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养范文

时间:2023-03-20 14:22:42

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范文第1篇

(一)民歌的起源与民族文化

关于民歌的起源,说法有许多种。不外乎起源于劳动、起源于祭祀节日等等。然,不论民歌起源于什么,我们都可以说:民歌,是不同地域的人们,在不同的气候、地理条件、、语言文字的客观环境下,所共同产生的一种宣泄人们情感、娱乐人们生活、传递地域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我们说,民歌起源于人类情感的表达和宣泄;起源于人类对于宗教的认识和信仰,这其中也可以理解为对自然的恐惧和敬畏而寻求的一种增加自我安全感的方式;起源于人类自我意识和认识的提高以及在这种意识的作用下,所萌发的一种用以记录自己存在的历史和文化的意识。

(二)民歌的分类与民族文化

民歌的分类,依据不同的衡量标准可以产生许多种不同的分类。依据民歌的功能性,可以将民歌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稻区田歌、船歌、小调、婚丧嫁娶歌等;依据民歌的地域性,可以将民歌划分为客家民歌、陕北民歌、云南民歌等;依据不同民族的风格特点划分,还可以将民歌划分为蒙古族民歌、朝鲜族民歌、苗族民歌等等。然而,不论是依据民歌的功能性划分、还是依据民歌的地域性和民族风格特点划分,我们都不难发现不同类型的民歌都与某一地域、某一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密切相关。

(三)民歌的功能与民族文化

劳动号子的功能是在劳动中通过演唱劳动号子从而达到劳动者动作协调一致的目的。并且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们共同演唱或有时搭配演唱劳动号子,能够达到鼓舞气势、振奋人心、给劳动者增添精神和力量的作用。山歌的功能,山歌最初由两山之间少数民族的人民互相喊话发展而来。他们通常通过歌唱传达情感。因此,山歌具有一定的抒情性,在演唱内容上以青年男女传达爱慕之意居多。婚、丧、嫁、娶歌,这类少数民族的歌曲是与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分不开的。折射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反应了少数民族人民在喜庆节日或者祭祀活动中的风俗习惯。通过以上第一部分对于民族文化和民歌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民族文化与民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其中任何一个研究都离不开对另一个剖析和理解。因此,我们说民歌来源于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植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同时我们也可以说民歌是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培育民歌的丰富土壤,而民歌也是表现少数民族生活图景、表达少数民族人民的思想情感,传递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载体。民歌与民族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不能分割来看的两部分。

二、民歌演唱中的必要因素

(一)在民歌的演唱中,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准确的演唱民歌的旋律

因为,我国的少数民族民歌多具有旋律优美、婉转的特点。在旋律线条上,多呈现出曲折、回旋等复杂多变的旋律特点。在音符的设置上,多采用装饰音来修饰主音。这些旋律的曲折多变、装饰音的大量修饰,为民歌增添了许多色彩,而且有些少数民族或者某一地域的民歌正因为其独特的装饰音而成就了其民族的独特风格。许多少数民族民歌都有其独特的旋律特点。因此,在民歌演唱中,首先也是最基本的是要将民歌的旋律掌握准确。民歌的旋律直接影响到民歌的风格和特点。

(二)在民歌的演唱中,要格外注重情感的把握

民族歌曲来源于民族生活,是民族生活中的各种经验、体会升发出来的产物,它凝结的是少数民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因此,在民歌的演唱中,情感的把握尤其重要。在民歌的演唱中,情感的把握和处理要适度。有些演唱者在民歌的演唱中,过于注重情感的表露,或者在情感的表露过程中没有准确的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至于在演唱中情感表达过度、情绪失控对歌曲失去了把握。自己过分的沉醉在歌曲的情感中,而没有达到演唱歌曲、表现歌曲、传递情感的目的。而有些演唱者在民歌的演唱中,太拘泥于节奏、旋律等音乐本体上的元素,而没有认识到情感表达的重要性。这种演唱方式下演唱的歌曲缺乏感染力、枯燥、乏味、单一,给人以空洞之感,不能够达到打动观众,引起观众共鸣的目的。演唱歌曲的根本目的是以歌曲传递情感,而不是以声音表现音乐元素。因而我们应该意识到情感的表露在民歌演唱中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说在民歌的演唱中,应该适度的把握歌曲的情感,既不能过分表露情感而导致演唱歌曲失控,也不能够将目光局限于单一的对音乐本体的演唱。我们应该适度的表露歌曲的情感、增加歌曲的感染力、带动听众的情绪、在听众中产生广泛的共鸣。这是歌曲演唱的最高境界,也是民歌演唱的最高境界。

(三)在民歌的演唱中,要注意民族语言的准确性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歌都是由这一民族自己的民族语言来演唱的。这对不是这一民族的演唱者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民族语言体现在民歌的演唱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民族自身的标志性语言。例如赫哲族民歌中的“拉郎赫赫尼那”“给根”;而且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如蒙古族有蒙古语、藏族有藏语、苗族有苗语、朝鲜族有朝鲜语等等,那么我们在演唱这些少数民族的民歌的时候,就应该多了试论民歌演唱中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性杨晶雯(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表演系广西桂林541000)·音乐理论·解和学习这一民族的语言。只要多了解和学习这一民族的语言,才能够更加准确的演唱这一民歌语言的民歌,才能够使得这一民歌演唱得更加真实更加具有这一民族的特点和风格。另一方面是,民歌演唱中的民族语言发音。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以蒙古族、藏族、朝鲜族举例,这三个民族的语言,其他民族的人如果没有学习和掌握他们民族的语言,无法与他们进行沟通的。他们的语言自成体系,承载并记录着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一特点,反映在民歌的演唱中就体现为发音的准确与否,以及语言的准确度问题。如果仅仅依靠对语音的模仿来进行民歌的演唱,那么演唱者将不能够准确的知晓歌词的含义,自然在演唱的过程中,头脑也无法产生对歌词内容和情感的联想。

