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2 19:04:09

文化教学

文化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交际 文化教学

文化意识已被列入英语教学的内容标准和目标要求,因此,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加深学生对中英文化差异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新课改下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由此可见,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呢?以下是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我们现行使用的高中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话题及一个交际功能项目。在这儿我只列出以下BOOK 1中的文化知识点:American school system;School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countries;The fastest train in the world;Village problems in western Europe;Science teaching in Canada;Text messages and emotions.

通过这个简单的罗列,不难看出我们教材中就涉及英语国家许多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给我们介绍了美国、加拿大、甚至欧洲等方面的与我国文化有一定差异的文化常识,还为方便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掌握语言要点,还要引导他们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素质,必须强化他们对英语和本族语文化的双重理解能力,使其注重文化差异,加强文化对比,提高文化意识。比如,“Friendship”这一单元就是围绕着特定历史条件下犹太人的悲惨生活展开的,“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则为我们讲述了不同语言文化下不同来历的节日;像“Canana――The True North”这一单元则为我们讲述了加拿大的风土人情; BOOK 4在“Body Language”一课中,就介绍了不同国家形体语言的异同,这就要求我们入乡随俗,否则难免闹笑话,甚至发生更大的不愉快。再如:对别人的表扬和称赞,英语中应用“Thank you.”或“You are kind to say so.”来回答,而汉语中习惯于用“哪里,哪里”“我还差得远呢”表示客套、谦虚。而每单元的交际功能项目则给学生提供了活泼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文化氛围中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我们就应充分开发利用现行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语用意识,重视交际文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具体说来,我认为有如下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1.在每一单元的导入及读前阶段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下background information(背景知识),还可以通过给学生观看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图片、视频,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在讲词汇、短语的时候,教师尽可能地挖掘词汇的内在信息,让学生理解到词汇所包含的文化现象。另外,还应注重阅读,在高中阶段,学生的阅读量要达到23万词之多,那么,在这么庞大的阅读量里面,不正是我们给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识的契机吗?本身阅读就是一个人获得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重要桥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报刊文章时,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英美文化背景,加深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和掌握,以便于日后自然运用。

3.在读后组织一些表演或模仿类的活动,鼓励学生尽可能演得逼真形象。

4.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体现不同地域风土人情或体现英语特点的小文章。

5.在写作中,注意修改一些中式英语的病句,引导学生写地道的英语。

另外,为了能更有效地、更自然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我认为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素养,具体说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讲课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发音、语调、体态语等,更要丰富一下自己的面部表情。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体现不同地域风土人情或体现英语特点的小文章。

2.针对英语国家中师生关系更倾向于朋友关系这一点,我们也应放下老师的架子,融入到学生中去。

3.任何时候都要不失时机地以多种方式向学生呈现英语的特点。如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扩展学生的视野,我们可以为学生讲一些英语小知识,例如:和英语国家的人交流时应注意避免谈income and age;dragon 和peacoke这两个词在中西方人们心目中不同的形象。

总之,文化意识的培养非一朝之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需要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断扩展跨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重语言教学,一定要努力营造交流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意识,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最终实现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2]Leger Brosnahan著.毕继万译.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文化教学范文第2篇

学校文化是文化的具体范畴,是一种不同于国家文化、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的微观文化。学校文化是指学校中的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

对学校文化进行分类有助于对其理解。按学校的人员分类,可分为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管理者文化。按表现形式划分,可分为显性和隐性的学校文化。按层次划分,又可分成四个层次,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这四个部分构成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最上层的是精神文化,依次往下排列。

学校文化的建设

学校文化反映学校的精神内涵,是学校教育的灵魂。

首先,学校领导者必须要有规划意识、反思意识、改革意识。要找准学校文化建设的立足点,要有在自己学校土壤里自主构建生长起来的,并逐步清晰的学校教育哲学。努力在学校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研究创新,交流学习的文化特征。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取得良好效果,其文化内核从无到有,由庞杂到精致,在这一过程中杂质沉淀了,真正的精华则内渗到每个细节,充盈校园的每个角落。

其次,克服“粗放型”发展的局限性,关注学校教育活动、学校建设、课程管理和学校生活的要素和细节,切实提升学校的原创性和生成性,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学校文化的内涵是核心价值观、基本原则和宗旨,包括办学思想、育人目标和校训、校歌等。创造是学校文化的表现形式,学校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管理模式、环境布置等都属于文化范畴。关注细节,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表现出显著的个性特征。

再次,学校文化建设应与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相结合,让学校文化的诸多要素真正进入学校发展历程,并改变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所以建设校园文化要从培养人的核心价值与核心素养开始。学校文化需要建设,更需要规划和沉淀。学校文化又必须适应时代社会的变化。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化、多元化时代,学校的文化有必须不断应变创新,才能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生机和活力。固守陈规,顽固不化,固步自封,必将与时代的发展背道而驰,为历史所淘汰。与时俱进,兼收并蓄,开拓创新,才能使学校文化增添时代的魅力。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日益影响和冲击着传统学校文化。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无论是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教育体制、课程管理等教育体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必须从系统的角度思考学校文化的变革和重构问题,包括学校观念文化、学校行为和制度文化、学校环境文化等几方面。

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能动作用

校长是学校文化的塑造者。校长的特殊角色和职能决定了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长的思想、观念、态度、精神、个性、行为、价值观、性格魅力等(校长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各个方面(校园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相互渗透互动。校长提倡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用什么样的标准和规范要求师生,用什么样的理想和信念引导师生,将会对学校文化的形成产生关键作用。学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校长思想价值观念体系的延伸拓展,所以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校长个人价值观念体系被认同和群化的过程。

校长是学校文化的管理者。校长是学校的第一管理者,他不仅承担着学校的行政事务、教学管理等任务,还肩负着学校文化的策划与管理。组织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所以对学校文化的管理是校长的主要职能。

