第4篇

一、教前反思,拨云见日。

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做大量的备课工作,既要备好教材,又要备好学生,然后写成教案。写成教案后是否就能上好课呢?“不”,答案是否定的。在写好教案之后,走进课堂之前,教师要针对自己的教案进行反思:这节课教什么?如何教?重点是否突出,难点能否突破,主线在哪里?亮点在哪里?学生学什么?如何学?有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利用这些问题不断拷问自己,并在脑海中进行虚拟课堂教学,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加合理、完美。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我写好了教案:四件事(①谈《水浒传》;②趣谈“碰壁”;③救助车夫;④关心女佣阿三)。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析,看看每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精神?上课前,我不断问自己,这节课的亮点在哪里?主线是什么?学生的感情如何调动?经过拷问,我发觉这节课主线不清楚,太理性了,学生的情感无法被调动起来。没有情感的课,怎能称之为语文课呢?

我再次细读文本,深入思考,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组合,巧妙地安排教学内容。全文以“鲁迅先生逝世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为他流泪?”为主线,把这篇文章分成三大部分进行学习:①品先生之言,悟先生精神;②品先生之行,悟先生精神;③品他人之言,悟先生精神。在教学中又以“想到永远见不到伯父(先生)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贯穿全过程,形成一咏三叹之效,不断地升华主旨,感受先生的人格魅力。

这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多老师说:“这节课的容量很大,学生的收获很多,学生的朗读很动情。”课前的不断拷问,犹如拨云见日,才使课堂结构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才会取得如此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中反思,柳暗花明。

俄罗斯著名学者季米良捷夫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述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课堂需要教师的创造。课堂是动态的,变化不定的。教学过程,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或者由于学生的原因,或者由于教师自身的因素,或者由于课堂之外的原因,这些都将会影响教师预设的教学设计。这时,就要及时反思:教学是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环节是否扎实有效?是否把着眼点放在了学生的发展上?如何教学才能配合学生学习?再经过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如教学《桥》这课时,突破难点:为什么说老汉像座山?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我想:这个问题是否太抽象了?该如何问?突然灵光一闪:谁觉得老汉像座山?学生思考片刻,纷纷举手。

生1:惊慌失措的人们觉得老汉像山一样可以依靠。

生2:洪水觉得老汉像山一样不可战胜。

生3:我觉得老汉像山一样沉稳、镇静。

……

学生说得太精彩了!本来已山穷水尽,没想到换个角度提问题就可以柳暗花明了,这正是教学中及时反思的功效。

三、教后反思,更上一层楼。

一节课无论多么失败,也有精彩之笔;一节课无论多么成功,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教师在每节课结束后,要进行及时的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有待今后改进等等。并及时记录教后反思,主要记录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总结成功的经验

每节课总会有精彩之笔,如教学中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上一些精彩的师生对答、学生的辩论;创造性的教材处理等,这些可供以后教学时参考。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坚持把这种成功之处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教学经验自然日益丰富。

如我在教学《尊严》这课时,有同学发现杰克逊大叔与哈默对话时用“您”而不用“你”。我就在“您”字上做文章,让学生观察“您”字的构成是“心上有你”。再引导学生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杰克逊大叔“心上有你”?通过读、思、议,学生被杰克逊大叔深深感动了。

在教后记中我这样写道:“细读文本,不要放过文中的一字一词,甚至一个标点。有时一个标点,一个字,一个词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并详细地把教学片断记录了下来。

后来,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课时,我又抓住了一个“半跪”,演绎了同样的精彩。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品质。

2.牢记失败的教训

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每位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教学体验:教案初成,往往难以发现毛病,下课结束,教学设计的疏漏之处不找自见。为此,教师课后应进行冷静思考,剖析这些疏漏、失误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的经验教训,将这次的失败之处变为下次的成功之笔。

在教学《桥》这篇课文时,学生好像在“隔岸观火”,没有融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一篇充满深情的文章,学生却毫无感受。课后我进行了反思:为什么学生的情感没有充分被调动起来呢?原因之一:所设计的问题(“老汉是个怎样的人?”)没有指向情感;原因之二:所选教学内容不能聚焦情感;原因之三:课文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教学过程没有创设情境,营造情感磁场。