三、民族文化在民歌演唱中的重要性

(一)了解民族文化有利于演唱者更好的理解民歌的内涵

民歌的内涵蕴含在民歌的歌词和旋律当中。歌词所表达内容蕴含了歌曲的思想和情感;歌曲旋律的起伏和特点也间接的表达了歌曲的情绪和内涵。歌词是由语言和文字构成的。要想很好的理解和认知歌曲的内涵,首先要熟悉歌词的内容,只要了解了歌词的内容,才能够清楚歌曲所要表达的涵义,才能够理解歌曲所要传达的情感,从而才能更好的演唱。一个民族的民歌往往成为一个民族的代表性文化现象。我们现在所能够看到的民族文化节,在其表现形式上通常都有民族舞蹈、民族器乐表演、民歌演唱和民族手工艺品。这些都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典型现象来窥视这一民族的文化一角,也可以通过这些文化现象,来了解少数民族人们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发展历史。那么相反,我们也可以通过对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的学习,对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的了解,对一个民族的风土民情的认知来解读一个民族的典型文化现象。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加透彻的、全面的、客观的、清晰的认识这一民族的文化现象。因此,我们说了解民族文化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民歌的内涵。民歌、民族舞蹈、民族手工艺品等文化艺术现象,都植根于民族文化这片肥沃的土壤。民族文化为它们提供赖以生存的资源。同时,我们也需要这些文化艺术形式来传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歌做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和责任。这也为民歌的演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更加认真的态度来面对民歌的演唱,要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来面对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学习,以更多的热情和钻研精神来完成民歌的演唱。民歌对于民族文化传承起着重要作用的同时,民族文化对于民歌的阐释和发展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民歌将失去发展动力和创作的灵感来源。没有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民歌将失去生命力。因此,我们说了民族文化与民歌相辅相成的。

(二)了解民族文化有利于在民歌演唱中更好的带动歌曲的情感

一首歌曲演唱可以分为许多层次,首先,最基本的层次是歌曲演唱仅仅依照乐谱上标记的音符来演唱,照本宣科。接下来,是歌曲演唱的上升阶段。演唱歌曲时不仅要依照乐谱标记的音符来演唱,更要注意歌曲的强弱处理和情感处理。许多民歌演唱者都停留在这一阶段,并且不断在努力钻研演唱技巧和歌曲的处理。但是这些对于演唱好一首民歌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怎样才是演唱好一首民歌呢?首先,少数民族的人们创作了民歌这是一次创作,演唱者站在舞台上演唱民歌,是对于民歌的二次创作。在二次创作中,融入的是演唱者对于歌曲的情感和理解,那么这种情感和理解来源于哪里呢?就来源于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知。表演者在演唱歌曲时,激发起建立在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基础上所产生的情感,在这种情感的带动下,演唱者对民歌进行了二次的创作。这种二次创作带给听众的是不同的感受,同时听众在聆听演唱者演唱的时候,也会结合自身不同的经历和情感,产生各自不同的感受。这是听众自身上发生了第三次创作。所以一段音乐在不同人的耳朵里将会产生不同的美妙。但是产生这种美妙的基本前提是,演唱者要能够吸引听众的目光,能够带动听众的情绪,用自己的歌声感染听众。这就需要演唱者深入了解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对于民歌创作背景和民族文化的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一作品,让我们更清楚透彻的明知道歌曲所演唱的内容及其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演唱的这一歌曲。对民歌大的文化背景和环境的把握,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歌曲,也能够让我们在整体上和细节上相结合的处理作品。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有助于我们从演唱的第二层级上升到第一层次,以更加流畅的自然的情感表露音乐,让音乐的魅力感染听众的心灵。

(三)学习民族文化有利于民歌演唱中的咬字与发音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又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少数民族的自有语言也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对于部分少数民族来说,他们的自有语言占据了其民族文化的很大部分比重。因此,我们说学习民族语言也是学习民族文化。学习民族语言对于民歌演唱者来说十分重要。我国现有的民歌,大致可以概括为大民歌和小民歌两种。大民歌,就是我们在晚会的舞台上经常欣赏的,由作曲家编曲的民歌。这类民歌采用民族演唱方法演唱,但是在歌曲内容和曲调旋律上民族性并不鲜明。小民歌,则是指来自于我国各少数民族,由少数民族的人们在生产劳动中自发创作演唱的民歌。这类民歌具有较强的民族性。本文中所说的学习民族语言,主要针对小民歌。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少数民族。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民族歌曲。那么我们在演唱这些民族的民歌时,就要注重对民族语言的学习。因为首先,只有学习了民族语言才能够对歌曲中的歌词进行准确的发音。准确的发音是民歌演唱的表情达意的基础,是传达歌曲内涵的前提。学习民族语言才能够确保民歌演唱中的发音准确。其次,学习民族语言能够更好的把握歌曲演唱的韵律。不仅歌曲的演唱是讲究韵律、节奏的,实质上语言也是讲究韵律和节奏的。只有学习了一个民族的语言,才能够在吐字发音的过程中体会到这门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单纯的模仿发音,不但不能够做到发音准确,而且更加不能够体会到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也就无法更好的在演唱中表现歌曲的节奏和韵律。第三、学习民族语言有利于在民歌演唱中更好的找到发声位置。歌唱是一种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情感表达,所谓大声的说话加之以旋律就是歌唱。学习民族语言能够更好的体会到少数民族人们在说话发音时口腔的感觉和位置。以学习民族语言的方式来寻找民歌演唱的发声位置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许多民族歌曲都有着较宽的音域,而且在音色的追求上,高音清透明亮、低音宽阔厚重。这都是由于少数民族的人们在生活中在自己的语言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我们以常用口腔位置和说话习惯,想要发出这样清透自然的声音则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这时候学习民族语言就成为解决这一困难的钥匙,也是演唱好这首民歌的敲门砖。因此,我们说学习民族语言、增长民族文化对于民歌演唱中的吐字和发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化素养范文第2篇

2011版《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理解外国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进而拓展文化视野,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初步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中新增设的Culture time板块正符合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该板块通过图片和简要的文字介绍,呈现中外文化的异同,目的是给学生更多的文化输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Culture time板块教学现状

1. 在Culture time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处理,将文化板块的教学变成了文化知识的记忆,文化板块被打上了“记忆负担”的名号。

2. 教师语言素养和文化能力薄弱,教学方法枯燥,讲解形式单一,文化教学缺乏情境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对文化的学习缺乏兴趣。