校长是学校文化的倡导者。新的学校文化的形成是学校变革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校长的行为代表着一种新的学校文化的示范和榜样。“身教胜于言教”,新的学校文化形成时期,校长应该成为表率,成为新的学校文化形象代言人。校长要做好示范和榜样,需要自身具备优秀的素质和能力,包括科学先进的办学思想,理念和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心灵境界,出色的管理才能,科学高效的决策水平,必要的人际协调能力和独特的创新精神等。古人云,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其身正,虽不令而从之。校长的身上,流淌的应该是学校文化的脉脉细流,他本身就是文化的象征。他的人格、品性、价值取向,起着“学校文化符号”的辐射作用。

校长是学校文化的变革者。由于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学校文化呈现出动态变化和发展的运动特征,在必要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变革,以适应新的形势和环境。学校文化变革要在校长的统一策划、组织下有序地进行,否则不利于学校的稳定、进步和繁荣发展。学校文化的变革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只有当变化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发生质的飞跃和变化。学校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微小的变化,校长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力,及时捕捉各类信息,判断学校文化的变化态势是否朝着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方向变化,并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局部调整和变革。

总之,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校长的能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校长对学校文化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是学校文化的主要塑造者、管理者、倡导者和变革者。学校文化是学校之魂,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在学校的教育活动、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及其学校生活样式。

文化教学范文第3篇

1.组织保障方面的评价

组织保障方面的评价主要是针对管理机构而言,评价依据是建立起专业化的管理机构,专门负责中心环境和内涵设计与建设,并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外语类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管理机构要以先进的管理思想作指导,通过扎扎实实、深入细致的工作,明确目标、宗旨、道德等深层次内容,通过组织建设,加快教学中心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步伐,积极探索和掌握先进的管理方式,优化管理流程,提高中心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我校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在制度管理中,实施“三全管理”模式,即“全成员参与”、“全方面工作”、“全过程管理”,目的是增强全校各个部门、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参与的意识,使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员工都能行动起来,为推进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的内涵建设,为实现我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尽职尽力。

2.制度保障方面的评价

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制度保障方面的评价主要是针对管理制度而言,评价依据是管理制度内容科学、合理、明确,职责清晰,可操作性强。外语类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制度建设又是文化建设,是需要全校教职工和学生都积极、自觉参与的一项重要工程。要以全面质量管理为理念,建立起校内文化制度体系,达到各单位各司其职、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的目标,以实现外语类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制度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结合学校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使教学中心制度管理更加科学、更具特色。

二、注重资源与环境建设,拓展文化内涵发展

目前外语类部级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在资源与环境建设方面存在教学技术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缺乏个性、独创性等诸多问题。为此,高校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外语类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建设的特点,结合教育部对国际语言实践教学中心的要求与外语类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的资源与环境建设评价标准,应设立以下二级指标:

1.硬件建设方面的评价

硬件建设方面的评价主要是针对文化元素而言,评价依据是突出各实验室、语言国的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等文化,文化元素丰富,展现方式多样,声、像、物俱全,无文字和知识性错误。外语类国际语言实践文化教学中心是进行文化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地球村是综合性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基地,汇集了各个国家地理、历史、文化、风俗、艺术等方面元素,目的是让学生全方位了解该国的民族文化,构建了国家、民族文化交融的平台。

2.软件建设方面的评价

软件建设方面的评价主要是针对文化元素内涵而言,评价依据是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等文化元素的收集和整理类别清晰、内容全面而准确,能够满足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需要;网站内容能对本村的建设、活动有很好的介绍,有提供交流、学习的功能等。当前,外语类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对文化建设要转变思路,根据实际需求,加强语言实验室的文化元素方面的建设;积极发挥语言实验室的主导作用,开展语言实验文化活动。我校德语系与俄罗斯艾莫尔大学开展的交流活动,俄罗斯艾莫尔大学德语系的20余名教师和学生来到我校与我系7名学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童话剧排练,通过加强软件方面的建设,积极开展语言实践课程,充分利用教学中心文化元素及背景,使学生在文化中学习语言,在语言中了解文化,切实提高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注重教学体系建设,强化语言文化实践教学

目前,语言文化中心日益普及,已成为外语类各高校教学的必然趋势,随着教学中心进一步强化语言文化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进而教学体系建设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各外语类高校关注重点。教学体系建设的构建,完善了教学模式,重点强化了语言文化实践教学。其应包含以下二级指标。

1.课内实践方面的评价

课内实践方面的评价主要是针对教学计划和课堂效果而言,评价依据是每学期有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合理,内容清晰;课堂上师生能充分利用语言中的文化元素,突出语言实践,与教室里的课有着明显的不同,教学效果较好。外语类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课内践教学是多种实验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实验教学,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媒体观、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德语系结合长春地区经济特色以及全国德国就业市场发展趋势,在充分采纳兄弟院校、外籍教师以及企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于上学期对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和完善。

2.课外实践方面的评价

课外实践方面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口语角、专业社团等活动而言,评价依据是教学中心广泛开展口语角、俱乐部、节日、交流等活动,活动设计合理,效果好;记录清晰、完整;充分利用教学中心的环境和资源开展专业社团活动,参加活动学生受益较大。外语类国际语言实践文化教学中心开展课外实践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远远大于课堂教育。开展语言文化课外实践课程是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具体体现,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等文化课程目标能更好地达成。我校外国留学生经常在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的地球村中国村体验中国文化,主要包括剪纸、脸谱、包饺子、武术、民族乐器、茶道、汉服等文化体验。例如,端午节文化体验活动主要包括吃粽子、制作风筝、制作荷包、节目表演等。在这里,还举办了中外大学校长联席会议、长春市首届东北亚国际青年文化艺术节、全国口译大赛吉林赛区复赛等外事活动。

四、注重建设成效,完善建设策略

当前,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外语类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已成为实践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成效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外语类国家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建设成效,不断完善建设策略,带动整个外语类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建设有效性的提升。显然,开展外语类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评估工作具有十分重要和明显的意义,当前外语类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教学评估只是一种手段,其真正目的在于促进教学中心在肯定已有成绩的同时,找出自身在实践教学、工作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有始有终地完成这项工作,进一步推动建设发展,为探索外语类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跟踪评价管理途径提供新的视角。

