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档案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17 17:08:26

文物档案管理

文物档案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物档案管理;计算机;信息化

一、文物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

文物档案是直接记录和反映国家在重要文物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文物档案管理的内容与一般专业档案管理的内容有所不同,具备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研究价值高等特点,所以必须配备专人负责管理,并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防止文物档案毁损、丢失。在文物档案管理中,其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物藏品的历史资料

有关文物来源、流传经过的原始记录和采访记录;文化发掘报告、采集记录、铭记题跋、鉴藏印记;书画作者的小传、工艺制作记录等。

(二)文物的鉴定资料

文化鉴定意见、定级记录;使用先进的鉴定方法、鉴定仪器对文物藏品进行鉴定的检测报告、化验报告、分析报告;专家学者对文物作者、时间、真伪做出的鉴定记录。

(三)文物藏品的研究资料

文物专家学者在科学研究文物的过程中所发表的专著、论文、铭刻拓片、图录、丛书目录索引、研究文摘等。

(四)文物藏品保管的资料

在对文物藏品采取保护措施时,如灭菌、除锈、消毒、防虫等过程中所使用的药物、方法、效果等情况的记录;文物藏品出入库记录、保存现状记录;对文物藏品修复、复制的承制者、修复部位、时间、工艺流程、使用材料等方面的记录。

(五)文物特征记述资料

对文物的时代、产地、色泽、质地、数量、完残情况、重量、尺寸、特征描述、用途等方面的文字记述,以及有关文物的拓片、照片、纹饰、器物绘图等方面的影像资料。

(六)其它资料

在意外事故中,对文物损毁情况的领导处理意见、有关批示的原件、原文、复印件,这些资料是文物藏品原始记录的重要依据。

二、计算机在文物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一)建立文物档案管理数据库

档案整理是文物档案管理最基本的工作之一,也是较为繁杂的一项工作,在应用计算机进行文物档案管理时,档案数据库的建立尤为重要。通过数据库的建立能够极大程度地方便档案整理工作的开展,只需要按照文物档案的类别将其录入到计算机中,再将生成的新档案添加到数据库中,整理工作便基本完成,与传统的文物档案整理相比,计算机数据库的应用使整理工作变得非常简单。数据库的建立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档案整理分类。由于文物档案的整理分类具有一定的学科规律,故此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应当咨询相关方面的专家,通常可根据原有的文物档案进行分类;其二,档案资料录入。由于文物档案涉及的内容较广,所以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录入方式,如声音、图片、影像等可借助专门的设备进行录入。

(二)建立档案资料检索系统

对文物档案进行检索和查询,是体现文物档案用途和价值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建立文物档案资料检索系统能够使检索和查询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也使文物档案的应用更加开放和广泛,研究人员只需要在计算机上输入想要查询的内容,如文物名称、出土时间、年代、出土地点等,便可以借助检索系统找到与之相关的资料,如文物藏品卡片、藏品档案以及其它相关资料等等,这给研究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既节能了时间,又提高了工作效率,最为重要的是延长了重要文物档案的使用寿命。例如过去档案的载体一般为纸质卷帙,这些载体又面临着最终消亡的结局,文物的信息生命依然存在巨大的风险。计算机在档案中的应用,扫描和复制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实现文物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文物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对档案管理制度进行不断创新,并建立健全责任风险体制和目标管理机制以及相应的激励制度,借此来促进档案管理人员逐步向专业型转变,以适应新形势下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同时还应当对文物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能进行强化,并加大后续监督管理力度,推进文物档案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此外,应当建立并完善文物档案网络查询功能,以档案开放的明文规定为依据,并以现有的档案信息资源库为基础,构建起一个完善的档案信息平台,定期对特定人群以及社会公众开放,借此来实现文物档信息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文物档案的价值。

(四)创新文物档案管理方法

文物档案管理人员应立足于实际,增强文物档案管理的主动性,利用计算机技术创新管理工作方法,推动文物档案管理良性发展。文物档案管理部门可建立重点文物档案网络监督系统,以档案室为中心,以相关单位为网点,不断扩大文物资料的收集范围,提高文件材料质量。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文物资料收集办法,利用网络监督系统监督检查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从而确保文物档案资料收集完整。计算机技术创新管理从根本上解决文物的输入分类建档工作。

三、结论

总而言之,利用计算机实现档案管理文物是极为宝贵的历史遗产,而文物档案是全面、准确反映文物相关情况的重要资料。由于文物档案涉及范围广、内容复杂,为了提高文物档案管理效率和质量,保障文物档案资料安全,提高文物档案利用效率,应当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以满足信息时代下文物档案事业的发展需求。实现档案电子信息化、必需有高素质的人才,能够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设备。而高素质人才是实现这一要求的保障。文物档案工作者要进一步对现代化管理作深入的研究和不断的创新,以信息化促管理,努力实现文物资源的全社会乃至全人类共享。这将是计算机在档案管理应用中的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王改艳.高校体育教学档案管理创新研究[J].科技信息.2010(04)

文物档案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物档案管理;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数据库

文物档案管理现代化是保管工作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用科学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对文物档案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之获得最佳的工作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物档案管理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又包括现代管理科学方法的应用。本文谨就文物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意义和途径做粗浅探析,希望能对文物档案管理工作起一点促进作用。

一、文物档案管理现代化是保管工作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一)文物档案管理现代化是顺应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博物馆作为承载人类历史和自然发展过程信息的载体,它所收藏、保管、研究的信息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发展过程的各个方面,每一件文物、标本都是信息的承载者。然而博物馆传统的保存、展示和研究文物、标本的手段,已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社会文化发展和学术研究的需要,限制了博物馆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当前,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向社会各个领域的快速渗透,亟需我们利用现代技术,不断推进馆藏文物数字化进程,为文物行政部门强化馆藏文物管理服务,为提高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鉴赏祖先创造出的灿烂文化、掌握历史知识、领略先进文化、提高综合素质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因此,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和成果,关系到博物馆事业在新的世纪是否具有生机与活力,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博物馆事业在新世纪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水平。博物馆只有追踪时代精神的变革,不断调整自身建设以适应发展中的经济格局、知识格局和管理格局,才能促进事业的发展。所以说档案管理现代化是一个事关文物档案事业发展全局的大课题,既是发展方向问题,也是发展模式问题,文物档案管理现代化是解决文物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出路,是保管工作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二)文物档案管理现代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是提高贮存收藏能力。现化技术,特别是缩微技术、光盘技术的采用,为日益增多的档案贮存和管理提出了有效的解决途径,从而增强了档案部门的收藏能力。

其次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电子计算机具有高效率的信息处理功能,可以用来组卷、编目、分类、统计和分析等。在业务工作中代替一些人工操作,能有效地提高档案信息处理能力,加快工作进度,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是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档案收藏的目的在于利用,使它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档案编目、检索、借阅管理,速度快、准确性高,提供多种检索途径,使利用者方便地查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物资料。

四是提高文物保护能力。文物档案实现计算机管理后,随时可以按照藏品的名称、时代、作者、纹饰、器形、颜色、大小等不同的索引条件,查找出与之相符的藏品信息,显示和打印出所需藏品的卡片记录,不仅查找的速度比人工管理要快许多倍,而且可以保证一览无遗。这样一般的藏品研究工作就可以不再进行繁重的文物提取,从而减少文物的人为损害,提高藏品保管的安全程度。

通过以上这四种能力,既是提高文物档案管理整体水平的体现,又是文物档案工作全面发展的标志,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加强基础工作是文物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前提