3.在处理这一板块的教学时要么就是一带而过,走过场;要么就是用力过度,无形中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4.将文化板块孤立开来,使文化教学不能很好地渗透在整本教材和教学过程中,忽视和话题之间的联系以及单元的整体设计。

三、Culture time板块教学策略

在实施Culture time的教学时,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一)关注文化学习的“情境性” 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尽可能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让学生在体验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例如,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努力为学生创设趣味性的文化学习情境,使学生能置身于情境中,体验、感悟、学习西方文化。同时,要将文化渗透与语言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在文本接触中加深对文化的理解。

案例:五年级下册Unit8Birthdays该单元中的Culture time教学,我通过补充课外学习资源,让学生观看Mummy Pig’s birthday这一趣味性的动画,定格小猪妈妈当着家人的面打开礼物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西方人接收礼物的文化习俗。

(二)关注与单元话题及其他板块的联系 文化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基于单元主题,围绕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度的文化拓展,不能偏离教学目标。同时,关注和其他板块的联系。每个单元的Culture time一般与其他板块的语境都是相关联的,很多都是从Story time的语境或词汇中延伸而来。我们可以在学生学习Story time的基础上进行续编文本,并将文化板块的内容很好地融合到续编的文本情境中,这样可以避免单独记忆Culture所造成的记忆负担。同时,我们要结合其他板块的文本内容灵活地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并不是一定要将所有的文化知识学习全部集中在Culture time 来处理。

(三)关注文化拓展的适度性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容易步入一些误区:拓展内容过多,教学容量太大,学生难以消化;拓展难度过深,专业术语使用过多,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我们在设计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进行一定范围的难度适中的有效拓展。

(四)关注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我们可以根据文化板块的教学内容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常见的方法有:

1.对比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学生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语言结构与文化的异同,从而减少母语的负迁移,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在教学中通过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目标语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2.归类法。根据文化的类别,可以将相关文化内容结合在一起了解。归类识记可以帮助教师在新授时以旧引新,或在复习时帮助学生整体比较。

3.讲解法。就是充分利用、挖掘教材,对教材中出现的相关内容作出详细解释,让学生充分理解其文化内涵,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方法。对教材中涉及文化特异性的内容加以讲解,学生们理解有困难的,有时还会引起理解偏差的内容用讲解法就比较适合。

4.融入法。即直接把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材料,或把英语国家文化中具有特异性的内容直接编成教材开设课程,介绍英语国家的习俗、历史、风土人情等。借助教材,融入文化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化的趣味性,避免交际失误,成功地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跨文化交际。

5.活动体验法。即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体验语言和外国文化,而且建构知识和技能。跨文化意识培养也应该注意采用体验式活动,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就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文化实践活动包括看电影、看录像和阅读英语文学作品等。西方有许多传统节日,如万圣节、复活节、愚人节、圣诞节等,每逢这样的节日,都可以进行专题介绍,让学生了解西方节日的文化。

(五)关注文化学习的课外延伸

小学英语光靠课堂教学和教材远不能完成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还必须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使文化学习不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恰当的英语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中,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艺术、文化等有一个广泛的了解。例如,通过英语广播、图书馆、黑板报、英语文化小报、英语学习园地等,使学生多渠道接触英语文化。

四、结论语

文化素养范文第3篇

在西方文化泥沙俱下涌入中国的今天,让学生构筑起健康的民族文化心理尤为重要。那么,教师在日常学习和教学中该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呢?

一、与传统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拓展传统文化的深度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

从当前世界的教育趋势来看,各国都很重视传承本民族的经典文化。中国语文教育界出现的“传统回归”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对民族经典,特别是传统文化作品的重视,已经成为语文教育专家们的共识。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如: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入世的态度,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志向,无为无不为的人生智慧,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行为能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宠辱不惊、杀身成仁的正气……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影响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小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的精神污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

二、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促进人文素养的提高

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指的是把传统文化纳入语文教学时要注意和学生的精神、人生发展需求和谐结合起来。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古人曰:“和易以思。”,只有融洽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传统文化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应互为对象,平等主动,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故应激励学生大胆发言,使其平等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烁出智慧的光芒,让每个学生都切实收获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的思考结合起来的乐趣。

语文教师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要责任,要审慎、准确地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谨慎选择适合学生消化、吸收的传统文化。时代在变化,审视传统文化经典的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经典也需要重新审视,经典必须经过再加工、再分解传递给学生。我们语文教师要将一些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传统文化作品拿来进行全面“透视”,看一下“经典”里究竟有多少真经典,“经典”中的经典是什么,然后将一部分有价值的“经典”内容挑选出来提供给学生。

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引导学生在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升华,使学生在与传统文化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古人相逢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古人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应倡导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在教学方式上,我们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强调课堂内外的互动,强调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追求结合,强调纸质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强调学习与研究的结合等等,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思想逐渐摆脱浮躁,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文化素养范文第4篇

一首琵琶曲子的演奏过程也是琵琶演奏者对这首曲子的二度创作过程。演奏成功与否不仅要靠娴熟的演奏技法丰富的演奏技巧更重要的还要看是否发挥了完美的二度创作个性。我们常常看到有些演奏者技法掌握全面技巧运用得心应手,曲子演奏得干净利落但演奏结束,使人有音消意失、淡而无味的感觉。究其原因,问题就在二度创作个性的发挥上。二度创作的个性是由演奏者的技术水平

、思想品格、生活阅历、思维特征、性格趣味、审美观念、文化素养等多种原因交叉组合而形成的在这里,我们只就文化素养对琵琶演奏者二度创作个性的影响作一探讨。

一、怎样才是完美的二度创作个性不同历史阶段的音乐作品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思想和审美追求这些作品中的积极因素决定其长久的审美价值,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和继承性。同时,这些作品又是曲作者个人的人生感受、社会实践、情感体验的高度凝聚论文。因此,演奏者在二度创作时要通过深入分析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深刻体会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来理解一度创作者的意图和构思从历史的角度正确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在充分再现一度创作潜在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同时演奏者还要站在当今时代的角度研究作品,发挥个人对作品的独创性理解用更高的要求发展作品,挖掘未被前人发现的美的因素给作品注入时代的气息在演奏中融入自己对作品特有的认识及审美情趣,创造出自己的个性特征使音乐作品获得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从而引起欣赏者的感情共鸣。