文化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韩国文化 韩语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083-01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乎不可分的,都是在相互的存在中不断的发展,作为时下流行的语种韩语教学,同样也离不开韩国文化的辅助教学。因此,在韩语的学习过程中,要穿插韩国文化的学习,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在领悟韩国文化的基础上学好韩语。

1 韩语文化教学的发展

1.1 第一阶段教学

第一阶段教学:韩语教学与文学欣赏。在韩语教学的教材中,有关韩国的历史、文化、等作为韩国文化的内容内收录,这些文化知识与语言没有什么关系,但同样作为学习韩语的背景,以基本知识的形式让学生了解。

1.2 第二阶段教学

第二阶段教学:韩语教学与交际能力。第二阶段相比第一阶段进步了很多,将韩国文化作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为目的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从而为韩语交际能力提供了基础支持。

1.3 韩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三阶段教学:韩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三阶段又是第二阶段的升华,将文化和语言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起来教学。文化为语言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支持,语言又为文化提供了交流的方式。将韩语语言与韩国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是韩语教学的趋势。

2 文化学习的本质和过程

文化学习简单的说就是学习一个群体共享的思想、信仰、情感和行为的方式。它包括认知、行为和情感三个方面的过程。

2.1 心理情感的变化过程

人们由于受文化熏陶的不同,往往对事物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不同,于是便产生了文化冲撞。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的同时,也会相互排斥。韩语文化与汉语文化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学习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冲撞,这就要求学习者处理好自己心理情感的变化,积极利用文化冲撞增强跨文化意识。

2.2 文化学习的认知过程

文化学习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认知发展的过程。第一文化学习(即社会化)过程中,人们把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等信息经过过滤、选择、分类,以认知结构的形式储存于大脑中,这样习得的文化知识成为他们的认知图式。由于认知图式是长期个人体验和文化学习的结果,所以很难改变。然而通过第二文化的学习却可以增加、调整和再创造认知图式。所以第二文化的学习有四种结果:(1)学习目的文化,取代本族文化;(2)放弃目的文化,保持本族文化;(3)放弃本族文化和目的文化;(4)学习目的文化,丰富本族文化,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跨文化的人。显然最后一种结果是我们要实现的目标,通过学习不同文化,了解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2.3 文化学习的行为表现

文化的学习也是一个过程,当接触到新的文化时,由于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其内部心里的情感和认知会慢慢调整来适应和接受,最后通过外部的行为来表现出来。可以说,这个认知的发展和行为调整的过程就是文化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获得的文化信息积累到相关的文化知识,与此同时,在实践体会的过程中逐步转化为能力。在慢慢具备能力的同时又回将本土的文化和所学到的新的文化知识作比较,在体验过程中进行反复思考,在不断体验思考的过程中将两种文化融合而具备复合型的能力,从而增强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 韩语文化体验教学

基于文化学习包括认知、行为和情感三个方面的过程,Moran提出文化学习的体验方法(即:理解内容、理解方法、理解原因和自我意识)恰好与文化的认知、行为和情感三个方面的过程是一致的。怎样实现韩语语言教学与韩语文化教学的结合,提高韩语学习者的效率和积极度?在课堂上把文化知识作为过程来学习,在体验文化的同时展开文化教学,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

3.1 理解内容

在理解内容这个环节中,老师扮演信息收集和提供者的身份,向学生展示韩国文化的一些信息,例如:韩国人的着装特点、韩国的泡菜文化、韩国的民族历史和社会现状等等,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获得关于韩国的文化信息。

3.2 理解方法

理解方法作为一个实践的环节是文化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扮演教练的角色。在对获得的信息理解的基础之上,直接参与到关于这些信息的日常生活当中去,在实践中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

3.3 理解原因

在理解原因这一环节中,老师扮演着共同研究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理解文化观念中的各种原因,如价值观、等等。在这一环节中,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推理和概括,逐渐具备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

3.4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实际上是一个自我思考的反思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这一过程涉及到韩语学习者的很多方面,在文化体验的过程中,韩语学习者结合自己的文化价值去磨合。通过不断的体验,将他人的价值观和情感,结合自己的理解通过行为来表现出来。

总的来说,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相互渗透又相互冲撞。对于韩语的学习,要结合其文化在学会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在对文化体验的过程中不断的去突破,更深层次地掌握和运用韩语。对于汉语教学而言,必须把文化教学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和环节,真正把文化教学融合到语言教学中去。同时,文化教学又为语言教学提供了真实且丰富的语境,在体验的过程中能有效促进学习者的语言实践交际能力的提高。在区分与本土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能更好地理解语言本身,从而促进学习者情感态度的调整和行为的变化。因此,在韩语教学中展开文化教学非常有必要。

4 结语

语言既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语言有一个环境,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鉴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在韩语语言教学中强调文化参与的必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韩语语言教学应将语言知识教学与文化知识的导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深化对语言技能的掌握,帮助其在跨文化交流中实现真正的有效沟通。

参考文献

[1] 杨南薰.关于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11(3):218-219.

[2] 李海英.谈中韩文化差异[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3):106-107,125.

[3] 杨南薰.关于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3):218-219.

文化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语 语言 文化 教学

众所周知,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以本社团以外的 另一个社团成员的身份,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参加另一社团的活动的能力。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 教学的目的定为: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初步能力。外语教学目的最终应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外语教学以传授知识为重点, 对听、说能力注意不够,面对词、句在具体语境中如何实际运用更未引起重视。本文以中西文化在习俗、应答方面发生碰撞的实例,指出其因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而引起理解上的歧异,并探讨了在外语教学基础阶段中,在搞好语言教学的同时,如何搞好交际文化的教学工作。

在现行的英语基础教育阶段中,受传统知识传授为重点教育的影响,我们对语言形 式(语法)错误的敏感性比较强,但在实际运用中常用许多不符合交际用语的说法。如:我们现在中学里上英语课时,老师走进教室,师生彼此问候的第一句话就是Good morning, teacher!学生称呼教师也是Teacher Zhang, Teacher Wang.对此习以为常,谁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殊不知把Teacher当作称呼乃是中国式英语(Qinglish或Chinese English!),而因词语文化内涵的不同引起的理解上的碰撞或歧异也有很多。如:中国人视龙为圣物,而西方人视龙为凶物。“圣经”上把龙看作是罪恶的象征,所以,现在英美报刊对“亚洲四小龙”一词经过文化转换,译为“亚洲四小虎”(Four tigers)。

