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05:36:37

文化强国梦论文

文化强国梦论文范文第1篇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自觉要求。出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是出版的中心环节,在建设文化出版强国的进程中,编辑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编辑决定着出版的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出版的前途和盛衰,没有编辑的出版是不可想象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开展做中国好编辑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中国好编辑要牢记历史和时代使命。中国编辑的命运从来与国家的命运、时代的使命相连,编辑的脉搏随着时代跳动。被誉为“民主战士”的邹韬奋,就是坚持使命的中国好编辑。他投身出版正值抗日战争处于最危急的时刻,他不顾个人安危,陆续创办《大众生活》《生活日报》《抗战》《抵抗》《全民抗战》等报刊和出版社,积极宣传团结抗战主张,力挽民族于危亡。今天,我国又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全民族、全中国人民的梦,是一个伟大的梦。中国好编辑要响应时代召唤,义无反顾地为实现中国梦倾注全部心力和智慧,要把眼光投向全民族、全中国,投向子孙后代,心中要装着祖国的富强、民族的兴盛和人民的幸福,牢记编辑肩负的使命和责任,而不能落伍于时代。

中国好编辑要成为引领思想的大家。编辑是思想者 ,是用思想引领工作、推进潮流、启发读者、教育大众。编辑大家和编辑匠人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编辑思想,中国好编辑自然是编辑思想的引领者。中国近代出版的翘楚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其创始人都是思想大家,都有鲜明的编辑思想。例如张元济,他的主张是“吾辈生当斯世,他事无可为,惟保存吾国数千年之文明,不致因时事而失坠”。宣传、保存中华文明,这就是他的编辑思想。叶圣陶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将读者放在首位”,也是他的编辑思想。有编辑思想,才能眼界开阔,才有目的和方向,才能团结带领大家为实现编辑思想而努力。

中国好编辑要立志编辑精品。编辑的职责是编书、编出版物,但不是编一般的书和出版物,也不仅是编一般的好书和好出版物,而是要立志编精品、编传世之作。好编辑和一般编辑的区别也就在这里。刘杲曾说:“我们不可能也不应当要求每一本书都能传世。但是,就图书出版的总体而言,我们应当下决心攀登高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出版传世之作是图书编辑工作的最高要求。”精品和传世之作要求内容可以传世,并具有很高的语言文字质量。精品要精编,编辑加工质量应当是高的,装帧形式也应当是美的。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在参加“积极向上”笔读专题时将自己的编辑经验归纳为“书不厌精、文不厌细”八个字。他要求把书编得很精,做得很细,一批精品经他的手面世,一连串响亮的名字进入他的作者名册。“他们的作品纷纷落足海豚出版社,形成一排排立得住的诱人的图书”。海豚的书大都是漂亮的精装,优良的质材,名家的设计,精细的加工。他追求书的精美是要面对网络围困另辟蹊径,求得传统图书的生存发展,他要把书做得有品位、好看、可以传世,使网络不能轻易取代。这就是一位中国好编辑志存高远的坚守和承诺。(下转第7页)

(上接《卷首语》)

中国好编辑还要不断追求内容创新。出版和编辑都是创新的产物,从纸张、印刷术的发明到电子技术的应用,出版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今天出版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出版在与数字出版的融合中吐故纳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论传统出版或数字出版,最重要的是内容创新。巢峰曾经谈到《辞海》的四次修订都是内容创新的结果,每次修订都给《辞海》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从出版来说,内容创新的主导是编辑,内容创新包括策划创新、品牌创新、方法创新、形式创新、视角创新等,都与编辑的思想创新息息相关,编辑思想创新是内容创新的基础。出版既要积累,又要创新,没有积累不利于创新,没有创新也便没有积累。中国好编辑既着眼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发扬光大,又着眼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不断创新。

文化强国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文化强国;中国梦

一、问题重述

20世纪末中国恢复香港之后,撒切尔夫人曾不服输地说:“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这句话初看起来多少有一点道理。因为近现代以来,英国的牛顿、达尔文等学术巨匠的思想确实对世界产生了深刻和广泛的影响,而当时,中国并不怎么发达,未能提出影响世界的思想观念。尽管如此,撒切尔夫人这句话也充分体现出近现代西方人的傲慢、短视和浅薄,这使得欧美人陶醉在固有的思维框架内,看不到21世纪中国人在思想理论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与划时代的众多成果。

事实上,进入21世纪伊始,中国已经陆续涌现出若干领先世界的新思想、新学说、新理论,比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以自己的探索和成就,向世界、也向汉语文学自身,证明了汉语文学的发展前景和远大前程。又比如刚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她向世界输出了医学界的重大发现-青蒿素。很多取得的最新成果将推动中国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进入新时代。

二、问题分析

我国提出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传播力而形成的体系。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制度体系;二是指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以人的精神、品格为核心的国民素质,培育、继承和发展一种独特的民众精神和品格;三是包括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会展、动漫游戏、新媒体等可以产业化运营的文化产业。

1.提高文化软实力对建设文化强国具有推动作用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篇论文讨论的是狭义的文化。而为更好地建设文化强国,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可分为先进文化和非先进性文化(本文姑且这样分)。现代社会存在着很多非先进性的文化,如黄、赌、毒等,这些会给社会造成危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着阻碍作用。所以,对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低俗文化,我们应当坚决抵制,不能恶意散播对人类有害的思想观念等。而另一方面,如过去陶行知先生的思想观念和鲁迅等大文豪的鸿篇巨作,以及现在处于引领地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则体现了文化的先进性和号召性,鼓舞了中国人民,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外,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而那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为此,我们要:第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第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三,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2.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能促进“中国梦”早日实现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

中国梦的实现则依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经历多次调整,逐步由“三位一体”升级为“四位一体”,在十后又提升为“五位一体”。如今已显现“六位一体”的新格局,即党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

2013年12月30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文化软实力对民族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

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3.论文总结

本文从提高文化软实力的理论视角分析文化对建设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通过“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得出结论”的分析维度构建一个模型,从而推导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由此可以得到以下基本结论:(1)文化软实力对建设文化强国具有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特别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一个国家能否持续发展,能否增强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这是经济社会发展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和持久动力。(2)早日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国家的文化实力水平。任何国家都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物质硬实力,一条腿是文化软实力。物质硬实力不行,这个国家可能一打就垮;而文化软实力不行,这个国家可能不打自垮。苏联解体就是典型案例。文化软实力搞得好可以使民族走向振兴,文化软实力搞不好可以使国家走向衰弱。

最后,基于上述结论,本文认为:国家一定要立足于基本国情,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尊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建设文化强国放在突出的位置,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红旗,2015,《请收回“中国没有向世界输出思想”这句话》,《经济观察》第10期。

[2] 蒋中挺,2015,《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126页。

[3] 齐卫平,2009,《文化功能及其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中的意义》,《思想理论教育》第13期。

文化强国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强国梦;多元视角;文化重建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141-02

党的十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项系统工程,文化强国梦需要在多元视角下认识得更清楚。

一、什么样的文化才能强国

众所周知,“文化”一词是中国汉语的固有词汇。“文”指物质的纹理,如《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化”指物质的造化,如《易・系辞下》载:“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文化”指以文教化,如《易・贲卦・象传》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化经历了传统文化、五四新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个阶段。在当代,人类正经历一场由金融危机引发的文化危机:人的自私与贪婪日益膨胀,人的道德与责任感正慢慢丧失。同时,中国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面临着一系列文化挑战: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执政党的文化使命怎样实现,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怎样得到认同等等。透过这些问题,我们归结到一个根本问题是:什么样的文化才能强国?