在第二次教学这课时,我精心设计了指向情感的问题:大家争相逃命时,哪些地方是你没想到的?教学中选择了能聚焦情感的语句,多次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老汉的内心世界,受到情感熏陶。

在教后记中,我写道:当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时,学生难以入情入境。教师应精心设计指向情感的问题,选择能聚焦情感的教学内容,巧妙地创设情境,营造情感磁场,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语文是一门充满情感的学科,教学应以“情”为先。正如罗丹说的那样:“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课堂上感染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无水不成池,无情不成课。”

3.捕捉瞬间的灵感

灵感是师生相互碰撞时的精彩火花,捕捉住这些智慧和思维火花非常重要,因为他们突然而至,转瞬即逝,不及时记录下来,便会随风飘散。这些灵感,有些是教师讲课时,临时增加的内容或改变的教学方法,有些是学生上课时,某些绝妙的回答、见解及质疑等。及时把这些记录下来,为以后的教学添精彩之笔。

如教学《长城》这课时,我让学生看图表述长城是怎样的?有学生回答:蜿蜒的长城。我突然想到:为何不进行填空:“( )的长城”。于是,我在教学中,增加了填空这项内容,并分别安排在三个环节后:学生看图后;初读课文后;学完全文后。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所填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学完全文后有学生填(举世无双)的长城,(堪称世界奇迹)的长城,(充分体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长城,(伟大的民族建造的伟大)的长城,(令中华民族骄傲)的长城。

上完课,我马上记录下这灵感的杰作,并写道:三次填空,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又积累、运用了词语。这个看似简单的填空却有一箭三雕之功效。

每一次的教后反思,都是更上一层楼的台阶。只有不断地彻台阶,日积月累才能更上一层楼。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范文第5篇

吉老师一直站在儿童的视角教语文。她的教诲给我们带来了从观念到话语、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灵魂的变革惊喜。

一、解读文本――“童眼”看教材

还记得初到北京小学学习期间,安排我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解读文本时,我按照一贯做法,把感知鲁迅形象作为重难点。为了塑造鲁迅先生无产阶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伟大形象,我大量补充资料:鲁迅光辉一生的简历,关心和爱护下一代的故事,跟反动派斗争的情节,关心劳动人民的事迹。自以为解读得很到位,于是兴高采烈拿给吉老师过目。

“在孩子的眼里,这是一位怎样的伯父呢?”吉老师看过教案轻声问。“哦,没……没想过。”我一听,傻了眼。 “我们面对的是8~14岁的儿童。他们有他们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生活体验……我们应该用孩子的眼睛来看世界。”吉老师继续讲解,“在解读教材时要想想儿童喜欢什么?他们会怎么想?哪里已经认知了?哪里还不会?哪儿掌握有困难……你都要了解。要想了解儿童,你得有颗童心。”

那么,从孩子的角度,用一颗童心来解读本课,会是怎样的呢?

吉老师认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作者周晔回忆童年时期心目中“我的伯父”,文章是站在儿童的视角,追忆和伯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表达的是侄女对伯父浓浓的思念。学生最感兴趣的和有同感的是伯父的风趣幽默、和蔼可亲,而不是需要仰视的鲁迅先生。最难以理解的是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难以感受鲁迅的形象……基于这样的了解,吉老师有了顺学而导的教学设计:先通过自学,感知在10岁周晔的眼里,伯父是个怎样的人,并让学生就不懂的问题提问,然后释疑――吉老师通过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学习人物描写,鲁迅的形象在学生眼里变得丰满起来。这样的设计,从儿童理解出发,既让儿童感知了伯父“善解人意、幽默风趣、和蔼可亲”的形象,又感受了鲁迅先生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既亲近鲁迅,又敬仰鲁迅,还习得了语文学习的方法;既基于儿童,又高于儿童。

二、教学设计――“童真”来体现

“正如一个肉体的胚胎需要母亲的子宫并在那里得到发育一样,精神的胚胎也需要在一个充满爱的温暖和有着丰富营养的环境里得到发展。”(蒙台梭利语)吉老师的设计总能为孩子营造这种温暖、有营养、充满童真童趣的环境,让学生学得轻松,而且愉悦。