这些也说明这一问题:只懂语言(或语法)不能解决所有的交际问题。了解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文 化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不然有时交际就难以进行。一般说来,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错误比之于文化错误 ,后者性质应该更为严重。正如沃尔夫森(N·Woltson)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语 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违反说话规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 相对性。”

综上,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社会文化方面的教学,这应成为我们的共识。那么,如何进行文化教学?广义上讲,文化教学存在于语言教学的每个阶段,甚至每个单元。语言教学既然最终以语用为目的,就必然涉及语言文化的教学。文化因素与语言形式的难易并不一定成正比,简单的语言形式并不意味着在使用中可以忽略语用与文化因素。真正使学生感到困难的不是如何发准音或拼写正确,而是在实际交际中如何恰当运用语言。教师在教学中只要自始至终注意结合语用、文化因素,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就能使语言知识“活”起来,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用能力。这样讲,并不是要求教师在讲每一个语言项目时都把与之相关的语用功能介绍全、练习够,这是不现实的,也违反认知规律。目前我国中学外语教学的弊病之一就是讲者不厌其烦,力求一次讲全、讲透。在介绍一个新语言项目时,往往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字典搬家。学生则忙于记笔记。应试教育和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更起了负面推动作用。交际法教学注重语言功能训练。具体语言形式的功能要随语境而变化,使用中相关社会因素较多,只有逐步介绍、训练,循环往复,学生才能体会到不同语境中语义的差异并逐步掌握,进而形成语言能力。目前,在教材编写中,教学内容循环出现的方式与原则也应体现在英语教学中。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是深不可测的难点。文化因素存在于最简单的交际活动中,文化教学也应存在于最基本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生如何向别人问候时,即使只介绍了一种形式的实际用法,只要从语用角度讲是正确的,他就传授了语用原则与文化知识;学生如果通过训练掌握了这一形式的运用,教师也就是在帮助学生逐步发展文化语用能力。尽管这种学习可能是零散、不系统的,学生却是在沿着正确的语言学习道路前进。教师自己不应该也不应要求学生学习好了语言形式再去实践,或者掌握了语用知识再去实践,而应在实践中学习、发展语用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只能在交际中实现。

如何进行交际能力训练?方法可以多样。交际教学并不否认语言基础知识、技能的训练,并把它看成是语用能力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交际法与结构主义教学法的区别主要在于学习目标的不同。克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他提出了课内开展交际活动的几个环节:“假设交际”,指在课内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各种操练,包括机械操练和教师讲解等;“教学交际”,指课堂内进行的再表达练习,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后,根据教师提供的语境开展模仿性对话或书面练习;“针对际”,指学生根据情景和语用考虑,做出反应;“谈论性真实交际”,指学生不受限制地自由交谈,语言具有真实性和社会性,言语符合语用及文化规范。克鲁姆强调交际活动存在于外语教学的每个步骤,其基本观点是:语言应作为技能培养。大量的交际活动有助于语言知识向语用能力的转化,这种从操练到真实交际的过渡与现在流行的“五步教学”的某些环节有明显的共同点。

综上简述,教师只要确立语用学观点,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材料进行各种旨在提高语用能力的训练和交际,语言教学中的语用与文化要求是可以体现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陈建民、谭志明《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文化教学范文第6篇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写作英语论文我国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忽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为培养面向21世纪的与国际交流所需要的合格医学人才,笔者就跨文化教学进行了多年的探索,现报告如下,以求教于同道。

1跨文化教学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影响

语言是社会成员的约定俗成的交际工具,需掌握语言和文化知识2个方面。这里的文化知识主要是指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由于各民族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因而产生和发展了根深蒂固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如果我们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不甚了解,那么我们在与使用英语国家的人交流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尴尬局面,甚至会造成误会,产生矛盾。

以“dog”为例,在语义上与英语中的“狗”没有区别,但2种文化中“狗”的意义就相差甚远。“狗”一词在中国有一部分是贬义的,比如“走狗”、“哈巴狗”、“落水狗”等等。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实可靠,所以“dog”在英语中往往含有褒义。如:Loveme,lovemydos(爱屋及乌),aluckydos(幸运儿)。再如“蓝色”一词在汉语中象征着美好,如“蔚蓝的天空”“湛蓝的大海”等等,而在英语中蓝色常表示“不快”,如:inabluemood,havingtheblues(情绪低沉、忧郁、沮丧、烦闷),inablueday(倒霉的星期五)另外,“blue”又可用来表示社会地位高、有权势或出身高贵,如:Heisarealblueblood(他是真正的贵族)。

2跨文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目前,学校还没有开设国外文化背景方面的专门课程。那么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进行跨文化教学呢?下面介绍几种跨文化教学方法。

2.1充分利用新教材,挖掘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新教材图文并茂,内涵丰富,涉及多方面的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另外有些插图和注释也提供了这类资料。我们根据美国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的理解性”原

则,采用建构主义提倡的“搭脚手架”方式,从背景知识、英语语言尤其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手,留心观察、挖掘并加以补充。我们在讲课文内容时应有意识地对一些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除讲清其基本含义外,着重介绍它们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如“breakfast”的词义是“早餐”,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对西方人来说其内涵是牛奶、咖啡、面包,而对中国人来说意味着稀饭、馒头、油条之类。此外,“breakfast”本身是由“break”和“fast”构成的。“break”在英语中是“打破”的意思。

“fast”是“禁食”的意思。所以西方人把“打破禁食”的第一餐称为“早餐”,这就是文化背景知识。通过这些介绍,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语言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2.2向学生介绍有关英语背景知识的课外阅读,指导他们课外阅读

这样的书籍很多,但要有选择地去读,找一些符合大中专学生水平,与大中专英语联系比较密切的书籍,如(英美概况)中文版等。

2.3通过英汉两种文化的比较加强文化教学

英语学习者常用汉语的表达方式来安排英语的句子结构。这种学习方法一旦形成习惯将会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地采用对比教学法,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2.4采用土体教学。创设英语文化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体验异国他乡的文化氛围,使文化教学能够与语言教学融为一体。