对于这个问题,共识是有的。那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文化形态。但是,东西方文化能够融合吗?怎样融合呢?融合后的文化怎样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呢?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回答。东西方文化能够融合吗?人类文化是具有共性的,特别是器物文化及相关的科技文化。古往今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带来了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和生活。所以,东西方文化是能够融合的。怎样融合呢?求同存异,渐进提升。例如,生产技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都可以采取比较、分析、扬弃的方法来融合。融合后的文化怎样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呢?文化能够为人民认同与接受就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这些先行问题有了答案后,“什么样的文化才能强国”的问题也就有了一定的认知,观点如下。

民族的文化,主要指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成果。这是个老话题。我们要问的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成果是什么?由于文化的核心是符号,于是有“和”等各种说法,也有了尊重自然和生命、祈求和平和富足、开放包容而又美善相乐的说法。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大家熟知的思想认知,还包括事实认知和形式认知。一直以来,我们重视思想认知,并且已经给予中国人深刻和丰富的生活智慧;而我们忽视了事实认知和形式认知,即科技成果和汉字寓意等。所以,当务之急就是精要地归结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成果。这是最容易被人们接受的,因为它们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中。

科学的文化,主要指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文化。文化的基因来自历史,文化具有自身的规律,科学的文化必然是人类劳动的成果。只有科学的文化才能破除迷信,尤其在中国更加必要。由于西方现代化进程早于中国,所以,在器物和科技层面的规律值得我们学习。现在,科学理念深入人心,科技成果惠及生活。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否定“科学万能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各门科学的成果。

大众的文化,主要指大众使用的文化消费品。人不仅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需求。精神需求通过文化消费品来满足,于是有了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创造生产销售内容的产业叫文化产业,一般具有知识产权的属性,并具有原创性、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性。大众的文化消费品首先要有文化、有艺术、有道、并喜闻乐见。

二、文化怎样才能强国

文化强国应从日常生活出发,找出实际的办法来。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每个人都在文化中生活,参与文化的创造。文化有更加广阔和深刻的内涵,规范和影响着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德国学者米切尔・兰德曼说过,文化如同生命内里的血管系统,而血管里流淌的是主观精神的血。我们常说,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魅力的文化,其实就是能够让中国人接受的文化。这种文化来自历史与传统。没有历史的文化,是不能强国的。现在人讲文化自觉,就是我们的文化发展到什么样的历史水平,什么需要继承,什么需要改造,什么需要抛弃,还需要创新什么。而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充满感情,认同这种文化是自己民族的根。一个有文化传统的民族,都具备这种文化自信。当然,我们也需要发掘和创造新东西,时代进步的文化需要归纳和总结,形成新的文化自信。当代中国也最需要这种成果。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创造力的全面提升和深入人心,是文化强国的关键。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引导中国发展的方向。中国发展的方向就是共同富裕,文化应是共同富裕的文化,应对整个国家、社会以及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生影响。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是一项历史任务。其次,应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解决各种文化难题。当然,这建立在生产力较快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在收入提高的基础上。第三,应该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的素质和科学文化的素质。文化素质的形成,要依靠文化建设,依靠文化传承,依靠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形成文化修养。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就是提高人民文化素质的过程。什么叫强国?最根本的还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

拥有和传播文化话语权,是文化强国的当务之急。话语权是提供说话的观念、价值和权力,本质是一种文化输出。中国要拥有话语权,就必须对中国的现实与当今世界的意义给予回答,为中国梦提供文化合法性。当我们提供了一种模式和智慧,能够为解决人类问题有所贡献的时候,话语权自然会拥有。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的文化话语权处于薄弱而弥散的状态。相比西方文化产品中蕴含的道德力量,我们的话语权与我们的历史、国力和人口不匹配。中国人应该在“物质现代化”进程中开始实现“精神现代化”,从民族高度向人类高度出发,坚持文化自主创新。

实践执政党的文化使命,是文化强国的保障。执政党的指导思想,代表着国家的发展理念,维护着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文化强国来自社会主流价值观对社会成员的精神信仰的作用,也来自产业的物质的力量。执政党实践其文化使命,应该勾画出文化发展的蓝图,并促使文化目标与理想内化为人民的文化信仰和精神动力,这就要求执政党加强文化强国的价值导向和文化事业建设。

三、文化强国梦的多元认知

谈了两个基本问题后,文化强国梦脱然而出。在多元视野的观照下,我们需要更深入理解与认知,力求打造文化强国梦的理论基石。

从历史视角来看,民族复兴的本质是文化复兴。在社会变迁中,文化发挥着基础性的功能。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发展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如果文化没有生命力,即使生产上去了、生活富裕了,那么发展最终会受到制约,也不可能有远大的前途。从五四以来,学术界关于中国文化的建设发表了三次宣言:1935年1月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1958年元旦的《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2004年9月的《甲申文化宣言》。这三大宣言无疑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史,也朝文化强国路迈进了一步。

从社会视角来看,文化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事业是源,文化产业是流,源远才能流长;文化事业是根,文化产业是叶,根深才能叶茂。满足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为此,我们首先要掌握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是什么。当今社会,消费逐渐成为一种文化宣言,一种表达个人价值观的方式。人们不仅对文化消费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且对物质产品中文化含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仅追求商品的实用性,而且更追求产品的观念价值,文化元素已经成为消费的重要内容。

从经济视角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重要。文化产业是一种智慧产业、知识产业和审美产业,应该具有人文内涵和人文导向。同时,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符合时代特点与需求,就需要深入实施科技带动和创新驱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具体来说,要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并且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要建立部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到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中去;要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例如广东省的“文化加法”发展战略就取得了较大成就。

从未来视角来看,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是个复杂问题,也是文化多元的问题。精英与大众的文化差异,文化改革的目标差异,文化强国的策略差异等交织在一起。这就需要文化重建。文明重建是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是唯一的文化不曾中断的民族,其最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文化领先于世界。一个制度最先进的国家,必能吸引人去追随;一个文化最发达的民族,必定是打不垮的。现在,中华民族要建立一种有独特价值和意义的文明,建成进步的制度,建成文明的社会生活,真正成为文化强国,就必须推进文明重建。推进文明重建,不仅要有新的眼界和高的境界,博采各种文明之长,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智慧和西方文化的理性精神;而且加深对文化世界的感受,让人在生活中都能感悟到,并逐步形成新的文明内核。只有新的文明内核形成了,文化强国才有了希望。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论文化建设[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

文化强国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繁荣会计文化;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23603

1引言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此决定的实施,对于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带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为把中国建成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那么,如何繁荣中国的会计文化,为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添砖添瓦,为实现“中国梦”献计给力,增加正能量呢?本文就此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作为引玉之砖。

2繁荣中国会计文化的缘由

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涉及的内容多,覆盖的范围和地域广。既包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又包括各行业和各企事业单位的优秀文化,还包括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而要实现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保护好、传承好和发展好各民族、各行业和各企事业单位的优秀文化,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会计行业是国家的一个重要行业,中国会计文化也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所有会计人员的共同家园和精神支柱。正是有了历代会计人员的传承和弘扬,才有了今天中国会计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因此,要实现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离不开实现中国会计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3繁荣中国会计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1有利于构建会计人员的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共同

的思想基础和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和发展方向。而繁荣中国的会计文化就是结合中国实际,坚持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会计人员的头脑,指导会计工作实践。科学分析会计发展的世情、国情和行情,深入研究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会计新课题。不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和荣辱观。最终构建全国会计人员规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巩固全国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基础。从而,为实现会计强国梦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石”。

3.2有利于构建正确的会计文化方向,为会计人员

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坚持正确的文化创作方向,发展先进的中国会计文化,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而要繁荣中国的会计文化,就要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生动展示全国会计人员的精神风貌和工作业绩,把会计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到实现会计强国梦的伟大事业中。营造形式多样、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学术与创作氛围,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开展不同观点和学派的交流讨论。提倡创作体裁、题材、形式和手段充分运用并发展,推动会计观念、内容、风格和流派的推陈创新。最终使全国的会计人员创作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和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推出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会计文化。从而,为会计人员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为实现会计强国梦添砖加瓦。

3.3有利于构建健全的会计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会计

人员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加强公共会计文化建设是实现会计人员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经。而要繁荣中国的会计文化,就要坚持政府为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相关要求,加强会计准则和制度建设,创办优秀的会计报刊和杂志,鼓励国有、集体和个人开发适应时代需要的核算软件。完善会计文化服务网络,让所有的会计人员享有广泛的免费或优惠的基本文化公共服务的权利。建立会计文化产品的评价体系、传承体系和激励机制,将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坚持保护与利用并举,普及与弘扬并重,取其精华,推陈出新,维护中国会计文化的基本元素。并加大对中国会计文化地理标志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从而,保障全国会计人员的基本文化权益。

3.4有利于构建完善的会计文化产业体系,提高会计

队伍的服务水平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则是实现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而要繁荣中国的会计文化,就要加快会计文化产业体系建设,构建结构合理、功能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和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会计服务产业体系。加快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体系建设,推进和实施与国际趋同化步伐。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和实施,积极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促进开放型经济水平建设,使会计信息化成为服务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助推器”。认真贯彻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推动全国会计人才队伍建设,让更多优秀的会计人才走上更重要的工作岗位,切实推动会计人才强国目标的实现。出台支持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的扶持政策,实施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本土化转制,推动现代会计服务业快速发展。从而,提高中国会计队伍的能力建设和服务水平。

2013年10月绿色科技第10期

吉鹏飞,等:繁荣中国会计文化的对策与建议经济与管理

4繁荣中国会计文化的对策与建议

4.1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繁荣中国会计文化的新认识

(1)成立组织机构。建议财政部成立繁荣中国会计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繁荣中国会计文化工作的领导,出台繁荣中国会计文化的方针政策。

(2)成立管理机构。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与成员单位的协调与沟通,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3)成立基层管理和实施机构。各省、市、县财政部门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具体负责繁荣会计文化的实施。