二、文化素养的积淀孕育了二度创作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文化素养对二度创作个性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情感体验的影响二是对想象思维的影响。而这两点恰恰对二度创作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技巧动作的趋势都是从意识中能动地反映出来的。在各种复杂的感情表现中不同的情感都有其特殊的表达方式。这种情感反映的细微差异便形成技巧动作感应中最生动、最形象的外在表现因素。如喜情可根据不同的感情变化强度分为“欣喜”、“欢喜”、“惊喜‘’等不同的心理状态悲情也可根据不同的心境分为”悲痛‘’、“悲伤“、“悲愤’‘等情绪反应。这些不同情绪的心理反应潜存着不同的动作意识的雏形。在演奏过程中各种动作感觉通过不同情绪特征的反射联系使动作意识和情感心理不断地在新的、更高的感觉层次中交融、巩固和完善从而达到技术技巧和思想感情的完美结合。脱离了思想感情的技巧,演奏将毫无审美价值可言。

琵琶演奏是演奏者内心情感与外在表现的统一整体而内心情感的丰富或匾乏和个人的文化素养有着直接的联系。一般来讲文化素养高的人内心世界广阔情感比较丰富对作品的内在韵味、思想情感的理解和体会较深因此在二度创作时就会自然地把蕴涵于内心深处的情感、意识体现在技术技巧的动作意识之中。不同的文化素养,使演奏者产生了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情感体验赋予了演奏者不同的演奏风格、气质和个性。所以说情感体验是形成二度创作个性的重要因素。同时,琵琶演奏也是一种特殊的想象思维活动。想象思维是在知觉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判断等认知活动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从琵琶演奏艺术的角度来说,这种思维活动就是对音乐作品进行“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假为真‘’的艺术创作过程。也就是说演奏者要在深刻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凭借自己对乐曲的感受和生活体验的积累在脑海中浮现出乐曲中所描述的事物的形象。要把想象的思想空间转化为现实的具体形象,这就要求演奏者要用创造性的想象力对音乐作品作出处理诊释。想象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人通过对右脑创造智能的开发激活与直觉、联想、想象、激情相关的创造心理要素从而在人脑潜意识和显意识的交互过程中获得创造灵感和想象力。知识和能力给这种想象思维活动提供了必需的条件。演奏者有了一定的文化素养就会从深层次去挖掘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就会沿着作曲者的意图和构思去发挥无限的联想。文化素养高的人见多识广,想象空间开阔意境想象丰富容易达到‘’因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境地即‘’神游气化‘’的程度。可以说没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就不可能有独特、鲜明的二度创作个性。中国琵琶有二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很多作品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每首琵琶曲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这就要求琵琶演奏者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从深层次探究作品的内蕴美及其文化价值,才能正确、深刻地理解作品准确、完美地畅达乐思。如《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这两首曲子,虽然描述的是同一历史事件但所表现的音乐情绪却迥然不同。《十面埋伏》描写的是刘邦“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表现的是激昂、高亢的情绪。《霸王卸甲》则着重渲染了项羽“力拔山兮”的英雄气概以及楚军的英勇悲壮表现的是慷慨、悲切的情绪。如果演奏者了解这段历史就会把握住这两首曲子的不同风格运用琵琶独特的演奏技巧把古战场上的鼓角声、剑弩声、呐喊声、马蹄声等形象地表现出来把楚霸王别姬时痛楚的情感抒发出来把这两首同一历史背景下的不同音乐作品准确地表达出来。又如琵琶独奏曲《天鹅》是刘德海先生在上世纪年代创作的“人生篇‘’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曲子。这首曲子的风格新颖别致刘德海先生在一度创作时从挖掘个人内心世界、对生活进行哲理性的思考象征寓意性的构思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曲中通过描绘天鹅伤感多情的心绪隐喻作者艺术道路上的坎坷通过描绘天鹅从容、自由地浮游在湖面上的情景和它们在湖中嬉戏、游水、扑食、追逐等美丽多姿的形态隐喻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和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通过描绘天鹅高飞低翔的各种姿态歌颂正直者纯朴善良、不怕艰险、勇敢无畏的精神等等。这首极具寓意性和哲理性的乐曲为二度创作者提供了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演奏者要凭借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从深层次去领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从优美、典雅的旋律中窥见作者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信念这样才能以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把作品表现得恰到好处。再如《诉》,是吴厚元先生因长诗《琵琶行》而创作的琵琶独奏曲。诗中白居易运用汉字与汉语语法的意合性和人类思维的领悟性让读者感受潜藏在音乐形象中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以及音乐性的渲染诉说身世从而构成了文字与音乐的美感结构使人们在解读这首长诗时能够获得诗歌与音乐的双重艺术享受。但是这种享受只能在想象中满足因为音乐的直观意味被文字的抽象所替代了。而吴厚元先生创作的《诉》则用音符对长诗进行了解读。曲中,作者注重乐思与诗思的相互转换,使乐与诗的自然意境、意象、联想等因素相融合用音乐的旋律塑造了古代琵琶女的形象,用委婉的曲调将人们的情绪带入了悲凉的意境中。诗中用文字描摹音乐乐中用音符诊释文字,这种诗境与乐境的对应给琵琶演奏者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理解《琵琶行》这首长诗就无法理解《诉》这首乐曲更谈不上奏出让人荡气回肠的音乐对此我深有感触。我最初学弹奏这首曲子时年龄还小对曲中所表现的内容知之甚少弹奏时找不到感觉家里人说,听我弹这首曲子如同喝白开水后来我索性就不练了。可是当我在语文课中学习了《琵琶行》这首诗以后引起了重练《诉》的兴趣,而且越练越来劲越练越觉得有味儿。在演奏时脑海中浮现出瑟瑟秋风中漂泊的小船、琵琶女怀抱琵琶缓步走向船头的身影仿佛看见她“犹抱琵琶半遮面“低眉信手续续弹’‘的神态听见她用弦声如泣如诉地讲述自己的半世人生感受到她悲怨、凄苦的心情。意境的联想和情感的体验启发了我对这首曲子的二度创作灵感直到现在,我对这首曲子仍情有独钟,因为它我深深体会到文化素养琵琶演奏者二度创作的重要性。