3跨文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文化教学范文第7篇

如上所述,旅游文化教学对于旅游人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做好旅游文化教学工作,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该课程的积极作用是当前教学工作者思考的主要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旅游文化教学问题发表如下几点拙见。

1.结合旅游热点问题阐释教学内容。

任何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旅游热点问题最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同时也最能反映旅游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把旅游热点问题融入到旅游文化教学活动中,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首先,旅游热点问题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旅游文化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这种方式可以把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及时地运用到旅游实践中,使学生体会到该课程的价值与意义;最后,通过旅游热点问题可以将课程内容直观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接收。

2.教学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等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容易使他们陷入迷茫,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因此,课程教学要尽量贴近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或解释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当前,大学生面临着学习、恋爱、就业等诸多问题,教学中要尽量把这些问题引入到课程中,这样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贴近学生生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教会他们正确地待人接物,从而完成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众所周知,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向学生传播基本知识外,还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等。所谓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在一定的技术理论基础之上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是一种十分必要的教学手段。过去传统教学中往往仅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所占比重特别小,甚至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属于一种单向的“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学生的参与性较差,感觉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各种实践能力。笔者认为,旅游文化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是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实践考察学习。例如讲到古代陵寝文化,可以带学生考察呼和浩特市附近的昭君墓、成吉思汗陵等景区;讲到宗教文化可以到呼和浩特市区的大昭寺、席力图召等实践学习;涉及到建筑文化的内容,可以尽可能地带学生参观一些古建筑等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直观、深入地学习到有关内容,而且印象深刻。这种考察绝对不是观光式的走马观花,而是带着问题学习,考察的整体设计由学生制订,考察过程尽量由学生组织,考察后要请学生自行制作PPT,进行课堂讲解评论。总之,通过实践教学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锻炼各种实践能力。

4.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良好的教学效果依赖于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当前高校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一种误区,认为只有使用当前最先进的、最时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做一次详细的教学调研就会发现,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未必效果不好,而采取先进的现代教学方法未必事半功倍。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讲好一门课程,究竟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需要视学生的接受能力、课程内容、师生之间沟通状况、教学器材和教学环境而定。因材施教是所有教学活动中最重要、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来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手段,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多种教学方法,熟练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笔者认为,旅游文化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重要课程,传统的讲授法依旧不可或缺,但要灵活地配以案例教学法、参观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教学法、体验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当然,除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也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旅游文化课程内容丰富,知识广博,需要通过制作PPT、展示图片资料、播放教学光盘、链接互联网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课程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简单化,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总之,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适时、恰当、灵活、巧妙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形成自由、生动、开放、活泼的文化学习课堂,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结语

综上所述,旅游文化教学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旅游文化课程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扩大实践教学比重,教学内容结合旅游热点问题,并贴近学生生活,是提高旅游文化教学质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些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旅游文化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其今后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化教学范文第8篇

熟悉课文,概括胡同的文化内涵,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思想感情,体味语言特色”作为本文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环节:1、了解胡同文化,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北京市民的心态;2、理解作者对胡同的衰败、没落所寄托的感情,体会文章语言特色;3、研究性学习”怎样看待__市中的九宫十八庙的传承。在上课时首先创设情景,利用四合院和胡同小相片让学生感受其特点,并通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概括出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教学重点为理解北京人的心态,其次,通过课文内容。以把作者留念和伤感之情作文本文教学难点,第三个环节在课堂上进行,课后对照原来的教学设计,思考上课的过程,发现了一些在教学观念和行为上的不足,领悟了不少教学技能。

反思一:关于课前准备的自我反思

在备课时,我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市中地区,特别是英语班的同学,能依据我的指导去寻找符合课本的资料,有关胡同资料,__九宫十八庙的资料,尽量做到:1、明确本课的实施原因以及它应达到的效果,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指导和帮助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布置预习,要求学生根据学校的《创新设计》进行,解决了每节课要为学生讲解的生字、新词而浪费教学时间问题,有助于学生尽快融入课文,考虑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背景出发,联系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对于文化这一概念,课前已布置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文化,这对学生了解胡同文化起到了比较好的促进作用。

反思二:关于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

1、选材处理不果断,重点不够突出

胡同文化的内涵,包括两方面内容:胡同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点,学生读后,就可以从文中摘取精要,概括出胡同的特点和北京市民的心态,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对北京市民心态的理解上,让学生阅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出觉得最好的片段,但在处理这两部分内容时,即使学生回答是正确的,我也逐条进行分析,就怕学生不理解,两部分平均用力,没有把握好时间,没有侧重,因而,没能很好的突出重点,没有多余时间让学生拓展和深化思维,因此,今后上课,应突出在重点上

多下工夫,不要面面俱到,要将要害之处讲深讲透。

2、没有充分让学生有发问的空间

本文教学之前,我虽然设置了许多问题,但并没有把它放在突出的位置,加上时间紧,对学生的发问不够,有的问题干脆放在了课外,让学生去思考,这无疑削弱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里力。

3、反思三:关于教学实践后的自我反思

①关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反思

教学中只采用师问生答的方式,我觉得应该更好的采用多中形式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研究性学习“__的九宫十八庙”应该结合得更好一些。《胡同文化》与__的九宫十八庙相比,差别较大,学生对身边的文化很有兴趣,因此,课文的外延相同,使学生的成果得到了较好的展示,再联系到文章中对胡同的的没落,衰败,学生能轻而易举地理解文章感情和传统文化的消亡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的态度,这堂课的效果比较好。