为了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字词句段”,吉老师自己创编教学内容。依据学生想象力丰富、爱玩的特点,她把整节课设计成“游玩”的形式,如带领学生游“语文乐园”里的“文字宫”“成语苑”“古诗堂”,让孩子们在游玩中复习字、成语和古诗。不仅如此,她还结合儿童活泼爱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把学生喜闻乐见的谜语、顺口溜、故事等引入课堂,让整节课的设计充满了童真童趣。

从以下几个小片段,我们可以窥见一斑。

文字宫

心字进门( )得慌。

木字进门很清( )。

马字进门( )天下。

成语苑

成语急转弯

( 七上八下)

1510 (一五一十)

15分钟=1000元 (一刻千金)

利用顺口溜的形式,归类复习了“闷、闲、闯”等带门字框的字。这既帮助学生巩固了字形,又帮助他们区分了字义。她还把孩子们爱玩的“脑筋急转弯”改成“成语急转弯”,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巩固了成语。

阅读课教学也是如此。如教学《杨氏之子》一课时,吉老师开课以“是否听得懂中国话”调侃学生,并出示自作的文言文让学生翻译,“吾姓吉,四十有八。乃京城之师。好读书,尤爱古诗文。今至大朗,与汝等同学一文。甚悦!”就像被施展了魔法一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又如孩子们最头痛的作文课,吉老师会设计各种游戏来上,什么“作文接龙”“掌声的魔力”“铁锤锤蛋锤不破”……由于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课堂是活跃的,学生是活泼的,教师实施的是有效教学,而不是故弄玄虚。

三、课堂教学――“童趣”贯始终

吉春亚常说,“把儿童安置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在那里儿童感到没有任何压抑,这个环境将促进儿童天赋的正常发展。”她不但这样说,也自己践行着。在教学过程中,她不断地发掘教材中蕴含的“愉快的环境”,让学生情趣盎然地学习,在“新课导入、过程指导、难点突破”各个环节均有体现。

1. 新课导入,童真激兴趣

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吉老师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又把古人李白跟新流行的网络语言“追星”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会心一笑时了解了诗歌的背景,为体会诗歌情感做了很好的铺垫。

请看实例:

师:请你猜猜他是谁?唐代著名诗人,好饮酒。酒后飘飘欲仙,斗酒诗千篇,人称“诗仙”。

生:李白。

师:李白年轻的时候是 “追星”一族。追谁呢?追“孟浩然”!李白28岁时,孟浩然40岁,是名扬天下的大文豪。李白专程拜访孟浩然,他的诗得到了孟的赞赏。两人赏月观花谈论诗歌创作。半个多月后孟浩然要走了。李白送别时诗性大发,挥毫书写――

生:《送孟浩然之广陵》。

2.过程指导,顺学来巧导

吉老师的“本真”语文,提倡不仅要关注文本内容,更要关注言语表达形式。文章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怎样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习得言语形式?这是她在授课的每个环节重点考虑的问题。比如在教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小木偶的故事》时,就体现了这个思想。

师:在你们自学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特别的地方,你们听,他喜欢的跟大家也不一样。

生:我喜欢的是一些词语。我画出来了“板着脸”“笑嘻嘻”“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这些词语是女巫所说的“人类所有的表情”,我想课后抄写下来。

师:多好啊,我要特别给你竖大拇指,积累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下课后,你可以做摘抄作业,其他同学也可以像他一样。同学们,我为什么要推荐他的发言,因为他喜欢的内容跟文章的表达有关,是更高一层次的水平。说到这里,话能让很多人喜欢秘密也有不少,不妨透露几点。第一,多多分段。古人纸张来之不易,分段不多,标点不加。现在的很多童话,在分段中情节变化飞快。(做一个动作)第二,让文中人物多多说话,说着说着,故事在发展,道理也在其中了。第三,就是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多多用动作的词,读起来就有那种拍电影的镜头感。

以“批注喜欢的原因”为主线,让学生默读、标记、交流。吉老师在巡视时发现,大部分学生只关注了故事的情节和道理,没有关注表达。只有一个学生画记了描写表情的词,吉老师大大表扬了这学生。同时教学语言上使用“诉说秘密”“多多的……”这些颇具儿童表达特点的句式,在充满童趣童真的环境中达到语文学习的目标。

3. 难点突破,趣味为首选

吉老师认为,语文最本质的教学目标是促学生言语的生成。当教学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她有时会借助于充满童趣的课件――活泼的画面、合适的音乐,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调动课堂气氛、突破难点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帮学生理解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所创设的情境,课件上设置一个活动的小孩追赶着蝴蝶,黄色的蝴蝶忽上忽下,忽前忽后,一下子飞入黄色的菜花里,再也找不到了。