众所周知,计算机作为一种高效处理庞大复杂信息与数据的现代先进工具的首要特征就是要求输入计算机的各项原始数据信息必须是准确和科学的,否则输入的数据与信息是“垃圾”,输出的只会是更高级的“垃圾”。所以实行计算机管理的前提条件是要做好输入信息与数据的收集、整理、著录等一系列前处理性质的基础工作,使其充分满足计算机工作的技术要求。

(一)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提高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水平

按照当代科学的定义,“规范化就是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做出统一的规定。具体到藏品保管工作中,就是要对藏品保管所涉及到的全部信息、数据、工作项目制定一套统一的定义和程序。”对于一个博物馆来讲,尤其是对于那些建馆时间较长的综合性博物馆馆来讲由于馆藏文物多,著录工作不仅量大而且复杂,如果没有一整套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工作程序与方法会使计算机因数据准备不足而无法使用甚至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进展速度。从科学与经验中都可以获知要想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就必须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程序与方法,即要求文物档案从编目、整理、鉴定、著录、保管等各个环节都要按照统一的程序和科学的方法进行工作。

关于文物档案工作,各博物馆藏品状况虽不尽相同,但必须严格按照《中化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和文物管理局出台的各项工作条例去做。1991年11月19日国家文物局印发的《藏品档案填写说明》是规范著录工作的最基本依据。《说明》对档案填写的格式、文物定名、鉴定、文物总登记号、文物分类号、档案编号、时代、作者、数量、质地、色泽、用途、来源、尺寸、重量、形状、入藏日期、征集经过、流传经历、修复、装裱、复制记录、现状记录、照片拍照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规定,各博物馆应根据各自的馆藏实际,按照统一的定义进行完善和整理,使之统一分类、统一格式和内容。

(二)加强馆藏数据库建设,推进档案现代化管理进程

在档案管理基础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计算机数据的准备工作是一个大工程。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涵盖保管、研究、陈列、教育和行政管理等博物馆各项工作流程,核心是藏品信息数据库建设,重点在于把好藏品信息的收集整理关和加大信息管理规范化力度。对藏品征集、修复、鉴定、交换、展览等各种原始信息和相关信息尽可能做到收集齐全、分类整理;根据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等文物工作规范,录入藏品信息,做到格式规范、填制准确。

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是文物保护基础资料建设的核心项目,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开展文物调查,掌握基础资料,提高管理水平,是推进文物、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了适应全国文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规范博物馆藏品信息处理和交换工作,建立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国家文物局于2001年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和《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技术规范(试行)》,从2001年开始,财政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了“文物调查与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该项目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馆藏文物的藏品信息录入,实现摸清家底,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该项目自2001年实施以来,先后经历了试点、试点推广等阶段,并于2008年在全国全面展开。据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统计,截至2010年8月31日24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完成馆藏一级文物数据的采集与报送工作;除个别确有特殊情况的省份外,绝大部分省份也已顺利完成了二、三级馆藏珍贵文物数据的备案工作。这标志着“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自2001年至今已经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基本实现了国家文物局确定的“2010年8月31日前全面完成数据采集及报送工作”的目标,全面进入了以数据整理和应用工作为核心的新阶段。

三、文物档案管理人员现代化是关键

(一)实现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关键是人才

实现档案电子信息化,首先要有现代化的人。档案人才是知识管理型人才,信息的知识性及档案工作的专业性决定了档案管理者的劳动是知识性劳动。当前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核心,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即计算机档案管理。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档案学、博物馆学的知识,还需具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等。从目前看,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依然匮乏。文博领域信息化工作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知识结构不甚合理,专业素质亟待提高。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文物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紧缺。制度化、规范化的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尚未建立。在职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较低,多数是半路出家,甚至有现代文盲现象,成为制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题,直接影响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尽管引进了现代设备,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就更谈不上档案信息电子化了。因此,实现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关键是人才。

(二)如何培养文物档案管理人才

加强培养教育,造就一批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已被广泛关注,加速培养和造就一批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型、技术型和复合型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首先要改变档案工作者长期无声无息的封闭局面,面向全行业、以至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加强协调能力,为档案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其次,加强对档案工作者信息意识的培养,彻底改变传统的档案“重藏轻用”局面,使档案人员充分调动和运用信息资源理论和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档案信息资源实施科学管理与有效开发利用。

再次,加强对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学习与档案信息化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数字化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现代管理技术知识、外语知识等,提高档案工作者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技能,以适应档案信息化的发展。

第四,强化训练,对档案工作者分层次进行基础知识教育、高级理论培训及文博专业档案专业教育,培养一支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年轻的档案生力军,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使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而且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

四、统一认识、科学民主决策是决定因素

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信息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国内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博物馆工作者特别是领导者必须提高认识,把握机遇,科学决策,推动文物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发展。

(一)统一认识

制约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因素很多,但起主要决定因素的是领导者的现代化意识水平。博物馆信息化并不是单纯的技术与设备的简单组合,它同时牵动管理观念、管理模式的转变,工作体系、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的改革,这对长期以来沿袭传统工作模式运行的博物馆来说的确是一门全新的课题。推进博物馆信息化建设,首先要解决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问题,而是思想观念和认识问题。面对机遇和挑战,博物馆工作者应树立信息时代的新观念、新思路,掌握处理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和所采用的新途径。用信息化的思想指导博物馆的各项工作,将信息化的工作方法贯穿到博物馆的各项工作中,并成为每一个博物馆工作人员自觉规范、指导自己工作的行为准则。在借鉴吸取传统管理成功经验的同时,寻求传统与现代的最佳契合点,理顺博物馆各项工作所涉及的信息的采集、重组、加工、分析与研究等过程,营造出有利于进行博物馆信息资源开发的良好环境。

(二)科学民主决策

实现文物管理现代化投资大、周期长,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低层次开发和重复建设都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作为决策者,应投入大量的精力关心和支持这一工作,没有资金,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投入资金;没有设备,应千方百计配置先进设备;没有管理人才,应积极培养、选拔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把档案现代化管理纳入本单位工作计划,列入本单位重要达标的内容进行考核。当前,我国档案工作改革和发展已进入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阶段,如何把繁重的任务和推进现代化进程结合起来,正确领导和协调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需要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决策过程的民主化,领导要认真研究,组织专家论证,从文物档案改革的需求、传输技术的可行、人财物力的可能、社会经济效益等多方面进行分析,集思广益,避免失误。

综上所述,文物档案管理现代化是博物馆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博物馆工作者要进一步对现代化管理作深入的研究和不断的创新,以信息化促管理,以现代化管理出效益,打响博物馆文化品牌,努力实现文博资源的社会共享。

参考书目:

(1)国家文物局编《博物馆藏品工作手册》,群众出版社。

(2)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

(3)《中国博物馆通讯》2006年第3、4、8、11期。

文物档案管理范文第3篇

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五条要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都要建立记录档案。文物保护工程档案是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文物特有的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文物保护工程的施工对象是已经存在的建筑物,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以保护历史遗产为目的,保护原有历史痕迹,使其延年益寿。文物管理部门对工程设计方案的报批与审批程序、工程招标程序、施工验收合格标准、竣工专家验收程序等主要内容都与现代建设工程有较大不同,这使得文物保护工程与现代建筑工程或一般的房屋维修工程有着本质的差别。因此,文物保护工程档案在内容、收集整理和归档管理等方面都有特殊性。