三、积累学识,完善自我,塑造完美的二度创作个性琵琶演奏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要求演奏者也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我

,

因为高水平的艺术必然要求高水准的演奏者优秀的琵琶演奏艺术必然是基于演奏者社会实践的积累和文化素养的积淀。文学、艺术均俱才华的人往往能够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就。李斯特是匈牙利第一流的钢琴家,但他深知作为一个音乐家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文化素养。他知道自己幼年时只顾专心练琴在思想、哲学、文学修养上基础较差于是在赴各地演出时就勤奋地读书。广博的学识使李斯特发展了演奏技巧,扩大了表现领域成为一代钢琴大师。考夫曼说过有的人应当每天少练一个小时的琴把它用来研究音乐史以及与那个时代有关的艺术,这一切都有助于深入理解他们所演奏的作品,

文化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生;信息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234-02

初中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应用层面的计算机技术训练和知识的传授,而必须融入更多的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信息文化素养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格教养为目标的教育,它首先包括运用各种计算机及网络工具获取、处理、创造、表达、应用信息的能力,还包括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以及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传授基本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学科文化建构。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初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现状分析

在现在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操作技能,采用任务驱动,强化学生的技术应用;但对技术所蕴藏的丰富文化信息挖掘不够,也不注重引导学生对技术背后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使得在课堂上学习获得的技术成为了一种冰冷、枯燥的工具,缺失了信息技术学科最起码的文化内涵。在轻视、放弃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的同时,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各种不良影响正逐渐影响着初中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相对薄弱。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比,教育研究的普及性及深度、广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技术更新快,学科教学研究把更多的注意力聚集于技术更新的学习与研究,而学科教学理论相对滞后,教师也缺乏信息文化素养方面的实践研究经验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学校与社会对信息技术学科认识存在偏差,部分人认为初中信息技术只是一门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副科”,没有必要关注其背后更多的内涵和文化建设。

二、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课堂进行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敏锐、准确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提炼,让信息技术学科文化成为学生喜欢了解、乐于探索的内容。初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是多方面的,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讲述其中的几条途径供参考。

1.与实际相结合,给课堂融入计算机硬件文化。信息技术分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通常教师比较关注软件部分的教学。硬件部分无论从原理、结构上都是比较难的知识,因此,要将信息学科文化融入教学比较困难。教师在教学时融入实际的计算机硬件拆解和虚拟采购,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将计算机元件的价格、选型、外观等信息融入到教学中来,可以培养初中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笔者在课前预先准备了四台报废的计算机,将其拆解,并在各种硬件设备上贴上了名称标签,在操作课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并做好网上查找内容的任务清单,让学生在网上了解相关知识后,告诉学生虚拟购机的网址。学生根据已经了解的硬件设备特点和价格后,挑选自己喜爱的硬件进行虚拟购买。学生从这个虚拟购机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计算机硬件及其价格知识,取得了良好效果。注重包含现实意义的计算机知识的教学,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计算机硬件文化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立足史料,关注技术背后文化的渗透。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的思想体系、文化内涵和创造价值的认识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经常穿插计算机发展史料和IT界的风云人物及他们的小故事,这些信息技术史料的渗透,对学生所产生的感召力,比让学生多学几步操作技能更有深远的意义,学生能从诸如此类的史料文化中终生受益。如浙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编辑文字》,其编辑的文字内容是计算机发展史,笔者把这课分成两课时。第1课时设计如下:先让学生看史蒂夫・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演讲视频和演讲稿,以激起学生对于计算机发展史的兴趣,然后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最后让学生完成事先准备好的有关计算机发展史知识点的“分类游戏”,通过“分类游戏”,学生们进一步掌握计算机发展史。第2课时则用计算机发展史素材进行排版,引导学生在这些计算机史料之中体会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类文明的创造价值的风采,从而让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产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3.立足学科整合,有效开展文化渗透。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分为两部分,一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工具和载体,辅助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过程,用更加直观有趣的方法表现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生物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和难点,有静态媒体无法实现的优点。另外一方面,在其他学科里面有很多知识是与信息学相关的,在这些知识的教学时,结合计算机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这些知识的意义,使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获得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了解了知识背后的原理和学习意义。例如,计算机的数制转换通常是在初中数学课中出现,学生往往只能学习如何求解这些题目。实际上,这个内容可以融入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引领学生理解在数字电路和计算机中,利用开关电路实现“0”和“1”运算和存储的原理,使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轻松解答这类题目,理解这类题目的意义所在。

4.加强信息伦理道德的渗透。由于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同时家用电脑、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硬件设备普及率非常高,多数初中学生可以非常容易获取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面对没有归类和屏蔽的网络社会,如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必须基于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初中生需要有良好的信息道德观,善于区分信息的好坏,是学生信息文化素养重要的因素。

在课程教学的同时,教师要逐步让学生知道如何辨别网络信息中的真实性,在信息时要遵守道德行为规范,要有责任心,共同维护网络;要让学生理解软件的版权问题,不能够通过网络剽窃;对网络的效率要有认识,错误的信息通过简单的传播会迅速造成恶劣的影响,无法控制,因此不可以传播虚假的信息;在教学中融入“知识产权”、“盗版”、“黑客”等涉及计算机网络安全和道德的内容,可以非常有效地将信息伦理道德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5.立足自我,提高教师文化素养。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文化素养,才有可能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学科教研活动获得实践研究经验和理论指导,通过学习和总结形成必要的知识结构。教师备课要充分,不但要准备各种虚拟素材、实物素材,而且要对原理和方法追本溯源、引经据典,充分准备相关材料。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信息学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网络信息道德修养,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及网络相关知识,可以将这些融入日常教学中,达到提升学生素养的目标。

三、总结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对学生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构建和完善信息文化素养培养理论体系。我们可以从给课堂融入计算机硬件文化、关注史料、学科整合、加强信息伦理道德的渗透、自觉地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等方面入手,将那些凝结在技术上的丰富的文化信息“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至学生的思想深处,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初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正确认知和学习,培养出合格的、有现代信息素养的新人,真正把素质教育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信息技术七年级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30.