(4)加强宣传。中央电视台和各地方电视台、经济类报刊和财会(经)类杂志,各大网站要加大对繁荣中国会计文化的宣传,使此项工作深入民心,为繁荣中国会计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从而,为繁荣中国会计文化提供组织保证和舆论导向,提高全民对繁荣中国会计文化的认识。

4.2加强队伍建设,为繁荣会计文化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1)创新培养机制。强力推进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在国内领先、在国际上适用的会计高端人才。

(2)在国内的大中型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在行政事业单位实行总会计师、在会计师事务所实行总审计师制度,增强多方面知识的可交换性和会计业务的可操作性,打造一批政治合格、作风精良和业务精通的中端会计人才。

(3)加大对基层会计人员的培养力度。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让他们在会计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他们热爱会计的情操,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初级和中级会计职称考试。打造一批理论功底扎实,会计业务娴熟,能扎根基层的低端适用型会计人才。从而,形成会计行业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为繁荣中国会计文化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4.3加强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的现代会计文化服务体系

(1)加快国家会计标准体系建设。建立一套由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组成的会计准则体系,打造各行业共同的会计语言。

(2)加快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建立企业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提升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3)加强与国际会计组织和发达国家会计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加快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化步伐,打造国际通用的会计语言,提高中国在国际会计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4)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挖掘会计信息化资源的价值,创新会计信息化资源的利用方式,服务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提升会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5)组织国内科研机构研制正版的会计核算软件,提高会计核算电算化的推广面和普及率。

(6)组织国内高等院校编制一流的会计专业教材和经济适用的培训资料,用最新的会计理论成果来武装当代的会计人员。

(7)编辑出版会计百科全书、会计常用字(词)典、会计名人大词典、会计法律法规汇编、会计准则与制度汇编和会计年鉴等会计工具书,提高这些会计工具书的实用性、可读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会计文化服务中国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4.4加强诚信建设,建立良好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体系

(1)制定一套全国统一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标准体系,编制一本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教材。并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列为大中专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使会计职业道德成为每一位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

(2)适时修改《会计法》,将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和企业财务报告条例统一起来,出台一个综合性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形成一个会计人员必须遵守的会计行为规范。

(3)加快国家诚信体系建设,防止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建议国家利用经财、经税和经关工程建设的契机,将全国所有企业单位的会计报表由人民银行进行统一联网管理,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由财政部门进行统一联网管理,将个体工商户的会计报表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统一联网管理,使国家各职能管理部门在办理业务时,可以随时上网查询每家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财务数据资料,做到数据资源共享。

(4)对表现突出的会计人员由各级财政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定期表彰,实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举。并加大对会计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让会计造假人员和单位受到应有的纪律处分、经济处罚和法律制裁。从而,建立良好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体系,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诚信文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工作氛围。

4.5加强阵地建设,为繁荣中国会计文化提供交流的

平台(1)充分发挥各级会计学会及各行业分会的作用,做好学会的建章立制工作,及时进行换届选举,稳定老会员,吸收新会员。充分发挥老会员实践经验丰富,新会员理论水平高的优势,及时做好传帮带作用,不断提高新会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会的活力。逐步将各级会计学会和行业分会打造成凝集会计人才的洼地,培养会计人才的高地,开展学术交流的阵地。

(2)建立会计人员之家。各级财政会计管理机构要为本级会计学会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安排稳定的工作经费,创办“会计之家”。会计之家要配备必要的电脑和电教设备,收藏一定数量的会计书籍、经济类报刊和财会杂志,便于会计人员查阅资料和阅读,逐步将会计之家办成会计人员的活动场所和真正的“娘家”。

(3)办好《中国财政报》、《财务与会计》、《会计研究》和其他各会计分会创办的财会杂志,为会计人员发表言论和进行学术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

(4)在电视台、报刊和财会杂志开辟专栏,专门介绍工作业绩突出的会计人员的事迹,为树立会计人员的良好形象提供舆论阵地。

(5)创办会计管理网站。由各级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创办会计管理网站,开设会计法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会计论坛和会计文化等栏目,为繁荣会计文化提供网络交流平台。从而,为繁荣中国的会计文化事业提供舆论阵地和交流平台。

4.6加强文化交流,不断丰富全国会计人员业余文化

生活(1)设立中国“会计节”,创作中国会计人员之歌,增强全国会计人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开展全国“十佳”会计的评选活动,在中央电视台举办全国会计风云人物年度颁奖晚会,在《新闻联播》节目播放最美基层会计先进事迹,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

(3)开展多形式的会计学术交流。定期举办部级、省级、市级和县级或行业的会计学术论坛,共同研究、探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会计热点和难点问题。

(4)定期征集、评选和奖励优秀会计学术论文。由各级会计学会和各行业分会牵头,以报刊或财会杂志编辑部为实施载体,定期举办会计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5)组织会计人员参加会计公文和论文培训。由专家和学者面对面地传授会计论文、会计公文的写作技巧,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论文和公文写作水平,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创造性和聪明才智。

(6)开展国际会计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外国优秀的会计文化成果。定期举办中国国际会计文化展览会和会计用品博览会,提升中国会计核算软件和会计用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

(7)开展多种形式的业余文化活动。定期举办会计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和珠算、会计电算化大比武活动,提高会计人员的执法执纪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开展书法、诗歌、绘画、摄影和象棋等业余文化活动,培养会计人员的文化素养和生活情趣,丰富会计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从而,不断提高全国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内涵,为繁荣中国的会计文化事业增加正能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中共中央,2011.

[2]杨敏.中国会计准则建设和国际趋同的经验[J].财务与会计.2013(2):4~6.

文化强国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国梦教育 伦理学课堂 研讨式教学

中国梦点燃了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梦想。实现中国梦,主要在青年一代;大学生又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因此,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在于大学生。

伦理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程,也是提高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基本途径。伦理学课程中,与中国梦教育相关的内容很多,如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为人民服务的教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的教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五爱”规范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等。

当前在中国梦教育内容还不能大规模进教材的情况下,积极探讨如何在伦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中国梦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让中国梦教育先“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高校广大伦理学一线教师可以说责无旁贷。

一、结合中国梦教育,合理地处理教材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课程中,与中国梦教育相关的内容很多。以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五爱”规范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处理“五爱”规范的教材内容时,在备课、设置教案和课堂教学等环节要体现中国梦教育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中国梦是国家梦。“爱祖国”就要爱自己的国家,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努力学习,贡献力量,早日实现国家富强。

中国梦是民族梦。“爱人民”就要爱每一个骨肉同胞,坚定人民立场,服务人民,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体国人共同努力。

中国梦是强国梦、复兴梦。“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规范很好地体现了这个内容。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全体中国人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离不开全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科技水平的提高,中国梦的实现更离不开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教师处理教材时,如备课、设置教案、课堂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结合中国梦的教育灵活处理这部分教学内容,使中国梦教育和“五爱”规范内容教学两不相误、相得益彰。

二、结合中国梦教育,进行研讨式课堂教学

中国梦教育能否落到实处,不仅在于教材的处理,课堂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和途径。我在参考各种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和伦理学课程特点,以及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进行研讨式课堂教学的实践探讨。

研讨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我在伦理学课堂结合中国梦教育进行的研讨式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1.教师根据伦理学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布置3~5个与中国梦相关的选题给学生;

2.学生根据选题,独立查找与中国梦教育和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

3.分组充分讨论,小组达成共识;

4.课堂研讨,这是关键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小组可以交锋,甚至激烈辩论;

5.最后教师总结点评,凸显教师主导性的环节。

教师就课堂的研讨-交锋-辩论,肯定各方合理观点,并指出不足之处,予以提高。

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法可以避免教师满堂灌和学生缺乏问题而学习的弊端,激起学生的“缄默知识”,使学生在研讨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想法,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更新知识结构,也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要求。

三、结合中国梦教育,进行课堂主题演讲

选择与中国梦教育结合紧密的教学内容,比如“五爱”道德规范教育等,在研讨式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安排1-2节课的时间,让学生登台演讲。选5-7个学生代表当评委,最后综合得分评出一、二、三等奖。根据学生演讲具体实际,教师进行综合点评,指导提高。

课堂主题演讲具体操作如下:

演讲内容:请选择课本第三章第二节“五爱”道德规范内容,结合中国梦教育,联系社会热点进行演讲,题目自拟。

演讲形式:提前报名,根据报名情况最后确定5-10人参加演讲。

演讲时间:每人5-8分钟。

奖励形式:奖励平时成绩分,有条件的可考虑适当物质奖励。

注意事项:普通话演讲;可带手抄笔记或资料,但不能完全低头念稿;评分标准在教师指导和监督下由评委自由把握,但须统一。

四、结合中国梦教育,布置课外作业,撰写小论文

通过研讨式教学,通过课堂演讲,在学生理解基础上适当布置课外作业,撰写中国梦小论文,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进一步巩固提高,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和加深对中国梦教育的理解。可以在全班范围进行,学生写完后交给教师检查并打分,作为平时作业依据,优秀的甚至可以指导其在刊物上推荐发表。