②关于教学设计的反思

文化教学范文第9篇

一、不同文化、文明:冲突、共存与对话

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外交》杂志夏季号上发表题为《文明的冲突》一文,该文引起了人们对于不同文化、不同文明能否和谐共存的深刻省思。对于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亨廷顿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文明冲突论,他否认全世界各民族共享的价值、信仰、制度等的存在,并认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普世文明”,经济领域的全球化只能加大文明冲突的可能性。亨廷顿认为,今后世界范围内的冲突根源主要发生在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等非西方文化之间。针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很多学者纷纷进行了回应,以学术论文、学术著作、学术讨论会等多种形式进行着多元回应。我们认为,在全球化的历程中,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由于其固有的文化差异,在相互交往中必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摩擦甚至是对抗、冲突,这种状况是全球化历程中真实样态的一个侧面。全球化带给世界的还有和谐,这种和谐既有人类对共同问题关注基础上产生的科技伦理、环境生态等共享价值,也有在冲突与对抗中逐渐走向和谐世界秩序的态势。不同文化、文明在积极的交往、对话中能够和谐共存。当我们以文化视角对全球化加以解读时就会发现,人类社会在总体上具有整体化、互联化和依存性。“整体化就是指全世界作为同一个社会整体而存在;互联化是指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民族和地区在信息、交往、利益等方面的普遍相关性;依存性是指国际合作和协调已成为全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1]人类社会的共性为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积极交往和有意义对话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在全球化的历程中、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基础上与他者之间进行着和而不同的多元对话。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跨文化对话已经成为当下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基于人作为类的存在具有共性的基础,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视域下,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合作、对话是可能的。在跨文化教学当中,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摩擦而伴随着的文化冲突是不同文化内在差异的自我表达,但这种冲突并非不可调和的敌对性冲突,随着不同文化主体之间交往的进一步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是一种历史之必然,但这种融合并非不同文化属性的简单相加,也不是抹掉不同文化的差异而生成一种大一统的文化,共享文化图景的建构并不是要消除各文化所独有的文化特质而使所有的文化呈现趋同的状态,各文化只有保持自己独有的特质才能更加具有生命力,也可以在某种意义上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因为多样,世界才更美丽。因此,建构共享文化图景要以各文化的存异为基础。其实建立共享的文化图景就是允许各文化在自主选择、自主建构、自主发展的同时,各文化要对其他文化采取一种宽容的心态,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的价值,在共性的基础上建构一种全人类的文化图景——多元文化并存、和而不同的动态展示。

二、跨文化冲突:课堂教学的阻力与动力

课堂教学是发生在一定时空内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师生与教学文本的交往互动过程,我们可以近似地认为课堂教学就是一个自组织系统。“那么,自组织如何并何时发挥作用?—个条件是干扰。只有当干扰、问题、混乱出现时——当系统尚未确定,需要继续运行以达成再确定时,一个系统才会进行自组织。”[2]而跨文化教学当中的文化冲突恰好是整个教学系统在运行过程当中的一种干扰,一旦跨文化冲突出现,课堂教学系统就会遭到干扰,出现问题,混乱的局面不可避免。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课堂文化冲突,如何采取适当的方式来对待跨文化冲突。“当感知干扰的气氛或框架足够轻松,没有要求迅速‘成功’的压力时,当在这种气氛中能够研究(甚至与之游戏)异样性的细节时,当时间(作为一种发展因素)充足允许新框架的形成时,干扰才成为一种积极因素。”[3]由此,我们认为,跨文化冲突既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阻力,也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动力,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对跨文化冲突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上来对待跨文化冲突,以及用何种方式来处理跨文化冲突。跨文化冲突使整个课堂教学系统出现了暂时的断裂,对课堂教学系统构成了一种威胁,但如果课堂教学当中的不同文化主体漠视这种冲突,或者采取强硬的措施压制冲突的呈现,那么,跨文化冲突必然成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绊脚石;但如果对跨文化冲突持一种宽容的态度,给予充分的时间允许文化冲突的暴露,分析冲突的缘由,并且采取积极的交往、对话等方式来对待跨文化冲突,在这样的情况下,跨文化冲突必然成为课堂教学发展的动力。在跨文化教学中,由于教学世界下的多元主体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地区,他们拥有不同的信仰,拥有不同文化环境下的成长经历,对人、事、物及其关系具有先在的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这些差异必然导致课堂教学中文化冲突的时时存在。当对跨文化教学冲突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之时,跨文化教学冲突便可以成为跨文化教学的有效生长点。他者不同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恰好为个体提供反观自身的文化之镜,透过这面镜子,跨文化教学中的不同文化主体可以看到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多元文化要素在这幅图景中呈现不同样态;在与他文化的对话之中,各文化主体能够在差异的对比中以全球秩序之视域反观自身,加深对自文化的理解;跨文化教学冲突也能够促使教学世界之下的文化主体在差异中看到异样的文化,在与异文化的积极对话之中,更加接近异文化的本真,从而在多元文化冲突中完成文化的整合。在此基础之上,各文化主体建构一种具有全球意识、更和谐的人类共享文化。

三、共享的文化图景:跨文化冲突的融合机制发现文化间共同点的前提在于文化彼此间的理解,但达到文化彼此间的理解并不是一个终结状态,在此基础上建构出各文化之间共享的文化图景才是促进文化融合的根本所在。在跨文化教学当中,不管发生文化冲突的双方存在着多大程度的差异,就人作为类的存在而言,人在创造文化的过程当中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例如,无论哪个国家、哪种文化都是以扬善除恶作为自己的一种价值诉求。“实践证明,人类跨文化交际越深入和紧密,存在着的共同的思想认识就会越多,这构成了文化整合的前提条件。”[4]恰恰是这些共同点使不同文化之间具有了对话的可能性,同时也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创设了平台。因此,在课堂教学层面上,随着不同文化之间进一步的接触和摩擦,文化间的共同点会逐渐呈现出来,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共享的文化图景。共享的文化图景是超越某一具体的文化样态的,它是在整合了文化冲突各方的共同的文化特质而指向于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它是对人作为类的存在的完整图景的一种勾勒,它将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主体紧紧凝聚在一起,以全球人民共同面对的环境等问题作为共享文化图景的建构主题。