建立完备、规范和统一的文物保护工程档案,是文物保护工程的工作内容之一,也是文物管理部门和建设管理部门的共同要求,文物保护工程产生于文物保护工程的全过程,需要本着“对历史负责,为后人着想”的态度,将修缮项目的过程真实地记录并保存下来,为日后查考及其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提供翔实可靠的记录。

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归档内容

文物保护工程是对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和其他具有文物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庙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的工程,它分为保养维护、抢险加固、修缮、保护性设施建设和迁移等工程类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归纳出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主要内容为:立项申报文件、勘察设计文件、施工技术设计文件、施工技术文件和竣工资料5个方面。

1 立项申报资料。包括业主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名称、拟立项名称和地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和时代、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公布与执行情况、保护工程必要性与实施可行性的技术文件、录像或照片等形象资料,经费估算与来源、工作计划、拟聘请勘察设计单位的名称及资信情况,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文件等。

2 勘察设计文件。包括反映文物建筑历史状况,固有特征和损害情况的勘察报告、实测图、照片;保护方案、设计图及相关技术文件;工程设计概算、材料试验报告书、环境污染情况报告书、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及勘探报告。

3 施工设计文件。包括施工设计图、设计说明书、施工图预算、相关材料试验报告及检测鉴定结果。

4 施工技术文件。包括施工方案、施工人员进场前接受文物保护相关知识培训的记录、施工记录和施工统计文件、施工过程中收集的有关文物资料、质量自检报告、隐蔽工程办法验收记录。

5 竣工资料。包括工程总结报告、竣工报告、竣工图纸、财务决算书。按照《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的规定,重要工程应当在验收后三年内发表技术报告,因此,在文物建设修缮过程中还应注意收集技术报告,编写相关档案资料。

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管理

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合理有效地管理好文物保护工程档案,充分发挥工程档案应有的作用,为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服务。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文化依存,我国已知的不可移动文物约有40万处,其中大部分是文物建筑,做好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艰巨的且有意义的工作,就目前的现状而言,需从以下方面加强对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管理。

1 完善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档案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是保证档案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首要条件。为此,要加强对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研究,建立科学、严谨、可操作性强的规范标准和工作规程,从而保证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质量。首先建立文物保护工程档案验收制度。基层文物管理部门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编制文物保护工程档案验收管理制度,使该行业档案验收程序化、制度化,从制度上确保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质量,使参与各方对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形成对文物保护工程档案资料负责就是对历史负责的责任意识。其次建立文物工程档案移交制度。文物管理部门应制定文物修复工程档案移交管理制度,规定业主单位组织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对工程档案进行验收移交管理,规定业主单位留存档案资料内容、套数、时间;规定移交手续办理程序;规定移交有关各方责任;规定当地文物管理部门接受的资料内容、套数、时间以及质量要求等内容。

2 做好相关的协调工作。文物保护工程涉及建设单位、文物和建设部门以及考古、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多个部门或单位,仅靠一个部门或单位来完成文物保护工程的建档工作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相关部门和参与单位的支持和配合,这就需要做好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协调工作。

文物档案管理范文第4篇

1 建立文物修复档案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建立文物修复档案管理系统为科研工作提供系统资料。文物是人类历史的遗物,它真实地记录着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科技、艺术、风俗习惯等生活各个方面的多种信息,为考古学研究提供翔实资料。文物修复是对文物实施保护修复过程中产生的一项技术。文物修复的意义不仅仅是把破碎的文物修复成为符合陈列展览、科学研究或者其他用途的完整实物,在修复过程中,一些藏在文物后面的不为人知的信息会暴露无遗,把这些资料详细地记录下来,对研究文物的历史、经历提供真实的依据。对研究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具有实际的意义。因此,保护文物资料的完整性对现代文物研究工作是不可或缺的。由于文物的不可再生性,任何的修复都会对文物产生一定的影响,文物修复档案的建立就是保持文物信息资料完整的唯一有效途径。文物修复档案的建立可以为各学科的研究提供原始资料。由于文物是古代政治、经济、科技、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反映,是记录每个时期发展变化真实的实物资料,对文物原始状况的详细调查记录无疑会为艺术史、科技史、冶金史等学科的研究人员提供详细真实的研究资料。文物修复档案的内容越全面,对科研人员的参考价值越大。

建立文物修复档案为日后的修复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我国的文物修复已有较长的历史,前辈们研究发明的修复技术是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通过文物修复档案的完善,才能使传统的技术得到有效的传承。笔者曾有幸见到过某图书馆早期修复的藏品《敦煌写卷》,其装裱形式制作精美,款式华丽,是严格按照中国字画传统装裱法的手卷形式装裱成的,打开后画心平整,无断裂且色泽如新,无发霉虫咬等现象,舒卷后可见手卷两头平整光滑,光可鉴人,历经数十年风尘洗礼,仍不改往日风貌,所见之人无不叹为观止,可谓绝世之作。因此,该图书馆欲成立专题小组针对此卷的修复开展科研工作。但令人惋惜的是,当初参与修复的人员全都杳无音讯,修复方法、使用材料及修复程序也没有任何记录。修复档案的缺失使科研工作陷入困境。修复技术的流失告诫我们,建立修复档案杜绝修复技术断层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工作。文物修复工作包括多种不同的工艺、技术、材料等,这些工艺材料会随着文物修复方法的改进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对文物修复过程中使用的工艺、技术、材料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记录,不仅可以为日后的修复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还可以对现阶段使用的工艺、技术材料等进行科学的评估,为改进未来的修复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2 建立文物修复档案管理系统的可行性

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大体分为金属文物修复、古书画修复、古籍修复、陶瓷器文物修复、木器漆修复、石刻碑文修复、碑帖传拓技术等几大类。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是一项具有上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技术,比如古书画修复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二千多年前,1972年~1974年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了T形帛画,其上端有天杆,说明在当时书画装裱的雏形已经产生。晋代处于初级阶段,南北朝时期由于皇室贵族的重视得到发展,日后日渐成熟。陶器修复最早起源于四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彩陶,那时人们将破碎的彩陶打孔用绳子加固的方法进行修复。每一件需要修复的文物都存在不同的病害,且修复程序及方法都不同,修复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或历史上没有解决过的问题,如果善于总结技术难点和研究对应的解决方法,或者在最后列出存在或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无疑会为文物修复工作提供宝贵的资料。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源远流长,日积月累至今已逐渐发展成为纯熟技术,近年来为文物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人们对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关注,一些高校也开设了文物修复专业学科,这些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加入文物修复行业,将中国多年积淀的文物修复技术加以合理利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将出现更为可观的发展前景。

3 建立文物修复档案系统的指向性

必须在明确文物修复具体路径基础上建立文物修复档案系统。文物修复工作人员就相当于文物的“医生”,文物修复档案就是文物的“病例”,医生通过“病例”可以对患者的病情有全面详细的了解,继而对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修复人员对文物的原始情况观察越仔细,制定的修复方案越全面,记录的资料越完整,可参考价值越大。因而建立文物修复档案,需要文物修复从业人员在修复文物前,对文物进行系统全面的影像记录、信息采集、原始状况、修复历史等方面资料的整理,以及对文物制定修复方案等方面工作的详细调查。对文物的原始状况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和研究,不仅可以揭示更多的文物修复与保护的信息,对制定科学的文物修复方法也有很大的帮助。文物修复档案的填写既要规范,又要简明扼要,每物一份。记录的基本内容应为该文物的编号、名称、时代、材质、级别、尺寸、重量、器形、纹饰、修复起始时间、文物破损现状与修复历史、修复方案及修复后的总结报告。并由主持人、修复者、主管领导分别签名。修复前采样数据,修复中发现有关考古、艺术、制作工艺、材质或其他方面的重要信息,修复中用料,使用药品配剂配方、工艺流程等所有记录资料,以及修复前后的照片,均应归入修复档案。