有时,吉老师会采用“简笔画”来化解难点。如教学《蜜蜂引路》时,“蜜蜂究竟怎么帮列宁引路的?” 二年级学生难以表达清楚。吉老师大笔一挥,根据学生回答随手在黑板上画出小山、蜜蜂、花丛、园子、房子的简笔画,学生再借助图画就不难说清楚了。

还有的时候,吉老师会通过编顺口溜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答题的窍门,如“联系上下文把词解,方法灵活很简便。看准文字直接搬,如果答案不明显 ,结合原文再提炼。原意加上结合义,保证答案不出偏 ”。又如“回答问题也简单 ,读文上下细细淘 。答案信息要全面,梳理要点需连贯,如果做到这三点,加以提升高分来”。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阅读复习中掌握了阅读答题的能力。

四、追求本真――“童心”展灵性

如教学《花钟》第一自然段时,学生被文本准确且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所吸引,教师随机出示自制的“花钟”,提示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里有不同的花儿开放,课文文字有限并没有全部描写出来,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继续创造“花钟”的美丽。刚上三年级的学生颇有兴致、畅所欲言,“由此及彼”进行迁移,所写的内容精彩纷呈:

下午1点,凤凰花举起了燃烧的火把;

下午2点左右,美人蕉跳起了优美的孔雀舞;

下午5点多,紫茉莉穿上了紫色的旗袍在风中婀娜多姿;

晚上12点左右,洁白的仙人球花探出了小脑袋四处张望……

一堂课成功与否,学生的发展是唯一的检验砝码。吉老师充分发掘教材中语言文字与言语形象、言语内涵、言语情感的聚合点,驱动学生一颗颗灵动的心,激发他们飞扬智慧的言语,真正促进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小练笔是吉老师语文课堂的常态。如《开天地》,吉老师抓住文中省略号,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样子,想象越丰富,学生越能感受的神奇;上《春雨》时,吉老师让学生想象春雨还会给柳树、麦芽、青蛙带来哪些变化,仿照书中句子说一说,学生在想象说话中,熟悉了课文中的表达;教学《秋天的雨》时,老师让孩子们想象“秋天的雨把( )给了( )_______________让学生在写话中感受秋雨的神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范文第6篇

1 精心备课,认真撰写教案

一堂课,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使学生得到怎样的思想教育,这是教师在每节课都必须解决的问题。教材目前仍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对教材的研究挖掘程度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撰写教案。备课的关键是明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如教学的重点难点等,目标明确后,再思考运用什么方法、借助哪些手段、设计什么问题、安排怎样的环节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再进行个体设计教案。在教案中要充分展示出对传授知识的发生、发展,认真研究教学障碍,精心设计各种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加以克服,还要精心设计时间和提问,不能随心所欲。要讲究课堂的效率,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教学的直观性、科学性。

2 提倡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要为学生服务,做到尊重学生。教学中要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结构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讲、教师听”和学生之间交流的三向结构,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形成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最佳氛围。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自主学习的继续、深入和发展、创新。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活动都应建立在自主的基础上。给学生充足的自主读书、思考、质疑、理解感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有了充足的“获”和“疑”,有备而来,才能尽情释放所“获”,认真提出所“疑”,和小组成员共享、交流、探讨。

例如:我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先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四个小故事的内容 ,然后围绕主题,引导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其问题是默读课文:(1)说说你为什么喜欢鲁迅先生这个人物?从课文中找出有关依据、事例加以说明。(2)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谈体会。在汇报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与小组之间可以补充、评议等。小组成员之间汇报的形式丰富多彩,有说事件,说品质或说特点 ,有读体现人物品质或特点的句段。由于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不少学生在合作活动中踊跃发言,迸发出创新火花,切身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这样也避免了繁琐而单调的传授,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3 善用电教手段,讲求实效

在教学中,广泛引进和采用各种新的有力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实验室教学等,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印象。多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45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创设出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极大的兴趣,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例如:《林海》一课的教学,课文描写的是大兴安岭的风光,对于从小生活在南方城市的孩子来说,这给理解课文带来了困难;因此,在教学之前,我先播放一段大兴安岭的资料,配上适当的解说和优美的音乐,学生在乐曲声中目睹了大森林的林涛滚滚,耳听生动的解说,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高了。然后我就因势利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这样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留白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0