(一)协商:跨文化冲突的应然取向当跨文化冲突发生之时,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主体采取的应对取向有所不同。有的会提出其他的话题或者避开锋芒保持沉默,一般而言,日本人多倾向于用此种方式来应对跨文化冲突;有的人会以让步的方式来应对,即尽量发现并满足对方的需要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一般而言,泰国人在面对跨文化冲突的时候往往表现出此种倾向;有的人会认为让冲突公开化或许更有利于冲突的解决,因此采取竞争的方式来面对跨文化冲突,以色列人这种竞争的观念比较强烈;有的人在面对冲突时,稍稍做些让步,在此基础上也稍稍满足一点自己的需要,这是在面对跨文化冲突时的妥协取向,美国的法律多以妥协作为基础;还有的以协商的方式来面对跨文化冲突,即冲突双方的目标需要都得到尊重,且以平等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冲突。其实应对冲突时的不同取向本身就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很难对每种取向评论是非。但在跨文化教学之中,我们主张以协商作为对待跨文化冲突的取向,因为只有通过协商,不同的文化才能得到尊重,不同文化的内在属性也才能得以呈现,而这种取向有利于异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

(二)高低语境:跨文化接触的临界点在找寻文化间的共同点、建立共享的文化图景的过程中,文化语境是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根据Hall的观点,“在高语境的文化中,在人们交际时,有较多的信息量或者蕴涵在社会文化环境和情景中,或者内化于交际者的心中,明显的语码则负载较少的信息量。这也意味着,在高语境文化中的人们对微妙的环境提示较为敏感。而在低语境的文化中,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量的大部分由显性的语码负载,只有少量的信息蕴涵在隐性的环境之中”[5]。以此作为衡量的标准,我国属于高语境文化,美国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但不是最低,略高于德国、瑞士和斯堪的纳维亚文化)。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特点各异,高语境文化“内隐、含蓄、暗码信息、较多的非言语编码、反应很少外露、(圈)内(圈)外有别、人际关系紧密、高承诺、时间处理高度灵活”,而低语境文化则“外显、明了、明码信息、较多的言语编码、反应外露、(圈)内(圈)外灵活、人际关系不密切、低承诺、时间高度组织化”,“不确定性的消减和行为的可预见性”是不同语境下的文化主体初次交往时的目的所在。[6]只有在不确定性尽可能减少,且尽可能地增加行为的可预见性的时候,不同的文化主体才会有进一步交往的需要与可能。据有关研究显示,“高语境文化的成员在与陌生人初次交往时比低语境文化成员更为谨慎。来自高语境文化的人倾向于尽量避免与陌生人打交道”[7]。在与陌生人交往时,“低语境文化成员比高语境文化成员有更多的非言语行为。高语境文化非言语行为相对较少”[8],“高语境文化成员比低语境文化成员更易从陌生人的背景对他们进行推断”[9]。但无论是高语境还是低语境,“背景信息对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归因信心作用一样”[10]。由于文化语境不同,在跨文化教学当中,处于高语境文化的中国学生在与美国等处于低语境文化的学生交往时会显得有些拘谨,在交往过程当中不主动,由于与处于低文化语境学生间交往比较谨慎的缘故,信息较多内化于交际者心中的中国学生的非言语行为则比较少。无论是高文化语境还是低文化语境,在进行文化接触的初始阶段,对方的背景信息尤为重要,因此,在跨文化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在教学初始阶段进行一些以了解对方的背景信息为主题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能够增进不同语境下的文化主体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文化主体之间更好地理解,从而达成不同文化共享图景建构之目的。

(三)悬置偏见:跨文化对话的平台跨文化冲突的根源在于差异,差异既可能导致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解,同时也可能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具有一定的价值。任何人都无法彻底消除差异的存在,任何想彻底消除差异存在的企图都是荒谬的。跨文化教学相对于一般的课堂教学而言,文化差异会更加突出。在跨文化教学中,各文化主体与他文化的碰撞往往会以自身固有的偏见作为文化理解的前提。海德格尔提出了“偏见”的概念。“海氏把偏见又称为前理解,由三方面构成。一是先有,即人必然存在于一种文化中,历史与文化先占有了我们,而不是我们先占有了历史与文化。这种存在上的先有使我们有可能理解自己和文化。二是先见,指人们思考任何问题时所要利用的语言、观念以及语言的方式。三是先知或先设,指人们在理解前已具有的观念、前提和假设等。”[11]对此,我们不得不对偏见做些区分。偏见既可以是历史、文化给予文化主体的先在的价值观,也可能是文化主体基于国家主义、民族主义、自我中心主义而产生的对他人他事的狭隘的、错误的判断。在跨文化教学之中,各文化主体必须悬置国家主义、民族主义、个人主义的狭隘偏见,这种偏见会激化跨文化冲突,从而造成各文化之间的壁垒,文化之间将会形成强烈的对抗性冲突,由此不但会阻碍跨文化教学的顺利展开,还可能酿成国家敌视、民族仇恨等恶果。只有将此偏见悬置起来,跨文化教学中的各文化主体之间才能建构有效的对话平台。在此平台之上,一切有教育意义的沟通与对话才有可能。因此,跨文化教学中各文化主体在对待他文化时,应把他文化看成不同于自文化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思维习惯、一种行为倾向、一种生活方式。

文化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文化差异

1.前言

外语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多偏重于语言知识教学而忽视了目的语的背景知识。这就产生了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从而造成学生对目的语的误解或误用。[1]在大学英语尤其是独立学院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仍然屈从于语言教学之下。这就使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十分有限。

国际交往日益频繁,随之而来的,是凌驾于语言交际之上的文化碰撞。因此“在当今语言教学中强调文化教学,或者说语言与文化相互交织,已经见惯不惊。也就是说:语言教学中没有文化参与已经变得不可能”。[2]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年)规定: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而且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适时、适度地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3]

我国独立学院所设置的专业大都和涉外商贸有关,这就要求这些学校的英语教学包含文化教学,尤其是跨文化交际的教学。

本文以独立学院的涉外商贸特征为背景,阐述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讨论独立学院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并就如何在独立学院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建议。

2.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2.1语言与文化

克莱尔・克拉姆说:“语言是我们进行社会生活的基本手段,当它作用于交际背景之下,它便与文化通过多种复杂途径发生紧密联系。”在他看来,语言传达、体现并象征文化现实。[5]“当文化的学习得到大力提倡的时候,它所强调的不仅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而且强调语言现象与社会事件、社会结构、社会阶层与文化参照物之间的关系。”[6]