必须在注重传统修复技术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下建立文物修复档案管理系统。我国的传统修复技术在国际上占据重要地位,许多发达国家都希望和我国建立友好的交流合作关系,以便学习我国独有的传统修复技术。但是,传统技术往往由于其掌握者对技术的保守而禁锢了它灵活的发展空间。这里所讲的现代科技主要是指文物分析检测技术,它们大多源自其他领域如医学领域常用的X光检测、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拉曼光谱检测等,特别是X光检测技术的应用,对文物修复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官网上有一篇名为《中国的宗教雕塑》的文章,文章中对一尊大型水月观音像的研究过程,充分证明了科学分析技术与文物保护相结合所产生的巨大价值。对这尊雕塑进行X光检测后,清楚地显示出雕塑的头部和躯干出自同一块木料,腿部出自另一块木料。头顶上方部分是用一块小木料雕成,发髻有被替换过的痕迹。两只胳膊从肘部到指端部分均被替换过,两只脚的脚趾部分也被替换过,主要部分的衔接处曾被多次修补过。检测结果为文物修复提供了重要信息,为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案,选配合适的修复材料提供了依据。实践证明,传统修复技术与现代科技的有效结合,修复效果会更加完美。

4 建立文物修复档案管理系统的规范性

文物修复档案管理系统的具体标准。文物修复档案是文物档案的一种,指文物修复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保存价值的资料,也包含在修复保护过程中对文物的研究成果。必须按一定归档制度、格式填写。文物的特殊性决定了文物归档制度和其他档案有所区别,按照文物的类别、年代、级别等分别进行制档,文物分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两大类,不可移动文物指古代建筑物、传统聚落、古市街、考古遗址及其他历史文化遗迹。可移动文物指馆藏文物,即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其中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根据文物的类别分别制定归档制度,珍贵文物的修复档案必须一物一表详细记录。修复档案的格式要求字体、字号、纸张大小、边框等方面完全统一。管理上一定要有专人管理,并且查找方便。文物的“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修复中任何一个错误的方法和过度干预,都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在修复中必须使用绝对安全的方法,严格按照文物修复原则进行。文物修复原则主要有三:一是修旧如旧原则,即尽可能利用原物,最大限度保存文物原有面貌。二是最小干预原则,尽量运用原来的传统工艺。文物的原构件能反映原来的制作工艺技法,应仔细地加以分辨。三是可识别原则,对文物残缺部位的修补,应该和文物有所区别但色彩协调等。

文物修复档案管理系统的术语规范。现有的修复资料中常常遇到一些模糊的字眼儿,比如配料中有“少许”、“适量”、“若干”,时间节点上常见“稍后”等词语,而且不少资深老专家都是在工作中凭经验处理这些问题。此乃文物修复之大忌。文物修复保护是一项非常严谨、精细的工作,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含糊其辞”,每一个过程、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必须有精准的数据和严谨的术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文物修复不出问题。

文物档案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消防档案;文物单位;意义;举措

消防档案管理工作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消防职能活动开展状况的体现,对各项业务工作发挥着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特别是在近年来,消防档案在打造规范化消防部队时,有着越来越突出的重要性。但因为档案本身具有很多专业性要求,如服务性、持续性和专业性,加之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有较低的业务水平,不能很好地利用、开发、积累和保存消防档案信息资源,尽管也发挥了消防档案管理的作用,但却没有取得显著的预期效果。本文结合文物单位的消防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强化消防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文物单位强化消防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一)消防档案能增强文物单位的安全防范能力

消防档案是公安消防单位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作为重要的资料和文献,记载着消防安全管理及单位的基本情况。对消防档案的运用,可使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和单位领导对本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情况熟悉和掌握,并通过经验的总结,和相关研究分析,及时发现新问题和新情况,并针对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不断提高消防管理工作力度,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同时使文物单位的安全防范能力得到增强。

(二)消防档案能强化文物单位的消防安全意识

由于包含了和消防安全管理相关的内容,因此消防档案具体体现了文物单位对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能使消防管理力度得到提高。文物单位通过狠抓落实、周密部署,可使全员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防范意识得到提高。进而将隐患管理、检查和消防巡查工作进行落实,真正实现一种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消防管理,将静止的消防档案向动态的消防管理手段转化。

(三)消防档案能考核文物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力度

为了真正落实消防管理工作,消防档案是每年必查的软件材料,也是对消防安全工作进行评价的重要方式。尽管在消防管理中,一些单位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因为没有及时归档,而对单位的业绩造成了影响。特别是在发生火灾时,认定法律责任的基本要素,就是原始的记录和文件,这是界定责任人和事故责任的最好的佐证。

二、强化文物单位消防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实现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衔接

随着文物单位办公自动化的不断升级,作为公文流转主体的电子文件,会逐渐将纸质文件取代。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将庞大数目、繁多种类的课题进行归档,并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做好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衔接。部门领导和档案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协调信息管理工作与消防档案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

随着日益普及的电脑网络,文物单位已经实现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办公方式。而电子文件的适时归档,会和信息部门的工作息息相关。所以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实现信息和档案部门的合二为一,通过将二者有效衔接,达到一种良好的规模效益。未来文物单位将实现信息管理与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合体,通过日常维护单位内部局域网,并设计功能模块,使电子文档直接归档于档案管理系统。其管理和操作工作,将直接由专业的档案信息管理人员进行,以最终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三)对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权限和密级进行设置

可利用计算机网络,完成电子文件的在线归档,这样档案部门可节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对电子档案进行记录和保存。基层单位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实现和上级部门之间的数据传输与控制。并且通过加密的方式,档案管理部门为一般使用者及各级档案管理员设置权限,来归档电子文件,便于文物单位对档案目录的管理。

(四)实现消防档案信息在线服务

新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信息的时效性更加重视,这样会逐步淘汰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文物单位的消防档案管理部门应利用电子文件数据管理中心,提供非保密性或者限制的电子文档的查询。通过强大的档案信息检索功能的建立,提供电子信箱服务和数据查询服务,实现档案室和利用者之间快速通讯。文物单位应建立自己的档案主页,对信息安全做出保障。并逐步实现档案内容的全文上网,为后续的消防管理工作提供快捷、高效和全方位的服务。

三、结论

作为一种原生的信息资源,档案的重要性正日益彰显。文物档案的档案管理者,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各种挑战面前,应不断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逐步掌握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消防档案工作,促进消防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和改革。

参考文献:

[1]矫成科.我国消防管理社会化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立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2)

[2]吴兴春.从2010年火灾事故透视消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1(02)

[3]范平安.创新社会消防管理完善火灾防控体系[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1(06)

[4]张平安,刘君尧.基于RFID的智能消防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5]李俊华,邓炳华.创新社会消防管理对策探讨[J].武警学院学报.2011(12)

文物档案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地方文物藏品 档案管理 意义 优化对策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不断增强,推动了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工作的前进。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主要是指对文物藏品和文物藏品信息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虽然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硬件条件落后、资金和人才的缺乏、制度的不完善、信息化不足等相关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也提出了相关优化对策,来改善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现状,提升其管理水平。