[2]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张福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信息素养培养活动策略的实践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4]武玉侠,倪守花,葛晓曦.网络文化与青少年学生的成长[J].职业教育研究,2004,(04).

[5]齐立森.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视野――谈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的内涵[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03).

文化素养范文第6篇

学生坐在教室里学习,也许他的成绩并不是拔尖的(这里面有学习能力的问题,当然也有学习态度的问题),但他一定要有“文化”,因为他正在接受教育,不是流浪儿,也不是放羊娃。这个文化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包含了诸如精神、意志、能力、创新、修养、探索、自主、自强、自尊、自爱等要素。只有具备了这些文化要素的人,将来立足社会的时候,他才会真正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潜能:自强自立,并且能适应社会。

记得刚接手C55的时候,一次我走进教室宣布:今天的第七节课进行长跑,训练意志。

有人欢喜,有人叫苦。我说,“学民”(借鉴于“公民”的说法)有选择的自由。

第七节课时间到了,操场上站了四十多人。我发现张兮赤脚,就提醒他,赤脚很容易受伤,让他赶快穿上鞋子。但张兮“无动于衷”,嘴里还有理有据,要锻炼意志,就要用最彻底的方式。我知道,他是在向那些不敢尝试的人示强:他是老师意志训练最坚定的支持者。

随着我一声令下,学生们像刚刚冲出栏圈的小牛犊,撒腿猛跑。我跟在张兮身边跑步,一方面是想护卫着他,另一方面是在心理上鼓舞他,老师也是他最坚定的支持者。

张兮一直冲锋在前,我紧随其后。几圈下来,张兮的赤脚已有几处伤痕,有红色的液体渗出来,我“喝令”他停下来。张兮极不情愿地站住了,很不甘心地对我说:“老师,我去穿鞋子。”不待我回答,就飞身去了教学楼。张兮的母亲就是我们学校的老师,他的鞋子脱下后,放在他母亲的办公室里。张兮很快穿了一双球鞋回来,继续跑步,一直到我宣布停止训练的那一刻。

我回到办公室,张兮的母亲已“恭候”多时了。她告诉我,张兮跑回来穿鞋,看到儿子脚板鲜血淋漓,做母亲的有些心疼,就劝他:“儿子,咱已经尽力了,就不要再上去跑了。”但张兮说:“不行!刘老师说过,这样的训练,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必须要坚持到最后一刻,我上去以后,即使不能再跑了,爬也要爬到最后一刻。”

“爬也要爬到最后一刻!”这句话后来成了我们班的班级语言。

一年后,张兮转到县城的民办学校,一去马上就表现出“咄咄逼人”的锐气:在校运会上,夺得400米和4×100米接力赛两个冠军;第一次考试,数学科获得了全年级的唯一一个满分。

他打电话回来说:“我向刘老师讲过,爬也要爬到最后一刻!”看来,这句话将会影响其一生了!

我很赞同中央电视台记者柴静的一句话――文化是公民社会的那一块黏土。离离原上草,从此中萌芽。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作为一个集体,班级更应该有一种精神。管理班级的最高境界是培育文化。因为文化衍生思想,人真正的力量来源于人的思想。

请看两个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例子。

1620年11月,102名清教徒搭乘“五月花”号船在如今美国的马萨诸塞海湾登陆。其实“五月花”号到达北美时,那里已经有一千多移民了,可是所有美国历史书都是从五月花号开始写起的。为什么历史学家这样偏爱这102人呢?那是因为“五月花”号上人们的信仰,代表了美国精神的源头,形成了韦伯所谓的资本主义的新教精神。这些新教徒上岸后只有16年,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就建立了北美最早的大学,第二年以捐赠额最大的哈佛为其命名。在这块土地上,160年后才建立了美国和美国宪法。

以色列这个国家的国土面积很小,在一张世界地图上,它那一点点疆域常常容不下“以色列”三个字。但以色列很强大,它于1948年5月14日独立后第二天就开始打仗。当时,它处在百倍的敌对人口包围之下,但今天几乎已经没有平级的对手了。

凭什么以色列这么牛?在它还根本无法建国的时候,犹太智者就建立了希伯来大学,建校校长魏茨曼就是后来以色列的开国总统。希伯来大学比他们的国家还早25年。

以上两例无不证明:文化是比经济、制度更重要的社会建设。

同样,在一个班级之中,班级文化建设是比班级制度、班级特色更重要的一项班级建设,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以致丢失了班级建设的根本。

一个班级的“优秀”不在活动有多么丰富,也不在特色有多么鲜明。班级真正的“优秀”在学生的文化素养之中,在这个班级每个灵魂的生命里。班集体内部形成一种文化氛围,一步一步蔓延,把越来越多的人包裹在其中,掀起一场又一场的“文化运动”,就会有一批有文化素养的学生逐步成长起来,整个班级就充满了希望。

文化素养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异域文化;英语素养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成了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于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一味地对小学生进行英语知识与相关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英语学科的特殊性。《英语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小学生英语素养的培养,英语素养不仅包括英语知识与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英语是一门外语,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蕴含着丰富的异域文化内涵的,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渗透异域文化,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升小学生的英语理解力、感受力与思维力,从而提升小学生的综合英语素养。

一、渗透异域习惯语,提升英语理解力

英语理解能力对于小学生的英语阅读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小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低,就会阻碍英语文本的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经常会用汉语的习惯语去理解,这样,就会导致英语文本理解的误差。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渗透英语国家的一些习惯语,这样,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英语理解能力。

例如,对于“small potato”这一英语词汇,如果从字面意义理解是“小土豆”的意思,这是小学生在英语文本阅读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因此,对于这个词汇的理解,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结合西方的习惯语让学生明白不能仅仅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而应该从习惯语的角度去理解这个词汇是“小人物”的意思,然后再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明确“big fish”也并非“大鱼”的意思,而是“大人物”的意思。这样,就能够让学生结合西方习惯语的用法来理解英语词汇。在英语词汇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够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去解读,那么,小学生可能就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学习障碍。而教师如果能够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去理解西方的一些习惯用语,就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英语理解能力的提升。

习惯语是一个国家固有的文化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小学生从习惯语的角度去思考英语词汇的意义,这样,才能有效地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英语理解能力。