五、结合实际,进行中国梦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

中国梦教育最终要见诸学生的行为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去领悟、去提高。

中国梦是爱国梦。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爱护花草树木,爱护祖国的山山水水,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名誉,树立祖国利益至上、国家利益至上观念,维护祖国安全,保卫祖国,自觉践行“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行为规范。

中国梦是民族梦。教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爱父母、爱亲人、爱朋友、爱同学、爱陌生人、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学生明白,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全体国人的共同努力,要把我们的爱,凝聚成全体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进的持久力量。

中国梦是强国梦、复兴梦。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身体力行的公益劳动、社区劳动;观看爱国影片、纪录片等,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科技本领,不断坚定其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梦教育在伦理学课堂中的实际应用远不止以上几种,每个教师都可以结合自身教学实际选择合适的实现路径进行操作。

参考文献:

[1]李春秋,主编.新编伦理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

[2]宋希仁,主编.西方伦理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

[3]倪愫襄.伦理学导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0.

[4]秦记洪.论“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13(06).

文化强国梦论文范文第6篇

“中国人开始做梦了”,“中国的新老板是个有梦想的人”,“中国敢于梦想了!”“中国的美梦抑或世界的噩梦?”从这一连串西方媒体报道的大标题中,你不难感受到一股迅疾而清晰的震颤,以北京为中心荡漾开去,在世界舆论场内形成了一连串共振与余波。在尚未确认应该将“中国梦”翻译成“China’s Dream”(中国的梦),还是 “Chinese Dream”(中国人的梦)时,西方的媒体和受众已经开始在公共空间里剖析“中国梦”和“中国梦之队”了。无疑,当“中国梦”这三个字从嘴里说出的那一刻起,它就已经被赋予了更深、更广和更抽象的内涵外延;而有关“中国梦”的解读,也不仅仅属于中国自己了。

梦的起点

细究起来,近代意义上的“中国梦”,发端于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那一连串噩梦。中国国情教育中所谓的“百年国耻”,几乎凝成了一个民族羞于启齿,却又不能、不敢片刻忘怀的集体记忆和心灵创伤。其疼痛之深、其副作用之久远,贯穿影响了其后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起伏波折。而最具有临床实证意义的一个民族精神后遗症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梦想、狂想、空想都归于破灭以后,中国人不敢做梦了。要做梦,你必须先要睡去;而“东方睡狮”的头衔,无论如何不再是中国引以为傲的标签。

从这个意义上讲,提出的“中国梦”,寓意着中国在两个层面的回归。一个层面,是历史的层面。中国终于可以摆脱像梦魇一样笼罩民族心理长达百年的阴影,以正常的心态,去憧憬和构建一个民族的远景承诺。物质的富足,使中国从“羡慕嫉妒恨”加上“屈辱挫败悔”的复杂心态中走出来。这是中国在意义上“站起来”以后,在精神心理上又一次真正地“站起来”。另一个层面,则是现实的层面。没有梦想的民族,终究是没有未来的民族。中国过去30多年的埋头前行,在屡创辉煌的同时,也使得我们的视野变得狭窄,心态变得功利,想法变得短视。从北京的雾霾到上海的死猪,从飞涨的房价到限购的奶粉,中国正在承受着整体信仰空白、精神缺失的恶果。正如涉及金钱的问题只能用金钱来解决一样,涉及精神层面的缺失也只能用精神层面的修复来完善。“中国梦”的提出,无疑正当其时,正对其症。

但是,关于“中国梦”的起点,西方媒体和受众却有着自己不同的解读。

首先,中国人习惯将近代历史的断代点,划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后。由此勾勒出的故事线,自然是一部中西方对峙抗争、中国屈辱落败的冲突史。而西方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和意见领袖们,则更多地将这个历史分水岭,或是划在“新中国”建立时的1949年,或是划在明末清初甚至更早。换句话说,中国政府所津津乐道的“爱国主义”,在西方的语境和历史参照系面前,失去了其挟带的情感力量和说服力。如果以1949年为起点的话,过去的六十年,中国经历了一个自我否定再否定的轮回——先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画地为牢,自我缠斗,然后是改弦更张,放开手脚,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整体跨越。因此,中国语境中带有强烈“民族复兴”的历史潜台词,在大多数西方人听来,失去了其逻辑论证的说服力。而如果以中华民族与西方世界初始接触的明末清初来论的话,中国所泛指的“中华民族”又因为满清帝国的外族身份,而变得纠缠不清;而所谓的屈辱,更显得言过其实——因为毕竟,满族当时所创立的大清帝国,无论从版图和疆域上,都超过前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梦的解析

什么是“中国梦”?到底是“中国的梦”,还是“中国人的梦”?到底是指作为个体的每个中国人的梦想?还是指作为集合概念的中国人群的整体梦想?很显然,在2013年3月17日人大闭幕式上的讲话,其对于“中国梦”内涵外延的重新诠释,不同于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时的描述。用他的原话就是,“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而在2012年11月“复兴之路”的讲话中,他重点强调的则是“民族复兴的强国梦”。从“强国梦”到“人民的梦”,从以国家为主体到以人民为梦想的主体,此一跨越,无论从文理逻辑的完善上,还是从地缘政治和外交层面,都意义重大。

首先,“中国梦”的概念,远远大于和超越“强国梦”的概念。梦想的主体,应该是人,而不是虚拟的国家。同理,梦想的实现,也只有在每个国民的梦想实现以后,才能够真正上升到国家强盛的层面。其实,在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理论文献《共产党宣言》中,恰恰可以找到这一立论的主旨源泉:“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此推论,每一个中国人梦想的实现,也必然是整个“中国梦”实现的条件和基础。过分强调“强国梦”,无疑会引发孰为本、孰为末的疑问——到底是“大河有水小河满”呢,还是“小河有水大河满”?到底是国在家前,还是家在国前?具体到国家宏观决策中,这又事关到底是以国家整体的财富积累(GDP翻番)来衡量梦想的实现,还是以国家中的每一个个体的幸福感来衡量(“你幸福吗?”)。

而将“中国梦”简单等同于“强国梦”,其弊端和副作用,还不单纯体现在逻辑和语义模糊的问题上,而更多体现在地缘政治和公众外交的层面。无论被称为是“崛起”还是“复兴”,中国最近30年来的高速发展,正冲破一个五百年来所形成的西方统领世界的历史大周期。其指标意义和其颠覆力量,同样史无前例。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提法,像魔咒一样,被西方媒体时时念起;又如达摩克里斯之剑,一直悬在中国的头顶,随时落下。中国政府自我激励标榜的“民族复兴”、“强国论”等口号,无疑为“中国”者提供了最好的口实和证据。在西方媒体眼中,中国带有强烈“泛国家主义”的发展模式,正在重复着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纳粹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道路;而中国民众中随时爆发出来的、针对日本和周边国家的民族主义倾向,也为世界新旧强权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美国《新闻周刊》及其网络版《每日野兽报》在一篇题为“中国的伟大梦想”的评论中,显然在将中国的“强国梦”与周边国家的“噩梦”并列起来,把中国在南海地区的岛屿领土争端放到了二战前德意日领土扩张的历史背景下。《纽约时报》则特意突出强调,所谓的“中国梦”其实就是“强国梦”和“强军梦”,而“习的讲话以及其背后所调动起来的强大宣传攻势,必然让亚洲国家,以及美国这一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军事强权,忧心忡忡。”而《时代》周刊的评论就更不加掩饰了,其2月1日一期的标题就是,“麻烦之海:今日亚洲就如同一次大战前的欧洲”。文章中引用的几位老牌外交家的评论可谓画龙点睛:澳大利亚现前总理陆克文说,“正如一个世纪以前的巴尔干地区一样,至少有六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领土争端,而其中三个国家是美国的战略盟友;”韩国前外交部长尹永宽也指出,正像一次大战之前德国崛起而英国衰退一样,中国的飞速发展比衬出美国和日本的相对衰落,而这往往是政治领导者们开始做出错误的外交决策之时。用新加坡资政李光耀的说法是,“中国的邻国们都担心,中国也许会重走几个世纪以前的霸权之路”。

不管这种担心是居心叵测,还是杞人忧天,它正好从侧面印证出“中国梦”的提出,从国内来讲,其精神层面的作用应该大于物质层面的作用;而从国际的视角来看,其“软实力”的象征价值应该大于其“硬实力”的指标意义。