一、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概述

(一) 做好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地方文物藏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物和档案两方面,因此,不仅要对地方文物藏品进行严格的、规范的管理,而且也要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工作加以重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文物藏品自被研究、征集到进入博物馆收藏,确定了其研究、展览等价值,这一系列形成的真实文字记录,体现了文物藏品的内涵和价值,形成了文物藏品档案。

(2)文物藏品不仅是具有价值的文物,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特征,反映了记录历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为了规范文物藏品的管理,法律明确规定相关单位必须要设立文物藏品档案,形成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做好文物藏品的保护管理工作。

(二)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内容

随着社会变迁,经济发展,根据文物藏品管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做了以下分类:

1、文物藏品的原始信息

指文物藏品的原始记录,以及经过一系列过程而形成的接收、调拨、提取、注销等信息的单据。

2、文物藏品的特点信息

指记录文物藏品的大小、尺寸、结构、质地的文字材料和照片等信息的相关材料。

3、文物藏品的研究信息

根据对文物藏品的研究,而形成的专著、论文等记录材料信息。

4、文物藏品的鉴定信息

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对文物藏品进行鉴定后,而形成的意见、评语等内容信息。

5、文物藏品的保护和使用信息

首先是对文物藏品进行保护的所有行为,以及用于绘画、摄影、展出等活动的所有功能,从而形成的一系列记录信息。

(三)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环节

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流程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整理、保存、使用等一系列过程,涉及面广、任务重、耗时长,因此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为了将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做好,需要注意以下环节:

(1)要形成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2)将藏品档案管理落实到人;

(3)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通过这几个环节,积极发挥地方文物藏品管理工作最大作用。

二、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欠缺先进的硬件条件

先进的硬件条件是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前提条件,但是当前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缺少先进的硬件条件。具体表现在:

1、缺少专业的存储管理场所

当前在文物藏品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存储管理场所面积小、环境差等问题,未能满足管理的要求;

2、管理的设备陈旧。

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存储条件受到防虫、防潮、防震等硬件设备的局限,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空气质量下降,空气中所含的有害物质增多,也加剧了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难度。

(二)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资金短缺

当前对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主要机构是地方博物馆,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资金较为短缺,成为这方面发展的又一阻碍。

(三)文物藏品档案管理人员的意识水平较低

首先,在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个别管理人员意识淡薄,认识不到文物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对文物藏品档案的管理工作较为漠视,只进行常规性工作,没有发挥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四)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科学有效性不足

当前,在档案管理过程中,有的单位未能将文物藏品清晰登记,登记上架也较为混乱,存档的内容也不齐全。同时,缺少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来操作,使藏品未能保存完整,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

(五)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技术手段落后

在文物藏品档案管理过程中,管理技术手段落后的原因,主要表现有以下两点:

(1)缺乏专业的人才。受到基础工作条件、待遇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使从事这方面专业工作的人员减少,流动性大;

(2)在时间不断前进的条件下,文物藏品受到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破坏加大,而且地方管理的技术水平落后,只能够进行简单的检查和纠正,未能及时对专业问题进行顺利解决。

(六)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未能形成有效的信息化

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十分繁琐,且工作量巨大。因此,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质量,有必要利用专业有效的信息化工具,来更好地发挥档案管理的作用。例如,在电脑中录入相关文物信息,可以方便的查询文物藏品的相关资料,提取相关信息。通过加大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不仅降低了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三、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优化对策

(一)优化硬件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优化硬件条件的具体内容包括:设立专门的库房,保证库房地址位置合适、结构合理、设施完善等外在条件,并由专人负责管理维护库房的安全性、坚固性等;加大对设施建设的投入,例如增加相关空调设备,保证空气湿度的合理控制对相关照明设备也需要加强控制。

(二)拓展资金来源,缓解资金压力

(1)成立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专项资金,积极投入到专业人才对于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贡献;

(2)加大地方的财政预算,增加地方对于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投入,保证文物藏品的正常管理;

(3)加大各方面力量对于地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工作,争取各个方面的支持;

(三)明确责任意识,提升管理水平

(1)要提高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将文物藏品档案管理责任进一步明确、分解,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承担起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重任;

(2)转变传统的观念,借助文物藏品自身价值,积极走出去,真正发挥其社会价值;

(3)加强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监督机制,确保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加大文物藏品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鼓励自我约束,形成一支真正热爱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队伍。

(四)强化人力保证,推进管理发展

在科技技术水平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来实现文物藏品档案的科学管理。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方面是积极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文物藏品档案管理人才。通过对现有人员培训,来端正其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水平;第二方面是提高现有人员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通过这些措施,保证当前人员的稳定性;第三方面是积极引进外部专业技术人才。

(五)完善规章制度,确保科学管理

(1)针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有序的管理程序,保证每一步骤能够顺利实施;

(2)健全规章制度,保证有条不紊的开展物藏品档案管理;

(3)要强化全员的法律意识,在各项法律法规指导下,熟练运用专业知识来解决问题;

(4)借鉴外来的先进管理理论,推动文物藏品档案管理能够更加的标准、有效。

(六)强化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指,借用计算机、摄像机等多媒体设备,将文物藏品档案的文字材料、音频材料、视频材料等方面存储、备份,确保文物藏品档案查阅的效率性、资料真实性、储存的永久性。同时,利用科学技术构建文物藏品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借助信息系统来整理相关原始数据,查阅相关信息。

结语

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满足的阶段,人们将对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将进一步深化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以此实现文物藏品的价值,推动社会文化的不断前进,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燕.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11,04:111-112;

[2]王艺宏.浅析博物馆文物藏品档案的管理[J].兰台世界,2013,03:79-80;

[3]王逸彦.浅谈建立和完善近现代文物藏品档案的重要意义[J].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文丛第六辑,2011,04:05-06。

文物档案管理范文第7篇

一、传统文物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文物档案管理工作量大、程序多

在建立文物总登记簿时,要求经手人员字迹工整、清晰,比如有订正时,用墨水笔划双线,由经办人员在订正处盖章等程序。在文物档案建立过程中,类似这样的规范性操作随时都有。但由于经手人员多,每一个人在文物档案建立与管理中难免会有所疏忽,对文物档案的建立带来不利影响。文物档案经多人填写,其不同的字迹、书写习惯和填写详略不一,也会对文物的研究带来很多不便。

(二)文物档案管理疏漏,文物数量与种类庞杂

当文物被提取出库时,空出的位置不应以其他文物填补,而应保留其空位,待文物回库时归回原位,否则就难以保证文物的秩序,造成排架错乱,以至丢失时也不容易及时发现。随着对文物研究的不断深入,文物档案的资料会越来越丰富,若不及时整理就会混淆,关键时刻找不到需要的东西。

(三)不利于文物档案的保管

维护文物档案的质量,不仅取决于其材料质地,还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环境因素直接影响着文物档案的保存年限以及提供利用。不同质地的文物对保管环境有不同的要求,光线、温度、湿度等类自然破坏力虽然比较缓慢,破坏轻微,但时间久了就会对档案造成严重的危胁。有些重要的文物是文博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该文物档案会被多人、多次借阅,会给文物档案造成一定的磨损、损坏或者遗失,影响文物档案的管理。