一、揭示课题留空白,培养思维的探究性、整体性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思维的窗口。教师因题制宜,注意留有余地,就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亡羊补牢》一课,可抓住课题设计如下训练:①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②自读课文,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③理解"亡"、"牢"在词语中的意思,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④围绕课题提出问题:那个人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阅读教学中适时设置问题,留下空白,让学生去思考、探究答案,这是发展思维的保证,比起由老师直接告诉结论要强得多。这样做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探究问题,寻找答案的积极性。既激疑又训练了学生的"发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此外,在教学中,抓住课题这个训练点,教者引而不发,留下空白,通过多思,发挥其一举多得的整体效应,其好处有:①扣住课题进行了字、词、句、篇的训练;②进行了读书、说话的训练;③进行了审题、解题、质疑问难等思维的训练;④进行了边读边思、读思结合的读书方法训练,使语文教学的各项目标都得到了落实。

二、突破难点留空白,培养思维的完整性

在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难点又一时无法解决的,那就不妨先把它暂时放一放,留出空白,待学到一定时候,这一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三、板书设计留空白,培养思维的概括性

板书是微型教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如果在设计上能够充分考虑学生好奇、求新、求会的心理和求知、求解、释疑的欲望,讲究一点板书设计的空白艺术,不仅能使课堂增添新的活力,进入美妙的艺术境界,同时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概括性。

如《跳水》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在讲读课文内容时,有意留下五个空白的括号,师生共同配合,完成一则精妙的板书:

跳水

高潮(孩子遇险)

发展(孩子追猴)

发生 (猴逗孩子)

起因(水手逗猴) 结果

(孩子得救)

四、利用场面填空白,培养思维的形象性

作者往往根据写作意图筛选、提取那些最能有力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而把一些次要场面用一句话作高度概括,留下空白让读者去作形象的填补。对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文中的场面空白,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填补,使课文内容更生动、更形象,印入学生脑海的形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如《刻舟求剑》一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那个丢剑人说等船靠了岸,他要从在船舷上所作的记号那儿跳下江去捞剑。他在船靠岸后也一定会跳下江去捞剑。利用那个人捞不到剑的有趣场面在学生脑海里的形象空白,教学中可以设计说写练习:①船靠岸后,那个人怎样跳下江去捞剑的?怎样捞?②他没有捞到剑神情怎样?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③岸上看他捞剑的人会有什么神情、举动、议论?这一填补,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含意的领悟,还训练了表达能力。

五、理解语义想空白,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文章中许多句子含义深刻,透过其表面所描写的现象,可以体会到它暗含着的本意。例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作者讲述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事情是由孩子的天真引起的,鲁迅先生也好像是在与孩子开玩笑,实际上他说的几句话含义深刻,话中有话。"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把鼻子碰扁了吗?"这句话中的"碰壁"一词弦外有音,得细细品位才能悟出其中之义。教学时可扣住"碰壁"一词设置空白,让学生展开讨论。当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什么?"碰壁"指什么?鲁迅先生是在漆黑的夜晚走路不小心,把自己的鼻子碰扁了吗?这样的问题极富趣味性,学生发言积极踊跃,又通过讨论同学们找出了各自的理由,即"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把鼻子碰扁了"说明鲁迅先生遭受的挫折与迫害非常严重,鲁迅先生用笔揭露反动派,他的笔是对敌斗争的匕首和猎枪。反动派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发表他的文章,而且要逮捕他,所以从鲁迅开玩笑说的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出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通过这样的讨论、探索,不仅使学生从表面描写的现象中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对课文内容的内涵有了深刻地理解,同时通过外部诱因满足了学生的愿望、兴趣、情感的需要,激发了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六、利用结尾悟空白,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好的文章结尾处往往会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有的写人记事的课文不写结局,留下艺术空白,让读者去思考,更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教师可利用这一空白让学生去遐想,去玩味,从而达到意犹未尽的效果。