梦的碰撞

梦想与梦想之间会有碰撞,而梦想与现实之间更免不了冲突。

梦想与现实之间如果没有距离,那梦想也就不成其为梦想了。当“美国梦”最初被提出的时候,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最困难的1931年。当时,美国经济陷入大衰退之中,股市崩盘,银行倒闭,劳资矛盾频仍,社会冲突异常尖锐,而大西洋彼岸二次大战的阴影正渐渐向美国移来。正是在这一晦暗迷惘的时代背景下,吉姆·亚当斯在《美国时代》一书中,这样描画了他的“美国梦”:“这不是一个关于汽车和高速公路的梦想,这是一个关于社会秩序的构想:在这个社会里,无论男女,每个人都能够实现上天赋予他的全部内在潜能,而同时也被其他人认可这种自我价值,不因其出生环境和地位而改变”。后来,随着二战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超强地位的确立,“美国梦”的提法也逐渐被整合到美国发动的全球魅力攻势中,作为在冷战时与苏联争雄的一个“软”筹码。冷战胜利后,“美国梦”更是所向披靡,高歌猛进,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世界梦”。

这一态势,一直持续到2008年。

2008年发生了两件震动世界的大事。一件是美国爆发的次贷金融危机,一件是中国主办的北京奥运会。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历史开的一个小玩笑,北京奥运会胜利闭幕、普天同庆的8月18日,正好也是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从而引发世界金融市场“多米诺骨牌”效应的那一天。一时间,“北京共识”将取代“华盛顿共识”的呼声,不绝于耳;甚至,由中美两强共管共治世界的“G-2”模式,也被战略学者们煞有介事地提了出来。似乎,中国赶超美国指日可待,而中国引领世界也几成必然。

随后的事实证明,我们可能过早地把梦想与现实混为一谈了。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的说法,中国在世界的存在,广度远远大于深度,还不具备调动和影响世界的国际实力,也还不能称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权,而只能算是一个“半路强权”(partial power)。换句话说,中国是世界利益的大股东,但还不是控盘的庄家。美国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付诸实施的 “亚太再平衡”战略,使得亚太的地缘政治天平“不再平衡”。美国以现任亚太盟主的身份,左拉右推,前呼后拥,以软硬两手再次向盟友们证明了“美国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美国是万万不能的”的信条。在东亚这个巨大的地缘政治“跷跷板”上,美国把自己的力量全压了上去,中国这一端开始失衡松动,平衡眼看就要被打破。于是,“中国梦”中的国际色彩,就不能不被放到桌面上来了。在首访俄罗斯的讲话中,面对着中国昔日的战略盟友,承诺“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威胁,单打独斗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选择。”换句话说,中国梦,不是中国人自己做的梦,而是中国为世界打造的梦。

就在中国新领导人们畅谈梦想的时候,现实的阴霾和污浊,却正在侵蚀污染着中国最大的两座城市。清新亮丽的中国梦想,被北京漫天的黄沙雾霾和上海黄浦江里漂浮的万头死猪,搅扰得如同黑色幽默一般尴尬和无奈;一时间,美梦的构想,似乎正变成噩梦的剧情。西方媒体在评析“中国梦”所带来的新气象时,也不无嘲讽地大篇幅报道在华工作生活的外国人,正在被恐怖的PM2.5和H7N9病毒逼离中国。而中国自己,也仿佛突然间意识到,那些不切实际、不顾后果的梦想,有时候会幻化成一系列带有棱角的现实碎片;而在梦镜碎片的反光中,过往的丑恶、愚昧、贪婪,都无处躲藏。中国的梦想,不能只被物质的标准所衡量;而那些最有价值的东西,未必都能够通过价格体现。如果梦想那么容易就能够实现,那么梦想的价值是否也被打上了折扣。

梦的融通

阳光和煦,海风轻拂;随着习、奥两位领导人的手,跨越世界最宽阔的海洋,紧紧握在一起,中美这两个“非敌非友”的Frienemy (Friend + Enemy) ,在开启“新型大国关系”的道路上,无疑走出了带有梦想意味的一步。其间,提纲挈领的一番表述,更是让人浮想联翩,“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换句话说,“中国梦”与“美国梦”是相通的。

单从字面上看,这里的“相通”起码有两层含义。首先,“相通”意味着两者之间不是相互排斥、对抗和冲突的关系;“通”则不痛,双方可以通融,通达,沟通,变通,本质上是一种合作和协调的伙伴关系。其次,“相通”又不等于“相同”;无论从其缘起、内涵、界定上,“中国梦”和“美国梦”都是对等、并列的平等关系,而不是主次、优劣的从属关系。

深一层分析,此处的“相通”又涉及了中美两国之间关于国家富强、人民福祉、世界和平三个层面的逻辑定位。

先说国家的层面。虽说“美国梦”不是以“强国梦”作为其主旨基调,也从来不是以国家的角度来阐述和诠释梦想,但是,在其“每个人最大限度自我实现”的精神大旗指引下,国家的富强变成了水到渠成的“副产品”。其实,美国梦想中的“美国例外主义(American exceptionalism)”,从来都是隐含在“个人至上主义”背后,最深刻又最不可或缺的逻辑背景。如果将“个人实现”看作是美国国旗上那群白色的星星,那么“国家富强、民族优秀”就是那作为衬底的海军蓝。二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同理,不仅“中国梦”不能将“国家梦”与“人民梦”完全切割、剖分,在现实的国际政经格局下,中美两国要保证和实现各自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肯定不能选择相互为敌,对抗冲突的“旧型大国关系”。在经济领域是如此,在军事领域就更是如此。虽说中国的美梦未必就是美国的美梦,但是中国的噩梦一定会成为美国的噩梦。反之亦然。由此来看,梦想未必见得相同,但是中美两国确是睡在一张大床上了。

再说人民的层面。中美两国,无论是文化传统,还是政治架构;无论是宗教伦理,还是世俗习惯,几乎都处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极,何来“相通”之说?但是,世间万物恰恰是相反相成,阴阳相生的。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也正是因为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方两大文明的集大成者,其在政治、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反而为世界的和谐共荣提供了难得的互补性,共生性和兼容性。中国人讲阴柔,美国人好阳刚;中国文化讲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崇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美国文化讲求“己所欲,施于人”,崇尚“山登绝顶,唯我独尊”的风格。所以,中国总是在“取经”,美国总是在“传道”。中国的价值体系中,“国”在“家”前,整个社会遵从集体主义大一统的价值顺序;美国的价值谱系中,“家”在“国”前,时刻注意保证个人主义和自由价值的体现。思维习惯上,中国人讲究长线思维,经常用历史的、延续的、惯性的眼光来看待、分析自我的和世界的事务;而美国人则是典型的快餐文化,注重便捷、迅速、标准化,鼓励传统和突破常规。在行为习惯上,中国人遵守等级秩序,尊卑有序,上下有别,即便是起了冲突,也是采用“和为贵”,“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怀柔政策。而美国人是典型的“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上帝创造物”,解决冲突时则多奉行用武力说话,尊崇“不当第一,就当唯一”,胜者通吃的强势思维。中美两大文明之间虽是如此的不同,但是殊途同归——在对于最具体、最直接、最简单的个人福祉的追求上,两国人民对于幸福的具体定义,恐怕相差不远:健康的身体,和睦的家庭,友爱的亲朋,安稳的社会。在事关人民幸福的最大公约数上,中美两国人民的梦想的的确确是相通的。

最后是世界的层面。无论是“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也无论是美国战略界几年前提出的“G-2”(两国共管),还是中国这次所回应的“C-2”(两国配合),双方的有识之士和决策者都深刻意识到,在解决国际事务时,中美的携手合作虽然不是充分条件,但一定是必要条件。从朝鲜核危机的解决,到伊朗核问题的谈判;从全球恐怖主义的清除,到网络病毒和网络攻击的防范;从禽流感、猪流感病毒的跨国界传播,到PM2.5尘埃在地球大气层的漂浮,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大国,一个是世界强国,但无论再大再强,都无法独善其身,也无法只手遮天,只能放下成见,调整心态,在合作中找寻解决世界问题的钥匙。这正是所强调要实现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也正是奥巴马多次表述“美国欢迎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继续和平崛起”的话外之音。由此可见,“中国梦”、“美国梦”未必相同,但一定是息息相通的。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梦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而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梦想。梦想的内容或许有同,但梦想的精神却能穿越任何政治和文化的隔阂。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文明古国来说,“中国梦”的提出不是为了追时髦,而是为了贡献中华文明的智慧,为世界未来的发展走向提供一个带有中国特色的答案。在西方,中国改革开放这30年的进程是一段被广泛曲解和误解的故事。这根源于,一方面,听众的成见、偏见太深;另一方面,我们自己则把故事讲述得太死板,太自我,太官样化;换句话说,太不贴近“西方群众”了。而“梦想(Dream)”则是超越国界和文化、不需要我们刻意解释的世界语言。无疑,以“中国梦”为新的标识和象征,中国的国家形象构建工程将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更多、更快、更深入的成效。

文化强国梦论文范文第7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改革开放30多年、新中国60多年、近代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中实践、探索、传承出来的;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凝聚13亿中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和力量。

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勇者。

立志如山为方,行道如水系圆;不学山不能坚定,不学水不能曲达。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主席中国梦论述的摘要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观点?