二、对比中西文化差异,提升英语感受力

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是存在巨大差异的,这是造成英语文本理解阻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对比,这样,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英语感受力。

例如,在中国往往会用黄色去代表高贵的地位,而在西方国家则不是这样,他们往往是用紫色来代表高贵的,这就是中西文化的一大重大差异。如,“green hand”并不是指绿手的意思,而是指新手的意思。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小学生体验中西文化之间的这一种差异,从而有效地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英语理解力。这样,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去理解不同层面的意义,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进行猜想与猜测,从而不会让英语学习出现去死记硬背的现象,从而使他们的英语学习充满生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小学生的英语理解提供具体的“支架”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个“支架”最为重要的就是中西之间的文化差异。

可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小学生结合具体的中西文化差异去理解英语文本,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他们对英语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这样,他们的英语感受力就能够得到有效培养。

三、突出汉英句式区别,提升英语思维力

中国人与西方国家的人在思维方式上也是存在巨大差异的。这一点,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句式的区别,更为明确地说是表现在语法上的差别。汉语与英语之间的语法差异,也是造成小学生英语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突出汉英句式之间的区别,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小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例如,对于“It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new term”这个句子,如果从汉语的语序去翻译,是指“这是第一天的新学期”的意思,显然,这样的理解肯定是错误的,根据英语的语法,这个句子指的是“这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理解与感受中西语法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这样,小学生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提升英语思维能力,从而为高效的英语文本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见,在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小学生提供中西语法之间存在的差异,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小学生英语理解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善于渗透异域文化,让小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要把文化教学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感受能力与思维能力,从而为他们的英语高效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为他们英语素养的综合提高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文化素养范文第8篇

英语师范生中国文化意识高低直接关系到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教学及中国文化传播的效率。程裕祯(2003)指出中国人正确了解自己是当务之急。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强调文化教学的目标要求,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在重视英美及其他外国文化输入的同时,也要适当融入中国文化的教学内容。英语教学的目的已从anativespeaker转变为aninterculturalperson跨文化的人(张红玲2007:17)。中国外语教育长期对语言技能之外的社会人文素质缺少足够的重视,“使在外语教学中培养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目标只是一句空话”。(张红玲2007)。我国英语教学中缺少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失语与目的语文化的偏颇》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陌生,甚至有的大学生产生崇拜西方文化鄙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晏立农2009)。孙永和张伟伟(2011)撰写《外语教育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失语”之辩》同样发现,“中国文化失语”源自“中华文化认同”意识的欠缺,文中指出,很多学生对“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以及希腊神话,圣经故事滔滔不绝,而对中国京剧、太极、八卦图、文房四宝及《论语》、《庄子》、《道德经》、《孙子兵法》等很少知晓。吴淑琼(2007)《外语教学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中指出,“文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克服文化冲突,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母语文化的忽视,必然导致交际的失败”。1996年李岚清在全国外语教学会上说,“我们的学生学了几十年的英语,但连Whatdoyouusuallyhaveforbreakfast?都答不出来”。南京大学英语教授从丛(2000)在基于博士生英语教学撰文《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指出,为数不少的中国学者不知令西方人崇敬的孔子的英文译名Confucius,还有把Mencius孟子奉为异国圣者“门修斯”,“我国英语界和中国文化界同仁应携手研究有关教学内容的合理配置,使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与基础英语水平的提高及对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呈同步增长趋势”。近几年越来越多英语方面的学者关注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王丽(2010)《中国英语与中国文化失语症》中指出,中国英语(ChinaEnglish)是英语在中国语言文化背景下的本土化产物。用带有中国语言文化特点的中国英语来描述中国社会文化中独有的事物、现象和理念以改变中西交流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西安外国语学院书记、英语教学研究专家郝瑜2012年9月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院采访以《用世界眼光提升外语人才的国际竞争力》为题中指出,学生外语基本功扎实,但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为此,学校全面修订了本科培养方案,强调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作用(张浩2012)。以外语学科优势带动相关学科发展,西安外国语大学在外语教学改革班设置了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东西方文明碰撞与交流、自然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自我与人生等涉及各大学科门类的五类通识教育课程。郭佳(2011)基于自己学校的英语教学撰文《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意识培养》探讨高校英语专业以《阅读中国》为蓝本的文化教学改革。提出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的对策为更新观念、精编教材、教师为本。有学者以英语教材为视角探讨中国文化的学习,付京香(2011)指出在2000年出版的外语类教科书中,惟有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系列教材之一《阅读大观》(王海啸)较好地体现了外国文化与母语文化的有机结合。专著《跨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许力生2006)指出,“文化差异滋生众多的交际失误、矛盾和冲突,……”。其中在第五章的第六节专门以“外语教学中的文化与交际能力问题”进行探讨,文化教学教什么,如何教。国外学者LarryA.Samovar等(2001)在Com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中指出“要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参与者不仅要知道自己文化的规则,而且要懂得对方文化的规则”。不了解自己的文化,跨文化交际则无从谈起。欧洲三大汉学家之一施舟人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海外有许许多多像我这样挚爱中国文化的学者,其实我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还十分有限。在世界文化基因库中,中国文化的存在举足轻重”。世界需要中国文化。外语界探讨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多集中在近几年,主要从不同视角研究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中国文化教学意义局限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对英语师范生中国文化意识培养的启发极少提及,对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素养培养研究不够,一则是不够深入、具体,如中国文化素养培养的理论基础,二则缺少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内容的具体安排。以英语师范生的中国文化素养为切入点研究还是崭新的课题,英语师范生多数将是未来基础教育的英语教师,肩负用英语教授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和使命,英语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关注英语师范生的中国文化素养。

2.重视英语师范生英语学习中的中国文化

2.1英语师范生学习中国文化是避免中国文化失语

中国文化需要通过英语走向世界,如果英语学习者不能用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直接影响到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英语师范生文化学习过于强调目标语文化使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学习有失偏颇,无法有效进行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