如《凡卡》一课的结尾只写凡卡在邮筒里投进他写给爷爷的信,回来后睡觉时做了一个甜蜜的美梦,留下了一串省略号--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信封上的书写,探知凡卡的爷爷肯定收不到信;又可以根据爷爷的境况判定爷爷即使收到信也不能接他回家;还可以根据时代背景推知凡卡的美梦注定不能实现,等待他的是更悲惨的命运。如果就此引导学生延伸开去,以《凡卡投信以后》或者《凡卡的美梦》为题进行续写,学生能够悟出作者留下的空白,写出合乎情理的文章来。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范文第8篇

十几年的教学之路虽是曲曲折折,但也阳光灿烂,回想刚刚毕业的时候,我满怀兴奋与喜悦,走进了小学校园,那一刻,一切是那么新鲜,也在那一刻,我与讲台结下了难舍的缘份。

老校长非常欣赏我的年轻,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他让几位老教师带带我,我想,这也许就是“拜师学艺”吧,学校给我发了一本五年级的语文课本,让我准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当晚,我失眠了,我读过鲁迅的许多小说,对这位文学大师也有所了解,可是,面对这篇小学课文,我不知如何下手,还翻开已经读过的鲁迅小说和相关文学史资料,认真地进行备课,一直到深夜,我才将课备好,似乎完成了一件史无空前的任务,轻松了许多,而后,我便像背英语单词那样一遍遍地重复熟读,直到熟读能背为止,我那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第二天,脱下旧运动服,特意穿上一身为见学生而定做的一套西服,俨然一副搞学问的样子,心想,学生一定会被我怔住的。“初生牛犊不怕虎”我胸有成竹地登上讲台,就像背演讲稿一样开始背教案,教室里一点声音都没有,我心里默默为自己的顺利开头而高兴,半节课即将过去,我惊异地发现好多孩子爬在了桌子上,没有爬的孩子眼睛移向了窗外或其他同学身上,甚至连后面的老师都在窃窃私语……整个课堂只有我是最活跃,最兴奋的,好像我有意提高了的音量对他们没有任何吸引力,我不仅讲到书中的内容,还讲到了鲁迅与中国革命,我辛苦的劳动果实便在他们无所谓的神情中伴着下课铃声凋谢了,课后,老校长安排了几位老师帮我修改教案,从他们语重心常的谈话中,我深深懂得了备课深刻的内涵,不是演讲,却胜于演讲艺术,不是个人展示会,而是师生共同的舞台……这些似懂非懂的话语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不断咀嚼、不断品味、逐渐在我脑子里清晰起来,相信,它会通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现在看来,最终的教案定在课堂上。备课不等于“背课”。尽管很多内容需要教师牢记,但备课的含义远比背课要广泛得多,深刻得多。

一节课,老师们看到的是精彩的教学场面,是表象。实际上教学效果好,不是因为上课老师的灵感,而是老师长期积淀的具体体现,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记得,我为了参加市电教课比赛,让我准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一课,我准备了非常生动有趣的动画课件,带学生去市电教馆参赛,“天有不测风云”,我走进教室的一瞬间,突然发觉自制的课件丢在了车上,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冷静是成功的基础,既然事情已发生,慌张是解决了不问题的,今天,我将预设的问题丢了,我何不让孩子们从文中去找问题,我当即跑出教室,在街口买了几个柚子和小金桔回来,让孩子们自由组合,共同研究自由落体实验,这样一来,孩子们可有劲了,顿时,教室里成了比萨斜塔的生活场景,他们已不拘限于文章的限制,利用现成的材料自己设计、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疑,他们争论时通红的小脸,睁大的眼睛,高举的小手,才是我这节课所备的最佳环节,这不是表演,而是孩子们开心、宽松地享受学习。课堂的生成应该属于隐性备课的范畴。隐性备课的是“内功”,有时是看不到的,也无法形之于文字的。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而来”,方能“胸有成竹”。一堂课虽不过40分钟,但要使40分钟精彩不断,不是一个月、一年就能练就的本领,而是需要教师长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积淀。备课的意义已然超出了我们平常理解的为某一节课、某一个教学内容而设计的教学过程,而是从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丰富教育智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备课的意义。回顾备课的经历,我认为独立创作尤为重要,只有自己独立钻研教材,才会做到个性化理解教材;然后参考教参或借鉴名师设计补充完善;这样的备课才具实效性。另外,课后反思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时光在周而复始地运转,而我们的教学却是常教常新,校园里走进了一批批新教师,同时,银丝也爬上了老教师的发梢,我们就是这样默默准备着每一节课,每一段人生。是啊,我们在备人生的灿烂,灿烂的人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在一定程度上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教学目标虚化不明确等问题,不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阅读兴趣低,导致阅读教学有效性低。只有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才能更好地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更有效的体现,但是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我国现在小学阅读教学现状来看,教学目标还比较单一,并且目标本身不明确。比如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大部分是要求体会文章中心思想、全面理解文章内容,但是这种教学目标在任何教学阶段都可以应用,学生会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进而导致学生只是随便读读,阅读有效性降低。另外,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与教学要求进行有效的结合。有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时只是在网上随便找的教案,不能与教学实际相关联,直接生搬硬套,致使教学有效性降低,影响学生学习质量。