【解题思路】首先审题,快速阅读完设问和材料,找出关键词句:设问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材料中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依靠人民”,“为人民造福”。然后脑海要过一遍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要点,内容较多,要化多为少,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缩小原理范围:(1)“中国道路”的决策,作为社会意识,迁移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决定作用;(2)“中国精神”抽象到上述原理的反作用,中国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魄;(3)“中国力量”、“依靠人民”概括到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4)“为人民造福” 筛选到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整理答案时可采用:具体(即材料提炼,有据)+一般(即原理简述,有理)。当然理据结合的方式可灵活,答案须要点化。

【参考答案】

(1)中国道路根源于改革开放30多年、新中国60多年、近代170多年、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四个方面的实践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中国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魄体现了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3)凝聚中国力量、依靠人民来实现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为人民造福体现了必须坚持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正确价值观。

【点拨】

如同议论文,论述题要论据(材料提炼)简明,论点(观点原理简述)正确,原理引领指导材料,材料体现印证原理。

做题时,审题首先审设问:明确试题考查的知识能力范围,一是大范围,如“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反映的政治生活原理”、“用文化生活或哲学原理分析”等,大范围化小,抽象到最接近的原理;二是小范围,如“体现的财政作用或宏观调控手段”、“反映的政府职能或党的执政方式”、“用矛盾观点或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说明”等,可直接确定原理。审设问还必须明确指向即回答的问题。其次审材料,阅读完材料后提取有效信息,依据关键词句分析明确答题的原理,并缩小其范围即用所确定的原理的一部分或全部表达,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作答时要有逻辑层次且全面,用数字序号表明;要规范,包括书写和学科语言的规范。

从材料的具体,概括出原理的一般,利用关键词句迁移出课本原理的一部分或全部回答问题,增强说服力――有理;提炼材料,利用材料进行例证分析,增强证明力――有据,还可以结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时事热点回答,有理有据,使人心服。就像吃饭,主食与菜、荤与素搭配,才能既吃得满足、舒服,又有营养、健康。只要长期坚持练习,逐步掌握方法和技巧,就一定能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变,提高学习的成绩,为中国梦插上翅膀。

这种做题的方法,符合从生活中学习的新课程理念,有利于提高得分率。这同样也是高考重点考查的4种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客观要求。当然还要克服以下毛病:不审题导致的搞错题意、用错原理、重复、颠三倒四;不按题目的具体要求回答;观点原理筛选不准确,分析不当;卷面潦草冗长而无要点。

要做到有理有据,前提是建构知识网络。在老师引导下,同学们务必动手对思想政治必修4个模块及高考选择的选修模块,按照一定逻辑关系编制知识能力网,既把书读薄又把书读厚,既培养能力又强化理解记忆。只要脚踏实地完成,并且进行全面的、针对性强化训练,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境地。如经济生活,按照消费、生产、分配、交换再生产4个环节编制,每个环节内容全部填充,突出重难热点,形成表格或条块体系,便于及时检查、复习,既简明易懂,又有益于提高能力。这种方法,有的放矢,可操作性很强,改变自我感觉与考试成绩反差很大、华而不实的状况,让学习落到实处。

文化强国梦论文范文第8篇

钱三强出生在一个开明进步的书香世家,他父亲钱玄同曾任北京大学等高校教授,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功”的主将。与陈独秀、、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创办了《新青年》杂志,他们6人轮流担任编辑。

钱三强在这个充满文化气氛和爱国精神的家庭里受到很好的熏陶和教育,他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在那国难当头之际,他总是梦想着投身科学事业来救国,强国。他19岁那年,考入了清华大学物理系。系主任吴有训亲自指导他完成了毕业论文,结果很满意,毕业后又将他推荐到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严济慈那里。他工作了几个月,表现很出色,又在严济慈的支持与鼓励下,考取了公费留学法国的资格。

1937年夏天,钱三强到了法国首都巴黎。严济慈正在那里出席国际科学文化合作会议,又把他介绍给了著名科学家“第二代居里夫妇”——伊莱娜·约里奥一居里和弗雷德里克·约里奥一居里(他们是“第一代居里夫妇”——玛丽娅·史克洛道夫斯卡娅一居里和皮埃尔·居里的女儿和女婿),在他们分别领导的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工作,并从事博士论文撰写。

钱三强勤奋好学,诚实开朗、乐于助人的精神很受好评。他工作进展顺利,3年就取得了博士学位。他与“第二代居里夫妇”长期共事,在核物理、辐射化学等领域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如对裂变现象的证明,发现铀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并给以合理的解释。他还指导研究生,培养了法国和很多国家的青年科学家。后来,他担任了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和研究导师。

钱三强在学习和科学研究上大展鸿图的同时,自幼的’“科学强国”之梦也在与日俱增。大学时期。他积极参加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在巴黎,他又与中国共产党旅法支部有所接触,还在伦敦会见了中共领导人邓发,进一步明确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是中国的希望。

1948年,正当钱三强在科学上大有作为的时刻,却看到了东方地平线上新中国的曙光。他毅然决然地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丰厚的生活待遇,与夫人何泽慧带着刚足半岁的女儿一起返回祖国。临行前,“第二代居里夫妇”亲自签署了对他在法国十年工作的热情洋溢的评定书。路过上海、南京时,他拒绝了政府的挽留、要挟,坚持到清华大学教书,组建并领导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留在北平迎接了1949年1月的解放。他为自己的“强国梦”有了实现的可能而欢欣鼓舞。新中国建设时期,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秘书长、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等要职,全身心地投入中国科学院的组织建设和发展原子能科学的宏伟事业中。1954年。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

1958年,钱三强领导建成了我国第一座重水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等等。1959年,苏联政府单方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后,他坚决贯彻党中央“大力协同,依靠自己力量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指示,调动各方力量,联合攻关,尤其注意从政治思想品德和科技业务上积极培养年轻一代科学工作者,一系列关键问题都得到解决,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为祖国核科学、核工业发展树起一座丰碑。改革开放时期,钱三强又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特邀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继续做出重大贡献。回想我第一次见到钱三强院士是在1959年10月,那时我刚考入北京大学。他来到北大礼堂为我们新生作报告,勉励我们走又红又专的道路。1978年,我考上改革开放后的首届研究生,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读书,与钱三强院士的儿子钱思进是同学,思进子继父业,也学核物理,我虽是学地质,但我们在同一个公共英语班上课,成了好朋友。他这位名门公子衣着俭朴,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往返于学校与中关村3号楼家中。我曾去思进府上拜访,见到钱三强伯伯、何泽慧伯母和思进的姐姐钱祖玄。20多年后又见到钱伯伯,他真是老当益壮,精神矍铄,勉励我们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学习,深深地教育了我。

文化强国梦论文范文第9篇

群贤毕至

参加这次文化活动的,有来自中国和新加坡、韩国、日本、匈牙利、意大利等国的教授、学者、专家以及书法家一百二十多位。孙诒让的重孙,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孙义燧也出席了纪念活动。

消息传开,街坊邻居来了六七十人,各类媒体记者也来了二十几个。许多年轻人不明白孙诒让在朴学上的贡献,不懂得《契文举例》对甲骨学创立的建树,指导本次文化活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所研究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前会长王宇信临时增加了两项报告:一是向邻里讲述孙诒让的学术成就与创立甲骨学的功绩;二是向记者解说举办这次活动的文化价值。

王宇信介绍,《清史稿》列传的孙诒让,是晚清的汉学宗师,他在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都有成就,并且是教育家。

光绪二十九年(1903),小说家、学人刘鹗把自己所购的部分殷墟甲骨,拓片编印成《铁云藏龟》一种六册。刘鹗赠予孙诒让一部。已积累金文研究四十年功底的孙诒让闭门谢客两个月,专心研究《铁云藏龟》,考释其字形字义,用分类法区分了大部分甲骨文字,并对其单字逐个进行辨识考订,于1904年写出《契文举例》两卷。这是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考释著作,为甲骨学的形成立下不可磨灭的奠基之功,为国内外文字学界所称道。郭沫若先生曾赞誉:“孙诒让为近世一大学人,周礼义疏可称渊博。其金文研究成绩最大,甲骨文学研究亦为开山,王国维深受其影响也。”