二、文物档案管理的改进方法

(一)按照“集中归档、分散建档”的原则进行有序管理

文物档案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几乎涵盖了相关文物的全部情况以及其他工作单位管理机构保护、维护、展览、研究等全部业务工作。文物档案管理工作,如果仅靠几个人是很难胜任的,必须成立专门小组。确定对其中某个课题研究最深、某项工作最熟悉的人进行档案材料的收集、积累工作,再移交给档案人员进行整理、编目、归挡。

(二)强化全社会档案法律意识,加强档案法规宣传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重点文物工作档案管理方面的法规也在不断地完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对搞好文物档案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搞好重点文物档案的重要保障。首先,通过宣传档案法规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文物档案资料在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中的地位,克服重工程建设质量以及进度,轻文物档案归档的倾向。其次,根据目前普遍存在的因归档意识不强、收集渠道不畅等突出问题而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等事实,加强对文物档案归档工作的责任感,促进重点文物工程档案归案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改进方法,搞好服务,实现文物档案管理的良性发展

要建立网络,强化监督,扩大收集范围。建立网络,强化监督是扩大文物档案收集范围,提高收集文件材料质量,满足文物建设不断发展需要的途径和手段。要建立以档案室为中心,各个相关单位为网点的重点文物档案管理网络。

要采取综合手段,加大管理力度。文物档案面广量大,要通过各种手段综合运用,加大管理工作的力度。比如开展重点文物档案工作竞赛评比活动,对重点文物档案移交工作做得好的单位进行表彰和奖励,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要积极开展捐赠重要历史重点文物档案资料的活动,对捐献珍贵重点文物工程档案资料的单位和个人,要酌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文物建档后要做好补充和完善工作

文物建档后,其档案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发展,要对文物档案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能显示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现状。只有在文物保管和使用过程中不断补充和完善其档案记载,才能更加丰富而准确地记录下该文物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以及艺术价值。文物档案补充和完善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文物的使用记录,损坏记录;使用文物著书、出版图册、写论文和文物介绍等已发表的文章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要重视文物档案工作。在管好文物、用好文物、完善档案、提高文物档案质量上下功夫,把文物档案的建立与完善作为一项经常性业务开展,使文物档案在文物研究、陈列展览、社会宣传等方面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努力做好文物档案的管理工作,不仅是文博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文博事业与国际接轨、全世界文化共享的需要。

文物档案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文物保护工程 档案管理

1.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的现状

1.1文物保护工程档案不同于现代建设工程档案,工程实施的目的是保护历史遗产,保护原有历史痕迹使其延年益寿,因此文物管理部门对工程设计方案的报批与审批程序、工程招标程序、施工验收合格标准、竣工专家验收程序等主要内容都与现代建设工程都有较大不同,在这期间形成的档案很难和建设工程档案达到统一。

1.2文物工程施工过程中档案资料形成及收集问题

由于施工单位对文物保护工程资料管理重视不够,施工期间有关单位只重视实体的施工过程,就忽略了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修复过程的重要历史信息收集不够及时,而造成在过程中该收集的资料没有收集到,给工程留下遗憾。还有的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没有文物方面的档案专业人员,使文物工程档案完全按现代建设工程档案进行管理。

2.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重要性

建立完备、规范和统一的文物保护工程档案,是文物保护工程的工作内容之一,也是文物管理部门和建设管理部门的共同要求,文物保护工程产生于文物保护工程的全过程,需要本着“对历史负责,为后人着想”的态度,将修缮项目的过程真实地记录并保存下来,为日后查考及其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提供翔实可靠的记录。文物管理部门对工程设计方案的报批与审批程序、工程招标程序、施工验收合格标准、竣工专家验收程序等主要内容都与现代建设工程有较大不同,这使得文物保护工程与现代建筑工程或一般的房屋维修工程有着本质的差别。因此,文物保护工程档案在内容、收集整理和归档管理等方面都有特殊性。

3.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归档内容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归纳出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主要内容为:立项申报文件、勘察设计文件、施工技术设计文件、施工技术文件和竣工资料5个方面。

3.1立项申报资料。包括业主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名称、拟立项名称和地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和时代、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公布与执行情况、保护工程必要性与实施可行性的技术文件、录像或照片等形象资料,经费估算与来源、工作计划、拟聘请勘察设计单位的名称及资信情况,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文件等。

3.2勘察设计文件。包括反映文物建筑历史状况,固有特征和损害情况的勘察报告、实测图、照片;保护方案、设计图及相关技术文件;工程设计概算、材料试验报告书、环境污染情况报告书、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及勘探报告。

3.3施工设计文件。包括施工设计图、设计说明书、施工图预算、相关材料试验报告及检测鉴定结果。

3.4施工技术文件。包括施工方案、施工人员进场前接受文物保护相关知识培训的记录、施工记录和施工统计文件、施工过程中收集的有关文物资料、质量自检报告、隐蔽工程办法验收记录。

3.5竣工资料。包括工程总结报告、竣工报告、竣工图纸、财务决算书。按照《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的规定,重要工程应当在验收后三年内发表技术报告,因此,在文物建设修缮过程中还应注意收集技术报告,编写相关档案资料。

4.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的建议

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合理有效地管理好文物保护工程档案,充分发挥工程档案应有的作用,为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服务。根据本人多年来的实践,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强对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的管理。

4.1完善管理制度建设。首先建立文物保护工程档案验收制度。基层文物管理部门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编制文物保护工程档案验收管理制度,使该行业档案验收程序化、制度化,从制度上确保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质量。其次建立文物工程档案移交制度。文物管理部门应制定文物修复工程档案移交管理制度,规定业主单位组织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对工程档案进行验收移交管理,规定业主单位留存档案资料内容、套数、时间;规定移交手续办理程序;规定移交有关各方责任;规定当地文物管理部门接受的资料内容、套数、时间以及质量要求等内容。

4.2做好相关的协调工作。文物保护工程涉及建设单位、文物和建设部门以及考古、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多个部门或单位,仅靠一个部门或单位来完成文物保护工程的建档工作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相关部门和参与单位的支持和配合,这就需要做好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协调工作。

4.3提高人员综合素质。档案工作者在收集、整理、鉴定、提供利用等过程中是通过文字及语言与人进行沟通的,要使利用者明白想表达的意思,就应掌握相当的文史知识、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一定的写作水平,既要熟悉档案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作技能,又要了解文物保护工程的相关技术和文物知识,这些都要求管理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事业责任心和较高的专业管理技能水平。要做到档案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因而也要求文物管理部门应长远规划,建立培训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文物专业知识和档案管理知识培训,同时还应保持档案人员的相对稳定,不断提高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各地文管所要重视文物档案工作。在管好文物、用好文物、完善档案、提高文物档案质量上下好功夫、下足功夫,把文物档案的建立与完善作为一项经常性业务开展,使文物档案在文物研究、陈列展览、社会宣传等方面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努力做好文物档案的管理工作,不仅是文博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文博事业与国际接轨、全世界文化共享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监理协会编写组.建设工程信息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文物保护法及其配套规定[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06.