(二)教学方式形式化

为了适应新课改教学要求,很多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都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等,但是因为不能与教学实际以及教学目标有效结合,使得所有教学模式都流于形式,并不能提升教学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冰花》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搜集各种相关资料,然后在课上将学生分组来进行讨论,并且让学生谈自己对冰花的感受,最后让学生画冰花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方式来对“冰花”进行理解,但是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对“冰花”的认识上,不能对文章字词、语句等进行学习,并不能提升阅读的有效性。

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改进措施

(一)科学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确定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学有效性,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要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时,可以从知识、情感以及过程三个方面来进行目标的设定。第一,熟读课文,通过查资料以及合作学习等方式学会本课存在的生字生词;第二,有感情朗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画面想象,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第三,熟读文中所写的几件事,采用不同方式观察了解“鲁迅伯父”去世为何这么多人来追悼,以及“伯父”所说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等句子的具体意思。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是采取了三位一体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到课文字词语句的同时可以通过探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到鲁迅先生生活背景的黑暗,以及“碰壁”的真正涵义,从而也就明白为什么“伯父”去世后那么多人来追悼,可以更好的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促进人前进的主要动力,想要提升语文阅读有效性就必须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教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主要就是要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大这一特点,对所学文章内容进行合理的开拓,使学生对文章产生兴趣。例如在学习《变色龙》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学,然后找出变色龙的特点,然后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来扮演变色龙。例如教师说“现在我们这里就是在森林了,如果你是变色龙你会怎样呢?”学生回答“我就是变色龙,现在我在树叶上身体皮肤是绿色的,眼睛在观察四周有没有食物和天敌”。另外一个学生接着说“我是变色龙,我现在树干上我是棕色的,我发现前面有一只花蝴蝶,我要变成红色到花丛中觅食”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进而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文章中,并对变色龙进行很好的了解,提升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选择合适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能否根据教学实际选择合适教学方法是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提升的一大影响因素。教学方式的选择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来决定,阅读方式多样化,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黄果树瀑布》这一课时,教师在正式讲课前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段黄果树瀑布的视频,让学生能看到、听到文章所描述的景象,以此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然后教师说“大家想不想了解黄果树瀑布是怎样的呢?那就阅读课文吧”,这时学生就会去积极阅读,并深刻领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合适的教学方式可以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其更好地感受作者所描写的景物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可以有效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语

以新课改要求为主要教学指导方向,在突出学生主体的基础上,加强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联系,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改变传统阅读教学中“低效”“无效”的现象,不断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崔秀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的探究[J].学周刊,2011(05).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教育研究;导语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025-01

在多年的教研工作中,通过走进课堂聆听老师的教学、与老师的课后交流等途径,发现有经验的教师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近年来,通过对全县部分中学语文教师的教案、课堂教学的评估督导,并根据不同的课文情感,我把语文教学的导语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设悬激趣型

这类风格的导语,主要以设置悬念为主。通过多次的教育评估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喜欢用“设悬激趣”型课堂导语。也就是说,教师故意卖关子,用一连串的问题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对下文的学习充满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有位老师在教习作训练《烧不坏的手帕》时,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展示一块普通的布手帕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会毫不犹豫地说出答案),我这可不是一块普通的手帕哦!因为我已经在保险公司给它买了份保险,现在即使用火烧也烧不坏。就算大家再加点酒精助燃也能安然无恙。不信,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做个实验吧!”