2014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国家主席一行在北京看望少年儿童。在海淀区民族小学见到小朋友练写毛笔字时,说:“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三千多年。三千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为学术立心,为文化立命,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就是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成果丰硕

这次文化活动也是一次国际性学术会议,收到甲骨文方面论文四十多篇,其中有关甲骨文书法艺术的论文占大多数,编有《纪念<契文举例>问世110周年论文集》。论文集包括有王宇信的《甲骨文书法当遵“法”前行》,对一些心态浮躁者从事甲骨书法“不合章法”胡编乱造现象提出中肯的批评;有京师大学堂甲骨文书法研究院院长贾书晟的《从揭示契刻甲骨文书法不同书体特征入手,促进甲骨文笔墨书法健康发展(摘要)》,抓住甲骨文书体几个特征予以分类,正面指导笔墨书法;还有日本专家千代大顺、北室南苑的《合文―甲骨文书法表现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与标志》与《甲骨文―人类创造的美好事物》,香港中国甲骨文艺术学会会长巾帑的《以弘扬甲骨文为主轴》,瑞安甲骨文书法家方增瑞提供的《论先贤孙诒让为甲骨文学开山鼻祖》等。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为甲骨文书法健康发展提出了科学、合理及时的好建议。

这次文化活动收到了百余件各种内容、不同风格的甲骨文书法作品,供参观欣赏,其中88件编入《纪念孙诒让<契文举例>问世110周年・国际甲骨文书法作品集》。

观摩甲骨文书法作品期间,最忙碌的是一批老专家,他们被一些中青年甲骨书法爱好者拉住问个不停,诸如怎么辨识甲骨文字?目前统一共识的甲骨文字才一千多个,那写条幅集对联没字怎么办?是代是借为好还是拼偏旁?拼字有什么要求与原则?哪个书体好看……

赠送作品集时,全场几乎每个人都在屏息仔细揣摩,显得十分珍爱。

百多年来,甲骨学研究早已超越国界,成为一门国际显学。继承与弘扬甲骨文的深厚文明底蕴和独特艺术精华,努力实现文化强国梦,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和拼搏方向。

共识多多

活动与研讨只有短短三天,但大家珍惜机会:会上研讨会后交流,大会发言小组争论,查经引典作品点评,并在很多方面达成了共识:

活动体现了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孙诒让是瑞安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甲骨学者、历史学者以及书法热爱者都是文化人,要涵养道德情操,坚持艺以载道,淡泊名利,不要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创作甲骨文书法艺术,一定要怀有敬畏之心,要戒浮躁,深钻研,弄懂、掌握已有共识的甲骨文基本字;回归甲骨文书法艺术,但要走出园囿,不回归,缺乏基本功,缺乏底气,难能达到准确、古朴、典雅、大气的高标准,不走出,缺美感,难发展。

瑞安有一大批上至八九十岁的老人、下至四五岁的娃娃热心甲骨文书法的人,他们孜孜钻研,不断创新。展览中,那五岁张梓乔甲骨书画的《龟兔赛跑》多有趣!那五岁邱天书画的《守株待兔》多可爱,林木、山川、日月都是甲骨文的字形和刀法!瑞安的甲骨文书法习作者有一股钻研劲,在甲骨用材上、刀法书段上创新。他们突破龟甲与牛马骨用材,试用陶瓷、树根甚至菩提子;书刻上除了刀,还用上了不同的笔、钻,甚至电烙铁。这种大胆尝试的艺术创新,赢得了人们的赞叹。

与会的日本日中书印画协会会长千代大顺说:“我们是怀着朝圣的心情来到瑞安玉海楼的。学习孙诒让先生的治学精神,探究甲骨文积淀的中华基因。我们既想求得甲骨文书法的形似,又想得其惟妙的神似。我们日本文化人有这个决心。东京将有一个甲骨文书艺的重大活动,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光临指导,我们躬身迎候!”

新加坡兰亭笔会会长丘程先补充说:“我很受启发的是瑞安把甲骨文书法引向青少年的书法教学,值得推广。我们一切文化活动都为了下一代,也都依靠下一代才能传承创新。希望大家引起关注。”他无限感慨道:“古人有诗:文字著千秋啊。”

文化强国梦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创新时政考查

【经典回眸】

(2013・河北)2012年11月8日,中学生小辉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首诗词:“云淡风高秋风劲,北国霜晨。雁阵欢鸣,不尽红叶壮京城。神州大地展美景,盛会喜临。亿众同庆,继往开来乾坤新。”据此回答1~2题。

1.诗词中的“盛会”是指()

A.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B.第三十届奥运会

C.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2.实现“继往开来乾坤新”必须坚持()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以文化建设为中心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设计创意】

此题属于时事类考查新题型。试题力求通过诗词的呈现形式,考查学生对年度内重大时政――党的十的掌握和理解情况。试题通过考查时事检测了学生对重大时政的学习理解和知识运用能力,较好地达成了利用时政热点渗透国情教育,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德育目标。

【立意导向】

该题启示我们:在平时教学与复习中,看似枯燥的时政材料,如果与书本知识相结合,并采取新颖有趣的呈现形式,既全方位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又能达到让知识真正活起来的目的。为此,我们一线老师必须增强对思想品德新课标中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等课程性质的学习和理解,不断提高将时政材料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的教学能力。

【特有品质】

人文品质滋润心灵。该题用三个亮点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一是“不回避、有新意”。党的十这一时政是年度时事命题的“重中之重”。面对这一人人皆知的时政考点,河北卷采取了“该考必考、灵活处理”的方法,一改各地试题针对会议“次数”“主题”“领导人”等简单设问,在组合选择上做出了新的文章。二是“形式新、有意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诗词形式考查党的十,虽然增加了命题难度,却符合新课标中“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的要求,体现了思想品德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三是“跨度大、有综合”。第2题对“继往开来乾坤新”的考查,体现了知识学习的综合性。题目从党的十这一触角散开,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相关内容与时政材料的有机综合,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分析等综合能力。

【解题指导】

解答第1题,只要抓住材料中的时间要素――“2012年11月8日”,大多数学生应该能够正确判断“盛会”是什么会议。但要解答好第2题,就需要学生平时知识学习的积累。在此基础上,再联系题干,找到错误题肢――“以文化建设为中心”,采用排除法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

1.C2.B

二、注重能力立意

【经典回眸】

(2013・福建福州)中国梦・科技创新篇

思想品德小论文的撰写,一般要求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或事件。其步骤是确定标题――提出论点――深入分析,组织论证――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小刘同学计划以“科技创新与中国梦”为标题,撰写小论文。下列是他收集到的资料。

2012年12月,我国自主研发的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地对图塔蒂斯小行星进行了近距离拍摄。这标志着我国进入原本只有美欧日三家的探测小行星“俱乐部”。

中国与创新型国家的比较

(1)请你参考2012或2013年的时事,帮助小刘同学再收集两条内容相似的事件。

(2)小论文的主体部分:将根据收集的资料,以“科技创新是撬动中国梦的杠杆”为论点,进行分析和论证。下列是小刘同学未写完的提纲,请你继续写完。

(3)小论文的结束部分:需要针对论点,联系实际,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提出建议。请你完成。(每个方面各写一条。)

【设计创意】

“中国梦”――全国人民最大的情感共鸣。试题围绕“科技创新与中国梦”,从小论文撰写角度入手,通过收集资料、续写提纲、提出建议三个环节的考查,把中国梦、科技创新等热点,创新精神、科技创新能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承担社会责任等主干知识,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把握学科知识和相关时政材料的能力,新版课标“做负责任的公民”这一课程核心理念的最终归宿等评价目标有机地渗透在同一材料题中,旨在检测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三个维度方面的目标达成程度。

【立意导向】

第一问重在考查学生对手头时政信息的阅读、选择、获取能力。第二问的难度有所加大。重点检测学生在把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归纳、解决问题的相应能力。第三问检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整合知识的综合素养。三个设问启示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方式和综合运用的解题能力;其次,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与社会实践的有机联系,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诸如撰写小论文等丰富多样的活动;最后,教学中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特有品质】

该材料题有以下亮点:第一,形式新颖、设问精致。试题以小论文撰写的形式引入,但并非让学生撰写一篇完整的小论文,而是通过收集资料、续写提纲、提出建议等三个新颖的设问环节,巧妙地考查了学生对“科技创新与中国梦”这一重要时政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第二,设问难度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第一问属于“选选、写写”的简单题。第二问属于对综合能力的检测,考查学生对知识能否灵活运用。第三问“学以致用”,突出了知识与实践的有机联系,有助于使学生将知识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机融合。

【解题指导】

解答第一问,学生只要在熟知时事的基础上,结合材料,写出两条内容相似、符合题意的事件即可。回答第二问,学生必须围绕“科技创新是撬动中国梦的杠杆”这一论点,在题目已给“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知识的前提下,分层次有条理并简明扼要地进一步阐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正确解答最后一问,关键在于正确审题。特别要注意题目的限制条件――“针对论点,联系实际,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提出建议(每个方面各写一条)”。切忌脱离题目要求,照抄书本或资料随意乱答。

【参考答案】

(1)如:①2012年6月,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先后进行了一次自动交会对接和一次航天员手控对接。②2012年12月,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覆盖范围包括我国及周边大部分亚太地区。③2013年4月,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宣布,从实验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2)①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②我国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③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3)①国家方面,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②个人方面,如:一方面要树立远大理想,确立远大目标;另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合理即可)

三、对话社会生活

【经典回眸】

(2013・甘肃兰州)认识国情

(1)说说以上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持续下去会有什么危害?