文物档案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重要性;措施

1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1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由于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保密性,因此,只有对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采取集中式的管理以后,才能确保档案的卷案质量和不泄露。不仅对档案袋实行统一的印制,对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还统一确定档案整理及验收的方式,制定一个标准。对每个环节的档案工作严格控制,例如:档案的借阅和复印等。只有严格统一使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才能为日后档案管理工作奠定稳定基础。对于档案基础工作,档案服务创新也起着广泛而深刻地影响,档案服务创新很好的带动了档案基础工作,对于档案学的理论研究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过去的几年,我国许多地区的档案馆对于卷宗学理论、文书立卷方法改革的实践、归档文件整理方法改革的具体做法、档案信息数字化、电子文件、文档一体化和与改革创新配套的档案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建设等许多问题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档案服务创新的开展,使得档案馆的档案接收、档案保管、档案整理、档案编目等一系列任务的工作量,相对于传统的手工劳动方式得到增大。

1.2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入录的及时与灵活性,影响着档案管理工作的成果和效率。与以往的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相比,如今的档案管理工作新增加了信息化的管理,将以往的纸质档案与现代的电子档案结合共同管理。改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及时和灵活性,用现代合理科学的管理方式,实现信息化,不仅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成果,还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

1.3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性

由于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通过严格的管理机制进行把关,不管是在档案的查阅上,还是在建立档案的过程中都需要在档案工作人员规范和信息化的监督下才能确保它的完整、保密,以及论文联盟安全性,因此安全性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之一。随着目前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实行集中式的管理以后,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度得到很好的提高。在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的建立上,采取了严格的监督机制。在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的查阅上,则制定了非与档案相关的人员或没有通过批准的人员是不能进行查阅的。这样一来就使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得到了保证。

2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意识不强,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利用率低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对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许多单位长期以来重“藏”轻“用”,对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利用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缺乏广泛的宣传,因此使员工对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利用效益知之甚少。由于对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造成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利用率不高。

2.2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硬件投入及经费不足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管理中广泛运用,管理手段不断进步。而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管理档案的单位较少,基本还采用手工收集、检索,信息量小,不利于档案的收集、利用和开发。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室建设不标准、不规范,档案柜陈旧老化,档案保管条件简陋。

2.3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专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目前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专业人员队伍在专业素质、理论水平、文化程度等方面参差不齐,与时展的要求悬殊较大。

2.4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管理制度陈旧

由于规章制度的缺乏,或者是规章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基层处罚工作不力人员时,往往被上层势力姑息纵容而失去效力,部门管不住人,某些人嚣张气焰日胜。反映在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上就显出了诸多混乱迹象,如借阅不登记现象屡有发生,管理者虽心有怨言,却装“老好人”,糊糊涂涂地借出,迷迷糊糊地收回,怕得罪所谓“内部人”,而这些“内部人”也是十分不自觉,未装订的档案违反制度东借西看,是想查资料、客观上有利于工作的开展,还是想泄露信息,寻求权益呢?有时阴暗层面很难放在阳光下来晾晒。这里所谓的管理仅是开门送材料,关门堆资料,没有借阅登记本,工作就是混日子。档案收集工作不严密,就会造成关键资料的缺省,档案文件完整性受损、管理措施的滞后制约了档案管理手段的创新与升级,陈旧的毫无章法的管理手段只能造就低层次的缺位管理。制度制定时缺乏集中统一性,把关不严,使得档案管理陷入混乱的现象。

3 加强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3.1 关于文物档案工作,各档案藏品状况虽不尽相同,但必须严格按照《中化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档案馆藏品管理办法》等规定去做

1991年11月19日国家文物局印发的《藏品档案填写说明》是规范著录工作的最基本依据。《说明》对档案填写的格式、文物定名、鉴定、文物总登记号、文物分类号、档案编号、时代、作者、数量、质地、色泽、用途、来源、尺寸、重量、形状、入藏日期、征集经过、流传经历、修复、装裱、复制记录、现状记录、照片拍照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规定,各博物馆应根据各自的馆藏实际,按照统一的定义进行完善和整理,使之统一分类、统一格式和内容。

3.2 夯实基础,扎实做好“四有”工作

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指的是有保护范围及建控地带,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各市、县要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标志说明、记录档案和保管机构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对本辖区内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和清理,凡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尚未划定的或界线不清楚的,要立即会同城建部门进行合理划定并报同级政府公布;没有保护标志和界桩的要及时竖立,损坏的要及时更换;要不断补充、完善记录档案,逐步实现记录档案的信息化;要健全保管机构,配齐保护人员,延伸文物保护员网络,切实把“四有”工作落到实处。

3.3 增强档案意识,坚持规范建档

在文物保护工程中一定要增强档案意识,只有这样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工作才能做到因地制宜灵活有效。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要全面反映博物馆的各类信息,应包括文物保护工程中的藏品档案、陈列展览档案、资料档案等,以每一件器物或每一个文物为基本建档单元,包括每一件文物的状态及变化特征,及每个展览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通过收集、整理各项资料,详细甄别分类,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的目的,在于服务和利用,因此要增强档案工作与文物保护工程中的发展的贴近度,更好地发挥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的服务作用和应尽的职能。

3.4 加强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一是要明确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负责人、档案员的岗位职责,形成覆盖全部的档案管理机制。二是要坚持统一领导、分散建档、集中备案的原则,按照完整、准确、翔实的要求,按照规范、标准的原则整理归卷、立卷,把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整合为相互独立,又不可分割的整体,最大限度地提高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工作的档次。三是要加大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力度,把档案管理纳入综合目标量化考核范围内进行考核,使立卷的档案内容能够科学分类、流程清晰、检索方便,实现最大程度保存文物历史信息的目的。

在档案管理基础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计算机数据的准备工作是一个大工程。档案馆信息化建设涵盖保管、研究、陈列、教育和行政管理等博物馆各项工作流程,核心是藏品信息数据库建设,重点在于把好藏品信息的收集整理关和加大信息管理规范化力度。对藏品征集、修复、鉴定、交换、展览等各种原始信息和相关信息尽可能做到收集齐全、分类整理;根据国家文物局印发的《档案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等文物工作规范,录入藏品信息,做到格式规范、填制准确。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文物调查”项目)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开展文物调查,掌握基础资料,提高管理水平,是推进文物、档案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强化训练,对档案工作者分层次进行基础知识教育、高级理论培训及文博专业档案专业教育,培养一支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年轻的档案生力军,使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而且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

我国文物档案事业信息化工作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领导者的现代化意识水平。档案馆信息化并不是单纯的技术与设备的简单组合,它同时牵动管理观念、管理模式的转变,工作体系、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的改革,这对长期以来沿袭传统工作模式运行的博物馆来说的确是一门全新的课题。推进档案馆信息化建设,首先要解决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问题,而是思想观念和认识问题。面对机遇和挑战,档案馆工作者应树立信息时代的新观念、新思路,掌握处理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和所采用的新途径。用信息化的思想指导档案馆的各项工作,将信息化的工作方法贯穿到档案馆的各项工作中,并成为每一个档案馆工作人员自觉规范、指导自己工作的行为准则。在借鉴吸取传统管理成功经验的同时,寻求传统与现代的最佳契合点,理顺档案馆各项工作所涉及的信息采集、重组、加工、分析与研究等过程,营造出有利于进行博物馆信息资源开发的良好环境。

4 结语

综上所述,文物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档案馆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档案馆工作者要进一步对现代化管理作深入的研究和不断的创新,以信息化促管理,以现代化管理出效益,打响档案馆文化品牌,努力实现文博资源的全社会乃至全人类共享。

参考文献

[1]郑力鹏;黄文铮;;文物建筑保护工程的档案管理工作[J];兰台世界;2008年01期

作者简介

文物档案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系统;几点看法

前言

近代史上,我国大陆的民族瑰宝被西方列强所掠夺,多少后代、多少仁人志士为之惋惜。而每个时期都有一些民族败类忘记祖先,不顾后代,盗掘古墓,贩卖文物。改革开放以来,这些现象有增无减。利益驱动一些不法分子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大量珍贵文物被盗失,骇人听闻。“文物”这个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悉和重视。我们文物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也对我们的文物保护和保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立文物档案是文物安全的第一保证。我们文物保管工作者是怎样理解档案表上的每一项要求,来做好建档工作呢?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在探索。下面把我们的工作和思路与大家共同商榷。