经这位老师这一番介绍,学生个个表示怀疑,他们都伸长了脖子,瞪大了双眼,正想看着怎么出丑呢!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在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完成了最关键的教学环节,使他们印象深刻。接下来的写作练习就已水到渠成了,这难道不该归功于导语吗?

二、激情昂扬型

这种导语的风格,饱含着浓郁热烈、激越奔放的情感。语言强劲有力,节奏起伏有致,声调多呈昂扬上行之势,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很快牵动学生的心,达到语言所传递的感情世界。我记得有个老师在教学课文《蒙蒙细语》时,就用了这种类型的导语:“我爱雨!但不是那滂沱大雨,也不是那雷鸣电闪般吓人的暴雨,他们唯恐被人忽视,而故意咆哮发怒,炫耀自己的力量,可我却不稀罕。我要向蒙蒙细雨献上一片痴情!因为她的沉默,因为她的平凡!因为她能“润物细无声”而从不买弄自己。她多么像我们课文中的那位女主人啊!”

如此一则导语的设计,既暗示了课题的象征意义,又对全文的中心有所提示。学生能通过初读课文就领悟中心,产生对主人公“妈妈”的深深敬意。为下一课时深入中心奠定基础,对指导朗诵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谨严朴实型

这种风格的导语具有丰富的知识性,鲜明的科学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多用质朴无华、平实无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形式来说明事物或论述事理,带有较为明显的客观性。我记得有位老师在教学《林海》一课时就是这样的导语:“以前,同学们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课文先概括写了小兴安岭是树木成林,几百里连成一片的壮美景致,然后分述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中小兴安岭的不同特点,而且对春天的绿叶、河水,夏天的晨雾、野花,秋天森林中的物产,冬天的风雪、动物,做了具体描写。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林海》一课,基本上也是这样,但它比《美丽的小兴安岭》写得更具体细致,更生动形象。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注意加以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这则导语既有对旧课知识的复习,又有对新课教学目的明确要求,语言精练,毫无闲言杂语;层次分明,给人以明确信息;条理清晰,给人以深刻印象。充分反映了谨严朴实的风格。

四、深沉凝重型

这种风格的导语,感情诚挚而深沉,或缅怀悼念,或郁闷凄怆。语调深沉压抑,节奏徐缓沉稳。有位教师在教学《江姐》时设计的导语,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这种导语的特色:“岁月的风雨,可以洗去我们许多的回忆;历史的车轮,可以磨掉我们许多的往事!但是,我们永远不会记忆那个烽火连天、枪林弹雨的时代。一批又一批生活在那个时代的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他们宁愿抛头颅,洒热血,谁都不去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江姐就是其中一位女英雄!”

这则导语紧紧把握住了课文的感情基调,用这满怀敬意的语言,伴以低沉压抑、平稳沉稳的语调,把学生似乎带到了那令人悲痛而又值得怀念的年代中。从而激起了学生相应的感情经验,感受到课文作者感情的脉搏,进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

五、轻松活泼型

这种风格的导语,叙述角度新颖奇特,或先进一个小故事,或以凡人琐事谈起,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语气平易温和,节奏快慢适中,使课堂产生出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有位教师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他讲述了自己的亲身感受:“一说起鲁迅先生,老师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可能是从小就接触太多有关先生的事物了,因此,即使是素昧平生,想来却还那么亲切。老师母校的校舍据说是鲁迅先生舅舅的家宅,于是鲁迅的铜像一看就是六年,而且学校附近有不少都是先生儿时玩耍的地方,它们也成了我们的天堂。有机会老师好好讲给大家听,现在我们还是先来听听鲁迅先生的侄女是怎样介绍的。”

这则看似“闲话”实则“正传”的导语,学生听得十分专注而又十分轻松。其心境明显上于一种亢奋、好奇的状态,求知欲强烈,课堂气氛也因之显得轻松活泼。这样的导语常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教学效果。

六、名言导入型

古今中外有许多至理名言,字字铿锵,寓理深刻,耐人寻味,有的老师就喜欢引用相关联的名言导入新课,例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学《春》、《海滨仲夏夜》等写景散文时,她是这样导入的:“继米开朗基罗之后的法国大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总要和大自然接触,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美的令人陶醉,它在不同季节展现不同的美姿”。几句话的描述,学生被有关“美”的名言所吸引,被祖国山川美的描述所吸引,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写景散文学习环境里。

上一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范文 下一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