2.2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时候,总是尽可能地走近该语言的使用者: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学一门语言,就必须学习这门语言所包含的文化。以此,语言教学与文化不可分离。学习英语不能仅仅是学习英语单词、理解其意义。文化教学是学习者在真实条件下用目的语进行正常交际的重要保证。独立学院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用英语进行正确地交际。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习英语国家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这些都是文化的基本要素。

3.中美文化差异

在涉外商贸活动中,成功的交际需要对隐藏在谈判对手背后的文化差异有充分的了解。中美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不同文化模式

文化除了指信仰与价值外,还包括态度、规范和物质方面。它既指人们对人们用以感知世界的方式及其条件,又指人们的生活方式。中美文化主要有以下差异。

3.1.1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美国特有的模式,广义上讲,它指个体唯一性、特殊性,以及完全有别于其他个体的特征,是“自然的基本单位”。但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则主要强调集体主义,也就是集体主义先于个人主义。汉语中的“国家”就常常被理解成先“国”后“家”。

3.1.2物质主义。对很多美国人来说,物质总是生活的主要部分,他们把追求物质财富与身体舒适视为自己的权利,并且常常以财取人,物质主义表现在众多方面。中国则强调精神生活力求回避物质存在。

3.1.3科学与技术。西方文化一直相信所有问题都能用科学来解决。西方人倾向于对客观性、实证性和科学方法的重视。这与中国文化中的主观性、神秘性和直觉的价值观相冲突。

3.1.4进步与改变。美国人非常重视进步与改变。他们通过自助改变自己,甚至连改换居住地的速度都比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要快。他们不满于现状,每一代美国人都想有改变的机会,这种追求进步与改变的信仰如此强烈,因此美国人很少害怕冒险与开拓新的领域。很多古老而又传统的国家,比如中国,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兴衰,不太认可改变、进步和勇敢,常常对美国人的行为方式感到费解。

3.1.5工作与休闲。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工作是必要的,并且值得精力付出,是一种控制和表达强烈情的感状态的手段,是通向名誉、金钱和权力的金光大道。对辛勤劳动的主要回报,就是休闲,它也是美国人的价值观。对美国人来说,玩是他们挣来的。它是对一定时期工作压力的缓解。他们在玩耍中找到真正的快乐。中国人则常常提倡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而不辞辛劳。[7]

3.2不同世界观

世界观是一种文化对上帝、人性、自然、存在问题、宇宙、生命、死亡、疾病,以及其他影响其成员怎样感知世界的哲学问题的价值取向。世界观起源于文化,给予我们世界观的主要文化因素是宗教。在美国,基督教是主要的世界观,但在绝大多数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很多人则信仰佛教。[8]

3.3不同历史

美国的历史十分独特,其主要文化相对比较年轻,而且主要是在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形成的。首先,那些最初到达大西洋海岸的人带来的是很多英国人的价值观,法律体系,以及十六世纪比较流行的商业组织。其次,这些定居者到达之后就面临因移民而产生的新市民浪潮,这就产生了“大熔炉”、“炖汤”或“什锦沙拉”等文化比喻。殖民地居民珍视个性,不拘形式,重时效。环境因素对定居者产生心理影响。暴力形成文化是美国历史的另一方面。[9]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化历史的国家。中国历史的很多具体方面对中国人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最重要的是物质与文化相互孤立。即使在今天,人们也相信中国是“文明中心”。另外一个持续了几千年并且还在继续的是宗族观念。[10]

4.独立学院英语中的文化教学

在与外商的交往中,仅仅懂得目的语还远远不够,因为交际或谈判活动涉及的不只是语言意义本身,还包括文化碰撞和文化包容,这就要求外语教学涵盖文化教学。

文化教学的内容大致可分成六个方面。

地点。外语学习者需要度所学语言的地理概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个人与生活方式。在文化教学中,重点应放在人上――他们的生活方式、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以及价值观。

公民与社会。应指导学习者识别不同社会、不同职业、不同经济和不同年龄的重要社会群体,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地域特征。

历史。学习者需要有机会了解目的语国家或地区的重要发展史,包括少数民族发展史。

制度,包括教育制度,社会福利,经济制度,军事与人民,宗教制度,政党,媒体。

文艺与其他成就。学习者应该能够获得了解和欣赏艺术、音乐、作家作品的能力,能像本地人一样了解目的语国家重要人物和成就。[11]

文化教学课有选择的以下方法。

创造真实的课堂环境。教室的各种装饰和摆设、海报、卡通、地图、剪报、教具展示、各种票据、时刻表、菜单等,为目的语社区创造一种有形的可视化效果。对于语言社区中语言使用的实现在地理上和心理上远离教室的这一外语教学环境来说尤为重要。

提供文化信息。如录制英语歌曲、新闻报道、讨论和角色表演等。

撰写研究论文。有的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演讲、讨论和辩论对目的与文化和社会加以学术研究,这很重要。通常情况下,可信资料的缺乏要求学生通过文化探索接近文化,而不是直接从已知书本上获得。

随着经济与生活方式全球化加强,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许多外国人来中国投资、工作或学习,为学生学习英语国家文化提供了另外的机会。鉴于此,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还可在真实生活中引入目的与文化(包括让以目的语为母语的人走进外语教学课堂,或者将学生带进二语环境),利用文化社区资源(在城市的很多社区,由于移民而出现以不同语言为母语的人生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外国人则构成了在外语环境中学校外语的文化资源)[13],出国,等等。

5.结语

独立学院要真正独立和繁荣于中国教育舞台之上,就必须更加关注国际交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涉外商贸人才的需要。以此为契机和目标,英语教学的改革必须考虑到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只有这样,大学英语教学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生更加有效地理解和使用英语的教学。在这一点上,独立学院教师对文化教学的研究就显得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3]姚力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湘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48.

[2][4][6][11][13]Stern,H.H.Patrick Allen & Birgit Harley.Issues and Optional in Language Teaching.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5:205-233.

[5]Claire Kramsch.Language and Culture.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

上一篇:情感教育范文 下一篇:高中美术教学范文