挑选器物是建档前的准备工作。发掘出土的器物较多,但由于藏品的保存状况、本身价值等不同,一开始不可能将每件文物都建档,时间及精力也不允许。最好挑选保存完整、价值高的文物藏品先建档,挑选藏品要以国家的定级标准为准绳。

①陶器,挑选本地区出土、采集的各个历史阶段的备类器形和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尽量不要重复,不残破,但有些器物造型特殊,也可修复后建档;②铜器,出土较少,一般只要完整就要建立档案;③瓷器,出土较少,只要有准确时代且较完整的就可建档,有的器物较珍贵稍有残缺也可建档;④玉器,出土较少,不论大小件只要完整都需建档;⑤印章,字迹清晰,无残缺,均可建档;⑥其它小件,只要不残缺,本身价值高,也可建档。

一、藏品档案的种类

(一)藏品本体档案

藏品的原始记录、鉴定意见、藏品总登记账、藏品卡、修复档案、保护档案、分类账、目录、出入库(馆)凭证及调拨手续等,还有照片、音像和光盘资料。

(二)藏品参展档案

藏品有的会出展,有的因为某种原因不会出展,所以不会成为“展品”,而出展的藏品就获得了与社会交流的可能,这就包括:展品目录、点交册、装箱单、出入馆凭证、有关展览现场的照片录像等资料、展览的陈列方案、展览录像和相关文件以及相关学科、社会各界及新闻媒体对此次展览的报道等。

(三)与藏品相关的业务活动档案

科研项目的开发与合作、其他学科对藏品的直接间接研究、新闻媒体对考古发掘、专题展览、藏品移交的宣传报道等。

因此,可以看出藏品档案是由图文声像所组成的一个平面资料系统,它是计算机藏品档案管理系统的资料来源。

二、计算机藏品档案管理系统的建立

计算机藏品档案管理系统是以藏品档案为基础建立起的一个立体信息系统。以其藏品卡为主线,兼及其他藏品档案,可以通过藏品的任何一个属性进行快速查询,使其信息得以复制,免去了许多烦琐的文书工作,通过使用计算机的二级查询和综合查询系统可以方便快捷地达到这一目的。二级查询,即在每一次查询结果中进行第二次查询。如在第一次查询中,输入了藏品的质地,屏幕上就会显示出同一质地的藏品,在这一结果中,再次输入其级别,就会出现新的同级别的藏品。综合查询是在第一次查询时就输入藏品的质地和级别,屏幕上就会显示同一质地同一级别的所有文物资料。同样,还可输入名称、来源、纹样等要素来进行查询。使用者还可以随时打印出屏幕中所显示的信息内容,或根据需求,只选择其中一个部分来进行打印。因此,计算机藏品档案管理系统的目标是针对藏品的不同属性,可任意排列组合地自由查询。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数据化管理已经成为现代管理的必要手段。对于藏品档案,可以使多用户多线程同时工作于计算机藏品档案管理系统,可同时向系统输入资料,管理人员在做资料的补充和修改时并不影响其他用户对资料的浏览和查询。超链接的应用,方便了藏品信息的查询,点击藏品卡中的拓卡号、照片号或记录编号,就可以阅读详细资料,通过点击,就可以在藏品卡、藏品修复档案、藏品保护档案和藏品参展档案之间进行互相切换。

在藏品卡里有一栏为“来源“,填写的内容一般为“某年某月某某移交”或“某年某月某某捐赠”,在计算机藏品档案管理系统中可把这一栏分为“入馆时间”和“来源”,这样输入人员和使用者就可以针对藏品的入馆时间和来源进行输入和查询。同样,可以对藏品卡中的其他栏目进行细化,使得藏品查询起来更加方便,而计算机的大容量是实现这一要求的保障,既方便了查询,又是对藏品卡的补充和完善。

三、藏品档案与计算机藏品档案管理系统相互依存

藏品档案与计算机藏品档案管理系统所使用的信息载体不同,它们的工作重点也不一样。档案工作的重点在于资料的搜集、分析和整理上,而计算机藏品档案管理系统的重点在于信息的查询与“资源共享”上。两者优势互补、相互依存,共同服务于藏品档案的科研工作及各项业务活动,两者都是需要及时补充、更新资料,进行长期维护的资料系统。如果说藏品档案工作面对的是大量烦琐的文书工作,那么计算机藏品档案管理系统面对的难题则是藏品定名、分类、数据采集的规范化,如果没有规范化.就谈不上藏品管理计算机化,如果同一类藏品使用的是不同的名称,这会使查询的结果不准确,给藏品的统计及管理带来困难,但我们相信,随着计真机藏品档案管理系统在规范、科学的基础上的发展,使这一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促进藏品档案数字化的建设,达到“资源共享”目标。

首先,藏品档案的建立,有利于藏品的保护和管理。利用藏品档案信息,可以随时了解掌握藏品的保存状况,提高藏品的管理效率,并且可以缓解藏品“藏”与“用”的矛盾。科研人员和陈列展览人员可以根据档案记录来进行研究工作和决定陈展所需文物,避免了过去研究和陈展过程中对藏品的多次提取,极大地满足了对藏品的研究,减少了藏品的自然或人为的损坏。藏品档案信息化工作,为藏品的管理增添了新的内容,利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藏品信息,已在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现实。在信息的查询、检索、保管、提取等方面更为准确、省时,提高了藏品管理水平,带动了科研工作,促进了藏品档案业务工作的开展,为陈列展览提供了更为便利的藏品信息。

其次,藏品档案信息化的建立,提高了保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研究水平。藏品档案信息化工作与开展藏品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发掘体现藏品的内涵价值,有着重要的关系。它既是藏品深化研究的过程,又是藏品研究成果的体现。由于藏品档案内容全面、具体,要完成一份合格的藏品档案,则要求档案具体完成人――保管员有着丰富的文物知识,熟悉藏品的有关资料并熟练掌握文物库房的工作等程序。在建档过程中,对档案要求填写的每一部分内容,都要认真查对,毫不苟且。例如:对于征集入库的藏品,首先要借助于藏品总账、分类账等原始资料,进行反复细致核对,查证实物是否与记载相符,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到其流传的地点进行实地调查。对见于著录者,则要翻阅大量的文字资料、期刊、书籍,争取将该藏品的研究文章和著作收录殆尽。对于那些性质、用途不明的藏品,则应根据考古发掘的同类藏品进行比较研究,力求填写正确。总之建立一份完整合格的藏品信息档案,关键在于编写工作的质量好坏,而编写过程是研究记录的过程,这就极大地提高了保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鉴别能力。

总之,建好藏品档案是我们的职责,但文物本身蕴藏着深奥的文化底蕴,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增长知识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日益发达,文物保管工作将进入现代化,藏品保管电脑化,即用电脑为藏品保管工作服务,这将极大地提高我们的保管工作。档案的建立直接输入电脑,不但为我们的保管工作提供了方便,而且也为今后的展出及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郭思洁,孙立平.我们对藏品日常管理工作的认识及做法[J].北方文物,1998(4).

上一篇:艺术管理设计范文 下一篇:文学语言概论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