2.2英语师范生学习中国文化有利于中国文化传播

借鉴和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文化精华,又要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英语实现“全球化”是重要途径。英语教育者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增强中国的声音。英语师范生是未来基础英语教学一线的主力军,是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年轻代表。英语师范生的中国文化素养直接关系着传播中国文化的效果和力度。目前全球108个国家建立400个孔子学院500多个孔子课堂,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孔子学院,即孔子学堂(ConfuciusInstitute),旨在传播中国优秀文化。英语师范生担负着传播中西方文化的重任。随着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不断加深,他们应用英汉双语表达英美文化的能力也不断提高。目前的英语教学过于强调英语国家文化的传授,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教学观及中国文化教学准备不足,学生对中国文化学习态度、考试评价中中国文化内容的缺失,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缺乏等等限制着英语师范生学习中国文化素养的提升。本研究旨在探索新形势下英语师范生中国文化素养培养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研究进行分析提出英语师范生中国文化素养培养策略,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本研究有利于提高他们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知识的能力。许多学者撰文探讨英语学习中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揣琼,王向东2009;郭佳2011)。当前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挑战。根源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工业文明的激荡,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正在开始回升。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极具活力的部分,在英语教育中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质、塑造健全民族性格、传播中国文化,发挥着十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2.3加强英语师范生的中国文化学习有利于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进行

提升英语师生的文化自觉性,尤其是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如theunityofmanandnature(天人合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有助于更好地落实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的文化教学目标。《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规定,在“教学要求”(三)中,大纲提出中国文化教学的具体要求:“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有较扎实的汉语基本功”(同上:10)。该大纲的修订说明三(21世纪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也对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教学进行强调:“……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同上:24)。《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1)也对中国文化教学提出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更高要求包括“能翻译反映中国国情或文化介绍性的文章”(同上)。对跨文化成功交流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重视英语师范生的中国文化素养培养势在必行。

文化素养范文第9篇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长时间积累的创造物,它包括哲学、艺术、文学、历史、宗教、经济学等方面的内容,而文化素养则包括一个人对这些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物认知多少,把握多少,运用多少。我们无论在精神还是物质的实践活动中,都必须格外注重文化修养,因为很多的声乐作品都选择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来作为歌曲创作的文学基础,比如在中国歌曲、歌剧中涉及到的体裁有诗、词、剧本、小说、教曲、时凋等。涉及的作家有唐代、明清的诗词作者和现代的很多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学、甚至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涉及的作家有莎士比亚、歌德、普希金、魏尔伦等。所以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声乐演唱就需要通过自己所具有和掌握的文学知识和文学修养,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等,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掌握,准确地表现声乐作品的艺术性。当作品中的文学性与音律完美结合,再加上演唱者的完美准确传达,这样的艺术作品一定会给人带来别样的艺术感受。

谈到文化素养问题,我想歌剧更能深刻地体现这一点,因为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歌剧有故事情节,歌唱有歌词,它的歌词与音乐和戏剧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常说艺术的生命力在于情感,应该说用声音;隹确地歌唱乐谱的原本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如果演唱时不投入到角色和内容里,那么这种演唱将是无生命的、没有灵魂的,这时演唱者就应以自己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特别是文学、艺术素养,赋予作品独特的个性感悟,从而创造性地将作品意境自然表达出来。

2009年湖南省艺术节中长沙市歌舞剧院原创的大型歌剧《梦圆马王堆》参加了演出,我扮演女主角辛追,就有深刻体会。歌剧《梦圆马王堆》讲述的是

不慎从云中坠落的小星星在女巫的帮助下,变成美丽的渔家女辛追,并与衣锦荣归的汊将利苍邂逅于扶桑树下,结为夫妻,喜得贵子,走上了从渔家女到贵妇人的人生之路。剧作者以马王堆一号汉墓主人一口侯夫人辛追为主角,通过对该墓出土的T型帛画的观察和体味,以浪漫主义手法为我们营造了地下、人间、天上三个梦幻的时空,吟唱出一部伟大的东方“神曲”,在她的理想、爱情、命运的人生三部曲中,以勇敢迎战了黑兽――恶魔脱胎换骨的乱世枭雄南王英布的挑战,以大爱批判了白兽――欲魔附体而返祖的丈夫利苍的蜕变,以真爱阻止了被堕魔牵引的儿子利口的沉沦,揭示出了她生而有为、视死如生、不同凡响的宇宙观,完成了她的人生体验,抒发了一曲“生要身心清亮、死要魂灵脱俗”的人生咏叹调。首先演出这部歌剧要做的前提工作就是,要领会歌剧的全部剧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人物之间的关系及所演唱的角色的个性,而对这些理解的深浅也都取决于自身的文化素养。再如,歌剧中辛追形象的塑造是从少女到中年再到老年,年龄跨度非常大,表演难度也就相对比较大,根据年龄的变化,那么你呈现给观众的包括台步、手势、脸部、眼睛和表情都是有区别的。让觋众很自然地看到你的变化,情景交融,情似神似,与塑造的人物形象完美和谐。又如音乐方面,运用了西洋与民族音乐相结合的特点,这就要求演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演唱功底,而且还要琢磨怎样在西洋唱法的基础上体现其民族性,让音乐变得更生动,更贴近人物的个性。这就要有高低婉转的运腔和曲折自由的演唱能力,掌握正确、清晰的咬宇吐字方法,既有科学性又有民族性,从唱段的内在感情出发,从自己的真实理解感受出发,用自己所积累的文化素养,实际演唱能力来完成作品的二度刨作。迪里拜厄曾说过:决定歌剧演员优秀与否的关键在于戏剧表演和乐感这两个方面,前者与个人对戏剧情节,人物个性的把握密切相关,而后者则由歌唱家自身的天赋和文化修养决定。

因此,要成为一个卓越的歌唱家,想较好地驾驭这门艺术,就必须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高超的演唱技巧,还应该具备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文化素养,仅仅学习发声的方法和技巧是不够的:应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我们演唱任何一首歌曲,都有一个琢磨――贯通――处理的过程。我们应该懂得,生动的艺术表现只有在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的基础上才能建立,任何动人的歌唱,无论是在语言、音乐、感情的宣泄和意境的创造,都是演唱者平时文化底蕴积累在内心融化后的产物。只有艺术积累深厚,才可深入领会歌曲的内容和美的价值,从而产生对作品的热情,在演唱中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歌曲才能得到生动感人的艺术体现。

上一篇:法律素质范文 下一篇:法治素养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