(2)为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网友们发起以吃光盘子里的东西为主题的“光盘行动”,号召人们杜绝餐桌上的浪费。你认为开展“光盘行动”有什么意义?

(3)为响应“光盘行动”,你将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合理消费?

【设计创意】

这道试题,针对“资源的浪费”,立足“光盘行动”,让学生认识国情。这是命题者不回避热点、焦点问题,“迎热而上”精心设计的一道好题。该题不仅形式上图文并茂、新颖别致,而且在知识考查和能力检测上更加突出了理解、分析和运用。

【立意导向】

该题在知识上涵盖了我国资源问题的现状,资源浪费的危害,节约资源的重要性,中学生合理消费方式等主干知识。在能力上,侧重考查了学生阅读图文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与解题线索的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该试题通过对“舌尖上的浪费”以及“光盘行动”等热点的理性关注与有效解读,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别论证了“资源的浪费”的危害以及“光盘行动”的重要性,以此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节约资源意识、责任意识。

【特有品质】

该题立意高远,反映了当前我国基本的资源国情现状,强化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与引领。试题亮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本试题着眼于整个国家的资源国情现状这个大视角,但考查角度又回归于社会生活尤其是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样的命题立意,旨在使试题坚持紧密联系当前国家的大政方针的前提下更好地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二是体现了知识的综合考查。虽然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光盘行动”,但其中却巧妙地融合了图片寓意、认识意义、实际行动等角度,将我国资源问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全面小康的实现等多个主干知识有机整合,对学生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了一次较为完整的检测。

【解题指导】

读懂三则图片蕴含的寓意,是解答第一问的关键。学生可以抓住图片中的标题语言,并结合图片中人物的言行,对照书本所学知识对第一问中的前半问作出正确回答。在此基础上,再解答后半问就很轻松了。回答第二问,学生必须注意思维的发散性,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开展“光盘行动”的意义。否则就容易失分。明确回答问题的主体角色是解答第三问的重要一环。同时还应特别注意试题设问角度的三个限定性条件:为响应“光盘行动”,在日常生活中,你如何合理消费?否则,学生往往会因答案过于宽泛而失分。

【参考答案】

(1)资源浪费严重(或浪费资源严重)。危害:①加剧资源的紧张状况;②影响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③带来环境的污染;④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⑤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⑥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等。(两点即可满分)

(2)①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②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③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④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小康的实现等。(两点即可满分)

(3)①学会做预算,把钱花在关键地方。②理性消费,根据经济条件,购买物有所值、经济实用的商品。③不攀比、不浪费金钱。④绿色消费,环保选购。⑤注重精神消费,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⑥勤俭节约,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两点即可满分)

四、直面成长话题

【经典回眸】

(2013・安徽)【中国梦我的梦】

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国家主席为13亿国人再绘“中国梦”。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讲话精神,于2013年4月印发了《“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总体方案》,在全国青少年中部署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

某校团委积极行动,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想一想:在征文评选中,小敏写道:实现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必须弘扬以勤劳勇敢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科教兴国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1)小敏的文中有两处知识性错误,请加以改正。

①改为;

②改为。

写一写:校团委还开展了“展望校园美,畅想中国梦”心语征集活动。

(2)请围绕这一主题,在下面卡片上写出你的心语。

心语:

做一做:校团委准备周末去某社区开展十精神和中国梦宣传活动。

(3)假如你是该项活动的组织者,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谈一谈: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在校团委召开的“青春逐梦”主题座谈会上,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

(4)即将毕业的你有何梦想,谈谈如何才能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

【设计创意】

要想取得考查“中国梦”这一时政的预期效果,命题必须紧密结合校园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试题以“中国梦”作铺垫,借助校园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这一载体,让学生在改正错误、书写心语、设计方案、如何圆梦等活动中,真实参与自我成长话题,以此体现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一理念,激励学生在“中国梦宣传”、“青春逐梦”等社会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立意导向】

该题从知识层面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我的“中国梦”、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等重要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能力考查方面,该题通过“想一想”、“写一写”、“做一做”、“谈一谈”等四个环节的设计,较好地检测了学生阅读辨析、语言表述、知识运用、社会实践等多项综合能力。

【特有品质】

该道试题直面“我的中国梦”这一学生成长话题,至少彰显了两大特点:第一,问题设计的生活化。无论是“想一想”中的错误改正、“写一写”中的心语书写,还是“做一做”中的活动设计、“谈一谈”中的青春逐梦,这些问题都来源于学生生活,但命题立意高于学生生活,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第二,设问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改正错误”、“书写心语”对一般学生来说,应该属于比较简单的要求。而“设计活动”、“青春逐梦”则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一项活动的具体安排,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实践体验和较高的知识归纳、实际运用能力,就不可能正确解答。

【解题指导】

学生只要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解答第一问不成问题。在第二问中,书写的“心语”只要围绕主题、符合题意即可得分。第三问考查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活动安排的具体要求,即条理要清晰,逻辑应分明,并切合实际。至于最后一问,写出“自己的梦想”比较简单、容易,而谈谈将“梦想变为现实”的途径和方法就有一定难度。解题时必须注意区分角度,否则可能因角度单一或重复而失分。

【参考答案】

(1)①勤劳勇敢改为爱国主义;②科教兴国改为改革创新。

(2)示例:我愿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生活更美好;我希望母校美如花园,温馨如家,师生心情愉快,和谐进步;等等。

(3)制定方案;宣传发动;确定主题和活动形式;搜集资料,落实人员及分工;联系社区;确定时间、往返路线;落实安全措施;等等。(不少于四个方面)

(4)①如升学、就业等等。②对人生作出规划;根据实际,适当调整;刻苦学习,掌握本领;脚踏实地、全力以赴;艰苦奋斗,在奉献中实现梦想;等等。(答出三点即可)

五、培育责任公民

【经典回眸】

(2013・浙江绍兴)阅读漫画,回答问题。

(1)漫画中主人公的行为着实难以让人放心,请从法律和道德角度说明理由。

(2)漫画中主人公的行为对我们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有何警示?

【设计创意】

新版课标强调,思想品德课程要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该试题以“中国式过马路”、食品安全问题作为背景,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这些热点涉及多个知识点。如公民法律意识、道德意识、生命健康权、消费者权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正确行使权利、忠实履行义务等。二是“中国式过马路”属于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话题,食品安全问题是国家重大民生问题。它们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鲜活素材。怎样正确认识这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如何科学理性分析这些问题,通过命题设问,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提高法制观念。

【立意导向】

试题力求通过对“中国式过马路”、食品安全问题形成的个体原因以及社会危害的分析,重点检测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对社会热点的敏感度和观察辨析能力,以此来增强和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诚信品德,进而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善于开发和利用社会生活热点并将之转化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为学生思想道德成长服务,促进德育渗透、知识学习、能力提高的有机统一。

【特有品质】

本试题具有两大亮点:第一,题目简单,内涵深刻。该道题由两幅漫画和两个设问组成,单单文字信息量不足70个字,是一道名副其实的“简明扼要”题,体现了试题信息的适度性。然而,试题涉及的知识相当宽泛,所考查知识的内涵也很有深度。第二,设问简约,能力立意。两个设问,简而言之就是四个字,即“理由”和“启示”。由于命题者较好地处理了材料呈现与问题设计的关系,并且突出了对学生审题、解题能力的考查,因此,试题“能力立意”导向鲜明。

【解题指导】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读懂漫画,而读懂漫画就必须关注漫画的文字注释,然后还要结合图中人物活动场景,最后对照设问,关注角度。回答第二问,其实就是针对第一问中的现象进行“反话正说”,当然,学生回答这一“警示”时,必须根据书本所学知识,围绕“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一主题来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

(1)①两幅漫画中主人公的行为是法律意识淡薄和社会道德缺失的表现。②会威胁自己的生命与健康,侵犯消费者权益(或侵犯他人的生命健康权),违背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破坏了社会风气,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

上一篇: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动物行为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